国际物流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物流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物流实训总结

篇1

1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背景

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是本校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于第五学期开设,其目的在于综合学生毕业实践之前前四学期所学的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船舶实务等课程。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渠道,让学生对国际物流操作有感性认识。通过使用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模拟软件,使学生置身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国际物流的感性认识,了解国际物流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各环节的衔接关系,熟悉环节中不同职能部门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

2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设计思路

2.1总体设计思路

课程的教学设计以注重知识应用,满足航运物流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工作过程出发项目化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突出实践教学在航运物流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因此本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下:

第一,加强校企合作,对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确定其中需具有国际物流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

第二,通过对工作岗位分析确定其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从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目标并将其转化为适合本课程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三,对选取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形成学习项目,将能力要求进一步细分为学习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第四,对学习项目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设计,分析重点、难点,并根据其特点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分析教学所需要的条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下企业锻炼,建设自编项目化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案例库、习题库等教学资源,完善课程考核方案,改善课程实训教学条件,引入计算机辅助实训教学软件;

第六,进行教学实践和课程评价,根据实践过程和评价结果对课程整体和单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自编讲义等方面进行调整,促进工学结合,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进入相关企业锻炼的机会。

2.2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国际物流综合实训相关模拟软件的操作,整合专业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基于国际物流业务流程中各关系方的操作使实训项目和环节与企业实际相符合,实现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本的综合性实训。

2.2.1认知目标

(1)体会国际物流综合实训中各个参与方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

(2)掌握国际物流过程中的一系列流程;

(3)掌握外贸企业、国际货运企业、船代企业、报关报检企业、堆场接受委托、结算等的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

2.2.2能力目标

(1)能以国际贸易业务员进行国际贸易进出口的各项业务操作;

(2)能以国际货代业务员进行国际货运的各项业务操作;

(3)能以船代企业船舶管理、单证管理等业务操作;

(4)能以报关员报检员企业接受委托、结算等业务操作;

(5)能以堆场企业为身份进行集装箱进出场管理、费用结算等操作;

(6)能以国际物流涉及的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制造企业、货代、报关、运输、仓储、堆场、港口码头、承运人、船代、理货、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局、银行、保险等贸易商、物流服务商、政府监管部门角色之间的业务协同操作。

2.2.3情意目标

(1)独立学习和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进行交流并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

(3)培养创造性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明确影响交际能力的障碍,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

2.3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以服装类出口业务流程为例)

合同2.6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对学生的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考核,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提高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同时注重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结合课堂学习态度、学生实训报告等综合评价成绩。

3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

3.1教学实施的载体

让学生对国际物流操作有感性认识,通过使用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模拟软件,使学生置身在仿真的工作环境下从事业务操作,本实训主要通过洛捷斯特国际物流综合平台软件来进行操作。

根据实训目标的要求,本课程自编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指导书》为学生操作时提供指导说明,同时自编了《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报告》,作为学生课堂训练之用。

3.2教学实施的过程

3.2.1采用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主要是指对国际物流业务中的岗位模拟,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的实际场景,将国际物流业务划分为20多个岗位,如出口商、进口商、货代、船代、承运人、银行、海关等,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些角色,完整地将货物出口的流程模拟一遍,真实感受各个岗位的职责与特点,提高学生对国际物流业务综合流程的把握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3.2.2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是将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组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相关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这种教学模式,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要,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国际物流业务涉及国际货物出口多方面的业务活动,如外贸、货代、堆场、船代、报关报检等,各业务活动之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将业务活动进行模块化分类,另外除了分模块之外,最后通过国际物流综合平台加以整合使得整个流程成为一体。

图1课程教学内容模块3.2.3贯穿国际物流全程的案例选取

课程选取了服装、机电、食品三个出口案例,分别代表了我国当前的主流出口商品,这些案例来自企业真实的出口业务,从买卖双方贸易磋商、合同签订至最后办理出口退税,中间囊括了商品出口流程的各个环节,因此能使学生全面地熟悉国际物流的整个环节,并且通过3个案例的反复训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整个流程。

图2课程教学案例业务流程3.2.4以国际物流单据为主线

国际物流业务的整个流程涉及各种不同的单据,业务活动中各项业务基本都能以单据体现出来,因此结合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主要突出单据的缮制,在软件的操作过程中以及实训报告的填写中,根据案例编制了32个单据供学生填写,以单据的填制带动学生对流程的掌握。

表4业务流程表

业务流程实训单据名称贸易磋商销售确认书、信用证开证申请书、商业发票、装箱单报检报检委托书、出境货物报检单、出境货物换证凭单、出境货物通关单、租船订舱订舱委托书、放箱指令、提单联系单、出口收汇核销单、投保和报关申请投保单、保险单、报关委托书、出口货物报关单堆场集装箱设备交接单、集装箱堆场提箱单、装箱明细单、装箱单、预配舱单、提单、集港舱单、场站收据、船舶预配图、理货报告签发提单运费确认单、提单交单结汇承兑/付款通知书、承兑/付款确认书、到款通知出口核销退税出口收汇核销单4总结

本课程通过对《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进行设计并实施,形成了初步的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教学的思路,提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组织方式。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对国际物流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实践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本课程的教学也应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结合高职培养学生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定位,因此针对本课程在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将进一步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个中心来进行改革。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交通运输枢纽的港口,在交通运输网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港口不仅具有使货物增值的功能,而且已经开始向“国际物流中心”转型,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物流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港口本身,而且体现在对港口城市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上。它是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对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港口物流虽然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在科技和创新方面落后于世界著名港口,港口物流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要促进我国港口物流持续、高效的发展,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是关键。

二、我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大批量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教育体系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力,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发达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也十分重视,不仅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而且以立法和制定政策法规的方式来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物流、港口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等理论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与技能,英语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培养,更需要加强对于港口物流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因此,培养创新型港口物流人才,就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体系

(一)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

1.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高职院校港口物流专业的基本技能掌握是国际物流、报关报检、港口管理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相关业务软件;英语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能够较快适应和融入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中,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

2.培养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港口物流专业的职业技能分为港口物流基础业务能力和国际物流业务能力。基础业务能力是掌握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运输、仓储等所需的工作技能,解决在企业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国际物流业务能力是在国际物流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应用英语与国外客户进行沟通联系,能进行国际货物报关、报检、单据制作、国际集装箱运输等业务操作。

为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毕业生参加报关员、报检员或助理物流师等考试,并至少取得一向证书。为适应港口物流和国际贸易发展要求,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考出国际物流方向的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跟单员证书、国际货代员证书等。

3.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较强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就一定主题进行市场调研能力,并能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市场分析。

(二)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是以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兼顾综合素质、外向业务拓展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四大部分,即课堂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第二课堂、毕业实训等4个环节。

课堂实训内容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把理论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专业技能课程实训是针对一些实务性强的课程实行的单设实训,即课程学完后,在计算机房或者场景实训室用一周或两周时间集中来完成整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对整门课的内容加以运用和融会贯通,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设置,综合相关几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相应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创新。专业技能课程实训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的内容设置与学生要考取的职业资格证相结合,通过实训帮助他们复习考证需要的相关知识,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经常邀请企业有一定资历的专家给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良好的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思想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把教育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深化教育。

社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参观交流、专题调研、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等。安排教师带队到企业参观交流或进行专题调研,或者利用假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第六学期,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者自行落实的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四、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措施

(一)提高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的高低是实践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求具有"双师"资格。既要有较高的港口物流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好是有在港口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学校要不定期的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聘请港口物流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补充实践教学的教师资源。

(二)注重课堂环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程,知识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课堂实践教学,在时总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要抓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课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允许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突出特色。

1.案例教学法。课程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学习国际物流基本知识、掌握物流基本技能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来总结出需要的国际物流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教师在案例分析中启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们可对物流行业的情况有总体上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洞察和判断能力。 转贴于

2.归纳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并安排学生进行理论问题的讨论,然后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点评和统一讲解,把学生感性的、零乱的知识系统化,分析总结出实训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小组项目法。教师在专业课程的设计,如对港口物流企业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优化等内容中,把学生分组,布置一组人员共同参与某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要求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各自分配的任务,然后将大家的结果汇总,项目小组负责人整合提交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不同性格、不同爱好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模块化课程。有些课程可以按照工作流程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如:《国际集装箱运输》课程可以打破常规的章节划分,按照集装箱运输的流程将课程分成以下课程模块:集装箱运输中外贸部门的工作、货代部门的工作、仓储配送工作、集装箱堆场作业、报关与报检工作、运输协调管理等。通过模块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所学的知识是在何种情况下应用的,并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企业环境为背景,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校内实训项目

校内实训项目的规划,要根据我国港口物流业的新理念和模式,对现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与优化,剔除重复和过时的实验项目,补充反映港口物流发展前沿知识的新实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内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房进行,以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基础,让学生根据教学软件的内容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实训项目。这就要求软件的设计要高水平、高起点,可以采用学校、软件开发公司和国际物流企业专家共同讨论研究、设计实训模块的形式,使教学软件与当前港口物流企业使用的主流软件一致,但要更加适合教学和学生练习。硬件环境可以采用当前企业使用的或者尺寸按比例缩小的真实设备。

校内实训项目还可以在场景实训室进行,场景实训室是把实训室设计成企业办公的环境,以实际工作的流程为基础来设计实训模块,以港口物流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工作岗位来分角色,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工作角色中来进行现场的工作岗位演练。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学生既要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整项“工作任务”。场景实训可以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能,明晰物流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全面提高物流实训者的工作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

港口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参观交流、专题调研、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大多必须在现场进行,实现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彰显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途径。

校企合作模式首先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把港口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其次是采用“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于学校来讲,可以了解和把握行业最新人才需求、研发动向及技术需求,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上要特别注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质量保障体系。

篇3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决定把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来进行建设和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超过6万人,到2015年超9万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只有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浆纸与木材加工、钢铁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附于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从国家的外贸行业发展趋势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井喷式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至于北部湾地区方面,2015年1月30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30日在北京了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东盟自贸区季度报告》,2014年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达4803.94亿美元,增长8.3%,中国―东盟贸易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平均增速高出4.9%,双方贸易的增长惠及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以上一切表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潜力无限。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依据及模式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北部湾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促进专业的高水平发展的双赢。

结合专业的发展规律及区内外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岗位技能来搭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北部湾国际物流岗位群对应的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以此作为基础来整合和开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岗位与支撑核心课程(群)一一对应,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

(2)开发建设实用型教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国际物流业务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特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群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系列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推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推行“课证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深化“课赛融通”,可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起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反映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来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成绩。“课赛融通”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通过竞赛,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作为检验本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加强与

企业的合作,建立“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建立企业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这也为教师定期下企业建立相应培训基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编写教材或者开发科研课题,主动融入市场,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向市场求办学效益,形成企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5)整合部门内部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组建精品课程。比如与电子商务专业共建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基础》,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以达成专业之间的强强组合,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

篇4

物流管理专业改革措施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是指掌握和应用技术手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任务是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因而常处于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物流管理专业应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改革,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1.专业方向设置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人才,西安翻译学院现物流管理在校人数450人左右,课程设计中涵盖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外贸函电、电子商务等课程,学生在短短3年专业课学习时间内,学得杂而浅,理论知识还没有掌握,更不用说掌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技能。

因此,就物流管理的大范围来看,可以把物流管理专业分方向设置,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拟分为企业物流方向和国际物流方向。两个专业课程可以有所交叉,但是就业方向不同,培养侧重点不同,这样设置可以延长学生在核心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并针对不同方向取得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2.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就业难”和行业企业“用工荒”现象并存,主要问题不是有多少毕业生,而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在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因此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针对物流专业以上两个方向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考虑物流类职业资格考试证书要求,要求企业直接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先定岗再设制课程,岗位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企业物流方向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特别是企业物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物流技术方案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毕业后面向商业企业、生产类企业就业。

国际物流方向侧重于培养国际贸易物流管理人才,毕业生主要供给在西安国际港务区。除了解物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了解内陆港国际物流计划,了解物流的国际化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整个过程的计划管理;了解国际物流统计管理;国际物流费用成本管理,合理控制物流成本构成;熟悉国际物流所有设施设备,加强对各类设施的配套管理。熟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毕业后面向外贸企业、国际内陆港范围就业。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高校转型改革的关键,西安翻译学院

现有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基本上都是直接毕业于“211”学校的硕士研究生,这种“从学校到学校”的模式与物流管理超强的实践能力是不匹配的。“双师型”教师既可以引进也可以培养,应尽快启动“引进来,走出去”、“1321”方案。“引进来”,脱离企业的培养人才是不科学的,高校应与地方企业紧密合作,在企业工作的一线管理者,在高校以讲座、论坛、参观、比赛等多样形式将行业、企业的现状、规范融入教学中。“走出去”,鼓励年轻教师走进企业,亲身体会了解企业发展,了解行业动态,为更好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积极鼓励年轻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1321”方案,每门课有一个课程负责人,至少有三个专业教师讲授,每两年专职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一学期, 每门课都有1名企业员工参与课程教学。学校也可以开设高级人才培养班,培养已经在企业担任职务和岗位的员工再进修。 4.校企合作、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法

⑴校企合作、互帮互助

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有能力在校外建立专业实训基地,资金不足在校内建立软件模拟实训基地。将物流的仓储、运输、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模块加强实训。目前西安翻译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建成供应链管理实训软件、flexsim、任务式三维立体互动模拟软件(运输、仓储、配送)等校内实训基地。

高校成立课程研究小组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西安翻译学院成立的“新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积极响应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洲际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充分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围绕和服务社会经济与发展,做好科学研究工作,打造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⑵以赛促学、以学促教

高校与企业可以在高校范围、专业范围建设比赛,共同制定比赛规则,组建评委会为同学们开拓思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同时,高校通过与企业组织比赛,也使教师及时、迅速地了解行业、企业动态和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形成良性循环。

⑶创新教学方法

开展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小论文、小课题、小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每个专业方向设置“微信”平台,教师引导并由学生组成管理队伍,发专业、行业小知识、行业动态、国家法律法规等知识链接;由学生建设小企业,为社会需求者提供物流咨询、方案设计等。

5.服务地方产业,促进地方经济

西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西部大开发的最热点地区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我国大陆桥经济带基础和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域和最发达地段。西安翻译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物流方向就应以陕西支柱产业为出发点,服务地方企业,发展地方经济。

篇5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教师认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且传授的知识越多越好。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并通过考试来考核学生掌握情况,因此教学工作主要放在备课、讲授、考试上,学生的精力则放在被动学习和应付考试上,至于知识点的理解,考完就忘。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下降,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差,对实务性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如人意,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

(二)以教材学科工作为基础,缺少学生自主技能培养

以教材学科为主的教学是一种传统教学,在这种模式下,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会依照教材体系进行教学。但教学内容仍局限于教材自身,这样组织教学容易将一项学生所需技能和知识分割开,不易形成对典型职业活动的整体和连续认识,学生逻辑思维和学习迁移能力也较弱,不太适应整体学科体系的学习模式。

(三)以知识体系考核为主,缺少过程考核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还跟考核方法有关系,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考核,学生平时会产生惰性听课,然后期末考前的突击记忆和短期记忆就成为主要的方式,后续课程用到前面学科的知识点时,学生已经没有记忆留存了,因此以知识体系考核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国际物流管理这门课的实践性知识点和实操技能点又需要平时参与学习和训练,因此知识体系考核方法难以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四)以理论课堂为主,实践课堂不足

开设国际物流课程时,在校学生基本没接触过物流企业,对企业的实际物流作业比较陌生。因此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对整个物流系统中各项模块的具体运作和综合系统功能发挥的机制的理解和掌握。另外,部分学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还没有完全跟上,如货架、数据采集设备、自动化仓库、叉车、搬运机器人等设施设备还没有完全到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只能抽象地想象或看看图片,没有办法亲手接触这些设备,所以就造成了对国际物流理论知识和原理的认知也比较肤浅。

二、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以学生为主的“游戏式”课堂教学设计

“游戏式”教学,就是结合所学内容,以现实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对象,通过角色扮演、教师引导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物流人的魅力,从玩中学,寓学于乐,从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探究所学,促使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如“委托、揽货、订舱”是国际物流业务最基本的操作,国际货运企业与客户沟通合作的一个基本过程,我们可以模拟这个情景,转换学生角色,让学生扮演货主、货代(货运企业的业务员)、船东(船舶所有人),完成委托、揽货、租船、订舱等业务内容。通过游戏扮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二)设计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变

改革前的教学内容是学科体系的,而进行改革后教学内容将分解成若干个结合实际的任务。比如将国际物流管理课程的国际贸易术语、国际海运提单、国际空运、国际物流报关和报检等知识模块,可以给学生下任务,让学生制作装箱清单和商业发票、填制国际海运提单、制作国际空运单证、进出口报关单的申请和填写、出入境报检单的填制等,学生要完成这些模块,就需要课外查阅资料、做练习、小组讨论、知识咨询等。然后通过上台演讲、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所制作的工作任务进行总结和升华,激励学生对经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职业标准要求考核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应设计一些实践性知识,要突出教师主导、学生自学自评的模式,强调过程考评。根据国际物流业务流程和工作内容重组教学内容,并进行课堂设计。在具体考核中,包括日常考查、业务操作、期末考试,前面2项占比达到60%-70%,期末成绩仅占30%-40%。学生的考勤、课堂发言、业务操作、小组报告等多方面是平时考核的内容,平时投入越多,收获就越大,总成绩也就越好。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模式,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业务主干来学校开展教学、讲座和培训,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在校大学生对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小型叉车、正面吊(重叉)、桥吊、龙门吊、集装箱堆高机(空叉)等装卸搬运设备,既陌生而又充满好奇。通过多媒体课件,配以视频资料和现实图片的教学,直观易懂,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很多物流设备销售企业为了销售业绩,通常会把相关设备制作出较完美的宣传视频或图片,使用户了解其产品,这个可以借为使用。例如在讲授沿海港口及业务时,可以把福州政府对福州港的宣传视频分享给同学看,让学生直观又全面了解福州港,起到了参观的效果又达到教学要求。

(五)以双语教学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本身涉及很多国家的介绍,海运、航空运输业务的相关单证,以及合同、国际公约、法律和信用证等结算方式都是通过英语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全面掌握国际物流的运作流程、实务知识、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具有双语能力的国际化物流人才,应在日常教学中广泛开展双语教学。

三、结语

国际物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实训课程的演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熟悉流程操作,巩固理论学习,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国际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具和教学方法,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整,并寻求更加优越的新教学方法,促进高等院校本科物流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国际化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1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所属学科大类:国际物流

从本质上来说,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本身属于国际物流专业的一个分支。按照国际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和功能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分类,它的主要岗位集中于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这在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达成共识。

2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前景展望

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决定把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区域性国际物流基地来进行建设和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人才总量需求超过6万人,到2015年超9万人。未来几年北部湾物流业人才增长迅速,成为人才需求的热点领域,只有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人才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浆纸与木材加工、钢铁等九大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依附于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从国家的外贸行业发展趋势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呈井喷式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9000亿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在世界贸易大国排名稳居世界第三。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4.16万亿美元,增长7.6%,一举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也是首个货物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国家,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的奇迹。至于北部湾地区方面,2015年1月30日,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30日在北京了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东盟自贸区季度报告》,2014年中国―东盟贸易持续增长,贸易额达4803.94亿美元,增长8.3%,中国―东盟贸易增速较中国整体对外贸易平均增速高出4.9%,双方贸易的增长惠及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增长。以上一切表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后劲十足、潜力无限。

3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依据及模式探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坚持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这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教学改革及专业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作为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北部湾国际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来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以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促进专业的高水平发展的双赢。

结合专业的发展规律及区内外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发展的模式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岗位技能来搭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北部湾国际物流岗位群对应的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运、国际船务、单证员、外销员、跟单员、外贸经理等的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以此作为基础来整合和开发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职业岗位与支撑核心课程(群)一一对应,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

(2)开发建设实用型教材。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国际物流业务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参照特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界限,按照专业群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国际物流业务系列职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推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教学改革。推行“课证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职业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使大多数学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深化“课赛融通”,可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起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与学科竞赛等专业竞赛与对应专业课程相关联的融通机制。学生学习相应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参加专业竞赛可以反映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来替代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课程成绩。“课赛融通”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其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通过竞赛,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以此作为检验本专业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建立企业冠名班,实现“订单式”培养。这也为教师定期下企业建立相应培训基地,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需要编写教材或者开发科研课题,主动融入市场,为相关企业和单位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向市场求办学效益,形成企业发展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5)整合部门内部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组建精品课程。比如与电子商务专业共建精品课程《物流管理基础》,与市场营销专业共建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以达成专业之间的强强组合,提高专业的办学质量。

篇7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正全面融入全球化经济中,国际贸易日益频繁,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完成,报关是国际物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而在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中开设海关与报关实务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海关报关实务有着其它很多课程没有的特点,首先它是一门独立且规范的学科,它系统论述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各种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及相关知识,是在国务院领导下,通过海关总署贯彻执行的。其次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中贯穿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货运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再次,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如进出口商品的编码、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都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来加以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了解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熟悉报关员和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掌握各种报关单证、准确填制报关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将来从事物流管理和工程工作奠定基础。

2 课程教学实践

2.1 制订适用的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该门课概念多,专业性强。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少,对海关及报关的知识不甚了解。所以,如何在有限的36个学时中把课程的内容组织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合理组织课本内容,理清内容脉络,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如把本门课分成三大专题:第一专题是报关与海关概述,包括报关和海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如报关的概念和分类,海关的范围和基本内容、海关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权利以及海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第二专题是海关与报关的专业知识。包括报关管理制度,进出口贸易管理制度两方面的内容。第三专题是海关报关的专业技能。包括货物报关程序和管理规范、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及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等内容。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有的放矢。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海关报关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从报关单位和报关员的角度出发,模拟各种进出口货物报关程序,如一般贸易进出口货物、保税货物、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货物等都有不同的保管要求和程序。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报关程序以及报关所需各种单证的规范格式,能灵活运用报关单的填制规范。实践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报关专业名词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对繁杂的报关单填制规范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报关实际操作和运用的能力。

3 教学方法实践

3.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海关报关课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政策和概念,如,讲解走私,单纯讲解概念,学生觉得枯燥,兴趣不大。从案例切入,如“深圳海关侦破’偷梁换柱’走私钢材案”、“夹藏瞒报走私案例”等,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3.2 互动学习

从已掌握的知识着手,学生分成3~4人一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电脑查阅资料及案例并制作PPT展示小组工作成果。在课堂上,由小组负责人通过PPT介绍,其他组员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质询。师生自由讨论,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讨论对外救济措施所采用的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等。互动学习不仅扩大学生知识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角色模拟

角色模拟具有仿真、互动和参与的特点,通过情景创立、角色扮演缩短了课本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中把不同的进出口货物报关情景引进,重点放在一般进出口货物报关和保税货物报关。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情景案例模拟,小组里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货人、发货人、报关员、货运、检验检疫、海关等。通过角色模拟,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3.4 实验教学

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是海关报关实务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国际物流实际工作岗位,从事进出口业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既多且繁琐,不易掌握。故在实验环节加以掌握,通过实验室教学系统软件,学生在熟悉我国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内容及填制规范的基础上,填制进出口货物电子报关单,填完通过学生讨论及老师讲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海关报关实务教学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通过声、图、文的逼真演示,如插入介绍海关及工作流程、海关缉私案例的视频播放,以及报关单证样本展示等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6 实地参观

通过参观海关报关业务现场与报关公司,港口、码头、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了解不同工作场所的运行程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书本知识,指导学生将来针对性的学习。

3.7 重视实践的考核方式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及重视报关实务技能的实训练习,在该课程的教学时实践中应进行相应的考核改革,把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由基础理论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如理论知识总成绩的60%,技能考核占40%。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同时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更能与未来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4 结束语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物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的地位也显著提高。国际物流需要的兼具管理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时代的发展对海关报关实务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物流工程学生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金项目:面向北部湾的物流研究生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广西区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JGY2012010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高教研究,2009(4).

[2] 张华,张素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9).

篇8

教学项目的实施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托的,它服务于培养目标。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发始终遵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诚实守信品质、爱岗敬业精神、挫折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了解现代物流管理知识,熟悉国际物流基本业务流程,掌握国际物流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国际货代、场站管理和物流配送等岗位工作的国际物流基层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包含三个核心能力,其中专业能力表述为:能进行国际货运业务;能进行报关报检业务;能进行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能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设计并评估物流方案。在专业能力中进行物流配送业务能力是五个核心专业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这门课程承载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任,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也就形成了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基于不同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进行物流管理的管理技术,能够独立完成物流管理业务操作。

1.专业能力

(1)能够熟练进行货物入库理货操作;(2)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物流作业的主要设施和设备;(3)能够熟练进行入仓通知单的填写以及物流合同的签订;(4)能够熟练应用物流管理软件;(5)能够熟练进行仓库盘点操作;(6)能够按单备货以及按照客户要求(或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运输包装;(7)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收费操作和物流成本控制及分析;(8)能够实施安全管理。

2.方法能力

(1)能自主学习物流管理的新知识、新技术;(2)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搜集所需信息;(3)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4)能不断积累物流管理相关经验,善于从个案中总结规律;(5)能优化工作过程,节约时间,降低成本。

3.社会能力

(1)能严格遵守物流管理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遵守行业法律、法规;(2)能严格遵守企业的安全规范;(3)能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同物流工作相关人员协作共事;(4)能解决物流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问题,具备处理物流作业现场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二、物流管理实训实施方案

学生进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物流管理实训,通过实践使学生具备熟练地运用物流管理系统(WMS)结合条码、射频等识别技术实施物流管理业务的操作;了解商品的采购方式供应商网络、流通加工方法及相应包装方法与技术,熟悉物流操作流程,掌握根据配送商品信息开展配货及补货的方法,具备发运交付货品的能力。为此学院建立了物流管理实训中心,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载体。物流业务综合实训的操作步骤:

1.入库作业操作

(1)分组准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扮演不同角色(保管方和存货方)模拟合同签订过程,进行合同文本的签订;(2)根据物流合同,熟悉入库商品,并掌握好库场实际情况,编制物流计划;(3)根据物流计划,编制商品入库作业计划;(4)根据商品入库作业计划做好当天的入库前准备工作。(5)预报和接车准备,卸车前检查,卸车,包装验收,办理交接手续;(6)商品验收,填写验收单;(7)填写入库单;(8)登账,立卡,建立物资档案;(9)签单业务训练;(10)更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保管保养作业操作和安全管理

(1)堆码训练;(2)用温度计和湿度计监测库房内的温湿度,填写仓库温湿度记录表;(3)进行金属制品防锈和除锈训练;(4)进行防霉、腐训练;(5)进行仓库巡查训练,填写仓库巡查记录表;(6)进行仓库日常报表填写技能训练;(7)练习库存管理信息的检索和查询;(8)消防安全检查和消防器材的使用练习;(9)仓库防盗能力训练;(10)贯彻现场的“5S”管理方法。

3.盘点作业操作

(1)分组,做盘点前准备;(2)发放盘点单,记下盘点单的编号;(3)初盘,填写盘点票;(4)填写盘点记录表;(5)复盘,确认初盘数量。若有差异,与初盘人员做好复核确认,确认后的数据记录于盘点记录表上;(6)复盘完毕,从货垛上取下盘点票;(7)按编号和发出数回收盘点票,核对盘点记录表上的实盘数据;(8)把实盘数据与账目上的结存数进行核对;(9)若发生盘盈或盘亏,分析盈亏原因;(10)编制盘点盈亏表,对差异进行处理,并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4.分拣作业操作

(1)打开亮灯拣货系统货架的电子开关,启动拣货指示灯。(2)打开电脑,启动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3)进入电子标签订单设置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按配送订单要求录入货品的分拣数额;(4)分拣人员进入亮灯拣货系统货架前,将拣货周转箱放于分拣机下,做好捡货前的准备工作;(5)启动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6)进入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打开摘取式(分货式)分拣菜单,点击单步分拣或连续分拣,电子捡货货架上的拣货指示灯随即显示每一货架需要拣选商品的数量,分拣人员先将周转箱从分拣机下拿出放至分拣机的辊筒式输送链上,然后按指示灯显示实施操作,每拣选完毕一个指示灯下的产品,即将改指示灯熄灭,一批订单中所有的指示灯全部熄灭后,总指示灯鸣叫并闪亮,分拣人员将总指示灯熄灭,周转箱经过分拣机分拣道口滑入道口底端,由理货人员整理至待发货区。

5.出库作业

(1)制作出库单证,做好出货前准备;(2)核对有关出库凭证;(3)按单备货销卡;(4)理货;(5)复核;(6)包装和刷唛;(7)清点交接和现场清理工作;(8)单证流转和账务的处理;(9)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信息的更新;(10)出库过程中以及出库后发生问题的处理。

整个实践活动贯穿如下两个流程:物流入库作业流程图和物流出库作业流程。另外,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评。校企双方共同打造适应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要求的质量保障机制

三、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这两轮教学改革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课程收到了学生的好评,特别是上课的参与度有了广泛的提高,课上、课下随时都会有学生的提问,为了提高操作绩效,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下准备工作,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毕业实习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也有很高的认可;教学督导以及本系教师都对该课程给予很高的评价。提升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物流相关岗位工作的发展空间。

四、结束语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一直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007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国家级示范校,物流管理专业是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之一,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配送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中五大核心能力之一。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是肩负着培养这一核心能力的重大任务的课程之一,教学过程中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今,示范校已经顺利通过验收,本文就是将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作以总结,目的是为开设物流管理综合实践着门课程的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为有志于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士,以及工商企业进行物流配送员工的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万秋.物流中心运作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

[2]王郁葱.仓储管理实务[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8,9.

篇9

1.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老师是从交通,计算机或经贸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理论知识不系统,因为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甚至教学课堂只能读书;不少高职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站到高职讲台的,高职职业教学理念缺乏,还按照自己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老式学法教导高职学生,并且对物流行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有些老师虽然来自企业,但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高职物流专业能够系统掌握物流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一身的优秀教师数量十分有限。

1.3教材建设不完善,内容与现实脱节

物流行业属于新兴产业,而符合高职特色“对口”的教材需要编写者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现行教材往往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式”修改就“拿来”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设计少,没有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企业工作。另外许多物流理论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实际相吻合的理论体系,介绍的是先进国际物流技术,而实际面对的是国内普遍落后的物流设施及管理水平,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加上办学经验不足和条件有限,实验室建设和实训课程开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教学内容既不符合现代物流发展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思考

现在流行的物流管理专业一种指导思想认为,课程的所有要素是由工作任务决定,任务的要求决定课程内容和逻辑路径。这种观点低估了课程开发中人的价值,也低估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为教学实践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且不同的教学思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因而需要不同的课程模式做支持。工作任务可以决定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及建立知识与任务联系的必要性,但工作过程不能完全决定课程的逻辑展开过程。所以,课程开发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笔者认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适应性原则。课程开发不能闭门造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企业的实际需要融入到本校物流专业日常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中,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2渐进原则。课程开发紧紧抓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课程全面开发。鉴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核心思路应是专业核心课程启动,专业主干课程跟进,其他课程逐次展开的顺序进行开发。这样,从课程开发伊始,就抓住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最关键的核心课程,也就是抓住了重点。在开发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结合自身情况再逐渐对其他课程进行开发,循序渐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内容

3.1打破学科体系,建立职业为本位的新课程和教材体系

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科为资源,把必要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终极目标即是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体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相结合,注重社会和职业双向度的统一。

3.2科学设计课程开发程序

通过对企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研究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一条明线,以基础知识系统化和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化为两条暗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组织编写实务性较强的、任务驱动模式的立体化精品系列教材,并在教材中融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教育。

3.3岗位实务导向型课程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高职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物流服务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按照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回归工作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组织有关教师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岗位定课程,结合实训室相关实训条件编写了《运输管理实务》和《仓储管理实务》教材,本学期正在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进行上课,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后续还会开设《货代员实务》、《快递员实务》等一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在教材选择上,也会多选择以实际岗位命名的教材,条件成熟会继续组织本院教师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编写相关教材,以求让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更深刻。

篇10

集装箱运输是一种先进的现代化的运输方式,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集装箱运输技术、工艺的不断完善与成熟,集装箱运输已成为国际货物运输中主要的运输方式与组织形式,全球贸易货物中70%是用集装箱装运的。这样就使得《集装箱操作实训》这门课有较广的运用范围:集装箱港口、集装箱班轮公司以及与集装箱有关的货运、船舶、无船承运业务、多式联运及第三方物流等。《集装箱操作实训》作为国际物流管理及国际货运等相关专业长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集装箱运输实务》的后续实训课程。《集装箱操作实训》更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操作能力,即将之前所学过的《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训练,在训练中对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学生能够在实训中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且及时纠正。

2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体研究内容

2. 1 学情分析

《集装箱操作实训》是专业实训课程。开设的时间为第二学年下学年。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以本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托。运用系统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将实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与实训教学相对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更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2. 2 岗位工作内容分析

根据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基本流程,分析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设计实训内容、实训任务、考核标准。突出区域特色、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为情景、以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为主线科学序化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整合软件和硬件实训资源,强化实训资源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系列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 3 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分析及实施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逐渐被我们所熟知和应用。“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职业目标,在与该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相应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及经验体系。在行动导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理解验证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负责意识,但是此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由于课程内容安排没有充分对接实际工作内容、教学资源没有充分统筹利用以及课程性质局限性等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行动导向教学”的优势,从而使“行动导向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就是要开发适合《集装箱操作实训》课程的系列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延展性、通用性。

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及评价

3. 1 结合实际企业的工作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本专业与辽宁宝华集团、丹东港集团进行深层次合作。《集装箱操作实训》的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实际企业为依托,序化集装箱运输企业的工作岗位,并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分解如下:①检查桥:闸口管理员;②受理中心:③业务管理员、咨询员、财会师、业务受理员、公路、铁路联运受理员等;④堆场:码头堆场管理员;⑤配载:船舶指挥员;⑥控制中心:中控管理员、调度员;⑦船舶计划:船舶指挥员。

3. 2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技术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形成职业教育特色。笔者充分考虑了这一点,通过具体实际任务的操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专业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深刻思考能力等。

根据实际工作岗位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内容将《集装箱操作实训》训练内容做了调整。课程内容框架构建为:

岗位名称:闸口管理员;岗位业务内容:进箱、出箱箱体检验岗位能力要求:①能进行货物、箱损鉴定;②能正确核收单证和资料;③知道港口库场的主要指标;任务内容:集装箱码头闸口管理。

岗位名称:集装箱货运站业务操作员、理货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货物理货、装载业务;岗位能力要求:①知道各货种的理货业务流程和相关法规;②能正确核收单证和资料,准备理货用;③知道各种理货方法、集装箱常识;④能进行货物的丈量、计量及验箱工作;⑤能进行货物、箱损鉴定;任务内容:集装箱货物配装实操训练(订舱、发放空箱、拼箱装货、整箱交接)。

岗位名称:堆场管理员、中控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码头业务操作;岗位能力要求:①能看懂函电内容、货运资料;②能正确签收货运资料;③能编制船舶计划;④能根据计划进行码头准备工作;⑤能根据计划组织车船作业和现场调度;教学内容:任务三 集装箱堆场管理(集装箱货物交接、堆场管理,集装箱的归、并、转)。

岗位名称:船舶指挥员、中控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集装箱水路运输;岗位能力要求:①能编制装卸作业计划、库场计划、集疏运计划;②能进行装卸机械工艺设计和操作安排;教学内容:任务四 集装箱装船管理。

岗位名称:特种集装箱业务操作员;岗位业务内容:进行特种集装箱业务;岗位能力要求:①懂得危险货物保管方法;②能够进行危险货物集装箱单据处理;教学内容:项目七 危险货物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集装箱运输)。

3. 3 软件教学和硬件教学相结合

本门课程现在已有大量的视频、音频、图像等生动的教学资源,并且配套有练习题库,《集装箱码头管理》软件可以使学生从流程化的操作中了解、熟悉集装箱业务的各个岗位的职责;笔者现着力于研究和探索将国际物流实践教学器材与物流管理仿真实训室进行教学对接,一方面可以使国际物流学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实践操作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篇1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物流概念引入国内,随着“物流热”的不断升温以及高校扩招形势的发展,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迅猛增长。有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至少到达140所以上,而前些年,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寥寥无几。由于我国物流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院校,如何能培育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改革的紧迫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突出问题

由于物流学科涉及管理、经济、计算机、信息、机械及自动化等技术,是一个交叉促学科,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造成了现代物流综合性人才、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改造传统物流与加强物流管理、城市规划物流系统运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技术操作等现代物流人才严重匮乏,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因为物流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在物流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物流学的真谛,就像只有跳入水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然而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实践环节太薄弱,在校实践环节一般只安排了两周时间的物流企业见习,这些见习环节也只是跑马观花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企业经理人的报告。所以学生在实际工作时往往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旱地里学游泳,永远也不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因此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时,需要加强教学实践活动。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上述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从四个角度出发对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案例教学、物流实训室建设、物流实践基地设计以及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企业物流管理是在一定的外界竞争环境、内部发展战略的情况下具体性实施的,因此针对性很强。如何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分析物流管理理论,导入案例教学,实现理论结合实际,提高综合能力,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目前开展物流管理专业开展案例教学的课程有《物流学概论》、《运输经济学》、《物流方案规划》、《物流与电子商务》、《国际物流》、《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案例。例如网上下载视频资料,生活中最新的事实案例,编写案例等等,在编写案例时应针对具体科目设计具体境遇,让学生自己去调研、去分析,通过案例题目去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策划能力。案例的选取和处理,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和当地产业结构,要求实用性;同时案例分析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此我们注重相关案例的比较分析和同一案例不同角度分析,争取提高学生的多维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积累,逐步完善物流管理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大致可分成学员自行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和总结阶段三个基本环节。

(1)学员自行准备。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就要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让学员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培训者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员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

(2)小组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0 分钟以内,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

(3)总结阶段。在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培训者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培训者还可让学员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员的体会可能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2 物流实训室建设

现代物流综合了现代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技术有机结合,建设一个高水平、现代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物流实训实训综合教学平台,使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实训要求,也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平台,为地方服务。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的设计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学习概念的“游戏型”和演示型实训室状态,而是提供一种学生能够实际参与的环境,以先进标准的物流流程为重点,以先进的物流信息系统、专业设备及完整的物流实训模拟环境为核心,全力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其实训内容主要包括:

(1)生产物流模拟教学软件。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主要包括: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mrp管理、生产管理、计划分析、生产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生产入库管理、排产管理、外协管理、车间管理等功能模块。

(2)供应链模拟经营管理软件。该软件以互动式教学为主,以整个三维空间为主模型、学员可以自己建设仓库、厂房、配送中心、银行等企业模型;操作过程中能够实现教学互动模式,为教学带来真实的教学模拟过程。

(3)配送管理软件。系统来源于真实企业应用;其中包括:基本数据、订单计划、仓库管理、配送计划、线路优化、车辆调度、车辆监控、财务结算、统计查询、数据备份等。

(4)运输管理实训软件。系统是为物流及相关专业研发的实训软件。系统集货运流程管理、员工工资管理、顾客结算管理、车辆管理、客户关系于一体。主要处理货运合同、运输开单、车辆分派、顾客结算、费用报销等业务;同时处理员工工资、车辆违章、保险规费、客户档案等公司内部事务。

  (5)仓储管理实训软件。仓储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仓库货物的进仓、出仓、库存盘点、仓库报损报溢、库存调拨等,同时管理与仓库相关的货物信息、仓管员信息、货物信息等。系统同时将与库存有关的进销模块以及应收应付账本进行了整合,使系统更加符合现代仓储管理的内涵。

(6)pos前台模拟教学软件。随着零售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数据分析的需求逐步扩大,pos机作为收集信息的桥头堡,成为了店铺的必须设备。

(7)pos后台模拟教学软件。整个系统分为前台pos销售及后台进销存业务管理两大部分。前台pos销售实现卖场零售管理;后台进行进、销、调、存、盘等综合管理,主要功能包括系统管理、信息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账本查询等功能。

2.3 物流实习基地建设

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积极建设物流实习基地有利于强化物流管理的实践性,更能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学校和企业在战略层面的合作,是一种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合作模式。学生可以在校学习期间,就有充分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完美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使他们能更平稳地、更快地完成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过渡。

2.4 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2.4.1 实践教师

实践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担任各实践教学管理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应加大力度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主要是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和指导生产教学的“生产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通过与兄弟院校及上级主管机构的广泛沟通,制定并完善一套优秀的实践教学计划;(2)所处城市是否为消费型城市,其商业物流、生产制造业规模如何,进一步确定实践方向上侧重消费品物流、生产物流或国际物流;(3)保持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如物流采购联合会、中国仓储协会及各地方协会,他们经常举办一些培训及各种会议,可以培养骨干老师,将行业最新动态、教育状况摸清,做到胸有成竹。(4)设立研发中心,积极与媒体、政府、企业沟通,将教学心得、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5)聘请几个知名企业的高层作为专业委员会成员,尽量得到他们的真实建议,物流专业人员真正具有实践性。

2.4.2 实践教学人员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

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除此之外,作者认为物流专业实践应配合学生的就业方向展开,可以有选择地开展物流一些环节或领域的教育,比如对制造业物料管理环节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深入学习和培养、对物流规划的深入学习和培养等等,这样学生能够培养在这个领域的特长,更加贴近市场。这样才能够树立学校品牌,扩大学生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吕静.运用案例教学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6(15).

篇12

1 当前我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

1.1 顶岗实习指导性教学文件齐全

我校实行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花两年半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仿真训练,最后半年则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于2010年10月修订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顶岗实习组织形式;制定了顶岗实习运作程序;明确了顶岗实习各部门工作职责等管理办法。按照《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务处在第五个学期期中就会发出一个《关于做好xxx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通知》,以系为单位编写《**系xxx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各专业教研室编写《xxx届**专业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等;指导教师填写《毕业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等。所以当前我校顶岗实习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是相当齐全的。

1.2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我校顶岗实习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是相当齐全的,但是到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很多文件流于形式。比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顶岗实习组织形式:毕业顶岗实习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系部联系、落实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同时学生也可主动寻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企业,经系和教务处审批后进行毕业实习。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自行寻找顶岗实习单位,然后将顶岗实习单位情况上报系部指导教师。系部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也是通过QQ、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遥控指导,而对于要完成的顶岗实习资料或表格的填写也是任务式地完成,最终导致毕业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缺乏质量保障。

2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企业的成功合作

2.1 与天霖国际物流集团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在系正式与天霖国际物流集团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协议书,并到企业举行了“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截止到2012年5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共派出4批学生共120人到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时系里派出一名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跟综、学习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每天写《顶岗实习报告书》,总结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外,还要求每天晚上到办公室学习2个小时的专业必修课,实习结束时,学生既完成了《顶岗实习报告书》,也完成了专业必修课学习,同时企业指导教师结合平时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全面了解进行了实习鉴定,真正实践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点是这次校企合作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领导和系领导曾多次到企业走访,召开实习学生座谈会,和同学们交流,鼓励同学们,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天霖国际物流集团与我校签订了物流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

2.2 与广东申通物流公司校内共建实训室合作模式

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多渠道顶岗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广东申通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实际运营功能的物流服务网点——在我校三区17栋宿舍楼一楼104室建立了申通物流实训室。从2011年6月起,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陆续在这个实训室进行了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顶岗实习。物流实训室的创办真正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教学模式,弥补我系校外物流实训岗位的不足,培养“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3.1 高职院校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引进大型先进优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筑建广阔实训平台

高职院校不能将校企合作工作下放到系部,然后系部推至教研室,教研室推至普通教师。这样一来,普通老师迫于压力,虽然任务完成了,引进了企业,但是企业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在这类企业顶岗实习也不稳定,造成校企合作恶性循环。这并不是表示老师不愿意找到好的企业,而是老师个人资源有限。所以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职成〔2011〕12号文“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文件精神,校领导必须有一个院长专门负责校企合作这一项工作,而且要积极主动引进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大型先进优质企业,然后带领系部、企业在校内共建真实性生产工厂,让校内生产工厂能够服务社会或学校周边地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在校内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成为正式员工直至毕业,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管理;或者联系大型优质企业与学校对应专业成立订单班,企业通过在校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然后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人才。

3.2 强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是一次大胆尝试,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实习单位很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吸收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社会知识。比如经过在天霖物流公司、申通物流实训室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逐步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物流领域中的最基础的物流环节中去。在单证部主要从事的实习工作有提货单、托运单、送货单、合同等单证操作;在外务部实习工作有车辆调度安排,货物运输的跟踪服务,不间断地与司机保持联系;客户服务工作,包括耐心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尤其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清楚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的时候,都必须及时向公司员工学习;在货物操作部主要工作:接货、验货、称重、量材积、计算运费、填写麦头、理货、堆垛;在业务部主要从事业务的开发与市场的维护;在培训部主要工作是新进员工的培训统筹安排等等。经过半年的实习,学生已能独立办理物流单证、运单填写、客户服务、货物的跟踪以及仓储采购、人员招骋、业务开发的基本操作,并能就物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

3.3 学生、企业、高职院校三方都应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

首先,针对我校“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应以学习、仿真实训为主,树立锻炼自己,服务社会,成就公司发展更上一台阶的服务意识,安心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而不应该考虑过多的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协助高校筑立起优质的学生实训平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先进实训条件。最后,高职院校在节约办学成本的同时,不能牺牲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条件、牺牲实训指导教师课酬等办学经费,应该大力打造优质实训平台,引进大型先进优质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服务社会。

总之,学生、企业、高职院校三方都应该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真正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发展到最后,学生、企业、高职院校三方都是赢家。学生得到了先进知识技能的锻炼;企业得到了高职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或国家优惠政策;高职院校有国家政策扶持,通过与大型先进优质企业校企合作,培养出优质对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型人才,人才服务社会,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肖建辉.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新探——基于物流专业的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153-156.

篇13

1 物流专业本科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物流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紧缺人才专业之一。社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主要为四种类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 物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教学缺乏有效实践教学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虽然日益重视物流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系统性的设计这些环节,没有充分了解社会需要的物流实践能力。

2.2 专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物流教师结构组成方面,绝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背景和经历;在物流教师专业化方面,物流专业教师主要是从计算机、交通运输管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

2.3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特色不明显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某些院校过于刻板,照搬照抄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置中提到的课程,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规划,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度比较大,从而导致培养的物流人才技能多而不精,满足不了不同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业化需求[1]。

2.4 教学方式趋于传统

灌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而从培养目标来看,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式学习应逐步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3 物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3.1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将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与校外实训阶段[2]。

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安排在管理学、物流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开课阶段,蛀牙形式是知名企业参观、专家讲座及参观物流实验室。

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物流专业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通过课程实验,掌握采购、仓储运作流程、运输调度、国际物流运作、物流单证流转等,从而具备一定的物流实际运作能力,适应社会对企业类人才及国际物流类人才的需要。

综合方向性实践教学阶段是在掌握一定的物流专业技能基础上,开展不同方向的综合专业技能训练,例如供应链优化与流程再造实验、物流系统优化与设计实验、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等,适应科研规划类、规划咨询类人才等方向人才的需要。此外,带领学生进行物流方案设计,选取优秀方案参加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调研能力、总结分析能力等。校外实训是通过短期实习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解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就业做好准备。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的施行,高校需注重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课程的设置、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监督与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3.2 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现实案例、模拟模型、观看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聘请业内资深职业经理人或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讲课,传授实践经验及宝贵的人生经历;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学者来开设讲座,介绍学科前沿知识;积极的与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等加强交流,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 建立一支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保证专业教师的数量,其次应该是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系统教育背景的队伍。

注重教师的实践培养和专业理论的更新。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挂职实习,去了解相关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将最新的知识理念授予学生。

外派教师到物流专业建设达到一流水平的大学进修学习,学习相关学科的先进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逐渐形成特色的专业教学。

双导师制研究平台。教师在做科学研究或者相关实践活动时,积极吸引学生去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

3.4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与区域行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为原则优化物流理论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起点,并以适应当前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为目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 结束语

高校物流教学须针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面向实践、面向科研,从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专业水平扎实、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