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借用网络解决问题,启发思维,开拓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与难度,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四种品质。第一,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活动与信息交流活动,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网上尽情地发表各自的独立看法,这就不知不觉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第二,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老师根据教材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全体学生提出有问题的问题或不当的看法,让学生在网上讨论,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找到各种解释,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批评错误的观点,这就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第三,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的要求,提出由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四,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丰富无比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学习与找寻问题的答案,这为解决各种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供广泛的思路,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篇2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总体推进迟缓。在已有的推进工作中,高校起步较早,如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为该院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2004年10月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创建了媒介素养专业网。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以通识课或公选课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媒介素养教育。与高校相比,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推行较为缓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缺乏与自发而为
至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未出台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在有关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文件中,也极少提到媒介素养教育。由于缺乏政策依据,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师资、课程、教材、资金、技术、设备等问题都难以解决,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难以全面启动。目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小学多是一种自发行为,如一些具有实践意识的媒介素养研究者自发地在一些有意愿的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其推进情况取决于研究者的热情与学校的支持程度。这种自发开展行为,无法保障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广泛和快速推进。
2.地位边缘与重视不足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媒介素养因为不在其学业评价范围内而被忽视,很多学校、教师、家长更关注学生应试课程的学习;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多年,也得到社会认可,但很多教师与家长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并不全面,很难关注媒介素养。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边缘地位,甚至被忽略。这种地位又反过来进一步地影响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重视程度,以致学校不重视,教师不关心,学生因缺乏正确有效的指导,对于媒介的了解和使用凭兴趣,对于媒介的把握与理解靠自悟;追随升学指挥棒的家长对此也无心无力。此外,由于地位边缘,媒介素养没有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全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和氛围,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进程。
3.缺乏借鉴与指导缺位
一方面,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也仍然属于起步和实验阶段,因此缺乏典型的实践经验;国外虽然有许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但是因为国情、学情等不同,无法照搬套用。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对于教育者、指导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要求较高,我国现在成熟的教育者、指导专家较少。当前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专家往往是一些研究者,他们虽然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但是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青少年成长等方面还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这些研究者的身份也无法保障对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进行长期、深入和系统的指导。此外,我国高校开办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还较少,很难在短期内培养出数量充足的专业人员,也限制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4.了解不足与认识偏差
媒介素养内涵十分丰富,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给媒介素养下的定义指出,媒介素养包括人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thoughtfully)。但是,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推广有限,包括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广大民众没有听说过媒介素养概念,或对之缺乏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如一些教育工作者想当然地认为媒介素养就是使用媒介的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认为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等媒介就是完成了媒介素养的教育;或将媒介素养概念与其他一些看是相似、但实则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将“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概念混淆,将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完全等同于媒介素养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质疑、思辨、批判等能力是德育中的一部分,只要依托德育课就可以解决。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问题”学生的,只有学生出现“网隐”等严重问题时,才想到在教育上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媒介;而对于没有出现问题的学生缺乏关注,没有认识到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避免或减少学生问题的发生,忽视了学生的日常教育。这些因了解不足而造成的认识上的偏差,也为媒介素养教育推行增加了难度。
5.问题复杂与路径单一
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出现,媒介素养教育在今天面临着极为复杂的环境,青少年接触媒介年龄愈加低龄化,接触媒介种类愈加多样化,接触时间日益增多,接触内容更加宽泛,接触动机更加自主,因媒介接触而产生的问题也更为复杂严峻。另外,由于媒介素养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本身也较为复杂,但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解决青少年媒介素养问题的路径却极为单一。现已开展的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有关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而在学校教育中,高等学校主要依靠相关的课程,如在媒介相关专业开设一些必修课程,而其他专业只开设媒介相关的选修课程,但这些选修课很难做到系统和深入。中小学校普遍没有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课程,但两者有较大区别,“信息技术课所培养的信息素养,它强调对网络信息、电子化信息的获取、运用、反思以及制作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此外,有些家长和班主任会针对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影响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说教,但这种说教目标单一,表达随意,讲解不透,作用有限。由此看来,中小学目前这种单一、简单的教育路径达不到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部目标,没法完成内涵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
三、加快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措施
1.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是解决媒介素养教育推进缓慢问题的根本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提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青少年成长极为重要的媒介素养还没有明确地纳入到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范畴中,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始终缺乏政策上的明确依据,一直处于探索与尝试状态中。因此,为了快速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有效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行政部门在相关政策上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明确要求,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是全面快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
我国近些年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表明,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仅靠个别专家、研究者、热心人的自发参与,不可能迅速、广泛、有效地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而当前中小学生因媒介素养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却愈加严重,亟需解决。这就需要行政部门主动承担起媒介素养教育的推手义务,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改变媒介素养教育推行的缓慢和自发状态。行政部门要做好政策制定、工作规划、宣传引导、调查研究、资金支持、人员配备、师资培训、指导监督以及社会各种相关资源的整合等工作,创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有利条件,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浓厚氛围,保障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快速落实,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规范化。
3.充分发挥学校主力作用,是系统科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也应当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师是承担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力。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教研、设施、环境等资源条件,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探索和实践,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一要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重视这一素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媒介素养作为当代青少年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终身应当具备的素质,其教育应当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特别是在当代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不能仅靠几名专业教师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每位教师的关心与参与。因此,要通过宣传、学习、教育,通过在师资培训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类课程等手段快速地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媒介素养认识和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特别是增强他们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终身性的认识,改变以往教育教学中的随意性、散乱性、浅表性、片面性等认识,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媒介素养教育能力,能在各自的教育教学中自觉地予以发挥,形成学校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氛围。二要加快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完善成果,并积极予以推广。教师对青少年学习和成长情况有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在此基础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利用高校专家的学识见解,也要发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特长;既要懂得理论,更要考虑实践;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要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在经验缺乏的情况下,鼓励学校、教师通过建立实验基地等方式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研究成果,对于好的做法、经验,要及时推广。三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快做好课程和教材建设工作。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精心建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评价机制,并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在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上,既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智发展,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城乡的区别;既要充分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阶段性、针对性要求,又要体现各学段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特点。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通过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尽快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四要加快师资建设。当前,学校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具有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教育,得不到专业教师的指点,严重影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因此,多渠道地培养具有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是当前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专业教师、举办媒介素养教师培训班、选派教师到高校进修等多种途径,快速解决师资问题;同时加大高校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或实行订单培养,实现师资的长期保障。
篇3
1.把握教学差异,注重过渡引导
教育的衔接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质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关中小学教师应对教育衔接的问题产生重视,尤其是初中教师应加大对小学教育的把握,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初中课程进行学习。就英语教学而言,有关初中院校应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对口的小学院校进行有效的沟通,就英语教材的选用达成一致,减少学生升学后对英语教材的不适应性。另外,有关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将初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注重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引导。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应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初期,对小学英语的部分课程进行简单的回顾,以减少学生对初中英语学习的陌生性。同时,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小学阶段英语学习习惯进行了解,有效地纠正一些错误的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融入到初中英语学习之中去。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经常会造成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困难。鉴于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改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首先,有关初中英语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其次,初中英语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引入多媒体教学,应用情境教学等。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初中英语教学更加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而减少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过程中的不足。
3.了解学生个体,施行个性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在展开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在进行班级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忽视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想有效地搞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衔接问题,其可以从发掘学生个性,进行个性教学的角度入手,让每一个学生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关注与促进。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应对自身素质进行有效的提升,并完善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其次,教师应加大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个体学生小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情况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
篇4
笔者对教材《轻松学中文》的文化词汇的分类参照的是常敬宇先生的《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分类标准,把教材中的文化词汇按照物质文化(地理名词、饮食名词等)、心理文化(熟语、祝福语、反映中国人的心理特征的词语)、制度文化(礼俗、民俗文化、典籍等)进行第一层次的分类,同时又将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进行再分类,比如物质文化中又分为饮食、姓名、地名、数词、颜色词文化词语等。在《轻松学中文》中,第一册没有出现文化词汇,这与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吻合的。第二册中的文化词汇主要集中在饮食类上,有8个之多。第三册文化词汇仍然与饮食类相关,但是数量降低到两个。从第四册开始,文化词汇的子类型开始变得丰富,除了饮食类外,乐器、名胜古迹、习俗、民间娱乐和称谓语大量出现,尤其是称谓语非常丰富,表现了教材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的过渡和衔接。第五册中的文化词语类型更为丰富,饮食、名胜古迹、器皿、艺术、节令、习俗、祝福语都已经出现,这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发展是相适应的。第六册和第七册沿袭了文化词语类型丰富、数量增加的模式,心理文化方面的文化词汇逐渐增多,比如说祝福语、熟语、象征词语之类在这一阶段出现的频率增多。到第八册,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数量上,文化词语的分布都是本套教材中最多的。因为,此时学生在语言与文化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见,《轻松学中文》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体现出明显的分阶段逐步递增的特点。该套教材在文化词汇的分布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零文化阶段,专注于语言知识本身。以第一册为代表;二是文化浅层接触阶段,提供表层的物质文化知识,以二、三册为代表;三是文化深层接触阶段。文化词汇数量增多,类型丰富,全方位地展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关系,最初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词汇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该分阶段进行。
三、分阶段进行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
在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初级阶段,可采用直观性教学法,利用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等方法来解释该文化词汇的意思,让学生轻松理解。例如,由于笔者所在学校的条件有限,不能提供所有教材中出现的乐器,因此带到课堂上的是友人所赠的“笛子”和“葫芦丝”。古典乐器这一课是这样展开的:(1)图片展示“鼓”,播放电影《十面埋伏》片段,其中以女主角跳《仙人指路》击鼓的水袖舞,引出文化词语“鼓”,并展示“鼓”的图片,播放视频“北京凤乐团”的《五虎声威》,再次展示“鼓”的图片,领读“打鼓”。图片展示“二胡”,播放一段《二泉映月》。再次展示“二胡”的图片,领读“拉二胡”。(3)图片展示“古筝”,播放一段名曲《渔舟唱晚》视频,再次展示图片“古筝”,领读“弹古筝”。(4)图片展示“琵琶”,播放一段名曲《十面埋伏》的视频,再次展示图片“琵琶”,领读“弹琵琶”。(5)图片展示“笛子”,播放一段名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然后拿出从国内带的笛子给学生展示,并示范笛子的指法,进行“吹笛子”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传递感受,摆出吹笛子的动作,给学生拍照留念,领读“吹笛子”。(6)图片展示“葫芦丝”,播放一段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给学生展示葫芦丝实物,并示范葫芦丝指法,进行“吹葫芦丝”的动作示范,让学生感受,摆出吹葫芦丝的动作照相留念,领读“吹葫芦丝”。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对古典乐器词汇已有所了解,然后再次领读这一节课所学的古典乐器文化词汇,并做词汇游戏再次掌握词汇。最后,播放古典乐器乐团“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恭喜恭喜》(因为学生学过《恭喜恭喜》这首歌,节奏感很好,学生很喜欢唱,他们会跟着节奏哼唱)的视频。文化词汇是民族特有的词汇,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他们是很难理解的,通过教学过程中提供文化词汇的图片等媒介的展示和切身体会,学生既可以对所学词汇加深印象,又可以提高文化词汇的学习兴趣,更能产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中小学生学习文化词汇的中、高级阶段,可以采用“情景再现,走进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这种教学法主要是采用语境教学法。孔凡成的《语境教学研究》中指出:“语境,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来进行言语交际的一种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认知语境、情景语境等;语境教学,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宗旨、以课文语境为依托的语文教学。语境教学强调的是,运用语境理论指导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基本方法有社会文化语境教学法、上下文语境教学法和认知语境教学法以及情景语境教学法等。”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都不可以离开语境而独立存在,语境的使用能让抽象的词语变得更具体、更形象。语境不同,词语的使用要求也不同,但是相同的词语要是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出现,可以加深对这个词的理解和记忆。语境教学法是一个很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
篇5
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
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伟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学,李大伟主动去
他家给他补课,坚持两周,风雨无阻,期末考试肖小明取得好成绩。
2、赖小娟和吴莲花也是一对好朋友,期末考试时赖小娟有一道数学题不会
做,吴莲花趁老师没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给赖小娟看了,因此赖小娟数学得了满分。
让学生讨论他们谁和谁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回答,再
去讲解“朋友”和“友谊”的正确内涵,这样可事半功倍。
让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就必须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观念,其
常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讨论指出某种看法的错误性质,教师和学生对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态度。
(二)、借助于课文中的事例或现成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以及由此
产生的行为后果,如用“狼来了”的故事说明说谎的危害。
(三)、用变式使学生分清道德观念的本质内涵。
(四)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证明某些错误观念的危害性。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否则,不管教师讲得多么有说服力,只要学生发现教师言行不一,就不会相信教师的教育,就会怀疑教师传授道德知识的真实性,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坚信不移,并成功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二)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是道德知识转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支持、赞扬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催化剂。例如,在组织为孤寡老人服务时,为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各种公益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心情和荣誉感,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当然,在实践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消极的道德体验,所以要注意防止,组织好活动。
(三)要注意防止“意义障碍”
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有时学生不仅不执行正确的道德要求,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意义障碍”论文格式模板。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想,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生感到教育者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
(2)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
思维实际。
(3)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频,学生无所适从,又不及时检查执行情况。
(4)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
为了消除意义障碍,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适当,且做到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相统一。
三、 正确的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深入开展道德问题讨论德育论文德育论文,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讨论的素材有两个来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品德问题。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举行乒乓球大赛,他想如果代表班级参加团体赛,即使团体获奖,自己什么奖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报名参加了个人单打比赛,最后,他获得了全校男子单打冠军,可班级团体赛因他没有参加而没有取上名次。让学生讨论王磊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以此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学生的作文、墙报、学生的入队、入团仪式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媒介。
篇6
2.整体教育程度低
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全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没有重视家庭教育,没有意识到家长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不重视子女的问题,很多家长面对子女对网络的沉迷甚至不闻不问。
3.过分溺爱
家长的通常思想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在人生路程上少点挫折,于是过于溺爱,盲目满足。从而让未成年人没有独立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他人。家长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无论对错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样更让他们肆意妄为。
4.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和孤儿
这些问题应该是影响子女成长最为严重的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只能由爷爷、奶奶等亲人对其抚养,很容易导致子女的自卑感和孤独敢。
5.教育方法不妥
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孩子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只能凭感觉去解决问题,这样很容易伤其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反叛心理的产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校对家庭的信任。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多沟通多交流多联系
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需要加强学校同家长之间的联系。由于部分家长过分相信孩子不会出现问题,或者认为到学校见老师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因此不会主动与学校沟通。因此学校应该多关注这些问题多提供平台让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让双方都能了解和掌握子女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逐步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多留意多观察
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多留意和观察中小学生的思想倾向和行为表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要挖掘其根本原因,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从心理入手,让学生认为老师也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我们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所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榜样,用言语和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思想落后的学生,需要老师们去关心他们,走进他们,指导青少年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篇7
1.研究对象。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手册》的统一规定和各项目《检测细则》的测试规范要求,于2004年6月1日-6月20日和2008年6月1日-6月20日,两次对龙川县9—17岁中小学生的1200名9-17岁全县男女学生的11项体质指标进行测试。两次测试采用完全相同的测试仪器和手段,在同等测试条件下进行,将测试结果按照男女生不同年龄9个组别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研究方法。在测试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二、结果与分析
1.2004-2008年龙川县中小学学生形态发育的动态分析
(1)身高的变化
①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1.92—5.33厘米之间,平均增长3.36厘米;女生增长幅度在1.31-3.35厘米之间,平均增长2.25厘米。男生增长幅度大于女生。
②除了男生11岁年龄组身高发育均值曲线略呈下降外,各年龄组身高发育均呈增高的趋势。身高每4年增长值男女生分别为2.72厘米和1.74厘米。
③在各年龄组中,以12岁和16岁年龄组身高发育指标为最高。
④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身高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2.13厘米,女生低1.44厘米。
(2)体重的变化
①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体重显著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2.27-5.18公斤之间,平均增长4.12公斤;女生增长幅度在1.20-1.73公斤之间,平均增长1.30公斤。
②体重平均每4年增长值男生为3.17公斤,女生为1.00公斤。
③4年间,以2008年体重均值为最高,男生16、17岁年龄组体重均值最高,女生16岁年龄组体重均值最高。
④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体重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88公斤,女生低0.41公斤。
(3)胸围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男生增长幅度为0.22-1.62厘米之间,平均增长0.62厘米;女生增长幅度为0.48-1.54厘米之间,平均增长0.88厘米。
②胸围每4年增长值男生为0.48厘米,女生为0.68厘米,女生胸围增长幅度大于男生。
③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胸围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11厘米,女生低0.13厘米。
2.2004-2008年龙川县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动态分析
(1)脉搏的变化
①4年来,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脉搏次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男生变化幅度在1.44-1.60次/分之间,平均增长0.21次/分。女生变化幅度在1.27-0.75次/分之间,平均减少0.20次/分。
②4年来9-17岁各年龄组及9-17组脉搏均值有显著性变化。
③每4年男生脉搏增加0.16次/分,女生则减少0.15次/分。
④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脉搏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是持平。
(2)血压的变化
①4年来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血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减变化,其中男生收缩压负增长幅度在1.01-0.30千帕之间,平均负增长0.49千帕;舒张压增长幅度在1.01-1.43千帕之间,平均增长1.19千帕。女生收缩压负增?长幅度在0.21-0.78千帕之间,平均负增长0.47千帕。舒张压增长幅度在0.57-1.10千帕之间,平均增长0.81千帕。
②每4年男生收缩压负增长0.38千帕,舒张压增长0.92千帕,女生收缩压负增长0.36千帕,舒张压增长0.62千帕,男生血压高于女生。
③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血压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是持平。
(3)肺活量的变化
①4年来,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男生增长幅度在343.62-390.13毫升之间,平均增长361.48毫升。女生增长幅度在227.05-280.48毫升之间,平均增长264.02毫升。
②各年龄组男女生肺活量明显增长,呈非常显著性差异,每4年肺活量增长男生为278.06毫升,女生为203.09毫升。
③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肺活量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高32.03毫升,女生高21.11毫升。
3.2004-2008年龙川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动态分析
(1)50米跑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50米跑的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0.27-0.45秒之间,平均提高0.36秒;女生提高幅度在0.62-0.89秒之间,平均提高0.80秒。女生提高幅度大于男生。50米跑水平每4年男生提高0.28秒,女生提高0.62秒。
②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50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0.21秒,女生低0.17秒。
(2)立定跳远的变化
①4年间,9-17岁男女中小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18.37-21.28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9.70厘米;女生提高幅度在11.81-15.95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6.64厘米。
②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立定跳远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11.23厘米,女生低9.36厘米。
(3)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的变化①4年间,9-17岁男中小学生1000米跑的成绩和女中小学生800米跑的成绩均有较大程度提高。其中,男生提高幅度在12.51-25.10秒之间,平均提高16.55秒;女生提高幅度在9.88-23.26秒之间,平均提高17.41秒。
②4年间,龙川县9-17岁男女中小学生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均值与全国平均值比较,男生低4.33秒,女生低3.25秒。
三、结论与建议
1.2004-2008年间,龙川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如下:身高变化发育呈曲线型增长,男生增长幅度略高于女生,男女生身高发育均在17岁达到最高值。体重显著增长;17岁时胸围发育已基本稳定,维尔维克指数呈下降趋势。
2.龙川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机能的变化如下:男女生脉搏次数均有显著性变化。血压发生非常显著性变化,男生血压高于女生。男女生肺活量均呈上升趋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加强。
3.龙川县全县中小学生5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均有长足的提高(除高中三年级外),其中,男女生的速度、下肢爆发力、耐力和男生的上肢力量、女生的腰腹肌力量提高幅度较大,且尤以12岁和15岁年龄组提高更为明显。
4.龙川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的变化从2004年,2008年两次测试对照:除脉搏,血压,立位体前屈无显著性变化外,其它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
5.龙川县全县中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比较:除肺活量,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指标高于全国水平,其它指标全部低于全国水平。
6.我县中小学学生体质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鉴于本课题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本人水平有限,不能对中小学学生体质展开大面积充分的调查,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县中小学学生体质的全面发展。
篇8
1.在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课程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和主要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所以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发挥其德育渗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课程中蕴涵的德育因素,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教师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讲精彩的过程中,还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的心灵,真正实现教学的教育性。笔者学校是涉农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还应根据学校涉农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职毕业生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学好涉农职业技能对改变三农现状、提升三农水平、推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德育渗透的内容。
篇9
①树立对中间学生正确的评价模式。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一般辅导员在被优生和后进生吸引大部分注意力的时候,旁边默默无闻的中等学生就容易被老师忽视、遗忘,被当成理所当然的存在。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下,他们中的大部分就默默地从沉默变成了沉没。高校辅导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间学生,同时也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表扬,充分调动中间学生的积极性,让中间学生在表扬中不断进步。同时老师也应该给予中等学生与优等生一样的关爱,“有教无类”,老师应该鼓励中间学生主动亮出自己,或许老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问候,一个微笑都会给予中间学生莫大的动力。
②及时把握关键时间节点。中间学生通常是因为学习成绩一般不受老师重视,没有表现机会进而自暴自弃,忽略自身的优点和特长,缺乏自信心,失去上进心的学生。所以在中间学生取得成绩时辅导员应该及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充分的肯定他的成绩,这对于不经常受表扬的中间学生来讲是很大的肯定,也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对中间学生的表扬也会给后进生们带来希望,使后进生觉得受表扬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遥不可及,在无形中对后进生也是一种鼓励。
③给中间学生提供展示机会。中间学生虽然在学习上与优等生相比会有一些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间学生学不得法造成的后果,所以不能就此否认此类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优势。辅导员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发掘中间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抓住学生与生俱来的表现欲望,给他们提供适合的展示平台,在取得成绩时不仅可以得到老师跟同学的肯定,也使中间学生取得成就感,消除心理障碍,重新树立信心。中间学生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及时进行正强化,就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④进行针对性家访。辅导员在进行家访时一般会重点安排对优秀学生和后进生的家访,中间学生则很少会被关注到。所以辅导员在家访安排上扩大中间学生家访比重。在家访内容上应该将中间学生在校变现比较好的一面尽量多的反馈给家长,同时也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老师眼里其实是属于还不错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使得学生无形中给自己施加压力,逼迫自己在学校争取到更好的表现。
篇10
预习是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一直深受教育界的广泛重视。那么为什么要组织学生预习?怎样组织学生预习呢?其实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预习是数学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在于:
1、预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能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认识乘法”时,基础不同的学生选择方法也就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做题,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刚开始肯定是运用加法慢慢过渡到乘法,导致做题的方法也就大不一样,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了乘法。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主体小学数学论文,自由地探索新内容。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发现用语言表述出来。
2、预习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炼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在预习“认识多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的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用语句来概括不同的图形,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能深层次了解数学的概括性,而不同图形之间实质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明显增强,学习主动高效。
3、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预习过后,对要学的
摘要细心讲解,预习过程中常常看到学生思维的碰撞,创造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
二、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呢?
第一、能正常开设好预习指导课
老师在每节课上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例如: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步骤由浅入深预习这一内容:
1、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线。
2、想一想,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与旧知识有什么关系?
3、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需及时组织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1)、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细读课本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边读边理解
关键词语。如“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还有年、月、日。”中的“除了……以外,还有……”;“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中的“平年”、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中的“通常”;“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中的“公历年份”、“一般”;“1993年是平年,所以1993年二月有28天。”师:1993年是平年怎么判断的?你能不能判断任意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的给予评价。
第二、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检查“疑问”的数量与质量小学数学论文,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流畅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位置也方向”这部分内容时,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有同学提出的问题就很有针对性,试着问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也有些同学问自己的家在镇政府的哪个方位,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时让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很好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试着让学生说说问这些问题时的想法,让其他同学也去借鉴借鉴,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第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作如下的变革:(1)学生提出问题,师生集体讨论,从点入手。(2)教师穿针引线,师生共同讨论,以点带面。(3)师生共同小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深提高。(4)巩固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时间不少于20分钟)。现在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界有成功人士曾这样评价一节课:看一节课是不是真正的好课主要就是看老师讲有没有超过五分钟,这也就是说现在的课堂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这样高标准的课堂更是?粗不易,这就更需要学生课前能认真的预习,熟悉所要讲的内容,能让预习时的问题贯穿整节课堂,这样教υ诳翁蒙喜拍芮崴傻慕行引导,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方面的特点:让学生多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Γ蝗醚生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Γ蝗醚生多体验,培养学生感知的能Α?
第四、自主学习,集中攻克课本中的思考题
自主学习是现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小学数学论文,而预习思考题也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如:预习笔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让学生思考:(1)乘数是二位数的乘法法则是怎样的?先让学生回忆计算的方法,达到温故而知新,并比较一下与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你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计算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还试着让学生写一写你能列出几种方法来?
第五、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知识,其实课内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在预习“厘米和米”时,学生可参考的课外知识就很多,而真正书本上的却很少,课外各种测量工具多少是书本上都没见过的,这样对学生真正认识长度单位有很大帮助,而且学生在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篇11
我们不能认为,只要组建了学习小组,有了一定的议题,学生围坐在一起议论,就会产生合作效应。小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组内合理分工,每位学生自愿或被教师指定担任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激励者、检查者、协调者、操作者等,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组内互相依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要选择适合的内容。
虽然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开展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合作学习的内容都需要采用全部流程。教师在组织教学前要认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合作学习模式。
3.合作学习要做到务实求真。
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切不可走过场,只追求形式上的参与,而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要尽量避免课堂上气氛活跃,但下课后没有实际收获的情况出现。
4.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
小组成员过多会造成部分成员失去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过少则达不到成员间相互启发、使思维充分碰撞,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灵感的目的。
5.合作学习应建立在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
经过学习,学生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了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具有了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纠正错误、提升能力、相互启发、相互完善,合作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6.合作学习成果应有一定的评价手段。
教师应组织学习小组间进行成果交流,或要求学习小组以文字形式表达学习成果,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并记载,在一定阶段以一定方式进行总结并对优秀小组进行表彰,从而通过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活动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与合作能力。如在高二年级“伴性遗传”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可设计为让学生辩论“红绿色盲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先就这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练习遗传图解的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让小组内的成员交叉检查其余成员所写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红绿色盲出现的原因,最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红绿色盲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让正反方同学的观点充分碰撞,加深学生对红绿色盲遗传规律的理解,从而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这一结论。这一教学环节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较大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篇12
一、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甚至间或讲一点笑话、数学故事,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和尊重,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将丰富的情感化为自尊。因此,当他们有所成绩时,教师要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应该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教师,那就会及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1、纠正学生不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少“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上课迟到或逃学,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甚至可以分层次的布置作业。例如可以让一些“学困生”晚上回去把课堂做过的练习再做一遍作为家庭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3、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篇13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是教学方法僵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讲解――分析”的模式,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阻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本末倒置,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义、无必要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再加上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限制,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学生的国内外名著阅读量少,缺乏文学素养。
三是忽视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考试中习惯采用所谓的标准答案,使得广大小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下面一个很形象的案例,可以反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雪化了以后是水了。”这位语文老师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恰恰说明了部分语文老师语文教育目的的无知。“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体验、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富有个性的想像,才能拓展与丰富自己的见识。
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意义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纵横驰骋,不断探索人类的未知世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方法
一是运用教材,启发想象力。
想象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是引导质疑,展开想象力。
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解开束缚、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是延伸课外,丰富想象力。
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和课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去受影响,并有的放矢、随时点拨。此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