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批评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批评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批评教育

篇1

(1)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了解学生,摸准批评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比如,当一名学生在劳动中(或其他方面)受到表扬时,给他指出学习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即使比较严厉,他也容易接受;而当一名学生在有关个人荣辱上受到刺激,或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心情沮丧,缺乏前进信心时,对其批评,即使不重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注意时间性。从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来看,晚餐前的四时至六时,一天的疲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已达到了顶峰,于是焦躁不安,思考力减弱。由此,下午四时至六时,是不宜批评人的时间。只要时间允许,尽可能避免在被批评者疲倦、不安时批评他。

(3)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甚至是灵感。九五年下半年,我教初一三班,并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教育时,有幸选择到一次恰当的批评时机,利用这次时机为强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天,我较早地来到班里,发现学生张某不经他人同意就把他人的课本、练习册借给其他班的同学,结合其他同学的反映,我当即决定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教育。如何进行呢?我乘其将他人的课本等东西拿出教室之际,来到他的桌前,把放在课桌上的数学课本、练习册拿起,然后放到讲桌上,等铃声一响,学生就座时,我宣布上课,并让全体学生打开课本,此时,张某发现自己桌上的课本没有了,便着急起来,东瞅瞅、西望望,我见状,叫起张某问道:“张某,你在干什么呢?”张某答道:“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不知谁给拿走了,真是,也不经我的允许就拿走,太不象话。”我借机诱导他,“你知道,拿你课本的人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哪一条吗?”他沉吟了一会儿道:“违反了‘未经他人允许,不得私自动用他人物品’这一条。”此时,我认为批评教育的时机已到,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今天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未经张某同学同意,私自把他的课本拿走了。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条文,在此,特向张某同学道歉,对不起。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这样,把这种‘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动用他人物品’的陋习沿袭下去,更希望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同学彻底改正它。同学们能做到吗?”虽然我未直接批评,却收到了好的效果。至此以后,张某果真改变了自己这一行为习惯。

可见,转化工作中,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转化工作中,批评方式的选用妥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转化效率。批评方式有多种,事后批评是其中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事后批评的选用,有时更能敲开后进生的心扉,为了解当时情况,公正地进行评价、处理打下教育基础。当然,事后批评决不是姑息迁就,而是等待时机,以求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什么是事后批评?事后批评,也叫延缓性批评,就是在问题发生后先设置一个缓冲阶段,等当事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再作批评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处理”。准确把握冷处理,对解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1、采用事后批评,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的心理状态对接受批评信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当人们的情绪处在稳定或心情舒畅时,最易于接受批评的信息;当情绪处于被动或在气头上时,感受到批评的信息就会引起猜疑和抗拒心理。事后批评就是让人在情绪稳定易于接受信息的状态下接受批评,以获得最佳效果。作为班主任,常碰到两个学生发生口角或打闹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班主任都会立刻制止,然后进行批评教育,但有时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当事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还未意识到口角、打闹本身就不对,其思维还停在老师该如何给自己做主上。此时,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或是压服、或是各打五十大板、或是有失公允;实际工作中,每当我遇到这种事时,总是巧妙地动用事后批评的教育手段,先让当事者回去考虑对方到底错在哪里,我到底对在哪里;然后再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进行处理。由于通过时间的延缓,给双方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使他们被激情淹没了的理智重新恢复过来。当我在对此事进行处理时,双方均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根源。所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段,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2、采用“冷处理”可以起到:“钝化矛盾”的作用。

所谓钝化矛盾,就是在矛盾一时无法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缓冲矛盾。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多种多样,有的矛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就因顺势解决;有多矛盾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时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如果把它先钝化一下,再待机处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上“将相和”的故事,可以说是钝化矛盾的典型例子。现实中,我班有两名女生,在初一时就相互推诿。一次出黑板报时,双方又斗起嘴来,问其原因,小学一个班时彼此矛盾重重,老师没有解决,到了初中,又是一个班,于是矛盾再一次激化。为此,我不失时机地采用“钝化矛盾”这一手段,先让双方停止口角,然后和她们约定:这一周内不准和对方讲一句话,谁先说话就是谁错。一周后,再回头处理这事时,双方觉得彼此之间无深仇大恨,也觉察到了斗嘴吵架不仅影响集体荣誉,也影响了双方的学习情绪,彼此不说话却相安无事,于是,双方共同达成协议,互不说话,共同维护性集体的荣誉。可见,钝化矛盾有利于排除学生间的不安定因素,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3、采用“冷处理”,要注意选择时机。冷处理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性格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犯了错误;

(2)家庭原因或身体不适的学生犯了错误;

(3)某学生的错误比较复杂,而且抵触情绪比较大时。

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使用。但是,“冷处理”不能坐待时机,相反,还应创造条件,促进时机的到来。我班有个学生,一次在课堂上顶撞了自己认为课讲得不好的老师,我得知此事后,就想,如果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然后责令他向老师赔礼道歉,这名学生表面上可能屈服,内心里极有可能还会遇事爆发,因此,我不失时机地使用事后批评这一方式,没有直接地谈论此事,只是轻轻地说:“我听到你对某某老师很不礼貌,很出意外,明天到我的办公室里谈谈。”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冷静下来的学生在第二天上我办公室时终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我知道这一延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既为学生在谈话前自我反省提供了条件,又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变化,使其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采用事后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特别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篇2

要谅解有容忍之心

作为教师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要试着了解学生,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和斥责更有益处。当我们真正了解学生之后,往往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值得原谅,值得同情的。

一位教师,若以对待儿女之心来对待学生,宽容学生,他才是最“伟大”的。遇到学生犯错误,需要我们理智的化解矛盾,打开心结。忍一忍,让一让,放一放,凉一凉。真正的体凉他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也会增强我们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亲人、是挚友。容忍和谅解,虽不如热情的感染力,似疾风骤雨,但仿如丝丝春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知道批评是为他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学习方面,有良好行为得到奖励的学生比有不良行为受到惩罚的学生学得快的多,而且也更能记住所学内容。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多鼓励少斥责。但是批评既然是照亮学生的巨镜,那么有些批评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迎合,赞扬学生。如能巧妙地恰到好处地提出建议,既不伤到学生自尊、引起反感,又能起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只有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亲人,是知己,才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批评和赞扬自己的某一部分,会有全部收到了评价的感觉。批评要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批评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批评也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而赞扬就是麻醉剂,赞扬有助于将师生沟通建立在友好的气氛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无限的关爱,感觉到更加无拘无束。先“扬”后“抑”比先“抑”后“扬”的批评更易于接受。先“扬”后“抑”也需技巧,真诚的赞美之后,一定不要接句“但是”再开始批评。如果这样,学生会怀疑这个赞扬的可信度,以为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久而久之,他就会知道你赞扬他只是为了一个“但是”。我们何不把“但是”改为“而且”呢?“你的数学考得不错,而且我相信你下次语文也会考得很好。”这样批评也就化成了一种激励。

篇3

“快走?那为什么值周生说你跑来的?”

“边老师,他还跟值周生嚷嚷呢!”同学们纷纷给他告状。

“没有!我没有!”杨飞大喊道。

我越听越生气。于是,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给集体丢分就是不对!还狡辩!”同学们也在一旁不停的指责他,表示对他的不满。

平日怎么批评也不哭的他,这回眼泪却像断了线的珠子不住地落在地上。此时的我,看到他哭了,才稍稍地消了一点气。

往后的几天里,学习本来就差的他,上课几乎天天挨批评,而且还经常和批评他的老师较劲,老师说一句,他顶一句。每天的作业就更是字迹潦草,错误连篇了。

思考:

1、为什么越批评他,他越犯错呢?

2、应该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使他转变呢?

分析:

由于我当时没有冷静的思考,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导致对学生出言过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使他产生了逆反心理。正如事后我找杨飞谈话时他所说的:“今天老师竟然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批评我,简直太没面子啦!要是被爸爸知道了,肯定又是一顿揍。咳!反正都不喜欢我,管他呢!”而平时的他,就是一个自觉性差,又不能批评的孩子。每次老师批评他,他都眉头紧锁,强词夺理,急于为自己的辩解。

杨飞的父母一直无稳定的工作,以作小买卖为生,母亲是河北人无文化,父亲脾气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认为孩子无药可救了。平时一旦老师、同学反映了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正视,而是怨天尤人,要不就将孩子暴打一顿。正因如此杨飞缺少良好的家教环境,所以致使他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做法:

杨飞的表现,不由得让我想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他因一时愤怒而失手打了一个调皮孩子一记耳光后,愧叹自己“从教育的绳索上跌落下来。”难道此时,我也像他一样“跌落”下来了吗?高压之下独木难荫,难道此时除了暴躁、批评之外,就别无它法了吗?难道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只有采用这种“黑色批评”吗?难道批评不能是“绿色”的吗?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买“绿色家具”、进行“绿色装修”、走“绿色通道”、建设“绿色社区”、使用“绿色手机”……所以批评可以是绿色的,而且更应该是绿色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批评,并自觉设立目标,争取进步。

一、宽容,引发自我批评

批评孩子的错误,在特定环境下,宽容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宽容就像人们在重压之后,走进满眼绿色、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一样,让人舒畅,而它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绿色;宽容就像春天一样,给大地以湿润,给空气以芬芳,给生活以智慧,给童心以成长。作为教师应该用这样博大的胸怀和境界,包容和谅解孩子的错误,使学生越上新台阶。

及时的反思让我幡然醒悟:以“宽容”给杨飞一个台阶下,让自己走出教育困境,同时挽回他的自尊心,因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于是,我利用总结“规范评比”的时间,又一次提起了那天的事。我用平和的语气说:“本周杨飞为咱们班扣了一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他。”说到这里,不光同学们用奇异的眼光看着我,杨飞也高高的仰起小脸,聚精会神地听着。“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为那天做出的不理智行为而感到很内疚,希望杨飞和同学们能够谅解。杨飞你能原谅边老师吗?”此时班内鸦雀无声。我微笑地走到他身边抚摸着他的头。他被感动得急忙回答:“能!边老师我不该在楼道里跑,是我的错,我给班里丢脸了,您能原谅我吗?”我激动地搂住他,不住地点头说:“当然能,知错就改你还是个好孩子!”

我用真诚的道歉和真心的爱护“宽容”了杨飞,维护了他的自尊,使他走出了心灵的阴影,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激发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使我们师生达到心与心的交融。所以,宽容的师爱不仅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而且通过老师的自我批评,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学生心灵上绽开希望之花。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给孩子的机会只有下一次,而没有最后一次。

二、深入心灵,进行“绿色”批评

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心浮气躁,不能指望一次教育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待杨飞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做到常抓不懈。

基于杨飞课上的表现,看来还是要批评他,但不是像上次一样的批评,我变换了一种批评的方式——“绿色批评”。所谓“绿色批评”就是批评时要讲究艺术,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让孩子既能接受,又利于改正。

1、语言暗示批评

批评不一定是正面地直接地指出学生的错误,这样做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加重学生的自卑感,而且还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上投下阴影。我们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来暗示学生的错误,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自觉地改正错误。

一天上复习课,正复习到判断句子是否是比喻句,我让学生们读小黑板上的句子,然后判断并说明理由,展开小组讨论。正当大家热烈地交流时,我一眼瞥见杨飞故态复萌,眼神游离,没有专心思考,我灵机一动,告诉同学们下面带大家进入“智慧加油站”,补充一句很难判断的句子考考大家:“今天,我们班的杨飞好像有什么心事,连同学们的发言都没听见。”我一说完,大家的眼光马上转向他,一看,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善意地笑了,并立刻判断这个句子不是比喻句,是老师看了杨飞的神情后产生的猜测。“一语惊醒梦中人”,此时杨飞显然也领悟了我的暗示,难为情地一笑之后便坐直身子,专心地学习了。后半节课,他不但听得认真,发言也积极了,于是我真诚地表扬了他的进步,这次他发自内心的笑了。我也会心的笑了。

这次的“批评”如春风拂面、春雨润物,虽悄然无声,却深入学生的心田,使其愉悦、主动地根据老师的暗示,向老师期望的目标靠拢。这种批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于是我急忙将这个心得,与我班的科任老师进行交流,他们都纷纷效仿。这个方法不仅对杨飞的进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唤起了老师们对批评涵义的思考。

2、表扬式的批评

我发现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要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是阿!杨飞又何尝不是呢!

杨飞的作业经常写得很潦草,挨老师们的批评也是家常便饭。一次,他的作业又像往常一样,书写脏乱、错误百出。于是,我故意在课上让他站起来,用欣赏地语气说:“今天,我发现扬飞的作业中有一个字写得很好看,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每一次的作业都能像这个字一样写得干净整齐,好吗?”他涨红了脸,第二天的作业果然有所好转。我又及时表扬了他:“你们看,他是不是个要求上进的好孩子?我们祝贺他!我相信杨飞身上还有许多优点,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

于是“表扬”,这个最简单的赏识办法,成了日后我教育杨飞的一大“法宝”。这也看出他非常需要教师和家长都使用过,无疑中又遗忘的教育。从某种角度讲,孩子怕的不是训斥和抱怨,而是赏识和感动。

3、激励式的批评

我们批评孩子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使孩子健康成长,记得一位教授说过,爱学生,还要注意激励学生。孩子的成长需要激励。可见,激励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一天刚下课,杨飞就第一个快速地走出了教室。我急忙随后追了出去,只见杨飞一路快走,直奔厕所而去。虽然,他的快走在楼道里很显眼,但是可以看出他是有意识的地加快步子走,而并非小跑。他回来的时候,我高兴的拉住他的小手说:“刚才老师看见了你的快走,你还真聪明,有急事也不跑。”他看着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这样做既不违反学校的规定,又不会给班里丢分。”我蹲下身来,耐心地说:“如果下次在楼道里,你能走得再慢一些就更好了!”他点点头,一口答应了。事后,我又观察了几次,他的脚步确实在一天天地减慢。

这种富于建设性、启发性的恰当批评,对孩子来说效果大不一样。这样做不但使他们明白了自身的不足,而且自尊心与自我形象也得到了保护。

篇4

一、“批评”从“心”开始,慢慢接受“批评”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他们像是一张张纯洁的白纸。他(她)们的个性“万千”,被称为拥有“一百种语言”。要想让幼儿接受批评,养成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良好品性,首先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随时掌握孩子思想的脉搏,使他们愿意接受批评,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孩子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发挥榜样教育的魅力,慢慢接受“批评”

教师应认识到: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做错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事情上,也会有判断的失误。我们要放下架子,勇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起知错就改的榜样,这样孩子会更信任你。

重视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同一平台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把幼儿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成为幼儿的学习顾问,及时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孩子持以信任、平和的态度,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三、运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慢慢接受“批评”

让幼儿学会接受批评,靠单一的言语说教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要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寓批评教育于游戏故事之中,可编一些有情节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习得某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去实践好的道德行为。

四、与环境互动激发幼儿的交往,慢慢接受“批评”

研究表明:幼儿行为习惯和良好品性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从而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提高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

在园时,幼儿很容易为了一件小事就会发生冲突,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爱告状,通过告状来寻求成人的帮助。要想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幼儿间的冲突是方法之一。在孩子活动中,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做出错误的行为时,尽量不“独断”,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分辨行为的对错,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因此,只要幼儿能明辨是非,主动承认错误,简单的一句“对不起”“没关系”,不仅避免了相互间的冲突,而且促进了同伴间的交往。

五、学会“批评”使得其快乐成长

“人非圣贤,俗能无过。”孩子难免会犯错,然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像一把榔头,重重的砸下来,脑袋嗡嗡作响,幼儿瞬间被砸成了一个闷葫芦;像不着边际的风,孩子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些教师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一下子驱散了孩子心头的阴霾,让孩子开开心心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在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一定要注意批评的“艺术”,让孩子获得自我更正错误的权利,更好地让孩子收获自信,感受快乐,获得发展。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时刻为自己敲响警钟,耐住性子,合理使用“批评”这一教育手段,一定会有收获。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对“批评”从强烈排斥逐渐有所转变,虽然这种转变也只是很初步的,但孩子们在受批评时情绪和行为反应上一定程度的改变,已经令我们十分欣慰。而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教师既是教育者,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在教育幼儿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可以说,在此过程中对自己也是一次“洗礼”。

六、家园紧密合作,携手共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行为的学习,良好品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双方必须共同创设沟通的渠道,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幼儿园积极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园地、《快乐家园》等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讨论家园配合对策。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从转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方法开始。

篇5

这不免让我联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有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参加一场募捐会。会上牧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决定立刻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可是他左等右等,牧师的话总也讲不完,于是心情不免有些烦躁,决定只将零花钱捐出去。可是他又等了一会儿,牧师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马克・吐温不禁由兴奋转为烦躁、由烦躁转为愤怒,暗下决心无论牧师怎么宣传自己一分钱也不捐。等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但分文未捐,相反还偷偷地从募捐盘里拿走了两元钱。本来准备慷慨解囊的大作家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小偷,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如何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就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事实上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就犹如好心人反而办了坏事情。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教师的口头禅,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也会造成超限效应。有时有的学生甚至不听老师批评的内容,而去数老师在整个批评中有几个“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出现,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批评时讲话要精练

有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常会把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班主任犹如故事中的牧师,意在加深学生印象,但效果并非如此。有人曾在一个年级的10个班中进行问卷调查,75%的学生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谁听他的催眠曲?”俗话说:“话到舌尖留半句。”当你发现一位学生做错事情时,正常的思维好像是跟学生讲因果利弊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去讲、自己去悟才对。比如当我看到学生课桌下有纸,我只会直接告诉他说:“你看看你的桌下。”他就会立即意会后弯下腰捡起来,而不希望老师把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二、运用恰当的方式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时学生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学生犯错误可能是因为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其正确的一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学生就容易接受教育了。

1.以褒代贬――用表扬代替批评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来代替批评其不足。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他看到前途和希望。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只是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使王友愧疚地哭了,从此痛改前非。

2.间接提醒――巧妙地指出不足

有些班主任在劝学生时也注意表扬,但习惯在后面加一个转折词“但是”。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你劳动不够积极,也不怎么跟同学交流。”结果学生一听就反感,觉得老师的表扬就是为了后面的批评,如果我们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果你劳动再积极一点,而且能多跟同学交流的话,相信你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筋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教育时,教师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把握批评的最佳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1.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抓住恰当的契机,妥善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

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因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班主任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进行批评教育,让这些事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确保以后不再重犯。

再如,如果是遇到两个学生打架,则要把握时机,应先把他们分开,让他们各自冷静思过,了解双方争执的根源后,再找机会和他们谈话,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指责他们,否则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2.注意批评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所回避。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会使有的学生从此再也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顶撞行为,破罐子破摔。较妥的办法就是班主任私下找到学生谈话,针对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做一次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评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其自尊心得到了老师充分的维护,从而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四、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批评是一剂苦药,其中包含了老师多少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份苦心有时是学生不一定能体察到的,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误解、怨恨、抵触等情绪,把老师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在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各科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违纪现象。为了煞煞他的傲气,数学老师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批评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结果事与愿违,他产生了对立情绪,甚至对数学课也反感起来,使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而对于另一位同学,这位数学老师对他的批评更严厉,但由于吸取了上次批评的教训,注意了做好善后工作,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批评他的苦心,并委婉地表示了老师对他的特别关注。结果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该生数学成绩也因此逐步提高。

其实很多学生屡犯屡教,屡教屡改,可还是进步不明显,关键问题就出在教师在批评后的善后工作做得不到位和不够持久。其实,学生在接受老师批评之后,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已成习惯的不良行为,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鼓励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多一些“你进步真快,我为你感到高兴”、“我很荣幸,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等让学生感动的话语,必要时还必须在班级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把这样的好消息及时传达给他父母,这样更加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树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认真改正错误。

俗话说:“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整日当甩手掌柜、对学生不管不问当然是不行的,相反,不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一味强塞硬灌同样也是不行的。虽然学生由于碍于老师的脸面或畏惧老师的威严,很少与教师公然对抗,但表面上的平静并不代表内心服气。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超限效应的种种不良后果。所以,在此提醒教育界同仁,工作中一定要时刻警惕学生的超限反应,千万别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参考文献:

篇6

我对“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有些质疑,因为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及班级管理中,总有一些学生让我头痛,他们不遵守学校纪律,欺负同学,破坏课堂秩序,甚至打架等,更不要说学习成绩了。这种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力又特别大,对班集体建设破坏性强,对这类学生的处理,我觉得特别棘手,有时甚至怀疑:我是不是就属于那类不会教的老师呢?可能更不适合做班主任吧?

因一个家长的话,我摆脱了这一“瓶颈”。这个家长姓向,他的小孩因家境好,从小娇生惯养,变成了问题小孩,算是老师们眼中的坏学生。有一次他的小孩竞用刀威胁同学并抢走五毛钱,原因是我只表扬那些好学生,从没表扬过他。我一下蒙了,心想你倒也做一些事来让我表扬呀。我与家长解释原因时,他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我的孩子,其实你也可以批评一下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呀,这样我儿子心理就平衡了。这话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茅塞顿开,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入口。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人都各有长短,我何不好好利用一下成绩好的学生的这个短呢。从此,我在学生的教育及班级的管理中开始积极运用批评这种教育手段,并对批评这种教育手段的运用进行探究、实践。经过近十年的摸索,我认为批评确实是一门艺术,能巧用或妙用它比赏析教育更有效果。但是,用好批评教育的艺术非常关键。

一、妙用批评教育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自尊心强,因此在以鼓励教育为主的今天,批评教育的运用必须得记住以下原则:一,批评艺术的运用必须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这是前提;二,批评教育的运用应该先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长处与短处,这是关键;三,批评教育运用的目的是为促进学生扬长避短、健康成长。

二、妙用批评教育的方法

(一)批评学生前要放低姿态,做好自我批评

人都有自尊心,教师也一样,总认为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很没面子,也有损威信。其实,接受学生的监督,勇于承认错误,做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你、尊重你,师生关系也会更和谐。

我曾经带过这种情况很复杂的班级,有五六个住在镇上的学生在小学时就被称为“虎头帮”,他们的捣乱功夫是一流的,其聪明也是一流的,尤其学生卢飞。也有不少学生来自偏远山区,他们学习很努力,但也有不少的缺点。自然的,我来自农村,比较欣赏那些坚韧的学生。我这样做的结果是班里农村学生与镇上的学生分成了两个帮派,谁也不服谁,我就在他们的对抗中疲于奔命。而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这局面。那时,班里有一个叫罗柳红的女学生,她虽然来自农村,但学习好、有魄力,我让她做班长,并做语文科代表,她自然成了镇上的学生,尤其是“虎头帮”的死对头。有天早上我去教室检查学生早读情况,发现没有学生读书,而罗柳红在哭,大家都在看我,一问,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卢飞叫他们不读的,说罗柳红的读音不准(罗柳红来自偏远山村,讲话夹着壮语方言),跟她读是自己害自己。我一听狠狠地批评了卢飞,谁知那小子居然当场模仿罗柳红读书的声调,引得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他还理直气壮地说:“老师,我模仿她是在帮助她指出读音上的问题,让她知道自己错在哪,好改正。”我哑口无言,但极力强迫自己冷静。这时其他学生也说罗柳红读音不准,不愿意让她领读。我知道自己确实做错了,罗柳红可能适合做班长,但她不适合当领读员。我很诚恳地向学生承认错误,还特别向罗柳红道歉,因为我的失误让她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同时感谢卢飞,是他帮助我改正了错误,但是我也批评卢飞,帮助同学得注意方式方法,并让他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同学们把普通话练好。事后我找罗柳红谈心,解决她思想上的负担。正因为我注意到批评的技巧,以身作则,从而缓解了班里学生的对立情绪,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变得融洽了,班级的氛围变得和谐了。

(二)在批评学生时对事不对人

我觉得很多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总爱说你这人怎样怎样,其实这真的是最伤人的话。我喜欢批评学生,但我批评学生总让他们心服口服。方法就是,我先承认我教育的不周,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做的事说清楚,接着由学生一起讨论事情的错与对,最后作出该不该批评的结论,我再出场作出我的批评,这样一来,不仅教育了事件主人,也教育了全班学生。

(三)使用批评艺术时要注意公平公正

篇7

2、记过:记载或者登记过错,以示惩处之意。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比较轻微的人员;

3、记大过:记载或登记较大或较严重的过错,以示严重惩处的意思。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行为比较严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一定损失的人员;

4、降级:降低其工资等级。这种处分,适用于违反行政纪律,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一定损失,但仍然可以继续担任现任职务的人员;

篇8

批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学生不喜欢,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表面上唯唯诺诺,心底里也是反感居多。使用的次数多了,还会疏师生之间的距离。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天底下谁喜欢吃药啊?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哪个人又喜欢挨批评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教诲:“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要讲究艺术。”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当学生犯错、出现失误时,如何将错误变为教育资源,让失误再生为美丽,关键是批评要有艺术。睿智的乾隆皇帝,不也爱听和珅的甜言蜜语,恼怒纪晓岚的直言不阿吗?那么,咱们把药裹上糖衣,把批评拐个弯儿,或许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这个弯儿得拐得自然,拐得有理,拐得学生心服口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修炼才行啊。

一、批评教育有时需要“无声”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大多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因为“有声”的方式用得过多、太频,有时效果不太理想,此时我们不妨换个“无声”(即“笔谈”)的方式来试一试,说不定就能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我班有个叫林卫的学生个人自制力比较差,上课总管不住自己,爱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经过多次的谈话没有太多的效果,有的任课老师甚至言辞激烈,搞得师生关系很僵,林卫对老师的话也越来越听不进去。经过思考,我试着采取了几次书信、便笺、作业批改附言、赠言等方式来与他进行沟通。把老师的看法、道理、情感和希望通过笔端传递给孩子,教育感化他。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林卫改变了很多,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起来,师生关系也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了。“笔谈”达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默契和沟通,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被重视、被关心的良好心理效应,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二、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糊涂”

这里所说的“糊涂”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更理智和更深远的爱。这种批评教育方式更适宜于犯错误的、心理内向的、平时比较稳重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因为有时他们之间真的很“乱”,往往是不理就“乱”,理了更“乱”,此时老师智慧地来点儿“糊涂”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我班有两个女生关系不和谐,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两个人都很要面子,从来都不主动交谈,但我并没有揭开或说开她们,反而总是让她们俩一起做事或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经我观察和私底下了解其他学生,现在她俩已变成了要好的同学。通过“糊涂”的处理,这一桩“糊涂”的矛盾(因为我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她俩是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矛盾)最后“糊涂”的解决了。其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或矛盾,很多时候,老师们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抓住不放,而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制造的“内乱”岂不是更好、更彻底?也许“糊涂”一点儿,宽容一点儿,教育效果会更好。当然这个“糊涂”也是要看对象的,也要看程度的,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它是一种教育艺术,是给学生留一片自由的空间,留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给一次自我解决的渠道。

三、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笑脸”

教师在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篇9

篇10

1.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有些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举止或错误的认识。此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分析不良行为或错误认识的危害,他们将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或思想的偏差,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后果。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是一种失败。

2.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

他认为教育要立足生活,为生活而服务。教育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但现在有些老师似乎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每逢评价必是表扬,不值得表扬的也要表扬,甚至错了也要硬找对处,或者换个角度来表扬。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做法具有严重的片面性,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教育的孩子应该能适应社会,而不是面对社会手足无措。能够承受挫折和批评的人,在挫折和批评面前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被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批评压垮。反之,不能承受挫折和批评的人,一点小的挫折和批评,就可能把自己压垮。而承受挫折和批评的能力,并非先天具备。因此老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学会关心他们。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一次受挫折和批评的体验,学会正视问题和正确对待。

三、小学教育中批评教育中的方式

批评和表扬一样,是属于激励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制止或纠正某些不正确的行为。批评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对观察的对象进行探讨、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激励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饱含着对学生的爱。老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

1.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有时也需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比如对于成绩稍微落后的学生,当他们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取得了一点进步时,老师就应该和他(她)谈心,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以便促使学生树立起自信,期望能够再次获得更大的成绩。老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再明确努力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对班主任的话“言听计从”;即便是指出其还存在的不足,学生也会乐于接受。

2.老师在对待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时,不能一味地加以责备、大加训斥

否则,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僵师生关系。我们不妨采取适当的幽默的批评方式,学会去沟通交流,给学生留一点自我反省和改正的空间,要对他们心存信心,相信他们是能够改正和完善的。

3.学生也是社会的一员

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青少年处在个性的发展和完善阶段,学习上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磨擦、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往往造成他们在情感上出现迷惘困惑而亟需别人帮助。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以必要的谈话、帮助,和他们进行交心、沟通,不仅能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暖,还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

4.在教育学生时,不可恶语伤人,要心平气和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而不要讽刺挖苦

特别要注意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不能用粗话中伤学生。

5.不可全面否定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行为要恰如其分地指出来,不能夸大事实,形容过分,也不能否定整个人,更不能以权压人。

篇11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白学前教育中,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应该认真了解儿童行为的原因,有许多行为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教师不应对儿童进行深度批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样的行为再次发生。应该循循善诱,用平和的语言告诉儿童,这样行为的错误性和这样的行为长期下来会造成的结果,在对儿童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做出一种期望或向儿童指明如果再次发生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教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中批评不需要谩骂与侮辱,教师对幼儿要该奖则讲、该罚则罚,奖惩并济且奖惩适度,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抑制儿童的不良行为。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各种学前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过度批评的案例,通过各种新闻、社会调查结果、调查报告等,告诫学生对幼儿深度批评的负面影响,并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批评的度。

篇12

一、批评教育主体扩大化

由于受场地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多名教师共用一间办公室,有的甚至一、二十名教师挤在一起办公。当当事教师将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时,其他教师或出于职业习惯,或与该教师关系比较好,往往也会跟着一起批评这名学生,从“一对一”演变成“多对一”批评――多名教师批评教育一名学生。这往往造成被批评学生内心的反感。再加上其他老师帮忙批评教育时免不了对当事老师有赞美之词,说些“某老师工作这么辛苦,你们还给他添麻烦,你们太不应该了……”之类的话,使学生对这些老师产生误解。在调研时,有一名学生就曾这样不满地对笔者说:“一个老师批评我也就算了,其他老师帮什么腔,关他们什么事?他们无非是在拍这个老师的马屁……”

二、批评教育范围扩大化

有些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只要学生做错了一件事,就会把他以前的错误一一数落,随意扩大批评范围。如有一名女生,上课时不听老师讲课,玩手机,班主任知道后,对其展开批评教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不经意间又提起她早恋这件事,使这名被批评女生心里很愤怒:“上课玩手机跟早恋有什么关系?早恋这件事以前已经批评过我了,我也知道错了,并与该男生保持距离了,现在又把它提出来干什么?”导致学生心有怨怼,破罐破摔。

三、批评教育次数扩大化

学生有些事做得不好,我们做教师的只要批评教育一次足矣,因为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可是有些教师针对一件事对学生进行多次批评教育,有的甚至还当着家长的面再次批评教育,使学生自尊心受到损害。在调研时,有的教师解释为什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说:“是为了让学生长记性。”这反映出教师过于急躁,期望通过批评教育使学生马上改正。于是一次批评过后,如果发现学生还没有改正,就多次重复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造成批评教育次数扩大化。殊不知,他们这样做,反而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学生原来想改正也不改正了。

那么,如何避免批评教育学生的“三个扩大化”呢?可采用以下的方法。

(一)尽量不要在办公室当其他教师面批评教育学生

为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使批评教育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批评教育学生宜在比较私密的场所单独进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即使教师批评教育学生的动机完全正确,也不能忽略被批评学生的接受方式。不论教师的批评如何正确无误,只要有第三者在场,便容易招致被批评学生的怨恨,他们会觉得自尊心受损,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实际上有些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也不希望其他教师插手,但碍于同事之谊,也只得听之任之。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最美女教师”秦老师学习。湖北省潜江市浩口第三小学代课女教师秦开美为救课堂上的52名学生,主动担当人质,换取学生的安全,事后被网友称为“最美女教师”。秦老师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她还有一个细节更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她是一位细心的老师,即使批评学生,也不会把孩子带到办公室去。”(2014年6月17日《新京报》)

有些老师要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考虑到办公室人员过多批评不方便,会与心理老师商量,在不影响心理咨询的情况下,借用心理咨询室,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另外,当一名教师迫不得已在办公室批评教育学生时,其他教师如果不是必须在办公室办公,可采用回避的方法,给当事教师创造批评教育的外在条件。如果实在走不开,那就做自己的事,不要“帮忙”。当然,如果当事老师邀请,那另当别论。

(二)批评教育要就事论事,不要翻陈年老账

心理学中有“光环效应”的概念。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的。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被忽视了。

为了避免产生光环效应,教师批评教育学生要一事对一事,不应翻旧账。不要因为学生做错了一件事,就把他以前的错误一一翻出来,这样会大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总是抓着学生以前犯过的错误不放,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家面前永无“翻身”之日,进而自暴自弃。另外,动辄翻老账,还会让过去犯的错误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沉重包袱。

(三)尽量一次性批评教育,否则会产生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另外,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可能有的教师会认为,我的动机是好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不要忘记。但动机好,不等于效果就一定好。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比较特殊,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见下图)。

篇13

2美术批评教学的质量和意义评价

(1)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美术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美术教育学科,能够为学生提供非常完善的美术理解和欣赏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美术作品进行审视和评论,展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并且实现对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培养。所以通过研究美术批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相关美术作品的价值,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能力,所以说美术批评课程是现阶段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培养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开展美术批评教育是现阶段学生美术能力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作用和地位,逐步培养学生对批评独特的认识。

(2)美术批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美术批评能够在美术作品评判的同时,实现对作品内容的评判,同时为美术作品赋予新的艺术形式和内涵,实现美术所创造和实现的各种繁荣。现阶段美术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涉及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当今社会中各种现象和心理的分析,找到影响其美术作品的因素。美术批评还能够实现对艺术的创新,为人们的艺术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在评论过程中,评价人员要充分考虑美术作品和美术实践两个要素,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美术作品中的内涵内容,才能够形成对其正确的评价。

3美术批评教学模式的探索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美术批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美术批评教学的教学质量,广大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就常见的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1)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问一答来完成课堂内容的教学,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会讲授任何跟美术相关的内容,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进行对话的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想法,当然有理性的也有显性的,此时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是非常混乱的,说出来的内容比较杂乱,一般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是这并不影响课堂的教学,正是在这个对话进行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作品最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词语对作品进行描述和评判。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采用引导性语言,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桥梁,使其能够相互支持和融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批评过程中尽量采用自发的意识,然后在自己对艺术作品中所表达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公平公正的对作品进行评价。

(2)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小组合作讨论代替原来的全班性讨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充分调动班级内的每个学生,增进班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但在这里我们需要将小组讨论的形式和结果进行说明,这种讨论可以在小组内,也可以是小组之间,但是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想和观念进行交流和补充的过程,并不是学生寻求生理和进行辩驳的过程。如果课堂变成一个纯粹的辩论场,那么就没有批评思考可言。因此各小组同学既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要学会接受别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3)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美术批评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站在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根据教师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获得最终的答案。整个问题答案寻找过程中,学生都必须占据主体地位,每个环节需要学生自己质疑,回答和归纳。该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对美术批评中各种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但是该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老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所以对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