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第三阶段着重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群众满意度测评四个环节的工作。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具体要求:(1)制定整改措施。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认真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切实把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思路和措施、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的工作具体化。(2)明确整改要求。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照难易程度,区分轻重缓急,做到“四个明确”:即整改落实内容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整改落实责任人明确。(3)公布整改方案。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落实方案,对重要事项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同时,要组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整改落实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企业的整改落实方案于7月日前报市国企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具体要求:(1)认真梳理问题。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明确哪些是具备条件,在活动期间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通过努力,在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是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2)抓住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好“四件事”,即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大事、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难事、阻碍企业科学发展的急事、关系职工生活方面改善的实事。(3)有效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对职工事前预告、事中商告、事后通告,向职工公开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果。对重点问题由主管领导牵头,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集中力量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几件职工群众普遍期待的实事好事,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3、完善体制机制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具体要求:(1)搞好制度清理。各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改革管理的实际,对现有的各类政策措施、意见办法、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清理,该废止的,要及时废止;需要完善的,要及时修订完善;需要新建的,要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抓紧时间,注重质量,力争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拿出几项既符合活动要求、又符合企业实际、有效管用的制度。(2)推进制度创新。要着力建立健全全保障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符合企业科学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制度环境。(3)确保制度科学。要充分借鉴调查研究的成果,充分利用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需要上下互动、协调一致、形成共识才能出台的制度要不断沟通、反复协调。同时,要注重健全落实制度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措施,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和衔接,确保各项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
三、总结和测评环节(月下旬)
重点抓好满意度测评和召开总结大会并上报学习实践活动总结。
篇2
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到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一名合格的员工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具有责任心强,稳定性强,工作自觉性高;(2)勤快,吃苦耐劳,忠于职守;(3)有爱心,守时,认真,会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和能力;(4)能够承受挫折、压力,性格开朗坚韧;(5)基础知识扎实,做事条理能力强,具有组织管理潜力;(6)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懂得配合。
二、什么是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
从本质上讲,学校的教育出发点就是从多方面来培养学生,使其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这些前提要素,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从而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学生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技能劳动者,才能更加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学校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构,它的出发点就是教书育人。采取班级化的小型管理模式,借助于企业化管理的相关特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培养学生,使其不但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更能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还能学到真正的企业文化,了解到真正的企业内涵,让企业跟学生的课堂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于企业规划的认识,从而对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有很多方面的益处。
三、“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意义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于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这三者的联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企业在与相关的职业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同时,从企业本身而言,就是免费为企业做宣传;对于学校而言,加强了学生就业的保障,对于以后的招生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这种模式在班级中实行时,也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便利。同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在管理、教授学生相关的技能时,也能接触到跟企业运行相关的知识,可以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学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掌握相应的教学经验,从多个方面来增进自身的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种新型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以及进入该行业所需的相关技能。同时,学生还能学到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等企业文化内涵。另外,学生还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去完善自我,这样就能从多方面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
四、如何正确建立“班级企业管理模式”
一个新模式的应用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检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它需要长时间的摸索、探究、总结,需要找出模式本身的优劣之处,进而不断地去完善,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试用之后,才能将其真正投入到运营使用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认为“ 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采取模拟企业管理的方法
从当前的教学方式来看,采取以班主任为核心,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模式比较符合当前的形势。班级管理实行分工制,可以按照相关的车间管理进行职位分配,例如,可由班主任担任总经理,班长担任车间主任,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分配,实行竞聘上岗和试用期制度。
(二)制定各项符合企业要求与学生要求的规章制度
1.绩效考核制度。班级应结合企业实际,参考一些企业的规章制度,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来说,主要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全面考核学生。其中,考核的具体要求如下所示。
(1)德: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上课时间禁止睡觉、讲话等),听从相关主管工作安排,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关爱他人,多做好人好事。
(2)能:积极参加有关的社团活动、活动中能够获奖,为学校做突出的贡献。
(3)勤:记录出勤情况,如病假、事假、公差、迟到、旷课、早退等。
(4)绩:作业、劳动、考试、实训。
通过以上细则的设立,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监督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以及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才是根本的出发点。
2.虚拟工资制度。虚拟工资制度的设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资金的掌控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采用相关的“模拟银行”,进行相关的职务津贴或者处罚等等,同时在月末的时候,对学生的工资进行公布,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营造企业车间氛围
篇3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当前我国建筑设计
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idt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三、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篇4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正呈良好态势快速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培养出的适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较少。专业模块化教学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模块化教学的教法与学法均强调知行一体,是集中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学习理论知识和培训操作技能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的建设实施,通过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结合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课程建设。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试点探索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共同探索解决。
一、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确立专业模块化教学目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宗旨是服务各层次的职业类学生,实现中职到高职、高职到本科的快速衔接,促进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发展。也可承接汽车技能社会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模块化教学,建立淘汰机制,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维修、服务能力,使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自主创业人数明显提高,形成专业特色,提升汽车类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品牌形象。
(二)专业模块设置
模块设置要立足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素养和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汽车工程系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制的学生使用一套教学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模块化教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设置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将专业教学内容分为九个模块(见表1),各模块的时间分配按模块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划分。
将学生分成9组,分别进入9个模块学习,各模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学生轮替循环进行各模块的学习。学生进入模块,教师告知本模块的操作规程、安全事项、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学生正常学完9个模块共需72周,剩余时间为论文、就业指导模块。2学年在校学习期间结束。
(三)模块化课堂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理实结合一体化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行分组管理,采用组组竞争、人人竞争的学习方式,将压力施加于每一位学生身上。最大程度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做到自觉学习,自我约束,文明规范。
每个教学模块在相应的模块教学区实施,并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任务在实施前,教师须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学生须完成对应的学习计划,选定学习方法。任务结束,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填写评估单,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一个完整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请第三方进行测评,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问题
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要具体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难题,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建立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破旧立新,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核心难题。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要考虑培养目标是否明确,课程体系主线是否明确,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与行业是否脱轨。新的课程体系要顾及不同学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优化,能指导新且具体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是否健全,影响模块化教学推进速度和实施质量。
(二)模块化教材问题
相应的模块化教材对教学能否实施也尤为重要。目前,各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各自为政,专业、行业内没有出台权威且标准的模块内容,这导致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这给专业教学造成很多障碍,影响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三)模块化教学设施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 “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学硬件的投入要求较高,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检修设备工具和耗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有保证,教学软、硬件的先进性及配套性要有保证,教学场地(实训室和理论教室)及多媒体设备要有保证,多媒体教学资源要有保证,这样,才能较好地实施模块化教学。
(四)模块化教学师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执行者、指挥协调者。模块化教学对专业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帮助专业教师更加专业化和精英化,挑战是新的教学模式下的适应性。模块化教学要求“双师型”师资的职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更高,模块化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更新专业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模块化实施要求专业教师理论通、善操作且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
(五)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
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模块与模块之间是各自独立的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模块与模块教学之间没有衔接的过程,很难把不同的模块联系在一起,这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部分简单问题,反而会混淆。
(六)模块内容难易不均问题
由于各模块的难度不一,各模块同时开始,有些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难度较大的模块,没用相关理论基础。
三、模块化教学改进策略
(一)建立灵活多变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不同模块之间包含相互关联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基于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建立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须对当下行业、企业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相应模块的具体目标,明确各模块各任务应知应会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综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效果。
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要灵活。为满足不同学制、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为实现中高职、高职到本科教学衔接及学历提升,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模块时要在难易程度、知识深度、掌握熟练程度等方面有所区别,形成层层递进的教学长效机制。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不同模块,以发动机电控模块举例说明本模块具体对应课程及任务分解如图1 所示。
(二)校企联合编写模块化教材
教材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质量的高低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建立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深知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开发模块化教学教材,教材的开发编写由汽车维修企业的有一定学历层次高级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结合二者的优势,弥补相互不足,共同开发制定教材大纲。模块化教学的教材编写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秉承够用、实用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的体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岗位能力标准,体现模块化课程教学理念,紧扣模块教学目标。我们要明确,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去做研究,也不是简单的一线操作工人,而是既能从事生产又能解决生产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可以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各大模块分成具体学习任务,进行任务编写后汇总成独立模块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须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探讨,初稿完成后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审定,以保证教材能够结合当下的新技术,避免闭门造车情况出现。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并能促进思考、拓展眼界、激发兴趣为目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模块学习空间。
(三)完善模块化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
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应能满足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创新综合训练三个层次,互成体系,层层递进。
以汽车维修工程实训中心为核心,建设模块化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有计划和侧重点的投入建设经费,确保建设有真实过程的训练学习环境。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要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且适于教学的开展,技术应与企业现状同步且适当超前,以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在技术、工艺及规范等方面的发展创新能力,并能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核心且能提供专业群平台,实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对现有的实训车间和一体化教室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划,按照上述九大模块建设模块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现已建成汽车发动机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底盘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电气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发动机电控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整车检测与维修模块一体化教室等。各个一体化教室按照模块负责专业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的要求进行工位配备,设备、工具、耗材、教学软件及教学资源进行配置,要求满足本模块教学的实施。
(四)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破企业、学校用人界限,采用专职+兼职、技师(工程师)+教师的方式聘用教学人员,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和学位进修、技能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实行专业教学管理和企业实践的双教研室主任制度,聘用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导师,满足模块化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需求。同时,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能力调研,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双师”素质。多管齐下,建设适合模块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引入过渡性课程及学制互补
对于模块间的衔接与难易不均问题,在开学初期,未实施模块教学前引入汽车概论和汽车认识实习环节,先建立基础的专业整体性概念,为后续模块衔接做铺垫。在一个模块实施后,安排整车教学模块课程,让学生走出独立学习模块,进行各个模块之间的交流和组合。可以把汽车模块分解成各独立模块再组合,这样把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底盘、汽车空调等有机联系到一起,形成整车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模块教学内容,也将不同模块有效衔接到一起,也解决了难易不均问题。再者,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之别,三年制大专未接触过专业知识学习,可从简单、基础的模块开始,五年制学生在大专阶段已经学习过基础层次的专业课,因此可以直接从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模块开始,这也有效避免了难易不均的问题。
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技能鉴定的通过率、企业满意度明显上升。
参考文献:
篇5
科技企业孵化器又叫创业中心或者创业辅导中心。一般来讲,企业孵化器是指一个可以为企业提供可租用场地、支援服务的商业发展服务设施以及可以创造成功的、创新型的新企业的综合系统,其目的是成功地协助创业家创造出充满创新战略的企业,及时地为那些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企业有组织地提供一些帮助,促进其有步骤地迅速发展。企业孵化器在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由于其特殊的运作方式以及其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促进新企业创业的目的,在世界各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我国的孵化器实践始于1987年,以武汉东湖创业中心为起点。目前,全国孵化器总数居世界第2位。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一种,也是在社会变革、知识经济大力兴起的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如今,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脱颖而出。截至2007年2月底,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在孵企业5700多家,累计合格企业1400多家,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7万多个,吸引留学人员2000多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作为企业和高校联系最紧密的大学科技园,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科技部、教育部近日决定在今后几年,新建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使总数达80个,总孵化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源动力。可以看到,我国高校科技园工作走上了快车道,而作为高校要在日常的工作中重视科技园工作,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落实到实处,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孵化器是培育和和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培养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7项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予以解决:1.加强领导,确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在科技与经济工作中的地位。2.增加投入,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扩大孵化器的整体规模。3.拓展功能,强化孵化器的孵化、抚育能力。4.突出重点,强化孵化器的“投资人”角色。5.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孵化器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6.促进合作,重点加快孵化器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建设。7.完善组织,促进孵化器的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由此可见,孵化器的功能一共有如下几点:
1.提供物理空间与基础设施。孵化器一般都需要拥有相对独立的孵化场地及厂房,从几百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不等,供企业办公、科研及生产用房。还有会议室、接待室、展览厅;电话、传真、打字、网络、复印、停车、保安、保洁、住宿、餐饮、水、电、气等公用设施,以及相对便宜的用房成本,减低初创企业的投入成本。
2.提供服务支持。这里面的服务包括帮助企业办理注册、财务、项目评估、年度审计、成果鉴定等,还包括帮助企业进行政策咨询、人才培训,最重要的是提供融资服务,通过引进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种渠道为在孵企业提供资金保证。
3.促进成果转化。这是科技企业孵化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扶植企业、培育企业的方法,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直接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作贡献。
4.培育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这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功能。中小企业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创造了最多的就业机会,最高的平均生产率。美国99%的企业平均雇员不到100人,90.1%企业的雇员不到20人,单个小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较之大企业要高2.4倍。但是小企业失败率却高得惊人,它的高失败率产生了中小企业整体生产效率的低下。企业孵化器就是要培育新兴的中小企业,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及配套措施,减少初始成本、降低成长风险等方法,使新兴中小企业由产生到慢慢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完善的企业。培养企业的同时也培养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培养成功的企业家。
5.发挥区域和产业发展先导地位。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调整区域产业结构、落实区域和产业政策、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中能发挥重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所谓先导产业,是指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可能成为新一轮主导产业,但目前尚处于幼稚期的产业。培育和发展先导产业,是培育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积极作为的重要方面。从产业发展规律看,在先导产业的培育起步阶段,谁抓得早、力度大,谁就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之立得住、站得稳、做得大、做得强。科技企业孵化器扶植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新的产业、先导产业,进一步成长为区域优势增长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校的特点及其创新优势
我国高校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之可以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温床,而与其密切联系的孵化器也尤其重要。
首先,高校有丰富的项目资源,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高校每年获得国家级、省市级项目不胜枚数,大部分最新的项目研究成果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这些成果技术水平高,技术集成度高,供开发和孵化的可选择性大。
其次,高校有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我国高校专职教师超百万,其中从事专职科研机构的人员有三万多人,仅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就有17万多人,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千万计的本科生,此外还有无数毕业生和留学生与母校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这是其他科研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再次,高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高校通常都有非常完备的图书馆和信息网络,大量相关的书籍和数据库储备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最丰富、最前沿的信息。
此外,高校有强大的硬件支持。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心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无数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多种技术测试和开发平台。其中有很多都是一般的企业梦寐以求而难以获得的。
三、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
依托高校的特点,我们认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在一般企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基础上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1.提供物理空间与基础设施。由于大学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的科研项目都有相应的实验室和完善的研究场所,其提供的主要场地应该是具有完善配套设施的办公场所。此外,教师创业可能主要问题还是资金问题,因此提供的办公场所价格也不能太高。
2.提供服务支持。大学科技园中的企业管理者大多为高校教师,他们精于技术开发而疏于企业管理,因此提供的服务应该重点侧重企业管理、政策咨询、财务等等这些方面。让师生员工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同时能够提供充足的资金渠道,包括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种渠道迅速、充足地给教师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依靠市场资源,与各中介机构实现信息共享,使在园的教师或企业家获得良好的信息服务;同时还应经常性地提供管理培训和咨询辅导,让广大师生员工不仅获得技能培训,更能获得创业观念和精神上的提升,培养创业精神。
3.促进成果转化。高校的科学研究大部分走在科研最前沿,因此也是高新技术成果最集中的地方。对这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也就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科技园要注重对企业入园的把关,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依托大学,为大学服务的功能。
4.培育成功的企业与企业家。大学科技园中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大学教师,他们都是“学者型企业家”,身负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和利益(课题组利益和企业利益)。企业家在企业的创立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创业者拥有企业家精神,是大学孵化器的重要功能。企业家精神从何而来?经验事实表明,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企业家,除取决于其个性特质外,还取决于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机制。因此,大学科技园还承担建立良好的“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环境与机制的功能。而培育的企业应依托于所在大学的科研工作,使产学研真正联系在一起。同时,大学科技园还能给依托大学的科研创新工作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促进大学科研工作的创新。
5.发挥区域和产业发展先导地位。大学通常在所在区域的某些学科、科研领域走在最前沿,其高新技术科研成果也处于领先水平,必然在区域和产业发展中处于先导地位。
6.加强交流与沟通。充分利用大学教授的人力资源,发挥其在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影响力,加大对内对外交流、沟通,大大有利于孵化器的多元化、专业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有利于提高服务素质与水平,以日常操作的职业性、行业性、规范性,同时面向海外,探索、实践和完善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和海外科技园等各种合作模式,可以使科技园走出国门,在项目和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按照国际标准创建高水平的孵化组织。这些也是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较难做到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科技园较之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项目、人才、信息资源等优势,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提供了基地。高校只有做好大学科技园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为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震.企业孵化器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01,(2):33-35.
[2] 李永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器建设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s2):21-22.
篇6
变化、小波变化等),广泛应用于信号处理、通信、机械振动、力学、自动化控制、图形处理等很多领域。这部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
点,难就难在它不仅要求有好的数学基础,还要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和思维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我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形象的比喻、类比以及总结来理解和教授,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傅立叶及其相关变化进行学结。
一、傅立叶变化的主要目的是它实现了函数或信号从时域到
频域的转换
这使我们能从频域的角度来认识和重构原始信号,它将符合狄利克雷条件的函数或信号转换为无穷多个三角函数的线性组合,无穷多个三角函数的线性叠加组合又能还原为原始的函数或
信号。这样转换后,使我们在时域中很难发现的某些信息,在频率中就容易发现了。这可以看作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时间的角度、频域的角度。在生活中,我们对待事物,很自然从时间的角度理解和使用,现在需要以理性的思维从频域的角度来认
识同一事物。它们是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方法。
二、傅立叶变化学习的进阶过程
三、使用Matlab增强理解和教学效果
Matlab大量应用于数学、工程方面的计算和仿真,使用Matlab来实现傅立叶变化,方便快捷,能给我们直观的感性认识。
Matlab函数fft、fft2和fftn分别可以实现一维、二维和N维 DFT算法,而函数ifft、ifft2和ifftn则用来计算反DFT。这些函数的调用格式如下:A=fft(X,N,DIM)。
四、几种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比
傅立叶变换虽然好用,而且物理意义明确,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其存在的条件比较苛刻,比如,时域内绝对可积的信号才可能存在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可以说是推广了这一概念。在自然界,指数信号exp(-x)是衰减最快的信号之一,对信号乘上指数信号之后,很容易满足绝对可积的条件。傅立叶变换可以看做是拉普拉斯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所乘的指数信号为exp(0)。拉普拉斯变换的重大意义在于:将一个信号从时域上转换到复频域(s域)上来表示。z变换则是连续信号经过理想采样之后的离散信号的laplace变换,离散时间信号傅立叶变换是Z变换的一种特例。
五、傅立叶及其相关变化在多领域中的应用举例
傅立叶变换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这里举例说明在计算机图像处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图像增强与图像去噪:绝大部分噪音都是图像的高频分量,通过低通滤波器来滤除高频——噪声。边缘也是图像的高频分量,可以通过添加高频分量来增强原始图像的边缘。b.图像分割之边缘检测,提取图像高频分
量。c.图像特征提取:包括形状特征用傅立叶描述,纹理特征:直接通过傅立叶系数来计算纹理特征;其他特征:将提取的特征值进行傅立叶变换来使特征平移、伸缩、旋转。d.图像压缩:可以直接通过傅立叶系数来压缩数据。常用的离散余弦变换是傅立叶变换的实变换。
篇7
二、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的漆画课程教学发展方向探索
目前,国内各地高校普遍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下设很多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工业造型设计方向、服装设计方向等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自然有很大的不同,都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制定的,但是他们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一些公共学科的设置上却基本相同,比如艺术设计各个专业方向均开设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者意识到基础课的教学不应该再像过去那样一味守旧,而是应该和专业相结合来进行教授。以素描教学为例,装潢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画面构图形式及装饰味的设计素描表达,而环艺的学生则更加注重空间感的营造和质感的表达。同样,各个专业开设漆画课程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学科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方向的漆画教学
漆画制作手法中的丰富技法、神秘肌理等视觉美感与装饰画中利用材料特点、工艺技术来进行装饰性表达这一点比较吻合,因此,视觉传达专业的漆画教学应该偏重装饰画的表达。对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进行漆画教育,可以用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作能力、拓展其表现技巧为教学目标,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1.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幅漆画作品首先是画,所以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和绘画创作能力,但更重要的则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装饰设计基础和对形式美的敏感认知。在漆画教学过程中,有意地要求学生根据漆材质本身变幻莫测的材质美特点来进行创意,比如“蛋壳拼贴”的天然龟裂营造的神秘感、松节油和腰果漆稀释产生的类似水彩撞色效果、金箔与铝箔制作衬托出的精美大气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意亮点。2.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目前的高校漆画教学中,学生的作品大部分来自于临摹,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漆画过于陌生,对于制作工艺流程等方面尚显力不从心,更何谈创作。在漆画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应立足本乡本土,挖掘地域方面的特征。对于本土文化,大部分学生还是有所了解的,并且有很深的感情因素在里面,因此创作起来会更加用心。在漆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本土文化方面去进行选材(见图3),这也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漆画教学的发展方向之一。3.拓展学生的表现技巧。漆画的创作材料与表现技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教学上除了常用的一些创作手法之外,还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手法上进行创新,而不要只是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表现方法。在漆画教学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尝试,突破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画种的长处,从而使得我们的漆画教学更加多元化。比如,运用中国画工笔的晕染手法图4)和油画的堆砌手法来进行漆画创作,也常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漆画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环艺专业的特点去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从而顺利完成从基础向专业进行过渡。作为建筑物附属部分的壁画,其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其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壁画的表现形式中就有漆画创作形式,比如湖北荆州博物馆的大厅壁画就是采用的漆画创作形式。因此,环艺专业的漆画教学应偏重壁画创作方向,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漆画教学中,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则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命题壁画创作。壁画与装饰画相比,首先画幅较大,因此学生独立完成不太现实,而且单幅的壁画创作是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好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分组,3—5人一组,创作内容给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如中原文化、民族特色、地方文化、体育精神、校园文化等等。一般说来,壁画属于大型绘画,甚者可称为绘画工程,因此就要求具有与其画相当容量的艺术内涵,要求有与空间感相适应的视觉意象。在这一点上,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们曾为亚运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设计和制作背景,完成数万平方米的图像。
篇8
二、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当代设计教学中
由当代设计教育的问题和困惑,可以看出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提早适应社会的需求,还有利于学校和社会互相沟通,加强联系。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当代设计教学中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校应当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可以在学生们刚刚入学期间,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们到优秀的企业进行参观,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对企业的发展有基本的了解。积极邀请企业代表和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回学校作演讲,和同学们分享成功的设计经验,并把正确的学习方向引导给学生们。让同学们对公司的要求和理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3]。(二)在企业顶岗实习。在寒暑假期间,应当为同学们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们成为正式的企业员工,感受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矩约束自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也不再仅仅停留在看和听上,而是真正参与期间,成为企业的一员,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三)把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当中。首先课程设置体现企业文化。学校教材和教学内容应当与时俱进,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和研究,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从学校到企业知识衔接顺畅不脱轨。对于企业的文化和管理也应当在课程设置中渗透给学生们,让学生们注重企业所需要的创造性和人文素质,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从思想上融入企业[4]。其次加大实践课比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真正的设计工作要求学生具备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并能熟练加以运用,把学生从课堂训练带入实践工作,走进真正的企业生活。最后拓展学校和企业合作的途径和领域。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不仅可以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需要,也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学校和协会合作,相当于与同一个协会下的很多个企业合作,超越了和一个单位合作的局限,是对校企合作的一种拓展,校企合作值得尝试与推荐。
当代设计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最主要在于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脱轨,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当代设计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可以主要从三方面渗透企业文化,让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程度上地解决。
作者:温婷婷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杜茜.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鞋靴设计教学中的应用[D].温州大学,2015.
篇9
1、产品差异性(differentiation)的影响。如果利用某种资产所形成的产品"与众不同",则说明该资产具有特殊的生产能力。绝对垄断企业产出的产品"天然地"不能被其他产品替代,从而可以获得垄断利润,由此确定其资产的经济价值。当然,大多数技术性能、造型设计等不易仿效,或已有专利保护的企业资产,其经济价值虽然不如绝对垄断企业那样明显,但因其产品的差异性,仍然可以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可以断定其资产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2、应用技术的影响。有些企业进行投资应用专用技术,生产出具有差异性的产品,或者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产出,也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其资产的经济价值就不可否认。另外,know-how在产品差异性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作用不易度量,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可以认为know-how与资产经济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员工素质的影响。工作中的某些员工对企业资产经济价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可以是某种非常专门的技术,也可以是所拥有的某种特殊信息(如公司的专职秘书)。而且这些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信息,可以与该企业的其他资源很好地配置产生较高的价值,一旦这些员工转移到别的企业,他们所产生的价值就会降低很多。
4、区位优势的影响。企业还可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获得超额利润(虽然与类似的企业相比其资产并不具有多少特殊性),这是区位选择所带来的资产经济价值(比如跨国公司)。但这种优势的获得是要付出(额外的)代价的。
5、资产物理特性的影响。如果企业资产在物理性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特点,无疑会成为企业经济利润(形成差异性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的增长点。但与选择具有优势的区位一样,获得具有物理特性的资产往往也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
6、企业商誉的影响。商誉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尤其是品牌。其显著的作用是使可能并不具备区位、资产物理特性、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形成顾客心目中的"产品差异",培养了顾客的忠诚从而获得(超过平均的)较高利润。但同时商誉(品牌)资产的创立和维护也是要付出成本的。
7、信息畅通程度的影响。有些企业具备信息垄断的优势--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生产技术、区位、资产物理性能等方面并不具备资产上的很大优势,其配方也并不复杂,但因其配方比例秘不示人(垄断了该项信息),继而形成了极具价值的商誉资产和产品的差异性。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企业不具备信息垄断优势,随着垄断程度的增加,企业对信息的垄断性越来越强,绝对垄断企业一般都具有信息垄断优势。
二、契约关系的类型及其作用
1、以麦克尼尔(I.R.Macneil)教授的观点为基础,可以将契约关系分为下述三类:
(1)理想型契约。在古典契约法中往往认为,契约签订前协约条件已制订得详尽明确,而且契约中规定的各种权利和义务都可以明确地测量,协议双方并不关心契约关系的长期维持,只关心违约情况下的罚款和索赔。在这种前提下,交易可以一次性瞬间完成然后双方互不相认,一旦发生纠纷,直接诉诸法律。这种契约关系无论是从法律意义上还是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都是理想化的。
(2)仲裁型契约。按照新古典契约法对契约的理解,从"人的有限理性"角度出发,双方当事人所关心的是契约关系的持续,尤其重视书面协议的不完全性和日后调整的必要性。因此,在建立仲裁型契约关系后,一旦发生纠纷,双方首先谋求协商解决。与诉诸法律相比,更重要的是在契约中规定某些条款建立保障机制(如调节机构仲裁或第三方裁判),由于仲裁人往往具有更高深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更令人信服地解决纠纷,而法院则主要处理损失赔偿问题。
(3)关系型契约。如果交易趋向于复杂化和长期化,双方所建立的契约就会包含很多局部性知识或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雇佣关系),因而导致双方产生很强的相互依赖性,迫使双方强调关系的维持和调整,甚至愿意不惜成本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对关系进行监控和协调。与仲裁型契约有所不同的是,这类契约及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后会有演变和发展,所以,后续的调整并不一定参照当初的协议条件,即使参照也可能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2、投资形成经济价值较大的资产是具有风险性的,这反映在两个方面:
(1)虽然资产形成后肯定有"差异性产品"产出,或者在较长时期内有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但先期必然需要更多的投资。
(2)如果预期的交易不能完成,其资产经济价值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失。
进行交易时所形成的(契约)关系仅仅建立在承诺的基础上,未来的风险是很大的。因为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强烈诱因诱导下,不能排除采用非常微妙隐蔽的手段进行欺骗的可能。这被威廉姆森教授(1985)定义为"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opportunism)"。
因此,当资产具有经济价值时,供应厂商特别倾向于在契约关系中建立某种交易保障机制,防止经济价值的损失或在交易中其经济价值被剥夺。
三、资产经济价值与纵向一体化的相关性
1、资产经济价值与契约关系的匹配。假如处于交易供应一方的厂商,其资产具有经济价值,可根据三类契约关系分为三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1)交易双方所建立的是理想型契约,即契约中未形成任何交易保障机制来维护交易的持续进行,一旦交易关系中止或破裂,则供应一方的资产经济价值,就无法在较长时期内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生产率来实现,这意味着其资产经济价值将遭受预期交易不能完成而损失的风险。为了补偿这种未来的机会损失,它只好将交易价格提高(设为P^)来强调其资产经济价值。这时交易双方是各自独立的,不存在内部市场结构,只是通过外部市场发生交易关系。
(2)随着交易时值(累计交易次数)的增加,双方注重于维持相互关系。在建立了仲裁型契约后,由于规定的某些条款形成了相应的交易保障机制,供应一方的资产经济价值损失或被剥夺的风险减小,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其资产的特殊生产能力降低"稳态生产费用"。此时所要补偿的未来机会损失较小,所以交易价格(设为Po)也会低于理想型契约关系中的价格P^,即有Po
(3)当交易时值极大,而双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时,就趋向于建立包含很多局部性知识或专业性的关系型契约。契约一旦建立,双方的关系极为稳定,供应厂商资产经济价值的实现有了充分的保障,交易市场完全内部化。这时外部的仲裁机构转换为一个专门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在较长时期内该机构带来的费用节约一定能补偿并超过其设置费用,其内部交易价格(如果有的话)因无须补偿任何未来机会损失而降至最低(设为p*),即P*
2、企业纵向一体化结构形成的分界点。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进行生产时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进行结合分析,会得到图1所表现的曲线形式:
设C表示成本或费用,t表示交易时值,Cm表示市场体制下的总成本;Ci表示一体化规制结构下总成本:Cpm,Cgm分别表示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Cpi,Cgi分别表示一体化规制结构下的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则有Cm=Cpm+Cgm和Ci=Cpi+Cgi。
(1)在初始条件下,Cpi>Cpm,Cgi>Cgm都是成立的,这是因为1市场具有集中需求从而增大生产规模会取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功能;2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所需的初始投资较大:3Cgm=0,而Cgi>0(一体化的费用存在)是必然的。
(2)随着交易时值的增加,Cgi平缓地上升,而Cgm上升幅度较大(追偿违约、订立新合同、搜集市场信息等费用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稳态生产费用的节约效应,Cpi平缓地下降,随后会有Cpm>Cpi成立。在某时刻t*后,Cm>Ci出现。
(3)时刻t*即为一体化组织结构形成的分界点。
3、利润最大化与两种结构。若利润л=销售收入--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则:
设pm,Qm,лm分别为市场体制下的不变价格、产量和利润;Pi,Qi,лi分别为一体化体制下的不变价格、产量和利润;α为常数;β为参变量。可以有
πm=PmQm-Cpm(Qm,t,β)-Cgm(t)
πi=PiQi一Cpi(Qi,t, β)-〖a+Cgi(t)〗
令 απm/αQm=Pm-αCPm/αQ=0
απm/αt=-αCPm/αt-αCgm=0 (M)
απi/αQi=Pi-αCpi/αQi=0
απi/αt=αCpi/αt-αCgi/αt=0 (I)
两式中的αCPm/αQm=Pm和αCpi/αQi=Pi即为新古典经济分析中利润最大化(maxπ)条件MR=MC(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而αCPm/αt+αCgm/αt=0和αCpi/αt+αCgi/αt=0是考虑了组织管理费用后的条件。
图2中三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两个交点,分别满足优化条件(M)和(I)。
篇10
虽然科斯没有谈到企业文化问题,但其中蕴涵的哲理是不言而喻的:在制度市场中必然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竞争,而且其规则是“适者生存”,即以最少交易费用完成一定量交易的制度安排将被选中。也就是说,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必须最大减少其内部的交易费用(管理成本),而且这也决定者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塑造(shape)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产权界定、监督、遵从的费用的减少,即管理成本的降低。日本企业的成功,无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企业“内协外争、亲和一致”的“家”意识和氛围,即是生动的体现。可以试想,在一个人心涣散、任人唯亲、“窝里斗”的环境中,那种管理成本将是高昂以致于最后企业毁灭。聪明的企业家在指挥生产、配置生产要素、降低管理成本中,必然要把自己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一定的文化)、行为方式等整合到员工中去,利用文化来加以管理,结成“共同体”。同时企业家的“权威”作用这使我们可以理解企业家在塑造企业文化中具有主导地位。当然也不能说具有绝对的权力,因为员工把自己交给企业家支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交换能带来预期收益,当实际收益少于替换收益时,“跳槽”是正常且道德的。并且,这种收益应包括物质精神(尤其是精神)等方面,因为企业家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必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实行人本、民主参与管理。
阿尔钦(A. Alchain)、德姆塞茨(H. Demsetz)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们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在其《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一文中,提出了“团队生产”(team production)的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
团队生产的意义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得出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在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即实现1+1>2的功能。他们指出,如通过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各队员分别生产的产出和加上组织和约束团队成员的成本,就会使用团队生产。然而,在团队生产中,参与合作的队员的边际产出并不是可以直接和分别地观察到的。因为,一个团队向市场提供的是整个团队的产品,而不是每个成员的边际产品,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便会诱致偷懒行为:团队成员缺乏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怎样减少并抑制这种机会主义倾向?他们认为通过对生产率加强计量和监督,使投入每个人的报酬与其边际生产率相配,从而有效地减少偷懒行为,然而这里面成本可能高昂。因此他们科学地阐明了以合作性生产为基础形成的“团队精神”与忠诚的重要性。这才是企业家实行团队生产,达到高于队员单独生产的产出的优势而诞生的根本保证,从而由生产的制度结构层面科学地揭示出了团队意识、团队文化、以及企业共同价值赖以生成的内在机制。他们指出:“公司和商业企业都试图灌输一种忠诚精神……它促进了雇员潜在的生产与闲暇的替代率更加接近,并能使每个队员实现一个文明的境况”,“当然,要创造一种经济的团队的忠诚精神是很困难的,它可能要鼓吹道德行为准则”。在他们看来,团队精神对于团队生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必须有意识去培养,有意识地用道德手段去灌输。
可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团队精神”,是企业赖以成长的丰厚土壤。他能有效制约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等道德风险,实现“团队生产”、“联合劳动”的高效率。
由于不完全信息的客观存在,企业文化还能发挥“信号”的功能。如向市场传递信息。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在市场中选择的消费者增进信赖,从而得到“货币选票”。同时,一定的企业文化也展示了企业的管理方式、用人策略,在当今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吸引企业所需要的高智慧个体加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在诺思(D. North)的框架中,文化作为制度的一个层面尤为受到重视。在他看出,文化作为秩序的伦理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他更是从经济发展史的高度,指出,“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个人意识形态的信念强,说明他的意识形态资本大。”
转贴于
组织内部的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组织资本”,它除了通过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对企业家决策产生影响,更对人们发生相互关系提供一个框架(它可以通过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常生活结构来减少其不确定性),文化作为一组“通过教育和模仿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产生影响。企业作为节约交易费用的诞生物,其单位组织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小即反映了企业的边界与实力,用法律、制度规范来监督契约的执行必显得成本高昂。因此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心理约束,必定可以作为正规约束的替代。
一定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诺思等人看来,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而且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他可以提供选择性经济动力激励等方面的产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基础。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日本的崛起,无不证明了这一点。而这也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主旨。
企业文化可在企业内形成一定的思维框架和评价参照系,也可谓“心灵结构”(mental structure),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机制,促进和制约管理活动的发展,而且保证企业发展的连贯性。如不会因为公司总裁的变迁而引起公司行为的起落。当然,也应注意到,企业文化可能显现出高度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使之在演进中受到自身的障碍,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塑造奋发有为的企业文化,并能不断再造,适时创新。
同时,为达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需要企业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个体,人的不同行为可以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可形成“道德共同体”或某种“道德认同”,这种体系相信和赋予每个人一组选择和行动的“权利”,包括对资源的权利和对人际关系作出调整的权利,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大卫。克莱珀斯(David Kreps)在其《企业文化和经济理论》一文中更是用博弈论来解说企业文化。企业作为一个由多个人组成的群体,其行为实际就是人与人的博弈过程。人的行为取决于他自己的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一般认为效用函数的变化很小,因此个人所面对的约束条件如环境就决定了他的行为。
篇11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25日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实践性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活动的总和,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人们认识、探索、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一种方式。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导入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引领和支撑企业成长为学习型企业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是对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延伸,也是整个企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为:以系统思考为主线,把自我超越和改善心智模式这两项理念的突变与团队学习这项组织制度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并以此形成一种长久生存、发展的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整个企业充满创造性,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自觉地、不断地修正自己,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本质
(一)学习型企业文化鼓励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学习型企业的学习包括三个层次: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的学习才成为可能。同时,倡导员工必须有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通过自我超越,敏锐地认识到自己知识力量的不足和学习的需要,将学习作为一种真正的终生学习。这样,企业就以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不断提升组织的智力水平和创造力,使企业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
(二)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开放、创新、应变。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具有能够快速改变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又一特点,它要求组织必须有一种创新应变的人文精神,使企业能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组织的知识基础,让员工不断地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参与组织变革和企业文化创新,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益加剧、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培育一种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是保持强大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三)强调整体的企业文化。学习型企业文化强调整体观点的重要性。这里的整体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企业员工特别是领导层要把整个组织看成是一个“智能生命体”,即要让组织具有整体意志与整体传力;其次,领导者应以整体、系统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员工的错误,对于出现的问题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避免决策失误。
(四)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展开全方位“学习”的企业文化。它始终把“学习”作为其重要特征加以强调。“学习”精神主要从四个方面体现:一是“终身学习”的精神;二是“全员学习”的精神;三是“全过程学习”的精神,即要求“学习”贯穿于每一环节,使组织的每一步都打上学习的烙印;四是“团体学习”的精神,即以“团体学习”促进个人成长,达到完善企业文化的需要。
(五)学习型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自我精进的企业文化。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资源,企业文化的各个部分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本质。每个人都有渴望自我精进的内在需求,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们相互交流、持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使员工们的工作热忱得到充分激发,且更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质量管理,逐步在全国大中型企业开展和普及。1987年3月ISO9000系列标准正式,1994年又代号GB/T19000 idt IS09000族标准。2000年1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2000版GB/T19001-2000idt ISO 9001:2000(《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作为我国国家标准,经不断改进一直沿用至今。本人通过对自己所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的全过程具体参与,深入观察IS09001标准监督审核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通过走访调查其他类似企业,发现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IS09001标准的目的存在问题。很多建筑设计企业出于相互效仿或是对企业包装的考虑,在同行竞争、市场宣传时可以谋取便利,为获取认证证书而突击认证。当要接受监督审核时,建筑设计企业组织几个人突击准备资料,应付认证监督,这就使文件规定的方法不能指导实际的操作,给实际执行造成困难,这样突击的效果使企业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企业拿到证书后,各项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这样的短期行为,无法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也难以纠正和预防质量上的问题。这与质量标准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建筑设计盲目选择认证机构和咨询公司。只要能获得证书就行,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干脆找咨询公司全权代劳,将实施认证方面的所有任务与工作全交给了咨询机构,要求咨询公司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文件,代作内审。另外,建筑设计企业不注重考察认证机构的背景,有很大的随意性。谁能够保证该企业通过认证,就和谁家合作。
(三)质量目标不具体。一般建筑设计企业都有相对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但却没有明确的质量定位,虽然企业规定质量方针为“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这样口号式的不具体、未量化的质量目标,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质量目标,也就相当于没有质量目标了。
(四)建筑设计企业本身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代表随意选任。管理者代表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有的建筑设计企业在任命管理者代表时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通常委派能抽出时间与精力去应付文件编制和现场审核,但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联的人员,要么委派没有质量管理经验与专业知识,无力潜心钻研ISO9001质量标准的人员。这都会造成管理者代表无法制定合理而明确的质量方针或目标,无力自行领导编制企业质量文件,只能凭空想象或盲目抄袭,最终不能适应建筑设计企业的需要。
2、对领导层的审核流于形式。由于建筑设计领导层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获取认证证书,没有上升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的高度,为保住证书,建筑设计内部审核只能流于形式。
3、内审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内审员常常得不到被审核单位的配合,内审工作甚至被抵触,部分领导不理解不支持,缺少积极从事内审工作的内部环境。另外,内审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内审员均是兼职,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建立对内审员合理的补贴制度,内审员缺乏从事内审工作的动力。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对受审核单位在内审中所发现不符合项的奖惩规定不合理,使得内审员与受审单位的关系受到影响,给内审工作带来压力,使建筑设计企业不能通过纠正及预防措施来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五)人员素质较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有效管理人才,企业主管人员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建筑设计企业的近期效益,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考虑,没有对和企业质量管理有影响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和素质培训,很多员工对此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导致认证工作无法开展和执行,更谈不到体系的持续改进。
(六)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存在问题。建筑设计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都较薄弱。质量意识、科学、规范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深入到管理的各个层次中。如出现不合格品时,不敢公开,私下处理,使问题无法暴露在监督审核的过程当中;质量记录以临时补充为主,平常在设计管理过程中不重视整理和收集;统计技术停留于作一两张图表应付认证审核,只作定性分析,忽视有效性和经济性。
四、建筑设计企业建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思路
通过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管理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有效提高企业软实力,结合建筑设计企业特征和学习型企业文化的有关理论,在构建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组织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进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以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为基础,这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将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化、制度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设计企业除了创建相关的制度、组建学习型组织外,在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结构基础后,还要着重塑造组织的学习型企业文化,培养组织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管理者应从顶层设计、带头学习、模范执行等方面开展。
(二)实施适当的人力资源政策,构建和改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除了提高员工素质外,建筑设计企业还要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用人政策,为构筑先进的建筑设计企业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设计企业,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声誉最响的全能建筑设计集团,可以说是学习型建筑设计企业文化的典范,其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鼓励员工加强学习,用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也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花旗”文化。
(三)建立知识管理体系。企业要形成知识共享、协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管理体系,通过采用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在技术层面上为营造学习型企业文化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技术平台,以保障和促进集体学习、信息共享、合作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实现。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分享的重要性,知识管理策略的重点是对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的获取、解释及传播。通过各类知识管理项目、活动及系统的开发和运作,可以将基于特定任务的专业知识显性化及共享,使其得以更有效地利用,从而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建立、分发、使用、评价和更新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提供支撑。知识管理技术就是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它是一个技术体系,涵盖了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各个环节;同时,它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整体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知识管理服务。
(四)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要对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作出贡献的员工给予肯定,使他们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要进一步激励员工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为企业进行更加卓有成效地学习和创新作出更大贡献。学习型组织的促进和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筑设计企业物质激励的着眼点应是在组织内部拉开不同知识层次和学习、工作能力层次的报酬档次,并将员工的报酬和他们与同事的合作关系挂钩,以鼓励有效的学习和团队沟通。建筑设计企业的精神激励主要是要通过营造鼓励学习、祟尚创新的文化氛围,给予员工信任、理解、尊重、继续学习和发展机会等方面的激励。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建立这些激励机制,为培育学习型组织及其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构建知识型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提高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无论是提供建筑设计服务、开发建筑设计产品还是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其行为主体都是建筑设计企业的员工。建筑设计企业除了传统上的不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操作技能等岗位教育外,还要注重提高员工的各项素质,鼓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也是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企业标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2003.11.
[2]宋俊超.浅析学习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建[J].前沿,2007.11.
[3]杨永根.中小企业如何推行IS09000标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1.11.
篇12
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根据现有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讨论。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有企业不再承担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另外,由于人才市场日趋成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招聘机构及网络招聘人才,无需通过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很多企业不愿再接收大批学生去实习。某些大型国企虽然愿意接受实习生,但其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开工不足,学生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设备,难以看到生产加工的动态过程,设备普遍比较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学生很难了解到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由于企业技术保密、安全管理等原因,学生难以通过生产实习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计算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多数实习厂家在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少,车间内采用全自动化操作且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而学生达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在实习时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此外由于企业的技术保密意识越来越强,学生要在一个企业待两天以上、要看生产用图、要抄工艺卡、要观摩先进制造装备和工艺,变得越来越困难,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加工过程比较危险,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绝对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1.3 生产实习经费短缺,难以应付实习的正常开支
本专业先后在衡阳、洛阳、上海、株洲、桂林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住宿费用上涨,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近几年,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桂林,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都是租用公交车。实习经费紧张,已成为生产实习的主要瓶颈,难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任务,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调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与经费来源,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 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拓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
在本科生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及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激励学生“工学并举”,进行创新实践。
2.1.1 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实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排在第六个学期末,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好时机。在此阶段,合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的主要措施为:
(1)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例如在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签订了协商性学习协定,结合厂校科研合作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利用5kW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与多轴连动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开展复杂齿轮刀具的激光强化、梳齿刀设计与制造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学习计划,最后以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对协商性课程计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对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战性、研究类课题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设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将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我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参与学校与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年在刘永霞老师的指导下,作品“3D深沟球轴承装配机”获得南华大学二等奖。在2010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在指导教师麻胜荣的带领下,作品“电缆破冰机”获得一等奖;李岚老师指导的作品“液压减速高楼逃生装置”获得二等奖。共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这些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
2.1.2 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等系列培训班,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我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在校学生招收学生,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有限元Ansys 等系列培训班,让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同堂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6期,毕业学生400余人,大多数获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解决了企事业单位数控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也锻炼和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2.2 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本课题组根据收集到的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资料,结合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编制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涵盖主要生产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的课件,课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观看课件和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生产实习提供铺垫。
2.3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实习基地不同厂家的设备和产品,在实习安排上侧重点不同,例如接受我校学生实习的一家专业化生产柴油汽车高压喷油泵总成、铝铸件、出口件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铝铸件产品主要为轿车发动机配件,出口件产品主要为美国康明斯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配套,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较多,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数控加工设备上,由数控教师现场结合设备和产品进行讲解。此外,由于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汽车高压喷油泵,毛坯为铝铸件,所以铸造设备及工艺过程也是实习的重点。通过深入了解电控单体泵泵体从下料到最终成品的过程,进而对热处理工艺的挤压珩磨工艺原理、铸造种类、铸造工艺3个基本部分,铸造生产经常要用的材料,铸造生产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油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遇到现场实际问题时,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请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讲解。
3 结束语
生产实习对于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另外,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素心.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3):37-38.
[2] 李栋,刘能高.论美国选课制的历史意义及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159-161.
[3] 甘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110-112.
[4] 郄世鸿,于鹏.高校生产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5):559-561.
[5] 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
篇13
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1.2 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2.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基础及外语综合能力。
1.2.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1.2.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2.4 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1.2.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实验、实践教学的安排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的分析,并考虑学院所在地区大量水电站的修建及工业园区的兴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西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几经修改,最后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如下:大学一年级除了公共实验课以外,专业实践课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原理实验;大学二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实验;大学三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PLC实验、PLC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运动技术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发电厂实习、单片机控制实验、专业英语读写训练、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验、项目管理案列分析、自动检测技术设计;大学四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变电站(所)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仿真技术上机练习、电力市场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3 科学合理性的分析
3.1 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为公共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选修课。这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应用于某个学科方向或学科方向的分支形成体系和系统,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如学生将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数电模电与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单片机和自动检测技术这几门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就能向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
3.2 分层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外语视听、计算机上机、体育、社会实践等,还有专业实践如普通物理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二年级为专业基础或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常用电子仪器使用方法以及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使用方法。三年级为学科专业主修及专题设计性实践训练阶段,如PLC实验和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同时还安排学生到发电厂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及其在发电厂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四年级为专业综合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将前三年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各门课程相结合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基础到专业、自底向上可形成体系,从单一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落实《西昌学院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中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4 其他强弱电结合能,强电包括了电机、继电器等,弱电包括了单片机、自动检测技术等,他们的结合能向控制方向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向电力电子方面发展;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专业宽,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