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三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三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三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认识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两种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乘应用题的两种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先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1)某车间每班有4个组,每组有11人,每班有多少人?

(2)一辆卡车可以装30袋化肥,每袋重50千克,一辆卡车能装多少化肥?

2.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

根据动画演示的内容分别补充问题,再解答.

(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_______________?

(2)每箱有12个热水瓶,每个热水瓶卖35元,______________?

3.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中的应用题都是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它们的数量关系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计算.)

把动画复习的两道应用题连起来看,让学生把复习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板书题目,引出例1.

教师导入: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光会遇到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还会有这样稍复杂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1)指名读题,并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继续演示动画“连乘应用题”,实物图逐步转化为线段图.

(2)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解答这道题?并说出解答的思路.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

(3)汇报讨论的结果,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想到:

方法1:要求一共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箱卖多少元和一共有多少箱.已知共有5箱,未知每箱多少元.因此,要首先求出每箱多少元.已知每个35元,每箱12个,求出每箱卖多少元就是求12个35是多少,用35×12=420(元),再求出5箱一共卖多少元,就是5个420是多少,用420×5=2100(元).

板书:①每箱多少元?

35×12=420(元)

5箱一共多少元?

420×5=2100(元)

方法2: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需要知道每个卖多少元和一共多少个.已知每个卖11元,未知一共多少个,先要求出一共多少个.每箱有12个,有5箱,求一共多少个就是求5个12是多少,用12×5=60(个),再求一共卖多少元,就是求60个35是多少,用35×60=2100(元).

板书:②5箱一共多少个?

12×5=60(个)

5箱一共多少元?

35×60=2100(元)

(4)教师谈话:像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将这两种解法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学生动笔列式,汇报订正:

35×12×5

35×(12×5)

教师提问: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第二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要加小括号?不加行不行?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因为运算中要先算12×5,就必须加小括号,否则运算顺序就变了,不符合题意.)

(5)比较、辨析: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明确两种解法的区别是:第一种解法是先求的每箱多少元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第二种解法是先求5箱一共多少个再求5箱一共多少元;思路不同,用的已知条件也不同.联系是:最后都能求出来“5箱一共多少元”.

(6)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解题思路的相同点是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不同点是先求什么不一样,先求一箱可以卖多少元,是以每箱多少元作单价;先求一共有多少瓶,是以一瓶多少元作单价.)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不同,结果相同.

(7)学生思考:我们用了两种方法解这道题,怎样检验呢?

(可以互相检验,用其中一种方法解答,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三、尝试练习.

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装6盏灯,一共安装多少盏灯?(用一种方法解答,然后用另一种方法检验.)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独立分析,列分步算式解答.

(3)订正:说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计算.

解法1:每排安装多少盏灯?

6×4=24(盏)

3排安装多少盏灯?

24×3=72(盏)

综合算式:6×4×3

=24×3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解法2:一共有多少个教室?

4×3=12(个)

一共安装多少盏灯?

6×12=72(盏)

综合算式:6×(4×3)

=6×12

=72(盏)

答:3排安装72盏灯.

(4)检验.师:我们可以从中任选一种方法解答,而另一种方法来检验.从小养成做事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

1.小明的集邮册中,每页贴3行邮票,每行帖5张,3页一共贴多少张邮票?(用两种方法解答)

2.两个小组割青草,每个小组割3捆,每捆8千克,一共割多少千克的青草?(用两种方法解答)

五、总结归纳.

教师提问:(1)这节课学习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板书:连乘应用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练十二第2题

两个运输队运沙子,每队运3车,平均每车重5吨.一共运多少吨沙子?

练十二第3题

张庄小学新盖9间教室,每间教室有6扇窗子,每扇窗子安8块玻璃,一共要安多少块玻璃?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

小小采购员

活动目的

通过制定购物计划,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内容

1.制定购物计划.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要给参加游艺活动的同学买奖品.这个任务分给三年级每班去完成,每班分配200元,想想:买什么?买多少?共需要多少钱,200元够不够?和同学一起议一议.先调查、再制定一个计划表.

2.比比谁的计划好,这个任务就交给谁.

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购物.

看看,在超市里,你会遇到那些数学问题?

篇2

学习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帮助学生记住每个月的天数

2.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力。

3.体会平年和闰年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之间的天数。知道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一、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经历了哪些难忘的日子?

你们知道自己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吗?(生回答)

那我们今天再认识一些新朋友好吗?板书课题:年、月、日。下面我们看今天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大家齐读。

2.出示学习目标:

(1)结合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经验,经历认识年月日的过程。

(2)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判断平年和闰年,培养分析和判断力。

(3)体会年、月、日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师:大家有信心完成今天的学习目标吗?

生:有

师:好,大家很棒,老师相信你们,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6-79页,让自学指导带领我们达到学习目标,因为指导是帆,目标是岸,希望大家乘着帆,顺利到达学习的岸。

二、出示自学指导一

认知看课本内容,看看年历上标注了那些特别的日子?你还经历了那些特别的日子?

1.

5月1日是(

)。

2.

6月1日是(

)。

3.

7月1日是(

)。

4.

9月10日是(

)。

5.

10月1日是(

)。

6.

我还经历了:

(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看书认真,3分钟后我们进行展示。)

三、第一次自研共探

1、自主学习

生看书自研,将自研成果和疑问记录在本上。

2.

交流合作

看完的学生请举手,示意给对子和老师,开始交流,主要交流自研指导中的问题、解题思路、过程和理由。

3.

共同探究

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汇报展示。

4.

.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研成果的汇报展示,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回答,板演或提出问题。

5.

知识小结

时、分、秒;年、月、日都是时间单位。

四、学习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中的两张年历图,自行把2011,2012年每月的天数填一下,填后想一想:

1.我发现了一年有(

)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

),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

),这些月份是小月。

3.2月份比较特别,有时有(

)天,有时有(

)天,2月既不是(

),也不是(

)。

4.我们还可以用(

)来记忆一个月的天数。

5自行试着把例2填一填,想一下: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自学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研效果好。5分钟后展示交流)

五、第二次自研共探

1.自主学习

2.交流合作(小对子交流)

3.共同探究

小组内的答案尽量统一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汇报展示。

4.

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研成果的汇报展示,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可以回答,板演或提出问题。

5.知识小结

(1)我发现了一年有(12

)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

1,3,5,7,8,10,12

),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这些月份是小月。

3.2月份比较特别,有时有(

28

)天,有时有(

29

)天,2月既不是(

大月

),也不是(

小月

)。

4.我们还可以用(拳头)来记忆一个月的天数

5、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A.根据一年的天数判断,366天的是闰年,365天的是平年。B.根据2月份的天数判断,28天的是平年,29天的是闰年。C.根据公历年份是否是4的倍数或400的倍数来判断。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如1200年,1300年1900年,2000年.........其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

六、学情展示

展示主题:完成课本“做一做”题。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交流。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测(讲解着)。

4.汇报讲解、补充质疑评价

学法指导:由一个小组做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他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七、归纳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状态、效果给予评价总结。

八、巩固提升

第一关:我来填

(1)、2012年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在伦敦召开,这一年2月份有(

)天,是(

)年,全年共有(

)天,

(2)、8月份有(

)星期零(

)天

第二关:我来选

(1)2012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

)天

A、1

B、3

C、3

(2)中华人民和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的,到2012年10月1日是(

)周年

A、62

B、63

C、64

第三关:我是聪明小法官。

1.每年都是365天。

2.一年有6个大月,6个小月。

3.26个月是2年零6个月。

4.9月30日后一天是9月31日。

思考题:

小明在他奶奶家连续住了2个月,刚好是62天,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1.我发现了一年有(

12

)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

1,3,5,7,8,10,12

),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

),这些月份是小月。

3.2月份比较特别,有时有(

28

)天,有时有(

29

)天,2月既不是(

大月

),也不是(

小月

)。

4.我们还可以用(拳头)来记忆一个月的天数

5.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A.根据一年的天数判断,366天的是闰年,365天的是平年。B.根据2月份的天数判断,28天的是平年,29天的是闰年。C.根据公历年份是否是4的倍数或400的倍数来判断。公历年份不是整百的,如果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闰年;不是4的倍数,这一年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时,如1200年,1300年1900年,2000年.........其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否则就是平年。

优质课教案

课题:《年,月,日》

篇3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个位或十位上不够减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800-700=

50-20=

900+30=

600-100=

70-30=

80+400=

900-600=

100-20=

100+50

=

2、填空

⑴9个百减4个百是(

)个百,也就是(

)。

⑵6个十减2个十是(

)个十,也就是(

)。

⑶3个十加7个百是(

)。

3、用竖式计算(说说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94-

52=

48-19=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引入,揭示课题:三位数的减法

出示例1

小丽有340元,买一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丽有340元。

生:一台计算器120元。

师:你们会算吗?

2、教学例1

⑴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⑵展示交流:

生1:口算300-100=200,40-20=20,200+20=220。

师:你的方法非常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用竖式计算,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

生3:也可以估算一下,大约剩多少元?再笔算。

师:你们说得都好。

⑶把书P43例1填完整。

3、教学例2光明小学共有学生876人,其中女生有448人,男生有多少人?

⑴读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⑵独立计算。

⑶反馈:

生:我是这样估算的:把876看作900,把448看作400,900-400=500,男生大约有500人。

生:我是用竖式计算的(上台板演)并进行了验算。

……

⑷把书P43例2填完整。

4、试一试(P43):

433

547

613

218

439

409

5、议一议(P43):在减法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师:三位数减法与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计算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564-328=

491-257=

851-236=

篇4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材第101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实物投影,数字卡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如:

1.教材练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十二的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十二的第3题。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1.6种。

2.9个。

3.18种。

思维训练

共能组成12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6个不同的积,这些算式是:

1×2

1×3

1×4

2×1

2×3

2×4

3×1

3×2

3×4

4×1

4×2

4×3

事物的排列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应用排列知识来解决问题。如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各种编号。

排列与组合的区别: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可以通过摆一摆或列表的方法,先确定第一个位置,再确定第二、第三的位置,看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1.本节课通过“编数字”“换位置照相”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教材第101页例1时,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四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摆的时候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摆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既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投影片,上衣和裤子等图片。

六一儿童节到了,哆哆从衣柜中找出了自己喜欢的两件上衣、一条裤子和两条裙子,你们看:

(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的情景图)

哆哆可能穿哪两件呢?请你猜一猜。

哆哆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穿?

思考:怎样记录不同的穿法比较清楚?

汇报:

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到投影台演示:

教师强调:只要有顺序地搭配连线,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妈妈在一张纸上给小明出了3道较易题,2道较难题,让小明各做一道,小明有几种选择方法?

1.教材练十二的第6题。

2.教材练十二的第4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共有8种不同的搭配。 2.小明有6种选择方法。

思维训练

1.从鸟岛经过猴山和大象馆到狮虎山共有8条路线。

2.一共要照8张。

聪聪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

明明和4个人分别照一张,共4张,合计8张。

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生活中,我们常常应用组合知识来解决问题。如进行上衣或裤子的搭配、出行时选择不同路线、体育比赛场次的设定等。我们要学习的是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是把几个事物,每两个组合在一起,找出有几种组合方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进行,按一定的顺序把要组合的事物两两相连,再数一数连了几条线,就得到了组合数。

1.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教师没有以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照相问题—房间搭配等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在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穿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教师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实现了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通过探讨上装和下装的不同搭配,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上、下装搭配的每种穿法都需要两步来确定,一步是上装的选择,一步是下装的选择,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就是一种穿法。例2给出了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学生可以动手摆一摆,并通过连线来记录不同的穿法,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连线的体会:怎样连线比较清楚,而且可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教材在这里给出了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同的下装搭配起来,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试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初步接触了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学生已有了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本方法,再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并不困难。因此,将例1和例2合在一起教学,旨在加强学生观察、对比以及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考虑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男生与女生穿着的不同),因此,将例2中的插图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把裙子改换为裤子,避免在课堂上男生提出疑问,而使教学难以进行。整节课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会用连线、记录的方法寻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方法,并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如“比一比,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是怎样想的?怎样想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逐步抽象对排列与组合的认识,从而培养了有序思维的意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的组合

教材第103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到组合数与顺序无关,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概括、总结以及正确表达、交流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

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3中的各国国旗,不同面值的硬币。

1.同学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2011年的亚洲杯足球赛A组球队分别是:卡塔尔、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小组赛时,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你知道一共要踢多少场吗?

2.出示各国的国旗。

3.“每2个球队都要踢一场比赛”是什么意思?

如“甲与乙踢”也表示“乙与甲踢”,与二者的顺序无关。

4.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2个球队已踢了一场?

学生:连线,把2个队用一条线段连接起来,就可以表示这2个队已踢了一场。

提出问题:(1)动手连一连,2个球队之间要连几条?

(2)你是怎样连的?

(3)一共要踢几场比赛?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后再小组交流。

汇报:

方法一:每2个球队之间连一条线,这样就可以表示他们踢过一场比赛了。

方法二:把4个球队摆成正方形,按照顺序一个球队一个球队地连。(如左下图)

方法三:连法与方法二不同。(如右上图)

方法四:画曲线连,把4个球队依次排开。

教师强调:不管你用哪种方法,只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1.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1题。

2.教材第103页的“做一做”第2题。

3.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花,每两种颜色为一组,最多可搭配成不重复的几组?

1.教材练十二的第9题。

2.三(1)班要从4个同学中选2个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共有几种选拔方法?

3.老师买来5种颜色的铅笔作奖品,本周玲玲被评为“全优”生,老师请玲玲选2支不同颜色的铅笔。玲玲有几种选择方法?

4.用天平称物体时要用砝码,现在有1克、2克、5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多少种不同质量的物体?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0次

2.取出的钱共有6种情况,它们是:

1角和5分 5角和5分 1元和5分 1角和5角 1元和1角 1元和5角

3.最多可搭配3组。

思维训练

1.(1)0.765、0.756、0.675、0.657、0.576、0.567 (2)7.650、7.605、7.560、7.506、7.065、7.056

2.共有6种选拔方法。 3.玲玲有10种选择方法。

4.用这三个砝码最多可称出7种不同质量的物体,即

用一个砝码可称出:1克、2克、5克

3种

用两个砝码可称出:3克、6克、7克

3种

用三个砝码可称出:8克

1种

共3+3+1=7种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了解了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2.通过学习组合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第103页例3通过探索4个队一共要踢多少场球,学习简单的组合。组合与排列的区别是排列与事物的顺序有关,而组合与事物的顺序无关。例3是以中国队参加的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为背景,中国队所在的A组共有四个国家的足球队,小组赛时每两个队踢一场比赛,看看一共要踢多少场。这里每场比赛只与哪两个队有关,与两个队的顺序无关。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儿排列与组合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一些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通过这节课,继续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及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找出事物简单的组合数,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设计草坪和比赛过程

教材第106、第107页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有关知识。

2.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热爱校园的良好情感。

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设计方案三个方面,体验“设计校园活动”的实践活动。

学生收集的草皮价格和本校的信息,盒尺。

收集信息:

1.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2.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3.收集校园的信息和建筑物的位置。

(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对于调查充分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信息,教师提问:谁能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收集到的信息。

活动一

1.探讨草皮的不同铺法并计算费用。

2.收集草坪面积的信息。

教师:咱们学校共有东西两块草坪需要更换草皮,这两块草坪的面积相同,长都是28米,宽都是16米。(也可根据本校实际长度)

3.了解草皮的种类和价格。

名称

价格(元/m2)

白三叶

2

高羊茅

3

天堂草

4

4.探讨草坪的铺设方案。

如果只有3000元的费用,可以怎么样铺草坪?

建议一:全部铺每平方米2元的白三叶。

28×16×2×2=1792(元)

建议二:东西两块草坪铺不同的草。

……

5.展示各小组的方案。

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方案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并提问:

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哪组的设计最经济呢?

活动二

1.设计拔河比赛的赛程。

2.比赛时间。

教师:计划在本周五下午15:00~16:30,每场比赛用时20分钟,准备10分钟。

3.比赛地点。

学校的东、西草坪。(学生可以自由决定)

4.对阵班级。

三年级的4个班,先分组比赛,胜者再进行决赛。(可结合本年级实际)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的设计方案。

如:

对阵

时间

地点

A组:三(1)~三(2)

15:10~15:30

东草坪

B组:三(3)~三(4)

15:10~15:30

西草坪

A组胜者~B组胜者

15~40~16:00

东草坪

颁奖

16:10~16:20

西草坪

5.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设计,对最受欢迎的小组提出表扬。

请你设计一个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歌手大赛。

课堂作业新设计

参考设计:略

1.这个实践活动适宜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形式,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但在活动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指导。在室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检查每个小组是否分工明确,同时监督学生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本组的计划,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指导作用。

2.设计活动完成之后,请每个小组将本组的设计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与交流,请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要注意评价的鼓励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材呈现了两个不同的活动。

1.调查本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收集本学校的草坪、操场等信息,为设计校园活动打下基础。

2.设计校园活动。这里涉及一些需要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的问题——场地面积的大小,草坪的形状和大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去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教师提供或自己查询得到的草皮的不同价位,设计出经济、合理、美观的草坪。学生要根据综合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本校园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3.展示各小组的设计。组织数学实践活动,除了要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找到本组和其他组设计的优缺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

教材习题

练十三

1.1500 30 370 230 13 960 760

260 32 19 90 68 35 93 700

21

2.176 63 46 38 5248 4140 5846

2775

3.

665÷7=95(只)

4.

58×11=638(人) 638>620 能

5*.

31 81

6.略

7.15×15=225(平方米)

15×4=60(米)

8.(1)36 2 (2)31 3

(3)6 20

9.30+10=40(分)

17时-40分-5分=16时15分

10.

0.4 1.1 2.6 3.9 4.7

11.

0.6 8.3 1.9 6.6 3.6 7.3

12.(1)1.6-0.8=0.8(千米)

(2)3.2-1.6=1.6(千米)

(3)(答案不唯一)如:小马家和小鹿家相距多远?

7.8-3.2=4.6(千米)

13.略

14.

10×50×4=2000(千克)

15.

48÷(4×2)=6(天)

16.

288÷4÷6=12(名)

17.

375÷5×24=1800(千克)

篇5

1.

经历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小数等进一步认识小数的过

程。

2.

认识小数数位表、数位,理解小数部

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掌

握小数的读写法;会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能在已有知识和

经验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并获得良

好的学习体验。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认识小数数位表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小数,掌握小数的读写法,会比较小数

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课前准备:

教具:PPT

,教案。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一、情境创设,新课讲授

PPT

显示课本

65

页数位表。

把下面的数填在小数数位表中,并读出来。

172.31

30.402

0.098

师:大家观察

PPT

上的小数数位表,你能从表中发现

什么。(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数位表中小数部分的数位及

排序。趁学生观察之际,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小数数位表。)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三个数,提出在数位表中写数的要

求,让学生自主学习。(两学生板演。)

交流学生写数的结果。

师:数位表中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它们的意义,如十

分位上的

3

表示

3

0.1,记住

0.1

是十分位的计数单位。

(请学生回答剩下两个数每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师:前面我们学的小数大多数整数部位都是

0,下面

我们来看一下整数部分不为

的小数的读法。

PPT

显示文本:

172.31

读作:一百七十二点三一。

30.402

读作:三十点四零二

0.098

读作:零点零九八

师小结: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

(整数部分是

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

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u

用直线上的表示小数

在黑板上画出课本

65

页数轴。

师:观察数轴,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写出了1到5的自然数,每两个数中间有

10

小格或平均分成了

10

份。)

师:大家把书翻到

65

页,把书上的四个数用直线上

的点来表示。(请一学生板演。)

师:大家把写出来的数从大到小排下序。

二、试一试

在里填上>、

=。

10.99

2.11.85

0.080.1

1.621.602

具体说说比较的过程。先比较什么再比较什么。

三、练一练

课本

66

页“练一练”1-4

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交

流。

篇6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4、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

导学案、每个小组准备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两个,剪刀。

教学过程:

一、猜想公式,导入新课。

1、复习旧课:怎样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变个魔术,想看吗?请看屏幕,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蓝色

红色

之后,让学生猜想,红色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么计算?然后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汇报交流。

(1)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创设情境:老师让大家看一样东西,这是什么?(红领巾)你们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不知道)怎样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呢?你想到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想出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思考。

(2)应用学具,自主操作。

活动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屏幕出示)

让学生拿出三角形学具,根据导学案的提示操作。

(3)反馈交流,感受转化。

请学生拿着三角形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注意着重理解什么是“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

(4)发现联系,推导公式。

1、拼接法。

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思考:

活动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底与底、高与高又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操作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也等于三角形的高。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

让学生自己用字母来表示这条面积公式吗?(S=ah÷2)。

齐读公式。

2、剪拼法。(略讲)

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边理解,用剪拼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同样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底,宽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

三角形的面积=长×宽÷2

=底×高÷2

三、回顾小结,验证猜想。

小结:不管是拼接,还是剪拼,都可以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是长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请阅读课本56页的内容,把公式写在横线上。

让学生自己试着计算出红领巾的面积了在导学案上解答。

然后,验证了学生前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四、训练检测,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cm)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强调要找到对应的底和高。

2、填空。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已知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4平方分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2)已知平行四边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和它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判断。

(1)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一个三角形高是6米、底是4米,面积是24平方米。(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于三角形的面积。

篇7

2.能培养并提高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1.重点是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难点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一、知识链接

友情小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一大瓶果汁有9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小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2)交流讨论并解答。组内检查核对,提出质疑。

二、新知探究

例5:一小瓶果汁有600毫升,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一大苹果汁有多少毫升?

(1)小瓶的果汁是大瓶的?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式并解答,算完后梳理一下自己整道题的解题思路?(注意解题格式)

(5)想一想,和上一题比较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试一试:

李刚早上喝了一盒牛奶的,正好是升。这盒牛奶有多少升?(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在解答)组长检查核对,并可以提出质疑。

)×=(

达标检测

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1.一桶油用去,正好用去12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的千克数×=(

)的千克数

2.学校饲养组养黑兔12只,是白兔只数的。饲养组养白兔多少只?

)的只数×=(

)的只数

篇8

新授

教学

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评价

关注点

学习兴趣:探究兴趣;

学习习惯:听说习惯、练习习惯

学业成果:计算掌握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复习引入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1.在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200

40×(

)<270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竖式计算。

(1)

独立计算,再和同桌说一说计算过程。

(2)

师生共同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法则

A、

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两位.

B、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3)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1、能正确说出()里最大能填的数。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并正确验算

二、探索方法

1、结合生活情境,探索并理解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在交流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3、经历尝试、归纳计算法则的学习活动,能理解算理,并能表达运算过程。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1、口算

(1)

算一算

(2)

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

小结:我们可以想乘法,做除法。

练习:100÷50

90÷30

200÷40

150÷50

2、出示例题: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小猪体重是82千克,小羊体重是30千克。

(2)你能提一个除法的数学问题吗?

小猪的体重比小羊的体重的几倍多几千克?

(3)列出算式

82÷30

2、观察:这道除法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

揭示课题: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6、思考:

82÷30怎样计算?

(1)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A、想82里面有(2)个30,商是2。

82÷30=2……22

B、

推算

8÷3,商是2;

82÷30,商是2。

所以82÷30=2……22

C、

竖式计算。

思考:除数是两位数,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8不够除3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82,82里有2个30,所以2写在个位上。

这里的60

表示什么?

2×30=60

(3)

哪种方法更简单?(竖式计算)

全班一起说一说计算过程

(4)

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哪一位不够除,就在那一位上写0.

C、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5)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3

×

2

6

+

2

2

8

2

1、能利用乘除法的关系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会正确口算结果

3、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提除法的数学问题,并列式。

4、讨论并归纳整十数除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5、会正确验算

三、简单应用。

2、掌握整十数除两三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法竖式计算。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5、逐步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1、试一试(书P23上面三题):

20

6

2

40

9

3

70

9

4

(1)

独立练习,核对反馈

(2)

总结计算方法

2、试一试(书P23下面三题):

60

4

2

40

3

1

7

70

5

1

8

(1)观察:这三题和上面有什么不一样?

(2)思考:要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

42不够除60,所以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420,42里有(7)个6,420里有(7)个60,所以7写在个位上。

(3)独立计算,核对反馈

3、不计算,判断商在什么位置上?

3、试一试(书P23/1、2)

独立练习

1.能正确用竖式计算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2、知道前两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并知道商在哪一位。

3、能说出商在哪一位。

4、会正确计算。

四、课堂总结

1.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整十数除两三位数

A、从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的,就看前三位

B、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篇9

人数:

教师:

课题: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班级:

教时:

日期:

一、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沪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第五课时,本节课是在前几课时的首位试商和四舍五入试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同头无除的试商规律,当被除数和除数的首位相同,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时,可以先商9,如商太大,再进行调商。同头无除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试商方法,在观察被除数和除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较熟悉地掌握了首位试商法和四舍五入试商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试商的方法——介绍同头无除,可以先商9的试商方法。通过一系列题目,通过学生整理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发现规律,并在具体情况中灵活试商。

二、教学目标

1.在实践中,感受同头无除,可以先商9的规律。

2.在除法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锻炼静心学习的毅力。

3.能根据除数和被除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灵活试商,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感受同头无除,可以先商9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除数和被除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灵活试商,培养数感。

三、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同头无除)

(1)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

(2)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比较接近)

先商9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情境

为班级运动会购买饮料,这些饮料的单价是多少呢?(少喝含糖饮料)

说一说算式

2.揭题

求单价是用总价除以数量来计算的,这些算式都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学生口答列式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首次探究:分类提炼,观察特点

对应目标1、3

1.

103÷11、305÷32、251÷27,计算这3种饮料的单价,并同桌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2.

反馈:以103÷11=

为例,说一说思考过程。

3.

这样的思考过程对你有启发吗?请你再选择一种饮料单价计算来说一说过程。

4.发现规律:

这3题在做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仔细观察,这3题除了商是9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

5.

小结:

像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叫“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不够商1,叫“无除”,所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同头无除”。试商时我们可以先商9。

学生尝试

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帮助学生复习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过程。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首位试商和四舍五入试商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观察除数的整十倍数来试商。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同头无除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可以提高做除法题的速度。

三、第二次探究:学生举例,灵活应用

对应目标2、3

1.提出猜想:

刚刚了解了什么是同头无除,是不是所有同头无除的除法都商9呢?

你能不能同桌也出一道同头无除的算式?

2.举例验证:

你能用我们新学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资源反馈:

这几题都符合以上两个条件,但它们的商怎么样?

小结:它们的商不都是9,还有8,也就是说同头无除除法的商不一定商都是9,我们只能说先商9,如果初商太大,再进行调整。

生互相出题

生尝试解答

反馈交流

一方面使学生应用同头无除的方法进行试商,巩固新知,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同头无除并非都商9,只能说先商9,再具体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初商大了还要改小。

通过让学生思维碰撞,知道不管哪种试商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应用。

四、巩固练习

对应目标3

根据被除数与除数特点,灵活试商:

(1)502÷51=

(2)105÷19=

生尝试

交流反馈

通过灵活试商,一方面使学生尝试应用同头无除的试商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试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感悟灵活应用的重要性。

五、总结延伸

对应目标3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今后在做题前,要学会认真审题,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试商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灵活试商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试商的效率。下面这几题大家可以课后研究一下他们有什么特点?

368÷72=

319÷62=

246÷48=

122÷24=

篇10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就是轴对称,重点教授的概念是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何辨别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的对称性。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讲解对称轴和对称点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同时分辨出两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的不同和关联之处。

2.能力目标。

通过在课堂上现场演示折叠和剪纸的教学方式,帮助同学建立空间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动手演示提高空间想象力,能在以后迅速判断出轴对称现象;通过讲解帮助同学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不同辨别方法。

3.情感目标。

在学习轴对称这一课的过程当中,给学生介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轴对称图形,帮助学生了解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帮助同学准确区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和关联。

五、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概念。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会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事物外形、图标、大型建筑物等,让同学仔细观察课件上的每个图形,说出这些图形在数学课堂上分别叫什么名字,以此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之后我会继续播放课前制作的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动图。看过课件后让同学们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进而引出图形的对称轴和图形成轴对称两个概念。

2.动手实践,讲解概念。

第一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提出轴对称这一概念之后,我会让同学们继续说说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比较规则的图片,和课件中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这些图片的共性。

[教学说明:通过思考,得出这些规则图形对折后能重合的事实]

第二步:要求学生动手实践。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分别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白纸,从正方形的中间对折,之后把对折好的纸张撕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撕好之后把纸张展开,让学生观察思考折痕两边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教学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得出撕好的形状折痕两侧是相同的]

第三步:引出数学概念。

由之前的思考和实践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同时对比分析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四步:对概念进行针对性练习。

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方式对学习概念进行练习,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比如:图中的轴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是哪几条?(课件演示)请同学们思考学过的图形都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几条?

3.做游戏,巩固概念。

刚刚学习过新知识之后,学生有可能掌握得不够牢固,容易记不清楚概念,所以讲解完本节课两个重要概念之后,要同学们一起做两个小游戏,巩固这节课新学习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具体小游戏设置过程如下:

(1)我会随机说出英文字母表中的任意字母,让同学们抢答,迅速说出我说的字母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说明:通过判断英文字母的游戏帮助学生掌握快速判断轴对称图形的能力]

(2)我会在课前准备一下轴对称的汉字,做游戏时把这些汉字的一半写在黑板上,找同学把剩下的一半汉字补齐。

[教学说明:通过补齐汉字的游戏帮助同学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规律]

4.教学效果反馈。

我会在课程要结束的时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安排详细教学效果反馈过程,具体如下:

第一步:答疑阶段。

我会问同学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对我讲解的概念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没有同学不会判断轴对称图形等。对同学的疑问进行简单解答,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解答,问题大的同学课后继续单独讲解。

第二步:当堂测试。

我会问同学们一些关于对称轴和轴对称的问题。比如:下面几个图形有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请选择?(课件显示)下面几个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课件显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

第三步:布置课后作业。

篇11

2.知道几个长方形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则越大。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2.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内容。

1.兔宝宝小白和小灰长大了,兔妈妈让它们各自负责一个小花坛,看着这两个花坛,小白说:“两个花坛的周长相等,所以这两个花坛一样大。”小灰说:“不,这两个花坛不是一样大,因为周长和面积是没有关系的。”你认为它们的话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并完成实验报告:用16根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并求出它的周长和面积。(一根小棒代表1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

1.判断: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也相等?如果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一定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20厘米长的铁丝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其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两块长方形菜地,甲地长18米,宽9米;乙地长20米,宽7米,如果不计算,你能否直接判断哪块菜地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后作业。

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怎样剪才能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小?如果要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大,应该怎样剪?

篇12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材分析

《角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学过的平面图形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点,初步学会画角。

2、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空间观念。

3、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掌握画角的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准备

PPT、尺子、练习纸、圆纸片、小棒

教学步骤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昨天同学们观看了微课视频,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叫做什么?(角)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回顾微课,探究新知。

1、猜一猜,从常见的平面图形引出“角”。

同学们,屏幕上的这些图形被纸片遮住了,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

生一一说出。

师:你是凭什么猜出这些图形的?

生:根据露出来的角。

2、引导学生归纳角的共同特征。

师: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课件)出示: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的请画“√”,不是的画“×”。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三、学会画角,加深认识。

1、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

2、画角应该注意什么?

生1:用尺子画。

生2: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3、生独立尝试画角。

师巡视,投影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作品。

四、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每个同学从学具盒里拿一个角,你拿到的角是长方形上的角吗?

指名学生到讲台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角有大有小。

2、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

引导学生如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观看小故事:红角和蓝角之争。

小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系,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五、操作活动,进一步深化角的认识。

1、请同学们拿出两根小棒,自己做一个角,并跟同桌说说顶点和边。

你能将角变大吗?能将角再变小吗?

2、请同学们拿出圆纸片折一个角,再跟同桌比一比大小。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歌谣总结: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想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七、欣赏生活中的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顶点

篇13

学生分析:

1、初步认识平面图形:“角”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知道一些图形中有角。

2、知道生活中存在着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也有把角误认为是那个尖尖的点。

3、不能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以直观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对角的认识还处于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学生必须通过亲自操作和感知获得直接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发现角的特征,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确角的共同特征,能够正确画角,知道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为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课件、教具(角、长方形)、学生学具、学习单

教学流程:

猜图形导入研究角的特征根据角的特征画角找生活中的角角的大小比较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猜图形导入:

1、猜图形,教学法:

出示图形①:遮挡了一部分的三角形

请学生说清猜图形的方法。

提炼学法:抓特征,猜图形

2、用学法,猜图形:

出示图形②、③、④

请学生回答图形特征及所猜图形

3、找共同特征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入手,先教学法,再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继续猜图形,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导出新知识。)

二、研究角的特征:

1、课件出示:

问题:这些角有哪些共同特征?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2、学生反馈,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4、变式练习:判断下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是的打√,

不是打X。并说明原因。

(讨论:你为什么这么判断?)

指名讲解。

(设计意图:从图形特征到角的特征,学生认识到“特征”的含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角的共同特征,尊重学生的认识,再给予数学规范性的语言。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学生建立的角的表象)

三、根据角的特征画角:

1、明确用具

纸、笔、尺子(再次强调角的特征)

2、学习画角

电脑动画指名汇报教师示范动手画角展示评价儿歌牢记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指名说、教师示范等强化画角的步骤,让学生牢记画角的步骤和方法)

四、生活中的角

1、找一找,身边藏着哪些角。

2、教师指导指角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认识数学书的角,回到生活中,用学过的知识更理性地找角,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五、角的大小比较

1、“谁的眼力好”

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缺一角的长方形,三个角

找一找合适的角,向同桌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另外两个角。

全班交流(请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2、三个角的大小比较

独立思考,你是怎么比较的?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突破角的大小比较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补一补”的方法,判断长方形原来的角,并能够通过动作明确角有大有小。之后进行三个角的大小比较,学生的比较方法多样,要尊重孩子有价值的想法。)

六、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师的三种滑梯草图,请同学们利用角的大小的知识,看看哪个设计又安全又有趣?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常见的滑梯中的角引发思考,里面蕴含着角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学生能说清楚选择哪一种滑梯的原因,也就明白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意义。)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特征:

共同特征:

3个角

1、尖尖的一个顶点

5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