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七上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①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现代诗人。
②玛丽·居里,波兰人,后加入法国国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③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异读字、易错字辨析。
①异读字(注音并组词)
落 ( ) 折 ( ) 累 ( )
( ) ( ) ( )
( ) ( ) ( )
扒 ( ) 载 ( ) 省 ( )
( ) ( ) ( )
②易错字(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诅咒 丰硕 缀连 倔强 渲染 洗濯 寂寥 玷污 蜕化
堕落 贪婪 雏形 孵化 嬉戏 金窖 抢劫 禀告 掳去
奢望 蹂躏 柚子 牙龈 沉甸甸
碌碌终生 夜幕降临 繁弦急管 果实累累 不可磨灭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多姿多彩 虚度年华 阴晴圆缺 举世无双 险象跌生
慧心未泯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得失之患 心旷神怡 问心无愧
专心致志 获益匪浅 猝然长逝 死而后已 可望不可即 绝处逢生
③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④通假字:a.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
b.是知也 “知”通“智”,智慧
C.诲女知之 “女”通“汝”,你
⑤古今异义:a.信 古义:真诚、诚实 今义:相信、信任
b.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c.三 古义:虚拟,泛指多 今义:确实的数字
⑥词类活用:a.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及时、按时。
b.五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是传授的知识”。
3、课文内容把握:
①《理想》是一首现代史,诗人运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告诉人们,人生一定要有理想。
②《行道树》一文中采用拟人修辞方法,展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③《第一次真好》中作者以第一次看见柚子树而引发对第一次看见十姊妹鸟的雏鸟的回忆,并总结自己的感受,认为“第一次的感觉”是生命中难得的宝贵经验,它不仅带给我们新鲜、刺激,更带给我们生活的新领域和人生的阅历。
④《白兔和月亮》是一则寓言。两个转折,形成鲜明对比。寓意是: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⑤《落难的王子》采用第一人称写法,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绘细致。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⑥《我的信念》作者通过写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和情操,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家的性格特点和人格力量:致力于科学研究,不谋求物质利益,追求宁静而简单的生活,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心爱的科学研究中
⑦《十则》一文,大体上前四则谈学习方法,五、六、七则谈学习态度,后三则谈修身做人。
4、《论语》背诵、默写:
①别人误解时:
②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③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的考验:
④待人接物处世之道:
⑤表现实事求是精神:
篇2
语文知识比较零散,语文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像数理化那样系统,所以考生单纯地通过复习课本是难以全面涵盖高考考点的。因而,在第二轮复习中研读高考《考试大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考生只有认真细致地研读考纲,了解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及能力层级,才能在第二轮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回报。
二、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在进行第二轮复习前,考生首先要选择一本和高考《考试大纲》结合比较紧密的专题复习参考书。书不在多,而在精。考生应该挑选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然后详细、系统地学习、练习。
选好资料后,考生就应根据高考《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进行复习了。这里的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看,二是做。看,是看对高考考点的讲解。考纲上的规定和要求是大概的、笼统的,而在复习时考生要将考点细化。
看是根本,是基础;做是手段,是方式。看是第一性的,做是第二性的。而对一些难掌握的内容,则要画出来反复看,做题时要善于总结,要注意方法。
三、温故而知新,总结方法
由于一个专题和另一个专题间联系不是很紧密,所以考生在复习新的专题时,要对过去复习过的内容不断巩固,以免遗忘。如有的考生在复习现代文阅读时,对前面复习过有关病句的内容已经忘记了,关于考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6种病句类型有哪些,已模糊了。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对字音、字形和成语的考查中。针对这种现象,提醒考生一定要每天挤出一部分时间来巩固自己过去复习的内容,只有不断巩固,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前面所做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高中语文必背知识点有哪些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高中语文知识点怎么复习效果好1、章节复习,不管是那门学科都分为大的章节和小的课时,一般当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课时就会把整个章节串起来在系统的讲一遍,作为复习,我们同样可以这么做,因为既然是一个章节的知识,所有的课时之前一定有关联,因此我们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采用关联记忆法把这些零碎的知识通过线串起来,更方便我们记忆。
2、纠错整理:做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做错题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会,都要习惯性的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错题集,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因此你既然错过一次,保不准会错第二次,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在同样的问题上再次失分。
篇3
“七步循环”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堂分为两个模块:语文早班车(5分钟之内),学教直通车(40分钟),整合为七个教学步骤。
1.语文活动,拓展视野(5分钟)
根据年级段语文训练重点设计语文早班车内容:【七年级上】美文推荐;【七年级下】美文欣赏;【八年级上】精品故事;【八年级下】诗歌欣赏;【九年级上】自选命题演讲;【九年级下】教师命题演讲。教师也可以根据本人、所教班级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或者改变,但是加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的硬性指标不变。
以上为第一模块,用时不超过5分钟,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拓展阅读面,开阔学生视野,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有助于完成课标规定的3年260万字的阅读任务,同时增加学生阅读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2.创设情境,认定目标(1分钟)
教师把根据课标精神、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心中的学习目标,是教师启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认定目标”这一环节在课堂中只用1分钟的时间,教师要精心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学案中涉及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认知目标,领会目标,充分发挥目标的规范、导向、激励等功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铺垫。这一环节要简洁明快,切忌拖泥带水。
3.讨论交流,解难质疑(8分钟)
在熟悉目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学案中的导学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就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难,充分交流,最大限度的在小组内得到解决;同时可以找出本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需要在课堂上质疑、讨论的问题。各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准备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为每位学生创造充分展示的条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发展。
4.板书展示,研讨深化(7分钟)
教师根据学案所设问题提前为各学习小组分配好展示的任务,各组有针对性的研究该问题4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指定各小组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展示。板书先展示成果,后展示问题,答案力求准确简洁明了;此时组内其它成员可以深入研究本组的问题并及时对板书展示中的不足指出进行修改、补充;若无研究必要则研究其他小组的问题,准备质疑,用时不超3分钟。
5.讲析点评,引领提升(20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指定讲析、点评的学生。展示的学生讲解展示本组的成果,本组或其他小组补充,也可以质疑;点评的学生对该组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疑难、重点、有争议的问题、学生讲析点评不全面或者有错误的问题及时修正或补充,实现知识引领、方法引领和价值引领,使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有正确认识(这一过程可以解决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及时的答疑可以对学生解疑的思路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
6.总结检测,积累巩固(3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知识系统,以“板书设计”的形式反映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案,形成课堂学习的知识结构体系,总结本节课知识点,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达标检测是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最终环节,是检验并反馈课堂教学内容达标与否的重要手段。要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灵活多样安排检测内容——课堂积累、关键词语优美句子赏析、语段阅读、写作运用等;要利用好学习小组,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互相评定和检查达标情况,把准确的达标信息反馈给教师,使达标测评这一环节真正具有测试、评析、反馈、矫正、补救的功能,保证大部分乃至全体学生当堂达标。
7.学习前置,自主探究(1分钟)
教师在编制学案的基础上,布置预习探究任务:可利用预习课约10—30分钟完成。指导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预习,引导学生“熟悉学案——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发现疑难——记录问题”。训练学生用好双色笔,学会的知识用蓝色,问题和疑问用红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此教学过程灵活安排在第一步“”之后,把此环节设计为“预习导入、认知目标”,并将此过程的教学时间适当调整为5分钟左右;教师也可以将此教学过程延长到5分钟左右。
教师在上课前收集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案,通览分析学生预习情况,确定课堂讲析点评的重点。确保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篇4
语文学习“七步法”,觉得也许会对你有所启发。这“七步法”中的七步分别是:
(1)读一读:阅读课文是复习的第一步。通过阅读,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作者情感、文章特色等知识点。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不同的读法:教读课文需精读,字、词、句、篇等各个知识点全方位掌握,精彩语段达到成诵;自读课文需泛读,有的还需跳读,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阅读速度。阅读速度,也是近几年中考考查项目之一。
(2)划一划:即在阅读课文同时,把文中的重点句、中心句、名句以至生字、生词,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既能加深印象,又便于复习巩固,一目了然。遇到规范句子,不妨划分句子成分,复句还需标明关系,典型语段要划分层次、归纳层意。遇到疑难,还要作标记,便于以后向老师同学求教。
(3)查一查:查什么呢?查工具书。字典、词典、参考资料,只要用得上,尽可能发挥工具书的作用。亲自查找答案,是探索学习方法、摸索学习规律的过程,也是提高运用工具书能力的过程。对于似曾相识的词句,不妨查一查以往学过的课文,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温故而知新”。查出的答案经过分析辨别,理解能力又能得到提高。
(4)问一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复习过程免不了有疑难,要独立钻研,实在解决不了的,要善于向老师、同学请教。有时自己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老师很可能不止讲一个问题,而且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使你融会贯通。
(5)写一写: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无论平时学习还是考试,有的同学往往把常用字词写错,为什么呢?就是缺少写的训练。生字、生词、重点语句不妨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反复写一写。又如一些作文题,往往看似容易写来难,也要动笔写写,切忌眼高手低。
(6)练一练:就是通过做练习题,检验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题要把考题的目的、意图弄清,要注意归纳总结,寻找规律,触类旁通,增强应试能力。做练习题,既要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也要自觉地做。我们反对搞“题海战术”,但不做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也谈不上质量。练然后知不足,及时反馈矫正,以求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7)想一想:复习的内容可以通过“想”来巩固。可以从点到面,也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或纵向或横向,把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印在脑海里。当某个知识点联想不起来时,要经过查找及时巩固。想的时空不受限制,无论课上、课下,还是校内、校外,都可以尽情地利用时空。当你“山穷水尽”之时,通过联想,也许会步入“柳暗花明”之境。
【数学的学习】
数学的考察主要还是基础知识,难题也不过是在简单题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所以课本上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如果课本上的知识都不能掌握,就没有触类旁通的资本。
对课本上的内容,上课之前最好能够首先预习一下,否则上课时有一个知识点没有跟上老师的步骤,下面的就不知所以然了,如此恶性循环,就会开始厌烦数学,对学习来说兴趣是很重要的。课后针对性的练习题一定要认真做,不能偷懒,也可以在课后复习时把课堂例题反复演算几遍,毕竟上课的时候,是老师在进行题目的演算和讲解,学生在听,这是一个比较机械、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也许你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听懂了,但实际上你对于解题方法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个比较深入的程度,并且非常容易忽视一些真正的解题过程中必定遇到的难点。“好脑子不如赖笔头”。对于数理化题目的解法,光*脑子里的大致想法是不够的,一定要经过周密的笔头计算才能够发现其中的难点并且掌握化解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
其次是要善于总结归类,寻找不同的题型、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共性和联系,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举个具体的例子:高一代数的函数部分,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好几种不同类型的函数。但是把它们对比着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无论哪种函数,我们需要掌握的都是它的表达式、图象形状、奇偶性、增减性和对称性。那么你可以将这些函数的上述内容制作在一张大表格中,对比着进行理解和记忆。在解题时注意函数表达式与图形结合使用,必定会收到好得多的效果。
最后就是要加强课后练习,除了作业之外,找一本好的参考书,尽量多做一下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综合题和应用题)。熟能生巧,这样才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使你的解题速度越来越快。
【英语的学习】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汉语一样,学习它需要大量地阅读、大量地写作、大量地听力和口语训练,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听、说、写、读能力,培养好语感。从总体上说,英语学习可以分为语音、词汇、语法三大块,他们互相联系、交织在一起。
语音主要通过结合词汇牢记一些普遍规律,平时练习中注意随时记下那些特殊的不规则的发音,对基本词汇能正确拼写出国际音标,尤其是一些特别的元音和辅音。
词汇,重点是课本词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扩展。记一个单词,可想想这个单词的其他各种形式,也可把发音规则相同或读音有某种联系的一组单词联系起来记忆。对单词,尤其是动词的掌握,应放在句子中、课文中,以词组或句子为单位来记。
语法要结合大量阅读和习题来进行,尤其要熟读课文和各种句型的例句,并尽可能地多背课文和例句,这样应试就能触类旁通,许多似曾相识的题都能迎刃而解。同时大量阅读又能扩充词汇量,训练阅读速度,适应高考需要。
【物理的学习】
我曾经听说过一个上海中学生总结的“多理解,多练习,多总结”的“三多法”。我觉得这个方法很能概括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要领。
多理解,就是紧紧抓住预习、听课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预习可分为粗读和精读。先粗略看一下所要学的内容,对重要的部分以小标题的方式加以圈注。接着便仔细阅读圈注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即精读。上课时可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难点,解答疑问。
篇5
2“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章小结”(尤其是层级知识框架形式的“本章小结”)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
3“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理科时,需要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更需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本章小结”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样将能帮助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做习题练习.
4“本章小结”有助于学生养成进行学结和反思的习惯
学生可以先自行进行“本章小结”,再与教科书上的“本章小结”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点和建立的知识结构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样不仅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知识总结能力,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知识检测,更有助于学生及时进行知识总结和学习反思这一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下面以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本章小结(笔者自行设计,见图1)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该本章小结,学生可以将本章知识进行数次分解:
第一次粗分解:功与功率、机械能、能量三个大知识点.
第二次细分解:功与功率分解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和功率三个小知识点;机械能分解为动能、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小知识点;能量分解为转化、转移、耗散三个小知识点.
第三次精细分解:如势能分解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两个细小知识点.
第四次微小分解:如将重力势能分解为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两个微小知识点.
篇6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3《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篇7
一、复习计划,科学合理,统筹安排
语文复习一般都是采用三轮复习法,第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轮综合演练,第三轮模拟测试。但在复习中,往往出现前松后紧或者是前紧后松的问题,导致复习过的内容不扎实、不系统,学生答卷时准确率较低,失误率较高。因此在复习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是首要任务,制定计划时要全员参与,积极研讨,统筹安排,复习时间要精确到某一周某一天。然后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要严格执行落实,并且每周都要通过语文备课组按照计划监督落实。
二、注重基础,讲练结合
中考试题百分之七十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剩余百分之三十又是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因此复习时基础知识是重点,而夯实基础也正是中考语文复习的关键。比如对专题字形、字音的复习,如果仅仅把相关内容讲一下做一下,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效果就等于零。我认为这一板块的复习重要的环节应该是书写记忆,听写检查。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字音、字形,必须强化记忆,不断巩固,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当然,其它基础知识板块的复习也都要注重实效性。
三、精选试题,把握命题导向
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复习资料往往也会铺天盖地,蜂拥而至。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于是,有人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上就用。结果是费时费力,效率低下。因为市面上书商为了追求暴利,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一些所谓的“策略”、“复习法”等资料题目陈旧,而且重复的较多,还有一些题目不够典型,甚至错误百出。因此,我们在结合复习计划选择材料时一定要擦亮“火眼金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要知识点全面,还要题目典型,题型新颖。这样,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才会有的放矢。同时还要在复习中把握最新命题导向。
四、注重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有人说语文知识重在理解、积累,这话不假。但对于一些题目的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标点符号,排序题以及现代文阅读的题目等,答题步骤,基本格式,解题技巧等,都应该在复习中结合具体题目去认真总结,对学生进行指导,特别对一些语文基础差的学生,想在短期内使其能力有提高,这些方法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对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语文的基本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训练,这些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的汉字读音、书写、古诗文的默写、文言知识的积累等。中考语文试题考查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复习时要从多个方面准备全面应对。
中考语文考试有一定的范围,所涉及的考点基本是语文课本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我们在指导复习时要让学生能把必背的篇目熟练背诵,学会灵活的运用,在理解、归纳的基础上懂迁移懂得灵活运用。学生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写错的字,更要引起高度重视。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难道不是太大,考查内容基本与课内学生学过的文言文有许多部分相似。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课内学过的课文或知识点,把考题中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要学以致用。
五、文言文复习要系统、全面,不留漏洞
文言文复习是中考语文阅读复习的侧重点,也是唯一有章可循的复习内容。而且中考考察文言文都以课本为主,老师在复习中多侧重九年级的篇目,而轻视七八年级的篇目,结果有时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文复习时要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篇目一个不差,全部列出,有计划的去复习,对学生的要求必须是逐篇过关,而且要经常巩固。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六、写作训练,要狠抓两点
第一、书写的强化训练。中考语文阅卷的老师对作文题评分时首先是看学生书写是否工整,然后分成不同的档次。写得好的分数自然高,书写潦草又怎能让阅卷的老师看懂,又怎能有好的成绩呢?因此,书写的强化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习作技巧的训练。可结合具体题目重点指导。尤其是习作的开头、结尾以及结构的指导,应该分专题进行训练,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以上就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时间,使学生轻松、自信地去摘取中考胜利的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 李传鹏. 中考语文新题――写微博[J]. 初中生,2013(03).
[2] 吴明. 中考阅读题“命题出错”现象批评[J]. 中学语文教学,2013(01).
篇8
我校的地理位置处于本溪市郊,一直是语文“困难”校。学生的特点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功较差,又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甚至有一些学生连基本的字词都不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上课的效率低,教学进度不统一、学生作业质量差,教学拓展很难实施。基于这种情况,我校领导发现,要想真正的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创造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模式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提出后,大大改变了这种现状,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很多。那么,这种模式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
在我们的环节是我语文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分为七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新知、交流所得、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深化、总结质疑、延伸积累。其中,预习新知、交流所得、总结质疑是我校教学模式的特有的三个环节。
1、预习新知――课堂预提高教学效率。
预习不仅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把预习拿到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我校预习课的内容分为三项:
(1)工具书的使用
预习课上,要求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马上查找工具书标识,并在预习笔记上记录。日积月累,养成学生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正确使用辅助材料
新课的学习,辅助材料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学生已经把辅助材料当成了“拐杖”,大量摘抄辅助材料上的内容。预习课上,我们很明确的告诉学生摘抄辅助材料的哪几部分,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这样,正确的使用辅助材料才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交流合作
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辅助材料,形成自己的预习笔记,然后进行交流,学生的交流起到了互相补充预习内容的作用。如:《我的母亲》一课,很多辅助材料对的评价是现代诗人、文学家,有一助材料对的评价包括了学者,大家交流过后,肯定了学者的身份,明确了对的评价。互相交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知识点。
预习新知这个环节,可以弥补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弱点,切实加强了我校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我校语文教学模式的关键。
2、交流所得――巩固预习内容,粗浅掌握课文。
预习新知环节过后学生对于字词和相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把握与牢记。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加强巩固预习知识,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首先:检验预习情况。我校教师以小考、知识问答、小组竞赛等形式检验预习的情况,及时反馈学生掌握不牢或不透彻的知识点,给予补充讲解,使预习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其次:互相质疑。我校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质疑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质疑学生读不懂的内容。环节的主要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问,学生答。如果学生有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并形成悬念,达到增加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目的。例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有的学生对“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不理解,其他同学只能答出其夸张的写法,深刻的含义大家探讨不出,需向教师请教,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稍微点出,含而不露,剩下的部分形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效果甚佳。
3、整体感知、局部揣摩、整体深化――系统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以往我们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现在这几个环节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和学生以合作的关系完成这三堂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这三个环节,增强了学生在概括分析、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赏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写作技巧并感受其妙处,进而达到学以致用。
4、总结质疑――课堂小结,落实三维目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结质疑这一教学环节完全辩证了“学”和“思”的关系。
(1)学
学生把这堂课学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加以总结,以小考、问答、交流等形式进行检测。
(2)思
每堂课学生要自我总结语文的知识点以及学习语文方法,如果有能力者可以串联小的知识网络。如:在讲《五柳先生传》中“便欣然归往”的“然”字,学生自行总结“然字”的所有用法:A、作代词词性,如父利其然也。B、放在形容词后,翻译成……的样子。学生把小的知识整合、串联,这对他们整体把握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总结质疑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5、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文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增加相关的知识,同时也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环节,我们分为“两步走”战略:
(1)、积累
让学生积累与所学课文话题相关的格言、名句、诗词等,把这堂课感受最深的一点写出来,从而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将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阅读课。
我校每周都有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课上不仅提供了文学名著读本,而且专门安排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这样,不仅解决彩屯地区孩子“想读书.读不起”的问题,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篇9
学习词类是掌握遣词造句规则的第一步,是搭建起语法大楼的基石,“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结构”[1],只有弄清楚“词类是什么、如何分类、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如何运用”等问题,才能真正迈入学习语法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大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纲中规定,从七年级开始“了解基本的语法常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而词类被列在语法常识的教学之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材中词类部分语法常识的介绍既要纳入到中学语文教学语法体系之中,与传统的语法理论一脉相承,又应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紧密结合,不应太过复杂或太过简略。
考察目前全国较为通用的六套初中语文教材①发现,在介绍词类时,各套教材都能明确地将词类划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十二大类,并对各类进行概念解释和举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汉语词类表(实词)中解释“名词”为“表示人或事物(包括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处所、方位等)的名称”,并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中摘录例句作了具体说明。
二
就目前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词类部分的语法常识介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语法点在教材中的体现形式单一
在考察的六套教材中:人教版、苏教版和冀教版的词类知识介绍均只出现在了课本的附录部分,并且仅以“词类简表”的形式体现;北师大版和语文版则是在课本的附录部分以语法专题的形式讲解词类;词类的知识点介绍不只出现在课本附录的只有鄂教版,该套教材在课本每单元后的知识点补充部分对词类的概念、分类、特点也作了介绍。但无论是每单元的知识点补充还是附录,词类的学习始终没有脱离生硬的理论介绍,语言学习也并没有与课文、阅读应用相结合。这样简略的体现形式很容易让教师和学生认为词类学习不重要,从而压缩或省略这一部分的教学安排,导致学生缺乏对词类在概念上的清晰认识,不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事实上,在中学讲解语法知识恰恰应该避免学院式的理论传授,应以多元化的学习形式呈现,让学生寓学于用,坚持“从文中来,到文中去”。词类的划分,语法体系的形成,说到底是对千差万别的语言现象的总结,是从大量的语言作品中获得规律。将语法知识的讲解同课文的教学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赏析中理解遣词造句的规则,就更容易使他们在写作训练中仿写或创造出规范、精妙的句子。
我们认为在教材中学习词类应当采用随机教学法,“将词类表中的词语分散在相关课文的后面,作为练习题处理,在词语下画线,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出词类名称。”[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丑小鸭》中有这样两句:
(1)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2)它把鼻子顶到这小鸭的身上,露出了尖牙齿,可是――扑通!扑通!――它跑开了,并没有把他抓走。
例(1)中出现了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这”,疑问代词“什么”和反身代词“自己”,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代词的不同性质和功能。例(2)中用人称代词“它”和“他”,来指代动物。在课后练习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例(1)中“他”“这”“什么”“自己”分别指什么,前后都有哪些词与其相结合,有什么作用。
2.在课文中找找,看看还有哪些词也有这样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说说例(2)中“它”“他”分别指什么,能不能全部换成“它”或“他”?为什么要这样用?
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使他们对代词的概念和特点有更直观的把握,然后再在单元后的知识点补充部分,以“简表”的形式具体介绍代词的性质、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与用真正结合。
(二)词类的二次划分标准不一
二次分类,即对名词、动词等词类作进一步划分,在教材中列出各小类的名称、划分依据、意义和特点等。词的二次分类在中学语文的语法教学中是否必要,如名词是否细分出方位词、时间词和处所词,形容词是否细分出状态词和区别词,数词是否细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等等,目前各版本语文教材的观点不一。以数词、量词和助词为例考察六套教材(见下表)发现,不同教材的分类同中有异,尚未形成统一的名称和标准。
显然,这种多标准的分类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这种多标准的分类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具有规范性,而语法学习的初级阶段恰恰需要一种规范的标准来指导学生;另一方面,某些观点,如语气词是否从助词中独立出来等,至今仍是语法学界争论的问题,尚未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就过早地将其纳入中学语文教材,且各家观点不一,必然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不利于他们打好语法基础。
我们认为,与其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么多的分类标准问题,不如仅仅在教材中列出每一类词所属小类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和特点,如“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单位”,“助词表示词语之间的某种结构关系,或动作行为的状态,或表示某种语气”,并举例说明,至于如何划分,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把握。原则上,初中阶段只要求掌握一次分类,二次分类的问题可以留到高中阶段,但每一类词的各小类所包含的意义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即在每篇课文或每一单元后设置思考题,或者列表,将各小类的词包含的不同意义分别从课文中举例,使得词类的学习适应课文阅读的需要,小类的划分与课文中出现的多少保持一致。
(三)有些教材(以鄂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中关于词类的语法点讲解存在错误或争议
1.“被”归入“助词”。在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汉语词类介绍中,“助词”被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其他助词”三类,其中“其他助词”举例有“似的、一样、被、连”等。可是,“被”的词类归属在语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吕叔湘先生(1980)认为“被”兼作介词和助词;邓思颖(2004)等主张将“被”归入动词;刘东升(2008)认为,“被”应当归入助词,作为被动标记的“被”实际是一个连接主谓语,表达被动语义的语法词,具有高度附着性,它附着在受事成分和动词上来加强被动意义。
虽然“被”归入助词类有其理论依据,但目前在学界仍有争议。中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法规则的敲门砖,如果将这种存在争议且有难度的问题纳入其中,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困惑,混淆对词的基本分类的认识,甚至会让他们失去学习词类的兴趣,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加之教材在这里是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定论来举例,又无理论解释和支持,对“连”的介词助词兼类情况也未作说明,更不应该。
2.助词的特点。鄂教版教材介绍“助词”的特点是“独立性最差,意义不实在”。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说到“独立性”,汉语中的虚词绝大部分都是黏着的,一般都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所以不存在“最差”之说。而“意义不实在”更不是“助词”所独有的。我们知道,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有的只表示某种逻辑概念”[6](P39),所以“独立性差,意义不实在”应该是汉语虚词的共有特点。
3.叹词的特点。鄂教版介绍“叹词”的特点是“有些叹词的汉字写法不固定,如‘啊’因为音变,又写成‘呀’‘哪’‘哇’等。”这其实是将“叹词”的特点同“语气词”相混淆了。叹词的特点应当是不与其他词组合,前后一定有停顿[7](P295),如“唉,这么拼命干吗,像电视台聘请他们上银屏当节目主持人似的。”(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伟人细胞》)而“啊”音变作“呀”“哪”“哇”其实是语气词“啊”的特点。位于词尾或句尾的语气词“啊”的读音由于受到前边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同语音变化,如“多么伟大的人啊(哪)!”(鄂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这里是教材编写错误。
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在中学阶段“淡化语法”甚至“取消语法”,原因是语法知识不好教,不易学,在考试中不怎么出现。而作为语法入门课的词类学习,也越来越不受重视,语法点的体现形式单一,词类的二次分类标准不统一,教材关于词类的编写有错误或争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与学的困难。其实,语法知识难教并非不可教,而应该从怎样教上着手。从目前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中学语法教与学脱节,静态学习与动态运用分离,语法常识的集中学习与联系课文的分散式语法点介绍不能结合等问题。因此,只有转换教材编写思路,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ZD173]的一部分,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沈阳教授的指导。)
注释:
①分别是: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
版。
参考文献:
[1]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
[2]周一民.关于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8,(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4).
[5]刘东升.被动标记词“被”应归入助词[J].语言研究,2008,
(7).
[6]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篇10
二、利用课本上的激励题材进行合理引导
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还要能充分运用语文课本上的具有激励作用的篇目这一优质资源来引导学生懂得刻苦努力、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中有一首叫《成功的花》,短短几行文字,却深刻地告诉我们,花儿的成功来自奋斗,来自牺牲,正因为有了当初的付出,才会有如今的明艳。学习亦当如此,不少同学只知道羡慕他人的成绩,殊不知,很多优秀的同学把别人玩耍、休息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样才换来了他们的优秀。作为后进生,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做诗歌中的成功的花,只有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满意的成绩。借助这些课文启发后进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发掘学习潜能,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这样,他们一定能有所进步。
三、逐级明确学习目标,定期检查
就语文学科而言,初中阶段,尤其是对于刚进初中的学生来说,所学习的知识点还是有限的,这时如果不严格要求,那么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多,后进生的学习就会逐渐吃力,成绩也会不断下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将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分门归类,督促后进生熟练掌握,这样到了考试运用时,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初中阶段仍然处于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根据课本的编排,每单元按文体不同都有一定的安排规律,老师要善于归纳,将所学各种文体的知识点概括总结出来,并搜集一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既积累知识,又能运用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到有学有练, 加深理解。练习之后,老师的检查必不可少。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后进生缺少的不是聪明的大脑,而是勤学苦练的意志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不能自我控制时,老师的督促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只要老师管理到位,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曾经,洋思中学的教学方式风靡一时,不少学校都组织教师前去“取经”。洋思的教学方式中有一点我认为非常好,那就是学习内容“堂堂清”“日日清”,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当堂清算,每天的学习任务当天清算,绝不把今天的任务留到明天,明天还有明天的事。学生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后进生,但老师可以作为把关者,每天多花一点心思、多花一点时间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坚持这样做,让后进生也形成“堂堂清”“日日清”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知道老师一定要检查,不清不行。有了这样的习惯后,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会逐渐培养起来,知识越学越多,越掌握越多,学习成绩也必然会逐渐上升。
篇11
一、明确思路,有的放矢
在中考进入全面复习阶段之前,年级备课组长召集所有成员,仔细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和特点。根据教育部关于中考改革的意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中考命题逐渐呈现出这样的趋势:更加强调积累,夯实基础;更加注重探究能力、迁移拓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评价能力、信息筛选概括等能力的考查;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新思维;追求文化品位,关注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生观、价值观;题型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答案多元化。
从近年来很多省、市、地区的中考试卷题型来看,试题推陈出新,形式多样,除了基础知识积累运用、语段阅读、写作等三大板块之外,一些省市还创造性地增加了书写题、读图题,等等,如咱们贵阳市,中考题就单独设计了书写题,要求考生规范正确地书写汉字。但是,无论试题形式如何变化,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没有变:知识与能力考点。对于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语文知识点以及相关语文能力训练的考查,一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正是基于此,在复习中,我们确立了“确定考点――逐个突破――连点成线――模拟考场”的复习迎考思路,要求将各考点(知识点)具体到每一节课,一课一点,点点过关。
二、团结一心,分工协作
1、确定考点,连点成线
考点从何而来?考点来自教材。从七年级上到九年级下的初中六册语文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它综合而全面地体现了初中语文能力训练要求和各类语文基础知识。
面对初中的六册教材, 首先,我们从不同的训练线索如语音、汉字、词语、修辞、文体文化常识等入手,把六册课本划分为不同的专题,进行系统的梳理,确立我们要着力复习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考点。然后,我们对各个专题进行系统而细致的梳理和罗列,根据内在逻辑,将各个知识点(考点)连点成线,使我们要重点进行训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各个专题的知识点有了系统的认识,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掌握,哪些只需了解。
2、依点分工,条分缕析
在明确圈定了复习的范围和重点后,我们年级备课组商议把学生的复习分为以下块:
(一)基础知识复习。包括“语音”、“汉字”、“词语”、“辨析和修改病句”、“修辞手法”、“标点符号”、“语言表达运用”。
(二)背诵默写。包括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名篇名句和必背课内古诗文、课外古诗文。
(三)文体文化常识、文学名著导读。
(四)图表漫画解读,口语交际。
(五)现代文阅读复习。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六大块进行复习。
(六)古诗文阅读。包括古诗词曲和文言文。文言文立足教材,重点落在九上、九下两册书,在知识的梳理上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常见实词”、“重要句子翻译”等板块进行复习。
(七)作文复习。按作文题型分类: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五类。按题材范围的角度可归结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三类。
(八)综合性学习。以专题组成十一大板块,即专题一:农民工;专题二:生活中的语文;专题三:关注我们的社区;专题四:交通;专题五:环保(其中包括有本市最热门话题“三创一办”及“西南干旱”和“水是生命之源”等);专题六:走近孔孟;专题七:走近哥本哈根――关注气候变化;专题八:少数民族;专题九:上海世博会;专题十:地震、海啸;专题十一:国庆60周年。
(九)模拟考试。在确立好复习板块及内容后,我们即以初中六册课本为蓝本,依点分工,条分缕析地逐项开始复习。
比如:第一大板块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具体分工到教师,我们由陈老师负责“语音”部分,搜集散落在1-6册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音及平时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编辑打印出来,供全年级共享,同时命好“语音”部分的考题,统一时间测试,统一阅卷,然后根据考查结果各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在共享备课组的复习资源时,各位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安排,但是须服从全年级的总体安排,不能影响全年级的复习进程。依此类推,第一板块结束后,进入第二板块复习,每个板块均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依点分工,条分缕析来开展复习。
三、精讲精练,逐点突破
为什么要精讲精练?语文,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技能,毫无疑问,它需要依靠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才能形成。但是,由于初三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不允许我们搞题山题海,搞车轮战术、疲劳战术,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必须抓住关键,把握规律,努力做到“精讲精练”,这样,既可以取得练的实效,又达到节省训练时间的目的,避免了疲劳战术。
“精讲精练”,讲什么,练什么?顾名思义,就是要紧紧围绕各个考点,讲精要之点、练关键之处,逐点讲练,逐点突破。在讲和练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从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一、两个具体问题。通过复习,学生得到的不再是零碎的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从现代文阅读复习中截取一个模块作为例子来进行说明:
例一:景物描写,是中考常备餐,我们首先告诉学生,景物描写是指文学创作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如对节气、气候、风物,景色等的描写。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人物身份、地位、行动、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如:九年级上册《孤独之旅》中,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恐惧、害怕的心理;鸭群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则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
我们总结,中考中关于景物描写常见的题型有三种: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景物描写。面对这种题型,学生就可以从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作答。
例二:诗歌艺术美鉴赏法,是阅读诗歌常用的重要方法。诗歌艺术技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现手法。抒情方式首先是直接抒情,如《观刈麦》;其次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的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有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叙事抒情。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使至塞上》等。表现手法常有以动写静、以小写大、虚实结合、象征、联想、想象、衬托、对比,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等。
如: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中《蝈蝈与蛐蛐》,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写一年四季、岁月轮回的大地上鸟虫鸣唱、歌声不断的场景,而是借助最炎热的夏季蝈蝈的乐音和极严寒的冬季蛐蛐的歌儿来表现一年中大自然中的歌声不断,突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歌前后部分形成季节的对比,而在每一部分里又有衬托对比。首先是用“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来衬托蝈蝈不怕炎热的性格,突出蝈蝈的形象;而后用“寂寞的冬天夜晚”、“昏昏欲睡中”的人们来衬托蛐蛐的不畏寒冷,在冬夜里还在唱歌。蝈蝈和蛐蛐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我们在教会学生上述方法后,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一首诗,进行艺术鉴赏,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篇12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重要篇目的教学。
2、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第六册相关内容的选讲。
3、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要点的回顾与整理。
4、第一轮复习: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归纳。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的障碍。
5、第二轮复习:强化训练,查缺补漏。
6、第三轮复习:应用能力提高:研读考纲,回归课本,看纠错本,重温部分考点的重要内容,准备作文,做真题,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
三、教学设想
这一学年的教学任务繁重,我们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六册的教学,我们将择取重要的篇目,培养学生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围绕高考考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相应的主观阅读题答题能力。
2、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的复习中,着重要点的回顾与整理,巩固已有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理性归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温故而知新,为总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高中语文考点知识系统梳理、高考应考技巧指导与能力训练中,主要介绍高考最新信息、发展动态,分析考试大纲,评价近年高考试卷,预测命题趋势,归结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语文试卷的应考中的实用方法技巧。简言之,就是专题复习,梳理知识,解读政策,预测命题,指导学法,指点秘笈,示范解法,规范答题,综合训练,提升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我们学生的实际,弱点主要表现为:
1、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3、见不多,识不广,导致鉴赏拓展创新没有依托;
4、语文答题的规范意识欠缺;
5、学生普遍不重视语文学习。
五、具体教学措施:
1、结合高考,把五六册的课文划分为现代文、文言文、诗歌三大块,将它们的教学目标与高考的对应点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为:现代文(主要包括第五册的文学评论、小说和第六册的说明文)-----在巩固快速阅读文章整体上把握文意的习惯的基础上,侧重提高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和深层次分析归纳文章观点的能力;文言文------以第五、六册的课文为纲,归纳、整理1-4册的文言文的常见实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强调以新带旧,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诗歌------根据第五、六册诗歌的体裁、题材特点,把握其中景、物、事、典与诗人所抒之情、所述之理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2、梳理单元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授课与测评结合,定期进行单元测试,知识点复习,边练边测。
3、文言文的阅读,主要是实词的积累,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句式强化训练,在此基础上,理解人物的行为实质和思想内涵。
4、现代文采取精读文章、分点设题、演练评点、归纳提升的训练,有层次的提高学生能力。
5、强化语文积累
充分利用早自习,督促学生复习巩固高一高二背诵默写过的课文和教材上出现过的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
6、强化作文训练的系统性
考虑学生作文实际及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和阅卷现状,作文训练采取循序渐进、逐点落实的思路。大体上,单周为作文指导,训练题(即小作文)由各语文老师自定;双周训练题原则上应统一。
作文训练暂分点如下:
高考作文全程训练
a、基础等级写作训练
(一)写作技巧训练
1、审题 2、立意 3、选材4、构思 5、行文 6、拟题 7、修改
(二)文体写作训练
1、记叙性文章写作 2、议论性文章写作
b、发展等级写作训练
(一)常规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分析(训练目标:深刻)
(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善于叙写(训练目标:丰富)
3、善于表达(训练目标:有文采)
进行排比句、转折句、比喻句、对偶句、是字句、因果句等文采训练。
(二)创造性发展写作训练
1、善于突破(训练目标:有创新)
2、善于出新(训练目标:有创新)
六、教学进度表
第一阶段:教材疏理:(9。3——9。24)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五、六册教材
1
7
9.3——9。10
一、二册教材
1
7
9.11——9。17
三、四册教材
1
7
第二阶段:第一轮复习(9。25——3。7)
内容
周数
课时
日期
古诗鉴赏
2.5
17
9.25——10。14
文言文阅读
3.5
25
10.13——11。12
现代文阅读
6
42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7
49
12.28——3。8
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
1
7
3.9——3。16
第三阶段:第二轮复习:明确重、难点,把握内部联系(3。17——5。15)。
第三轮复习:回归课本,查缺补漏(5。16——5。31)。
七、教师具体要求:
1、备课
(1) 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发挥资源优势,避免内耗,力求高质高效
(2)根据学情实行有效教法,不断探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效性,保证授课质量。
(3)认真设计语文专题训练,针对学生弱点突出强化习题。
2、授课
(1)原则:落实基础,注重能力,强化语文意识,挖掘语文心智,培养学生学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层提问做题,努力促尖转中补差。
(2)充分利用早自习,抓紧抓好古诗文背诵和默写。
(3)结合不同阶段设计好复习课、训练课、补弱课、综合课、阅读课、写作课、考试课、讲评课。加强阅读指导,上好每两周的写作课,要求学生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4)狠抓知识点落实,印发学案、专题练习,利用好学生手中的复习资料,注重课后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回复。严肃课堂纪律,优化课堂教学秩序。
3、听课。
同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老教师先上。尽力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4、辅导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2)专题辅导讲究梯度和系列性。
(3)分层培优补困,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4)对艺术体育类学生加强文化专题训练和能力训练。
(5)关于培优补困。鼓励语文“跛脚生”和“希望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关注他们的进步,适时适当进行辅导。具体办法是:一抓二提示三检查。抓听课状态;提示改进不良行为,提示做好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进行爬黑板、听写训练,检查知识点。
5、作业与考试
篇13
作为文言文中的精华部分,成语完全可以起充当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桥梁的作用。在成语复习中,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学习成语不仅仅是为了一道选择题,还可以从成语中学习古汉语知识,如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如果复习过程中有这种整合意识,再将它们进行搜集整理,学生就能加深对这些成语词义的理解、加强和巩固古汉语知识。学习成语也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因为一些成语来源于历史故事或寓言传说;成语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典雅隽永的特点,若能准确地用于作文中,必能为作文的语言增添亮色。这样看来,加强成语与文言文及写作的整合,可谓一举多得。
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与作文语言训练的整合
拼音题考的虽然是拼音,但汉语是音形义紧密结合的整体,若能记住一个字词的形义,势必有助于记准其读音;同理,记得一个字词的读音,亦将有助于记准其形义,这样对于语言的准确表达必定是有利的,作文中也会少写错别字。病句辨析题和连贯题,这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的考点紧密相关,我以为在高考试题中只是题型和难易的不同。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表达问题有时像“鸡肋”一样让我们犯难。经过归纳总结,作文中的语言表达问题除了错别字以外,大体还有三类: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和不合逻辑。而这些和拼音题、病句题、连贯题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教师在指导复习备考时有将其整合的意识,不但能加强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与作文语言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在复习过程中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诗歌鉴赏及各种文体的现代文阅读之间的整合
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但既同为阅读鉴赏板块,其间共通性的东西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此,我以为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整合:1.阅读方法。针对不同的文体,我们一般提倡先速读后带着问题精读的阅读方法,在速读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文章的中心主旨、结构思路等。2.考试题型。虽然文体不同,但我们可以将主观题整合为四种题型:要点概括题、作用分析题、词语句子含义作用题以及探究题,答案都要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对于作用分析题,最好能多角度组织答案,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效果、读者感受等角度进行考虑;词语句子含义作用题都要结合上下文,透过表层含义具体说出深层含义,从内容、结构和读者感受等角度说明其作用。3.具体考点的整合。例如细节描写,是包括诗歌在内的不同文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在不同文体中有哪些相同相异之处,我们通过研究是不难得出答案的。
四、各种文体的现代文阅读与作文的整合
教师可以将小说、传记、人物通讯等以写人为中心的阅读与记叙文写作进行整合,将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议论文写作进行整合,将散文阅读与散文写作进行整合。阅读文章的文本往往是经过大量筛选的,其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现手法、语言上往往对写作有典范意义;通过阅读做题,会加深学生对文章重点难点的认识理解,对他们进行同类文章的写作必定是有启发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这类阅读文章时不能为了讲题而讲题,而要深层次地挖掘它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同时又可掌握作文写作。另一方面,作文的技法也可用来指导现代文阅读。作文的语言、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各方面,都与阅读紧密相连。如果学生在学这些的时候,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作文,那么在做相关的阅读题目时也就游刃有余了。反过来看,如果在阅读中遇到分析重要的语句、主要的事件、典型的细节、人物的性格时,我们都可以运用联系中心法来解答。
五、古诗文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与作文素材积累的整合
古诗文中的名句默写不能仅停留于为考试而背诵默写的阶段,否则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记住的就只是一些死知识而已,这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事实上,我们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往往不是不会背,而是不会写,更缺少活学活用的意识。若能在准确理解名句含义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之中,无形中为作文的素材积累提供了一条源头活水;反之,要在作文中准确地使用名句,必须建立在对其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而对名句的准确理解又会巩固名句的默写,少写错别字。同样,现代文阅读的许多文本中,尤其是传记、新闻通讯、人物访谈中,包含大量可以作为今后作文使用的素材,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学生经过考试精读过的,应该能在脑海中长时间保留。若能再将它们加以搜集整理,又会成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
六、现代文阅读探究题与作文的整合
以广东高考为例,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规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现代文阅读特别强调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倡导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要求非常吻合。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题可以看作缩小版的作文,作文可以看成是放大版的探究题。备考中可对探究方向和范围进行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与社会问题进一步思考,扩展到写作领域。
七、个性化写作与个性化课外阅读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