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清明的来历和习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篇2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2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篇3
2、 活动对象:我班全体同学
3、 活动形式:利用 PPT,口头讲述,全体互动等多种形式,组织全班同学 回忆以往过清明节的情形,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 来,习俗,体育活动,美味及各名族清明节特色等。
4、活动要求:在举行班会活动之前要求学生上网查找关于清明节文化等情况。
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意义、由来及风俗习惯。
2.尝试制作清明粿,体验制作清明粿带来的乐趣。
活动地点:园内各班级
活动时间:4月2日早上9点30分
活动准备:豆沙馅、清明粿的面等。
参加人员:全体大班段师生及部分家长
活动二"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
活动前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日子。幼儿园定于4月3日下午组织大班幼儿前往万象山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
一、活动时间:20XX年4月3日下午2:00-----4:30
集中出发时间:20XX年4月3日下午2:30在草地上集中准时出发。
二、活动地点:万象山烈士陵园
三、活动对象:大班段全体幼儿
四、活动路线:队伍顺序:大(1)、大(2)、大(3)、大(4)行走路线:幼儿园后门出发------过永辉新村A------过中东路(永辉熟食店)-------永辉新村B(麦香鸡店)-------解放街(山水宾馆)-----景文百货(红绿灯)------国际大酒店-----区镇府-----万象山
五、人员安排:
(一)总指挥:杨苏芬园长
(二)副总指挥:李水爱园长
(三)班级组织人员:大一班黄妙红王丽周玲洪丽珍大二洪瑰吴瑜瑜陈莎莎叶秀英大三柴丽丽邱筱妍吕建香大四李珍杨刘静朱晶晶吴慧红
(四)拦路口、护路:季丽勇、上官乐平、陈丽芳
注:每个十字路口都由专人负责;十字路口有:中东路口、景文百货红绿灯、四牌楼红绿灯、括苍路口
(五)拍照:陈丽芳
(六)保健:上官乐平(携带好急救用品)
(七)主持人:柴丽丽
六、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七、活动准备工作
(一)各班教师通过社会调查、图书查询,让幼儿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二)幼儿自己动手扎一朵小白花,把对烈士的崇敬之情凝聚在花上。
(三)大花圈一个
(四)面包机一台,磁带(哀乐)
(五)全体幼儿必须穿好适合步行的鞋子
八、注意事项:
1.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全体师幼要注意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等。
2.班主任和各负责人员在出发前、行走过程中都要清点人数,保证做到不缺一个人。
3.遇到突发事件,要冷静沉着,第一时间报告领导,听从领导指挥。
5.各班要加强安全教育、纪律和环保教育。
6.队伍前进时,班主任排在队伍的前面和后面,生活老师在中间。
7.各班教师要做好幼儿的思想教育工作,全体师幼在整个活动过程要保持庄严肃穆的表情。
8.师幼统一穿园服,请一名幼儿拿幼儿园园旗排在队伍的最前面出发。
9.活动结束后将幼儿安全的带下山,在万象山脚等待家长,必须等所有幼儿都接走后教师才能离开。
九、活动程序:
1.幼儿手拿自制小白花整队进入陵园。
2.宣布祭扫烈士墓活动正式开始。
尊敬的领导、老师、小朋友们:大家好!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对小朋友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家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大班段组织这次"祭扫烈士墓"活动。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幼儿园的杨园长、李园长及全园部分老师、阿姨和小朋友们。下面,我宣布: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现在开始。
3.请园长讲话。
4.我们一起为革命先烈们默哀,安息吧!
5.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一位教师和两名幼儿)
6.瞻仰周丽平纪念铜像,献花。
20xx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活动方案范文2【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课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电脑课件,实物:各种图案的彩蛋、每幼儿一个熟鸡蛋,彩笔、帖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1、用古诗导入活动内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小朋友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清明节吗?(4月4日清明节)
2、教师讲述清明节的由来。
3、课件:边放课件教师边讲述,让幼儿了解老革命烈士的先进光荣事迹。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同时播放树立纪念碑的录音,教师讲述: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怀念这些革命英雄,并在20XX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树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现代英雄:抗洪救灾、抢险救火、保卫国家生命财产等等许多现代英雄也献出了生命。
5、观看课件:老师带孩子们扫墓的画面。
6、放哀乐、人民英雄纪念碑画面,请家长与幼儿起立,向英雄们行礼、默哀,表示怀念。
7、与幼儿交谈:清明节有那些习俗?
运动习俗: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
饮食习俗:吃冷食、吃鸡蛋等。
8、出示彩蛋请幼儿观察与自己带来的鸡蛋有什么不同?用什么制作的?
9、放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及制作兴趣。
10、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方法形式不限,画画、涂色、剪纸粘贴、橡皮泥制作小动物等)。
11、幼儿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12、玩鸡蛋: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鸡蛋作出多种玩法(滚、转、抛、立、碰鸡蛋等),幼儿比赛看谁的玩法多。
【结束部分】
请幼儿把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朋友们一起玩,在音乐伴奏下走出活动室。
【设计思路】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20xx幼儿园大班清明节活动方案范文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来到,万物凋零的寒冬就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真正地开始了。在清明期间,组织幼儿系列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向革命烈士致敬默哀或扫墓等活动追念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树立继承先烈遗志、认真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的理想;通过吃鸡蛋、画鸡蛋、玩鸡蛋、踏青春游、荡秋千、放风筝活动,了解传统风俗,锻炼身体,充分感受春景的美好。
活动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
2、使幼儿了解清明节的来历;感受清明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3、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4、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通过听英雄的演讲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动准备:请幼儿注意清明节这一天看看家人是怎样过节的。
三、活动过程: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家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家中是否长辈(如姑姑等)来自己家,去给已经故去的亲人扫墓等民间习俗。
2、讲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节的来历。
3、讨论:
(1)你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提示:你吃过鸡蛋吗?是否同爸爸妈妈到过烈士陵园,又做了些什么?你在电视上看到过祭扫烈士吗?……)
4、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给烈士扫墓的日子。
教师: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请幼儿观看有关清明节习俗的图片。
教师讲解:扫墓为什么要选择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免要荒芜,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
之三,为怀念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曾经参加过革命战斗的英雄来为小朋友讲一讲他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战斗故事。
5、请革命军人讲革命战斗故事。
6、听军人讲完后请幼儿讲一讲第一次参加这样活动的感受。使幼儿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
7、教师播放清明节习俗的一些图片,以加深幼儿对清明节的认识。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篇5
日记引发深思: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就是本民族、本国文化的传承,这可以保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色。今年,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假日,一方面增加了更多人文情结,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可是由于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加之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是一无所知。传统节日的淡化,传统文化的断层,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留住我们的根”这一工程显得是那么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纵里寻它千百度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确,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欢度岁时节令,我们的孩子每年都反复参与节日的活动,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都会在儿童面前得到充分展现,这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道德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开发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正确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节日活动,既可以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紧密联系,弘扬民族精神,又有助于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实现生活化、大众化、行动化,体现时代精神。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经典诗文、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与习俗,开展寻根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是对接的前提。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一次调查活动,探究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师生共同拟订传统节日研究调查方案。内容可涉及传统节日的来源、习俗、传说、经典诗文等。通过小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乡村、社区,实地调查走访,通过报刊、广播、影视、图书馆、互联网、等不同形式和渠道,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写出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开展一次知识竞赛,比一比谁了解的习俗多;开展一次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在诵读中与节日亲密接触,亲密对话。
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系列宣传,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展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初步教育,另一方面出黑板报、制作展板、通过红领巾广播在校内进行宣传,告诉学生节日的来历,古人流传下的习俗,好的活动建议等,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二、惟有源头活水来
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
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
今年是清明被列入法定国假日的第一年。可清明节在大多学生的眼中是“一个心情比较沉重的日子”、“怀念与悲伤的日子”,认为清明节就是“祭扫先祖墓地的日子”、“许多烈士为国家牺牲,要纪念他们”。除此之外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却一无所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清明,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我校就充分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分析了清明节人文精神应有两个层面:一是纪念感恩,缅怀故人,二是维护新生。如果把清明仅看成扫墓的节日,是一种偏见。清明节的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为此,学校开展了系列德育实践活动:
① 追寻清明文化,搜集资料,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各地的清明节习俗;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背诵一首以上有关清明的诗。
② 郊外踏青,开展拔河、踢毽子、荡秋千、打羽毛球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
③ 跟随家人祭祖、扫墓,了解家族中各人的姓名、经历等;关注祭祖、扫墓活动中的现象、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④ 制作科技小制作、环保袋;阅读先进人物或事迹,撰写的读后感。
实践的收获令孩子们兴奋:交流中,他们发现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是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传统佳节;诵读会上,一首首描写清明、春天的诗词在朗朗传诵;辩论会上,对于迷信习俗的辩驳,铮铮有理;体验日记中,对于清明节的认识和感悟具体深刻。
正因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清明节的内涵不仅是缅怀故人,还有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的意味;不仅要传承尊老爱幼的孝文化,还要弘扬珍爱生命、呵护自然、维护环保成果的精神,光大我国民俗文化的魅力。在老师、家长的引导下,孩子们过了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清明节,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既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能力,心灵也受到了一次洗礼。
又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大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大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大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总把新桃换旧符
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大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
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大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
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四、千树万树梨花开
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
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
篇6
创设与节日相适宜的环境 创设与节日相适宜的幼儿园及班级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不同节日的特点及其传递出来的文化魅力。清明节环境创设中,我们以柳枝环、桃花和燕子布置于长廊中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传递着清明柳、春来到的节日气氛。在布置班级环境中,结合幼儿的兴趣和本地清明习俗,与幼儿一起设计、收集材料、布置班级。例如:在清明节,孩子们亲手制作纸花,剪贴杨柳烧饼、做柳环等,悬挂于室内横梁上,到处都是浓浓的土乡风情。孩子们随着江苏民歌《杨柳青》的节奏,挥动自己制作的特色作品,笑容绽放在孩子们的小脸上。在共同参与中,既让幼儿了解了有关节日的习俗,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而且让幼儿体会到了布置环境、亲手创造美的成就感,一举多得。
创设为幼儿积累经验的操作环境 提供操作远比呈现成品更重要,比如清明节做蒿团这个活动,老师提供了和好的糯米蒿团与各色包馅,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包青团的成功和喜悦。幼儿园的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更要关注社会环境,走出幼儿园,采摘柳枝制作柳圈,拿着自制的纸花去祭扫先烈。借助社会氛围,激发幼儿对先辈的敬仰之情从而学会感恩。幼儿在实践互动中,深刻地体验节日。
体会节日内涵
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有着各自的教育内涵。在农村传统节日中的种种习俗也并非都适合孩子,作为老师要独居慧眼,弘扬积极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更新一些消极文化。
精选主题内涵 每个节日都有其教育倾向性,作为教师只有明确认识这种倾向性,挖掘出节日主题的核心内蕴,才能把握住节日所承载的教育价值。根据每个传统节日的特点,找到各节日最典型的习俗,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如:“春节”是喜庆(除旧迎新);“元宵节”是团圆;“清明节”是生命(感恩);“端午节”是竞争(崇敬)。
贴近幼儿,选择活动内容 选择活动内容时,要根据节日内涵“取意”,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创意”。利用节日的典型习俗,从幼儿的视角展开并理解节日内涵。比如,清明节活动就围绕其核心内容:纪念、生命、感恩。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了解有关清明节的各种习俗和活动,开展了“春雨哀思”(清明节的来历、英雄故事、祭祀)――“好吃的传统美食”(青团和杨柳摊饼的故事、制作、品尝)――“踏春”(观赏春景、放风筝、挖掘蒿草和野菜)――“炫春色”(装扮教室、插柳、种树)――“爱护动植物”(小蝌蚪的变化、小燕子)――“感恩生命”(爱护自己、关心帮助别人)等一系列活动。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化学生对节日层次的理解。
通过围绕传统节日内涵来设计活动内容,既体现了节日的内涵,又与幼儿现实的发展相结合,使节日真正成为“幼儿自己的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篇7
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踏青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清明节的来历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鬼节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习俗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游、古时候叫做探春、寻找春等,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这时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为风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所以民间就有清明节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
放风筝
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这一习俗,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介绍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篇8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_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
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踏青注意事项1.提前观察天气
当发现墙缝有渗水、天气闷热异常、湿度明显加大,这种情况说明两三天内一定有大暴雨,避免外出。
2.量力而行
春游踏青以近郊为好,最多不超过两天的路程。过远春游,舟车之累,身心疲惫,既不利于健康,也减少了兴趣。另外,要补充各种营养不能乐而忘返,造成过度疲劳。如果出现心悸、乏力多汗、头晕眼花等症状,应尽早休息,切忌勉强。
3.穿戴适当
春天气候多变,乍暖还寒,要带足衣服,以防感冒。鞋子应选用轻便、无跟防滑和高弹性的运动鞋,大小要合适,以免影响血液流通,防止脚趾挤伤和脚底麻木不适。同时可准备戴防风镜和墨镜。
4.注意饮食保健
踏春时,体力消耗较大,身体内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较多,所以踏青中的饮食是保健的重点。
5.注意场所选择
踏春宜在田野、湖畔、公园、林区、山区等场所,以摄取较多的“空气维生素”———负离子,起到健脑驱劳、振奋精神的作用。
6.防止昆虫叮咬
春天是各种昆虫滋生的季节,如果你不慎被昆虫叮咬,切不可搔抓,而应立即涂擦风油精或皮炎平等糖皮质制剂,被松毛虫、蜘蛛、蜜蜂、蝎子等叮伤后应冷敷处理。
7.防止意外事故
踏春时,应尽量避免走陡峻的小路,不要独自攀登山林石壁。同时,凡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随身带好常用的急救药品。
8.预防花粉过敏
春天百花争艳,要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要找准过敏源,最好先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自己的过敏源,如果没有进行过彻底的脱敏治疗,在选择的春游地点,应尽量回避有花之处。出游前可事先口服扑尔敏或安其敏等抗过敏药物,户外活动时不要近距离“拈花惹草”,不要在草地上睡觉,不要用口唇、鼻子及面部直接与花朵或树叶接触,以免过敏现象发生。
9.热水洗脚
踏春时脚部肌肉不停地进行收缩运动,易引起局部肌肉酸痛。热水洗脚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血液循环,还可使皮脂腺的分泌和毛孔散热作用恢复正常。
篇9
20xx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关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时间怎么算的1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一个节气,共有廿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最多相差两天。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月相29.5天的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一年12个月,每月却是以30为基本天数,这就必然会差异。
按阳历计算,清明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定为清明。
2 阴历是太阴历,是以月相的周期来计时的,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并不是阴间的阴,古代汉语中阴指月亮,阳指太阳。阳历又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篇10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小标签: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古论今,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lǎng)秀丽,清新自然。
词语链接卡:
欲断魂――哀愁的样子。
借问――请问。
遥指――指向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俗语巧说诗:
清明节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细雨。奔走在外的游子,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十分感伤。他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村庄。
其实,今天用这首诗作为开场白,主要是为了引出我们中国一个特有的节日,那就是清明节。对于清明节,星星们了解多少呢?别急,听小雪姐姐给大家慢慢道来。
节日名片: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阴历四月初五。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一到,就表示着气温要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也叫“寒食节”或者“踏青节”。
节日来历:我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八个,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清明节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mù jì)”之礼,后来民间也开始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x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篇11
作为节气。“清明”这个清新脱俗的名称从何而来呢?《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前后气候温润,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南方雾气减少。北方风沙消失,天空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一扫冬季萧瑟灰暗的景象。所以称作“清明”。
清明与农事
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都可能是清明,2015年的清明就是阳历的4月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位置。
清明位于春分后15天左右,清明过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白昼时间逐渐加长。黑夜时间逐渐缩短,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可见。清明也是反映植物生长与气候关系的一个重要农事节令。
清明与习俗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溪畔春草的萌芽。河边柳枝的抽绿。园里红杏的初绽。筑巢燕子的呢喃。翻泥昆虫的鸣叫。都召唤着人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踏青郊游遂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这个时节里,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融入大自然,在和煦的阳光和春风里聆听着春天的声音。在复苏万物的怀抱中享受着春天的气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踏青时。人们往往还进行其他娱乐活动。放风筝就是其中颇受欢迎的一项。风筝最初不叫风筝。而叫风鸢,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一种工具,以后逐渐演化为娱乐玩具。风筝花样繁多,除蝴蝶、仙鹤、沙燕、蜈蚣、蜻蜓等动物造型之外,兼有各种人物造型。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人们还给大风筝配上藤弓或装上葫芦哨。能在春风中发出嗡嗡响声。三五里远都能听到。
篇12
1、新坟:指埋葬未超过3年的;笫一次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前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笫二次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前当天;笫三次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后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
2、旧坟:指埋葬超过3年的;
旧坟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前后10天的任意一天,不必选吉日;当扫墓的日期选定后,具体扫墓时辰应选在当天的五更时分,即太阳未出来之前。这是由于传统习俗认为,鬼神天未亮,才敢出来吃供品的缘故。
清明节扫墓时间几点最好清明节下午三点之前完成扫墓最好。一般来说,上坟要选择好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来说,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清明节的来历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篇13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寒食节的来历;感受寒食节与其它节日在气氛上有何不同。
2.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教育幼儿学习古人舍己为人、不争功名的精神。
活动准备:
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月饼、新年树、花灯、白花、纸盒。
活动过程:
1.介之推与寒食节的故事。
①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寒食节的?让幼儿了解寒食节家家户户都吃凉鸡蛋等冷食。
②讲介之推的故事:
远在两、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一共过了19年,才回国 当上国君,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在外逃亡的这些年中,多亏了一些大臣辅保,所以他即位后 ,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逐个论功行赏。介之推是一位十分忠诚的有功之臣,他跟随晋文公在外十九年 ,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就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可是,晋文公奖 赏大臣的时候却把他忘了,他呢,也不争功,背起母亲到山西介休县的绵山上去了。
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他家里找,没找到。后又找到绵山脚下,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想 放火把山烧了,以为那样介之推就会背着母亲出来,可是呢,介之推和母亲都宁可烧死也不下山,这样,他母 子就死在了山上。晋文公很难过,也很后悔,就规定每年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家家严禁 烟火,吃寒食,即延续为寒食节。
2.讨论。
&n
bsp; ①寒食节是怎样来的?
②现在人们为什么过寒食节?为了纪念谁?
3.词语练习。
①用“偷偷地”说一句话。
②用“后悔”说一句话。
③请解释“寒食”的意思。
4.游戏。
①摸箱:将不同节日的代表物品放入有盖的纸盒里,请幼儿从中摸出一件,说出名称及属于哪个节日。
②连线:将节日及代表物品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连线。
(附图 {图})
活动二 扫墓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扫墓的意义,培养幼儿尊重烈士的情感。
2.教育幼儿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白纸、线、彩笔。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知道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扫墓日子。
①教师:每年4月4,5或6日是清明,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又是传统的扫墓日子,为了纪 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亲人,人们往往在这一天扫墓。
②讨论:人们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2.教师解释:扫墓为什么选择清明呢?原因之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不 免要荒芜,需要整理;之二,清明前后,山青水秀,桃红柳绿,人们借此大好春光,出去郊游;之三,为怀念 古人介之推,而现在已将清明节扫墓作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动了。
3.集体制作花圈。教师: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们的解放事业,为了使小朋友都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在 战争中光荣牺牲了。为了纪念他们,今天我们将组织为烈士扫墓活动,现在,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制作一个 花圈。动手制作,
>教师扎竹圈,写挽联,然后把幼儿做好的小花绕在花圈上,再贴上挽联。
4.扫墓。教师讲解扫墓活动应注意的事项(要严肃,不乱讲话,表示对先烈的尊重),然后由二位幼儿抬 着花圈,其余幼儿排好队出发。
活动三 踏青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理解踏青的意义。
2.学会古诗《苏堤清明即事》,并知道意思。
3.学会观察和总结春天的景色。
活动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等。
活动过程:
借助幼灯,进行下列活动:
1.回忆春游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总结初春的景色,并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简单描绘,如 :春天里,有花、有草还有小鸟。春天里,有小河流水、有小蝌蚪还有小蜜蜂采花蜜等。
2.给幼儿介绍今昔踏青、春游故事。
(1)杜甫踏青,吟诗“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2)李白春游,吟诗《春夜宴桃李园序》。
(3)现代博兴县一带吃巧巧饭。
每逢清明,一大早,姑娘们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凑了挂面、鸡蛋,带上炊具来到村外,有的砌灶,有 的拾柴,然后烧火煮面条。做好后,再往锅里仍些用秫秸制作的女工用品、然后分碗用餐。在吃饭时,谁若吃 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这就是吃“巧巧饭”。吃完“巧巧饭”,就去看柏树开花,谁看了柏树开花, 谁就会交上好运气。待旭日东升,她们就到麦田里“踏青”,据说:“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
3.学习古诗《苏堤清明即事》。
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吴惟信描写春天春游景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给幼儿讲解古诗的意思,启发幼儿想象古人春游时的热闹景象。
4.仿编儿歌:“春天来”。指导幼儿用简炼的语句总结描绘春天的景色,如:春天到,春天到,小河流水 哗哗笑,小鱼小虾戏耍闹。
活动四 插柳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插柳是黄河口一带清明节期间的一种习俗,并知道其由来。
2.通过插柳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3.让幼儿理解插柳的意义,懂得植树造林的好处。
活动准备:
柳枝若干,小铁铲、小水桶的数量各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小面包车一辆。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①启发提问:“清明时节,草青树绿,黄河口一带的人们有一种习俗即折柳枝,这是为什么?”(人们要 插柳)
②教师:“小朋友知道吗,人们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插柳?”介绍插柳习俗的来历:晋文公在清明节的第二 天,到大臣介之推坟前祭奠时,发现与介之推同时被烧死的柳树复活了,晋文公便掐下柳枝插在了头上,他的 群臣也仿效晋文公掐戴柳枝。另外还有一种民谣说:“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
2.向幼儿讲解插柳的意义,激发幼儿动手插柳的兴趣。
①插柳可以渲染节日的气氛,增添节日乐趣。
②插柳可以绿化周围的环境,每到柳枝展绿的时候,它便告诉小朋友们春天已来到了。
,春暖花开话清明(清明节)——幼儿系列教育活动 3.组织幼儿在院子周围进行插柳活动。
①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人用小桶提水,两人用小铁铲松土,一人拿柳枝。四人要团结协作,看 哪一组插得好又快。
②方法:先用小铁铲松好土,然后浇水,最后插柳枝。
③幼儿动手插柳
,教师巡回指导。如:松土时可找个松软的地方,松的土要稍深点,以免柳枝歪斜不牢固 ;浇水不能太多。
④柳枝插完后,教师组织幼儿将工具放好,然后小结活动的情况,表扬不怕脏、不怕累的幼儿及团结协作 好的小组。
⑤要求幼儿每天给柳枝浇水,轮流看护并管理。
活动五 荡秋千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秋千的来历。
2.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增进其身心健康;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
活动准备:
在幼儿园内用木头、绳子、踏板架一牢固的秋千,“熊猫荡秋千”的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熊猫荡秋千”的挂图,引出课题。教师边出示挂图边问:“小朋友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清明节)
“节日里,动物园里的小熊猫也玩起了有趣的游戏,它们在干什么?”(荡秋千)
2.介绍秋千的来历。
让幼儿知道秋千是我们的祖先借以攀树取食和避兽宿息的一种工具。后来演化为秋千活动。
3.介绍秋千的玩法,引起幼儿的兴趣。组织幼儿荡秋千。
①两手握绳,坐或站在两绳之间的横板上。
②当站着荡时,两腿并拢,并屈膝前荡;坐着荡时可有人在后边将秋千上的人往前推。
③要求幼儿排成一路纵队站在一旁,每人荡2—3分钟,荡过的小朋友站至队尾。
教师边指导边表扬表现勇 敢的小朋友,鼓励胆小的幼儿。
4.命题画:“小猴荡秋千”。
画出小猴荡秋千的各种姿态。
活动六 放风筝
活动目的:
1.让幼儿了解风筝的种类及结构。
2.培养幼儿放风筝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活动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类型的风筝各一个。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猜谜语:风筝。引出活动主题。
2.教师启发提问:
①小朋友放过风筝没有?你的风筝是什么样的?
②除了自己的风筝外,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老鹰、燕子、蜻蜒、金鱼、五星等)
3.出示各类风筝让幼儿欣赏。如鸟形风筝:仙鹤;虫形风筝:蝴蝶;水族风筝:金鱼;人物风筝:孙悟空 ;器物风筝:宫灯;变形几何图形风筝:五角星等。
①教师边出示各类风筝边让幼儿观察它们的色彩、结构,以提高
哦春暖花开话清明(清明节)——幼儿系列教育活动幼儿的审美能力。
②让幼儿了解风筝的制作材料(纸、竹等)和制作方法(扎、糊、绘画),并自制一个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