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辅导员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体育辅导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体育辅导员

篇1

一、当前高校体育院系辅导员面临的问题

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高校实行并轨招生后,学费大幅度增加。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难以支付学费,常常处于辍学的边缘;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来自老师和学的不屑产生了较大的外界压力;有的学生深陷爱河不能自拔,情感稍有被动,就一蹶不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对老师或同学的偶尔一句话语都很敏感等,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更是有好强、好胜、讲义气、不顾后果等习惯。以上种现象,引发出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不良、不当的行为发生,包括酗酒、打架甚至选择轻生等。

2.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缺乏自律意识

高校扩招之后,在校学生人数剧增,学生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另外,当前种社会思潮涌动,部分抵抗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受不良想的侵袭,出现厌学、混日子、求及格等表现。上述因导致学生补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体育院系的学生因为平时上课较累再加上部分同学自律意识不强,从而迷恋网络游戏,或者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导致处于被退学或开除的边缘。这些对大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务实,同时伴随着相当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需要靠真才实学和高素质的思想品德,但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了讲功利、图实惠的学习观和就业观。有些人以利己为轴心,把为人当作手段。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辩证思维、自我同一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逐步形成。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面对外界变化心理应变能力较差。而往往体育院系的学生学习成绩对于同一所高校的其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对较低的,这也就决定了相对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也是落后的,这样,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价值观教育,落后的甚至腐朽的价值观念会侵蚀他们的心灵,混淆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体育院系辅导员应对体育专业学生问题的对策

1.加强学习,全面提高体育院系辅导员自身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理论素质,丰富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具备了这些素质,在工作中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作为体育院系的辅导员,除应上具有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有其针对体育专业学生特点而形成的其它素质,如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具备能让学生信服的体育专项素质等。

2.用三心的标准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辅导员要关心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并通过课外的言传身教,去熏陶、影响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辅导员工作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这就需要辅导员做到“三心”:

(1)细心,辅导员要做到细心,这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保障。进入大学后,新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些挫折,如生活环境不适应、孤独感和空虚感、学习方法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是很强,体育院系的学生更是要让他们克服极强的好胜心,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平台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这就需要辅导员独具慧眼,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正确引导。这对大一政治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

(2)爱心,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写照。作为一名辅导员教师,他(她)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经常找学生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更正体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不良行为及习惯。

(3)耐心,是让学生爱你的重要方法。与学生谈心和走访学生寝室,这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学生有很多问题需要辅导员来帮助解答,学习方面的、生活方面的、工作方面的等等,这就需要辅导员非常有耐心,特别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的与众不同,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因此,耐心地倾听同学们的心声,耐心地对他们进行开导,心态十分平和地做一名倾听者和解惑者。

3.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最能够展示学生全面素质的地方,但它也是滋生不良思想的地方,抓好宿舍风气的建设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十分有利。文明宿舍不仅仅是指宿舍卫生,还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向上的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育院系学生的寝室被普遍认为是最难管理的寝室,室内卫生的脏乱差很让人头痛的,而且部分同学喝酒闹事等情况也多发生在寝室,所以应加大了对在宿舍中违反校纪校规同学的处理,目的是形成良好的宿舍风气,为同学创造一个舒适、愉快的生活空间。

总之,辅导员思想、行为、职业道德如何,无时无刻都熏陶和影响着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修养的形成、塑造积极向上崇高的道德情操有着极其深刻、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要求高校辅导员,特别是体育院系辅导员必须与时俱进,从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辅导员工作。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3

篇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各类学生问题的与日俱增,高校俨然时时处于“危机”之中。因此,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对高校学生危机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危机事件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心理危机。随着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学生个体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如自卑、自负、强迫症、幻想症、焦虑不安、行为偏激、情绪失控等行为常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自残的现象。面对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接受着不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也不尽一致。由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不再像高中阶段,更多的是独立、个性和张扬,加上个体心理素质的差异,导致部分同学出现不适应大学生活、人际关系紧张、个人行为怪异等。高校当中存在一些特殊群体,包括贫困学生群体、家庭变故群体。贫困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求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家庭变故包括父母离异、父母病故、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这部分群体容易出现孤独、排他性、仇视社会等倾向。大学就是一个社会,同样存在心理弱势群体,这部分群体成为高校心理危机产生的重要根源。

2.生理危机。高校中身体不健全的学生也占有一定比例,由于身体的残疾和异常性,使他们成为一个与正常学生不一样的群体,身体残疾学生的不自信,成为与正常学生相处所产生的心理危机的源泉;同样高校学生个体出现的突发疾病所引发的心理危机及家庭经济危机,也尤为突显。

3.网络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一种工具和时尚,高校学生利用网络完成学习、资料查询和娱乐,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不再封闭在一个密封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与真实的社会接触,随之而来的却是由网络引发的各类事件,如网络欺诈、网络谣言、网络赌博、网络人身攻击、网络个人隐私的曝光等。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网络的自由性和无约束性,导致网络发言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导致夸大宣传、制造恐慌;同时网络欺诈、网络人肉搜索、网络人身攻击等网络暴力现象在校园中也时常发生。在现实环境下的黄、赌、毒在网络空间同样存在,学生为了获得刺激,追求金钱,在网络上参与黄、赌、毒。同时网恋也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学生缺乏认知,出现因网恋造成伤害的事件。由网络引发的其他各类事件,同样存在校园中的各个角落。

4.。高校作为人群密集的地方,也容易爆发。面对校园,其危害性和影响面更大,涉及学校、学生群体、家庭、社会,需要积极面对和有效处理。

5.就业危机。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生进入学校后,需要面对最大的问题便是就业。目前,各类大型招聘会,成本高、成功率低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共识,毕业生群体已经成为弱势群体。面对金融危机,就业机会的减少,高校毕业生及社会出现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及学生家长整体情绪低落和复杂,并成为潜在的危机。因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危机同样存在,这种危机会在学生入校后产生,并相互影响。

6.社会政治性危机。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社会环境,国与国之间利益的冲突也引发了高校学生危机,如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美战机南海相撞、中日纠纷等国际重大事件无疑影响着高校学生,这部分群体觉悟高、社会精英意识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意愿强。但学生由于社会经历和阅历少,容易被误导,年轻人的激情和冲动,往往容易让简单事件复杂化,并带有社会色彩,容易被利用。由于社会重大事件引发的校园动荡,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二、危机产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篇3

一、问题大学生的类型和表现

大学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但是随着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随之而来的学习节凑、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对象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致使部分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心理、生理等多样性问题,这种问题将会极大地困扰着这些大学生的正常成长、成才。

1.1学习问题型

由约束、紧张、快节奏的高中学习环境转变为开放、自由、慢节奏的大学学习环境,会让一部分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突感不适应,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目标上出现偏差。有的学生表现在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松懈,有的学生则因学习态度不端正而导致多门学科挂科,有的则因为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些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学习抗拒心理,造成挫折感强烈。

1.2生活问题型

步入大学的学生们首先要面对的是集体生活,交际圈子也会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而扩大,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部分同学因为生活观念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原因而造成与同学关系不和谐等系列问题。如:一些同学过惯了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的生活,进入大学后,无法适应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去做的校园生活,与同学相处时,总是想让对方处处让着自己,做事不顾及别人感受,诸如此类事情往往会造成这些学生与室友关系不和谐等系列问题。

1.3生理问题型

身体残疾的学生在高校并不少见,这些学生无论是学习期间,还是在就业机会的选择上,都会遭遇到或多或少的歧视,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着其身心健康。还有一部分同学因为过分注重自己的形体、身高、长相等生理条件,而有自卑心理。

1.4心理问题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些学生因为家族或者本人有精神病史,而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长期伴有自卑、怯懦、神经质、孤僻、偏激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要依靠助学贷款或贫困补助来完成学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介入问题学生工作的优势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对问题学生的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而其作为与大学生群体接触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特殊主体,介入问题学生工作具有极大优势。

1、年龄优势。当今高校辅导员年龄架构趋于年轻化,与广大学生有着共同的语言,这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介入问题学生工作中的一大优势。凭借年龄优势,年轻辅导员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由于从小经历的是同样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在相似的成长背景下,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着相似的成长历程,更容易理解大学生们对大学生活的迷茫与失落、对社会生活的无奈与恐惧不安,可以在学习目标、人生理想、人际交往、爱情友情等各方面给予学生其能认同且接受的引导,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非常有利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第一时间有针对性的且有效地开展问题学生的工作,充分发挥督促引导作用。

2、多元化特征。当前的辅导员角色,从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角度来看,需要胜任思想引路人、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学业辅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多重身份角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辅导员需要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启迪智慧,开发潜能;也需要引导同学们认识自我,完善人格,服务社会;还需要严格自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更需要保持热爱、善于研究、乐于精进。

3、熟知网络。如今的大学生,习惯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彰显自己的个性。如果辅导员能及时与他们互动,坚持用他们熟知的网络语言去他们相处沟通,这样既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又能在思想上提高他们的趣味,生活上提高他们的品味,而这正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所独有的优势。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精神,给广大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阵地必须转向微博、微信、QQ、博客等各个网络新媒体平台,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学生工作渗透在自己学习、生活、工作的时时刻刻,这与开年级会、参与活动和进宿舍等传统途径相比,更加灵活。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与问题学生的相处艺术

3.1给予特别关注

重点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辅导员要经常与问题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对其学习、生活给予关心,了解其现状。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注意多与这些问题学生的室友、好友加强联系,从侧面了解这些学生的日常状态,时刻掌握问题学生的日常动态,用真情实感去帮助这些学生。

3.2建立相互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与问题学生相处过程中,辅导员首先要选择相信这些学生,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对辅导员给予的信任有所触动,主动乐意地分享信息,这样会对后期的师生相处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张弛有度管理

对问题学生要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没必要要求太严格,适当宽容,心中要有一个底线,凡事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们去坚持,用自身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在与他们交流时,多讲一些他们感兴趣或与他们生活相贴近的事情,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重视人际交往、提升自身素质、融入班级生活、增强凝聚力。如可以与他们分享书籍、电影,师生共同阅读、观看,然后在一起谈论,在交流中给予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

3.4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从家长口中了解更多有关问题学生家庭关系的信息,有助于帮助自己顺利的开展工作。每隔一段时间与家长进行短信或电话联系,告知家长学生的在校表现,时刻加强问题学生的监督与管理。

3.5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从问题学生当前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接纳和支持问题学生,用心理辅导知识进行温情引导,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个体,在平时的工作中,坚决杜绝遇事不顺就批评斥责学生的粗暴管理方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与问题学生的相处艺术直接关系到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管理实效性问题。在平时的相处过程中,重问题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发挥,通过鼓励、帮助、激发和引导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其潜力来达到问题学生自己的目标和愿望,有助于学生主动成长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篇4

1、目前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1 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经过多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到了根本的改善,北京、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还出现了饱和或超员。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现今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将发生变化,城点补充社区,农村重点补充乡镇,整个就业重心下移。

1.2 医学各专业供需的矛盾。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护理本科等专业的毕业生依然走俏,临床医学不太理想,法医学的社会需求量有限,预防医学就业比较困难。

1.3 学历层次的供需矛盾。目前在医学专业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情况比较好,本科生的就业率与各个专业相关,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专科生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1]

1.4 毕业生期望值很高。部分医学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择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就业目标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尽管大城市、大医院的就业门槛很高,竞争日趋激烈,部分本科生都不愿意去基层医院,而基层医院往往是近几年来接收毕业生的主力。在县及以下乡镇医院,由于当地的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水平和设备比较低,医疗药品也不足,对学生的需求旺盛,甚至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从多方面提升医学生就业竞争力

2.1 要摆正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位置。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逐步实现以文凭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实现从过于注重理论灌输向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转变,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根据文献资料显示,毕业生对就业质量最关注的因素分别有:行业发展前景、适于施展个人才能、适合自己能力与性格、工资收入、其它福利。[2]学校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以达到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必须重视教学改革,注重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衔接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的临床教学实践培养环节的实际效果。

2.2 建立专业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目前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体系,主要以择业技巧等基本知识为指导内容,以提高就业率为根本目标,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就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体系。就业力是一种持续保持职业生涯长青的能力。它的核心包括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和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二是技能,三是经验,四是职业素养。[3]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从基础就业力培养、专业技能的强化到核心竞争力打造;从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到专业教育的就业指导渗透,都应围绕着如何提高就业力来进行。

2.3 拓宽医学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如今国家号召广大毕业生积极创业、到基层就业,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平台。从卫生改革的指导思想来看,无论是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还是卫生执法监督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岗位供医学毕业生选择。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医学相关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体育、康复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经营、推销、审核等单位蓬勃兴起,这些都将是医学专业学生驰骋的舞台。伴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与其它学科产生了交叉和融合。整个社会对医学社会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学科的人才需求量将大大增加。这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医学的高级人才,医学毕业生自然是首选对象。

2.4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除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外,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稳操胜券。[4]根据就业市场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超前培养。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的课程,使医学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5]学校应坚持素质教育以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和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素质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5 建立比较完善的就业、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我国就业培训经费还未纳入年度的政府财政预算,政府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社会企业、高效的就业培训机构和专职人员少。就目前高校而言,就业培训和指导资金短缺,许多高校刚刚建立的就业指导中心,缺乏专职人员。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就业培训和指导还没有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因此,医学院校必须尽快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和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式,做到职责明确,资金到位,组织、人员落实。

2.6 提高并发挥高校教育管理团队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团队是一个知识集合,高校教育管理团队隶属于一个团队”[6]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应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教师团体的作用。学校要从学院领导到辅导员老师,上下一心,广泛动员,积极为学生考研和就业出谋划策,千方百计推动学生就业,狠抓落实,抓收效。通过电话联系用人单位,主动推荐学生,飞信平台信息,及时反馈就业意向等方式促进和推荐学生就业。加强就业思想教育,指导毕业生要准确把握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深刻影响,客观对待自己,冷静面对现实,理性做出选择,放平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邱云峰,高军.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略论[J].2003.2.

[2]李颖,刘善仕,翁赛珠.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05.2.

[3]穆林.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缺失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240-02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国内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犯罪人数的80%左右,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学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增长趋势十分明显。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就比1999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有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也频频出现在媒体中,如2002年清华大学的刘海洋泼熊案件,2003年浙江大学的周一超刺杀公务员案件及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残忍杀害4名同学案件,更是引起社会对大学生犯罪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探讨大学生犯罪的社会根源并给出相应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政策建议。

1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

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是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对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做出适当的批判和改造后,提出了社会失范理论(Theory of anomie)。默顿认为,社会失范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和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即当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用以达到这种目标的手段不一致时,社会就会出现失范。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中,社会如果给所有社会成员提供达成目标的合法手段,使处于某种群体活阶层的社会成员在客观上不可能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成功,目标与合法手段之间便产生了断裂或脱节,就会促使社会结构的瓦解,使那些社会成员产生挫折、愤怒等紧张情绪。这种紧张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就会导致处于紧张状态的那些人可能用违法犯罪的手段去实现成功的目标。

针对人们面对这种紧张状态所采取的制度化手段,默顿提出五种适应模式:遵从、革新、形式主义、退却主义以及反叛。

(1)遵从模式。遵从(conform)是指认同传统的文化目标,并愿意采用制度性手段去实现这种目标的适应模式。这种人不管是不是能成功,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财富。在一个平衡的、稳定的社会,这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社会适应模式。

(2)革新模式。革新(innovation)是指接受社会认可的目标,但拒绝使用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去实现目标的适应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虽然信奉传统的文化目标,但实现的手段却是非法的,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3)礼仪主义模式。礼仪主义(ritualism)是指拒绝传统文化目标,但接受合法的方法和手段的适应模式。采用这种适应模式的人不会有未实现目标而出现的沮丧感,而是从传统礼仪的实践中获得愉悦。

(4)退却主义模式。退却主义(retreatism)是指有意识的拒绝社会中的文化目标和社会认可的手段,疏远社会,退出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模式。这些人通常采取颓废的态度,试图通过精神上、肉体上的消沉来逃避现实。

(5)反叛模式。反叛(rebellion)是指既拒绝文化目标,也拒绝社会认可的手段,采用新的目标和手段来代替现行社会的目标和方法的适应模式。他们希望推进现行社会结构的激烈变革,或采取暴力现存的社会秩序,或使用非暴力消极抵制以改变社会。

这些适应模式中的后四种模式都构成了“越轨”,但它们并非都必然引起犯罪,采用礼仪主义适应模式,不伴随违反控制性规范的越轨行为,采用革新、退却主义和反叛的反应方式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2 社会失范理论对大学生犯罪原因的解释

面对压力或紧张的每一种适应方式,都是一种对社会目标和制度化手段的态度体现,在利益格局的调整,文化的冲击以及社会规范的紊乱的大背景下,具有大学生身份的紧张人群可能选择“遵从”,也可能选择“革新”、“面对现实”、“退却”,甚至是“反叛”。在学生犯罪中,主要存在“革新”和“退却主义”两种适应情境:(1)因价值目标的缺失和大学生自身不具备利用合法手段所采用的“革新”适应模式。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社会规范的建构往往滞后实际社会生活,新旧规范之间也难免产生冲突,因此带来了社会的无序和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校大学生无法从传统的价值准则中找到可以应对的适应模式,同时,大学生并非成熟的社会人,其本身不具备解决社会转型中紧张的合法手段,只好由主体自身尝试去减轻自身的压力。当社会转型出现价值真空,制度化手段不明确的情况下,一部分不成熟的主体难免通过违法犯罪来缓解紧张感,如通过盗窃来减轻经济压力。(2)因社会结构限制而使目标无法通过合法的手段得以实现所采用的“退却主义”适应模式。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平等的获得实现目标的手段,目标与手段的不协调就容易出现失范。同样,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并不是所用大学生都能够合理、便利地利用方法达到成功,天赋、家庭环境、经济背景都成为制约大学生实现目标的客观因素,失范由此产生。面对失范导致的压力和紧张,他们会做出种种反应,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适应,通过犯罪来逃避所承受的紧张,如通过暴力来结束与他人的纠纷。

本文选用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是因为该理论中的革新和退却主义模式为分析大学生犯罪诱因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

其一,较好地解释了大学生犯罪为何多以财产犯罪为主。大学生财产犯罪主要涉及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等。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使得有的大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拜金主义思想膨胀。钱的多少已成为不少大学生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尺度,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欲望,当欲望通过正常的手段难以满足时,就会把非法手段作为一种革新方式来实现个人目标。与诈骗、抢夺等革新方式相比,盗窃这种革新行为最有可能实施,据高等学校比较集中地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调查,1987-1997年之间,盗窃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个别高校达到60%-70%。可见大学生大多出于摆脱物质生活的贫穷及心理相对失衡状态而选择了财产犯罪这种革新行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公私财物,以实现自我设定的成功目标,从而缓解其内心的紧张情绪。

其二,合理地说明了大学生犯罪的个体性和群体性原因。由于大学生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缺乏获得财富的手段和途径,也就不能利用现有的制度性手段去实现其目标,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会寻求用非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志向,这也就解释了个体性的大学生犯罪原因。革新和消退主义对其他同层次的社会成员更是有着相当的影响,这种情况持续而经常地发生,就会减轻甚至消除了其它社会成员对传统准则的信念,使那些并不采取越轨行为的人“意识到社会没有能力控制犯罪,于是也求助于他人已成功地使用的违法方法。”大学生自我控制意识相对薄弱,当大学生群体处于某种失范状态下时也就更容易模仿其他大学生的违法行为,结果出现大量的群体性的大学生犯罪现象。

3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世俗化,人们开始追求世俗的、眼前的、物质的目标,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评价人生成败的不良风气盛行,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成败评价也建立在了物化标准之上,社会、学校、家庭均以自己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着以物质获得为核心的成长目标,这种一致性、单一性的价值目标预示着众多的个体和群体在同一选择必须进行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机制失效的条件下,个体不得不选择采取其他的手段或转而改变价值取向,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出不符合这种追求取向时,社会便予以排斥,使其感到紧张而表现出反抗心理。因此,预防大学生犯罪关键在于打破社会对成功、财富、名望的单一追求格局,重新确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价值观念,对不同价值追求予以平等尊重和平等保障。

3.1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对于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要突出人文关怀,抑制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滋生的违法犯罪念头。作为辅导员,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帮助他们在社会或学校找到解困助的机会与途径,多关心过问他们的生活和感受,缓解他们内心的焦虑和抑郁,使其顺利完成学业。

3.2 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实现理性回归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此,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引导他们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内化为自身的主导性需要,并逐步缩小自定目标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从建立所在院系的特色校园文化着手,以特有的风格、理念、作风对本院系的学生工作进行规划和设计,建立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导文化,让学生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不因为对未来认识不清而迷失方向。辅导员还要广泛开展适合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它包括文娱体育,智能训练,专业兴趣等多方面。当大学生置身于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并努力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质的飞跃。

3.3 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支持

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人会因为归感的缺失而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预防犯罪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与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应该关心每位同学,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同学,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将自己的关注与爱护传达给学生,以避免学生因为情感支持的缺失而产生心理困惑。同时,还应该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讲学习,讲专业,讲能力,不讲家庭出身,不讲金钱排场,提倡积极的解决矛盾的观念,反对同学拉帮结派孤立他人,倡导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观。

4 结语

社会文化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从社会根源上对大学生犯罪这种社会失范现象进行探讨,为大学生犯罪诱因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在整体的合法目标与合法方法断裂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社会失范的状态,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发生。这种从源头加以探讨的过程,必然会对大学生犯罪预防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学校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4):56.

[2]陈天惠.浅谈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5,(5):135.

[3]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2.

篇6

一、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的表现及原因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样,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高职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淡薄,这突出反映在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完善,以及对待他人与集体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学生的主体意识淡薄主要指的是学生对自己没有充分的认知,也没有明确的自我发展定位,不愿意主动的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从而限制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首先,高职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突出表现在自律意识不强。不能对行为有效的控制,不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在突出表现在过度上网、迟到早退、不能有计划的安排生活学杂费等等方面。其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没有目标和方面,得过且过的混日子,也没有信心在将来的生活中依靠自己获得社会认可,学生通常伴随着自信心不足,不敢面对生活等具体问题。第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不强。学生对班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在班级中承担的义务总是斤斤计较,还有的学生从众心态严重,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班级的事情怎样处理都可以。

2.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的具体原因

学生主体意识淡薄因既有学生成长环境的原因,也有学自身性格的问题。首先,学期间学生以学习为主,除了学习以外学生几乎对其它事情,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延续到大学阶段,会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淡薄。其次,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缺乏规划,普遍对未来感到困惑,不敢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认为自己的竞争能力较弱,从而产生了只要掌握谋生技能即可的想法,不愿意深入研究专业。第三,学生受管理教育模式的制约。学校教育以集体教育方式进行,对个别学生的关注较少,往往不能针对每个学生进行训导,从而不断解决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二、辅导员管理效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加强辅导员的管理是高职学校学生管理效能的重中之重。由于辅导员管理的方式是集中管理,辅导员管理主要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活动、集体教育和考核u分的方式进行,而且辅导员的精力大部分用在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身上,这就造成了辅导员管理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制约了学生管理效能的提高。

1.辅导员管理效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保姆式管理的问题。教师的保姆式管理主要体现在对问题学生的管理上,辅导员的主要工作经历都倾注在问题学生身上,辅导员往往充当的是“救火队员”的角色。其次,辅导员没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学生的管理触角布局不深入。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由于辅导员的精力放在部分学生身上,大多数学生只能服从集体活动的安排,这使得辅导员教师与学生沟通较为有限,辅导员的亲和力较小,影响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第三,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渠道不畅通。辅导员的管理效能主要体现在班级管理上,由于学生对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阻碍了辅导员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2.导致辅导员管理效能问题的原因

辅导员管理效能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辅导员工作范围较广,不仅要从事直接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且还担负着学生干部的培养,学生心理问题疏导,组织开展大型活动,进行学生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精力较为分散,事务较为庞大复杂。其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辅导员缺乏必备的学生管理知识和必要的思想教育技能。不懂得如何管理学知识,缺乏科学的处理学问题的经验和方法。第三,辅导员的压力较大,长期从事基层学生辅导员的教师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由于较大的工作压力,又不容易看到明显的业绩,使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三、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与辅导员管理效能的策略

辅导员的管理模式和学生主体意识二者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选用合理的管理策略。

1.强化辅导员自身的能力

辅导员的能力直拉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效能,同时决定了辅导员能否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为了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应当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辅导员应主动加强学习,切实补足管理学生知识方面的欠缺,要多涉猎相关方面的书籍和知识,使自己具备更高的学生管理理论水平。其次,从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着眼,对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实训,从而使辅导员积累必要的工作经验,然后再投入到实际工作岗位中。

2.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为了提升辅导员的管理效率,使辅导员发挥出作用,首先,应当对辅导员建立必要的管理和评价标准,使辅导员对自己的行为有严格的约束。其次,对辅导员实施必要的技能考核和目标奖励,激发辅导员干事创业的决心。第三,给辅导员开辟必要的晋升渠道,使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涌入到辅导员岗位,增加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使辅导员工作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3.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办辅导员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积极的配合辅导员进行工作。为此,辅导员的重点应放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首先,应当为学生组织开展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其次,根据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必要的关怀,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第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辅导员进行交流。

4.构建辅导员的管理和培训机制

为了使辅导员能好各项工作,能发挥出辅导员的效能,应当为辅导员建立必要的培训机制。首先,建立辅导员轮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辅导员的培训学习活动。其次,为辅导员开展急需知识的培训,特别针对高职学生管理现状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使辅导员迅速掌握进行工作的必要方法。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当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使辅导员的工作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结合起来,按照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挥辅导员主导性的规律,使辅导员对高职院校学生施加有效和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辅导员的能力。

篇7

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许多诸如就业、心理健康、诚信、个人情感等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的背景下,辅导员其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我国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年轻化、知识化的倾向。这虽有利于消除代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事实上必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当他们面临着有关大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不免就会出现知识危机和素质恐慌。如何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加强高校辅导员建设,是摆在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难题。

一、进行辅导员绩效考核的意义

何谓“辅导员绩效考核”?它是指高校有关部门按照工作目标或准则,采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对辅导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做出评价的过程,也是对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系统的描述,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辅导员以促进学校和辅导员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考核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具体情况,帮助对辅导员的晋级、调动、奖惩等做出恰当的举措,真正做到奖优罚劣、优上劣下。进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作用。也有利于督促辅导员发现具体引导学生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疏漏,做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最终建立起科学的考评体系,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

二、我国高校及蚌埠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现状

1.国内当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现状 建立相应的辅导员考核机制,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工作,是保证辅导员队伍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根据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6年对国内103所高校的调查,有89.5%的高校已经建立起相关考核制度 ,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比例达到了 89.8%,地方高校的比例为88.2%。说明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考核已经受到了国内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2.蚌埠学院当前辅导员绩效考核现状 蚌埠学院作为2007年新成立的本科院校,在本科阶段教育教学上道行尚浅,经验不足,尤其是在搞好辅导员绩效考核问题上,依然任重而道远。而经验表明建立健全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和辅导员工作特点的考评制度,是把握好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的重要所在。因此2013年以来,蚌埠学院就积极加强以目标管理机制为核心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健全完整的目标体系,构架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基本上确立了年终评先、奖惩的方式。同时学院在制定年度目标管理时始终做到按照共性目标和I务目标要求实行分类实施、分类考核,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以定量考核为主的原则,设置行风评议环节,加强部门服务水平、管理效能和全院教职工综合满意度考察,使目标考核和绩效工资挂钩,切实打破平均主义、奖优罚劣,不断推动学院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三、绩效考核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虽然各大高校都积极推进适合本学校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但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和已经建立考核制度的高校中还是暴露出了如下的一些问题:

1.对进行绩效考核的目的认识不够 绩效考核体系是一个包括绩效考核、绩效改善、绩效提升的管理循环系统。而在许多高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往往只是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不仅在考核体系中缺乏绩效改善和绩效提升这些重要的管理流程,也没有认识到绩效考核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考核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改善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开发辅导员的潜力,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从而不断改善高校的管理现状。

2.辅导员考核质量不高 目前,许多高校的绩效考核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主要在于考核的标准不明确,考核内容不够清晰,考核标准表达不明确,等级之间区分不明显,使考核人员难以判断;更重要的是考核者的认识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往往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经常会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而造成歪曲的知觉,做出错误的判断。

四、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要明确考核不是目的,应当特别注意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的结果可以应用到职务晋升或调迁、培训教育、工资与奖金分配等方面,也可以让绩效考核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持,最终形成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其次要落实好绩效考核细节,切实提升辅导员考核质量,绩效考核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起来并使其达到预期效果却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现实情况表明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我们需要先明确下来考核的标准是什么,考核的内容是否清晰,考核标准的表达是否明确等。其次各考核之间的等级划分要明显,使考核人员能够容易进行判断。此外,也要注意加强对于考核人员的培训教育,使他们对于绩效考核能够从认识层面上发生质的变化,统一认识,做到全面看待问题,不会轻易受到各种偏见影响从而造成歪曲的知觉,做出错误的判断。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为了改进辅导员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校创造更多的工作业绩,需要将绩效考核观念引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中来。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如:“认识不够、标准不明确等”,但我们不可以就此放弃,须迎难直上。此外,在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仅有学校学生工作处一个部门的组织参与是不够的,它需要多部门的联合互动,一起努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详细分析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将辅导员工作可能涉及到的所有校内外的对象引入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从中抽取对于辅导员队伍最为主要的工作描述。

参考文献:

篇8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指导职能缺失和低下严重制约着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新的形势之下,高校必须要持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1 构建高校院级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必 要性分析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对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1 机构设置不健全、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已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形式多样,有的作为部处单位独立运行,有的与招生处合署办公,有的在学生工作部(学生处)机构下。总之,就业指导与服务职能基本上由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承担,学院很少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即使有也多数是有名无实,就业指导人员和领导小组成员都是从事学生管理或行政管理的兼职人员,没有工作制度、准则以及职责、权利的划分等,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1.2 工作人员紧缺且专业性不高

现在大多数高校就业人员队伍是“学校就业职能部门+院系就业辅导员”的模式[1]。学校虽设专业职能部门,但从业人员很少,有的只有2~3个。由于人员紧缺,更多的是忙于应付一些事务性工作,如就业信息、手续办理、举办供需见面会等,没有更多精力进行就业指导工作。院系的辅导员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学生,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繁重,加之缺乏就业指导经验,很难真正高效持续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3 工作职能不健全

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基本职能为服务,重点或核心职能为指导。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失败或在就业过程中违约有其自身原因,如缺乏就业技能,对形势与政策了解不够,存在焦虑、紧张、盲目等就业困惑,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就业指导不到位、不充分。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还停留在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组织就业招聘等日常管理事务上,就业指导对象主要为大四毕业生,这对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远远不够。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职能应由服务型向指导型转移,建立全程指导和内容完备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

1.4 就业指导服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当前各高校大多单纯地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工作成绩的惟一量化指标,仅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而不同省份或高校对“就业率”的测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的量化目标,无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都没有制定出科学的就业指导目标作为衡量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标尺[2]。工作的考核标准与规范直接决定着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在以就业率为导向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下,就业指导部门或人员为了做出成绩,往往急于诱导学生签约或为了提高就业率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出现签约作假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也有损学校声誉。因此,高校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工作规范与评价体系,保证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开展。

1.5 就业指导手段单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应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和课程,课程安排不少于38 学时。目前各高校基本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了教学计划,但是课程建设不完善,没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和教师梯队。此外,就业指导以课程讲授为主要形式,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就业指导效果不明显。就业指导手段和内容应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标准,除了要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外,更要注重对毕业生的个体咨询指导,进行职业测评、提供往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材料等都是学生的就业指导诉求。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必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然而,面对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和复杂的专业设置,仅仅靠学校的一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就业指导服务职能亟需重心下移,构建院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 院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

高校应该构建一个全新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就业指导人员由学校领导、就业中心的专业工作者、院系专兼职就业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组成,各类就业指导人员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3]。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就业指导体系,它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组织体系中关键的一部分,该体系的建立能够摆脱校级就业指导体系覆盖不全、力度不深的局面,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和效率。院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专业化原则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掌握系统的就业理论知识,也需要从实际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但目前承担院级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职能的辅导员很少有机会接触就业工作实战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毕业生人数建立一只专业化、职业化甚至专家型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专职、专长、专注于就业指导服务相关的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一名合格的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背景知识,入职后再接受专业的培训,真正在理论水平、政策理解和实际工作能力上满足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要求[4]。教育部规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比应为 1∶500。有学者提出,为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得到充足的指导和一对一的帮扶,就业专职指导人员和毕业生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200。

2.2 全面性原则

高校的就业指导必须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前提,只有充分满足学生需求,才能从个体上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由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达到高校就业指导目标。当前各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而且高校的院系和专业设置比较复杂,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和多样化的院系与专业设置结构,仅仅靠学校一级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和人员显然已经不能全面、深入满足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必须要构建至少两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并且要分别聘用专职的工作人员。学校一级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负责制定全校的就业指导方案,组织大型人才交流洽谈会,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职场动态,分析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对院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指导与培训,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与要求,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依据等;院级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下具体负责本院系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办理各种就业手续,对本院学生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职业测评、求职训练以及专业化的咨询和心理辅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意向和就业诉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援助措施,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举行院系专场招聘会等。

2.3 科学性原则

虽然要设立两级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但两个机构必须密切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校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对院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运行和工作开展进行统一管理,并监督工作开展情况;院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接受上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展工作。在院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之下,为了科学、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标准与规范。首先,要摆脱以就业率为唯一导向的工作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工作内容指导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让每一级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都有章可循。同时,也要建立明确的考核标准,使工作内容与考核结果挂钩,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才能激励工作人员发挥最大的工作价值。

总之,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模式是就业指导的新趋势和新发展,是就业指导专业化和综合化发展的结果,高校要构建适合自身特色的就业指导模式,就是要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机构,为就业工作提供组织基础[5]。

3 院级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

在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加大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平稳有序,成绩显著,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在全校稳居榜首,在全国也处于一流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

3.1 成立院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

为了加强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就业指导与服务职能,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07年4月率先在燕山大学成立院级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招聘专职人员从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以往都是由学生管理部门的辅导员兼职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只有毕业班的辅导员会接触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导致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专业且不连续。成立专门的机构并且有专职人员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保证了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和专业性。同时,就业指导服务人员能够与辅导员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状况,避免了校级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很难接触和了解学生就业状况与问题的弊端,能够有针对性、深入、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3.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工作环境、了解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燕山大学按教育部要求设置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该课程为校级必选课,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分四学年授课。为了增强授课的针对性,提高授课效果,学校选拔了各学院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优秀辅导员和专职人员授课,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也会定期开展授课指导和经验交流,提高授课教师水平。

2)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和优秀学子进行职业生涯指导讲座。如邀请辽宁金钢重型锻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秦皇岛华源电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皇岛兴龙公司人力资源培训师等一批成功人士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与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业经历与成长故事,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引导作用。

3)建立职业咨询渠道,随时接待学生的职业咨询,注重对学生的个体职业指导。设置1名专职教师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顾问,随时接待学生的个体咨询,职业发展顾问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职业发展意向等主动与学生约谈,通过个体咨询,更深入直接地了解和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4)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素质拓展大赛等活动,塑造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意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激发和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活动,是当前各高校和大学生普遍参与、高度重视的重要赛事。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此为契机激发广大学生进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5)推进体验式培训,加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体验式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创业实践活动,让学习者引发思想上的触动,体验式教学从认知活动到情感活动乃至意志活动,都有很明确的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能够得到综合体现。学习者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能够自发地进行思考。”[6]实践表明,体验式培训对学生的就业素质及创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院在本科新生及毕业生中积极开展体验式培训,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职业素质和能力。

3.3 全面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技巧,同时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1)建立学院领导、教职工和学生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机制。学生的就业工作形成了由院领导直接负责,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具体落实执行,全体教工积极参与,学生积极配合的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制。学院领导定期带队走访重点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密切合作关系;学院教师利用各种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推荐毕业生;同时,学院定期组织学生走访用人单位,扩大用人需求的范围和力量,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推荐毕业生就业。

2)积极举办专场招聘会。平均每年举办专场招聘会70余场,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一重、二重、首钢、宝钢、中国重汽、长安汽车、中航工业集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的重机企业、钢铁企业、汽车企业、航空航天企业等已经与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都前来招聘毕业生。

3)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高等学校如果不准确把握学校的定位,主动出击,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就会使学生在信息的流失中丧失就业机会[7]。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成立伊始就全力以赴建设就业信息平台,开设机械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站,通过网络当前就业形势和最新招聘信息等;同时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供广大毕业生及时查询,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效率。

4)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不断了解学院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状况;加强和用人单位的沟通,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为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了解,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生50%以上就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工资收入在当地处于中上等水平,能很快胜任工作,适应岗位。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毕业生工作踏实,勤奋务实,专业技术知识扎实,在单位表现突出,并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毕业生到单位工作。

5)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技能及素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的“就业鸿沟”日益扩大的真正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严重不足[8]。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就己”,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对就业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学院在就业工作别突出就业指导的职能,在学生中开展系统性就业指导讲座,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就业礼仪与技巧、就业心理等一系列内容,培养学生的就业知识和技能。

6)积极开发顶岗实习基地。除了具备鞍钢、首秦等生产实习基地外,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还积极开发探索顶岗实习基地,如辽宁金钢重型锻造有限公司、达涅利冶金设备(北京)有限公司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学习、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增强其求职竞争力。

7)做好各种就业手续的办理工作。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除了具有很重要的指导职责外,还包含各种事务性工作,如办理就业签约手续、上报就业方案、户口迁移、档案寄发、处理违约等,学院一直强调服务意识,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细致认真地做好各项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和服务性工作。

参考文献

[1]耿华.从就业困惑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37-39.

[2]吴洋.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1):84-86+95.

[3]钟震颖,雷五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组织与运行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83-85.

[4]曾威.论高校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90-92.

[5]夏红兵,王麒凯,杨蕴棋.构建校院两级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J].中国就业,2011,(10):24-25.

[6]王银思,张明莉.徐圣淇体验式培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通报,2013,(5):223-224.

[7]凌四宝.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的主要因素及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90-94.

[8]周静.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22-24.

篇9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高职院校的作用逐渐被凸显出来,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随着教育资源的缺乏,我国高职院校在面对社会大量的需求时,相关配套设施和体制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失。尤其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学生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对于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都是较大的考验,且管理上存在缺失,未能有效运用工作机制,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要从队伍建设角度入手,通过合理配置资源,优化队伍发展结构,同时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才能发挥出一线工作者的作用,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是当下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辅导员未设立单独的岗位,凡是从事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都被称作学生辅导员,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管理范围不确定。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既负责学生的日常工作,同时也要跟进学院的日常工作,这样的情况导致学生辅导员有的挂职在学生处,有的在各系办公室中,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1]。除此之外,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较为繁琐的原因,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数量较少,人员不足使得一个学生辅导员往往要带多个班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果。

(二)队伍发展层次较低

目前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还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活区别于高中集中化的管理,要求了学生在半开放的环境里不断强化个人生活与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2]。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由于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关的经验,尤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正确的知道方法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作用被限制。另外,在学历和职称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相较于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未能发挥出岗位的作用,降低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层次。

(三)队伍人员流动性强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采用的是聘用制度,现行的辅导员制度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强,采用聘任制度,能够便于实际的管理和考核,但是福利待遇上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存在差距,且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入行门槛较低,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都希望以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作为跳板,能够从事于行政管理等工作。因此,人员流动性强,使得管理工作难以开展[3]。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重,较为繁琐,使得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压力较大,心态失衡,辞职或转任的情况较多。而学院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数量,不得不放低选拔标准,新上任的辅导员经验不足,能力存在欠缺,导致实际的工作效果不理想,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管理。

(四)人员素质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这一岗位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指导,同时在思想方面、心理方面以及学习方面都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过程中,人员素质差异性较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学院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还不够,岗位人手不足,且未有大量的时间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仓促上岗,未能发挥出工作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对于岗位的认识不清,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工作精神缺乏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能力表现具有差异化,对于学生的工作开展效果不佳[4]。

二、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科学设岗,合理配置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管理的重视力度,要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投入更大的人力和资源。因此,要注重科学设岗,首先要明确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现规范化管理;其次,要注重人员的合理配置,保证一个班级配有一名专业的学生辅导员,减p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任务量,从而人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最后,要注重合理配置资源,学院的招生数量越来越多,学院领导必须要着眼于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进行细化,分为专职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设立在学工处和学院各系办公室,从而方便于对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5]。

(二)提高标准,优化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整体的发展层次,学院必须要提高招聘的标准,要严格制定选拔制度,要贯彻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从党员教师和干部中聘选高素质的人才,或者从任职教师中聘选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利用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从而达到优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人员结构的目的[6]。另外,学院要注重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通过提供系统性的学习机会,强化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个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辅导员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科学管理,注重发展

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是保证每一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发挥工作职能的前提,因此,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性质,明确其岗位目标,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得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另外,要注重增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岗位待遇,以激励政策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积极性,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四)强化职业定向,提高整体实力

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岗位的流动性较强是影响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顺应当下的教育形势,我认为必须要强化职业定向,要将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视为一个专业性的岗位,同样具有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要多采用专职专聘的形式,注重发挥出岗位的优势,要强化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要让辅导员正确且全面认识辅导员岗位,注重岗位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实力。

三、结语

四、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社会对于高职院校所报以的期望越来越大,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必须要强化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管理效果,要正确对待辅导员岗位,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注重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培训制度,从而发挥出岗位的职责,从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柏雨竺.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基于教育部24号令提出的辅导员八项主要工作职责[J].学理论,2013,02(02):300-301.

[2]胡亮华,陆虎.高职院校辅导员“内提-外促-互学”三位一体培养机制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01):82-85.

[3]王周锁,周广阔,吴,杨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方法探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五知”工作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14,08(05):72-75.

篇10

高校辅导员;网络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兴起,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新形势、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如何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教育问题和社会课题。

一、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

网络媒体,是现代网络新闻媒体的简称,它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就具体含义来说,网络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手机登电子产品和现代互联网为基础和依托,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的迅速传播的新型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传播便捷、受众广泛、人机互动性强、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者与接受者的零距离性等独特优势和特征,使其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对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网络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空对空”,找准不同的平台、形式和载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非常重要。网络媒体因其自身具有的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多样性等优势和特征,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具备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优势和条件。

二、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能力不强

。大多高校辅导员都来自非计算机及与网络相关的专业,因此大多辅导员都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现代网络技术知识教育和培训,因而获取网络信息的综合能力不强,对获取的网络信息进行科学判断、筛选和鉴别的敏锐性、准确度不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数据资源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和动力不强。此外,一些辅导员自身进行电脑操作和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媒体管理和维护的知识和技术比较缺乏,使得在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比较注重网络媒体的应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辅导员充分将教学内容融入网络媒体这一平台之中。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太理想。一方面,是一些辅导员简单地将网络媒体认为是信息公告栏的网络化、电子化,因而只是将网络平台作为简单地信息平台,从而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造成互联网资源的浪费。例如:一些辅导员只是通过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平台一些通知公告、注意事项、考试信息等,而不注重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热点、就业创业、心理教育等重要信息,造成网络平台逐渐对大学生丧失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对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内容不够关注和,认为与学生不属于“同一代”、没有共同话语因而忽视在网络空间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使得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高校辅导员要提升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能力。

一是要主动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积极树立利用现代新型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意识。二是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新闻传播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增强高校辅导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媒体应用能力,增强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敏锐性和创造性。

(二)高校辅导员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是要紧扣时展的脉搏,积极研究和探索网络媒体的运行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和阶段特征,努力提升辅导员的网络信息的可读性、影响力和感染力。二是多余大学生交朋友,多关注大学生的QQ空间、朋友圈、博客等思想性的状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对大学生论坛、贴吧、群共享等讨论和传播的负面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积极引导,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及时把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倡导督促大学生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为大学生积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现代网络文化氛围。

四、结束语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思想结构,这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意味着挑战,又蕴含着大好机遇。作为网络媒体时代的新一代高校辅导员,要积极树立“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并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找到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这把“利剑”,努力捍卫大学生思想品格和人格精神的美好“家园”。

作者:骆秋含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1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职业生涯辅导问题分析

从总体来看,利用校企合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处于发展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1 职业生涯辅导机构设置不合理,面对严峻的就业趋势,很多高职成立了相应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政策、求职技巧等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配备不充足,事情繁杂,使工作人员并没有太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生涯辅导。

1.2 师资队伍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或辅导员承担,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企业工作的经验,难以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能给予学生简单的指导,在学生个人目标及职业方向上不能给以实质性的指引。

1.3 就课程设置而言,现行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无法满足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但主要局限在新生入学时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并没有开展实质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缺少中间环节的大量指导,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许多学校在三年级才有实践环节。虽然有的学校在课程学习中开设了包括实习、实训和参观等环节,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对职业、社会的适应性训练、实践性较差。学生对企业的运营、架构等依然缺乏直观印象。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不清,就业后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2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对策分析

2.1 学校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职业生涯辅导校内涉及就业指导中心、校企合作处、院系、教务处等多个部门,校外则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因此,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生涯辅导的组织和实施必须从内外部同时着手,由就业指导中心和校企合作部门牵头,系部就业和教学负责人进行配合,督促教研室和辅导员等相关部门具体实施。同时,应该引入校外企业单位,建立起协作互动机制,形成完善的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整个组织体系以校企合作处配合就业指导部门,联络各行业企业单位、编制企业资源库、制定出职业生涯辅导大纲;院系就业、教学负责人与企业单位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意见;院系教研室结合专业教学计划安排,制定出体现不同行业、专业要求和不同年级特色的就职业生涯辅导体系;辅导员作为一线学生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与校企合作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

2.2 形成以专业教师+校外人员的复合型职业生涯辅导师资队伍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深度。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可以遴选和聘请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辅导,与校内专职教师相互配合,形成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结构,整体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一个走出去的良好平台,通过鼓励和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培训和顶岗实践,改善知识与能力结构,积累职场经验与认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2.3 在课程设置上,建立高职职业生涯辅导的模型,进行模块化教学。通过分析和比较高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2+1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学院、全方位合作教育等5种主要模式,认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要采取适合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见表一)。

第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模式强调学生技能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在于开设能力拓展课程和实行“导师制”。能力拓展课程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转岗的迁移能力;“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正确处理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等,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第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2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的模式。“2+1”模式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点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决策的修正,帮助学生树立开拓务实的职业观、创业观和择业观,确定合理的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标准;提高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行为的“自主、自尊、自信、自强”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完成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第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能力。一是通过收集合作企业优秀员工的资料,结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敬业爱岗、踏实工作的品质。二是通过《民法》、《劳动法》等课程教学,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掌握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三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心理咨询专线进行个别心理疏导,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第四,“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在人、财、物具有优势的某一企业合作办学,学校由企业管理,共同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企业学院模式职业生涯辅导培养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强化,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通过校内实训、企业实践体验、校内外技能大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实践教学等来实现。

第五,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即政府、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合作教育项目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合作教育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不但合作方要有共同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理念,还需要学校实现全方位培养,采取多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合作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黄成强,谢嘉雯.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模式探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7月.

[2]张荣,探索“三个结合"高职顶岗实习就业指导体系的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第7期.

[3]邓志新,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2年第二期.

[4]黄红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就业教育模式探析[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一期.

[5]程波,陆旭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改革与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

篇12

目前,在远程开放教育研究中,已有不少关于远程学习者和学习效能感的论述,但涉及教师尤其是电大基层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还很少。笔者拟从这个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一、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影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什么叫“教学效能感”?俞国良等人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其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和信念。”

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远程开放教育,依托于电大多层级办学系统而运行。县级电大(教学点)的辅导教师充当着基层一线教学导学角色,其教学效能感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效能感是衡量教学绩效的主要指标。

教学效能感是一种教学信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能力的主观信念和判断。它不仅表明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自信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工作的努力程度和克服程度。

与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教与学同步进行,师生形成真实的基于情感的人际双向交流不同,远程开放教育除面授辅导之外,师生基本处于一种虚拟的人机交互为主的状态。这就大大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性和主宰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电大的课程教师设置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中央电大有主讲和主持教师,省电大有责任教师,市县级电大为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对教材没有选择权,对考试没有出卷权,但他却是课程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承担着导学、导考的任务,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到知识,学会考试,通过考试。他们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这对于长期习惯于课堂面授教育的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不同教学效能感的教师面对挑战的态度和行动大不一样。高效能感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期望值和胜任感,更关注任务本身的挑战性,更专注于圆满完成任务的策略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显示其组织设计能力和调节监控能力,敢于勉为其难,克服困难,尽快适应并创造性地化挑战为机遇,寻找发展机会并最终取得成功。低效能感则相反。

因此,教学效能感成为区分教师教学效果优秀与一般的试金石,也成为影响开放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二)教学效能感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长。

教学效能感作为一种教学信念,不仅是对自己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成功学习和个人满足的一种知觉。

远程开放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尺。但自主学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逐步训练培养,其间教师的作用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对学生的隐既强大又无形,教师的关注程度是促进、激励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基层电大辅导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面对来自于社会各行各业,身份各异,学习动机多元的学习者,效能感高的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能对他们产生影响,因而比较易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教学中,这些教师重视学生个体的需求,通过精心的教学任务设计,选择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信心,改善学习效果,通过努力,获得成功。而此时的教师本人也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效能感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产生良性循环。

二、当下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努力,远程开放教育成绩斐然,这其中凝聚着成千上万电大教师的心血和汗水。但不可否认,总体而言,基层电大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并非很高,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基层电大教师身份地位的多重性、边缘性。

至今为止,远程开放教育无论是办学层次、生源质量、社会地位还是公众的认可程度,都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几乎所有的县级电大和一部分市级电大都与其他职业类学校合并,成了校内的一个职能机构或教学机构。教师身兼双职,游走于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之间――既是远程学生的辅导者,又是全日制课程的主讲。这种游离于高校主流教师队伍之外的多重性、边缘化身份角色和大量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有些教师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势必会造成教学效能感的低下。

(二)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体制的独特性。

如上所述,电大系统办学、多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决定了基层辅导教师缺少教学的自,与中央电大主讲教师和主持教师之间因各种原因而产生距离感。远程开放教育的师生分离、教考分离又加剧了这种距离感。尤其是考试范围、试题难易程度甚至试卷评阅都难以把握,让教师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性、困惑感甚至挫折感。电大的教学评价机制并不十分完善,往往一次考试一张考卷定乾坤,考试手段的单一化,也不符合远程教育学生成人化的特点和学习需求。

(三)学习主体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是指远程教育学习者的来源复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业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如今的学生工学矛盾虽然突出,但并非不能克服,关键是学习动机功利化带来了众多的不利于教学的影响,也让教师缺少教学成就感和愉悦感。

三、提高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要多管齐下。

(一)积极的自我强化――效能感的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

1.提高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感是教师能否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尤其是教师作为特殊的“育人”职业,更需要建构坚定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教学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将自己的职业当作值得一生奉献的事业,当作自己终生的志业,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另一方面,教师设计职业生涯的前提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所以,基层电大教师必须强化自我发展的意识和需求,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树立正确的远程教育观,热爱所从事的开放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个人自我潜能的最大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突破职业倦怠和低效能感的困境。

2.强化教学监控能力和反思能力。一般而言,教师能力不足是造成低效能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教学反思又是教学监控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反思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对与教学有关的事件进行认真及时的批判反省,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找到教学的最佳途径。反思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实现合理性的过程,也是实现职业成长的过程。

3.加强“归因”训练,学会正确“归因”。所谓“归因”是指教师在完成一阶段教学任务后,对其教学成果的成败原因所进行的“由因溯果”性的认识和回答。高效能感的教师往往将工作的成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并保持继续努力克服弱点的热情和动力。而低效能感教师则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自身以外的其他客观因素。为防止这种错误归因,就必须强化归因训练,学会掌握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只有这样,才能在树立自信心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之中形成高效能感。

(二)积极的外部强化――学校和上级电大教育机构应为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效能感的提高,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学校和上级办学机构是否为其提供必要的氛围和条件。

1.创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学校应树立“以师生为本”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变目前奖惩性评价体系为发展性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并将教师评价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相结合,营造和创设理解、信任、尊重教师和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环境,优化学校人际氛围。

2.促进教师互助合作交流,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教师的教学也不再被认为是个体劳动。尤其是电大,更应当充分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通过各种教科研团队、学习型组织,实现系统内跨区域的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这不仅可以让大家分享开放教育教学的知识和经验,更可以大大提升自我效能感。

3.致力于教学改革。上级电大应积极采取对策,与时俱进,革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机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制定专业设置和教学规划,在深入基层,全面了解一线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加强中央电大主讲教师、主持教师与基层教师的沟通和理解。在依法办学的同时,给予基层电大一定的教学自。

篇13

姓名:

成绩: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答案详见教材。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

)中,在(

)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点。

2.

除了在(

)中、(

)中,找到自己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

)中了解自己的特点。

3.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有(

)的期望。

4.

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在(

)的内心世界中存放着(

)的事物、美好的经历、特别的感受,还会有(

)和(

)。

5.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可以不断地(

),使自己变得更好。

6.

我们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

),但是,这些缺点都不足以完全否定自己。学会(

)自己,(

)自己,让自己变得(

),我们就能做更好的自己......

7.

我们的年龄(

),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又有很多(

)兴趣爱好,能够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但我们每个人又是(

)。

8.

如果说班级是棵大树,那么每一位同学就像树上的一片(

)。同学之间有很多(

),可又各有不同。

9.

我们喜欢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

),这是人之常情。

10.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学会和“不同”的人(

)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

11.

有些同学和“不同”的同学相处,心里会有一些(

)。我们需要学会(

)想一想。

12.

用(

)的眼光看待他人,(

)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我们将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13.

不同的树叶在同一棵大树上互相映衬,共同装点出(

)。不同的我们在同一个集体中(

,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

14.

不同的乐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旋律,交织在一起,组成(

)。

15.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语言的运动员(

),不仅

为我们献出一场(

),更传播了(

)。

16.

我们(

)这充满不同的世界,我们(

)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

17.

学会接纳不同,(

)他人,我们的生活会更(

),更(

)。

18.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之本。

19.

有时我们会说谎,那可能是由于(

)、(

)或虚荣等。

20.

我们的成长需要(

)的品质来陪伴,我们应该成为一个(

)的人。

21.

生命不可能从(

)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德国]海涅

22.

有同学相伴的生活处处有(

),同学相伴不仅能一起(

),而且还可以开展许多丰富精彩的(

)。

23.

课间时,我们一起(

);春游时,我们一起游戏,(

);运动会上,我们(

);学习上,我们一起(

)。

24.

与同学在一起是(

)。可有的“小朋友”却认为,可以不和同伴在一起......

25.

在游戏中,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任何一个小伙伴(

)。可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因为种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