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钱学森的故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这篇文章写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 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等这样无数先烈和前辈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和富强。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报效祖国!
篇2
其中钱学森的故事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学生时代,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决心要发愤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富强做一番事。终于,他以优异的成绩在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了。他满以为可以为祖国效力了,没想到当时的动荡社会根本没有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一腔爱国热情被浇灭了,他只好挥泪告别祖国,远走美国深造。
钱学森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美国,他帮助美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美国军方兴高采烈,称赞钱学森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无法估价的贡献”,评价他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钱学森真正追求的目标。一颗爱国之心始终在他的胸膛里跳动,一腔报效祖国的热情依然在他的心中燃烧——他时时等待着回国实现梦想的机会。
篇3
在钱学森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935年,在钱学森去美国留学前他的导师王士卓特意告诉他,不论他走到哪里,都不要对祖国不敬。祖国富强,人民光彩;祖国落后,大家脸面无光。祖国是大家母亲,儿子是不能嫌母丑的,更不能去骂亲娘。在我们国家,谁要是打骂父母,不管他是什么人物,他就会马上遭到社会的谴责,被孤立,变成臭狗屎。这是谁也难以改变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称中华民族为优秀民族,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钱学森谨遵导师的教诲,1950年钱学森想要回归祖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金布尔气急败坏低吼道:“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但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仍然不顾危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回国后不久就接见了他。用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篇4
二是坚持不吃请,不搞公费旅游。现代社会请人吃饭简直就是最普通的交往方式,更别说请领导喝个酒吃个饭。但钱学森凡是在北京开会,从来都是回家吃饭。他过去在一线工作,需要到外地出差,如去试验基地主持试验,或到外地开现场协调会等。自从他退出一线领导职务后,再也不去外地开会或作学术报告,谁请也不去,决不搞公费旅游。
钱学森这一生,只在1988年夏天,带领中国科协的几位副主席到黑龙江的镜泊湖去休过一次假。那也是在当时几位副主席的要求下同意的。在黑龙江省,他参观了一些工业项目,也作过几次学术报告。在这种情况下,人家请顿饭吃是免不了的,他也不得不应酬,但他对于这些应酬活动是很反感的。所以他回京后就对涂元季说:“我对付这种不正之风的办法,就是今后再也不出北京了,谁请也不去。”
一些人正面请不动,就想出一个“激将法”,通过一位与钱老很熟悉的老朋友对他说:“钱老,你知不知道,别人对你有反映。”钱老问:“什么反映?”“说你架子大,请不动。”钱老说:“你别激我,激也没用。他们说我架子大,我就架子大。”
钱学森的“三不”是不出国。钱学森回国后,只出过三次国,前两次是20世纪50年代访问苏联,第三次是80年代率中国科协代表团出访英国、德国,这都是工作访问,是推不掉的。除此之外,他再没出过国,特别是再没去过美国。
说到钱老回国后再没去过美国,要在此加以说明。改革开放后,中美之间的交流增多了,钱学森这么著名的科学家,邀请他出国访问的单位和个人都不少,其中美国方面的邀请最多,但都被他拒绝了。
美国人给钱学森再高的荣誉,他也不稀罕。
钱学森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
“四不”是钱学森坚持不上任何“名人录”、“名人大典”等等之类的书。
现在搞的一些“名人录”之类的大典,名堂很多,一般人想上“名人录”,出点钱就行。钱学森若想上什么名人录,人家是不会找他要钱的,但他知道这里面的名堂,所以给秘书们交代一条原则:绝不上任何名人录。他说:“我抵制这股不正之风的办法就是我不上,不要钱也不上。”
篇5
比如说钱学森,他是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之一,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先后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和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学位。钱学森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是不可一世的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钱学森一个人能顶五个师!他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准备马上回国,可是美国政府出高薪让钱学森留在美国。钱学森面对金钱的诱惑,不假思索地拒绝了美国政府的请求。美国政府甚至用了武力来威胁钱学森,但是钱学森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返回当时科技还比较落后的中国。面对金钱的诱惑甚至是死亡的威胁,钱学森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选择,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祖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为世人所深深地感动,他是中国人民的楷模,是人民的榜样!
同样,多少抗日战士,革命党员,成了敌人的俘虏。他们无论如何,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哪怕敌人用酷刑,就算是把枪顶在自己的胸膛上也无济于事。他们宁死不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后人所歌颂、爱戴。
但是有的人抵挡不住诱惑,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毁了自己的前途。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古代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他天资聪明过人,五岁“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一个天才,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其原因就是其父“不使学”,方仲永的父亲抵不住金钱和食物的诱惑,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导致方仲永受不到良好后天的教育,最终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人。当然,方仲永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父亲的因素,他自己也是抵不住诱惑,贪图一时的利益和功成名就,却错过了最为重要的后天教育,才导致如此悲剧的结果。
篇6
王自勇:北京十二中作为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近年来,在李有毅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已经跻身北京市一流学校行列,学校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等高端项目。此外,我校所在的丰台区具有丰富的航天资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院所、科技场馆都是我们的科技教育资源。因此,我校与位于东高地科技馆的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以下简称“少科院”)合作开展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培养计划。
学校创办“钱学森班”旨在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模式,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早期后备人才进行有益尝试和努力。由于地理位置和科技教育特色,我校一直有为航天领域培养人才的传统。在神舟十号卫星发射时李有毅校长到指挥现场观摩,偶见负责重要发射岗位和任务的两位科技人员都是我校的校友。
记者:钱学森班的课程设置如何?教育资源比普通班级有何优势?
王自勇:对于国家设置的课程,十二中针对“钱学森航天实验班”进行校本化改造,在课程结构上做科学合理调整,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学校为该班设置了必修的特色课程,如《航天概论》《航天发展史》《钱学森思想》等。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两年,高一年级主要以拓展航天知识的授课和参观考察学习为主,高二采取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的教学方式,课题都与航天科技有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和科研能力。另外,少科院在师资、场馆等科技资源方面给予我校很大的支持,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场馆进行探究实验和体验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培养。
从2011年创建开始,钱学森实验班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模式,配备我校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除了定期去校外场馆参观和进行课题研究外,每年高一的学生都有一周的京外社会实践活动,每次京外活动安排都不同。第一届学生到武夷山考察学习;第二届到上海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和航海馆等地。我们还组织过学生去山西太原观看火箭发射、去俄罗斯参观俄罗斯宇航中心等,未来计划组织学生到美国参观美国宇航中心。2013年入校的新高一有10名学生到西昌发射基地观摩嫦娥三号发射。2013年6月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校15名学生参加地面课堂,课后新闻记者采访了参与学习的两名学生,这两人都来自我们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在师资方面,我们安排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学生授课,保证学生在传统科目方面也保持较高水平。我们请东高地科技馆的专家老师承担钱学森班的一些固定课程,还曾邀请航天领域的专家,如王永志院士、李颐黎教授来为学生们做报告、开讲座。2011年钱学森实验班到太原参观发射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副总设计师尚增雨教授亲自陪同学生们,为他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像这样与专家、院士近距离接触是其他大部分学生不可能遇到的,同学们在与前辈的交流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孩子的人生是一份难得的体验。
记者:学生们在高考中如何选择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
王自勇:高考仍然是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学生选择出口的主要途径,专业主要是依据个人的成绩、志向、特长、兴趣等自主选择。不过从近三年的项目研究过程来看,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创办的目标已经初步达成。很多学生对航天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有的学生正在考虑报考航天航空相关专业,有的学生还参加了航天员选拔考试。更重要的是该班的学生们学会了以怀揣科学意识、航天精神的态度来学习、生活、工作。学校规划将来以更广阔的思路吸纳人才,寻求更灵活的渠道向社会输送人才,现在十二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今后能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乃至航天科技领域领军人物。
记者:在座的三个年级的同学都曾到发射场参观过火箭发射,亲身到现场体验发射感受如何?见到了什么平时不能见到的东西?
高一刘姝蕾:我去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嫦娥三号发射,刚开始听说有这样的机会时我很激动,所以非常果断报了名。虽然以前看过电视转播,但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看电视是完全无法比拟的,非常难忘。
高一张霖:嫦娥三号发射场地非常冷,但是因为大家都很激动,所以忘记了寒意。我们在山上的观礼台上,虽然离火箭挺远,但是火箭点火的闪光和轰鸣还是特别震撼。我们一直看着火箭飞到天上越飞越小,我们都激动得欢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高一段纯清:听老师说嫦娥三号发射条件复杂,是非常困难的一次发射。亲身参与体验卫星发射,震撼就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航天有了新的认识,真正了解了航天精神,产生了今后从事航天工作的冲动。除了发射场,我们还去了西昌邛海和螺髻山采集水样和植物样本做研究。我们在黑龙潭旁边采集样本,收集了土壤和新下的雪水,还带回了一些当地特有的植物做成标本。以前我们觉得那个看着很普通的山头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当我们缩小范围,走进大自然,才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那里我们也不畏艰苦,趴在地上寻找植株,体会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
高三孙艺峰:我们曾经到山西参观火箭发射。山西之行持续三天,当时是冬天特别冷,尚增雨工程师也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和我们一起爬山、熬夜、挨冻。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穿衣比较少,回来时还遇到堵车,堵了十几个小时,但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尚教授也和我们在一起等待。那次发射时间是半夜,我们先去了航天基地。晚上我们和发射人员一起进晚餐,他们非常朴素,饮食很简单。参观发射场时,现场特别冷,航天人的工作条件也很苦。看着有些人在加燃料,很多燃料都有毒,但是工作人员依然很认真地在灌注。这种航天精神不亲眼看是感受不到的。
高三王悦楠:山西那次晚上开始下大雪,半夜后雪逐渐凝固,鞋子都冻冰了,航天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条件,实在是辛苦。凌晨一点时,我们跟着专家爬上山,寻找一个合适的观看场所。发射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火箭声音非常大,我们距离火箭大概有一两千米,但还是震得胸口受不了。看着火焰爆发出来,一下子亮的眼睛都睁不开,火箭升空的过程十分震撼。
记者:通过航天课程讲授的内容和多次去发射场学习的经历,同学们对探月工程有何看法?
高三王悦楠:航天概论课程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比如地球上的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中国是人口大国,平均资源更加稀少,所以如果能开拓月球上的氦-3资源,对人类今后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高一王亦丁: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地球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该对月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以后开拓太空空间甚至是移居太空都有用处,月球甚至可能作为我们探索更远深空的中转站,或是能源补给站。
记者:当初中考时,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十二中的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呢?现在已经在这个班级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有何体会?
高一周天元:我从本校初中考入钱学森班,在初中时我们就了解到钱学森班的学长们创造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很早就想进入这个班级。还有一个原因,在我们班的同学里,有很多人的家长父母就从事航天工作,是航天人,因此我们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现在也很想把一直向往的吃苦、攻关、奉献的航天精神自己身体力行地发扬下去。另外,初中更注重文化课学习,不过到了高中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航天课程发展我们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我们高中也汇聚了很多北京市的精英学生,我们在一起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到很多知识。
高二熊健:当初我对理科很感兴趣,也知道十二中高中有一个特色理科实验班,所以就报考了这里。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发现实验班的活动非常多,开展了很多课题和项目,帮助我
们提升了创新意识。
高一张霖:虽然以后我们可能不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航天有了初步了解,至少有很多航天相关的经历。在与别人聊起航天时我们会感到很亲切,让我感到在十二中学习的自豪。
记者: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特色课程对你们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高一周天元:我们物理课正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段学习让我对航天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火箭发射要选在酒泉、西昌这些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明白了火箭基地要选在低纬度、隐蔽的地方,在山谷里最好。
高二熊健:航天课也传授了我们航天精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团结合作这个方面。我们现在有很多航天活动、课题研究都是以小组方式开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小组必须团结协作,要互相理解体谅。我们组在做课题时也有分歧和争论,我们总要经过辛苦的交流和探讨才能在最后达成一致。现在我们学到的团结精神,令我们受益终身。
高一王亦丁:李颐黎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过一句话:“我是钱学森的学生,你们也是钱学森班的学生,我们都是钱老的学生。”这样平易近人的话对我们的激励作用很大,所以我们都还一直记得很清楚。其实专家亲自来为我们授课,这本身也是非常励志的事情。我们同学中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祖父辈讲他们年轻时建造火箭的故事,后来又听父母辈这些人讲他们的故事,这都吸引着我以后想往这方面发展。
记者:请你们谈一谈你们的理想和对自己规划。
篇7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崛起而读书.
篇8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教育就是培育学生心中的太阳。教师要用自己心中的阳光,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学生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成长,从而孕育成自己心中的太阳,然后去照亮自己和别人,去照亮这个世界。
这颗太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他奋发努力的强大动力。他的爱国之心是在中小学阶段形成的。在他出国留学之前,他的好友送给他四个字——“祖国待君”。可见,在钱学森心中,祖国高于一切,祖国神圣!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灵魂。当今的教育,功利主义泛滥,在有些人心中,祖国不再神圣,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教育的悲哀。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一定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生动的爱国主义故事去感染熏陶学生,在他们心中撒播爱国主义的种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这颗太阳闪耀着成功和自信的光芒。孔子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引导,从而促其成功。陶行知相信学生的未来不可限量,提出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我从教30年,从不懂得学生到懂得学生,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认识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其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心中的太阳就开始升起,总有一天会照亮自己和别人。
这颗太阳闪耀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光芒。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一起探讨人性。人性美的核心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良知,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恻隐之心。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听配乐朗诵,学生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深感同情。教学巴金的《小狗包弟》时,我讲了“”期间学生打死老师的事件,学生惊呆了,怎么也不敢相信那是真的。我说,丧失了人性,即便是中学生也能做出野兽一般的事情来。我对学生说,做人要具备正确的是非观,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
人性美还包括要尊重他人,具有平等观念。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平等待人,别人才能平等待你。这是教育的真谛。即便是在大街上要饭的乞丐,你也要尊重他。不尊重人,是人性缺失的表现。做教师,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学生;做校长,最忌讳的就是不尊重教师。尊重和平等的观念,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性,是人性善良的表现。
与尊重和平等观念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有“三个不能超越”。第一,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第二,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第三,学生在智力发展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无论应试教育的压力有多大,这“三个不能超越”须时刻谨记在心。
在人性美中,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缺乏独立思考,是中国人人性中的弱点;应试教育的重压,扼杀了学生的独立精神;旧中国长期奴才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精神成长普遍缺钙。鲁迅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独立人格。当前,国家提出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独立人格的培养就成为重要的基础。
篇9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精神,2020年8月,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委会共同组织开展了“光影科学梦——2020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活动”(以下简称巡映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展科学家电影公益展映,包括《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等三部科学家电影。2020年5月开始,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技馆专委会面向全国开展了“致敬新时代,礼赞科学家”为主题的向科学家致敬征文绘画作品征集活动。
为更好的达到活动效果,中国科技馆将遵循“见物见人见精神”原则,以《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三部科学家影片为核心,配套开发适合在科普场馆展示的图文展板,介绍影片中科学家故事及背景资料,总结提炼科学家精神,展示我国科学家为科技进步、国家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美术造型吸引观众参观,引导公众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同时,展示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书画科学家”作品,展示他们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家、崇敬科学家、感恩科学家”的心声。
展示地点:中国科技馆西大厅
展览面积:280m2(40米×7米)
展出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5月
展览性质:小型即时展览
二、展览形式
1.展览形式:
(1)《钱学森》《袁隆平》《我是医生》三部科学家影片通过异型展板展示,如图1。插画采用分层打印的方式来排布,可在亮的地方安装光源(如太阳,星星等处)。
头部为主题和前言,尾部为电视放映和主办单位,电视放映内容为巡映电影海报、片花等(相关视频由中国科技馆提供)。书本上的二维码可以链接到网站内容。
图1装置样式
(2)“书画科学家”作品通过展板展示。需要展示的优秀作品共有50幅,除绘画外,还需展示作者姓名、学校、获奖情况等信息。拟用2个展板进行展示。
图2“书画科学家”作品展示效果图
2.展览材料:书本的外形拟采用石膏材质;插画的分层打印采用亚克力。
3.展板尺寸:书模型每个高3米,宽度大约6米,按三维模型比例。(详细尺寸见模型)。
字体:汉仪粗宋简;汉仪闫锐敏行楷简。
4.展览整体效果图:
图3展览整体效果图
三、展览文本
1.前言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立下了一座又一座科技创新的里程碑。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最闪亮的星,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则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爱国之情和创新之意,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国40余家科普场馆共同举办“光影科学梦”2020年度科学家精神电影全国科普场馆巡映,首次在全国近40座城市全面开启科学家电影巡映之旅。
活动将面向公众公益展映《我是医生》《袁隆平》《钱学森》等3部优质科学家电影,影片跨越历史时空,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科学家形象,再现了科学大师们为推动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卓越历史功勋。
在三本历史的书卷里,描绘了钱学森的航天征程之梦,袁隆平的禾下乘凉之梦,吴孟超的大医治国之梦。时间流逝,科学家精神永不消逝,2020年盛夏,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定格,走进光影世界,体会一场盛大的光影科学梦。
2.(1)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语录:在很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们试验田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把还长,子粒像花生那么大,我非常高兴,就和我的助手在稻穗下乘凉。——袁隆平
(2)钱学森——航天征程梦
语录: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
(3)吴孟超——大医治国梦
语录: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 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吴孟超
3.尾部
指导单位: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
篇10
二、通过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深入体味课文的思想内涵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言文字训练,还要指导学生真正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使之升华与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大体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英雄护士长叶欣的事迹。然后进行精读指导,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出示课题探究“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永远的白衣战士?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主读课文,根据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自主感悟,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通过这样的合作探究,让护士长叶欣这个牺牲在“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英勇“战士”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学生的心间。
三、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激发阅读兴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主题学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语文主题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加深情感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更深刻的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语文主题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积累了知识。而且还熏陶了学生的人文思想。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如何做人的教育。
篇11
本节课,我并没有一开始就针对学生自己设置教学情境,我担心学生因为顾忌无法打开话匣子,于是我采用了下面的一个故事。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高中生刘菲在妈妈的干涉下,放弃了自己的成才梦想――生命科学研究,选择了当时最热门的电子计算机专业。但入学后的刘菲心事重重,一直想着转系,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这时著名生物学教授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哪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停止了呼吸,就意味着地球又有一段灿烂而不可再现的历史将悄然逝去。我们的子孙也就推动了这份宝贵的自然遗产。让我们用智慧和努力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教授的话坚定了她投身生命科学研究的决心。此时已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刘菲克服种种压力退学回家复读。最终以优异成绩被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听罢这个故事,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刘菲的选择展开讨论,谈谈自己的认识。同学们热烈讨论,效果是很明显的。
收集起来有以下几种认识:1、刘菲作出的选择既符合自己的实际和兴趣,又符合社会要求,这是选择是正确的选择,是科学的选择。(在学生认识基础上,我加以引导:刘菲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是否就意味着,只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就是正确的呢?);2、刘菲最终选择了生命科学研究,她想通过自己的理想和努力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蕴含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引导学生分析:教授意味深长的话坚定了他投身生命研究的决心,此时此刻,刘菲已深深地认识振救地球上的生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通过这些环节的讨论学习,学生已经意识到了,选择就意味着责任。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理解、接受、承担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借此可让学生收集相关名人名言,感受社会责任感。
二、选取具有典型榜样的事例
当年钱学森能够放弃国外丰厚地待遇和优越的条件,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祖国。可借此引导学生分析,钱学森作出选择的理由,他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祖国还很贫穷,祖国在招唤他,祖国需要他,他希望他的祖国能够强盛起来,这种强烈地社会责任感,使他作了此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最为突出的贡献。钱学森早已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荣辱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最高境界。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地引申: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不是一定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怎么做了,就是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我们的时代需要象钱学森一样干大事的人,更需要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履行各自己社会责任的人,事实上当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默默无闻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你就是在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了。
篇12
并非周末,游客并不多。肃穆宁谧的展厅也为此行平添得些许庄严。我们参观了钱先生的几个展厅,在讲解员富有感情的讲解下,我们亦步亦趋地走过了钱学森先生的一生,竟是隐隐品尝到了他饱尝辛酸与磨难的执着。
伫立于钱先生的挂像前,相中的先生,目光坚定,神态慈祥。便是这位老者,让中国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便是这位先生,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之前已然拜读过先生的著作,彼时便想,这就是一位新时期无产阶级工程学家应有的素质吧。如今想来,我却是把先生的作为想的过于简单了。
从展厅出来,我们几个学生三两成群,于偌大的博物馆内且行且谈,声如细丝,仿佛生怕惊扰了这庄重的气氛,惊扰了先生于画像中的挑灯夜读似的。
回来的路上,又想起先生曾说过的话:“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各种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时至当下,先生的一个个成果,依然在服务着人民,先生的一段段故事,依然激励着我们。钱学森先生,用他蒙了岁月的尘埃,却仍不减光彩的一生,为后人们,树立了一座于精神或物质上皆无可撼动的丰碑。
我想,人终归是要有些信仰的。便是如先生这样,一位位无产阶级革命者,浇铸起了祖国发展的脊梁。作为新时期,有思想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继承先生这种治学严谨,无私奉献,甘为社会主义建设献身的革命情怀。
想到这,我不由自主地掏了出笔记本,在扉页,如同朝圣般,一笔一画地誊下了先生的话。
篇13
纪律好了没几分钟,又有几个皮小子按耐不住趁梁老师转身板书时玩了起来,这不是分明在欺负刚毕业的老师吗?我都快看不下去了。
梁老师想了想,紧锁的眉头逐渐展开,脸上露出坏坏的微笑。突然,他宣布:“这个游戏我也会玩,而且你们都不是我的对手。不服气,咱们可以比一比,谁先来?”
“我先来。”调皮蛋陶谦谦一马当先,但没几秒就败下阵来。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同学败下阵来,就连班里数学成绩最好的李浩楠在梁老师面前也连输3盘。这下,教室里边彻底安静了。“怎么样,服了吧?”梁老师乘胜追击,“其实,这里边也用到了数学知识。”“哇!”这下子同学们都惊呆了。
“要想赢得比赛,就不能数到28,否则对手就可以连数2个数到30赢得比赛;同样也不能数到29,否则对手直接就到30。如果你数到27,那么你肯定赢。想知道为什么吗?”梁老师故意卖了个关子,以便引起大家的思考。
“噢,我明白了!”李浩楠抢先答道。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点头表示明白。梁老师随手把27写到黑板上,又继续问道:“那怎样才能保证数到27呢?”陶谦谦连手也不举就直接抢着回答:“必须先数到24。这样不论对手数25还是26,我都可以直接数到27。”“很好,那怎样才能保证数到24呢?”梁老师把24写到黑板上,同时又抛出下一个问题。这下,同学们都发现了规律,异口同声地喊道:“21。”“好极了!看来同学们都发现规律了。要想赢得比赛就必须保证先数到27,24,21,…,9,6,3这些数,它们恰好都是3的倍数……”
“丁零零,丁零零……”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室里没有了刚才的喧闹声,同学们都在默默地品味刚才的推理过程。
其实,梁老师这招就叫“逆向思维法”。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问题,从结论往回推,也就是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会有所发现,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在创造发明的路上,不少科学家采用逆向思维创造出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下边介绍的这几个发明全是逆向思维的功劳。
1. 另类的破冰船
传统的破冰船都是依靠船自身的重量来压碎冰块,因此它的头部都采用高硬度材料制成,而且设计得十分笨重,转向非常不便,所以这种破冰船非常害怕侧向漂来的流水。苏联科学家运用逆向思维,变向下压冰为向上推冰,即让破冰船潜入水下,依靠浮力从冰下向上破冰。新的破冰船设计得非常灵巧,不仅节省许多原材料,而且不需要很大的动力,自身的安全性能也大为提高。遇到较坚厚的冰层,破冰船就像海豚那样上下起伏前进,破冰效果非常好。这种破冰船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破冰船”。
2. 火箭减肥
1964年6月,32岁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中近程火箭任务。当时正值7、8月份,戈壁滩的天气极度炎热。在计算火箭推力时,发现火箭射程不够,大家都在考虑是不是应该再多加一点推进剂。但是,火箭的燃料贮箱有限,再怎么也“喂”不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