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训练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用普通话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并自觉运用普通话来进行教学。因为标准的普通话易于表情达意,而方言则不然,甚至会令人感到别扭。同时,使学生能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也是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
何谓“文气”呢?著名学者唐同志曾说过:一个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并不是一律的。因此,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句子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抑扬顿挫,这就是所谓“文气”了。(唐《文章修养》)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比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第三,应仔细品味关键词语,感受关键词语在语言中的表意效果。
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好,这是作者对“到”、“过”、“吹”等字进行比较后才选定的。原来的几个动词缺乏形象感,而“绿”字色彩鲜明,生动刻画出了江南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朗读时就应该仔细品味“绿”字的表意效果。
第四,在朗读中体会通过停顿来表情达意。
篇2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篇3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低年级自能阅读训练”的试验。我们试验研究的对象是"自能阅读策略",这里所说的"策略"是指一种用来思考问题的,比较抽象的、通用的思想方式。"自能"则突出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掌握了这种策略后,能运用这种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能力去解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能阅读"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以此为支点的。学生在自能阅读训练过程中就能学到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因而也培养了其运用当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以上所述,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在低年段实施自能阅读策略的基本框架:
一、欣赏性地听,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人类主动探求新知的思想倾向和内在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能利用各种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阶段的深入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的教学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存储了充足的多媒体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在这个程序中阅读文本,倾听优美的朗读配音,同时观察相关的图像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在一边欣赏中充分领略阅读材料所显示出来的美,去感受、体会这种美,继而激起创造美的欲望。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有了初步的接触,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哪怕这个认识十分肤浅。如在一年级自能阅读策略训练的实验活动,"……像……"的名式学习为例,在比喻欣赏中有一句:"盛开着的金黄色的郁金香多象盛满美酒的小金杯啊!"学生自己阅读这名话,在配音中欣赏这句话,再观察美丽的郁金香图,就领略以了用比喻句说话时的美,也初步接触、认识比喻句。这种感性认识为下一个环节的学说打好了基础。利用计算机交互性能强大的特征学生的操作是自主的,喜欢欣赏哪一句就进入去进入哪一句,喜欢听几遍就听几遍。在这个环节前教师只要交代好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听,不加任何干扰,这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适当的主导性。
二.人机对话,自能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在我们的自能阅读策略的主体环节中。我们让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对话,自悟出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这里我们同样运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为学生设置了大量的选择题,让学生在习题过程中加深第一环节中对新知识的原始认识,到最终,自悟出要学的新知识。我们在教学辅助软设计时,同样地题目文本,配好相关图片,让学生在图片提示下启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自学自悟。设计中了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的诊断评价,反馈强化的功能,在学生做出正确的答案选择时,发出"你真棒"的鼓励之声和个"笑脸",选择错误时发出"要努力!"的语音,再罚一个"哭脸",这些趣味性浓郁且带有一定强度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在不断深入的习题中,学生无形地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程度的理性认识。在教师指导中概括出所学新知识的内容。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监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帮助与促进。
三、灵活应用,帮助巩固新知识。
这个环节是自能阅读策略的巩固环节。在这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学到的有关比喻知识去完成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习题,在应用中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在习题中分A、B两类。A类较容易,B类加大难度,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不同程度选择习题类型。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这一环节中加入了练读的内容,我们的设计意图是:一方面用多读的形式巩固学生学会的知识,另一方面解决了在计算机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只重视人机交流而忽视了对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
四、扩展迁移。
篇4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提高口语训练课效率
低年级设置的口语交际训练课,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选好话题,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要采取适合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训练,如:每周一次的看图说话表演赛,间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赛,月内一次双人对话录音欣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采取多种形式,配以科学的学法引导,可使学生变得乐说、会说。口语训练的形式可采用“看-说-写”、“听-说-写”、“读-说-写”、“画-说-写”、“做-说-写”。在句式上,通过提供典型范例,让学生观察、理解、模仿,既达到会“说”,又能够说好。训练的句式如:“有……有……还有……”、“先……再……最后……”等。段式如:因果、并列、承接等。
三、发挥语文教材简短新颖的作用,进行“短、平、快”训练
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和“自读课本”的作用,利用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故事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必要时“拿来”仿一仿,用一用,说一说,所耗时间短暂,学习频率快捷。对于解决“怎样仿、用,如何促说”这一问题,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方法,学习研讨。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改变语文作业设置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将原来一、二年级的组词、造句本改为写话积累簿。一年级每天写一句话,先模仿写,再独立写,中间插上优美词句的积累;二年级每周写一句群,中间插入成语、古诗的积累,并让他们互相交流,以此促进“说”的训练。
四、挖掘多方资源,实现口语训练“四结合”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说:“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我们的教育范围。”我们认为,社会是实施“口语训练”的无边课堂。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科技知识,我们将雕塑公园、科技广场、开发区立交桥和节假日旅游点等作为训练口语的活教材,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增长点”,使他们在每一次参观后都会产生新的启迪,促进语言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则,通过家长会、(家长意见反馈表)等形式,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使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父母,而且是孩子的家庭教师。从家长为孩子笔录的一本本说话稿和录制的一盘盘磁带,可以看出,他们真正懂得了怎样做才是“爱”孩子。由于家庭的支持,我们的口语训练进展顺利,效果良好。学生大都会用录音机、复读机,读、说、写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3.口语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篇5
[内容]
一凭借画面,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低年级看图学文所采用的图一般都很形象具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材料。尽管“图”是静止的画面,但美丽的图画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因势利导,从图入手,指导学生通过看图,了解客观事物。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词句和具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图意。如《秋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秋景图,可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在学生弄清图上景物后,要求学生具体观察天空、云朵、稻田、梧桐树的颜色、样子及小动物的动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意,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而《温暖》一课的插图,可让学生带着“敬爱的为什么紧紧握住一位清洁工人的手”这一问题,从画面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衣着、动作、神态,再观察近处的树枝、落叶、清洁车,远处的人民大会堂及门前前停放的小轿车,最后引导学生把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展开合理想象,这对发展学生语言是大有裨益的。
二、通过朗读,理解语言文字看图学文图文结合,情景交融,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组织教学。例如,《秋天》,通过朗读,学生从感情上理解了文字,了解了秋天的特点,而要使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指导感情朗读是至关重要的。如感受“秋风扫落叶”的景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将“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仍下来,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与文中“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有的落在水里,有的落在岸边”进行比较,学生懂得了,作者把树叶比作伞,比作运动场,就能突出小动物在秋风扫落叶的时节里,还显得那样有生气、有趣味。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学生很自然地用欢快、喜悦的语气,把小鱼、蚂蚁的欢乐心情朗读出来了。
三、设计练习,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一二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时,须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水平,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上得到熏陶。我在教学《秋天》时就有意识地进行了句式练习。一是问学生:把“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下落下来”与“飘下来”中的“一片一片”换成“一片片”行不行?“落下来”与“飘下来”一样不一样”并要求学生仿造句子。二是让学生读一读:“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上去,来回跑着,把它当作运动常”并说说树叶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怎么样?学生很快说出了:“树叶落在稻田边,小动物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有的学生还联系下文找出:“有的还落在池塘边,燕子飞来看见了,把它当作催自己到南方去过冬的电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很快提高。
篇6
2、加大训练量,提高学生说、读、写的能力。
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表达能力合二而一的综合能力,关系到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前途命运。传统的教学弊病:学生终日呆在课堂上,埋在作业里,很少有说话训练机会,很少有阅览课外书籍机会,使学生几乎成了只会“叫”、不会说的“小绵羊”。至于作文水平,也仅仅依靠每学期的六、七次正规作文练习,更是可怜之至。因此,必须加大训练量。具体做法如下:(1)把说话引进课堂,给学生课上说话的机会。如每堂课除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多给学生说话机会外,还应抽出时间让学生三一伙、两一组的组合起来进行说话训练或口头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集中、条理,准确、通顺的语言能力。
(2)、把教材中所有的阅读篇目都放在课上来处理,保证教材阅读量。因为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同样离不开量的积累。关于课文内容,学生理解的坚决不讲;有的课文就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文章的最妙之处、最感人之点就行了。
篇7
一、遵循原则进行听说训练
1.激励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践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反馈性原则。
儿童心理学表明,当小学生把注意指向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循序渐进的原则。
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二、多种渠道进行听说训练
1.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西门豹》一课,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我把事件线索简要板书出来,引导学生根据复述提纲,联想课文内容,想象西门豹智惩巫婆、官绅的情景,有感情地将这个过程讲出来。
2.以兴趣活动创设情境,强化口语表达训练。
按照学期开始制定的实验计划,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的举行,同学们纷纷感到形式新颖,参与积极性高,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3.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口语表达能力。
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于是,我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上电台主持节目,布置采访话题(如:“每天看电视对少年儿童是有益还是有弊?”“双休日你在干什么?”“说句心里话”等),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4.鼓励比赛竞争,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
我班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孩子们好胜心强,参赛前必作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5.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三、方法各异进行听说训练
1.激趣法。
第八册语文教材中,有一道听说训练题——说自己做过的某个小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用具、材料、注意事项。为指导学生细致观察,条理叙述,我和学生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怎样使小船游到盆中央?”实验材料摆放在讲桌上,我先请学生说说实验前有什么准备工作。(桌子上放着两盆水,都不很满,其中一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小船。此外,桌上还放着糖、盐、面粉少许。)然后我又提出:“在不借助手、棍拨弄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能使小船游到水中央呢?”同学们思维很活跃,纷纷猜测分别放糖、盐、面粉试试,我请学生上台操作,别人观察他的动作、实验过程、结果,再连成几句话把刚才的过程说下来。在放了糖等物以后,小船依然毫无反应时,有人建议:往盆里倒水试试。这次实验过程、结果也请学生仔细看,看后说说。果然,小船在盆里巡游一圈后停留在水中央,我告诉学生这是水表面有张力的缘故。有趣的实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将自己亲眼所见、亲自参与的试验表述出来,同学们兴趣盎然。
2.看图练说法。
例如教学看图学文《小足球赛》时,先指导学生整体看图,弄清图意,要求学生按一定顺序把图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说话要求准确,用词恰当,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小足球赛紧张、精彩的场面。
3.听辨、比较法。
如教学《小珊迪》一课时,作者在结尾段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珊迪美好品质的赞美。我将原文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分别朗读两种句式,让学生听后说一说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体会用反问句有什么好处。
4.说写结合法。
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篇8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篇9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篇10
3.巧妙的内容组织能力:即紧扣话题讲述见闻,当众即兴简短发言,条理清楚地安排内容,根据不同场合、气氛、对象组织内容、调整内容。
4.恰当的体态表现能力:即通过表情、手势、体态变化等增强话语表达效果。
二、遵循口才训练的基本原则
1.民主性原则:
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放手让学生讨论、争论、辩论。学生说错了,绝不讽刺挖苦;学生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甚至顶撞,绝不强制压服,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个个跃跃欲试、人人各抒己见的口才训练氛围。
2.层次性原则:
口才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按年段分解训练目标,组织训练活动,形成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口才训练序列。如:从说好一段话到叙述事情、讲述见闻再到出口成章;从说准到说顺、说细再到说完整。既要适当降低坡度,夯实各阶段口语基础,确保目标到位。又要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通过及时调控,使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渐入佳境。
3.科学性原则:
口才训练不仅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还要教给学生说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等表达技巧,旁征博引,使论证逻辑严密、充分有力。
4.全面性原则:
口才训练以语文课听说读的能力为基础,又要立足于听说读综合能力的提高。要使它获得最佳效果,结出丰硕果实,须注意四个结合:(1)语言与思维训练、内容与形式训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2)听说读写训练互相结合,互相促进;(3)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互相结合;(4)因材施教与全面提高互相结合,力求形成全方位、多触角、多形式的训练体系。
5.示范性原则:
教师应加强语言修养,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语言功夫,讲究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使自己的语言清晰流畅、形象生动、妙语连珠、扣人心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发挥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三、创设口才训练的特定情境
1.实物演示情境
(1)看物说话:即看实物说话、看模型说话、看图片说话、看场景说话及观察大自然说话。(2)操作说话:即借助手工制作、生产劳动、实践活动说话。(3)实验说话:即通过直观演示、科学实验、文体游戏等活动训练说话。
2.音像表演情境
(1)声像配音:听一段音乐,展开想象编讲故事;看一段录像,根据画面配旁白,按照口形配对话。(2)影视评说:看百片、读百书,举办口头影评、书评或观后感、读后感交流活动。(3)话剧表演:这里主要指课本剧表演(小学语文课本剧已汇编成册出版发行)。
3.角色模拟情境
(1)生活舞台: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实际角色,如接待客人、探望他人、求助别人、购买物品,在适当场合说出最适当的话。(2)道德法庭:创设法庭场景,按程序对品德不良行为进行审判,评其美丑,论其善恶。(3)商品洽谈会:模拟交涉、谈判、广告,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介绍商品性能、用途、使用方法,为确保自己的合法利益据理力争。(4)记者招待会:开展调查、考察、采访,明确采访目的,设计采访问题,召开“记者招待会”,以记者身份口头报道采访结果。(5)新闻会:布置学生收看新闻,安排时间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汇报国内外大事。
4.信息交流情境
(1)天南地北:以日常生活为素材,组织学生自发聊天,如:“街谈巷议”、“说三道四”、“海阔天空”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2)异想天开:结合科幻影视、读物,进行科幻内容讨论,发挥创造想象力,培养口语能力。(3)开心一刻:广泛收集小品、相声、笑话、歇后语等幽默语言与故事,让学生汇报、表演、运用。(4)热门话题:围绕衣食住行等学生最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5)每日演讲:开展每月故事会和每学期“读书报告会”。
篇11
随后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指导一层读一层,指导一段读一段。重点句子段落反复读,边读边想,直到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止。真正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后再让学生精读课文,使之进一步理解文章是怎样表达课文中心思想和思想感情的。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随着说的步步强化而逐步加深,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体会越深。
二、以说代讲,提高学生的能力。
“读”是理解课文的基础,“说”是理解课文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实施“以读代讲”的同时,实施“以说代讲”的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语言的运用表达。而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清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达到以“说”代讲的目的。在这一方面我抓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1.“说”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说”,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
2.“说”想象。想象文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学生说得越具体、越生动,说明他们理解的越深刻。
篇12
每个自然段都是由一个一个句子组成的。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首先必须分清一段中有几句话。
一段中有几句话,一般可以从标点符号上分清楚。凡是一句话的末尾用的是句号、问号或感叹号,就表示一句话已经写完了,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第1课《晨读》第2自然段共有7句话。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况:
1.凡是引用的话、所想的内容或对话时说的话,不管里面有几个句号、几个问号或几个感叹号,在段中数句子时,都只算一句话。如第四册《看月食》的第5自然段:妹妹紧紧地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了吗?”爸爸微笑着说:“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转到了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挡住了太阳光。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叫月食。等到地球转过去,月亮又会亮起来的。”在这里这一段只算两句话。当然,如果专门具体分析其中说话的内容时,仍然根据其中所用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的数目计算句子的数目。
2.句末用的省略号,这句话的内容已经说完了,也应算一句话。如第四册《黄山奇石》最后一段: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这一段应算两句话。
二、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要理解自然段的意思,就要从理解一个一个的句子入手,先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常用的方法有:
1.分析句子结构。首先,可以注意词语的排列顺序。如《师生情》中的“她们还是深情地看着,等着,心里默默地祝愿着。”这里,“看着”、“等着”、“祝愿着”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如果挪动了,意思就变了,就与当时的情况不相符了。其次,可以分解句子。如《晨读》中的“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连小鸡在她身边叽叽叫都没有觉察。”可以把这句话分解成两层意思:①“铅笔放在身边,两手捧着书,完全被课文吸引住了”;②“没有觉察”小鸡在身边叽叽叫。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全句的意思:读得多入神哪。再次,可以缩短句子。如《晨读》中的“这会儿,他用书托着下巴正在认真思索,是思索一道难题呢,还是思索今后应该怎样专心地学习?”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他正在思索”这个主干,全句的意思就好掌握了。
2.概括句子内容。就是要注意句子中各部分之间内容上的各种关系。有的句子写了几个连续动作,其中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概括这种句子的内容,就要抓住主要的,省略次要的。有的句子并列地叙述了几件事情,描写了几样东西。概括这样的句子,就要归类、合并。有的句子也写了几样东西、几件事情或几种情况、几种样子,但同时进行了概括,有“总”有“分”。概括这样的句子,可以抓住其中“总”的部分,省略其他“分”的部分。
还有的句子只具体地写了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或情况,没有直接写出要说明的问题。这就要多动脑筋,认真归纳了。如《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三句话中,从按小男孩的“吩咐”、“很久很久”地让他“摆弄”以及对着他“微笑”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尊重、诚心和耐心。
3.抓住关键词语。包括生词难词、能突出说明句子意思的词、含义深刻的词语等。如《师生情》中的“三位女同学带着全班同学的心意去看望老师”。只要弄懂了“心意”、“全班同学的心意”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理解了。
4.联系上下文。有的句子,除了弄清其中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全句的意思。如《一定要争气》第五自然段有一句话:“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为了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上文写到: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手术。这种手术很难做,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和细心”。教授没有成功,同学们都不敢尝试。下文写到: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联系上下文,就能真正理解童第周“真行”的含义。同时,教授“兴奋”是由于出乎他意料之外,也是出自他的内心。
5.搞清句子含义。有的句子包含较深的含义,就要搞清它的含义,才能懂得句子的意思,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大海的歌》中有这样两句话:①“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②“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要掌握这两句话的含义,一方面要弄清景与情的关系,搞清到底是谁在唱歌。句子表面上是写“浪花”、“大海”在唱歌,实际上是写作者内心在唱歌。另一方面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课文的中心,搞清唱的什么歌。句子中的“新”,实际是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和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欢乐”,则表达了作者欢乐、自豪的爱国之情。
另外,进行句式变换、看清标点符号等,也都是理解句子的方法。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帮助学生掌握句子间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自然段都是由好几个句子组成的。这些句子是怎样组成一个自然段的呢?句子与句子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同时,有的自然段中还有这样的情况,这几个句子组成一层意思,另外几个句子又组成另一层意思。在这样的自然段里,不仅要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还要掌握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自然段中,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基本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解说、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总分等类。下面略举数例:
[例1]《赵州桥》第3段:“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像活的一样。”全段共3句,是总分的关系。
[例2]《翠鸟》第1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全段共6句话,是并列的关系,主要写了翠鸟的颜色鲜艳和小巧灵活。
[例3]《手术台就是阵地》第2段:“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这一段8个句子,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是承接的关系。
四、培养学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理解自然段,就是要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怎样才能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呢?主要方法有:
篇13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著文批评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5年过去了,状况又如何呢?“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可以说是变动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变动。”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断言。教学效率如此低,学生素质如此差,怎能适应当今时代乃至21世纪的需要呢!“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应读的村料,现在已成为当代各级管理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生产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手段。”(杨春华、王靖元译《快速阅读法》前言)。本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试用、实验,最终定型的。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微观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适应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第一次将快速阅读纳入中语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易的文章,把握大意”,并对速读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作了具体设计与安排。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其次,阅读的对象是语言文字。汉字能速读吗?汉语言文字学作了肯定的回答:汉文不仅适于速读,而且优于拼音文字。因为: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同一文件,永远是汉文本最薄。第二,汉字个性突出,感知快;汉字形体各异,示差性强,分辨率高。第三,汉字稳定易识、易记,适宜速读。第四,汉字是表意文字,利于理解。另外,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侧面为速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比如,快速阅读作为阅读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与阅读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尤其是现代阅读学,它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
(四)经验依据: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我国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台北师专附小谭达士校长训练的学生其阅读效率也是成倍、成数倍地增长。本模式实验表明:学生阅读效率一般可提高4—5倍,达到1500字/分。大量经验表明,速读能力同其他技能一样:通过训练,才能提高;通过有效的训练,就能迅速地提高。
二、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的着眼点──信息社会。
我们构建“四台阶”模式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时代飞速发展,快速阅读应运而生。快速阅读集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现代阅读学等相关学科原理于一体,实质是一门高效阅读学。它不仅要求读速快,而且要求理解深、记忆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迅速扩大其知识面。为此,《阅读学丛书》主编曾祥芹教授还称:“速读是语文教育的高科技”。
与此同时,要提高中语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还得切切实实地开展“大语文教育”,将学生带到丰富多采的大语文天地中去学语文,用语文。这不仅与现代教育观合柏,也与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性”相一致,更有利于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且,速读在大语文观统率下进行,才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两者比翼双飞、相辅相成,必能收到最佳效果。这就是我们积极推行下述公式的基本缘由:“快速阅读+大语文观=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