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有企业风险控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篇1

1.2国有企业风险控制问题研究意义

本文以我国的国有企业发现现状为切入点,对其内在的风险控制问题做出相应的研究,其中主要是对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此外,在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的一般框架所带来的保障国有资产经营安全性的制约性问题进行研究,进而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它为当下国有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同时也为考察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且从国有企业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层面探究出相关的理论点,为我国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理论指导。

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

2.1一般企业风险识别过程

风险控制是一项具有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其管理模式是动态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组织的收益性。在企业管理中,最根本的目的是收获经济效益,在此前提之下,必要的经济估算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而在经济估算当中,由于预想与实际情况的偏差所导致的问题以及人与交易的控制点的差异性对经济估算结果带来的影响成为相关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风险识别就是对这种风险进行判断、界定和管理的主体,它包括各个具体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两个层次,在一般情况下,风险识别是对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认知水平进行有效识别。

2.2国有企业风险识别特点

不同企业类型在风险识别管理机制上的内容与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风险识别并不完全适用于国有企业的管理,比如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管理层面,而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主要集中于治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问题上应该有所区分。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特点在外在决定性上的体现较为明显,一方面在于其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于其决策层的足够保证,这就使得国有企业在风险识别主体的选择机制上存在特殊性。

2.3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

从一般企业的风险识别与国有企业的风险识别的对比之下可以预见到国有企业在企业群体中的差异性,这一差异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个国有企业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另外还包括国有资产监督机构风险识别具体内容的界定。通过对双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衡量,来获取风控重点内容。

3.国有企业风险控制

3.1国有企业风险治理概述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中,风险控制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的探索过程,风险治理涉及到诸多理论知识,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以及经营管理,风险控制是一项系统的课程,它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发挥着潜在的影响作用,对于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各大相关领域暂时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认为在企业治理中应该有风险控制的意识,另外,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在风险控制的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并从更加广泛的角度和更高层面为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理论提供案例以及参考。由于国有企业在企业内部风险交易和风险传导机制上存在一些特异点,因此,国有企业的风险控制问题应该被单独列到一个版块进行相关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究。商场化改革为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企业的风险治理方面,必须遵循标准化的价值原则,以我国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研究为导向,对市场环境下企业治理的模式进行考量,以此来丰富国有企业风险控制理论的研究状况。

3.2国有企业风险案例研究及案例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比较短,在相关的体制建设和制度研究方面尚且存在缺陷,现实西方经济体系中活跃的大型企业集团均拥有稳定的企业制度和成熟的运作机制。本文就西方大型企业运行机制与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现状为前提性背景,对国有企业的风险治理实践情况做相应的实践探究。首先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其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对企业治理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根据国资委对14家央企的抽样调查中可以发现,在2010年上半年累计发生的法律纠纷案件有288件,在2010年下半年则增加到了544件,增幅高达143%,其中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和并购等方面的法律风险尤其突出。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本文采用改制后国有企业引入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案例,从反面证明了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国有企业风险控制是一个综合化过程,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应该同时实施。内部从制度、资源配置优化等方面展开,做好风控评估工作,并制定出预防性方案,使得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得以降低。外部控制则需要结合市场动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遵从市场机制,防范市场风险,从而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篇2

一、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分析

除了上述提到的一些企业财务风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积累、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均会产生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一般情况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反之收益就越低。

(一)从资产的负债状况里分析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资产负债方面分析,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企业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来看,企业的固定资产由自由的资金与长期的负债构成,流动资产则用来筹集流动的资产。这种资本类型是比较正常的结构,属于风险比较小的一种;第二类是负债表中出现红字,这表明有一部分资本已经被亏损,因此,表明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财政上的危机,应当被注意;第三类是资本已经被全部亏损,而且已经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形,此时是最危险的状况,应当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二)从企业的收益状况来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

从企业的收益方面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可以分为下面三个层次:一是企业的经营性收入扣除相关的经营性成本后获得的收益。二是在经营性收益的基础上扣除相关的财务性费用后的收益,这类收益称为经常性收益。三是期间收益。对这三个层次的收益进行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财务风险。第一类风险是,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说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二是如果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收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若严重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必须十分警惕;三是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财务危机已显现。反之,如果三个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分析,可以得知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种类的风险。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也已经采取了不少的措施来加以防范,但是,到目前为止,企业在财务风险的防范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我国的国内贸易型公司,不管是领导还是职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的认识都不多。不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缺乏财务的风险防范意识,这就十分容易导致潜在的风险被触发,从而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比较缺乏

企业的财务风险虽然各种各样,但是,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一般都会有一定的先兆,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应当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在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风险预测机制比较匮乏,因此,在很多时候,企业很难预测到相应的财务风险。从而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地根据财务风险做相应的调整和补救措施,因此,当风险真的到来时,会使得企业猝不及防,从而导致十分严重的损失。

(三)盲目对外投资导致企业损失大量投资机会与资金

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系统与分析决策系统,因此,导致企业对外投资处于劣势地位。再加上企业一般急于求成,想要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就很容易掉入投资的陷阱中去,导致企业在对外的投资中十分盲目,没有针对性与目标性,也缺乏清晰的规划性。因此,就很容易造成投资的损失。

(四)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弱化

财务部门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在企业的战略规划、资源配置以及业务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财务部门中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财务监督的职能,对国有企业控制财务风险的工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国有企业财务部门大多数只是对企业资产进行监管,对业务的监管却不完善。财务的监督与服务没有达到统一,严重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效果,起不到控制财务风险的作用。

(五)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脱节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国有企业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然后针对分析的结果,采用及时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控制。但是有的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时,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知识、理论与方法,没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技术工具进行有效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没能与企业层面、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国有企业无法使用内部控制的方法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责任进行有效的分配,这极大的降低了国有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力。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企业在控制财务风险的时候,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与目标,而不能把杜绝一切风险、控制与解决一切风险作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目标,应当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相关风险的存在。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在控制和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上,还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工作。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企业想要防范和控制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首先应当树立相应的风险意识。在企业制定和实施某一方案或计划时,在考虑到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要充分意识到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大,同样的,收益比较大的,也可能意味着风险比较大。为了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在制定和实施相关规划时,应当坚持谨慎的原则充分考虑得失利弊,分析收益与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国有企业管理层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推行,探索出符合本企业发展的风险管理机制。还要确保财务人员具有风险意识,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从而规范企业的财务活动,将内部控制当作日常的企业管理。国有企业还要进行多元化的经营,不断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从根本上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应当发展相应的企业风险预警文化,完善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

风险管理也需要风险预警文化作为软支撑。丰富和发展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文化可以对在企业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起到良好的补充与辅助作用。企业应当努力发展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文化,要努力普及财务风险的相关知识。一是企业应当大力培育良好和全面的财务风险预警文化,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二是企业还应当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和传播企业的风险预警文化,使得风险预警文化深入人心,逐步落实到行动中来。

(三)企业应当加强资金的管理

在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中,保障企业资金的安全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因此加强企业对资金的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在企业使用资金方面建立严格的审核与批示制度,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资金的使用规模与使用渠道,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调度。要建立一套完备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于每笔资金的进出,企业都应当进行严格的记录,同时还要建立一种相互监督与制衡的机制,保障资金使用数据的真实性。只有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与使用,才能保障资金的安全性,从而在保障公司财务的安全上迈出重要一步。

(四)企业应当完善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

企业的决策机构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企业的决策机构应当做到从根源上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机构要具有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与防范能力。为了能够做到这一点,企业应当从多方面完善企业的决策机制。一是企业应当建立比较完善的决策机构。要完善企业的股东会与董事会的人员结构与组成,为了能够使得决策机构具有良好的财务风险预测能力与防范能力,就必须要求股东会与董事会的成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在处理企业财务风险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二是要建立一套公开透明、民主的决策方式,在企业通过一套方案时,应当不仅仅征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与意见,也应当适当地征求企业普通员工的意见,这样做有利于企业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与防范。三是要重视企业监事机构的作用。监事会与监事人员在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监事机构可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多方面的监测,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科学设置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一是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实现企业资金的量入为出,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保证资金的安全,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二是企业还要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对企业的现金流量控制、目标成本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与预算目标不相符的地方,并及时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国有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子公司的有效控制,规范子公司的行为,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职能

国有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综合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道德品行,为财务部门进行更好的监督与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国有企业要建立财务与业务统一发展的内控机制,将财务部门监督与服务的中心前移。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变化,充分的考虑财务风险监控面临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制度,保证财务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企业首先要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应当认识到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同时,还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预防与监督机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及时进行汇报,以使得企业可以做相应的准备与调整,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的风险。总之,应当综合各种手段,降低企业风险,努力将企业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从而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作者:彭秀峰 单位:新疆神火煤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高三凤.国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J].会计之友,2012(23):70-72.

[2]迟丽华,于雪.新《企业财务通则》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生产力研究,2011(9):198-200.

篇3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现状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取得的成就 国有企业改革随着时展被不断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最终得以确立,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3年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取得了一些重要成绩,其中涉及到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改革也收效明显。(1)财务监督体系初建。自从国资委成立,便一直积极重视中央企业风险控制和财务监督工作,陆续出台了出资人财务监督的一系列制度规章,并研究下发了相关联的不同管理规范,开展了企业财务动态监测、财务预决算管理、会计核算监督、经济责任审计、中介财务审计监督以及内部审计管理等各项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手段基本形成了健全有效的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2)控制内容扩展。在政府监管机构大力推动下,控制内容从会计控制扩展到业务控制。2000年修订的《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新会计法增加了“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真实、完整;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授意、强令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变造、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相关会计资料,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3)强化风险控制政策。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我国政府与监管机构都十分重视。这是因为金融机构是高风险尤其是高财务风险的业务主体,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对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财务风险,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中把内部控制分为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两部分,而风险控制则是内部控制的核心。(4)外部审计作用得到加强。不单独依靠内部审计,要有力强化外部审计的作用。这是因为外部审计是监督监察机制,是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推动力。由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内部控制可靠性的直接关系等原因,外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加以强烈的关注,这就促使国有企业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力度,促进了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快速发展。

(二)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后,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从而有效实现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但是面对多元化的市场条件,在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控制方面仍存在问题:(1)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对出资人管理难度大。回顾国有企业的形成历史,不难发现国有企业具有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先天特征。直至现在,仍旧存在许多国有企业甚至是国有独资企业。所以,这就直接导致了对国有对企业出资人管理困难,尤其是在对其进行财务监督管理时,会面临不少阻力。(2)国有企业的目标多样性,会冲击企业经济效益。由于国有企业基本属于国家控股,因此很容易理解国有企业是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的。所以政府对国有企业赋予了多重发展目标,包括提高效益、稳定就业、调整产业等。国有企业由于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责任,相应的便会分散一定的资源和精力,可能会损失一部分经济效益,导致企业产生相应的财务风险。(3)法人治理机制尚不完善,有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一些国有企业没有进行公司制改造,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机构还没有真正建立,存在董事会机构缺乏,职能不到位的情况。而有些国有企业即使已进行了公司制改造,也有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由于法人治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决策权和经营权无法分离开来,造成企业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措施时,可能会受到阻挠又没办法解决,从而增加了风险系数,妨碍了风险控制。(4)业务板块纷杂,管理层次多。许多国有企业集团并不是市场竞争机制的产物,而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尤其是在省级以下的国有企业,这些层级的国有企业托管和产权划转相对混乱。这样的境况会造成国有企业集团母子公司关系复杂,管理层级冗余,管理效率和决策效率比较低。还会造成国有企业集团控制力弱,包括预算控制虚化、审计监督微弱、资金管理松散等。这些低效率影响了企业整体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施,无法有效控制风险,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完善对策

(一)公司层面 提高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公司层面上来说,包括了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人员、制度规章、文化内涵等。具体表现在:(1)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集团董事会制度,能够改善企业决策机制;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也能降低国有企业的决策风险。要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必须彻底进行公司制改造,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保证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且达到权力的制衡状态。董事会的建设是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重心,董事会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并且要将权力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权力的制衡,才有建立的意义。(2)创建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风险文化的凝聚力能够帮助企业促使形成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的氛围,因此企业风险文化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企业管理层要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带动员工个人积极参与其中,自觉与个人价值观相融合,训练出风险意识的观念。(3)招募并培养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不单单只是要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更要多引进以及培养优秀的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因为风险管理不仅是管理层、董事会的责任,也是整个企业不同岗位不同职责员工的义务。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全公司要上下紧密结合,建立起坚实的抵御防线。(4)健全内部审计部门,强化审计管理。由于内部审计是通过独立的、重点的风险监控以及风险再评估等手段,促进企业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所以国有企业应该采用风险导向性的内部审计,提高内审人员素质、扩大内审范围、保证内审独立性,从而控制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5)构建财务监控体系,加强财务监督。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加以恰当的监督,才能时时保证风险内部控制的运行质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对风险进行实时控制,及时地收集、分析财务信息,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此外,还要加强财务预算监督,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施行;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综合检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强重大财务事项管理,助力风险控制,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强化总会计师职责管理,更好地发挥委派的总会计师在监控企业财务问题管理中的作用。(6)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为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国有企业应当优化内部控制机制设计,建立权责利相统一、风险管理良性运转的长效机制。针对相应的现实问题,应当优化决策机制、责任追究机制、激励机制和反舞弊机制。

(二)业务流程层面 内部控制的具体形式就是制度流程,制度流程是承载内部控制导向的载体,它能够将内部控制的各项要素融合在一起,就是依靠以控制活动为表现形式。政策和制度是确立企业的经营管理导向,而流程则是将导向落实在具体的操作层面。结合相应内容,提出关键控制点:(1)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该环节的内部控制行为目的是为了规范销售行为、防范销售过程中的舞弊或者误差。其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包括销售计划、处理订单、供货与发出货物、收取款项、坏账处理等。关键风险点集中在客户的选择、销售价格的确定、会计信息的记录处理等方面。为实现销售与收款循环的控制目标,应该重点加以考虑的控制原则与方法包括:授权审批控制、岗位分工控制、销售与发货控制、发票控制等监督检查控制。(2)生产与存货循环内部控制。该环节的内部控制是对存货各个运作环节设计业务流程、确定控制点,借此以改进生产管理,并对费用核算等会计行为的确认和计量实施控制。其业务核心环节包括材料存储、成本核算、生产计划安排、存货盘点等。关键风险点集中在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等方面。应考虑的控制原则与方法有:成本预算控制、生产计划控制以及成本核算控制等。(3)货币资金循环内部控制。该环节是规范货币资金收支、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与控制活动。此业务流程核心环节包括货币资金计划管理、款项收支、备用金管理、现金盘点与银行对账。其关键风险点集中在现金管理、账户管理、票据与印章管理等方面。要考虑的重要控制原则与方法处理除了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外,还有现金和银行存款控制、票据和印章控制等。(4)固定资产内部控制。该环节的内部控制是关于资产的取得、变动等业务行为的管理办法和制度,目的是通过这些关联环节的记录监督,起到防止或纠正业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作用,从而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此业务流程核心环节包括资产的取得、折旧、处置等。为实现该循环,要注重资产取得与验收控制、日常保管控制、固定资产处置控制等关键控制点。(5)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内部控制。该环节是规范财务报告,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防范企业不当编制与披露行为可能对财务报告产生的重大影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的控制方法。核心环节包括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会计核算、财务报告编制、合并报表编制、财务报告的披露。业务循环的关键风险点集中在会计政策的确定、业务信息的归集、财务报表的报出等方面。在实现该循环的主要控制目标时,可以采用的主要控制原则和方法有:岗位分工控制、专业人员控制、职责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以及外部审计控制等。

参考文献:

篇4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为防范控制经营风险、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部分国企的内部控制管理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各业务管理领域基本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业务管理领域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风险控制活动;设置了监察审计部,对主要业务领域初步实施了内控制度监督评价惩处;各级人员对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照国内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论和实践,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体系,突出表现在内控基础尚不牢固,内控运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信息化支持等,内控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内控基础尚不牢固的具体体现在:缺乏系统的内控政策和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和明确的管理职责;缺乏内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和流程体系;没有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风险分析和预控;尚未形成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内控管理运作机制不健全的具体体现在:业务管理领域缺乏明确的风险自我控制机制,目前只停留在零散内控管理阶段,管理水平和内控效果参差不齐;缺乏风险战略管理机制。未设立风险战略管理机构,无法统筹管理各部门内控管理工作,无法对全局性重大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控制。内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内控效率不高,无法实现在线精细化管控。内控管理的缺陷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完善、高效的内控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显得尤其重要。

三、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攻坚阶段,如何搞好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问题。因此,建立以合理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为目标,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企业五要素内部控制体系框架,迅速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四、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

国有企业要按照依法从严治企的各项要求,提高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企、规范经营的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处理好内控与发展、效率与风险等方面的关系。加大企业经济安全文化的引导和灌输,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内控意识的培养;规范员工行为,使其深刻认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方法和途径;明确各单位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巩固风险管理初始阶段的成果,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实现规范管理和经营安全的企业目标。

五、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内部控制重点

企业要想完善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不可或缺,企业必须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做到时时进行风险管理,事事想到风险存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是整个企业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适应的组织机构。通过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风险制度以保证企业在日后行事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企业借助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可以及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所处的风险阶段,及时不断地调整企业的应对策略,以降低企业风险。此外,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预测风险的存在,使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准备,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六、风险管控的平台和载体是内控运作的保证

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以及风险战略管理、业务风险自控、监督评价奖惩、信息沟通等是内控运作机制的核心平台和载体。运作原理是: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任务,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各业务部门每季开展风险评估,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制定部门风险自控计划;内部控制办公室审核汇总各部门季度风险自控计划;召开内控委员会季度工作会议研究审批后下达计划,将管控责任和具体任务落实到部门和岗位;业务部门按照计划开展风险自控改进工作;内部控制办公室每月跟踪,每季末开展监督评价,通报各部门当季风险管控完成情况,并纳入绩效指标考核;凡未完成管控任务的部门除在通报及绩效指标中予以公布外,在下一季继续实施。通过这一内控常态工作机制,有效实现风险管控的落地,形成了风险管控PDCA闭环管理,确保内部控制运作持续良性循环。

篇5

当前,在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房地产商品的开发和销售上,认为内部控制不能产生直接经济价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加之对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深入的认识,这就导致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只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侧重于事后控制,对事前的预防控制较为忽视,这就给内部控制的执行带来了较大影响。

2.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处置力度较小

当前,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中风险管理活动没有专门人员和机构负责,在风险管理中,每个人及每个部门只针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一定的措施,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部分企业自身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缺乏认识,对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系统性,不仅事前风险管理缺位,且在事中和事后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较强的随意性。对风险管理较为被动,不能主动识别、评估、管理和监控企业的主要业务风险,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瞬时性和间断性,且缺乏对风险的定期复核和评估,导致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风险的规避能力缺乏,不能有效适应环境变化。

二、完善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要坚持相关原则

1.合法性原则

企业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在制定时需要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进行,因此,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需要遵循合法性原则,从而保障制度的有效性。

2.全面性原则

在符合内部控制要素要求的前提下,业务流程的设计必须能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将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不得留有制度上的空白或遗漏。

3.审慎性原则

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能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防范,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保持审慎性的原则,确保能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来减少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带来的损坏。

4.前瞻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不仅要满足企业风险管理的需求,且当企业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内部控制制度能及时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确保与企业经营战略、方针及管理要求相适应。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对企业管理者讲,需要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给予充分重视,强化自身内部控制意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和执行,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同时要履行好监控、引导和监督责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制定员工行为准则,认真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合法、公平、公正地处理企业与利益相关各方的关系。

(三)构筑严密的控防体系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起重要的监控防线,明确相关人员的业务权限及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要强化监督职能,在常规的会计核算基础上,需要加强对各岗位及各项业务的核查。另外,还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通过对企业进行常规稽核、离任审计、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还要对企业会计部门强化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构建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和流程

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在组织上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并设计风险管理流程,流程范围覆盖项目相关的各个部门。在风险控制框架中,风险的等级要从成本、进度等指标上设置不同的组织等级进行处理。

三、结语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作为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林.有效加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控制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2014(21).

篇6

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尤以民营经济发展最为迅猛。在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加强与民营经济合作,将有效推动产权多元化,优化股权结构,构建高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发挥资本参与治理的作用,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因此国有企业成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多样化的国有控股企业成为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新思路。

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法律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等诸多风险,时刻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股权结构较为复杂,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为保障国有股权权益,国有股东必须利用其控股地位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

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运营阶段是风险管控重点阶段,国有股东和控股企业应形成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联动的风险管控体系。

一、督促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健全自身内控机制

(一)构建内控组织架构

内控机制的建立必须对企业所有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内控组织架构应涵盖各个部门。为提高管理效率,国有控股企业应建立扁平化的内控组织架构,方便信息的上传下达。同时国有股东作为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母公司,在母子公司之间还应建立垂直的内部控制机构体系。

(二)完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

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各业务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1.资金使用方面。通过规范资金使用的授权审批程序、用款和报销的工作流程,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对于大额资金的支付和使用,必须符合国有企业“三重一大”决策的规定,同时,国有股东应上收适当的权力,如规定超过一定标准的大额资金的使用或投资项目必须向国有股东上报审批等。

2.业务风险控制方面。要求各部门制定业务操作规范及风险控制制度,督促企业事先识别风险控制环节,建立风险隔离防火墙。尤其应加强各类关联交易信息的收集,及时向国有控股股东报告,防范各类关联交易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3.会计控制方面。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会计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的真实性、可靠性。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首先应遵循国有股东(母公司)制订的统一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自身的财务会计制度;其次要从财务人员控制、岗位分工控制、业务处理过程控制、会计记录控制及财务报告控制方面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有效防范风险。

二、建立国有股东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

国有股东一方面应实时监督其内控组织架构运行及制度执行情况,另一方面应严格监控控股企业潜在的风险,这就需要完善其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风险监控系统。建立风险监控系统的基础是确定适合所出资企业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一)风险识别

国有股东作为其主管部门或母公司,必须利用多方面信息对所出资企业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一般可采用的手段主要有:

1.财务监控。国有股东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主体的,必须把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纳入其合并范围,要求其定期上报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报告。国有股东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其财务数据认真进行审核分析,并按照财务风险项目的具体指标进行初步测算,及时发现控股企业存在的风险,向风险管控部门提供线索。

2.工作报告。国有股东可以要求其向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派的高管人员履职尽责,加强对所在企业的风险管理监督。对于可能存在重大风险的经营、财务活动及时向股东汇报情况,执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

(二)风险评估

在根据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提供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可能存在风险的线索后,国有股东应安排风险管控部门(如内部审计部门)针对风险识别体系中发现的风险指标进行详细分析测算,并与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计算指标偏离度;并按照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价。同时,风险管控部门应结合所出资企业所处行业和发展阶段、发展趋势等方面因素,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的改进和解决措施。

(三)风险预警

风险管控部门对于评估结果中反映企业风险较大的项目,应及时风险提示,向国有股东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同时继续跟踪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切实发挥国有股东风险管控部门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风险监控作用。

(四)风险处理

国有股东确认出资企业存在的风险后,必须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由国有股东风险管控部门向混合所有制企业提出风险防范和化解建议,并督促其内部控制机构及时对存在风险的相关业务进行研究分析,优化经营结构,规避风险,自上而下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控机制;以此实现国有股东风险监控系统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控机制的联动循环,形成完整的风险管控链条。(作者单位:新疆国经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7

一、国有合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风险

当前国有合营企业虽然比较注重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但在内部控制的实际推进执行中,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风险。

(一)内部控制执行不力,没有较好的内控环境

按照现代企业规范管理的要求,合营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在企业得到有效执行,但由于国有合营企业的业务及结构相较于其他企业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实际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与事项,导致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就目前而言,合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执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营企业要想打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企业治理机制,确保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严格依法依规履行各自的职责权限,避免控股股东干预经营层管理事务,然而纵观当前大部分合营企业并未实际做到这一点。第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包括管理层在内的企业全体员工,按照要求与标准共同参与实施,而在当前,部分国有合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全体员工中推行不到位。第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不够合理,内控制度的业务流程存在问题,此类问题导致员工在按照内部控制流程工作时可操作性不强或按流程操作时效率太低,业务开展也就不按或不能按流程操作,具体操作起来相对随意,最终导致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业务的合法性、经营的有效性等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第四,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管理层干扰,不能发挥最大的监督作用。第五,监事会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职能。

(二)对内部控制风险认识不清

当前国内市场中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的形式下,企业的发展多多少少会受到国际形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影响与冲击,在此情况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程度也会逐步加大。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合营企业在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方面比较欠缺,现阶段仍有许多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仍然停留在以往的观念上,对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挑战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在运营中不能很好应对各种突发的风险与问题。

(三)缺乏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

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通常会面对政治风险、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保密风险、信息风险等。

面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问题,现阶段部分企业缺乏先进的理念和长远的发展目光,缺乏具有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意识与方案,不能较好的对业务范围内的风险问题进行识别、分析,也就无从制订应对风险的措施,无法有效将风险降到可以把控、应对的程度。

二、强化国有合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国有合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下总结几点强化的建议及对策。

(一)健全当前的内部控制机制

1.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及抵御能力,确保企业有序、健康、长远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2.要进一步提高股东规范运作意识,促进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规范化运作。另外,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细化监事会工作制度,明确监事会职责,完善监事会的来源与专业构成,并对监事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责任追踪和奖惩制度,使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3.要定期开展内部控制测试工作,企业可以聘请第三方内部控制专业咨询机构,围绕内部控制体系评价的目标,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层面采用跟单作业和关键控制抽样检查的方法对执行层面符合性情况进行测试,企业层面采用检查、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进行测试,查找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专项整改,属于内控设计的问题,定期修改内控制度,属于执行的问题,责成相关岗位落实整改并定期跟踪复查。

(二)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及风险应对能力

1.国有合营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这也是建设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国有合营企业可以在企业文化中适当添加风险管理的内容,在日常工作规范与业务操作环节反复强调风险意识及应对风险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员工才能正确意识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推进企业风险意识在内部控制工作中的落地执行,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发现风险、上报风险与应对风险,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企业要切实提升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分析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应对方案。企业可以通过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类与评估,根据风险的等级实施分层管控,使风险管控发挥最大的成效。同时,要提升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企业要定期举办培训学习活动,提高风险管理人员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和风险判断力,使其通过自身的丰富经验与掌握的先进理念、技术,及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及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在企业内部监督环节中,内部审计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有合营企业要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的监督手段,通过对风险控制点、风险控制方法和效果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保证风险控制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1.企业需要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制度,并将审计工作的重点适当偏向降低企业风险、应对潜在风险方面。另外,企业需要确保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独立性,真正落实审计委员会制度,严禁任何人、任何部门直接干预内部审计工作,保障审计的权威性。对内部业务部门,需保障在各项业务活动中,严格遵守内控制度,确保管理规范、风险可控;对内部财务部门,则需要保障其搜集整理的相关信息真实可靠,并对企业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以真实反映企业的具体运营情况。

2.企业监事会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针对董事、管理层及财务等重要岗位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同时企业要定期聘请第三方独立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事项、重大事项、关联交易、内控工作等进行外部审计,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独立审计不受干扰。

三、结语

在当前经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将成立国有合营企业作为其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业务流程的规范性、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及真实性,还能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浅谈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知识经济,2015,16:93-94.

[2]孙艳兵.全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国有上市企业风险管理评估[J].财经界,2010,12:65+67.

[3]张根明,张树银.我国矿业上市企业风险管理实证研究[J].矿业工程,2011,02:3-5.

篇8

财务风险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情况的信号,且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更为严重的是,财务风险常常是财务危机或困境的前导。如果任由财务风险发展和积聚,企业财务状况会一步步恶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会逐步陷入被动,表现出财务亏损、资不抵债甚至企业破产等问题。此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随着业务的拓展和延伸,生产经营中的新问题也会导致财务风险的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必须加强对各个环节资金运动和相互关系的管理,避免财务风险恶化危及企业生存。

二、控制财务风险是国有企业发展中贯穿始终的课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在国有企业中逐步确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更加凸显,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前行,财务风险始终如影随形。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

在国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其所受到财务风险的冲击和影响远比其他性质的企业严重得多。首先,受经济运行机制和自身组织形式的制约,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垄断行业,企业一方面无法自主作出经营决策,另一方面长期受到国家政策性扶持,其应对市场的能力相对较弱,很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低于竞争性行业,甚至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在不断的“国退民进”浪潮中,逐渐丧失保护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会受到冲击,为引发财务风险埋下隐患。除了政策性保护使这些国有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外,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的价格水平低于市场水平,受此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常常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其次,计划经济给国有企业遗留了较多的社会职能和较重的社会包袱,落后的机制、过多的冗员束缚了国有企业获得相对有利的发展机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高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最后,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不透明,不仅关联交易、暗箱操作会带来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而且在高风险投资方面也倾向于铤而走险,使企业正常的资金使用偏离正轨。

(二)国有企业的特殊地位使其财务风险更具破坏性

受20世纪80年代国家资金供应方式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从80年代的不足10%迅速上升到90年代的超过60%,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在75%以上,2012年中国中铁、中国建材等一批央企的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85%左右。越来越重的债务负担,特别是流动负债所占比重较高,使国有企业承担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再加上经营业绩普遍下滑,资金收益与利息费用倒挂,贷款利息严重蚕食盈利,财务杠杆效益无法发挥,成为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通过金融风险的传导上升为国家风险,引发经济危机。不仅国有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会导致财务风险扩散,而且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还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发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乃至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以银行贷款为例,七成以上的贷款流向国有企业,银行体系的呆坏账也主要来自国有企业,一旦国有企业爆发严重的财务风险,资金链断裂,将给国家金融体系以沉重的打击,也给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隐患。

(三)国有企业改革将会使财务风险更加显著

国有企业改革被赋予引领中国经济转型的厚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也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影响整个经济格局的走势。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将会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资本结构、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方面有所突破。当然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加强,产权结构也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在经营风险凸显和资本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国有企业的获利能力会受到更多考验,完成绩效指标的难度较以往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会更高,也会更加显著,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维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等方面会面对更多的挑战。

三、国有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控制财务风险是打造国有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只有从源头抓住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才有助于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一)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增加了国有企业盈利的不确定性

从长远来看,盈利能力能够形成防范风险的财务基础,给企业供给稳定的现金流,并增加企业的偿债和信用保障。然而复杂的外部环境往往会使企业经营变得难以预见和全面掌控,经营风险导致的资金问题最终会累积形成财务风险。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时刻发生着变化,长期受政策保护的国有企业盈利难度加大,更增加了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二)投资缺乏科学论证和管理

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投资的非科学性,对投资环节和要素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导致资金收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终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亏损。首先,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长期缺乏投资管理理念,没有对投资市场信息全面有效分析,投资领域存在领导意志高于集体论证的现象。其次,国有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缺乏对投资市场信息的系统研究,有些项目没有可行性分析就盲目上马,有些项目为追求速度盲目铺摊子,为追求高利润盲目投入不熟悉的领域,这些没有经过科学手段和方法检验的投资多半会造成投资无法按期收回。最后,国有企业内部缺乏对投资项目的动态管理,一旦投资出现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和止损,重投资轻管理的模式就会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

(三)筹资决策失误频发

国有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一般非常注重资金筹集的数量,然而筹资规模、结构、方式及期限的不合理也会增加国有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负担,筹资失误会引发严重的财务风险。从规模上看,筹资规模过小不能支撑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造成经济损失,筹资规模过大又会造成资金闲置,增加资金利用成本而引发财务风险;从结构上看,债务比例高能够增加财务杠杆利益,经营状况一旦出现波动,偿债压力就会大大增加财务困难;从方式上看,无论直接筹资还是间接筹资都各有利弊,过于依靠某种方式筹资不仅会增加资金使用费用,而且还影响企业资金周转;从期限上看,筹资与投资的期限不匹配或者筹集资金内部期限的比重不合理,都会加大企业债务偿还的风险。

(四)资产缺乏足够的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变现能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资金量匮乏、存货积压、应收账款管理不力等都会引发财务风险。一方面,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坏账比例不断增加,各种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减弱,由资金流量导致的支付能力下降会酿成财务风险或危机;另一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较慢,2012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平均为2.21次/年,比私营企业的3.55次/年大约低60%。同时,各种信用风险也会使企业的现金流面临波动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财务的不稳定。

(五)制度和主观因素增加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管理层级多、行政干预多的国有企业来说更是如此。现实中大多数国有企业对于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不够,往往出现了内控问题后才开始“亡羊补牢”,缺乏主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积极性,给财务风险的发生留下了漏洞。此外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财务决策机制没有监督也是国有企业容易发生财务风险的先天缺陷。除了制度因素,主观上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主人翁意识不足,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财务风险更加容易暴露。

四、控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鉴于控制财务风险对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和促进国民经济稳固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分析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入手,以防范财务风险为重点,深度挖掘自身风险管理潜力,打造一个全方位的风险防控体系。

(一)以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对财务风险的基础性防范

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理顺所有者、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四个层次的关系,使之既相互制约而权力又不相容,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立”。当治理结构的逻辑关系理顺了,财权配置也就自然明晰了。国有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强化董事会的责任和权力,使其能够为作为出资人的政府提供权益上的保障。董事会对外代表企业,对内负责经营和管理,并且是重大财务与经营事项的最终决策者。从控制财务风险的角度看,董事会对国有企业财务运行的约束体现在对资产负债结构、成本费用控制、日常资金运作等全面掌控,从宏观层面保证经营目标、财务目标落实。除董事会之外,监事会的财务监督也能在控制财务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监事会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对董事会和经理层不合理的执业行为进行限制,维护国有企业的最大利益,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扼杀在萌芽中。

(二)以重点环节为抓手形成抵御财务风险的屏障

财务风险防范的重点是对投资和筹资行为的规范,以及对流动资产的管理。

在投资环节,首先,加强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投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投资决策水平。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要以稳健为前提安排适当规模的风险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通过市场分析和风险预期,避免投资项目的主观性、盲目性和冒险主义。其次,国有企业除对投资决策特别慎重外,还要加强对投资过程中财务风险的监控和跟踪,因为任何投资项目都必然存在着风险。特别是在重大金额和重点领域的投资,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评审,并建立严密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和措施。最后,国有企业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责任制,把风险防范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避免责任不清造成的投资失误和监管不力。

在筹资环节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安排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债务资金和自有资金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国有企业要在利益和风险的权衡中选择两者合理的对比关系。这不仅能使国有企业获得最大的自有资金收益率,还有助于提高偿债和再融资能力,扩大国有资本未来盈利效率。适度的债务资金水平既要满足投资需求,提高企业投资的净利润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可以通过股东权益比率、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与固定资产比率等一系列指标监测国有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固程度。

对流动资产的管理要重点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建立销售责任制,划分客户信用等级,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避免应收账款管理失控造成大规模的资金链断裂。

(三)以内部控制为支撑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水平

控制财务风险最直接的方法是从国有企业内部寻找突破口。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层都对财务风险具有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点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操作方面,包括授权审批、会计记录、资产保护和预算管理等。由于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因此,资产保管应是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着力点,要重点加强对国有实物资产的定期盘点,保证账实相符。同时针对国有资产的特殊性,建立资产损失内部追责制度。二是内部审计方面,国有企业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原因,及时整改,切实做到有制度可依,提高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还需要将其与日常的财务监督相结合,对财务风险筑起如“防火墙”般的安全屏障。首先,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重点加强采购、销售和资金使用等环节的财务监督。从业务流程和操作程序上,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并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责任,把财务监督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涉及资金的每一个环节上,堵住因舞弊或差错造成的财务风险漏洞。其次,利用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掌握。通过对会计报表、会计政策变化以及关联方交易的解读和监管,检查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并提前作出相关决策。

(四)以预警机制为起点促进财务风险的防范端口前移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是要在现有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设计一些较为敏感的财务预警指标,从而判断国有企业是否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仅需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还需要与诱发财务风险的源头密切相关。在实务操作中,国有企业可以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与经营增长四个方面衡量当前财务风险水平,以国资委每年下达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不同的风险区间,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具体指标如表1)。

篇9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

2.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3.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4.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一)内部原因

企业面临的内部财务风险主要由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形成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出现会直接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比如说,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应收账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欠缺,缺乏控制,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大量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2.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二)外部原因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存在于企业之外的因素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

1.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例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又如,企业资金流动是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确切地说流动性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以保持良好资产流动性。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筑防范财务风险的屏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的风险防范体系。一是要抓好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确保财务风险预警和监控制度健全有效,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监管职责,落实好分级负责制;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财务风险报表分析制度,搞好月份流动性分析、季度资产质量和负债率分析及年度会计、审计报告制度,完善风险预警系统;四是要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在财务风险监管中的积极作用。其次,企业需建立实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会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该系统不仅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包括企业经营中一系列诸如产品合格率、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财务管理实施全过程监控,一旦发现某种异兆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5.对财务风险做出恰当的处理。具体方法主要有:(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商业企业可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2)在损失发生后,或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3)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4)注重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决策者必须做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篇10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探讨了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的实际应用中存在重视不足、独立性较低、审计技术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独立性

引言

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改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也引入了内部审计制度,而内部审计制度也是现代企业中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的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与一定的风险,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企业更应该注重如何降低审计风险。

国有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有些国有企业不断地出现的现象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玷污了国有企业的形象,这时就体现出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减少在工作中的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国有企业中如何展现内部审计的优势,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如何让内部审计成为国有企业增加效益提高效率更值得探究。因此,本文将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原因分析,具有一定的意义。

1、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

1.1 内部审计的概念

201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把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个旨在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确认咨询活动,在评价和改善风险的治理、控制过程中运用有条理、全面的方法,协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它与企业内部其他的部门如生产、销售、管理部门一样,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是在工作中职责不同,企业目标的完成是靠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完成的。

1.2 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

相关审计风险的定义大体上包括三种:

①国际审计准则第六号文件《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审计师面对具有重大错报信息的财务报表时,发表不正确的审计意见所产生的风险。

②《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四十七号提出,审计师无意的对含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发表合适修改意见所面临的风险。

③《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七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第十七条指出,当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重大缺失时,审计师未能发现或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审计风险受到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影响,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进行审计前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在审计财务报表中处于独立的地位,又可以划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审计当中存在一定的错报,那么该错报可能性是重大的,审计师的工作是为了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而实施审计后没有发现错报的风险。《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的工作标准2013年修订版指出,内部审计应当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的不足进行改善并提出合理化意见。

1.1.3 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运用抽样的方法,根据部分样本的特点来推测出整个总体的特点,但在抽样中,样本与总体的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一种很难消除的误差,因此,根据样本推测总体总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根据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人员素质层次不齐,导致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能认识、控制和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但不可能消除已存在的风险。

审计工作只能依赖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评判,无法获得准确的数字,审计风险只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潜藏于审计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审计中,即使内部审计人员出现了判断上的失误,但只要没有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被追究责任时,审计风险只是潜在的风险。

内部审计工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审计风险,审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很严重的,但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对于控制审计风险的无为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和减少风险,审计人员意识到了审计风险存在可控制性,审计风险就被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目前,检查风险是可控的,控制风险、固有风险是内部审计无法控制的。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推行与发展,我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的发展还不均衡,进展速度也显得十分缓慢。中国的内部审计有别于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源于公司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我国被看作成政府审计的延续。近几年,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内部审计的日常工作中,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

2.1 对内部审计重视较低

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重视与否,与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国有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多。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力度得不能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支持,有些单位将审计部门置于财务部门之中。部分企业将财务部门的会计岗设为内部审计岗,有的国有企业甚至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其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进行日常的审计工作时,难以避免的接触到审计部门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就需要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的支持,相反领导抱着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只是走个过程,内部审计部门也没有对企业提供良好的建议,没有起到作用。

2.2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夯实的业务基础和具备足够的工作经验是每个审计人员的要达成的目标,内部审计机构应根据企业的规模来进行设置,并调配与之相当的审计人员人数。但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企业的规模往往不成比例,很多国有企业没有专属的内部审计人员,当进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往往是调配其他部门岗位的人员进行内部审计。一些企业虽然配备了具有经验的内部审计人员,但大多数是从会计岗位调转,一个是单一的人员构成,另一个是单一的知识储备,使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出具的报告也无法给领导据测提供正确可靠的信息。中国海运总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的领头羊,在国外拥有100多家境外公司,涉及到业务包括海洋物流、船舶修缮、海洋运输等,2008年4月中国海运釜山公司被爆出内部审计人员将3亿多元②的人民币分成100多次进行非法转移,导致了国有企业严重的损失,从中看出,中国海运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不当。

2.3 内部审计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仍通过凭借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手工查账,内部审计人员往往都是进行事后审计,对于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却很少涉及。国有企业近些年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还放在对财务信息的监督、对违反规定进行督促整改的职能,内部审计的工作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对风险导向审计而言,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却少之又少对于对于计算机审计软件也运用的较少。现有的审计技术还停滞在防止财务收支发生舞弊和纠错上,仅仅通过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只能了解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而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却很少参与。一项研究表明,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的综合审计占80%左右,而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仅仅只有3%。风险导向审计,绩效考核审计这些更利于现代企业战略发展的内部审计方法并未在国有企业中广泛的运用。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3.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

相对于外部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和权限受到限制。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内部一个监督建议服务的部门,但有些企业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往往由财务部临时拼凑的,这样就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导致审计风险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与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发生相互的制约,往往会碍于同事关系或领导的压力,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缺乏独立性使企业内部审计很难公平、客观的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进一步不能保证审计质量,无法为企业领导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审计意见。内部审计能否降低风险,依赖于企业的领导管理层能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高的独立性。

3.2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企业是否良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者是缺失的,企业的管理必然存在漏洞,这对于审计工作来说是难上加难,审计人员会更加困难的获取审计证据,增加了审计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内部控制不能适应现有的业务流程,企业往往忽视了业务流程上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对于企业来说,如果不及时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导致管理上的漏洞,会加大审计风险。所以要根据企业的每个业务流程的特点,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与企业的格格业务流程相适应,更好的服务企业。

3.3 内部审计范围大

内部审计初期只是将工作重点发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上,内容相对单一,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也不是太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审计工作接触到了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审计的工作广度也不断加大,审计的内容不断扩大,复杂性也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投入加大,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实际中,内部审计人员与业务扩展之后展现出来的供需矛盾,容易增加审计风险。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会计核算也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就容易致使会计工作上的失误,再加之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一些错误的会计核算信息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势必会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4、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对策

4.1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领导管理层要具有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根据国际上内部审计成功的经验,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营发展的一支强心剂。只有做到充分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费和岗位人手,才能让内部审计有效的实现其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还要从自己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企业领导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减轻了内部审计的限制和工作压力,才能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发挥为企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4.2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只有保持内部审计职能的独立性,让审计人员行使审计责任,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保持独立性,还要求对审计人员保持独立性。首先应该把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的其他部门中独立出来,以保证内部审计在工作时不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应在企业中有较深资历与威望的,能够使审计工作顺利的进行,保持独立性才能给企业的领导层出具有价值的审计意见。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调配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并严格执行定期轮岗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能和权限,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客观。

4.3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可以有效的降低人员素质落后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不仅要选择掌握对于财会、审计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所涉猎,全球化的今天,审计人员还应当了解计算机操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让这样的人才加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去,将优化部门人员结构,逐步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其次还可以与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业务交流,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发散思维,改变常规审计思路;积极提倡内部审计人员参加专业的资格考试,如CPA,ACCA,CCIA等,若通过了其中几门可以予以相应的奖励,增强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参加资格考试的方法,可以提高专业理论和内部审计专业人员的素质;企业应该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实行定期的培训考核方法,学习专业理论、提高审计技能,对国家新出台的会计、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贯彻的理解,深入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为企业提供建议。

4.4 内部审计委托外包

有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甚至没有自己的审计部,这时就可以将内部审计的任务交给社会审计(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独立机构,但是很难避免会与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有所联系,这就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符合了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外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内部没有利益上的联系,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公平客观的工作,通过这样起草的审计报告才更加公平公正。而且在进行审计期间,内部审计人员可以与社会审计人员进行业务上的交流,可以更加完善今后审计的工作。事务所的审计人员长期从事专业的审计工作,经验丰富,能够深入的发现并分析问题,事半功倍,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并提高了审计的质量。

结论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在企业制度的引进,使国有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风险也在扩大,这时就体现了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引入内部审计机构对降低企业中存在的风险是很有效果的。

本文主要对内部审计制度在国有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了其中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有些是由审计部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造成的,有些是由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所引起的,还有的是受到审计的外部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解决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风险问题。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企业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相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控制能良好的为企业服务。(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参考文献:

[1]祝令娥.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3年18期:88-89

[2]张春雷.浅析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15期:236-241

[3]许文利.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J].当代经济.2013年01期:18-19

[4]辛岩.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浅析[J].商业经济.2011年20期:96-97

[5]邓铁淳.提高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年02期:51-52

篇11

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控制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是企业日常业务处理和会计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业务处理和会计发展都离不开财务人员的影响。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加大,财务人员需要职业判断的事项也不断增多。全面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增强财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能力,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对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财务会计基础比较薄弱,数据敏感度不够老财务人员的会计基础非常扎实,对借贷理论和勾稽关系运用的很严密。着眼于细节处,用内控的角度处理实务。日常的工作多以核算为主,财务分析涉及较少。随着财务信息化软件的普及,计算机核算代替了手工核算,财务人员无需把大量的精力应付在日常的核算工作,多需要在核算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财务分析,找出内控的不足,进行改正。由于不需要进行具体的核算工作,就是按照运用既定的借贷理论去处理日常业务,对数据内部的勾稽关系缺乏一定的了解,往往不愿意更深入地去了解相应的业务原理。对数据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只追求获得结果,不追求获得结果是否准确。比如:支付相关费用,取得内部用款申请后就直接列支到费用中,不追踪收款单位发票开具与否;收取一张客户支票,不管这张支票是远期还是近期,支票到期是否可以获得兑付等。

(二)财务管理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当年,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在不断变化,国家信贷、外汇政策、汇率和通货等,都成为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对由于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因素敏感度不够或者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预见,相对财务管理基础偏弱,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有些不足,反应比较落后,隐藏了很多的风险。比如:对产品毛利降低进行分析,不分是售价变动还是成本变动的原因,感性判断为成本增加,原因笼统描述为领料成本扩大,至于为何扩大,就表述为产品更新版本等原因,并不区分是材料成本浪费还是技术造成领料成本提高;为了解决生产周转资金需求,公司进行了短期贷款,但短期贷款节节高,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财务风险偏大等。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企业内控控制体系是为了合理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益性等而建立。领导层从一开始就不重视内控体系的顶层设计,往往是为了应对上级或者外审机构的检查才建立起来,公司所有的业务环节不一定全被覆盖到,业务处理过程中就怕流程多,能够简化进行简化审批流程;虽然搭建了内控制度,从内容上看也是非常严谨的,但如同虚设,走形式,执行率不高。在缺乏规定流程情况下,业务照常进行。比如:用款申请单上缺乏部门领导签字就付款;采购入库单上制单员和复核员为同一人;岗位职责中,出纳负责取得银行对账单,核对银行日记账,并编制银行余额未达事项的调节表;带款提货时,仅凭内部用款申请就付款,没有及时取得采购合同等。

(四)风险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企业虽然认识到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但对风险的重要性了解不足,对风险的后果认识不足。(1)资金风险方面:为了保证企业全年的经营净现金流指标,在应收账款和存货都居高不下情况下,每个月度依旧采取量入为出原则,导致应付账款升高,时间较长账龄的应付款增大,企业面临诉讼的纠纷事件也猛然上升;随着应收账款的提高,由于没有及时建立客户信用等级档案,容易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可能是3年以上,也可能是5年以上,只能成为坏账。同时因为证据不足,该应收账款只能全额计提坏账,不能核销,长期挂账,成为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税务风险方面:国有制造企业成为很多地方的纳税大户,增值税等纳税额很高。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企业人员接触的就是开具发票,收取发票和抵扣发票等,鉴于增值税发票的可抵扣性,给客户开具增值税发票和收取供应商发票是比较常见的业务。但时常发现有:企业把发票快递或者其他方式给客户,但客户说没有收到,而企业也没有留下快递或者发出的依据;供应商发票虽然开具给企业,但一直保留在采购员手上,如果采购员一更替,容易造成该发票由于过期而无法抵扣;供应商开具发票,并把采购发票快递给原先业务人员,但企业对接的业务人员已经辞职;进口元器件,由于无须马上支付款项而暂时没有认证抵扣海关增值税票,直到超过抵扣期导致无法抵扣,而且金额较大。

二、财务人员风险防范和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一)夯实会计基础工作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大多为80.90年代的青年,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可通过几方面打好基础:1.从原始数据的制证、凭证的复核、记账、结账、对账、银行余额调节表的核对一直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每项工作,都要做到准确性第一、及时性第二。只有数据工作做扎实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分析报告才会客观可信。2.围绕规章制度和日常容易出错业务,可采用定期答卷考、抽查考的方式来进行,增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基础。3.现在财务人员都是工作急需情况下上岗,对生产制造业务流程很不熟悉,处理业务过程中容易按照人家怎么说就怎么做,一旦情况变化就不知所措。可采用不定期去车间、生产部门和经营部门实习,了解业务流程,尤其对采购、成本和销售岗位财务人员都有很大帮助。4.企业准则在不断更新,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可通过外部培训方式提高财务人员技能,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效益做好公司层面和业务层面内控制度的顶层设计,打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内控体系,加强内部管理,从制度上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和规范。1.建立完整的会计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票据交接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差旅及报销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内控基本规范-销售与收款、内控基本规范-采购与付款、内控基本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基本规范-成本费用、内控基本规范-存货、内控基本规范-税务管理等。只有不断补充完善制度,财务工作开展才能得到保障。2.建立和规范财务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年度梳理各类分析,月度风险小汇总、季度风险大汇总、季度经济活动及风险分析、年度财务风险及总结报告,对各类风险进行跟踪分析,包括强弱程度、建立风险库等。3.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用之有效财务人员日常业务中要考虑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因素,对预算外使用的资金,一定要在合理评估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的审批流程,从而保证企业资金管理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使用;对于长期应收应付款,要重点管控,并合理利用银行信用,不影响生产周转,尽快资金回笼;实行收支两条线,在年度预算情况下,编制季度、月度资金计划,及时反映资金动态,对偏差度较大项目及时纠正预防。4.加强预算管理,确保获得预期收益全面预算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大工具。按照成本效益原则编制预算,体现可控性,预算目标要进行分解,并落实到部门,提高执行效率。多角度,多层面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督和考核,提高预算执行率,提高企业的应对能力;按照效益优先的原则对预算方案,区分轻重缓急,区分优先原则,分解落实进行,确保费用发生的合理。5.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效益区别以前从采购环节才考虑成本的控制,采用产品成本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从设计开始就重视成本的控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进目标成本和责任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月度、季度分析比较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距,寻找是量还是价造成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按照会计准则确认收入和成本,规避财务风险。

(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培养加大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成功实现风险分散和转移企业很多业务环节存在着财务风险,包括任何一个工作失误也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1)在人员配置上:企业财务人员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和预防;培养负责的员工,调动相应的主观能动性,是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关键;建立一套客观公正的绩效考评制度,鼓励职工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极好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2)在数据利用上:以企业预算、生产经营计划及财务数据为依据,利用财经理论,采用数学模型等方法,通过计算机对大量数据的处理,采用横比、纵比等方式,对于异常值及时进行预警。这些指标也可包括两部分:采用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作为补充的方式,对指标定期不定期进行分解和测算,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和减少企业损失。

(四)财务人员要廉洁自律,提高职业责任心市场竞争给企业带来很多商机和挑战,财务人员也面临着一系列诚信问题。作为财务风险的直接面对者,要能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加强道德建设;要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岗位的优越感。要通过国家法律和财经法规及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大自身的约束,提高自身的自律;要站在内控的角度,宏观去分析经济数据后面存在的潜赢或者潜亏,提出风险规避措施,提高企业的效益;要加强后续教育学习,通过新知识的不断补充和财务人员的相互学习,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从而实现推动企业发展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近年来,中国海外油气业务迅猛发展,业务范围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气贸易和工程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结算涉及美元、欧元、英镑、卢布、坚戈、苏丹镑、苏姆等40多个币种。各种货币的汇率变化对中国海外油气企业影响日益显现,汇率风险成为中国海外油气企业“国际化”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规避汇率风险,对中国海外油气企业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汇率风险的定义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或外汇暴露,是指一定时期的国际经济交易当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债权)与负债(或债务),由于汇率的波动而引起其价值涨跌的可能性。

对外币资产或负债所有者来说,外汇风险可能产生两个不确定的结果:遭受损失和获得收益。风险的承担者包括政府、企业、银行、个人及其他部门,它们面临的是汇率波动的风险。

从国际外汇市场外汇买卖的角度看,买卖盈亏未能抵消的那部分,就面临着汇率波动的风险。人们通常把这部分承受外汇风险的外币金额称为“受险部分”或“外汇敞口”,其包括直接受险部分和间接受险部分。前者指经济实体和个人参与以外币计价结算的国际经济交易而产生的外汇风险,其金额是确定的;后者是指因汇率变动经济状况变化及经济结构变化的间接影响,使那些不使用外汇的部门和个人也承担风险,其金额是不确定的。

在当代金融活动中,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外汇风险的波及范围越来越大,几乎影响到所有的经济部门。

2 汇率风险的分类

根据汇率风险作用对象和表现形式,目前一般把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分为三类:会计风险、经济风险和交易风险。

2.1 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又称折算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因汇率变动而引起海外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变化而产生的风险。它是一种存量风险。企业面临的会计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对外汇资产与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时,将外币转换成记账本位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二是海外分支机构在对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编制报表所使用的货币转换成母公司的本国货币报送时,因汇率变动产生账面损失的可能。与其他风险不同,会计风险的大小与折算时所选择的具体汇率相关,是会计计量上的差异,一般不影响现金流量,但汇率变动对账面反映的企业经营能力有影响。

2.2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减少的一种潜在损失。在这里,收益是指税后利润,现金流量是指收益加上折旧。经济风险可包括真实资产风险、金融资产风险和营业收入风险三方面,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对生产成本、销售价格以及产销数量的影响程度。例如对于油气企业而言,如美元汇率变化可能影响国际原油价格,进而影响中国油气销售收入、进口原油采购成本、油气特别收益金等,影响中国油气损益。

2.3 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也称交易结算风险,是指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海外油气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外币计价的投资和借贷活动,在合同签署后、债权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化而产生损失或收益的风险;二是在油气贸易和国际工程技术服务中,在合同签订后、结算完成前,中国海外油气企业承担的汇率变化带来损失或收益的风险;三是在外汇买卖中,中国海外油气企业持有的外币敞口因汇率变化出现损失或收益的可能。

2.4 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的相互关系

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是相互关联的:经济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未来不确定现金流的风险衡量,一旦企业签署了合同、形成了确定的外汇现金流量,其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就是交易风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交易风险可以看成是短期内确定的经济风险;会计风险产生于会计报表的不同的货币表述,体现了经营活动的结果,因此会计风险是经济风险在经营成果中的体现。

但经济风险、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侧重点各有不同:

(1)从损益结果的计量上看,交易风险可以从会计程序中体现,使用一个明确的具体数字表示,可以从单笔独立的交易、也可以从子公司或母公司经营的角度来测量其损益结果,具有客观性和静态性的特点。而经济风险的测量需要经济分析,从企业整体经济上预测、规划和分析,设计企业财务、生产、价格、市场等各个方面,因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主观性。

(2)从测量时间来看,交易风险与会计风险的损益结果,只突出了企业过去已经发生交易在某一时间点的汇率风险的受险程度;而经济风险则要测量将来某一时段出现的汇率风险。不同的时间段的汇率波动,对各期的现金流量、经济风险受险程度以及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3)与交易风险不同,经济风险侧重于企业的全局,从企业的整体预测将来一定时间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变化。因此,经济风险不是会计程序,而是经济分析。经济风险的避免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预测能力的高低。因此,经济风险一般被认为是三种汇率风险中最重要的。但由于经济风险跨度时间较长,对其测量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计量企业的经济风险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企业的经营者通常更重视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的管理。

3 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

汇率风险控制的方法大致包括事前防范和事后防范两类。

3.1 事前防范

事前防范是指在合同签订时就采取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可由企业经营管理部门自行组织实施,这也是汇率风险全过程管理的一个体现。事前防范措施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分析汇率变动信息,随行就市调整出口产品、国际劳务价格。企业出口产品和提供劳务,在投标时可考虑大致回款日期,结合汇率变动预期,合理调整价格。

(2)合理选择计价结算货币。企业选择计价结算货币时,收入应争取采用汇率稳定或趋于升值的货币,支出应争取采用汇率趋于贬值的货币。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坚持借、用、收、还币种一致的原则避免汇率风险。

对于某些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争取使用人民币结算。

(3)匹配外汇债权债务。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对外贸易、提供国际工程技术服务等工作中通过调整借款币种、提前或延后对外付款等方式,尽量使外汇债权和债务在币种、规模和时间上得以匹配,自然抵消汇率变化的影响。

(4)分摊汇率风险。对于长期合作伙伴,企业可在合同中签署汇率风险分摊的条款,在汇率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放弃一部分利益,在汇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减少汇率损失。

3.2 事后防范

事后防范是指在合同签署后,无法利用合同本身来弥补汇率风险时采取的措施。具体包括贸易融资工具和外汇交易工具等。

(1)使用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汇率风险。企业可以使用的贸易融资工具包括:出口企业可选择使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福费廷、保理、远期即付信用证等贸易融资工具规避汇率风险;进口企业可选择远期即付信用证、进口押汇、授信开立远期/延期付款信用证等贸易融资方式。

使用贸易融资工具,可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取得的外汇可以结汇,有效防范进出口贸易中的汇率风险。

(2)使用外汇交易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企业可通过即期、远期、调期和期权等保值工具,将汇率锁定在一定范围内,锁定未来收入和成本。如中国油气某企业出口一批3000万美元的设备,3个月后收款。假设当前汇率是$1=¥6.8341,3个月人民币/美元远期报价是$1=¥6.8246,企业选择采用3个月远期外汇交易锁定未来收入,那么3个月后企业向银行出售美元取得人民币收入20474万元。如3个月后人民币升值为$1=¥6.7244,那么企业减少损失301万元。

使用外汇交易工具需关注保值比例。许多跨国企业采用分层对冲的方法进行套期保值。分层对冲是为较近日期的风险敞口安排较大比例的对冲,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基础敞口的增加而增加对冲。分层保值适用于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有较为稳定外汇现金流的企业。

套期保值还可进行核心保值和技术保值。核心保值是指无论企业对未来市场观点如何都必须采取的保值,目的是将汇率变化对企业未来收入或成本的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一般核心保值应占风险敞口的30%~50%。技术保值则是企业结合对外汇市场的预期判断来安排对冲。一般技术对冲应占风险敞口的30%。

对于外汇交易工具,应确保使用简单的产品,如远期或普通期权以平衡风险。

结算完成后,对于收到的外汇资金,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兑换或保留该币种存量资金。集团企业可建立各币种头寸管理机制和交易平台,实现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

4 汇率风险管理的实施

4.1 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汇率风险管理的根本目标,应在于分散和消除汇率变化对中国油气海外业务收入和成本影响的不确定性,保护企业的利益与价值不受影响。

汇率风险管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全过程管理。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相关环节,从合同签订到结算完成都要采取相应汇率风险管理措施,实施全过程管理。

(2)发挥整体优势。发挥中国油气海外业务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统筹安排上市和未上市企业、甲方和乙方计价结算、资金调剂等事宜,利用财务公司平台规避汇率风险。

(3)合规套期保值。规范运用金融工具,在相关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结构简单、流动性强、风险可控的金融工具,合法合规套期保值。

(4)控制风险敞口。合理控制非主要货币资金存量,综合平衡中国油气企业的主要货币头寸,适度对冲未来汇率风险敞口。

4.2 管理实施

(1)汇率风险管理的整体思路

中国油气汇率风险管理应主要集中于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对于交易风险的事前防范可由企业自行组织实施,对交易风险的事后防范,首先由中国油气所属企业准确测算企业外汇风险敞口,评估汇率风险后,选择合适方法进行避险操作,操作主体应是中国油气所属企业自身。

对于美元、英镑、欧元、港元等主要货币,应由中国油气企业统一安排,企业首先与财务公司进行交易,财务公司再到外汇市场交易规避汇率风险。

(2)汇率风险管理的流程

①测算外汇风险敞口及风险价值。中国油气所属企业结合以外币计价结算的合同签署、施工进度、结算惯例等预计外汇流入流出情况,反映动态性质的交易风险并计算外汇风险敞口。

②实施避险操作。企业结合未来汇率风险选择合适办法进行避险操作,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贸易融资工具和外汇交易工具。使用外汇交易工具时应合理确定对冲比例。

③评估汇率风险管理。企业在进行避险操作后,应及时跟踪和反馈相关情况,评估避险操作结果,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汇率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内容,是服务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和战略的。中国油气企业肩负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责任,不仅仅以规避汇率风险为目标。如中国油气成员企业由于有的国家外汇管制的原因,当地货币收入不能及时兑换为硬通货汇出,从汇率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风险,但从能源战略的高度考虑,中国油气所属成员企业却不能因此撤出当地市场。因此,汇率风险管理不能为了风险管理而进行管理,应从中国能源战略经营大局出发,将汇率风险管理落于实处,尽可能实现中国海外油气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13

2004年一季度,在公司潜亏500万美元的时候,为什么公司监管层没有主动采取措施,为什么公布的季报声称公司还是盈利,为什么虚假季报没有监管方来审查。带着许多疑问,参照2001年颁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核实是否为风险管理系统出现了问题,还是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出了问题。

《办法》的总则第六条第六款规定,至少有3名从事境外期货业务1年以上并取得中国证监会或境外期货监管机构颁发的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其中应包括专职的期货风险管理人员;至少有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境外期货业务并符合中国证监会的其他规定。但是新加坡公司老总陈久霖却没有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而进行了与石油交易本身同向的卖空看涨期权,这已经纯粹属于投机,根本没有对期货风险有合理的评估。

第三章第九条规定,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能从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进行投机交易。按照正常的逻辑,中航油本来是一个专门进口石油的公司,自己并不产油,因此即使做期权交易,也应该是期权买入方,如果仅仅是买进看涨期权的话,按当年油价行情,本身也无太多风险,然而它却从事了只有国际产油巨头才做的业务――卖出看涨期权,这已经是裸的投机。

第四章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管持证企业套期保值交易的真实性及年度风险敞口。年度风险敞口是指允许持证企业境外期货保证金账户上年底保留的余额、年度内累计追加的保证金额和期货赔付款的最高限额。

第四章第二十六条规定,每年年初,持证企业提出有数据支持的风险敞口,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后,到国家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国家外汇局予以开出企业期货业务年度风险额度登记确认函,抄送开户银行,以备汇出资金时由银行进行核对。

但是中航油风险控制条例规定,中航油期货损失最大上限是500万美元。非常明显的是,中航油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其原因如下:

首先,中航油新加坡上市。中航油新加坡上市并没有报批证监会,而当时为了避免境外投资者投诉,证监会才考虑补报放行。证监会在这个时候也不能用自己的办事惯例来行使职权,因为国有企业中存在多头管理,企业的拥有者同时又是企业行为的监督者,监督者又是国家的行政机关,难免会发生的行为。

其次,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和个人收入相关,企业赚的越多,管理者就赚的越多。而企业亏损时,经营者不需要负责。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可能赚到大钱的机会,个人的贪欲已经超出了理智可以控制的范围,企业经营行为里带有很大的赌博性质。

再次,中航油没有一个有效的机构来保证风险控制政策的执行。陈久霖掌管中国航油的七年来,第二年就令中国航油实现了盈利,净资产从1997年17万美元增长到2004年1.5亿美元,增幅达890倍。所以他本人在国际市场上颇具威望,在企业中也是一人独大。中航油的衍生金融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中航油的很多做法跟国内企业一样,尽管它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度的落实甚至比制度本身更重要,因为没有被落实的制度是形同虚设的。

最后,转型期“江湖企业家”一方面利用政府的身份来控制资源和割据市场,另一方面,他们又利用市场观念来屏蔽政府的干预,形成权力真空。

怎样的监控体系才算完善呢?第一,要通过会计控制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从企业内部的监控体系上来说,董事会是监管CEO最直接的机制。独立性的董事会才能有效形成对CEO财务上的监控。考虑到董事会自身条件的限制,董事会必须配备自己的财务和法律事务顾问,从而帮助董事会明白公司财务的动向,又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另外设立内部独立的审计制度。设在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有权利调查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并充分地获取信息。此外,审计师还应当是财务方面的专家。注重对CEO的授权和考核,考核尤其重要。第二,任何大型的期权期货交易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信息沟通和监控的渠道。第三,对CEO个人权限加以制约。第四,企业要运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对于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做。

希望这种由于个人英雄主义使国有资产蒙受巨大损失的事情不再发生,也希望各个企业经营者从中吸取教训,使风险控制政策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帆.王晓冰等.成败陈久霖[J].财经,20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