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阅读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地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体会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篇2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小学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而阅读可以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为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教学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获得快乐,让阅读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快乐,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获得,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让字词教学未阅读打基础
低年级学生的言语特点是短句多,以词代句多。识字教学的时候就要从这样的特点出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扩词,并且适时引导扩词成句,扩成超过单一意义的句子,甚至句群。平时就要注意有效地激发学生将他们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言语运用起来,并成为字词教学的重要补充,实现课内外的融合,立体地进行字词教学。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把有一定情节的内容加进去,激发兴趣,让学生继续扩展。这样,在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说出或写出一段比较完整的有一定意思的话。这样的做法持之以恒下去,往往会形成孩子们别具特色的课间言语游戏,那就会取得更加大的成就。为学生创设情景,以词带句,并能用句说话,为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篇3
二、引导读中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书时,要强调学生思考,读书不思考犹如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快乐的小燕子》时,读小燕子飞行的句子:“身子像个小黑点攒下来,掠过明镜般的水面,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描写把小燕子动作的词点出来,然后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读中思考体会小燕子的身轻、灵活、飞行速度快等特点。这样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与文本对话。
三、引导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绿手指》一文后,通过读文理解,知道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执着与坚强,通过她的努力培育出了专家都培育不出来的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还能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吗?引导学生议一议,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想法,预料一下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升华对老奶奶的执着的敬佩和仰慕,从而向老奶奶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四、引导读后演
学生在阅读一个好的文本后,如果能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和特点。如在教学《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后,我和学生一起排练了话剧,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自编、自演故事情节,在表演中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寓言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深刻了,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当成了一件乐事,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篇4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篇5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书,学生才愿意主动去阅读,去探索,并且在阅读中获得快乐,从而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平台。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鲸》时,农村学生大都没有见过鲸,课堂开始,采用设疑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并出示课件展示蓝色大海,再问:“美吗?就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底动物。其中有一种动物号称‘海中之王’,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要大得多。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接着播放视频展示鲸在大海中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这是什么动物?与别的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搜集介绍鲸或者其他动物的文章、书籍,并且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乐于读书。
二、教授方法,使学生善于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这足以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课外阅读,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缺乏恰当、明确、系统的指导。许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从课堂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可他们却不知如何“读”。因此,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方法才是最有价值的。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和读书方法。针对高年级学生,我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延伸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善于摘抄、勤于批注等,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再者,我会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如篇幅长、难度大的文章或书籍,我会让学生采用“泛读法”;对于只需要从文章或书中选择有用的资料时,我会推荐学生使用“浏览法”;针对报纸杂志类的材料,我会让学生采用“通读法”,意在读懂、读通;对于名篇佳作,我推荐学生使用“精读法”,要做到细读多想,反复琢磨和分析......
三、营造环境,使学生勤于读
阅读环境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环境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发展尤为重要,但他们的阅读环境却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篇6
1 把握实验教材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低年级阅读教学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而文字符号本身较为抽象,它不像图画、实物可以直接引起视觉。这就给六、七岁的蒙童的学习带来一些困难,因此,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实验教材所选的课文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富有现代气息。体裁多样,有儿歌、故事、童话、韵文等,很有情趣,深受学生喜爱。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读书,把读书视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读书氛围,这样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可以打消缺乏自信的学生怕读错的顾虑,消除他们紧张的情绪,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读,放胆读,由“老师要我读什么”转变为“我想要读什么”;其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各种各样的(如画一画、跳一跳、唱一唱、表演等)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的多样性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把画、唱、演、说等活动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雪孩子》时,可以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连环图画,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学《四季》一课时,可让学生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季节,也可设计让学生边表演边背诵课文内容。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四季的特点,对课文内容理解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小松鼠找花生》和《自己去吧》时,为了让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可设计课本剧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把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内容,也能充分感受到阅读教学的乐趣。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可让学生将课文以歌的形式唱起来,跳起来。学生通过画、说、演、唱、跳等各种活动全方位地动起来,寓教学于快乐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形成自主的阅读意识。
2 初读整体感知,扫除文字障碍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认为课文内容直白,学生还没有熟悉课文内容,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领悟课文了。实际上刚入学的儿童是以口头表达为主,进入书面阅读以后,才由具体直观的现实世界逐步向抽象的文字符号世界过渡。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必须强化学生对文字符号的认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整体感知。在初读感知环节,扫除文字障碍,让学生认真读读全篇课文,把文章读通,读连贯,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感受。
人教版实验教材课后练习第一题的设计就是“朗读课文”(也有背诵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努力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并读出感情,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的言语信息。这既是多种感官加工、处理、感受书面语言信息的过程,同时也规范了书面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书面语,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水平的过程。
篇7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阅读,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明确各段之间、各段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理解课文和熟悉课文打基础,也为读写结合找准结合点和生长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粗、精、细”三读阅读指导。粗读能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想。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学习符号标示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词句,做到边画边读边想。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五读:比读,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点;联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加工;续读,做完练习后,再读课文,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忆读,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储存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课文中固有的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切实把培养学生智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促进教学的改革。如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 蔺相如的什么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2.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真是不应该”?3. 蔺相如这种忍让的精神,你觉得可贵在哪里?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先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获取基本的知识,接着是启发学生从句与句的关系中领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最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课文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这样通过教学完成了“发现事实——进行推理——个人见解”的过程,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提取知识;再通过联想,与生活经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去发掘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基本特征,达到了阅读教学所企求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儿童入学时启动,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这样的意念:我是学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建立读书兴趣小组。这种小组能以点带面,使全校的读书活动得以健康发展。读书兴趣小组,可定期组织活动,指派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中搞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即使农村学校现在大部分都能达到每校生均拥有图书10册以上,不能把这些宝贵的丰富的知识入库封存,而要发挥其育
人成材的功效,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推荐一组书目,并根据这些书的内容,设计出一套问题发给学生,最后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代表,举行比赛。
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一般涉及学习体会的交流、读书信息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读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从一般的阅读转入积极的思考。
篇8
需要注意的是,有感情地读既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又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普遍要求。实际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对少数学生的训练,而忽视或降低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要求。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的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朗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应注意掌握以下几种常用方法。
一、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范读、领读
范读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朗读。恰如其分的范读最大的优点是形神兼备、声情并茂。教师范读时,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教师范读时对课文的内容和范读时机要灵活把握。范读可以安排在初学课文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也可安排在课文学完后,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底蕴。
领读是指教师领着学生朗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这是指导低年级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课文,自读能力还较差,对朗读基本知识掌握得较少,如自读课文时,遇到轻声、儿化、变调等容易读不好,教师又不便用概念来加以说明,学生朗读遇到障碍。但是,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根据这一点,教师不用多讲,只需利用领读,让学生跟着读一读,就能保证学生学会。所以,领读这种训练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和声调,读好重音和语气,通过反复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添字,不漏字,字字读准;不重复,不破句,句句读通。坚持这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有提高。
二、入境入情练朗读
入境是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
首先要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其次,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给学生一个支点,课堂肯定也会被“撬动”。这个支点就是民主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恰到好处的激励和评价。如果没有教师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没有民主的气氛,课堂定会如死水一潭。即使朗读有缺欠的同学,如朗读不自信、不准确,教师也要一样尊重,并加以鼓励,这样学生就会树立起信心。人人在课堂上充满自信,这难道不是幸福吗?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在学生朗读时,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是容易的,我们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我们不仅要积极评价朗读好的学生,还要从那些朗读稍差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声音小,教师要鼓励他声音洪亮;朗读不准确,就表扬他可贵的胆量比以前有进步,搭建一个有利于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对朗读充满自信。
篇9
二、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进行英语阅读的能力
篇10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结合近几年我在小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感悟到了个性阅读的重要性,以及个性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一方面,有其特殊性和独特性。
一、平等对话――个性化阅读的前提。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景观。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阅读对话是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作为一种学习行为策略,其过程是复杂的,阅读对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在教师、学生、文本彼此之间不断循环往复的对话中螺旋式递进的。阅读对话过程中的多层性;第一层次,师生带着问题走近文本,解读的是文本的表层之意,进行的是浅层次阅读感悟;第二层次,师生走进文本,品评词句,自读自悟,进行的是个性化阅读感悟;第三层次,师生走出文本,互动交流,倾听诉说,进行的是深层次阅读感悟;第四层次,师生置身文本之中,以声传情,诵读文本,进行的是立体化阅读感悟。
二、感悟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抓住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人物的个性特点:诸葛亮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忌妒心强,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由于学生已经和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在交流时,有的就提出:“鲁肃并不忠厚,也不老实。因为他不但对自己的顶头上司周瑜撒谎,不把诸葛亮借船的事说出来,而且明明知道周瑜在设计陷害诸葛亮,却没有将实情告诉诸葛亮。这算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吗?要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了!”学生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怎能提出这么一个有理有据的独特看法呢?
篇11
二、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进行比较
文章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题材中变化万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文体分为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在记叙文中,可以分为顺叙、倒叙以及插叙。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例如,倒叙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在文章的开始为读者创设疑问,引发悬念;插叙的文章可以很好地为读者进行内容的补充,使人物、事件更具体、鲜活,使文章曲折有致;顺叙的文章脉络清晰,富有条理,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提升阅读效率。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记叙文中的描写,更加侧重于写人叙事的形象与具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更加侧重于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时,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文体中,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起到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三、从语言的运用入手进行比较
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的相似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在语言的运用上,很多作者的语言运用相似,表达的意义与揭示的主题也近似。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文本联合起来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者语言运用含义的理解,提高?W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与《凡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运用进行比较,感受两篇文章中语言运用的相似点以及目的。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道: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在《凡卡》中,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在两篇文章中,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都很坎坷,但他们在临死时都是带着笑容离开人世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种语言的运用方式进行思考与分析,感受这种语言运用的好处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篇12
作者简介:唐春艳(1979―),女,瑶族,广西富川人,研究生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贺州市富川县第三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说到词串,我们能够自然地联想到低年级学生利用词串识字的情景,即将原本孤立的词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将各个单独的词语串联起来,能够表现某个特定的画面、意境等,让学生借助这些词串以阅读散文的形式来学习,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来识字。笔者为了让阅读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便在低年级识字的基础上严格依据教材的特点,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抓住词串,把握文章要领
在文本阅读中,我们发现有的词串能够将整篇文章的意思概括在内,是整篇文章的“纲”和“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然后再理解每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同时在串词的过程中,还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开天辟地》这篇课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笔者便出示下列一组词串:开天辟地和与日俱增、昏天黑地和大刀阔斧、顶天立地和变化多端、混沌不分。这时,笔者让学生大声朗读,然后再问大家通过读这组词语发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几个词语都带有天地;有的说这些成语都和开天辟地有关。这组词串本来是课后“读读背背”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些词语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吻合,又能够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笔者便巧妙地将其应用在这里。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将整篇文章分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地将整篇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简要说明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学生回答:在很久很久之前,天地之间混沌不分,而且一片黑暗,于是便大刀阔斧将天地劈开,但是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便用身体顶天立地,这时他的身体也与日俱增,最后也筋疲力尽,从此倒下了。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这组词串和故事情节发展的吻合,笔者才利用这样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材。
二、品读词串,营造诗画意境
所谓意境,便是作品中所描述的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意境,然后再利用词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思。在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品读感悟,引导其欣赏文字所蕴含的浓浓的诗意美。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这篇文章时,老师只需要抓住课文中描写二泉月夜的词语,然后不断朗读,便能让这些词语描绘的诗情画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创设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二泉映月》的创作历程。
三、紧扣词串,层层展开教学
老师让学生提炼出来的词语是与课文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具有一定关联的,因此,这样的内容便能与课文中的内容形成一种统一的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词串可以作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反复使用词串,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如《望月》主要描写的是清丽的月光洒在平静的江面上的幽静场景。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让学生画出文章描写景象的词语。当学生读完之后,老师看看学生画出的词语,再将自己备课的词语展示出来:“安详、吐洒、清辉、晶莹、闪烁、跳动、剪影、隐约、花边。”老师让学生对照一下自己画的词语,并提问:同学们,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呢?学生回答:“这些词语分别描写的是月光、江边两岸的景色”。老师说:“很对,这篇课文就是先描写江面的景色,再描写江边两岸的景色。”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再让学生将这些词语放入到课文中进行朗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词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章每一部分所描写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四、巧用词串,构建多元的立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朗读训练,有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感情朗读,便能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词串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字的学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词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他们能够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先将每一个字音都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最后再采用个人展示朗读、小组轮读等形式组织学生朗读。运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一次不熟悉,第二次总能够熟悉。因此,通过巩固记忆的办法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小学生认字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将读文和识字不断整合的结果。
读书的同时学生也在识字,由于学生已经把生字在文章中标出,学生将词串读一次,同时也在不断强化记忆,从而可以将单个词从词串中挑选出来并加强记忆,再将生词从字中挑选出来单独记忆,测试识字的效果。感情朗读是词串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词串所包含的意思表达出来,感受其人文精神,从而充实自己的情感。
一年级《识字5》主要描写的是海滨的美丽景色。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地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欣赏晚霞映照的大海、宁静的港湾、归航的渔船、飞翔的海鸥、追逐的浪花和沙滩上光着脚丫拾贝壳的孩子,再通过读文、看图进行联想,感受大海的美丽。在这个基础上,笔者不断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课文的含义,积累语言。朗读词串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为教师教学提供创造性的空间。因此,我们要不断通过领会教材编排者的意图,充分发掘教材的多重功能,然后再进行科学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总结
教学是一门艺术,词串就是一首欢快轻盈的乐曲,能够让教学充满活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词串开展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整篇文章的脉络,让他们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总之,词串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词串教学灵动起来,使阅读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参考文献:
篇13
那如何才能搞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知识和想象力的关系,知识借助想象力而发展,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先导,由此可见想象对知识的重要性。在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通过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描述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抓住主题,加深理解。其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著名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功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应当创设让学生感到生动、美丽的情境,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产生美的喜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其内心的“情”在特定的“境”中升华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使用提问创设情景法可通过设置有吸引力的问题来创造一个好的阅读动机。也可使用看图导入法在阅读教学中用教科书中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及教学挂图作为直观教材,鲜明地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获得较深的印象,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媒体创设情景法可在学生阅读时灵活运用声音图像,让学生沉浸在文章的表达氛围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以读引想,引起情感共鸣
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与作者文章的思路连起来,着重把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通过阅读让学生大胆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意识,使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真正读出了感情,真正体会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注意评价的适当性
教师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一句挖苦讽刺,就会给学生心灵的伤疤撒上咸盐,一个热情的目光、鼓励的微笑又可以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星星之火,把学生从“黑暗”带到“光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适时适当评价。如我刚接手的三年级时,有一学生每次读课文错字连篇,南腔北调,常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他自己也是窘态百出。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他,下课后,我把他叫一边,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读错的字进行纠正,并鼓励了他一番,第二天一上课我让他重新读了一遍,这一次他只读错了几个字,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但大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声音,为他的进步而赞叹。借着这个机会,我便“狠狠地”表扬了他一番,让他在同学间树立起自信心,并鼓励他课余时间多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几个星期下来,他便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