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从教学的目标上要处理好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从教学过程上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这里有两种走向,一种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另一种是教师引导学生走向教材。显然,前一种走向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后一种走向则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让学生动起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并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3.从教学内容上要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违背循序渐进、盲目教知识的做法,也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努力构建知识网络。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管理
篇2
这类媚俗的语言的背后,一是课堂上教师将“对话”当成“问答”,表面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而不是师生、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二是教师对新型师生关系缺乏深刻思考,从一味惩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表扬与夸奖的滥用,会导致学生习惯性上瘾,也会导致学生思维方面浅尝辄止和输出方面的随意支付。
现象二:作秀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活动必须服从教学目标,以利于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发展。但课堂上,我们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一位老师一堂课安排了两次讨论、一次探索、两次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乱乱哄哄。这种问题症结主要在:活动多,而且掌握火候不准,有活动没体验。
有活动值得肯定,活动太多则过犹不及。活动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进行的,是印证、运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活动是载体,不是目的。而且活动多了,难免目的性差,设计不周全。如果活动与动手动脑相脱节,活动与学生隋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相脱节,没有体验与反思,只能说是一种无效而无价值的浪费。
我们认为,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的实效性,以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
现象三:片面的形式
其一,小组合作有形式而少内容。课堂上教师大都采用过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但往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缺少认真细致地设计。甚至出现了:只要有疑问,不论难易,甚至学生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答案了,教师还要求在小组讨论这样的浪费现象。且不说问题设计毫无讨论价值,就是讨论时间的随意性也大,有时学生才刚刚进入讨论状态或切入讨论正题,小组合作学习却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教师预设的结论。
对学生而言,这种讨论犹如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学习好、思维快的意见和想法替代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或者只是少数宠儿充当课堂焦点,缺乏的是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其二,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新课堂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个性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目标及具体要求,没有提示,没有指导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学生一看到底;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了新课程与新教材,搞所谓的学习超市,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生喜欢哪一些就读、就学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学就怎样学;学习伙伴由自己选,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主。
篇3
这是一个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的主体性看似得到了重视,课堂气氛也比传统课堂活跃,但这是否是我们所倡导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呢?当然不是。问题出在教师身上。教师把民主的讨论当成了一种摆设,同学们在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没有发挥生命课教学中的“问题引领”作用,不善于扑捉课堂信息,没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信息源”。此外,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没能与学生进行真正的思想互动,学生的生命性没有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在引导同学们总结牛的特点时,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智慧缺乏信心,迫不及待地把早已写在教案上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瘦、老、病、死”。学生因其奇思妙想没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变得灰溜溜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创造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教师的智慧、课堂的精彩和师生的生命性也因缺少师生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而变得黯然失色。其实,这样注重形式上的讨论犹如水上浮萍,犹如过堂风,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自的角色,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1]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的主人,教学参与的主体之一。教师要认清师生各自的角色,并相互配合,让课堂的精彩不断涌现;其次,教师要真心实意地把对学生的生命关怀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师生真情实感的投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讨论交流,多给学生积极鼓励性的话语,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灵感,让课堂绽放出智慧的火花和师生生命的光彩,让老师深切感受其职业的生命价值,并不断提高职业水平,不断完善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第三,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聪明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信息,善于“大问题设计”,适时给予学生智慧的点拨,把课堂引向深入,打开相互的思路,让师生的思想火花在交流、辩论中碰撞,生命的意义在其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彰显,学生也在参与和思考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心和勇气。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生活走进课堂
新课程倡导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来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给学生提供每节课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参与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知识,更要教知识结构,要把知识活化,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如记忆理解的策略;时间、学习环境的选择策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记忆能力的最好场所,”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和目的所在。[2]下面是一课堂教学片断,也许会对我们理解课堂的生命有所帮助。
这是一堂为生字“岛”配画的语文教学片断。首先,教师把“岛”字写在黑板上,然后他转过身问同学们:“谁能先说说岛字的特点?”甲同学站起来大声说:“岛是由鸟和山组成的象形字。”老师向甲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你说得真好!”乙同学站起来铿锵有力地说:“上周末,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划船,看见湖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有许多树和游人,岛的周围还有小船和清澈的湖水。”“说得真好,水让小岛活了起来。我们想象得出你的生活很幸福,谢谢你告诉我们你的周末生活。”乙同学高高兴兴地坐下了。老师又问:“谁能把小岛画在黑板上,并解释一下画面的内容?”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争取这个表现的机会。紧接着,老师又向同学们提出:“谁能用岛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从我家窗户看出去,可以看见马祖岛。”“我们的祖国有许许多多举世闻名的小岛。”同学们踊跃地回答着,其场面就连听课的老师都深受感染。
在这堂小学语文课上,这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地坚守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动态生存中注重学生思维形成的特点,积极鼓励学生自觉投入到教学中,师生有真实的感情投入和交流互动,教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自始至终都表现出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师的生命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彰显;此外,这位教师还善于捕捉动态生存的教学资源,通过抛出一个个有挑战性的问题,紧紧把握住了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且巧妙地把课堂引向思维的深处;教师还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回应,把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入了课堂,“水”让课堂进入了思考的状态,师生的思维也在不断的拓开、拓展,教育的育人价值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真实体验得以有机会表达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几乎每个人都有获得实实在在发展的感觉。在“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智慧相互启发,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谁也不可否认――“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
三、建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常常看见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还未等学生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提问也需要技巧,教师自问自答式的提问又有何价值?教师的智慧不在于比学生的知识多多少,而更多体现在“大问题设计与思维引领”上,引导学生不断积极跟着老师的思维来思考,启发学生提出来自学生自己认知世界的未知问题,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和学生的智慧和生命正通过此种方式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真实展现吗?
其次,在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还必须具备捕捉课堂资源、信息的智慧和意识。在传课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一切都课前预设好,然后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此种教学模式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课堂和知识的权威和垄断。在充满生命的课堂里,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更是课堂资源的捕捉者、判断者、组织者和障碍的排除者。在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中,任何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或尴尬都有可能出现。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思维活跃,知识不再仅限于课本或依靠老师课堂传授。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更像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的战友,师生在人格和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在生命课堂里共同探求新知,共谋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一起努力。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养成资源意识,并抓住课堂上动态生存的资源,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思维深处。诚然,教师的资源意识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更多要靠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去摸索、去养成、去感受。久而久之,资源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生命课堂也会越来越精彩。
最后,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教师不要过分依赖教学经验和课前预设好的教案,而是要“注重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反思和重建,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而改变自己头脑中的观念、行为习惯以及内部的实践标准、参照系。这一切,都使得教师逐渐成长为自觉的、有理念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3]在生命课堂模式下,教师除了要培养反思意识和行为习惯,还应把反思的成果变成自觉的行动,付诸于日常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变革中完善自我,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努力成为教学变革的开拓者。
四、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教学蕴藏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师生的成长,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生活。”[4]回顾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历史,从个别教学到集体教学,又从集体教学向个别教学发展转化,教学正走着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之路。[5]如何实现教学向着现代化、科学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在继承我国优秀丰富的教育教学遗产、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的同时,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把“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去,让更多的师生体会到课堂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关怀,让我们的课堂更多地充满人性的色彩和光辉,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人生课题。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
篇4
二、巧妙过渡,衔接自然
课堂上,教师巧妙的过渡语可为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思维导向,使不同的内容之间衔接紧密、自然连贯,让学生感觉主线鲜明,整体性强。所有课堂教学应仔细推敲过渡语,这样做不仅使教师讲得顺畅,学生听得明白,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仍以上面提到的七年级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例,在学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过渡语:1.我们先去宋朝的田间地头看看农业情况如何?2.参观了农业再去看看手工业,看看能买点什么纪念品?3.再去看看商业大城市和海港好吗?从上面的教学设计看,整个课堂教学沿着过渡语,明晰了内容,合理推进,自然得体,使得所有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方法灵活,注重实效
文科要讲的内容往往是庞杂琐碎的,因此教师要把诸多教学内容巧妙的组织起来,以科学艺术的手段组合,这将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一堂课如果没有科学艺术的整体设计,从头至尾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进行平推式的教学,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费力,学生烦腻。所以,教师只有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灵活艺术性,才能使学生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只有针对教材、学生实际设计出的教学发方案才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结合起来设计教法。一般来讲,一个单元乃至一堂课可能是一种教法为主,也可能是两种或者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顺利完成教学目的的,便是好的教法。进行科学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师还应注重实效性,切不可在形式上一味追求,如果不顾教学效果生硬搬用某种教学模式,效果必定不好。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离开教学目的去追求教学形式的方法,不仅无益于教学质量,而且还会浪费教学时间。
四、选作练习,课外延展
篇5
二、 应坚持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教材学知识,跳出课堂学知识,跳出学科知识,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课堂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学科知识,还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是在“预设”的框架中留出一定的时空,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生成,使课堂成为一个活的、流动的、充满人情的生成过程。
三、 应坚持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地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教师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课程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篇6
二、科学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在问题的创设上应注重现实性和真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典型性和本质性。
在教学“圆的周长的计算”时,我安排学生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学生动手操作采用了滚动法和用绳测的方法。我又提问:将一个小球系在绳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成圆,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它的周长?学生一时不得其解,此时学生心思全在寻求答案上了,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我又让他们测量用纸片剪出的大小不一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并列表对比直径和周长的关系,学生很快发现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于是我又引导学生掌握了求圆周长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求小球在空中划的圆的周长,学生便豁然开朗。
三、让倾听贯穿教学,让学生的智慧闪光
传统教学通常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中教师成了课堂的参与者,倾听便是必不可少了。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它作为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不断提高与完善的。倾听是教师必备的技能,是还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力,是教师洞察学生的需要,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倾听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思想在这里碰撞,智慧在这里闪光。如果没有诚心的倾听,就会抹杀学生一颗纯洁而脆弱的童心。教师应该允许课堂上有不一样的声音,这会让我们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时间,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并提供及时的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或妨碍学生的参与。提问中对学生的关注、欣赏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成功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同时,学生的回答也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
四、让激励性评价走进课堂,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明确提出。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准确有效地予以评价,让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快乐,更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你讲得真精彩”,“你的发现很独特”,“你想得很好,能不能再具体些”等这些激励性评价应经常出自教师之口。
有一道这样的应用题:“有100个和尚和100个馒头,大和尚每顿吃3个馒头,3个小和尚每顿吃1个馒头,问大和尚、小和尚各有多少人?”大多数同学都用方程来解:设小和尚为X人,则列式为:(100-X)×3+X÷3×1=100。一个学生提出更为奇妙的解法:100÷(3+1)=25(人)。他解释说,大和尚吃3个馒头,3个小和尚吃1个馒头,可以想象为每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吃4个馒头,看100里有多少个4就有多少个大和尚。看到这个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连声称赞。在我的激励性评价中我班学生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问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
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在新课程下,要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虽然难度较大,但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认识平面图形”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思考想办法像老师一样,把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篇7
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提问可分为以下几种:
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
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注意力和情绪的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问,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要进行全面的培养。针对班级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英语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使优、中、差学生都可以获取所需信息,起到“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的良好作用,启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做法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
以高一英语上册Unit7中的Lesson26和Lesson27“EARTHQUAKES”为例:对部分学生而言,课文内容较难理解,课后问题设计偏难。
因此,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按课文顺序对问题重新设计如下:
1.In what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San Francisco?
2.In the spring of 1906,what happened to San Francisco?
3.How many people lost homes after the earthquake?
4.How many people died in the earthquake and the fires?
5.What happened again in the city in the fall of 1989?
6.Can you tell the reason why there are earthquakes?
7.Why did the two worst earthquakes both happen in San Francisco?
8.What shall we do to make sure earthquakes do not destroy whole cities?
其中,前五个问题相对简单,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只要细心,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后三个问题相对偏难,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然,我们也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使之简单化。比如,问题8可以进一步分成以下几问:
Is it a good idea to built houses along the lines where two of the earth's plates join together?
Is it a good idea to build houses on sand?
Can weak buildings stay up in an earthquake?
三、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例如,在讲授高二英语上册Lesson?34“EARTH”、“AIR”与“WATER”三篇短文时,可以穿插以下一些问题:
1.Why is the area of desert growing every year?
2.What are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3.What is the general cause of water pollution?
4.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our earth?
篇8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普通话不仅全国通用,人人能听懂,而且也最具音乐美,宜于表达感情。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普通话是最合适的教学语言。
语言的抑扬顿挫,就宛如音乐的快弱强慢,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呼吸,接受知识而不会感到压力和乏味。
幽默是教师控制课堂的剂,是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机智。幽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幽默还具有审美和批评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知识的奥妙和思想的哲理,还能营造一种师生和谐的环境。
启发性和鼓励性是教师语言的重要特征。老师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疑问句、设问句便成为老师的语言习惯。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也是如此。平铺直叙的课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如果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只粉笔、一种语调、一个姿势”上一节课,那么学生肯定会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
课堂教学要有变化。变化是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相互转换,让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上轻松地把握主动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互动是指师生融为一体,是师生心灵的沟通和碰撞。双向互动是一种双向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动在于引导和启发学生;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并积极主动地吸纳知识。
双向互动的共同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教师也不断得到充实和提高。互动促进了师生双方的和谐,达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尽可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对方的主观能动性。
一节好课,应该是激情澎湃,声情并茂,波澜起伏。这就是教师的激情。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必然压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
激情需要激发,需要点燃。激情源于兴趣,源于对学生真挚的爱,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深刻感悟。这是激情永不枯竭的源泉。
创设激情要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激情创设来自教师对教材的创新把握,来自教师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来自教师独辟蹊径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现在有一种观点叫做“细节决定成败”,合格的教师都比较注意教学细节。比如:
师:上课!
生:起立!齐呼“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
生:坐下!
篇9
一、“非课堂教学”的内涵及高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现状
“非课堂教学”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近年来,“非课堂教学”的诸多优势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和青睐;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大多“非课堂教学”的研究应用仅局限于开展中小学的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展素质拓展,这样对“非课堂教学”理解是过于片面的。
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例如歌唱教学、钢琴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大,对学生进行教学应该采用绝对的一对一教学,但由于高校扩招引起的教育现状打破原有的音乐教学模式。高校这个象牙塔里不再是因材施教的沃土,而是成了一个个批量化生产大学毕业生的工厂组装生产线,从而引起了高校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这种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在现阶段如何快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可喜的是这种现象已经被相关的教育专家和广大高校教师所关注,并已尝试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在当前有限的教育资源前提下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学生,积极开展并建立“非课堂教学”长效机制,并将“非课堂教学”纳入学校管理的考评体系,使“非课堂教学”长期化、制度化是当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
二、“非课堂教学”是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新“增长极”
1.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是必然趋势
高校与中学无论在教学环境、学习环境还是管理模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这是由现行的高考制度无形中决定的。中学阶段无论是校方、家长还是学生本人为了考取好的成绩,为了考取好的高校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洪流中。但现在由于高校采用的大多是宽松式(包括时间宽松)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管理,加上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严进宽出的教学环境,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中学生不能及时转变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身份转变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从而形成一种懒散、空虚的心理状态,这是非常有害的,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顺利快速度过不适应期成为高校管理中一项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
管理制度宽松和学生自主支配时间过多是滋生懒散、空虚生活状态的土壤,如何积极有效的支配利用这部分宽松时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开展“非课堂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有着诸多的优势;首先,音乐专业通过开展“非课堂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能力,容易拉近一线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其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的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有效避免形式内容单一造成的学习疲惫。再次,音乐专业开展“非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方便及时调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最后,“非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相信通过开辟“非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一定可以有效提高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非课堂教学”也一定可以成为提高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新“增长极”。
2.音乐专业“非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内容设计
音乐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既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验证,也是对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训练。“非课堂教学”是实现音乐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定音乐生每年要进行社会实践的内容及实践的方案。此外,音乐生研究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灵魂,创新源自研究,研究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在“非课堂教学”中,音乐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音乐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终会在“非课堂教学”环境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非课堂教学”是指高校教学中“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容、活动、社会实践及师生交往。它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学习得到有效深化和加强,具有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方式多样、评价多元等特点。那么,音乐专业“非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如何拓展?如何才能建立起现实、可操作性强的“非课堂教学”体系呢?这些都是高校必须重点考虑的内容。因高校之间差异较大,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会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素养;二是专业演唱技能、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10
二、赏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
李XX是我们班的一名后进生,作业不是数量不够,就是乱七八糟,检测成绩班中倒数一二名。为了转化这名学生,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她,时时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她,她发亮的眼睛看着我,我会用微笑向她示意,每次回答问题她欲言又止,我会鼓励她大胆把话讲完,发言后我总会附上欣赏与鼓励,她露出了惭愧又充满信心的表情。时间长了在课堂上能够看到她高举的小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发言,让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了。李XX进步了,是尊重与赏识开启了她的内驱力。
赏识学生,就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想尽办法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我常常提醒自己,对每一位学生都要用欣赏而不是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不要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错了就横加指责、讽刺、挖苦、训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精心研究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精心设计,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愉悦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节课前,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从课间活动中立即转移到课堂中来,这时,老师就要运用特殊的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发现知识,自学掌握课本内容,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只要学生能大胆质疑,不论问题正确与否,首先要给予肯定,把纠正错误放在第二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四、转变角色,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对老师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高效课堂,就是通过老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向45分钟要质量,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把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教师要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篇11
二、美在课堂感受
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好了,美才会出现在课堂,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学生缺少的是展示才华的机会。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让学生的创造无处不在,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活跃的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畅谈人生,表达情感的舞台。让教师深深地感受着来自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美在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和完善了语文课堂教学,同时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和热情。让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沉浸其中,感悟、体验,进行心灵的交流,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课堂。
四、美在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涵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课堂上教师应适度激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中深得其益。在突出学生主置的同时,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忘了自己是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
五、美在课后拓展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扩大阅读量,开阔学生视野,净化学生心灵。而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应达到继续开启学生心智的目的。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情趣、让学生联系文本走进生活这个大舞台。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的教学内容达到交相辉映、水融的良好状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兴趣和养成读书的习惯,促使学生对学得的知识重组和扩大,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事。
篇12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课堂教学“活”的前提
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是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能的舞台,注意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中尽可能引用实例,设疑置问,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学习情趣。采用自学、提问、讨论、对话、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唤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把图片、实物、歌曲、录音、表演等引进课堂,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和教学吸引力,使学生处在对课堂教学的无穷回味之中,变苦学为乐学。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课堂教学“活”的灵魂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基本是“听讲―背诵―联系―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和人的自由、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服务观念,善于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及闪光点。
四、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活”的途径
(一)创造民主、互相学习的课堂教学气氛
要想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一个好的学习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努力去创设。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也应该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是课堂教学这个集体环境中平等的一员。应让学生体验到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也和他们一起共同努力,探求真理。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就不会把自己仅仅当成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把自己当做知识的追求者,与老师一起去探求。
(二)紧扣主题设疑提问,增强教学的穿透力
1.要注意“启”。“启”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来提问,做到启而有发。
2.要把握“度”。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太深、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课堂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提问太易、太浅,学生又会感到索然无味。只有所提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3.要控制“量”。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善问”“巧问”。在丢掉“满堂灌”后,切不可搞成“满堂问”,过多、过滥的提问会使学生由兴奋转向抑制。
4.允许学生提问。对有疑问和对答题有不同意见的,应允许学生当堂提问。教师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点拨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要注意照顾全局,要区别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
(三)让学生理解教师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把结论或对某一定理的证明讲解给学生,而且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去证明一种正确的解释和一种错误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靠消极的记忆,而是靠积极的思维获得的。这就需要老师向学生展露自己的思维,让学生清楚老师思维的轨迹,从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会得到相应的训练,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静态的、抽象的图形转变为动态的、直观的三维影像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网络这个存储量大、传送方便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越来越多的教学网站中的教学素材库等资源,使教师的教学参考资料更为丰富,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在课件中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新思想、新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就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逐步形成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篇13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认识过程的转化,从不知到知,并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通过学生实施和落实。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将不能发挥传授知识,指导学习的作用,学生将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作用。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只有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作为教师首先要从意识里“放下架子”,摒弃长期以来的“师道尊严”观念,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平等独立的人,甚至把他们当成伙伴、朋友,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关心。让他们对老师不再畏惧、不再隔阂,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自然也就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和蔼可亲,而不是高高在上,要以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松的眼神,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这样使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否定,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上,还课堂一个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会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努力实现“五要度”。
复习辅垫要做到“高效度”。教学新知识之前,一般都需要用几分钟来做辅垫工作,为新知识搭桥铺路,但要把握好复习的内容不易过多,不宜过难,要精选与所学习的新知识联系密切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做到短时高效,平中见奇,迅速接触新知识。
导入新课要注意“强力度”。导入新课的方法及新课的导语要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知识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度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传授新知要考虑“参与度”。传授新知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提高。
巩固练习设计要“多角度”。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要有“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善于探求,诱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课堂总结要提炼到“高浓度”。结束教学前的短短几分钟,教师要对整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浓缩,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给学生以精要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
三、优化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它的选择与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接受信息,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极大地受到限制。造成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优化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