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安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安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安全论文

篇1

开设化学实验安全课程增强了本科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以往本科生们进入科研实验室前,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师兄师姐的口传心授,没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许多本科生来到实验室的第一项工作常常是清理玻璃仪器,这样就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化学试剂。以前,学生对这项工作的安全性普遍不太重视,而现在则会主动地采取防护措施,戴上橡胶手套再进行相应的操作。经过安全课程的学习,本科生对实验室安全有了正确的认识,能自觉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并常常指出所在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提出改进方法,推动所在实验室的安全化进程,从而也提升了学院整体的安全水平。目前,我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理论课的学习只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能解决实验室里所有的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需要学校全程化、全方位、多层次来进行,时时刻刻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所以,我们还通过开设安全教育宣传栏、建立安全教育网页、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篇2

1.2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

危险化学品运输工作能否顺利安全完成,运输人员的作用至关重要。提高危化品运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是保障危化品运输安全的重要措施。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发生事故后的处置方法也不一样。相关企业单位要经常组织日常工作与危化品接触的人员就本单位、本部门所涉及到的危化品性质、危害、应急处置、防护措施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对于运输人员还要加强运输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学习,并定期组织危化品应急演练,熟悉劳保设施和消防工具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强化工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危化品危害和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对危化品危害的认识。

1.3正确使用包装容器

危化品的性质特点各不相同。要保障运输安全,必须选择正确材质的容器,按照规范的方法进行包装存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储存的容器必须由专业企业定点生产,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要规范执行运输规程,化学品分类摆放,做好隔离,尤其是性质不同、乃至冲突的化学品,更不能混装混运。配装货物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包装务必做到牢固、紧密,不能出现漏点。很多化学品都具有强腐蚀性、强氧化性,包装材料的选择尤其要正确,防止容器遭受腐蚀破损,化学品泄露的事故发生。如溴素应选用抗氧化性高、耐酸的陶瓷坛盛装。同时,由于溴素氧化性强,遭受机械冲击易依法爆炸,所以包装衬垫材料要选用具有缓解冲撞和摩擦、吸附作用好的无机难燃轻质材料,如矿渣棉、岩棉、硅酸铝棉等。有些材料,比如草垫、草套、木箱、瓦棱纸等,虽然也具有较好的缓冲功能,但不耐腐蚀氧化,一旦溴素泄漏,就会与这些材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发火灾,所以不能使用。

1.4做好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运输车辆、容器要在显眼的位置做好危险品标示。随车配有检验合格的消防器材和应急工具,比如铁锹、警示牌等。随行人员要配有防护服、防毒面具、护目镜等。出车前,对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保障车辆正常运行。针对运送的物品种类和容器大小、外形等,还要做好必要安全措施。比如装运易燃易爆物品,车厢的底板若是铁质的,应铺垫木板或橡胶板进行隔绝,并加挂静电导出链。

2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2.1立即报警,组织抢救

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现化学品发生泄漏,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泄漏进一步扩大。同时,要隔离现场,在事故现场周围设立危险源警示牌,疏散周围群众,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2杜绝火源,防止起火

如果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具有可燃性质,应立即消除现场附近的所有可以引发燃烧的因素。车辆停车,关闭引擎和电气设备。现场的手机全部关机或远离现场后再开机使用,避免电火花引燃可燃气体或可燃粉尘。要对破损的容器进行应急处置,尽快堵塞漏洞,防止危化品进一步泄露。堵塞漏洞可使用的物品有软橡胶、胶泥、塞子、棉纱、棉被、肥皂等。

2.3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化学品伤害

泄露的化学品,如果具有腐蚀性或毒性的话,要立即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措施,降低其危害强度,防止对人员、环境造成伤害。如是氯气泄漏,可用大量水对现场进行喷洒,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可以使用弱碱性物质和氯气进行反应,生产无害物质。比如在水中或地上加入苏打粉(碳酸钠),或者把漏气的钢瓶破损处放置于石灰乳水中。不但能加大氯气溶于水的速度,利于氯气被吸收、收集,而且最终生成的氯化钙、氯化钠对人体和环境没有毒性。如果是氨气等碱性物料泄漏则在用水稀释的同时,用酸性溶液浸泡。进行处置时,工作人员应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毒面具、防毒靴、护目镜等,防止化学品通过呼吸、皮肤沾染等方式与人体接触,避免伤害人体。另外,有些危化品,比如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等,在处理过程中除了防止燃烧、爆炸、毒害以外,还要防止冻伤。由于上述物质使用加压液化的方式存储,一旦出现破损,液化的气体会因为外界气压下降而迅速气化。气化过程会吸收大量热量,造成局部空间温度急剧下降。处理人员如果没有做好防护,很容易发生冻伤。

2.4加强对现场环境监测

危险化学品泄漏处置过程中及之后一段时间,还应对现场环境加以监测。特别是剧毒或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泄漏更要注意。安全、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组织专业人员和检验设备现场检测,对泄漏的化学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测定其性质、种类、危害程度、扩散范围和泄漏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后续处理方案。该项工作要持续进行,直至判明危险源已经受到完全控制,并消除干净。对于危化品污染进入周围水体、土壤,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的情况,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二次危害的发生。

篇3

化学品存放应以2011年国务院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为依据,根据不同化学品的性质与特点建立相应的存放模式,同时对每种化学品建立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让操作者更容易、更直观的了解化学品的理化特性、安全防护、泄漏处理等情况。

2.1一般化学品存放要求

化学品区域要独立,不能和其他物品混放,其内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并在存放区域醒目位置设置明显标志。化学品应存放于阴凉、通风、干燥处,避免日晒,还应隔绝火、热、电源,并注意防水。

2.2特殊化学品存放要求

2.2.1易燃易爆危险品

病理实验室常见易燃易爆危险品有乙醇、二甲苯、甲醛,该类化学品存放必须有独立的危险品仓库,坚决不能整箱堆置存放,必须拆箱分类存放于专用的化学品防爆柜中,并于防爆柜外部醒目位置张贴其相应的MSDS,并配备灭火装置。该类危险品的存储温度不能超过30℃,应在存储位置悬挂温度计由专人进行监控并记录。平时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存储量适量即可,不提倡过多储存。

2.2.2腐蚀化学品

病理实验室常见腐蚀化学品有盐酸、硝酸,对于该类物质的存放应放置于专门的强酸、强碱储存柜中,并于箱体外侧张贴MSDS。该类储存柜采用进口的聚丙烯(PP)材料,耐酸碱强度高,也易于清洗,很多从事实验室防护设备的公司均有出售。该类物质必须与碱类物质、易燃易爆物品分开存放,不能混存,因该类腐蚀性化学品易挥发,以免发生反应造成危险。

2.2.3剧毒或致毒化学品

对于该类物质病理实验室比较少见,如氧化汞等。该类物质从安全角度考虑作者不建议病理实验室存放,本院是由药剂科联系专门机构进行存放,使用时由专人送至病理实验室,用多少取多少,用完后送回专门存放点存放。

3化学品的使用

化学品在使用时根据需要量领用,不能随意领用。在领用时要严格遵守双签名的原则,由科室负责人和化学品管理员审核签名后领用,并将使用情况详细记录于化学品使用记录表。使用过程中未使用完的试剂放置于托盘中,同时根据试剂在MSDS中的理化特性贴上相应的化学品标示。对于配制的试剂要配备相应的存放容器,并在容器醒目位置贴上标示注明其试剂名称,配制日期和有效期。对于过期试剂或失效试剂按照废弃液体处理流程处置。

4化学品防护原则及措施

4.1防护原则

病理实验室针对化学品防护要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是病理实验室规划设计还是个人防护物品配置都要从人的角度考虑,因为这关系到工作场所的环境保护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不可忽视。

4.2防护措施

病理实验室的防护措施要从两方面来阐述:病理实验室的整体规划设计和个人防护措施。

4.2.1病理实验室规划设计

病理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要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并建立相应的缓冲带,同时要制定标本接受流程、取材工作流程和制片工作流程,将工作制度化和标准化。对于污染较大的区域要适当的增加空间,这样有利于稀释空气中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对于空气污染区域要配置相应的空气净化系统,以降低空气中毒性化学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如在取材室要安装配有标准排风系统的取材台,而制片技术室要安装通风柜,使包埋、染色等易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操作能在通风柜中进行。对于易挥发的有毒化学物质要密封保存并加强相关区域的通风,一般要求室内与外界空气的更换次数不少于2次/h,某些特殊的室内(如取材室、标本储存室)通风至少要换进空气6次/h,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环保试剂替代,不过相对成本会提高。取材后的标本应储存于独立的标本存放室内并配备冰柜,可有效的降低取材室的甲醛浓度。工作区的温度控制也要有相应的要求,根据P2实验室工作温度一般控制在18~27℃,温度过高,会加剧挥发性化学品的挥发。

4.2.2个人防护

(1)要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对病理实验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培训,危险意识不能松动。

(2)在防护物品配备方面要齐全。在接触化学品的过程中,口罩、帽子、手套、防护衣是必备品,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配备防护眼镜、活性炭口罩、防酸手套以及独立洗眼台。

(3)员工必须定期体检,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要加强监督,由病理科负责人组建监督小组,针对科室内部人员工作中的防护问题进行自我内部监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组建的病理质量控制委员会对于很多单位工作环境中甲醛、二甲苯严重超标等不符合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效果往往要好于科室内部的自我监督,南京的组建经验值得在很多地方推广。

5化学品泄漏处置

病理实验室在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化学品倾覆的事情发生,导致化学品暴露在外部。当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穿好防护物品,并用干布或吸水纸吸干已暴露的化学品后置于黄色垃圾袋中,交废物运送处由专门机构集中处理。泄漏物较多时,要根据化学品处置流程与原则将泄漏处置分为初期应对、抢险救援和后期处理三个阶段,并根据这三个阶段建立规范化的化学品泄漏处置流程。本院目前使用的化学品泄漏处置流程见图7。

6化学品废弃处置

病理实验室的化学性废弃物比较多,这些废弃物如甲醛、二甲苯等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直接通过下水道进行排放。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医院的相关责任部门不具备该类废弃化学品的处理资质和能力,这就带来了如何处理这些废弃化学品的问题。目前,病理实验室产生的化学性废弃物主要来自组织固定、组织脱水、制片染色这三个环节,由于接触环节人员较多,作者建议指定专人负责病理实验室化学性废弃物的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废弃液体放置于专门的密闭有盖的化学桶中,且最大存放量不能超过该桶的2/3。在化学桶外侧要贴上标签,注明科室和试剂成分。在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化学废弃品不能混合放在同一个桶中,因为目前很多处理机构只能处理单一类型的化学品。当化学桶达到最高存储容量时,由医疗废物收集人员从病理实验室将其收集,用专用收集车送至专门机构作无害化处理。

篇4

以下几个方面常常会发生化学实验事故。

1违反操作规定

1。1点燃可燃性的气体前应检验其纯度。如: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瓶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子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瓶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在演示氢气的性质实验前,教师可以做一个爆炸实验以加深学生印象,具体操作为:在一个塑料水瓶内装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容积的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倒放在铁圈上,再用火柴去点,就会听见一声巨响,爆炸的气浪将塑料瓶高高掀起。

1。2实验完毕,应按规定有序撤除装置。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集气,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如: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溅出硫酸。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

2用药过量发生危险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如果用药量稍大便会引发危险。

如:钠与水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时,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通常取一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即可),不得随意用药,且要选用敞口较大的烧杯作反应容器,千万别放在像小试管等敞口较小的容器里反应,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我的学生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分组实验时,也曾发生过反应容器炸裂,其内液体四溅的事故。究其原因,是一位学生趁老师去指导其他学生的空挡,偷了几块金属钠放在盛有水的小试管里,因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的大量的热量在小的空间里得不到及时的逸散,使试管里空气急剧膨胀而爆炸。

所以,在学生做钠与水反应的分组实验时,一定要事先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

①此反应只能放在烧杯里做(事先准备好放在学生实验桌上的),不能放在小试管做。并讲清原因。

②金属钠只能取一粒,不能多取(事先把钠切成绿豆大小放在讲台上,老师一定要站在旁边监督学生取钠。)。

③只能用镊子取金属钠,且镊子一定要是干燥的。不能用手拿。

3制取气体时实验装置不畅通

实验制取气体时,一定要保证实验仪器装置畅通,导管不得堵塞,否则会因气体无法排出而发生爆炸事故。

曾发生过学生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一位学生在试管的导管口处把棉花放得太多又塞得太紧,导致加热后产生的氧气排不出去,试管内气压增大而把塞子冲飞,棉花随着氧气流冲出并燃烧,燃烧的棉花恰好落到另一位学生的头上,造成这个学生的部分头发被烧。为防止类似的事故发生,在学生做这个实验之前,老师一定得给学生讲清注意事项:

①组装仪器时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防止加热过程中水蒸气遇冷流回试管底,从而引起试管炸裂。

②加热时,均匀受热后酒精灯的火焰先固定在靠近试管口的药品处,然后慢慢地把酒精灯的火焰往试管底部移,若反过来,氧气流会把前部的高锰酸钾带向导管口,阻塞导管。

③放棉花之前把棉花先拉松,且不要放得太多,尤其棉花不要用水弄湿。

④要做到先“离”后“熄”。即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4药品混入杂质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5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6实验室空气不畅通

在教学中有演示实验制取氯气、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制取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为排除实验安全隐患,更好更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要按操作规定进行。

(2)一切实验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3)有可燃性气体的实验,在点燃气体前必须检验其纯度,并注意室内通风。

(4)做有毒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制取或进行能产生具有刺激性、恶臭和有毒的气体反应时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5)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

(6)化学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如银氨溶液久置后再用易发生爆炸。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8)没做过的实验要向有经验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篇5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接触愈发频繁。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实行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抵制西方大国的文化入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向学习者灌输西方文化,讲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关注中国文化成分,换而言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打入了“冷宫”,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文化教学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2】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薄弱;重视英美等“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该在交际双方循环往复。跨文化交际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将本土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述的能力。不难想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而缺乏适量的中国本土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大学生势必会形成崇洋的思想,导致自我身份意识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古今中外外语界泰斗无不是在外语和本国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长起来的。我国的钱钟书、傅雷、许国璋、梁实秋等无一不是从小熟读诗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后习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学习外语,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成分,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愈发频繁。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6】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安全建设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文化平等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文化平等原则。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本土文化教学。我们强调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但不等于否认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母语文化优于目的语文化。我们应该明确,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法律,及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宽容、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为中国文化独尊”。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教学中的文化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实用性原则。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与专门的文化教学不同。专门的文化教学其内容更为广泛,涉及面更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此外,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7】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实用、可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绝不能操之过急。过量的文化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难以吸收,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宜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三、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的文化敏感性。对比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8】通过文化对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Unit One为例。该单元涉及到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可以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鬼节”与之联系,进行对比教学。在介绍完万圣节的相关习俗后,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回忆“鬼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随后,教师将“鬼城”——丰都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对旅游景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所学教材内容为基准,以专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饮食、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假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母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及时介绍给大家。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实施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楷模。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3]郭姗姗,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9):96-9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6]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J】中州学刊 2012(3):100-104

篇6

2.观摩法。

组织学生观看电工安全教学录像,观看用电违规案例和用电规范,以及触电急救视频知识。

3.操作法。

学生主要来做触电急救,胸外心脏挤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在为期一周的安全教育结束时进行安全知识理论考试和触电急救操作考试。纵观传统教学课堂,即使课程安排丰富、内容详尽,学生也会在讲授基本安全知识时晕晕欲睡,观看教学录像是心不在焉,操作时三分热度;即使考试合格,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记忆模糊,印象不深刻,安全意识淡化。这种“填鸭灌输式”的教育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提高不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体化教学方式

一体化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的工程任务为载体,由一体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主提高的一种可持续性学习方式。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堂即是一个多变的实训场,它能让学生有种身处职业环境中的感觉,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此,我结合课程性质将一体化教学的六部曲做了改动,对电工安全教育进行了改革实践,主要过程如下:

1.学生情况调查

由于学生第一次参加维修电工实训,笔者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层度。如:给出一些常见的电气实物图片,让学生答出器件的名称和作用;问是否从事过相关电气实际操作,如何做的等。在了解了学生对本专业认识情况后将学生分组,分组原则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组员搭配是一名有少许经验的学生带两名没有经验的学生。这样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明确学习任务

在此,我将电工安全教育分成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电工安全知识、观看电工安全教学录像和触电急救。教师告诉学生本周为电工安全教学周,让大家搜集并学习用电安全知识,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能够在有人发生触电事故时立即对触电者进行急救。

3.学习任务推进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电气火灾和触电伤亡的典型事故案例分发到每个组,引导学生通过案列分析事故的原因。例如,某厂设备上电机烧坏,值班电工到工段切断电源、拆除电线、运走抢修,电机修好运回泵房,维修组组长安放电机。当他正要蹲下作业时,一道弧光将他击倒。经过详细地分析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切断电源应当悬挂“有人工作,禁止合闸”的警示牌”“拆除电线应做好绝缘”“应当由拆卸电机的值班电工进行安装”等。经过一个个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们已经潜移默化地说出了多条用电安全条款,甚至有些同学开始找书翻看用电安全条例或利用网络资源开始查电工安全规范。此时,教师趁着学生找答案的劲头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并整理分析,最终分析的结果可作为手抄报的材料。然后,安排学生观看电工安全教学录像片等,加深对安全用电的认识,充分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组织学生开展用电安全手抄报的制作,组织各组学生相互参观和评判,选出制作最好的,安全知识最全面的手抄报。最后,让学生们思考“如果发生了人身触电事故,我们该怎么做”。学生们通过查阅急救材料和观看触电急救视频资料,开始自己主动在心肺复苏模拟系统上操作,边练习边相互纠正动作。教师在旁边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并时时纠正学生们的观点。在反复的练习中学生们技术愈加熟练,本着学生爱玩的天性,鼓励学生编辑安全用电小短剧。学生们积极响应,在他们编辑的剧本中将安全用电贯穿其中,“拉、切、跳、拽、垫”和触电急救演绎的淋漓尽致。

篇7

1.当前实际。在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对新课程研究性的学习,家庭实验、安全教育,对新教材有重要建议等都是题材的重要源泉。

2.个人实际。擅长写作的人,可多选教学理论方面的题材;专于实验研究的人,可多选教学中实验研究和改进方面的题材;专于化学计算的人,可多选有关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对化学史有专长研究的人,可多选化学史的论题。无论是哪一方面都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动因理念,目的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更不能抄袭。二是成败理念,心态要正确,写论文不能纯碎为了发表,更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二、化学教学需广集资料

1.直接的搜集。教学中的各个方面是最切实际的研究课题。由亲身经历实践所得,是弥足珍贵的,包括上课、实验、批改作业、听评课、解题等方面的经验。独到的体会,教学中的灵感、顿悟、习题的巧思妙解,知识内容的归纳,课外辅导的典型经验总结等。

2.间接的搜集。充分利用图书、报刊杂志、网络信息获取资料。要多看多记,尽量多地获取新信息,才可以及时了解到教研的动态和相关资料。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尽量多占有资料,可使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撰写化学教学论文的前提和基础。

三、写作技巧

1.定好题目。题目要新颖、得体,引人注目。选定题目是撰写论文的起点、写作的重点。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能让人凝视到文章的中心,揭示到主题。让人读起来很有激情,更会打动读者的心扉。题目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明确点明题意,也可以是仅指出研究的问题范围,还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对研究的问题要一目了然,让读者看后有爱不释手之感。

2.拟定提纲。在化学教学论文时,应该根据论文的题目拟出论文提纲。为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并使论文的层次分明,从论点的提出到操作方法、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论据的论证,都要经过缜密的推理。成文后还应再反复修改、润色、定稿。

篇8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2015年2月,教育部的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中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互联网+”教学模式改革探究则更是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由此可见,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创新改革的大趋势。然而目前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各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而应用于综合性实践环节(如:毕业论文)的涉及甚少。因此,如能借助网络平台,对毕业论文的各环节逐一信息化,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让学生有更多个性化针对性的学习空间,势必能大幅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本文以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为对象,就基于网络平台的质量提升模式进行探讨。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

化学类专业的毕业论文过程通常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阶段:选题、文献查阅、开题、实验、论文撰写。其中,选题目前主要是采取指导老师命题和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题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模式来确定,而在后续的文献查阅、开题报告、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则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执行过程。

(一)文献查阅

文献查阅是对毕业课题资料收集的重要一环,然而由于本科教学大多是以教材为主,因此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纸质版教材或期刊,导致对课题相关文献的收集相对陈旧有限。m然部分专业开设有文献检索的课程,但从多年带本科毕业论文的情况看,学生的文献收集能力依然不足,对文献数据库的了解亦不够充分。

(二)开题

开题是以对文献的充分理解和总结归纳为基础的,只有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才能全面了解课题当前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从而提出新颖合理的设计路线。但由于很多高品质的化学文献多在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因此不少高校在毕业论文过程中,对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很多化学专业词汇和试剂名称在常规的词典或翻译软件中却根本查找不到。因此,这也无形提高了学生在开题过程中阅读理解文献的难度。

(三)实验设计

在经过对文献的收集和分析总结后,学生针对毕业选题提出实验方案,并经与指导教师讨论确认后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在执行过程中,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所接触试剂的理化性质及防护措施。其次,在经过初步探索后,需要系统的确定实验方案的研究内容(如:反应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对产品的影响权重大小等)。最后提出对该选题所得产品或实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然而,本科生从教材上获取的知识原理虽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实验的操作经验却相对有限,难以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本科生对实验的设计通常也比较随意,系统性不足。因此,往往在后期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发现实验设计存在缺陷,从而导致论证的依据不足。

(四)论文撰写

实验完成后,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首先要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然后对合成路线或实验原理进行展现,最后对实验数据或谱图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结论。但多年带毕业论文的情况显示,学生普遍存在因文献引用编辑不当,导致修改时工作量巨大,合成路线和实验原理展示不清,谱图对比不规范、数据分析无法精确到位、以及论文编辑排版格式较混乱等问题。

二、基于网络平台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在当今移动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网络平台具备学习时间灵活、学习终端多样化、不受地域限制、且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特点。因此,针对上述化学类毕业论文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势必能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

(一)导航平台

针对本科生对化学文献数据库了解不足、化学专业词汇和试剂名称翻译理解困难、实验试剂理化性质及防护措施掌握不够深入、谱图分析困难等问题,建立了网络导航平台,并将导航平台分为化学文献、化学翻译、化学试剂、谱图数据库等板块分别与之相对应。而对于化学文献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书籍等文献数据库便于学生分类检索文献;化学翻译则提供如较学术权威的CNKI翻译助手及其它广泛使用的在线翻译网站(如:Google翻译、有道词典等)以助于学生正确理解外文文献;在化学试剂板块则提供了综合性化学试剂网站ChemicalBook(可查阅各试剂的理化特性、风险性、安全性等数据)和国内外的主要化学试剂供应商(如:Alfa Aesar、国药集团)等资源;谱图数据库则根据谱图类型细分为红外光谱、核磁谱图、质谱、拉曼光谱、光电子能谱等以供学生将测试结果与标准谱图进行对比分析。

(二)应用平台

针对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平台CAppChem主要建立了结构式绘制、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谱图分析等核心板块。结构式绘制板块主要提供了合成路线的绘制方法、如何绘制实验装置图、如何为结构式填充颜色或添加发光效果、以及分子三维模型的建立等,以满足展示合成路线或实验原理的需求。文字处理板块则主要提供了EndNote文献管理和引用方法、目录自动生成更新、页眉页脚制作、重复表头设置、审阅修改等,让学生能更美观高效地完成毕业论文的修改和撰写工作。数据处理除提供Origin坐标、标签、图层、图例控制及数据导入等绘图基础外,还提供了散点图、柱形图、三元相图、三维柱形图等常用图形的绘制方法,以及线性拟合求解临界胶束浓度(CMC)、粘度法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峰面积积分计算等应用实例,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谱图分析则主要提供了红外谱图、核磁谱图等软件的使用教程。

此外,还设立了论文翻译、资料下载、软件动态、留言板等板块来辅助核心板块和导航平台,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求。另外,为便于学生学习分享交流,网络平台的各页面均支持微博等移动客户端分享。

三、基于网络平台的运用效果

网络平台上线运行至今,共为3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环节提供了网络支持。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均能通过在网络平台学习后独立解决,同时通过学生留言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了网站平台内容的更新丰富。

目前该网络平台的总访问量已超140万,独立访客数超90万。2015.7.1-2016.6.30的网站统计数据(见图1)显示,每年的3-5月是网站流量的高峰期,平均日独立访客数维持在2 300左右,高出其他月份(寒暑假除外)平均日独立访客数40%。当6月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后,日立访客数逐渐回落至之前的平均水平(约1 600)。其充分说明网络平台在毕业论文期间(每年3-5月),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来自主学习,对毕业论文环节起到了显著的支撑作用。

此外,独立访客的地区分布统计数据(见图2)显示访客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湖北五个省(直辖市)的访客最多,约占网络平台总访客量的45%,体现出了网络平台学习不受地域限制,覆盖面广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了在高校密集度较高的地区,网络平台的应用需求更大。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近两年收集的毕业论文数据来看,该网络平台的应用对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对毕业论文在实验设计的合理性、论文的规范程度、图表和数据的分析深度以及文献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完成质量亦有明显改善。实践证明,基于网络平台的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究。而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支持,构建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体系正成为新趋势。结合特定教学环节或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网络平台,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也能满足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更能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篇9

[2]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3]韩宏大.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

[4]赵建伟.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刘起峰.密云水库水的预氧化及强化混凝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6]程庆锋.高铁锰氨氮地下水净化工艺优化及菌群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苗杰.电化学无氯预氧化安全净水新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4

[8]王娜.腐殖质在混凝与预氧化工艺中的特性及对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9]唐阳.功能导向的电化学体系建立与碳基复合电极的设计和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13

[10]王琼杰.基于新型磁性强碱离子交换树脂净化的水源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

[11]周娟.负载型Pd基催化剂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催化加氢还原[D].南京大学2014

[12]张怡然.预臭氧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控制技术研究[D].南开大学2014

[13]吴云.澄清池膜过滤用于饮用水处理的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4]李金成.负载锰氧化物滤料对高锰地下水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15]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6]JiajiaFan,RobertDaly,PeterHobson,LionelHo,JustinBrookes.Impactofpotassiumpermanganateoncyanobacterialcellintegrityandtoxinreleaseanddegradation[J].Chemosphere.2013(5)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侯妙乐,吴育华,张玉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震后铁旗杆保护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9(S1)

[2]曹资,薛素铎着.空间结构抗震理论与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5[3]王勖成编着.有限单元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解则晓,徐尚,李绪勇.逆向工程中三维点云数据精确拼接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9(13)

[4]王蔚波.河南古代镇河铁犀牛考略[J].文博.2009(03)

[5]陈俊旗.自立式输电塔线体系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6]王福谆.“我国古代大型铁铸文物”系列文章之十一--古代大铁炮[J].铸造设备研究.2008(03)

[7]赵威.结构可靠度分析模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8]张双寅.永乐大钟梯形木架稳定性初探[J].力学与实践.2008(06)

[9]王玉芳.沧州铁狮历次维修保护概述[J].文物春秋.2008(03)

[10]A.Smith,H.Botha,F.C.deBeer,E.Ferg.Theexamination,analysisandconservationofabronzeEgyptianHorusstatuette[J].NuclearInst.andMethodsinPhysicsResearch,A.2011(1)

[11]AlbertoTaliercio,LuigiaBinda.TheBasilicaofSanVitaleinRavenna:Investigationonthecurrentstructuralfaultsandtheirmid-termevolution[J].JournalofCulturalHeritage.2007(2)

[12]MicheleBetti,AndreaVignoli.ModellingandanalysisofaRomanesquechurchunderearthquakeloading:Assessmentofseismicresistance[J].EngineeringStructures.2007(2)

[13]MicheleBetti,AndreaVignoli.NumericalassessmentofthestaticandseismicbehaviourofthebasilicaofSantaMariaall'Impruneta(Italy)[J].ConstructionandBuildingMaterials.2010(12)

化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1]姜再兴,黄玉东,刘丽.粗糙度对碳纤维/聚芳基乙炔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J].化学与粘合.2007(05)

[2]张国权,杨凤林.蒽醌/聚吡咯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和电催化活性[J].催化学报.2007(06)

[3]范新庄.石墨电极的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与准电容特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2(12)

[5]陶龙骧,谢茂松.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工业水处理.2000(09)

[6]吴庆,陈惠芳,潘鼎.炭纤维表面处理综述[J].炭素.2000(03)

[7]杨旭,孙承林,谢茂松,杜远华,王贤高.用电-多相催化技术处理油田废水[J].工业水处理.2002(12)

[8]吴海燕.单线态氧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及其过氧化产物的化学发光研究[D].江南大学2012

[9]陶龙骧,谢茂松.电催化和粒子群电极用于处理有机工业污水[J].工业水处理.2000(09)

篇10

食品安全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1],同时,还涉及社会[2]、经济[3,4]、法律、国家形象等诸多方面,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食品工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势头,根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食品工业到2015年将达到12.3万亿元。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出现质量把关不严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这样的形势下,对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从而在教育领域,出现新的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如此多的院校开办相同专业的情况下,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就成为每个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

天津商业大学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1983年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7年筹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0年申报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并获得批准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形成专业特色,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一、制定适合现代行业发展需求和竞争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战略性新兴专业主要任务是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在2008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和就业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走访相关生产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的优势与特色,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进一步修正。

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为主要模块,设置教学课程。根据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需要,教学重点侧重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分析与检测两个方面。同时,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进行专业模块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选择模块课程的学习。

专业基础课程共38学分,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等。

核心课程共10学分,包括: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

食品与安全控制模块共8学分,课程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绿色和有机食品管理和认证、食品贮藏与运输、食品物流学等。

食品分析与检测模块共分,课程包括:食品添加剂、动植物检验检疫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微生物检疫技术等。

2.加强基础和实践教学,强化个性化培养。(1)在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将总学分从原有培养计划(08版)的191学分压缩至184.5学分。(2)增加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在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比例从原来计划(08版)的18.3%提高到28.5%。通过提高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比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3)增加基础课比例,打实理论基础。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授课学分共160.5学分。其中,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占总授课的75.7%,较原来(08版的基础课为69,学科基础课为38,授课学分为15分,占总授课学分比例为65.4%)增加了10.3%。通过加大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4)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自主选课空间。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中,可供选修课程的41.5个学分,占授课学分的25.8%,较原来(08版选修课学分为38,授课学时为159,所占比例为23.9%)增加1.9%。通过增加选修课程比例,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课程。(5)增加工程类课程教学的比例,作为工学学士学位,必须有相应的工程类的课程,在新的培养计划修订中,增加了食品工程原理和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的课程。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工程方面知识。(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人能力。将大学生参加各类科研活动(国家和天津市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立项、教师科研)、各类竞赛、发表科研论文、考取各类证书等纳入学分,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全方位提高个人能力。

二、构建主干课程,构建课程教学团队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重组。通过吸纳食品制造、食品营养与安全控制、食品技术管理等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在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对有些课程内容按类进行划分合并,减少内容重复。将《食品原料与安全控制》、《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相关课程整合成一门课――《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同时增加该课程的实验课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2周),该课程重点是现代检测技术应用和大型仪器操作使用,增强学生实验技能。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强化操作技能的培养

1.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在一、二年级以基础课程教学为主,除了公共基础课程外,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和食品工程原理等。为了强化动手能力,在课时分配上,无机与分析化学共96学时,实验学时为46,占47.9%;有机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7,占46.3%;仪器分析为48学时,实验学时24,占50%;生物化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程原理开设1周的课程设计;基础课的总体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46.%。在三、四年级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为主,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食品工艺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其中,微生物学80学时,实验学时为32,占40%;食品工艺学实验为40学时;食品分析32学时,实验学时为16,占50%;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综合实验为2周;食品生产规范设计1周;专业实习2周;毕业实习4周和毕业论文为12周。通过修订后培养计划,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占总学时26.6%。

2.科研创新、证书考取等纳入培养计划强化个人能力培养。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参加科研立项(国家和天津市及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计划)、各类竞赛、参加教师的科研,发表学术论文、各类资格证书的考取等纳入学分,上述内容共计5个学分。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每年有50%参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其中包括国家和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以及校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3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每年参与数量在10篇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HACCP内审员、高级检验师、营养师等各类的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强化个性化培养。

3.实行导师制,指导四年级学生学习。四年级学生主要以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为主,在这期间,全面实行导师制,形成导师负责研究生参加的指导队伍,将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专业学习与领域前沿研究及行业发展前景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功能。以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重点学科和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学习科研力量和人才的优势,帮助企业开发新工艺和新产品;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实习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保证了实践教学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竞争力。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教学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引进、骨干扶植与培养、结构优化等方式,建设一支学缘丰富、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与科研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7名(58.3%),副教授4名(33.3%),讲师1人(8.4%);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50岁以下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师资队伍中,50~60岁6人(50%),40~50岁4人(33.3%),30~40岁2人(16.7%),已形成知识、学历、年龄等均较合理的教学团队。

所形成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够完成本科和研究的教学工作,还具有很好的科研能力,近3年共发表教学改革及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或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8项,累计经费达700多万元。

五、结束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6年多的建设,在培养方案方面,经过3届毕业生的检验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程体系基本成熟,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能够高质量完成本专业的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石琰.浅谈食品安全与健康[J].沧桑,2014,(6):184.

篇11

1.教学内容的革新

随着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在不断更新和增加。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 论文格式范文一成不变的,应随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在此基础上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革新。

理论教学上,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增加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已经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由于多起滥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人谈"添"色变,对食品添加剂没有正确的认识。我在食品添加剂概述中增加了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方面的内容,补充了有关食品添加剂利弊的权衡不足,让学生对添加剂的安全性有上一个正确认识;并及时补充和更新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新标准,使学生强化法制观念,强化对标准的认识,强化职业道德,为日后从事食品行业打好基础。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结合食品加工工艺对各种食品添加剂介绍,如果冻加工过程中增稠剂和香精香料的使用,火腿肠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使用,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增稠剂、乳化剂等的使用,等等,使枯燥的添加剂特性和作用的介绍形象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的使用策略毕业论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对食品企业、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到食品企业实习的机会,向技术人员了解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了解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适用范围等。并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讨论该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种食品添加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食品市场进行调查,通过查看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在众多食品中的应用,对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有具体的了解。通过企业调查和市场调查,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到了实际,不仅增加了对本门课的感性认识及兴趣,而且提高了浅析硕士论文不足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教学策略毕业论文的革新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不断调整的同时,相应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和手段也要不断改善,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才能推动论文范文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教学革新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内容丰富,形式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过程中播放电视、影像资料的短片,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综合频道的《焦点访谈》等栏目中有众多的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精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加大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要求学生对影视资料中提到的热点不足进行网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热点不足的了解,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很好。上网查资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是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其次,由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个内容都与应用息息相关。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基本知识的教学效果,也是推进学以致用、增进对食品添加剂直观印象的一种手段,还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其核心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具体案例浅析硕士论文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

3.考查形式的革新

成绩考查是教学过程的 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教学要求。优化考核内容比例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平时成绩、食品调查、课程论文、期终考试等。

结合考勤和课堂表现考查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的市场调查,并完成市场调查报告,增强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并锻炼学生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为撰写课程论准备,食品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10%。

在讲授完食品添加剂理论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撰写课程综述文章。通过撰写论文,学生不仅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了食品添加剂知识,还锻炼了查阅、阅读文献和写作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本门课程在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期终考试,考试不是论文格式范文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试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借以改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期终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总之,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革新与实践,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国华.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郝利平,夏延斌.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篇12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智能化管理;网络管理

随着高校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也在进一步规范化、智能化,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为使实验中心能够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成为师生教学、科研的平台,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结合我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摸索、探究出一套适合于大学实验室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在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化学药品、实验用房、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实验耗材、实验中心建设项目、实验中心经费等一系列与实验教学相关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系统思考,建立健全并优化完善一套以人为本、上下认同、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主导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1].规范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打造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管理包括实验室的计划管理、制度管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药品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在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一文[2]中已经论述,下面着重介绍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智能化管理.

2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

2.1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

智能化系统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应用的智能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管理越来越细化、规范化,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加之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需要,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建设方面,建立一套内部网络系统,既节省了人力又第一时间了解资源配置,做到资源共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开发的仪器设备管理智能化系统,但此系统仅仅是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没有涉及实验教学中心的其他内容[3].由广东工业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开发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做得比较好,将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以智能化模块形式设计出来,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的各个方面,由实验室管理、实验室队伍、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实验教学、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评估、系统维护和数据报表等十大模块组成[4].在这十大模块中还可进一步细化,具体模块按实际需要随时增减信息内容.我们在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4]的基础上,优化每个模块,建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系统.如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块,在玻璃仪器、试剂、药品的入库、领用的常规管理中,设定库存的最低警戒线,当某种库存低于警戒数量时,管理系统会通过系统内消息或以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相应实验室管理员,以便及时补充.系统具有手机短信通知功能,当有老师需要的信息时,系统会自动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送给老师,使老师在第一时间得到自己所需信息.实验教学模块设置实验课进度表、实验项目管理等,实验项目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分类.实验室建设模块增加化工工艺实验室、油品分析实验室和石油炼制工程仿真实验室(增设相关仿真软件),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就能演练工厂生产流程,有问题随时在内部网上向老师请教,既方便了学生又增加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有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按一定序列编号,教师、学生随时都能查到相关信息,最大化的利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大仪器设备还可提供社会服务,如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的污染检测等;石油化工实验室还可以承担企业员工短期培训,承办职业院校和企业技能大赛;企业和教师可利用该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合作,作为新项目的技术研究、开发以及新工艺、新技术、新工具的试验场所,最优化的利用实验室.系统维护模块负责全院基础数据及用户管理,即学院数据、专业数据、学生数据、课程数据、用户角色和使用权限的分配等.这样学校、学院能够随时监控实验中心信息情况.

2.2建立开放式智能化实验教学网络管理

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是指实验教学人员依托计算机网络及配套软件实时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管理[5].该系统具体包括:

(1)学生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申请报名,对学生身份进行鉴别(系统显示学生注册照片).

(2)对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网络预约或学生电子签到,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实验环境.

(3)通过网上安排开放实验项目.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外,按照学校要求每个学院都必须有开放的实验项目供学生在网上预约.预约的一般流程:实验项目经教务处批准后,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安排实验室,实验员负责审批并检查教师预约的时间与常规实验教学安排是否有冲突,通过审批后开放实验就加入总实验课表中,不同实验课程可用不同颜色区分开,实验总课表就能实时反映各个实验室的信息,实现实验教学中心对各个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学生在教师安排好的实验时间、地点、批次之后,在规定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开放实验.

(4)已完成实验的学生,教师给出实验报告成绩,并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给予评定.开放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利用该系统对整个实验进行评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学生开放实验的综合成绩包括四部分:①学生的出勤率;②动手操作能力;③做实验时纪律表现;④实验报告成绩等.建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智能化网络管理,增强了实验室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2.3建立毕业论文创作智能化网络管理

学生做毕业论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首先学生通过内部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研究课题及实验室里所拥有的设备,然后指导教师通过学生所报的人数与所学的专业再进行调整.

(1)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内部网随时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论文题目、选材及论文或实验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做毕业论文实验或写论文时遇到问题可以在内部网上向指导教师请教,指导教师再适时予以解答.

(2)利用仿真软件做毕业论文.化学和环境科学系的同学可以通过内部网与指导教师联系在仿真软件上做预实验,如果方法可行,再投入试剂进入实验室实际操作.化工类学生做毕业设计时可以利用仿真软件作为依托,更加直观地设计自己需要的工艺和产品,从仿真软件上直接观察自己的工艺流程,不合理的地方可利用软件直接修改,直到合理完美,再转入到化工设备中做实验.化工设备工艺流程一旦开启,所需试剂、材料用量都很大,利用仿真软件可以节约时间,节约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保护了环境.

(3)学生在做实验和写毕业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或难题,可以在内部网上统一回复解决,也可以单独个别讨论.老师在统一回复时,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建议,扬长避短修改自己的论文,使自己的论文日趋完善.

3结束语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规范化、智能化管理的研究,把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所有资源建立一套内部网络,做到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校园网络了解学院所有的仪器设备以及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喜爱的选修课、开放实验、教师的科研方向或适合自己做毕业论文的实验室,使整个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既方便了学生又为学生节约时间,让学生学到了许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智能规范化管理是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关键,它有利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层次和水平,降低管理费用;有利于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减少试剂、药品的浪费,有效避免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文博.新编市场营销规范化管理制度精选[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

[2]徐飞,白林,赵国虎,等.化学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7):185,201.

[3]何邦平,陈杰,钟如意,等.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3):113-114.

篇13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涉及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医学、食品科学及农学、管理科学等,是由多学科理论、技术与工程原理综合交叉而成的边缘学科,内容广泛而庞杂,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学科。必需掌握与化学有关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生物有关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有关的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工厂设计,与医学有关的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与食品科学有关的食品原料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剂、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与管理有关的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等学科科知识。

显然,传统的、面面俱到的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要求,因此对现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革新,树立起应用型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新观念,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邵阳学院是一所多学科性的地方本科学校,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对邵阳地方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专业之一,本研究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对象,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项改革,构建一个能满足行业发展要求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教学新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根据食品质量监管部门、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类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技能要求,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产学研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

2教学新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

2.1 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结合食品学科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培养应用型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分析检测、食品风险评估人才的要求,认真研究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整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能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2.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教学中陈旧的内容及实验教学中的验证性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特色教材。

2.3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基金项目:教育部食教指委([2006]第1-7-10),邵阳学院教改专项(2009JG13)。

2.4 按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质量管理模式,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得到与工作环境相同或相近的实践锻练。

2.5 采用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办学,实现产学研“三赢”。

3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3.1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既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在生物科学、化学、药学、工程学、食品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几个学科的简单加和,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形成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通过深化改革,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重新组合,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构建由两个基础课平台和三个专业方向平台组成的“2-3学科教学平台”:

①以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在内的通识课程平台;

②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工程制图》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③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安全控制和食品质量管理等三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平台。

通过课程体系培养,为社会提供具有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与文化艺术修养知识、宽厚的学科基础知识、专精的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3.2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新教材建设

3.2.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制订符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

①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精选反映食品质量安全领域新发展、新要求的教学内容替代教材中陈旧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使教学内容起点更高、适应性更强。

②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加大教学信息量。

③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④对部分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3.2.2教材建设

严格教材选用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工程技术课程全部选用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的最新教材,以适应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的特色教材。

3.3 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独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在学习、借鉴和总结的基础上,构建包括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组成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新体系。

①独立实验课。打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岗位技能,按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实验构建三层次合理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不断改进补充实验内容,强化实验技术训练,通过将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课等措施,提高实验课的实用性和工程性。

②实习教学体系。根据教学进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程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等原则,构建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技术应用”于一体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重视层次性和系列化,构建了从基础课课程实习到专业课程实习、由单元实习到综合实习,由工程实习到创新实习,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四级实习教学模块,即:

基本技能实习模块:由无机化学课程实习、有机化学课程实习、分析化学课程实习、仪器设备拆装与操作四个子模块构成。采取精选实习内容、提高实习项目的综合性,让学生掌握试剂配制、常规分析及常用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等主要内容,达到规范操作、熟练使用、结果准确的目的,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专业基础课课程实习、专业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五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单独开设的以产品检测及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实习、工程原理设计、食品检测机构及企业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模块:由研究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和毕业设计(论文)三个子模块构成。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激情,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产品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工程技术应用模块:由企业职工短期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技术成果转化三个子模块构成。充分发挥学校设备、人才优势,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需要为职工进行短期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与国家培训中心和邵阳市劳动保障局合作,向学生及有关企业提供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外审员、化学分析师、微生物检验师、食品检验师等资格培训与考核;组建科研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③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开放制度,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①引入了职业资格考核项目。采取综合考证制度和奖励优秀实践学生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全部学生获得ISO22000(食品质量安全)内审员资格证书和HACCP证书,70%以上的学生分别获得微生物检验、食品检验等职业资格证书。

②实行综合评分办法。学生的实践学习成绩由学习态度、实践项目设计、现场操作、实习报告或专题论文等内容组成。如果单项成绩不合格,则不记总成绩,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认真参与各个实践环节。

3.4 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建设工程模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室,实现“三性”实验达到80%以上,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功能。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2~3个省级以上优秀实习基地和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学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6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实施 “青年教师导师制”、 组织教师到各级质量与技术监督局、食品检测中心、食品生产企业兼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建设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4教学新体系建设的实践效果

4.1 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既要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方针,又要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国家培养政治合格、素质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在借鉴和总结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制订了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

4.1.1课程设置遵循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科内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双原则。不仅按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体系的要求设置化学学科、生物学科、工程学科、食品科学学科、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和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设置了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学、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企业认证等特色课程。

4.1.2构建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有的实验课全部从理论课中分离,按照基础化学、专业基础、专业课三层次独立设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4.1.3构建了工程模式的实习教学体系。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现状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设置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的、独立的实习教学体系。基本实验技能、工程技术实验、生产现场实训和科技创新活动四个教学平台。

4.2 构建完成了基础课学科平台

通过修订培养计划和教学研究,构建了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为了保证平台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平台课教学“四统一,一分离”的原则,即统一学时、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教考分离,从目前已完成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效果分析,虽然教学时数有了一定幅度的减少,但教学效果较以前反而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有机化学,我们采用的是中南大学试题库的试题,考试难度比较大,但考试的最高分达96分,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16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2%,我们认为成绩比较理想。

4.3 已完成了能满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科学性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原来的教学计划,基本上在综合兄弟院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师资条件拼接而成,没有特色,课程间的科学性也不严谨,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因人设课,因爱好设课的现象也偶尔出现在教学计划中。为此我们以教育部专业认证要求为指南,根据既重视专业外延发展、又重视专业内涵建设的、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相适应原则完成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课程内容优化的主要原则是:明确各门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边界,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注意学科间知识的推进、渗透及有机联系,克服课程之间的重复性、松散性。对各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授课内容的优化,确定每门课程的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既不出现重复也不产生盲点。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理顺关系,对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做到课堂讲授少而精,对有些章节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4 形成了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围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2006年~201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共主持教改课题12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校级7项,年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6篇,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形成了教学改革与教学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教学团队探讨了与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做法是:以湖南邵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邵阳食品检测中心、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湘窖酒业等单位为试验对象,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参与食品检测、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攻关、新产品开发、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评价、食品质量管理等工作;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单独指导或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熟悉相关岗位要求,熟悉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评价、食品企业申报、食品企业认证及主要生产工艺。通过该模式的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了实际操作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 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最近几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具有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从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共有32位同学的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广东微量元素科学》、《食品科学》、《中国酿造》等专业期刊上。

4.6 新模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专业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食品教学团队成员共主持教改课题22项,获省级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高等学校系列教材10部,其中,主编4部,国家十一五规范教材3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有4项科研成果获得邵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4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年新增产值3亿多元。食品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产学研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产学研示范基地,新教学模式由于强调了应用,引导教师把科研的重点放在产业化研发上,教学产学研合作能力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放银.培养应用性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4):3-4.

[2] 赵良忠,蒋盛岩,余有贵.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思考[J].海峡科技,2007,(9):50-51.

[4] 包国勇.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提升学校办学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5,(3):1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