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篇1

主办单位: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7384

国内刊号:11-4860/G4

邮发代号:2-10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和当前工作重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信息素养即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所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同时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二者同时前进。

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规划,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开设信息技术必须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根据全国的总体规划,为实现这个目标,教育部设定了各个层次不同的阶段性目标,从而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积极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思路与方法,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真正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去。

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的中小学能够上网,教师学生能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必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环境、空间和氛围,促进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个关键时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事业。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条件

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将带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努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必将得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等设备必将走入教室,硬件设备的提高必将产生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需求,从而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意识准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设备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面对大量的信息技术媒体,如何应用就成为关键,这样广大教师必将学习教育技术理论,探索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学习情景,从而有利地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的广泛应用。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硬件建设,调动了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同时也调动了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紧迫感,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内动力,促使广大教育技术工作者,迎接时代挑战,转变观念,真正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努力,从而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发展。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将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各种条件,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必将有利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发展。

三、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其正在影响着教育的各个领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显示它的巨大生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促进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真正地实现教育部提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目标。

1、现代教育技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的作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因此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必须体现这个原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建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景,如何建构这样的学习情景,这就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自主建构,基于建构主义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学习的设计。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建构有效的学习环境,现代教学媒体都有其独特之处,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建构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现代教育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作用

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的重要层面,必须考虑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革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各种能力与素质。但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必须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在当前形式下,课程整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是若想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因为课程整合不是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实施为最大目的,这些内容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领域与范畴,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来指导我们的课程整合,那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篇3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2.1.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

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机房的建设和设备的后期维护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潮州虽处东南沿海,但经济主要以中小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为主,公共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在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放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潮州市很多乡镇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在调查涉及的潮州市25所乡镇中小学校中,由于没有机房,有11所学校未开设信息技术课,2所学校只上理论课,有3所原来开有信息技术课的学校,由于设备老化和缺乏维护而停开,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只有9所。

2.1.2乡镇中小学缺乏设备维护的力量

有些中小学虽然建有机房等信息化设施,但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设备维护技术和后期维护投入,致使建起的机房和设备,故障频频和老化,甚至提前变成了报废机,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一学校的机房有50台机器,虽还未过规定的报废期,但近一半的机器由于缺乏后期维护而无法使用,学生上机时只能多人用一台。还有的学校建有机房,但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理由是机器配置低,没办法安装运行教学所需软件。经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内存容量小,只要投入极少的费用升级内存后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

2.1.3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中还可看到,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少得可怜。由于缺乏软件与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持,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因此放弃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而选择传统式教学,或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资源拼凑,影响了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缺乏高质量的软资源是影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各方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技术课也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但由于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区和城乡中小学之间发展也不均衡。海南、山东、江苏等省已将信息技术课以不同方式纳入高考,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在中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潮州,信息技术课即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中考科目,人们对信息技术课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乡镇中小学在办学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这门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是敬而远之。

2.2.1学校领导不重视

乡镇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往往吃不透、看不明。在绩效考核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安排给语、数、外等主课。而信息技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就少开,对于教学也没有考核要求,致使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长期处在一种应付、散漫的状况。还有些学校课表上虽列有信息技术课,但却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信息技术课,也多成为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2.2.2信息技术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作为副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科教师,往往还身兼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和教辅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报酬却比主课教师低,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也往往得礼让主课教师。引起了广大信息技术科教师的埋怨和不满,从而也导致多数信息技术科教师责任心不强、授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对于课时被挤占,多采取不抗争。长此以往,信息技术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日益被边缘化。

2.2.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乡镇中小学生大多笃信升学改变命运,所以平时学习更关注于主课学习,即使很想学习信息技术,迫于升学压力,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在乡镇成长的中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限,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全面,更关注于其在聊天、游戏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对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传送、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却不太热心学习。

2.2.4家长不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对乡镇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还不像城市一样广泛和深刻,所以乡镇中小学生的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较为片面,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学看作教学生玩电脑。怕学生学会电脑后沉迷于网络,因此家长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家长会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也会支持学生报各种文艺特长班,但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则有偏见。家长们的这种思想也会传到学校,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

2.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电子书包、班班通、堂堂用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已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度不断推进、广度不断扩展。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起步阶段,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2.3.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仅仅是将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信息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停留于形式,不够深入,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

2.3.2缺乏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调查发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备、配置低,相关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感到实施整合困难重重,往往就此作罢,或只能进行简单的尝试。

2.3.3缺少整合能力及教育理念落后

除此之外,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也表现在教师缺少整合能力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老师们渴望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培训、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培训和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调查发现,只有两成老师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由于得不到好的培训,缺乏相关技能,因此没有办法使整合进一步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3促进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充分沟通,并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提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3.1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但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切实地感受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是阻碍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对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做好信息技术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1)潮州属广东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做到辖区内全部中小学都能得到充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有限的投入往往流向城区学校和面子学校,造成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后,政府应以发展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经费也要向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强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在城乡间能够均衡发展。

(2)针对潮州乡镇中小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后期忽视维护升级的现象,应专门划拨资金用于设备的维护升级和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监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长期开展提供保障。

(3)潮州很多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政府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设立各种政策,积极吸引他们捐资乡镇中小学,兴建信息化教育设施。如颜锡祺中学就是由华侨捐资兴建,配备了较全的信息化设施,使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

(4)解决信息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将资金集中使用,建设区域性的云计算教学平台和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各学校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资源。学校只要投入少量的资金,配备简单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并可避免后期的维修、升级和设备更新等开支。

(5)大力推动辖区内各乡镇实施创建教育强镇工程,不断增加对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质量、升层次为主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快速前进的轨道。

3.2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地位

要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面貌,首要的条件就是提升认识、转变观念,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在乡镇中小学中的地位。

3.2.1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中考科目

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面貌最直接、见效的途径是逐步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潮州中考科目,可以倒逼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3.2.2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观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简单看成学习计算机技能,违背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初衷。很多人认为计算机技能可以到大学再慢慢学,从而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也错过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段。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严格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实施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本质上。

3.2.3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

笔者要加大宣传,使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已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摆正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可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场合向家长宣传中小学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的成果,邀请家长旁听优秀示范课等,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孩子素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实惠,从而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3.3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有益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潮州市乡镇中小学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笔者主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3.3.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教师也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潮州市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化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和效果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应避免泛理论化,多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多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可多让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将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将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学习、校校交流、送课下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短期目标培训和长期能力培养相结合;采用将培训教师对象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分目标培训的方式。可选派骨干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将先进经验带回,带动其他教师,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可以采取与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协作,依托高校专家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优势,定期对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3.3.2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在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时,大多习惯采用讲练法和演示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可结合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乡镇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3.3.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仅靠信息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都应有意识地开展此项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信息熏陶。所以学科教学必须冲破课程教学的局限,与信息技术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既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等,它是成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粮草。所以除硬件建设外,也要重视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潮州市部分乡镇中小学购置和自建了一些信息化软资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部分教学资源。总体上信息化软资源还相对缺乏、分散和缺乏共享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1)加大对软资源建设的投入,集中建立统一的软资源库,实现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依托粤教云等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

(2)可启动精品资源课工程,鼓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制作符合乡镇学生认知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优秀教学资源。

(3)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学软件和课件大赛,通过大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并不断充实软资源库。

(4)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和MOODLE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平台引入乡镇中小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从而不断积累教学资源。

篇4

1.引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全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心。然而,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却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硬件基础设施落后、实践与理论脱钩等现象普遍存在。加快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2.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必须有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作为保证。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技能与实践的教学,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比较完善的教学硬件与软件。一些学校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硬件配置水平较低,技术更新严重滞后,严重制约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2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中小学教育仍然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缺乏现代教育意识,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明确,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在一些中小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也得不到学校领导与老师的理解与认可,导致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安心工作。此外,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

2.3教学方法不尽科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一门基础教育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应当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与应用,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操作中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给予多种原因,部分教师只是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学效果比较差。

3.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坚持正确的教学方向

意识是行动的先驱,只有良好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行动。只有人们都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才能更好地开展。在数字化时代,每一个人都必须明确,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学好信息技术,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立足。所以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认知工具。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不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而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融合于其他学科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2积极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能,积极开展培训

中小学除了积极引进高素质与高学历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还应该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展相应的培训与组织学习,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力倡导参与式、建构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为目的。

3.3整合学科,多方面发展,教学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涉及范围极广的一门学科。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学科教学整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科自身的高度,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传统的学科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4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机房设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部分,设施是否完善,是否合理、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体心理。而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是计算机,计算机硬件设施是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物质基础,缺少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进行教学也就成了纸上谈兵的事情。学校相关领导要加大多媒体设备的投入力度,改善硬件设施的建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

3.5改变教学模式,灵活教学,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性要求很强。同时,上机实习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微机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计算机教学要寓教于乐,寓学于乐。这就要求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教学,采用如任务驱动教学等模式的教学方式,自觉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6因材施教

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正确地引导学生,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师要多进行鼓励式教学。针对原有能力不同的问题,建议使用调查研究,课外小组活动练习的方式进行学习。

4.结束语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信息技术教学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自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发展,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加快发展信息化教育。

篇5

目前很多乡镇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上没有得到保障。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参与升学考试所以学校不注重这方面的投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自买来后基本就没有做过升级,还是老式系统跟不上信息科技的发展,且数量又少,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许多学校连多媒体教学条件都没有,老师教学生只能照着课本灌输,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这就形成了上一节理论课后再上一节实践课的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理论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实践课时学生举目无处毛手毛脚不知如何下手,造成了理论实践的严重脱钩,课程形同虚设。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电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协调能力,开拓其视野,丰富其知识结构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非常重要,尤其是乡镇中小学,一定要加大力度完善教学设施和明确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应该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纳入升学考核之列。

二、师资队伍的问题

目前乡镇中小学的师资队伍水平整体较高,但老师们的经验和队伍内部结构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一位老师往往要身兼数职,担任理论基础的老师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实践老师,但在能力上却存在很多的不足,这样就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的教学水平。除此之外乡镇中小学的老师们缺乏定期的培训,往往不能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对新技术和新理论知识他们无法接受,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又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体制的改革,所以导致了很多教学过程中困难难以解决。那么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对乡镇中小学的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应该考虑计算机的应用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而非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才能缩短乡镇中小学生与城市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篇6

开学初,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及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利用开学初期的一节课或两节课时间与学生探讨:人们利用计算机能干什么事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你认为应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们重新审视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重新认识对计算机及网络作用。而后教师可以调查一下学生的其他兴趣爱好,比如绘画、写作、计算、音乐等,并且根据他们的爱好进行信息技术学习分组。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学生先做了解,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安全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信息安全方面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考虑多方面进行干预和引导。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兴趣小组,结合信息技术知识,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并安排他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比如,对于喜欢绘画设计的兴趣小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其所处的年龄段,向兴趣小组学生介绍相应的绘图软件操作,并推荐绘图设计相关网站。引导学生接触到相关知识后,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最好能与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点同步,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指引学生不断学习和提高。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内容不宜太大太多,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当然,这里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关注到班级里每一个兴趣小组,甚至每一名学生的知识发展情况,有时甚至还需要计算机学科教师和兴趣小组对应的学科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这样一路做下来,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被有意义的内容占用和吸引住了,自然也较少出现沉迷网络方面的问题。

2科学引导,绿色上网

在开学之初,教师还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身边听到或看到的青少年由于沉迷网络而受到巨大伤害的真实故事,从而引导他们思考“上网该做些什么,不该做些什么”“怎样看待网络游戏”等问题。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真实的案例作为素材,用一些震撼性的事件或图片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在学生的脑海里对浏览不良网站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或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自觉远离网络游戏,或其他有损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站和网络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多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的绿色的网站,保证孩子们在网上既获取了知识,又避免不良信息的毒害和侵蚀。要适时地在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要对学生多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防止网络犯罪。并且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世界存在的虚拟性、游戏性和危险性。使学生知悉,哪些网站是可以上的,哪些是不宜上的;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上,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保持对待网络的正确心态。

3家校共管,健康上网

篇7

(一)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中小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虽然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加入了其他的教学方式加以改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能撼动课堂教学的绝对地位。长期对应试教育的推崇,使得中小学对于理论教育非常重视,对于像信息技术这类的动手实践比较多的课程则关注度不够。这种培养方式从长远上看是非常不利的,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哪一方的责任,这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传统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意识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可迫于升学等压力,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没有得到科学对待,大量单一的课堂教学挤占了本该属于学生去探索和实践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对学校学习的误读

长期的传统教育让人们有个根深蒂固的看法,那就是学校是教学的唯一场所,离开学校就不能接触到高品质的学习效率了。很显然,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的情况下,这种观念显得很落伍了。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学校开展,可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已经转移到了学校之外。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并不是只有在学校里经过教师讲授才是真正的学习,其实自身在体验和实践中学到的东西更多。要想获得真正的素质能力,不仅要在学校接受教育,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也能不断学习。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如果仅仅靠在学校学习来掌握,最终会发现学到的东西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旦由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压力需要占用其他课程时间的话,信息技术课程往往非常容易就被取消。

(三)片面强调课程的本位地位

一直以来,课程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体,一旦离开了课程仿佛没什么可以学的了。在学校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需要改变。以前每一个课程都是独立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但是知识体系的联系却不是如此。有些相似的学科可能让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这不仅仅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对于教育资源来说也是一种浪费。过去对课程的重视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是违背的。而信息技术这样的学科综合性很强,而且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求很高,单独的划分课程容易形成能力的孤立,对综合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是一个不小的阻碍。我们不能视信息技术单单为一门课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在未来需要接触和掌握的一门技术。课程的学习会随着考试而结束,可是技能的要求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去运用。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究

(一)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在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蒙,希望学生从小就开始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不仅仅是完成书本上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进信息技术的世界,从内心去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中小学正是打基础的好时候,这个时间段发展好了,对以后人生的选择会有很多有益的影响。相反,如果一开始就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那么日后也会错失很多的机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的启蒙落实到位。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所想,这是对于素质教育、人本教育理念的有力贯彻。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发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一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意识到了学好信息技术不是在完成学校的任务,而是对自己的发展真实有益,那么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这也是中小学教育需要达到的教学状态。相反,如果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一味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和培养人才,那么最终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学以致用的理念需要时时贯彻到教学当中,即使是一件非常小的教学举措,很可能埋下希望的种子,最终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中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远远不如传统的课程那么熟悉。在课程教学中,相关的知识都比较抽象,很难去理解,学习起来也不如其他学科那么轻松。鉴于这种情况,将理论教学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能够在课后使用的话,学习起来的兴致就会浓厚得多。扎根于生活的知识往往最具有生命力,学生不是在学习一些用不到的知识,而是在运用课堂所学改善生活,这样的知识才能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对其他的学科来说动手操作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而作为教学的难点,将枯燥抽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对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具体来说,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一边讲解的时候要主动引导学生去练习去探索,这样不仅仅能巩固学过的知识,对于自身好奇心的开发也能起到保持的作用。当堂课的内容要及时得到巩固,因为信息技术只有得到亲自去使用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将课堂的学习渗透到实践中去,最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他们主动参与性,教学效果自然会提高。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其他的学科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多进行提问类的互动。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仅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可以采用布置小组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将2-3个学生分为一组,给他们布置一个需要几个人一起完成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各个组员需要在一起交流和思考,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互相帮助,这样在互相带动之下就能将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很多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并没有听懂,加上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并不多,如果同辈之间能够互相提醒的话,那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有同伴一起解决问题起来就更加快捷高效,学到的东西印象就更深。改变传统的单靠个人的力量进行学习的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方式下学习,这对知识的吸收会带来很大的好处。

(四)建立网络化的学习平台

在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学改革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利用网络媒体显得非常必要。比如,建立相关的课程交流网站。虽然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但是如今的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却更长了。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建立互相之间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去完成规定的任务,对于知识的复习和相互交流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微信平台。利用如今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非常活跃的特点,将知识编辑起来,利用最流行的方式将课程中相关的教学素材、知识技能等组织起来,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迎合了年轻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可以说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充分抓住中小学生的时代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知识,这也是将教学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一种新的举措。在网络的平台上,不仅仅将学生纳入了学习体系,而且家长也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家长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有效协助和督促。

(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排名,而是希望通过评价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后不断地完善自己,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根据分数的高低来排名,新的改革则不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考试的分数上面,而应该加强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每一个个体的特色和进步。现有的评价系统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实现在学习过程中连续地跟踪评价,而不能让一个结果就决定了一切。因此,要尽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评价体系考察的方面多了,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步,达到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评分的时候可以考虑平时作业的情况,可以将课堂发言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试范围,让学生在不断的进步中发掘自身的潜能。从国外的改革发展的情况来看,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不仅仅照顾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篇8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校被逐步推广。在中小学校推广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中小学生掌握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创新学习、开拓视野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一)认识不到位,停留于应试教育,课时严重不足。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因为信息技术课没有纳入升学考试,不存在升学压力,难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往往留于形式。虽然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基本上是每周1节课,课时明显不足。

(二)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不能保障课程的开展。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需要比较多的资金投入。当前,陈旧的设备不能保证信息技术课教学的需要,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瓶颈。学校虽然在近两年陆续装备了计算机,但由于经费问题,所装备的计算机档次较低。部分偏远农村小学由于设备原因根本不能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于课时和硬件设备不足,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条件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没能有效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相反,导致学生课后“泡网吧”玩游戏等,养成不良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信息技术专业水平整体偏低,缺乏行之有效的培训。信息技术教师中大部分人员是兼课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自学成材”或者只是进行了一定“培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专业知识整体不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更加不重视,往往把信息技术教育课按照以往普通的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照本宣科以一种完成课时任务的态度去应付这一门课。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任务。信息技术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教材粗糙,脱离对象,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首先,教材不统一,不规范。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材建设正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目前国内信息技术教材已超过200种,教材内容选题盲目、粗糙、知识重复、出版质劣等。其次,教材内容有待创新,没结合到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粗制滥造师资,语言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第三,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没有教材,小学尤为突出,甚至有信息技术课在黑板上“操作计算机”的现象。

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解决途径。

(一)重新认识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学校资金缺乏和资源现状,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硬件配置,提高运行速度。对确实不能使用的机器,让维修人员用拆解组装等办法。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益。经常对设备进行维护修理,以提高使用效率。学校要从长远目标出发,加大投资力度,可以采取BOT等多种形式吸收社会资金。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动力。

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明确认识,要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观念。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除了专任教师,还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普及性培训。教师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和技能,才能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并有效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明确教学任务,提高教材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更需要对教材、教法进行深入研究。但很多教师忽略了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教研意识不强师资,教研层次低,教学质量不高。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管理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多思考,想办法,找到一种既有利于学生接受,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和管理方法。当前“主题式”、“活动式”教材就能够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它直接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入到了教材中。

教育部对于“校校通”工程提出的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毋庸置疑,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国家和各地中小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会越来越重视,随着政府投入加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设施和条件会越来越好,对教师的培训会越来越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在未来教育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珠珠.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昆明,周晓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篇9

信息技术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进入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范畴,很多农村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对农村中小学多年坚守的常规教育教学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早于农村开设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城市及经济发达的地区做比较,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1.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清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国家已经大力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效率的信息技术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这门他们认为还未成熟的科目,都不想投入多大的精力和时间。至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基层领导和教育者都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打字,编辑文章,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首要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一般都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质量良莠不齐,软件配套跟不上的情况,教学资源匮乏,不能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3.师资队伍素质偏低

农村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专业、计算机教育专业和电教专业的教师很少,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不是很高,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是半路出家,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全面的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进修机会又不是很多,所以导致许多教师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步伐,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硬件设备不算很少,而软件和资源却是不多,即使有一些应用软件,教师也不会使用。教学软件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质量和效果。农村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能看到,不能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有的只能做展示品用来迎接检查,充当门面。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也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主管教育部门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不清,认识不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这门课认识不够,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教育管理部门对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常规、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管理不得力,缺乏指导和规范。

2.资金不足,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作后盾。要想在农村很好的落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一个关键的限制因素就是资金问题。资金不足,使信息技术教育中一些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而信息技术教育本身就是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两者相辅相成。资金不足,导致教学设备不齐全,在基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很难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3.教师素质偏低,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不高。不少教师虽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都没有达标。现任教师很多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教学。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视现实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首先,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要正确。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到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把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要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做好专业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疏通资金渠道,落实资金来源,加强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积极疏通资金渠道,是让农村走出信息技术教育困境,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问题。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逐步增加。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多方面力量筹措资金,增添信息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3.加强师资培训,强化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关键。要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

篇10

教育部颁发《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全国中小学校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程,核心就是培养我国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实现这一目标,《纲要》和《实验标准》对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验教学和教学评价都做出具体要求和明确的规定。多年来,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培养目标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困惑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为副科从属地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模糊,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识不足,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一种点缀和包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属于副科从属地位,故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学生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心理放松调节的时间,加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不少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电脑,更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规模不断缩减,教育资金投入少,生员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制约和困扰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据江西省某市调查资料表明,该市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比在小学为100:1,初中为50:1,高中为20:1,与标准配备要求差距较大。由于经费的缺乏,使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有限的仪器设备难以保证正常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也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是近年中专和专科的毕业生,在专业上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80%以上,由于学历与专业的先天不足,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自身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意识淡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副科地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既是课任教师,也可能是实验、网络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维修员,甚至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身兼数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工作的繁杂使他们难于专心于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加之农村中小学生活待遇较低,给原本薄弱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设计零起点化。教材内容忽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各学段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性。教材着重于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重视不够,忽视信息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教材品种繁多,良荞不齐,但大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实例。 

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县级城镇小学生已熟悉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80%以上农村中小学生仍末接触过计算机,属零起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仍采用班级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初中已学过的内容高中仍重复学习,造成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们认为: 

(一)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中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有些许多不足与弊端,就目前而言,仍不失是我国选拔人才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非考试科目,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必将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广泛重视,有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强化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只有43.76%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而其中大部分又留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工作”,由此可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拥有合格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现实表明,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在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蓝本,强化校本培训,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合格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3.利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后,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力求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各学段教材的内容衔接,建立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有利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材评价体系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方教材市场保护主义,使优质教材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有差异较大,应以新课标“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而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建制,在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分层建制,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这样既可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教学,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冬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调查[j].信息技术教育,2004,5 

篇11

1.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耗课程,它的开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由于我县财政经济实力不强,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办大教育”。虽然国家、省、市、县对我县教育的总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平均起来增长不多。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软硬件建设的滞后。要在农村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就需要有成套设备,虽然大多数学校领导都已认识到建校园网、更新升级的重要性,然而计算机房的日常维护费和电费,使有限经费更加紧缺,致使学校的计算机无法及时修理和更新。可以说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1.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或课量较重

有的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让老师们在满工作量的情况下加信息技术课,造成了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则是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安排带其他课,信息技术课成了摆设。由于无纸化办公的要求,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兼有打字复印,负责学校机房、办公室计算机及教师计算机的维护,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统计汇总上级各个部门的数据,使信息技术教师忙于政务,而轻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得不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理解,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低、环境差、待遇低、工作重,而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挫伤了大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

1.4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质量低

在我县农村较为贫困的地区,大多数学校还未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即使部分学校配备了相应的设备,也往往是教授学生简单的上机操作技能,还停留在将计算机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主要内容的阶段,未涉及信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解决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要转变领导的观念。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让他们有紧迫感和压力,开齐课程,并按课程标准和计划认真安排好信息技术课,按专业排课,抽专人负责。

其次,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

最后,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是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才能适应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

2.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2.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诚然,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又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它关系着到我们民族的兴衰和我们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我们只有在了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Z].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Z].

[3]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Z].

篇12

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够明确

一是仍然只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信息技术又是没有列入考试的学科,因而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

二是许多学校领导缺乏现代教育意识,一味围绕着上级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挥棒”转动,对信息技术教育等非考学科毫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学校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

1.学校资金不足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是一个花大钱的学科。别的学科,几盒磁带、几张挂图,花费不大,而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投入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资金不足,必需的设备无法提供,这成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

2.硬件设施缺乏、落后

一方面,教学用计算机数量不多。有的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建了一个有二三十台的计算机的机房,这远远达不到一人一机的学习要求,使得在上机练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无事可做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受资金限制,计算机配置普遍较低,无法安装教学必须的软件,满足现行教材要求。

另外,计算机在使用中硬件也是故障频繁,显示器罢工、主板报警声不断、鼠标不动是家常便饭。由于经费紧缺,无法及时维修和更新,致使计算机教室经常无法正常使用。

三、师资短缺,素质有待提高

1.师资短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专职计算机教师在数量和水平上尚不能满足开设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大部份学校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只能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教师带教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机会较少,专业素质、业务能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2.信息技术教师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不参与教学考核,因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该学科普遍不够重视。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因地位低、待遇低、晋升难而敬业精神不强,师资队伍不稳,使得信息技术教育陷入恶性循环。

四、教学课时设置不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根据上述规定,学校每周也就只能安排了1~2节信息技术课。然而,在现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操作的学科,就拿打字来说,没有十周八周也难已熟练掌握,何况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学生在每周一两节课的时间内无法学完、学会。

五、教学方法不合理,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

1.缺乏教学研究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多数学校和教师对这门学科的教学还缺少专门的研究,信息技术课教师接受专业培训机会也很少。面对这样一门新学科,很多教师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注意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学时按照学习语数学科的老办法去上,甚至有的上机操作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或是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

2.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重要作用

在今天,利用计算机上网查阅资料以开阔视野、获取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学习和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学校只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开机关机、建文件夹、练习打字,不让学生上网,浪费了资源。

总之,在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问题多多,困难重重,相信这些问题和困难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李锦晖,缪蓉.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4,(7).

篇13

一、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困惑

(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为副科从属地位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的培养目标模糊,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认识不足,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看成是一种点缀和包装。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课程都不是中考和高考的考试科目,属于副科从属地位,故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师配备等方面都得不到有效保证。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学生也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心理放松调节的时间,加上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QQ聊天,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不少家长和教师想方设法让学生远离电脑,更使得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规模不断缩减,教育资金投入少,生员流失严重,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方面严重不足,制约和困扰着学校信息技术的教育和教学。据江西省某市调查资料表明,该市信息技术课程的生机比在小学为100:1,初中为50:1,高中为20:1,与标准配备要求差距较大。由于经费的缺乏,使得设备无法得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新,有限的仪器设备难以保证正常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这也影响了师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主要是近年中专和专科的毕业生,在专业上非信息技术或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占80%以上,由于学历与专业的先天不足,他们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专业教育,自身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意识淡薄。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副科地位,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既是课任教师,也可能是实验、网络管理员和仪器设备维修员,甚至还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任务,身兼数职。工作职责的不明确和工作的繁杂使他们难于专心于信息技术的教研工作,难以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加之农村中小学生活待遇较低,给原本薄弱的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因素。

(三)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

现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设计零起点化。教材内容忽视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各学段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性。教材着重于应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重视不够,忽视信息责任的教育和培养。教材品种繁多,良荞不齐,但大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缺乏对其它学科知识的整合实例。

有调查表明:50%以上的县级城镇小学生已熟悉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80%以上农村中小学生仍末接触过计算机,属零起点。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却忽视学生的起点差异,仍采用班级教学模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初中已学过的内容高中仍重复学习,造成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求知欲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它关系到广大青少年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为此,我们认为:

(一)提高课程的学科地位,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到升学考试科目中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尽管有些许多不足与弊端,就目前而言,仍不失是我国选拔人才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基本上体现了“公平竟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升学考试科目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非考试科目,在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是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必要措施。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必将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的广泛重视,有利于提高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二)强化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只有43.76%教育技术本科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担任教师,而其中大部分又留在城市里的中小学工作”,由此可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拥有合格学历的毕业生数量有限。现实表明,农村中小学迫切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的合格的高校毕业生,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充分发挥高师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在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以点带面,提高信息技术专业师资队伍教育教学水平。

2.结合国家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教育部颁发《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为蓝本,强化校本培训,通过培训选拔一批合格的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

3.利用国家对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尤其是非师范院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后,充实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三)以新课标为导向,优化教材体系,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力求满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科学的教材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教材的编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各学段教材的内容衔接,建立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建立有利于所有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注重开发具有农村地方特色教材,建立科学规范的教材评价体系和教材市场准入制度,打破地方教材市场保护主义,使优质教材在农村中小学得以推广使用。

农村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有差异较大,应以新课标“关照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而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建制,在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的基础上,分层建制,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这样既可减少学习内容的重复教学,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解月光,冬梅.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调查[J].信息技术教育,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