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专业教务工作

篇1

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务管理中比较繁杂的一项工作,它涉及考试试卷管理、考场的组织管理、考试成绩管理、补考的组织管理、以及与考试有关的文档管理等。考务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出现疏漏,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加强考务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考务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教师数量的限制,尤其期末工作来临时,使得管理教师工作相当繁重。在此情况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考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是摆在考务管理及相关工作教师的重要课题。目前,用于考务管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种类繁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各类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功能不够完善或功能有限,造成教务管理效率相对比较低。

1.考务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务管理系统软件种类繁多,往往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进行开发的,不具有通用性。而一些通用的考务管理系统,无论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功能缺陷或使用比较麻烦,考务管理教师很难选择使用哪种考务管理系统。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务管理工作中,通常仍采用主管部门指定的考务管理系统,相对比较陈旧,对于新开发的、具有新增功能的考务管理系统,仍存在着考试成绩管理单一、考试文档管理缺乏、考务管理系统不标准等问题。

2.考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务工作一般由教务处负责,主要包括安排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单独招生考试、“专升本”考试、各种职业鉴定考试以及校内的期末考试考务管理工作。

2.1全国高等学校考试考务流程

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务流程。根据教委颁发的相关考试的考务通知,先收集学生的报名信息,并交由系部对报名信息进行核对,并且由本人签字确定,拍摄考试照片,制作上报数据后上报给教委。根据教委指示,按文件规定制定考务安排,即安排考场教室,教室监考,监督工作,考试前对监考教师进行考前培训,确保试卷的严密性,考试期间确保考场的纪律性和严肃性,考试完毕之后由监考教师负责对试卷进行密封装袋。

2.2高校校内期末考试考务流程

由于期末考试涉及到的考生比较多,在每次期末考试前两周,由教务处制定期末考试科目数目,由系部将各专业考试、考查课程科目安排交教务处(电子、纸质)。其中,考查科目成绩提前录入成绩。考试课程试卷交教务处(电子、纸质),A、B、C三套试题,请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严格审核,相同内容不能超过20%,且同一门考试课程原则上要求统一命题。完成试卷工作之后,按照上报上来的考试课程以及班级,由教务处安排考试教室以及监考教师。考查科目由上课教师自行安排。在考试期间,试卷由教务处负责统一印制以及装袋,在开考前半个小时,各监考教师到考务办公室处领取试卷,考试结束之后,监考教师立即将学生的试卷、考场记录表交回考务办公室。然后再由各系部教学秘书负责统一将试卷从教务处领出分送给相关任课教师。教师批阅试卷并到管理系统中录入学生成绩,再统一将纸质成绩和试卷送回教务处一并保存。

3.加强高职院校考务工作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个院校考生人数逐年增加,现今社会追求公平、公正、公开,可以说,考务工作关乎考试工作的好坏成败,考务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环节,新时期新形势下,推进考务工作上各项改革势在必行,关系到我们各项考试工作改革成败的关键。

3.1学生考试的透明化

现今的学生处于新时代的社会,个人意识比较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有知情权,因此,透明公开考试信息,将有利于建立公平竞争的考试环境,维护考生和考点的合法权益。所有考试相关信息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透明化管理。通过学生管理信息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到各种考试的相关信息,考试报名、成绩公布、成绩复查、证书发放等工作环节,建立和完善考务信息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标准的信息平台。

3.2教师考务工作的严格化

现在的考试种类繁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建设一支讲政治、懂政策、精业务、尽责任、守纪律、务实肯干的考务队伍,是实现考试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监考教师是规范执行组考工作的主体,监考教师的科学管理、动态管理、不仅能够确保考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还能通过掌握监考队伍总体状况,加强监考队伍动态监测,提高考务工作效率,人是第一要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考队伍是确保考务安全的基础。每次考试,应该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监考队伍,监考教师一旦要求监考,不允许私自调换和更改,认真学习监考职责和考试流程,确保考试的平稳进行。

3.3考务教师的信息化

考务工作具体、复杂,考务相关材料也多样化。考务工作应该根据考试的不同需求进行灵活的扩展和实现,通过信息化来完成大部分的工作。总体来看,考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考务信息的数据化管理,另外一方面是考务相关材料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在考生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根据考务工作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信息化扩展。例如:专业目录的采集、考试科目代码的编排、准考证号的编排、教室信息维护、考场安排、试卷封面的条形码设计、理卷密号编排等等。考务相关材料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对考务相关材料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以数据为依托随需应变。随时实现考务相关材料的信息化管理。例如:试题信封标签、考场安排情况表、考生照片清单、考场座次条、考场座次表、试题核对单、考点一考区试题交接单。考区一考场试题交接单等。

高职院校的考务工作包含许多工作环节,各个环节都是细节,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找出适合自己院校的考务管理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4.考试试卷与文档管理

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试卷的管理模式,是以Word文档的形式直接保存。考务教师要将试卷按院、系、专业方式进行分类存档,而且还要根据考核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这种方式保存的各类试卷,会造成查阅越来越困难,也给试卷质量的评估工作带来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考试试卷与文档的管理应该采用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建议按院、系、专业、学期、考核形式、试卷内容、存档编码、出试卷人,审核、相关信息等对试卷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就便于试卷与相关文档的存储、查询,对试卷进行评估等操作,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5.考试成绩管理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院校的考试成绩管理是一项比较繁重的工作,容易出错,现在大多采用单用户的成绩管理系统,由固定教学管理教师进行登统和校对,工作量大、用时较长,效率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采用网上成绩管理系统,由任课教师在网上完成学员考试成绩的登统工作。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学生的成绩查询。但是,采用网上成绩管理也要注意网络安全问题,加强教师对网络成绩管理系统的安全意识,避免造成非法侵入系统,防止对考试成绩进行篡改等非法操作。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实现网上成绩管理,采用由任课教师按统一格式以电子表格形式提交考试成绩,再由教务管理教师整理,导入单机版的考试成绩管理系统中。

6.考务管理数据标准化问题分析

由于考务管理系统数据字典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给考务管理数据,使教学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带来困难,有时给考务工作带来麻烦。解决好考务管理数据标准化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考务管理水平。

6.1考务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标准问题

考务管理系统中数据结构往往是根据各校考试管理的需求制定的,但使用中逐渐发现有一些数据并不能存入该系统中,虽然有的系统有生成数据结构的功能,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在开发教学管理系统时,如果参照了2002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开发的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比较完善。如果随意简化,就会对今后管理系统的使用带来问题。

6.2考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模式问题

近几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发教学管理系统版本也在不断地升级,以致不同环境,不同的操作平台的教学管理系统很多。这给考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学籍管理、学生管理、考务管理之间的信息共享时,有时还需要第三方软件(如转换Excel表等)来进行数据交换。

6.3计算机考核系统应用标准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通常承担学校和社会的计算机化考试,而且不止局限于计算机专业,如外语、医疗等科目标准化考试都采用计算机进行。这种类型的考试,极在地方便了考试规范化和考试成绩的统计,但计算机考试系统是在不同的考试主管部门管理下开发。在考试前还必须重新安装调试,加重了管理教师的负担,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因此,在计算机考核系统应用时,在保证考试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安装的复杂程度等。

7.考务管理系统安全性问题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增多,不论单机版还是网络版考务管理系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如果存储考务信息的数据库是开放式的,如.dbf数据库文件,则存在着被非法盗取的危险。对于网络数据库,也要加强安全防范,尤其是要加强密码的管理。因此,考务管理员应该加强计算机安全意识,防止非法用户从本地计算机或网络上盗取重要的考务信息,以保证考务信息的安全。

8.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考务管理工作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考务管理,使考核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对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具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计算机对考务工作进行管理,能大大提高考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在计算机考务管理过程中,通过对考试文档管理、考务管理系统功能、考试成绩管理以及考务管理的标准化等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和解决考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提高考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惠兰.关于高校考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3.

[2]丹.严格管理规范服务不断提高考试质量—关于做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05-15.

[3]康艳萍,常蓬浩,张钊,等.学分制条件下考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08-15.

篇2

20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信息量急剧增长,传统的信息处理与决策手段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信息的重要性与处理问题的紧迫性空前提高了,面对着日益复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企业间日趋剧烈的竞争形势,一个人一个企业要在现代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信息和强有力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手段。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是成倍增加。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快捷的教务管理系统迫在眉睫。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培育机制不断发展和创新,办学形式变得多样起来,这极大的加重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为教务管理带来了新的便捷。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等,来进行教务工作的日常管理。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摸索一条适合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的新模式显得急不可待。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必然性及优势

2.1教务管理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教学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教学改革和教学体系建设等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最终决定着学校的未来发展状况。

在当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不断快速向现代化、科学化发展。在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体系中,教务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的建立、教师教学业务的管理、学生选修与重修、学生成绩、证书考试报名等等方面的工作。

在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中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规范管理行为,节约管理成本,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

2.2实现科学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先进的管理手段是,现代计算机技术能为教务管理带来许多先进的管理手段。为了构建高效灵敏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让管理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综合性,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大量的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目前,技术人员开发出来的各类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管理软件被,不但能处理教务管理工作,还能应用于教学研究。

教务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学的各方面综合信息资源进行控制和管理,保证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教务管理中涉及到信息资源,是分析教学状态、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信息资源复杂繁琐,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完成对此类信息的管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教务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这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信息技术使教务管理工作效率成倍增长。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管理中后,能够利用计算机专业软件,对学生基本信息、教师的基本信息、教学状况及各种和教学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评估和监控,提高教学质量,节省人力物力,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其次,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能加强各部门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如在教学安排、教学资料和考试成绩、学生信息等等各方面。教学状况可以直接反映给管理者,为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事实依据,为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3、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在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中,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开发了适用教务管理的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和推广,让一些高校的日常教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发展。

3.1 教务系统软件不完善。随着高校教育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高校的管理者对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已有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性较差,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难以达到及时调整。系统开发人员多数从眼前需要着手,并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使设计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学校之中许多部门间的系统兼容性不强,都各自采用各自的管理系统。他们之间的信息不规范,难以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例如在教务处和学生处之间,学生的信息更新不能及时同步,造成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多项信息时出现错误或遗漏。

3.2 师资建设和管理人员的综合水平不足。在现有的教务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只片面的把信息化管理理解为计算机记录数据,这使得教务管理工作处于机械的重复状态。虽然相关软件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推广和应用,但他们大部分只利用了软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功能。其次,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转变,管理者要将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为高等教育服务。

3.3 高校间交流合作有待加强。目前市面上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者众多,软件类型多种多样,但整体水平不高,具备有智能化和可扩展性的系统较少。无论从教务管理的实际需要,还是从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高校之间都应加强交流合作。

4.在高校教务管理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4.1完善教务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程序复杂、智能化程度低、操作功能和实际需要存在差异等等。运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就是为了在教学相关工作中进行方便、快捷和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在软件开发时,让教务管理者积极参与到设计功能的讨论中,让他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多多地提出设计要求和修改意见,让软件在功能上和使用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本校教务工作的实际管理。

4.2 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一切决策的制定都要以教学工作为参考,把教学作为管理服务的重点。要强化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高层次管理中去,提高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在具体事务开展的细节上,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作为基本工作原则。

4.3 加大信息系统的建设投入。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中的应用,需要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学校要加大物力投入,购买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建立良好的网络运行环境,满足教务管理的要求。

4.4 大力培养信息化技术人员。为了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教务管理,学校需要安排专业化的计算机技术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

这对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备教务管理的能力,还要具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的知识。因此,为了让他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更好的为教学工作服务,学校更应大力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以达到现代教务信息管理的要求。

5.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节约管理成本,能够实现教务的标准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管理中的失误。由于教务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使教务管理工作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教务管理中,大力引进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全力推进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教务管理。教务管理在教学工作中涉及范围较广,涉及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漫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系统来讲大致分为组织教学、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资格审查等等。

2.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是教务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务系统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网络资源和互联网络B/S管理系统模式,为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管理教务系统,用一个帐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实现系统的集中化管理及数据存储,满足各流程的需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信息和社会信息,具有全面性和多向性。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基于高速率的网络,保证了快速、全面、准确,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及优化,具有高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以及随时可上网操作的灵活性与及时性特点和不受任何数据限制的扩充性、资源的共享性和沟通联系的互动性等特点。

三、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1.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数据共享。先进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教务工作效率、管理水平、管理质量,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系统需求分析中仔细研究分析并探讨教务工作流程,多余的复杂环节要剔除掉,从而有效节约管理成本,减少人为失误。如教务工作人员通过“成绩管理”模块来进行学生成绩的管理,在进行学生成绩的添加时,可用它来为学生设置所在班级的课程表,直接输入成绩。如此一举两得,统筹管理、节省时间,避免了各班级学生重名导致成绩数据混淆错误的情况。同时采用集中存储、网络共享的模式,构建一个集教学计划制定、考试安排、教室资源等都可在同一系统中获得信息的系统,有效避免数据的重复。

2.优化管理规范,提供决策支持。先进的教务管理软件对日常教务管理起到大力的推动作用,能改进教务管理模式、优化教学资源、改变目前教务管理工作分散的现状;将不同科室的不同软件统一化,整合资源、完善数据、统一流程;同时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中所存储的成绩信息、选课信息等数据,系统进行整体数据的同步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改进教学,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快速稳步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在教务管理中的应用原则

1.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教务管理是一个数据流非常强的业务,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业务流程有效划分系统模块,这样才能使信息化的管理更加严谨、数据的重复利用率达到最高。

2.建设平台的开放性。教务管理系统对教务处来说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但对整个数字化校园来说是一个基础的模块,因此在设计教务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基础数据与教务管理业务的分离,便于其它系统的共享。

3.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教务管理业务是动态和变化的,因此要求软件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教务管理系统中,每一功能菜单都是对教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合理体现,但同时每一功能菜单都具备可定制性和可扩展性,使系统在业务发生变化时能够很快的得到修改,使大部分功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4.系统的可操作性。简洁易操作维护,使用统一的管理入口和身份认证,适合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系统的设计符合日常办公运作的需求,简单易学、界面清晰、功能实用。网络结构简单明了,层次清楚,便于管理。

5.数据库的稳定性和保密性。由于教务管理系统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大,而且保存时间较长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大部分数据都非常敏感,因此我们必须选择一个稳定性强、可伸缩性强、可跨平台的和安全的大型网络数据库系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务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的方式,对各种教务管理档案以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极大的降低了办公成本,提高了教务管理的效率,实现了教务的标准化管理。教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状况,体现了学校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层度,体现管理模式和手段的现代化层度,也是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工程的有力保证。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校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了教务工作的所有方面而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全面支持广域办公模式,从而极大地减少教务管理的手工劳动,克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利因素,可实施性较强,在学校现代化建设中能起到积极作用,也促使学校教学管理走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篇4

(一)优化了会计的核算职能

财会工作主要体现为其核算和管理职能。会计信息化建设最为突出的作用是改善了会计的核算职能,大大降低了会计的日常工作量。会计信息化使高校财务建设和管理过程更为规范。例如,以学校内部各单位为基础对其具体划分,对每个教师的教学经费、科研经费以及基本建设的投资和教学设备的购建等做详细准确的管理,进而提高了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节省财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的开支

高校会计信息化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有重要的影响。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涉及到多个组织结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大量的重复和冗余,使得对财务内部的监管工作难以有效实施。同时,传统的财务管理依赖人工的财务处理和监管,难以优化利用人力资源,并提高了管理的成本。而会计信息化在传统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善,以计算机和信息化产业为载体,对财务进行管理。会计数据的提取、整合和处理更为合理和科学化,使得财务核算和管理能够高效、准确的进行。

二、 高校会计信息化的弊端

(一)会计软件的管理性不强

在高校中广泛应用的会计软件都有着“重核算、轻管理”的特点。会计软件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降低会计人员在帐务处理方面的工作强度,财会核算的规范化间接推动财会管理工作,提高财会工作效率。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能达到标本兼治。高校会计管理型软件发展较缓慢,财务管理软件中财务结算和财务预算等方面功能需要加强。

(二)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会计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财会办公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会计信息化需要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工作,在硬件维护方面会造成难以预期的损失,例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和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等等。另外,大多数高校的财会管理体系均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对财务软件的操作不当,也会为财务管理带来严重问题和损失。如,权限管理设置和使用不明确,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对财会系统进行盗窃和破坏。

(三)会计信息化综合性人才的缺乏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偏重于人工核算和管理,致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也较简单,仅需对计算机的简单应用,而对各类型的财会软件并不能得到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高校要进一步培养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财会专业知识的双重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

三、加强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管理性财会软件的开发和利用

管理者应结合本校情况合理应用财会软件,不能盲目追求高端软件,应进行合理筛选。高校财会软件的开发和运用应进一步向管理型靠拢,针对高校财会情况设计具有高校管理功能的会计软件。软件需要结合高校财会预算、核算和评估等方面。组建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逐步推动财务系统整体信息化的实现,促进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的全面创新。同时,要加强财务信息平台的建设。改善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不利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因素,如仅有管理层才能进入维护财务信息的平台。应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网络的优势和作用,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

(二)有效防范会计信息化管理风险

高校财务工作的安全性对高校经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的安全隐患也应充分重视。防范会计信息化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应从根本抓起,逐层深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加强财务系统的网络安全性。对存在于网络办公系统中的原始数据要注意保护,持有备份。财务管理人员应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并定期进行升级和管理,以保障财务数据的安全性;第二,对会计信息化系统软件要定期进行检测和控制,以确保系统开发过程中或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系统文件安全。第三,高校财务系统的安全性需要引起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体制作保障,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财务信息化安全之本。首先要积极实行内部监控,同时对信息化犯罪进行严惩。加强系统维护人员的专业训练,以防范计算机舞弊现象。最后,加强审计监督作用也是防范会计信息化安全隐患的重要工作。除在软件内部设置监督程序外,应进一步设立财务监管部门。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依托MIS系统开展教学教务管理工作

MIS(管理信息系统)是应用于管理的众多信息化技术中最重要的。依托MIS系统,可以将纷繁复杂的教学教务数据进行系统化管理,还可以将管理业务流程固化在计算机程序之上,高性能的MIS系统甚至还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和多用户在线管理。然而,目前只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少数知名高校拥有自己的教学教务管理MIS系统。由于各学校的教学教务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不尽相同,操作和维护系统的人员素质更是千差万别,因而想要在别人的MIS系统上完全“坐享其成”,是行不通的。

(1) 学校要重点投入,扶持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曾投入上百万元用于引进清华大学的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硬件设备,同时选派多名计算分院、教务部、网络信息中心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投入到系统的二次开发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除此之外,由计算分院自主开发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和分院教学规范管理平台也已进入实际开发阶段,有针对性地用于改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多个环节,实际应用意义非常重大。

(2) 抓好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牢固树立教学教务MIS的核心地位

在高等学校中,从事教学教务管理的工作人员并非都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这就为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困难。推动教学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系统开发同样重要,要避免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系统运行的失常,就必须抓好操作人员的系统化教育和应用技能培训工作,要把应用系统的技能水平和熟练程度纳入到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考核中去,从政策上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进而保证教务系统的全面、正常运转。

(3) 要合理利用MIS系统资源,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21世纪,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竞争,因此应用教学教务管理系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维持日常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运转,还有待于提高系统的应用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要合理规划业务管理流程,规范管理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减少管理人员的使用量,进而节约人员经费开支。

利用系统资源,实现数据共享,例如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教务管理数据的网络化等等,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引入无纸化办公的思想,减少各种管理过程数据的书面管理,降低办公经费支出。

2加强其他形式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辅助教学教务管理工作

信息化技术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MIS系统以外,还有多种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辅助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这些技术都是不容忽视的宝贵资源,有待广大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者深入研究。

(1) 平面技术

在教学教务管理的业务工作中,面对的工作对象群体除了教职工之外,还包括大量的学生。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如果对工作对象所提出的问题或办理的业务进行汇总,有些问题或业务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例如新生进校后会修读哪些课程,应该如何进入教务系统进行选课、如何安排四年的学习计划等等。而依靠工作人员不厌其烦的解释显然不是最好的方法。根据有效沟通的原理,人所获取的信息中有70%来源于视觉,因此寻求平面技术的帮助,可有效地解决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一些繁杂的业务问题。

图1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计算分院运用平面技术来描述06级计算机专业软件开发方向课程计划的图解的一部分(该项研究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学管理类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它说明的是所涉及到的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知道的课程计划及各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可见,一份并不复杂的设计合理、解释科学的平面图解可以帮助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解决一些用语言很难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图1 计算机专业06课程计划图解

(2) 网站技术

信息时代,网站开发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net技术的出现使得网站开发变得更为容易,通过网站的数据资源共享和展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由于流程复杂,因而多通过C/S方式的管理软件来实现。通过配合网站技术,可以使大量的有用数据从业务人员的信息孤岛中得以释放,能够为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同时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流通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而节约办公时间和成本。

(3) 校园移动通讯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并不普遍,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为校园移动通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校讯通”技术,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向指定的用户群发消息。这无疑为改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也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其操作是将教师和学生的手机号码编入“校讯通”的用户群,并组织合理的层次定义方式,然后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向指定的群组发送最及时的信息。

(4) 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在高校广泛应用于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是推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向高水平发展的有力工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功引入并组织实施的BB(Blackboard)系统就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工作中应用的典型例子。在此系统之上,集成了众多课程的教学课件、视/音频资料和练习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要将像BB一样的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来予以关注,从观念上创新,避免重复低质量的基础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创新带动高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3整合资源,依托信息化技术拓展教学教务管理的合作领域

在整个校园信息化领域中,教学教务管理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图2所示的校园信息化系统模型图(资料源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研究)可以看出,教务系统与其他诸如人事系统、财务系统等共同组成了校园信息的数据网络,因此要真正做好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管理业务就要“一盘棋”,拓展跨领域的业务合作和数据共享。

(1) 与人事管理的合作

高校人事部门掌管着全校的教师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动力资源。从管理的度讲,人事部门对教师的管理更专业,因而要做好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应当拓展与人事管理机构的合作,加强人事管理系统和教学教务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实现跨系统的统一身份标识,合理利用教师数据资源,优化教师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

图2 校园信息化系统模型图

(2) 与财务管理的合作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很多数据最终服务于学校的财务管理,例如教师工作量的数据决定着财务管理中每位教师所得到的课酬数额,学生选课学分数又决定着学生应该按学分向学校财务缴纳的学费数额。因此,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必然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的推动也有赖于教学教务管理数据与财务管理数据的对接,看似孤立的两个管理过程也因为信息化技术的推动实现了优化组合,其管理效益也显而易见。

(3) 与各类技术管理和支持部门的合作

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而种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又离不开高校内外各类技术管理和支持部门的鼎力配合。这其中包括学校内的网络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化项目管理职能部门,还包括校外的软件开发企业、移动通信技术运营商等等。总而言之,要推动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就必须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单纯依靠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绝无法实现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篇6

二、主动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景有距离,不太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适当与其他学科整合,以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例如,在进行搜索引擎的探讨时,教师可以设计以语文、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的重要内容或正在同步学习的内容为教学情景,不仅能实现多学科教学的融合,也能促进学生“忘记信息技术的学习”,达到能力内化的目标。这种整合需要教师拓宽视野,多关注其他学科;这种整合强调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价值,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的教师担心学科整合会把信息技术课“变成”其他课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课“变成”其他课程才是一种深度整合,才能抛开“培训课”的外衣,显出“培养课”的本色。

三、以创造为教学的灵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教会学生操作作为教学重点。其实,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课程,而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应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的创造不仅是创新,还包括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从未解决过的问题。观察信息技术课堂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若大的机房里嘶哑地讲解,有的教师讲授完操作后以小部分应用来做点睛之笔,也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逐步掌握基本知识。这些教学行为都把掌握基本知识作为核心。基础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学的最终归宿应该是创造,学生应该在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内化知识。

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的专家认为不需要专门开设这一学科),操作部分可以依据学生基础、客观条件以及难易程度,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讲解等途径了解和掌握,并且作为正常社会属性的人,学生能够用以上方法掌握大多数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如果教师不能放下传授操作的心结,很难把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真谛。当然,这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不需要讲的坚决不讲,需要讲解的也要精炼,尽量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创造,并在创造过程中自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知识准备的时间不一定要压缩,但是创作过程绝不能一带而过。

四、批判地学习

信息技术是基础教育中的新兴学科,在我国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学科群体中的年轻教师较多,希望通过学习和模仿优秀教师来提升自己。例如,经常有年轻教师索要获奖教师的上课录像、教案、课件等资料,然后模仿他们的设计开展教学。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率的学习途径,但是笔者仍然要建议年轻教师批判地学习,不宜盲目模仿。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还没有像其他传统学科那样形成比较成熟的指导性理论研究成果,名师也处于探索过程中;另一方面,别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如果没有批判的眼光,可能会使教学实践走入误区,并在短期内难以发现。有的人把学习与批判对立起来,认为处处批判,就不能学习和进步了。但在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看来,“学习”与“批判”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批判不代表全盘否定,它是理性的思考,思考被学习者的不足,思考自身的需要,思考不同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思考有无更佳的设想,等等。批判不能仅凭主观感觉,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本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不盲目膜拜,在学习时多记录、少拷贝,在交流中有自信、有思考、有特色,这样才会使信息技术教学少走弯路,日趋成熟。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47-02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障。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而这和教务管理人员的教务管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要求和挑战,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1.2]笔者认为,要提高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保证高校教学有序运行,可以尝试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偏见,提高教务员的地位

表面看来,高校教务员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编排、教材预订、考试安排、试卷管理、学籍管理、新生入学老生毕业等各项工作任务等,这些工作环节具有琐碎性和重复性的特点。所以很多人认为高校教务工作是一个没有任何的学术含量、不需要高学历、高职称的岗位;甚至在一些人眼里,教务员仅相当于一个后勤人员。这种偏见造成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学校的地位较低,部分教务员工作上是得过且过,对前途缺乏信心,一有机会就“跳槽”,而这对高校教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高校教务员往往被当做安排家属工作岗位的职位,而且这个岗位在职称、职务、评奖、学习、培训等方面都比同学历的人机会少,造成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人不愿涉足基层教学管理领域,其专业、学历年龄结构相对来说并不合理,导致了当前教务管理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由于只有少数的教务员经历过规范的教育,对大部分的高校来说整个教务管理队伍对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发展新动向方面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的;在工作上缺乏创造性,仅仅限于机械的重复,这为高校教务员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其实,教务管理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学问。[3]实际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到学校及各院系的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并不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仅要求高度的准确性,还要求高度的时效性。比如每学期的排课、学生的选课、教学评价的反馈、考试的安排等工作都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都需要教务员工作起来要耐心细致、处理问题要思路清晰,保证教务工作不出差错、提高工作组织、安排的准确性。

所以,要调动教务员的工作积极性,首先要提高教务员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地位,并进一步肯定他们所作的工作,授予其相应的权利,使其从传统的偏见及办公室杂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教学事务的管理。[2]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务员完成教务管理任务、协调工作关系的基础。教务员的工作枯燥繁琐,长期的教务管理工作常常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有时甚至会无缘无故地对人发火。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而且容易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缺乏主动性。对此笔者曾有过深刻的体会,面对工作压力时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有问题要多与领导、同事沟通,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尽量挖掘自己的工作价值,认识与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通过自我心理调整的培养,正确对待各种成绩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遇事沉着冷静,保持良好的心态投身于工作中,积极热情地为教学服务。

三、提高服务意识

教务员在工作中需要接触众多的教师与学生,经常会由于遇到一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而被师生所误解和责骂。教务员应当在工作当中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良好的工作态度对待教师和学生的不理解,尽量在自己的职能范围之内帮助师生,并及时地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上报给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从而能够及时完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纰漏,及时地修改教学意见,为教务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多一点微笑,让高校教务管理更人性化化,这是教务管理的重点。[4]

四、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1.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理论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很多教务员都是半路出家,由老教务员带进门,虽然进行过岗前培训,绝大多数教务员缺乏对高等教育管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对高等教育规律的了解,教育理论水平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致使教务工作还是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务员在工作之余首先要促进自身修养的提高,要积极学习高等教育、教育法规、现代教育理念、大学生心理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掌握高等教育、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实现真正的“内行”管理。[5]

2.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高校快速发展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中提出新思路、找出新方法。教务员只有高度重视自我创新意识培养,着力提高自我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才能满足高校教务工作不断发展的要求,才能担当起历史重任,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教务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的重复性和常规性的特点是不矛盾的。工作中面临新问题时,教务员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或者是推给其他的工作人员,而是尽量自己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工作方法、工作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务管理水平,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其知识贮备、思维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教务员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例如可以通过去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借鉴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的管理方法,并据本校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为我所用,通过借鉴和改革,得到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方法,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外,要抓好教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年青教务员的学历学位的进修,积极地攻读更高一级的学位,提升学历层次。[6]

3.提高信息化办公技术水平

目前,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已经引进、开发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为网络化教学的开展建立了良好平台,以实现各教学单位和各行政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实现教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例如学籍管理、网上辅导、网上招生、教学效果评价、选课等也已广泛应用。再如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可以实现异地文档的交付,解决了手工传递时效性差的问题,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勿庸质疑,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校的教学和管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高校教务管理的信息自动化要求教务员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但是高校教务员并不是专业的计算机人员,所以只需要掌握与其工作关联度较高的数据库知识和基本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运用Word、Excel等基础的办公软件,能够熟练地应用本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及时地整理、更新和储存教务信息,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务员计算机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务管理队伍现有人员的实际情况及实际水平“因人制宜”地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为教务员开展与教学管理相关的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决不能只重培训形式而不重培训效果。

五、建立人性化的绩效评价和人事管理体系

很多高校对教务工作者的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不够完善,教务员的福利待遇基本取决于其身份和职务而不是绩效,因此导致教务员出现“大锅饭”的错误思想,并且滋养出部分教务员的惰性和随意性,从而影响到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对此,学校应针对教学管理的工作岗位建立一个人性化的绩效评价体系,将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绩效和岗位津贴相结合,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尽可能地为教务员提高福利待遇,以促使教务员队伍稳定,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务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7]

另外,为实现教务员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套与教务系统相应的职称评定机制,鞭策教务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不是仅仅沉浸于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专门的发展基金用于鼓励相应的培训和奖励,为教务员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充分运用多方资源,构建包括教务员聘任制、任期考评制、岗位津贴制等在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逐步缩小与师资队伍在晋职、晋级、津贴等方面的差距。[8]

六、结语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和教务管理人员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应摒弃传统的简单管理模式,改变思想,通过自学、培训等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汤军,王贵勤,杜杰.高校教务管理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

[2]汪筱兰.浅议教务员的素质与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7,(9):64-65.

[3]高明明,许丽颖,陈文娟.浅谈教务员的素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5):91-95.

[4]邵丽丽,冯修猛,王俊林,等.浅谈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43-44.

[5]赵小燕.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

2012,(1):30-32.

[6]姚美红.论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心理素质的优化[J].企业家天地,

篇8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一方面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拓宽了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之路,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使社会发展和进步。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文化课轻专业课的现象。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理论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学校主要是按学科设课,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偏多、偏深;各科之间缺乏协调,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重复,反映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内容很有限。这样,学生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较深而操作技能却较单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较为欠缺。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现代化企业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其主要特征是:理论水平不要求很深,但涉及面要广;实际操作技能不仅娴熟,且技能面要宽;特别是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此,必须对现行课程进行大幅度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中心”向“职业能力中心”转变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的变化。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以现代化工业为起点,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的职业教育。因此,职业教育绝不可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深入社会,认真调查与研究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岗位,依据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时完善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革课程体系,推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应走在各类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代表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方面,反映课程研究的最新成果。做到迅速地、有质有量地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为提升产业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服务,为全面提升经济素质而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生产管理领域第一线实践人才,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教育的落脚点是技术性。因此,中职学校除了强调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外,还特别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使学生融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创造更好前景。但近期培养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的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必然要以职业导向为基点,也就是要能适应学生劳动就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对课程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脱离市场的职业教育,不管其形式和内容有多么的先进,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最终都会被淘汰。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应该是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以降低理论难度,突出实践能力,这种培养目标而转变,固然,需要通过新的课程来加以完成。新的课程体系,应淡化学科概念,紧紧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训内容,选取各个学科与培养主线相关的知识,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及新方法、新信息的传播,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增加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大专业、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专业建设模式。专业改革与建设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职业教育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做到专业根据市场设、学校围绕企业开,开发校本讲义和教辅材料;更新课程体系和内容,采用“基本素质课、岗位技能课、发展潜能课、顶岗实训课”的以能力为中心的4块课程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基地,市场”的开门办学模式和“边教学、边实践、边经营”的教学模式。

专业课编写或选用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理论教学尽量减少繁、难的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侧重于专业技术理论实际应用的条件、方法和手段等。精简课程内容,把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机地综合在一起,加强各科之间的联系,突出综合性、应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出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必要调整,按照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能力训练。

文化基础教育也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更加要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教学内容要抛弃深奥晦涩的学术风格,以确保学生掌握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突出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要求知识技能范围相对较广,理论知识深浅适度;既考虑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又注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知识内容要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第一要精简教学内容,强调“够用、必须”就行。二是减少科目,实行综合课程。

在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中,为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课程设计者,学习过程中的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自我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使他们按照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业专长和社会需要,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教学实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实训教学常常是通过阶段教学来实现,每一阶段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侧重点,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要适用这种阶梯上升的能力培养的需要。

结合实际的改革设想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5~16岁。这个时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时期,自觉性和幼稚性、独立性和依赖织在一起。他们学习的目的、兴趣、动力等波动性大,由此而引起的学习成绩也易出现波动。鉴于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继续保留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及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的同时,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方向进行重新组合。具体做法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学生按原计划安排进行基础课程的统一学习。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教务科及教研组将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发展潜能进行评定,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发展愿望,把整个年级学生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重新分班。“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培养办公文员型人才,主要适用于:计算机和常用办公设备的基本操作、管理和维护;初级技能培训、操作培训工作等。学生以女生为主,还有部分毕业后能进企、事业单位作为办公人员的男生。主要课程有:写作;礼仪;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常用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办公人员常用计算机知识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培养计算机及相关软硬件产品公司的销售、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工程实施人员;软硬件产品的售前、售后客户服务工作;从事计算机操作、测试、维修工作;计算机管理与维护工作;计算机网络系统维护工作;计算机网页设计等。主要课程有:营销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网络工程;平面与三维设计;网页设计。另外借助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专长。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多证书”培养,使学生具有全方位的就业上岗能力。

篇9

伴随着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力度的持续深入、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专业设置及学生数量也日渐增加,传统的学籍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于当前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因此,基于这一现状情况之下,应用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结合有关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搭建起新型学籍档案管理平台,最终必将促使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得以实现科学化、高效化的管理目标。

1 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籍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政策也逐渐出台,同时,“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以及“学籍学历信息管理平台”等有关学籍信息管理及查询网络平台的功能性也逐渐得以完善,各大高校在对于学生的学籍信息自主管理模式已经逐渐的转变为了统一管理,从客观层面来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平台已经实现了全面性的整理与合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对高校学生的学籍档案管理平台其功能性还有待完善,无法完全满足高校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当中的学习成绩、学分累积、毕业审核以及应用在需要进行重大决策之时的大规模报表统计需求。近几年来部分高校已经逐渐的开展了自主或是多校合作研发符合本校自身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的综合性教务管理系统,尤其是其中的学籍管理部分尤为关键。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的具体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依据国家教育部门以及上级教育主管单位对于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要求,来针对本校的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学籍档案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还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学籍档案管理实际需求来针对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的数据信息采取管理及维护工作,因而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工作劳动强度的提高,对于工作效率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仅对学籍档案管理业务较为了解,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却较为有限。因此也就导致了在高校的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对于学籍档案管理部分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普遍存在有功能缺失、同实际工作需求不相符、难以满足于日常的教育教学需求、数据共享能力严重低下等多种问题,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者对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日常工作流程了解不足,以及学籍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未做到有效的掌握所共同导致的。因而,在开展学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于学籍档案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的培养,大力鼓励其能够成为在档案管理业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两方面均具有较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以实现对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推动。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的优点

当前,进行高校学籍档案的开发工作仅凭一次软件开发,依然存在有许多难以处理的问题,然而借助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最终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的网络化必将成为主流趋势。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优势。

1)一次录入多次应用。利用计算机系统将招生部门所发送的学籍信息应用软件系统导入至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并对学籍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数据信息予以必要的补充,尽管采取一次录入的方式单次工作量相对偏大,然而在录入之后,即可随时获取应用,应用起来十分便捷高效。

2)档案检索高效便捷。在具备了基础信息数据之后,系统能够提供以多类的信息查询服务,有关的管理人员还可实现自主查询,并个性化的制定出查询条件信息,利用网络来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数据库的访问及信息获取,并进一步将所获取到的数据信息显示于本地计算机当中,同时还可实现查询及打印服务。

3 在高校学籍档案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几点思考

1)加强接口软件研发。增强对学籍档案管理多个信息化平台间的接口软件开发力度。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籍管理信息的实际要求以及高校自身实际管理需求,相关的管理人员不但要能够依据国家教育部门和上级教育单位的具体要求,针对学校的在校学生学籍信息予以及时维护处理;并且还要能够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管理需求,来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之中的学籍管理部分开展必要的数据信息维护工作。不断增强学籍管理数个平台间的数据合并,此举将直接促使学籍管理的效率得以显著提升。

2)依据实际需要,开发管理软件。学籍档案管理软件的研发者同软件的使用者之间应当加强合作,软件研发者应当依据软件使用者的实际工作需求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设计,以增强软件应用的实效性,只有确保此两者的合作无间,方可研发出能够满足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切实有效的实现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3)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打造出一支具备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学籍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对于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所能够取得的成绩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人员自身的水平素质。为了能够满足于高校的实际发展需求及岗位标准,应当由学校的教务处、各院系当中着力打造出一支思想上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足够重视,在工作业务上能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以促使学籍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为高校的日常教学及管理工作做好基础信息服务工作。

4)做好基础安全防范措施。在顾及到学籍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数据信息的稳定性时,在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前期设计分析阶段便就应考虑到有关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并依据实际工作需求及软件系统的应用环境制定出详尽的安全策略同时将之落到实处。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是对用户权限的等级划分、用户密码管理等均是最为关键的安全保障措施,对此必须要定期进行监督核查,及时查找安全隐患,以确保安全漏洞能够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的保障高校学籍档案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4 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伴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其均面临着学籍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如何有效利用好学籍档案的重大难题,而要想促使管理及服务工作的质量水平能够有效的提升,将学籍档案的应用价值有效的发挥出来,就必须要依赖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只有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效化、自动化以及多元化的特征,方可满足于高校学籍档案管理部分的日常工作需求,并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工作。

篇10

“比特(bit)作为‘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atom)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还记得尼葛洛庞帝当年风靡全球的那本《数字化生存》么?这本20世纪信息时代启蒙期的名著中,所描绘的未来世界,正越来越成为现实。每一天我们都会被通过各种媒介所传输来的信息所淹没,信息时代的进步速度甚至超过了当年人们对它的预期,而当前又以一种更加快速的形态发展着。从没有哪一个时代,人们可以如此轻易的获取信息;从没有哪一个时代,人们如此依赖信息;也从没有哪一个时代,对人们的信息素养能力有如此高的要求。

高职IT类人才培养是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种,所培养的人才将是我们信息时代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按照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职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法为面向职业岗位群专项定位培养;IT类高职人才培养是其中对信息素养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一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正是这样的一所专门培养IT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院校,下面将结合作者多年来从事信息基础教育的经验,谈一下IT类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养成方法。

高职IT类人才实际上是三种角色的复合,包含高等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及IT类专项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涵盖上述三者,又与他们不同,简单说,就是要有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特征、职业教育的实用特征和IT类别的特殊要求等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空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要:知道信息从哪里来,知道如何处理信息,并且能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素养不是指你容纳了多少的信息量,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在我校近几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信息素养能力是作为“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展开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全校学生的专业特色而有所不同,主要分为:公共信息素养能力养成、专项信息素养能力养成、拓展信息素养能力养成三个组成部分。

1 公共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公共信息素养能力是高职IT类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于IT行业的特点,其对人才信息素养能力的要求必须要比别的行业高。对于现在的高中后毕业生,计算机、手机等电子工具的熟练操作早就不在话下了,所以信息素养的养成侧重点并不是放在基础操作能力上,而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规范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我校的现行专业设置结构中,虽然全校均属IT类专业,但是专业方向是不同的,所以大一年级开设的公共信息基础类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全校上下的共识是:信息基础类课程是建立好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有重要影响,是奠定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IT类人才公共信息素养养成的设置体系是:由学校牵头,主管教学常务副校长主要负责,成立信息基础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教务处、计算机学院负责常务工作,聘请计算机专业高级职称专家为全院课程总负责人,负责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各分院派专人承担系部课程负责人负责本系部的课程实施,全院和各系部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保障课程的具体实施,全院和各系部教学督导负责监督课程的实施效果。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是,首先以体现高职特色的操作部分知识为引导,然后逐步展开信息知识体系、信息知识应用、信息知识发展、信息文化等相关内容,涵盖常用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应用、信息知识基础、计算机发展及文化体系、媒体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模块。

2 专项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专项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公共信息素养建设基础之上,由各系部结合各自专业方向,所开展的特定内容的、必修性质的、带有专业特征的培养体系。举例来说,计算机学院的学生需要在公共信息基础课之后进入专项课程学习;信息服务学院的学生可能需要进行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而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还需要学习计算机制图技术。专项信息素养能力是在基础能力上所进行的进一步提高,是具有典型职业特色的,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

3 拓展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这部分能力的养成采用的是学生自主的主动学习的模式,主要有学院开始的各类拓展(选修)课程体系构成。学校鼓励教师结合各自方向和特长开设各类拓展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各自发展计划自由的选择课程学习,学习合格后可获得相关学分。拓展课有学校教务机构统一管理,并由教学督导机构监督教学执行情况。

4 其他形式的信息素养能力养成

由于我校是信息类高职院校,所以全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养成模式比较丰富,学生在校期间还可以选择创办店铺(电子服务类)、参加老师带领的研究性学习、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学生为项目主持人)、参与校企合作专项课程、参与企业培训、参与社会服务等来进行。

总体来看,高职IT类人才培养不能仅以技能培养为最终目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整体发展才是核心;技能的提高可以磨练,但是如果信息素养体系没搭建好,学生毕业以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会受到相当大的限制。我们认为,作为中国职业人才培养主力军的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首先要把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提高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来对待,而IT类人才培养的标准也要以建立科学规范的信息素养体系为目的和追求,对于高职IT类人才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创造环境和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0日

一、开放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核心及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其特点是:凡具有一定文化和知识基础的均可申请入学,其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学习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为辅。而这一过程,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必须更新传统教务管理理念,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态度,要为学生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是每个教务管理人员应有的责任。

二、教务管理人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的职责及现状。当今教务管理人员都有同一感受,就是“累”,目前电大的在校学生数是7万多人,规模大、任务重、头绪多、责任大。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其主要职责是: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考试的组织与管理;学生的入学注册;毕业审核、学位审核及证书颁发工作;查验学历证书的真伪;为基层电大及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咨询服务等。教务管理的常规工作量大,种类繁杂,教务管理人员不能从繁忙的教务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得教务人员有时与学习者之间不能及时沟通、联系,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服务上不尽如人意。

(二)队伍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及市县电大组成的一个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人员构成复杂,管理人员队伍很不稳定,特别是基层电大的教务管理人员经常由于各种原因换岗或轮岗,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就匆匆上岗,不熟悉教务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管理服务理念,造成教务管理的低效率,从而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

(三)服务意识淡薄。教务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为学校的决策和师生服务, “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是教学管理队伍必须具备的。电大的开放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和基层电大服务,但有的开放教育教务管理人员由于存在本位思想,责任心不够强,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和奉献精神,工作不认真,服务意识淡薄,损坏自身和学校的形象。由于电大教学点多、面广,学生数量多,能力水平和个人素质差异大,如果没有较好的有针对性的对基层电大和学生开展支持服务,会损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教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作为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在日常的教务管理工作中增强服务的意识,服务于学校的工作大局、服务于教学的第一线、服务于学生这个主体。把以服务为宗旨的思想贯穿到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主动、积极、热情地为基层电大、学生和教学服务;开放教育的教务管理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有爱岗敬业精神,克服工作中的矛盾,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学生、基层电大服务,做到服务手段、服务措施、服务意识 “三到位”,形成良好的服务形象。因此,我们每个教务管理人员都应从思想上树立了无怨无悔的服务意识,才能把服务做得更细致,工作更到位。

(二)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的提高。电大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在年龄、文化资历、工作背景和学习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的工作、学习、家庭三方矛盾突出。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务管理服务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和细则才能有利于学生在电大的学习,使其顺利完成学业。比如,建立QQ群平台,在QQ群里进行在线实时的群聊或进行消息会话。这种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交流方式,可使省校与基层电大和学生的逐层联系交流快捷畅通,既可以促进问题的及时解决,又可以更好地为基层电大和学生服务。

(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教务管理人员要建立终身的学习理念,只有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服务。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相关工作;考务管理要对考试过程进行实施与管理,学籍管理部门需要对学生进行学籍注册、学位审核和证书颁发以及对往届毕业生的验证等工作,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教务管理人员首先要有明确的岗位要求和管理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做到关心和理解学生,形成良好的服务形象;其次,教务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为教学、教师、学生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管理与信息服务。

(四)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是提高教务管理人员服务水平的有力保障,有利于减少和避免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失误和不必要的矛盾,制定了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CPS1.0)使用手册以及各系列工作手册等,使教务管理人员做到“手中有册、心中有数、行为有规、管理有据”,把工作进一步细化;基层电大根据工作流程及时了解各个阶段需要做的各项工作,使管理和服务思想得到提升,保证工作协调、规范、到位,减少服务的盲目性,既保证了办学质量又保障了教务管理的正常运行。

篇12

篇13

当时我要做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在两周之内整理将近1000份学生档案。这份工作非常繁琐,需要非常认真而又仔细地对待,基本上需要从上班做到下班。我本来就是个容易焦虑的人,碰到这样的工作生怕犯错,工作时整个人都非常紧张。更让我难以接受的是,一天下来,我都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说话。几天工作下来,我感觉自己都不会与人沟通了。请别误会我,我真的不是害怕累,我怕的是,办公室那种没有人说话、冷冷的氛围。

虽然我很想得到这份工作,但是我的内心一直在纠结,因为自己想要跟人表达的欲望被强烈地压制住了。在实习期间,我每天都过得非常不开心。尽管当时那份工作可以帮助我毕业留校,可以帮我省去找工作的烦恼,但是到最后,我还是毅然放弃了。

教电脑课的痛苦经历

进入大学工作之后,我曾经教过两门非常吃力的课程。一门是电子表格制作,一门是演示文档制作。这两门课程都是中澳合作专业的课程,需要用英语进行讲授。我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是英语还算不错。同时因为我有澳大利亚的教师资格证,具备教这两门基础课程的资质。同时,教这两门课程的老师正好有事情,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虽然这两门课程都是计算机软件操作的基础课,但是对我来说,教起来并不轻松。因为这两门课程都要求老师具备非常细心的品质。一个操作命令没记熟,就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虽然我很认真地备课,但是上课的时候依然心惊胆战。我很害怕在电脑机房的主机上操作失误,误导了学生们。

其实,我是那种思维发散型的教师,最讨厌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于是,在教这门课的时候,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很多的心理能量都被压抑住了,整个学期都闷闷不乐。后来,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通过身体疾病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教这两门课的那个学期,我患上很严重的胃病。后来,我不得不放弃教这两门课程。

幸福工作的秘诀

如果要总结这两段令人抓狂的工作经历,主要原因皆是我在工作中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我最喜欢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所提到的一个答案:“找出你的优势并发挥它。”

如果你经常有机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你一定是一个时常会感到幸福的人。后来,我开始在学校里面开设了幸福课。因为是选修课,所以课程经常被安排在晚上。我经常会在白天工作了满满8个小时之后,接着给学生上两个多小时的幸福课。

课程结束后,还时常会有同学留下来向我请教问题。一天十几个小时的持续工作,虽然会感觉身体上的些许疲惫,但是心里却特别舒畅。不是我矫情,是真的感觉很爽。

为什么呢?因为和学生打交道、给学生上课是我的优势。每次和学生交流或是给学生上幸福课的时候,往往也是自己存在感最强的时候。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积极情绪。而积极情绪一多,就很容易排解劳累和疲惫了。

短板理论VS优势理论

我们都知道,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短板理论”。这个“短板理论”讲的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木桶当中的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木桶当中最短的那块板。因此“短板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大家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补上自己的短板。

在积极心理学当中,还有一个“优势理论”。这个优势理论讲的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道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而不是拼命地去克服自己的弱点。

当然,这个理论的出发点并不在于告诫人们可以对自己的缺点或劣势置之不理。这个理论真正提倡的是,我们只要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件事做出适可而止的努力就可以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把时间用在如何去发挥自己的优势上。

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在工作当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优势,才会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些才是提高工作绩效的更重要因素。

工作五年多来,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工作累并不可怕。比“工作累”更可怕的一件事情是在工作当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的话,哪怕做一分钟都会感觉到无聊和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