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落花生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落花生教案

篇1

全球化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当今的世界处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不论是科技的现代化,还是电子通信的飞速发展,或者是国与国之间日益密切的经济往来,整个世界正逐渐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文化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也日益凸显,已成为当今人类不得不关注的话题。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全球化过程中,无论是对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世界文化的趋同性越来越强,因此重视生态安全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世界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似乎都与全球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文化生态安全与全球化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过程给各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化过程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必然成为研究文化生态安全的时代条件。全球化过程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各个国家还是都比较担心全球化会给自身带来不利的影响。

概括来说,全球化是一个多角度的社会变革。从横向分析,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而涉及到了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从纵向分析,全球化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着多向性。分析得出,全球化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抗性。民族国家是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基本单元,各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既实现了合作与交融,也使得各民族国家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全球化既是一种各民族国家合作的方式,也使得各民族国家存在着各种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社会等众多领域。现如今,由于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的飞速运转,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系都逐步加强。

于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文化生态安全的维护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在这个信息时代,安全压力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应该予以更多的关注。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各项要求,努力提升自身修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21世纪拥有高尚思想品质的优秀人才,担当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

二、网络给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网络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都在接触着互联网,于是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比如各种不良信息的泛滥,会扰乱信息传播环境,给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严峻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代之以实践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建立以现代教育模式为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其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日趋复杂。信息技术到来之前,教师通过观察教育对象言行的变化,可以及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但是,学生现如今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表达其思想,而网络又存在着不可控性,无疑给大学生教育带来了困难。最后,过去由于信息手段不发达,大学生们通常接触的信息载体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等,对于一些不恰当的信息,政府和学校可以及时对其进行修正或者去除。而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状态,各种形形的网络垃圾无疑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巨大难题。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观塑造阶段,理论根据难免缺乏。青年大学生在这个阶段难免会受到网络上各种繁杂信息的影响,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还有可能弱化其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垃圾的抵御能力以及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息的爆炸性以及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了多元化。大学生由于受到心理、知识储备和阅历的局限,对各种腐朽的思想观点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网络中那些消极而且片面的观点及其可能会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也随之模糊。因此,高校应该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尽早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环境。

三、国家文化生态安全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与重构

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全人类的文化认同,它是全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流动的结果,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最终实现。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影响与接近。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基,而世界性的全球文化又是由民族文化组成的。所以这种文化并非是脱离民族的超民族文化。因此,为了实现文化的全球化,绝非是在发展文化时去削弱或者消除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在民族生活的基础上创造有个性特点的民族文化。

作为一种国家安全概念,文化生态安全有其相对独立性,它的涵盖面在于文化领域,专指文化利益和文化方面的维护。文化生态安全与其他方面存在着差别,存在着别具一格的特点,如它的复杂性、隐蔽性、长期性。文化层面的较量属于一种隐蔽的较量,也是一场复杂而艰巨的较量。一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需要借助文化的富强来维持,并且,这种凝聚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国家的整体安全,由此而赢得国际国内安全的环境。

四、以文化生态化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要始终坚持对高校教育问题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高校始终要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做重中之重,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思想多变的情况下,提高引领社会思想的能力;在精神文化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努力提升高校师生的理论需求。

其次,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所呈现的虚拟社会,以及网络文化自身所存在的多样性,很有可能使得大学生因各种思潮的交替而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因此,要积极开展高校的网上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对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

最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的期望,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和安定。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把学生看做是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的成长和他们的个性结合起来,真正相信大学生。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状况的变化,实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8.

篇2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于应付;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这些现象都是与新课改精神不相符的。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为此,笔者将多年探究动态生成性课堂的四方面策略与大家分享,企望共勉共进。

一、自读自悟促生成

在一次上《金色的鱼钩》的公开课时,笔者尝试“抓住核心问题”长文短讲。开课伊始,给学生观看了几个过草地的影视片断,让学生“尽情读四次吃鱼汤的文段,感悟老班长的所做所为”。十几分钟后,笔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学生交流,没想到学生不仅找出了感人的句子,还读出了涌动的情感,交流中,更是对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赞叹不已。这堂课让笔者受益匪浅,其实教师可以抛却一切束缚让学生自读自悟,给学生自主表达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自由陈述的浓浓氛围,听到耳目一新的独特见解。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展现生命的色彩,这难道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二、驰骋思维促生成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只要我们在课文问题设计上摒弃 “答案惟一性”,多设置一些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作出阐述。有的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却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就没有个性,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三、朗读体验促生成

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1.有声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笔者常借助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描写荷花姿态的一段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赏图听文――配音范读――配音朗读――朗读评比――赏图品读,在这样一个激情朗读的过程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2.角色朗读体验。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与其重复繁讲,不如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中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真切体验。

篇3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课堂实验所需的材料,并围绕课本内容提出一些要求与问题。这样做可以引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寻找实验材,而且学生会根据教师事先提出的要求去注意并进而观察实验材料,即达到学生配合教师准备实验材料,又使学生主动地去熟悉与学习教材,师生合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以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为例。根据授课时间,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帮助老师采集部分植物的花,尤以月季最为合适并要求提供材料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花的名称、特征、开花时间、生活环境等基本情况,这就能促使同学们积极地寻找各种植物的花并了解与查询以上问题的答案,并鼓励他们将事先观察与学习到的内容在课堂上介绍给大家。

另外教师可要求采集月季花的同学进一步根据课本的彩图,对照观察花的个部分结构,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指出雄蕊、花瓣、花萼、花托、花柄的结构,进而要求他们识别并指出雄蕊的花柄与花丝。雌蕊的柱头、花柱和资方。在课堂分组观察时,由他们担任小组的实验指导员。这样让同学动手准备材料,观察实验材料,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使学生觉得生物课具有亲和力,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部分实验材料;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学习《外界溶液浓度影响细胞的吸水》时,教师准备好三种溶液:(1)15%左右的氯化钠溶液;(2)自来水;(3)土壤浸出液。教师给学生新鲜的萝卜,让其切取三块5厘米的萝卜条,分别投入三种液体中,十分钟后取出萝卜条,测量其长度。

让学生讨论完成此表。根据萝卜条长度,判断它们吸水、失水情况。再将吸水情况与溶液浓度联系,不难看出:外界溶液浓度高,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低,细胞吸水。土壤溶液中,细胞正常活动,从而引入到新课内容,直奔主题。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科学数据、实验事实等,分析数据事实,得出结论,进而引入新课。如:学习《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时,如何让学生自己很自然地得出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呢?教师事先列一张部分食物的营养成分表。通过学生的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些绿色植物为我们提供了食物,学生还可以通过这张表分析食物的营养价值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高低。教师可进而引导他们根据营养成分的差异,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防止因挑食、偏食造成的营养不良。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组织准备一些问题,以问答竞赛的方式,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时,因为本节概念和专有名词多,单纯讲解效果不理想。组织学生竞答,有利于他们快速熟悉茎的分类、茎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加深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快速、认真地看书的习惯、积极踊跃的发言,培养他们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设计的题型可分:判断、选择、填空、问答、创新思维、科学想象等。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列出一些生动有缺的例子。这样可以丰富其课外知识,巩固课本知识、调动其兴趣,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解决一些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①学习过《植物种子的萌发》。就种子萌发过程中,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为根,设问:在育秧前,首先要对稻种“催芽”,试问“芽”是什么?其实它并不是胚芽,而是胚根。这些胚根落在秧田里会调整其姿态,仍是胚根扎入泥土中。

②学习过《植物的开花结果》。其中以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来说明果实的结构。根据有篇文章叫《落花生》提问:为什么花生开花后形成的果实却在地下。其实花生的生物学名称为“落花生”是有讲究的,花生开花后,花柄很长,会垂到地上并扎入土中形成果实,故名落花生。

③学习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后,教师可提问“为什么清晨在树林中锻炼身体并不好”。就是因为在夜间树木不进行光合作用,而是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故而清晨树林中氧气含量并不高,反而是二氧化碳含量高,当然就不利于锻炼身体了。

篇4

3 设计好导入环节和板书,作业等。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上课伊始,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或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之中,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开头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看图像,审题质疑,复习,开门见山等。

二、读中学说,训练思维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越来越重视说与写的表达训练。课堂上,不能满足于一问一答。其实上课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非常好的训练语言表达的时机。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利用教材中可以扩充想象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某一知识点出发,进行无拘无束的想象。比如让学生想象一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一幅图画的故事情节。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口语表达。

如在教学《小站》一课结尾时,我根据文中“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个重点而设计了一个个说话训练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以下一种身份,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做法。(1)小站上一名工作人员:(2)山区一位农民;(3)大胆想象其他的身份;如旅客中的诗人、学生、企业家,学生看到这个题目非常兴奋,都积极发言,说法各异,有的说自己是个企业家,要为这个偏僻山区投资,建个度假村;有的说自己是一名小站上的工作人员,表示还要努力工作,更好的为旅客服务;还有的愿意当诗人,为小站工作人员写下了赞美诗……。通过发言交流,学生们自然体会到了小站上工作人员不怕艰苦,敬业奉献的精神,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提高。

2 利用教材中有争议的内容。利用教材内容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出较多的能够发生争议的条件或机会,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辩论,集思广益,从而培养他们语言的逻辑性。

例如:我在教《落花生》一课时,就引发了一场课堂辩论。在学生明白了落花生、苹果、石榴的特点之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我可不可以做像苹果那样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学生们分成正反两方,各抒己见。不少学生说喜欢做既对人民有用,外表又好看的“苹果、石榴”。也有学生说喜欢做花生那样的人,只要对人民有用,外表好看不好看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争议中、辩论中他们口语表达的精密性、逻辑性不断提高。

3 利用教材中发散求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言论。面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不要强求一致地服从,这样才能保护学生活跃的思维,想说的欲望。

例如:《趵突泉》第一段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就会失去一半的美。”我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发表看法: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怎么说没有它就会失去一半的美呢?你是怎样理解的?结果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应该是多一半的美,因为文中描写的泉水又美又壮观”“应该是三分之一,既然都是名胜,那两个地方也一定很美,老舍先生有些夸张了吧!”……学生们个个讲的头头是道,我也允许他们保留了自己的意见。

三、读书动笔,培养习惯

当前,语文教学和课堂存在着口头交流,朗读至上而忽视动笔的现象,导致了“阅读”意义的狭义化。“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前人读书的经验,对于指导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尤其重视学生语言的丰富积累,动笔摘抄,仿写练笔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自主积累语言,丰富并利用语言的良好习惯。

1 动笔批注能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师在阅读课堂中,指导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语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精彩片断,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学生想什么就写什么,具有很强的阅读自。

篇5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陈旧的教学方法,与当今不适应了。特别是那种"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更不能适应性21世纪的学生了。21世纪的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当今的课堂,就要从这个"动"字来做文章。学生既然好动,我们就让他们"动"吧!让他们在动中学会求知,在动中掌握知识。因此,我更新了教学观念,树起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动”的积极性,在“动”中自主学习。就是说,要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进行大改革。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查资料、找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就自主“动”起来,并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大胆质疑,我充分鼓励,并根据问题的难易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前后桌讨论、小组讨论或全班争论,我当引导者,最后还由个别同学上来做总结。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排除学生作消极听课的现象,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求知者和主动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既符合了教改特点,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三、学好新课标 领会深刻内涵

篇6

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备课能全面预设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创造出来的,对课堂教学有互动、推动作用。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可见,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有互动、有生命。

一、“生成”理念――课堂生成的前提

大多数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片面化,认为课程资源就是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纸质材料。甚至对新课标指出的:要有效合理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也往往局限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校本课程等。在新教学资源观引导下,教学资源应是丰富且具开放性,教学过程中超出“预设”、“动态生成”的资源,也应视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柔性预设――课堂生成的基础

这是板块式预设,非“串联式”线性设计。教师把学生在课堂各环节“可能”产生的问题都加以推测,在脑中分成不同模块,以便教学中能敏锐洞察、有效捕捉,适时调整教学。

三、情境创设――课堂生成的关键

1.和谐课堂

贯彻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教师需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教育家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能量”无可限量,看不到教师占主体,体验到尊重、友爱,得到鼓励、指导,实现师生、生生、生本间平等对话。

教学《炮手》,学生正交流“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准备炸掉自己的家”,忽传来“这人真傻”。随年龄增长,学生无论认不认同课文价值观,答题都给予类“参考答案”,实际并非完全理解与认同。抓住这一思维,我问:“我听到一微弱声音传达了不同意见,能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吗?”我看到有人的脸刷地红了,眼神飘忽不定不敢直视讲台,我以诚恳而期待的眼神,鼓励他大胆站起来,他犹豫一下,大声说:“这人真傻!”

师:你觉得这位炮手“傻”在哪里呢?

生:……(学生发表观点时,我发现班上部分同学也频频点头,以崇拜的目光注视这代表他们心声,又敢于公然向课文挑战的同学。)

师:你们和他观点相同吗?一起说一说。(课堂一下子哗然,学生放开胆在座位上争相吼出自己观点,在激烈辩论中逐渐理解炮手为了国家利益,从作战全局着想,牺牲“小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实践活动

传统教育没给儿童活动的机会,孩子就像插在田间的秧苗,整整齐齐,正是这种“静听”课堂,养成对别人头脑的依赖,习惯被动吸收,从而压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改提出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及培养,活动中学会求知探索。

《特产》是开放单元,旨在通过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各地特产,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感。我所执教小学地处经济开发区,外来工随迁子女是本校主要生源,教学本单元,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自发按省份分组,通过采访家中长辈,回忆童年往事,网络查询等分工合作,相互交流。有的让老家亲戚拍了视频,有的讲述特产起源与后续发展等。学生坐在四四方方教室中,就能见识祖国丰富特产,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愫。可见,与学生情感有关的课堂资源得益于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判断选择――课堂生成的归宿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一道亮丽新景观。然而,并非所有的生成性资源都是有用的。

1.无效生成

对生成过分热衷,没有筛选,会导致课堂“失控”,从“生成”变“无成”。曾听一位教师执教《落花生》,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道理”,教师满意于最先举手学生答出:“做有用的人,不做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时,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桃子、石榴、苹果们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枝头,不一定就在炫耀,而且这些果实对我们也有用。”班级顿时稀稀疏疏,教师猝不及防,顺学生思路问:“有没有人赞同这观点?”班级炸开了锅,有的认为赞美落花生不能以贬低其他果实为前提,有的认为这些果实给我们美的欣赏,也能提供人类需要的养分,是大功臣……教师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学们有这么独特的见解!”带着对学生“独到见解”的骄傲,课堂匆匆结束。

虽然新课标倡导“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每篇文章蕴含自身价值取向,赞扬苹果等既体面又有用,显然与本文思想相悖,更凸显教学失效,学生非但没理解本文赋予的价值观,反而曲解了课文。

2.有效生成

其实,越是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越是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

(1)质疑型生成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在事先阅读新课的基础上,在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之处提问题。待课堂讲到相应地方,若已迎刃而解,便是检验了自身听课效率;若依旧不解,可当堂提出,共同探究。这能鼓励学生质疑,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资源,使鲜活的质疑型课程资源绽放生命的光彩。

(2)“错误”型生成

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意外事故”,若教师能善于利用“错误”,拨乱反正,亦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教学效果。

(3)偶然型生成

一次执教《巩乃斯的马》,窗外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阵阵,瞬间,雨点成排斜落,噼啦啪啦打在窗户上。学生注意力从讲台转移到窗外,看着天气瞬息万变,都惊叹不已。我趁机抓住这暴雨,让学生看着窗外雨景,教师范读描写马群暴雨中奔腾的句子。学生看着美景,听着范读,不约而同地慢慢拿起书,在雷雨声伴奏下,声情并茂地齐声朗读课文,通过实际感受与想象,品味了第二自然段描写的场面,体味了作者表达的勇敢、自由、进取精神和不受任何羁绊的生命力。

课堂教学中出现“偶然事件”是难以避免的,教师若能“执掌舵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偶发事件”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孩子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一节成功的课堂,仅有精彩预设是不够的,教师需对孩子在课堂上灵动的生成性资源快速筛选,与预设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基于“预设”超越“预设”,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中小学教育,2007(08).

[2]余文森,林高明,陈世溪.有效教学的案例与故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语文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教学策略越来越细致繁杂,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逐步减弱。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需要花哨的东西充斥其中,也不能囿于某种模式之内,而应真正落实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教学实际随时调整课堂环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还原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

一、扎实基础,不滥用课堂表演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扎实学习基础知识。不少教师通过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气氛非常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明显的收获,学生记住的只是哪些活动更好玩,而不是从中掌握了知识。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文章写的是一位小女孩与一个学者的对话,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安排了对话表演,先是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对话朗读,之后各小组进行训练朗读,朗读占据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语言的积累不仅仅靠朗读,还有词语、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的探究,写作手法的学习等。学生在热闹的课堂中没有静思的过程,所学习的内容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应动静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之余获得静思提升。在上述课例中,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倾听、评价并思考问题答案,问题设计为:“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觉得季羡林先生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呢?”学生思考总结,从文章的细节处归纳问题答案,其思维灵动变化,学习更加真实,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追求简约,脱离固定模式

语文教学要有教案作依托,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随时作出调整,如果学生的表现和预设不同,教师则要根据课堂实际延长或缩短相应环节的时间,让简单的课堂收获不简单的效果,这就是真实语文课的魅力。一节课40分钟,具体环节有课堂导入、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静读分析、合作探究、课堂反馈、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教师如果严格按照程序教学,整个课堂不仅太过紧凑,而且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往往浅尝辄止。教师应对语文课堂进行灵活把握,根据具体内容合理安排环节,留出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吃过花生,一部分学生也知道花生长在地下,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讲解花生的播种和收获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以后,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理解父亲的话上:“父亲在说花生的好处时,为什么还提到了桃子、苹果、石榴?”学生结合对比手法的运用加深对主题句的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至此,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几个简单的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有效。

三、探究细节,落实语言教学

篇8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正确定位,做好教学的领路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改变原来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展开教学,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尚处在思维发育不成熟时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尚不健全,因此老师在准备教学教案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学中调动起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去探索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第一场雪》课程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幻灯片,配合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雪景的壮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向往,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为接下来介绍胶东半岛第一场雪景的内容做好铺垫。

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篇9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良好教学氛围的烘托,是教师有效教学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必然会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另外,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老师只有善于引导和鼓励,他们才能以极大的热情去思考和学习。因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种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课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另外,小学语文老师为了和学生建立和谐友善的关系,还要多多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成长、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那些父母从小就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应该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受到别人关爱的。

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小学生知识范围有限,学习能力较弱,因此,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对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点,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展开教学。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通过播放视频、幻灯片等方式,更加充分直接地展开其教学活动,使小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其中。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程《夜莺的歌声》这节课时,可以在学习这节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了解,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和图片。有的男学生喜欢武器,于是就特意收集了二战时的很多武器资料,下载了当时的许多坦克、飞机、大炮等资料;有的学生比较喜欢了解军事知识,于是就收集了二战时许多著名战役的资料;有的学生还收集了二战中一些重要人物,如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人的资料;还有的学生下载了的真实照片。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技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所要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的兴趣。

合理安排内容,科学设计教案

语文是一门知识体系极其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且信息量极大、涉及面极广,而且,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以及感知发展水平均不够高,语文老师不可能把全部知识呈现给学生。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科学设计语文教学的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的备课过程时候,老师可以收集一些关于花生生长各个阶段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花生是以什么形态而生长的,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在花生的不同生长过程中,主人公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篇1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是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实施不同教学策略对教学价值的体现、教学效率的提升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前人的精辟论述都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最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动力。先进的教学方法必然来自于教学实际,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情景,培养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可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讲小故事,说与课本有关的小笑话,分角色表演等。使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求知欲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主动地获取一些知识,教师再善于因势利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对教材有关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如学习了《伟大的出征》后,可以对我国“神六”、“神七”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学习《中国的花》,可以补充介绍中国十大名花分别象征什么品格,并和学生说一说中国城市市花和世界各国国花,以及不同种类的花代表的“花语”等,这些补充的知识不仅增加了教材的容量,而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感到有新意。有了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探求知识时游刃有余,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应运而生了。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灵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书刊、网络、影视、展览会、参观活动等多种渠道组织一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将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学习语文知识的自觉性唤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落花生》时,就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反方:做一个像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在这灵活的课堂教学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之下,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自由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他们在问中答、在答中反问,不仅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想到小石头、火柴、煤,进而想到社会中的边疆守卫战士、人造卫星研制专家、陪练员等,让学生明白做人应像花生那样,对自己的功劳绝不大肆炫耀,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如此一来,不仅课堂气氛越来越愉悦,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烈,自觉参与课堂、自主学习知识,在拓展思维与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教师成功打造高效课堂。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的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不为讲而讲,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该讲授些什么,应视学生的需要而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国家在2005年就在我市的各农村中小学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了视频仪、电视机、vcd、计算机、远程教育网等相应的教学设备。其实,用运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并不难,我们的农村教师只要培训了,掌握了,就可以很好的去应用。恰当的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利用课件,光盘创设情境,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合作学习有许多种方法,如小组活动比赛、交错学习法、共同学习法、多媒体辅助合作学习法、大家动脑筋法等等。例如,在教学《从现在开始》后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在教学《北京亮起来》时,我上了多媒体课,让学生与计算机合作;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多样行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也是很明显的。合作学习能激励每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合作学习还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11

2 活用插图创情境

图文结合是语文课文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若能着重发挥图画的作用,则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六个自然段配了相应的六幅图。可逐段出示,先出示第一幅图,提出看图要求:图上画了些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接着出示另外三幅图:小蝌蚪身体上有什么变化?再连续看这四幅图,让学生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谁?揭示这也就是小青蛙成长的过程,然后出示最后两幅图,小蝌蚪最后变成了什么?它们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谁?教学过程中,可边看图边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3 学“玩”结合创情境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的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可教学和表演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给孩子表演的机会,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如《两只小狮子》一文,充分朗读第一段后,笔者让学生同桌合作演一演,要抓住懒狮子“整天懒洋洋地晒太阳”的特点,以及勤劳的狮子刻苦练习“滚、扑、撕、咬”这些动作,让学生在表演中轻松感悟了两只狮子的不同。学习懒狮子与小树,妈妈的对话,笔者又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来读,学生的兴趣高涨,读小树的话他们设计出小树抚摸懒狮子的头的动作,而懒狮子的回答他们设计的动作更精彩,有的拍着胸脯,有的翘着大拇指,把懒狮子骄傲的样子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读得惟妙惟肖。

4 开放实践创情境

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在教《美丽的小路》一课,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这都怪我”。小鸭为什么说“这都怪我”,笔者不是忙着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合作交流课前调查的“我们校园的垃圾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又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5 精设板书创情境

板书历史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好的板书是教者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能再现教育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处理,显示教育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对整个课堂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有一手好的简画笔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计不同的板书形式,一般说来板书分为这几类:(1)提纲式板书如《一夜的工作》;(2)图示式板书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等课文;(3)表格式板书如《太阳》;(4)简述式板书如《落花生》;(5)连线式板书如《月光曲》;(6)对比式板书如《坐井观天》;(7)阶梯式板书 如《跳水》;(8)归纳式板书。如《骆驼和羊》。

篇12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万字。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2.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00个生字及词语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00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汉语拼音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2)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的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3)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4)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5)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5.阅读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阅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初步了解课文,学习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5)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6)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7)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8)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9)积累优美词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明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4)能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

(5)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突出重点。

(6)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三、教学措施:

1 .努力钻研教材,分清教读课和自读课,依据课文内容、文体和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程序,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2.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重视阅读方法与阅读速度的培养。

3.采用“1+X”方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4.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5.加强家校联系。家校携手,加强沟通与交流,鼓励家长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活动,用心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6.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向身边老教师和名师大家学习,边实践边反思,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进度:

内容

课时

重点目标

时间

安排

阅读推荐

元万物有灵

1.白鹭

2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小姐要总结异同之处。

9.1

-

9.12

米切尔 .恩德《毛毛》

2.落花生

2

3.桂花雨

2

4.珍珠鸟

1

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1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3

语文园地一

3

元策略单元

5.搭石

2

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能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

9.16

-

9.27

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

6.将相和

2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2

8.冀中的地道战

1

习作:“漫画”老师

3

语文园地二

3

课外阅读交流

1

元民间故事

9.猎人海力布

2

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提取主要信息,编写故事。

讲清楚故事细节,讲故事时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

9.30

-

10.16

《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非洲民间故事》

10.牛郎织女(一)

2

11.牛郎织女(二)

1

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

1

习作:缩写故事

3

语文园地三

2

元深爱祖国

12.古诗三首

3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10.17

-

10.31

《中国励志故事集》

13.少年中国说

2

14.圆明园的毁灭

2

15.无名岛

1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3

语文园地四

2

《十万个为什么》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第五

元习作单元

16.太阳

2

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1.1

-

11.15

17.松鼠

2

习作例文

2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3

舐犊之情

18.慈母情深

2

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11.18

-

11.29

佐野洋子《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19.父爱之舟

2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1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

1

习作:我想对您说

3

语文园地六

2

四季之美

21.古诗词三首

2

初步体会课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12.2

-

12.17

巴勒斯《飞禽记》

22.四季之美

2

23.鸟的天堂

2

24.月迹

1

习作: 即景

3

语文园地七

2

课外阅读交流课

1

读书明智

25.古人谈读书

2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达,突出重点。

分条讲述,把推荐一本书的理由讲清楚,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

12.18

-

1.4

马克吐温《王子与贫儿》

26.忆读书

2

27.我的“长生果”

1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1

习作:推荐一本书

3

语文园地八

2

篇13

其实,语文课上,我们教什么?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稍稍深入地想一想,每篇课文我们到底教些什么,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经历什么过程,掌握什么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些什么考虑,而这一切是否都是属于语文课上首先应该做的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呢?

我们不要因为要体现一些“理念”而去教学,好的教学首先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语文的教和学的规律,尊重了规律,“理念”自然就体现出来了。诸如特级教师王崧舟、于永正、窦桂梅上课,很少有课堂合作的设计,但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留给我们的一样是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所以,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静静地阅读、思考、感悟、体验,让他们的心智真正聪慧起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使他们在这个浮华的年代不做浮躁的人。

二、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评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教师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不加辨析地盲目鼓励,看似是对学生发言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极大的不尊重。没有倾听,哪有交流?没有交流,学生怎样进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正误、深浅之分的,语言的积累有多少之分,语感有优劣之分,语文能力有高低之分,德、智、体、美的综合发展亦有和谐与不和谐之分。对学生的发言不耐心倾听,不加以辨析,又怎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呢?现在的课堂上,为了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很煽情,给学生戴很高很大的高帽,给学生的作文打几百分。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表现都给予肯定,甚至对学生的错误也不敢指出,不敢纠正。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翠鸟》一课,学生说到翠鸟的特点时脱口而出:“翠鸟喜欢爱贴着水面疾飞。”教师对学生的语病充耳不闻,微笑着加以鼓励:“说得好!”又如,学生在讨论火烧云的颜色特点时,有的说“五颜六色”,有的说“五彩缤纷”,有的说“五花八门”。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没有作任何评析,只有一句简单的鼓励:“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违背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不是教学上的一种浮夸?会不会养成学生的功利心?

平等、朴实、充满真情实意的赞扬,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学生需要真心实意的表扬与鼓励,也需要真诚地指出问题,纠正错误。教师夸大的、虚假的表扬,学生能感受到,他们会感到尴尬。对一些敏感的学生,这也许是一种伤害。老师和学生之间需要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课堂评价,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评价的矫正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和发展。如孙双金老师在执教《落花生》时,鼓励学生提问,有个学生提出:“第7小节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孙老师评价道:“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孙老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赞扬得是如此具体,需要改进的方向和策略是何等明确,语气恳切而坚定。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优点,又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让学生明白了改进的方向。

三、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

现在的语文教学出现了许多华而不实的怪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弄虚作假,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或师生共同作弊,事先埋下伏笔;或教师为了掀起课堂教学的“”而蒙骗学生。请大家冷静思考“迭起”背后的“速成”与“恶补”。到底是得到了,还是失去?由此,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多少“美丽”的背后是什么?是千锤百炼,直至天衣无缝。课件的美仑美奂,花样的层出不穷,的频繁迭起。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教师们在确定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的确是煞费苦心,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重点突出,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以求能完满地达到既定目标。有些教师不禁被自己较为完美的预先设计所束缚,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一发现学生的发言有偏离教学方案的倾向,便立即想方设法把学生拉回来,以使教学按原计划有序地进行。殊不知在这拉拉拽拽的过程中,师生都成了完成教案的工具。教师在力求全面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却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和创造性,丢弃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火烧云》一课时,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一个又一个学生读了,不论学生读得是对是错,是好是差,教师都不说什么,直到有一位学生读出教师想重点指导的部分,教师这才展开笑容进行指导。这种现象在很多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当学生们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时,教师或沉默不语,或巧妙地打断学生,只有当学生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才大加赞扬,就此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这种过于注重既定目标达成的评价,往往会造成课堂上师生的自我迷失,对教学是十分有害的。

友情链接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