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篇1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

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

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

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

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

(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

(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

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

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

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

篇2

(2)人力资源服务;

(3)酒店资源策划;

(4)酒店门户网站建设等四项重要内容组成。一套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为酒店的管理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比如:可以有效的提升高星级酒店的员工效率,带动酒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降低酒店的运行成本,提升酒店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从总体上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努力。推行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高星级酒店管理模式来说,当前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过去的传统管理模式中,基本上是由人独自完成,很少借助别的方式进行管理,这在当时也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没有什么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借鉴利用。而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中,其管理方式非常的先进,基本上的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等各类当前应用广泛的信息技术,在推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从全面人力资源思想出发,让人力资源管理从过去的传统方式逐步走向了当前的标准化、信息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上进行工作的协调、工作、沟通,具有下面的集中优势:

(1)可以及时的汇总高星级酒店的人力资源应用情况,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处理;

(2)有利于人力资源信息的长期保存和短时间内进行处理,提升工作效率;

(3)有助于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比如酒店的人事动态、人事安排等等。与此同时,还可以可以酒店的别的信息进行必要的链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共用共享。为提升酒店实现标准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众所周知,高星级酒店的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特别的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最为典型的服务业,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管理难度,当前高星级酒店的管理现状主要呈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1.酒店人才波动性大,无形中提升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高星级酒店是一种人才高密集型的服务业,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星级酒店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所以,高星级酒店为了提升竞争力,都在努力做好人力资资管理质量,进而提升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商业作用,发挥人力资源本该有的意义。通过对大量酒店工作者进行调查访问发现,高星级酒店的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并不是很满意,而造成对自身工作不满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1)每天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要求高;

(2)劳动强度大,承受的压力较大;

(3)劳动报酬低,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基于上述三点原因,造成了当前高星级酒店的工作人员时常流程,整个人才队伍不够稳定。而酒店要想改变人才流动大这一根本现状,必须从人力资源管理处罚,对过去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因此,许多酒店管理者开始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并逐渐成为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具效果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之一。不管是国内对酒店人力资源的研究还是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优点主要有:可以有效的降低酒店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可以推动酒店改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推动力。信息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效的改善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方式,让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运行过程中的参与度更加的活跃,进而从本质上体现出人力资源在酒店运行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2.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

伴随着当今社会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大量的得到运用,信息技术在酒店的管理和开发上也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就当前的酒店管理来说,对相关现代技术的引进还做得做的不够,信管管理体系建设也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不够完善。如可建设高质量的酒店工作人员信息共享平台,让酒店的工作人员在必要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就能及时准确的查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是当前和未来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必须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虽然部分酒店已经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使用效率,但是,整个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建设依然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三、信息化对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影响分析

当前,国内的高星级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已经由传统的管理方式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时代,信息化管理已经基本实现了流程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招聘、人事管理以及人才战略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影响。

1.信息化影响了酒店人才的招聘

(1)自从酒店采取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后,酒店在人才招聘方面的影响时显而易见的,让酒店人才招聘更加的便捷、提升了人才招聘的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了酒店人力资源招聘的成本和时间。在正常情况下,酒店会通过互联网平台招聘信息,在应聘人员了解了酒店的人才需求后,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进行沟通交流,有效的解决了传统招聘方式中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让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应聘者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选择。这种现代化的招聘方式的运用,有效的节约了酒店人才招聘的成本。

(2)在互联网上进行招聘确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客观的挑战。挑战主要是因为酒店对人才层次的需求完全不一样,许多岗位在互联网上进行招聘是不能选择到让酒店满意的人才的,比如:酒店的保洁工、洗碗工、清洁工等这类基础性人才,因其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互联网的使用几乎为零,通过互联网求职的非常少,进而给整个招聘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3)网络化招聘推动了酒店人才的流动,影响酒店人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员工获取招聘信息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并且成本低、时间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员工的流动,进而提升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难度。

2.信息化影响了酒店人才培训

在今天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世纪里,酒店为了让工人能更好的胜任工作,通常的会定期举行一些专业技能、服务知识方面的培训工作,为员工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提供条件。而当前的培训内容从传统的由专业人士进行现场讲解逐渐的走向了多媒体培训方式,这让员工在接受起来更加的直接,趣味性更强,进而全面的调动了培训的积极性,有效的提升了培训的效果。但是,采用信息化进行培训,也容易影响培训讲师对培训效果的有效控制。让培训报告失去了真实性,培训报告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让培训系统和相关的管理系统不能有效衔接,影响了整体的工作效率。而信息处理系统在使用后是需要进行改造升级的,一旦是到了升级的时间段,数据变化就会增加工作量,进而让工作效率变低。

3.信息化影响酒店的人事管理

在酒店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事管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其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人事的调动、行政审批等环节,采取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提升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要想实现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将初始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去,在进行信息输入时,因其工作性质的原因,有可能会出现录入不完整等情况的出现,进而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此外,在管理人事信息的工作人员中,需要建立起信息化工作意识,如果没有建立起信息化工作意识,那么就会形成信息文件处理积压,造成人事信息的处理滞后,既不能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还可能影响最终的工作效率。此外,在当前的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和相关的系统是不能有效兼容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和别的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事工作的有效进行。

4.信息化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在高星级酒店推行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有利于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持,对于像高星级这种大型的国家酒店来说,作用十分重要。不管是企业的员工还是集团的工作人员,都能在最时间内从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上,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人事信息,为决策者挑选人才提供参考,对集团旗下的人才信息全面了解,掌握集团定期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进展,一套完善的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档案,是酒店进行人才储备的重要参考依据,让人才决策体现出合理性和科学犀利哥。每一个员工都能从信息化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上了解到企业的人动信息,哪些员工获得了晋升,从而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篇3

其次,外方管理酒店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几乎所有的外方管理酒店都设有独立的培训部门,有些还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联系国内外有关院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第三,在员工待遇上,外方管理酒店略为优厚。首先是付给本地雇员的工资基本上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次在对中方雇员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自身经营业绩作出决定。而很多中方管理酒店由于投资主体原因往往需经上级部门批准,企业难以独立决策。

第四,成功推行了人才本土化战略。80年代初,国内几家主要集团酒店的外方人数曾最高达150多人,占总员工数的10%。进入90年代,随着中方管理人才的成熟,许多外方管理酒店已经顺利实现了人才本土化,成为外方管理酒店维持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尽管由于实行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使得大多数外力管理酒店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外方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薪酬模式实施困难。个人业绩付薪奖励体系是国外酒店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它是通过对员工绩效的有效考核为基础,实现将薪酬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但是,大部分中国员工却对目前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资模式表示满意。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和谐很重要,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正好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业绩付薪体制则可能破坏这一和谐,因此其实施受到了阻碍。

二、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尽管中国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酒店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如外语;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酒店业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三、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外方管理酒店用人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员工流动率一直较高,虽然到了90年代所下降,但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也令人担忧,那就是流失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员工中,尤其是大学生跳槽的比例极高,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宁愿要职高生,也不愿要大学生。这对本身员工素质不高的酒店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四、中方管理人才的真正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很多中方管理人才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总体战略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少那些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对东西方制度和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的高级人才。而且,一部分员工“服洋不服内”,也给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五、员工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多数员工没有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只是根据酒店的安排参加,这样难免使培训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队伍的构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计划的安排。符合员工对培训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需求。才能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酒店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中的摩擦。外方管理酒店中中外方员工关系

从总体上来说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不过好在外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委派时大都会进行跨文化培训,使得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降到较低的水平。

科学的人力资源系统理论假定人是生来勤奋的,在正常的、对个人才能的发挥没有限制的环境里,人都能主动、自主、自立、员工中蕴藏着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丰富智慧和创新精神。在这一假设下,简单的说,酒店留住员工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动因可以被归纳为:合理的薪酬、有发展力的职业前景、愉快的工作氛围、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员工选择不当是导致员工跳槽、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并直接导致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酒店在选拔员工时,应首先对空缺的职位进行细分,按照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此外,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总是正确的选择。里兹·卡尔顿酒店利用高预测方法确定岗位候选人,通过“性格特征聘用法”的精心选拔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是高效率的,他们不仅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并可以参与自己工作区域内的计划制定。在过去的几年中,里兹·卡尔顿酒店减少了近一半的人员流动。

篇4

其次,外方管理酒店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几乎所有的外方管理酒店都设有独立的培训部门,有些还建立专门的培训学校,或者联系国内外有关院校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素质,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第三,在员工待遇上,外方管理酒店略为优厚。首先是付给本地雇员的工资基本上高于或持平于行业平均水平,其次在对中方雇员的奖励计划上,较为容易依据自身经营业绩作出决定。而很多中方管理酒店由于投资主体原因往往需经上级部门批准,企业难以独立决策。

第四,成功推行了人才本土化战略。80年代初,国内几家主要集团酒店的外方人数曾最高达150多人,占总员工数的10%。进入90年代,随着中方管理人才的成熟,许多外方管理酒店已经顺利实现了人才本土化,成为外方管理酒店维持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尽管由于实行了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使得大多数外力管理酒店在中国大陆市场上取得了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外方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薪酬模式实施困难。个人业绩付薪奖励体系是国外酒店业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它是通过对员工绩效的有效考核为基础,实现将薪酬奖励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但是,大部分中国员工却对目前职务和岗位挂钩的薪资模式表示满意。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人际关系和谐很重要,这种平均主义分配模式正好可以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业绩付薪体制则可能破坏这一和谐,因此其实施受到了阻碍。

二、由员工素质低引起的服务质量问题。尽管中国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酒店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如外语;而且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酒店业员工素质亟待提高。

三、由员工跳槽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由于外方管理酒店用人制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得员工流动率一直较高,虽然到了90年代所下降,但另一种现象的存在也令人担忧,那就是流失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员工中,尤其是大学生跳槽的比例极高,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宁愿要职高生,也不愿要大学生。这对本身员工素质不高的酒店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四、中方管理人才的真正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很多中方管理人才都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总体上受教育水平不高,在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总体战略的把握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缺少那些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对东西方制度和文化都有较深理解的高级人才。而且,一部分员工“服洋不服内”,也给中方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五、员工培训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多数员工没有主动要求培训的意识,只是根据酒店的安排参加,这样难免使培训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培训队伍的构成、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计划的安排。符合员工对培训时间、内容和形式上的需求。才能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为酒店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管理中的摩擦。外方管理酒店中中外方员工关系

从总体上来说比较和谐,但也存在着一些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问题,不过好在外方管理人员在进行国际委派时大都会进行跨文化培训,使得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降到较低的水平。

科学的人力资源系统理论假定人是生来勤奋的,在正常的、对个人才能的发挥没有限制的环境里,人都能主动、自主、自立、员工中蕴藏着解决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丰富智慧和创新精神。在这一假设下,简单的说,酒店留住员工并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动因可以被归纳为:合理的薪酬、有发展力的职业前景、愉快的工作氛围、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针对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采用“性格特征聘用法”。员工选择不当是导致员工跳槽、人员流失的首要原因,并直接导致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的上升。因此.酒店在选拔员工时,应首先对空缺的职位进行细分,按照岗位的不同特点选拔符合其性格要求的员工。此外,任用那些充满激情、快乐,友善的员工总是正确的选择。里兹·卡尔顿酒店利用高预测方法确定岗位候选人,通过“性格特征聘用法”的精心选拔后,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是高效率的,他们不仅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并可以参与自己工作区域内的计划制定。在过去的几年中,里兹·卡尔顿酒店减少了近一半的人员流动。

二、把核心能力植入人力资源体系,彻底改变传统的薪酬设计理念。传统的薪酬体系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却不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因此,薪酬要与能力和工作绩效挂钩,以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首先要明确酒店的商业战略,例如假日酒店的商业战略是“提高营业额,使运营成功,重新构建和统一机能,壮大酒店基础,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发掘战略优势”。然后对面试中发掘的个人能力进行认证,证实其有助于酒店商业战略的成功。再把核心能力与人力资源体系相整合,只有能力完全被整合到所有体系中。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评、奖励、领导力发展、继承计划和职业规划,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功。最后,以能力为基础制定资薪体系,并将能力体系引入新员工的认识环境中,以明确酒店对他们的期望。假日酒店使用能力体系,成功的转变了其海外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并使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战略和薪酬体系保持一致,五年以来利润一直保持增长,客户满意度很高,而且员工流失率也很低。

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应该对每一位员工设计其职业发展规划;尤其是对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的职业发展要有一套明确的规划方案,使其能够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招聘时,应该选择有潜质并热爱酒店工作的大学生,按照其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分配到某个部门,给予其一段时间的基层工作锻炼,如果达到了特定的指标并通过评审,可以提升到一定的职位,这样,通过不断的磨练和培养,将能为酒店创造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外方管理公司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海外培训经历,这样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一定会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例如美国假日集团在孟菲斯市设假日酒店大学,假日集团的经理们都得在这裏进行为期2至5周的学习。喜来登集团在全世界3个大洲设有5个培训中心用以训练中高级管理人员。这样的培训将有助于留住人才、激励人才。

四、交叉培训。交叉培训是一种员工通过接受额外服务技巧的培训来满足不止一个工作岗位需要的培训方式,现已被越来越多的西方酒店作为保持人员素质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及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实施交叉培训有助于酒店更加有效的控制成本,在旅游旺季业务量突增或员工生病、休假以及顾客额外需求导致酒店内部出现工作缺位时能够及时弥补。同时,还可以降低员工的跳槽率。因为一方面,员工喜欢培训所带来的挑战,减少了长期重复同样工作而产生的厌烦情绪,增加了新鲜感另一方面,使员工一专多能,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而节约了劳动资本,工资水平上涨。马里奥特酒店集团采用交叉培训管理模式后,进行了大规模减位政策,压缩了30%管理职位,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减少,每年的净收益增加了10亿美元,并使员工规模达到了最优化。Westin酒店实施交叉培训后,高质量的员工队伍和优质的服务已经从顾客的信息反馈中得到证实:82%的客人有再度下榻Westin的打算,87%的客人准备把Westin推荐给他人,这无疑验证了交叉培训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篇5

一、酒店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概述

酒店人才短缺并不是总量上,而是结构性的短缺。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是指在人才的配置上没有达到酒店市场或者区域发展的要求。酒店行业的人才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1)酒店业发达城市酒店人才供应不足;(2)经济落后城市酒店人才缺乏,高端人才不愿意到落后地区去;(3)新开业酒店高管与资深服务人才缺乏;(4)高学历、高素质的酒店高管人才缺乏;(5)酒店集团管理人才缺乏;(6)酒店业高级职业经理人供求矛盾突出。

二、出现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原因分析

(一)酒店业需求井喷带来的供需矛盾

近十年是酒店业发展的峰点,全国酒店数量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按照国际管理惯例,酒店客房数和就业人数之间的比例是1:1.1,国内的比例一般在1:1.5-1:2.5。按此推算,每个年度新增酒店员工约为20万人,新增管理人员2万以上。但全国高等旅游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还不足以匹配一半的需求,职业后备严重不足。

(二)院校课程设计与实践需求的严重脱节

目前高校在酒店管理的课程设计上有难以突破的瓶颈,比如使用的教材较陈旧,学科的创新推进难度很大。同时,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或过窄的现象。很多院校刚刚从下挂到某些系中脱离开来成为专门的学科。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只是比较表面地关注服务的几个板块,很少聚焦酒店管理的专业性。

(三)用工的高端要求与绩效回报微薄的不对称

酒店管理属于典型的服务行业,社会传统观念把酒店服务看作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酒店业态一直存在观念误区,以人力的“豪华堆积”来履行管理工作。虽然在学历的设定上就高不就低,但真正在人才的使用上并没有合适的谋局布篇,缺少考虑适合酒店发展的人才战略。大学生具备高素质高学历,但缺少工作经验只能从基层开始,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四)本土人才的职业化通道艰难于外方管理人才

中国的酒店业发展相比西方国家起步晚,所以在管理模式的套用上带有舶来的烙印。作为本土酒店在人才启用模式上也有对外方管理者的盲从。尽管国内人才具备同等条件和能力,但外资管理集团托管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大多外派而来,本土员工难以升迁。

三、解决人才结构性短缺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薪资水平,改变传统的人才观和行业偏见

通过结构性减员,缩减酒店业豪华用工的现状,改变传统“血汗工厂”的偏见,让更多的人愿意从事酒店工作并从中获得合理的报酬。在设计薪酬体系时,要考虑与其他行业的竞争性,以良好的激励、福利、柔性管理来抢占人才资源,保证资源不外流。在学院教育阶段,给学生输送正确的择业观,让他们在学校的环节就能正确审视自己的未来。

(二)借鉴院校办学体系,创新适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院校在培养学科的设置上,需要关注酒店的实际需求,合理定位更新教材,目前联合办学已经成为院校合作的潮流:定向委培、订单培养、毕业实习,在酒店的用工计划与学校的招生培养计划上已经有了初步对接,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灌输企业文化、职业意向、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方面,还是不够的。校企双方也在关注实习,但对学生个人的“职业计划”,提高实习生对饭店工作的适应性,并能继续留在饭店工作方面缺乏引导。

(三)完善职业愿景规划,建立酒店职业团队人才库

很多员工及高管之所以频繁跳槽,一方面是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另外一方面是职业愿景模糊。站在酒店角度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随时看清自己的发展机会,是保有人才的有效手段。在职业发展规划上,突破传统的垂直晋升,从技术等级提升、工作轮换、工作重新设计等方面去创新。

(四)开拓国际视野,重视本土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和使用

酒店行业是与国际接轨最密切的行业,不仅我们的服务主体、服务规则需要国际化视野来支撑,我们进军国际的步伐同样要求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开拓。作为一名优秀的本土化职业经理人,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酒店管理知识,还需要学习国际化酒店管理的理念,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多渠道融合接纳,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不断丰富自己的管理手段。

篇6

(二)成本管理意识落后。

1.缺乏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酒店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定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即对客服务过程中,而对供应及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酒店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2.创新思维缺乏,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贯彻实施。酒店行业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和阐述层次,未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框架,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三)成本管理对象片面。

多数酒店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只是把材料费、人工费等有形的、短期的成本项目确定为其成本管理的对象,而对时间成本、信誉成本等无形的、长期的项目缺乏考虑,导致成本管理对象的残缺化和片面化,忽视潜在的损失。

(四)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降低。

酒店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酒店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对企酒店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

二、解决酒店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突破将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酒店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物资流程、外部采购模式、服务产品定位、财务运作模式、竞争对手及市场环境等的成本分析,有利于酒店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酒店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酒店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

(二)更新成本观念,合理设置机构。

采购部门与库房应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这样做会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第二,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三)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对象和内容。

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量化表现。只有对每一项成本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指标,并且对此进行考核,成本控制才有了现实意义。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针对性、执行性、挑战性等等原则,若指标过于苛刻,实践中便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若指标订立的过于宽松,很容易实现,那也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细化的成本考核指标。

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科学、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五)调动酒店员工积极性,提高人员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