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毕业五年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看着少不经事的孩子一夜间说起了大人话,韩杞既欣慰又心酸,可是对于儿子的誓言却并没有当真。这也难怪,一个少年的话有几个人会当真呢?小时候有多少梦想当科学家的孩子呀,可是长大后又有多少人会真的向自己当初的梦想努力?
就在李瀚铮知晓母亲的病情半年后,韩杞又被查出癌细胞转移到了肝脏。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丈夫领着韩杞遍访北京、上海的名医。韩杞接受了肝部肿瘤切除手术,但是她的病情依旧不受控制地继续恶化。一位专家直言相告:“你最多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好好安排这段日子的生活吧。”“难道没例外吗?”韩杞不甘心地问。专家告诉她说:“奇迹是有的,这种癌变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75%。”专家的话等于给韩杞判了死缓,无情的现实让她甚至想到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她写好了遗嘱,甚至开始为儿子物色后妈。
韩杞的父亲听说女儿癌症转移以后,几天之内,头发一下子就都白了。韩杞的妈妈鼓励她说,如果你是害怕家里人痛苦、有压力,所以就装出来一副轻松的样子,那大可不必;我希望你不要装,因为你伪装以后不仅自己心里更难受,我们的压力也更大。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妈妈的一番话让韩杞意识到,原来痛苦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这些日子以来家人也无时无刻地陪着自己担惊受怕;自己如果再不赶紧振作起来,就对不起关心自己的家里人。
韩杞的心境慢慢变得平和起来。一天,她郑重地对丈夫和儿子说:“咱们国家有五年计划,现在我也想制订一个五年计划。不是说五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坎嘛,我偏偏要突破它,争取创造一个记录。”听了妈妈的话,李瀚铮握着拳头和爸爸相视而笑:“妈妈,我和爸爸支持你。你放心,我不仅不会耽误学习,还会把你照顾得好好的,我们一起把这个五年计划完成好,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在20世纪末的那天,母子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这样出台了,他们充满了期望。为了赢得五年计划的开门红,李瀚铮的学习劲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足,不仅多次在大连市中学生作文比赛和枫叶杯英语竞赛中夺得大奖,而且开始涉猎生物、医学知识。
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就这样在一家人相互呵护和鼓励中度过了。有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韩杞有了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勇气,经过肝脏介入治疗后,她的病情一点点在好转。可是到了2002年,因为治疗的副作用引发子宫大出血,韩杞不得不接受子宫和卵巢摘除手术。
手术后,一波接一波的打针吃药,那些治疗肿瘤的药物副作用很大,弄得韩杞身心俱疲,有时候难免会产生懈怠的情绪。那段时间,无论学习多忙,李瀚铮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问候妈妈,除了询问妈妈的身体有没有不适,还和妈妈说些学校的趣事,一起畅想未来的生活。娘俩戏称这种交流方式叫“话疗”。
李瀚铮以优异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后,虽然因为住校没法和母亲面对面聊天,但是“话疗”的习惯没有因此中断。在高中寄宿的李瀚铮,每天都与妈妈通一两次电话。
就在儿子考入高中不久,丈夫请了全家人在酒店给韩杞过了一个5岁的生日,庆祝妻子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韩杞心满意足地说:“能过这样一个生日,我觉得我挺赚的。我够本了,医生说我活两年,现在五年过去了,我还好好的,我知足了。”听了这话,李瀚铮佯装生气:“妈妈,你这样小富即安可不行,我们不是说好了的么,要将五年计划一步步走下去。我都考入重点高中了,你可不能食言呀,我们还有第二个、第三个、无数个五年计划呀,你要加油呀!”听了儿子意味深长的话,韩杞舒心地笑了:“好,就冲着我儿子,妈妈也要答应你好好将五年计划坚持下去。”
从那以后每年韩杞都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她自己的生日,另外一个就是她跟癌魔抗争的生日,一个重获新生的纪念日。
就在李瀚铮读高二时,韩杞又被查出甲状腺癌,这是所有癌症里面恶性程度最低也是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一种癌症。但是因为手术中碰到了喉返神经,韩杞接连几个星期失声。李瀚铮担心母亲会没有安全感,便用零花钱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一只电铃,经爸爸稍加改装,只要妈妈在里屋轻轻一按,瀚铮和爸爸就能立刻来到她身边。
母亲的病情并没有影响李瀚铮的学习,反倒让他更加努力自律。因为成绩特别出色,李瀚铮尚未参加高考时,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同时给他发了一个特别通行证,表示如果他愿意的话,就可以不用参加高考直接进入这两所大学就读。可是执拗的李瀚铮却想报考生物专业,想从这个领域多学些知识,将来从这个方向上能有所突破,为妈妈治好病。
最终,父母尊重了李瀚铮的选择。高考志愿表上,李瀚铮填报的所有第一志愿都是生物科学等生命科学专业。而李瀚铮也不负众望,考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学专业,该学院在该领域属全国前列。
很多考生进入大学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松口气,可是李瀚铮却制订了一个详细的计划,他将这个计划命名为四年计划,与家里的五年计划同步进行:大一是“活动年”,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大二是“考G年”,全力准备GRE考试;大三是“科研年”;大四是“申请年”,毕业后要到世界最先进的生物医学院去深造。
功夫不负苦心人。大二时,李瀚铮的托福考了114分,距离满分只差6分。转眼到了大三,在没有任何关系、没有学校推荐的情况下,李瀚铮给美国哈佛医学院一位教授发了一封邮件。李瀚铮顺利通过了电话沟通、邮件测试,一举获得了赴美国哈佛医学院实验室实习三个月的机会。
篇2
河佑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曾在韩国庆熙大学新闻放送专业学习,后在东大学舆论情报学院学习战略交流以及广告学。毕业后又成功就职于大型广告企业ADK担任客户主管,凭借出色的企划和市场营销能力,收到公司的认可,于27岁升为次长一职,并在1997年创立了以"精确营销法”为主旨的市场交流专门企业,曾多次为三星、LG、SK、现代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员工进行有关新品以及市场营销的讲座,作为企划界的强人,参与近千起企划案。
篇3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着:《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着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着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
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
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着,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篇4
1992年人大本科毕业后,陈文江加入了中国轻工业基金。中国轻工业基金几乎代表了第一轮海外基金投资中国的方向:由于当时中国内地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起步,很多基础设施和消费品都有待开发,因此这一轮进入中国的海外基金都瞄准了消费品产业。
中国轻工业基金期间,陈文江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前对直接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的理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经过在中国轻工业基金五年时间的工作,我知道了直接投资基金是怎么运作的,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怎么判断、考察一个项目。”
到1997年,进入中国的第一轮海外基金蓦然发现中国内地市场的退出机制依然十分有限,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要远远慢于他们的预期;同时由于人均GDP增长尚未到临界点,与之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市场也远没有想像中发展迅速,因此这轮海外基金纷纷选择了后撤。
此时,陈文江感觉自己一毕业就进入投资行业,从来没有真正在公司实体里运作过,因此对公司内部管理的了解还相对薄弱。“做投资工作,实际上站的层面很高,每次接触的都是公司老总,听他们讲公司整体运作战略,但如果想对公司真正有所帮助的话,就得明白企业有效运作的方式,我觉得学MBA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1998年,陈文江选择到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充电”,并于1999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学位。期间,陈文江尚未毕业就到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兼职实习的机会。中金公司是国内第一个真正采用国际化运作机制的投资银行,陈文江看中的正是中金公司的品牌和地位。此后在中金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陈文江和现在鼎晖投资的很多同事开始熟络起来。
在中金公司工作期间,华登国际主动找到了陈文江。1994年就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华登国际,在经历了第一轮投资浪潮之后,此时希望重建队伍以抓住中国的第二轮投资热潮。
陈文江的经历使她成了华登国际的理想人选。经过权衡,陈文江感觉直接投资和华登这样的国际品牌诱惑力更大。华登国际准备在中国大规模运作前,陈文江成了华登国际招聘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员工。
陈文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践了做直接投资的梦想,期间参与投资了滚石移动、青牛软件等企业。
但是同时陈文江也深深体会到了国际品牌基金的弱点所在。
相聚鼎晖
陈文江的两个“五年计划”恰好赶上了中国内地两轮投资热潮。2006年1月,陈文江离开华登国际,加入鼎晖投资。陈文江认为,跟任何采用全球运作战略的基金一样,“华登国际的管理体系是全球化的,中国只是它的一部分,参与决策的一些人员大部分都远在中国之外,所以这将产生沟通上的成本”。
选择鼎晖创业投资,并不仅仅是因为在中金工作时,就和吴尚志等鼎晖主要团队比较熟悉,陈文江更为看中的是,鼎晖是一个专注于中国的投资平台,所有的人员都是在中国,“这样内部沟通就可能会比较顺畅”。而这一点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以前国内市场上没有那么多投资方,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因此也许有很长的时间进行内部沟通,好项目可能都不会丢掉。可是在今天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下,总也决策不了,内部沟通没有效率的话,那就要失去机会了。”
2006年6月,鼎晖投资募集完成一支2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以前鼎晖投资主要关注传统行业的投资方向不同,这支基金意在加大对TMT(技术、传媒、电信)领域的投资,“也不排除其他能够带来高速增长的行业或者机会,比如说新能源或者是跟人的健康、医疗相关的一些机会,或者是一些快速增长的消费品、服务等领域”。
这标志着鼎晖投资朝着其多元化投资平台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到目前为止,鼎晖创业投资团队先后吸引了王功权、王树、黄炎以及陈文江等6人加入。加盟鼎晖创投后的2006年,陈文江参与投资了奇虎、亿码在线、火石软件、 世通华纳等企业。其中奇虎第一轮是鼎晖和红杉中国共同投资(Co-lead)的,亿码在线和世通华纳是和华登国际共同投资的,只有火石软件是鼎晖独家投资。事实上,鼎晖一直致力于成为牵头投资方。
和红杉中国、华登国际成为共同牵头投资方,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投资市场的竞争激烈。陈文江认为,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投资方之间实行战略联盟做共同投资是缓解恶性竞争的有效方式。
拒绝扎堆儿
作为一支本土基金,鼎晖投资速度并不算快。
2006年鼎晖投资了包括奇虎、江西赛维、世通华纳等在内的七家企业。陈文江说,“我们基本上觉得这个项目真的是好,真有潜力能够长成好公司,价格上也要是在合理的价位,鼎晖才投。”
篇5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6
日本全国各地有好几处专门的地震监测中心,地震一发生,监测中心就立即将震级、震源、震中等基本情况传递给国家有关部门。
在地震发生一分钟内,电视台将地震的大致信息迅速告知全国。
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已非常充分和透明。地震发生后,所有市民从电视、报纸、广播以及各个机构的信息渠道中所获得的信息,几乎都是一样的。电视、报纸和广播记者在现场连续报道,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而且这些报道非常中性,并不使人感到紧张和恐惧。
政府在第一时间有效反应
新泻地震后,日本政府迅速成立防灾总部,作为对应、救助和灾后重建的最高指挥机构。
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是推进综合防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关,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成员包括所有各部大臣、日本银行总裁、红十字会会长、日本电信电话公司总裁及日本广播协会会长、下设专门委员会和事务局,主要任务是贯彻灾害对策基本法,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制定各种对策,设立必要的行政机构,确定全国性防灾规划及体制。
日本政府应付危机的能力和经验相当成熟,各级政府对地震早已设有应急机构,一旦发生地震就立即投入工作。地震发生后,权威部门对短期内未来地震、海啸和滑坡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将结果通过媒体公布,让百姓心中有数,对抗震救灾和稳定人心具有积极意义。
受灾严重的十日町,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内,市政府全体职员就快速集合到一起,并立即开始收集信息,把地震死伤人数、房屋倒塌情况、断电、断水和交通中断等情况都及时向政府汇报,以供快速决策。在十日町灾区,不仅能看到几处房屋破损倒塌的情景,还不时感受到余震。但大部分市民心情平静、秩序井然,房屋也基本得到修复。这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地市政府的全体职员连续两天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地震发生当夜,全市断电断水,市政府职员在市内各处点燃篝火,聚齐居民,让他们取暖并进行安抚工作。
市政府大楼供电和通讯系统修复后,政府职员就开始通过网络和手机不断地震及救援的相关信息。如“会再次发生大地震是谣言,请大家不要慌乱”、“市内各避难所开始有保健医师巡回诊断”等等。
此外,大街上还不断有巡逻车用喇叭告知市民救灾和重建信息,如:到何处领取救灾物资等。
10月25日,日本财务大臣谷垣祯一在大阪表示:财务省已经为救灾追加预算。当日,日本住宅金融公库向外界宣布:针对不少居民需要采购昂贵耐火材料、修建耐火性建筑的情况,最大贷款限额被放宽到了1930万日元。
日本各县城市之间都缔结了防灾互助协定,相互协作的救援体制保证了物资的顺利调运。
24日,关越高速路在地震中已关闭,部分路段还出现断裂。不过,按照互助协定,来自东京、玉县、富山县的救援物资都绕道长野县,比较迅速地运抵了十日町灾区。
专业的救援队伍
日本灾害救援队是日本政府于1987年6月建立的,任务是:快速收集国家和城市重大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的有用情报,经高技术处理后报给外务省日本国际合作局,并报经济合作局进行选择决策,承担合法渠道的国际灾害救援任务,做到技术装备一流,人员技术能力一流,并具有外语能力;按技术规定和高素质高能力培养的要求,救援队应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技术上过硬的业务工作队。
日本灾害救援队按国际救援队标准建设,主要包括:SAR(搜索与救援)队、专业救助队、医疗队、生活自给充足的管理队、高效的联络队、按国际救援培训指导教材进行培训的教育队。该队按照规定配备有一百余吨的设备和工具,包括运输与通讯车辆、船只和小型直升机、各类起重、挖掘和装卸工具、搜救仪器、个人全套用具、生活补给储存设备、发电设备等。
日本灾害救援队从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扩大到1540人,这些搜索救援人员分别来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备队和火灾管理机构,其中医护人员注册数为614人,有医生201人、护理人员261人、药剂师21人、医务协调人员31人、100个后勤人员。日本灾害救援队在1999年-2001年期间,每年的财政预算为4850万美元左右(含全体职员年工资的1/2),其中的300万美元为设备仪器购置费,年培训演练费为500万美元,紧急需求时可动用的援助费约80万美元。
灾民要有专业的心理疏导
一位心理学学者说:“日本的心理学教育非常普遍,学习心理学的人毕业后分布在社会各个机构。”
当紧急情况发生时,有三种工作人员最先赶到现场:消防人员、新闻记者和心理咨询人员。由于有了心理人员的辅导,社会大众的心理得到咨询和抚慰,恐惧感被减轻,忧郁焦躁感也被控制或消除。心理咨询人员在日本现代社会的不可缺少,是日本社会心理教育发达和心理工作达到成熟的标志之一。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面对突发事件,救援、新闻和心理咨询这三者,比平常显得更加重要。政府除了设有专门处理突发事件的机构和政策,除了有资源准备之外,也要在这3个领域里做好日常教育和培训等相关准备。
有专家指出,地震中遭受惨重损失和巨大精神打击的老人,需要生活上的救助和照顾,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除了要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基本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周到和便利的生活起居设施,还应多多倾听老人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不安和忧虑,舒缓、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老人们平安地度过这段灾后的艰难。
被认为危险感知能力和行动力方面存在障碍的“灾害弱者”,其受害集中状况不容忽视。
公众平日接受充分的灾害教育
日本1961年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1982年5月由内阁做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周”,在此期间举办各种宣传普及活动。采取的活动形式有展览、媒体宣传、标语、讲演会、模拟体验等。
近年来商家还推出防灾套装,出危险的时候只要几秒钟就能带好基本的生存工具。灾害来临时安全地应对成为人民生活的必要习惯。
日本通过全民参与的灾难演习,认真学习和了解地震的逃生知识:首先需要了解你的住房,什么地方是可以快速逃生的通道,其次是身边要有毛巾和水,如果一旦有事情,先拿这两样。毛巾是用来堵口鼻的,如果能用水最好,不能用水用小便也可以,因为地震的震动可能导致煤气管道破裂,引起大火,而现在住宅的装修一旦燃烧,不烧死大概先熏死了。水是保命的,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瓶水,你就可以延长自己生命的时间。
地震从开始震荡到停止的极致时间是 12秒,到了这个点该塌的全都塌了,因此人要在这个有机的逃生时间里,尽快躲到比较坚固的东西下面。万一塌了,被埋了,千万不要慌张,不要动,安静抱着你的水等待救援。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再次对该法作了修订,强调了预防的作用,从而使9月1日国家“防灾日”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日本,防灾责任的明确化是“防灾日”的核心。国家、都道府县、市街村、公共机关、公民的责任十分明确而细化。如东京都新宿区防灾中心的《防备灾害》手册中有东海地震与警诫宣言、防灾对策、应急避难场所等实用性很强的内容;防灾中心还提供了新宿区防洪避难地图、防灾用品及避难对策用品基地、以及对老龄人及妇幼的特别关怀计划等。
其次,防灾理念明晰。东京都防灾中心专家认为,大都市防灾建设的理念是自救、互助、政府行政。而只有在自救、互助的基础上,才有成功的政府减灾的公助。
日本专家表示:可否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取决于所有人在这段时间内如何行动。他们提出“自己的安全要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城市要自己保卫!防灾救灾的主角是我们自己”的口号。
第三,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标志实用明了。在东京都的街区、中小学、地铁、公园内可看到许多明确的避难场所、消防信号、消火栓等标志。可贵的是,大量有安全标志的场所,都十分细致地考虑了与无障碍环境的协调。如在电梯中不仅有遇地震、火灾的安全对策,还配有为失明残障人准备的盲文说明。
在日本,所有酒店中都有详细的避难空间图示,过道处有十分明显的逃生辅助设备、消防设施、应急照明及没有任何遮挡物的与外楼梯相通的门。
高精度的地震预报体系
从1964年7月至今,日本已经实施了7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
日本在1964年提出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报计划,目标是建立全国范围的、地震预报研究基础数据的观测和收集体制。第二个地震预报五年计划,主要以预报实用化为目标加强观测研究。为指定特别观测地区及观测强化地区进行信息综合判断,设置了地震预报联络会等,形成了现在的地震预报体制框架。
篇7
考取二级建造师全科、注册并挂靠。
注册会计师报6弃1考5过3科。
注册资产评估师考2过2科。
工作调整为项目部主办财务。
英语统考不合格。
经济师通过。
2012年是职业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战略意义很重要,总体达到合格水平,但未能尽心尽力特别是注册会计师、英语统考有所懈怠,没有达到年初的预期。只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收获丰硕的果实,“春天不播种、夏天无成长、秋天无收获、冬天无品尝”,这是对自我的不负责啊!
2012已经挥手而去,认真总结、认真思考、认真规划……在2012年的基础上踏步向前,不折不扣完成“二五”计划,梦圆三师而努力奋斗。我本一无所有,丢掉青春丢掉勤奋便也丢掉了人生!切记、惜时奋发吧!
我盼望着、盼望着2013年的春风送走2012年最后一场冬雪,呼来南飞的燕儿为我捎我春的喜讯!来吧、来吧,我向你招手、相约2013……我们一起在行走的路上!
2013年计划:
报名CPA三科。
报名CTA全科。
报名英语统考。
完成本科论文,顺利毕业。
报名会计师。
篇8
**中学位于**镇**村,毗邻**工业园区,距县城3公里,占地面积35亩,现有高中教学班31个,初中教学班12个,学生共计2822人,目前学校将10间教室临时改用为学生宿舍,所有的教学、办公、生活用房无一剩余,完成招生任务面临着严峻困难。
近年来,**中学发展迅猛。第一、学校狠抓内部管理,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战略,高考升学率迅速攀升,04年获县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社会声誉显著提高。第二、师资有保障。新城建设的加快、**工业园区的全面启动,必然会推动城内城郊高中教育的发展,**的城郊优势能吸引高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和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有较稳定的师资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第三、学校生源充足。据教育科统计,03年、04年报考我校的初中毕业生分别为3000人和3500人,03年我校实际招收高一新生866人,04年我校实际招收高一新生1061人;县计委和教委联合下文,我校05年高中计划招生1000人,而今年高三毕业297人,将净增700余人,急需解决配套设施建筑等问题以实现扩班增容,完成招生任务。
二、**中学的扩容计划
方案一:在学校对面征地27亩建分部供高中一个年级使用,拟建16个教学班的教学、生活设施和一个含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在公路上方架天桥与校本部连通,此方案将学校规模定位为60个教学班。
方案二:在学校右边靠公路方向征地2亩新建学生宿舍,将原来挪作学生宿舍的10间教室还原,一并解决新增学生教室和宿舍的需差问题;将横穿校园的村民过道(位于04年置换的**小学和原**中学之间)改道,将原来被村民过道隔开的运动场整合扩大为一体,此方案将学校规模定位为48个教学班。
县教委和**镇主要领导4月14日到我校论证,初步选定了“方案二”。
三、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请国土、规划、建委等部门,特事特办,简化手续,征地建房,以解决2005年下期学生的入住问题。
2、请**镇牵头解决横穿校园的村民过道的改道问题,相对地扩大运动场,解决全校师生做操等各种文体活动所需。
篇9
其实高志军选择的是一个伟大而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个行业――环保产业。垃圾回收和再利用是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方面,不管从加强保护环境的角度,还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角度,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是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另外,从财富的角度看,有30%的净利润率,又不需要什么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也不需要多少知识和技能。像这样利润又高,又容易做的事,那里是什么捡垃圾,这简直就是在捡钱,有这样的好事情,高志军怎么会不动心?我都有些羡慕!。
另外一个引起人们对高志军的休学创业质疑的地方是他所学的土木专业与“捡垃圾”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可谓所学非所用。其实,改行及做与自己所学专业不一样的事越来越常见,曾读到过一位中国的记者在美国一位学法律的高才生最后成为了冰淇淋店的老板,这位高才生从法学院毕业后做了几份专业对口的工作,但是都没有找到感觉,最后想起了小时候对冰淇淋渴望和梦想,于是开起了冰淇淋店,由于有对由于有对冰淇淋的热爱和激情,所做的冰淇淋很受欢迎,生意出奇的好,还开了多家连锁店。其实,创业并不一定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熟悉的行业,最主要的是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能引起心中的激情的和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东西,则是创业方向的最佳选择。
篇10
对于罗杰斯如此高调的“中国论”,很多人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这无非就是利益驱使下的一次示好而已。然而,在一片唱衰声中,罗杰斯的预言和经历在带给投资者信心的同时,也成为中国股市久违的好消息。就像罗杰斯说的那样,当下全球的机遇在中国,只是你还没有发现而已。
行走中的投资家
尽管,身为全球金融界顶礼膜拜的大师,但与索罗斯和巴菲特相比,罗杰斯似乎更像“圈子”里的嬉皮士。
但在罗杰斯前37年的时间里,他的轨迹似乎和嬉皮士毫无关系,取而代之的则是他与生俱来的金融天分,五岁的时候,罗杰斯便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每当有棒球比赛的时候,他都在赛场周边贩卖花生,而散场之后,他便捡拾观众丢弃的瓶子换取现金。罗杰斯不仅还清了最初向爸爸借的100美元的启动资金,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开始盈利。
1964年,刚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索罗斯在华尔街找到了一份工作,而那时的他甚至还不懂得如何分辨股票与债券的区别。而就在六年之后,罗杰斯加入了Arnhold & S.Bleichroeder,并在此结识了索罗斯。同年,他们便成立量子基金。在其后的10年间,量子基金升值3365%,而道琼斯指数在同一时期则只增长了20%。
1980年,正值巅峰的索罗斯决定“退休”,并最终决定成为一名背包客。他曾经两次环游世界:第一次是1990年,他骑着摩托车去了50多个国家,花了近两年时间;第二次则是在1999年,罗杰斯从冰岛出发穿越欧洲、日本、中国、非洲、南极、澳大利亚和南美洲,旅程经过116个国家,横越24.5万公里,而这也让罗杰斯多了一个称号——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罗杰斯喜欢讲述那些旅行中的故事,甚至他专门记录旅程的游记还成为了畅销书。有这样一则故事很有趣:索罗斯和太太在某国的ATM机上取钱时,不料钱被ATM机“吞”了进去。无处伸冤的罗杰斯最后只能找到当地的黑手党,把吃进ATM机里的钱硬生生地掏了出来。
不过,即便一直“在路上”,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华尔街的标杆人物。
当旅行至非洲的博茨瓦纳时,比起周边的美景,似乎罗杰斯更关注当地的商机。他惊讶地发现城市中到处是高级轿车,当地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这个国家有三年的外汇储备,政府预算和外贸都是顺差,而股票市场只有7名职员和7只股票,股价很低还有现金红利。罗杰斯当即购买了全部股票,并委托经纪人买下以后上市的每一只股票。结果,2002年博茨瓦纳被《商业周刊》评为10年来增长最快的国家。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当罗杰斯的环球旅行行至中国的时候,他也同样购买了中国的股票。如今,这其中的部分股票已经增长了十倍之多。
在哥伦比亚商学院任教期间,罗杰斯一直鼓励学生去旅行或是学习历史。“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尽量和当地人同吃同住,用他们的生活方式体会他们的生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包括发现很多投资机会。”环游世界的浪漫梦想就这样和金融投资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正如罗杰斯说的那样,“赚钱和理想融合是最美妙的事情”。
罗杰斯的投资哲学
“在我游历的这116个国家中,我最喜欢中国,我也很想在上海定居。”罗杰斯曾在很多场合表达对中国的喜爱。“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则是中国的世纪。”
显然,这种对中国的钟情也蔓延到他的投资哲学中。当1999年罗杰斯途经上海时,他特地去证券营业部开立了B股账户。“之前,所有的朋友都说,绝对不要投资中国B股。但我知道,如果他们那样说的话,我就应该去投资。”事实是,B股之后确实连续上涨,罗杰斯获了500%的利润。
在外界看来这样的投资理念有些危险,但罗杰斯有着自己的一番解读。“每个人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我本人比较喜欢那些无人关注的、股价便宜的股票。但是做出背离大众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研究和分析。”他一再强调“如果想要长期地赚大钱,一定要脚踏实地。”
在罗杰斯过往的投资史中,这种投资哲学带来巨额盈利的例子屡见不鲜。1984年,奥地利股市暴跌,而在当时这是一个极少被人关注的市场,而罗杰斯却亲自前往奥地利考查。经过缜密的市场调研,罗杰斯大量购买了奥地利企业的股票和债券。次年,奥地利股市指数起死回生般地暴涨了145%,而罗杰斯在收益颇丰的同时更因此美名远播。
信息显示,罗杰斯在中国所持有的股票涵盖了民航、葡萄酒、煤炭以及其他资源类在内的多个领域。其实,罗杰斯此前也对中国的银行股颇感兴趣。据说,为了弄清楚中国银行股的投资价值,罗杰斯曾以一个普通客户的身份,亲身体验了银行服务。不幸的是,罗杰斯并没有因此发现新机遇。因为,即便是打印利息清单这么简单的事情,银行都办不到,原因竟然只是账户的开户地不在北京,这让罗杰斯大为困惑,“你看这是同一家银行,我也是同一个人,计算机也是联网的,但是却不能为同一个账户打印?难道为了打印银行利息我要跑到上海去,太奇怪了。如果我在花旗银行有账户,在美国,纽约、芝加哥,或者旧金山,都能打印,只要是同一个账户。”
长线看中国
除了投资和旅行,罗杰斯也很热衷于谈论育儿经。当谈到自己的两个女儿时,罗杰斯说两个女儿中文说得都非常流利。“我觉得我给女儿最重要的财富就是了解中国。”
而这种长远的思想也适用于金融市场。
“一直以来,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喝张裕葡萄酒。”罗杰斯曾经这样向外界透露,就像早期巴菲特说只穿大杨创世的衣服一样。而投资张裕B股,是罗杰斯的又一笔经典之作。
据悉,1999年5月,罗杰斯在上海开设了B股账户,当月就买入了张裕B股。在2004年、2006年、2008年,罗杰斯都曾大量买入B股,而此间从未卖出。尽管在持股的13年间,张裕的股价历经起落,但底部一直绵延向上。数据显示,1999年5月,该股股价尚不足2.6港元,而最新股价大约维持在70港元上下。
在六月份的又一次中国之行中,罗杰斯大胆预测中国的股市会在五年之内重新回到6000点的高位,这不禁让外界一片哗然。
对于罗杰斯的策略,很多人充满好奇,好奇于为什么他会放弃相对较为稳定的美国市场,好奇于为什么他会来到并不被外界看好的中国投资,同样也好奇于这一次大胆的预测。对此,罗杰斯表示,他对中国的看好是长期的,“正因为大家都不看好中国股市准备放弃的时候,说明股市要见底了,这离大牛市不远了”。
罗杰斯说,“我准备在中国投资100年,我买进的都是长期股票,总会卖掉,但不会今天买进明天就卖出。我也从来不会天天去看股市行情”。很多人以为,罗杰斯必定是对大盘了如指掌的人,然而他却表示自己对于股票什么时候涨了或者又跌了,其实并不知情,也不会如天天盯着K线图的股民那么关心。
尽管并不天天盯着大盘,但这位华尔街大师却熟知十二五规划,而中国政策也是其一如既往的关注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投资机会在哪里,我目前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量的开支是在水资源方面,所以我会选择解决水问题的企业。中国的环保开支也非常巨大,农业也面临巨大挑战,这些行业都是机会。”
罗杰斯和他的中国“钱”线
尽管经历金融危机,但是善于走长线的罗杰斯显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其公开持有的两只中国股票总体还是成上扬的趋势。
中国国航H股和张裕B股年K线图
罗杰斯 :“我现在看好农业等板块”
BQ=《北京青年》周刊R=罗杰斯
BQ:2011年绝大部分国家股市表现糟糕,你认为2012年股市会怎样?
R: 2012年很特别,全球有十几个国家迎来大选,包括美国、法国、韩国、俄罗斯等对世界经济局势具有非常影响力的国家。通常为了赢得选举,政府都会投入很多资金,央行也会配合大开印钞机,市场上的流动性会较为宽裕。因此,相比2011年,股票市场会有所起色。但是,因为全球经济依然有着债务、增速放缓等较为严重的顽疾,也不要过于期待股票市场会表现得特别好,只是修正性的反弹。
BQ:你一直不看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你看来,中国资产泡沫破裂的风险有多大?
R: 中国政府正试图在部分城市压低房价,他们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我希望,中国能在资产价格真正下降前一直保持紧缩的货币政策。
BQ:你从未将自己持有的中国股票抛出,这样的决策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做出的?
R: 对于中国股票方面的投资,可能跟我在世界其他地方投资的时候稍有不同。买中国的股票不是为了所谓的今天买改天卖,我买中国的股票主要是想留给我的子孙后代。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子孙后代在我过世之后,拿到这样的股票,说那个老头当时还真的挺聪明,正是因为他我们这个股票才没卖出去,现在值了大钱了。
BQ:你曾表示会等到中国股市大幅下跌后才买入,那么你所期待的大幅下跌是多大?
篇11
传奇的背后总有曲折的故事。事实上,在神州数码的发展历程中,郭为也多次面临严峻的挑战。例如,从分销向服务的转型,先后曾经做过几次调整,几乎每一次都对公司的发展带来波动或阵痛;再比如,在手机分销业务上的折戟沉沙,让神州数码几乎面临资金链崩断的致命危险。
至今,回忆起当年的困境,郭为仍心有余悸。不过,在面对困境时,郭为坦言从来没有退缩,“犯了错误,是不是有很强的意志力去承受?”郭为说,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意志,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需要有这样一种勇气才可能做事情。
单纯依靠勇气或许可以暂时战胜困难,但如果想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则需要勇气和智慧兼备。事实上,在神州数码每一次转型的关键时期,郭为的智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他为神州数码的转型定下了基调。
2000年郭为陪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出访加拿大,第一次从路甬祥那里知道中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有500多万,目前已经突破600万,这让他记忆深刻。“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每年毕业生的人口规模都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而这些毕业生源大都来自农村,未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将会非常快。”意识到这一点的郭为开始在寻找机会。
篇12
我本来是抱着可怜老人家的心态,没想到她的收入比我高出一倍。看来,该可怜的人不是她而是我。
回去后,我的心里就有了想法――开个上档次的擦鞋店。
有了开店想法后先做市场调查
心里有了开店的想法后,我每天有空就上街观察擦鞋的人怎么工作,客源是什么样的人群,擦鞋者集中的地段,哪些客人是那些擦鞋匠没有想到或是不敢发掘的,我把这些都记在了小本子上,作为创业的最初积累。
擦鞋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起眼的工作,我的父母当时一听我的想法认为我是有毛病,好好地读了几年大学出来,怎么会想到干这个。他们说,如果朋友亲戚问起我的工作,叫他们怎么张嘴?
女朋友的离去,也给我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不过,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没错,高档鞋的清理和保养在当时是个空白,现在人们生活好了,有很多人的鞋都不便宜,他们不愿意交给不懂行的人来擦,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呀,我为什么不从这里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呢?
跑遍宾馆茶楼找不到合作伙伴
3个月后,我把工作辞了,埋头写了一个星期,拿出了一份详细的《合作计划书》,在地图上标出了高档的营业场所,开始寻找合作伙伴。
当时成都人的意识里还是觉得擦鞋难登大雅之堂,擦鞋匠的存在只限于街边的小餐馆什么的,富丽堂皇的大厅和擦鞋匠简直是不搭界。好几次,我刚走到大堂就被迎宾员“礼貌”地“请”了出来,身后还传来大堂小姐的嘲讽:“这个人烧昏了头吧,跑到这找钱?”如果她们知道我是个大学生,可能更加大跌眼镜吧!
一段时间里,我每天都去那家高档的茶楼,连续一个星期后,经理终于松口见我一面,他漫不经心地翻了一遍我的计划书,然后说:“小伙子,相信我吧,你就是走遍成都也不会有哪个经理愿意与你合作的。”
这个经理没说错,我跑遍了成都有名气的宾馆、茶楼,还是一无所获。
5元钱擦一次鞋,第一个顾客给了10元 。
既然没有高档的场所愿意和我合作,我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从自己摆摊开始“原始积累”。
成都的太升南路是有名的通讯一条街,每天人来人往,也是不少老板客商的聚集地,我想抓住他们构建我的特殊顾客群体。
1998年3月17日,我把寻呼机卖了,置备了一整套擦鞋工具,站在太升南路边上,响亮地吆喝起来:“擦鞋,5元钱一次!” 当时,周围看热闹的人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错,街边擦鞋行情是1块钱,只见有人降,不见有人加。每当有人问价,我就极为清晰地重复一遍,而且申明不擦价格便宜的鞋。
一位50多岁的先生成了我的第一位客人,他要擦的是他脚上那双800多元的“老人头”。说实话,我当时挺紧张的,但我没有再提钱的事,我戴上棉手套,排出一排软硬不同的鞋刷,开始干活。 半小时后终于擦完了,那位先生拿过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摸出10元钱递给我:“小伙子,你的劳动值得我花10元钱!” 到今天,我一直珍藏着这10元钱,它带给我无比的信心和勇气。
稳稳当当走好第一步总有一天攀上100层
篇13
我无法预知这个计划的最终结果,但有一点我们却不容忽视,他今年才只有18岁,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笔者 孙勇征
今年刚升甲组就跻身前六,这在全国大赛中是不多见的。
有些运气吧,我感觉这次比赛心态非常好,因为现在念高三,学习很忙,赛前没有时间摸棋,对自己也没有过高的要求,比赛的总原则是争取不输棋。等我胜李来群后,信心倍增,最后一轮对赵国荣时,本来没想赢,能和就不错了,拿个七八名也就可以了,没想到打这么好。
这是你第几次参加全国个人赛,以前战绩怎么样?
第五次。1995年我第一次参赛打了第11,晋升为大师,1996年就掉到乙组,1997年没升上甲组,1998年乙组第二,今年甲组第五名。
今年全国个人赛,你与强大师、特大们已经比拼过了,你觉得要想把成绩再提高些,还得在哪些方面加强?
在开局方面没有那些特大研究得细,有些细微的差别搞得还不很清楚。在残局方面练得相对少些,有些例胜例和的棋局知道得还不够多,尤其是马炮残棋。
你可以说是今年个人赛中的一匹黑马,很多棋迷都不认识你,从头介绍一下自己吧?
我父亲很喜欢下棋,小时候我总去捣乱,于是他便教我下棋,到了幼儿园后,幼儿园的老师也指点过我,见我记忆力好便把我推荐到闸北区体校葛维蒲老师那里,一直由葛老师带我,初中时市体校任观松老师也教过我。
这么多老师教你象棋,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葛维蒲老师。他给我讲解名手对局,并且跟我们下车轮战,然后复盘指点其中的奥妙,有时也会领我找上海高手下棋,去文化馆参加表演赛、擂台赛。这些对我棋艺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你很小就学棋,能坐住板凳吗?
能。因为我对象棋很着迷,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上学时,每周学几次棋,都是家里人接送吗?
每星期四次,每次三个小时,葛老师在我家附近开设了一个象棋班,大约有5分钟的路程,开始由父亲送,后来就自己去了。
看来父亲非常支持你。
是的,在我小时候学棋时,父亲总是陪着我,帮我抄残局、记笔记,很辛苦。
上学、下棋都是很辛苦的事,而时间又有限,怎样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有比赛,我就请假参赛,等比赛回来后,再找老师补课,追上同学的进度后,再一边读书,一边下棋。
现在念高三,学习压力一定很大,你还能抽出时间参加比赛,看来考大学是没有问题的。
这倒不是。因为每年比赛都必须参加,如果甲组棋手不参赛的话,就会降为乙组,况且我打了三年乙组才升上甲组,我不想降组,就去了。
你读文科还是理科?
理科。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文科嘛,平时自己看看书就可以学,而理科相对比较有挑战性。我也很想上一所名牌大学,专业嘛无所谓了。
你在14岁时晋升为大师,象棋成绩这么好,为什么不进专业队?
我得念书,最起码也得念完高三,而且进专业队的手续比较烦琐,最快也得今年年底才能办好。
做专业棋手,要求每天都摆棋,而你现在又是高三,明年将要考大学,念书和下棋毕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如高三毕业能进专业队,我会选择职业棋手,象棋是我的最爱,也是我一生追寻的目标。至于学习我可以念夜大学。
特喜欢赢棋的感觉吧。
(很坚定)我喜欢和棋的感觉。
赢棋不是更好吗?
现在我与特大们还有差距,赢棋的可能性很小,下一盘和棋已经很不容易了,就算遇到弱一点的棋手,和棋也是蛮好的,我的原则是不输棋。
最崇拜哪位棋手?
胡荣华和许银川。在比赛时,胡老师总会给我摆棋,告诉我一些棋经,使我对象棋能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许银川棋下得好,总拿冠军。
除了下棋,你还喜爱什么?
喜欢读书,像《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我都看过。
最大的愿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