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教育论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人的智能都具有多元化特征,教育的目标是找出学生的缺点和优势,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一系列训练改正缺点、发挥优势,实现全面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幼儿教学理念和陈旧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与时俱进,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
一、多元化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元化智能理论完整性能够保证教学研究起点的优越性
多元化智能理论不是琐碎的猜想,也不是缺乏事实依据的假设,而是一项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目前与多元化智能理论相关的理论著作很多,他们都从各个方面出发,对多元化智能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决定了教学研究起点的优越性,能够使教学活动的价值获得有效提高。
(二)多元化智能理论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元化智能理论的观念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观念存在一致性,多元化智能理论提倡对学生的智能进行多项开发,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多元化智能理论能够为素质教育的推行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虽然多元智能理论是从其他国家开始出现和兴起的,但它的本质内容符合我国教育的要求和目标,能够引用到我国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多元化智能理论能够在幼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多元化智能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强
多元化智能理论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实践优势。如果一项理论只停留在理念阶段,而不能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利用,那么它就缺少了最重要的实践价值。目前,多元化智能理论已经被许多幼儿教师所采用,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为幼儿教师提供了现实性的帮助和指导。
二、多元化智能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一)创造多元化环境,提供多元化材料
学习环境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尤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往往对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兴趣,因此,幼儿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多元化环境,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幼儿提供多元化材料,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对事物的变化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材料时,要选择操作性较强和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比如玩具类材料、结构性较强的材料等。尽量让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吻合,与幼儿的实际需求相符合。
(二)引导幼儿参与探索性活动
教师要激发幼儿参与探索性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机会进行引导和提点,让幼儿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神州九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载人宇宙飞船的原理、构造、发射过程等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收集与载人宇宙飞船相关的材料,观看相关的新闻和报道,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三)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能力也较差,通常不能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因此,幼儿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适当指导,合理运用好材料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对影子的形成进行探索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对影子和光的关系进行思考。当遇见阴天时,地上的影子都不见了,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今天没有影子了呢?在孩子们谈论完成后,教师可以从他们的答案出发,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让他们充分认识影子和光的关系。在幼儿进行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充分了解孩子的需求,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他们进行自主思考和研究,提高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
(四)让幼儿展示出自己的多元化才能
多元化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组合方式都是不同的,同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弱势和强项,而并不能将这些不同的智能组合进行有限的分类和排序。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使这些长处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展示出自己的才能,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比如,在新年这天,孩子们都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新年的欢迎和对他人的祝福之情,有的孩子将新年的欢乐景象用彩笔画出来;有的孩子为大家唱新年快乐歌,表达自己的祝福之情;还有的孩子为大家讲新年的故事和自己的新年愿望。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提高了自信心。展示自己的才能是一项有效的学习和锻炼方式,通过展示能够让幼儿发现自己的特长,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促进他们的多元化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智力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结语:
多元化智能理论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尊重智能的多样化发展,理解每一个孩子的差异和不足,能够为孩子创造多元化的发展环境,让每个人充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对幼儿教育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因此,幼儿教师要将多元化理论合理的引用到幼儿教学过程当中去,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索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发挥好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燕. 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 才智,2011(20)
篇2
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活动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这种语言能力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它的物质基础之一就是脑中专司言语功能的言语中枢。脑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之一,承载着人的智慧,主宰着人的行为。脑分大脑、脑干和小脑三部分,其中大脑是脑的高级部分,与人的言语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左半球的功能主要是语言、计算和科学研究,侧重抽象思维。右半球的功能主要是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活动,侧重形象思维。人脑的言语中枢主要位于左半球。最早被发现的言语中枢叫做“布洛卡区”,是人脑的言语表达中枢,它为人类听和说的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人具有了听和说的可能。
任何一个听力和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的幼儿,无论是掌握母语还是外语,都是他言语能力获得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无论其智力如何,都有学会说这种语言的能力。但是,外语和母语掌握的过程在神经生理和心理上是有差别的。在学习外语时,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感知和认识能力。比如,发音器官的完善使幼儿具有了外语语音模仿的能力,感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幼儿英语教学的直观性、多样性等。所以在幼儿英语教学中,尤其注意的是教学方法要多变,同样的教学材料在首次学习时如果采用了体育教学法,那么复习的时候可以变换一种相对安静的美术教学法。实际上,掌握外语的过程就是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过程。在幼儿英语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幼儿言语交际的动机,从而形成构思,是促使幼儿开口说英语的必要条件。另外合理选择交际内容,创设特定的语境,并使幼儿保持一种积极的交流态度,会大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果。而且合适的语境,也有利于幼儿对外语语言的理解。
篇3
1.1 个性化教育
在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1]。为了让每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让每个幼儿都能愉快地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个性化教育至关重要。老师在给幼儿设计个性化教育活动方案的同时,需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不同性格的幼儿采取不同性格的游戏,如内向文静的幼儿可以采取多鼓励措施;针对外向好动的幼儿可采取多督促措施。
1.2 民主化教育
民主化教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点之一,让孩子们多一些主动权和发言权有利于孩子的表达能力。在制定一些日常规范时,可以让幼儿参与讨论,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孩子自觉遵守纪律,二来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对于踊跃参与讨论的孩子,应给予其奖励,以起到对其它孩子的激励作用。
1.3 环境化教育
为了达到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得到自我监督的能力,减少老师批评。在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以图画的方式起到引导作用,如在幼儿卫生间贴上节约用水标语,在图书馆贴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2 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最基础,也是最必备的。
2.1 接触和欣赏艺术的美
在美术教育课程中,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2]。在此,幼师可以多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美术课题与活动来培养幼儿对欣赏艺术美的兴趣及审美能力。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使幼儿对事物的生命运动规律提升兴趣。除了美术课程,音乐教育的培养也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通过唱歌和跳舞,对孩子们智力的开发及对艺术美的更深体验,可以使他们的活泼和情感得到更好的开发。
2.2 在游戏活动中享受美
科学活动可以让幼儿对审美感兴趣,而游戏也可以让他们提高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老师应经常带着孩子们进行一系列不负责的科学游戏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在融入游戏氛围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3 感受和体验大自然的美
幼儿情感的培养,情感的抒发可以在大自然中去体验、去领略。老师应该带着孩子们多于外界事物接触,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大自然的活力与美,激发他们对自然运动规律的体会与情感抒发。同时,幼师还可以通过视觉效果来体验,如在游乐场观看3D,4D有关大自然的影片,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节目等[3]。
3 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
对于不了解或者有疑问的东西,幼儿会充满兴趣,这时候,他们会产生非常想知道答案的愿望。作为一名合格的幼教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学习细节,要知道孩子们心中的疑问是什么,或者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产生疑问,鼓励他们去思考,从而引导他们,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中去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接下来进一步进行假设与确定,让他们讲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4]。因此,老师们应该多对幼儿的想法与疑问进行观察与重视。然后根据自己的思路对孩子们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让他们能从中不断探索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孩子还没有发现有磁铁这一东西存在的情况下,引导孩子们思考。“桌子上的金属小汽车为什么会移动?”老师要把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记录在小册子上。通过记录这个良好学习习惯,让孩子们知道事物的变化过程[5]。例如:从冰箱拿出一瓶冰冻的水,记录这杯水的温度变化,一直到融合。当孩子看到这样的变化就会产生疑问,从而对生活中的万物产生探索精神。
4 构建开放与互动平台,促进同校共同发展
4.1 建立同班幼儿间开放式的人际关系
在孩子在共同做交际娱乐活动的同时,让他们的身心得到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师,可以多鼓励他们互相交流,然后建立友谊,让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对于在科学活动课上,幼师应该给孩子们一定的主动权,让幼儿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培养他们的互相协作精神。
篇4
2007年9月22日~24日,由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社、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主办,幼儿教育杂志社、早期教育编辑部、上海托幼编辑部承办的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在浙江师范太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位幼教工作者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幼儿园课程的同本建设和发展”。在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作了题为“填补幼儿同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沟壑”的主题报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林丽卿介绍了全球教育背景下园本课程的兴起和发展。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李辉介绍了香港幼教课程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课程建设应有同本意识,课程建设的园本化是一个台理的方向,我们不能因为园本课程建设的艰巨性和非普适性而否认同本课程存在的价值,否认课程园本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普遍性。国际课程研究促进会主席、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张华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让幼儿走得更快,还是走得更远?许多经验表明,在知识、技能学习方面,中国的幼儿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走得最快的。这不仅不是幼儿和整个民族的福祉,反而是个体和社会的悲剧,因为“走得更快”很可能以阻碍幼儿“走得更远”为代价。
论坛设立了四个工作坊:幼儿园课程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课本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国际视野中的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上海市学前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与会者分别参加了这四个工作坊的学术交流。论坛还组织代表们赴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浙江省省级机关北山幼儿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杭州新华实验幼托园及浙江省军区机关注庄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并进行交流。
为期三天的论坛,代表们不仅加深了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建设和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充分交流了各自构建园本课程的经验,首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经三家承办单位协商,第二届长三角幼儿教育发展论坛将在上海举行。
篇5
一、多元智力的含义
加德纳认为,人有7种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在其《智力的结构》一书中,他把智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是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
二、多元智力的幼儿个性化教学观点
多元智力提倡个性化教育教学理念,为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拓宽了幼儿个性化教学的思路。
1.对幼儿差异的认同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多元智能主张在尊重了解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使教育适应学生,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来进行,从而使学生强项得到加强,弱项得到弥补,获得个人最优化的发展空间。
2.提倡幼儿的个性化教育
多元智能提倡对幼儿个性化的教学,指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力并能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力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幼儿的智力特点;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来选择一定教学方法。
3.多元化的评价观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力,因此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排序、贴标签,而是要通过评价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对幼儿的评价方法都要用发展的眼光,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而应该更多的重视创造与思考技能的开发。
4.个性化的课程观
多元智能提倡重点是对幼儿多元智能的确认和培养,时刻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对幼儿实施实用的智能项目训练,将学术智能与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结合,促使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出色,获得成功。
5.多样化的教学观
多元智力的教学观强调,由于学生智力表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智力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技术,与学生的优势智力倾向和喜好的学习与发展方向吻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幼儿教育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教学观点认为,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标准,所以依照多元智能的理论要想精确化地制订出一份实施幼儿多元智力发展的方案,是不太现实和理智的。我们只能大致描述幼儿多元智力发展方案的轮廓。对幼儿教育实践而言,应该从教学策略、学习风格、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来实现幼儿教育的个性化要求。
1.教学策略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幼儿的学习策略主要是自主性学习策略、主动性学习策略和互助合作性学习策略。自主性学习策略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策略,主动性学习策略是积极自愿的学习策略,互助合作性学习策略是通过合作探求知识的学习策略。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灵活选择和运用已有的教学策略,实现幼儿教育的多元智能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八种智力所提供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学生的不同强势智力,优化教的过程,对幼儿进行个性化教学。
2.个性化教学需要学习风格整合
多元智力理论关注的是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与8种知识或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习风格强调人在思维、解决问题时的情感、产品创造和人际互动方式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个别化的学习历程,却不特别注意学习内容。显然,学习风格与多元智力需要彼此整合。没有多元智力,学习风格将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内容;没有学习风格,多元智力也不能顾及思考与感受等不同的学习历程,这两种模式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学习风格和多元智力的融合可以把人的各自的局限性降低到最小程度,提高人的智力强项,从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功地形成学习风格奠定基础。
3.课程设计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理念
就目前我国幼儿园情况看,课程目标狭窄,只围绕语言和逻辑组织教学。课程就也就是由专家和行政人员制订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忽视课程实施的情景性。在幼儿园课程评价方面,课程评价与幼儿园的生活相脱离,课程评价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问题考虑,课程设计上应该考虑以下几点要求:
(1)课程内容上要创造更多的幼儿解决问题的情景和机会;
(2)课程设置要利于从多角度地识别儿智力强项;
(3)课程设置要利于以优势智力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
(4)课程实施上强调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4.评价体系的改造
传统智力评价是一元的认为,人的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是最重要的,常常使用终结性评价来判断学生的优劣,其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鉴别和选拔,很少估计其它智力的发展,必然缺少科学的预见性。基于多元智力的幼儿表现评价是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实际参与、操作、实验、观察等之后,以分组活动或个别思考的形式进行问题解决,根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表现和结果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要使评价体系能够合乎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对传统的评价系统进行改革,以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
四、结束语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的幼儿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实施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的多元智力表现出很大的个人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与弱势智力。通过整合多元智力与课程、学习风格、项目学习和智力评定,能使幼儿个性化教学取得较好的预期目标。在未来,继续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究多元智力与课程、学习风格、项目学习和智力评定的整合问题,为幼儿个性化教学提供具体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卫倩平.审视与超越:教师权威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回归[J].教育探索,2009,(12).
篇6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1.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萌发对于科学的兴趣,然后要对这些兴趣加以引导,加以保持,要做到这一步,幼儿教师就必须要保持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时,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他们或者说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当孩子们培养出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旧式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书呆子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低下,逆来顺受,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所以说,我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培养孩子们,让创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科学,充满活力。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所以说,我们要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环境,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尽职尽责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源自于生活之外,还应注意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确保教育内容是适合幼儿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虽然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难点知识,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阅历,我们应要向他们传输日常浅显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懂得知识,理解知识,逐渐培养科学兴趣。除此之外,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全面,不能跑偏,不但要向孩子们传输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三、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践
1.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方面的简单小实验。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孩童时代就热衷于各种小实验,并且亲自动手进行各种类型的小活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有趣的实验,例如放大镜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实验不但工具简单,而且很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能够培养对于科学的感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2.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科学探索。科学是基于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实践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喜动不喜静,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为孩子们指定合适的教学活动,身体感官在科学方面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眼睛,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践结果,观察到世间百象;通过耳朵,孩子们可以听到各种有趣的音乐和声音;通过双手,孩子们可以绘画,进行小制作,从而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学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的重要话题。对于大自然,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要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例如登山和夏令营等,通过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但可以接触到青山绿水,还能够接触到花花草草,各种动物,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4.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玩具小制作。人类由猿类变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伟大的改变背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双手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具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开发智力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会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倍加珍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理论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开拓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良好的奠基工作,营造出一个科学、文明的教育乐园,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1鹰架教学是教师主动与幼儿自主的统一
鹰架(Scaffolding)又称支架式教学,其概念源自于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者能够鼓励解决问题的层次;二是学习者经由成人或能力较强的同伴引导之后才能解决问题的层次,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为强调教育者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提供了依据。它强调教学在发展中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和强化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因此,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4]。在最近发展区内对幼儿进行指导和帮助的过程,被称为“搭建支架”,伍德和布鲁纳等人将之发展为“支架式教学”,也就是所说的鹰架教学。类似认为幼儿的发展来自于合作、来自于教学,强调共同参与、合作与互动的教学方式还有“对话教学”“引导参与式教学”等[5]。
鹰架教学是教师的主动性与幼儿自主性的统一。教育者注重教学过程中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不应只是单纯强调幼儿活动的自由自主。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反对教师主动干预幼儿的活动,将幼儿自主性神圣化的主张,实际上是把幼儿与成人在教学中的主体关系看作了必然的对立,似乎“成人之手”一定是“罪恶的”[6]。事实上,教师的教学与幼儿的自主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融合统一的。成人提供的适宜经验,将有助于幼儿的活动往高水平发展。按维果斯基的说法,教育的角色是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里提供经验,“唤起”幼儿仍处于未成熟状态的认知发展的过程[7]。在鹰架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搭建支架的方式创设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教师通过适宜的引导,帮助幼儿构建新的经验框架,从而使搭建的鹰架发挥作用,这可以让幼儿从较低的学习层次提升到更高的程度,随着幼儿学习水平的渐渐提高,教师逐渐降低活动的结构,一步一步地撤出支架,?亩?达到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前期搭建教学鹰架,只是暂时性的支持,为幼儿自主探索提供前期支撑,当幼儿逐渐能掌握学习的状况时,也就是教师慢慢撤出鹰架支持的时候。
正是教师前期主动构建的鹰架,使得幼儿能够独立完成那些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之所以提倡鹰架教学,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即教育者有效的支持与引导,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不是被动地等待幼儿成长,不是幼儿活动的旁观者,而应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提供积极有效的支持,促进幼儿成长。最近的研究也证明,教师主动性和幼儿自主性的发挥,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譬如英国的有效学前教育研究项目(Effective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 Project,EPPE)在对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评价过程中发现,高品质的幼儿教育机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体现出一种“持续性共享思维”。“持续性共享思维”强调教师与幼儿在活动中以一种共享思维、合作互动的方式,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从而获取学习经验,促进幼儿发展[8]。这样一种对幼儿主动学习的尊重和教师有效引导的重视,与鹰架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是教育者在应用鹰架教学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理念。
2基于鹰架教学的有效观察
2.1有效观察是鹰架教学的起点
鹰架教学基于最近发展区。教育者要找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首先需要了解幼儿目前的发展水平。其次要对幼儿将要达到的水平有所预期,还要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幼儿达到最近发展区。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这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在实践中却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观察是教育者了解幼儿的第一步,有效的观察能够准确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鹰架教学的起点。观察是什么?“观”是看,“察”是思考,观察是一边看一边想、一边感知一边思考的活动[9]。基于鹰架教学的幼儿观察,不仅仅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活动的看与记录,还包括教师通过观察对幼儿行为深入准确地解读、分析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搭建支架促进幼儿的发展。
莫里森把教师在鹰架教学中搭建支架的过程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阶段一:观察并倾听,了解和发现幼儿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阶段二:接近幼儿,询问幼儿想要什么,并且征得幼儿同意,向幼儿提供帮助。
阶段三:谈论任务,详细描述每一个步骤,正在使用什么、正在做什么、正在看什么或摸什么,就活动本身向幼儿提出问题。
阶段四:时刻参与活动,调整对幼儿的支持方式,使幼儿能够加入谈话过程中。
阶段五:渐渐减少教师的支持,观察幼儿是否能在较少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阶段六:观察幼儿独立的表现,在停止所有的帮助后,看幼儿是否能继续成功完成任务
阶段七:引入一个新的任务,给幼儿布置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然后重复前面步骤[10]。
从中可看出,其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首要的阶段就是观察,观察是深入理解幼儿的重要手段。学前教育相对于其他阶段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幼儿的很多信息、行为的原因和结果,往往只能通过观察来收集、发现和评价,教师只有通过观察,了解了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需求,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搭建支架。正如《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指出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发现每个幼儿都有其发展方面的优势。这些发现就是幼儿的潜能。当教师发现和了解了幼儿的潜能,就有可能通过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活动拓展与提升他的经验。反之,如果教育者忽视在搭建教学支架之前的幼儿观察,就极有可能采取不适宜的干预策略,阻碍幼儿的发展,蒙台梭利举过一个教师因缺乏观察而不当干预幼儿活动的例子。
案例1:孩子与水盆
有一天,孩子围成一圈,又说又笑。圈子中间有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学校有一个刚两岁半的男孩。教师并没有注意到他,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不难看出,他充满了好奇心。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去,但他没有劲,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桌周围。突然,他的目光偶然落在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走向椅子。脸上露出了希望的表情。正在这个时候,教师终于注意到了这个孩子,她走过去,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并且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11]
蒙氏认为,尽管这个孩子看到了漂浮着的玩具,但却没有体验到通过他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了困难所获得的快乐。看到那些玩具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当小家伙感到自己快要克服问题,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一双钳得死死的手举了起来,那个时候,他脸上只是一种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11]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武断干预阻碍了幼儿的自我教育。而教师之所以采取了错误的干预方式,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观察,基于教师主观臆测的干预,代替了基于观察的教学支架构建。因此,鹰架教学的有效性,首要的决定因素就在于教师前期的观察。
2.2通过观察鹰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鹰架教学的理念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幼儿发展中的主动作用,也正因其对教师主动性的重视,基于鹰架教学的有效观察需要教师在观察基础上主动构建幼儿发展的支架。以下是一位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主动鹰架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例子。
案例2:积木游戏中的观察
老师最近一直在观察幼儿的积木游戏,他注意到孩子们的积木游戏不像之前那么复杂了。他已经教过幼儿如何用积木搭建斜坡,也看见幼儿将圆柱体积木以及各种各样的小汽车从斜坡上滚下来。但小朋友们好像不知道除了这些他们能做什么。一天,老师对孩子们说:“我在积木区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挑战。如果我们改变你们建造的斜坡的表面,会不会改变物体在上面滚动的速度和距离呢?”为此,老师提前在积木区为幼儿准备了如下材料:锡箔纸、地毯、一大块砂纸、一块缎子。老师说:“我给你们提出的挑战是,假如我们将这些不同材质的物品铺在斜坡上,你们觉得发生会什么呢?”孩子们触摸了不同的材质,作出?A测,对于老师提出的挑战非常感兴趣,饶有兴味地开始了游戏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到底会发生什么。老师则一直在旁边观察和协助幼儿,并在表格中记录他们的发现。孩子们的积木游戏又开始变得丰富起来[12]。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搭建支架的实践过程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活动,发现问题。有效的观察是形成幼儿教育观点的基础,幼儿教师要通过观察来思考和建构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观察有效搭建支架,鹰架教学才能更具适宜性。从效果来看,案例中教师搭建的支架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是有效的,其之所以有效,是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积木游戏的观察基础上,教师通过观察实现对幼儿现有游戏发展水平的精准把握,发现幼儿积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析和思考如何有效搭建支架。(2)主动搭建支架,丰富活动。案例中教师有计划地对幼儿积木游戏搭建的支架与挑战――让幼儿尝试用不同材质的物品铺在斜坡上,了解他们对物品滚动速度和距离的改变。教师搭建的支架,推动和丰富了幼儿的游戏,让孩子们的游戏从单纯的积木游戏发展到了对物体摩擦力的认识。正如案例中所呈现的,没有教师的主动搭建支架,幼儿的积木游戏可能会很长时间停留在原有水平,所以应该强调教师在鹰架教学中要基于观察的发挥主动作用,当然,这种主动作用以不损害幼儿的自主性为前提,而案例中教师主动提供的支架其实也有效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促进了幼儿自主地开展游戏,主动地学习与发展。(3)观察协助,记录发现。案例中教师的观察并非仅停留在前期。结合鹰架教学的幼儿观察,要求教师不仅应在前期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需要,还应在搭建支架之后,在活动过程中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与表现。同时,应该分析思考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并在行动中通过观察调整方案。总之,有效的观察是延伸在整个鹰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了解自己搭建的支架是否适宜,是否能够促进幼儿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2.3将观察作为鹰架教学中的重要评价手段
在鹰架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观察是提供真实具体信息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强调幼儿自主性的低结构活动中(如游戏、区角活动),它能够为教师提供幼儿最真实、最自然的信息,有效的观察还是幼儿教育的有效评估方法,通过观察记录进行评价,更符合学龄前幼儿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也更加真实有效。譬如最近备受推崇的新西兰的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ies),正是因为其采用了一种叙事性的观察记录的理念与方式,并将之作为观察评价幼儿,支持幼儿学习的有效手段。譬如下面的一则学习故事,教师观察记录了幼儿用胶带搭建一座桥的过程。
案例3:搭建?z带桥的学习故事
伊丽莎白,今天你和露西在手工区忙碌着。你们想出了一个特别棒的主意,那就是用透明胶带搭建一座大桥。你们花了很长的时间,非常专注地把你们的计划付诸行动。你们搭的大桥和我在一本有关大桥的书里看到的一副图片越来越像了。于是,我就去把书拿给你们看,你们两个真是非常出色的工程师呀!
伊丽莎白,你和露西的合作真默契,我非常欣赏你们互相分享想法和协商的方式。你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朋友,因为你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搭建这座大桥一开始是露西的主意。你有没有意识到,为了搭建这座大桥,你们在一起工作了两个半小时,你们的专注力太让我惊讶了!
当我问你,你们是如何搭建大桥的时候,你问我:“那个贴在我们教室墙上的单词怎么念?”我回答,那个单词是“合作”。于是,你就去告诉露西,你是在跟她合作。你真的很喜欢这些单词!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也很喜欢他们![13]
在上述学习故事中,观察是教师评价幼儿的重要方式,通过记录,可以看到教师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创造性(“你想到了一个特别棒的主意,那就是用透明胶带搭建一座大桥。”)、专注力(“为了搭建这座大桥,你们在一起工作了两个半小时,你们的专注力太让我惊讶了。”)的细致观察和积极评价。同时,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也通过为幼儿提供与搭建大桥相关的书籍,将单词“合作”贴在墙上并告诉幼儿念法,鹰架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国际经合组织(OECD)认为学前教育的过程质量,如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等,评估起来是相当复杂的[14]。借鉴学习故事的方法,将观察作为鹰架教学的重要评价手段,为幼儿学习搭建支架,能够帮助教师有效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过程性质量,让教育的效果能够“看得见”。
篇8
在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激发其想象力、培养动手实操的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对于完整人格的塑造,可能远远要比依托于书本传授知识要来的重要,最好的老师一定不是在学校而是在生活中,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实际上带给了幼儿教育很多启示,但是在现阶段功利化的大环境之下,幼儿教育很多的理念都与生活教育理论大相径庭,老师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可能恰恰忽略了幼儿培养阶段最应该注重的品质,那么让我们以幼儿美术剪纸为契机,真正探索现阶段幼儿教育的缺失和生活教育理论的真谛[1]
一、美术剪纸符合幼儿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求
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正是处于小肌肉群发育的阶段,这时正是需要一种适量性、经常性的锻炼来使其可以更好的发育,剪刀的使用恰恰符合这一时期的需求,剪刀的使用需要双手及五指间紧密的配合,以及小臂的用力,手腕的转动,这样的锻炼可以使幼儿的肌肉群达到最佳发育的效果。美术剪纸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幼儿手部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在美术剪纸活动中,也使幼儿的听觉,视觉得到了调动,幼儿小手的触摸角等多种感官都会参与其中,促进幼儿的大脑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幼儿头脑更加聪明伶俐。
二、美术剪纸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
想象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都意义重大,想象力的缺乏会使得幼儿在以后的发展之中遇到瓶颈,使其与其他同学之间形成差距,因此在这样的启蒙阶段,想象空间的开拓就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的美术教育在幼儿教育当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剪纸是一项培养幼儿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小小的脑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脑海里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是不相同的,而在剪纸的过程当中,不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把舞台交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想到什么就剪什么,如此一来,在幼儿的作品之中,就能够看到不一样的蓝天白云、飞鸟虫鱼,老师在身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让孩子明白自己脑海中天马行空的想象都是能够得到认可的。
这样充分发挥自主性与能动性,不断激发想象力的教育,才是真正地从生活角度出发,让孩子贴近和融入生活,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奥秘,增长见识,这远远要比教幼儿在书本之中了解世界要来的可贵[2]。这样一来,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就不单单来自于书本和老师,而是在适当的环境和动手完成的新鲜事物当中潜移默化形成的。
三、美术剪纸能够不断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
创造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无论在哪个阶段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作为始终生活在温室之中像花苞一般的幼儿,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对于外界事物的创造能力远远不足,在这一阶段就需要老师为其创设一个可以实际动手操作的平台。美术剪纸在其中就扮演者十分可行的角色,让幼儿可以在各色的彩纸之中充分进行创新创造,可以自由自在的把自己的构想变为现实。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为最大限度地增强幼儿的视觉感受,老师应当最大限度的为幼儿提供视觉冲击,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创造能力的提升[3]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孩子们的想法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得来的,剪纸可以帮助他们把构思转化为实践,无论他们的作品是否美观,但他们在其中获得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见解和创造能力。
有时候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不是刻意的教授和开发,而是带有偶发性,经常是在生活之中不经意地带出来的,产生于动手操作之中,但恰恰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教育的兴趣,要远胜于在书本当中获得来的常规教育,教师要注重在实际教学情境之中抓住时机,在创新创造的领域当中给幼儿以引导,对孩子们的创新视角起到适当的启蒙作用[4]。
四、美术剪纸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实际操作能力
技能的发展与训练能力两者之间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可以使大脑中的创造思维活跃起来。美术剪纸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发展操作能力与积极思维能力大幅提升。在美术剪纸教学活动中,幼儿可以自己创造性的剪折出六瓣花、八瓣花、布娃娃、小猫、小狗以及各种花边等图案。美术剪纸活动需要通过幼儿手脑并用,将画、剪、折、帖进行有机结合的一项操作活动。这样在幼儿剪的技能得到发展的同时,画画与折纸等多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发展与进步。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幼儿手部的动作也同时得到了发展,幼儿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五、美术剪纸持续开拓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成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审美情趣,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再多的知识都解救不了,在幼儿兴趣爱好和人格养成的重要阶段,艺术审美能力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具备了这项能力,有利于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成为一个明辨是非、善于辨别的人[5]。
我们可以将美术剪纸这一项活动看得更加随意一些,老师可以将各式各样的剪纸或是剪纸贴画展示给小朋友们,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辨别从而判断出最好看的一份,在剪纸的形式当中来领悟剪纸的丰富内涵,通过教学来充分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进而能够从中收获快乐、培养兴趣。而且将优秀的剪纸作品进行展览,更加能够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剪纸教学形成一双无形的推手,也成为了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一方沃土。
受到幼儿个体认知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老师需要给幼儿创设良好的艺术审美环境,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引导,给与幼儿恰到好处的关照和呵护,让孩子们在动手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丰富和充盈自己,收获完美的生活体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将美术剪纸的艺术真正融入到幼儿教学当中,不仅能够改变枯燥的教学现状、丰富幼儿教学活动,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当中真正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他们发散开的思维加上老师的积极引导,对于人格的塑造意义重大。而且剪纸作为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让幼儿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之中,感受生活和美好,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6]。
“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非常明确的为我们指明了幼儿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道路,认清现代教育之中所存在的弊端。在今后的教育生活当中,应秉承在生活中教育,在教育中充盈的理念,让教育真正的“去功利化”,不断贯彻落实这一思想,促进幼儿教育的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青.剪纸艺术在美术教学中传承与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 190.
[2]任筱菲.剪纸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探讨[J].大众文艺,2019(19):226-227.
[3]高晓莉.浅谈手工剪纸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N].白银日报,2019-07-01(003).
[4]单瑜晴.剪紙,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知行合一[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2): 105.
篇9
各领域教育内容虽然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完成各领域教育任务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渗透有关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在绘画、泥工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有关空间、形状、对称意识以及体积、重量等感性经验。在科学教育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运用测量、数数等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形成空间方位意识,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蝴蝶、花朵、植物叶子、向日葵等,让幼儿感受排列形式秩序美与和谐美,感受数学魅力。
把数学教育渗透到幼儿园各科教学中,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兴趣,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如在“果汁”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和客人,这样让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数学教育中注重幼儿个体差异
新《纲要》提出:“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幼儿的自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老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维缓慢,感悟满,总不开窍。如在中班的《雨伞隧道》活动中,能力强的可以提供材料让孩子统计伞、中等的可以提供图片,让孩子给伞排序,能力差的幼儿可以提供材料,按颜色给伞分类。实践证明,只有承认孩子的差异,让孩子进行有层次的操作练习,才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才能支持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流,内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这也是新《纲要》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一,俗话说:千人千面,说明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老师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自由大胆地表现。如:让中班孩子想办法让“8”只小猪和数字“7”成为好朋友时,老师不做示范,鼓励想的办法越多越好,但要说出一定的道理。孩子们操作结果真是令人惊叹,他们的表现方式可多了,有的把7改成8,有的给一只小猪打个叉。画条线,圈起来,涂颜色等,还有的干脆把一只小猪撕掉了,孩子们是多么有创意呀。再如:在中班的《冬日暖洋洋》穿衣戴帽活动中,根据帽子上、围巾上、手套上的数字贴上混合物品,如花、蝴蝶等,还有的贴得慢慢的,既有苹果,又有蝴蝶,还有小草等。一次在分区活动中,我发现薛静小朋友就是这样毫无目的地在随意摆弄。当我请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告诉我说“5只蝴蝶、5颗苹果、5颗小草、5个圆片、他们和帽子上的5都是好朋友。”听后我恍然大悟,原来里面竟藏有这么多的5,难怪要摆得满满的,我不禁为他的独特表现而喝彩,在教学活动中,当孩子表现得让人难以理解时,老师不妨耐心来听一听,孩子的回答会让你惊叹不已。
三、在数学教育中应以游戏为主
教育学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内容要重点突出数、形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规则不要过于复杂,而且情节应让幼儿所能理解的。小班和中班的数学活动应以游戏方法进行,以游戏为主,大班可适当减少,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和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教师在组织或指导游戏时,应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游戏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为了提高幼儿的数数能力,引导幼儿学习统计,教师请幼儿轮流担任“出勤统计员”,按准时、迟到、缺勤、男孩、女孩以及总人数分别进行统计。妞妞每次担任统计员时都出现错误。于是,在一次谈话中,我向妞妞妈妈提出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孩子创造机会进行练习。妞妞妈妈很诧异,觉得自己每天都让孩子做数学练习册,连乘法口诀都会背,怎么还需要练习数数?
篇10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普遍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好多的幼儿美术老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等同起来,机械地照搬,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且教师过分放任自流,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师不敢教或不重视传授必需的技能技巧。其次,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其形式局限,材料单一,内容枯燥,让幼儿和教师容易感到乏味、枯燥,从而失去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块,其幼儿美术师资也是比较缺乏的。幼儿教师肩挑重任,但真正受过正确的美术专业训练,善于指导、理解儿童的教师却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幼儿美术教育中用的是传统的老师,传统模式化教育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美术教育得不到实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
幼儿美术教育老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出发,来把握幼儿的教育活动。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首先就表现在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不论是绘画的兴趣还是手工兴趣,或者是美术欣赏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和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幼儿喜爱绘画是天性,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观察方式,幼儿能够凭着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所以,幼儿美术老师应该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作为一名幼儿绘画老师,这时候最适宜的就是给幼儿笔和纸,让他们任意地去涂抹,充分地感受颜色、感受自己涂抹的效果,激发兴趣。
2.多加鼓励,增强自信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其次还表现在多加鼓励,增强自信。幼儿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启蒙阶段,作为一名幼儿美术老师,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幼儿美术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去鼓励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比如,针对绘画的同一题材,幼儿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美术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如果发现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获得自信和成就感。例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美术老师应该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老师就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正面评价,增强信心。这样,才能够更加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
3.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最后还表现在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应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照猫画虎”的习惯,应该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美术老师要相信孩子是有表现能力的,要给予孩子表现的空间,允许孩子独特的、大胆的、有创意的表现。比如,在画动物的时候,老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动物样子。美术老师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和创意,再经过一定的指导,让孩子更具有表现力,增加自信。因此,在以后在美术课上会描绘得更出色、更有特点,更加具有创造力。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以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为中心,打破其幼儿美术传统教育的模式,借鉴和引入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先进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创意想象,启迪心智,进一步地提高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和质量。
篇11
二、教师加强自身环保知识学习,提高环保认识,保证环保教育的教学效果
“环保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环保知识也是继环保问题之后形成的新的知识领域。幼儿教师在以前的学习培训中没有涉足这方面知识,因此,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之前,教师非常有必要先加强自身学习,建构自身必要的环保知识支架。俗话说,“欲给他人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如若对环保知识没有充分的认识,会造成环保教育过程中片面的、错误的理解,对幼儿的环保教育也只能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甚至狭隘的将环保教育等同于常识教学或思想品德教育,简单的向幼儿介绍一些花草树木的知识及对空气的作用,或者在品德教育中蜻蜓点水般的告诉幼儿要讲卫生、不乱扔垃圾便冠以环保教育的名称,对幼儿起不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成了形式教育和口号教育,有违幼儿园环保教育的初衷,环保教育之路越走越窄,直至停滞。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形式,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正面的教育,促进幼儿“知”与“行”的转变
教育要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教师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待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联系日常生活及突发事件,进行渐进、系列的环保教育。
当前幼儿园在进行环保教育时,常常从形式上将环保活动作为幼儿园特定的“大”活动,其目的是想凸显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和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完全区分开来,幼儿也会轻易地将活动中学到的环保知识特定为某一活动中的行为模式,不能完成“知”与“行”的转变,这样做意味着环保教育最终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生命力。
孩子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游戏、艺术、故事的喜爱,在这些活动中,幼儿获得的知识体验是最深刻的,萌发的情感也是最真挚的。他们从中可以易于转变、生成一系列自发自主的环保探索活动。因此,环保教育的形式取向宜寻求以各种形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渗透。
在内容取向上,宜从小处着手。当前“白色污染”、“沙尘暴”“水土流失”等都是环保教育的热门话题,但在具体实施时,教育者们花费大量心血准备直观地影像资料,创设丰富环境让幼儿体验,孩子们通过活动也能说出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话语,可是在生活中,随手乱丢垃圾、贱踏草地、伤害花草树木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使教育者们困惑了,孩子们的认识与行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教学效果应该没有问题,教育效果的问题可没解决呀?其实,这就是内容取向的不当,造成幼儿“知”与“行”的脱节。
篇12
1.2通过歌词,对歌曲的节奏实施训练
实际上一首歌曲的歌词同样也是一首好听的儿歌。幼儿在掌握歌曲节奏之后,教师提供歌词,要求幼儿自己对歌词进行节奏填入。这种节奏与歌词的同步训练,会使幼儿通过对已经掌握节奏的运用,成功地填入歌词,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感到满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作为音乐的语言要素,节奏是歌曲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培养和发挥幼儿音乐才能的一项主要内容。所以,应重视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促使幼儿节奏感的提升。
1.3与身体动作相结合,对歌曲节奏感进行培养
当人们沉溺于某类音乐或节奏中时,往往身体会不自觉地律动。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巨大作用,通过身体将自己对节奏的感受表现出来,节奏所产生的肢体反应是教师无法通过教导展现出来的,完全属于一种自然的表现。教师也可运用一些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幼儿将自身对节奏的感受通过适当的肢体动作表达出来。该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幼儿有效掌握歌曲的节奏。
1.4把握技巧,准确弹奏
作为幼儿教师自身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只有将乐器的基本弹奏技能掌握好,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轻松自在地运用。充分展现出音乐的无穷魅力,使幼儿得到感动,使其形成学习的冲动和兴趣,为技能培养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基础。
1)教师对演奏的示范。一般演奏乐曲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和音乐技能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示范演奏,比如口琴、电子琴等乐器的示范演奏的效果与录音相比,课堂示范演奏的方式更为直接,能够为幼儿提供一种更为直观的现场感受。在教师的演奏中,幼儿能够体验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够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和性能。教师在演奏过程中所展现的动作、表情、气质和风格也可作为幼儿良好的模仿根源,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乐感。弹唱教学要求教师对音乐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并熟练掌握乐器演奏的各项技能。
2)师生之间互动荷载。教师在对幼儿弹奏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的伴奏,伴奏主要分为幼儿演唱伴奏和教师范唱伴奏两种。其中,在课堂教学中十分常用的则是教师自弹自唱,该方式不仅能够良好地诠释出作品精髓,而且有利于及时纠正儿童的错误,增加师生之间沟通交流,有利于儿童更直接且贴切地掌握歌曲和演奏技巧。教师对伴奏音型进行选择时,应与歌曲特点相结合。若旋律之间有较小的变化产生时,可运用带旋律的伴奏;若曲调和节奏有较大变化时,则需要对无旋律伴奏进行运用。儿童在演奏时应较多地对带旋律伴奏进行使用,便于儿童对节奏分界点的掌握,从而完整表现出整个歌曲。
1.5生动化的演唱
1)准确化的演唱。在直接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和延长歌曲音调、节拍、节奏、速度、力度以及调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准确地反铲能够将歌曲的内容得到准确反应出来,使其有一定的感染力存在,也能将幼儿的情感实施充分调动,便于儿童对歌曲内在含义进行准确地掌握。教师在对幼儿开展范唱时,应将音调、旋律和音准实施准确把握,同时也不能忽略咬字、吐字、发声、口型以及姿势等的正确就位,为儿童的模仿提供便利,避免儿童误解了正确发音。
2)适度的时量。幼儿是培养儿童弹唱能力的主体,在整个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发挥着引导、组织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发声练习时,教师示范演唱主要是为儿童初学提供指导,但在训练过程总,禁止有过多的反复范唱频率,应鼓励幼儿自己做到独立学习和领悟,避免对教师示范演唱产生一定的依赖。
3)饱满的感情。不同节奏和音调的音乐会诠释出完全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格调,可以说一首歌即一个故事,因此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将音乐会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范唱展现出来使音乐的灵魂外化,向幼儿传递出音乐的情感,从而引发幼儿弹唱能力的是说,使幼儿情感得到调动,激发学习中的热情。
篇13
一、改善幼儿教育课程设计
基于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将“关心”作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学会关心”的实践机会。从关心自我和他人的角度,可以关注自己的身体,使之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创造性游戏中,体验角色互换,关心他人的角色游戏;从关心最亲近的人角度,引导孩子关爱老师、同龄人、父母、爷爷奶奶,能适时感受他们的需要,提供帮助;从关心环境角度,引导幼儿参与教室环境布置和更换,关心幼儿园内一草一木的生长,适时呵护。每个班级也可以提供一片菜地让幼儿种菜、浇水;从关心创新、高科技角度,引导幼儿关注国家新的高科技,城市里面的创新建筑,家庭中的创意小玩意等等。
二、“关心型”幼儿教师形象的树立
“关心型”幼儿教师的形象树立不在一朝一夕,教师要成为地地道道的关心者。因而首先要建立关心意识,成为幼儿生活上、心灵上的好伙伴。其次,幼儿教师要有关爱的高能力和高技巧。幼儿教师不必讲解关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并示范关心过程,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感受关心、学会反馈关心、如何关心。幼儿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与幼儿真诚对话,并与幼儿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关心倾向和关心行为进行认可。
三、培养“关心型”幼儿
要培养“关心型”幼儿,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关心型”教师来引导幼儿体验、实践关心,进而学会关心。当然,幼儿不仅是被关心者,也可以成为关心者,关心老师、家长、幼儿园、动物、植物、空气、水土、家乡变化、家乡新建筑、创新玩具、新奇化学反应等等。幼儿观察和关心某事物,并作出一定正面反应后,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让他知道关心世界万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事物都会给予神奇的反馈。
四、新型师幼关系互动
新型师幼关系是一种“关心型”关系:首先,幼儿教师要树立关心意识――淡化职业意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的真心朋友,要敏锐体察他们的需要和变化,为幼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让幼儿感受到你的关爱;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关爱榜样的作用――在示范关心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交往的关系,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在关心的体验和模仿中积累关心的情感,从而生成对他人的关心;再次,对幼儿的关心行为进行积极鼓励――对幼儿表现出的关心意识与行为,教师要进行鼓励与赏识,使幼儿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关心的行为,并强化这些行为;最后,将关心渗透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在他们的关心下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幼儿探讨和分享关心经验――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时的感受,让幼儿理解何为关心、如何关心。
五、改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结构
我们可引导幼儿用关心理论关心社区、家庭以及幼儿园三者的变化,而幼儿园本身需要时刻关注社区文化、社区动态,把幼儿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关心每一个家庭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关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师引导家长去关心社区和幼儿园的动态变化、理念、文化,关注并充分挖掘家L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等等;幼儿园和社区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引导社区关注家庭的物质、精神世界、观念,关心幼儿园的活动、管理、文化等等。在关心得到反馈的同时,可以促进三者良性前行,优化幼儿教育的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