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阅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4月19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在我国18至70周岁的国民中,包括传统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70%,比2008年增长2.3个百分点。数字阅读率为24.6%,比2008年增长0.1个百分点。数字阅读中,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1.3%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阅读。这说明,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发生很大改变,阅读时间已经大量转移到数字媒介上,数字媒介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
数字阅读被称为浅层次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碎片式、浏览式阅读,阅读过程快速、便捷、互动。人们对此喜忧参半,一方面拥抱数字阅读,另一方面又担心它会导致阅读心态的浮躁、功利和实用,阅读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和认真思考,难以领悟文本的精义和要旨,难以欣赏作品的审美艺术和情趣,难以品享漫游书海的恬静和书香。数字阅读自然与传统阅读有着种种不同,然而阅读方式的改变并不一定导致阅读心理的退化和阅读理解的困难,传统阅读同样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以及阅读理解上的困惑。阅读层次的深浅受阅读态度、阅读能力和阅读指导的制约,而与阅读方式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激增,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是势所必然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一项调查表明,利用搜索引擎及网上数据库查找学术资料的大学生达到79.38%及47.72%(见2010年第4期《出版发行研究》8-9页),这是传统阅读难以做到的。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信息量将越来越大,技术将越来越完善,阅读将越来越方便。网络便于开拓阅读视野,便于阅读者之间相互交流,在阅读者具备一定研究和写作能力的情况下,数字阅读同样能够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整合、比较及深层次思考,并由此产生优秀作品和研究成果,甚至出现传世之作。
自然,由于阅读者主观条件的差异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也会导致不同的阅读效果,数字阅读的缺陷和诟病由此而生。而这些主客观条件的形成,一要依靠社会的教育引导,二要依靠阅读者自身的实践磨炼,古今中外就有不少这方面的实例。鉴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和网络对青少年的重要影响,有关方面加强对数字阅读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青少年数字阅读的教育引导,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当前数字阅读毕竟不是主流,“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0.1%,比2008年增长0.8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58.3%,比2008年下降5.6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45.6%,比2008年下降4.5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18所大学学生阅读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纸质书阅读占70%。这说明,传统阅读虽然受到网络冲击,但仍然是国民阅读的首选,在全民阅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各有优势和短处。较之数字阅读,传统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优化和质量方面,在对文本的反复精读和深层次思考方面,在阅读的适应性和舒适感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我们既要看到数字阅读逐步增长的必然趋势,也要看到传统阅读不可取代的优势,既要重视和支持数字阅读,也要重视和支持传统阅读,并使两者相互结合。传统阅读率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图书而言,目前我国国民年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见201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因此,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高传统出版物的阅读率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篇2
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这波由终端阅读器制造商们掀起的数字阅读浪潮已经开始席卷整个传媒出版业,那些被传统的出版商们牢牢掌控多年的文化传播链条是否能轻而易举地被新技术撼动?乔布斯的阅读器一出生就得到了全球最大的5家出版商的支持。
不过,在中国,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虽然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这个市场潜在的利润听起来像个天文数字,但读者在线付费习惯的培育、政府对出版业严格的管制、下载通道的垄断等等问题的解决都远比技术革新更加困难,也正是这些特殊的国情困难阻挡了这个行业的外资公司同步进入,为致力于汉字内容数字化的本土公司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在中文世界,谁能真正攫取数字阅读时代的第一桶金?
技术革新永不止步
在北美市场,苹果的iPad诞生之前,最成功的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阅读器,kindle所使用的技术是电子墨水,这是一种旨在模仿纸质书籍阅读感受的显示技术,而iPad则是传统的液晶显示技术的新变种,iPad的诞生竞争目标直指kindle,这两种电子阅读产品以及其背后的显示技术的对比也成为业内最热衷的话题。
汉王所生产的电纸书跟kindle一样,使用的是电子墨水技术,一直以来,刘迎建都把亚马逊定作追赶的目标,因此,iPad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为汉王担忧。是不是会被拥有更多功能的iPad所取代?毕竟,数码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之快让一个又一个一度辉煌的IT企业迅速走向没落。如何能够确保电子书不会成为一个过渡产品?
对此,刘迎建倒是没有太多担忧。“苹果的加入,只能让人们更加确信,不管是怎样的显示技术,都至少说明电子书跟电脑、手机一样,成为一个固定的类别将会长期存在。”刘迎建说,科技总是进步的,产品也随科技和需求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电子书也一样,必然向更高的阅读体验方向前进。
事实上,目前两种显示技术都拥有对方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各自无法克服的缺点。电子墨水还做不到彩色显示,而液晶显示则更加伤害眼睛、浪费电池。在成熟终端产品带来的巨大利润刺激下,试验室里的科技竞争总是显得活力十足,这也正是世界各个国家科技进步的一大源泉。
电子书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与美国不存在代际差距的一个领域。“汉王还拥有独有的手写输入识别技术,这些都是可以完善阅读体验和互动功能的重要技术,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始终在为提升阅读体验夜以继日地努力。”刘迎建说。在他看来,与书报、电视电脑、手机一脉相承,电子阅读器可被成为人类阅读的第四屏,随身携带、超级低能耗、无线下载、即时摘抄、改编、发送等互动功能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阅读方式。
搭建电子“新华书店”
技术的革新听起来总是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图景充满了美妙憧憬,但是当下,跟其他领域一样,中国的商人们更关心的仍然只是如何将别人发明的新技术应用于庞大的中国市场,从而攫取利润。
刘迎建很清楚,现在的电子书行业还处于导人期和成长期,因此依靠卖终端阅读器就能够赚到钱,但用不了几年时间,这个行业就将迈入平稳期,到那个时候贩卖终端获取的利润将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细分,电子书行业可以分为内容供应(主要指出版社)、数字化(将大量的图书转换成数字模式)、下载平台(相当于网上书店)、下载通道(移动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制造五大环节。其中,最大的利润所在是下载平台的建设。因此,不管是掌握资源的出版社,还是掌握下载通道的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各个环节现在都在极力做自己的下载平台。
早在去年7月,中国移动就曾召集国内的阅读器厂商,希望搭建以电子书为核心的资源运营平台,并整合各个出版集团和网络原创网站,在这个平台上,中国移动统一阅读器上的文件格式,并提供便捷的下载通道和支付方式。
除了中国移动这样的巨头之外,那些传统的出版社依然是数字阅读链条上最具话语权的一方。无论技术怎样进步,开发人员和硬件技术都无法取代编辑们依赖经验积累起来的智慧。在出版价值链中,出版机构仍然把持着最核心的资源,即使今后个人出版兴起,但编辑们对内容的挖掘、把握、整理、推介等对作品阅读价值的提升都至关重要。数字出版时代,我们应该阅读更高价值的读物,这一需求也锁定了专业出版机构的不可被替代性。
对于汉王科技这样的民营企业来说,既不掌握丰富的出版资源,又没有垄断性的下载通道,依靠什么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仅仅是核心技术显然并不够用。“未来网上会有很多书店,但是到底哪个书店能够成功,制约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资金、技术这些单一因素。”刘迎建很清楚,“汉王的定位还是‘做好出版产业的服务生’,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为各出版机构以及读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为了扩充自己的在线图书馆,汉王甚至计划将80%的收入付给内容提供商,以吸引版权持有人。
无论如何,读者的需求、技术的进步以及企业家们对全新商业模式的探索都将推动整个阅读价值链滚滚向前。
被改变的阅读
事实上,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亚,这些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电子阅读所掀起的浪潮并无二致,但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遭遇却有着相当大的反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方推介电子阅读器,刘迎建对其中的差异感触颇深。“欧洲极度保守,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则都非常恐慌,认为纸质图书会很快消亡。”刘迎建说,但最具活力的依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是大公司竞争态势剧烈,从而促进这个行业的大发展,而中国则是政府推动,这么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强调改革,事实上已经相当激进,对新生事物政府其实总是充满热情,在每一个行业,不改革似乎就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所以以新闻出版总署为代表的相关政府机构,对数字出版非常支持,这样的景象与欧洲等地大有不同。
对于中国而言,和其他行业一样,政策主导的发展模式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垄断、培育人为的巨头,民营企业希望在这个事关国家文化传播大计的行业取得决定性的地位难度极大。不管是出版资质的审批、无线基础设施的改进和监管,还是传播通道的垄断以及内容的审查都将会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子书撬动的数字阅读时代,是正在进行着的新闻业的数字化革命的深度延续。对于一个民族的长远进步而言,文化的传播远比信息流通更加重要,因为它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代国人的国民性格。
篇3
电子纸苦尽甘来
很多发烧友也许会有疑问:现在很多电子设备,如手机、MP5、PSP等都可以阅读电子书,为什么要专用的阅读器呢?实际上,如果他们真的见到了电纸书,疑惑也许可以稍稍减轻。
电纸书采用的屏幕并非普通的液晶显示屏,而是电子纸。电子纸的优势在于,它与普通纸质书相同,是通过反射外界光线来让人眼感知图像的。一方面,它的视觉效果更接近普通纸质书,并且没有视角的限制;另一方面,它不像液晶屏幕一样,在强光下难以看清,而是刚好相反;最后,由于不需要背光,仅仅在画面刷新时需要耗电,同时在断电情况下仍能维持显示,它的耗电量非常低,很适合长时间阅读。
非常低的耗电量是电子纸最大的优势之一。以汉王电纸书N516为例,其6英寸的屏幕一页可以显示约400字,一次充电可以实现超过7000页的阅读,也即28万字的阅读。
不过,电子纸的发展过程也很曲折。1997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雅各布森(Joseph Jacobson)创立的E-ink公司一直将目光聚焦在电子纸上。然而,虽然吸引了英特尔、摩托罗拉及飞利浦等公司的投资,但公司直到2009年第一季度之前仍未能实现盈利。在这期间,液晶显示屏大行其道,电子纸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领域。虽然很多公司也在进行电子阅读设备的研发,但直到亚马逊的Kindle一炮打响之前,相关的阅读器,包括索尼的产品均未取得市场的认可。
当然,电子纸也有其不足之处。最为致命的一点是,由于元太收购了E-ink之后已经实现了从专利到生产的全面垄断,电子纸的屏幕价格始终居高不下。目前,亚马逊最新版Kindle DX价格高达489美元,而其普通版本近日刚刚下调过的价格也达299美元。与之相比,国内的汉王电纸书最低端产品价格为1550元,还算便宜的。刘迎建透露,汉王今年上半年的销量达十几万套,仅次于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套的Kindle,是电子纸屏幕的第二大客户,但与元太交涉时,元太依旧表示“没有任何降价计划”。
不过,快速发展的市场也催生了挑战者。随着6月友达展示电子纸,元太的垄断即将被打破,电子纸的价格有望在几年内下降。
另外,电子纸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不足。目前量产的电子纸还只能显示黑白两色。不过,今年年中E-ink已经展示了彩色电子纸的原型,但由于分辨率和色彩数都较低,显示效果并不理想。不过,E-ink被台湾元太收购之后,资源丰富的元太发展电子纸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另外,电子纸的刷新速度很慢,因而不适合显示动态画面。不过,这一点对于以读书为主要用途的电纸书来说并不重要。
事实上,电纸书真正要实现普及,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内容提供,这也是Kindle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
丰富内容是要点
Kindle成功之前,索尼也曾经大力推广过电子书,却没有看到很好的效果。Kindle有何过人之处?亚马逊大量的内容资源是其成功的法宝。虽然初上市的价格高达399美元,但拥有Kindle的用户可以以1.9美元~9.9美元的价格下载亚马逊在售的多达8万册的图书资源,并可订阅报纸。这种类似iPod+iTunes的商业模式使Kindle一枝独秀。因而,丰富阅读内容,并提供便捷的下载方式也成为汉王等电子阅读器生产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篇4
笔者从2005年开始从事数字出版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根据笔者的研究,可从技术、产品和日常实际工作的角度来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笔者所称的数字出版1.0到数字出版5.0来区分。在这个划分体系中,大多数图书出版单位的数字出版工作正处在第二至第四阶段,发展并不平衡。
怎样才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阅读项目
当前,在电子书类产品的数字阅读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多数是采用如下流程:(1)策划组稿。稿件一般是通过Word文档发给出版社。出版社通过InDesign等类似方正的电子出版平台做版式设计,然后通过InDesign生成PDF文档。如果要做纸质书,就直接把文档发给印刷厂。(2)制作电子书。针对不同的终端转换成不同格式的文档,比如方正平台用的是它自己的专有格式文档——CEBX,国外可能转换成Kindle等格式。这个转换工作一般是外包给第三方的技术公司进行。(3)制作完成后,最后上传给电子书批发商或销售商。
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以上这个流程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流程的思维还是做纸质书的思维,以纸质书为出发点,先把纸质书做出来,然后再转换成电子书。我们认为应该用数字出版的思维做出版,致力于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数字阅读项目。编辑要有从选题策划阶段全盘规划数字阅读产品,以及从约稿、写作到编辑、制作,再到推广运营的全流程的策划统筹能力,围绕全媒体数字出版的思维,才能真正意义上建设好数字阅读项目。
数字阅读为什么仍在路上
数字阅读内容无法满足读者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阅读终端不断发生变化,从PC到手机,从电子书阅读器到平板电脑。太多的出版社被这一表象所蒙蔽,挖空心思设计针对各种终端的新产品,努力实现各种终端的无缝阅读。而没有意识到成功的数字出版模式不单是阅读终端的变化,更是阅读内容的生产、传播模式的革命。
目前传统内容资源的数字化使用率偏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新媒体的特性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的用户需求把握不够,导致传统出版单位在出版物策划、组稿过程中就没有考虑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组织和形式,更谈不上对数字阅读的商业模式探索。
数字出版内容产品不足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数字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现阶段,活跃在数字阅读市场上的主要是电子书,市场上各种形式的电子书也只是在原有纸质图书的基础上计入了图形动画和音视频等互动内容,优质内容缺乏。事实上,读者对数字阅读的需求远远不止于原版原式的电子书阅读,未来数字出版产品不止是电子书,还应有基于内容原创或重组的微信息服务和知识传播等。
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尚未真正确立
目前,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尚不完善。现有法律对于数字版权的保护明显滞后,有待进一步修改和补充,而且版权授权不规范,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都难以得到基本保障和有效维护。数字期刊、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类产品、互动式电子书等众多数字出版业务都面临着严峻的版权问题。
对于传统出版社而言,大家在数字版权问题上会遭遇如下尴尬:出版单位早期作品存在数字版权模糊现象,出版社在没有确认拥有数字版权的情况下不敢将图书制作成数字产品,这就导致了大量图书数字版权模糊,无法制作成数字产品面向广大读者;后期出现数字版权概念后,作者仅仅是将数字版权授予出版社,而没有将作品进行数字化改编的权利同时授予出版社,出版社在没有此种权利的情况下不敢对图书进行深度加工和改造,这就导致了目前市场上数字出版产品内容深度加工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同时,数字版权的具体含义包括哪些内容也因为数字产品形态的日新月异而很难予以具体确定,导致作者和出版者无所适从。
事实上,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产品研发的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数字版权管理的担心。
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制定仍在路上
数字出版标准化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制定仍存在严重滞后的现象。业界对数字出版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于关键标准制定的意见还未达成一致。标准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出版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数据库出版等新型出版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出版标准化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字出版行业顺畅快速发展。
人才是制约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
目前,传统出版社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而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研发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出版单位的人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对人才的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阶段,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并造成人才流失。虽然,目前有不少高校涉及数字出版专业,但重复建设,创新不足,同时,师资力量不足,造成人才培养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要求不同步。
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了数字出版人才的缺乏,进而导致企业对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无法把握。有关部门应重视并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技术应用、市场开拓、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制定与数字出版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政策。
产业链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技术提供商
硬件的主要模式是汉王,但在移动互联网爆发之后,电子书硬件的优势不明显了,例如iPhone和安卓手机都有自己的软件商店,硬件的差别将逐渐模糊化,数字阅读已成为各类电子产品的必备功能,专门用于数字阅读的硬件厂商在未来几年看是被唱衰的。
软件平台的主要模式是方正。依靠其数字出版技术优势整合了国内大量出版社的资源,打造出各类数据库产品,并占有大量的市场份额。其未来面对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出版社,但出版社在技术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在短期内很难跟上技术的步伐。
上述技术提供商较难赢利的原因除了技术变革因素之外,还有就是维持好正确的产业链生态,大量的盗版侵权行为及销售不透明,导致产业链各要素之间的消耗太大。
平台服务商
国内主要涉及电子书销售的电商平台(京东、当当、淘宝),在数字阅读领域投入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运营能力不佳,每次促销的投入总是跌入价格战的泥潭。但是,数字阅读主流模式一直都是在以付费阅读为主,所以电商平台就还有广阔的未来。
同时,以中国移动为首的三大运营商都有自己的阅读平台,并且盈利显著,由于分成比例不合理,盘剥了内容提供商的利益,对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破坏性,并没有带动上下游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的优势也一定程度下降,但长期来看难以做大,因为现在App都会发展自己收费的渠道。不过,正在热议的微信收费问题却也反证了运营商可能是数字阅读一个越不过去的坎。
出版单位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社已经被这条数字产业链上的巨头们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电商平台的价格战,运营商的大比例抽成,自主媒体在内容生产上的巨大冲击,使得传统出版社这个原本最核心最重要的隘口已经逐渐被边缘化。国内,目前的电子书大多变成硬件促销品,买一台阅读器送几千本电子书,内容为王的价值观念并没有体现出来。同时,由于技术平台的丧失使得出版社很难介入新的数字阅读市场。
数字阅读环境下,只能以数字版权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来整合产业链各要素。
数字阅读的前景
篇5
事件1
2012年2月20日,京东电子书平台上线。
事件2
2012年11月15日,苏宁易购推出电子书刊。
02 个人企业
维权意识提升
事件1
作家维权联盟状告百度文库,由韩寒领衔。2012年9月17日判决结果:百度文库存在主观过错,判处百度分别赔偿何马、韩寒、慕容雪村共计14 .5万。
事件2
大百科全书状告苹果侵权。2012年9月27日判决结果:苹果公司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赔偿52万元。
事件3
2012年10月25日,四大搜索网站(百度、搜狗、腾讯、奇虎360)与盛大文学联合打击盗版,签署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白皮书及备忘录。
03 数字阅读受到
资本市场关注
事件1
2012年5月,盛大文学获Orbis 1500万美元投资,Orbis占盛大文学1.875%的股份。
事件2
2012年11月5日,数字杂志运营商VIVA(维旺明)获得奇虎360和高原资本的新一轮投资,周鸿祎成为VIVA的新董事。
事件3
2012年11月,小米全资收购多看科技。
04 终端市场活跃
事件1
2012年10月,《读者》推出读者智能手机i800,售价999元。
事件2
2012年7月25日,当当电子阅读器,定名为“都看”(Doucon)。
事件3
2012年6月6日,盛大推出Bambook手机,售价仅为1299元。11月,Bambook电子书并入盛大文学。
05 基地模式
助推数字阅读
事件1
2012年4月29日,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授牌。该基地包括滨江数字出版核心园区、杭报数字出版园区、中国移动手机出版园区、中国电信数字阅读园区、华数数字出版园区、数字娱乐出版园区、滨江动漫出版园区、人民书店数字出版园区等功能园区。
事件2
2012年6月,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揭牌。该基地将重点发展手机出版、电子书、传统出版数字化、数字动漫与网络游戏等六大业务板块。
06 海外数字阅读
企业入华
事件1
篇6
笔者认为,对于独立的中小规模出版企业,要充分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巩固和利用好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而对于有资本运作优势的出版集团,则应该充当产业整合的角色,从内容提供到设备开发均应有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内容同质化,缺乏优质内容
目前,数字出版内容良莠不齐,并且严重缺乏优质内容。首先,传统出版的参与力度不够,大量内容没有及时被推送到数字出版平台上来,最后的结果是,内容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以手机报为例,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这使得手机报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除了少数全国性大报和各地主流都市报外,大多数同质化的手机报由于缺乏竞争优势而难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订阅。无法令受众满意的手机报就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盈利模式
从目前来看,只有学术期刊数据库和部分专业小众数字出版物,实现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其他的商业模式,无论如何热闹,都逃不出沉没成本过大的尴尬甚至是赔本赚吆喝。
尽管我国创造出了付费网络小说的阅读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并不是一个商业创新,它的成功是基于国内文学出版领域没有形成国外成熟的作家推广机制和读者服务体系,比如说,读者俱乐部,等等。另外,网络付费小说,在审批尺度等方面拥有特殊的优势,这些是这一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却很难移植到国外的根本原因。
全世界最成功的数字电子书是亚马逊的Kindle,但是Kindle模式是建立在内容的低价和硬件的盈利的基础上的,而且受益于亚马逊广大的读者资源,也不具有可复制性。
另外一方面,数字出版虽然看上去是一种廉价低成本的出版方式,其实不然。就单个品种的内容复制和传播而言,的确,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使其成本接近于零。但是,平台的搭建与维护,数字内容的制作或者传统内容的数字化,品种规模的建立,数字版权的购买等,这些成本其实比较传统出版要高很多。而目前的数字出版模式,难以形成持久而大规模的利润形成机制,对多数出版商而言,盈利难以弥补高昂的技术投入。所以,总体而言,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依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版权问题
篇7
转眼间,3个多月过去了。尽管Kindle的业务推进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其产品的内容质量却为用户所诟病。以记者亲身体验为例,作为Kindle的忠实用户,记者首先遭遇了老版本Kindle(记者拥有一台Kindle 4)无法享受电子书购买、推送服务的尴尬。于是,退而求其次,转而寻求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从亚马逊购书,可体验依然令人失望:首先,在记者从亚马逊官网购买的电子书中,错字、病句随处可见;还出现了其他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比如在一本学术类专著中,出现了许多口语化的语句。尽管记者没有找到相应的纸质书进行比对,但凭借之前从事出版的经验判断,在传统出版规章制度下,这些错误与问题不大可能出现在最终出版的图书中。记者推测,错字问题可能是纸书经扫描后未校对导致的;而如此多的病句、语言口语化的问题,往往只在非最终定稿电子版中才可能出现
应该说,上述问题不仅仅出现在Kindle中,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出版机构对于图书数字化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电子图书数据源质量较差,而这些出版社又是电子图书的版权提供者,这就导致了市面上电子图书内容质量的普遍低下。
还有一些问题,就不能用“历史原因”来解释了。以某文史类杂志为例,在Kindle入华之初,该杂志在Kindle上的电子版基本保持图文并茂的原样。但由于杂志开本大小与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终端不同,电子版上出现了诸如图注不清、版式混乱的问题。面对问题,电子杂志制作方并没有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是简单地采用了“去图”的处理方法,后来干脆去掉了绝大多数插图,严重影响了阅读体验。类似问题的出现,反映了电子图书制作中的粗制滥造和偷工减料。最终,记者决定放弃阅读该杂志电子版的想法,回归纸质杂志。
Kindle入华引发国内厂商角力
尽管从整体上讲,目前的数字阅读在用户体验方面仍不理想,但国内厂商并没有因此而放缓前进的步伐。相反,传统厂商还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产品,更多企业、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强势进入,让人们看到了市场的潜力。
迫于Kindle入华的压力,国内厂商纷纷推出或完善自己的电子书业务。而几乎就在亚马逊宣布Kindle入华的同时,汉王了新款电子书——黄金屋乾光,定价与Kindle Paperwhite相同;当当网也推出了“都看二代”,并标出了699元的低价,其意图不言而喻。
应该承认的是,电纸书在整个数字阅读领域属于小众。这一市场的主流是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发生在这一领域的变化无疑更引人瞩目,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在Kindle入华第二天,百度多酷文学网上线;7月初,新浪将读书频道分拆,并整合微博读书、微漫画成立新公司——北京新浪阅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腾讯对旗下读书频道、QQ读书、QQ书城等进行整合,并于9月初正式推出“腾讯文学”,将其作为腾讯旗下重要的互动娱乐业务之一。
巨头的全面发力使得数字阅读领域再次成为行业热点,但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又不容忽视。数字阅读产业究竟该怎么做?未来发展的前景又如何?这些都值得行业关注和思考。
差异化的关键依旧是体验
电子图书产品如何做出差异化,一直是令厂商们一筹莫展的问题。
目前,国内纸质图书的版权所有者为各出版社,电子图书厂商或出版社自身的数字出版部门负责将纸书转化为电子图书推向市场,原则上所有厂商拿到的数据源都是一样的。因此,电子图书的制作,从本质上讲就是对相同的纸质图书数据源进行电子化。要避免产品的同质化,就必须从这一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着手,优化用户体验。
首先,要提高产品的内容质量,降低内容错误率。针对目前电子图书数据源质量差的特点,厂商要投入大量人力(编辑、校对等人员)进行内容纠错。如果做不到这点,所生产出的电子图书就和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各种TXT格式的盗版图书没有区别,毫无优势可言。
其次是排版。以一直深耕数字阅读的“多看阅读”为例,其专门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团队从事文字排版和配图设计,做到了旗下所有图书都配有章节图,并作了相应的排版。“多看的排版应该是质量最高的电子版的排版。” 多看科技产品设计总监李肖爽自信地表示。尽管为了提高效率,“多看阅读”也一直在开发和优化自有的智能排版系统,客户端排版引擎也很好地实现了纯文本段落的禁排规则、行间距和段间距处理,但“多看阅读”仍然强调人在其中的作用。“就是通过人工干预,做一本,就比别人好一本。”以字体为例,“多看阅读”出版的电子书中,不同的内容(标题、对话、引文、注释等)字体都不同,而这都是需要排版专员根据不同图书的内容设定的。“字体可以帮助表达内容,优化可读性,阅读效果绝对比市面上的原创阅读效果好很多。”尽管这样做所增加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但李肖爽却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多看阅读’的图书上量比较慢,有些公司上来就是几万本,而我们可能就一万本左右。但任何一本书,只要‘多看’做了,就是市面上最好的,并且随着工具优化和团队的熟练,精排速度越来越快。在同等条件下,用户永远会选择最好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建立壁垒之后,在服务上也会加强用户依赖度。”
和多看阅读的精益求精相比,国内一些厂商的电子图书产品质量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内容质量如此低劣,又怎能指望用户抛弃盗版电子书来买你的产品?Kindle有一项深受用户欢迎的服务:通过智能转换系统将Word、HTML、TXT等格式的文本自动转换成Kindle可以完美支持的格式,用户只需将需要转换的文本通过邮件发给亚马逊即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国内市场上的大部分电子图书,其质量与Kindle上述服务中向用户提供的成品不相上下,还需要用户付费下载。相关厂商在抱怨用户下载盗版书的同时,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服务是否差得有些夸张了?
专注用户需求做好服务
“数字阅读是个大花园”,未来可以提供的电子图书形态恐怕远不止电子文本那么简单。问题是,厂商在产品开发中应如何选择服务中所加载的功能?做大还是做专,究竟哪条路才是正确的?“多看阅读”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
“多看阅读”Android 2.5.0版本推出了有声读物,尽管业界对此十分关注,将其视为新版本的一大亮点,但李肖爽对此却并不以为然:“它是一个点,但不是重点,因为它有缺陷。”在他看来,有声读物既有相对于传统电子读物的便利性,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多看”在这一产品上所做的更多是一种尝试。“我们接下来会在有声书方面做一个探索,因为我们在音视频方面的技术支持很强。” 李肖爽并不认为有声读物一定会被市场接受,相比之下,他更关注“多看”对于市场需求的反应。“我个人没有能力预测以后的事情,只有不断尝试。一旦用户买单,我们很快就可以从后台、论坛看到用户的使用数据和反馈;反之,就要反思是不是功能没做好,或者这就是一个伪需求。”
对于“多看”未来是否会自主开发有声读物资源,李肖爽表示:“最初,本着精品原则,我们本打算自己去做有声版本。但王总(注:多看科技总裁王川)强调,我们坚决不做内容,我们还是做服务。一个产业需要各个环节来配合,我们只是做一部分,但要做好做透。如果市场足够大,一定会有第三方公司做资源,质量也会更好。到最后大家拿到的资源一样,拼的就是谁用户量大、服务好。”
数字阅读也能成为生态圈
现如今,不管是哪个行业,都在想方设法和“大数据”、“云计算”拉关系,因为即使攀上了,也不等于你就“高端”了,至多说明还没沦落到“夕阳”而已。对于数字阅读而言,数据的收集并不难,云端处理也已经有了阅读进度、笔记同步等相对成熟的模式。问题在于,所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价值何在?同步的阅读信息除了可以存储到云端方便用户取用外,对厂商有什么用处?这一问题得不到解答,恐怕人们也就无法理解为何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数字阅读(网络文学)这一领域的初衷。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图书电子化,把纸书内容在电子屏幕上显示。但这个层次不够,没有技术壁垒和门槛。关键还是适应移动互联网,针对移动互联网所做的附加服务。”李肖爽表示。用户在“多看阅读”买一本书,不仅永远不会担心这本书会消失,还可以向云端上传自己的笔记,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本电子书,还包括配套的云服务,他认为这才是“多看阅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个体通过阅读产生的信息会给这本书的阅读群体产生贡献的。如果大家的笔记可以汇总,知识上的获取作用应该更大。”
在数据挖掘方面,李肖爽表示,数字阅读中可挖掘的数据价值难以估量。“阅读有一个先天性的优势,就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书。”搜索服务提供商和浏览器提供商通过搜索浏览行为、电商通过购买行为分析用户属性。相比之下,阅读行为数据中可以体现的用户属性更加全面,也更加富有深度。通过丰富、细致的图书标签系统,用户阅读产生的行为可以充分反映其相应特点,这对于数字阅读服务提供商而言意义重大。“首先,我们可以更加精确地推荐图书,现在我们的推荐是靠编辑去完成,大部分人喜欢什么书,我们就给你推荐什么书,更高端的应该是你喜欢什么样的书我就给你推荐什么书。”不过,事情也并非那么简单。李肖爽给记者算了笔账:假设用户一周读一本书,三年也只能读150本,和书城每天动辄上百本的推荐量相比,这个量未免太小了。因此,“多看”近期仍将采取传统的推荐方式,但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推荐产品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多看”之所以强调基于账号的服务,将“多看”和小米的账号打通,原因也在于此。“同一个用户,如果账户打通,随着时间的发展,账号的属性会越来越明显。我们知道你喜欢这样的书,能不能给你推荐相关的其他产品?甚至我们的书有没有可能和小米电视打通?游戏、应用、视频完全是一个生态圈了。”
保持创业心态和危机意识
“跑马圈地”是一个互联网人特别爱用的词汇,似乎只要有能力画圈儿,这圈儿里的一切就都是你的了。财大气粗的巨头们更是将“圈地术”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言者豪迈,闻者惊惧。近期,巨头们的“圈”又划到数字阅读里来了,但在这个领域中,“圈地”还会像经验中的那样管用吗?
从最初做Kindle上的中文系统到2011年10月第一个安卓版本,“多看”一直是通过产品在摸索中学习,显得默默无闻。“前期要靠用户体验去做,那时候你天天在马路上打广告,没有意义。初期没有好的产品口碑,你投入的推广资源越高,损失越大。”李肖爽如是说。在品牌创立初期,正是通过默默耕耘,“多看阅读”在产品内容质量、软件稳定性、交互、易用、体验以及视觉的UI设计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做到了行业内的极致。“现在只要提到数字阅读,不能不提到‘多看阅读’。所以,我们才觉着可以去推广了,建立了一个很强大的推广团队。目前,我们还在补另外一块短板,就是运营。从产品上讲,‘多看’要把服务做好;从整个公司讲,则是不断增强运营和推广。”
大兵压境之下,李肖爽反倒显得很淡定。的确,尽管“多看”用户在数量上难以与巨头抗衡,但正是由于前期的深耕,专注于提供“精致阅读”服务,其用户具有更强的黏性和付费意愿。小米新一轮融资后所具备的体量也让“多看”在巨头面前有了一较高下的资本。“如果‘多看’阅读书城的所有书都不收钱,一定不会伤到筋骨。”李肖爽自信地说。
篇8
一、基于手机新媒体,数字化阅读成为趋势
阅读行为具有社会性,媒介技术的革新往往带来媒介语境的变迁,媒介技术所产生的阅读对象、阅读习惯、和阅读对象的变化远远超过了技术进步本身的意义。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巨大优势的手机新媒体数字阅读更是如此。具体来说,手机阅读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移动便携性
手机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其首要优势便是便携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手机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了碎片化在受众中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越来越紧凑,人们对报纸、杂志、书籍的阅读多在“碎片时间”进行,在这些“碎片化”时间里获取新闻信息,碎片化时间引起了碎片阅读;例如人们往往利用在公交车上,在就餐排队时,以及睡前等任何的闲暇时间选择和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无疑,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载体是满足人们这一阅读要求的首选。数字化阅读凭借手机手机媒体,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物美价廉
一份报纸的价格在5毛钱左右,价格最贵的报纸《南方周末》则需要3元;一份杂志的价格不低于5元;一本图书最便宜在10元以上。而在手机媒体中,只需每个月3元就包含了一个月的早、晚报纸内容,甚至有些报纸的手机报根本不收取任何费用。手机阅读时代,在手机中一本杂志只需5毛钱左右,并且包含了免费体验的杂志内容,一本图书只需2元左右。同时数字化阅读不仅物美价廉同时也免去了过去消费者亲自到书店挑选的麻烦,相比之下,手机阅读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三)贴心的用户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手机具有记忆功能,无论看到哪里只要一个动作,加一个书签,下次就能接着上次的阅读继续体验。同时为了增加用户看书时的体验,手机阅读器使用了EINK电子墨水技术,看电子书与看纸质书的感受类似,而不像盯着电脑屏幕那样费眼力。另外新一代手机更是具有人脸感应技术,只要用户没有把手机挪开,手机屏幕就不会关闭,省去了每各30秒或者一分钟就要重新开启屏幕的麻烦。
可见,基于手机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平台的应用,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二、手机阅读的流行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格局
手机网络阅读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传者与受者是相互分离的,信息的流动是单向、非民主的。读者的个性化选择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但是,数字化的手机阅读改变了这一问题,借助于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联接直接参与到微博、博客、播客等环境中,自助式地进行网络阅读,同时,网络改变了传统纸质出版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具有交互性,为读者与作者及其他读者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对话交流功能,打开了传授双方互动的阀门。正是由于这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开启了数字化阅读新时代,基于手机媒体的数字化阅读却不可避免的对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格局产生影响。
(一)手机报
西方学者曾预言到2030年左右报纸将死亡,面对新媒体的崛起,传统报纸业岌岌可危,于是传统媒体纷纷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建立联姻关系,发行纸质报纸的同时开发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报等内容。专家预言,手机媒体将拯救逐渐衰落的报业。以手机为终端的手机报,按照信息传送方式的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即:短信、彩信、WAP方式。短信是较为早期的一种手机报形式,彩信和WAP方式是当前手机报中较为常用的方式。较之传统报业,手机报具有方便携带、即使浏览、可保留、内容丰富、没有广告污染等优势,因此更容易得到用户的青睐。据统计,自2004年7月《中國妇女报》率先推出彩信版手机报后,截止到2007年11月,手机报增加到300多种。3年时间,中国手机报已经经过了导入期,进入了高速成长期。手机报用户已超过1000万,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中。手机报已成为报业数字化化发展的“蓝海”[1]。《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预测未来10年中国报业将出现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数字报业”[2]。
(二)电子图书
尽管在电子图书市场中,手机阅读并不是最高的,但是却发展速度最快的。自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3G上网、互联网手机的概念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屏幕、智能、高速上网成为手机市场的标准配置,移动、联通、电信纷纷推出各种3G手机购买和网络流量的优惠活动,这些都为手机阅读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手机阅读的图书市场收入由2008年的3030万增加到2009年的5760万。专用手持式阅读终端市场(内容)收入由2008年的500万以下增长到2009年的700万[3]。由于电子图书价格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因而越来越多的读书者把目光从纸质图书转向电子图书,拉动电子图书收入的同时对纸质图书的出版发行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手机杂志
我国杂志行业一直出于疲软状态,内容优良的杂志则价格比较高,我国消费者不具备相应的消费能力,而内容较差的杂志更是夹缝求生,步履维艰。无疑,手机移动终端带来了杂志行业的新希望。清晰的阅读感受,低廉的价格都顺应了读者需求。目前我国手机杂志产品市场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纸质媒体或互联网媒体的手机版,是指电信运营商或一些主流手机杂志平台开发商通过和出版社、杂志社、网站合作生产的产品,这类手机有一部分保留了纸质杂志的内容原汁原味,也有一部分是将杂志进行整合后搬上手机屏幕。如VIVA畅读手机杂志,杂志类别广泛,包含了时尚、财经、体育、旅游、汽车、军事、健康、生活等17大类、千余种期刊。这种类型的杂志对于出版业的影响最大,是传统杂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主动出击进行电子化出版改革的产物。第二类是专门的手机杂志,这类杂志采取自己设计制作产品、独自进行技术开发、运营管理团队并且拥有自有或租借的发行通道,如中国移动推出的《12580 生活播报》等。第三类是集团内部发行的手机杂志,部分企事业单位为了打造优良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和人文关怀,往往会选择通过免费赠送手机杂志的方式,将企业动态或产品资讯提供给公司的员工或VIP 客户俱乐部成员。
如下表所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大限度的满足用户体验,手机阅读形式更加多样化,同时价格却远远低于纸质媒体,真正做到了物美价廉。手机报、手机图书及手机杂志的发展速度正印证了这一点。
三、手机阅读:严格控制质量方能走得更好
尽管目前手机阅读较之传统纸质阅读具备了许多优势,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图书质量上,手机媒体所拥有的搜索内容相比于传统纸质书刊稍逊一筹。据调查,学历较低的手机用户对移动阅读的使用频率更高、且依赖性更强, 手机用户学历与有过移动阅读付费经验率成反比关系 。手机无法像阅读纸质图书一样进行深入思考,而那些内容比较丰富的图书只能通过专门的网站进行付费下载。而优质的图书作者考虑到经济因素往往也很少选择手机电子图书发行,在手机图书市场中质量较为优良可读性、艺术性较强的图书往往是纸质图书的电子版,通过复制进行二次盈利。
可见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用户追求的都是一种阅读体验。纸质报纸、图书和杂志等的出版均经过正规部门监管,内容质量有保证。由于制度不健全,手机阅读内容监管尚不完善。手机阅读具有海量的选择,而选择的对象又是良莠不齐,需要用户自主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内容选择。为了使数字化阅读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手机阅读内容的质量进行把关。
四、结 语
科技改变生活,新媒介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生活、消费、思维习惯的改变,在未来,加强用户体验,提升门户的动态运营能力,结合用户阅读频率,定期向用户推送偏好图书,并及时下架上货,开展营销和阅读关怀将进一步强化消费者手机阅读习惯,带领消费者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参考文献:
篇9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本4.56
手机阅读
成年国民接触率首次超过50%
听音乐、用微信、手机QQ等是我国成年国民中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重点消费内容。
微信阅读
篇10
真正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其价格:最低售价499美元――这个价格不但比i-Phone3Gs便宜200美元,而且与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旗舰KindleDX几乎同价,这是任何人事先都没有想到的。不过这只是WiFi版本的价格,乔布斯表示,3G模式的16G版本iPad定价629美元。
在消费电子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价格无疑并不能说明一切,价格低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吸引日益挑剔的消费者,那么这款被乔布斯称为“最得意的作品”、“革命性的作品”,真正的杀手锏在哪里呢?
游戏规则苹果制造
苹果的每一次“新创意”都带来了巨大的行业变革:iPod革了“随身听”的命;iTunes改变了音乐版权市场,拯救了陷入盗版世界无法自拔的诸多唱片公司;iPhone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格局;而AppStore则为全球软件开发者提供了物质精神双丰收的天堂。
而在平板电脑市场,从来就不缺乏竞争者,在今年的CES上,微软、惠普、戴尔、摩托罗拉以及联想等巨头都推出了自己的平板电脑,而且与iPad比起来,这些公司的产品似乎更符合平板电脑的标准。要强行进入这块市场,恐怕非智者所为。
于是我们再来看看iPad,从它采用的系统,就不难看出苹果对它的定位,既不是“上网本”,也不是“电脑”,而是恰好填补了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之间的空白地带――多媒体设备,iPad的重点是数字阅读、软件应用和游戏娱乐,这就是苹果创造的游戏规则。
对于消费者,它是一款全新的娱乐产品;对于开发者,它是一座待采的金矿;对于电子出版业,它是一个全新的阅读载体。
使用iPhone系统意味着iPad兼容所有的苹果在线软件商店的14万个应用程序,并完全支持iPod的音乐、视频、图片、邮件等功能。在游戏领域,游戏巨头EA专为其开发了基于iPad的极品飞车、棒球等游戏。除却这些,更引人注目的毫无疑问则是iBooks在线书店平台,正如不少媒体评论所指出的:苹果iPad最重要的就是iBooks书店。
iBooks在线图书商店看上去非常像苹果推出的在线音乐商店iTunes,乔布斯所展示的几本新书的价格在8到15美元之间,这一模式和亚马逊的Kindle类似。它的外观和苹果音乐在线商店几乎一样,这也让用户使用起来没有障碍。除了Kindle支持的图书,iPad也被不少媒体认为是展示报纸和彩色杂志最好的平台,在演示中,我们可以看到,《The New Yorker》和《纽约时报》都设计开发了自己的应用。
在亚马逊Kindle刚刚开拓出数字出版业一片天空的时候,苹果也把触角伸到了这个领域,乔布斯不无得意地说:“亚马逊在图书阅读方面的确做了很好的先锋工作,那我们现在就将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内容平台的较量
电子书市场的火热早已有目共睹,Kindle、索尼等无疑有先行优势,不过苹果改变了阅读器消费领域的游戏规则,他们把数字阅读这一功能,仅仅作为一部分,融入这个综合的设备中,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时,买到的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电子书阅读器,而是一台具有诸多功能的多媒体设备,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消费者的价值观,从而觉得花这份钱相比同类设备是值得的。同时iPad硬件上也有一定优势,IPS LCD的优秀色彩显示能力、10小时以上阅读时间的续航力,如果不考虑视觉疲劳,那么苹果iPad的阅读体验对于黑白显示的电子书的优势十分明显。当然,Kindle所使用的E-ink屏幕也计划推出彩色屏,这使得硬件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如果说亚马逊的先行优势和苹果iPad的功能优势只是个平手的话,那么双方竞争的关键最终将取决于内容版权平台的较量。
借助Kindle,亚马逊将美国大量的出版商笼络到自己麾下,并且还同微软、雅虎以及诸多图书馆机构一道成立了开放图书联盟,而且面对iPad的问世,亚马逊肯定会想方设法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占据主动。
而iBooks Store是苹果专门为iPad构建的独立内容渠道,它将同iTunes Store、App Store一道,成为苹果的第三个支柱。苹果目前正在与美国出版业巨头赫斯特集团、麦格劳希尔集团、新闻集团旗下出版公司以及法国第六大出版集团阿歇特出版社商讨数字内容提供问题。有消息称,苹果提出按收入进行三七分成,出版商可以获得七成,而亚马逊Kindle上的分成是典型的五五分成。相对而言,苹果提出的建议无疑更有吸引力。
篇11
[ 4 ] 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8.
[ 5 ] 李慧楠.年轻读者拒绝增强型电子书[EB/OL]. (2015-03-21)[2015-04-20]..
[ 6 ] 马克・派辛.Ebook3.0增强型电子书究竟难点何在?[EB/OL].(2013-07-25)[2015-04-15]..
[ 7 ] 腾讯科技讯.Immersedition推出首款小说题材交互式电子书[EB/OL].(2011-12-08)[2015-03-12].http:///a/20111208/000394.htm.
[ 8 ] 黄旦.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J].读书,2004(12):52.
[ 9 ] 资深评论员bohui.书亦社交,社交电子书服务Open
Margin正式开放[EB/OL].(2011-11-06)[2015-04-21].
http:///article/30211/.
[10] 张冰,张敏.数字阅读必然会导致浅阅读吗?:基于眼动追踪技术的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对比实证分析[J].新闻传播,2013(1):134.
[11] 胡凯.新媒体阅读争议辨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4(2):19-21.
篇12
与过去人们熟悉的纸质书籍相比,现代网络化、数字化的阅读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海量内容。首先,网络数字阅读的资料基于互联网数字海洋,所有在网络上公开过的,全部数字类资料从理论而言都可被阅读,各种类型的资料―― 学术、文学、娱乐、资讯应有尽有,数量极其庞大;其次,网络上可以被阅读的资料,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仅有文字材料、图片资料,还有各种生动的音频,和直观的视频。
第二,摆脱时空限制。网络数字阅读通过移动电子终端完成,加上无线网络覆盖的大范围覆盖,以及离线阅读功能的实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想看就看。数字阅读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阅读。
第三,互动性强。全球覆盖的互联网络带来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在基于网络的现代数字阅读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各种形式,通过网络与他人分享,彻底改变了传统形式中的封闭式、缺乏互动的阅读。
第四,灵便的阅读选择性。数字阅读资料经在进入网络之前,通常已经被完好的编辑,或在流通过程中在不断被完善,大都不仅具备传统书籍都有的标题、目录,而且还有文摘、关键词、参考阅读、读者评价等,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前能够根据以上信息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或章节阅读。
第五,成本低廉。与传统书籍相比,网络数字的阅读不仅丰富、便捷,而且成本低廉,全国民众无论收入多寡,都只要花费很少的费用就可以获得海量阅读资料。
2 网络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阅读并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弱点和问题。
第一,数字化技术不够成熟,缺乏标准化。与经历了几千年积累和发展的印刷技术相比,现代互联网、数字技术才刚刚起步,仍处在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期,数字化技术和终端设备的技术还并不成熟,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终端设备相互之间,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兼容性问题。
第二,对版权保护带来了挑战。事实上,无论形式如何多变,内容始终是阅读的主体。网络环境中的资源数量极多,但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充斥着大量无用材料,甚至负面材料,不像已经经过重重审核的纸质书籍那样具备质量保证。此外,关于互联网资料的版权保护仍然处于探索时期,网络数字资料的侵权问题日益普遍,必然限制了网络数字阅读的深入进展。
第三,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与传统手捧书卷进行阅读相比,数字化的阅读通过终端完成,难以得到“一卷在手,馨香自在”的美好感受,而且电子终端存在辐射和普遍的视力损伤缺陷,文字排版和设计也很难达到纸质书籍的效果,此外,书法、绘画等艺术也难以通过数字化全面展现,因此很多阅读者仍然倾向于选择传统纸质书籍。
3 图书馆的措施
第一,顺应时代变革,不断充实数字化阅读库。内容是阅读者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图书馆作为阅读资源的聚集地,必须不断充实阅读库。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购买现成的资料库,也可以自行建立特色文献、材料阅读库,还可以通过广泛的合作、网络集采、编辑等整理出个性化的阅读库。在构建数字化阅读库的时候,图书馆必须始终以读者的需求为核心,关注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尤其是在购买数据库时,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确认,并保证后续的跟进和精准统计,不断剔除利用率低的资源,全面提高图书馆内数字式材料的使用率。而在自行构建个性化、特色式的数字阅读库式,图书馆应该坚持专业导向,聘请专业人员,从互联网海洋中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有效材料,进行充分的整理和加工,建立必要的资料检索系统,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专业、高效的服务。
第二,优化终端服务设备。与数字化阅读库相对应的,图书馆也要建立一套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电子终端服务体系,引入先进的数字终端服务设备,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数字阅读服务。考虑到如今智能手机用户的大幅增长,适用于智能手机阅读的数字化材料和设备最好优先完成,导入更多适用于手机平台的数字化阅读材料,设计符合用户习惯,满足其阅读需要的用户界面和程序,为群众提供快捷、经济的服务
篇13
1.前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人类谋取幸福生活的主要资源和力量,而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得到了人们空前的重视。相对于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阅读而言,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
基于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阅读渐渐走进了大家的视线。数字化阅读指的是阅读的数字化,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也就是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的,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就是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等。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数字化电子出版物具有存储量大、检索便捷、便于保存、成本低廉等优点。所以,数字化阅读日益受到各国年轻人的欢迎和追捧。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和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2009年联合《2008年全民阅读活动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提到“数字阅读逐渐引起关注,纸质阅读与网络阅读相互补充”。
2.数字化阅读给传统阅读带来的挑战
2.1数字化阅读持续迅猛发展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数字化阅读继续迅猛发展,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0年增幅均超过30%,而其中网络在线阅读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增幅达65.2%。
2.2价格优势、购买便利等因素使读者转向数字化阅读
“价格优势”、“获取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方便检索信息”等,是读者选择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几大原因。通过互联网,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搜索到想要阅读的内容,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满足了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对阅读的需求。2011年,我国仅有34.9%的国民表示购买过纸质图书,这一比例比2010年的36.4%又略有降低。2011年国民年均购书2.20次,比2010年的2.63次也有所减少。
2.3内容更新快,读者与作者之间可以互动
传统媒体的生产和传播速度较慢,信息的传播往往滞后,而且内容更新困难。而在互联网平台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时地获取某些重要信息,而且作者可以随时修改其的内容,在与读者沟通后还能够随时将更加新颖的内容呈送给读者。
3.传统阅读不可替代的地位
3.1传统阅读方式为主导
所谓传统阅读,即是以印刷型为主要载体的阅读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年出版图书370万种,期刊13万种,会议文献100多万篇,专利文献、技术标准、产品资料100万件以上,其中至少90%以上仍然是以印刷型为主的纸质文献。阅读纸质文献无需专用设备,且具有权威性、保存成本低、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势,其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和必然的。传统阅读之所以受到读者青睐,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的纸质阅读能让人进行深入的研读,在深厚而广阔的文字世界中,品味细节、严谨思维从中获得自己真正所需要的知识,去唤醒世界、改造世界。这是此种阅读所持有的特殊优势,也正是那么多读者仍然坚守这块阵地的真谛所在。 这一优势是数字化阅读所不具有的、无法取代的。
3.2数字阅读内容难以保证
在以网络阅读、手机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中,小说题材占了绝大的比重,随着电子读物的普及也新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因为网络上文章不需要通过审核批准,大多属于个人的行为,所以文章质量内容难以确保,难免涉及暴力、信息不利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虽然数字化阅读以日新月异的方式和速度在发展,调查数据同时显示,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七成以上国民偏好的阅读形式。中国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表示,“虽然数字阅读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传统纸质读物阅读在目前来看仍将是我国国民阅读的主流形式。”
比较而言,数字化阅读的碎片化、娱乐化特征明显,特别是在阅读纸质图书方面,多数读者还是保持着很深的感情和非常凝固的习惯。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数字出版和传统纸质出版将共同发展,而这种局面无疑扩大了人们的阅读选择范围,更有利于国民阅读率的提升。
3.3数字阅读的发展以传统阅读为基础
现阶段各种新媒体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传统出版提供的内容支持。即使在日本这样数字化阅读已非常普遍的国家,数字媒体与纸质媒体仍必须互动,才能赢得利益最大化。相比传统阅读,数字化阅读永远不可能给人带来的是阅读上的美感。一种纸张随手翻阅的惬意,正在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渐渐丧失,而这种阅读的是任何电子产品无法取代的。
4.图书馆的应对
在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共存的今天,读者既离不开信息化和数字化带来的方便,又不能离开纸质文献信息,特别是相当一大部分的中老年读者群尤其如此。这样的局面给图书馆读者服务增加了两个方面的压力,既要考虑馆藏纸质资源的利用,又要考虑馆藏数字资源的利用;既要满足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又要满足读者的传统文献需求。
5.结束语
阅读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精神。首先,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阅读的东西多了,他的应变能力就会提高,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说出来的话也就有水平了,同时他还会成为一个文质彬彬、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其次,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气质是内在的东西,它只有靠一定的主观努力和文化知识磨砺出来,而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阅读;再次,阅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读不同的书能够影响或改变人的不同方面,对人生有益的书,无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不同内容的书,则是人类在不同领域内的智慧的结晶。
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性情,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而这些也同样是我们人生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通过传统的纸质阅读,还是通过现代的数字阅读,只要是能获取能让自身受益的思想、知识或者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道路能添加哪怕是一小块砖瓦,那就尽情的去阅读,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