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园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认识。认为幼儿园接触的是3—6岁幼儿,把孩子带好,用不着花很多精力搞教科研。再说,幼儿教师毕业于幼儿师范学校,虽专业素质好,但理论功底薄,研究水平低,没法搞教科研。二是教科研活动形式单一,总是业务园长或教研组长说、念、讲,教师则一味地记录、听讲。三是教科研活动内容经常跟着“流行风”走,外面流行研究什么,幼儿园也就跟着模仿照搬,不会在分析别人之长和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搞得教师随“风”摇摆不定,兴趣不大。!
为了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我园着力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加强思想管理,强化教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认识活动。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能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管理规范化的需要。作为园长,应把教科研放到幼儿园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优先考虑和安排,树立“科研兴园”的工作指导方针,加强教科研思想管理,反复宣传教科研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教师的畏难情绪,帮助教师从教育发展、自身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理解教科研的必要性,从而唤起教师投身教科研的自觉性。园领导要身体力行,带动骨干教师进行示范,结合实际工作,扎实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园领导参与进行了“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思想的渗透”、“如何开展幼儿体育教育活动”、“幼儿珠心算教育”、“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育”等研究,从而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二、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研究氛围。
首先,园领导和教研组长作为教科研活动的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教师,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与需求,允许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教科研活动中,与教师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既做指导者,又做平等的参与者,与教师共同研讨,虚心听取意见,及时鼓励和肯定教师的创见,善于提出教师存在的问题,启发教师思考。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下,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缩小了,使教师产生被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乐于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第二,管理者应从实际出发,了解教师研究的需要,以解决教师工作中的难点、困惑为重点,将研究的需要融入教师的需求之中,以教师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研究的“突破口”。我园常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了解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疑惑和对教科研活动内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教科研活动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欢迎,因为它切合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增强了教师主人翁意识。比如,以前我园的教研观摩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园领导确定观摩内容与人选,在调查表中,许多教师认为这样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园领导根据大家的意见,将指定观摩与“自报观摩”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层层竞争选拔,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教研观摩活动;另一方面,对于能力弱一些的教师也要提供机会,通过个别指导,为她们参与教研观摩活动并取得成功打下基础。
第三,改变以往管理者的“一言堂”、“独角戏”的教科研活动方式,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教科研活动,注重发挥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讨,提高活动的质量。我园的教科研活动形式有:
1、运用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师学习研究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知识等基本理论。!
2、邀请有关幼教专家来园作教科研专题讲座或是现场观摩,就教师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释疑与指导。
3、教师围绕一定主题进行轮流主讲,主讲人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主讲内容,设计出讨论题目,组织大家开展讨论,最后并进行总结。
4、经常开展教研观摩活动,并认真进行评析,提出合理建议。
5、有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教师到南京、上海、苏州等地幼儿园进行观摩活动,回来向大家传达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开展研究和讨论。
6、向家长或同行开展教科研成果汇报评比活动。
三、鼓励教师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努力发挥自身的潜力。
篇2
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
(一)幼儿教学中赏识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狭义地讲,教师每一次的赏识目的都应该有所区别。而现在某些教师一味推崇作为一种手段的赏识教育,而非作为理念的赏识教育,势必导致赏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明确。
(二)教师赏识脱离幼儿的实际情况
赏识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而教师对赏识的认识及运用决定了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所以当赏识教育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因素不得不被列在首位。在实际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一味强调“赏识”而忽略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忽视儿童对赏识的认识,忽视儿童对教师的所谓“赏识”接受与否。[2]这并不是说要将赏识藏着不让幼儿发现,也不是说否认教师对孩子的夸赞,只是在利用赏识这样一种教育方法时要从孩子的心理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想他们所想,给予他们真正能接受并达到教育效果的赏识。
(三)幼儿园教学中赏识方法单一
赏识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依靠各种赏识手段发挥最大的作用。赏识教育在方法上既存在质的难题,又存在量的缺失。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乏赏识教育的实践者,某些一线教师将赏识简单地等同于机械表扬。赏识方法的机械性是赏识教育只重“技”不重“道”的表现,一味以“真乖”、“真好”、“真聪明”赞个不停,简单的重复表扬成为教师的口头禅。[3]
三、赏识教育中问题解决的策略
赏识教育首先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所以幼儿教育中赏识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应着手于幼儿教师教育思想理念的准确树立。
(一)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幼儿的发展是赏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赏识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幼儿开展。要明确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孩子出发,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幼儿的聪明才智。
(二)提高幼儿教师赏识教育水平
赏识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教育,它需要赏识者的聪明才智、科学方法及充满艺术的感召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素质。
1.丰富教学活动,充实赏识内容。首先,要明确教师赏识的应该是孩子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成绩本身。每个孩子都有特质,如相貌、力气、智商等,许多人都喜欢夸耀孩子聪明、漂亮,但北欧一位教授却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4]可见,教师更应该明确赏识针对的是孩子的努力而非天生的特质。在幼儿园手工教学中,不仅要看孩子优秀的作品,还要看他们各自的努力,更应赞赏孩子努力认真的态度。其次,教师要独具慧眼,赏识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孩子习以为常的优点上,而要挖掘甚至搜索他们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表现出教师的独到眼光,让孩子得到一些新的肯定,便于孩子全面发展。
2.积累幼儿教学经验,灵活运用赏识方法。教师的教育水平离不开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在工作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丰富赏识方法,并灵活运用。
篇3
(一)组织各种形式美术活动的能力
要善于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和动作组织美术活动,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如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作意图,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关联,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采用的是多渠道的、开放的、动态的美术活动形式,更多的与幼儿的生活、游戏融合在一起。
(二)将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
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和描述,尤其是生动、具体的情景性语言,将美术技能中一些抽象的内在规律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浅显道理,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里强调的操作并不是幼儿美术具体技巧,也不是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在多种感官协调下所获得的体验。对幼儿今后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发展来说,这远比单纯的技巧要重要,并且有意义得多。
(三)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想法和表达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幼儿所特有的不受客观世界规则所约束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创造天赋。幼儿美术作品的珍贵之处,恰恰就在于他不受任何条框和规则的限制,不用考虑逻辑和比例,凭他们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觉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幅精美的或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能并不比一幅随意的涂鸦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幼儿创造性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
三、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园要顺利地开展美术活动,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努力营造一种不是模式化的、具有延续性和目的性的、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去感受不同环境的气氛,丰富审美情趣,开阔心胸视野。如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去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艺术博物馆等,让幼儿在大量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独特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穿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博物馆与展览是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提升个人素质。在特殊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在活动室环境中无法感受到的。也可以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篇4
(二)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本身相对较小,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按国家规定,每个班级应是“三教一保”,但是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个班级只有一名幼儿教师。笔者曾经对某农村幼儿园进行访问,发现全园共8个班级,而仅有9名幼儿教师(包括园长),通过与在园幼儿教师的交谈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十名幼儿。据了解,本园有幼儿教师在编名额,而且也有新考入的在编幼儿教师,但是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多数幼儿教师在工作几个月后就选择离开。农村幼儿教师不仅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还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还要管理幼儿的日常生活,特别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如果受到伤害,家长就会将责任归于幼儿教师,这就给幼儿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幼儿教师还面临着重大的生活压力,在工作之余还要顾及家庭的日常生活。
(三)农村幼儿园缺乏科学的管理
多数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学历偏低,而且多数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缺少幼儿教育管理的经验,园长缺少科学的管理理念。多数农村幼儿园采取非民主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传达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无法体现幼儿教师的主体性。管理者对工作之外的事情不予关心,对幼儿教师缺乏关心,更有甚者不理会幼儿教师的意见,不尊重幼儿教师,致使幼儿教师流失。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农村幼儿园管理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有耐心就可以,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并且认为幼儿教师是以打工者的身份为园方服务,办园者和教师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非常不尊重幼儿教师。这就会渐渐增加幼儿教师的不满,使幼儿教师丧失教师应有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此外,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差,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要远远低于城镇幼儿园,这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所以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会选择调动工作。而且,农村幼儿园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无法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幼儿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
二、稳定农村幼儿师资队伍的策略
(一)完善农村幼儿园的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制定严格的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园的聘任标准,丰富幼儿园的招聘内容。农村幼儿园不仅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合理流动,还要采用相应的方式制约非在编幼儿教师的任意流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聘任制度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在完善农村幼儿园聘任制度的同时,要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特别是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在编名额,同时缩小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之间的工资及其他社会福利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参与评定职称的机会,公平地对待农村幼儿教师,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改善农村幼儿园工作环境,减轻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这不仅会阻碍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所以,农村幼儿园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增加幼儿园的财政收入,并适当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条件,增加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幼儿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能力,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幼儿园要增加园内的工作岗位,招聘更多的幼儿教师,保障园内班级配班的最基本名额。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还要减少每个班级的幼儿名额,适当调整师生的比例,保障幼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幼儿。此外,幼儿园要组织适当的集体活动,便于幼儿教师抒发自己的情绪,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同时,增加幼儿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进幼儿教师之间的情感,便于幼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以便预防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三)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的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所以,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不断掌握全新的幼儿园管理理念。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关于幼儿园的事务要多听取幼儿教师的意见,根据多方面的建议改善幼儿园的办园环境。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还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对教师团队进行人性化管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幼儿教师,多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教师的真实想法,帮助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及生活中的困难,为农村幼儿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给予幼儿教师安全感与归属感。农村幼儿园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给予幼儿教师适当的物质奖励,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问题。同时,国家要多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篇5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幼儿园游戏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游戏是儿童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幼儿教育中需要这种游戏精神。因为幼儿天真灿烂,他们只想追求当下自由的生活,对于游戏有一种天生的目的性。游戏是儿童天真灿烂、追求自由天性以及潜在能力的代表,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种措施,是挖掘智力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同时,推进儿童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个性品格的培养。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发挥本身的创造能力,还能推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并且还能锻炼个人的意志力。所以,幼儿园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幼儿园游戏教育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改革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现状,坚持科学的教育信念,带动儿童的自主性,让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能有效激发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技能,从而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获得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过程
小孩在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游戏是自由独立的,是每时每刻都能进行的,比如在餐前的数字游戏;户外的身体接触游戏;口语游戏等等。这些游戏的内容、过程、空间、难度等都是可以随时改变的,非常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需求。
2.促进儿童认知的开展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与他人、物体、环境相互作用,借助语言的互动交流,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探索和实施,满足他们探索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获得社会经验的一种特殊方式。3.推进儿童社会性的开展在幼儿园游戏的情境中,儿童需要和伙伴互动交流、互相协作、一同选择、组织协调、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且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监督、评价自己以及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过程其实就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二、创新游戏内容
1.加强儿童的生活体验,创新游戏内容
儿童想象力是对于记忆表象所进行转化来的过程,而记忆的表象则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加强儿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需要对游戏的创新和实践不断改革。比如,在“小熊造房子”游戏活动中,要多组织儿童去搭建各类建筑物,也可以让儿童自行去搜索和房子相关的图片资料,加深儿童的表象记忆,在熟悉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幼儿游戏活动,这样一定能起到有效的成果。
2.需要延长游戏教学链条
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都只出现在校园内,幼儿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比较严重,在游戏中的知识性和技巧性收益较少,所以,需要在儿童游戏任务的驱动下,不断创新游戏内容、拓展游戏的纵向、横向空间,这样才能使幼儿园游戏更加有趣,更能提高游戏的效果。比如,可以为幼儿设计《我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题目,让幼儿回家后收集家里的声音、照片和物品等资源,然后在班级内进行展览,让幼儿在课堂上讲讲我和哥哥姐姐的故事,评比一下哪位小朋友收集的资料最全、故事讲得最好,过后可以对学生展开亲子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扩充了游戏的实践容量和空间,加强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能有效达到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目标。
三、对于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策略
1.幼儿园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注重观察
老师可以通过制订教学计划,有方向、目的和步骤地指导儿童开展幼儿园游戏,利用游戏教育的作用,明确指导的方向性。
2.游戏中发挥儿童的主动性
幼儿在游戏中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游戏伙伴,决定游戏活动材料的技巧和方法,即自己能够决定游戏玩法、和谁玩以及怎么玩。老师适当地给幼儿提供帮助和指导,不但能增进老师和儿童之间的感情以及扩展幼儿语言,还能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幼儿年龄段指导游戏
幼儿的年龄不同,使游戏的方式种类也有所不同,对于老师的指导态度也是有所区别的。老师在组织游戏时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针对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施教。总之,幼儿园游戏是一种愉快且有益的自由活动,不但能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又能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幼儿园游戏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学习契机,有趣的游戏活动能让小孩全身心投入,游戏是一种能表现和肯定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活动,有利于幼儿主体发展和培养的教育价值。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以幼儿主动性学习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所以,老师应当把幼儿园游戏当成基本教育活动,关注幼儿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幼儿都富有个性地发展。
篇6
一、关注主体间性的教学关系
在西方现代哲学中,随着二元论思维范式的瓦解,福柯宣称“作为主体的人死了”,[1]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现象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罗蒂的“终极境遇”、 尤尔根・哈贝马斯的“社会交互理论”等都直接催生了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否认存在超越诸个体之上的抽象力量,诸个体的自属于诸个体自身,主体间是平等的、独立的,这也是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基础,主体间的交往使主体间相互认识、理解并达成共识,关注主体间的共通性与共同性。主体间性理论奠基了主体间性教学关系的探讨,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活动中主体间性关系体现在教师主体、幼儿主体、课程设计主体、环境主体等几个方面,教师主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课程文体、环境的交往关系,幼儿主体体现了幼儿与教师、课程设计、环境的交往关系,课程设计主体体现了与其他几方面的交往关系,环境主体也体现了与其他几方面的交往关系。主体间性关系是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主体之间平等互惠,不存在一方控制一方,或一方占有一方的现象,双方或多方的能动性、自主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重视。主体间性教学关系存在明显的优越性:教师方面,教师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强化了教师的角色意识,教师对知识的创新得到肯定,教师的价值得到尊重,有利于教师努力完成或实现其职业使命,有利于教师与幼儿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相互尊重和关怀及平等关系的形成。幼儿方面,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增强了教师与幼儿的相互理解和互动,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怀,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的探索与建构、生成新的意义,有利于独立意识的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
二、注重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
“感性”可以说是与理性相对的概念和领域,“感性”最初作为一个哲学术语从日语中发展而来,感性在日语中既是一个静态概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态概念指人的感情及获得的某种直观、形象、情感化的印象;动态过程是指人内部的心理认识活动,关注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是信息从直觉到判断的心理过程,从本质上可理解为人对事物在心理上的期待和感受。哲学范畴中的感性是指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过程及其低级阶段,指人在实践中通过自身各种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而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心理学范畴中的感性是指感觉、知觉、认知的连续过程。总之,“感性”奠基于人的各种感觉及心理活动并以其为中心。对于“体验”,存在多种看法:即一种认识方式、一种认识活动、一种活动的结果等几个方面。哲学认识论对体验进行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种存在和生存方式,强调内部感受,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认识和理解。心理学范畴认为体验常常与情感有着紧密联系,情绪心理学则认为感受和体验是同一心理现象,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感性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感性体验既包括由各种感官的外部感受而引起的情绪、情感体验,还包括因外部感受而引起的内部心理活动。
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外部鲜活的事物,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挥幼儿感官功能,产生外部感受和内部心理活动的方式。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操作性、灵活性等多种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式包括:操作法、演示法、表演法、观察法、发现法、游戏法等。幼儿在学前期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经验直接来源于各种感官对外界的体验,因此,感性体验的教学方式切合幼儿的认知需要。
三、融合生活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过程
幼儿园多元文化教学过程本身是一种生活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生活过程不是仅对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关注,也不是对零散的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的关注,而是一种界于组织与非组织、结构与非结构、继承与创新、平淡与超越之中的特殊生活过程。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具有知识教化、情感渲染、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艺术手法,能够引起幼儿的愉悦体验,发挥更好的教育功能。如:教师语言的组织、教具和学具的选用、色彩的搭配、与教学环境的联结、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与艺术密不可分,而不仅仅是日常的生活状态。因而人们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建立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平等、友爱的关系,并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将经验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幼儿在愉悦中习得经验的教学技能技巧等称为教学艺术。教学是一种艺术,缺乏艺术高度的教学是平淡的、低效的、枯燥的教学,不立足于生活的教学是丧失了原动力的教学,是背离幼儿世界的教学。教学既应源于生活,也应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性提升,这才是教学不断得以勃发的生机。所以,教学过程是生活过程,艺术源自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艺术的因子,教学活动是教学艺术展现的过程,教学过程具有生活性和艺术性的特征,是生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7
1.私立幼儿园招聘门槛不高,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
第一,现阶段,私立幼儿园招聘教师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1)私立幼儿园向社会招聘时,多数招聘下岗人员,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和少数大专毕业生。(2)部分教师是公办幼儿园或当地中小学退休的老教师。(3)还有一部分为办园者或合伙人,投资者的家人、亲戚、朋友等。第二,私立幼儿园多数聘用非本专业教师,教师本身素质不高。由于私立幼儿园的招聘门槛低,以盈利为目的。幼儿教师工资普遍不高,各方面社会保障不完善,很难转档落户,这样一些专业教师在择业时很少选择私立幼儿园。而私立幼儿园在中国幼儿园占大部分,教师需求量大,面对社会招聘只能招聘非专业的教师,这就导致私立幼儿园的师德师风降低,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水平,也是近年来私立幼儿园频频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私立幼儿园薪资低
由于私立幼儿园投资主体单一,办园经费不高,经费的主要来源除了投资者的资金外,多数依靠幼儿的保教费用。政府给予的经济扶持又很少,使私立幼儿园的经费紧张,不得不缩减聘用教师的费用。多数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工资低,其工资不以教师执教年龄的增长和教师的优秀表现而有所增加,甚至有的教师工资从未增长过。部分私立幼儿园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真正落实,私立幼儿园教师没有社会保障,教师对工作热情不高产生职业倦怠。由于收礼导致教师对幼儿的不公平对待,使幼儿接受不良的教导与影响。
3.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社会对私立幼儿园重视不足,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地位最低,一些人认为教导幼儿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道德修养、专业知识,任何一个有些文化的人都可以担任,这也成了私立幼儿园教育落后的原因。现阶段国家提高了对幼儿园教育的重视,加大对学前教育人员的专业培养,但目前中国处于调整期,各项政策未完善,导致部分私立幼儿园依旧保持原有的教育方式,聘用教师条件低,使非专业的教师仍保持自己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教师自身没有感觉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与使命感,导致其职业倦怠,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的个人素养,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不良的师德师风很难赢得家长的认可,导致家长对教师的偏见,从而导致私立幼儿园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很难聘用优秀教师,留住优秀人才。
4.私立幼儿园管理不严,管理体系不健全
私立幼儿园管理者多数为幼儿园的投资者人、合伙人,创办人。这些人中很少有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也很少有私立幼儿园聘用专业的幼儿园管理者,而这些非专业人员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足,导致幼儿园的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善的园规,没有好的领导者引领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没有及时监督,对教师的奖惩不明确、不及时,对教师的管理不完善。私立幼儿园的教师很难转档落户、评定职称,出去学习培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教师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5.国家对私立幼儿园监管力度不强
目前,大部分地方行政部门未能设立专门的幼儿园管理机构,聘用专职的幼教管理人员,私立幼儿园基本上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盲区。这样容易造成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及时。各部门分工不明确,互相监管力度低,导致有的部门只负责收费发证,缺乏过程监督,致使一些无办学资质者乘虚而入。
三、私立幼儿园师德师风的改进策略
1.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准入园门槛,招收专业人员
第一,私立幼儿园不应和过去一样要求聘用教师,要统一进行面试考核,要求应聘者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要求教师自身素养要高,做好为人师表的榜样。私立幼儿园应改变以往聘用教师的来源,要从专业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人员中聘用品德良好的教师,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教师师德师风的问题。第二,招收专业学前教育工作者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在私立幼儿园提高招收标准,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应大量聘用专业教师承担幼儿的教育工作。因为专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学习,能更好地教育幼儿,从身体、心理、智力等多方面教育幼儿。经过专业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样可以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文化素养及教师的师德师风。
2.提高私立幼儿园教师薪资
私立幼儿园教师工资、社会福利待遇不高。很难招聘有资质的优秀教师,所以私立幼儿园应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聘用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加强教师的责任感,降低教师的流动性。
3.提升私立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私立幼儿园多数不能接收教师档案,使一些教师不能在当地安家落户,从而使教师的流动性高。私立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很低,私立幼儿教师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福利待遇,使教师可以接档落户,从而使专业教师愿意到私立幼儿园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4.健全幼儿园的管理体系
私立幼儿园投资者应聘用专业的管理人才,对幼儿园进行整体改革,设定有利于幼儿园发展的园规,加大管理力度,赏罚分明,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
篇8
要加强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幼儿园要注重让教师能够结合课题进行研究或专题研究。要以教学实践为教研背景,积极的开展各种学习与讨论,让教师能够建构起较为系统的专业体系。例如可以结合园本课程的建构,积极的组织教师们系统地学习先进的课程理论,让教师们能够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与把握。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竞技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不仅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做支撑,还需要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为了能够通过园本培训,促进教师的成长,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技比赛活动。
开展教学技能的即兴竞赛。在进行园本培训时不仅仅要督促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例如有标准的口语,能够为幼儿讲动听的故事,还必须要有甜美的歌声,能够吸引幼儿的优美的舞姿,并且还需要掌握较为娴熟的技能技巧,例如折、捏、画、弹都要能够熟练的使用。同时,还必须要帮助教师们树立起自信,让他们能够明白,只要不断努力,就总会有收获。通过自弹自唱、自编自演、自制玩具、讲故事、朗诵、书写、绘画、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比赛,不仅仅可以培养教师们活泼开朗的性格,还能够帮他们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的教学竞赛。教师是否具有能够驾驭教学的能力,将会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应该要积极的开展教学评比活动,将主题统一、时间统一,内容可以不同,形式也可多样,让教师们能够各尽所能、各显其通的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了这样的活动,教师们往往会花费很多精力,通过一次次的准备、试教,最后换来一次次地提升、飞跃。通过这样的教学竞赛,可以帮助幼儿园发现教师的教学的不同模式、爱好、特长,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因人而异,用其所长。
三、通过多种评价手段,促进教师成长
(一)采取分层评价
在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教师们的实际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实践经验等多中情况,将教师分为多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不同能力来提出不同的要求与评价标准。例如可分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这几个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师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年轻的教师,可以要求提前一周写出详细的教学计划,而对于教研组长就必须要能够提前一天针对难点写出自己独到的教育方法,但是却必须要能够在活动之后进行有效的分析。但是必须要明白,教师的层次并不一定是要固定不变的,可以每一个月进行一次评估,对于那些优秀及期末综合考评达前一层次的教师,可以向高一层次递升。
(二)进行自主评价
我们可以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日常工作。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有侧重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效果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了目标的适宜性、目标的实现、方法的运用、过程的安排、幼儿的兴趣以及学习状况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自我评价时,需要根据教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阶段选取不同的侧重点。而幼儿园则需要随时对教师的自我评价进行抽查,看他们的评价分析是否客观、细致,以能够促进教师正确地评价自己,理性地认识自己,为他们今后的努力找准方向。
(三)进行过程评价
在过程评价中,则主要是看教师们的教育计划和目标是否建立在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之上,他们所选取的教育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否能够有效的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育过程中是否为幼儿提供了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指导是否体现出了个体差异等。通过过程评价,可以让教师们在观念、方法、行为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9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题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
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李缘小朋友能对照着小卡片搭直升飞机,照像机等物,立体感很强。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老师学搭直升飞机,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李缘在回家路上,跟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了解了李缘在幼儿园的情况。接着晨间活动时,李缘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小汽车,长大了要开汽车……。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史梦莹就喊起来了:“老师,李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李娜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史梦莹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 ,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篇10
二、谁在审议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体,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文化中,在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课程中,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教师、保育员、园长、家长、政府行政人员、专家、社区人员等都有可能参和幼儿园课程审议。其中,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审议的主要形式。分析幼儿园课程审议的实践,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几种不同的情况。
从目的性、经常性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审议有以下三种情况摘要:
(1)哑口实践摘要:教师之间极少交流,分配教学任务甚至相关科目后,各自完成任务,互不了解,互不关心,课程实施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有配合和整合。这种情况虽然是极少数,但的确存在。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同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幼儿园的人际氛围等因素有关。
(2)偶然为之摘要:教师之间有一些课程审议的现象,但出现频率很低,目的性不强,还没有意识到课程审议对课程实施及课程建设的功能。
(3)经常发生摘要:课程审议成为教师的一种经常性活动。教师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课程审议,以寻求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策略。课程审议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课程审议过程中专业才智得到充分激发,思想也会碰撞出火花。
从参和者的角度看,幼儿园课程审议有以下四种情况。
(1)班内审议摘要:课程审议主要在班内教师进行。在很多幼儿园里,保育员也参和课程审议。
(2)班际审议摘要:课程审议不是局限在班级内,而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不同层面。有时是年级组内的审议;有时是探究组、学科组或领域组内的审议;有时是综合性的,由园内众多人员参和审议。有些教师甚至有意识地让幼儿参和课程审议,幼儿对某些课程内容、活动形似、活动材料甚至活动规则具有发言劝和决定权。
下面是某园大(二)班的H老师和X老师及大(三)班的W老师之间的课程审议片段摘要:
教师H摘要:我的想法是既然出去一次,就尽可能让幼儿多看、多听,充分发挥调查的功能,不要局限在看“河流”上。
教师X摘要:我认为不是不能看别的,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主次。看被污染的河流是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只用了6分钟,而看奶牛场却用了11分钟,看老年活动室也用了9分钟,看埋电缆用了15分钟,在路上随意走走看看也用了不少时间。是不是?
教师H摘要:我认为自己还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虽然看“污染的河流”只用了6分钟,但达到了调查的目的。我设计的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感知河流被污染的状情况,并知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清楚地盾到了河流被污染的状况,也闻到了气味,还看到了两个排污口,我想上目的已经达到。
教师W摘要:其实,你们可以沿着河走一走,也许还可以发现其他污染源。
教师X摘要:也可以从当地居民那里了解河流原来是怎样的,污染以后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师H摘要:当时人只注重让幼儿感知河流污染情况,没有考虑那么多,时间也到了10点25分。其实可以再深入一点的。我的目标是不是太死板了?
教师X摘要:是的。根据昨天的情况,你在那时返回是合理的,孩子又累又渴,应该终止活动,主要新问题是整个上午的时间布置不合理。
教师H摘要:我真的觉得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参观的机会,让幼儿多看一些东西。
教师W摘要:多看是不是要以完成教学目的为前提?外面的东西很多,随意让幼儿看是永远看不完的,我们是老师,我们和家长带幼儿出去是不是应该有点不一样?
教师H摘要:是的。
从上述课程审议片断中可见,教师的熟悉由不一致逐渐趋向一致。当然,教师的熟悉并不是任何时候趋向一致都是合理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课程审议都能导致教师熟悉的一致,这里有一个标准的新问题。
(3)园际审议摘要:幼儿园之间不定期或定期就共同关心的新问题展开审议。不同幼儿园的教师组成旨在解决课程新问题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幼儿园之间通过课程审议可以优势互补。
(4)社区人员参和的审议摘要:课程审议的参和者不限于幼儿园的幼教工作者,社区人员也可以参和。其中包括社区专业指导人员(教研员、幼教探究人员等)、家长及其他社区人员。这些人员给幼儿园教师带来新的视角、新的知识、新的资源,也可能会给幼儿园教师带来新的挑战、新的困惑。社区人员和幼儿园之间观念的一致性水平决定了这种审议的成效。以下是社区人员参和课程审议的案例片段。
教师D摘要:幼儿用纸盒建成摩天大楼后,觉得纸盒的颜色不好看,有的小朋友提出在大楼上刷颜色。但大楼太高了,幼儿怎么也够不着,就着急了。我站在边上也急了,就对他们说摘要:可以把楼房放倒,这样就可以蹲着途。小朋友很快给楼房上了漂亮的颜色。
教师D摘要:我怎么就没有想到用这个办法呢?
社区参和者摘要:我觉得这样做并不是最好。
教师G摘要:是不是包办了?
社区参和者摘要:好象不符合你们正在实践的实习场的“逼真性”原则。
教师D摘要:什么是逼真性?
社区参和者摘要: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个楼房是建好后放倒再装饰的吗?实习场是摹仿生活的,和现实相似的。
教师G摘要:幼儿会不会把工作当成游戏?
社区参和者摘要:其实,真和假对幼儿来说,可以很快加以转换,幼儿一直在真理和想象中跳跃。实习强调真实是基于真实情境中新问题和挑战的真实性。在比身体更高的物体上刷颜色,幼儿以前没有碰到过,是现实的实习场给定的。它是一次挑战,一次教育机会,一次很好的锻炼。
教师的建议可能剥夺了这个机会摘要:
教师G摘要:好象是的。
教师D摘要:这样是不是也有平安新问题?小朋友站在高处刷颜色可能会觉得不平稳。
社区参和者摘要:他们不但觉得不平稳,还会觉得房子会移动,需要其他幼儿合作来按住房子。教师的功能就是平安保护。这样给房子刷颜色,幼儿能记住很长很长时间。
教师D摘要:是不是我们对实习场的原则把握得不够准?
社区参和者摘要:建议对每一条原则举例说明,就举自班级的实例,这样有助于理解。
教师摘要:让我们再想想。
三、幼儿园课程审议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1
基于“国培计划(2014)”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要,提出制定适宜的培训目标、组织适宜的培训内容、搭建网络学习空间、构建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等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构想。
(一)制定适宜的培训目标
当前一些培训机构将信息技能、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混同。信息技能侧重信息技术操作与应用;信息能力强调信息化资源的获取、加工与处理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则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层面的内容,其范围更大,这是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提升的。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相对中小学系统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在《纲要》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教与学的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各种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的组织与指导,以游戏为主要开展方式。因此,信息技术在活动开展中的应用形式与时机应具有适宜性,旨在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优化活动的开展。培训学习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等特点,培训机构应结合学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侧重其适宜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基于此,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目标可定位为:一是提高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二是掌握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并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素材创新设计与制作PPT教学课件。
(二)组织适宜的培训内容
早在1996年,全教协会(NAEYC)在《技术与3~8岁儿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早期教育中适宜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并提倡将适宜的计算机技术整合到常规的学习环境中,使之成为众多支持儿童学习的方式之一。”1999年,美国当代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苏姗•霍兰德率先在全美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潜在的好处,提出“发展适宜性幼儿园教育技术”的学术思想。基于此,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适宜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获取适合幼儿园活动需要的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适合3~6岁幼儿的信息化教学资源、采取有助于活动目标实现的信息化应用策略、搭建家园互动协作的网络平台等方面。因此,培训机构应结合幼儿园教师的信息能力基础和学习需求,并考虑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尤其是结合3~6岁幼儿的认知特点组织适宜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国培计划(2014)”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开始,指导学员4-5人自由结成小组,推选计算机操作基础较好的学员担任小组长,协同主讲教师统计小组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及学习期望,以便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内容。综合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大部分学员期望学习多媒体资源的获取与处理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基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淡薄、计算机基础差,确定了多媒体教学案例的观摩与评析,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与下载,多媒体资源的加工与处理,利用PPT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四个培训专题。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处理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确定为重点培训内容。
(三)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以服务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指导思想,结合培训内容和目标利用好看簿(也称作“易用的图片博客”http://www.haokanbu.com)搭建班级网络学习空间。首先,教师结合个人好看簿向学员讲解其功能与基本应用,使学员对其有直观的了解,并激发自己注册好看簿的兴趣。然后,指导学员在好看簿平台注册,并自主探索好看簿的功能及基本应用(写日志、写故事、发起活动、成立小组、发送小纸条等),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为便于教师和学员的交流互动、培训资源的共享及学员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教师在个人主页成立班级小组,共享小组网址,邀请学员加入班级小组,由此,完成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搭建。该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为实现面授培训和学员自主学习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加强了参训学员之间的互动、协作,并为培训结束后的跟踪指导提供了交流空间。同时,该学习空间的搭建也是启示学员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以建立家园合作的网络空间,一是方便幼儿园和家庭的互动,二是通过班级活动及幼儿状况的,增进家庭对幼儿园的了解。
(四)构建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为使幼儿园教师有效掌握培训内容,主讲教师与参训学员形成“主体间”师生关系,营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及时观察幼儿园教师集中面授学习时的反应和个人操作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构建“课堂面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培训模式,采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演练结合—个别指导—协同创作—作品与评析”的培训程序。
三、培训实施
(一)问题导向———观摩与评析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例
学习开始,选取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例大班绘本《犟龟》和中班科学《三只小猪的房子》进行观摩,分析所用媒体的类型、媒体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应用策略及教育效果,以引导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的优越性,强化其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搜集与获取多媒体素材
培训内容组织以中班科学活动《三只小猪的房子》为主线,带领参训教师完成教学活动设计和课件制作。首先,指导幼儿园教师通过网络资源获取课件制作所需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基于参训学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及实际学习需要,采取演练结合的方法,重点讲解应用百度分类下载图片,酷狗下载音频素材,以及应用优酷客户端下载视频素材的方法。学员自主练习时,采取任务驱动,使其分类下载《三只小猪的房子》课件制作所需的素材,要求获取的视觉素材有三种不同材质房子的图片,水稻成长与收割、稻草垛及各种草制品图片,大树、伐木、木材及各种木质品图片,沙土、砖厂制砖、砖头及各种砖制品图片;音频素材有朗诵《三只小猪》;视频素材有童话故事《三只小猪》、收割稻草、伐木、制砖和砌砖等。
(三)演练结合———加工与处理多媒体素材
由于下载的素材不一定都符合课件制作的需求,因此,为学员布置学习任务,即对所获取的素材进行加工与处理。首先,讲解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的常用格式;然后,采取演练结合的方法具体演示讲解各类素材的处理软件和应用方法。考虑到大多数学员都是来自农村幼儿园,计算机基础差,因此,多媒体素材处理软件的选取以绿色小软件为主,易安装,且易学易用,适合幼儿园教师的学习特点,并能满足其实际教学需要。同时,尽可能照顾到个别学员的特殊学习需求。教学采用演练结合法,为使参训学员更清晰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并保证学习进度的一致性,演示讲解采用教师屏幕广播的方式,讲解结束,学员进行自主练习,教师巡回个别指导。此外,教师将演示操作的主要内容进行屏幕截图,并标注需要注意的地方,制作成PPT,保存为图片,然后,上传至好看簿写故事,从而为学员课下自主练习提供帮助。素材的加工处理是制作教学课件的基础,该部分内容的讲解一方面是帮助国培学员获取教学所需的材料,另一方面是在素材处理软件的安装与应用过程中,强化国培学员的信息意识,帮助其掌握信息知识,提升信息能力,进而提高其信息素养。
(四)创新设计———整合应用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件是用于帮助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的计算机程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具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课件创作是将用户已经准备好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根据课件设计要求,用多媒体创作工具来组织安排,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是影响课件质量的关键。基于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选择Powerpoint2010作为课件制作软件,首先讲解幻灯片设计模板的下载与应用,然后介绍了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法方法与流程。首先,分析学习者特征,选择课件所需的素材。引导教师认识到课件是为幼儿学习及活动的有效开展服务的,因此,课件制作前应准确、全面地分析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塑料、木质和金属制品,但对故事中提到的稻草、砖或石头等材质了解不多,因此,本活动课件制作在素材选择及制作要点的考虑上旨在帮助幼儿认知草、木、砖三种不同的材质,知道其形态和用途,能区分出事物的不同材质并进行分类。
其次,设计活动环节,确定课件制作的结构。该环节旨在帮助参训教师了解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流程,并通过课例的设计与制作使参训教师理解课件制作应遵循的教育性、科学性、启发性、艺术性和技术性原则。基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特点及前面所准备的多媒体素材,课件设计与制作分为四部分:一是情境导入环节,选择性地播放视频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以唤醒幼儿的先前记忆,激发其学习兴趣;二是学习新知环节,借助图片和视频材料帮助幼儿认识稻草的形态及用途,了解木材的来源与用途,认识砖的形态与用途;三是强化认知环节,结合幼儿特点选择适宜的图片(水稻、稻草、草制品、大树、木材、木制品、沙土、砖、砖制品)插入课件中,并对图片呈现方式设置适宜的自定义动画;四是活动延伸,选择性地呈现准备好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幼儿园的草制、木制和砖制物品,并指导幼儿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
由于参训教师多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经验,因此,该环节只供参考,参训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想法合理确定课件制作环节。课件设计与制作过程,及时与学员互动交流,结合学员的练习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进度。为帮助学员较好地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方法,结合课例具体演示讲解艺术字、超链接、自定义动画(进入、退出、强调和动作路径)、幻灯片切换等应用技巧。为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先了解小组长的掌握情况,对掌握不够好的地方及时指导,再由小组长帮助组内成员,协同教师做好个别化指导工作,以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学员。
(五)小组协同创作———发起好看簿活动实现作品共享
为强化学员所学,充分利用课堂练习环节,鼓励每个小组自选主题,协同进行活动设计,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好看簿的班级小组发起活动,指导小组长负责将本组协作完成的作品提交到好看簿编写故事,积极参与活动,以实现作品共享,有助于大家相互评价、借鉴,进而提高课件的质量。
篇12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国家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国家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篇13
指示手语。指示手语指教学中用于组织、指导幼儿学习的手语,一般用于维持教学纪律,引起幼儿注意。指示手语在幼儿园教学中十分必要。学前儿童心理学表明,幼儿时期的记忆以表象记忆为主,教师在传递信息时辅以手势语,可以帮助幼儿在回忆时借助生动形象的手势语来联想有声的语言,从而牢固地记住学习的信息。例如,幼儿年龄小,对许多课堂行为规范尚不了解,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是很难在短时期内让幼儿记住的。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恰当的、固定的指示手语来作为辅助。比如:当教师在提问时总是辅以举手的手势,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便对教师“举手”———这一手势语非常了解,出现这个动作时就会很自然地作出“举手发言”的反应。
情感手语。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景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情感手语能强化教师表达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沟通师流,营造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学心理学表明,积极、主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幼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易于受到“环境助长作用”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当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情感手语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事前没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