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冲压模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冲压模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冲压模实训总结

篇1

期:___________

xx年模具设计实训总结

实训周小结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典型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实训了,我们将要进行六周的实训,我们被分为两组,两组分别在加工操作和设计两块。从现在开始,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进行与模具相处的课程了。

第一周,我们没有去进行相应的课程,而是由陈教授先进行一周的理论课。由于我们之前只有接触到塑料模,而当我们出去工作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大型企业,而在中小企业,我们是不可能只做塑料模的,我们必须还要接触到冲压模。陈教授这周主要就是讲了冲压模的基础知识与要点。

冲压模与塑料模的区别很大,塑料模是以塑料的注入成型,而冲压模主要是以外力来造成模具的成型,所以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冲压模有许多成型方法。有冲压模,弯曲模等等。

这周我们主要是接触理论知识,以便下到车间时,对一些冲压模的一些简单的认识。

实训周小结二这周开始,我们就要到校企合作的模具厂实训了,我们这一小组被分配钳工组,钳工组可能是下面三个小组中最脏最累的小组了。因为钳工是为了对一些零件进行简单的手动加工,例如打孔,绞孔,去毛刺,倒角等,这些看似不难的事,做起来却非常的要求有耐心,有耐心,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这样你才有可能把模具做好。

我们被分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对一些工件进行“抛光”,给你一张砂纸,就是把工件上的干胶水弄掉,还要把表面砂的光滑一些。这些听上去简单,其实当你真正用一张砂纸去的时候,才发现胶水不是容易去掉的,表面也不是那么容易光滑的。

我们在钳工组的时候工作最多的就是去毛刺,在去毛刺的时候要把锉刀斜着对这边去去毛刺,这样边会显得整齐许多。绞孔的时候要注意,在绞的时候要看着方向是否倾斜,如果有点歪的话就要改正过来,不然可能孔就被你弄歪了,在装螺钉的时候就不好装了,这点很重要。

这一周,从简单做起,模具就是一个细心活,不能着急,不能粗心。

实训周小结三这周开始我们就要到加工中心那去实训了。从钳工组到加工中心确实转变很大,因为这边不要你去对工件进行什么小加工了,而是用精密机床来对工件进行加工,刚开始我们听到了介绍,这里的精密机床都非常的贵,有五轴的加工机床,有精密电火花机床,还有慢走丝的机床,这些以前只听说过,却没有看见过,这次确实收获不小。

我们首先去看了慢走丝机床,机床的设备确实很精密,由于对尺寸的严格要求,所以走过一遍的丝都变成了废丝,这些主要是对一些定位等尺寸非常重要的去加工。

五轴机床是这里面最贵的机床了,操作也是一条龙的,除了装工作以外,其他基本都是由机床来负责了。

还有精密电火花机床,这里的机床和普通的电火花机床有许多区别,操作比普通的复杂一些,加工的也更精密。

虽然说我们这一周没有对这些精密的机床进行操作和加工工件,因为企业里面在加工,但是这些也不是我们这些刚接触到的能操作的,只有慢慢的去学习。

实训周小结四这一周我们分配到了电火花,线切割小组。

篇2

模具工业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模具工业一直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企业对集模具工艺、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同时也对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冲压模具设计是模具行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岗位之一。《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以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应用性,体现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

2.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选用几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项目,采用项目教学法,将模具设计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实践过程集中在一起完成。

2.1优化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贴近工程实际,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工艺编制、模具设计、质量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1)从实用性出发做相应删减或压缩一些偏离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如冲压板料的塑性变形原理、提高冲裁件精度方法、自动模设计及大型覆盖件为代表的非轴性对称曲面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及其冲模设计等;(2)增加必要的、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如冲裁、弯曲、拉深三大基本冲压加工工艺及其模具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增加或扩充含有三大基本冲压工艺的中等复杂件的典型复合模具结构和级进模结构原理图,以满足复合模和多工位级进模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需要;(3)增加冲压新技术、新工艺的前沿介绍。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展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的,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冲压的基本原理、冲压工艺编制和冲模设计方法。

本学科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冲压板料的塑性变形原理及各种冲压加工工艺及特点。二是冲压加工设备类型、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三是各种冲压加工模具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经考虑对教材内容侧重面及学时进行合理调整:冲压板料的塑性变形原理部分用极少的学时来讲;冲压价格设备类型、其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部分采用现场实训课的讲授方法,用少量的学时,通过学生在实验室拆卸冲压设备的方法,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重点讲授各种冲压加工工艺及模具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其中各种冲压加工工艺,如冲裁、弯曲、拉深的加工工艺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集中先讲完,然后阐述为完成各种冲压加工工艺所设计的冲压模具的工作原理,零部件组成及结构特点。期间增加实训课或实验课课时,综合完成一至两幅简单冲压模具的设计及加工,最后通过设计及加工简单冲压模具,安装在冲压设备上对板料进行试冲,加工出冲压制件,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完全掌握本课程内容,实现从设计计算到生产加工―即教学和生产顺利转变的过程,达到理论学习到实践动手能力完整统一的目的。

2.2项目任务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要考虑到实用性、与工厂实际工作的结合程度及所涉及知识的全面性。项目内容应多样化,难易程度应适中,让学生既能顺利完成,又能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走访模具企业及相关企业,咨询模具行业专家,对模具专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由岗位工作任务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中,以中等复杂程度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冲压件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就是一个项目,共创设了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四个子情境。课程学习情境设计如表1所示:

表1 学习情境设计

以冲裁模具设计为例,通过企业调研,选择真实案例“排气管法兰”作为载体,对其进行产品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冲压工艺参数计算――冲压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零件结构设计――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加工制造零件――装配模具――试模生产产品,完成这一完整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工作项目,教学以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为重点,通过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完成任务”为主线,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教学录像等教学手段,采用现场教学、课堂讨论、产学合一等方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推进工作项目的完成。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带着真实的工作任务在探索中学习,按照“课前准备―情境导入―目标分析、提出任务―小组讨论―归纳学习―课内任务,探索实践―课堂总结,任务布置―教师点评”的过程开展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学习。各小组的任务参数各不相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将结论在课堂内进行展示汇报,接受教师和同学的点评,并通过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判,获得最终实践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设计的完成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由于设计的工作任务覆盖冲压模具课程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相关教学内容,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

3.课程评价和课程考核形式

3.1课程评价

为了建立本课程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本课程所承当的任务,制订本教学评价方案。

评价原则:重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及结果的评价,结合工作任务、项目分析、讲解操作和专业能力考查等手段,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评价与考核。建议在教学中任务模块进行评分,课程最后进行综合模块的考核;注重课程最后的综合评价,应用实例分析与项目总结评估,考核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着重强调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3.2课程考核形式

传统的考核形式为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主要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动手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体现这一培养目标。因此,本课程的考试形式做了一定的改革,具体课程考核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考核形式

4.结语

冲压模具设计课程在模具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岗位能力的要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四个典型冲压件的案例。通过对实施效果的观察,以上针对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学习兴趣,形成一致性和连贯性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侠.高职高专冲压模具设计教学改革探讨.科技向导,2012(18).

篇3

一、课程体系的建立

根据社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我们决定将模具制造专业(高技班)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素质模块、模具专业技术模块、模具专业实训模块。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训约为1:1。

1.基本素质模块

该素质模块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语言表达、公文写作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开设的课程有:数学、语文、英语、德育、体育、计算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

2.模具专业技术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机械制图、AutoCAD、Pro/E、模具结构、材料、制造、工艺、夹具、安装、调试、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知识,能胜任计算机绘图员、模具设计员、模具制造工艺员、模具调试工、机床夹具设计员等工作。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电工学、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先进制造技术等。

3.模具专业技能实训模块

该模块能让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各种设备、加工方法、工艺等相关知识,并完成一套冲压模和一套注塑模的完整加工,能胜任模具钳工、车工、铣工、磨工、模具调试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冲压机操作工、注塑机操作工、检测仪器操作工、产品质量管理员等职位。

开设的相关课程有:金工实训、钳工实训、数车实训、数铣实训、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模具拆装和测绘实训等,教学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二、课程体系的实施

模具专业实训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应紧密相连,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冲压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相对应,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学习和金工实训、钳工实训相对应。

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和实训内容相对应。通过两套模具的完整加工,将计算机制图(AutoCAD)、计算机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Pro/E)、线切割编程、机床夹具、复杂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冷冲压/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每门课程都有了相对应的项目(模具中的零件),而所有的项目又有了一个总体的目标(一套完整的模具)。例如计算机制图的教学可以用模具上的导柱、导套等零件的绘制作为项目,线切割编程的教学就可以用型芯、型腔的加工作为项目。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的性强,理论和实训就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教学效果的总结

1.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反复对照、理解,从而缩短了认知过程,加深了记忆,能更易理解、更快接受专业知识,能更迅速掌握技能。

2.学生的实操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个个由易到难的工作任务,最后制造出一副完整的模具,学生对学习充满了自信,对操作充满了热情,操作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3.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大增加

教师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程度,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而学生也能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纠正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4.教学过程可融入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61-02

近年来,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卢龙飞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型下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探索了职业教育中的英语和专业相结合的新方法,提出了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转换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从而使职业教育中的公共英语教学更加具有职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杨润丰等人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提出了加强实践教学比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企业生产以及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卢菊洪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构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胡茵等人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从工学结合模式的内涵出发,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创新和拓展的应对策略。王婷提出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建立的方法,分析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的含义,并且提出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将工学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到《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通过广泛的社会需求调研,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华高电子五金厂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座谈、研讨,明确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从而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技术岗位为:在机电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与维修、设备维护、机床操作与加工等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机电领域的产品开发、模具设计、制造、管理、应用研究、机床操作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为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主干课程,通过《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冲压工艺的编制方法、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维修理论和实践知识,同时能够掌握冲压件的质量检验和分析方法。

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根据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确定出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并且设置相应的职业技能实训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和企业进行协作,提出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执行和课程评价的相关措施。并且关注《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以及项目化的建设。

(二)设置和课程对应的“体验课”,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环境,通过实际的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技能上的训练,并且逐步地掌握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能。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师资是制定和实施科学课程体系的保证。双师型师资的确定,不仅仅是指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一些相关培训,而是高职院校能够为教师争取到一些可以参与企业实际生产的机会。通过在企业的实际训练,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发现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缺陷,从而能够使以后的教学可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更加紧密,从而能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设置为1:1,或者使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大一些。通过开展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并且逐步地把实际项目中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教学中,加强模具设计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模具设计相关工作过程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对职业技能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指导,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冲压工艺的编制、冲压模具设计、模具的装配和维护以及冲压件质量检测与分析等专业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查找资料和文献的方法能力。

(二)完善《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

通过和企业专家以及课程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出具有普遍适应性的、和《冲模设计与案例分析》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

1.主要包括冲压生产和冲压模具,前者可以通过生产情景录像来进行教学;后者可以通过典型模具的工作过程录像来进行教学。

2.主要包括冲裁件质量问题分析、弯曲件质量问题分析、拉深件质量问题分析和成形件质量问题分析,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次品件进行演示教学。

3.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订、冲裁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和冲裁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冲载件(托板)进行教学。

4.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生产方案的制定、弯曲模总体结构设计、工艺计算、弯曲模零部件结构设计。可以通过弯曲件(支架)进行教学。

5.主要包括工艺性分析及拉深次数的确定、罩壳的生产方案的制、拉深模总体结构设计、罩壳的工艺计算、拉深模零部件结构设计。主要通过拉深件(罩壳)来进行教学。

6.主要包括气瓶的成形工艺分析和气瓶的缩口模设计。主要通过成形件(气瓶)来进行教学。

(三)开发出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课程教材。通过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一线员工开展研讨,对模具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与江铃集团模具分厂、香港惠迪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材,教材内容的制订以冲压件的工艺性分析、工艺规程的制定、冲压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的工作任务为主线,将典型零件的冲压加工方法归类为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及成形模具设计,新教材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内容选择恰当,教材难度适中,选取的工作任务真实,具有代表性且实践性强,满足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学设计后,我们按照“工学结合”的精神,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项目导向是指依托来源于企业真实的冲压件模具设计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是指以分配任务的形式,使学生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转换成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提出问题,并给学生相应的引导文件;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规则。学生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完成设计,从而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群体化协作学习能力。学生群体化协作精神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通过一些相关的实例(如实验实训、综合实训、学科技能竞赛、体育比赛和辩论赛等)来引导学生群体化协作学习和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群体化合作能力。利用BBS、微博和QQ群等网络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并且形成一致意见,从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将以前片面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改革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核,可以利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态度、平时作业情况、实践操作情况、以及工学结合模式下下厂实习等都在考核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四、结论

经过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实施,构建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精心选择并组织以真实冲压件模具设计和制造为载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冲压生产及其规律有生动、直观、全面的认知。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设计,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而且还节省了企业的二次培训,因此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篇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新时期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的教学中,更应全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现状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是高级技工学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它与冲压设备、计算机技术密切联系,属于理论与实践相交融的课程。通过讲授和实训主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冷冲模的基本理论,各种典型模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达到能自行设计中等复杂模具的技能水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实验课开出较少,或者开不出来,并且各种典型的模具不齐备,实训无法开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占用课时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

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导致学生考试成绩很好,进入企业什么都不会。

二、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的方法

1.重视课程设计,围绕重点开展教学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可确定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培养学生设计冲压模具的能力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讲授该课程时,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条主线,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零件,都遵循着相同的基本设计程序,即按冲压制件的形状、精度、生产批量等选择模具的类型,按工况选择模具各主要零件的类型,按应用场合设计模具零件的结构,在对主要零件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材料、确定热处理规范、分析零件失效的形式、计算校核关键尺寸,然后确定各零件主要部位的结构形状,直到确定各模具零件的结构尺寸。教师按这条主线讲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脉络清晰,条理明确,不自觉当中理出一条鲜明的设计思路,掌握本课程的学习精髓。

2.设计任务型教学,把握综合训练环节

设计任务型教学,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

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将冷冲压模具设计知识和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融会在一起,利用手册、查阅资料、使用标准、规范,自行设计简单模具。教师将课程设计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前有讲座、期间有指导、期后有检查和提问,指导学生按步骤逐步完成设计任务:进行计算、画草图、装配图、零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最后完成答辩。这个过程还是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这个中心展开的,也是为将来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及参加工作后的实际设计进行的演练。通过编写说明书锻炼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通过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锻炼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并且要把锻炼学生的这两种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 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实施“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发挥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执行“五位连接”教学模式。

(1)理论授课。这是本课程的基本讲授方式。由教师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教师在讲课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不可主次不分,平铺直叙,也不可避重就轻,首末倒置。所谓重点就是各章节的核心内容,在组织教学时,要弄清各部分的重点章节和核心内容,并要将其讲清讲透。

(2)现场教学。由于没有生产实际经验,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原理、各种机构和零件缺乏感性认识。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必要的现场教学,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动画演示。多媒体技术已经非常广泛地融入了现代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将某些重点、难点制成动画课件,用动画的形式演示给学生。

(4)实验教学。实践性很强是本课程的一大特点。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重视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前面已陈述的现场教学外,实验教学亦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

(5)加工制作。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其设计能力,使他们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而不是纸上谈兵,教师把模具的加工制作结合到教学中。

总之,高级技工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始终坚持贯彻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把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开展更深入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将对于教材的不断钻研,对于教法的无尽探索作为自己永恒的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跃华.《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篇6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时,发现学生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差异较大,尤其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二是钻研精神不够,主动性差,遇到一些困难,不愿意自己查阅资料,过于依赖教师的辅导;三是对自己信心不足,每做完一小部分都要教师的确认,才敢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对课程设计的选题、组织实施以及成绩评定等环节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选题

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其设计的结果也将作为《模具制造工艺学》和《模具钳工工艺学》的实训项目。我精心挑选了啤酒瓶开启器、方形接触片、蚊香支架、金属瓶盖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选题。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使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与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相适应,既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潜能,我确定了复杂程度不同、工作量不同的设计课题,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所要完成的设计课题是“单工序模”的设计,其难度不大,设计工作量适中;难度和设计工作量都较大的“复合模”和“级进模”两个设计课题,供学习成绩好、能力强、肯钻研的优秀学生选择。

二、课程设计任务的组织实施

提前布置设计任务,把课程设计融合到理论教学之中。以前的做法是把课程设计放在理论教学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的。我在辅导学生设计时发现,有不少学生对设计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都不会应用,有的甚至已经忘记了,辅导时很费力气,影响课程设计的顺利进行。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采取了提前布置设计任务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融合到课程的理论教学之中。在某个模块之前把课程设计的任务书与课程的授课计划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从学习本课程开始,就接触设计课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逐步熟悉设计课题。以“方形接触片的冲裁模设计”为例,把设计的任务分解成产品的工艺性分析、冲压工艺方案确定、模具结构总体方案的确定、冲压工艺计算、模具结构总体设计、模具零部件结构设计、选定冲压设备、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等八个部分。把这八个部分融入到有关章节的理论教学中去,学习完有关章节后,把相应任务作为课外练习布置给学生课后完成。由于这些课外作业与课程设计联系紧密,学生大多十分重视,积极性很高。到进行课程设计时,设计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经过了一次演练,大多数学生对设计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已经不再陌生,只需将所作过的资料进行修改、连接整理,便可以较顺利地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结构设计和绘图,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并有所收获,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分组进行,每个设计小组一般为两人。每个小组之间选题不同或原始设计数据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相互抄袭。并在小组内把设计任务分解到人,小组成员之间既相互合作,又都有自己的任务,人人都必须自己动手、相互督促才能按时完成。二是在设计过程中,强化过程性考核,每天检查各小组的设计进度及完成的情况,将过程性考核纳入学生设计的总评成绩中。三是准确把握设计工作量,在给每个学生分配设计任务时,根据能力不同区别对待,既做到任务充足,又保证每个学生只要抓紧时间都能按时完成。四是指导注重培养能力,对于大多数学生,指导的重点是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如何查阅设计资料和工具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答疑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生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我们就集中讲解。

计算机绘图是我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图纸必须用计算机绘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用相应的软件,如AutoCAD绘制、UG或Pro/E造型再生成工程图打印出来。通过实践,我觉得这样做有三点益处:一是与实际接轨,现在工厂设计人员都是采用计算机绘图;二是在计算机绘图便于修改,图纸干净整齐,线条粗细均匀,学生把自己绘制的图纸打印出来,容易产生成就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把所学软件技能应用于设计的机会,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技能大有益处。

三、成绩评定

我在评阅设计资料时强化了答辩环节,通常给每个学生安排5到10分钟的答辩时间,答辩环节可以发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结果进行反思、改进。学生的设计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答辩教师在仔细审阅学生的设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答辩情况和设计课题的难易程度给出成绩,此成绩占设计成绩的70%;另一部分是平时考核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如遵守作息时间情况、是否按时独立完成等评定,占设计成绩的30%。

篇7

1专业综合实训

自2012年起,学校经过多方面调研,将各专业课程设置作了重大的改革,开设了专业综合实训,即在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前,针对实习岗位的素质、技能要求,以及学生在校所学技能,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就像一次实战前的“练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特点

(1)针对性强: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已安排好了对口实习企业,有了明确的工作岗位要求。“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就是针对实习岗位,将企业的培训课程前移至校园,根据学生特点“订制”而成,针对性强。通过综合实训,提高适岗能力,更快融入工作。

(2)综合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不是一个单个的零件,而是一个较综合性的产品,所以比单项训练难度大,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查资料,综合性强。

(3)真实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不纯粹是“纸上谈兵”的项目。在实训过程中,也要以真实的生产过程为导向,安排好从设计、生产、检测的各个环节,符合真实的技术要求,以保证质量。

(4)协作性强:综合实训的项目,由于工作量大,一般采用分组完成。由组长组织3~5位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也能充分锻炼“团队协作”精神。组长安排得好,同学齐心协力,任务就完成得又快又好,若全组只是靠一两个同学“单打独斗”,实训效果就差。

(5)能力性强:在综合实训中会碰到新问题,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3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步骤

3.1制订专业综合实训实施方案

为保证专业综合实训的顺利实施,必须制订详细的计划,具体包括:

(1)选定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做到实用性、真实性、综合性,既适合岗位需要,最好是一个典型的产品,又要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数控专业的综合实训,任务就是每组完成一套冲压模或注塑模。

(2)明确实训要求:首先对学生,强调纪律要求,明确完成的任务,上交的材料,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其次对实习指导老师,强调工作规范,要对问题有预见性,哪些地方是有特别要求的,容易出错的,及早提醒学生;指导学生搜集资料、自学攻关,教育学生怎么做;把握好质量关。

(3)实施组长负责制:确定分组名单,实行组长负责制,做好组内人员主要工作安排。

(4)推进工作进度:各组作好计划,确定时间、工作内容、负责人。

(5)实行考核评比:按照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以100分制,并评出优秀组、优秀个人。

3.2分组实施

按照产品生产的工作流程,分工协作。如机电类产品,先设计零件图,再小组讨论确定加工工艺方案,评分标准,经指导老师审核,再进行加工,还要确定QC人员,自评零件加工质量。

3.3完成项目书

设计统一格式的项目书,如机电类产品项目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项目简介;画装配图;画零件图;制作零件加工方案、评分表;组员分工;个人总结;小组总结;小组考核表;个人考核表。

3.4组长答辩

以组长为代表,制作课件,对完成实训情况进行10分钟总结陈述,并回答评委老师提问,时间不超过5分钟。

3.5考核评优

(1)实训完成后应交的材料:产品、项目任务书。

(2)学生要写个人总结,组长要写小组总结,按填写实训鉴定表,作为学生成绩存档。

(3)实训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小组得分,由作品质量和项目任务书完成情况评分,占60分;另一部分个人得分,占40分,应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工作量、实践技能等内容。实训成绩通过自评、组评、教师评定。

4结语

中职学校在学生离校前开展专业综合实训,是一项重大教学改革,是积极应对企业需求,十分必要,很有成效。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怎样把这一门没有教材的综合课程,上得学生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做到既训练学生核心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又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还要做到岗位针对性强,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需要教师的智慧。学校开设综合实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同时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8

【作者简介】叶星,江苏省武进中专(江苏常州,213164)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专业实训教学;蒋翰成,江苏省武进中专(江苏常州,213164)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专业教学理论。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大力发展的好时机,但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能力培养单一,教师在授课时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职业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重组不彻底,现在一些课程改革还是“换汤不换药”,难以形成真正的项目课程。三是教学方法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实现教学转型的关键是教师队伍转型。2014年,江苏省武进中专引入德国巴符州著名职业教育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独创的“能力模型、课程大纲、方法大纲三位一体的课程和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彻底改变课堂形态,把能力模型、课程大纲和方法大纲进行有机融合,以成熟的教育项目为蓝本,开发既符合德国标准又体现中国国情的教育项目。我们借鉴这一模式先从教师团队建设入手,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培养教学转型带头人;同时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务安排带来的新挑战。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从初步实施效果看,教师团队的理念更新彻底,教学能力提升明显,教学设计思路开阔,教学手段多样,团队合作精神意识强烈。

一、 实施目标

(一)职业技能培养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转型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身心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以及知识、技能、经验、合作、交流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一切内容,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景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结合目前中国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与就业现状,胡格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班将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较深的专门化职业技术能力为目的,务使学生具备快速的岗位适应能力、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更重要的面对未来职业发展及变迁应具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学科课程体系向项目课程载体的转型

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进程来看,还没有真正摆脱学科体系,只是把某几门专业特性较强的课程改为理实一体化课程或者项目化课程等,没有完全结合职业活动岗位或企业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内容的组合和课程模块建设。胡格模式改革试验班引进胡格成熟的“手动冲压机”教学项目作为第一年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保留教育行政部门对通识课程(文化基础课)的门类、课程标准和课时的要求,逐步贯彻统一的教学理念和风格(学科知识型的课程也可以尝试自主学习,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专业教学方面,建立项目课程体系,从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完成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建立,实现有独立工作能力、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现代职业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完成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传统教学法向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转型

有了面向职业、贴近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还需要适合的教学方法。胡格模式教学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本教学原则,学习活动引用不同的学习法如独立工作法、扩展小组法、处理文字标记法、交头接耳法、旋转木马法、关键词标注法、搭档拼图法、可视化法、卡片复习法、魔法盒法等。教学实施方面逐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有效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师角色转型,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二、实施过程

(一)教学团队培训

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我校在机械工程专业部挑选6名优秀教师组建成胡格教学团队。2名教师来自机械类专业理论教师队伍,4名教师分别来自模具、车工、钳工、数控加工专业实训教师队伍。

2014年1月项目正式启动,预计共需17次培训研讨活动,分三年进行:第一年培训目标是实现教学转型,分为8个培训模块;第二年培训主题是课程开发和项目设计,为自主开发课程做准备;第三年培训主题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团队培训有三类内容,一为培养目标内容的表述,即围绕培养目标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二是团队培训,改革试验班的运行需要做好教学团队和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培训如何建立团队及有效开展团队活动。三是教学设计培训,以机械类专业某个项目为载体,培训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标准制定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统领。在学校安排下,教学团队成员与教学主管部门、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商讨、分析、确立本实验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受教育者独立、负责任(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这是课程开设、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教学团队成员参与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面对面地与企业人员交流沟通,掌握一手资料,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对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课程标准制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重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教师专业知识的优化能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三)项目课程开发

参与德方课程汉化编辑,转化学习材料。第一年课程由德方提供成熟的“手动冲压机”项目课程,教学团队在德方专家的指导培训下,对专业知识及课程内容、形式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完整的汉化版项目课程教材。同时依据德方要求与本校实际情况,编制学生用的学习材料。

开发编制项目课程。第二年专业课程由教学团队结合本校情况独立开发。我们以模具制造为载体,完成“单工序冲压模”和“复合冲压模”两个项目的课程开发。

(四)教学组织实施

教学场景构建。调整实训基地的布局,专门设置胡格模式的教学场所,授课区和技能训练区融为一体。专业设备按要求配置,普通机加工区有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台式钻床、六工位钳工工作台各8张,设置模具制造实训区。

教学组织实施。第一步,团队商讨、消化并吃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预设教学效果;第二步,分工实施,组织编写学习材料、编制教学流程及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充分准备辅材等;第三步,组织教学,开展活动,培养能力;第四步,进行效果分析、总结反思。

三、保障措施

(一)师资保障。学校挑选最优秀的教师参与该合作项目,并将之纳入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项目,千方百计自筹和争取项目经费与教学设备资金,为胡格模式改革试验班教学团队培训、课程开发、团队活动、课题研发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经济保障。

(二)场所保障。在数控实训基地扩建的同时调整规划了胡格模式教学场所,近400平方米的场地将授课区与专业技能训练区融为一体,为顺利实施胡格模式教学活动和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空间保障。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一)“教”有质的改变

1.热情高涨,积极投入。通过系统培训,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教学团队逐步掌握了胡格模式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胡格模式本土化研究工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一切“教”的环节设计都以学生好“学”、易“学”、愿“学”为准则。教师以教为乐,敬业精神有了质的变化。

篇9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力支持并多次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初期条件,结合小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社会劳动力容纳量大的特点,选择以培养创办小型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本项目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团队为主体,建立一个“广科机械加工厂”。为保证学生在项目训练中能获得预定的能力,制定工厂管理制度,模拟企业运作方式,将学生团队成员按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岗位进行分工,通过学生自己对本工厂产品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经营的实施过程,使团队每个成员得到训练。

一、团队特色

学生团队方面:参与本项目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同考查,指导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的。学生成员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求知欲强,对模具设计及制造或者机械零件加工有浓厚兴趣,对学习高新技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教师团队方面:指导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有的直接来自机械企业生产一线,设计制造经验丰富,是一支“双师”型队伍;其中指导教师团队负责人兼具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职称,是一位曾经多年从事机械工业企业生产的中型国有企业厂长。

二、现有基本条件

(一)学院及系部领导高度关注并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团队成员挑选、指导教师队伍组成、实训基地的保证、训练耗材的供应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机械系现有一座1550平方米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内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及通用机械加工设备70多台,价值700百多万元,有由10人组成的实训教学团队及完整的组织机构。

(三)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结构合理,有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

三、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一)立足现有条件,以本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平台,挑选一批优秀学生,组织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团队,以模具设计制造、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全过程为载体,组建一个 “机械加工厂”。

(二)本训练项目是借助一个虚拟的工厂组织机构,搭载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真实实体进行实际运行。在项目训练中,每个同学根据预定的角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进程中,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技术技能,为走上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项目具有“三实一虚”特点。即训练平台(机械系实训车间)真实;团队(学生和老师)真实;训练内容(外来生产业务加工)真实;组织机构(广科机械加工厂)虚拟。

四、项目运行方式

(一)运行目标

以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真实平台,在虚拟的“广科机械加工厂”组织机构中,对学生团队每个成员加以训练,使他们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多种技术技能及素养,为未来独立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二)团队成员分工

1.工作岗位设置。按照机械加工厂生产经营特点,将训练岗位设置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生产经营策划、质量管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7个岗位。

2.学生团队分工

将学生团队5个成员按前述设置的7个岗位进行分工:其中3人分别担任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另外2人分别担任生产经营策划和财务管理、物资供应和质量管理。

3.实训指导教师分工

将5位指导教师按前述7个岗位的指导要求进行分工并落实到人,形成文字文件后再在两个团队全体成员会议上宣布,在项目运行中执行。

五、项目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以对学生进行培训为主,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和加工厂的管理制度,熟悉生产环境和实训车间,了解客户下单签订合同与组织生产的流程。因加工厂条件所限,客户可由教师扮演,预定生产加工两套难度适中的塑料件模具产品,模拟与学生签订加工合同,此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场部人员负责。其中对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如:客户提品特性,所需材料的性能,产品大致设计方案,加工工艺,产品价格估算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准备。

(二)项目训练阶段

借助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加工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1.产品设计阶段

主要由工程部人员负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出具模具图纸,确定后续加工工艺方案,估算价格等。

2.备料,进行模具制造,加工模具零件,装配试模等。

3.产品设计汇总,总结解决设计问题。

六、训练方法

按照“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的”渐进式训练方式开展工作。初期,学生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进行工作;中期,学生自己工作,遇到问题时,老师给予指导;后期,学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并进行总结,老师给予评价。

七、训练内容

(一)技术类

1.根据用户提供的产品图纸技术要求,进行模具设计;编制外购件、外协件、标准件清单;

2.按照模具零件图的设计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3.根据用户提供的零件图纸技术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二)生产类

1.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生产工艺文件,按照用户提出的时间要求,编制生产计划安排表;

2.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安排,按照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内容,组织实施生产。

(三)管理类

1.根据技术部门的物资清单,清点厂内现有物资,缺额所需立即购买,保证按时按量供应生产性物资。

2.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准确及时收付工厂资金。

3.对生产过程及出厂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

4.对外经营业务策划和实施。

八、项目进度安排

(一)储建阶段

按照《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办法》组建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申报;项目获批后,与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共同商定车间及机床设备使用事项;宣告“广科机械加工厂”成立。

(二)训练准备阶段

对学生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熟悉场地和生产环境。购置训练材料,做好训练准备。

(三)项目训练阶段

1.全指导式训练。借助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2.半指导式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及其它方式对外承接简单模具设计制造和机械零件加工业务。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外业务制造工作。

3.零指导式训练。由指导老师设定项目,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质量进行测评,学生自己作出总结。

(四)项目总结验收阶段

1.项目组成员将前期训练及实践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

2.将在项目训练中设计的图纸、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等技术资料整理成册;

3.撰写发表项目成果论文;

4.向学校相关部门办理“广科机械加工厂”物资及财务交接手续;

5.组织项目验收。

九、结语

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我校以“广科机械加工厂”的活动形式的创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推广到全专业,扩大受益面,稳定并扩大创新设计教导教师队伍,同时借助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开展这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大力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创新作品的设计、制作及其竞赛活动,切实加强对我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教改教研的成果进一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以期形成地方院校中富有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10

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当根据行动导向基本思想,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进,形成由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以模具专业为例说明这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高等职业教育模具设计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来主要从事模具类产品的造型设计、模具设计、自动数控编程和模具加工制造等,培养模具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能力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着眼点。基于此,我们构建基于模具工作过程的单项实习、专项实习和综合实习“三位一体”、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单项实习目的在于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项实习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拓展能力,综合实习目的在于提升职业生产能力,三个层次的实践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见下图)。

(一)单项实习

1.基础实习模块(第一、二学期)。主要有机加工实训、金属切削设备拆装实训、计算机操作实训、工程制图测绘、计算机绘图、零件检测、模具钳工等实训。这一层次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对机械加工设备、机械加工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为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述的专业专项训练及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同时每个技能实训项目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基本功训练模块和趣味课题训练模块。例如,模具钳工技能实训分为二个模块:基本功训练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零件手工加工技术的基本能力;趣味课题训练模块(划规、榔头的制作等),进一步强化学生手工加工技术的专项技能,学生也可自由选择,自己设计加工方案,自主完成加工工作。

2.提高实习模块(第三学期)。主要有冲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塑料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中级技能培训、cad/cam实训、数控铣削实训等。教学项目针对的是从事该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等的训练,一系列教学项目的实施,确保学生达到今后从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标准。

例如,针对模具cad/cam工作岗位,我们根据cad/cam等应用软件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工作过程要求,设计了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压铸模具等若干个训练项目(如平垫圈模具、花瓶模具、眼镜模具、皂盒、照相机壳、汽车轮箍等)。教学环节的实施完全遵守其工作过程。学生经过上述若干个项目的训练,基本能达到该岗位从业的要求。

这一层次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规范学习内容和标准,使学生在掌握专业专项技能的同时,达到中级工水平。

(二)专项实习

1.校内专项实习模块(第四学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习的总体操作流程如下:学生分组下达设计任务书产品工艺性分析确定设计方案cad模具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模具零件工艺编制模具零件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学校应当成立一个由多名教师组成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指导小组,实训时间为12周(课内6周,课外6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项实训具体实施步骤及内容:

(1)模具设计与备料。学生报名选择塑料模或冷冲模设计与制造,根据报名情况分组并选择设计指导教师。设计指导教师布置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题,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备料包括标准模架与模板的定做或非标准模板和标准件的购买。

(2)工艺编制与模具加工。在教师指导下,每组学生选择最优化、最合理的设计图纸,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工工艺,分工合作,完成模具加工任务。

(3)模具装配、试模、调试。学校聘请企业的模具钳工师傅进行指导,学生全程参与,进行模具装配、试模,产品质量检测,工艺的改进尝试与模具结构的修正。

(4)总结、答辩。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交流座谈,了解学生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在实训中完成并提交:小组共同提供加工模具资料一套,包括装配图、零件图、工艺卡、模具成品;组员每人上交各自设计资料,包括装配图、非标件零件图、设计说明书、各自负责编制的工艺卡与零件图、模具制造总结。实训答辩分两步进行,一是小组模具制造答辩,二是个人模具设计单独答辩。

2.校外轮岗实习模块(第五学期)。轮岗实习是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训练,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指导,受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的专业训练。这种模式既指有两批学生交替参与,又指不同岗位的交替参与。

指导教师由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且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搭配组建。指导教师应当根据被指导学生不同的实习单位、岗位及要求,会同实习单位确定具体实习内容并拟订实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实习。

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3.职业技能大赛模块(第四、五学期)。职业技能大赛是切磋技艺、交流技术、展示技能、提升自我的一个平台。技能大赛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

在第四、五学期,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先在所有学生中开展大赛培训,培训要以职业岗位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真实工作情境或任务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激烈的竞争提高自身操作技能。然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

(三)综合实习

1.毕业设计模块(第六学期)。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与升华过程。通过毕业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实际工作和今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毕业设计选题要在第五学期完成,选题要来自实际,应用性、综合性要强。毕业设计采用基于生产过程的设计模式:产品分析—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试模、调试—试制产品,让学生把自己设计的图纸真正变成模具,并用模具加工出合格的产品,使毕业设计真正成为学生实际工作前的一次全过程模拟,缩短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2.顶岗实习模块(第六学期)。学生完成单项技能实训、专项实训和轮岗实习后,进行顶岗生产实践。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主战场,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学校的专家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合作,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企业的岗位完全以学生为主运作,他们接受的是实际工作过程的训练,学生的身份就是员工,享受企业员工的工资等福利。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制定,真正体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做,充分体现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在增加学习内容的同时,相应减少了一些课程的理论学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接近实际,更有实效,把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实现高职教育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保障

(一)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由学院与企业共同研讨、协商制定。制定培养方案时既要遵从“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认识-提高”不间断的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企业的生产规律,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不间断,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形成不间断的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循环机制。

培养方案中前三学期基本完成专业应知、应会基础知识与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培训,确保前三学期打下高职职业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中级);第四、五学期根据学生个性及职业发展规划,导入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知识及高级技能训练及面向企业的定向培训(轮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专业计划的灵活性,强化专业特色;第六学期进行岗位适应性训练(顶岗实习),养成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

培养方案压缩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1∶1。原则上定为两周理论、两周实习交替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两条主线展开:设计能力有制图测绘、autocad实训、cad/cam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制造能力有金工实习、模具拆装的认识实习、机械加工实习、数控加工专业实训。

(二)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靠学校单方来实施存在很大的难度,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结合构建校企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是最佳的途径。

高校首先要增加投入,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一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做好设备的整合工作,老设备可用于学生认识、拆装等教学环节。二是要在国内外调研基础上,购置新设备,购置的新设备要有前瞻性、先进性,还要和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新设备不应以验证性为主,而应该具备工艺性、设计性和生产加工性等教学功能。模具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宜设置理论教学区、模拟操作区、操作训练区和产品生产区,形成既是车间又是教室的实习基地格局,实现教、学、做合一,兼有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三是设法与企业联合,创建校办企业,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实训或实习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四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现场企业环境进行实际加工。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

1.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首先,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机制,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其次,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2.校企合作是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教育是根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教育对于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意义重大。通过合作,学校专业教师可以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问题紧密纳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生产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篇11

一、整合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依托行业。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进行科学的归类分析,认真分析模具行业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能力标准。明确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既要掌握专科层次的理论知识,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实现零距离上岗。因此,应当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交叉、渗透、补充、促进,并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此外,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从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本技能实践,形成实践知识的理念

基本技能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技能实践包括专业工厂参观、课件观摩、机械加工实训、钳工实训、演示实验、冷冲模、塑料模的拆装实训,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快进入专业角色;了解模具行业的发展现状;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构建实践知识的平台,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形成实践知识的理念。

(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技术应用能力

专业技能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包括CAD绘图实训、数控编程、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实训、模具CAD/CAM等配合专业理论内容的集中技能实训。

(三)专业综合实践,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使学生树立现场生产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从而完成就业前的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综合实践包括顶岗实习、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课程设计、创新制作等。

顶岗实习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毕业设计这是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所规定的设计任务,收集资料、思考研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有关模具设计、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使学生受到技术员的基本训练。

二、精心组织,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一)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高职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要具备这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实训基地,依赖于学校营造的实践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自己的办学条件,大力发展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有效地填补实践场地和设施不足的境况,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是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的质量保证

要使模具专业实践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模具人才,光有硬件条件是不够的,高质量的软件环境对专业实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将校内具有较强教学经验的教师送到生产一线培训,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参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管理,掌握生产中的工艺过程和操作要领,总结影响生产质量的关键环节和安全生产注意事项,以便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生动,与生产实践结合得更加密切,从而做到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从业,而企业的环境与制度使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难以接受。如果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较早地了解模具企业的经营与精神文化,了解职工的整体收入及各项待遇,使学生在了解中认同模具行业的前途和行业规则,以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尽快转换角色,适应企业新的环境,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因此,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是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竞争意识,切身体会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篇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模具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模具的精度、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必然对从事模具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分析,企业现有模具技术人才中,44.4%为高职或大专学历,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模具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要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是传统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加上职校学生普遍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能改变这种现状,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对此,学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确定课程体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选必须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根据对多家企业的实地调研,按照“教、学、做合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以服务衡阳市和湖南省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行业技术标准和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行业专家和企业的参与指导下,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通过岗位任务描述,总结出适合学校学生就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把行动领域转化为可以进行教学实施的学习领域,从而构建完整的合适的专业课程体系。

经过探索讨论,该专业课程体系由素质提升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五部分构成,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定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二、完善教学内容

新生入学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导致学习专业课时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现象,学生刚进入学校,就安排专业老师给他们讲解模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模具这个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告诉学生模具专业将要学习的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系统的安排;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等等,使学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有一定的期望。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到企业参观,让学生现场了解模具,对模具有宏观上的认知;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讲解,知道模具设计、制造、生产和装配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模具制造加工、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模具质检员、模具绘图员、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和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要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这些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经过学院专家和专业教师的讨论,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核和制定,专业基础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公差配合与测量、工程力学等;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主要有模具制造工艺学、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技术、模具 CAD/CAM(理实一体)、模具拆装与测绘、模具制造实训、模具安装调试与维修等。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任课老师不能按照以前的内容进行教学,每门课要突出模具知识,拿笔者讲授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教学为例,以前在讲授配合的时候,讲得最多的例子是轴与轴套的配合,而现在讲述时结合模具主要零件的配合以及装配方面的知识,比如冲压过程中凸模、凸凹模与凹模的配合,导柱导套的配合公差;在讲授尺寸、形位公差时也是采用简单的模具来授课,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和模具之间的联系,以后在从事专业方面的工作会用得上,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课程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笔者在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模具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后,结合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的设置按照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导向与知识的关系来选择、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始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整合,突出工作过程在学习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背景和职业氛围中获得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使理论和实践最大程度地融合,专业课基本上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或在模具实训中心、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可以边讲边练,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专业基础课在讲授时按照工作过程驱动、实训实施原则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教学,以项目驱动促进教学。学校有校办工厂,为强化实训与生产的结合,学生的相关实训是安排在校办工厂进行的,使学生在实训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工作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和技能的掌握。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各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也相应的有所改变,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结、综合评价;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设计、决策、实施和评价,促进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强调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

实践证明,学院的模具专业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完善工作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并且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简单地教授理论知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最后解决问题。采用该种教学模式,学生能自觉实践、主动探索、勇于创新,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使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上述课程的学习之外,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训练,使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为就业增添一份把握。

四、小结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一个制造类专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既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专门人才的动态需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将继续努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日增.高等职业教育模具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模具工业,2010(8).

[2]周兰菊.复合型模具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

篇13

一、改革培养模式,确立培养目标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一是“引进来”, 以专业教师、省市模具行业知名专家和大型模具厂家代表的建议和意见,来指导专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材建设;二是“走出去”, 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学校、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中职模具专业的办学特点、岗位能力、要素和岗位需求情况;三是“再总结”, 组织教师对中职教育与普通专科教育在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讨论,弄清专业的目标定位。中职教育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征,既不能把它办成高职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把它办成中学教育的“延伸”,要根据模具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培养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中职教育的显着特征,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切实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建立良好的中职人才特色培养模式。

二、优化课程设计,构建教学体系

(一)优化课程设计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生产岗位的需要,通过认真调查、专家认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做调整与改进,减少一些课程上的理论重复,将一些理论知识有机地融人到实践教学中去。 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由原来的1∶0.8调到1∶1,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在质量评价中,实践课与理论课同等对待,实践技能考核不及格的应延缓毕业,保证优化课程的落实。

(二)推行模块教学

模具技术的发展对模具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直接反映出模具专业内涵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要求。应打破了“先学基础理论再进行实践实习”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模块,即教学内容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模块确定后,对每一模块又提出具体要求,这样,专业针对性明显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目的更为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1)模具设计模块的要求:能运用常规设计手段和专业模具设计软件进行中等复杂程度的冲压模具、塑料模具设计。

(2)模具制造模块的要求:①普通机械加工模块。能熟练地编写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并能熟练地使用普通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②数控编程加工模块:能熟练地使用和编写数控加工程序,并能熟练地操纵数控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③模具特种加工模块:能合理地选择电极材料,并能熟练地使用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线切割机床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④模具装配调整模块:熟悉模具装配、试模、调整及维修的全过程,能熟练地使用模具钳工常用机械设备、辅助设备和相应的工装、工具进行模具装配,具备在现场分析、处理模具加工与装配工艺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专门设计职业综合能力模块,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模具专业内涵的多样化和模具行业就业技术发展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能从事模具设计、模具生产管理及模具企业管理工作。

(三)强化实践教学

改变教学方法变单一“灌输式”为现场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启发式教学.在模具实习实训场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实践巩固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同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进行训练,使学生通过训练、经过考核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训练中,采取“三层次”的实训教学法;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操作训练到综合系统设计。每―层次都贴近工厂工程实际。例如,技能操作实训就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机械加工理论知识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多种实训,主要包括普通机械加工(铣、磨、钻、车、刨)、模具特种加工(线切割、电火花),通过实训,使学生能独立使用上述加工方式加工出合格的模具零件和产品.同时在实训中以工厂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通过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做到“零距离”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