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普通外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普通外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普通外科论文

篇1

(3)教学和临床脱轨,教材各章节编排缺乏有机联系,学生最初接触时会感到难度较大,从而对普通外科专科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为下一步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PBL在普通外科学教学中的实施

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在授课前一周发给学生,要求从病因、机制、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去思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图书馆书籍资料、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查询相关资料,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解答问题。最后由授课教师对内容进行点评,有针对性地讲解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出需掌握的知识点,进一步强化本次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习要点。课程结束后进行测试,包括基础知识、病例分析等。具体选择病例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选取普通外科的常见和多发病例;

(2)病例设计不能太过复杂,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能够基本诊断;

(3)每一个病例尽量向学生指明可供参考的书目,避免学生查阅资料太困难而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例如急性胰腺炎和肠梗阻是普外科教学的重点,是较为合适PBL教学的病案。

3、PBL应用于普通外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1)学生通过独立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获取、甄选、评价信息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2)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前准备病例资料,阅读大量文献,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促进了教师对本专业医学知识的复习和再提高;

(3)同时通过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锻炼了交际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概括总结能力。

4、PBL应用于普通外科学教学中的问题

(1)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对PBL教学法不适应,过分依赖教师最后的学结而不主动参与学习;

(2)PBL教学法中教师的工作量较传统教学法大,花费时间多;

(3)欠缺能够胜任PBL教学的老师。

篇2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月刊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双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6947

国内刊号:43-1213/R

邮发代号:42-12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3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9-6604

国内刊号:11-4526/R

邮发代号:2-74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行单纯胆囊切除198例,其中,放置引流30例(15.2%),男12例,女18例,年龄32~76岁,择期手术24例,急诊手术6例;不放置引流168例(84.8%),男76例,女92例,年龄28~78岁,择期手术156例,急诊手术12例。

1.2 两组病例情况

引流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4例,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1例,化脓性胆囊炎3例,坏疽性胆囊炎1例,穿孔1例,共30例。不引流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55例,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13例,共168例。

1.3 手术方法及要点

全部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术中仔细解剖,充分显露胆总管、肝总管、胆囊管交汇处,辨认清楚三管之间的解剖关系,防止损伤肝总管及胆总管,采用顺逆结合切除胆囊。术中胆囊动脉双重结扎,胆囊管结扎加缝扎。距胆总管0.5 cm处切断胆囊管,胆囊管残端勿留过长或过短,勿过度牵拉胆囊管,在胆囊管松弛状态下切断胆囊管,防止胆总管损伤。缝合胆囊床,彻底止血后用0.05%碘伏盐水冲洗术区吸净。手术野和胆囊床用干纱布压迫3~5 min,取出无鲜血及胆汁着染。清点纱布器械关腹。根据术中情况尽可能不放置引流。放置引流者均置多孔橡胶管一根于温氏孔附近,经右肋缘下另戳孔引出体外并缝合固定.

1.4不放置引流条件

胆囊三角解剖清楚,胆囊管、血管结扎牢固可靠,胆囊床缝合严密,术野干燥,关腹前取出压迫术野之纱布干净,确认无活动出血和胆漏。

2 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引流组7例:切口感染3例,引流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不引流组4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两组均无出血、胆漏及腹腔残余感染病例。

3 讨论

目前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仍为胆囊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特别是基层医院。同时也是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术的补救措施。胆囊切除术后是否放置引流,至今仍无定论。我们国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把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置放腹腔引流作为主要手术步骤[1]。有人认为胆囊切除术后常规放置引流是必要的,并行双管引流,简单易行,效果肯定[2]。有人认为不放引流安全,并可促使患者早期床上翻身和下床活动,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3]。常规引流弊多利少,大多病例不行引流是安全的[4]。常规放置腹腔引流没有必要,但应有一定指征。胆囊切除术后有近85%的病例可以不放置引流,不但无腹腔感染、胆漏和出血,而且切口并发症少,术后发热天数和住院天数缩短,进一步减轻了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负担[5]。笔者认为应严格规范操作,杜绝或避免误伤,减少出血,确切结扎胆囊管和血管,严密缝合胆囊床,妥善处理创面,保证解剖清晰,术野干燥,争取把并发症消灭在手术过程中,不依赖放置引流管去处理并发症。胆囊切除术不置腹腔引流,如能正确运用,精细操作,也能达到与放置引流同样的效果。

实践证明胆囊切除不置引流是安全的,但胆囊切除术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困难的胆囊切除术”,三角区解剖不清或存在解剖变异、血管及胆囊管处理不甚确切或右肝管、副肝管及胆总管损伤、胆囊床渗血较多而又缝合不拢、化脓性或坏疽胆囊炎、胆囊撕裂及脓性胆汁污染腹腔等,诸多情况下,不置引流可能相当危险,甚至是灾难性的。临床上除胆管损伤外,胆囊切除术后胆漏并不少见,多见于胆囊床的胆汁渗漏。常发生在未缝合胆囊床或分离创面处理不完善的病例。少量胆漏引流通畅多无严重后果,胆漏可在数天内自愈,不遗留任何后遗症。如无引流管,将发生胆汁性腹膜炎和腹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再次手术也就难免。故在以下情况下放置引流是必要的:①萎缩性胆囊炎,三角区解剖不清,胆囊床剥离后只剩余裸露的肝组织,渗血较多者。②胆囊颈部及哈氏袋结石嵌顿(Mirizzi 综合征Ⅰ型),分离过程中可能伤及肝总管或胆总管者。③急性化脓性及胆囊坏死穿孔,胆囊三角严重充血水肿粘连增厚,使胆囊三角解剖不清、组织脆弱,分离时易出血者。④行胆囊部分切除者。⑤肝内胆囊需切开肝实质者。⑥其他原因术野渗血较多或有胆漏者。在基层医院或初学者,常规放置引流也不失为一种安全措施,一旦发生胆漏和出血引流通畅更便于处理。对于手术经验相对较丰富的术者,应尽可能减少预防性引流管的应用,合理选择放置引流管的适应证,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179-180.

[2]杨邦俊,胡进水.胆囊切除术后并行双管引流(附795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2):185-186.

篇5

严谨为医。诚信为人

2003年4月10日,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直属的北京酒仙桥医院,划归教育部,交由清华大学管理,更名为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掀开了医院建设的新篇章。并入清华大学后,医院确定了“突出专科,综合发展”的方针,制定了“严谨为医,诚信为人”的院训,聘请了吴清玉教授、张宗明教授等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号召全院职工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打造医院品牌,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秉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为把医院尽快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医院。作为副院长的张宗明教授深刻认识到,在医院从职工医院向清华大学附属医院的转变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严谨为医,诚信为人。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坚定不移地向一流医院的目标奋进。张教授倡导以“顶天立地”四字作为医院的奋斗精神。“顶天”即是攀登世界医学高峰,“立地”则为根植中华大地、服务于13亿人民。“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张教授说,“这个信心一方面来自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学校把医学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前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并全力支持医院的建设发展。借助清华大学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强大的综合实力,医院就能够站在高起点上,从政策、资源、管理、环境等各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来自医院广大职工的期待。‘众人拾柴火焰高’,全院广大职工的齐心协力、不懈努力是推动医院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张教授认为,解除人们的疾病痛苦、维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始终是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根本任务。“严谨为医”要求医务人员牢固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严格遵循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认真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并积极吸收世界医学发展的先进经验,不断开拓医疗技术创新,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要求,在张教授的倡导下,医院实现“无障碍门诊”。严格医师门诊负责制,开辟危急重症病人绿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的无障碍流程,发挥多学科联合协作的优势,使每一位病人都得到系统、合理、规范、方便、快捷和优质的“一条龙”医疗服务。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国家和社会对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广大医务人员不得不在履行社会职责、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考虑经济效益,但张教授更提倡“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信守“爱心无论位高低,治病不分人贫富”的承诺。他说:“‘诚信’对于普通人群,意味着‘诚实守信’;对于医务人员,则延伸为‘坦诚医疗、真心关怀’。‘诚信为人’是他们对‘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深化与升华,也是对‘以人为本,以德行医’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张教授提出“病人需要100%,我们给予120%”的服务理念。这100%就是“治好病、让患者痊愈出院”,这120%中的20%指的是“在治好病的同时,又把热情、敬业、奉献的精神传道给病人,让病人出院后把这种精神带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更好地奉献社会、造福人民。”

恪尽职守。突破普外科临床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张教授对普外科各种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长于肝、胆、胰、脾外科,尤其对胆道外科领域的各种疑难及复杂疾病的诊治造诣较深。他基础理论扎实,使分析、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很高;手术技术精湛,实施了诸如疑难肝癌手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许多高难度手术。赢得了同行和病家的广泛赞誉。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是普外科最棘手的疾病之一,手术风险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是目前胆道外科面临的一大难题。张教授深入钻研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各种治疗方法。大胆突破传统观点认为的手术“”。制定了根治手术、姑息切除、“架桥”式内引流等多种治疗方案,为各种类型的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延长了生命时间,提高了生命质量。有关经验总结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受到同行的重视。

由于他医术高超,特别是勇于为病人的利益承担医疗风险,因此,吸引了很多因为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而在国内一些大医院不能治疗的病人来院就诊。通过他的精心手术和综合治疗,这些病人全部得到了康复。如一例72岁高龄的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在术前的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肿瘤已侵犯门静脉,此患者既往有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瓣膜病史,5年前行心脏瓣膜置换术,4年前置人心脏起搏器,曾在北京某著名三级甲等医院就诊,被视为手术“禁忌”,后转来该院。张宗明教授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包括门静脉部分切除后重建在内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术后恢复良好。张教授还对一例急性重症胰腺炎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在临床鉴别胰腺炎与胰腺癌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成功实施了高难度、高风险的二期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再如一例骨髓纤维化并巨脾(占据腹腔大半)、伴脾功能亢进症患者,曾在全国多家大医院诊治疗效不佳。仅靠经常输血维持生命。张宗明教授予以实施巨脾(被广泛认为用于代偿造血而不宜切除)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健康。

张教授认真总结临床经验。近年撰写了《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胆道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和现

状》、《腹部微创技术临床应用进展》等专家论坛文章,对于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深入、系统、规范、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推动作用。

执着追求,攻坚医学科研难题

在科研工作中,张宗明教授主攻肝胆胰脾外科疾病的诊治创新的临床研究和动物模型细胞离子通道改变的实验研究,在外科疾病的手术改进和创新、动物模型制作、细胞膜离子通道、受体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深厚的理论、熟练的技术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绩。张教授在非兴奋细胞的钙池耗竭操纵的Ca2+通道调节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研究,首先证实了钙调蛋白具有关键性作用。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研究非兴奋细胞的Ca2+通道特性及其调节机制、胞内信号传导、分裂、增殖、代谢、分泌、乃至凋亡等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有关成果已在PNAS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已被SCI引用300多次。

张教授迄今已在PNAS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3篇,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香港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宣读学术论文10多篇;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人事部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基金各一项,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张教授新近完成的有关肝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肝细胞钙通道功能的3种主要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有关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机理的、影响胰岛细胞功能的钙通道的研究,将有一系列高水平学术。

教书育人,打造精英学术团队

篇6

做人要知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做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物质享受,生活待遇,名利地位方面要知足,不能过高要求,不要贪得无厌。裘法祖先生,他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却一直住着50平米的房子,用着上世纪50~60年代的旧家具,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中,裘先生很知足,他觉得这样就足够了,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从来不向组织,不向单位张口伸手要这要那。

做事要知不足,就是说在做事中,工作中知道自己的不足,方能改进,完善,创新,提高。裘法祖先生是我国外科医学的开拓者,先行人和技术权威。上世纪50年代就名满天下,但他知不足,不满足,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先后改进了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直到91岁高龄,他还在不懈工作,带研究生。

做学问要不知足,就是说在做学问中,不知道什么叫满足,什么时候到顶了,什么样子就足够了。才能励精阁治,排难而进,绕过崎岖山路,向光辉的顶点挺进。裘法祖先生是留德医学博士,是著名的我国外科医学专家,外科医学教育家,可谓学富五车,但仍苦学不辍,努力钻研,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发表医学论文200余篇,主持编写医学教材40余本。

人生在世,千忙万忙;人生旅途,千头万绪,归结起来,不外手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件大事。如何把握这三件大事的尺度,足与不足,何长何短;三件大事做到什么程度为好,孰宽孰窄,裘法祖院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楷模。裘先生的座右铭因其人格的魅力而彰显光辉,启迪后人,昭示人生。

篇7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复杂,临床诊疗能力参差不齐

我校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分往届本科生和应届本科生(含推免研究生)两种:其中应届生由于经历了考研,有的甚至因考研而放弃了大部分的临床实习,因此,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临床实践操作技能薄弱;而往届生和推免生要虽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但其临床诊疗能力因来自不同级别的医院和在医院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参差不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由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照搬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其课程安排也雷同,因此其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临床操作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及教材陈旧,不能很好地把握医学发展的前沿及动态,对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意义不大;再次,专业基础课设置过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难以完成,从而挤占了宝贵的临床能力培养时间。

(三)临床专业技能训练机会不足

首先,受近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年均指导学生数逐渐递增,学生接受一对一临床指导的时间相应缩减,致使临床思维相对单一。其次,由于医疗责任风险的问题,带教人员也不敢放手,致使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再次,由于准备毕业论文和应聘工作,个别学生挤占临床实践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毕业前的最后半学期更是不能全身心的投入临床实践中去!

(四)考核体系不完善

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在临床实践操作环节未形成完善的考核体系,缺乏客观的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生操作能力的优劣没有量化指标,临床专业各学科的考核方案不够细致,缺乏统一性。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针对生源的差异,因材施教

在入学后的第一学期,针对生源的临床教育及训练背景不同,因材施教,适当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增加往届生专业外语课程的学时,强化其听书读写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及翻译能力,为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开临床技能操作实训课,通过临床教师的理论讲解、实验室的带教及学生的动手训练,强化临床基本操作技能,为顺利进入临床实践好做准备工作。

(二)针对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其更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首先,适当压缩理论课程的学时比重,将临床专业研究生进入临床的时间提前,并实行弹性课程学习制度,充分利用第一学期的晚上和周末时间进行安排课程学习;其次,课程内容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再次,结合学分制,开设多元化的跨学科课程,积极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讲座、国内外学术会议,以便及时掌握医疗前沿动向,了解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和手段。

(三)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建立轮转体系

按照卓越医生培养计划的要求,华北理工大学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三年培养过程与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相互融合、有效衔接。为了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的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经过入学教育和岗前培训后,遂进入临床科室进行轮转。其培养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学年,实现医院全部临床科室及部分辅助科室的轮转,组织应届生入学次年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即二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的轮转。例如,根据临床工作的需要,内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脏内科、内分泌;外科学研究生需要轮转普通外科、骨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心外科,每个科室轮转时间为8周;第三个阶段即第三学年为本科室临床能力的定向培养,要求其担任24h住院医师不少于6个月。

篇8

由于小儿外科患者治疗配合度较差, 对其实施较为短小的手术如包皮切除、皮肤血管瘤切除等亦需要全身麻醉[1]。传统多采取静脉全身麻醉并给予气管插管, 但该麻醉方式对患儿带来较大痛苦。近年来, 临床普遍采用喉罩代替气管插管, 可减少对患儿口咽部的损伤, 但需同时使用肌松药拮抗剂[2]。鉴于此,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部分患儿的临床资料, 就无肌松药配合喉罩置入方式在外科短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8月收住本院外科患儿102例, 均为男性且住院期间均行手术治疗。依据术中麻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52例)。其中研究组患儿年龄1~9岁, 平均年龄(5.3±2.4)岁;体重10~32 kg, 平均体重(22.4±4.7)kg;手术时间15~56 min, 平均时间(24.7±9.5)min。手术类别:下降固定术8例、包皮切除术8例、鞘膜翻转术10例、皮肤血管瘤切除术14例, 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1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1~8岁, 平均年龄(5.1±2.1)岁;体重9~30 kg, 平均体重(21.7±4.4)kg;手术时间12~58 min, 平均时间(23.5±9.4)min。手术类别:下降固定术9例、包皮切除术7例、鞘膜翻转术11例、皮肤血管瘤切除术12例, 腹股沟疝高位结扎术1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术前准备, 实施静脉全麻, 其中研究组不给予肌松药置入喉罩:建立静脉通道, 依次注射0.1 mg/kg阿托品、0.1 mg/kg咪达唑仑、2 μg/kg芬太尼、2 mg/kg丙泊酚诱导后置入喉罩。而对照组则给予气管插管:在上述诱导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0.6 mg/kg维库溴铵, 气管插管。听诊双肺, 确定喉罩及气管插管位置良好后连接麻醉机。对照组患儿行机械通气, 保留患儿自主呼吸。术中维持:瑞芬太尼0.1~0.2 g/(kg・min)泵入、七氟烷吸入1.5%~3.0%。手术结束时停药, 适时拔除喉罩及气管导管。

1. 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术前、置入喉罩(气管导管)后以及拔除喉罩(气管导管)时两组患者的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水平。并统计其拔管时间及拔管期不良反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应用效果 研究组患儿术前、置入喉罩后以及拔除喉罩时心率分别为(96.3±5.2)、(97.2± 6.3)、(101.7±5.2)次/min;上述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4.5±7.4)、(96.1±5.6)、(98.2±5.7)mm Hg(1 mm Hg= 0.133 kPa)。对照组患儿术前、置入气管导管后以及拔除气管导管时心率分别为(96.7±5.5)、(98.8±6.9)、(101.7±5.2)次/min;上述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5.4±6.6)、(99.4±7.9)、(129.6±5.8)mm Hg。两组患儿在术前以及置入喉罩(气管导管)后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除喉罩(气管导管)时对照组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研究组(P

2. 2 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儿拔管(喉罩)时间为(5.7±2.1)min;拔管期间发生躁动2例, 呛咳3例, 总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儿拔管(气管导管)时间为(14.6±3.4)min;拔管期间发生躁动9例, 呛咳5例, 总发生率为26.9%。对照组患儿拔管时间长于研究组(P

3 讨论

对于皮肤软组织浅表组织手术、固定以及腹股沟疝高扎等外科短小手术, 由于时间短、刺激小, 传统多采取氯胺酮静脉麻醉[3-5]。但该方案多可引起患儿呼吸抑制, 存在发生麻醉意外的可能。全身麻醉下气管插管对呼吸道可进行可靠保护, 安全性较好。但该方案对麻醉深度的要求较高, 麻醉过程中需采用肌松药和镇静镇痛药物, 增加患儿苏醒时间, 延长复苏室停留时间, 且在拔管时患儿舒适度较差。

喉罩是一种近年来获得应用的新型通气工具。该装置介于气管插管和面罩之间, 在使用时由于喉罩在咽喉部和声门上, 一般不会对会厌部以及气管黏膜造成刺激, 患儿舒适度较好[6-8]。因此在置入和拔除喉罩时对患儿生命体征影响较小。本研究表明, 采取喉罩联合无肌松药方案的患儿在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变化幅度较小, 且显著低于气管插管患儿。此外, 在拔管时喉罩通气患儿由于刺激较小, 躁动以及呛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气管插管患儿, 表明患儿适应性较好。

综上所述, 在外科短小手术中采取喉罩联合无肌松全麻具有安全、舒适的优点, 患儿适应性好, 麻醉过程中对患儿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林慧芯,陈杰文,陈聪,等.小儿无肌松药喉罩置入在腹腔镜下斜疝高位结扎术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4):93-94.

[2] 台永祥,段宗生,吕晓红,等.肌松药对老年患者全麻喉罩通气术后咽喉痛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23):6679-6680.

[3] 韩晓航, 周南, 周锦.无肌松药喉罩通气全麻在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 2015:211.

[4] 汤京伟.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氯胺酮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分析.当代医学, 2014, 21(6):142-143.

[5] 王玉建,贺伟忠.喉罩联合无肌松全麻在儿科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青岛医药卫生, 2014, 46(3):211-213.

[6] 贺伟忠,杨义,范小丽,等.喉罩联合无肌松全麻在小儿眼科手术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24):79-81.

篇9

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TEP)在国内已日渐成熟,它是目前内镜下完成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进行成人腹股沟疝治疗的理想手术方式。为此,对本院2009年2月~2012年6月完成的56例经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龄19~68岁,平均42岁。其中,斜疝53例,直疝3例;单侧疝55例,双侧疝1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肺、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绞窄嵌顿疝需行肠管切除者。

1.2 手术方式

术前准备同开放式疝修补术,均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置患者于头低足高15°~20°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健侧,于脐下做一长约1.5 cm左右弧形皮肤切口,依次切至腹白线,切开前鞘,将腹直肌向两侧牵开显露后鞘,置食指于腹直肌后和腹膜前之间隙,在此水平间隙向左右作钝性分离。然后,以外环口为中心,以脐下切口为半径点,作一圆弧,在弧线上距切口两侧约5 cm处各作5 mm皮肤切口,以食指在腹膜前间隙指引下各置入5 mm Trocar,脐下切口置入10 mm Trocar 于腹膜前间隙,缝合固定,插入腹腔镜,充入CO2气体,气压维持在12~14 mm Hg,在腹腔镜直视下以电凝钩扩大腹膜前间隙,分离显露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精索、疝囊,充分显露Bogros间隙,判定是斜疝或直疝,如为直疝,分离疝囊后可直接回纳,斜疝则需要切开精索内筋膜找到疝囊,将疝囊与精索仔细完全分离,使精索腹壁化,清楚显露“危险三角”、“疼痛三角”。进入阴囊的疝囊剥离困难时,可在颈部结扎后横断,远端旷置。分离出腹膜外足够的空间并彻底止血后,于10 mm Trocar 置入巴德 3D Max 补片并充分展开,标记箭头对内侧耻骨结节方向,凸面向前。补片内侧应越过耻骨后中线,下方越过Cooper 韧带,外侧覆盖内环和精索并延伸至腰大肌表面,修补双侧疝时应将两块补片在中线处重叠。用钉合器将补片固定,钉合过程中要避开“危险三角”、“疼痛三角”和腹壁下血管。有学者主张不钉合固定,以减少并发症[1]。直视下释放出CO2气体,可见放置补片的间隙像夹心饼干一样重叠在一起并恢复解剖结构。

2 结果

5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135 min,平均101.9 min;术中出血量5~20 mL,平均8 mL。术中腹膜撕破2例。阴囊血清肿1例,自行吸收。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 d。1例术后复发,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治愈。余病例随访2~36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复发和手术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成人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目前,手术修补是其治疗的有效手段。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的主要方法有腹腔内置补片腹股沟疝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mesh,IPOM)、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tic,TAPP)和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TEP)。IPOM直接进入腹腔,在腹膜后修补,补片与腹腔脏器接触,术后并发症较多,国外已逐渐淘汰。TAPP虽是腹膜前修补,但是进入腹腔在腹膜前修补,腹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存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TEP是1992年 McKeman和Laws[2]首次提出,其原理是不进入腹腔,保持腹膜的完整性,在脐下腹膜前入路,进入腹膜前间隙并制造足够大空间,放置补片,在腹膜前修补肌耻骨孔薄弱区域。因此法不进入腹腔,操作完全在腹膜外完成,减少了肠粘连等并发症,疼痛轻、恢复快,逐渐成为LIHR的首选术式[3],是目前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由于其手术空间小,视野局限,操作难度大,难以从整体上辨别在开放手术时已经熟悉的解剖结构,不是一般初学者所能掌握,因此,现根据TEP操作特点及临床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3.1 手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按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分型[4]为Ⅰ、Ⅱ、Ⅲ、Ⅳ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手术适应证一直存有争议[5],但目前得到认可的是复发性腹股沟疝和双侧腹股沟疝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适应证[4],TEP是腹腔镜专业技术较强的手术,对于Ⅰ、Ⅱ、Ⅲ型疝,可首选TEP,而对于补片修补术后复发疝、难复性疝、放置补片间隙有瘢痕分离困难者不适宜行TEP;对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全麻、嵌顿疝急诊手术、凝血功能异常、全身或局部存在感染者则为禁忌证。

3.2 手术的关键技术

TEP手术的关键主要是:(1)腹膜前间隙操作空间的建立,利用脐下小切口进入腹膜前间隙,建立完整的手术空间,腹膜的破裂与否及足够大的放置补片的空间是手术成败的关键。(2)充分显露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精索、疝囊及Bogros间隙,将疝囊与精索完全分离,使精索腹壁化,也是手术的关键和难点。(3)清楚地显露“危险三角”、“疼痛三角”,能否避免损伤“危险三角”是手术能否继续的关键,能否避免损伤“疼痛三角”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4)足够大的腹膜前空间可将巴德 3D 补片充分展开,标记“M”及箭头对内侧耻骨结节方向,凸面向前,正确的放置补片符合工程力学原理。(5)补片内侧应越过耻骨后中线,下方越过Cooper韧带,外侧覆盖内环和精索并延伸至腰大肌表面,修补双侧疝时应将两块补片在中线处重叠。

3.3 手术注意点

TEP不进入腹腔,操作完全在腹膜外完成,保持了腹膜的完整性,几乎没有腹腔内并发症[6]。但由于其手术空间小,局部解剖标志难以辨认,操作精细、难度大,不是一般初学者所能掌握。所以,术中应注意:(1)脐下小切口进入腹膜前间隙后,以食指在此间隙水平向左右作钝性分离,勿进入腹腔。(2)充分显露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腹壁下血管、髂血管、精索、疝囊,充分暴露Bogros间隙,仔细分离疝囊与精索,勿撕破腹膜,此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如撕破腹膜,将气腹针置入腹腔,放出气体,于腹膜前修补腹膜破损处,重新建立腹膜的完整性。(3)分离操作时及固定补片钉合时,绝对避开 “危险三角”、“疼痛三角”和腹壁下血管。(4)足够面积的补片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7]。

综上所述,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不进入腹腔,完全在腹膜外操作,如无撕破腹膜,且无腹腔干扰,减少了并发症,疼痛轻、恢复快,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成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技术,是目前治疗成人腹股沟疝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保军,刘津,张国建,等. 无钉合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J]. 中国内镜杂志,2008,14(1):5.

[2] McKernan JB,Laws HL. Laparoscopic repair of inguinal hernias using a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prosthetic approach[J]. Surg Endosc,1993,7:26-28.

[3] 李健文,郑民华.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合理选择[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824-826.

[4]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2):126.

[5] 唐健雄. 我国疝外科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C]. 中华医学会第16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9:29-32.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近4年入院甲状腺癌病例239例,均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其中状癌19例,滤泡状癌26例,髓样癌12例,未分化癌1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共20例,男67例,女172例,年龄范围为12~71岁,平均51.2岁,病程为2 d~62年。

1.2手术结果和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中出现术后并发症5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23例,予以10%葡萄糖酸钙或钙片口服后症状消失。喉返神经损伤14例,半年后声音嘶哑症状消失,在出院前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2例随访后为永久性,12例出现低钙抽搐或手足麻木,合并有糖尿病的1例手术后出现甲状腺脓肿,予以切开引流后症状消失。

2甲状腺癌手术并发症的预防

甲状腺癌手术由于手术范围较良性病变手术范围要大,其术后并发症也较常见。其术后并发症包括声嘶,低钙血症,饮水呛咳及其他少见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声嘶和低钙血症。下列几点有助于在手术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的损伤。

2.1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时要求常规全程显露喉返神经。本组239例手术病例术后声嘶共14例,同时要求术者对喉返神经的解剖知识相当熟悉,且能够及时发现喉返神经的变异情况如非返性喉返神经的出现。在解剖时尽量用纹式血管钳在气管食管沟内与气管方向平行分离,于下向上到喉返神经入喉处,能很好的暴露喉返神经。解剖显露喉返神经只需在喉返神经主干前面解剖,不必游离喉返神经,不刻意解剖喉返神经的分支,不但不会引起喉返神经的损伤,反而容易找到喉返神经,避免喉返神经的损伤。如术中出现患者声音嘶哑,则须全程解剖显露喉返神经,以了解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如误扎,切断等,及时处理。

2.2预防血管的损伤

甲状旁腺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甲状腺上、下动脉。甲状腺术后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原因大多为结扎了甲状腺下动脉主干远端,导致甲状旁腺血供不足,少数为切除了所有甲状旁腺所致。切除两侧甲状腺腺体时,要紧贴甲状腺被膜处并完整保留包膜外侧叶上、下端附近的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术中囊内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术中发现疑似甲状旁腺组织,应将其保留或移植到颈部肌肉上。

2.3手术范围

严格掌握手术切除范围指征,尽量避免大范围的切除术,尤其是双侧全切术。充分重视首次手术,因为首次手术后造成的瘢痕粘连导致再次手术术中解剖结构不清,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发现喉返神经切断或缺损,可行自体静脉桥接修复或直接吻合。此外,操作过程精细,避免操作粗暴,止血彻底,避免盲目钳夹或缝扎对于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亦不容忽视。 转贴于

3结论及讨论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和残余癌是目前普通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其不仅与术者的操作水平有关,也与甲状腺癌的误诊和手术范围,淋巴结清扫策略息息相关。总的来说,甲状腺癌的预后与病理类型直接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未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很差,髓样癌最少见,预后介于两者之间。此外,甲状腺癌的预后还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因素有关,其余因素与甲状腺癌的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同时,甲状腺癌的并发症与病理类型也有较大的关系,本文拟通过对我院手术治疗的239例甲状腺癌进行研究,分析了并发症的类型,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赖炎东.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附356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学,2005,12(5):809-810.

[2]吕新生.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0):587-589.

[3]施英.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68-969.

[4]崔秀杰,昌新丽.甲状腺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1552-1553.

[5]毕旭东,赵晶,王海龙.甲状腺术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3):3592.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共收治5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关于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12~83岁,平均年龄54岁,经影像学及手术证实有胆囊结石43例,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结石或扩张3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胆囊癌1例,胆道有阻塞性黄疸表现者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诊断标准参照APACHE-Ⅱ评分标准:入院24 h内APACHE-Ⅱ≤8分为轻症AGP,共48例,APACHE-Ⅱ > 8分为重症AGP,共8例。 

    1.2诊断标准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①有胆道疾病史;②血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以上;③肝功能损害伴黄疸;④影像学检查提示胆囊或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胰腺炎;⑤部分病例经过手术探查证实。胆道梗阻诊断标准:①血清总胆红素持续升高;②影像学或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③胃肠减压管中无胆汁引出。 

    1.3临床表现本组患者经入院体检:T38℃~38.9℃,均有不同程度的右上腹、中腹偏左有压痛,其中轻度腹膜刺激症25例,巩膜黄染31例。实验室检查WBC14.0~20.0×109/L,血清淀粉酶升高,平均约610μ/dL(酶比色法),尿淀粉酶升高,平均920μ/dL(酶比色法)。 

    1.4方法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首先实行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量;针对胆道感染及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改善微循环。应用甲氰咪胍,生长抑素等抑制胰酶合成与分泌。同时,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以防止向重症发展。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行B超或CT检查了解胰腺病变情况。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胆囊切除,27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1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胰包膜切开引流术。

    2结果 

    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48h内病情均有所好转,白细胞、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有所下降,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T管引流者于出院后4W造影证实胆道通畅,一次性拔除,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平均2.4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 

    3讨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因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不断增加,有报道胆源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病因的60. 8%左右[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既要遵循胰腺炎的现代治疗原则,又要兼顾胆管疾患的处理,否则很难达到治愈的目的,且有较高的复发率。针对部分轻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非手术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的治疗手段,我们认为应贯穿于整个病程[3]。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首先,要详细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的病因和时间,动态观察腹痛、腹胀、腹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演变,可将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增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作为选择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术前的基础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也为下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术后的基础治疗则可阻止各种炎症反应,避免并发症[4]。大多数轻型胰腺炎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部分重型胰腺炎也可治愈。术中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尽量兼顾彻底解决胆管问题。对于非手术治疗成功者在胰腺疾病稳定好转后1~2个月解决胆管问题,以防复发。本组资料中,23例轻症AGP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平均住院2W出院,于出院后4~6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5例轻症患者和8例重症患者行手术治疗,也获得满意疗效,随访1~3年,平均2.4年,无胰腺炎再次发作。综上所述,急性轻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以非手术治疗为宜,急性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亦主张非手术治疗,一旦病情发展需急诊手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2):111-113. 

篇12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56~81岁。既往有高血压4例,高血脂3例,冠心病4例,心瓣膜病3例,房颤2例,腹部手术后2例。常见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其中上腹痛7例,脐周痛3例,下腹痛2例。恶心、呕吐咖啡样物6例,腹泻、便血3例,不同程度腹膜炎体征6例。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3例。

2结果

术前经B超、CT和MRI确诊4例,其他为剖腹探查术中确诊,误诊疾病有肠痉挛、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胃肠炎等。死亡1例,为中毒性休克、心肺功能衰竭。

3讨论

3.1熟悉本病的基本情况: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临床上可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常见原因:(1)肠系膜动脉栓塞,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子多来自于心脏瓣膜病、房颤、心肌梗死、细菌性心内膜炎等。(2)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大多数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常累及整个肠系膜动脉,也有较局限者。(3)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较少见,继发性与获得性凝血障碍有关,如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肠系膜血管损伤,腹腔内的炎症,充血性心衰,糖尿病,长期口服避孕药等。(4)非阻塞性的肠系膜血管缺血,多发生于充血性心衰、心肌梗死等可导致低血流量、低灌注的疾病中[2]。

3.2高度重视可能导致本病的诱因:对急腹症病人,当遇到易导致本病的常见的基础疾病时,应提高警惕,既要注意常见的诱因,又要注意一些少见的因素如:外伤、口服避孕药、腹部肿瘤(胰腺、结肠肿瘤)。

3.3本病特点:本病好发于老年人,有容易导致发生栓塞的疾病,当突然剧烈腹痛,早期出现腹痛与体征不相符,血性呕吐或大便,很快出现休克表现,并出现腹部膨胀,肠鸣音消失,腹膜炎体征,腹穿血性或淡黄色渗液时应警惕本病的发生。若出现下列三联征应高度怀疑本病:(1)剧烈腹绞痛但无腹部阳性体征,即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合;(2)频繁呕吐、腹泻;(3)器质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病史[3]。

3.4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

3.4.1腹部平片:特异性差,50%~70%呈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征象。如出现“僵襻征”(小肠壁和系膜增厚)、“指压征”(假肿瘤征)可作为本病的特征表现[4]。

3.4.2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报道[5]对本病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3%,超声检查可通过直接征象确定该病的诊断,并可判断肠系膜血管栓塞的类别、范围,是肠系膜血管病首选的检查方法,但肠胀气明显时难以显示。

3.4.3CT: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特点:肠管管径增宽,血栓形成区域前后管径不成比例,在血栓早期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呈较高密度,随着血红蛋白的分解,栓子变为低密度的充盈缺损。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CT特点:平扫时,肠系膜上动脉密度增高,此为新鲜血栓所形成的高密度影[5]。

3.4.4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被称为诊断血管病的“金标准”,在肠坏死之前可明确诊断,诊断率在63%~91%[6]。有以下特点:(1)造影剂反流征象,造影剂淤滞于动脉弓或逆流入动脉;(2)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呈痉挛表现,动脉变细;(3)动脉相延长超过40s;(4)肠系膜静脉充盈缓慢,静脉显影超过40s;(5)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6)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不显影;(7)受累肠段造影剂染色时间延长,肠管内亦可有造影剂,肠壁增厚等。诊断率约为61%~93%[7]。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在临床上无典型症状与体征,难以与其他急腹症相鉴别,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只有早期正确诊断,才能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201.

[2]巩方明,刘洪俊,石玉龙﹒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11(3):192﹒

[3]曾剑锋,苏志明﹒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11例的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2):221.

[4]郑毅﹒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35例报告[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7):463﹒

篇13

临床实习阶段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阶段,更是对书本知识总结并进行临床实际应用的阶段,是将来的临床工作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全球化的现在,临床医学的国内外交流愈加频繁及重要,不仅体现于文献的交流和国际会议,还包括各类疾病的国际多中心诊疗合作及各种信息的远程传输。因此,英语教学对于现今医学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普通外科学这类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率高的学科,英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医学英语是指一种以中、高级公共英语为基础,与医学(专科)紧密结合,使医务人员能以英语为工具,自如地从事临床医疗活动的一种专业英语。而医学英语因来源复杂、构词讲究、词汇量大而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现代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不仅需要通过提高现代医学生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表达临床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具有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现代化医学人才。在世界范围内,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约5亿多,而学习英语者至少在15亿人以上。在我国大部分城市,虽然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的学习,但随着教育部根据其1987年颁布《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实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此几乎所有医学院校本科生甚至绝大部分的硕士研究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一样,其英语学习转向专攻公共英语,各医学高校更加注重的是英语四、六级的全国统考合格率,而忽略了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

同时,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英语教材和公共英语的教学方法。国内尚无统一的五年制普及型双语医学教材,特别缺乏临床实习阶段可以应用的实用性专业英语教材。目前国内多数医学高校应用的医学英语教材中关于临床医学中实用性的英语内容却很少,内容比较零乱片面,其实用性及系统性均较差。同时,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灌输模式,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阻碍了医学生的语言交际及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后果是,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的临床应用脱节,学习英语的目的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以至于进入临床后仍旧无法应用医学英语。

二、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

良好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环境是解决我国目前医学英语教学中“费时低效”和“聋哑英语”的有效途径。其实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对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进行着探索,所谓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习的工具,对受教育对象进行各种教学活动时,让所有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中。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浸泡”在英语氛围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及其他活动,以减少母语的介入,从视觉、听觉及思维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英语眼、英语耳、英语脑,使学生进入一个完全“英语化”的世界。

医学英语绝不仅仅是医学单词的简单排列,而是比公共英语更加复杂的一类社会语言系统。尤其是临床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不仅代表医生对所在专业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是医生和患者、医生与医生间的交流平台,医生需要用临床医学英语为病人、为整个社会服务。在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公共英语的教学,否则就像完全分割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联系而单独学习,这样也失去了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医学英语应通过结构型沉浸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以具体学科双语教学为基础,利用第二语言教授具体的临床课程,以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临床医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具体的科目内容学习为主线,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穿插大量的临床典型病例。临床病例的学习必须把公共英语的内容融会在其中,以促进临床医学英语的学以致用。

三、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的应用

普外科是所有外科的基础,涵盖了外科很多的基础知识,普外科的实习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外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对于进一步地学习其他外科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普外科不同于内科,最主要的特点是普外科实习中有很多的临床实践操作,而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虽然已经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缺乏在实践操作中使用医学英语的能力。因此在普外科临床带教中,要求带教老师有目的、有方向、有重点地引导他们正确掌握和了解普外科实习内容以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更好地领会贯通医学英语。

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应贯穿整个带教的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授课:在临床实习阶段,每周应组织小班讲课,具体用英语讲授关于普外科临床的理论知识,使得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普外科的理论知识、普外科相关医学词汇、术语如何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进行系统地了解,为临床实践应用打下基础。(2)英语教学查房:所有医学生在普外科临床实习阶段每天都要跟随带教老师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这是英语教学最好的实践机会,语言的锻炼需要环境,只有通过和患者接触,才能学到全方位的医学英语。同时,由于对话的不确定性导致难以准备。这对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医学专业英语,同时对临床实用性英语及其相关的公共英语非常了解。在查房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掌握相应的疾病知识,同时能够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对话,有助于迅速提高学生对医学英语及相关公共英语的熟练度。(3)英语带教操作:普外科是所有外科的基础,从换药、门诊小手术到临床大手术,牵涉到很多的实际操作,这对实施沉浸式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临床带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注意在教授专科理论知识时应用英语,同时在带教操作时也要注意使用合适的英语。使得医学生不仅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能学会这些知识和操作的正确英语表达。(4)医学英语论文的写作,在现代医学中,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英语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书写英语论文,而不仅仅是中文素材的翻译,同时通过英语论文的写作加深对医学英语的理解。

临床专业理论知识课之后临床实习阶段过程中,继续进行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对于巩固和提高教学成果及对以后临床、科研工作、学术交流中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提升作用。因此在全球化的国际化规模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使临床医学英语教学更加规范及实用性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苗劲蔚.临床医学英语的教学与应用浅谈——留学美国沉浸式医学英语学习有感[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41-43.

[2]杨洋.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4):78-80.

[3]袁平华,米保富,胡洁茹.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4):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