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想品德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想品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想品德教育

篇1

与家长谈话在充分肯定学生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2.对品德较差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不断变换教育方法,做到因人施教。3.学期中间进行学生操行返家,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这样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就能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篇2

4.教育手段的单一,教育内容滞后。我国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的说教和灌输,即使搞活动的话,也仅仅是流于形式。整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没有任何挑战性,也唤不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另外,教科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同小异,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不能与社会现实相连接,使得受教育者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5.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能力,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道德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左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改变他们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标准。从而来自社会、家庭的各种负面信息都会给他们的思想品德带来不好的影响。

篇3

一、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

目前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对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只是一门辅课程,学不学习都一个样。教育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都应用于语、数、外三门课程上,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成绩才是最重要的。由于思想和认知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课程的课时很少,一般一周只有一个课时,可见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当低,是影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未做好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教师的行为会对小学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现阶段是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极强的时期,其行为或语言会受到他人的影响,不具有独立的思维。但是,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师未做好表率作用,言语、行为都有失规范性,甚至还出现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是思想品德缺失的表现,会对小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造成影响,会效仿教师的行为,进而不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教学质量大大下降。

3.教学方式存在滞后性

对思想品德教育影响最大的当属教学方式。在现代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滞后性,依旧保持着传统教师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已构不成吸引力,致使教学效率大大下降。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形式来记忆知识点,小学生对有的知识根本不理解,并未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结构。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策略

1.提高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提升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停留在成绩方面,更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个人品格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条件。为了加强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应增加思想品德课时量,了解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教材内容始终离不开思想品德建设,可见我国教育事业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等,为学生做好表率,为小学生树立榜样,小学生会进行模仿,进而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质量。

2.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课堂实践,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学生课堂实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可在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品德意识的提升。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置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小学生可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养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完善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为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

3.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课程内容方面,应丰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对内容生活化的体现,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教育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更具高效性和高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生活情境来启发小学生,激起小学生的正义感,当在生活中遇到相似或雷同的场景时,小学生能懂得如何应对,可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人们最为关注的“扶不扶”问题,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演出马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让小学生进行小品的创新,让小学生融入此情境之中,对“扶不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待到表演完毕后,教师可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并提炼出有用的观点,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小学生要保持助人为乐的态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4.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提出互动式教学模式,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在互动的过程中就实现对思想品德内容的学习,紧紧抓住与学生互动的每个环节,注重对思想品德观点的灌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帮助过他人,请每个同学都表述一下。”然后学生们都众说纷纭,然后教师把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述,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应强调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取长补短,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影响。随之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来表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个观点,并将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知识灌输给学生,并对做此行为的小学生进行表扬,以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更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利用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且思想意识正在起步阶段,在此阶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确选择。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优化课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提倡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俊琰.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小学时代,2014,(04):47.

篇4

1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2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3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篇5

一、教师的榜样作用

陶行知曾说:“德高为范,学高为师。”人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幼儿教师只有自身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对幼儿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教师的道德情感与幼儿的道德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幼儿产生影响。有一次,我带小朋友外出散步,路上看见工人倒垃圾,我掩着鼻子说:“臭死了,快走!”万万没想到,这无意中的言行竟然产生想不到的后果,事隔不久,在一次教育幼儿尊敬劳动者的道德认识的谈话里,竟有孩子说:“清洁工,臭死了,我才不尊敬他们呢!”听了孩的话,我深感内疚,这难道不是教师道德情感的偏差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吗?事实证明教师自身必须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影响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形成。所以说,幼儿德育应该从树立榜样,激起情感入手,以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主。

二、师爱的鼓励作用

教育不能没有,师爱是转换幼儿思想工作的先导。思想教育是人与人心灵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是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礼的巧妙结合。孩子在家需要父母爱,来到幼儿园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对幼儿的帮助和教育。我班的佳佳小朋友,由于父母在外跑生意长期不在家,由保姆照顾,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孤独、散漫,动不动就打人,我主动亲近他,关心他,用爱照顾他,不久,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说的话他愿意听,喜欢和我在一起,我经常以故事的形式教育他。有一次,保姆很迟接他回家,我把他抱在怀里,安慰他说:“老师做你的妈妈好吗?”他点点头,把我抱的紧紧的,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是情感上的满足,从此以后佳佳变了,不但不打人,而且学习认真了,守纪律了。讲礼貌了,喜欢参加各种活动。

师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动力,是作好思想转变的一把金钥匙,它将激励幼儿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比如:对于聪明活泼的孩子,通常拥有许多崇拜者,大家都喜欢,顽皮、笨拙、能力差的幼儿则容易受排斥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越是这样的孩子,老师要给他们多几分关怀和爱护,使他们知道老师喜欢他,从而增强自信,最是幼儿满意的是老师的爱。此外,还要善于观察,了解他们,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尽量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提高进步,当有点滴进步时,应在集体中给予表扬,使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同样受到大家的关注。人非草木,爱心和关怀常能感化思想和行动。

三、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教材思想性及幼儿当前思想状况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音乐课“好朋友”,通过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语言构成艺术形象,给幼儿养的感受,同时教育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幼儿喜爱音乐,在演唱中受到教育。体育课:《送伞》通过游戏让幼儿进行平衡练习,同时针对关心他人进行教育,让幼儿进入角色,分享帮助别人后那种快乐情绪。其他学科也要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篇6

篇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14―01

当前,学校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部分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智力投资,渴望子女成才,可在渴望和期盼之中,淡化了家庭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学校德育常规教育,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教育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种现象,学校也力不从心,家庭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盲区。

一、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的认识

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孩子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怎样与社会发生联系,首先是从家庭这个渠道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基础方面,特别是在早期教育中起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为此,家长们一定要抛弃“树长自直”和“顺其自然”的思想。

二、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一致的,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五爱”教育。“五爱”教育是家庭德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青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又缺乏辨识能力,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社会的竞争认识模糊,导致心胸狭隘,这必须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家长要经常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读书、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的崇高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人的道德意识的形成在客观上存在一个“先入为主”的规律,在孩子思想尚属单纯之际,给予正确的教育,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形成习惯,易于稳定巩固,可以为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好基础。要注意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遵纪守法的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从幼年就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逐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非常重要。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也可增强他们的体魄。

三、家庭德育的方法

篇8

2.把德育当作人生的必修课。教师要让学生在吃穿住行、生活消费、为人处事、交往娱乐、课外学习、集体活动等自主行为中培养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身边的小事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均是他们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契机,感受到德育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体验到德育就在他们身边,就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也就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有优势。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始终站在这样一个高度,精心组织每一节课,把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出来。同时,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建设,平时一定要多关注社会新闻、国内外大事,并且要通过各种渠道,如校园广播、报纸、杂志、时政学习小组等各种形式来让学生了解,让学生学习,让学生洞察社会、认识社会、分析社会。

例如,笔者在讲七年级“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第二节“迈好青春第一步”这一节的内容时,认真分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认为应当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青春的魅力和生命的价值,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还要善待别人的生命。为此,笔者就联系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时政新闻材料——“最美妈妈”吴菊萍的事迹:当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接着,笔者又联系了另一个反面社会热点材料——遭遇车祸并杀人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真是害人害己。通过这两段社会热点材料一正一反的鲜明对比,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目的也顺利达成。

三、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篇9

在队列训练中培养纪律性 延续学生的军训作风,将军姿贯穿在体育教学练习中,在集合口令响起后,学生迅速列队、整理衣冠、报数、师生相互问好。严格按教师所要求的队形、顺序、要求进行列队训练。训练中,严格遵守纪律,站姿正确,衣着整齐,不做与列队无关的其它活动等。队列训练不单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姿,还要纠正诸如挺腹、含胸、歪头、斜肩等小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仪容严整、衣着整洁的良好习惯,树立严格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的观念,提高反应速度、动作标准和协调统一的应变能力。

在竞技体育中锻炼其坚强意志 竞技体育本身具有培养情操、锻炼意志的含义。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的不同,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会出现畏难的情绪,如怕流汗、怕受伤、胆怯等一些心理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远、单双扛等难度和体力消耗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所以,针对学生各种的畏难情绪,要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等,使学生深入学习并减小畏难情绪。通过对竞技项目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如在篮球教学比赛时,通过三对三的小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而且在激烈对抗的比赛中,小组的学生通过配合、策应、传切等锻炼,可以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培养小组的团队精神。

在体育游戏中相互合作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游戏是最受学生们喜爱的一项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游戏与很多正规的体育锻炼相比,它的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很多体育游戏动作多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力量、耐力等。某些合作性的体育游戏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体育课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时,不仅能训练学生投射和躲避能力,更可以培养他们发扬集体合作的精神,做到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荣誉“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优良品德。

整理体育器材中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品德 在上体育课时,离不开体育器材的配合。所以,在课前整理活动场地、领取体育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爱护公物等品德的重要契机。如在课前组织学生去器材室领取活动器械时,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引导学生采取合适的方式领取,禁止学生拖拉体育器材,如在领取篮球、足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小件体育器材时,不许用脚踢、不要乱扔等行为,发现有损害或者不正常使用体育器材的现象应及时制止教育,对于那些主动帮助老师整理活动场地和爱护器材的同学应给予赞扬。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体育器材,而且能够促进学生们培养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

渗入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通过复杂的身体练习,将学生的思想活动反映到各项体育训练中。通过体育锻炼来克服各种心理困难,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学生形成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意志;通过集体性的游戏,培养其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通过竞技性的活动,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品德;通过讲解和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此,我们必须支持和推动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体育教学过程中,使体育教育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有机结合,体育教育为品德教育提供培养机会,品德教育的有效开展又能更好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有很多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无论采取哪种体育教学方式和训练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在体育教学中做到:既要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又要培养学生形成优秀品质。因此,应切实将体育教育建立在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二、以情感渲染渗透品德教育

其实,当代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理想与信仰的缺失、学问与人格的背离、价值混乱、道德失衡、行为失范,如不断出现诸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的事件等。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令人深深担忧的现象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种挑战。面对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心灵的震撼与道德的力量,获得道德体验。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我录制了《道德观察》,讲述了一名巡警勇斗歹徒的事迹。当主持人讲到该巡警身中28刀仍然抱住歹徒不放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许多学生泪流满面,深深被英雄的事迹所感动。看过录像后,我让学生谈感想。谈到激动处,他们潸然泪下;谈到激昂处,他们慷慨陈词。发自肺腑的心灵之声,表明学生的情感被强烈震撼,思想得到了升华,由此,情感渲染教学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用来自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既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为学生正确人生观与道德观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以实践活动深化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水准,最终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换句话说,思想品德课的能力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

篇11

国外对生命教育知识的学习由来已久,基本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的一些发达城市的初中也已经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但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课程和学生的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又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专业的教师,所以已有的生命教育课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我国初中阶段,比较系统的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是思想品德课程,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无论是从课程性质上还是从目标上,都更加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初中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各有不同,笔者主要针对“陕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分析。“陕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空间很大,尤其是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材更加凸显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总共有五册,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适度的法制教育、生存合作教育、亲情和感恩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意义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在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利用高科技电子产品和网络查询资料、丰富知识、扩宽眼界、促进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利用初中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向初中生传播了负面、消极、污移、暴力内容,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容易使他们产生孤僻的性格,还可能诱发犯罪,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发展所要求的。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阶段是初中生个体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他们茫然无措,不懂得自救自护;面对社会竞争的影响的时候,他们深受学校、家庭的压力而不知如何排解;面对社会不良思想侵害的时候,他们不知如何去辨别与预防。通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自己和欣赏自己,合理解决少年期所面临的困惑和烦恼,为他们如何控制和处理心理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是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人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体生命,这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新课程改革后,依据新课标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整合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通过内涵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生理和精神内容,进而了解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许多思想品德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培训,缺少相关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树立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以提自身生命教育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具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感染学生,了解并且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性,用心去挖掘每一个学生生命中的潜能价值。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的储备,提高自身生命教育教学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和强调思想品德课中生命教育内容,拓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起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二)改善教育方法,在思品德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

思想品德教师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序地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说教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法、换位思考法、隐性教育法、问答法、实践法、个性化教学法及体验教学法等,动态的展现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三)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生命教育环境

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所以要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资源,把德育与生命教育连贯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关爱生命的教育生态环境圈,做到全方位、多渠道的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更多的力量影响生命教育,完成教育关怀生命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篇12

二、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1.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由于一些小学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只将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为第三平台。在教育部的规定下,小学1、2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每周应安排3课时,但是往往大多数小学只安排了2课时,这样一来也导致了课时的不足。甚至还有一些小学校经常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课时,以提高其授课进度等等。这些情况往往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目的与作用,甚至还会严重地阻碍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改革与发展。

2. 教师素养提升不足。受一些小学对思想品德教育不够重视的影响,对思想品德师资配置也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一些兼职教师。据文献资料统计,80%左右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认为自身缺乏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就造成了许多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不是十分了解,不但没有将学生作为儿童来看待,反而会不顾儿童的生理年龄、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是单一的、主观地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说教,以灌输、填鸭的形式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而在小学生遇到问题、提出疑问、不专心听讲,甚至是出现质疑任课教师的时候,却又采取了极端、不理智的回应态度,如训斥、责骂、惩罚、体罚、威胁等违背小学生意志,以强迫其服从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这不但严重损害了小学生的心理,严重挫伤他们的天性与自尊心,同时也恰恰与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宗旨相背离,也会引起小学生的强烈反感,从而出现了更为强烈的“逆反心理”。正是由于个别思想品德任课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师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才会影响到思想品德教学的成效。

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据相关调查资料提示,绝大多数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比较认真,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多以传统的客体论、填鸭式的模式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使得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位置。同时,一些思想品德教师缺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过多地压制了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所产生的疑问、质疑等,不但没有从品德根源上去引导、帮助学生,反而更容易引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敌对、反感情绪,严重影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社会资源整合不够全面

1. 忽略风土人情教育,导致脱离生活实际。我国共有56个民族,属于多民族国家,由于一些民族处于边远地区,受其地理环境、经济条件、语言文字、文化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素质、等不同,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些民族性的差异,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如何树立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加强对小学生的唯物论、无神论、进步、文明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以及反对民族主义思想的渗透,都需要我们结合各个民族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别对待。

2. 轻视传统节日教育,导致弱化隐性教育。思想品德课的显性教育是指具有明确的、事先设置、编制的德育教学课程,即常规的正式课堂教学。而思想品德课的隐性教育则是指潜在的、隐蔽性较强的课程,这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教师的品行仪表、传统节日、家庭、社会等潜在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课程资源。

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小学生会在学校、社会的大环境、家庭的小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显性的、隐性的,这些因素都会充分发挥它们育人的功能。许多学校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强化了思想品德教学显性课程的教育作用,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隐性课程的利用与开发。但是,一些小学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侧重于思想品德课的显性教育,而忽视了对隐性教育内容的开展与开发。尤其是具有革命、爱国等传统节日的隐性教育过于弱化,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清明节等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3. 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者有机整合不足。

首先,家庭是小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同时,家长也是其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主导作用,这对学生的德育观、价值观以及品德行为形成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篇13

(一)做好示范带头工作

教师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言行举止也有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由于学科的性质,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自己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影响。为此,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影响。第一,通过个人修养影响学生。教师的个人修养,包括教师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平时对自己仪表的约束,教师对待学生态度的体现等,教师的这些个人行为对于学生来说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形成正确是非观,身心还在快速发展的中小学生而言,影响效果较为明显。第二,通过专业能力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能力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反映,同时还可以对教师的毅力、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品质进行体现,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

体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获得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更加顺利开展下去,则必须要让自己先做到,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为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一些细节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促进学生学习教师的优秀品质。其次,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解,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优秀思想品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知晓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从而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提升。

(三)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为此需要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通过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完成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方法。

1.帮扶教学

学生由于个人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每个班级都会有体育天赋较好的学生和体育天赋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班级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然后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之间的帮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为其将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为提升班级学生的跑步能力,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从中选出擅长跑步的学生作为该组的组长,对其他学生的跑步进行指导和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会得到明显的改善,而在此过程中也会在无形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竞争教学

体育精神的表现之一就是竞争,中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都喜欢追逐胜利,而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竞争式的教学,教会学生一些优秀的思想品质。例如,教师在教会学生篮球的相关知识与技巧以后,可以在班级组织一场小型的篮球比赛。教师需要事先将比赛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从而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的几率,然后教师将班级分为两个阵营,即红队和蓝队,并分别选取参赛人员和候补队员,其他同学作为拉拉队为参赛人员进行鼓励。教师在此次教学中,不仅需要担任裁判的角色,还需要对整场比赛各个人员的行为进行观察,然后与同学一起总结,比赛的得失。教师可以在比赛结束以后,对此次比赛中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表扬,如参赛人员认真拼搏,体现了真正体育人的精神,拉拉队卖力加油对参赛人员的激励作用,候补队员的默默候场等。然后,教师需要对此次比赛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指正,以喝倒彩为例,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这不仅不会对比赛起到激励的作用,后果严重的还会造成打群架等严重后果,必要时为对手点赞才是一个真正有素质的人的体现,然后通过让学生进行记录或者写感想的方式,结束本次课程的学习。

3.鼓励教学

教师的赞同与认可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多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咱们,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在面对学习与生活的困难,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应对。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生练习跳远的过程中,发现某位同学的动作非常标准,教师就可以让其作为范本让他为大家进行示范,从而获得教师的认可。在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某位同学有了进步,可以在班级同学面前对其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大家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地展示自己的优点,激发学生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