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志愿服务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为了避免由于错拿、错看标本导致的差错事故,对于住院病人送检标本,我严格执行“三查三对”制度,从而杜绝了发生这种事故的可能性。手工操作的成本低廉,但费时、费力,误差大,为了减小误差,使报告结果真实、有效,大部分项目我都会做两次取平均值报告。就拿血常规来说,手工法是用显微镜计数细胞,做一次要半个小时,我都会做两次取平均值报告,这样的话做一个血常规就需要一个小时。看显微镜看久了,再看其他东西老觉得眼前一片白花花的。对仪器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和清理,努力延长使用寿命。
三、建立、健全化验室规章制度,规范实验人员行为。
在我来之前,化验室并没有一个专职的检验人员,而是由一个药师进修之后兼职做的,所以化验室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很不健全,有的根本就没有。为了使化验室规范化,我建立、健全化验室规章制度和实验人员行为准则,明确实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规范报告方式。并严格要求自己按规章办事,使化验室逐步走入规范化。
篇2
为了创建和谐社区,建文明家园,我们今天来到岳南社区进行卫生清扫。在社区负责人和化工院团总支XXX同学的带领下,我们分成两大组。其中一组到帮助居委会清理垃圾死角和街道,捡拾白的垃圾,另一组负责清扫楼门洞,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尽了自己的一点力量,为附近的居民创造一个干净明朗的生活环境。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志愿服务,大家虽然很疲惫,但心里却很高兴。在最后,我们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并受到居民委员会的表扬和感谢,并且和社区人员一起合了影。这次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次活动使我们认识到白色垃圾的危害,社区垃圾的不美观,提高了我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白色污染远离了社区。活动中,我们为迎接文明创建新社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收获了义工活动的重要性。其实,每一次志愿活动都是一次感动,都是一次奉献。感动我们身边的每一歌朋友,每一个陌生人,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在这次活动中,我锻炼了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在活动中感悟到生活,在活动中学得更多、更深、更广。在以后,我将会尽量多的参与实践体验,并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实践体
验活动,带动身边的人成为更多的志愿者,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让自己在活动中,更加成熟,更加充实。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2021工作总结
20xx年x月,刚刚迈出学校大门的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xx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按照团委对大学生的统一安排部署和单位的需要,我有幸被分配到了与我大学所学专业相吻合的xx人民法院立案庭学习工作,成为了xx人民法院的一员。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年的服务期已经过去,在这段时间里,在领导的培养和指导下,在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我的工作能力、社会阅历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现将近几个月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绩
在服务的这段时间里,我踏踏实实做人,勤勤肯肯工作,本着热情服务、勤奋工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通过多看、多听、多问、多做的工作理念,不仅仅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的具体工作是在法院立案庭担任书记员一职,主要责任就是在当事人来法院起诉立案时审查当事人的材料是否真实并符合规范,同时给当事人排忧解难,指出问题之所在。除此之外,我也负责立案的登记工作与案件分配工作。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基本上参与了法院所有案件的审查立案工作与案件分配工作,而且80%以上的案件登记工作也是我全权负责的。此外,在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安东同志一行来我院检查指导工作时;在我院开展法院“开放日”时,我也不同程度的参与了立案庭的接待工作。而通过以上的种种锻炼,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逐渐的得到了领导的信赖。
二、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的工作地点是法院的立案大厅,是群众告状的门槛,我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法院的形象。但初出学校门槛的我仍然是学生气比较重,脾气过于火爆,想问题也太过简单,遇见一些比较难缠的当事人时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当事人说话过分时更是容易冲当事人发脾气,造成不好的影响。此外,在刚开始接触当事人时我的耐心也远远不够,每当遇见一些说不清楚自己问题的当事人时总是容易表现出不耐烦的口吻,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同时,由于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全部是理论知识,而我现在所面对的问题又全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所以在当事人问的问题超出了我所学知识范围时我也就不能很好的替他们解答,这不仅仅易造成当事人的不满,也是我自己本身的不足之处。此外,在案件登记工作时我也曾马虎大意记错法庭,好在登记完成检查时及时发现了错误,得到了纠正。
而以上的种种不足,通过我不断地学习和改正,现在基本上已经克服了。现在我已经可以很好的接待我所遇见的每一个当事人,能够耐心地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而在案件审查与登记过程中我更是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马虎大意,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登记好每一宗案件。绝对不允许自己粗心大意,而这也有了明显的效果,我所登的案件准确率提高了很多,这也得到了领导的首肯。
三、努力的方向
第一,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任劳任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第二,要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做好为当人事解决困难的准备工作,在当事人提出问题时可以很好的帮助其解决问题,找到答案。
篇3
虽然高校每年都有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项评优,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不科学的地方。衡量大学生志愿服务效果的标准有很多,包括是否具有完善的高校志愿者管理制度及工作保障、活动形式是否丰富充实、是否具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等等。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如何评价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国内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社会服务观念的增强和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总量的增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当代青年新的风尚。
首先,从志愿活动的组织者来看,大学的团委组织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负责和指导部门,为了方便管理和组织活动,校团委在学校设置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相关机构来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具体事务。
其次,从志愿服务的活动开展范围来看,大学生志愿活动主要集中于学校周边、市内范围等近距离活动区域,其余的则分布于国家欠发达地区等等。
再次,从志愿活动的类型来看,主要有助老、助残、助幼、助教、助医、救灾、解困、大型赛事活动。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偏差与片面
青年志愿服务是指青年志愿者以自身知识、技能、体能等,自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公益。 然而,不少大学生没能认识到青年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所在,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导致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流于表面,志愿活动形式单一乏味,社会服务效率低下。
(二)志愿者服务组织模式单一,志愿服务内容创新不足
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各高校志愿者的主要组织形式,其项目计划制定、资源配置、服务指导和效果监督评价等各项工作都相对集中由共青团组织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 一般在各学校团委的管理下,权责过于集中,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精细化、分工化和丰富化。
(三)志愿者上岗前培训指导不到位、服务项目运作不规范,导致志愿服务形式化
对于高校而言,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志愿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服务知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流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然而,部分志愿者却因为个人时间冲突以及受志愿培训无用论的影响,放弃了志愿者上岗前的培训指导,导致对志愿服务流程和志愿服务项目设置的认识模糊,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和持久生命力。
(四)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及保障机制
志愿者活动的随意性较强,活动的延续性降低,志愿者活动对志愿者的吸引力也随之降低,志愿活动深入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进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志愿者活动的相关保障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权益的维护、人生安全的保障难以得到真正的关注和保障,这样也影响了实际志愿服务效果。
图一
四、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更新志愿服务的价值观念,适应志愿服务事业的潮流
一方面,传统的志愿服务观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青年对社会服务的定位需要,他们希望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向着社会预期的目标不断进步,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承担着比其他志愿服务团体更重要更特殊的任务,只有不断更新志愿服务观念,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以达到志愿服务预期效果。
(二)完善高校志愿者管理制度及保障制度
首先,要在高校开设专门的志愿服务培训课程并丰富课程内容,对志愿服务进行系统生动的介绍与讲解,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其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志愿组织章程和服务制度,其中包括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招募志愿者、对志愿者的培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志愿者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的详细制度。同时还应当完善对志愿者的相关保障法律法规。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权益的维护、人生安全的保障得到真正的关注和保障,能够大大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志愿服务的延续性。
(三)丰富大学生志愿活动形式,充实志愿活动内容
第一,应当探索多样化志愿参与方式。大学生志愿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校内志愿组织,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多样的志愿活动。第二,应当探索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囊括包括社会公益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弱势群体服务、成长辅导服务、法律维权服务、环境保护服务、社会调研服务、新兴领域服务等等。
(四)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证和考评制度
认证和考评制度是类似于学校的学习考试机制。 应当切实实施志愿者服务认证和考评制度,细化评价类型、丰富评价角度、补充评价方式,坚持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综合运用观察、访谈等方式对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细化。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40-02
大学生志愿服务原本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大学生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志愿行为,而今大学生志愿服务却成为了一种评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硬性指标,成为了一种功利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不再是爱心的体现,而变成一门大学生的“必修课”,变成让大学生头疼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功利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失去了志愿服务原本的意义,不仅没有体现大学生的素质,反而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中的评价大打折扣。学校、志愿组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行为偏差是造成大学生志愿服务呈现功利化的关键因素,只有调整好三方的认识,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评价。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功利化原因
1.1 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求: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各高校衡量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学校对志愿服务大学生有相当多的鼓励政策,例如志愿服务大学生有优先当选学生干部的资格;志愿服务大学生在德育评价方面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优先得到学校给予的各种荣誉称号的资格。
有的学校甚至将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门社会实践必修课,要求在大学生本科四年的时间里,必须有志愿服务的经历,并且对志愿服务的时间有硬性的要求,只有达到时间要求才能够修满这门课的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学校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成为一种功利的强制行为,而不是志愿的奉献行为,学生想要顺利毕业,想要在大学中获得相应的荣誉就必须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毫无疑问的改变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学校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性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呈现功利化趋势。
1.2 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志愿组织在招募志愿服务大学生时往往会给予相应补助,补助每人每月可达千元甚至更高,志愿组织提高补助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素质,保证志愿服务授课质量,但是过高的补助会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变为“大学生实习”,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工作,失去了志愿服务的无偿奉献性,而变为了一种金钱的交易。
志愿组织为了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往往会在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后开展大型文艺演出,展现志愿服务大学生的才艺、情操,并会邀请省市相关政府、企业领导出席义演,颁发志愿者证书,增加了志愿服务大学生与知名企业领导接触、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工作的机会。政府性志愿组织往往与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仅能够获得志愿服务证书,而且可以获得推荐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的今天,每一个就业的机会都是很难得的,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参加志愿服务大学生隐藏的动机。
1.3 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认识:大学教育中缺乏社会责任感教育,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所在,很难找到适当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也不能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任务,一门课程,对待志愿服务没有足够的热情,很难在志愿服务之前做充足的准备,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投入全部感情、获得乐趣,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理想,大学生们收获也较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只是为了修够学分,能够顺利毕业,志愿服务时间尽量短,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他们从完全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将志愿服务活动成为获得证书、推荐工作的一个工具手段,这样的志愿服务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仅志愿服务大学生不能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也不能真正对志愿服务地区起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2 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远离功利化
2.1 学校要求合理化:学校应该采取合理化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取消硬性指标要求,多开展志愿服务相关讲座,让学生们了解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学校可以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团体、个人的事迹在学校的主要宣传媒体上进行宣传,对相关大学生提出公开表扬,使得大学生能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校应该减少志愿服务经历在综合素质评价之中的比重,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可以对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学生有所倾向,但一定要避免绝对优势,让志愿服务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定位更加合理。
2.2 优化志愿组织相关政策: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补助应该低于该城市的平均基本工资,志愿服务的资金补助必须控制在福利性的范围内,不能让功利性代替福利性,应该让志愿服务充分体现奉献精神。
志愿组织颁发志愿者证的时候应该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而不是“凡进必发”,志愿服务需要形成合理的志愿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将志愿服务的证书分为不同等级,根据志愿服务表现颁发相应证书。在志愿服务的工作质量方面严格把关,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保证志愿服务者的素质,肃清志愿服务者的动机。
2.3 端正大学生意识:大学生应该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性质进行学习,将志愿服务作为自己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真正读懂志愿服务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服务动机。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关于志愿服务的宣传活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关注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服务活动有深刻的、正确的认识。在志愿活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志愿活动中体现大学生的素质与情怀,在志愿活动结束后积极总结志愿服务经验,并同一同参加活动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分享。
篇5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特殊性
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发展和关注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尚且处在学习阶段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及培养单位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间接促进了大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方案进行即时深化和调整,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活动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众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了其独有的优势,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参与人群主体是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受专业和时间的限制因素较多,因而较社会志愿者群体相比有了其特有的标签。第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潜质,再加上一定的志愿者技能培训,可以使其结合自身专业提供对口的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大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但大都集中于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因而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活动的单次持续时间更长,但时间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不强,很难做到定期开展。第三,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富有弹性,容易出现跟风参与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动较大。
(二)组织架构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或组织属于非盈利性学生组织,组织的管理人员大都由学生担任,定期换届,人员的流动性强。这就决定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既不能采用传统的行政化模式,又不能采用盈利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大都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文件化管理模式。这种过于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志愿团体的发展,极大的背离了“志愿者”的精神和初衷。
(三)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受专业技术水平、组织者的管理水平、人员流动性、活动开展的地域、资金的支持情况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导致服务项目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志愿者队伍虽然一直在不断壮大,但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和认识依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非专业化、非技术化的项目上。高校志愿者队伍新老接替速度快,管理经验和组织经验得不到良好的积累,也导致了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没有充足的吸引力来吸引大学生参与。也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二、现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时间过于集中
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活动能够持续性、周期性的开展,而不是随机的、无序的开展。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做到常态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过于集中且重点集中于寒暑假以及周末的课余时间。受学习课业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能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然而假期间隔过长必然导致志愿活动无法定期的常态化进行。
(二)经费列支渠道单一
从经费方面考虑,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经费多由学校从学生活动经费中划拨,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然而对于一些日常化的小型志愿活动更是很难申请到经费。从学生公益团体角度考虑,缺少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志愿活动就要停止开展,他们只能以小型公益团体的身份寻求有意合作的企业来提供经费支持,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或以某种方式来宣传赞助企业。当把商业性与公益性放在一起,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不利于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三)志愿活动行政化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出于自身意愿希望的志愿活动。就目前来看,高校中的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都接受学校团委的领导,各个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无疑又成了评定团委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很多志愿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较强的行政化干预,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化、文件化的色彩。这些活动都不可否认的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但往往造成志愿活动在一段时间内扎堆进行,另一段时间内又销声匿迹的现象,依旧没有形成固定化、常态化的开展模式。
(四)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混乱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学生或由各级团干部兼任,并且相当一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是在无偿劳动或兼职劳动。这些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社会学、管理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的专业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另外由学生兼任的管理队伍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任期是一年,往往对所从事的业务刚刚有所了解,就离开了志愿服务的岗位。缺乏志愿服务项目专业性人才,这样的管理人员队伍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能力的提高。
(五)志愿服务动机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相对的意志力还较差,热情反而更容易被激发,但也很容易快速的消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往往不是出于回报社会而是出于一段时间的高度热情。另外,停留在表层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都侧重于“轰动”效应,技术含量较低,对于自愿加入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重复性的免费劳务活动,使其容易表现出浮躁的心理,挫伤大学生日后参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优化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解决对策,尽快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统一管理志愿者信息;其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特长等方面把他们分类,建立专业性的服务队伍,使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再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和反馈机制,夯实培训制度,对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结果等进行记录和必要的监督、考核与评价,通过志愿组织设立的评价体系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衡量,切实保证志愿服务质量。
(二)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
志愿服务活动想要长期稳定的开展,需要依赖常态化、稳定化的合作对象和志愿服务基地。通过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能够有效避免志愿服务缺乏持续性的现象。通过定期开展的志愿活动、适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来维系起一个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使其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活动的发展有规模、有成效,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学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方面筹集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
大学生群体作为近些年新兴的志愿服务人群,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新形式,积累的管理和支持体系还不是太健全,没有一个固定的经费来源。资金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能否良好有序的发展下去更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因此,高校大学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长,开拓各种途径来解决经费的来源。并通过在校内建立“志愿者专项基金”,更好的拓宽服务队范围、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还可以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从而促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更好地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进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发展。
(四)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舞台,只有应社会之所求才能真正的做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建设,拓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打扫卫生、清理广告等简单的公益劳动,鼓励大学生针对社会需求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锻炼了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构建一个长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只有让全社会都共同参与进来,才能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实现更好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篇6
我国的志愿服务相对发达国家起步比较晚,相关的制度和文化正在逐步形成,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已成长为志愿者服务事业的生力军。以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切入点,从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两方面出发,探寻合理、优化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有助于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得到科学、有序、良性、长效的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区市共建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大学生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精神的深刻理解。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只停留在参加义务劳动上,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相关管理机构在日常的管理中只是侧重活动的开展,对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及志愿者精神缺乏有力的宣传和系统培训渠道,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只是简单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划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为任务分派,忽视了志愿服务的"主动性"、"自愿性"、"奉献精神"和志愿服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缺乏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市共建的高校收费普遍偏低,生源70%来自农村家庭,家庭经济困难总数占学生总数近40%,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真诚、善良、重情义,但交往不主动,交往面窄,交往障碍多。而且在校的大部分学生还属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期,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多是依赖感性思考,心理适应能力还比较薄弱。在进行志愿服务活动个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学生在面对服务对象或社会群众对其志愿行为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时,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导致一些大学生退出或无法继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和活动组织者应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始、进行以及结束总结阶段,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预测和收集大学生相关思想信息,帮助大学生及时疏导和解决各种情感、心理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活动缺乏吸引力。区市共建高校多数为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文化沉淀不够,在组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机制。很多志愿服务管理部门在组织策划志愿服务活动时,容易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等同于扶贫济困活动,简单把学生受国家资助与志愿服务相结合,与义工活动等同志愿服务活动,致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固化。另外,一些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仍存在管理观念的误区,认为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单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学生预备党员、选拔学生干部以及评比学生德育分数,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吸引力大大下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带有一定功利思想,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区市共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
在区市共建高校中开展以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以素质拓展计划为依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更为有实际意义。本文为例的梧州学院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上做了以下的尝试:
1.育人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目的。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传统的服务项目,还创新志愿者培养模式,主动把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社会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梧州学院与梧州市万秀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充分发挥了地方与院校优势,整合管理与服务资源,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
2.加强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信息技术完善志愿者年龄、专业、兴趣、特长、服务次数和服务效果等电子资料库,将各类信息分类,建立包括环境保护、社区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服务、权益维护、大型活动赛事等不同项目的专业服务分队。在志愿者的管理工作中,通过建立健全动态电子资料库,把志愿者基本信息及其志愿服务情况全面记录在电子平台上,增强了对志愿者管理服务的透明度。各级青年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资源的共享即可通过志愿者信息储备库的检索,实时根据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地抽调有符合志愿活动需求条件的志愿者参加,省去青年志愿者重复参加招募活动过程中繁杂的选拔认证、培训等程序,既节省人力、物力,又讲求时效性;既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通过志愿者活动对青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又实现了对志愿活动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
3.设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的评价体系。梧州学院建立了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效果评价体系,把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评价的结果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管理提供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提供职业素养培养指导,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大作用。
4.推广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对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形象的宣传,以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以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载体,促进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品质,将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生动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成就替代,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对志愿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志愿服务的热情和主动性也大大提高;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服务意识和感恩精神,综合素质和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老人现状
1.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
据调查,在常高校许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在校团委的领导下,由校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在各系建立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实施的。而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相应的管理能力不足,所以对于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管理也就稍显薄弱。再加上受到物力、财力、信息不畅及发展空间狭小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大学生虽然有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考虑到缺乏正式有效的组织机构,积极性不高。
2.志愿服务形式化主义,活动内容比较单一。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形式主义日益严重,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打扫卫生、文艺演出及老人的日常护理等活动上。据《关于孤寡老人对志愿活动的看法的研究》的研究结果,69.9%的大学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34.0%的大学生为老人准备文体节目;68.0%的大学生帮老人干家务,整理房间;7.8%的大学生进行其他实践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尚未落到实处,流于表面。志愿者人员冗杂,时常打扰老人正常生活,志愿者在爱心服务过程中玩手机、嬉笑打闹、言辞失误等不良现象时常发生。
3.长效机制建设不足。
“现阶段各大高校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周期短促,就一个活动采用一种方案,对每次的活动都要重新招募志愿者,制订方案的问题,没有形成一套可以针对多种情况的长效机制。”①有些志愿服务短期行为较为普遍,常常是在节假日纪念日等突击进行一次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流动性大,各个志愿服务组织之间没有联系,各个志愿活动之间没有衔接,很难保证老人得到有效的、长久的帮助。
据调查,7%的大学生选择在重阳节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21%的大学生选择在双休日开展活动,28%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44%大学生开展志愿活动的时间不确定。目前大学生去敬老院基于一种流水式服务,未能在敬老院设置服务基地,无法进一步打造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且当前敬老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大学生亦尚未担起此重任。
4.缺乏志愿服务培训机制。
尽管大学生志愿者人数总量很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对自身否认的问题。其中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对志愿服务的意义认识不够最为突出。这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意志不坚定,很多志愿活动缺乏系统性和预见性,不重视事前对志愿者的培训。
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很多都是学生组织带头开展,他们只是在活动初期负责招募志愿者,在志愿者培训和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缺陷。再加上服务老人本身就需要特殊的交流技巧及相应的心理知识。缺少了这些环节,大学生志愿活动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调查,50.5%的大学生渴望得到能为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二、完善志愿服务机制的对策
1.健全活动机构,完善管理制度。
学生组织应对每次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逐步健全活动机构,完善规章管理制度。高校要帮助志愿工作的学生组织不断完善和解决志愿工作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要在志愿者的招募、使用、培训、管理、嘉奖方面确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方法,规范志愿服务行为,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确保每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努力促成志愿者投身于志愿服务的光辉事业中,使志愿服务日益朝着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方向不断前进。如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派专门的老师帮助学生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工作,保证取得较好的效果。
2.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组织应根据老人的需求和学生参与的愿望,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逐步建立起长短项目齐头并进、不同领域项目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并推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菜单。还应该走阵地化、基地化的道路,保持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化、经常化,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优势为老人提供服务,如医学院可以为老人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定期为老人体检;心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老人举办老年人心理健康讲座,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为老人做日常护理;电影学院的学生可以为老人提供文艺表演等有益的活动。
3.加强各志愿服务组织的沟通。
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此同时,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研究力度。志愿者组织应及时和养老机构联系,提前商议服务形式和内容。养老机构负责人应合理安排,统筹分配,保证老人能得到长期有效的服务。比如,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还可以和专业的社会爱心组织,民间团体建立合作关系,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相互配合为老人服务。
4.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工作。
“大学生志愿者不仅需要有关志愿服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有关个人成才、合作精神培养等众多方面的培训。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高校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邀请有经验的老师上课,开展座谈会研讨会、实地演练等形式提高志愿者的思想认识和技能。”②在具体到对老人的志愿服务时,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训,让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了解并理解老人的心理和需要,掌握和老人的有效沟通方法。
总之,大学生志愿服务要针对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特殊的培训工作。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老人的基本状况,了解大多数老人的兴趣爱好及和老人的沟通的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尽可能减轻老人的负担,真正为老人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篇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此次调查旨在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完善体统研究依据。
2.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涉及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调查对象中,男生195人,占72.22%,女生75人,占27.78%。
3.调查方式及内容。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无效问卷15份,回收率95%,有效率94.7%。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频率、活动类型、活动动机以及对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等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调查中显示,20%的同学对志愿服务非常了解,72%的同学表示听说过,8%的同学表示根本没听说过。在被调查人群中,参加志愿活动的频率为每学期1-2次的占12%,每学期3-4次的占59.8%,每学期5-6次的占20%,8.2% 的同学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从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可以反映参与活动的持续性问题。每学期参加5-6次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是很少的。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因人而异。为了结交新朋友的占24.8%,增长社会知识占22%,锻炼能力占28.4%,爱好志愿服务占14.8%,为了获得评奖评优等好处占5%。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来源于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
3.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在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的评价作用”时,78%的学生表示“挺好,能够给弱势群体带来实际的帮助”、19%的同学表示“没有常态化的工作,只是浮于表面的工作”、3%的同学表示“自己本就无心参加,感觉是在帮了倒忙”。
4.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类型。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比较有限,到社区或敬老院看望空巢老人和医院服务等弱势群体帮扶活动分别占25%、26%;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江苏省门球比赛等大型活动的占26%;到偏远地区小学参与义务支教活动的占10%。志愿者活动类型的多样化,更加吸引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活动添砖加瓦。
5.志愿服务的宣传与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2%的同学因为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不够,自己才不知道。可见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利用海报、展板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信等新媒体为更多的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创造机会。在活动开展过程中,56%的志愿者表示,交通、用餐等费用支出比较多,而且活动很辛苦,基本上没有回报,承受经费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思路
1.加强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常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建设能够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在制定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招募、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内容,严格的招募制度,把严入口关,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第二、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有利于促进相互竞争,推动志愿者努力完成工作;多层次的奖励,是志愿者感受到公平对待的基本保证。
2.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在新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组织应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骄傲”的观念。定期招募志愿者参加各种活动,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全民饮茶日、乡村旅游节、樱花节等,并在活动结束后利用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鼓励志愿者积极参加“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寻找身边的好青年”等活动将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3.加强志愿者培训力度。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很多志愿者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而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在看望空巢老人的活动中,因为和老人不熟悉而显得不知所措。志愿者组织应强化志愿者服务理念的培训,加深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加强志愿者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加强志愿者的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让他们能够自觉的把各项工作做到更好。同时,可以邀请红十字会或医院的专门工作人员,进行人工急救等专业化的培训,使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4.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一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如在志愿者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可以发放适度的补助、津贴、福利并进行表彰等,如果在活动中不服从分配或开小差的,则要进行批评或者取消近期参加活动的资格等,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对优秀志愿者予以鼓励,同时也对志愿者行为予以规范。二是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针对活动的特点开展月月评,每个月开展一次评选,根据志愿者打卡器APP记录志愿服务次数、小时数进行统计,评选出优秀志愿者,并发放一定的补助或奖励证书。同时对累计达到一定积分的志愿者在学生干部竞选、评奖评优、专接本、工作推荐、入党等方面给予政策照顾。
篇9
一、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现状
近些年来,通过政府、高校、社会、新媒体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等品牌活动参与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获得了广泛认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受到了全面、专业的系统培训,充分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递友爱、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在国内外获得热烈反响。如何将这些成功的案例推广到更多的基层志愿服务,切实强化基层志愿服务效果,首先需要分析基层志愿服务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由高校共青团动员组织,学生以社团等团队形式参与服务活动,由社会机构发动的志愿服务参与量还较少,由下而上的自发活动更少。
从服务领域上看,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广泛覆盖了支教帮扶、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弱势群体服务等多领域,但是大部分服务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优势,志愿者只是简单地了解而非系统培训后即投入服务活动。
从参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参与志愿服务多为低年级学生,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积极性越来越低,参与量越来越少,同一项志愿服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更换新的志愿者。
二、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问题
1.服务形式单一,专业性不够,持续性不强。
目前,高校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社区清洁、城市交通疏导、孤儿院养老院慰问等方面,不论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如何,被招募后集中参与单一的服务活动。一、二年级的大学生课程安排较为宽松,服务热情较高,因此参与群体较大,但是单一的服务形式加上与专业背景完全脱离的服务内容,让他们无法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探索热情和专业技能获得认可的满足感,因此不会在同一项志愿服务上坚持参与,以致经验无法累积,志愿服务项目很难维持长久,更难做精做专。
2.志愿者管理培训比较薄弱。
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参与团组织还是社会机构发起的服务活动,只是接受简单的培训,培训内容仅仅是在志愿服务理念、人际交往、活动流程和要求等方面,缺乏系统、专业和针对性的培训,甚至临时被招募后,只能在参与过程中自行熟悉和探索。虽然大学生被认为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但是并没有接触社会和实践操作的经验,盲目投入服务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让服务对象满意,只能被安排干一些单一的体力活,专业优势得不到发挥,以致一些大学生一开始满腔热情地投入却渐渐地失去主动性,在被动参与中很难学到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
(二)经费保障问题
1.经费来源单一,支出不够。
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依靠劳动自给自足,本身生活开销仍需依靠家庭,不具备自我筹集经费开展活动的能力,稳定持续的经费来源是开展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由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有部分经费保障,其他自发参与的活动需自行解决交通费、伙食费、通讯费等。高校共青团组织在有限的经费限制下,往往会选择一些活动形式简单而又在较短时间内凸显成效的服务项目,这类项目在特定时间内取得效果后往往不会持续投入,久而久之开始流于形式,不利于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与品牌化。
2.经费使用和管理不科学。
高校共青团发起的志愿服务活动给予部分经费支持,有限的经费多用于解决志愿者交通、餐饮等费用,较少用于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发志愿服务项目。一些与社会机构合作的服务项目会有更多的经费支持,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经费管理办法,经费使用没有合理规划,以至于服务活动往往虎头蛇尾。
(三)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
1.缺少针对性的法律支持。
尽管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注册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有关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立法依然有很多空白。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理依据,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创造的社会价值及社会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捐助没有法律保障,立法执法问题急需解决。
2.评价激励措施不完善。
大学生志愿者牺牲课余时间为社会提供无偿劳动,这本身就是一项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活动,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代表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应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鼓励。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没有系统认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措施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发展建议
在分析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注重组织形式多元,加强社会协同。
高校共青团作为基层志愿服务的重要组织单位,要积极协调各方力量,搭建供求平台,争取资金支持,开发服务项目,打造特色服务基地,为基层志愿服务多元化发展打好基础。
一是发挥团组织优势,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宣传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在“志愿服务西部”等精品项目中积极做好人才输送,培养优秀的团干部,带动志愿者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密切与社会相关组织的联系,挖掘社会需求信息,加强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实现与社会组织的资源共享。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街道,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加强与爱心传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借鉴运作模式,创新服务形式,打造精品项目。三是重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主体作用,扶持服务型学生社团发展。结合不同专业背景,成立各具特色的服务型社团,如依靠理学院学生成立课外辅导类社团,环境院学生成立环境保护类社团,等等。
志愿者组织作为开展基层志愿服务的主体,首先,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工作开展、宣传总结等工作流程,建立注册志愿者数据库,将志愿者专业背景、时间安排、个人服务兴趣、服务记录等详细录入数据库,并实时更新,以便根据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服务内容,强化服务效果。其次,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内容等信息,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及时接受服务对象的反馈,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服务,以此达到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信息共享。再次,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出发,探索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模式,发挥志愿服务的最大效能。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实现项目化管理。
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在参与热情还是服务能力方面都有很强的优势,应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支持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资金的来源,高校应多渠道筹措,如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资助、企业赞助、社会募集等方式。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可以尝试网络募捐、微拍等新型方式筹集经费。
在经费使用方面,应严格实行项目化管理。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办法,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自主开发志愿服务项目,以项目答辩的方式争取前期筹备资金支持。志愿组织将所获资金进行项目化管理,做好经费预算、过程控制、公开监督、经费结算等,经费合理使用于志愿者招募、培训、活动组织、建立基地等。鼓励志愿者组织打造精品化服务项目,在各类公益比赛中获得奖励经费支持。高校定期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评估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追加经费支持。让志愿组织自主规划和使用志愿服务经费,不仅能促进志愿组织提高自我造血能力,而且能使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提高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等。
(三)呼吁立法执法保障,完善激励措施。
针对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缺少针对性法律支持的问题,呼吁政府制定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社会对志愿服务项目的捐助政策,等等,保障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依托评价激励措施,为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完善评价激励机制,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评价主体方面,广泛吸引社会相关组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身、服务对象参与到评价中,全面征集意见,综合把握服务情况。对服务效果的评价要遵循客观原则,既要衡量志愿服务的整体效果,又要注重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能力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实行各阶段跟踪评价。评价办法要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以制度的方式确定。其次,要建立专业评价队伍具体落实评价工作。评价过程要公开公正,接受监督。再者,要点面结合表彰激励。根据评价结果,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给予学分认定、评优评奖优先考虑等激励措施。在面上激励的基础上,对表现特别优秀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专项表彰,并将优秀项目和个人事迹广泛宣传,树立典型传播正能量,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
参考文献:
[1]年胡凯,杨欣.论大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0,(2):28-30.
[2]王泓,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全国性大型问卷调查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8):46-50.
[3]黄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4,(2):93-97.
[4]王宏,李晓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76-177.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91-0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对雷锋精神的延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启动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慈善志愿服务、专业性志愿服务和社会建设类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很少能够有意识地把志愿服务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果能够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实现二者的结合,则可以提升志愿行动的质量,提高志愿行动对广大学生的吸引力。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在奉献服务的过程中,实现道德的生活践行,志愿精神培育也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反应灵敏、好动热情、乐于助人,不怕苦不怕累,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态度积极,做出了自己努力。尽管如此,在专业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方面,体育专业学生仍有待加强和改进。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1.体育专业大学生志愿服务取得的成效。一是响应党的号召,服务祖国边疆。体育专业学生积极响应党的政策,聆听祖国的召唤,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服务边远地区的志愿活动中,积极报名、踊跃参加,许多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宝贵青春奉献到西部、奉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们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为西部及边远地区的孩子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送去温暖。二是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因为自身的性格特点,体育专业的学生习惯帮助和保护别人,无论是自然灾害面前,还是在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面前,他们总会挺身而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发生自然灾害时自觉组织队伍为学校排忧解难,从自己仅有的生活费里拿出钱来捐献给受灾的群众,在每年医院的捐血活动中主动献血,在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活动中积极参加,认真对待,到敬老院和福利院为老人讲故事、读报、剪指甲等。三是担任地方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裁判工作。在地方各类级别的体育赛事中,体育专业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主动帮助地方单位和部门策划、组织,并担任一定的裁判工作,因为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使得地方各类体育赛事得以顺利开展,而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裁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地方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架起了桥梁。
篇11
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也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志愿服务是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青睐,大学生志愿服务逐渐形式化,很多问题随之出现。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建设志愿服务团队?为了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现状,进一步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工作,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以北京联合大学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现象、剖析原因,进一步给出加强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可行措施。
一、调查设计
1.调查的目的。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寻找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2.调查的内容和方法。为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从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参与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取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方式。在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中包括大一新生调查问卷120份,大二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三学生调查问卷60份,大四学生调查问卷70份。收回问卷之后,由专人负责整理,并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得出较全面的结论,归纳总结,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1.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基本认识。调查显示,当问及“是否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18%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7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9%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听说过。在问及“你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时,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65%的学生表示只去过几次,28%的学生表示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在“如果有机会你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调查中,40%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45%的学生表示愿意尝试一下,7%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很多人没有参与过志愿活动,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表示愿意参与愿意尝试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持无所谓态度不愿意参与。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思想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吸引更多人自发参与进来。
2.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在问及“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时,50%的学生选择了“纯属想帮助他人、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22%的学生选择了“为了得到服务证明和评优等”,1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的强制要求”,10%的学生选择了“从众心理”。同学们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下志愿者的心态。虽然大部分学生本着无偿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原则参与社区活动,但还是有人表示是由于学校强制要求或者为了完成志愿学时得到证明和参与评优,这些人可能从心中是不愿意参与的,是迫不得已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众心理。在“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原因”一项,9%的学生选择“没时间去参加”,8%的学生选择“没兴趣,觉得很无聊”,4%的学生选择“认为太形式主义,没必要”。部分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并不够了解,意愿也不够强烈,所做的活动也会不尽人意。因此,调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热情,成为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也是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获取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在问及“通过什么渠道参加志愿活动”时,21%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30%的学生表示通过学院组织的志愿北京的活动,11%的学生表示通过他人告知。从问卷结果来看,大学生具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但是由于目前宣传力度不足的原因,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
4.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评价。在“参加的志愿服务作用的评价”调查中,62%的学生选择了“挺有用处的,能给社会带来很实际的帮助”、26%的学生选择了“没多大用处,只是基于表面帮助”、5%的学生选择了“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有时帮了倒忙”。在问及“志愿服务后的感受”时,73%的学生会选择“很开心,因为帮助到了他人,有机会还会继续去”、27%的学生会选择“没什么感觉,只是玩玩而已”。志愿服务是一项公益事业,参与其中会让人感受到助人为乐的乐趣和人生价值。从调查数据看,73%的人会感到开心、满足,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会激励大家继续投身公益事业,志愿服务他人。27%的人是没感觉,单纯尝试新鲜事物,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自身参与的志愿服务不符合自身兴趣,没有给自己带来满足感。但是,所调查的人群中没有人会感到累,以后不想再去或者是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大学生是从内心接受志愿服务的,也说明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调查中,31%的学生选择“组织机构不太健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30%的学生选择“活动过于简单,活动主体的自我价值未得到充分的体现”、17%的学生选择“激励机制不完善”、15%的学生选择“专门的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组织机构不健全,活动单一缺乏挑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这说明我校在志愿服务团队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调查研究发现的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价值取向功利化。志愿者对自己参与的志愿服务有什么样的评价,反映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是否存在误区。调查中,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志愿服务过于基于表面,流于形式。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理解较为肤浅,参与志愿服务是随大流,甚至存在迫于外界压力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非自觉行为。由于院系或学生会方面的要求,自己不得不参加志愿者活动,这种半强迫性质的志愿活动,事实上和志愿精神相悖。部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得到服务证明、评优、入党等等。志愿者在完成自己的目标后,就选择退出志愿者队伍,不再提供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差。
2.缺乏强有力的机构组织保障和健全的运行机制。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各种权益缺少针对性的机构组织保障和法律保障。到目前为止,国家并未有具体的相关机构对志愿服务直接进行指导和管理,也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当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权利受到侵犯时,缺乏法律依据,使维权变得非常艰难。
3.缺乏宣传和必要的指导,使得大学生不知如何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们大多是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志愿北京活动得知志愿活动的,有一部分是他人告诉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人数极少。通过调查得知志愿活动的渠道太少了,所以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志愿活动,所以学校必须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扩大志愿活动的层面。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也与宣传力度不够有关系。现在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了解还是太少,没有形成明确的观念,因此,我们应该加快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观念,让更多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进来。
4.志愿服务团队稳定性较差。针对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年级分布不均,根据校园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现状来看,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绝大部分是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刚入学,对于志愿服务有新鲜感好奇感,但是仅有少数的志愿者能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其他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少,高年级的学生的工作经验相对大一新生较丰富一些,高年级学生退出志愿服务团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虽人数众多,但服务能力和服务频率都不稳定的现象。
5.志愿服务形式化倾向明显,不能真正彰显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流于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难以让大学生真正领会到志愿精神的精髓。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志愿者主观能动性较差,志愿服务效果不明显。
6.志愿服务内容单薄,活动类型单一。志愿服务内容缺乏多元化和丰富化,内容单一,服务范围过窄,服务对象有限,难以吸引大学生。
7.志愿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技术性不强,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和专业技能,使大学生失去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
四、志愿服务团队建设的方向和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和指导。首先健全宣传机制,加大志愿服务的宣传,倡导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营造自觉参与志愿活动的良好氛围,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推动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互联网论坛以及宣传栏,表彰在志愿服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使广大学生群体接受、认同志愿精神。
2.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实践发展。
3.加强计划性,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只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结合校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拓宽渠道和平台,开展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由于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因此,要结合现实情况,拓宽服务内容,创造一些新颖的、更受大学生志愿者欢迎的志愿服务活动。
5.加强志愿服务指导机构建设,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性、有效性。结合大学生专业优势,扩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领域范围。根据本校办学的特点,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与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合作,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服务。
6.建立激励机制,科学考评,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增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志愿者协会.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2]田军.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3]李媛媛.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经济,2010(3).
篇12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衡量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我国,学界普遍认为,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①笔者也赞同该观点,其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来说,是其志愿者自愿摒弃各种因素,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所能提供的一种服务(包含专业、如法律、医学等和简单的服务).显然,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在我国生根发芽,并推动了我国社会文明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是限定了主体范围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付出自己服务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体验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②大学生志愿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正朝着专业性强、项目品牌化的趋势发展,鉴于我国现有的志愿服务形式,归纳总结如下几种类型:参与扶贫开发的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建设的志愿服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志愿服务、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服务、参与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参加国际志愿服务。③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价值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服务活动,其本身极具教育意义,充分地发挥了实践育人的作用,实践育人是指为了让受教育者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升的一种育人方式,其表现形式大多以校园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从志愿服务的内涵与类型中,志愿服务的价值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学生成才成长、高校思想教育的实践方面,志愿服务的本质与特性,主要在于改善人类生活,以及提升生命品质的一种无形的东西,使人获得新知、使空虚的人获得充实与自在。④
2.1拓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奉献自我的一种体现,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是对自我认知和实现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广泛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和吸收新的讯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各项综合能力,在如今过分强调“专业本位”的教育模式中,通过大学生志愿主动地方式,弥补在其他知识面与实践能力差的短板,如在与人沟通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都会通过志愿服务的过程得以提升。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传递“助人自助,提升自我”的服务理念,使其个人在其过程中的不断升华。
2.2志愿服务的功能导向作用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实现对其大学生自身的信仰导向和道德导向的功能作用。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将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标准作用于大学生自身,继而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其志愿服务的准则“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灌输到大学生当中,这无形中也实现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教育上来,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信仰和道德重塑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 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长效发展的路径探寻
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其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实践育人实现有机结合和发展。从以下几个途径探寻:
3.1积极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理念
要使志愿服务被更多人接受,更多的人自愿的加入到行列中来,要将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其成为一种普适的价值观。从高校的层面,要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发展理念,要创新教育理念,倡导理论教学和志愿服务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确保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个人发展。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和领悟奉献精神,在奉献精神中学会如何去扮演社会人的角色,继而可以担当社会责任。在其过程中,要将大学生的热情转换为责任,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尚标志。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科学理念还要坚持全员化,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应积极参与。⑤
3.2志愿服务活动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
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起步时间早,机制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更注重于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要使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全员参与性和实效性,建议将其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得以实现。我国已经高校开始实行,并且收效见好,2005年北京科技大学将“大学生志愿服务”课程纳入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作为一门必修课,并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务处和团委联合出台《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类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管理办法》和《北京科技大学“志愿服务类实践课程”组织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学生在入学后的六个星期内累计完成 36 工时的志愿服务活动,未完成者不得进入毕业设计,以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硬性保证,该课程成功开展以来,每年约有5000人进行该课程学习,仅2005年至2008年,课程在全校本科生中的覆盖率就达100%。⑥只有正式将志愿服务活动列入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列入学分制管理范畴,才能使其得到制度的保障,名正言顺,有“法”可依,只有这样才能将志愿服务活动朝着规范化、课程化方向进行建设。
3.3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
国外,志愿服务相对较为成熟,在激励机制上,如美国,通过一些激励机制来鼓励刚入学的新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服务期为1年, 服务期满后可以得到2个学期共9450美元的奖学金(但不能以现金形式支取,仅用于缴纳学费)并且在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除考试资格。⑦在我国,每年财政部、教育部、地方及各高校都会有专项基金,作为大学生的助学金或者国家励志奖学金,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部分奖助学金,作为志愿服务的经费保障,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获得资助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对进行学生感恩教育,这也将是学生践行感恩的最好的实现方式。当然,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起优秀评选制度,树立典型,如在广东省建立了五星志愿者的评选,这也是社会、政府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可,侧面也起到了宣传和提倡的正面作用。
3.4健全服务组织机构,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管理
志愿者队伍和规模不断地壮大,必须要健全和规范志愿组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在法律层面上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的层面加以保障,并且要做到有法可依。要想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化、项目化管理,必须提升志愿者群体的专业化,继而达到品牌化、项目化。基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从学校层面,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学校官方的领导组织机构,挂靠在校学生工作处或者校团委,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组织便于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二是选择符合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体现实践育人的价值,如大型赛事或活动志愿、支教活动等;三是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志愿者考核、志愿者优秀评选等制度。
注释:
①丁元竹,江汛清,谭建光.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②胡凯.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2).
③南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④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42.
⑤金添.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学教育.
⑥魏立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J].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篇13
摘要: 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新时期高校如何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激发与培养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Abstract: Taki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how to build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 volunteer service and inspire university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proposes the rational proposals.
关键词 : 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性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volunteer service;long-term mechanism;persist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84-02
1 有效激发与保持志愿者热情,促进志愿服务持续性发展
1.1 了解大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志愿服务热情 笔者面向20所高校了《关于大学生激励机制的调查问卷》,其中“你为什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回答中,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在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同时,渴望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增长社会经验。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准社会人”的大学生,他们渴望提前感受社会,以实际行动对某些社会活动给予支持或反对,志愿服务是正好能满足他们实践愿望的大舞台。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志愿服务总结表彰大会、志愿者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班级志愿服务风采展评活动”等形式来弘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通过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唤起了广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2]。加强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统一的引导与激发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点燃志愿服务的热情。
1.2 以服务项目阶段晋级制保持志愿服务热情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是复杂而多变的。从多年志愿工作经验发现,刚进入大学时的学生,急需通过参加各种组织活动更多地融入社会,满足归属需求。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在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社交体验后,逐渐追求满足个人自尊与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欣赏具有挑战性、能展现自身价值、证明自己能力的工作。
从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内心的兴趣,能够为别人做一些事情”。为了保持志愿者的兴趣,我们针对不同志愿时期的学生,根据变化了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志愿服务发展平台。
我们将志愿者服务按照质量和种类分为A级、B级和C级三级。A级服务是志愿者提供的较高级别的服务,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征,诸如法律咨询、医疗救援等。B级服务专业性弱一些,由受过一定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的志愿者完成,诸如公益表演、专业维修等。C级为普通大众化的服务,诸如助老助孤、环境保护、家政料理等。可以让志愿者开始时参与级别较低的活动,随着服务时数的增长与次数增多,给机会优先参与高等级的服务项目。在志愿时的记录上志愿项目等级越高,志愿时计算乘以的系数也越高,相同的服务时间里,不同级别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时有高低之分。
实验对比发现,这种志愿服务项目等级晋升的新鲜感与挑战性能有效地保持志愿者的兴趣与热情,志愿时系数递增的激励方式,促使志愿者为获取更高等级的志愿服务项目努力,有效推动志愿服务稳定与持续发展。
2 有效归类服务项目,针对性强化岗前培训,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
2.1 志愿服务项目分类定级,细化服务要求,规范项目管理 笔者综合20所高校志愿服务研讨会议要求发现,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志愿精神的感召和大规模活动的吸引,不考虑自身实际,盲目参加志愿活动。一旦在工作中遭遇挫折,一些学生就选择放弃,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影响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导致志愿者组织公信力下降,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为保障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了分类定级,细化志愿服务要求。在招募时让志愿者初步了解服务项目的相关工作内容及技能要求,使志愿者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特长来报名。实验对比发现,此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对项目规范与管理,特色品牌项目重点打造,志愿服务队伍的稳定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2 成立岗前培训机构,打造师资队伍,提升培训水平 在《关于大学生激励机制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工作被社会各界所质疑”最能让志愿者工作热情下降。
在白云区20所高校志愿服务研讨会中超过8成志愿项目负责人反映,与社会处于“半隔离”状态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有限,特别是首次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一旦对其委以重任,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就逐渐暴露出来,如团队协作能力差、缺乏责任意识、表达与沟通能力差等。志愿者工作中的不足往往会引起外界对志愿者工作的质疑,进而打击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该院通过在对项目分类定级以及岗位细化的基础上,将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课程化管理,制定了同类志愿服务项目的通用培训方案。院团委成立了志愿者培训部,各二级院系团总支成立素质拓展部。团委志愿者部成立了志愿项目讲师团、志愿培训课程开发小组,为储备志愿者提供通用与专项志愿培训学习机会,有效提升了志愿者的整体水平。
3 建立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终身化发展
3.1 完善自身建设,加强队伍管理,开拓服务平台 面向20所高校的调查问卷《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9成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学校、社团组织途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担任着社会志愿服务生力军角色,青年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如何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与创新载体,有效实现工作压力内化为自身发展动力,同时成为促进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推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3.1.1 完善自身组织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专门工作机构:该院设立了院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设实践部等8个部门,统筹管理二级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二是加强青年志愿者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志愿者服务教师人才队伍。三是提升组织管理、教学培训能力,志愿服务培训部门加强办公教学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完善、教学科研专项经费的保障。
3.1.2 加强队伍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机制。招募后利用学生的专业以及特长将志愿者队伍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建设,可以方便管理,同时减低建设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例如家电维修志愿服务队优先考虑电气自动化专业、电子专业的学生,地铁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优先考虑城市轨道运营专业的学生。二是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机制。学校首先要强化大学志愿者层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的规范性。该院在共青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管理体系,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逐步提升管理效率,强化了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其自觉遵守团队纪律,积极践行雷锋精神。
3.1.3 开拓服务平台 该院将志愿者行动纳入社会整体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来拓宽志愿服渠道,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平台,同时通过与白云区团委、石井镇政府等事业单位、广铁集团、花都车辆厂等企业单位、同德围社区服务队等社会组织合作,将多方资源的整合利用,减低队伍管理建设成本,提高育人与服务效果,实现一举多得目标。
3.2 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期化、终身化发展
3.2.1 学校方面
①将志愿者服务教育纳入毕业生就业成才体系中,建立相关配套补偿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热情。该院将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当中,将此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社会实践必修课程,制定了《素质拓展积分办法》,鼓励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与素质拓展活动累计积点,积点换取学分,未修满学分将无法毕业,同时在毕业时发放具有优、良、及格、不及格等级成绩的素质拓展证书,给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成绩优秀的同学增加了就业的砝码。
②制定了完善的志愿服务学习培训、评优评先、党员发展激励制度,提升志愿者身份地位。该院善于利用志愿时系统,定期统计志愿时评优与表彰。对具有大型的亚运、创文等志愿服务,除了给予志愿者素拓积分,还通过评优评先表彰活动,在党员发展发面奖励票数的方式来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③加强组织建设的经费保障,正确引导志愿服务朝终身化发展。志愿者服务虽然是公益事业,但是建设经费却是志愿服务的规模与质量坚强后盾与有力保障。志愿服务虽然是义务无偿的服务,但并非倒贴服务,在组织、培训、管理以及活动后勤保障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在筹备经费以及管理过程中,学校必须声明经费并非用于志愿者的报酬,而是用于志愿者装备、基本交通餐饮保障、购买人身保险等方面,教育引导大学生摒除功利之心,正确认识志愿服务的无私性、保障性、阳光性以及长期性,正确引导志愿服务朝终身化发展。
3.2.2 社会方面
①要提高对志愿服务事业的认同、重视与支持。学校可以进一步呼吁政府部门进一步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并积极给与物质和精神支持,以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可以成立专项基金,积极扶持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社会用人单位可以在招聘大学生时多考虑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多重视素质拓展证书成绩。
②借鉴发展相结合,加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建设。继续加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志愿服务认证制度以及志愿服务考评体系,建立志愿服务档案,使志愿者创造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定期统计志愿时,给予等级认证与颁发证书或奖励勋章。继续坚持广州入户积分鼓励外来人员参与城市志愿服务事业的有效做法。借鉴义务献血政策的有关做法,开展志愿时换取志愿服务待遇,在自己需要别人服务时,可以申请享受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志愿服务;可建立志愿者等级身份社会福利挂钩制度,根据身份等级享受公交优惠或旅游景点门票优惠等社会福利,让志愿服务事业走向正规化、制度化、常态化、长期化、终身化。
参考文献:
[1]胡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