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全面质量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它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并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从管生产质的结果变为管生产中的因素。它注重抓住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的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全部门共同研究改进;强调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程序、方法和数据进行管理;强调一切为用户服务,使整个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控制的状态下,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1]。全面质量管理,吸取了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把管理对象看成一个系统,把相关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全局、全程来抓质量管理。同时,还要抓住各个局部、各个环节工作者的人的管理全局性、全程性、全员性,就是现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精神,结合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教育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有以下特点。
1、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即把涉及教育质量的一切因素都管起来。首先,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管理所要求的质量,是育人的质量。也就是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体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之所在,是质量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为了实现育人的质量目标,必须把直接关系育人质量的全部工作管理好。从育人机构的学校来说,要有能统率学校全面工作的战略思想,即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正确的方向,便于形成合力,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还要使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体卫工作、总务工作等,实现全面优化,消除薄弱环节[2]。为了实现学校工作的整体功能,还要以教学为中心,协调好各方面工作的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工具学科为基础,全面抓好各门学科的质量,以全面完成教学计划。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优化育人环境。
2、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是通过工作质量创造出来的。没有工作的高质量,也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工作总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总要表现为一定的过程的。不仅教育工作有一个完整的过程,管理工作也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教育全过程都要保证高质量,不能有丝毫疏忽。比如,就小学管理来说;学生从入学、毕业到升入初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政策,把好招生关;入学后有几个年段,一段也不能忽视,要根据各段特点,因材施教,并使各段紧密衔接,搞好年段把关;毕业后,还要追踪调查,看学生升学后的实际表现,以此检验教育质量。另外,从管理工作过程来看,无论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都要抓好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等几个环节,一环也不能放松。就一项具体教育工作来说,也有其完整的过程和环节。
3、全员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工作全过程的质量,是由相关的人员的工作质量来保证的。只有每个工作人员以及受教育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相应的职责,保证了自身工作的高质量,才可能有高的教育质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就要在一个共同目标——提高教育质量之下,把全体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工作人员以至学生,都纳入质量管理中来,使他们都参加质量管理。除尽力搞好本职工作、保证自身工作的高质量外,还要关心其它部门的工作,关心整个教育工作的全局,意识到自己工作与整体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意识到所有人员的努力,对质量保证的作用,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3]。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学校教育管理效能提升中的应用
1、工作控制
这是一种预先控制(或超前控制)。即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定工作规范,拟出实施细则。将一些常规的或重大的工作步骤或手续固定下来,形成制度。使各个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前,明确规范、照章办事,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保证工作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
2、程序控制
为了实现质量标准,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都显示为一系列的活动。任何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教育管理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程序控制,就是对教育管理工作活动程序,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教育管理活动有不同的层次,其活动的程序和对这些程序的控制,也要分出层次来[4]。
(1)教育管理工作过程的程序控制
无论是教育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或学校管理工作,其过程都有一定的程序。这就是计划、执行、检查、总结(或处理)。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把这称为“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体系活动的基本方法,是改进和解决质量问题所不可少的。在教育管理中,一个地区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或一个学校的工作,也都要遵循计划、执行、检查、总结这四个程序来进行。每个程序都要按要求做好,并按这四个程序的顺序来进行,不可缺漏,最后一个程序——总结,是至关重要的。总结出经验教训,用以改进工作,才能使质量不断上升。这四个程序构成一个循环。最后的总结程序,将是下一循环计划的基础。四个阶段,如此不断循环下去,质量也就不断提高。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严格按此程序进行。
(2)教育管理日常工作的程序控制
一个地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一所学校,为了质量上得去,有许多日常工作需要办理。这些日常工作,也有一定的常规可循,可以按其程序加以控制。如教育行政机关会计年度初,抓发展规划,物资调配,经费划拨;学年开始前抓学校的招生,班子调整,人事调配;开学时抓学校工作部署和计划安排,以后抓检查、督导;学年结束时抓统考、升学考试等。就学校来说,开学前抓招生、计划制定、人事安排;开学时抓各项工作计划的制定,常规管理的巩固;开学后抓各项活动的开展,期中抓工作检查,期末抓总结、表彰、考试、学生操行评定等。要根据日常工作的内容,规划出一定程序。将一年或一学期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重点,排成工作历,使全体人员明白,以便主动配合。使日常工作按序进行,有条不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差错,保证质量[5]。
3、环节控制
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进程中,都包含有各个环节。把各个环节控制好,就可以保证各项工作或活动的质量。如教育行政部门每年组织的招生工作,就有报名、审核、命题、制卷、考程、考试工作安排(含监考、考试规则、考场布置、试卷装订等)、考卷保管、阅卷、复查、统分、录取、通知、考试工作总结等环节的工作。要把这些环节都控制好,才能保证整个考试工作“万无一失”。又如,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备课、讲课、作业布置、批改、预习、上课、复习、作业、考试、小结等环节。把这些环节控制好,达到各个环节的要求,就可以保证教学和学习的质量。目前,有“最优教法”、“最优学法”等的提出,其内容就是如何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优化,是教和学实施环节控制的好方法。
四、结论
我们不是唯条件论者。但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并设法优化这些因素,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法。当然,对这些因素也不能同等看待。从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比较来看,要以内部因素为主;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比较来看,应以人的因素为主。
参考文献
[1]苏丹,李洁.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其在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4:9-11.
[2]邸杰.高校教务管理的涵义及价值——基于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02:27-28.
[3]李彬,阮冬生,李敬芬.地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62-64.
篇2
全面质量管理 高校 学生 事务管理 顾客至上
质量管理理论在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保证”和“全员质量保证”等阶段后,现在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这一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管理效能最大化,产生庞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的是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它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启示。
1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但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被我国高等学校校本管理借鉴,为了改进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证。
1.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得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①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强调管理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1.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
从上述定义出发,将其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顾客至上”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创造价值,顾客满意是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全员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参与式管理”,在“全员参与”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合作性、积极性能被充分发挥出来。②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其参与管理过程,组织以“顾客导向”为共同准则,共同努力。“全过程参与”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人的作用被放在组织管理中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还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与激励。让组织每位成员,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各司其责,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到其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原理应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是否合适,以下几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一定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活动过程。③
2.2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人工系统组织特征是高校和企业所共同的。这种特征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组织规律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和高校。随着社会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适应环境性、关连性、集成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在内容上有类似,而且高校管理和企业一样,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最优。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企业行动模式(PDCA)和教育管理行动模式一致,都面临着财政管理、危机管理和人事管理等问题。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令消费者满意,从而更多地实现产品价值。此目的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的,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高校“顾客”——学生需求不谋而合。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性。很多服务业公司取成功的原因是将“伞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其管理的过程中,而这一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如英同马莎百货、联邦速递等,都将此理论应用于其管理过程中。该理论模式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工商业机构,也适用于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
3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诸如取消年龄限制、成绩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革措施也使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自2005年9月我国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各大高校据此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但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拓宽和加快,学生受各种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冲击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鲜思想愈发活跃,但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僵化。我国高校学校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隶属关系。④作为单向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高校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弊端逐步显露。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绩效是管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黑箱”。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上同一化、单维度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绩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3.2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学生本应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行政化管理方式,充当长者角色,训导说教,重管理,轻育人,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高校渐渐失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的乏力是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面对当今变动的社会和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事业归属、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都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也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能偏低。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优化上的不足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支撑管理转型,软环境帮助适应转型,还包括相应政策、投资、设施等。
4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
4.1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彰显服务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由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原理转化而来。此原理认为“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创造价值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的直接“客户”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首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确立也不容小觑。在非正式制度上加以改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形成组织的非制度文化,利用非制度文化启迪学生管理者。另外,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理清高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变现行制度化学生管理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性、服从性和不平等性。
4.2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彰显民主性
“全员参与”是将所有满足顾客需要所涉及的内部及外部人员都囊括到企业服务中,特别是在内部人员中,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让其参与到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主要是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多管理主体素质提高的全员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政治领导特征浓厚,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对学生校园生活采取干预式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应扩大管理主体,从高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作为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意见,并依托校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4.3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的精华,彰显合理性
在企业中,“全过程参与”原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动态都要进行把握。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中,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从绩效评价目的确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资料收集、绩效评价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到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全过程。
作者:鲁青青 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3
1999年,我国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到2007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566万人,普通本专科在学人数1885万人,其他高等教育方式在学人数还并没有计入在内[1]。在短的时间内,中国高等教育就从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这在其他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然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比例的概念,更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所体现出来的特色以及培养的人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数量的扩张,高等教育的性质、功能、管理模式、学术层次、师生关系等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解决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存在的与大众化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和日益突出的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矛盾,已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把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到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中,构建了其整体运行模式,并对实施措施做了探索性研究。
一 教育大众化的内涵
首先,高等教育不再是一种特权,入学群体多样化,甚至出现了“非本意入学”,高等教育成为具备某种正式资格者的权利,并且越来越成为“必需”。
第二,在培养目标方面,精英型高等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层的能力和人格,而在大众型高等教育中,培养目标多样化,学校培养的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导阶层,教育的重心也从塑造人格转向传授更为具体的技能。
第三,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从单一走向多样,教学更趋单元化,以半结构化的课程序列为特征。除了普通本专科招生之外,还新增了很多成人本专科生以及网络本专科生等招生方式,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此外,在大众化阶段,高校和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大学不再是远离世俗、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更加注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以拓宽学科发展的市场适应基础。
二 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虽然与高校教育发展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还是政府的政策和决策导向。许多举措的实施,都是依靠教育行政权力“强制”推行的,并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然发展的结果。所以,大众化潮流的形成,并非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熟或者强大的标志。特别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灵魂的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及制度,也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和“置换”,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行,高等教育管理的概念、形式、内容都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剧烈的、持续的和必然的。因此,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存在的与大众化要求不相适应的因素日益显现,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亟待引入新的理论对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主要针对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和人们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担忧,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提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模式。
三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模式
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要素
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它作为一种顾客导向的质量管理方法,强调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及运用计量方法,从不断的改进过程着眼,提升产品与服务品质[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做到“三全一多样”,即全面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 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来进行,侧重于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这种教学质量管理把教学质量简单理解为“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体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优劣程度”,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该模式是在过去那种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加“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它又反过来强化了现行教育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和“应试教育”的倾向,它与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表1是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比较。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将教学质量提升到学校的经营层面,学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借鉴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外部顾客和广大教职工持续受益和满意,并进而使学校走向成功。
3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六要素
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特点可归纳如下。
(1)顾客导向
学校依存于它的顾客(学生、家长、政府和社会),因此学校教学及教学管理应致力于满足他们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多样的,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则是隐含的。明确要求是指在标准、规范以及其他文件中已经做出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包括顾客的期望或不言而喻的需要。
(2)过程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把一切工作和活动看做是一个过程,把影响质量的资源和活动都作为过程来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一个典型教学系统可以被分成许多过程,过程管理就是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看成相互关联的过程,加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3)持续改进
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技术在发展,顾客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支持教学的各项辅助工作都需要不断改进,持续改进的意识和行为要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层面中去。
(4)参与
人是影响教学质量管理的根本因素,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建立在高校内部全体教职工和外部顾客广泛参与和主动投入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全员”包括教师、教辅人员,包括学校其他部门的人员,还包括学生、家长、社会以及政府等各类外部顾客。
(5)领导和战略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依靠和发挥高层管理者和战略计划的作用,没有高校的高层的推动作用,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案将很难推行下去。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高校高层管理者必须带头转变观念和领导方式,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培育符合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组织文化,并通过制定学校长期发展战略和质量方针,把学校教学导入长期的质量提升轨道,使学校获得持久的质量提升能力。
(6)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及其与学校其他系统的关系给予系统安排,使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要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顾客持续满意。系统理念认为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能力。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对系统理念的落实和具体体现,也属于学校的有形质量文化。
4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运行模式
上述的六大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一切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这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将上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六个基本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得到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做好人才模式设计、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反馈工作。人才模式设计要注意结合高校学生的基本素质特点,量体裁衣。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质量、学习质量和服务质量,这一阶段是整个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人才的使用是对高校人才设计和培养阶段质量的最终检验,作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阶段,对毕业生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及时反馈到人才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再设计中去,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07年教育统计数据.
[2] 胡克军,余春花.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特色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5,29.
[3] 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TQM[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龚益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1.全面质量管理秉承着全员参与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企业员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自上到下参与质量生产与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人形成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岗位质量培训,全体员工共同把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2.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管理。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产品、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让质量有保障,就必须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进行质量预防、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产品的质量的保障要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做到“预防为主、防检结合”,满足顾客需求。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方位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全企业的管理层次,从上到下实行好自己管理职能。高层管理者,要以做质量决策为主,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文件和计划,对各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领导。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员工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引入教育领域。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起步比较晚,进度也比较慢。而且都局限于后勤部门、行政部门,教学单位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探讨民办高校教学单位该如何贯彻全面质量管理。
二、全面质量管理在民办高校难以推动的原因
1.全面质量管理意识不高,实施不均衡。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要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内的一整套理念融入高校管理体系中。首先,这是思想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层对全面质量管理有清楚的认识,仅仅在高校后勤部分等小范围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不够的。如今,我国很多民办高校只是在形式上、口号上实施,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受到质疑。
2.民办高校教职工认识不够导致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不高。基于民办高校的性质,教师的福利比公办类的学校享受的待遇差了许多,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教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方式探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对于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他们的文化程度、理解方式、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教师不愿意束缚,想法独特,不接受行政岗位的指导。后勤岗位的员工更是缺乏理解与认识。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认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他们习惯用固有的管理方式行事,很难改变。因此,导致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学科建设质量等方面始终无法提高。
3.学校监控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控是每个高校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些手段都不太完善,表现如下:教学检查偏重于课堂教学,对于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缺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由非专业的教务人员监控,相关专业的教评比较少。正因如此,导致无法有效地测定教学质量。即使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民办,没有足够的资源条件为员工提供组织培训,而且缺乏技能培训,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4.持续改进机制落后。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民办高校,在实施初期,一般都会开各种会议强调,提出宏伟目标激励每个人,调动积极性。但是往往实施过一段时间以后就停滞不前,不会营造使得全体员工参与持续改进过程的环境,不能给员工提供机会进行改进。因此员工在此过程中没有归属感与责任感,质量提高也就非常缓慢了。
三、在民办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民办高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应该提上到探讨的层面。具体步骤如下:
1.在民办高校进行全名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质量管理意识。要想使全面质量管理在民办高校实施起来,首先必须在全体教职工中统一思想,让全体教职工明白自己如何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他们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观念必须深入人心,融入民办高校全员的每个人行为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永恒的主题。只有当高校所有成员把教育质量看做共同的信奉的价值观,才会形成高校所有成员自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行动。因此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想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认识,要求高校管理者有这种思想觉悟,构建互动的沟通方式,使得高校的每个员工都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质,并从内心贯穿这种理念。
2.树立“顾客导向”的观念。民办高校的质量管理工作要以“学生导向”为出发点,致力于抓好他们的需求,并努力实现他们的期望,对学生近期、长远的发展等各种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社会对学生的品德素质、技能素质等有严格要求。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高校可把学生作为“产品”,也作为“消费者”。因此,高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需求”与市场环境相适应,输出一批批既满足市场又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产品”。
篇5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trategy under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Perspective
LU Qingqing
Abstract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modalities have important guiding and supporting role. From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ory that is the core principle of "customer first" and "full particip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starting on problems arise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 proposes to innovation in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system and mode of establishing a "student-oriented" concept, optimize the management reform process in the highlight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connotation of "full participation" absorb "the entire process involved" three strategies.
Key word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customer first
质量管理理论在经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全面质量保证”和“全员质量保证”等阶段后,现在已发展到“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这一新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全体人员参于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管理效能最大化,产生庞大经济效益。本文探讨的是高等学校学生事务管理能否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它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产生的启示。
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全面质量管理源于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但近年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被我国高等学校校本管理借鉴,为了改进学校的办学质量,高校纷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认证。
1.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得出普遍认可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①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强调管理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
1.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
从上述定义出发,将其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性,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顾客至上”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创造价值,顾客满意是关键。”为此,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在企业业务流程的管理中贯穿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
“全员参与”不同于传统的“参与式管理”,在“全员参与”中,最为重要的是内部各级人员的参与,各级员工的创造性、合作性、积极性能被充分发挥出来。②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也很重要,以某种方式与外界建立起合作关系,使其参与管理过程,组织以“顾客导向”为共同准则,共同努力。
“全过程参与”是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人的作用被放在组织管理中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了使全员参与质量管理,还必须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与激励。让组织每位成员,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各司其责,产品的最终质量受到其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原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对高校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的核心原理应用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是否合适,以下几点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概念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的专门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政策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一定学生事务管理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配置合理的资源,提供促进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学生事务活动过程。③
2.2 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核心原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人工系统组织特征是高校和企业所共同的。这种特征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开放的社会系统,人工系统组织规律适用于所有组织,包括企业和高校。随着社会变化、时代环境的变化,会不断地自我调整和适应,具有适应环境性、关连性、集成性。学生事务管理行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在内容上有类似,而且高校管理和企业一样,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最优。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企业行动模式(PDCA)和教育管理行动模式一致,都面临着财政管理、危机管理和人事管理等问题。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令消费者满意,从而更多地实现产品价值。此目的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目的,即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以满足高校“顾客”――学生需求不谋而合。
另外,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具有普适性。很多服务业公司取成功的原因是将“伞面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其管理的过程中,而这一模式最早被应用于制造业,如英同马莎百货、联邦速递等,都将此理论应用于其管理过程中。该理论模式不仅适用于服务业、制造业等工商业机构,也适用于学校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政府机构。
3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高校扩招,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大部分高校都面临生源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诸如取消年龄限制、成绩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改革措施也使这项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章制度的滞后。自2005年9月我国施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我国各大高校据此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规章制度。上述制度的贯彻落实无疑有利于学生事务管理,但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形势下不能完全适应。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拓宽和加快,学生受各种思想文化大爆炸的冲击使其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新鲜思想愈发活跃,但他们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还无法做出客观评价和正确选择。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僵化。我国高校学校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隶属关系。④作为单向教育者和行政管理者,高校处于强势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学生处于弱势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增强的趋势下,弊端逐步显露。第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不健全。管理绩效是管理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打破行政管理“黑箱”。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传统上同一化、单维度评价学生事务管理绩效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不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管理的方方面面。
3.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缺失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学生本应是学校的主人,在学校中占主体地位,但由于高校学生管理者行政化管理方式,充当长者角色,训导说教,重管理,轻育人,学生主体地位丧失,高校渐渐失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初心。第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上的乏力是问题存在的直接原因。面对当今变动的社会和学生群体,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事业归属、职业素养和专业化水平都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管理发展要求存在着诸多不适应,这也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管理效能偏低。
另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环境优化上的不足是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管理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环境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既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管理硬环境支撑管理转型,软环境帮助适应转型,还包括相应政策、投资、设施等。
4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策略
4.1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创新中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彰显服务性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由企业管理中“顾客至上”原理转化而来。此原理认为“顾客的满意和认同是创造价值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的直接“客户”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人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体现在完善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和创新学生事务管理模式这两个方面。首先,完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制度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责权一致的正式制度体系至关重要,但非正式制度的确立也不容小觑。在非正式制度上加以改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抓手,形成组织的非制度文化,利用非制度文化启迪学生管理者。另外,推进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需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到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通过这种模式理清高校与学生这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改变现行制度化学生管理模式中形成的单向性、服从性和不平等性。
4.2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的优化中突显“全员参与”的内涵,彰显民主性
“全员参与”是将所有满足顾客需要所涉及的内部及外部人员都囊括到企业服务中,特别是在内部人员中,充分发挥内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发挥组织外部人员的作用,建立长期伙伴关系,让其参与到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全员参与”主要是指管理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多管理主体素质提高的全员性。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呈现出政治领导特征浓厚,工作意识上仍倾向“管人”而非“管事”,对学生校园生活采取干预式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应扩大管理主体,从高校领导、辅导员、教师到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作为有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一个群体,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事务管理提出意见,并依托校学生组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升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能力与水平。
4.3 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绩效评价机制的改革中吸收“全过程参与”的精华,彰显合理性
在企业中,“全过程参与”原理要求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控制,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动态都要进行把握。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中,也应该建立和完善从绩效评价目的确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资料收集、绩效评价资料整理分析解释到绩效评价结果利用的全过程。
注释
① [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篇6
1.目前本校教研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本校从开展教研项目立项工作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涌现出一大批教改(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推广应用,促进了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毋庸讳言,部分项目没有真正发挥教研项目为教学实践服务的作用。究其原因,对教研项目的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管理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中期检查和结题检查层面,导致项目研究过程的随意及结果的低效。过程随意意味着研究行为散漫,或是研究步骤随意更改或是团队配合混乱等。结果的低效表现为研究经费及研究人力的浪费或表现为低质量乃至不符合要求成果的产出。
2.全面质量管理的改革内容
传统质量管理对教育项目的管理已不适合,在我校教研项目的管理中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预创出一条“有特色有质量有竞争力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更新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使学校发展决策科学化、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具体内容包括下面三方面。
(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构建我校教研项目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使课题指南设计者、课题论证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负责人、日常管理与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各级评审等重要环节的所有参与人员都树立“质量第一,人人有责”的质量管理观念,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过程(课题指南的设计、项目的论证设计与申报、课题的评审与立项、开题、日常管理与中期检查、鉴定结项、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重要环节)管理要抓住各个环节的衔接和递进,是全员管理的延伸。
(3)全方法、全要素的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质量的多种可控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手段进行全要素管理。
3.确立实施方案
高校教研项目的管理应从系统观点出发,构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保障系统,主要由全面质量管理计划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和归档子系统组成。
(1)制订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第一项具体工作,就是通过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编制、实施和反馈,以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为核心,把与教研项目进展有关的全面业务流程和所有相关人员都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中,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对教研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是一个有始有终的回路(如图1),完全按照PDCA循环办事。
图1 全面质量管理形成闭环系统
(2)确立监控模式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由内及外的监控理念,首先通过调用内部人员的积极性,尽量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然后才是外部监控。如图2所示,对教研项目的监控分为两层:内控层和外控层,二者结合确保项目研究质量精益求精。
图2 由内及外的教研项目监控模式
(3)形成归档、及时
对教研项目研究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音像资料等注意归档保存并及时,为教师的进一步学习、研究提供便利,并为指导新一轮的教研项目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4.具体实施
将整个教研项目的开展依托于网络平台,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极大地为管理者、教师提供方便,构建基于SHH架构的教研项目管理系统。SSH(Struts+Spring+Hibernate)可用于开发高质量的网络应用平台,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健壮性。经过需求分析,针对本校具体情况,教研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分为、申报、审核、立项、监督、结题和推广功能;从用户角度分为教师、二级学院、专家和管理部门。
(1)系统功能设计
功能:及时立项通知、立项指南、评审状态、立项结果、跟踪反馈及推广宣传等。
申报功能:立项的教师将申报的项目按要求上传网络进行申报。
审核功能:二级学院、专家和管理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三级审核。
立项功能:确认项目是否立项。
监督功能:设立中期检查及随机检查。
结题功能:专家及管理部门结合结题报告及答辩对项目进行评估,确认项目是否结题。
推广功能:跟踪成果转化,及时归档,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用户角色设计
教师角色:可浏览通知、查看往年立项信息、进行在线项目申报、查看项目状态等。
二级学院角色:对本部门教师申报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核。
专家角色:对部门初审通过的项目,进行二次审核,给出审核结果及建议;对结题材料进行审核,给出审核结果及意见。
管理部门角色:综合各专家的审核结果及建议,给出最终立项、结题结果;跟踪、监督、制定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5.创新之处
(1)管理理念的转变
由目标管理转向过程管理。近年来,高校的教研项目管理通常采用目标管理,即高校教研人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课题指南或项目委托方的需求,进行项目论证,通过科研管理部门报送主管部门或委托方;项目获得资助后,参与课题承包制,由课题负责人对项目研制过程进行管理;项目完成后,科研管理部门按照项目主管部门或委托方的要求组织科研成果的鉴定结项。在整个教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教研管理部门关系的重点是结果而不是任务的执行过程。而对获得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鉴定结项对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新形势,这种管理方式已经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不适应性。
(2)管理制度的改变
以往的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时常出现同一个人多次申报同一个项目、有些人还有在研的项目但仍然进行申报等现象;对项目的评审只是由上级部门提供的专家组单方面进行审定,对教师不够透明;对项目的监控仅设立中期检查、跟踪监管力度不够等。在新的管理制度上将加大资格审查的力度,借助网络系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申报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同时引入观察员制度,在教师中选择一部人参与评审工作中,加大对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工作的监督力度。另外,除了保留中期检查外,多设置一些检查点,让项目的进展情况在网络系统中透明化,随时可以接受检查。
(3)管理体制的强化
弥补现有体制的不足,例如:按照传统方式,教研团队的组成往往是以学科、教研室为基础的“固态”形成方式,这种方式团队成员之间固然熟悉,但是由于知识结构单一,导致交叉学科的融合思维不足,甚至由于同事之间的竞争关系,交流往往受限。通过教研项目资源库,教师可以就其自身研究领域查询校内该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可主动与前人交流,避免课题的重复申报,同时便于教师之间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促进精品教研团队的形成。同教研团队的自主形成类似,通过教研项目资源库中的专家库,动态地遴选针对某一领域课题的专家组,更好地完成项目设定,使评审工作更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保证评审机构的确立,等等。
(4)运行机制的完善
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鉴定工作,加大推广和应用研究成果。
6.结语
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界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科学管理方法,将其基本理念引入高校教研项目的管理上是一种新的尝试。采用SHH框架开发的教研项目管理系统实现对相关数据进行网络化动态管理,为教研项目的管理工作提供科学而准确可靠的信息,提高教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决策的准确性,从而实现教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陈华杰.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3(2):121-125.
[2]郭根山.高校社科项目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人才与教育,2006(12):174-177.
[3]安玉红,孙茜.加强过程管理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质量[J].社科纵横,2009,24(1):143-144.
篇7
一、高校考务管理工作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科学的考试管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考试是检查教学任务落实情况及其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衡量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看教学目标的完成状况,具体体现在师生水平与教学目标的差距上,而这个差距的体现就是通过考试实现的。其次,考试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考试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直接调控,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对学生来说,考试不仅是检查自身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而且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过程。
二、强化考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的考务管理要有完善的制度建设做保障,规范的过程管理为平台,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即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
1.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对考试的思想认知。
高校应持续致力于考试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已制定的考试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不断填补空白,查漏补缺,同时对已经不符合教学实际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以增强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要对直接参与考务工作的岗位或个人制定科学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规范和制约外,由于考试涉及面广,高校作为一个整体,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联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才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此外,还应对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及实际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做到有章必依。为避免考试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或执法不到位,检查监督机制可实行两级管理的方式:学院负责对课程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成绩的评定、试卷的分析进行检查并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务处对学院的考试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并将学院的考试工作业绩纳入到学院考评体系当中。同时,对整个考务工作过程的违规行为绝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做到执法必严,违规必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做到两个强化,即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和健全各级组织机构,实行领导负责制,做到令行禁止;强化责任落实,要将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加强考试制度执行过程监管,保证制度建设切实有效。
提高认识是一切制度建设的思想基础,要让师生对考试有科学的认知,应该同时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方面,年复一年的考试难免会使考务人员滋生懈怠思想和应付情绪。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应树立科学的考试观,认识考试的目的及重要性:考试和阅卷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考务工作的结束,要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运用,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功能,考试结果是变化的。因此教师不应静态地重复考试过程,而应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不断改进考试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对策依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是故考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学生方面,高校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考试作用和目的的同时,还应在奖学金、保送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遴选上更加侧重对综合素质的考量,避免学生陷入“分数工具论”的论调之中,减少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分数而不注重真才实学的功利化倾向,实现教、学、考和谐统一。
2.优化组织管理,规范考试过程。
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科学丰富的考试方法,规范的考试过程作为考务管理工作的载体必不可少。盲目倡导目标管理是不行的,没有严谨的环节,就谈不上严格的管理,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结果。没有规范、透明、令人信服的考试过程,就难以呈现公平、公正、令人信服的考试结果,因此优化过程管理不容忽视。广义的考试过程至少包括三个主要的阶段,即考试方式和试题内容的设计(考试前)、考试过程的组织(考试中)、试卷评阅及结果分析与反馈(考试后)。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制定详细规范的考务工作细则,将诸项工作细化和量化,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和各方面人员的优势,形成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考务管理体系。
考试前,对考试方式和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内涵,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实现考试内容科学化,形式多样化。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考试内容不但要考查知识,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加强过程考核,将期末静态的终结性考核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考核,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的范畴。考试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实验报告、课内外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这些都是能够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任课老师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考试方式,经教研室和学院审核,报教务处批准后实施。为避免命题教师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考试内容要经过教研室严格把关和筛选,实行教考分离,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多样化的试题库,随机抽取。为保证试卷质量,命题老师须认真研究命题的范围、重点和难点,提高命题的科学性,使用规范文字,措词严谨明确,避免引起多义、歧义,杜绝不加改动直接选用近年已在同类考试中出现的试题。除此之外,各门课程应同时命出难度和题量大致相同的两套题目(即A、B卷),并做出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标准答案要规范、严谨,评分标准应与试题同时拟定,不得随意改动。最后,做好试题与试卷保密工作。
考试中,高校应推行标准化考试与标准化考场建设,将流程量化、分解为具体的指标,如监考老师按规定时间领卷、监考;随机编排考试座位号,检查学生是否对号就座;核查学生有效证件是否与本人相符;督促学生自我检查座位附近的地面、课桌上、抽屉内有无书本、纸张等并报告监考老师,由监考老师收集处理,保证考场清洁;督促学生将非考试规定物品放置在指定位置;学生签到;在发卷前宣读或播放考场纪律;按时发卷,考试开始一定时间后禁止学生进入考场;核准考试人数;监考老师对试卷内容不做解释;严肃认真维持考场纪律,坚守岗位,在考场内不准聊天、吸烟、阅读书报或做与考试无关的其他事情;监考老师按规定收试卷;填写考场情况报告表,如实做好考试记录;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认真检查试卷份数,按顺序整理考卷,课程负责人逐份对试卷进行验收,等等,这些指标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主管考务的部门还应在大型考试前协调各相关部门制订周密的预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考试后,严格掌握评分标准,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成绩。阅卷评分是对考试成绩作出评价的过程,因此,阅卷老师要严格掌握评分标准,防止发生偏宽、偏严、错评、漏评和统分错误等现象。为此,应采用封闭集体阅卷,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流水作业,阅完的试卷由另外一名教师核对分数,并由评卷人和复核人亲笔签名,保证阅卷评分的效度和信度,最大限度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建立试卷分析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该课程试卷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还应建立透明严谨的补考制度,把好补考质量关,如开学重修考试、期末重修考试等,重修试卷的难度和正常考试试卷的难度、广度等相当,也可随下一届学生的正常考试进行,考试过程和平时考试一样,不能放松每一个细节,保证重修考试的严肃性和可信度。
3.增强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考务管理。
管理和服务并行不悖,并不矛盾,在考务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优化管理,从而使教师、学生及考务管理人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保障考试的顺利进行。
考务管理的人性化,已成为发展“和谐教育”的必然要求,保障考生的权利,也是保障考试信度及效度的重要前提。在考试管理过程中,考生、教师与考务管理人员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互动,师生之间要架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就要求我们努力改进现行的考务管理工作,为师生营造良好的内在和外部考试环境,使考务管理的人性化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安排。考试管理的服务对象是参加考试的学生,在管理过程中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实际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惯性思维导致考务人员和考生形成“天然”的对立,考务人员行使管理权是一种责任而并非特权,教师及考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尊重考生,就是尊重考试”的观念,以平等、包容的心态行使这项权利。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以考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开展管理,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尽量减少其他活动对考试的影响,课程考试要为考生保留充分的复习时间且安排不宜过密,监考人员不得随意打搅学生考试,这都是在管理中体现的服务;同时组织学生学习考试的相关规定,考前播放或宣读考试纪律;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考试违纪的后果有充分的了解,在各种大型考试前,组织监考教师集中培训,明确监考教师职责,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不该做,哪项工作先做,哪项工作后做,使监考老师的各种管理行为都有理有据,体现在服务中强化管理。
总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与不断加强考务管理,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密不可分的。考务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优化考务管理工作,为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的农村完全小学,流动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以上,学生的家庭监护和家庭教育不尽完善,这给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探索实施精细化管理,解决我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我校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制定出切合本校实际、易于操作、便于管理、涵盖面广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在师生中形成“严谨、细致、负责”的学校文化。
1 教师管理精细化
学校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爱岗的工作作风。还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首先要健全教师学习制度,把教书育人列入教师岗位职责内容,并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评聘教师职务,表彰、奖励教师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应加强教师业务学习的培训,提高每位教师精细化管理的认知的水平,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目标,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格的示范者,发展的促进者和心理的支持者”。这样,才能切实把精细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 学生管理精细化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良好校风的形成。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是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思想品德课比较枯燥,一般不受学生欢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尽量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自身的思想和社会实际,避免灌输式教学和空洞的说课。二是思想品德课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在进行其他课程的讲授时也可以随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力求把德育教育看做各科教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注重对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风及意志品格的培养。三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层单位,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领导者,更加便于在日常额的工作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一定要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有计划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班主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还要注意协调本班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以及做好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工作。四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时学生一出生首先接受的教育。他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是贯彻执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纺、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等众多形式密切的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状况,争取家长和学校教育积极配合,共同教育。
(1)优化校园内容和外部环境。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充分利用校报、黑板报、广播、阅览室等校内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多的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充分发挥校会、班会、升降国旗和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努力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安排、有小结,利用不同的活动进行不同层次的有效评价。如,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习惯、卫生、纪律活动等方面进行有效评价,进而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加强对班务日志、校务日志的检查评比力度。做到评比内容全面,要求细致,管理规范。从学习、纪律、卫生、活动等各方面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并利用升降国旗,评选校园之星,星级班级等,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抓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通过操行评语和等级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而促使德育精细化。
3 教学管理精细化
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关键在于他的管理意识、管理能力、管理方式方法和具体的管理措施是否完善。
(1)要向“管”字要质量。首先严把备课关。制定集体备课活动流程,加大集体备课的过程检查,突出一个“细字”。
(2)严把教学关。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建立课堂教学监控机制,突出一个“新”字。
(3)严把作业批、评关。作业要精选、精编、精练,认真批改,评价到位,建立错题档案,抓实错题纠正,保证堂堂清,突出一个“严”字。
(4)严把辅导关。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辅导策略,实现培优补差两不误,突出一个“勤”字。
(5)在“教”字上下功夫。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是否用心和认真程度。一节课要想高效,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课前充分备课。②课中讲授做到“清、准、透、活”。③授课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15~ 20分钟之间。④有良好的课堂纪律。⑤在课堂上有规范严谨的言行举止。其次就是学校的配合。学校要定期组织评教活动,对评教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平时了解并掌握到的问题限期解决。
4 安全管理精细化
安全涉及学校的各个角落,如:校内外安全、交通安全、体育课安全、食堂、后勤安全、各类活动安全等。
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应急预案,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安全防范设施,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应急预案,建立安全台帐。定期对校舍、消防、食品卫生、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加强安全工作“六落实”即:工作班子落实,工作队伍落实,宣传教育落实,安全责任落实,上下齐管落实,责任区域落实,消除安全隐患落实。
加强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做到活动有计划,有预案。组织严密,责任到人,应急能力强。
篇9
一、高等教育全面质置管理概述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最早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随后在日本快速发展并风靡全球。全面质量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国际标准组织也对其作出了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人教育管理,进行教学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传人我国,80年代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践,90年代部分中小学掀起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热潮,21世纪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积极进行ISO认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三)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内涵
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发展来看,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最早应用于生产型企业,要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产品质量及服务质量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质量管理被广泛应用,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根据对全面质量管理定义的研究,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全国各个高等教育组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及社会满意和本组织内所有师生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必须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有利于教育产业的和谐发展
1992年,我国政府就明确指出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但是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过相继出现教育经费不足、机构冗杂、专业设置冷门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一方面促进了办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的和谐、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和谐、招生与就业的和谐、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和谐,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人才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要求对教职工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此举能够让教职工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实现学生满意人才培养方式、社会满意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实现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需求。
三、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最近几年在各大高校得到迅速推广,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服务意识也逐渐加强;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学校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改进,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结合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
(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不愿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学校都怀疑其可行性和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学校不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同时,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没有涉及到学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之前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没有分析出当前学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范围和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重点,往往虎头蛇尾,?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国家层面上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要求,对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没有进行严格考核,导致了部分高校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开展质量整改工作。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和学校的不重视。
四、实施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实现了教育过程的全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各个高校的事情,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坚持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协调一致的推进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一)政府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推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减少高等教育组织的行政管理机构,争取实现垂直领导,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机构’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加深对教育质量的监管;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严格实行“教育质量工程”以及“本科教育达标考核”,提高高校教师准入要求,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考核标准。通过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宏观上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育部门要监督执行国家质量管理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但各学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督促各个高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切实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到各大高校了解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改正方向,要号召各高校进行质量管理认证,规范质量管理过程,对严重违反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二)高等教育组织进行质量改革
学校是教育管理的载体,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对教育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从高等教育组织内部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实现质量管理全程控制,要坚持正确的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质量保障、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质量改进的顺序进行管理。要落实质量保障,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质量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让教育质量得到保障,然后邀请专业的机构对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是否达标进行测评并作出客观评价,学校根据这些评价以及学生、社会的多方建议进行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内部一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如何确保管理质量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
既要强调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积极性,也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教学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篇10
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势头。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更体现于数量和规模的提升,不能够令国人满意。高职人才应如何培养,高职学校应如何管理已成为社会特别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种现状说明,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持有的管理理念、普遍拥有的教师素质和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积淀的传统经验需要进一步的辨识和创新。因此,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下面探讨全面质量管理与高职质量管理间的必然联系,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是综合质量管理理论的思想精髓,是一种全员参加、全过程、全企业的品质经营。它是指一个组织紧紧围绕产品质量这个中心,以全员参与管理为基础,实现让服务对象满意和组织内所有成员受益的管理结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全面质量管理,它不同于以往的质量管理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全面质量管理具有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投入的特点,“三全”特征显现出全面质量管理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包括三层含义,即产品质量来自于生产过程,不是来自于检验结果;影响产品的因素不惟生产链的影响,其质量责任延伸生产领域以外的所有相关因素;质量是通过预防来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检查来实现的。依据这样的理论基础,高职学校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也应对应地体现于:教育质量不但需要依据学业评价,也要依据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评价;教育质量的责任应延伸到直接作用于教育环节以外的所有工作;教育质量通过预防来实现而不是通过检查来实现。
二、以全面质量管理推进高职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普遍采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注重评价结果,即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仅将学校的就业率、升学率、企业的反馈信息等因素作为评价内容,不少学校采取这种评价方式,尤其是追求高就业率的学校,导致很多学生被动就业;二是注重评价过程,即通过监控教学过程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采用此种评价方式的高职学校,监控手段主要体现在教学督导听课的做法。分析这两种评价方式可以看到,注重评价结果的做法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应包含的所有因素,不利于解决师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问题;注重评价过程的做法又是简单的,未能包含应有因素的评价。所以,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评价或是单一的注重过程的评价都不科学,在评价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远离高职教育办学的初衷。再作以横向比较,将高职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质量管理相比,高职学校的质量管理富有“企业化”和“职业导向”的特质,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必须遵循,只有把“质量立校”作为办学之本,高职教育才能够与时俱进,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无疑,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实现“质量立校”的必然选择。
三、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要科学地评价高职教育质量,就需要具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在以市场为价值取向的视域下,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予以双向结合,同时抓在手上。内部评价意指学校自身行为的评价,评价的主体是学校,评价内容包含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可以称为自我评价。外部评价主要是指来自于社会相关方面对学校的评价,评价的内容集中于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外部评价是可以委托的,可由社会中介评价机构来实施。具体说来,高职教育的外部评价可以设置以下几项指标:
(一)就业率
在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就业率的高低直接挂钩于学校的办学水平。用人单位是否欢迎一所高职学校的学生,外显于这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志。而用人单位衡量学生“使用价值”的标准是能力,学生的能力决定着其就业率,标志着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对口就业率
这种就业率强调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后的岗位是否对口,两者对口,说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间是相适应的,学生的就业是主动就业而非被动就业,说明学校的办学效益应该给予肯定。反之说明学校的专业结构设置存在问题,需要改进。
(三)就业稳定率
跟踪学生就业后岗位稳定情况,调查学生“跳槽”的频率。岗位稳定率越高,“跳槽”的频率低,毕业生就业处于稳定状态,说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质量高,否则是存在问题的。
(四)学生满意率
这一指标是学生对学校办学水平做出的评价,既包括在校学生的评价,也包括毕业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评价。学生普遍满意,学校的质量管理是应该肯定的,学生不满意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学校应该加强管理的。在学生满意率中,毕业生对学校的评价更应该被重视,因为毕业生的评价来自于社会实践的检验。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在校学生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却不关心教学内容是否与就业岗位相结合,是否适用。
(五)用人单位满意率
这一指标是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最好检验。用人单位对来自于某一所学校的员工会根据工作情况给予中肯评价,这种评价虽体现在个体的学生身上,但透视的是学校的办学质量,从中亦体现出学校是否被社会所认可的重要指标。
(六)学生职位与薪酬水平
可与同类学校或相同专业的学生就职后的这方面情况作对比,职位和薪酬水平相对高的,说明学校的教育质量要好一些,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强一些。
四、高职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目标
任何管理行为都是一种手段,通过管理行为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有远期的、有近期的;有总体的,有阶段的。同理,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也需指定和分解目标,给予管理行为动力和方向。需要说明的是,目标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亦服从与服务于高职学校发展的长期规划和终极目标。
(二)健全专业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机构
很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存在着一个难解决的瓶颈问题,即教育机构内部缺乏一个科学的能够对高职教育进行系统全面的监督和评价的管理体系。那么,可尝试在我国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专业的质量管理评估机构,由一机构承担对高职教育进行评估、指导和协调的管理责任,使得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成为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持续性管理。
(三)营造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的文化氛围
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需要理论上的认同和管理行为上的兑现,因此,既需要解决认识层面的问题,也需要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营造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文化氛围,可在认识和实践层面均加以强化,以文化的熏陶来形成共识,以文化的传递来丰富经验,才能把高职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落到实处。所以,我国高职教育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努力营造这种教育质量管理文化氛围,以优秀的质量文化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开展。
(四)实现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为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我国高职教育机构需要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在内部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实现管理信息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全员参与,实现质量管理信息化,在参与全面质量管理的校际和各个部门之间,搭建和畅通交流、沟通管理信息的平台,相互间能够对质量管理中出现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交流和借鉴,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11
一、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科学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关键因素是质量。影响毕业生质量的因素很多,它涉及学校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必须从单一的毕业生质量扩展到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质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来认识。因此,需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1.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字,即:一个过程,四个阶段,八个步骤。一个过程,即学校在不同时间内,应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学校的每项教学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实施和验证的过程。四个阶段,根据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论,美国的博士把它运用到质量管理中来,总结出“计划(plan)一执行(d0)一检查(check)一处理(action)”四阶段的循环方式。八个步骤,为了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PDCA循环中的四个阶段还可以具体划分为八个步骤。一是计划阶段: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各种原因或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计划,制定措施。二是执行阶段:执行计划,落实措施。三是检查阶段: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四是处理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
2.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
全过程指的是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优质的人才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只有保证人才“生产”全过程的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最终人才的质量。人才培养过程的基本环节大体包括:高职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一设置相应专业一制定招生计划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招生宣传一招生一在校教育、能力培养一毕业考核一毕业生就业一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在准确地确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调研,开发专业,防止盲目跟风导致设置的专业不符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不适合市场需要,毕业生就业困难。专业设置一要体现时展的要求,二要体现行业发展的要求,三要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则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能力,即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从社会市场凋研开始的。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也要紧紧跟上市场需求,要经常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调查,主动与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对来自各方面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其需求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内容和重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根据有关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紧跟技术进步的形势,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熟练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素;忽视任何环节的质量管理,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从传统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先预防”,要从管理最终的结果变为管理过程中的各个因素。
3.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
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所有为教学服务的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与学校教育质量息息相关,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做到人人有责。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靠领导,而必须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高职教育要贴近市场,全方位地为社会培养人才,对市场进行调研要靠教师;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可借鉴,需要靠教师去探索;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靠教师去培养。因此,高职教育质量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学校的质量风险机制应该是全员分担的机制,人人都是质量的责任人。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认为,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事情,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有权力参与管理,管理者要设法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管理当中去。只有把各个环节,每一个岗位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质量。要从教育质量形成的各环节、各方面人手,做好预防、检查、管理、服务等工作,把学校制定的各种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各个环节直到每个人,并建立各种规范标准,养成全体教职工重视质量、重视过程、善于抓住关键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良好素质,提高全员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全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强调一切从市场出发、一切为用户服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既要强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要重视市场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政策要求进行正确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准确定位。高等职业院校首先要把专科层次的教育办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人才。二是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首先是就业教育,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它是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保障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促使组织健康发展。全面质量管理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对质量追求“持续不断地改进”。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就必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
1.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高职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随着社会对实用技术要求的提高,其市场发展越来越广,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首先是“市场主体”间的竞争,质量决定生存;其次是来自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性、技能性教育在普通高校中得到重视;再次是来自民办高校的压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市场定位与高职教育基本相当。
2.全面质量管理:专业设置的客观要求
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是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上的。学校确定专业设置时,必须调查人才市场的供求差,必须了解正在形成哪些新职业和工作机会,以及掌握当前能胜任这些工作的技术人才有多少。这样,才能正确地设置专业,使它的规格要求、口径宽窄能符合社会需求。现实情况也表明,专业对路则学校兴旺,否则就衰落。所以,专业设置应有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而市场调研正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
3.全面质量管理:实现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获得进一步发展。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也为了提高院校身在社会上的信誉,就必须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正如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关于2l世纪高等教育的世界宣言:设想与行动》中所指出的——质量还必须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性:国际间的知识交流、互动网络、师生流动、合作研究项目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标准化和全面质量管理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和提高竞争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院校的格局。高职教育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看,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走内涵发展道路,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树立一个理念:全面质量管理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项管理改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和潜在的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顾客的观念,从而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需要,尊重用人单位的要求。根据他们的意见和要求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最后的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发展。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工一定要深入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做全面质量管理的宣传者和忠诚执行者,为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而积极工作。
2.突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管理队伍是决定管理水平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把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注重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管理工作开展科学研究。要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一定比例的管理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一批既有教学科研经历、又有较强管理工作能力,且热心管理工作的管理干部,充实到学校的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从整体上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人员能进能出、能升能降的选拔评价机制。责、权、利挂钩,职、岗、贴相连,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队伍。
篇12
近几年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竞争也很激烈,优胜劣汰成必然趋势。怎样在这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求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呢?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出路又在哪里呢?道路只有一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增强竞争力。“管理出质量、质量是生命”。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尚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概念比较模糊。
尽管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很重视教育质量管理,但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双重特性,更使管理者们很难界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概念模糊,导致管理落后,同普通教育一样,考试成了衡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实施结果不容乐观。
2.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思想有待提高。
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思想还停留在“生产观念”上,考虑“用户”、“市场”较少,没有把“经营”等理念引进高职院校管理中来。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存在着双重质量问题,其一是教育教学服务的质量,其二是学生作为产品的质量。
3.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还比较落后。
当今质量管理从初级到高级,走过了末端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等。目前我省高职院校绝大多数仅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主要以考试、考察为主,事前控制差,质量成本高。从这个方面看,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水平已落后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4.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不够规范。
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检查与评价的依据主要停留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静态的文本上,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不够规范、科学;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即以行政评价为主,缺乏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激励机制,使被评价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通常导致为评价而评价。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我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我省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办学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异军突起,呈现出“欲与公办院校试比高”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由于省外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普及发展,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机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面临机遇和挑战。
2.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命线。
按照全面的教育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实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方针,做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这四方面中,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
3.满足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中国有的行业已强制要求其所属的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来规范其教育培训服务。如国家劳动部要求技工学校应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教育部的有关人员也已就高职院校建立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到国外进行交流调研。在教育部立项、有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参与研究的“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体系与实践”课题中,大家共同认识到高职院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对其进行有效实施,可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开展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具有通用性,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行业,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领域。ISO9000族系列标准覆盖房地产、信息技术等39个行业,教育列在第37位。可见1S09000族标准在制定和实施中就已包含了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高职院校教育组织自身的特点决定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可以引入高职院校管理领域。
例如我国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有权对学校任何事情做出决策,有权选聘教师,同时要对学院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生、学生家长及社会负责,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负责,等等。
3.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思想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存在契合之处。
(1)ISO9000质量管理思想与高职院校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质量观。ISO9000质量观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由顾客决定”。可以说它是ISO9000族质量标准的基础和灵魂,它道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组织依存于顾客。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必须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满意,使产品畅销,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而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的要素与素质教育对学校的要求是一致的。实施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②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③尊重学生个性,增强服务意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满意服务。④坚持不断改进。一方面,要不断纠正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使教育不断取得更好效果。这些要求与ISO9000质量管理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系统管理”、“全员参与”等要素是一致的。
4.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顺应了时代要求。
(1)时代呼唤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学校管理。办学主体和教育经费的多元化,对我国的教育市场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即顾客和社会都会选择自己满意的教育服务。
(2)“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开始成为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追求。“以人为本”是教育界近来年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可以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开始成为了人们对教育的追求。而“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管理如何得以体现和实现?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由顾客决定就包涵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并能提供一个让“以人为本”得以落实的程序和手段。
5.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把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从实践来看,把ISO9000引进高职院校管理的实践,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浙江行知职业教育集团学校是首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学校。学校引入ISO9000标准后使该校管理得到质的飞跃。
四、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作用
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管理理念。如“教育就是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
2.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学校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牌。
3.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有利于规范教育质量评价和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高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产品责任意识。
4.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有利于全体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推进民主化管理进程。
5.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市场意识,维护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把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贯标认证运用于高职院校管理是可行的,但是高职院校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①高职院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共同之处,学校组织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可以借鉴企业领域中的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但是要考虑到学校与工商企业的区别,借鉴必须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②我省高职院校管理与省外职业院校管理有共同之处,我省高职院校组织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可以借鉴省外学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但要考虑到我省情况的不同,借鉴必须与我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学,2004,(1).
[2]李志宏,王伟,李津石.健康有序地推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3]杨德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 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高教探索,2003,(3).
篇13
预决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建立规范的预决算管理制度是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但目前,高校在预决算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有些仅停留在对国家拨付的教育事业经费进行预算,年终决算也仅仅是对决算报表的编制,预决算差距较大。在财务预决算工作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后,以上问题就得到较大改善。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财务工作者理解其贡献的重要性和在组织中的作用,使员工承认对问题负责并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将预决算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根据以上思路,财务部门按上年财务收支决算和本年度事业计划制订本年度财务预算。经学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每年终了编制学校收支决算。平时运用对比分析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预决算进行分析,指出存在问题,找出原因,口头或书面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校长决策提供依据。
2在教育经费筹措和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筹资意识较差,大部分高校在经费管理中只注重财经经费拨款和学生学费收缴,对经费管理短期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依据国家对教育发展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来尝试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学校跳跃式发展,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准确把握拨款政策性和导向性文件,把握好同上级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使高等教育经费的核拨本着公平、透明、公开的程序到位,努力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另外,全面质量管理中,企业管理模式使高校财务部门考虑利用银行贷款来筹措和调节经费,在财政收入不能增加,学费收入不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应积极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充分利用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向银行贷款,获取用于基本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金来加快高等院校发展的步伐。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用为高校摆脱暂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3在教育收费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收费工作具有层次多,复杂多样的特点,并且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而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会计核算形式,在教育收费中,学费收入的全过程不能完整的反映在学校财务核算体系中,在学校的会计帐簿中反映的只是已交学费的具体金额。至于应交学费和欠交学费数不能在会计帐簿中反映出来。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了一系列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和清欠激励措施,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责任制度,增强各部门协作共管,同时配套做好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确保助学贷款落到实处,规范、有序的组织学生收费工作,使学生欠交额度达到最低限度,保证年度预算收入及时足额入帐,实现高校应有的办学效益。
4在学校资产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最大区别是高校固定资产无论是经营性还是非经营性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从而导致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造成财务帐面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使用年限。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求固定资产从购置到验收、入库、使用要有完整的书面申报手续,对购置资产的合理性,必要性要有专题校务会议记录在案,对资产管理按“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落实管理部门,避免重复购置、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现象的发生。其次,全面质量管理还要求加强对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将高校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并在学校财务报表和资料中加以体现,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
5在学校二级经费使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