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投资本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投资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投资本科论文

篇1

今日是五月份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上证指数涨2点而深证成指跌35点,创业板有人继续的疲弱,跌去1.02%,就这样黯然收场了。

 盘点五月走势,上证指数连续第三月下跌,说明月线周期的空头力量主导,目前依然未有改变。而最疲弱的创业板指则创下去年股灾以来的新低1754,同样是连续三个月绿盘,这表明小盘股灾难沉重,很多个股的跌幅与股灾无异。

从板块与个股走势看,五月的表现截然不同。雄安概念风采依然,诞生一批牛股,其次是白酒、家用电器等消费行业龙头上升趋势依然,再就是保险、银行等低估值板块异军突起,中国平安涨幅达20%。另一方面,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小盘股,尤其是次新股跌势凶猛,堪称股灾,“闪崩”是本月的常用词,第一创业跌幅43%最为凶悍。

总之,五月的走势很混乱,总体环境是亏钱容易而赚钱难。抓到雄安等好股的自然大赚一把,而踩到地雷的则快速亏损。

回顾本月,捕获四通**+12%、中**土+10%、恒泰**+15%、汉钟**+28%、美力**+25%、陇神**+50%、创业**+32%、三德**+10%、千方**+18%、永和**+20%、巨力**+15%、优博*+25%、曙光**+17%等,但有数字**、合众**、克来**3只触发止损。

篇2

因投资学本身的特殊性,在改革上应结合该学科的特点,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

2.1教材选择应科学适当

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该教材内容是否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动态;其次,教材所涉及到的教学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兴趣方向;此外,在教材的难易程度上要由浅至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最后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必须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2.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使经济专业教学内容变更的频率较快,尤其是投资学科,其本身的性质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方法上,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动自己的思维,在接受知识时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利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搜索查询数据、资料,培养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搭建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据统计,在美国有66%的院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项目,并设有专门的科研办公室,通过科研活动,可让学生从最初的学习者演变为开发者、探索者,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才能,增强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

2.3科学调整课程设置

课程的设置是专业学科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比较密集,出现了大量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因此,有效调整课程设置,也是投资学科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应适当的删减一些不重要或重复的课程,这样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把握重要的知识,从而达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2.4加强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投资学课程中,数据分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课程内容.其中,模板的处理作为投资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本科院校常以学习知识理论为目的,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很多学生连最基础的EXCEL数据处理分析都不会运用,对投资学的实践性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投资学的课程中,可考虑开设一些与其相关的软件应用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在软件操作上得心应手,更为今后投资学的学习做好有效铺垫.

篇3

【政策】

1、共享汽车:两部分携手制定“共享汽车”新规

6月1日,由中国交通部会同住建部制定的《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汽车“达标”项目、承租人实名制等提出明确要求。官方强调,鼓励分时租赁规范有序发展。

标的股:力帆股份(601777)、海马汽车(000572)

【涨价】

1、纸:包装纸涨价贯穿二季度

端午节后,国内包装纸市场再掀一轮淡季涨价潮。近两日,山东、河北、吉林等地9家纸企宣布提高瓦楞纸价格100元-400元/吨。此轮提价距上一轮仅间隔一个月,目前国内120g高瓦最新主流报价在3200元-3350元/吨,二季度以来涨幅近24%。此轮上涨意味着,国内包装纸价格自4月起出现每月一涨,涨势贯穿二季度。受涨价刺激,国内包装纸龙头玖龙纸业(2689.HK)周四大涨6.6%,创出3月中旬以来新高。

标的股:晨鸣纸业(000488)、山鹰纸业(600567)

【产业】

1、苹果产业链:新款iPhone手机正式量产

台湾电子时报6月1日报道,鸿海正式量产苹果新款iPhone手机。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坐镇深圳龙华,并向集团内重要成员宣布苹果新款手机正式进入量产。鸿海旗下的富士康是iPhone代工商。此前媒体报道称,新款iphone量产在即,鸿海集团正在招募并训练员工。

标的股:蓝思科技(300433)、立讯精密(002475)

2、浙大阿里联合成立前沿技术研究中心

5月31日,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作为阿里巴巴“NASA”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将携手攻克面向未来20年的核心科技,在人工智能、泛在信息安全、无障碍感知互联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研究合作。

标的股:浙大网新(600797)(为浙江大学旗下唯一上市平台)、科大智能(300222)(布局人工智能并与与复旦大学共建智能机器人(300024)联合实验室)

3、手游:中国成全球第一大游戏市场

篇4

鹭燕医药(002788)公告称,公司股东红桥民间资本及其一致行动人红桥创业投资自2月23日至6月6日期间,合计减持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361.8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82%。减持后,红桥民间资本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票本科638.1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8%,不再属于持股5%以上的股东。

合纵科技:实控人增持100万股

合纵科技(300477)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泽刚及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韦强、持股5%以上股东实际控制人张仁增于2017年6月8日,通过交易系统以竞价交易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1,000,000股,占总股本的0.3574%,成交均价18.072元/股。

胜利股份:获大股东增持2.29%股份

胜利股份(000407)公告称,6月1日至8日,公司大股东广州润铠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增持公司2015.04万股,增持比例2.29%。本次增持后,公司实控人赖淦锋通过广州润铠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主体合计持有公司17.56%股份。

津劝业:获润盈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二度举牌

津劝业(600821)公告称,润盈投资增持公司股票本科达到5.03%,其一致行动人荟金3号买入公司股票本科已达到4.97%,合计持有公司股份达10%。

篇5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

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河北大学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外文资料可用a4纸复印,如果打印,采用小四号timesnewroman字体,译文采用小四号宋体打印,格式参照毕业论文文本格式要求,另外,要注意毕业论文结束语是否恰当。

参考范文:

投资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性、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对于金融投资人才需求日渐增多。文章对现行的投资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做了简单分析,以对本科教育中投资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探索。

[关键词]投资学;实践性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3.13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3-0250-02

投资学专业是适应我国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规模分散化、投资行为职业化、投资活动专业化的背景而产生的一门新专业。投资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其核心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专业化的投资和投资的专业化是投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投资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划分[1]

宏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归属经济学学科门类。相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

微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应指以政府、企业、个人、非盈利组织等主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分析、评价、规划、决策、资金筹措、资金投入、项目监控与项目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行为,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属管理学学科门类。相近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显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创办的投资学专业,应以微观意义的投资经济活动管理为主。

2投资学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认知性实验,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目前,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技能等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对投资学专业的学生都设置了实验课,但在课程设计体系上都是开设单一的课程,很少开设综合性的实验,也没有开设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

2.2重教师的学历培养,轻实践能力提升

现在,高校注重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学历和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名教师的教学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往往反映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上。

2.3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求

投资学专业是具有融实务投资、金融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于一体的综合学科,该专业更强调实务操作能力和投融资判断分析能力的培养。然而,现行的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较少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统一,常常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这体现不出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教学围绕市场需求出发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完善投资学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3.1建立多层次实验室

构建基础经济、综合投资和金融企业实践多层次实验室。投资学专业利用实验软件,开设证券投资分析、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经营等实验课程,通过对软件系统的讲解、观摩及模拟使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熟练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能够利用相关指标和方法处理和分析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也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一方面“送出去”,将相关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培训、参观甚至参与各类企业的经营管理,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教师到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等单位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请进来”,利用政、校、行和企共建合作平台,聘请企业的经理、主管等相关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聘请资深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定期讲授一些课程,这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3.3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倡导学思结合,在投资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广泛采取启发法、演示法、实习法和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学校引进的WIND、色诺芬及知网等工具,及时了解国内外业内动态、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教学增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卫东.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需要明晰的四个基本问题[J].太原大学学报,2015(6).

[2]李卫.刍议创业投资型企业的特征趋势及财务管理[J].财会研究,2008(6).

篇6

一、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及基本原则

1.总体目标。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以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导向,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其总体目标是:构建完整的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设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2.基本原则。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要求,把握以下基本原则:(1)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形成不同阶段的特点,按照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设计,促进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管理机制的有机统一。(2)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集教与学、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及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3)改革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紧跟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教育技术革新的潮流,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4)探索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和完善校企双向推动、双向管理、产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产学双方共同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深层次合作。

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构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坚持高起点,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学科专业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对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以及各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创新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的层次。实践教学“四层次”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基本素质层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为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创业意识;基础技能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专业技能层次以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综合训练层次以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及科研训练为主,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五模块”即构建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素质拓展模块重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军训、“两课”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环节;实验教学模块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基础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方法和手段;实习实训模块是根据学科、专业方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完成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训、专业实习或调查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论文设计模块是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参加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创新模块是根据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内涵,安排学生在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参加创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会计知识大赛、财务建模、证券模拟投资大赛)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训练。

三、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及内容设计

1.实验教学。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财务管理专业要构建以基础、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等为主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调整实验项目,改变实验内容陈旧、实验项目少、因人因设备设置实验项目的状况,精选经典内容,增加现代财务内容,减少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实验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实验。财务管理所需的各种基本技能离不开对企业会计、财务、金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基础实验内容应该包括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原理、金融市场等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如会计凭证处理、账簿登记、报表编制;企业融资、投资和收益分配;金融市场结构与运行等。(2)业务实验。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及其主要内容可分别设计若干个实验项目,如财务管理目标测定、资金需要量预测、企业融资方案设计、企业资本预算编制、企业收益分配方案设计、财务政策制定、最佳现金余额制定、存货最佳经济订货量制定、财务报告分析、模拟证券(外汇、期货)操作等。通过财务管理业务实验,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业务操作的程序和技巧。(3)综合实验。为了使学生熟悉财务管理、会计及企业的各项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可以设计企业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和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实验以及ERP沙盘模拟实验。通过具体操作,学生可以熟练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业务的技巧,模拟企业环境学会经营决策。特别是ERP沙盘模拟实验,它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的企业管理技能训练课程。实验中,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由若干个学生组成,每个学生将担任总经理、营销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供应总监等。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内容涉及企业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在游戏般的实验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增强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实习实训。强化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环节,选取有一定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加强多门课程之间联系,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强化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改善实习的效果;以校内商学实验中心和相关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向学生开设生产实训和仿真训练等实训项目。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可在组织学生到有关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对要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和了解;也可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围绕某些专业或专业相关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如企业的采购流程、生产流程、工艺流程、营销渠道、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运营环境等,要求学生撰写专题调查报告。通过调查,使学生把握企业系统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熟悉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及财务活动,为学生解决分析与解决财务专业问题奠定基础。

在专业实习方面,根据有关课程设计相关专业实习,学生在财务管理原理课程开设之后的假期,在教师指导下到企业事业等单位,了解实习单位财务管理过程,加深对财务管理全面认识,如,企业理财环境变化对财务管理影响、企业如何制定财务战略、如何设立财务岗位、如何进行业绩评价、如何设定理财目标、如何融资、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实施对相关利益者的回报、如何强化日常财务管理等。通过专业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外,还可培养学生的沟通、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及团结协作能力。

篇7

一、学科建设背景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重点大学先后建立国际金融学专业;在90年代初,把国际金融进一步细化成国际经济学下的国际金融、金融与投资、保险学、国际财税等相关专业方向;到90年代中后期,基本模式确定为国际金融、投资学和保险学三大专业方向的金融学专业教学体系。公司金融也在这个时间段被确认为本科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课。

公司金融学由英文Corporate Finance翻译而来,又译为公司理财、公司财务管理等。主要由于对finance而言,中文翻译有财经、财务、金融等。大多数院校课程名称为公司金融学,但是教科书名字不统一。教学内容按现代公司金融体系主要分三大部分:公司投融资、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技术工具。内容繁杂,涉及理论和实践皆非常强。是金融类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

二、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重复

按学科设置,公司金融一般放在大二下或者大三上,甚至于在大三下。在这门课程之前,学生通常已经修完了经济学中的基础课程:宏微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及其专业课程中的保险学原理、金融市场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管理等课程。学生对经济运行的原理、金融学的框架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公司金融主要研究的是公司资金的流动和运作,涉及面广。以复旦大学出版社朱叶编著的《公司金融》和西安交大出版社李忠民编著的《公司金融学》为例,前者的课程结构主要时间价值、投资三大基本理论、资本预算和长期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短期财务计划和短期融资管理、兼并和收购。后者的结构类似,删除了三大投资理论、添加风险管理及其行为、公司金融前沿理论探讨。其他国内教材的主体结构也大致如此。

就此分析,时间价值在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已学习过,是金融专业学生对货币价值的基本思考,早在搭建金融知识构架的最初,就已经被灌输。有的学校投资学安排较前,更以反复深入运用过。投资理论则是金融市场、投资学中的重点、难点。资本预算在《投资项目评估》整个课程中详细学习,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普通股、优先股、公司债券,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工具。短期财务计划和短期融资管理中的很多内容和基础会计学及其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内容有一定重叠。

学生在拿到教材时很难发现新的知识点,对系统知识的把握将失去兴趣和动力。学生听课时,一旦发现这部分内容是已经学习过的,听课效率将明显降低,甚至出现到课率下降。

2.课程定位模糊

如上分析,公司金融学与很多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的重叠,有时甚至连教师也觉得公司金融的教学内容凌乱和难以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偏重融资工具分析,在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等上案例频出;有的偏重财务分析,流动性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试图揭示公司运作的情况;也有的直接按项目投资分析,如何做现金流、找贴现率,洋洋洒洒大半个学期就过去了。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体系来选择课程重点。但是公司金融到底需要传达给学生的是什么?是项目分析还是金融工具还是财务分析,或者都是?课程定位模糊,由于内容过多变成了介绍性课程、或者变成了投资学、财务管理、项目分析等的替代课程。

3.课程预计达到目标模糊

不同于宏微观西方经济学,其引入教学很早,各方面研究已比较透彻,从广度学习内容到深度学习难度,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研究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相比之下,公司金融学在每个阶段,学生将达到什么水平鲜有相对统一的认识。教学中,有的偏重理论,研究投资学三大理论和资本结构中的MM理论、股利理论或是短期财务计划中关于现金、应收帐款最优配置理论研究;有的偏重技巧和实践,如何在现实中寻找项目的价值、股利分配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和兼并收购中的企业价值判断等。当然也有广谱介绍,一般教材都有十多章,每章一至两周,点到即止。

从本科生考虑,前者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国内进一步深造研究生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是国外金融投资研究生主攻方向;但是由于涉及内容较多,以一个学期周课时3课时的安排很难全部完成。最后一种则是完成学分要求是最简单的做法,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难以保证。

4.教学方法陈旧

公司金融伴随着公司日新月异及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应该是一门充满新颖和活力的课程。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室。教师播放投影并讲解,学生坐在下面听讲并记录。教材中引用实际案例,特别是中国公司案例分析非常少甚至不涉及。考核手段通常依靠传统考试,也有通过案例分析(课业论文)对考核进行补充的。

三、公司金融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1.课程定位

课程基本定位是熟悉公司资金运作流程,融资投资分配。主要围绕四大方面如何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为可行的项目融资、项目运行后如何考虑风险和如何回报投资者。学生学习完成后,对公司整体的运作有全面的认识。然后根据每个学校设置学科不同,公司金融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全面的框架不可缺少,而且将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提示每一个具体篇章对整体运作的不同作用。

2.教学层次设计

对于本科生而言,从目前国内顶级学术型高校来看,还是应该以运用实践为主导。但是由于本科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公司金融有的理论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例如MM理论。以上段介绍的四大方面来看,可行性分析、融资、风险和回报都是先相关理论后运用的基本模块设计。理论学习以理解为主,推导和深入学习可以依照每个学校学生层次来区别要求。运用以案例分析为主,贯穿整个知识构架的大型案例全程一至两个即可。点面结合,学生能对公司金融的构架和基础理论有所了解,方便日后深入学习。同时又具备具体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3.教材及其教学内容选择

好的教材对课程体系把握将有极大帮助。目前世界主流的公司金融教材一本是英国伦敦商学院财务金融教授理查德•A•布雷利和斯图尔特•C•迈尔斯主编的《Corporate Finance》,原书翻译版到第九版。另外一本是美国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罗斯主编,目前译本也到第九版。及其围绕原书,中国学者进一步出的各种精要版、双语教材和习题集等。两本原著各自章节数都在30以上,加之案例都取自英美,信息量大,通常也作为欧美研究生学习书目,再考虑到价格,并不适合直接做中国本科学习教材。但是取两本教材之精髓,确定课程内容是适用的。

例如以18周每周3课时的教学内容来安排,第一周为学科介绍和绪论,两周课时为货币的时间价值、债券和股票的定价。四至五周课时介绍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其中详细说明NPV中现金流和贴现率的实际研究及其项目风险分析。接下来三周左右为最优资本结构及其股利政策。两周介绍长期融资,包括股权债权和租赁。两周介绍短期财务计划。两周为兼并收购中公司价值。

4.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改进

现在投影已基本普及,很多学校还成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或是经管类计算机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推荐引入少量实验教学。

最优资本结构中MM理论和最优债务额及公司价值,教学方式为讲授,仍然以课堂加投影的方式,这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以实战为主,例如债券和股票的估值,如何寻找企业的ß,如何利用雅虎财经、新浪财经搜集信息资料;如何寻找及利用企业披露的财务报告。这些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高。第4周左右可以安排实验设计为债券和股票的估值,第11周为WACC的取值。需要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关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完成后提交电子表格结果,用于评定作业成绩。考核除出席率和上机作业以外,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传统考试,用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运算的掌握。另一部分是课业论文,基本设计是要求学生按小组完成,论文选题多样,但以实际公司案例分析为主导,例如分析公司的资本成本、股利政策、公司价值等。选题之下有3~6个需要完成的问题,按组别每位同学完成一个部分。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分工不明和浑水摸鱼。

公司金融学内容博大精深,公司金融教学改革也非朝夕可促成,需要教师下大力气也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塑造社会真正可用之材,还需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教学改革前进。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罗斯.公司理财(原书第六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篇8

**********大学成教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封面需用统一格式。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姓名、层次、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等9项内容组成。封面各项目用黑色签字笔填写(不得使用铅笔或圆珠笔)。

(二)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力求精炼准确,字数在300--500字之间。

在中文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体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为3~5个。

(三)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作为论文的提纲,由论文中的标题序号、名称和页码,以及参考文献、附录等组成,排在论文摘要页之后。

目录中要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参考文献等的对应页码。

论文中如图表较多,可以分别列出清单置于目录页之后。图的清单应有序号、图题和页码。表的清单应有序号、表题和页码。

(四)论文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本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6000字以上,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注释是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五)附录

附录是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凡有引用他人成果和对本论文写作有帮助和启发的文献,均应列于文末。本科论文(设计)则至少要引用10篇以上。

(七)封底

封底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学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意见两部分组成。

二、毕业论文的书写和装订要求

(一)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论文封面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宋体3号加粗,上下各空两行。固定内容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本(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标题:黑体2号加粗,文头下居中。

论文副标题:黑体小2号加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姓名、层次(高中起点本科、专科升本科专科等)、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成绩项目名称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以上内容均用黑体3号加粗。指导教师和成绩两栏内容留空,由指导教师和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以上所有内容均需打印在一页中。

2、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用黑体小3号加粗,顶部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三字用黑体小3号,内容用黑体小4号;关键词单占一行;各个词中间空一空格。

中文内容摘要及关键词打印在一页中。

3、目录

“目录”用黑体3号加粗,顶部居中;内容用仿宋体小4号。

4、正文文字

论文标题用黑体3号,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用宋体小4号,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行间距1.25倍。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一切不规范的简化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3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黑体小4号;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1.”、“(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

5、注释

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为“①”或“⑴”,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写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注文各占一段,用5号楷体。

注释文献为期刊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题目.期刊名, 年份(期数):起止页码。例如:

[2] 王健.高额储蓄与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及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5-10

注释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序号 作者(和译者).书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年份:起止页码。例如:

[3] 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30

引用互联网站上的文章时,著文的格式为: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网址.时间。例如:

[15]王金营.中国和印度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 年8月9日

6、附录

项目名称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正文。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用黑体小3号,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另起行空两格用宋体小4号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

8、指导教师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内容由指导教师打印或手写并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9、答辩委员会评语

项目名称用黑体2号,第一行居中编排。具体内容由学院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打印或手写,由答辩委员会负责人在指定位置签署姓名和日期。

(二)论文中的图、表和公式

1、表

正文或附录中的表格一般包括表头和表体两部分,编排的基本要求为:

表头:表头包括表号、标题和计量单位,用黑体5号,在表体上方与表格线等宽度编排。其中,表号居左,格式为“表1”,全文表格连续编号;标题居中,格式为“××表”;计量单位居右,参考格式为:“计量单位:元”。

2、图

文章中的图应统一编号并加图名,格式为“图1 ××图”,用黑体5号在图的下方居中编排。

3、公式

论文中的公式应居中编排,有编号的公式略靠左排,公式编号排在右侧,编号形式为“(1)”。公式下面有说明时,应顶格书写。较长的公式可转行编排,在加、减、乘、除号或等号处换行,这些符号应出现在行首。

(三)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

1、标点符号

论文写作中应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忌误用、混用,中英文标点符号应区分开。

2、计量单位

论文中所用单位一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应采用国际通用符号。

篇9

1998年,毕业论文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位,相当于美国的1/3,略高于日本。1980-1998年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崛起的时期,,综合国力增长最为迅速,年变化量几乎相当于美国的10倍。但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来已近10年未作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要求人民币汇率要与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相适应,做出相应调整。

3、相对利率水平产生人民币升值压力

,论文我国企业外汇交易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比较中美两国的利率水平,自1996年至2002年3月止,中国连续八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由7.47%降至1.548%,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5%降至1.75%,贴现率由4%降至1.25%,创下1961年以来的新低。根据短期均衡汇率决定的利率平价说可知,当人民币的利率高于美元利率时,人民币的即期汇率将上升、远期汇率将下跌。因此从理论上来说,1996年到2001年,人民币一直面临贬值的预期,但人民币汇率却一直保持稳中有升趋势。究其原因,从我国的经济体制看,尚缺乏利率平价成立所需的:有弹性的利率,开放的资本市场,较松的资本管制,货币的完全可兑换性等基本条件。而且,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主要停留在商品市场层次上。外资的流入以直接投资为主,投机资本往往以贸易结汇的形式混入。利率平价对汇率的影响,不能直接在资本市场上表现,只能通过商品市场体现,国际资本流动与商品流动混淆,论文,因此,利率平价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无直接影响。即使利率平价发挥作用,由于人民币与美元利率几近无差,所以短期内其不影响汇率变动。

2004年10月29日起中国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

同时,,毕业论文关于我国开展国际招投标情况和问题1,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05年6月30日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再提高0.25个百分点,从3%提高到3.25%,学位论文会计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兴趣调查与解决路径。这是美联储自去年6月以来连续第9次以相同幅度提息。

由上可知,从相对利率水平来看,由于人民币利率低于美元利率,按照利率平价理论,人民币远期应该有升值的压力。

4、外来经济压力的加剧

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率大体是2.6%,但是2001年降到历史最低点1.1%,2002年提高到1.7%,其中美国2001年是0.5%。西欧、日本、美国的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论文,通货紧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

,;2002年以来,日本等少数国家开始在国际社会散布&ldquo,论文医学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现状与探索;中国输出通货膨胀”论。2003年,这种论调进一步升格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为:如果人民币汇率继续盯住美元,可能会破坏中国国内货币体系的功能,并在中国引发通货膨胀。到2005年,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之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压力,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89-04

自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样的,研究生教育也迅猛发展,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逐年攀升,但在数量和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否得到保障,毕业生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等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竟研究生扩招的益处何在,又存在哪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需要如何解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背景概述

自198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了明显的波动性。在1985年曾有过高速增长,增长率达95.0%,此后10年中,招生规模持续下降,1985年至1996年招生人数分别为3.74万人、3.48万人、3.31万人、3.08万人、2.51万人、2.63万人、2.55万人、2.81万人、3.54万人、4.12万人、3.94万人、4.58万人,均维持较低水平。1996年之后,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开始呈逐年增长之势,1999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至2008年,硕士生招生数年均增长率为21.59%,在校生数年均增长21.53%(具体数据见表1)。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逾140万人,计划招生4702万人,是1996年的10倍有余,录取比例达到将近3:1,比1997年的4.7:1、1999年的4.9:1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08年,全国研究生培养机构共796个,其中普通高校479个,科研机构317个,同时众多大学均在不断新增硕士点。

研究生扩招有其有利之处,首先,可以增加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学识水平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我们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手段,因而增加培养研究生的力度,既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继而又可推动经济发展。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研究生的扩招,有利于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由于金融风暴等的影响,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据统计,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近100万人,扩大研究生招生数,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二、扩招背后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生扩招的强劲势头之下,我国的硕士研究生规模迅速跨入世界大国行列,其带来一定益处的同时,也在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存在着极大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隐患

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通常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发展中国家则为4%左右,而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偏低,1992年至2000年,这一比例在2.42%-2.87%之间,2001、2002年突破3%,分别达到3.14%和3.32%,但此后几年又下降到3%之下。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平均教育经费更是在不断下降,严重地制约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2 教育资源不足或配置不均

一方面,研究生数量的激增使得原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更显不足。2008年全国共有171796名硕士生导师,生师比为6.09:1,而在1997年这一比例为2.28:1。据悉,在一些高校,一位教授往往带着多名学生,根本就是“分身乏术”,随着扩招,如此紧缺的教师资源将继续被稀释。师生间面对面、一对一的教学指导机会少之又少,学生基本只能上大课,与本科教育并无两样,教育质量显然大打折扣。此外,学校的硬件资源,包括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在扩招背景下显得格外拥挤,学校的建设速度远跟不上学生规模的增长,也为研究生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象严重。不少院校应用性学科扩展过快,优秀教师资源远远跟不上需求,但一些师资条件较好的基础性学科却因各种原因招生名额较少,甚至某些理工科硕士生因名额太少出现导师比学生多的现象。

3 研究生教育发展过于重规模而轻内涵

目前研究生教育过多的是强调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对于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方面采取的举措则相对较少。首先,研究生招生使用的“一考定终身”的方式死板而片面,虽然在招考程序上采取的是全国统一考试加上复试的模式,但录取时关键考虑的还是考生的应试成绩尤其是统考分数,对于其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考察严重不足。其次,扩招后不少硕士专业由小班培养转入大班教学,教学方式较单一,大多是集体讲授,考核方式通常为写论文加上平时课堂表现,学生几乎沦为了流水线作业的统一规格产品。再次,研究生实行的严进宽出制,对于学生的入门要求严,过程要求松,结果要求更松,淘汰率极低,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危机和竞争意识。此外,在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思想引导、心理教育等都较少关注,不少学生在应付专业课程、实验或调研、毕业论文之余,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无所事事和迷茫中度过,不少学生认为读研究生除了一纸文凭,并不能真正学到什么。

4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硕士生教育本科化

硕士生大量扩招,入学门槛的降低,导致了生源的良莠不齐。2009年12月举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上,由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共同完成的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课题调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研究生中,62.7%的人认为硕士生的生源质量降低,60.5%的人认为高校应压缩招生规模。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侯建国指出,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出现了本科高中化、硕士本科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将大部分时间用来应付课程考试和考研复习上,并不具备硕士生应有的研究能力,甚至还不及一名优秀本科生的水平。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后,他们必须先补充基础知识,学习如何研究,或直接补上本科程,如此花费的时间已占据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剩余的大部分时间又都用于应付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以至事实上他们并未对其专

业进行深入研究,更无法成为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这显然是达不到研究生教育目的的。

(二)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1 硕士研究生培养结构失衡

目前,国内大学、学者通常将研究生视为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人才,教育目的也定位于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高端研究人才,相应忽略了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而欧美研究生教育通常用“postgraduate”来表述,从字面来理解,指的是在本科后进行专业学习,而非单纯过分的强调学术研究。相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研究生培养上存在较严重的“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念,据调查,美国学术性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为3:7,我国这一比例为7.8:2.2,上海为6.9:3.1,一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未摆脱“学术化”模式。但现在市场需求量大的却正是应用能力强的专用型人才,因而现有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直接造成了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剩,继而造成了研究生的结构性就业问题。

2 硕士生就业形势不佳

从目前社会上的反馈信息来看,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比大中专生乐观,甚至存在就业率学历倒挂现象。广东省2006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为94.37%,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16%(其中本科97.25%,专科95.57%);吉林省2008届研究生就业率为78%,本科生为83%;江苏省研究生就业率从2004年的97.98%降至2007年的94.84%。而本专科生就业率却呈上升趋势;山东2010届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79.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只有62%,比本科生就业率的82.7%低20多个百分点,甚至远低于专科生的78%。这些都是研究生就业形势不佳的有力证据,虽然其中有众多因素,如研究生就业要求和期望值高、结构性就业问题等,但研究生的大范围扩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扩招政策的导向使更多学生将读研作为暂避就业压力的一条道路,很多学生趁着扩招之际,抱着“以后更好的就业”或者“暂时不想工作”的心态而读研,但几年之后,学生仍然需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并且是更多硕士毕业生的残酷竞争,更严峻的就业形势。读研并不是一种就业方式,而是更高的学习阶段,是为走上工作岗位而做的准备阶段,如果用延长准备的时间来缓解就业压力,无疑有些自欺欺人。目前我国最需要的是培养高能力、高水平的“杰出人才”,而不是培养更多拿着高学历证书的“普通人才”,因此,将研究生扩招作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途径,几年过后,硕士文凭将面临贬值危机,社会难免出现“文凭高消费”现象,研究生会遭遇更大的就业压力。

(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教育收益率即教育收益的折现值与教育成本之比。学生本科毕业后放弃就业选择读研,估算其投入成本,包括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费、杂费以及失掉3年工作机会可能得到的收入、晋升机会等机会成本,通常需要将近10万元甚至更多。但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他们并不一定能获得比本科生优越很多的待遇,扩招显然更加剧了这一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研究生们不得不与本科生、专科生一同竞争,月薪期望值一再滑落。2009年,智联招聘网对1.5万名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期望薪酬的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2001―3000元,比例为45.4%;研究生的期望薪酬集中在3000―4000元,比例为34.3%,其次为2000―3000元,比例达到26.4%。事实上,不少研究生就业后的收入与本科生并没有多少区别,甚至远不如几年前放弃考研而就业所能得到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因而,用3年的时间和数万元的成本去换取一纸研究生文凭是否值得,被许多人所质疑。《中国青年报》与某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52.9%的人认为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而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

三、建议

(一)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理性扩招

一味的追求规模的扩张和高速发展在缓解一时就业压力、拉动内需的同时,会带来更深远的危机,因而研究生招生的时候应当认真考虑社会需求,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将研究生的培养与市场结合起来,真正培养社会所稀缺的人才。一方面,稳定招生规模,防止盲目扩招,将研究生的培养重点从学术型向应用型适当转移,缩小学生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协调二者的招生比例;另一方面,社会需求量大、发展潜力广的专业可以适度增加招生名额,而需求量小的专业不因为了扩招而扩招,设置不够合理的专业则应果断的取消或是进行专业的合并调整。

(二)提高教育质量

社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而不是高学历的平庸者,因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这需要从多方面人手进行革新,包括招生录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

1 调整招生方式

在招生环节中,可以采取更灵活、更合理的方式,减少过分单调的“一考定终身”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加大优秀本科生推荐免试读研的比例,这一“优秀”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本科学业成绩突出,而是综合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等,对某方面有特别突出能力的学生可以优先考虑。二是可以扩大跨学科招生以及按一级学科招生的比例。不少学生因为兴趣特长等原因读研时希望选择与本科专业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少学生入学前对于硕士的研究方向并不能很准确的把握,所以扩大跨学科招生、按一级学科招生,入学后再选择具体的研究科目,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空间。三是加大复试成绩在研究生选拔中的比例,全国统考或是自主招生学校的笔试都只能反映考生的部分能力,在复试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对考生进行更全面的考察,以确定考生是否符合招考标准,并加大对考生创新成果、研究潜质的考核比重,对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给予一定优待。

2 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可以根据专业的特点,实行弹性学制,完善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等方式,更好的衔接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的培养行为。培养过程中可以适当采用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方式,将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长的导师进行组合,再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可以拓展研究生的学科视野,丰富学术体验。另外,高校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企业及与国外高校间可以加强合作,联合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3 把好教学质量

在课程方面,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各专业特色,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本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广阔视野和多角度思维方式。在教学方式上,将讲授法、讲座式、研讨式、启发式、实践法等体现研究生教学特点方式结合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应走在学术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入相关学科知识,丰富专业内容。

4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研究

水平、创新能力、思想道德素质等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综合的评定,而不是过于关注学生的课程成绩,单一的使用课程论文进行考察。同时严格进行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不能将其流于形式,使学生陷入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中。

5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

在选拔、聘任、考评、晋升等各个环节中严格进行把关,提高导师的师德水平、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学术研究能力,明确导师责任,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指导行为,以更好得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6 加强高校硬件设备建设

在校生的增加,对高校的生活资源和后勤管理水平带来巨大挑战,如果不加快学生宿舍、教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资源的建设,加强管理,必然会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7 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高校应提供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加强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学术报告会、学术沙龙、艺术节、科技节等方式,并对活动质量进行评估,对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丰富研究生的生活、提高能力素质,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积极乐观、浓郁健康的校园氛围。

(三)正确对待读研。慎重人生选择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在不了解自我,没有进行未来规划的情况下,将读研当作逃避就业、逃避现实的途径,或是盲目的迷信高学历,追求文凭上的“社会认同感”,都是一种对自我不负责任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因为尽管文凭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学术研究能力也是工作过程中所需的一项能力,但许多企业、单位并不是以此作为择人用人的最高标准,而是更注重经验和应用能力。因而人们应当端正心态,及早做好生涯规划,寻找人生目标,确定未来方向,继而在了解读研与工作可能的发展道路,正确分析读研的利与弊,权衡得与失、是否符合自身规划等的情况下进行理性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乔东,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

篇1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率持续走低。2009和2010年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8%和74%。据此推算,2010年尚有160多万毕业生未能按时就业。文章旨在从教育经济学筛选假设理论的视角审视农民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及其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一、筛选假设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视教育为一种装置,本质上是一种信号,其主要作用是帮助雇主识别能力不同的求职者,以便把他们安置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筛选假设理论的前提是不完全信息,即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雇主要从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时,他对求职者的能力并非完全了解,在短暂的招聘过程中,只是通过简历或交谈了解求职者的显性情况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如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用人单位为了招到合适的员工,主观上往往更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所学专业、毕业学校等,据此来鉴别、筛选和录用大学生,因此,毕业证书的作用尤为凸显,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是一种身份、能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和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基本依据。高校的层次和水平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985”、“211”院校的毕业生与一般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前者。“211”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招聘的主要对象,占80%,而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仅占20%[1]。

二、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高等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入学率;二是高等教育层次。近年来高校扩招主要集中于地方普通院校,他们在大众化过程中扮演了“主角”。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正从数量上的显性不均转向质量上的隐性不均,主要表现为城乡学生就读院校的类型与层次上的差距。统计数字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且主要分布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非重点地方普通高校。杨东平教授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研究表明,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地方普通院校与专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呈下降趋势[2]。“中国农大农村户籍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而2011为28.26%,比2010年减少了5.98个百分点,近十年来首次跌破三成。”[3]

学界通过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就读高校的层次和类型的可能性亦不同。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上层子女进入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高于社会底层子女论文开题报告范例。社会底层子女考虑到入学风险和就学成本,往往选择学费较低或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上次社会子女更多地选择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

曾满超研究发现:农民阶层与非农民阶层子女高等教育机会整体可能性之比为5.6,进入全国重点高校可能性之比是9.2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4]。低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内部分化中更多集中于低层次学校中[5]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子女进部属重点大学的机会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子女的18倍[6]。

“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所处的家庭阶层对其高等教育准入与结果有着明显的影响。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较多就读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7]。文东茅研究指出:父亲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的子女进入“211”大学的比例为32.8%,父亲中只受过小学或以下教育者的子女比例为15.3%[8]。高学历父母子女与低学历父母子女进入“211”院校的比例悬殊较大,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9]。

(二)原因分析

1.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长期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城乡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主要原因。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二元教育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机会、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等严重不均衡,存在显著差距,导致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在高校入学机会竞争中处于劣势。

2.城乡教育观念差异

农村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短视行为,多从投资—收益角度考虑子女受教育问题。由于大学学费高昂,四年大学费用对于农民而言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支出,有的甚至“因教致贫”;加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失业,就业后工资较低,甚至低于农民工工资。在权衡成本与收益之后,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认为上大学还不如外出打工实惠,进而不重视子女教育,“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导致农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其高考成绩和高等教育机会。

3.高考选拔制度隐性不公

近年来一批重点大学采取多元招生改革,如保送招生、自主招生、艺术招生以及高考加分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招生过程不透明,不同程度存在人为操作的制度空间,优势阶层往往可利用其所拥?械娜Α⒕济和社会等资源对这些制度加以渗透,从而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入学机会,而农村阶层则因缺Υ死嘧试炊τ诹邮啤B蘖⒆2捎帽录比即将城?(农村)子女所占比例与城市(农村)子女高考报名比例相除,研究表明城市子女在保送招生制度中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17.2倍。对2010年某“985”大学自主招生数据进行统计显示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城市子女获得的入学机会是农村子女的8.2倍[10]。另一方面,不同阶层家庭背景、经济、文化及教育资源差异较大。优势阶层家庭收入高,经济殷实,为子女提供的教育投入也较多,其子女可以参加各类培训班、特长班。一是可能其综合素质,可以拿到多种技能证书,从而获得更多加分因素;二是可能提高学业成绩,获得高等教育机会较大;农民阶层则相反。结果导致“家庭背景、收入差异—家庭教育投资差异—教育投资质量差异—就业差异”恶性循环的现象。

三、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均处于劣势的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就业状况如何呢?

闵维方等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态存在差距。“211”院校的就业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就业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就业率为58.9%。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好、社会资本丰富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公务员子女的就业率与农民子弟的就业率相差14个百分点[11]。李炜,岳昌君研究发现:“211”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比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大;家庭经济条件好,家庭社会关系广泛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起薪较高的好工作 [12]。

社会阶层不同,其子女高等教育之后的结果亦有较大差距。家庭背景越好,就业率和起薪越高;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子女大学生毕业时平均月工资高于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400元和300元[13]。“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表明: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14]。

杨钋等对麦可思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表明,由于工作转换成本较高,弱势群体学生的就业流动性小于其他学生。“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子女就业流动性远高于非“985”、“211”院校毕业生及父亲受教育程度偏低的子女的就业流动性。同时不同流动模式的实际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15]。

郭丛斌,丁小浩研究表明,父母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代际之间,从次要劳动力市场流向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比由主要劳动力市场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的难度大[16]。马莉萍,岳昌君认为,家庭背景显著影响毕业生进入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家庭条件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社会资源丰富有利于毕业生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7]。主、次要劳动力市场收入存在差距。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收入最高和最低行业的差距已扩大到15倍,跃居世界之首[18]。

四、对策与建议

1.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重要举措。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打破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2.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管理与教育的落后等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一般不理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一般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或相比较薄弱的学校,由于存在户籍等制度性障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尚须回原籍参加升学考试,因所学教材课程的差异,影响其升学考试成绩,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3.规范高校招生程序

高校招生应遵循公平原则,规范招生程序;加强自我约束,实行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在采取多元录取机制时应考虑社会现实和公平保障条件,加大考测能力比重宜考虑各种复杂因素,在考测能力与公平客观之间寻求平衡点。“当高考日益侧重于考测能力的时候,应该承认勤奋刻苦的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环境所起的作用在有所上升。”[19]

4.培养和拓展社会资本,提高综合素质

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同学、校友及师生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交往领域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和配置社会资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如社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等。

5.消除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打破就业市场分割局面,推进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放宽政策限制,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规范就业市场,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环境,加强就业立法,禁止并监督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歧视现象,规范招聘程序、公开招聘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6.建立就业援助制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面向就业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农民阶层子女大学生作为就业困难群体的一部分,理应被纳入到政府的就业援助体系之中。政府应该从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就业服务以及失业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就业援助。

参考文献:

[1]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2]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学生在重点大学比例下降[EB/OL].people.com.cn/GB/jiaoyu/1055/3178564.html.

[3]寒门果真难出贵子?国内多所大学农村生源减少[EB/OL]. edu.cn/te_bie_tui_jian_1073/20110829/t20110829_676296_1.shtml.

[4]曾满超.教育政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8.

[5]武毅英,吴连海.高等教育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J].复旦教育论坛,2006(2):60-65.

[6]谢作栩,王伟宜.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2):65-74.

[7][14]35%农村生未就业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渐明显[EB/OL].edu.cn/gao_jiao_news_367/20100812/t20100812_507500_1.shtml.

[8]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9]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

[10]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

[1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7.

[12]李炜,岳昌君.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88-94.

[13]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58-63.

[15]杨钋,门垚,马莉萍.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现状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75-80.

[16]郭丛斌,丁小浩.职业代际效应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教育的作用[J].经济科学,2004(3):74-82.

[17]马莉萍,岳昌君.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7.

[18]中国行业收入差距世界最高[EB/OL].chinanews.com/cj/2011/02-10/2833461.shtml.

篇13

(一)知识经济时代计量并确认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传统的以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旧的经济形式――工业经济正被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取代。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下,知识和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取代了土地、厂房、原材料等实物资源和财务资源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与此同时,传统会计的模式却仅承认实物资本而不承认人力资本,会计账簿和报表中记录和反映的也仅是财力、物力资源,而不包括人力资源,显示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在这一背景下,通过计量并确认人力资源,修正原有的会计模式,构建新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现有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

自人力资源会计于本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至今已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和价值法。前者从投入的角度,以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为原则计量企业的人力资源,具体又分为人力资源计量的历史成本法、机会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等。后者从产出的角度计量人力资本价值,将人力资源在未来一段时期或全部时期创造的价值(通常以工资代替)折现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入账价值,从而实现计量,该种计量模式具体又可以分为工资报酬折现调整模型、随机报酬模型、补偿模型等几种方法。近年来,从引进、借鉴西方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开始,我国会计理论界提出了劳动者权益会计、生产者剩余人力资源会计等人力资源会计的新理论,在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了新的模型,如未来净产值折现模型(文善恩,1996)和生产者剩余计量模型(刘仲文,1998)。但人力资源的计量难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还存在着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有待验证、与现有会计模式难以融合等问题。

(三)目前在人力资源计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现有的人力资源的计量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成本法和价值法,每种方法下又有不同的模型。但是二者各自有致命的弱点。首先,人力资源计量的成本法仅将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如招聘、培训等)资本化为人力资产,虽然可以很好地与现有会计模式结合,但没有反映出人力资本的全部价值;其次,人力资源计量的价值法将人力资源在未来创造的经济价值折现为人力资产,一方面结果不够准确;另一方面与现行的会计模式完全背离,难以融合。所以使得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方面困难重重。

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人力资源的一种新的计量方法――完全成本法,既可以与现行会计模式融合,又可以反映人力资源的全面价值,从而解决人力资源会计在实践中的难题。

二、人力资源计量的完全成本法

(一)完全成本法所计量的人力资产的内容

完全成本法人力资源会计所确认和计量的人力资产,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者自身投资形成并投入企业的部分,可以称为初始人力资产;二是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形成的部分,称为后续人力资产。

初始人力资产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人力资源)加入企业时向企业投入了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一部分人力资产是由劳动者在加入企业之前通过个人的投资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企业使用,离开企业时可以带走。

后续人力资产是企业取得、开发或使用人力资源时投入的成本资本化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一部分人力资产是企业自行“购建”的,是企业自行投资形成的,其所有权应归企业,职工在经过培训后离开企业时,应向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赎回”。

(二)完全成本法下人力资产的具体计量

1.企业初始人力资产的计量

企业初始人力资产是由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而形成的人力资产,其价值即为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即劳动者为形成某种程度的劳动能力所发生的投资成本。这一投资成本可通过建立如下的模型来计量。

在人力资本投资的五个方面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投资,而卫生保健等投资相对于教育投资来说数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上面模型中的投资成本可以用教育成本来代替,而n可根据不同劳动者的教育年限来确定。在实践当中,教育直接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均有据可查,故而这一模型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我国学者周天勇根据该模型运用有关资料计算出了在我国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本的价值量为:

初中生:6944元 高中生:19496元 中专生:23134元

大专生:56887元 本科生:69350元 硕士生:110204元

博士生:165320元 博士后:202064元

该价值量是根据正常情况下达到某种学历所需投入的成本,也即马克思价值论中所说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至于有些人并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却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了某种学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该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低于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仍应按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计量该人力资本的价值量。即具有相同等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才,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能力所处的层次一般来说是相当的,即使他们不一定都具有相同等级的学历,仍应按正常情况下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计量该层次人力资本的价值量。

依照我国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条例,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毕业数年后,一般可相应地评为高级、初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技术职务。因此,以专业技术职务界定的各类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量与以学历界定的各类人力资本价值量可大致对应如下:

员级――大专:56887元 初级――本科:69350元

中级――硕研:101204元 副高――博研:165320元

正高――博后:202064元

2.企业投资形成的人力资产的计量

企业投资形成的人力资产,是指将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环节发生的投资成本资本化而形成的人力资产。这部分人力资产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投资成本予以计量。其中,投资成本的受益期在当期的,应予费用化,从当期收入中补偿;受益期在一年以上的,应予资本化,增加企业的人力资产,并根据受益期限合理摊销。这部分人力资产是企业投资的结果,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其所有权应归企业。员工在离开企业时,尚未摊销完的这部分人力资产,应由员工购回,所有权归员工。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职工在企业对其进行长时期培训后离开企业,给企业造成损失。

三、结论

本文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新的计量方法――完全成本法,得出以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