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培育重视速度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新经济正在改变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其变革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预料。随着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速度将取代成本和价格,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重要手段。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整个互联网的竞争思路就是追求速度和效率。一个公司的成败取决于他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就意味着“速度就是一切”。一些国际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十分强调速度和效率,并形成强大的文化氛围,暂且称为速度文化。新经济时代,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但要比“谁能创新”,还要比“谁创新得最快”,创新最快的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占领市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的第一个拥有者,也往往是该市场的成功者和领导者。不但要比“创新的速度”,还要比“推向市场的速度”,即产品上市速度,这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关键。因此,培育重视速度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理念成为企业组织的当务之急。
速度强调的是使用数字化工具改造组织旧有的管理和运行流程,或创造崭新的管理和运行流程。在速度制胜的时代,惟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传统的企业运作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创建面对持续变化环境的企业运作模式。持续变化环境的企业运作模式应考虑:预备、射击、再瞄准,即不要再花费时间制定详细计划,只要确定一套指导行动的基本规则后迅速付诸实施,从而将不能制胜的规则淘汰。衡量企业成功的标志是企业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而最终将是随时间推移不断改造企业的能力。在新经济时代,重要的是营造出充分发挥知识和智能效率的组织氛围,在快速变动的竞争环境中为员工提供最快的反应机制,让员工充分发挥潜力,主动把握在不断流动的信息中透露出的商机。
二、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的各项目标都是由全体职工的活动来实现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积极、最具创造性的要素。跨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和消费者地位的提升等使得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如何应付这一不确定性的环境挑战?许多企业管理的研究者与实践者都把目光投向人。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能力是能够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智力资本,它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组织变革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是一种重要的组织资源,组织内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能否有效地整合和分享有价值的信息与知识是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从而将研究的焦点指向了组织内的人。人是企业能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惟一动力。因此,企业的一切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使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由于人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等需求也日益要求得到尊重和鼓励。因而,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价值观成为管理理念的核心是管理革命的鲜明特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管理才会成为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以人为本”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新经济时代,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主人。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十分重视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实行民主参与管理。在企业中要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从根本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者要在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索人类行为的规律,提倡善于用人,认真对待人力资源开发的观念,要从效益观(抓技术效益,增加经济效益)、道德观(抓职业道德,强化管理)转到核心观(抓员工智力开发和能力建设,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将上述三项工作结合起来。企业家要有创新精神,要不断地超越自我,勇于进取,不断学习,永远保持创新的观念和活力。企业要像经营产品一样去“经营”人才,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和创新的企业家,以应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三、必须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信息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中谋求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就是其内部以及内部与环境之间能够进行适时、充分的信息交流。有效的管理,要以一定要求的信息为基础,管理的活动过程,实际上是计划——执行——调控——再计划——再执行——再调控的反复循环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共享和利用,而信息价值的实现有赖于管理决策者的推动。
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不仅从全方位给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而且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源泉,可以降低企业创新发展的风险,克服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障碍。在新经济时代,信息化的网络已经成为连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的主要桥梁,是不可替代的经济增长之源。企业离不开信息,其创造潜力的释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同时,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所积累下来的巨大资产存量,能否通过信息化改造在不断增值中谋求创新发展,也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致力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才能找到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现代企业必须把对信息的开发和管理提升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
四、加强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是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中,管理者在知识分享的文化氛围中运用现代技术,通过员工之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对组织内所拥有的知识和组织外部各种知识的利用和管理,以提高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它以知识管理为中心,旨在通过知识的获取、共享和应用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反应能力。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提高知识创新力度,以形成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体现出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能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首先,知识管理为实现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寻找新途径。未来的知识创新和传播速度将越来越快,当知识量增多时,对知识降低、抑制甚至会阻碍企业创新和知识量的增加。据统计,隐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量的90%,经过编码的知识所占比例不足10%。因此,能否发掘企业中隐含的知识,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知识管理有助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和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现出来。知识管理应当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其次,知识管理让企业从学习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新知识和创造力的员工,知识管理注重激发员工的学习精神。成功的知识管理将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员工的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实施知识管理,让员工形成“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终身学习机制,即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适应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模式。
五、建立全球化供应链管理,以合作求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往那种企业与企业之间单打独斗的竞争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商业运作模式的,由消费者、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或者是一个跨国集团和一个跨国集团的竞争。适应这种模式,供应链管理愈来愈向全球化发展。
供应链是指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组成的链状结构、通道或网络。一个企业所参与的供应链规模越大,运作效率就越高,那么,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越强。全球供应链管理就是要求企业以全球化的观念,将供应链的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费者需求偏好的同时,对其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与其销售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快速反应运作,达到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协调通畅,以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目的。
在新经济时代,全球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大的障碍是来自各组织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的关键。一方面树立全球化的思想,放开经营视野,以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另一方面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双赢”思想,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和风险,在合作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
六、要把拥有一流的创新理念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的强化,并逐渐升华成一种社会思维和行动的理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诀就是不断创新,企业所有的竞争力都来自创新。企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拥有一流的创新理念。创新变成了组织的生命源泉,在剧烈变化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大胆创造、不畏风险、勇于挑战规则的勇敢者。现代型的组织应该是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充满着创新意识和规则,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面对明天市场的不确定性。
篇2
1.通过观念的创新来实现管理上的创新
如果想要在管理上找到创新突破口,就要首先使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使得管理的水准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在进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的同时,对其进行强化,使得这种观念的持久性得到大大加强。针对现代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对于企业本身的认知要十分明确,同时在确立制度的时候要做好统筹规划以及安排。在迎接崭新管理观念和方式的时候,要把旧的、不合时宜的管理方式大胆抛弃掉。
2.通过理念上的创新落实细节
管理理念虽然只和管理观念相差一个字,但是理念相对于观念来说更加强调的是微观的部分,以及对细节的把控。因此,管理理念相对于管理观念来说在企业管理的实际操作中更加实际以及形象。企业的管理理念可以说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可以说是一种具象化的精神追求。这种管理理念如果能够让员工真心接受,成为员工行动的准则以及指导,就可以成为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的有力工具,也能使企业不断获得发展以及壮大的源泉。因此,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以及鉴定程度,将能够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
3.以人为本,树立思想
无论是怎样的企业、经营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变化,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也是企业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资源。企业如果想要基于先进文化理念对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无可避免的要把人放在这种管理制度的首位,把以人为本的这种观点彻底融入到当前的创新管理机制当中。在对待人才的方面一定要勇于破除陈规陋习,对人才的引进不拘泥于传统,“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在引进了人才之后,企业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人才是决定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根本,是企业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市场下的最重要的竞争依靠。甚至可以这么说,在当前的社会下,谁能抓住人才这个关键点,谁就能在当前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管理创新中最重要的一条。
同时,在大规模招揽人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以人为本和所谓的“人治”是两个完全不相同的概念。所谓的人治,就是以人情代替法律,凭借好恶对企业的制度进行篡改。在这种制度下,个人的权力已经完全凌驾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之上,企业由法制变成了随意管制,这样的话企业根本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因此,一个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就应该是对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统筹以及规范,按章办事、依法办事,在奖惩分明的基础上实行层级管理制度。这样的话,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效率可以得到大幅度的加强,在工作上的潜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4.创新合作是企业间的最佳手段
企业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仅仅凭借这单一的企业或者组织进行闭门造车式的创新活动是很难以实现企业整体的创新的。因此,只有构建合适的创新互助网络,开展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才能使得企业的创新意识得到大幅度加强,这也是企业未来进行创新的主流模式。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下,企业之间的战略同盟以及纽带关系变得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要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摆脱了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敌对关系,转而成为了“竞争对手+商业伙伴”的复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技术、新科技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扩散开来,使得世界性质的知识技术革命变得更加可能。因此,把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着一对矛盾体进行统一,就成了当前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措施。
5.总结:
面对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企业不能够仅仅依靠硬件的优势以及落后的管理观念来对抗全球经济的动荡。只有在全新的思想观念引导下,企业的管理才能走向更高一级的台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基于先进文化理念的企业管理创新措施必然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唯一的出路。
参考资料:
[1]卢朝丽.小议勘测设计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J]. 现代营销,2010(11).
[2]宋芳.地勘单位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1(2).
[3]凌玉军.浅析地勘单位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策略[J].山东国土资源,2004,20(2).
[4]胡笑花.地勘行业企业文化建设之我见[J].管理观察,2010(24).
篇3
老年人心理健康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于为数众多的老年人而言,只有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才能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才能有利于健康长寿。1977年巴里・卡兰德用于评价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综合评价量表,也包括了精神健康的内容。
根据相关研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五个方面:首先,精神愉快、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其次,健全的人格,正确面对自己和外界事物,而非怨天尤人。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集体感和社会荣誉感。第四,能准确判断事物,具有理性的思维能力。第五,正常的行为能力,拥有正常的社会观和伦理观。①然而,现实往往与这个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实际上,随着老年人机体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同样会出现老化现象,这种改变很可能导致并引发身心疾病,同时可能有碍家庭社会和谐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当前,老年人之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精神抑郁:一些老年人随着社会角色的变换往往很容易处于精神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心境忧伤、悲观、精力丧失、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心情烦闷等症状。
精神焦虑:老年人随着生理条件的变化普遍可能发生情绪改变,可能出现焦虑的心态。精神的焦虑状态往往导致老年人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而难以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影响其身体健康。
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降低,可能出现较强的失落和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可能导致孤僻、敏感、多疑、缺乏生活热情,以期通过精神隐遁来逃避社会。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也可能出现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心胸狭隘,采用偏执、固执的处世方式以掩盖内心的失落与自卑。
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老年人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生理条件: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项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对来自现实的各种问题的应对能力大不如前,容易引起自卑、焦虑和抑郁的不良心态。一些疾病,例如糖尿病、脑萎缩、动脉硬化等,也可能通过改变人体既有的平衡状态而直接引起老年人性格的变化。
社会适应:退休后的老年人都会发生较大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年人可能由于难以忘记往日的成功而倍感空虚寂寞。如果不能获得较好的调整,他们就很有可能进入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精神需求: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精神上可能出现空虚、害怕孤独的状态而更多需要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然而,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家庭的社会养老功能淡化,老人的亲属由于忙于事业和学业而缺少足够的时间陪护。缺乏足够的关爱可能导致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陷入孤独和苦闷的状态。
经济状况:一些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原因陷入入不敷出的经济状态中,不得不面对朝不保夕的高度精神压力状态。即便是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也往往会对自己的收入能否应对突发的各种事件而深切怀有危机感。这些压力和危机感往往导致老年人的精神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心理学的主要关注。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点集中于对心理疾病的医治和矫正方面。这无疑是不够的。如马斯洛所言:“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神经病患者、心理变态者、罪犯、越轨者和精神脆弱者……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②诚然,没有心理疾病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心理处于良好状态。老年人处于人生的晚年,如果心理长期处于不良状态,一旦心理问题爆发就几乎没有挽回的余地和可能性。因此传统心理学及其指导的现有社会看护模式是存在局限性的。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创新。与传统心理学所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主动性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和人格。它主要关注的内容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社会制度为三个支撑点。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关注和追求个体幸福感的塑造,强调积极主观体验;致力于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同时,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积极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内容。③
积极心理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价值。不难理解,老年人的社会看护都应努力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拥有幸福、积极的体验和心理状态,而不是被动应对心理问题。这样,积极心理学就为老年人的社会看护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即通过营造幸福的心理体验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消灭在最初状态。相比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积极心理营造模式的看护策略明显在老年人健康心理维护方面更加高效。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社会陪护策略的创新
传统社会陪护策略极其不足。很明显,传统的社会陪护无外乎家庭―社区―养老院―医院等模式。这些模式之间往往相互独立,缺少联系和互动,同样存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缺陷,内容缺乏体系性、连贯性;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心理状态不佳的不良状态。
积极心理学影响下对社会陪护策略的创新。国内外研究表明,要使老年人生活得幸福愉快,获得最佳心理状态和喜悦、欢乐、舒畅、满足的好情绪,能增强肌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延缓衰老,达到身心的健康。④因此,社会看护应该吸取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更多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满足老年人的具体精神需求而实现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
追求积极心理的社会陪护策略分析。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积极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支持,对老年心理健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性和修复性因素。因此,社会的看护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科学分工的基础上的协调和互动。
家庭:家庭成员应该更多关心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努力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关怀、照顾和沟通,以自身的努力创造老年人健康幸福心理状态的家庭环境。
社区:社区同样应该努力营造一个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居住环境。社区应该通过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宣传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等方式,通过多种社会沟通的方式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
养老院:养老院的职能同样应该包括让老年人获得幸福的心理体验和保持良好的心态。养老院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咨询、引导、治疗等系统化的积极心理促成策略,同时重视组织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通过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态而实现减缓和治疗心理问题的目的。
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应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鼓励和选择各种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优秀传媒作品。同时应该通过影响社会公众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尊重老年人,重视老年人心理权益的良好社会风气。
政府:政府应推动医疗保险体制的扩大和改革,通过减少老年人的后顾之忧而舒缓他们的精神压力,同时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对养老、敬老基础设施和老年心理的投资来促进全社会范围内老年人的生存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改善和提高。
结论
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老年人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心理状态,这些状态可能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传统的心理看护模式由于仅强调消极的心理疾病诊治,忽略积极心理状态的营造,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相比之下,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主动、积极营造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家庭、社区、养老院、大众传媒、政府、等社会各方应该在老年人心理看护的过程中通力合作。
(作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研究员)
注释
①潘红梅:“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护理现状”,《中国疗养医学》,2009年第9期,第825~826页。
②[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14页。
篇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加强课前预习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简言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各种探究活动独立地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二、发掘学生潜能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那么,如何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a、科学搭配,合理分组。这既使他们认识到相互协调、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能力。b、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具体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分析、交流。c、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感觉不到老师的重视,产生消极思想,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接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
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3、搭建辩论舞台,创设适度竞争的学习氛围
辩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学生之间或学生与老师之间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辩论法如果应用得适当,不但可以对某些事实观点进行反思和测查,还可以复习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历史问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看待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如我在上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时,为了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秦始皇,我就组织举行了一场辩论赛。同学们为赢得比赛的胜利,积极上网查阅资料,认真组织材料等,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比老师唱一言堂的课堂效果好得多。
三、举办第二课堂
1、观看影片
篇5
营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笔者一直努力的方向。时代精神体现在民主、人本、探究、创新、开放、可持续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营造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一、营造民主式课堂氛围
I造历史“生命”课堂的前提是营造民主式的课堂氛围。过去都是教师高高在上,教师的话就是真理,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意志。这种师生关系的课堂,培养不出具有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有完善人格的人才,更多的是奴才式的唯唯诺诺,这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是完全脱节的。所以,建立民主式的课堂是当务之急。建立起民主式的课堂,将对学生的政治人格、社会人格的形成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从民主式课堂走出来的学生,他们必将是国家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中坚力量。也只有以民主式的课堂作为前提,其他的探究、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行。民主式课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师生平等。包括人格平等和学术平等。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在学术上要以真理的共同追求者而非先知的身份出现。这样,师生平等才能真正实现。只有建立教学民主,实现师生间平等、和谐并且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才敢大胆质疑、自主探索,才能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破学生心智枷锁的金钥匙”,民主式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流畅、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开发,这时的学生才真正体现其主体地位,教育也才最能奏效。比如尧、舜的“禅让”,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就是由于人们道德高尚,风气比较民主。可是,有学生提出猜想说“当时做首领十分辛苦,没什么好处,所以他们禅让”。面对这种“实用主义”思想,以往我们都会采取压制的手段,还乘机对学生实行道德与情操教育。可现在,我们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嗤之以鼻的话,何谈民主、平等?学生又怎么会大胆质疑?我们应做的是肯定他们,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看法去探究,找出证据,做到人格与学术的平等。
2. 人人平等。改变以往“培优转差”而忽视中间的做法,给每一个学生以真正的平等和民主,情感上热情关怀,学业上大胆激励,心理上耐心疏导,使其学有自信、学有所成。在课程评价上,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的学生历史考试成绩不理想,但他能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历史手抄报、历史漫画设计、仿制文物、社会调查等)表现突出的话,历史综合成绩也表现优良。
二、营造趣味性课堂
营造历史“生命”课堂的关键是营造趣味性课堂。初中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及形象思维来得强,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历史对他们来说是一门新课程,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形象性、趣味性。热爱是最好的教师,营造趣味性课堂,让趣味贯穿整个历史课堂,让学生在趣意盎然中真正爱上历史。在浓厚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明显增强,探究的欲望在知识的创新中得到满足。
1. 情境趣味化――历史的久远性,总让人有一种陌生感,如何把“历史”的距离拉近呢?方法之一就是让其情境再现。除了语言的描述外,可让学生进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仿制历史文物等。如课本剧表演这种创设情境的形式就深受学生的欢迎,许多学生争着进行表演。对仿制文物的兴趣也相当浓厚,让仿制的半地穴式、干栏式房屋做得有模有样。有条件时也可利用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历史情境氛围的熏染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又可通过实物复现情境,如文物、标本、模型、图片、照片、历史遗迹等。
2. 问题趣味化――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问法,也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巧问问题,让其趣味化,这会让学生更专注于该问题的解决。如在上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时,笔者问学生有没有在水井打过水,许多学生纷纷说有(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然后问他们怎么打,当他们答出要拿着绳子用力甩几下才能让水桶装到水后,笔者让他们想想如果用“小口尖底瓶”去打水的话,情形会不会有变化呢?为什么呢?从现实生活到远古的联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讨论的热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3. 概念趣味化――抽象的概念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要求区别神话、传说与史实三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对“传说”这个概念不太理解。如果让他们做一个游戏:教师给第一个学生轻声说一句复杂点的话,让其也轻声往下传,当传到该组最后一位同学时,让他说说听到了什么,与教师原先说的内容一对比,有何异同。“传说”这个概念在有趣的游戏中立即可得理解。
4. 记忆趣味化――许多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但害怕历史考试,主要原因就是历史内容难记。新课标虽然对要死记硬背的内容删除了许多,但基本知识还是得记的。如果记忆也能趣味化,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可以进行:知识接龙游戏――如朝代顺序及建立时间可通过接龙方式快速记住;编歌谣比赛――如学完一课或一单元,均可让学生自编歌谣加以记忆,比赛谁或哪一组编得最贴切、最好记;也可将整册或单元的人物及其事迹串连起来编一个有趣的故事等。总之,让记忆成为乐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
三、营造探究式课堂
1. 质疑启动――新时代的初中生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在富于想象,常能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或者乐于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在探究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设疑、质疑、解疑。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最重要的不是教师如何设疑,而是学生懂不懂得质疑。因为善于质疑的学生比善于解疑的学生更富于创造力。所以,教师应注重如何启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这种自主探究比被动探究更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可让学生扮演教材中某位历史人物,介绍完当时的相关情况后,让其他学生都来当记者,向这位同学发问;或者让各小组讨论某个章节,把所有疑难问题罗列出来再进行重点讨论等,以主动质疑启动探究。
2. 体悟思路――引导学生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总结,从方法论的高度掌握质疑、破疑的方法,提高其认知水平,从而使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逐步提高。
3. 实践操作――每册书都有专门的探究课,如七年级上册《了解身边的历史》一课,作为历史名城的惠州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探究对象,可让学生在周末和节假日深入历史遗址、民间、社区、机关等进行各方面的采访、探究。动手操作是实践性十分强的探究活动,如前面讲到的做“都江堰”模型的活动等。除了制作模型、仿制文物外,还可让学生动手制作历史专题手抄报等。如讲了商朝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后,可让学生结合二者设计一个商朝的国徽。在思维的参与下,手脑并用,既劳力又劳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创设开放式课堂
营造历史“生命”课堂的灵魂是创设开放式课堂。现在是开放型的世界、开放型的社会、开放型的经济,教育也由原来的封闭、呆板、僵硬逐渐转向开放式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1. 向学生的心灵开放――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是让所谓的差生、学困生也w验到成功,用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源动力。我们应当赞扬学生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爱护他们要求上进而又脆弱的心灵,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2. 心灵的交互开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群体的智慧、合作的方式和集体的创造力,相互启悟,交相开拓,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化为创造力。如让学生分组搜集历史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合作仿制历史文物、表演历史短剧等,可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