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网上教学总结

篇1

在这次研修活动中,我觉得我们收获了很多。让我有幸与各位同事在专家的引导下共同探讨的话题,大家各杼已见,浓浓的学习氛围不言而露,尽管不曾相识,但远程研修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全面提升了自我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综合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就把我个人网络研修学习活动主要收获总结如下:

一、转变思想,打造“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积极磨课,感悟深刻。

“同课异构”的磨课与教学方式给我很大的启示,我非常欣赏两位老师的教学。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教学风格与面对的学生的不同注定了备课的不同。而且通过各种量表让我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让我们学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这个环节我看了所有的视频与磨课的计划,感受很深刻,今后一定要虚心认真地听老师们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三、反思教学,提高自我业务水平。

以前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中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否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难实现。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科目,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良好的组织课堂,理解教材,语文素养,语言表达,善于沟通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作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因此,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提高语文教师本身的能力势在必行。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我的知识永葆青春。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所以说,只有终身学习,只有让自己的知识丰富,新鲜,才可以让自己站在那三尺讲台上莎爽英姿。

五、利用网络的优势,引导自我前进。

篇2

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是我们自己起的名称。我们的操作模式是这样的:分学科、分年级、以教研组为单位组成学习型团队。在分单元充分研读教材、教参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建立备课家园,上传教学设计,进行互动反思。

语文备课家园我们选择的是凤凰语文网,在凤凰语文论坛各年级备课室中建立备课主题帖;数学我们选择的是小学数学网,在小学数学网论坛各年级备课室中建立备课主题帖;英语我们选择的是中小学牛津英语网。我们每个备课主题帖名称中都注明了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缘 起

作为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在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瓶颈。

1.自我反思:怀揣着一张“旧船票”

人需要反思,可“樱桃好吃树难栽”。作为一线教师,更关注的是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处理学生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反思是领导要求做的事,因此应付了事式的、总结式的、旧货翻新式的反思比比皆是。

2.同伴互助:演绎着昨天的故事

对于传统校本教研中的集体备课、同伴互助来说,我觉得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主讲的传统模式一直演绎着昨天的故事。这种以行政命令干预的集体备课,使得集体备课成了主讲人一言堂,同组其他教师不能很好地行使其话语权。

3.专业引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校本研修、教师发展需要各层次专业力量的介入,农村小学的师资缺少差异性。区域共同体、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但总是感觉到不解渴。

4.备课质量:久治不能痊愈的“顽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备课质量,但实事求是地讲,备课与上课两张皮,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或多或少地存在,我们想了许多的检查方式、用了许多的督察办法,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但收效往往甚微。

寻 路

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我们酝酿了一个暑期,在学校行政团队达成共识后便将它作为新学期提高教育质量上台阶工程的重大举措,一开学就正式启动。作为一项重大变革,我们也充分估计到了它的冲击力及可能遇到的阻力。回顾我校的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运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观望期――给予教师选择权

为了开好动员会议,我作了充分的准备,会议的效果很好,大家听得心潮澎湃,大多数教师都很激动,但就是没有行动。怎么办?急了效果也不一定好。

我们提出给教师以自由选择权,传统的手写备课、网络备课两者任选其一。一些年轻教师因对手写备课耗时耗力的抵触而开始尝试网络备课。其他教师沿用传统的备课方式,但建议他们去网上多看看,养成亲近网络的习惯。刚开学,各办公室电脑只有一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进行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的积极性。(当然现在因区域现代化的推进,条件得到改善,教师人手一台电脑。)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由于年龄差异、能力差异、习惯差异等因素,在第一个月,大家还处在观望期。

2.摸索期――典型引路,骨干示范

我们把已经起步的主题帖作为典型,每次集体学习都大张旗鼓地给予展示,给予肯定。对于片、市级骨干教师采取“赶鸭子上架”的办法,要求必须率先做好建帖工作。慢慢地采用网络备课的教师超过了采用书写备课的教师,最终其余教师都加入了“摸着石头过河”的行列。

3.适应期――肯定每一点进步

任何改革带来的必然是阵痛,嘴巴上牢骚不断,行动上不甘落后这可能是所有教师的共同特性。我们的教师付出了许多,浏览我们的帖子,晚上十点、十一点上传教学设计、进行互动交流,网络备课不再是个别教师的行为。他们在前行的路上收获着点滴进步,享受着基于网络教研的幸福。

每天浏览各个教研组的主题帖,适时进行互动交流是我们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的要求。我的网名是逆水行舟者,在主题帖上与教师互动交流,已成了我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收 获

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难呢!

我们的尝试已进行了一个多学期,时间不长,但它带给我们的变化却是巨大的。

1.彻底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

教师完全在开放的、合作共享的氛围中进行着教学,进行着研究;慢慢地反思、研究、合作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教师每天的习惯。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团队研修的智慧多了、真实有效的反思多了、自觉学习的教学理论多了……

2.有效改变了教师的心智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受环境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形成了一种以封闭、孤独、孤军作战、关注眼前利益、静态思维、习惯性防卫等为核心内容的心智模式,严重阻碍了系统思考和组织学习,成为学校教育改革难以绕开的暗礁。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有效改变了教师的心智模式,逐步构建起创造性的、开放的、合作的心智模式,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源泉。

3.学习型研修团队正在悄然形成

这个学习型团队不仅包括我们校内的教师,版主、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教育同仁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进来。

4.转变了学校教学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学管理者扮演的角色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检查者、督促者,现在我觉得我们的角色是参与者、欣赏者、呵护者、服务者。

5.提高了课堂效率,推进了“学程导航”

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带来的最直观的变化是反思质量、备课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提高了课堂效率。

我们的网络团队研修式备课借助了全国一流的专业网站建立主题帖,它超越了时空,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学程导航”,我们在网络团队研修中与他人一同接受“学程导航”的教学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反 思

1.构建网络对话文化

简单地将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进行叠加,只能说是初级阶段。如何构建问题参与式的、问题解决式的对话文化是我们接下来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我校已有一半以上的教研组在构建网络对话文化方面颇有起色。

2.如何科学评价、引领

对学校而言,我们除了激励、服务、参与外,该如何正确、科学地评价它是学校应该直面的一个课题。

行走在网络团队研修式备课的路上,不只是欣赏到鲜花与掌声,快乐与幸福,应该也有忐忑、孤独、迷茫、疲惫。如何正确引领也是个难题。

3.期待合作共赢

期待兄弟学校,共同参与团队研修式网络备课,网络资源应该既是我的,也是你的,应让它真正成为大家共同经营的家园。

篇3

二、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面,充实学生的学习源泉。

在信息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撑下,数学教学必将迎来网络时代。数学网上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学习工具,以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学生采用探索法、发现法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和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和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已经学得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上网收集近五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每百人中电话、手机拥有量等数据,绘制统计表与统计图。学生不仅学到了统计表的制作方法,而且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体会到数学来自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道理。又如,在进行数学竞赛辅导中,也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的“数学竞赛”网站,让同学们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有关数学竞赛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应用,并参与网上讨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中各种学习论坛和E-mail的形式与校内外的同学、老师进行交流,使得数学学习打破“学校围墙”的限制,使同学们不断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数学水平。

三、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拓宽学习空间。

学校生活中可开发的资源是相当多的,真可谓“学校处处皆教材”。但是过去的数学教学视教材为《圣经》,关注书本、忽视人本,强调独立、缺乏合作,每个人都是封闭的个体,使学生的思路变得越来越狭隘。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开放,处处留心皆数学,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关注体验是学习积累的捷径。如我校教师开设了的校本课程“趣味数学”、“身边的数学”、“数学家的故事”等,充分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教学源泉。我校有一位老师结合校本课程“身边的数学”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游览计划: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这则案例城市学生能较顺地完成,而该班农村学生较多,于是老师事先与学生商议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桥、涵闸、厂房、民居等)作为游览的景点,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去了解相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步行或乘车所需时间,游览所需物品,等等,然后学生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最后让各小组交流游览计划。

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学数学的良好习惯,更能激发他们自觉学数学的兴趣。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四、关注生活,开展实践活动,积累学习源泉。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面向生活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才是人人必须获得的数学,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数学教育要基于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应视生活为土壤,应为生活服务。皮亚杰认为,对于个体的学习而言,一切知识均起源于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活动是他们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如此,数学才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数学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组成部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上,我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篇4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课件演示)这些图片是我校第二届“葡萄采摘节”时照的照片,你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在这次采摘节上,我们班级获得了“丰收王”的光荣称号。因此,学校特意给我们班级颁发了一张奖状。你们感到光荣吗?(实物演示奖状,同时用课件出示。)

生:光荣。

师:这个奖状是通过大家的努力得来的荣誉,老师想给它做一个相框挂在墙上。(屏幕出现木条)那这个相框怎么做呢?

生:把这张奖状四周围起来。

师:说得很好。那么,要给这个长方形奖状做一个相框,需要多少木条,也就是求什么?

生:也就是求长方形奖状的周长。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长方形奖状的周长怎么求。(板书:长方形 周长。)

反思:

为了与新课的教学内容有衔接,我们团队在最初的前两次教学中,采用的都是复习旧知导入,虽然孩子们能够跟着我们一起回顾知识,但总感觉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和同学年的老师研讨课时,有的老师提出:“三年级的孩子,他们还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学时应采用情境导入比较好。”为此,在第三次设计这节课时,就把贴近学生生活的第二届“葡萄采摘节”引入了课堂,并作为导入来开头,同时运用课件展示当时采摘节的情景图,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班级所得的奖状这一情境,让学生思考:要给长方形奖状做一个相框,需要多长的木条?也就是求什么?以情境,调动学习热情;以问题,引导主动观察、思考,需要多长的木条,其实就是求长方形奖状的周长,进而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精心设问,引导自主猜测

教学纪实片段二:以提问,引发猜想。

师:在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

生1:可以用绳子先围一围,再测量绳子的长短。

生2:也可以用直尺直接量。

生3:也可以用皮尺绕长方形一圈量出周长。

师:你们想出的3种方法都很好。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方便呀?

生:直尺。

师: 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接着猜一猜,长方形的周长到底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你们这个大胆猜测到底对不对呢?老师相信完成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你们就能自己找到答案了。

反思:

在教学设计的第一稿中,我们并没有“猜测测量方法”这一环节。后来,有网友提出:“三年级的孩子应该培养自主猜测的意识,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为通过猜测,不但可以让学生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和长和宽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进一步思考。”因此,在后两次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前,就采纳了网友的建议:先引导学生主动地猜一猜,要计算长方形奖状的周长,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绳子、直尺)而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点燃之后,我们接着问学生:“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到底会和什么有关系呢?”带着这个疑问,将孩子们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之中。经过实践,学生不但学得很有激情,而且课堂效果也非常好。

三、操作验证,提炼计算方法

教学纪实片段三:以操作,寻找方法。

1. 动手测量。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探索刚才提出的问题,老师给大家每人准备了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动手测量。

2.尝试计算。

师:量完了吗?谁能说一说你所测量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生: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算一下你手中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算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算法。

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一下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1:我是这样算的,用6+4+6+4=20(厘米)。

师:谁和他不一样?

生2:我和他的不一样,我是用6×2+4×2=20(厘米)。

师:有和这种算法一样的吗?有没有不一样的?

生3:我和他不一样,我是用6+6+4+4=20(厘米)。

师:和他一样的举手。谁还有其他的算法?

生4:我是用(6+4)×2=20(厘米)。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算法吗?

生:同意。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出来了,那么6指的是什么?4呢?谁能用文字来表述一下刚才这几种算法?

生1:长+宽+长+宽 。

生2:长+宽+长+宽 。

生3: 长×2+宽×2 。

生4:(长+宽)×2。

5.比较择优。

师:在刚才的几种方法中,我们都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最喜欢哪种做法?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依次说明理由。)

师:那么第四种方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听妈妈说的。

师:那么,你知道这种算法的含义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6.理解第四种方法。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算法,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活动的教具,如果把红色的长和蓝色的宽看做一组的话,也就是什么?

生:长+宽。

师:那么,在长方形的周长里有几组这样的长+宽呢?

生:2组。

师:现在你理解为什么可以用(长+宽)×2来求长方形的周长了吗?

生:理解了。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根据刚才推导出的方法:“长×2+宽×2”推导出第四种方法。我们可以把长和宽看做一组,即长+宽,那么长方形中有几组这样的长+宽呀?

生:2组。

师:乘以2。现在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把第四种方法的含义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交流。)

师: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已经会计算了,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张奖状的周长是多少?(多媒体出示奖状的数据。)

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环节中,我们用长方形纸片代替奖状,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结论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与同伴们进行分享。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为学习新知留有了充足的学习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让学生亲自经历了探索长方形周长方法的过程,真真正正清楚了计算长方形周长方法的来龙去脉,积累了活动经验。

在这一环节全班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我们将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逐一地板书归纳,课堂上出现了4种算法,分别是1.(长+宽+长+宽)2.(长+长+宽+宽)3.(长×2+宽×2) 4.(长+宽)×2,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巡视中,我们发现多数孩子呈现的算法都是前三种。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第四种算法,我们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但演示之后发现仍有部分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把长和宽看成一组来进行计算。

于是,我们把这一困惑发到了网上。在网友的帮助下,我们为学生做了一个活动的教具,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让学生观察:如果把一个红色的长和蓝色的宽看做一组的话, 那么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组这样的长和宽呢?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下,引导学生总结出了(长+宽)×2的计算方法。同时,又运用了逻辑推理法,让学生通过已经推导出的长×2+宽×2的计算方法,得出新的计算方法(长+宽)×2,进一步地理解这一方法的含义。这样做也就是将推理、演绎的数学思想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之中。

四、运用迁移,由扶到放,探索规律

1.出示题目。

教学纪实片段四:用迁移,寻找规律。

师:那么,长方形的周长你们都会计算了,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种特殊的长方形,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正方形)那么,根据图中的数据,你们能不能试着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生:能。

师:先想一想,想好了再动笔算一算,咱们比比谁最聪明。

2.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生1:我是用8+8+8+8=32(厘米)。因为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所以,我就把四条边加了起来。

师:你说得很好,有和他一样的吗?还有不同的吗?

生2:我是用8×4=32(厘米)。因为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边长又是8厘米,所以,我用8×4。

师:你们可真棒呀!自己探究出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 谁能用数学语言来叙述一下刚才这两道算式?

生: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生:边长×4。

3.全班交流。

师:这两种方法,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喜欢第二种,因为简单。

师:对,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正方形里,由于边长是相等的,所以,用第二个方法求周长就比较简便。

4.练习巩固。

师:既然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你们掌握了,如果现在老师出2道题,你们能不能快速地计算出来呢?口答正方形的周长:边长6分米、边长10厘米。

生1:24分米。

生2:40厘米。

反思: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环节,我们仿照长方形周长推导过程,由扶到放最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思维与语言相结合,深刻地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能够将所推导出的方法,内化于心,从而灵活地运用。

网络说课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却让我们每位参赛教师得到了心灵的成长与历练。是它教会了我们为了更加完美的教育如何合作、如何研讨、如何吸纳,又如何升华!为了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永葆生命的绿色,我们愿做一棵棵小草,用我们的绵薄之力,永恒的妆点我们美丽的数学家园!

评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整堂课充分体现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理念和新课标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不失为一节好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图形与几何中内容的选取应是 “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拓展几何学习的背景”。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对教材的呈现形式进行了改变,创造性引入了校园“葡萄采摘节”,展示孩子们都亲自参加的采摘节照片,创设了为采摘节上获得丰收王奖状制作相框这一情境。 这是一个生活情境,更是一个问题情景,本课围绕这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怀着好奇心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除接受学习外,积极动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我们清晰地看到,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时,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合作、操作探究。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小组讨论计算方法并总结。全班学生在交流、汇报、比较的过程中,自己来选一选,来感悟体验哪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好。本节课,新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探究后获得的。这样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让孩子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