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教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论文选题应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石油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体现指导教师及本学科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生产实际和学科前沿。合适的选题是做好论文的第一步。选题应简洁、明确,简明扼要地反映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论文选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以利于学生得到全面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切实可行,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成果。
(二)文献查阅
选题确定后,应针对选题进行文献调研,了解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选题研究的起点或突破点。通过调研和文献查阅、明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前人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基本思路及技术方法,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完成文献调研方后可进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介绍与选题有关的科研动态及参考文献和书目,指导学生系统查阅中、外文参考资料,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审阅学生拟定的论文提纲。
(三)论文(设计)指导与撰写
石油工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其毕业论文要求通过对在油田收集的实际资料的整理、描述、作图、分析,进行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在学生撰写论文的各个环节悉心指导,与学生进行交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开展学术研究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踏实严谨的优良学风。论文撰写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所选定的某个专业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初步掌握选择科研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确定技术路线、撰写论文等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必须在查阅、调研、实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写成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准确、图表规范、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毕业论文。
(四)论文答辩与交流
论文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亦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通过论文PPT制作和答辩,能锻炼学生专业表达能力。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有的学生对论文中所运用的知识能融会贯通的运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未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的可能是概念不清生搬硬套,亦有少数不自觉的学生靠投机取巧,拼凑抄袭论文。在答辩会上,五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详细、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做出回答,从而检查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立分析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分析
(一)指导教师时间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
客观上说,专业教师往往双肩挑,需要兼顾教学与科研,工作任务重,难以保证在论文指导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主观上,少数教师亦存在责任心不足及重视不够的问题。
(二)高校扩招,生源质量相对下降
高校扩招后学生就业压力大,有的学生致力于考研而未能全力投入,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学生因缺乏专业兴趣而准备转方向,或由于专业基础差,综合能力差,难以独立完成论文,依赖教师和同组同学,或在网上搜索相似主题的论文下载、摘录、拼凑、抄袭,缺乏严谨的学风和认真的科学态度。有调查显示,在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中,仅六分之一的学生是独立完成的;三分之二的学生则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参考图书和网上资料;而有少数学生的论文则由几篇论文拼凑而成,更有个别同学直接抄袭书本和网络论文。
(三)论文不规范,论文篇幅过长或过短
章节安排不合理,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差,行文及图表不规范,参考文献成为摆设。如图表标注随意,错字错句普遍[2],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训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论文评审不严格
一方面,指导教师和评议员面对质量不高的论文,碍于面子,都会放学生过关,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对质量差别较大的论文,评审给出的分数相似或成绩接近,未能有效的鼓励真正原创论文的学生。
三、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的领航人。要带好学生,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责任心,进而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及使用;培养学生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指导教师应保证定期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指导,深入实习、实验现场,帮助学生解决论文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与完善研究计划,以确保学生的论文质量。论文初稿完成后,指导教师对学生写好的毕业论文应仔细审阅,认真写出评语初稿,做出恰当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成绩和评定意见。应让学生体会到成就事业、钻研学问所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苦努力,以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豁然开朗的欣喜。教师悉心的指导能与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加强学生的学风教育
倡导科学、求实、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良学风,严肃处理弄虚作假、抄袭等不良行为,让学生真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的在毕业论文《诚信责任书》上签名。同时,针对学生缺少系统训练、往往感到独立完成毕业论文难度大、压力大的问题,指导教师应及时对毕业论文撰写进行系统指导,加强论文写作规范的训练。[3]
篇2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出台,教师专业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师培训项目大量开展,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显著增多。从项目形式看,有国家级的国培计划,省(自治区)级的骨干教师项目,市县级的学科教师提高培训。在这些培训项目中,不乏从内地延请的国内一流课程专家的著名教师,培训模式不可谓不先进,不新颖。但我们发现,在培训之后的效能评估中,有相当部分参训教师在接受上述培训之后,感觉自身专业提高并不明显,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没有得到相应的解决,存在“满怀希望听报告,一头雾水出教室”的现象。
为什么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精心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培训目标,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对参训教师关于培训课程的问卷调查也显示:当前的诸多培训课程存在学术性太强,理论探索多于实践经验,与本土的教育实际脱节的问题。专家讲得好,但参训教师不容易接受消化,对指导实际教学和破解教学疑难的效用也不明显。
二、培训课程设置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培训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恰切的培训课程是直接决定培训有效性的首要保证,培训课程设置一旦失效,整个培训项目的预期目标都难以实现。
其次,培训课程的设置是影响参训教师参与程度的核心要素。培训课程的设置如不能全面考量参训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接受心理,势必难以得到参训教师的充分认可,难以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热情和主动精神,培训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再次,培训课程设置对建立科学高效的培训体系,确立培训单位良好的专业形象都有重要影响。
三、确保培训课程设置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一)全面做好课程设置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越强,培训的有效性就越有保证。要提高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全面做好调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了解参训教师所在地区的整体教育状况,以确保课程符合区域教育发展现实;第二、了解区域学科教学教学状况,以确保课程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第三、了解参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专业发展意愿、教学疑难和对培训的期待心理,确保课程内容能充分激发参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
做好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通过实际走访,调查问卷,查阅相关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参训教师进行网络访谈,也是一种易于操作,简单实用的调查方式。
(二)准确定位培训课程目标
培训项目不能达成预期目标,往往与课程定位不科学不准确有很大关系。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普遍需要看,教师培训课程具有如下四个课程目标:
一是师德目标,即帮助参训教师系统理解新时期师德修养和职业伦理基本要求,重新认识教师个人教育生活,在更高的起点上体悟教育价值和职业尊严,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信心,全面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品质。
二是知识目标,一方面要更新参训教师的教育观念,拓展教育视野,帮助他们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原理、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使用和开发新课程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拓展参训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以丰富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课程资源。
三是教学技能目标,主要是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熟练掌握常规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提高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同时,还要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具体表现为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日常教学,能够通过互联网熟练查找、收集和使用教学资料,课堂容量极大丰富,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四是教研能力目标,即培养参训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能准确判断教学问题的成因并掌握相应的解决策略,增强教师自主解决教学难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参训教师了解学科教研活动的内容、形式和组织原则,能够有效开展教研活动,自主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深化课堂教学。
在一个用时较长,课程较多的综合性培训项目中,应当综合考虑如何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或者重点实现某一项具体的课程目标。而在单一的课程中,则应当结合课程的性质,时间及对象,具体确立相应的课程目标。
(三)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
由于教师参加培训的课程容量有限,因此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在丰富的培训资源中选择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关键是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最优化原则,二是可达成原则。
篇4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中职教育领域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创业教育均有了新的突破,然而,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是丧失,这使得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质疑。
一、中职学校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受“鄙薄中职”的传统观念影响,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学生普遍不会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第三,师生互动效率非常低,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瓶颈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有效地加以解决,许多教师在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将会继续维持消极应对、点到为止甚至是随意讲课的倾向,这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是不相符的,更加难以真正促进学生有效、长远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求真求实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文化课程中有许多“真、善、美”的素材,如文秘专业的 《中职语文》教学、幼教专业的《声乐基础》教学、以及作为公共课的《心理健康》教学,等等。对于正处于成长中的中职学生来说,直观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内容对他们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巧妙安排文化素材和教育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性情。
(二)有利于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化课程的有效教学基于对学生潜能的重新认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才的本质的看法,有利于创造一种在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下,文化课程中的宝贵素材能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为,能有效地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文化课程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觉地与“准技工”的模型靠拢,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三、中职学校文化课程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首先,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上明白自信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处于未成年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教师不应经常对学生空喊口号,应从细微之处出发来让学生看到希望,如着装打扮职业化、言行举止孺雅化、思想情感乐观化,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始终充满信心。
其次,引导学生科学地制定、监控学习计划。由于基础不牢,许多中职生几乎需要老师“扶着走路”,教师要时刻提醒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过程作好计划,每学期、每月、每周、每节课都要有条不紊地执行。
再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中职生活泼好动,教师要利用他们善于“打交道”这一优势,鼓励他们在学习上交流与合作,让他们逐步学会对自我进行理性的分析,学会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从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中职教师有着“双师型”教师的潜在规范,对此应强化教师选用制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扶持力度,继续支持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基地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机构要加强对职教基地的管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推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教师资基地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改善培养培训条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为了优化师资结构,中职学校可以尝试引进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如对硕士研究生的引进。
(三)
深化文化课程组织模式,注重课程与实际相结合
篇5
1.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丰富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途径。通过对现有教学过程和课程资源的研究,将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归纳为5种。
1.2.1学校共同体
这种方式是由若干高校相结合而成,是以地理位置相近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途径,以专业优势互补为特色,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为手段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为学生提供学习高质量共享课程的环境与机会。比较著名的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等。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成立于1999年,至2012年已扩展到21所高校,建设了包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成立于1994年8月,目前包括19所在沪高校,采取了师资互聘、开设本科生跨校副修专业学士学位、跨校第二专业、研究生跨校选课、各校实验设备共享等项举措,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
1.2.2各类精品课程
从2003年至今,我国已建成各级精品课程2万余门。这些精品课程通过其所在高校的网站,或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线。对于第一种方式,精品课程的呈现形式基本上是以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为基础,具备比较完善的各功能子系统,便于教师维护、学生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来源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一般不能非授权进入和浏览,其注册信息往往由各高校网管部门和教务处共同管理,校外访客则没有相应的权限,无法进入。对于第二种方式,各级精品课程集中汇集于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通过课程中心、资源中心、教材中心、视频专区等版块分门别类地呈现,涵盖学科范围广泛,来源高校众多,是各类优质课程资源的集大成者。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注册非常简单,登录后即可浏览网站的课程、资源、资讯和教材,上传、下载课程和资源,并具有发表提问、评论、纠错等获取积分的权限,使用非常方便。
1.2.3著名教育、资源类网站
在教育部人事司组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高等教育的概念被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高级和专业特色,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和学习的范围更为广泛,研究的问题更加专业、深入。因此,除了上述的各高校网站和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外,还有大量的各类资源网站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加以利用。例如,图书馆的中外文数据库、电子图书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像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科学网、国家统计局网站、各专业著名网站等,都提供一些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值得广大高校师生进行学习和研究借鉴。
1.2.4国家精品开放课程
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及网易等平台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及“资源共享课”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教育部将对每门上线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并对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授予相应的优秀教育资源称号。这一举措对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引领作用。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相比较,国家精品开放课程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共享及推广利用,更加注重统筹设计及整体规划,其课程建设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合理、有效。截至2013年11月8日,教育部共确定了4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第一批43门、第二批62门、第三批139门、第四批121门,总计365门。截至2013年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名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以及“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名单”。其中前者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00门,其内容主要是幼儿教师培养课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中学教师培养课程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课程;第二批、第三批涉及到资源共享课程2631门,其中本科课程1775门、高职课程776门、网络教育课程80门。毫无疑问,这些优质的开放资源既为高校师生,同时也为社会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支持。
1.2.5MOOCMOOC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2011年秋在美国兴起,2012年随着美国3个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与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和机构合作,迅速席卷全球。MOOC在网上提供范围极为广泛的免费课程,供全球学习者使用。例如通过Coursera提供的大学课程,涵盖了从人文学科,到医学、生物学、社会科学、数学、商业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与上述各种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不同,MOOC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大学习者的喜爱。通过MOOC,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观看教学大师给其他学生上课,而是自己也置身其中。如果需要,学习者可以注册课程,定期学习,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完成穿插在学习过程中的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成绩合格者将获得“成就报告”(statementofaccomplishment)或其他相关的证明材料。例如Coursera的“成就报告”由课程讲师签署,包含Coursera标志、学生姓名、课程标题及课程简介。有些课程还可以通过“签名踪迹”(signaturetrack)计划获得“验证证书”(verifiedcertificate)。MOOC的魅力在于其通过强调完整的在线教学过程和学习体验对学习者加以引导和适当约束。学习者不再是一个人孤身奋战,而是通过主讲教师、助教、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广大学友形成一个庞大的学习支持和交流社区,既可获得其他人的无私帮助,也可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贡献给他人。这种新型学习和交流模式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时代“众包”的思想和精神。另外,为了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MOOC中的每一门课程几乎均被划分为若干个10~20min的知识点,并提供视频讲解。在这一过程中,还会不时弹出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学习者只有回答了问题才能继续往下进行,这就会从某种程度上提醒学习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通过有效的过程管理来保证学习质量。
2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2.1校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上文研究的3种在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区别,其可获得性以及对教学的价值也不尽相同,校内获取优质课程资源的3种途径中,教材、教参是最传统的,其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很高,对教学问题的解释与论述也非常集中。因此,目前仍然是许多国内高校,尤其是非重点大学开展课程教学的首选。但是在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教材、教参的内容不能反映出最新的学科进展,对前沿问题的关注也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这就影响了一些专业课程对学科前沿知识的追踪和学习。另一方面,有些专业课程的教材和教参文字冗长,可读性差,对于读图时代成长起来的广大的“数字原生代”学生而言,不太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学习方式,因此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接受教材、教参等传统教学资源的倾向。关于课程教学网站和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由于其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建设或推荐,因此其对于教学具有极高的补充和拓展作用。由于隶属关系的问题,高校师生一般对本校的此类资源无须注册即可使用,用户名和初始密码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设置和发放,因此对本校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而言,其资源的可获得性、可利用率以及对教学的价值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缘于同样的原因,师生要想获得本校其他课程及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则存在较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这些课程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及利用。
2.2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的比较分析
高校师生从校外获得优质课程资源的途径非常多。其中学校共同体所涵盖的区域范围最小,但因其具有和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管理更加相似的真实感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多的是采取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讨论,因而受到了学校共同体成员学生的喜爱。对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尤其是其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其来源和基础是原国家精品课程,所以其和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结合紧密,且起点较高。在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上网监管、使用评价、年度检查”等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办法形成了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运行、维护和更新的良好的监督与管理机制。只有那些上网后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才会被给予“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称号,且具有5年的有效期。这些举措对于课程的动态更新、师生互动以及课程应用情况提出了要求和保障措施,因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其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能得到更加及时的帮助和指导。2013年持续升温的MOOC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世界上任何一所学校的学生、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世界范围内著名大学的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范围和实际共享程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尤其是MOOC给学习者带来的真实、深刻且丰富的学习体验,更是成为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前面几种课程资源共享途径相比较,MOOC不仅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教育观、学习观的新的认知和思考。
篇6
一、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足够的教育制度作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难以统一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地方就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有可能来自于各行各业,学生们的素质不尽相同,不能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那样,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而且成人高等教育下,学生们的年龄差别也比较大,学生们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接触比较少,一周可能只有两天的时间进行交流,学生们无法将自身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学生们由于年龄跨度较大,难免会遇到家庭上的难题,一些年轻教师对于这些问题都很难给予帮助,这就使得师生关系的培养很受限制,教师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无法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2、学校基础设施不全,难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许多院校将学校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顾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师资能力,盲目地对学校进行扩招,开设了很多专业,但是教师的数量却十分地缺乏,很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同样,很多成人高等院校内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备,例如教室数量较少、缺乏基本的多媒体设备、没有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具等等,这些都给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阻碍,其实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没有从心底里重视学校的知识教育和对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只是一味地向市场看齐,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使得成人高等教育逐渐地商品化,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初衷,这也是为什么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相差甚远的原因。
3、教师教学素质不高,难以保障质量
无论是在哪个教育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一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在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课堂上,有很多教师的综合能力不高,知识储备不够,难以胜任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使命,但是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处于各种原因的考虑,在招收教师的时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考量不够,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中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普遍偏低的现象。俗话说,要想给予别人一杯水,自身就要有一桶水。但是当前有些教师自己的这桶水都没有装满,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而且,现在很多教师只是将教学看作一项工作任务,只是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完全不根据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死的教学方法去套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况,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4、学校缺乏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受制于其特殊性,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教学管理比较松散,使得成人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很难找到好的管理方法,从众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甚至有一些院校还在沿用十几年前的管理制度,制度上漏洞百出,根本没有办法发挥出管理制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有的作用,这其实也与学校不注重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过分追逐经济利益也有直接的关系,学校受经济大潮的冲击影响较大,放松了对学生们进行制度上的管理,加上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学生和学校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使得学校原本就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变得如同虚设,根本起不到教学管理的作用,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几点方法
笔者从事一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近些年来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掌握,以此来对如何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思想动力
在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中,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经常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的经济效益放在了学校发展的第一位,忽略了对学生们的知识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在现基础上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将教书育人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将培养学生们的学术知识和综合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改变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下,以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们选优评干、发放奖学金的唯一标准,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考评作为学生们学习情况考察的重点,摆正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使学生们能够真正地从成人高等教育学习中学到知识,帮助自己未来的就业。
2、优化课程的设置安排,为成人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在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老旧等问题,在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疯狂的进行扩招,在原本的专业基础上设置了许多不合理的专业,有些专业甚至没有自己专门的教师,都是从别的专业临时抽调的,这就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人高等院校就必须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合理地安排,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使学生们能够有足够的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例如学校在设置一个新的专业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自己学校内是否有足够的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来支撑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要考虑到学校是否具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学生们进行专业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使学生们能够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学到更多、更加系统的知识。
3、积极转变自身教学思想,为成人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因此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教师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教师本位主义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使得师生关系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没有办法得到很好地维护,这是与我国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坚持学生本位主义,将学生们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积极听取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反馈和建议,根据这些反馈和建议,教师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实施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院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等等,这些都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从管理制度上入手,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原本缺失的管理制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学校还要将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很好地执行下去,使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到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制度支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成人高等教育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建设;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将学生们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真正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实现素质教育,真正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强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01:78-80.
篇7
1.2重理论,轻实验
重理论,轻实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显的教学弊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实验教学比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和探究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错误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好理论课,就学好了该课程。
2PBL教学过程
2.1确定教学对象
在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班级中选择3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学生4人一组,选1人作为小组长,采用PBL教学。选择2013级制药工程4班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LBL教学。两个班级的理论课内容、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考核量化评分标准均相同。
2.2编制问题库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保证PBL教学能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设计的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符合教学目标。对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把原来单一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药物合成、天然药化等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更多的从制药方向去认识、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更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探索性,可有多个解决方案,但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解决。(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去探究。同时,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有效性。以“重结晶法提纯乙酰苯胺”为例。
2.3学生自组学习
提前一周将下个实验的问题下发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运用教材、工具书、网络、文献资料等进行查阅,并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实验内容,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4课堂讨论
在整个PBL的实施过程中,课堂讨论是PBL教学的关键。每次实验操作前,由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就刚才的回答进行补充,再一起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可获得多个答案,扩大了知识面,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过程教师控制学生发言时间,调节课堂气氛,最后教师总结。
2.5交流和总结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数据的分析、还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写出实验报告。
3PBL教学考核方法设计
考核方式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综合成绩考核(40%)、实验操作考核(30%)和实验基本理论笔试考核(30%)。与以往的考核方式相比较,PBL教学考核方式中提高了平时实验综合成绩的权重,特别是提高了实验预习的分值,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预习动力,提高实验预习积极性;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这样更能有效反映出PBL教学的优势。实验操作以综合性实验为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所涉及的基本操作、整体美观度、后处理、回答问题等。整体美观度主要考察学生组装仪器的效果、安全等方面;后处理主要考察学生对废液、废渣的处理及台面的整齐;问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的理解。实验基本理论考试考核主要涉及有关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相关原理与注意 事项等。
4PBL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课程结束后,将两个班的实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可知,采用PBL教学方法的3班实验平均成绩优于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的4班,尤其是实验操作成绩明显高于LBL教学的4班。通过有机化学实验的PBL教学,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以下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1)运用网络、文献资料、工具书、教材,查阅到关于有机化学实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自学,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2)综合分析所得文献、借鉴文献,使自己具有可独立拟订课题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训练,提高书面和口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通过PBL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有机实验中物质合成常见的反应装置搭建、产物的提纯分离、产品的基本物理参数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5)通过小组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学习理念,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这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PBL教学班的学生都更胜一筹。
篇8
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3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人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调查统计,从全国软件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来看,本科学历需求量最高,占51.6%,其次是大专学历,为36.2%。《报告》显示,2013年,软件企业对应届专科毕业生的不满意反馈比例最高,占到17.3%,表示比较满意的企业仅占35.2%。而对应届本科生毕业生的不满意率有所下降,为13.3%,但比较满意的评价也有所减少,仅为27.8%。相对而言,应届研究生更能得到软件企业的认同。
以上各项数据表明,企业对软件人才学历的要求已经呈现逐年走高的趋势。特别是90后进入职场以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不难理解,自2011年开始,人口出生数量低谷导致生源数量急速下降,使得部分高校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为了完成招生指标,高校不得不降低门槛,伴随而来的就是生源质量的下降。随着90后进入高校,这种现象愈发显著。这也就迫使企业提高员工的学历要求,本科越来越成为最低入职门槛。
2. 软件行业技术的要求
伴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的飞速发展,软件技术呈现出两种走向。一种是面向移动互联等技术,以短平快的轻量级产品开发为主,要求开发人员不仅掌握开发技术,还要有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对美工、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多个领域有所领悟。另一种趋势是面向框架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背景,软件产品趋向于航母级规模,要求在某一领域技术非常精专的同时,要对软件有较高层次的视角和更全面的认识。无论是面向哪一种走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这也是对从业人员学历要求日趋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软件工程专业内涵
我国软件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开始逐步走向成熟。2005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了软件工程专业规范,2006年成立了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其重要任务就是要根据现代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发展和改革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而改革的目标和重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软件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构建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技术性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行业相关标准、设计模式、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过程、软件开发环境、软件测试技术、数字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软件质量管理及软件经济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由于软件工程要求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因此,软件工程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综上所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将理论原理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软件设计能力,还要能够超越计算机学科获得其他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支持其他应用领域软件系统的开发。
三、探索应用型本科的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开办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院校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等教育转型而来,二是原有高职院校升格而成。在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的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原有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也不能一味模仿本科院校教学计划,而背离本科教育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比较合理的思路是在尽可能保留现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将本科层次的优势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有机结合。
1. 专业课程设置
无论是哪类院校开办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都会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设置部分新课程,还有部分课程虽然与原有课程名称相同或相近,但内涵和定位会有所区别,需要重新建設。因此,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课程关系,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各门课程的内涵。
为了顺应软件行业发展的趋势,应用型本科设置的专业课程,应突出深和新两个特点。一类课程在理论上有一定难度、深度,在某一领域引领学生深入开发或研究,并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一些框架级开发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另一类是新技术方面的课程,体现行业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用以拓展专业视野,如移动互联应用开发、虚拟化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技术等类型的课程。
高职、研究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各有不同。高职层次的目标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普高研究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研究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两种来源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切忌简单照搬原有课程内涵,即使课程名称相同,教学内容也应有所区别。理论为主的课程,如上述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及框架技术等类型的课程,在满足理论深度要求的同时,一定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能落地,避免空洞理论的堆砌,避免口说无凭。而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如软件开发、实操类课程中,要注重渗透理论性、理念性的内涵,强调精、专,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避免泛泛而谈,避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深度和广度与坚持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才能较好地在满足本科层次要求的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2.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工程专业
在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软件工程专业过程中,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开展企业参与办学、指导学生就业、资源共享、战略合作等一系列工作。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可以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企业调研访谈,可以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用人需求,修正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的偏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共享先进技术,利于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以专职或是兼职教师的方式引入企业人才,可以有效解决因新技术发展过快等因素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足和师资队伍培训的问题。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和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感受企业文化,可以为今后就业作好准备。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校外实习场所,选聘技术专家指导实习,协助落实学生就业,利于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实现就业的平稳过渡。
企业可以共享学校的场地、设备、人力等资源,学院可以共享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信息、用人需求信息、软件项目和研发技术等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实现校企双方互利互赢。
篇9
LI Li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can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conten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measur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国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独特的教化功能,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和人们思想逐渐被异化的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重要的使命和挑战,由此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在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作一简单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致力于深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跨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使得多元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得到了加强,然而在学术研究的广泛领域里,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也并不一致,很多不同学科和立场的学者从各自的问题视域和致思角度出发作出了莫衷一是、取向各异的己属界定。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概括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环保思想和整体主义思想;"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等,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以对国家民族的关注、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积极汲取万物和谐发展的教育因素和大力传承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文精神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包含着许许多多值得我们继承和汲取的精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拥有优势和特色,其核心环节就在于能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
(三)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有机体的国家社会,要维系存在和发展,必须建立社会共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多元化倾向。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许多以我为中心价值观的膨胀。这些人以价值观多元化的存在冲击排斥社会价值观的存在,否认社会价值观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显然不利于建立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道德观,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应当十分注意从传统价值观中选择、提炼有价值的加以继承和现代阐释,对于克服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传统文化的认同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经历了一个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接力运动,不断的充实、丰富、发展和创新,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成为整个民族生生不息、休戚与共的内在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实施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同时,认识到生活在中国广大国土上的各族人民,有着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承继着统一的文化传统,从而达到一致的文化认同,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的作用。
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措施
(一)开设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必修课教学课程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也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在课堂的教育内容上,我们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课堂,扩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知识,增加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量。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教学,可以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华的了解与探究,可以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其中的辩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辨水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教师应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采用学生乐于且易于接受的方法认知中国文化,学习传统美德,有效地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方面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重视环境对人品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人的美德,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开展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目的的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并以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通过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合力育人"的传统,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领域结合起来,构建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合力并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的学习、实践列为重点并贯穿在一切活动之中,以一种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显得尤为必要。
(三)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和"闭门思过",在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实践活动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而组织和展开。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活动既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的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采取理论学习研讨型、文艺活动型、实践型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文艺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的东西表现出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吸纳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并把它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把两者结合起来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贺斌.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7,(2).
[4]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