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一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二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三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四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五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六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七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八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2月15日
篇2
1.利用问题框深化课程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
有些问题框与所授课的内容紧密联系,是对课本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合理利用之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利用这一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照,被毁前圆明园建筑华美,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被毁后一片废墟,帮助学生理解侵略者的和强盗嘴脸,以及清王朝甘愿受辱、腐败无能的表现,这正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又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问题之一:为什么会失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是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从而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顺理成章地突破了本课难点。
2.利用问题框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有些问题框是对课本内容的归纳总结,这类思考题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及有待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所学知识结构化,同时也成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及教师调整与修正教学设计的有力工具。如九年级下册第10课《“冷战”与“热战”》,问:美苏“冷战”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利用这一思考题引发学生思考,美苏“冷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等,通过这一问题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整理了本课的知识结构,因为此问题概括了本课的重点内容,也为学生理解二战后美苏错综复杂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类思考题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必要的知识网络。
3.利用问题框拓展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有些问题框是对讲授知识的拓展,答案是开放性的,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如七年级下册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思考题“唐末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学生大胆想象,认真分析、思考,分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回答结束后,师生再作一简短评价,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判断错误性,教师要及时加以指正,对于学生大胆的设想及正确的分析则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和表达能力。再如八年级下册第1课《》中,问: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很多学生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增加关于中外历史上重要庆典使用的礼炮规格标准史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问题又迎刃而解。还有一些问题框,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节,问:“你知道端午节、七夕节等节日的来历吗?”《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中,问:“14世纪的中国劳动妇女黄道婆手中能同时纺出几根纱?”等也属于这类既可以丰富学生见识,又培养其学史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放性有效提问。
4.利用问题框联系实际生活,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分析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充分保证和拓宽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让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思维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而要他们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便会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似乎一下子消失了,对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教材中某些问题框,恰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此类思考题可引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九年级下册第19课《机遇与挑战》中:“如何解决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共同问题?”七年级下册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中:“你知道我国的印刷术近年来有什么变化吗?”通过这类贴近生活的思考题,学生不仅可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象,还可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长课外知识,进一步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5.利用问题框实施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有些问题框知识涉及面广,不同学科间相互渗透,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则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如八年级下册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中:古代希腊与古代中国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有哪些差异?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特色,进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这里不仅有历史学知识的运用,而且有地理知识的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时机。再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中: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这一问题涉及历史、生物学、环保等方面知识,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及通过查阅和听教师讲解等得到的知识,分析得出答案,并加以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锻炼综合分析能力。
6.利用问题框引导学生感悟总结,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
篇3
一、教师该如何备课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至少需要有一桶水。这是关于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和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量的较为形象的说法。该说法旨在说明具备一定的知识量是教师把课上好的基础。《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教材所载知识是新增教学内容,为了上好这门课,教师需要在既有知识结构中增加与宪法相关的知识,在备课阶段尽可能广地扩展与我国宪法有关的知识视野,尽可能多地增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积累。为此,笔者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备课的:
第一,梳理教材知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均以我国宪法为主题,第一单元是总体介绍我国宪法,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与我国宪法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应,第四单元是粗略地介绍以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为内容的法治精神。以第三课(公民权利)为例,这一课包括“公民基本权利”和“依法行使权利”两个框题。其中,公民基本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和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依法行使权利”框题包括“行使权力有界限”和“维护权力守程序”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呈现这一课的整体内容。
第二,熟读宪法文本。我国宪法由五个部分组成,共计一百四十三条。教师应当熟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挖掘教材所载知识点的宪法文本依据。如教师应当通过熟读宪法文本,将第三课(公民权利)第一框题(公民基本权利)所述各项基本权利的宪法依据挖掘出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依据是第三十四条,政治自由的依据是第三十五条,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依据是第三十七条,物质帮助权的依据是第四十五条,等等。
第三,阅读宪法教科书。为了深化对于我国宪法的理解,教师可以读一读张千帆教授写的《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焦洪昌主编的《宪法学》以及张千帆主编的《宪法》。这三本书是法学本科专业的教科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宪法学理论素养。
二、教师该如何上课
篇4
如八年级上册Unit 2 “What’s the matter?”提到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还提及了我们的养生精髓“阴阳调和”。在接待方面,好客的中国人会在席间一再地给客人夹菜,热情溢于言表。西方人则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在一个小盘子里,周到的服务才是他们显示好客的方式。在食物的营养方面,中国的饮食比较健康合理,讲究荤素搭配,而西方人的饮食大多数是高脂肪、高热量,但他们的烹调手法很讲究,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
又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着重介绍了孩子们的梦中乐园Disneyland。迪斯尼乐园是美国人创造的文化,成就了一个童话、一个神话,更是一个奇迹,成为全球孩子都向往的地方。通过视频与图片,我全方位地展示了书本上所描述的迪斯尼乐园的几大特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与感知语言。
2. 观念文化。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实践、总结等活动,从而不断丰富生活和提高生产实践水平。八年级下册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讲到了许多社交礼仪知识,我顺水推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些小情景剧,让学生理解欧美的各种礼仪观念与禁忌,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 词汇文化。词汇是语言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最活跃的系统。学生早在学习英语的初期就涉及了很多关于色彩的词汇,也有一定的理解,他们知道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红茶,但是英语中的色彩词看似简单,其中包涵的文化背景却很重要。教学过程中我引用了这么一段话: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学生看到这么一段话都惊了:哇,原来外国的色彩也是缤纷的!他们开始讨论这些色彩词的所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经过讲解,结合文化背景,他们懂得了,white表示“忠实可靠”,green表示“病容”,blue表示“沮丧”,in a brown study 表示“沉思”,in the pink 表示“健康”。
篇5
工作单位
年级学科
八年级地理
教材版本
湘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第三节《青藏地区》,主要有三部分:青藏地区的区域概况;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藏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部分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第二课时,建立在学生已有七年级,八年级上册地理知识储备及知道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部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观念,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联系已学知识,归纳说出青藏地区以高、寒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及生活的影响。
3.初步掌握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七年级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地理知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已经有了初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中学生好动,参与意识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自己观察,实践探究、小组合作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环节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自主学习
活动二:探讨交流
活动三:归纳提升
环节三:课堂小结
环节四:巩固练习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高和寒是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正是这独有的特征诞生了青藏神奇的自然景观、神奇的农牧业、神奇的民族风俗、神奇的宗教信仰。
举例说明这些“神奇”现象的具体表现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对青藏地区有感性的认识。
板书: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活动一:自主学习
1.读教材P17图5-30“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南方地区的分界线以及与邻国的分界线。
2.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的经纬度范围,分析本区的海陆和纬度位置。
3.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地形区,分析本区海拔高度的特点。并 描述青藏地区的地形特征。
4.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本区主要气候类型,说出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
5.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河流、湖泊,分析本区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
6.分析本区的景观特征。
学生读图分析
师组织学生进行同伴互助,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通过自主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活动二:探讨交流
1.读同纬度那曲和南京的气候资料,分析气温差异及形成原因。
2.拉萨被称为“日光城”的原因。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本区主要粮食种植区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请归纳本区种植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本区主要发展的农业产业类型?
4.用实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居民点分布、民居建筑特点、居民饮食和服饰的影响。
读图观察分析。
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归纳提升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总结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2.举例说明青藏地区内部也存在地域差异。
3.用事例说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师归纳小结。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板书
(一)区域概况
(二)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
篇6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难题。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只是被限制在书本世界和抽象的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对地理学科应有的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探索。这种缺乏生活感和现实感的初中地理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形成亲切感和熟悉感,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将探索生活化案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生活体验,选取教学案例
新课改比较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设计教学案例,使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那么就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内化新学知识。
所设计的教学案例,可以是教师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且生活体验的范围也不仅仅拘泥于地理学科。一些学生觉得习以为常的现象,如四季变化、日月星辰的升起降落,其实是与地球运动状况密切相联系的。教师在讲述“地球运动”这一知识点时,如果能以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事例为教学案例,就会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富有生机,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发探究相应的地理知识。
例如,教学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交通运输网》时,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火车票,如动车票、老式非空调车票、空调车票、高铁票,然后告诉学生坐不同火车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科学选择出行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借此理解交通运输知识。
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体验,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教学案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影响气候的因素》时,在讲述地理条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初中语文教材中《晏子使楚》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名句,让学生明白气候差异也会导致景观上的明显差异。
二、根据乡土资源,选取教学案例
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乡土资源,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在课堂上应用乡土资源,能让学生有一种熟悉感,觉得教学内容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乐于接受所学知识。为此,教师应选取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为教学资源,让教材知识点和乡土资源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一种熟悉的、亲切的环境中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水资源》时,为了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以举当地自来水厂处理污水的例子。如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自来水厂用沉降等物理手段处理污水的过程,了解细菌等微生物在污水中的应用等。从这个例子中,学生了解到水污染对城市居民生活造成了危害,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又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本地有什么乡土资源。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本地区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的。最后,教师再总结乡土资源的开发方式。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的乡土资源的同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时事热点,选取教学案例
尽管地理是一门时效性比较强的学科,然而,教材中一些数据和信息还是难免会落后于时代。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是快速的,地理教师只有紧跟时展的需要,及时选取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作为教学案例,才能使地理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在选取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更新教材的过时信息。
篇7
从2014年开始,本人所从教县区将生物与地理在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进行分卷合考,以各自总分的20%计为生物、地理的会考成绩,并将会考成绩计入学生参加中考后的总成绩,由当地各所高中量分录取。细算学生考得的1分只相当于0.2分,但从学生的生物学科整体成绩来看,有些学生成绩是18、19分之多,大多数能达到15分左右,但也有些竟然不到10分。如何做好生物学的复习,掌握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让学生了解生物试题题型及考试范围
(一)八年级生物试题题型
从本县区2016届初中毕业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来分析,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地理100分,考试时间60分),试题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技能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填空题(共34分),简答题(两小题共6分)共50分。
(二)考试范围
生物学在七八年级开设,每学年分上下册共4册。知识点多,范围广,从2016届八年级生物试题来看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选择题1、2、4、5、8、10、18、22,填空题1、2、3、4、5分别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食物链、先天、血液的成分、关节的组成、艾滋病的可传染性、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特征、人体的系统、人体的三道防线、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技能如非处方药的简称、急救电话、识别细胞的结构及三种血管出血的判断方法等。当然也有能力提升题,如填空题6(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首先将表格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回答酒精对心率的影响,从而通过探究我们得到什么启示。让学生既能基本合格,又能体现层次性。
二、整理与构建知识网络,切忌片面地讲
八年级的课程较多,学生又认为生物是小学科因而不重视。因此,生物总复习的目标要明确,任务要具体,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与整理,从而更加清晰地构建知识网络,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重视章节联系、知识点联系,在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使学生慢慢构建起知识的网络和系统,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能走出课本,较熟练地归纳本节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所构建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而简单地讲解一些题目,如配套练习题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以往的复习中,我们总是讲练结合、以讲为主或以练为主,毫无目标,更无线与网,从而导致学生无大的提升。学生经常抱怨付出的很多,回报却很少。因此,在做复习时,我们要把课本知识与对应练习结合起来,把让学生打好基础知识放在首位,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三、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重视实验与结构图
生物是实验学科,让学生重视已知实验(课本中的大量图片信息),借助图片的直观信息帮助学生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的试题来看,图像和图表分析题都占有一定的比重,选择题有4个图共占8分。填空题有一个结构图题共占4分,有一个图表题共占5分,而这些图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与复习时应特别重视课本图片材料。但是,在教学与复习过程中,师生往往忽视图片,而只是学习与熟记课本中的文字基本知识,因图片学生难以解读所以经常放弃。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技能一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合作之下,学会重做实验,会做试验,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灌输的感觉,产生怀疑的态度,使学生通过自身观察,彻底地验证实验结果。
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很多学生记忆能力较强,也喜欢记忆,这是基于人机械记忆的延续,也是习惯的长期养成,而能力培养需要转换与过度,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往往认为生物学的内容大多属于记忆性的,只要学生的记忆功夫就行了。结果学生在考试中,稍微遇到灵活一点、陌生一点的题目,便感到无从下手。就像2016届初中生物会考八年级生物试题填空题的第6小题: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中的第(1)问将以上表格中数据转在坐标系内表示出来,并将其连成一条曲线便能说明这一点。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记住知识本身,而是缺乏数学知识与生物知识的联系与交汇,缺乏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知道饮酒过量会有害健康,但到生物问题上就不会迁移了。
五、学会做题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答题,试题有容易题、小题和难题、大题之分,在试卷设计上也往往从简单题开始,沿阶梯性设计,一般容易题和小题偏重于打基础,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题、大题是知识点的综合与技能的应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生物会考试题来看,选择题占了整个试题的一半分值,再加上填空题,小题占的比重就更大了。分析原因:一方面,小题考查知识范围广,覆盖面广,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增加试卷的客观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会做题不仅有助于平时的学习,更为学生对知识的检测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两全其美。
总之,教学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师要善于钻研,勤于思考,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从方法中走出来,用活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篇8
3. 游戏竞赛情境。课堂上,如何能让学生保持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踊跃参与互动,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积极情感体验的活动,那么课堂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时,适当创设一些游戏或竞赛的课堂情境,会很容易抓住学生学习和参与的兴奋点,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在导入环节我就设计了一个“无声交流”小游戏,让学生不运用语言的形式把一则信息进行接力传递,最后一个同学说出得到的信息内容,基本会和原始内容相差很大,学生在真切体会中能够总结出语言的重要性,进而展开对世界语言的学习和了解。在很多课堂中,我也比较喜欢创设竞赛的情境,如分组竞赛、接力竞赛、拉力赛等都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因为竞争和比较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和表达热情,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篇9
例如,中图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中的读图活动(P60):读图C,指出在我国各种地形类型中,山地所占比重是多少?山地主要位于何处?这是一例典型的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对于刚接触到地理的初一学生,了解地理基本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所以此类读图活动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这类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很多,只需了解图上所给信息,不需要思考深层意思。这类读图活动主要作用即配合课文知识,使学生识记基础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空间感的第一步。将死板的地理文本知识转换成空间、立体的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七年级学生最主要是建立起地理空间概念,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图上。七年级上册共有读图活动25个,而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就有24个,占96%。其中地理分布图10个、地理示意图5个、景观图4个、统计图5个。七年级下册共有读图活动10个,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有6个,占60%。其中地理分布图3个、景观图2个、统计图1个。八年级上册共有读图活动9个,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有2个,占22%。其中地理分布图1个、统计图1个。八年级下册共有读图活动21个,主要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有14个,占67%。其中地理分布图7个、示意图1个、地理画片3个、统计图3个。纵观四册课本,共有读图活动65个,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46个,占71%。
由图2可以得出结论,从总体来说,培养学生表层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在初中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比重降低。在初中应该较多地培养学生感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这一点在读图活动中有很好体现。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时期,但是感性认识还是多于理性认识,所以对读图活动的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应顾及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的特性,从最基础的地理读图能力——获取表层信息的能力出发。
从图3也可以得出结论,从读图活动的图像类型来看,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教材地理分布图所占比重均较大。地理分布图主要介绍地理实体的分布地点和范围,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地理分布图的活动很有必要。从教授地理知识内容来看,初中学生主要应清楚地理实体的位置、范围及其分布这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这也是设置读图活动的一个出发点和宗旨之一。地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之一,首先要使学生建立起空间、地域的概念,这就需要借助图像,读图活动的意义不言自明。
二、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读图活动
获取信息能力是在获取表层信息后,通过思维从表层信息中总结出地理规律并分析原因。获取表层信息是读图的第一步,十分重要且不容忽视,但仅停留于图的表层信息则不够。地理学的四大问题“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获取表层信息后只是了解地理实体是什么、在哪里,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还不能回答。这就需要对“图”作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从图中信息总结出该地理事物是怎样的,该地理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进一步理解地理知识。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设计了一部分此类读图活动,配合学生的课文使其更好地理解文中比较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性、解释性知识。
例如,中图版地理教材第八册第三章第一节“人种与人口”中读图活动(P51)。根据图G回答:人口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人口在北半球和南半球有何不同,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不能简单地从图上找答案,需要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进一步获取图中的隐藏信息,去寻找问题的原因。应重视图文互补,以“图”补“文”、以“文”解“图”。它考查学生对图像信息的获取,不仅仅是表层信息,在正确获取表层信息的基础上深挖图中内涵,当然这需要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这也是此种类型读图活动存在的意义,这两种类型读图活动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如果说表层信息的获取是基础,那么对图像信息的获取就是对地理知识的升华、总结和运用。
通过对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四册书的数据整理,以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为主的读图活动共有15个,占所有读图活动的23%。其中,地理分布图7个、地理示意图1个、地理画片4个、地理统计图3个,培养学生阐明地理规律和地理原因的读图活动类型仍然以地理分布图为最多,因为它可用来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阐明其地理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应先让学生了解某地理事物的分布,再准确落实到图上,最后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出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做到以“文”解“图”。
三、培养绘图能力的读图活动
中图版教材中对于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读图活动不多,共有5个绘图活动、1个拼图活动。从难易程度上讲,都是比较简单的绘图。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中的绘图活动:根据表D中的数据,绘出1961—2000年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中的活动:根据E给出的气温数据,绘出北京的气温年变化图。
地理教材中的绘图活动一方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以提高其动手能力,是比较好的地理活动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 增强记忆、激发想象, 可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教材中应适当加大绘图活动的比重,这样能使读图、析图、绘图成为一个整体,更扎实地培养学生运用图像的能力。
教材中可开设一些绘制简易图表的活动,学生可将所学内容制作成简易图表或示意图,如绘制地形剖面图、等高线图、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量柱状图、 七大洲四大洋图、中国地图等。让学生掌握绘图的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培养图文转换能力的读图活动
篇10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通过提问我才发现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十分薄弱。于是,我通过与各班主任老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沟通,了解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通过上期的期末检测成绩,分析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同时,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交谈中,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呼声和感受,为他们打开一扇心灵的窗口。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校明年地理学科要参加统考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本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的备考意识,并在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上提前安排。据此,本学期除完成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任务外,还将组织学生学习下册课本的部分内容,为复习奠定基础。
二、自觉落实教学常规
1、由于自己是一名“非专业”的地理老师,要真正具备相应的学科教学能力,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此,我认真研究教材及学生,悉心查阅资料,学习时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不厌其烦地向同学科老师请教,吸取他们的经验。平日里,积极利用网络和配套教学光盘,查找、整合课程资源,为上好一节课作有效的准备。
2、教学中我力争做到精讲,把重点放在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上,避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等一些问题的出现。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熟悉教材文本,重视读图训练,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训练题力求让学生当堂完成,对突出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认真对待每个同学的作业,因材批阅,为每位同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每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都在六十人以上,每批改一次作业就是一项沉重的工作。每次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我觉得它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对成绩差的同学的作业,我更显得认真仔细,要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因为,作业是与他们最多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像《5》班的谭家杭同学,上学期期末地理考试不及格,而本学期他对地理产生了新的兴趣,作业做得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每一次测验都在及格以上。这与我对他的激励和“作业交流”是分不开的。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基本上不划“×”,针对错题我或画上一个圆圈,或在题的旁边划上一个“?”,有时也给一些提示性的评语,告知学生应该怎样避免错误。
篇11
个人从事初中的教学已经有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里,个人对教学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孩子们也越来越“难教”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们越来越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师生间和生生间的相互尊重,往往能促进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篇12
知识内容结构: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各知识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长江沿江地带由于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建立并发展了众多的城市和工业基地,在促进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从教材表述系统来看,本节教材由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各种类型的图像共有7幅,活动板块共4处。这样的表述系统,为实施图像教学,增强地理教学的探究性和实践性,切实“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基本能够阅读和运用地图,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有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能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分析一般的地理问题,能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一些地理问题作出相应的评价。同时,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小组合作意识强等心理特点。这些都需要教师适时利用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在读图中思考发现,在析图中体验探究,在探究中感悟提高的目的。
三、设计理念
地理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依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全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探究领先,当堂达标”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图中学、在思中学,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图”描述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对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要的评价;能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 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概括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及其特征。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有关图像及相关文字资料,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东西地区的地理差异,说出区域内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掌握因果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释长江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形成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难点:分析长江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六、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
师:同学们很喜欢猜谜语,请根据谜面猜出下列城市名称:船出长江口、带枪的男人、双喜临门,并想一想它们所处地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根据谜面猜出城市名称,仔细观察谜底答案中几个城市的位置。
设计意图:活泼好动、富有挑战意识是八年级学生的典型特点。新课伊始,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既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旧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新课教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明确位置
教师指导学生在“长江沿江地带图”(地质出版社地图册)上描绘出长江沿江地带界线,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比较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长江流域的范围;②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带着问题描绘地图册36、37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图”,阅读教材74页第一段,思考、交流、展示,逐一解决。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运用自制的PPT动画闪现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东西起止点,指图总结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
2.感知地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图,设问: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有什么差异?这种差异对长江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学生阅读分析图8.17,完成教材75页活动1,展示交流。
3.走近气候
学生分析教材图8.18,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梳理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和思路。
4.发现资源
学生阅读教材图8.21,填写表1。
设计意图:以上四个问题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图发现问题、运用读图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性的四个方面。
承转: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了什么重要作用?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图文整合
教师指导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教师设问: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⑤教师在“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上展示煤(符号)、天然气(符号)、水电站(符号)、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符号)等,让学生自己利用“H”形经济格局说出。教师投放部分学生的绘图(如图1);总结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自东向西为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绘图中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2.模拟空间
教师运用自制的PPT动画,演示长江沿江地带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经济带之间“H”形的经济格局及本区承东启西的纽带作用。学生观看动画,感知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区际经济间的纽带作用。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图形演示,清晰流畅,是对教师讲解的有力辅助。
3.巧手绘图
教师指导学生在图8.23中填绘出长江主要支流及纵贯长江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教师利用自制的PPT动画,演示纵贯长江的南北向铁路干线。教师设问:①长江沿江地带辐射的基础与条件是什么?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78页第一段,分析概括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教师总结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
设计意图:绘图活动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巩固了河流及铁路干线等知识,还为顺利发现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做好了铺垫。
4.世界博览
教师播放视频,介绍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设问:本区与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相比,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及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获取信息,横向比较,深入思考。师生共同总结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设计意图:适时给出视频资料,可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
5.各抒己见
教师设问: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你赞成吗?为什么?学生依据教材79页活动2,分角色扮演,进行辩论,畅所欲言,依次阐述。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学会比较;在比较中,学会分析。
【课堂小结】
师:展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如下:①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②这节课我有什么体会?③我对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有何感受?④这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⑤这节课的学习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生:回顾、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自己归纳总结。
篇13
一、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对于课程标准的落实与否需要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价。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依据课程标准及现实情况,我们的评价方法有纸笔测验评价方法和观察评价方法等。地理综合性思维的培养来源于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指导与思维养成,而纸笔测验刚好能很好的反应地理课堂教学综合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纸笔测验分析:纸笔测验评价方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纸笔测验题目可以明显的看出学生对于气候、地形、水文甚至是生物等自然环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便构成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理解的十分不好,对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因此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的脚步必须跟紧。
二、地理综合性思维培养策略
通过纸笔测验评价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地理综合性思维的意识不够,很难将自然地理要素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地理教师从课堂入手,从分析学情、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让知识迁移并建立起应有的联系,最终达到课堂有效性高、学生地理思维逐步培养的课程标准要求。
(一)分析学情,为综合性思维培养做准备
对于教师来说,分析学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生关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起于儿童时期,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学期是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转折点,也是关键点,教师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从小学开始。这里的小学是指中学地理教师要对小学科学课程有所了解,明确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清楚有哪些知识可以为初中的地理教学服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可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的已有知识,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细心了解和调查,有了这种调查对于学生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
(二)重视基础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是进行综合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打好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其他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将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夯实基础的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负迁移的发生,还可以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明确学习的目的,综合性思维便可一点一点的培养起来。
(三)优化或重组教学内容,搭建认知结构
教材的编写是按照地理的区域性为基础进行内容编排的,在七年级上册进行地球地图部分以及地理自然环境要素的基本内容来讲解,七年级下册进行分区域的学习,这种编排方式可以让学生清晰的体验到地理的区域性,但使得自然地理要素分散于各个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性思维的建立与塑造,因此在世界地理部分的教学中要落实综合性思维的培养要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优化或重组,来实现地理课程标准的保质保量推进。
(四)联系实际,提升地理综合性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该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意的地理,这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提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解释或创设情境,将问题、已有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升华学生初步具备的地理综合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从而解决问题。如七年级下册世界地理的学习中渗透了许多综合性思维的内容,虽相对比较分散,但经过一学期的强化,学生对地理综合性思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的中国地理部分刚好将综合性思维统一的应用到固定的区域,合理的联系实际的农业、工业生产以及实际生活方面,从实际生活入手,将学生原本已有但不是很明朗的综合性思维提升,逐步健全地理思维,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农业分布特点的分析,需要调用综合性思维来归纳总结。可以先从南北方饮食习惯入手,《舌尖上的中国》中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清楚地形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之前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知识都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这样的综合性思维的提升必然在遇到地理问题时可以及时调用,真正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