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可持续发展

篇1

一、城市发展及可持续理论概述

1.城市发展

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时期。关于城市的发展,有一些人认为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为它通过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促使经济实力得到提高;还有一些人认为技术才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增大它的环境容量;还有一些人认为人是城市发展的组织者和调控者,是城市建设的实践主体,城市的本质就是人的聚集,因而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

2.可持续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在八十年代所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人类的子孙后代能够得到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由于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的基础薄弱,所以选择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彻底摆脱贫困、创建高度文明的明智选择。可持续理论是一种新的持续发展理论,是全新的发展战略,它主要以地学、生物学、生态学、资源学、环境科学、人地关系学、社会科学与高新技术科学等学科为基础支撑。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态度,只有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彻底的运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才能促进社会、资源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人口增长与城市空间不融合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尽管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数量的多少仍然可以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高,集约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城市中的人口密度最高,摊大饼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集约发展的需求。如果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也会加剧,使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2.城市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城市规模和建设用地指标不断的矿大和提高,人均建设用地不断压缩,城中村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住房问题也是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由于房价与收入不成正比,以至于出现了锅居、蚁族等人群,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交通拥堵同样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通病,早晚高峰的交通堵塞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转效率,降低生活品质;教育覆盖面相对较窄,难易满足外来务工子女人数的增长和医疗机构难易满足普通就业者的需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压力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原因之一。

3.生态环境压力过大

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排污设施造成较大的压力;航海海运的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沿岸生态环境和城市周边山地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使得自然物种的生活空间不断压缩;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空间有限,很难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市建设的指导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强调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各地、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3. 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的转移,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推行清洁生产,增加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来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的现代化城市。

4.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首先,要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是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要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还要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学技术的开发、转化与应用。

结束语:城市是发展的载体,而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16]。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发展经济,公平地分配发展的成果,同时确保这一过程不损害城市生态系统,最终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篇2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在“一、五”期间约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一些城市按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⑴如何确定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⑵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⑶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⑷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发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代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既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既城市的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⑴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是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以及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⑵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

⑶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既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篇3

要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合理的规划是一个首要的目标和任务。城市的可持续也是现在整个人类首要的目标和任务,人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有效的合理的利用资源,不铺张浪费,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一、 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缘由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与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生活环境的城镇化,是的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是不堪重负。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地,是人们进行创造、发展与生活的根据地,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发展,使得城市的住房非常紧张,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土地资源与水资源也是非常的紧张,所以,为了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为了为我们的后代着想,科学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自觉的参与到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战略当中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与水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舒适和方便,人们的身心也更加的舒畅。

可持续发展战略最早的提出实时间是在八十年代初期,但是那时候们有被人重视和采纳,人们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为资源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石油可以用完,森林可以枯竭,所以,当人发现森林不断减少,石油产量不断下降,空气污染严重是气候变暖,水资源严重污染的时候已经为之已晚,当人们反应过来想要采取措施时也就完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所以,现在必须抓紧时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的利用资源,不要浪费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为后代人的生存提供资源与能力。

二、 城市规划的策略

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场所,要想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更加的方便,城市合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它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过程,那么城市规划要采取那些措施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呢?

(一)保护好城市的环境

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那么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不要把保护环境给忽略掉,由于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的不断增加,而导致了环境的污染也随之加快,环境污染会对整个的生态体统造成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如沙漠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等,对人们的生活与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后果,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会导致城市人口的病发率增加,水污染后会严重威胁和影响我们的后代,因为,人们引用了污染的水后,会对胎儿产生不健康的影响,会引起胎儿的畸形或早产等。所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重中之中。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量的植树造林。现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对人体健康或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危害,众所周知,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所以植树造林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的污染;植树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现在由于森林的减少,土地沙漠化严重,人们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减少,所以,要想减轻沙漠化必须植树造林;植物还可以美化环境,植物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让人们的呼吸更加的通畅,还可以美化环境,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让人们的心情更加开朗,心胸更加的阔达。植树造林还可以为人们提供很多的宝贵资源。

2.处理好人们的生活垃圾。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不断提高,人们制造的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美丽的环境,还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与集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也就越来越多了。垃圾会对我们的人体和生活环境产生很大的危害,垃圾的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而且还污染土地,垃圾长时间的堆放会产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会污染到空气,和水源,因为,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产生刺鼻的气味,发散到空气中去,从而污染空气,而产生的有毒物质或有害的物质就会渗入土地,从而污染水资源;垃圾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会引发人体疾病,垃圾堆放的时间长了以后,会吸引蚊子、苍蝇、老鼠等有害动物,它们是传播疾病的源泉,会使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生活垃圾。(1)垃圾分类。我们可以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其实,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有很多是无害的,所以把垃圾分类装置,把有害的和无害的分开来装,并把有害的处置掉。(2)回收利用。垃圾的回收再用也是发展可持续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有很多作用的,如把废玻璃回收,可以使灯泡少发亮4个小时,回收一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树。所以,我们在做到尽量的少产生活垃圾的时候,也要注意垃圾的回收利用与垃圾的分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实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保护人类的可利用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贸易的全球化,人类开采的资源也是逐渐的增加,但是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们也有用完的一天,所以,为了以后的生活与发展,为了后代的生存,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可利用资源,不要铺张浪费,要节约利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到:1.节约利用水资源。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是人们生存的根本,人们可以什么都缺就是独独不能缺水。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节约用水,其实,在很多的小方面都可以做到节约用水,如,洗蔬菜或水果时,我们可以把水接到盆里面洗,不要开着水龙头直接洗,那样很浪费,洗完蔬菜或水果后可以把水存下来在次使用。我们可以把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或冲洗马桶。洗米水、洗菜水可以用来浇花,拖地等等。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积少成多,会为我们的水资源节约很多的水。2.节约土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来越多,住房紧张成了当下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研究和探讨怎样开发土地资源的时候,也要节约利用土地资源。集约用地已经成了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集约用地就是把土地经过整合、流转来改善土地的结构和布局,现在城市内已经建起了很多高层建筑,把人口集中在一起,统一管理,合理的运用每一寸土地。农村和乡镇可以相结合连接,统一布局农村和乡镇的结构,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结构、规模,对农村进行统一整合,无限的开发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科学的编制土地,坚持建新拆旧,对废弃土地和宅基地进行重复的开垦整理,做到合理的应用和有效的应用,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做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开发新能源。我们都知道人类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的资源也是越来越多,可利用资源也就越来越少,所以,人们必须通过另一种方法来解决可利用资源的匮乏,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新能源,国家在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研制开发了新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私家车的增多,导致石油能源的用度加大,更进一步造成了环境污染。可以运用新能源来代替石油、燃气等传统能源,减少可利用资源的过度开发,减少空气污染,因为新能源除了能代替传统能源意外,干净、清洁是它们最大的特点,它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没有危害,例如太阳能。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在人们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和好的提高,因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可见,城市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做好城市规划,是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与目标。

四、结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阶段人们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重要环节。做好城市规划,不仅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方便,还能是人们的身体健康得到保证。所以,要想社会进步,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为我们现在和以后以及后代做好准备。

篇4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正面临着很多的危机,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非常正确的。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经济与环境

强调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不是消极地否定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不仅使人类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也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地消耗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能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2.社会与环境

强调社会公平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行动的前提,即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国家、地区和社群的利益为代价。少数发达国家耗用了大部分的自然资源,同时也产生更多的环境后果。除非改善世界上最穷人群的经济前景。否则全球环境保护是不可能的。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文件认为,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一方面。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中国是在人口基础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21世纪议程》是根据中国国情,阐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涉及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人类住区的发展目标为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贫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人在住区的发展任务包括向所有人提供住房,改善人类住区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的能源和运输系统,促进灾害发地区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促进可持续的建筑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能力建设以推动人类住区发展。

三、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疾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

四、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又可称城市持续发展,与此相近的还有城市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三个名词。这三个名词分别从不同角度:即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城市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城市则更注重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而生态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生态学表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而对于城市如何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演进,它们的内涵则完全一致。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的数量猛增,而目城市规模变大,不仅出现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而且还向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国际性大都市发展。城市化发展过快,规模大,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强度和范围都要增加,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交通拥塞等等城市环境问题也将更为严重。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引导和管制土地的发展和用途,以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并促进社区的卫生、安全、便利和一般福祉,为市民缔造一个组织完善、高效率和称心的安居乐业之所。

五、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与用地的问题

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也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是我国农业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以更广大的空间视野去综合考虑,尽可能少占耕地,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尽量合理有效。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不合理地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导致人口密度增大而影响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从而降低了环境效益,这就不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用地结构的确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用地结构直接与城市产业结构相关。从国内外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中工业所占比例逐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增高。所以用地结构是否合理对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很重要的,需要我们研究和调整,使城市用地适应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适应现代化城市对城市环境的高质量和对城市基础设施高效能的要求。

2.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问题

全国有3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其中50个城市严重缺水。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应做好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论证,分析水资源条件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否协调。当水资源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时,应从产业结构、工业布局、水资源的区域平衡等方面进行调整,统一规划管理水资源,加强城市环境规划,防治污染。对已给城市带来严重污染的工业和其它污染源,要从城市工业布局调整、制造和生产工艺的改变和加强治理去解决。

3.可持续发展与知识经济的问题

知识经济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自身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城市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与扩散而表现为直接的知识驱动,这些知识包括高新技术、政府决策、管理经验、文化传统等。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评价城市的发展前景,不仅要以拥有多少自然资源、多少劳动力和多少资本为依据,而且更要用“能力”的概念,也就是说,城市的知识基础,成了城市发展的新型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着城市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六、结语

在城市的规划中,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长远,才能获得长久的利益,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为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章文弋 环境与城市的持续发展――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2(1)

篇5

2.1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筑也得不断发展,业内也形成可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市场,因此有许多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能过更好的是自己获利,通常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同时为了施工进度,通常还会放宽相关标准,因此就会出现许多不达标建筑,他们无法长期稳定使用,过不了多久就成为了危房,因此就不得不将其拆除,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渣和粉尘,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空气质量,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建筑质量监督单位,严格把关质量关,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建筑,就应当勒令其进行整改。2.2建设符合本城市文化的标志建筑来各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标志性建筑的浪潮,有许多城市便开始盲目建造,其建筑完全不符合本城市的文化背景,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应当认真仔细考虑该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旅游观光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本城市的形象,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为该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相关政府就可将这些资本用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3坚持使用建筑节能相关设备当前,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问题。我国现如今正处在工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居民要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同时也扩大了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建筑设备上多下工夫,大量采用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其中可在生能源应用技术尚未成熟,开发潜力大。而目前生能源能用在建筑物上的有太阳能和浅层地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能使人类继续生活下去,并且缓解日益突出的矛盾。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2.4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划的建筑设计中,相关建筑设计人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需要相关建筑设计人员要具备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求其在对相关建筑设计时就应当充分了解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将城市设计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城市。同时相关政府人员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本城市的相关建筑进行严格监督,一旦发现某些建筑不符合相关的节能要求就应当要求进行改造,直到符合了相关标准才能让其继续使用。最后,生态建筑的实现并非建筑设计人员和政府的努力能实现的,还需要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全面掌握专业建筑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为实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充实自我。

篇6

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刻领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的战略意图,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城市交通系统建设落实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意图上来。目前,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的脱节,使得这些国家的大城市交通状况拥挤不堪、管理混乱、污染严重,很大程度上桎梏了经济的成长,并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我国一些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现象,许多大城市正进入高速扩展的阶段,亟待寻求适当的战略以避免重蹈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建设的覆辙。构建绿色交通不失为解决以上问题的良策。

一、制定交通发展策略,为城市交通提供必要的管制和调控

交通系统的发展目标与挑战交通系统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交通系统发展的基本目标应以建立整合、高效、经济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使之持续满足国家、人民的需要。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利用现有交通资源和保证公共交通的通畅。如今中国的大中城市,随着人流量、车辆的骤增,交通堵塞、拥挤现象愈来愈严重,而城市的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不可能通过扩充面积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那就只有通过充分发挥现有土地与交通资源的潜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才有可能用有限的资源保证道路交通战略基本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思考,交通发展策略应主要考虑以下两点:

1.整合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减少路网建设的盲目性,建立完整有效的道路交通网络,包括普通道路、城市快速路、地铁系统、轻轨系统等。

2.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系统。与使用私人汽车相比,公共交通系统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调节都市发展,因此,成为现代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选择。通过交通需求管理限制私人汽车和中心商业区道路资源的使用,促使出行人选择公共交通系统,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实现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的有效整合

城市交通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人和货物商品在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运输,这就使得交通规划必然是城市规划、土地使用与交通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就利用土地使用规定城市地区功能从而有计划地引导未来的运输是保证交通系统持续发展和快捷高效的基本措施。土地按照宏观功能应划分为以下五类:工业用地、空白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中心商业区。除了利用土地使用政策,还要通过整合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来管理交通需求。从研究角度看,使用统一的数学模型整合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更值得探究的方向。近年来,这些整合模型的数学建构、求解算法乃至仿真计算都在美国和欧洲的学术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中国由于有数量众多的城市正在高速发展,在研究这一课题方面具备天然的试验方面的优势。

三、建立快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

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在未来追求自身需要的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快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现代城市看,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城市捷运系统、城市轻轨系统、公共汽车系统、出租汽车系统四部分。城市捷运系统主要承担连接主要地区间频繁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保证整个交通系统宏观运行的效率和稳定;城市轻轨系统主要用于连接捷运站与主要居住区和商业区,从而实现真正的门对门交通;公共汽车系统主要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出租汽车系统主要填补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间的空白。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将会得到显著提高。虽然公共汽车系统的运行不如轻轨系统稳定可靠,但数量庞大的公共汽车运具和星罗棋布的车站仍然可以保障系统的整体效率。

四、控制交通需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必然刺激人们对私人汽车的消费愿望,利用一系列的政府行为和政策手段调控交通需求和实现平衡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通过静态的车辆配额系统与动态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两种主要方式对交通需求进行管制。车辆配额系统是通过限制车辆年增率和增加机车拥有人的负担,有效控制长期范围内车辆数量的增加,促使人们选择公交系统。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是通过对用户实施电子收费来降低高峰时段交通拥挤。通过额外的收费,它使用户在不必要的时候避免进入控制区域以降低交通成本,从而达到减缓阻塞的目的。总而言之,车辆配额系统增加用户购车的固定成本,道路收费系统则增加使用车辆和道路的动态成本。通过两者的结合,有效地进行了对交通需求长期和短期、静态和动态的调控,有力保证了以公交系统为导向的交通发展战略的实施。

篇7

当今时代,人类在享受物质空间繁荣的同时,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渐渐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沉痛的代价。特别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日益严重。绿色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必然选择。随着绿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城市正在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如何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新课题。

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能源供给是很重要的城市支柱,从德国的弗赖堡到瑞典的马尔默,再到巴西、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人们看到各具特色的绿色城市发展模式,它们为克服以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病”提供了思路。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绿色让城市更美好。绿色,首先是一个环境问题,它也是一个能源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强劲的今天,绿色能源在绿色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绿色能源是建设绿色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把二氧化碳降下来,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逐步取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绿色城市意味着污染全部要控制,资源要高效的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绿色城市需要在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尽可能低的排放污染物的同时,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构筑良好环境。

当然,建设“绿色城市”不能仅仅局限于环保方面,更根本的是需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消费方式等的变革。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危机,我们应该把发展绿色能源作为应对两个危机的重要手段,并以此来建设我们的绿色城市。

虽然中国在建设可持续、绿色城市方面很有优势,但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材、化工等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城市绿色发展面临着能源消费模式所带来的挑战。虽然现在中国城市人口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能源消费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方式上与西方人基本相似。但是,如果这部分人的能源消费模式变成中国的主要能源消费模式,那么中国构建绿色城市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能源体系包括能源资源体系、生产体系、加工转换体系、运输体系和消费体系等五个方面。而我国城市侧重于能源消费体系。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动,技术发展,直接支配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多目标决策。由于人文环境对能源的依存性,加上我国城市能源的严峻供给形势,我国城市能源清洁化、绿色化发展十分必要。在影响我国城市能源效率的诸多因素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及资源区域性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很重要,因此,我国城市应走以提高能源效率为核心,以城市能源体系绿色化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并加强区域性能源合作,构筑能源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使我国城市在低能耗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中健康发展。

城市发展离不开能源的绿色利用,发展绿色能源大势所趋。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是环境保护和良好生态系统的象征和代名词。它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则包括在能源的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总理曾指出三个重要,可再生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主席曾指示国务院对发展替代能源作出了总体部署,国务院指出,在发展替代能源中要按照以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代替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资源代替化学能源的方向逐步提高可替代能源在可再生资源的比重,为提高利用清洁能源做保障。

《中国统计年鉴》将我国能源结构分为四大类: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在这四大类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度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能源结构调整由于受资源禀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短期内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处理好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开发的关系。实施清洁生产,将煤炭转化为较高效和绿色的能源是我国城市目前最直接可行的碳减排途径。同时立足于现有能源体系内资源供需关系的主动配合,使能源消费绿色化。绿色能源的供给,关键是有绿色技术的支撑,我国对绿色产业、技术发展实施了积极的财税和金融信贷政策,最大限度地发展“零排放”的绿色能源,并加强节能减排的立法监管,为绿色城市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支撑。

城市绿色转型最核心的问题是能源,要求能源结构更加合理。它不仅要求降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而且要求大大提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改变过去单一的碳基能源结构,形成多元化的能源结构,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缓温室效应。绿色城市的能源目标是要实现3D,即减少需求、使用低碳能源、分散产能(Demand reduction, Decarbur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更好的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走上了城市建设的舞台。绿色能源革命包括五个部分:第一是智能电网;第二是绿色信息革命;第三是绿色交通化和运输;第四是绿色节能建筑;第五是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是绿色城市最佳的发展方向。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新能源已成为越来越被重视的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成为城市绿色发展中具有重大长远意义的一项议程。

篇8

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经济结构、组织结构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如:在应对这次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从容应对,积极与世界各国加强沟通与深化合作,并通过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率先实现企稳向好,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颂。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在全国城市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化建设。可是,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深入,我国城市发展中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要素过度向城市转移、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也发现不少城市实际上是在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在城市化中陷入了一定“误区”,给我国的城市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很值得深思与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不少城市依然延续着征地扩张模式,未跳出“摊大饼”怪圈,通过上项目发展本地经济搞成了“圈地运动”,造成了基本农田的逐年减少、居住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

二是城市建设失控,城市生活的环境品质下降,加之对大城市管理的明显滞后,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病”,目前开始集中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病灶”,严重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盲目规划造成城市特色危机,一些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特色遭到破坏,减弱了人们对城市的识别感,致使城市形象“千城一面”。同时,城市建设随意性大,城市规划形同虚设,个别地方还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可以说,这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四是目前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体系较为混乱,土地相关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城市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财政投融资和其他投融资在市政建设中虽有稳定比例,商业银行贷款已成为市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使得银行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关联和风险因素。

五是城市建设与城镇发展对土地的低效率开发和滥用现象已屡见不鲜,这既影响到我国现有耕地的保护,也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城市化率的提高与全国耕地数的增量没有表现出一种严格的比例关系,但是,我国耕地面积的年度增量为负,这已反映出全国耕地的变化涉及的因素,除受地方经济发展影响之外,还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

同时,目前我国的各地区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城市化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一样,虽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任务还很艰巨。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区和环渤海地区,形成了板块型的强势城市群;中部地区正在形成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大都市经济圈和安徽皖江城市带等;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正在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经济、社会中心,资源、人才优势刚刚显现,多项国债项目正在有力推动这些地区发展,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地区实施振兴规划和设立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当前要推进我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我们用城市化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否则,我们国家将为城市化水平提高付出巨大的城市化成本,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也将受到巨大影响。因为要在2050年前使中国城市化率提高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平均约增加近1个百分点,即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生活。同时,还要迎接人口的三大高峰(人口、劳动就业人口和老龄人口总量)的相继来临,以及带来的自然资源、能源的超常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化的压力,还要实现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这是一项相当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这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唯有积极应对,才能有效地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化。

为此,立足我国当前城市发展现实,要科学推进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在以下5个方面给予足够重视:

第一,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思路、科学合理布局。党的十七大报告早已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这不仅强调了大城市的增长极作用,也强调了中小城市的发展方向。即大中小城市都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生态城市,努力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同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发展中,各城市应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继续重点淡化行政区划色彩,打破部门、地域界限,努力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政府的职能,全力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区域内经济技术和企业间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携手走共同繁荣路子应该成为下一步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第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增强人民幸福感为目标。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城市的社会发展指标放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不仅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调整完善城市用地结构,切实保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用地需求,而且要在城镇建设中落到实处。要处处为群众着想,在搞好城市、城镇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网络、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文化设施建设;既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学、休闲等生存需求,还要满足生态环境和精神心理需求,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生产和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提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第三,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是自然环境中能被人类用作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已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和枯竭。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确保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当代所有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要保护、节约和利用资源、能源。而城市化能节约资源,仅居民小区和工业园区就能节约大量建设用地。循环经济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最佳模式,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而城市化以产业集群的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空间和载体,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共生关系、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高效资源化,应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选。

篇9

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都离不开能源技术的进步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为此,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促进新能源发展,不仅影响今天的发展,更关乎于人类的未来发展。

纵观近代史,每一次重大的经济飞跃都会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催生新的技术变革。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在全球兴起,追求低碳和绿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科学技术在这场绿色变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依靠科技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进产业升级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创新技术,包括碳储存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寻求技术突破,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能源动力系统的每一次变迁,都将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钻燧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蒙昧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使用的燃料由木材过渡到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实现了从煤到石油的过渡,造就了现代工业文明。今天,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能源产业发展,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促进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正成为各国的目标。一场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正在上演。

篇10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城市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为,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目前,我国城市的现状是: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大城市规模过大,人口总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30 个;城市发展格局不尽合理,工业过分集中,人口相对膨胀,居住拥挤;基础设施短缺,交通紧张,环境恶化等,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处于重要的“龙头”地位。

一、城市规划理念

人类已进入21 世纪,世界经济趋于全球化,使世界范围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的发展不仅面临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而且还将遇到经济实力强劲的国外城市的挑战。如何从城市规划角度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创造城市发展条件,提高城市效益和竞争力,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也是城市规划高标准、严要求的新课题。

1、加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象设计,实现具有自身个性化的园林城市;注重突出自己的特色、风格和品位,依托自然和人文景观,挖掘文化内涵,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承接传统又求新意,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重;园林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并驾齐驱;巧用造园造景艺术手法,以绿为主,以美取胜。北京是首批园林城市,北京在创建园林城市中,着力保护古都风貌,用绿化来体现古都的庄重和历史文化风范。传统风韵与时代气息并重,古典与现代融合,实现了古都风貌与时代精神的巧妙结合。

2、从城市整体布局出发;审时度势,量体裁衣,系统整合。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根据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历史人文环境,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海港、空港、公路、铁路、通信、供水、供电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每个城市必须以自己的优势为依托,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塑造城市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避免城市之间的重复建设,减少城市之间的无序竞争。

城市规划往往要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为此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发挥建筑师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自然、环境建筑、文化等融为一体,形成城市的独特风格。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 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 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

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城市规划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特别要听取专家的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经过法定程序审批,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规的权威性,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

二、在规划设计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2)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三、城市规划要放眼未来

城市规划要使用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来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趋势,所做规划就算不能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要方便于未来的发展。城市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周边的地理、环境、产业等,制定规划时要弄清城市发展的战略,当然城市规划也反作用于城市发展战略。

1、卫星小城市的建设

很多大城市恶性膨胀,可以考虑在超级都市的周围,建一些卫星小城市,以缓解城市化的加重。卫星城市要有缓解的功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交通压力、环境压力等,卫星城市是遏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卫星城市的建立不需要一蹴而就,可以先规划后建设,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没有及时进行规划,结果原本建立卫星城市的土地被挪为他用,就很难实施原先的计划了。

2、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行业

未来城市,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会占主导地位,重工业、劳动力密集产业要会被移出城市。城市规划必须要把服务业、文化产业、高科技产业放在首先考虑的地位,考虑他们的分布、需要的设施、需要的周边环境等,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行为习惯

现在人类生活越来越高效率、高节奏,人类对时间的追求与日俱增。城市规划要考虑人类的生活节奏的演变,高架桥、地铁等,都是考虑的重点。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交通工具的具体形式,但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交通工具的速度。城市的基础设施要适应新的交通工具的高速度,要为未来的更高节奏做好准备。

4、城市规划要考虑未来的身体健康

对于未来城市而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绝不是环境污染问题。未来城市规划要考虑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问题,考虑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城市规划要方便人民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给人民群众一个温馨、祥和的氛围,让人民群众能够愉悦、放松的工作和生活。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话题。笔者认为我们不能用青山绿水来换取经济的繁荣,不能用老百姓的健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城市万古长青是城市规划的内在精髓.城市规划要处理好现在和将来的问题,在现在和将来出现矛盾时,要服从将来。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篇11

熊彼特在提出创新的初始定义时就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但是一般的创新理论认为,更高层次的集成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由分化走向融合的趋势,这是在美国学者纳尔逊和温特提出创新进化论后出现的观点。纳尔逊和温特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启示下,通过对创新过程的机理研究,创立了创新进化论这一独特新颖的理论分支,它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融合,使得人们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又开始向熊彼特的初始定义回归,即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总体的概念,它包括生产、经营、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这种整合性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定义回复,而是分析研究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统一。此后,许多学者如弗里曼(Freeman)、多西等在更广的范围开展了技术、组织、制度、管理、文化的综合性创新研究,从而促使创新管理的集成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集成的思想和原理逐渐在科技管理实践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但是,在创新管理领域中,完整的集成概念被认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Iansiti教授1998年在《Technology Integ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集成创新的概念提出后很快成为研究与实践的热点。目前对集成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上,而城市角度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本文根据集成创新理论和城市系统的特点对城市集成创新进行扩展研究。

城市集成创新概述

城市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系统的中间环节,它的集成创新形式和企业集成创新不同,本文从城市层次对集成实现机制、集成内容和集成平台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城市集成创新的实现机制

创新机制理论主要是针对技术创新的产生过程,主要有希克斯诱导创新论、罗森堡瓶颈诱导论、“需要-资源”假说等,这些理论认为技术创新的产生源于某种不协调。我国学者赵黎明等(2002)认为,城市创新系统中各种创新也来自于系统内部的不协调,但这种不协调不再是产生要素的不协调,而是创新系统内技术、知识、制度、服务等因素发展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来自竞争,从城市层次来看,创新的动力来自个体(团体)追逐利益的竞争行为,包括城市间的竞争和城市内部的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间的竞争导致城市间的不协调,形成城市的挤压效应,同时在城市内部由于竞争的存在也形成内部的挤压效应,形成创新的推动力。而实现城市集成创新的机制是集群学习。集群学习概念是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 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其本意是产业区(集群) 内的成员企业为了应付技术不确定性的挑战而协调行动,本质上是知识空间转移的一种有效载体 。而魏江等(2002)认为,集群学习的关键特征有三点:一是学习主体的多元性,二是实施中的协调性,三是利益上的互惠性。协调性是集成创新的重要条件,没有协调就不能实现集群学习,集成创新就没有基础。利益上的互惠性是城市集成创新可以持续的重要条件,城市集成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挤压效应”,而“挤压效应”来源于人们追逐利益的竞争行为,没有利益上的互惠就没有持续的集群学习,也就没有集成创新的持续性。集群学习有两种类型,一是纵向学习,以某种价值链连接的前后环节之间的学习;二是同一价值环节横向的学习,即同行之间的学习。集群学习不但可以确定集成创新的方向,同时也是各个创新组织知识资源的准备,可为集成创新提供协调与合作的基础。集群学习需要企业外的其它组织、政府的参与,形成城市集成创新组织基础。

(二)城市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在研究企业集成创新时江辉和陈劲(2000)认为,集成创新是技术集成加知识集成加组织集成,陈劲则认为集成创新包括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和组织集成三个层次。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本文认为城市集成创新包括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制度集成三方面。城市战略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环境战略,每个战略体系又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城市产业群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等。战略集成创新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前提和其它集成创新的评价标准。城市集成创新首先应进行纵向战略集成创新和横向集成创新,例如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既要在经济系统内进行一体化集成,又要考虑城市社会发展、环境发展战略,进行横向集成。城市集成创新的结果评价应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评价标准。集群学习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实现机制,知识集成是城市集成的核心和基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是通过知识创新来完成,通过知识的创新来表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集成创新被认为是第二代知识管理。张保明认为(2002)集成创新中的“集成”,应当是与知识创新全过程匹配的“集成”,是通过体制创新使参与知识创新的各要素能集合为一个利益主体的“集成”,即它不仅是指不同学科和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集成,而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集成”,也就是说,它应当是一种集“研究开发、人才教育、知识转移”为一体的“集成”。城市创新系统的制度创新是指改进现有的制度安排或引入一种全新的制度以提高效率,安排和协调经济主体利益间的关系,有效刺激与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有效地创造、改进、扩散知识和技术,保证城市创新系统取得更好的绩效,进而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珠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分析中,宋栋认为制度创新是一个由政策层次、组织层次和操作层次的互动构架而成的过程。在政策层次上,主要是形成对经济体制转换的一般认识及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方针。在组织层次上,主要是确定实现上述战略决策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措施。在操作层次上,主要是实施经济体制转换的创新活动 。制度集成创新是城市集成创新的保证,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在于人们为减少交易成本而建立的制度,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选择会将技术创新引离经济发展的轨道或扼制技术创新。制度是约束人们社会、经济和政治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必须进行集成,其它集成才能顺利进行。

(三)城市集成创新平台

集成平台就是为集成创新要素提供支撑和运行基础的软硬环境,是进行集成运作的载体。集成创新是建立在一定的平台上,从城市层次看这些平台包括:

1.网络平台。网络既是城市集成创新的结果也是城市集成的支撑平台。城市集成创新的结果是个体组织联系网络化,网络化可以使集成创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反应更敏捷、发挥的潜力更大。同时,网络化使城市动态集成创新成为可能,网络是城市集成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网络化意味着个体组织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使个体组织不再依赖于自身内部的资源,而是更多的利用个体组织之外,蕴含于有形和无形的网络之中的资源,它们共享资源、相互学习、交流和模仿。

2.城市产业群。产业群是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制造)市场中的进入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分散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关联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产生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工程公司)、中介机构和顾客通过一个附加值产生链相互联系形成了网络,这种网络就是产业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它是城市的重要经济基础和竞争优势。集聚在城市区域的产业群集成创新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基础。从城市层次来看,城市的各个个体组织的集成创新都应建立在特定的产业群组织的基础上,以增加产业群系统价值为目标,以特定的产业群为集成创新支撑平台。

3.文化平台。城市集成创新是在特定的城市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城市集成创新文化平台包括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和精神文化层次。无论是从哪一层面上看,城市文化决定城市集成创新的发生、过程和结果。城市的物质文化是城市集成创新的资源条件,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层次。城市制度文化是集成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保证,是城市集成创新能发生和持续的重要条件。城市精神决定集成创新精神、活力和效率,是城市创新文化的内核。

总之,这三个支撑平台反映了城市的三大结构形态,即城市空间形态、生产形态、文化结构形态。

集成创新促进城市系统整合

从系统论角度看,集成是指相对于各自独立的组成部分进行汇总或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以及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群聚效应。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单元、子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系统,这种集合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即按照某一(些) 集成规则进行的组合和构造,其目的在于提高有机系统的整体功能。集成创新的过程是各种资源要素尤其是知识资源要素的综合运用过程,更是创造性的融合过程。而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经过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

城市集成创新包括城市战略集成、知识集成、制度集成。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城市的集成创新,进行战略、知识、制度的集成,促进城市系统的整合。图1表示城市集成创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整合关系。

战略集成既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和环境发展战略的整合,才可能实现城市各系统的协调发展。集群学习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实现机制,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以集群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制度集成是城市集成创新的激励机制和保证,也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

集成创新对推动城市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作用

城市的集成创新实现城市各系统的整合,同时城市各子系统也由城市的集成创新来推动,通过集成创新促进城市各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整合,激活各子系统的要素,增加系统的动力。

(一) 集成创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集成创新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和集成过程提高城市产业群的竞争优势和应变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竞争的核心是城市产业群,通过城市集成创新产生集聚经济效益,提高城市产业群的竞争优势。聚集经济效应显然是一种集成效应,因为聚集本身就是集成行为的一种表现。各项元素的聚集通常是集成现象的外在表征。因此,聚集经济的产生根源于集成行为。城市集成创新首先可以实现要素匹配、优势互补,提高经济效果。众多业务相关联的企业聚集在―起,其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链的一体化,即价值链各阶段内化在同一个空间区域内,从而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联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由此使得各项生产要素能够达到最佳配置状态、相互之间形成支持协调的关系,各自的优势也能够充分发挥,并协同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而使城市产业群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的交易关系通常包括面对面的接触、生产技术的相互了解、战略信息的详细交流、长期或短期的转包合同、原材料的投入产出联系等,通过集成方式使创新各方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从而减少交易成本。

当代城市产业群所处的经济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变化加快、竞争加剧。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日渐缩短,市场需求越来越复杂和动荡,变化频率加快,企业竞争的格局瞬息万变,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在这种形势下,城市竞争的焦点日益集中在速度上,以更快的速度应付变化。集成创新首先是通过组织的集成创新提高产业群的应变能力。随着技术日益向极限逼近,技术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创新风险也越来越高,单个企业往往无法承担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即使有实力承担,R&D周期也较长,导致丧失市场良机。组织集成可以将各企业的优势综合集成起来,以加速创新的频率和提高创新成功度。城市集成创新通过制造系统集成使企业的应变能力大大加强。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多品种、多变化的批量消费需求,企业必须具备高度柔性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生产制造流程结合紧密,并通过计算机技术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城市集成创新形成的知识共享系统、网络平台是企业快速反应的有力支撑。

(二)集成创新促进社会系统的发展

城市集成创新首先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社会物质文化发展。集成创新的结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集成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美化、优化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城市通过不断的创新、不断地改变城市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而城市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发展的状况决定整个社会面貌和社会意识。其次是城市集成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制度发展。城市集成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制度的创新,城市制度要和技术创新集成,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保证,使技术创新能够持续进行。城市集成创新将引起社会劳动分工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制度必须进行创新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再次是城市集成创新促进城市社会精神文化发展。城市精神是城市市民所认同和信守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基本信念,它经过内部孕育、外部影响、长期实践、反复锤炼而成。城市精神对城市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张鸿雁(2002)认为,城市市民精神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因”,是城市社会发展的永续动力。城市集成创新将引起城市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催生新的城市精神,促进城市社会的发展。

(三)城市集成创新与环境系统发展

从战略层次看,城市战略的集成使环境发展战略、与城市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成为有机的整体,实现协调发展。从知识和制度集成角度看,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制度安排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使城市系统最小化使用社会资源,使资源可持续利用。城市集成创新过程也是资源聚集的过程,而环境的质量对资源的聚集具有重要意义。从创新结果看,城市集成创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它不仅决定了资源的利用结构,也决定了产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有明显地理环境特征。城市集成创新为人们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善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和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境的发展。

城市集成创新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实现城市集成创新的机制是集群学习。战略集成是集成创新的前提,知识集成是城市集成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制度集成是城市集成创新的基本保证。城市集成创新必须在特定的网络、产业群和文化平台上进行。城市集成创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合、推动城市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宝山等.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篇12

olute poverty measur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1981―2004[J].Pro-

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104(43):16757―16762

[13]UN-Habitat.Urban gover-

nance index[R].2007

[14]ADB.The state of Pacific towns and cities―Urbanization in ADB’s Pacific developing member countries[R].2012

[15]Mark Hildebrand,Trevor K-

analey and Brian Roberts.Strategy paper―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urbanization in Asia Pacific[R].UNDP,2013:51―58

篇13

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了两大主线:其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光索取不回馈,灾难最终还是留给了城市自己;其二,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城际关系、区际关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达成互利和谐,共建共享,实现机会平等与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