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理健康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及的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就要怒放,就要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背后都有靓丽的生命轨迹。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积极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篇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正式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此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大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培养他们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例如:新生入学时期的焦虑、烦躁、彷徨、失落心理;在校中期可能产生的挫折心理;毕业前期的忧虑、不安心理等等。第二,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根据各个院校的特点,课程设置应突出“特色”,即与教育类型相一致,与大学生心理内容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优化心理素质。第三,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的结合,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的结合,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讨论的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吸引学生兴趣。
(二)通过各科教学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篇3
班级
18级全年级
授课日期
3月20日
课题
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课时
2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具、课件
钉钉直播
教学目的
1、了解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意义2、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3、了解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心理状态的不同与联系,指导自己有问题马上调适自己心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并做到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难点
践行难度在于心理健康是一个慢性转变的过程
基本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主要措施
心理辅导课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再现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也只有学生的参与才有可能增加课堂的真实性,以方便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去。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有关专家声称,人一生的成就20% 决定于智力,80% 决定于人际关系。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与同伴合作良好,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心情舒畅、学习成绩上升;相反,如果你不与同学交往,受到大家的排斥,你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二、新授课:(主要写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与否制约着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心理健康能积极提升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和效率。
(四)心理健康程度制约着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活动探究:寻找幸福感
找出能让你感觉幸福的5件事并列举出来。
教
学
过
程
提示:资料显示,美国年轻人眼里的幸福感是一系列生活中的小细节。
教师简略介绍 SCL心理健康状况测试,让学生自己看看自己的症状,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否心理健康。
二、教授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教师分别介绍三个的概念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根据刚刚测试条款,大概对照自己有没有心理问题。解释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和偏见,让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全面的认识,教会学生以后要学会有问题找心理老师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 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如果我们较好地了解了心理健康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友中就能够避免一些盲目性,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布置作业:做一个青少年心理调查作业
五、板书设计:
钉钉直播没有板书
教学
回顾
复习心理健康的内容,引出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学
篇4
2.技能层面
通过推行工科院校校本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我探索、心理调适及心理健康发展技能。如学会如何有效学习、如何尽快适应环境、如何适当宣泄压力、积极沟通和交往、管理自我和职业生涯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技能也能够在致力于校本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如对教学环境的利用、特色活动的研发、因人而异的疏导、自成体系的处理技能等。
3.自我认知层面
学生能否在自我认知层面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是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评价指标和最终目的。将心理测试与他人评价及自身分析相结合,更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和性格特征等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接纳自我。细化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实现心理健康建档全覆盖,使绝大部分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最终实现师生密切交流、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在成长中发展心理,在发展中增长才干。
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的改善
1.消除负性因素
工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需要结合学校本身实际情况,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做法中加入一些新尝试,前期由于人力、物力的不足可能会遇到阻碍而无法较快达到预期效果,而这些来自教师、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错误观念负性因素需要及时发现并消除。教师方面,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修正部分错误观念,引导教师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体特征与特定行为,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避免出现不对等的单方因素和标签效应,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不用有色眼镜看待有心理困惑或心理疾患的学生。家庭方面,建立与家长联系的长效机制,及时传达学生的在校情况,纠正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归我管”的错误观念,告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明白学生在出现某些心理问题时需要和学校心理中心共同介入帮扶。社会方面,在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避免社会集体感的淡化,及时消除某些不正确的“现代意识”,如不正确的竞争观、金钱观等的影响,配合学校的主流文化教育。
2.强化正性影响
篇5
1.2内容上丰富全面但针对性不足,未能就学生发展现状
进行深入指导从内容上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涉及的范围是很全面的,包括了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如心理困扰与异常心理的识别、心理咨询介绍等)、自我认识与发展(如自我意识培养、人格发展等)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如学习、恋爱、就业、压力应对、生命教育等)。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发展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从预防、指导到矫正、治疗的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然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一般只有32~36个学时,平均到每个主题就2~3个学时,如果每个主题都从基础知识点到活动体验与讨论再到实践应用,各环节都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很难真正给学生带来触动,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心理发展的短板和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更多困扰和需求,而有的学生则在学业或生涯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指导,这也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仅仅“全而泛”,应做到面与点相结合,在对重要主题领域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
1.3设置上课堂教学集中在大一完成,不符合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个体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也是随情境动态变化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学生遇到的典型问题可能存在不同。例如,一般大一新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新环境适应困难,难以应对各类变化;大二阶段开始涌现各类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困扰;大三阶段最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学业倦怠、迷茫、生涯规划困扰;大四学生则最需要压力与挫折应对、就业困扰方面的指导。可见,心理健康课不是一劳永逸的课程,应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但就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来看,课程往往被安排在大一进行,只有极少学校还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大一之后学生便很难再接触到心理健康相关的学习。这样一方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内容与大一学生的发展特点不匹配,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主体缺乏共鸣,难以激发学生的体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当学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心理困扰和指导需求时,缺乏获得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途径,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症状。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模式探索
基于上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和既有问题,本文提出发展“面与点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压缩既有“面”的普及教育内容,即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自我认识与发展以及各类心理调适能力等重要领域的一般知识与技能学习;另一方面,增加“点”的针对性指导,即针对学生心理适应发展相对较弱的领域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不同领域进行更深入、有针对性的学习。在现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改进。
2.1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分班教学,对不同学生群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一阶段除进行传统心理健康重要领域的普及教育外,还应增加基于学生发展现状的针对性指导。实践操作上可基于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为分班教学提供依据。例如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大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七个维度评估大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心理适应现状。基于测评结果可以将大一新生按照适应困扰最突出的领域进行分班,进而对具有相同适应问题和需求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2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需求,在其他年级开设心理健
康延伸教育选修课程课堂教学途径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伴随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除大一以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需求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延伸教育课程,供有指导需求的学生选修。延伸课程亦属于“点”的指导,是围绕某一具体领域展开的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体验活动和讨论小组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6
目前,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促进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远远没有很好地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课程建设不完善、教师队伍缺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教学研究不足。
(一)课程建设不完善
其一,课程重视不够。自1987年起,浙江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大学生心理卫生》课程。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也出版了多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著教材。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发展仍然非常缓慢,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的地位相比,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所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目前,很少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而开设部分课堂的通识课,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其二,课程管理不到位。各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多是选修课,如《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等课程,不仅课程名称不相同,教学内容也不具系统性。少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院校,由于课时少,教师传授的课程知识有限,教学内容粗放,更无法结合学生个性特点深入展开。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大班教学普遍,有些课堂达到几百人的规模,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更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队伍缺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它的授课内容、方式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需要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实践指导意义,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心理学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知识储备,并能够在教学中加以有效运用。当前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师资的主体并非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和具备学科背景的教师,他们主要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专职辅导员等兼职教师。教师队伍缺乏严重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普及和推广。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学生主动性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处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状态。教师是知识的化身,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师生互动不足,教学便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再加上大班教学普遍,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教学研究不足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仅仅停留在经验总结阶段,教学忽视了知识更新,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未能从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高度去研究,更没有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因为各高校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专职心理教师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进行课程教学研究。目前,高校数量有限的专职心理教师担负起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开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每年还要组织新生普查、高危人群排查转介等事务性工作,和其他专业教师相比,专职心理教师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太少,根本无法保证教研活动的开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对策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模式。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根本目的是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学生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是心理健康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真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育方案。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学习能力,把课程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的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构建积极健康的心理,促进健全人格的生成,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纳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及专业学生,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将该课程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形成规范的教学大纲,并设置适当的课时与学分,对班级人数和教材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接受到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建立统一、正规、科学的考核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出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队伍严重缺乏,是制约心理健康课程正常普遍开展的重要因素。师资是指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它包括教师的人员配置、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以及教师培养等。按《建设标准》规定,普通高校按照1:30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很多高校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数量有限的专职心理教师要开展日常的心理筛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日常工作,无暇考虑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发展和改革。同时,心理健康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技能。因此,增加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加强老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四)创新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学习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模式,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野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上,应把重点放在普及预防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不断提高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宜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既需要多媒体教学,又需要开展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指导性,目标要具时效性,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准备科学的教学内容。
篇7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并灵活的处理,巧妙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善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帮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把握心理健康的接触点。
2.1生物课堂中的生活观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生物学知识,还可以利用生物知识对学生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使学生在了解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的同时,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2.2生物课堂中的学习习惯养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生物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掌握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物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心理上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通过交替脑力活动的内容达到休息的目的,及时地进行课后复习,强化学过的知识和内容。(2)勤于用脑。教育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充分发挥神经系统的重要,锻炼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和记忆的深刻性。(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运动、休息和睡眠的时间,并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身体内形成条件反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有效地通过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3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受到媒体、网络的不良宣传和影响,传统的道德意识逐渐在学生的心里呈淡化趋势,中学生又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正值发育时期,性取向模糊,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思维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让学生懂得心理发展的规律,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生殖与发育》一章的内容和《青春期教育》一书,他首先通过课堂上的正面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性身心差异,揭开生殖系统的神秘面纱;接着组织每班男女生共同观看《中小学性教育知识》电教片,了解什么是性、胎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成长的奥秘,指导如何面对异性、如何自我保护、怎样战胜性冲动等。既解决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解决了教师和家长不知如何进行教育的尴尬。
2.4课堂实验教学中的自信心培养
生物实验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空间,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在生物实验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如让胆小的学生多参与实验操作,训练胆量;为自卑、抑郁的学生提供机会,体验成功表,树立自信心等。对于一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实验,如“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等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对成功的学生给予鼓励性评价,以强化其成功的体验。通过实验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规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实验活动效果。
3解决学生学习中心理困扰
篇8
是指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健康学生,而不仅仅面向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看是否有效的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整体性原则。
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把专家、教师本人、学生等评价主体的评价作为整体,而不是仅仅只考虑某一个主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会是全面客观而有效的;
3、主客观结合原则。
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有主观体验的方法,也有客观量化的方法,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出有效的评价;
4、发展性原则。
该课程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该关注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
二、评价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的成长。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教师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成长又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1、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学习之后的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部分,因此,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在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评价学生有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也包括对自身面临压力的认知,诸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之类。还包括面对这些压力,是不是已经做好面对和承受的准备;其次,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管理情绪的方法。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第三,看学生是否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意愿为此改变,并且掌握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第四,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是半个社会,只有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五,评价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婚恋观。学生能否正确的处理恋爱、学业、事业之间的关系,培养自己迎接和拒绝爱的能力,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2、教师的成长
通过课程的教学,教师本人也会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增强了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这门课程的教师心理素质如何,这会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因此,教师会努力增强自身的修养,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其次是增强了对这门课程的认同感。很多学生都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他们迫切的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这门课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这会让老师获得对这门课程的认同感;第三是获得了较强的职业认同感。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多,老师很受学生的欢迎,这极大的激发了老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评价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开放实践性、教学效果的主观体验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1、观察法
教师本人、学生、同行甚至是家长,都能采用观察法来进行评价。教师本人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活跃度等来进行观察;学生、同行和家长可以根据老师的精神状态、熟练程度、课堂氛围、班级学风以及师生配合等方面来进行观察。因此,通过观察可以直观的评价该门课程教学的效果。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采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操作简单,容易量化,能够获得效果评价的第一手资料。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该课程的理解、感悟和启发,也包括对思维和行为的影响等等。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者在教学结束后进行,这种方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信息。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问卷的设计不够科学,内容不够客观等,所以,单独依靠问卷调查来评价课程教学效果,显然是不够的。
3、访谈法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说,访谈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质化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它的评价主体一般是同行。但是,访谈法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评价主体的水平、风格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4、心理测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心理测验的结果来检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之前和之后分别给学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课程教育前后的变化内容与程度,检验和评判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关系。运用心理测验法非常关键的一点是要选择好适合的测验量表,否则它的可信度和效度会大大降低。
篇9
设计团体心理辅导,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协助与服务来助人自助,它是一个教育过程,具备教育活动的性质,其目的是以是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心理健康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民族创新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中不难发现,团辅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两者的目标都具有相似性,可以把两者的理念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展、创新。因此,笔者根据团辅理论,借鉴专业的技术,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尝试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1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高职学生成才与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的策略与训练、高职大学生情绪的调节、高职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调适、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调控、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推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必须设计针对以上教学内容的活动主题,使教学内容变得既生动有趣又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如教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这一情景时,可以设计“我是谁”的团辅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同事进行了自我剖析。
2根据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案设计
实施办法在一个情景的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团辅活动的设计可以单一,也可以采用多重形式和方法,只要能够密切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如过游戏环节设计时间过长,虽然学生互动性高,课堂也会很活跃,但是这样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就不能进行充分的分享和讨论,后期的理论分析阶段学生也就很难进入,教学效果不好。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团体心理辅导”模式的具体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下面以情绪与调节单元为例,阐述笔者在课程教学中所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教学内容:高职大学生情绪调节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情绪,识别自我情绪的多样性,通过情绪轮稳定性测试尝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1)探究自我的负面情绪:让学生雨大家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负面情绪,要求描绘得尽量具体。请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帮助分析出引发这种负面情绪的行为或心理的原因。
(2)收集情绪形容词汇: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要求每组在五分钟内尽可能多的在一张卡纸上写出表现基本情绪的词语,写好后让其中一组学生和大家分享其想到的词汇,其他组别分别进行补充。
(3)讨论放松情绪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互相分享自己有效调节情绪的心得体会,找出共性的内容,组织起来,变成通俗易懂的放松情绪的方法。
篇10
根据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形成并完善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仍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重视智育,忽略德育;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教学;重优等生,忽略差等生;学校生活乏味,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等。长久以来,高职生的厌学情绪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容易出现偏激、任性、冷漠、自私、孤独、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现象。往往这种心理现象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还影响了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关系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培养个人对于失败与成功的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及知识来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学习、情感、技能的认知能力,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具有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若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媒介将各种美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就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自觉摒弃不健康心理因素,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结构之目的[1]。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策略
3.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目标中
健康既是生活的本意,也是教育的本意。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目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各学科中的教学目标中甚少,也因此在教学活动规划伊始,便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这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中注明哪些教学内容包含有心理健康因素,并举例如何渗透于教学。
3.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材内容中
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文与道德统一。将健康人文思想与语文思想统一结合在一起,融入教材内容中予以教学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人格素养比如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宽阔的胸怀等,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将这些美的人格素养渗透于教材内容中,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美的品质,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3]。具体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分析教材中的人物,体验其中的人文环境,并在受教育者身上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形象,以此从学生的情感来直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比如教学《荷花淀》中,以人物语言和性格之间的关系来引导高职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技能为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辅导融入教学内容中,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人物语言来欣赏这篇小说,体会感受其中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高职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沟通,有助于一些有自卑、孤僻心理的学生认识到其中的负面影响,并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3.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讨论教学中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职生的生源本就复杂,且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针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也应该不同,较好的学生问题难度大点,较差的学生问题难度小点,让学生的心理发展得到不同层次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并且让学生看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摒弃内心的自卑心理。
3.4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目前高职生普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感心理问题、叛逆心理问题、孤僻、就业压力问题、因高考失利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感到迷茫,内心矛盾重重。语文写作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泄内心的平台,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于文字中。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为话题,讨论的焦点融入作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4]。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命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学习与异往的关系,违犯校规该如何处置才更加合法化人性化。关于社会道德区域的,有杀害流浪猫,往熊身上泼硫酸等事件,交通事故方面的,就业与创业等;二是评价学生作文要切合学生的情感路线,好差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即便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也不可一枪打死,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评价,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在校单调枯燥的生活,还丰富学生的课外阅历,促进学生对各方面的兴趣激发。具体措施有:开办文学社团、举办文学讲座、或者举办美术、书法、征文、诗歌写作、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助于丰富语文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释放内心的激情,忘却内心自卑孤独以及其他心理压力,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涯,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增强自我信心,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6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语文课堂中
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可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多看(观察)、多倾听(收集)、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小结
当今正值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之际,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数年的实务经验中探索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是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域空间,在学校教学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声地渗透心理教育之理念,无息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米军霞.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园,2011(6):124-126.
篇11
一、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
思想政治课具有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至理名言、名言警句可以供学生借鉴和思考。也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在这些人物中,有很多出身贫寒却能刻苦学习,最终学业有成,实现理想和抱负。在让学生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时时自勉。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波动、心理体验,发现问题及的给予心理干预和指导,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敢闯敢拼积极进取的精神。
1.磨砺意志,战胜挫折
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迎接暴风雨的坚强意志,教会他们“人生难免有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的挫折是磨砺意志的秘密武器,使他们明白“机遇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做好迎接挫折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培养学生抗击打、抗挫折的心理素质。利用诸多名人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最终成就伟业的典型故事。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材。那些聋哑人克服种种困难,给我们留下堪称千古绝唱的舞蹈场面,震撼过后就是深思。经常用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从中汲取一种精神力量,树立榜样,使学生们拥有阳光的心态,快乐生活。
2.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是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生命就要怒放,就要精彩。生命的意义在于价值,在于尊重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珍惜世间一切生命,因为每个生命背后都有靓丽的生命轨迹。热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需要一种积极心态,乐观面对一切如意的,不如意的,快乐的,不快乐的,因为这一切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三、利用小论文写作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
初中生自我意识较强,有独到的见解,有心理承受力,利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撰写小论文的方式,查找学生身上的不足,查找心理健康隐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着积极、客观的态度评价自我。例如面对初中生的早恋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表达“我对早恋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判断和平时表现,及早洞察学生的早恋倾向,将学生的这种情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明晰学生们感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话题,例如你对“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一观点的理解。通过小论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社会等大爱情怀。
四、主题探究实践活动是德育的契机
思想政治课程中设置了主题探究活动,方便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教师教学中可以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团结合作,提升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小品、相声等喜闻乐见的小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也使思想品德教学落到实处,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领悟道理,增长知识。
总之,作为思想政治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阵地渗透心理健康元素,为学生搭建精神家园,奉献精神大餐,使学生拥有健康而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才是使他们受益终身的课程。教师一定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吸收心理健康素质的有机养料,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学习环境。
篇12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
篇13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