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鲁滨逊漂流记作者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鲁滨逊漂流记作者

篇1

1、《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

2、丹尼尔·笛福(英语:Daniel Defoe,1660年5月6日—1731年4月24日),18世纪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称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和“现代新闻业之父”等。

3、其作品可读性强。信奉新教威廉三世。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勇于创新,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著有《鲁滨逊漂流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不,不对,从现在起,我不再会是个胆小懦弱、依赖他人的人了!

对,一定是这样的!

篇3

有一天,鲁滨逊从野人部落里就下了一个俘虏。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鲁滨逊给他起名“星期五”。从此,他们俩相依为伴,在荒岛上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在荒岛附近发现了一艘英国轮船,才离开了荒岛。

读完了这本书,我被鲁滨逊那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的精神所感动了。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又怎能在一个荒无人烟的环境中生活了28个春秋呢!假如被流落到荒岛上的不是鲁滨逊,而是我们自己,被说是28年,就是一年,一个月,甚至是一天,也生活不下去呀!

篇4

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乐观而勇敢地面对挫折,正是这种精神驱使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孤岛上顽强地生活了28年,最后,终于回到了故乡,战胜了厄运。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话,会怎么样呢?我想即使不饿死病死,或者,没有野兽野人的攻击,也会因寂寞而忧郁而亡。

寂静的夜晚,我再次读完这本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感叹的不是他的智慧和超强的生存能力,而是他面对生活的心态。

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一个拥有智慧的人,不一定能打败挫折;而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却能战胜挫折。”

篇5

写读书笔记是积累材料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手脑并举,用小小笔尖点采书中精华之果,触动思维,记下内心深处的灵感,以此累积丰厚底蕴,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1 激趣,为学写读书笔记搭台

(1)为学生写读书笔记的阶段。语言的收集和积累,主要手段是听力和阅读。因此,引导学生学写读书笔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读到写,学生读后必然会对众多信息有所感悟,有情感宣泄的表现,然后学生们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表达愿望。因此,学校要利用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读书。低年级则可以观看画报或色彩斑斓的直观性强的电视节目入手,通过复述见闻或谈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看法引发学生意见上的一致或分歧,从而激发学生热烈讨论,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同样为写读书笔记和书面写作打下良好基础,这种润物无声的无痕培养和熏陶往往更能深入孩子的心。

(2)以赛粗读。学生有好胜的心理,有竞争的欲望,教师这时候要巧用妙用,以赛促进学生阅读。比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和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学生在准备比赛期间,会积极选择阅读,在读的同时给无声文字赋予个性理解与情感的融合,再通过自己的声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便是一种情感的宣发,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理解会更加透彻,表现也会更加饱满充分。通过竞赛形式学生不仅收获了阅读的成果,更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激发学生去阅读更多佳作精品,也必然会迸发出更多的内心体验,厚积情感,待喷薄而出,读书笔记便一蹴而就。因此,班级或学校定期开展朗读竞赛等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循序渐进,注重写法指导

为了体现读书笔记训练的层次性与渐进性,学校教导处与图书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可借鉴表格。根据课程标准对年段的要求,分低、中、高三段,在内容的编排和设置上体现由易到难的原则,由抄写到创新,由简单摘记到感情抒写,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1)低年级:从“采蜜集”形式开始,以词语摘抄为主。语文课上或课外读物上看到了好的词语就鼓励学生写下来,一个优美的句子甚至一个用得好的标点就抄下来,逐渐使学生由教师指点到自主采撷,每天一点点,既激发了兴趣,又在无形中使学生从起始阶段便养成一种积累的习惯,良好习惯必然会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久而久之,学生便把这种方法自主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去了。

(2)中年级:立规树矩,完善笔记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基本上已经掌握的读书笔记的书写方法,但是由于学生比较小,这种形式往往局限于词语的积累,随着年级的升高,势必要整理读书笔记的内容,提高读书笔记质量。例如,在每次写笔记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写清楚时间、读物的名称、作者和页码等相关信息,然后再写下自己认为喜欢的词汇用语,这些笔记可以每周一次,字数和篇幅不限,内容可以不断累积。逐渐地,可以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周写不少于四篇且字数在1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在累积的词语后面写简单的感受。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的需要,学生懂得了读书笔记的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词句段积累、自我感受。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允许,通过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组织、笔记展览和教师指导等方式,达到学生间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高年级:拓展笔记方式,引发深入思考。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也在逐渐扩大。所以读书笔记除常规形式,还要鼓励创新。①列提纲。从所读文章中提炼出的要点、框架或故事梗概,便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②写感受。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原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在写读后感时注意感受可长可短,只要表达出内心感受即可。③写书评。即对书中主人公及事件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如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全书,学生对鲁滨逊顽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有了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书评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师也要对书评的内容要给予及时的点拨,在发现问题观点不妥时,要及时的进行纠正和指导,以免学生会误入歧途,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 坚持不懈,加强评价激励

其实写读书笔记并不困难,难的是能否坚持到最后。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有毅力坚持不懈。

(1)多鼓励,坚定信心。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笔记作评价时,应多采取鼓励的方式,不论是口头还是书面上,都应给予肯定的态度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积累的词句时写到“你积累的词语和句子真优美,老师都已经背下来了。”然后在课下和他背上一两句,通过这样的交流会使学生感到很受老师重视,与老师产生了共鸣,使其学习兴趣被大大的激发了。

(2)多交流,分享快乐。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时间保障,交流自己对于所读书目中的内容或人物的看法。例如,一名同学读《三国演义》时,在笔记中谈到周瑜,说他智慧不及诸葛亮。另一学生则在那篇笔记后面评价到“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周瑜论智慧不在诸葛亮以下,只是他胸襟狭小,过于气盛”。这样更激发了学生去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用具体详实的情节去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读与写、写与评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写读书笔记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3)学校横向交流式评价。实践证明,学校通过长时间的坚持和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是建立教师教学管理的显示特性,展示班级风采,展示学生自我的有效平台,能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特色的形成。学生将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些交流的反馈,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又给其他同学带了学习借鉴的作用,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外阅读的学习当中,教师耕耘于此项工作乐此不疲。

提高语文素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作为有效手段之一的读书笔记积累,有如源头活水、涓涓细流汇入江河,只要坚持,便会汩汩清流不息,蓄积待发之势。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对此常抓不懈,学生定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篇6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2.注重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3.注重阅读的规律性。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2.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3.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以《于勒发财返故乡》为题续写;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后,让学生写一首小诗,抒发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篇7

二、培养学生观察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想提升作文水平,就得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从而积累足够多的作文素材,作文时才能信手拈来,下笔成文。否则,许多有用的素材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悄悄溜走,写起作文来当然就无话可写了。而只要对生活有心,平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认真思考、联想,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有一次,我带学生到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综合整治示范村和自治区风貌改造的重点村――古辣镇南阳村里开展课外活动,眼前所见是一幢幢青砖绿瓦别墅,一条条清澈见底小溪;成群结队的家禽,雪白亮丽的蚕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大片大片的桑树绿油油……这天然的动物园、植物园,不正是写景状物的好材料吗?养蚕喂鸡、种菜锄草、钓鱼捕蝉,这生趣盎然的生活体验,不正是妙笔生花的好素材吗?你帮我摘叶,我为你喂蚕,农家的淳朴善良怎能不叫人动情?而那曲折多变的种桑养蚕发展史,正是一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史,这不正是以小见大的作文好题材吗?活动过程中,我不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仪表神态、事物的形色质量,要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用文字描述出来。活动结束,学生还有很多的亲身经历要交流,还有很多的切身体验后的真情需要流露……这次活动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其实并不难,只不过是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良好习惯,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罢了。所以,作文难不难,关键就在于你愿不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了!这样一来,学生初步体会到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学生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就不用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我趁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且养成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不断地积累作文素材,以备作文之用。

三、观察要结合思考,力求全面细致

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过,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我却说,观察而不思考,只会让我们看到很多而表达出来很少。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全面细致的观察,没有缜密的思考分析,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不能把作文写具体的。

1.处处留心进行观察

“处处留心皆学问。”留心身边的人、情、景、物,运用眼、鼻、口、耳等多种感觉器官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力求全面。如,指导学生观察梅花,通过视觉,了解梅花的形状、颜色、姿态;通过嗅觉,闻到梅花的花香;通过触觉,摸到梅花的实体;通过味觉,尝到梅花的滋味。如,描写一个人物则要细致观摩他的肖像、衣着、举止、言谈、内心活动等。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课上,除了不时地进行室外现场观摩写作,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教学环境创设直观、形象、生动的场景,同样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观察周围人、事、物的良好习惯。

2.遵循规律进行观察

观察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等认知规律,把握整体观察与细致观察、循序观察与重点观察、静态观察与动态观察等对应关系。这样,学生说话的思路就清晰了,内容就丰富了。如,指导《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一组反映妈妈平时工作、生活的典型画面,要求学生按照从上到下、由左到右的顺序一幅幅地仔细全面观察,留下一个整体的人物印象;再着重指导学生围绕“妈妈的外貌特征”“妈妈是怎么关心帮助孩子”等画面,引导学生有重点地细致观察,看看妈妈的外貌特征怎样,妈妈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由表及里,由形到神,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把作文写好。

3.饱含情感进行观察

如看到美好的景物,听到悦耳的音乐,一定会感到心旷神怡;看到丑恶的事物,听到刺耳的声音,一般会感到厌恶憎恨。平时也有的学生在观察中漫不经心,对观察的对象冷冷冰冰,写起文章来平平淡淡,没有半点生气,这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的表现。当然,学生作文除了写出事物的具体特征、变化特点之外,一定要求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不一定要多深刻,但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可见,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很有必要,尽量达到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境界。

四、观察要面向生活,直接积累作文素材

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过程,所以生活是写作的基础和源泉。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注重生活中的观察,在生活中直接积累作文素材。其实,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写,并非生活中缺乏作文素材,而是这些学生缺乏发现素材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直接积累作文素材。

1.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

如校园中师生们的仪表神态、大自然中花草树木的一枯一荣、田野中庄稼的春华秋实、村庄建设的日新月异等,都可以在观察思考之后写进日记,养成良好的观察及写作习惯。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既培养了自己的观察习惯,又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2.让学生坚持劳动体验

要求学生凡是节假日在家时都要有意识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帮父母干点农活,为父母做饭、洗衣服,照看小朋友等,然后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不仅记录劳动过程,重点还要表达出做这些事时的内心感受。有了亲身体验,情感才不会显得苍白,表达出来才会更加真实,不至于无病。

3.组织形式多种的集体活动

如,校园的桂花树、芒果树发芽、开花、结果时可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观赏并讨论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比赛,如,三人四足比赛、蛙跳比赛等。每一项活动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将活动过程和内心感受记叙下来,并在课堂上互相讨论谁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从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作文积累足够多的生活素材。

五、观察要结合阅读,间接积累作文素材

由于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万事万物都能够去直接观察和经历。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于阅读等方式了解认识事物,弥补直接观察的不足,充实他们的作文素材。阅读,是最重要的观察事物的间接形式。鲁迅先生也曾指出:“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所以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除了通过观察生活直接积累作文素材,还要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间接积累作文素材。通过大量有效阅读,既可以从书本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作文素材,又可以学习书本中那些精彩无比的文字描写,找到文字表达规律。比如,同样是“心存感激”的情感,作品中对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而自己又是怎样表达的?通过对比有针对性地找出自己文字表达上的不足之处,有效促进自己作文能力的提高。怎样结合阅读进行观察间接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呢?

1.要进行广泛阅读

阅读不能单一,可以是科普知识、历史事件,可以是名人传记、唐诗宋词,可以是世界名著、报刊杂志,从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题材,从不同的题材中感受不同的文风,从不同的文风中感受不同写作态度,从不同的写作态度中感受不同的文化知识。所积累的这些作文素材,既有可借用的作文内容,又有可借鉴的作文技巧,在观察、思考、总结中内化成自己的作文能力。

2.要写好读书笔记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虽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的兴趣,拓展了知识,但如果不注意积累慢慢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用笔去记,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读书笔记作为读书过程的一种延伸,一种总结,一种心灵的升华,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共鸣产生的最佳途径。因此读书笔记更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绝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