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音乐欣赏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欣赏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音乐欣赏课

篇1

(一)音乐欣赏课的一般程序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

(二)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欣赏的境界

第一,应创设安静的欣赏环境。音乐欣赏特别强调“静”。好的音乐只有静听,才能品其感,解其意。设想,在非常吵闹的大街上给你播放再优美动听的乐曲恐怕也打动不了你吧。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个人内心平静了,才能获得最佳的听觉效果,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前必须让学生安静下来静静的欣赏音乐。比如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环境下倾听音乐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第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对直观的视觉形象接受能力较强,对抽象的声音形象也有一定感受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方法来激发他们对所欣赏音乐的兴趣。例如:采用的讲述法,讲述时要注意把握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不要用大篇幅的时间去讲解乐曲的背景、时间、作者等主要还是要讲经典的内容。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我只简单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生平和乐曲创作的背景,然后在课件上用醒目的大字推出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话“这样的音乐只能跪着听”,启发学生什么样的音乐只有跪着去听呢?为什么?学生自然就认真地去欣赏音乐了。

第三,选择中外优秀名曲,拓展课外欣赏内容。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音乐课堂的时间有限,所以仅靠课堂上时间来欣赏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能欣赏几首作品,也是粗枝大叶。比如:有一节课是欣赏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唱歌曲《化蝶》,总共安排两课时,但就《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乐曲要20多分钟,两课时怎么能把这里的知识讲清楚呢?而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以听的方式来仔细品味作品。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使课内欣赏得到延续发展,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扩展音乐欣赏教学容量

教学实践证实,当多媒体课件有声有色的演示激荡着学生的视听神经时,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多媒体课件发挥了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方面的优势,创造出图文、声乐并茂的艺术氛围,再加上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和升华,更能凸显音乐课所特有的潜在的艺术审美特性,这不仅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也使学生产生高度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热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显著的。

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查找各种自己喜欢的音乐进行欣赏,而且网络上有F1as,图片、影片等极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教师,要积极的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区分音乐类别,与学生一起上网路寻找经典的音乐一起共享。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充分利用了电脑网络的优势,下载了应用软件《作曲大师》,学生点击打开后,只需要填入简单的音符,即可欣赏自己的创作成果,使学生在玩中练,在练中听,在听中分析、感悟。教师对于学生的任何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不要予以回避和指责,而是抓住一丝一毫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学生才不再胆怯,不再沉默,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篇2

那么如何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认为丰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在课堂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要靠教师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要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在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先要创造一个动态的课堂。

1.1 教师要以自己在音乐审美中的情绪去感染学生,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善于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1.2 引导学生自主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教师自创设一种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说、多做。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脚,多种感观多方位参与到乐曲的感知与体验中来,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2.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音乐

《审美体验论》中写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强调“感受音乐不能单靠别人传授,而必须通过个体自身去体验。”然而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学生才能够亲身实践的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1 画起来。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过:“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该为他们铺设直觉体验的道路。”在欣赏音乐中将线条以及有趣的图像展示出来,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视听动结合会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

如:欣赏《江南好》,引导学生在欣赏主题旋律时根据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速度等用画旋律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带学生们在音乐聆听中大胆的将自己的音乐感受记录下来。

2.2 唱起来。在欣赏教学中有一些作品是歌曲,这样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边拍打边唱边转圈的去感受歌曲,将身的运动和歌唱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敏感地看到并感觉到音乐的变化,使对于歌曲更加利于理解,并在运动中体验节拍的特点。如:《编花篮》学生围成圆圈,根据歌曲不同的节拍设计不同的拍打动作,用拍手或拍肩、拍腿等。

2.3 演起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去参与体验音乐,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勇气。如:《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在让学生欣赏音乐后,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一演音乐剧。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篇3

二、音乐欣赏教学要注重个性化体验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很多专家早就告诫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这一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就拿这次听课经历来说,第一节课教师首先就把乐曲的情境定格在一个专业的滑冰运动员身上。什么哪些段落是出场的,哪些是表现旋转的,哪些是表现高抛的,哪些表现的是复杂高难度动作的等等,教师还创编了一套手部律动,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表演。我们不能不说教师对教学的极大热情,但是感觉这样的教学有点不靠谱。一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教导下”体验和理解乐曲,一切都是预设,毫无生成。还好学生都比较“乖巧”(可能听课的教师比学生还多的缘故)。第二节课中,教师开始就设定一个教学情境:绅士小姐的舞会。在教学中还指出哪个部分是表现绅士邀请小姐跳舞的,哪些是表现小姐接受邀请,然后教师创编动作教授学生来表现等等,不能不说这位老师对音乐体验之独特,对音乐想象之丰富。

我一直认为,音乐欣赏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每个人由于性格、学识的不同,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但是越是个性的体验才越是真实、美妙的音乐体验,虽然这里可能存在情感上的不同,但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可以把你的体验与别人分享,但你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别人,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愚弄”别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性,而尊重人性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个性价值。

因此音乐教学需要的是情境,而不是语境,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能被教师语境化,从而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设立一道围城。基于以上阐述,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是否可以把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转换为“音乐沙龙”式,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对音乐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音乐体验、理解或者研究,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将不会是一家之言,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当然这种设想还不够成熟,几句话也很难说清楚,但在我的想象里,那种教学场景一定很美妙。

三、音乐欣赏课需要传承文化

从这三节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都非常强调对音乐要素和音响的学习和记忆,而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和对高雅音乐持久的学习兴趣。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文化。

篇4

下面是这节课的几个片断:

片断一:多媒体出示各种秋景的图片:红红的枫叶,金灿灿的稻子、秋收劳动的场面以及农民伯伯丰收的笑脸,让学生感受到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接着,老师配上《秋收》的音乐让学生又欣赏一遍画面。师问:“你觉得有声的画面和无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吗?”生回答说:“无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感受到农民伯伯内心的喜悦,而有了音乐后的画面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秋的热烈、秋的喜悦,感觉自己融入到这欢快的情境中去了。”

片断二:《秋收》第一部分主旋律欢快热烈,分别用板胡和琵琶两种乐器各主奏一次,学生分别欣赏一遍以后,老师便把重点放在两种乐器的音色对比上:板胡的音色高亢明亮,琵琶的音色清脆柔美。老师进一步启发:“同样的一段旋律,不同的乐器演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有点答不上来,师进一步启发:“板胡高亢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了男人劳动时的阳刚动作?而琵琶清脆柔美的音色是不是让我们想到女人劳动时的柔美动作?”接着,老师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模仿男女不同的劳动动作,学生的动作很到位,只是注意力全集中在动作的正确与否上,而忽略了对音乐的感受。

片断三:学生欣赏《秋收》第二部分B主旋律,思考两个问题:“听了这段音乐后,你感觉农民伯伯仿佛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丰衣足食,相信明年会更好。”有的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师接着问:“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说是舒展明朗的;接下来,学生分别欣赏了用笛子、双簧管、弦乐合奏的B旋律,再分别说说笛子(清脆明亮)和双簧管(柔和圆润)的不同音色,以及弦乐合奏(澎湃激昂)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接着老师又进一步追问:“音乐从独奏到合奏的演奏形式,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开始浮想联翩,师最后总结说:“笛子的音色清脆明亮,仿佛是孩子们在开心玩耍;双簧管的音色较圆润,仿佛描绘了老人们丰收后内心的喜悦;而弦乐合奏把这欢快的情绪推向了。”二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执教老师重新调整了教学内容,以“听”作为本课重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以聆听音乐为主,在聆听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上老师的点拨,通过音乐要素的渗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经研究,对三个片断内容分别作了以下修改。片断一:老师一开始就直接用话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乐曲,请大家欣赏一下,欣赏时请思考两个问题。”老师点击鼠标,课件出示:一、你认为乐曲可分成几部分?二、你能听出各部分旋律分别用那些乐器演奏吗?接着,老师便播放《秋收》中第一、第二部分旋律,即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并和学生一起静静地聆听音乐。学生欣赏完后,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有的说可分两部分,因为乐曲中有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有的说可分成四部分,因为两部分的旋律分别又重复了一次。片断三:老师出示A旋律与B旋律的歌谱,让学生哼唱B旋律,比较分析与A旋律的关系,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归纳:“B旋律是在A旋律的基础上加音装饰和节奏拉宽,他们是母与子的关系。”接着又出示A与B旋律线,A旋律线较跳跃,而B旋律线较平稳。B旋律舒展明朗,第一次出现时用笛子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第二次出现时用双簧管独奏和弦乐合奏进行对比,学生依次欣赏后,师问:“B旋律分别采用了那些演奏形式?效果如何?”学生分析后觉得:“独奏的音色个性鲜明,而合奏的音色较丰富,情绪更饱满。”在熟悉了A、B主旋律后,老师便要求学生完整地欣赏全曲,可用不同的身体动作或颜色表示乐曲的结构,多媒体课件上随着音乐出示了《秋收》的曲式结构:“A(板胡)-A(琵琶)-B(竹笛)-B(弦乐)-A(板胡)-A(琵琶)-B(双簧管)-B(弦乐)-A(板胡)-A”(竹笛、板胡、琵琶)。通过调整,老师们都感到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更顺畅清晰,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也比前一堂课扎实,华老师自己也感觉上得得心应手。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选下,《秋收》代表区参加了市音乐会课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听课教师都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理所当然,“听”应该是音乐学习的主要途径。古今中外,很多专业音乐家、著名音乐大师都是因“听”而走上音乐之路的,如我国的民间艺人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地“听”,又如世界四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铃木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强调“听”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别让画面冲击了对音乐的聆听。要想感知音乐的美,其主体必须具有审美感知、审美敏感度及审美素养等能力,例如:对节奏、力度、音色等基本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主题、主题的发展、曲式结构等方面的把握。片断一中,如果老师一开始便用秋景图片呈现,本意是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其实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一种思维定势。

篇5

二、构建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基

1. 如今中职生的音乐教育现状

随着中职教育的全面发展及技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中职教育的培养基地,然而,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专业技能的教育,急于着手的是目前的就业问题,却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一味地追求专业技能,对音乐教育的模块处于模糊不懂的状态,忽视了音乐教育对他们自身的思想品德的修养与“为人”的培育。在中职学生眼里看来,并非不喜欢音乐教育,他们更多的是未能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得到较为恰当地引导,所以,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更加要着手从教学上,改善以往的枯燥死板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不断地改造创新,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教学方法,以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和喜好入手,编制新标准的音乐教学素材,使学生更简易地进入音乐课堂当中,从而渲染中职教学课程气氛,改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使学生往后成为品德行兼优的好学生。

2. 构建多元化音乐教育模式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原本的基础上,适当的将学生们喜欢的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放进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和欣赏。利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比如在教学上加入对周杰伦的作品《蜗牛》的音乐欣赏,在欣赏《蜗牛》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简单地随音乐轻声跟唱,了解曲式的结构特点,透过学生们的想象力,学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虽然是一首很简单的流行歌曲,但对于学生们来说,整堂音乐课的气氛和学生们的热情远远超乎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在适当欣赏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加入一些中外古典音乐的欣赏。教师要设法造创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如每天通过广播站,在业余或课间时间,在校园内播放古典钢琴曲等,或由播音员讲述一些作曲家的小故事等,这样在全校的范围内,让学生们公共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音乐艺术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还可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

篇6

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创作教学环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一堂欣赏课的精彩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新奇的感觉,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上课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场景,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朋友们,你见过黄河吗?你能描述你所看到的黄河吗?如果没有,请想象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接下来请听一听吧!”同学们被充满激情的语言所打动,教师再进行下一步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刺激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用情感体验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都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选用这一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耐心观察思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模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黄河船夫曲》这一欣赏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所见(电影、电视、图书等)、所想去模仿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形象,学生分几组来讨论,这样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迎接生活的挑战、承受挫折困难的勇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个人”与“集体”

篇7

一、根据学生兴趣选择教学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从事某种活动有推动作用。兴趣可使人们以巨大的热情、顽强的毅力投入其中。可见,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而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欣赏音乐、学习音乐,心情轻松而舒畅,想象力也较丰富。因此,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让学生选择音乐欣赏的内容。上完一节课,让学生选择下一节课的欣赏内容,根据学生提出的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生要求欣赏流行歌曲,笔者就让他们把歌曲列出,然后从中节选优秀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首先介绍流行歌曲的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流行歌曲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歌曲。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并讨论其价值所在。优秀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能起到思想教育作用,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要明显。如欣赏由高晓松创作的《同桌的你》,几句质朴、真挚的歌词“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最爱哭的你……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那校园生活的写真和美好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笔者及时抓住时机要求学生对歌词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听后感。如在欣赏周华健演唱的《真心英雄》、唐磊演唱的《丁香花》、周杰伦演唱的《千里之外》等歌曲时,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情感上得到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完成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的心理活动以外,笔者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理性认识活动,欣赏他们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欣赏流行歌曲一定要注意欣赏的层次,掌控好课堂,以利于正确引导学生。

二、根据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特点合理挖掘教材,选择开放的、能融入学生专业知识和贴近学生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学中渗入与学生专业有关的趣味性强的音乐知识,把音乐欣赏和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陶冶情操又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如针对烹饪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选择欣赏西北地区民歌这一教学内容。对烹饪专业,笔者主要从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入手,首先设计好问题,提问学生西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及该地方烹饪方面有哪些特点和技巧,然后再通过多媒体播放老师收集的资料,陕西著名的小吃“圪坨”,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等等,让学生通过饮食文化了解由于地区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民风及风俗习惯,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在播放资料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该地方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体会各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及丰富的表现手法,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对旅游管理专业,笔者在一开始就播放了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并配上西北地区的民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些地方的名胜和特色,以及所听到的乐曲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观看青海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风光时,播放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观看陕西北部的黄土风情、圣地风光,感受陕西民歌《脚夫调》所表达的脚夫在黄土地上赶脚时的那种寂寞惆怅的心情……然后再与学生探讨由于地域、民风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民歌。然后再一次欣赏歌曲,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西北地区的民歌。

而对英语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趣味性强的、学生特别喜爱的英文歌曲,让学生反复欣赏、学唱,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得到强化、提高。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给大脑烙下痕迹所造成的。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与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结合,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及对音乐强烈的表现欲、创造欲,从而优化学生的接受机制,使他们自由驰骋于想象的王国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把乐曲开头、、尾声三部分的片断,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通过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尽可能地得到了渲染。在欣赏完每段音乐以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情感,说说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从旁加以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比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效果显然要好得多。形象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还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从未有过的美感,对音乐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创建一种和谐、宽松、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优化音乐欣赏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高等音乐教育新视野丛书[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第1版

篇8

1. 初中音乐欣赏课器乐欣赏分析

1.1培养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器乐作品具有不确定和模糊性的特征,进行欣赏时,学生容易出现迷惘状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器乐欣赏空间较为广泛,不受特定条件的约束,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个性化欣赏能力;拓展鉴赏空间。对此,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器乐作品所具有的特征,对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培养,使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音乐课上让学生鉴赏《梅花三弄》这一古琴作品时,告知虽然古琴、梅花两者并不存在情态上的必然联系,可是两者在气节和风骨等方面是相通的,且具备相似的精神内核,即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清幽之境、内心坚守与宁静。通过初步引导,多数学生都予以认同,并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联想到冷漠意象和哀愁事物意象等;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与梅花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而对梅花所代表的寓意进行深化认识。在各种乐器中,古琴琴音空旷、深邃、古典和悠远,学生在欣赏时充分愉悦心灵,并提高想象能力,进而体验到器乐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1.2深化情感体验

器乐作品具有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和旋律悠扬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美妙的音乐,还能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从感官层次顺利进入情感体验层次,音乐教师在器乐欣赏中要对其进行有效导引。例如,在《百鸟朝凤》器乐作品中,抽象的音乐将清晨的山间景色形象勾勒和描绘出来,展示出了熹微、霞光和旭日下山林的无穷魅力。告知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用心捕捉唢呐所演绎出的各种虫鸣鸟叫,同时在器乐作品所营造的祥和意境当中感受八音交响和和鸣,体验自然和谐与草木虫鱼欣欣向荣之感。

1.3拓展延伸创造力

在教学器乐欣赏课程时,培养创造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对此初中教师应时刻谨记培养和拓展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创造力拓展应当时刻贯穿,保证创造力与鉴赏、感受和乐理表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将创造力培养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将创造力培养贯穿在欣赏教学当中,把握好适度原则是关键的实施要点。适度原则当中的“度”主要是指将学生具有的认知水平作为依据,进行音乐教学,确保其准确理解与把握作品当中蕴含的感情基调。例如,当欣赏完作品《十面埋伏》,为了拓展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其扮演作品中的主人公虞姬、项羽,再现作品中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情景。在扮演过程中,叮嘱学生把握好作品中的情感与情绪,避免破坏教学当中的凄凉、悲情氛围。此外,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还应注重将作品背景文化与音乐旋律联系起来,例如可以在朗诵《秋》和《二月兰》等作品时配乐。在提高学生创造力时,音乐教师应注意控制好音乐活动内容,保证活动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避免不根据情况选择内容,造成课堂时间浪费。

2.欣赏厚度和欣赏深度的追求

当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知体验之后,必然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对此,音乐教师应当精心收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选择有一定难度、深度和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堂时间或课余时间诱导初中生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深究,以便将器乐欣赏提升至愉悦精神和陶冶情操的境界。例如,在欣赏作品《二泉映月》时,引导学生从更高的精神层面体味月映二泉之意境元素与音画,并围绕“月”与“泉”两种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意境,深入思考这一器乐作品所寄托与表达的感情。初中学生有可能会被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住,此时可以适当鼓励学生,以便让其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思考下,得到深层感悟。如果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够完满与深刻,则可以帮助其理清问题条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其对于作品情感的理解。在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应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有效强化器乐欣赏的效果。

3.结语

初中音乐课程当中的器乐欣赏是一种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为了有效强化教学效果,应在教学时充分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深化其对于器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可以在音乐欣赏课程当中培养情志,并通过音乐提升自身精神层面,进而保证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篇10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欣赏氛围

对于音乐欣赏来说,音乐意境非常重要,生动的意境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不论是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还是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都能使音乐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满足了音乐欣赏课的多种需要,它不仅可以提供音乐的欣赏,还可以提供视频的播放,通过多种要素的联合调动,让原本有些单调的音乐欣赏课,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在选材方面,对于有影视剧作品出处的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对于没有具体来源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片段作为背景。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声影结合的欣赏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配上背景的音乐会更显真实,更容易引起倾听者和乐曲本身的共鸣。

二、“闻声起舞”,用肢体语言表现语言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大胆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提升音乐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随着节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动作、摇摆、舞蹈,这些表现都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课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然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在学生与音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鉴于音乐的节奏有快慢之分,声音有强弱之分,音调有高低之分,通过这些极小的细节,学生能够通过倾听感受其中的差别,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课的愉悦学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轻松实现了。

例如,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音乐作品,歌曲用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蒙古歌曲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听到悠扬的旋律之后会闻声摇摆,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与歌曲所传达的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形成了共鸣。

三、听说结合,将音乐欣赏回归到学生本身

音乐欣赏重在内涵,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凝结了各种艺术表达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浓厚情感。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从乐曲本身中收获一定的感受、感悟,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从歌曲中获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赏课绝不能止步于欣赏,在学生结束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将“听”与“说”相结合,实现“听”与“说”的统一,能够鼓励学生“说”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思考。

在学生探讨音乐欣赏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欣赏,如何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感受,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进行更广泛地倾听、欣赏、探索,将音乐欣赏课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逐步实现个人鉴赏能力的提升,感受音乐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积累丰富的音乐鉴赏经验,为将来更高难度的音乐欣赏活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52—01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个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究竟怎样的一堂音乐欣赏课才算成功呢?下面,笔者就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学生“亲其师”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信其道”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往往会因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这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如果每位教师都具有能让学生敬佩、亲近的魅力,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是快乐的。那这种魅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教师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通过亲切的目光、和蔼的态度和由衷的赞扬等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音乐欣赏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音乐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深入感受音乐语言,体会审美意蕴的表现手法和作品蕴涵的情感。如,在欣赏《渔舟唱晚》时,可让学生伴着美妙的古筝声想象“渔舟竟归,由远而近,渔歌四起,互相唱和”的意境。又如,在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傣族姑娘翩翩起舞。

三、合理设计不同课型

教师按照题材、演唱(奏)形式及作品曲式与体裁等设计课型,将异同点明显、易于对比的音乐作品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能使学生深入地感受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主题、风格。

1.以题材为中心设计课型。即以某一题材为中心,将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金色的秋天”这一题材为中心,将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西风的话》及民乐合奏《丰收锣鼓》、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等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器乐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欣赏教学。这种课型主题统一,能使学生通过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作品欣赏,认识和理解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音乐表现手段来表现同一音乐主题的。

2.以演唱(奏)形式为中心设计课型。即将表演形式相同但内容、主题不同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如,以“独唱”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就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男声、女声及童声等形式的独唱曲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主题的独唱音乐作品,从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3.以作品曲式与体裁为中心设计课型。即将同一曲式结构或音乐体裁的音乐作品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如,以“一段体”为中心,或以“进行曲”、“变奏曲”等为中心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了解曲式、体裁等相关音乐知识,同时,还能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形式美。

四、组织编创比赛活动

篇12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普通中学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上好音乐欣赏课。

(1)掌握学生情况,把握欣赏层次。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音乐欣赏应根据学生层次确定。初一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学习,缺乏音乐基础,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因此,在给初一年级上音乐课时,应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音乐课,激发音乐欣赏兴趣。也可以通过组织观看青年歌手大赛、欣赏名曲名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初二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了一定掌握,应结合学生身心变化的特点,适当加大音乐欣赏难度。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初步划分音乐段落,然后教师再总结讲授奏鸣曲式的结构;欣赏《春江花月夜》,可让学生听辨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分辨不同乐器,了解创作手法并背唱主题,等等。初三的学生心智发育已较成熟,音乐知识的掌握也较系统。在音乐的欣赏上可以让学生分辨四声部合唱,了解交响曲、歌剧特点等,并把初中所涉及的音乐欣赏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2)抓好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思路是教师先介绍作曲家生平简历、创作时代背景等,然后再学生欣赏,教师讲解、小结。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流程并不完全被学生接受。因此,首先应重视音乐的导入环节。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作一曲乐章,那么一个精妙的导入就是乐章引人入胜的引子。教学中可采用诗歌、故事、情境画面、生活话题、乐曲主旋律等多种方式导入。如欣赏京剧《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可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故事“楚汉之争”导入,引导学生揣摩虞姬当时的心情,再结合歌词欣赏。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其次是“乐曲的主题”部分,要一改过去学生一边听、教师一边泛泛而谈的做法,在学生欣赏之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稍做讲解,画龙点睛就可,确保学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最后在“乐章的结尾”,教师可以将音乐的情感升华,借此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

(3)灵活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单一的听教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引发学生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由于学生对乐曲创作的年代感到陌生和遥远,如果让学生仅从听觉上理解乐曲的内涵,效果欠佳。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播放全曲时加进视频的剪辑和播放,再现1938年秋冬,抗日部队行至黄河岸边,战士们英勇的身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这样,不需要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就可使学生理解乐曲内涵,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一个。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重视音乐欣赏课,上好音乐欣赏课。用音乐欣赏课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受用一生。

篇13

二、问题引导,以想丰富音乐的内涵

在对音乐进行聆听的同时,还要促进理解。除了进行有感情的范唱、让学生反复聆听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问题的引导来逐步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在音乐的河流中安静地、慢慢地体悟,而带着问题来进行有目的性的联想和倾听,更能帮助学生构建起内心体验的丰富性。带着问题来倾听音乐并在安静欣赏的同时,按照音乐的曲调变化不断地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边听边思考的方式相对于单纯的倾听,更能丰富歌曲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体验也会随着音乐的变调而逐步出现丰富的变化。

三、比对精析,以辨增加对音乐的情感

唯有对比才能更为明晰地凸显出音乐情感、形式、特点、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借助感性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判定。音乐的对比可以选取同类音乐或者不同类别的音乐,比如《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选段的对比,《婚礼》和《葬礼》进行曲的比对。在进行音乐对比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主题进行详细了解,多媒体课件比较适合教师在进行音乐聆听对比时,作为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音乐内容的了解。如此,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学生对主体变奏、主题的解析以及音阶的转换等就不难理解了。此外,按照课件提供的内容及画面,学生对乐曲进行的速度、乐曲如此调配时的情感变化以及力度等方面的转化配合画面来进行对比时,其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为何选用此种情感,就能较为容易地进行感知和判定了。

四、律动入境,以动激发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