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篇1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日益增高的要求,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项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意义

任何一个集体和个人都存在竞争。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随后逐步应用到教育,延伸到更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层面。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把大学生具有的各种能力分为若干个圆,核心竞争力就是将圆叠加后形成的交集。毋庸置疑,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群体立足的宝贵资本。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

1.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等学校也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其中不乏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方面的转变。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多少学子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窘境。归根结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重专业、轻通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现象。尤其是很多年轻的高校教师大都硕士、博士留校,其专业水平多停留在理论科研阶段,缺乏相应实践经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便更加无从谈起。

2.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多年以来,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水平唯一标准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仍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升学、奖助学金评比等过程中的硬件条件。虽然众多高校在不断尝试将德育水平等指标按比例计入学生综合评定成绩,但多年来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仍然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缺乏团队意识等。

3.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足当代大学生为90年代出生,彼时正值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学生思想随社会变革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加之学生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为我独尊的性格特征。在实际学习生活甚至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愿正视或者回避否认自己的缺点,存在过度的自我接受或自我决绝,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和独立性。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方面不愿听从父母安排,另一方面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主动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竞争压力缺乏明确的认知,缺乏自我培养意识。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营销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核心竞争力”能够从企业管理领域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原因之一。大学将“原料”(学生)经过“加工”(教育培养),最终得到“产品”(毕业生),并使其流入到社会之中。产品的“质量”(核心竞争力)的好坏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1.一年级树立专业信念,提高适应能力,完成心理过渡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构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养高尚的大学生。大一的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生的教育及集体活动中,以共性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内在的良好素质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2.二年级强化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做好职业规划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还是专业基础理论,学生需要知晓要想未来有突破、有创新,打好根基是关键。在学习之余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专著,主动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热点,从中找出兴趣切入点进行归纳整理,为高年级的大跨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表现,三年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明确。开放式的大学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或感兴趣的选修课进行深入学习。

4.四年级积极参与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竞争能力毕业前期的生产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为学生步入职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学生作为工作主线,对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夏菲,徐季丹.论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19.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37-138.

篇2

一、背景分析

1977年冬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越来越多渴望获得知识的人才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政策带动之下,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1999年开始,各大高校相继扩招,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质量问题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中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增强自身的本领,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才可以担负起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才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核心竞争力的起源

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德拉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从此核心竞争力概念广泛运用在管理学中,标志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建立。

武向荣和赖德胜2002年在《教育研究》发表《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中,才把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学领域,到现在只有十余载的历史。

教育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的界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整体应用到教育上可以定义为通过学习如何获得信息,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有用的、可评估的、实用的、有序的结构化的信息)并把这个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途径来促进了人们能力的发展(Stewart 1999)”。很多学者又把“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笼统等于“就业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等于有其道理,但是也欠妥当,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和自己的兴趣爱好。

三、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兴趣爱好、诚信品格、吃苦耐劳等为一体的综合体。

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围绕自己所学的专业为核心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不断的去专研,精益求精,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努力专研,花更多的时间,寻求专业知识之外的附加值,在生活和职场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深。

表1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含义

诚信

品格 吃苦

耐劳 团队

精神 创新

精神 专业

知识 兴趣

爱好 人际

交往

研究生 7.15% 4.22% 15.11% 28.37% 20.42% 9.6% 15.13%

本科生 5.34% 4.57% 13.72% 29.5% 21.15% 11.64% 14.08%

专科生 5.17% 3.62% 16.55% 30.45% 22.18% 7.98% 14.05%

(一)自己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具有系统化的相对稳定的知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具体指:自己所学的专业,这一门专业所包括的核心知识体系。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都有相应的专业,不论自己是否喜欢,不论前景是否光明,高校既然开设这门专业,教育部既然承认这门学科,必然有其可取和存在之处。每一门专业在国内外都有知名专家、学者,自己是否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呢?当大学生把自己专业学到很精通出类拔萃的时候,还愁在社会上不能立足吗?社会的竞争是如此的激烈,如果没有好好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淘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

(二)自己的兴趣爱好

自己的兴趣爱好是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加值。笔者所指的兴趣爱好是:不仅仅自己喜欢,同时在喜欢的基础之上,付之于行动实践,达到出类拔萃足以谋生的程度。不仅仅是体育运动,更多的是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技能,比如说:计算机网络、动漫设计、文学写作、口才演讲、小语种等等。在专业知识和竞争者不分高低的时候,自己的兴趣爱好附加值就成了加权的砝码,也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四、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表2 《课题组于2014年3月对成都部分高校大学生核心

竞争力调查问卷》

――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管理

自己 参加

实践 学习

创新 交往

表达 明礼

诚信 吃苦

耐劳 其他外

部因素

研究生 15.67% 17.55% 19.79% 14.21% 12.32% 15.17% 5.29%

本科生 8.72% 16.34% 21.45% 15.37% 13.18% 16.72% 8.22%

专科生 9.28% 16.31% 20.74% 13.95% 15.21% 12.36% 12.15%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主要以学习创新为主,兼顾管理自己、参加实践、吃苦耐劳、交往表达、明礼诚信、其他外部因素等综合素质。主要是约束自身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最主要是靠自己本身,但是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社会大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父母、高校老师、社会环境等。

(一)自身努力

思想上准备好,行动上实践,精神上吃苦耐劳。一个人首先得自信,假如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那么,还有谁敢相信你呢?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人才,可以学好专业方面的知识。自主的去学习,学会学习,培养自学能力,时时刻刻更新知识,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知识,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学习肯定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学会吃苦耐劳,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要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解决困难的自信,面对困难毫不退缩。

(二)家庭父母

拥有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才可以保障孩子有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家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幼小心灵是否健康的成长,影响全家人的幸福指数。在和谐美满的大家庭之中,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可以勉强苦逼孩子意愿,适当的积极促进中鼓励让孩子专研自己兴趣爱好。孩子进入高校后,充分给予选择喜欢专业就读的权利,并且帮助孩子制定计划目标、职业规划。这些,才是开明的父母应做最好的抉择,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三)高校老师

辅导老师,应做到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避免学生走弯路和邪路;解决好学生日常生活问题,让孩子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习之中去;组织一些专业性很强又有意义的团体活动,让学生放松心情的同时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专业任课老师,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课堂上尽量生动有趣,不空洞乏味,让学生有意愿和冲动想听你授课;对课堂认真负责不可以只图完成任务,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和建议;课后与学生多一些交流,尽量可能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整个课程下来应该认真反思和总结,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达到精益求精。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寝室或者社会上,都应该具有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曾经网络流传了两张凌晨4点哈弗大学图书馆大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影起了社会特别是中国高校的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不好好学习知识能行吗?哈弗大学并不是神,有的是学习氛围、有的是刻苦努力学习的学子们、有的是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的是一种证明和象征。餐厅、医院、寝室、广场等等都应该成为学习的场所,拥有一股学习的风气和氛围。

五、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在茫茫人海之中,被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次次的淘汰,最后自己失去信心、斗志,导致埋怨社会的不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就是这样的道理。大学生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自己、父母、高校、社会都有积极作用。

(一)对自己

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掌上明珠,对父母依赖性较强,自我意识比较欠缺。培养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可以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比竞争对手适应环境更快,可以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奠定基础,拓宽视野锐意进取,增强了面对社会竞争的实力。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学生,往往可以脱颖而出,迅速把握好发展机会,甚至创造发展机会。否则,即便拥有机会,也无法把握,只会处在面临淘汰和被动选择接受的尴尬地位。

(二)对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作为人上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少受一些磨难和悲伤。大学生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好自己,可以让父母少一份忧愁和担心,让父母安心放心。父母开心、安心、放心,身体健康长寿,让大学生也少一些顾虑,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这种良性循环、一箭双雕的事情是积极可取的。

(三)对高校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增强,不仅仅大学生可以提升综合能力,加大就业砝码,也可以促使高校竞争力的提升,提高高校的声誉,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通过口碑相传,高校影响力的扩大,学生生源和质量、竞争的师资力量、招聘的企事业单位都会源源不断的走进高校。

(四)对社会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促进了大学生的和谐就业,有利于推动劳动力转型、科技的创新,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高素质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可以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高回报,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增强,可以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利于综合国力增强。

六、结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的是坚持不懈。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环境之下,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走的更加的长远。

参考文献

[1] 陈树冬,张佳.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J].管理学刊,2011(01).

[2] 宁晓明.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

[3] 林长远.浅谈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科技信息,2010(12).

篇3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状况及就业大形势的影响

在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而相应的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速却相对较缓,对大学生的供求比例不均衡。据有关报告指出,武汉每年有25万名高校毕业生,再加上其他就业人员,每年需就业的劳动人口达30万人以上。不过,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有15万个左右,再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加起来也不超过20万个,这意味着尚有近10万人面临着“无工可做”的问题。武汉地区是我国高校数量相对较多的地方,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全国的大学生也都面临这一问题,大学生必须正确面对这一社会现象。

(二)部分提供就业岗位的公司或机构设置“高门槛”

在我们采访公司的过程中,部分公司明确要求应聘者必须为一本院校学生,或“211”大学毕业生;或因为毕业院校的差异给予应聘者不同的平台,这些给二本院校大学生的求职就业增添了一定的难度。我们对用人单位与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如下:

结果显示:部分公司,特别是国营企业,学历对求职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甚至对于大学生就业后在公司的发展平台都有一定的影响。

用人单位除了设置高门槛,还存在性别区分录用的现象。据调查,四川大学理工科研究生就业情况依然良好,文科研究生就业情况就很不令人满意,很多人无法像往届毕业生那样留在成都,而是签到了一些地市级的学校。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科研究生多为女生,而用人单位却设置了不招女员工的制度,造成部分女生就业困难。

(三)二本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择业取向的问题

通过对多所二本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我们发现,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善于发现自身优势与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综合素质不强,进而没有成为用人单位满意的专业化人才,综合性人才;另一方面,在择业时,大学生易一味跟进社会潮流,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没有把就业与承担社会责任相联系,属于自己的就业面就人为地变窄了。

(四)二本院校培养大学生需进一步改善

二本院校在许多方面较一本院校是有明显劣势的,如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另外,我们对武汉工业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襄樊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江汉大学、襄樊学院等十二所二本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课堂教育使他们得到最大的收获,因而二本院校培养大学生方法应该有所改善。教学方法趋同是不恰当的,但往往二本院校培养学生特色化教育不强;国外评价中国大学“窄进宽出”,大学在管理学生的许多方面上松紧度存在问题,使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没有形成自我沉淀的思想与习惯。如今,许多高校设置了创新学分制度,规定大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创新学分才能顺利毕业,这是大学教育的一项有利改革。高职教育在招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规模扩张过快与内涵发展滞后、就业压力增大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的双重矛盾。显然,这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二本院校大学生自身素质现状分析

(一)二本院校大学生容易存在的缺陷

1、专业技能不强

我们的调查显示,仅有14%的大学生认为过硬的专业知识可以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部分大学生由于专业选择不慎,或是在大学时期没能把专业知识学精,只注重书本知识,没有结合社会实践将专业知识学成一种技能,因而在就业竞争中显得专业优势不明显。我国2010年颁布的《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求职就业必须重视的因素。

2、综合素质不高

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容易忽视的内容,部分大学生在大学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树立集体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而显得综合素质不强。我们的调查显示,6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求职失败的原因在于综合素质不强。

3、没有形成自身特色优势,缺乏核心竞争力

部分大学生不善于总结自身优势与兴趣,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别人短期无法复制的优势,在当今高校毕业生增多,供职单位对人才要求提高的情况下,无法吸引供职单位的眼球,这确实是广大求职者的硬伤。要想铸就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正确评估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要得到一个真正想要的人生,就要设定你真正想要的目标。

(二)二本院校大学生的优势

1、危机意识强

二本大学生能够很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与一本院校学生在学历和某些可利用资源方面的差距,因而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都能意识到要主动去塑造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28%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为求职做准备,27%的大学生选择积极拓展知识面为求职做准备。

2、社会实践机会多

由于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在教育方式上的某些区别,大部分二本院校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二本院校大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各种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未来就业的抗压能力也更强。

三、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通过对大四学长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另外,在对二本院校部分老师的采访中,结合在采访部分企业及社会机构所了解的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将培养二本院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总结如下:

(一)对二本院校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明确自身特色与优势,把握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尽早制定人生规划,大学四年强化自身优势,培养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注重社会实践,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实习,保证课堂所学能运用实际以及自身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大学要学会与人相处,树立集体意识,塑造优良品质。

3、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专业化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考研需提前准备,基础科目要扎实,特别是英语,这样以后的选择面会更多;同时,决定考研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家庭条件较好,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出国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4、择业时,要把其看作是相互选择的过程,结合自身的优势、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看准就业前景;保持社会责任感,要将就业与为社会服务相结合,会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二)对二本院校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1、要进行特色化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优势与兴趣,挖掘学生潜力;要将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如王牌专业或强化的领域,赋予学生,使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同大学生紧密结合起来。

2、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要设计、组织更多校园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塑造大学生优良品质;与企业或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实验基地,促进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的交流,给予大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的机会,做好学校与社会的过渡桥梁。

3、保证优良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合理安排专业课程,适当安排专业练习;开设面试礼仪及面试技巧课程,提前让学生感受企业面试流程及大致要求。

4、增加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

多开展跨校之间的活动,以便于大学生学术交流,资源共享,既能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信息,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拓展大学生的交友面。

总的说来,二本院校大学生要在职场上获得胜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做到的,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结合所有可以挖掘的优势应对那些不能改变的劣势,通过强有力的自我管理以及执行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寻找适合自己施展才能的工作岗位。同时,大学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要积极主动地寻找机会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杨晶,彭燕娥.武汉2011年就业形势分析 每年近十万人待岗.荆楚网:楚天金报, 2011.

[2]大学生求职深度观察.南方周末,2007.

篇4

一、河南省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河南的经济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就业人口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由于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未巩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增长相对不足,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自己的毕业生。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体系构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经济学的观点,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作用的理论成果。对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套用经济学的核心竞争力观点,可理解为: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整合和内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自身特定价值和不易被人模仿、学习和替代的能力,因此能够在就业竞争中战胜对手,即使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就业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核心能力是综合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途径上也涉及到多个培养主题,包括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

基于个人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键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资源平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关键,他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再高的才华都将是昙花一现。

(2)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除了完善人格,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学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关系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要不断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课堂的学习外,还要加强自学,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

(二)基于学校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主体,是人才培养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上承担着重要角色。

(1)加强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平台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出发,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将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相结合;二是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重点讲解、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课堂授课方式,创造和谐生动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改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就业软实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基于家庭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但家庭教育却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培养和提高方面,如忠诚、主动、沟通、执行等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家庭的启蒙和跟进教育作用。家长一定要摈弃考上大学等于人生成功和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做到群体教育与个体交相结合,现有教育模式都是群体教育,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把握每个学生思想动态。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使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每一过程都比较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其次,要调整职业规划理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就学”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念,在初中就要开始引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

(4)基于政府和社会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运作的指导者,规则的制定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小政府大社会发展趋势下,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人不容忽视。

总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方联动、紧密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各主体积极因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2013.05

[2]王建国.高校学生司司长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篇5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地方高校不同于国家重点高校,在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上,主要是以地方性和行业性为主导,并根据地方经济建设需求调整学科结构,分设专业,以培养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为主,重在地方性;在性质上,以专业为主线,突出强调专门性;在类型上,以应用型为主体,突出强调实践性;在层次上,以本科为主流,强调并突出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实践性为主载,突出强调创造性。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也不同于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首先是生源质量起点不同。考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分数都很高,由于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力、勤奋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上的差距。二是学习环境不同。重点高校大都有着优越独特的物质文化、清新幽雅的环境文化、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等,这对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均有着潜移默化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而地方高校则逊色不少。三是所占经费不同。国家对重点高校的经费投入大,而地方高校则远远赶不上。经费对于高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四是实际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不同。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实际影响力要比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大,社会对重点高校的大学生认可度要高。五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1]

惟其如此,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学校设置实施具有自身鲜明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条件下,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通过学校有的放矢地培养和自身顽强拼搏努力,所获得并具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且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财富或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并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指在四年学习期间,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并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人格力、修养力、语言表达力、社会交际力、知识力、智慧力、实践力、创造力”等特殊能力。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篇6

一、高校应为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创建平台

知识产权虽然在国外发展已久,但在我国仍为新兴行业,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培养更多合格的、为社会所急需的知识产权人才,是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落实国家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任务。当前,全国高校试办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以浙江省内的中国计量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四所高校为例,虽然四者在在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设置上各有特色,但均强调具有一定理工科背景,熟悉法律、管理、经济、外语等多学科知识的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上具有共性,力求使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既实现个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发展要求和价值目标,又能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此,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加强几个平台建设。

1.培养方案及课程改革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管理类、经济类、理工科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储备,对于提高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在未来就业领域中的技术能力、管理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从当前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的就业从业情况调查来看,政府机关、法院等单位以及知识产权教学科研岗位工作人数有限,并非就业从业的主渠道,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将会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愈来愈主要的就业从业选择。有理工科技术背景,熟悉经济运行规则,具备较强管理、外语等实务能力的专利工程师、专利律师、知识产权专员等人才必将受企业欢迎。

据此,高校在制定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时,应积极邀请政府机关、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共同研讨,做更深入的拓展和实践,在符合专业特性的前提下,制定既适合本科生发展特点,又能切实缩小人才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的同时,获得个人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持续发展。由于知识产权的日新月异性,人才培养方案也应根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新要求,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同时,法学院或知识产权学院在基础法学、知识产权类课程授课基础之上,应积极思考推进课程结构的改革,联系参与探讨校内和校际知识产权教育相关课程互选模式探索,力求达到校内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满足学生多种知识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复合寻求可行途径。

2.师资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知识产权师资的构成上,高校应力求突破单一法学院师资的局限,通过建立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依托国家、省市知识产权局、科技局,整合政府机关知识产权实务部门、中介机构、企业的社会师资,从中择优选聘一些业务优秀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导师,不定期与师生互动交流,开展教研活动,举行讲座,为学生模拟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将前沿知识产权政策、理论与案例应用于教学,增进学生实务分析能力,加强合作的同时,弥补高校知识产权师资单一化的缺陷。

目前,我省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日益加强,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接触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沿信息,与国外律师交流知识产权保护案例,都是积极有益的做法,这有利于拓宽专业教师视野,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教学实践效果。此外,联系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律所合作办学,选派优秀学生开展交换学习、短期研修、暑期见习、企业实践,则同样有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在互通有无、加强交流的同时,培养更具国际化视野、熟知知识产权业务、具有较高实践技能、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实践创新平台建设。通过与知识产权局、专利或商标事务所、律所、法院和企业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一线,在实践导师指导下,接触多岗位工作锻炼,了解、熟悉知识产权对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学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创造、实施、管理,积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设计、运行经验;到法院实习,研究分析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的法律适用;到专利事务所实习,探索知识产权实务处理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这都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探索开展校企合作,与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旺盛的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同时缩短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入职适应期,为企业减低用人成本。当然,也可邀请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是专利机构的专利人等来校开展讲座、交流,进行实务操作指导。

此外,高校应加大知识产权教育及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学生科技专项经费用于鼓励校内师生开展创新活动,如学生课外科技、专利申请、技术转化等;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库、专利信息检索咨询室等,为学生实践创新拓展渠道。

4.知识产权文化平台建设。高校是知识产权的生产者、创造者、实施者、管理者和保护者,高校应为知识产权文化的建设推广构建广阔的平台。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政策的宣传贯彻,帮助师生对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内容及意义的了解,促进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通过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深入推广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的教育普及;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发明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学生知识产权创新能力;通过开展知识产权特色团学活动,培育知识产权推广所需环境氛围;通过开展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就业从业跟踪调查,了解其就业渠道和从业情况,以建立合理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开展校企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帮助师生建立积极的知识产权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断推进诚信守法、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实践创新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构建。

二、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和实践

根据北大知识产权学院的一项调查,企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占其人才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正日益增强,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需求正逐渐扩大。有技术、知法律、懂经营管理、会外语的实用性人才是他们所需的。如何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以备在激烈的从业竞争中胜出,是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需要在自我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1.立德知理是前提,即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心系国家建设与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明理诚信的素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社会的树立、知识产权内容的宣传普及和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技能的培养,对一个国家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受多元思想和文化的冲击,在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对人才要求等关系上,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在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充分关注基本道德素质和能力的养成,这也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前提所在。通过对迷茫、功利、自私、漠视、脆弱等思想、信念和为人处事方面消极因素的克服,做一个有道德、讲诚信、有能力服务社会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

同时,作为一名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在国家知识产权发展中树立主人翁意识,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社会科技发展动向,知悉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学习知识产权知识与实务技能。在国家对知识产权日益重视、知识产权对国际竞争日益重要的大背景中,思考和重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引导自我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重新设计个人发展规划,使个人的奋斗和发展与知识产权发展的时代特征,与国家知识产权发展的价值追求紧密结合,立志在国家知识产权普及、推广、应用和发展过程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从而促进自我更好更快的成长成才。

2.修业实践是关键,既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应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成为一个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就业从业后较快独挡一面的开展工作积累经验。专业知识的复合程度是知识产权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直接影响学生从业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想成为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个行家,首先必须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掌握基本的法律和知识产权方面相关知识,学会开展专利文献检索、阅读、撰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通过修习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理工科类专业知识,了解相关领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技术,通晓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经济管理制度,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客户交流和文件起草,自如应对复杂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效复合。

由于知识产权较强的实践性,专业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以外,必须不断实践。通过参加案例教学、模拟审判、法律诊所等实践活动,培养系统、全面的思考、分析和演绎能力;到知识产权局、专利或商标事务所、律所、法院和企业中寻求实践机会,参与知识产权实际工作岗位内容,熟悉检索、阅读、撰写等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分析整合能力、计算机处理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重要素质,为今后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管理、执法司法等工作积累经验。

篇7

【作者简介】 刘运显,武汉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2-0007-02

一、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

优良的学风,既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也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积淀、教学传统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一般意义上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

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基础,是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由德商、智商和情商三部分构成,德商反映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灵魂;智商反映了大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情商反映了大学生了解和管理自身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在开展学风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学风建设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智商,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情商和德商,总之,学风建设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制定科学的学风建设评价体系,引导学风建设良性发展

1. 制定科学的优良学风集体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体系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风向标,为加强和引导学风建设,我校制定了《武汉科技大学优良学风集体评选暂行条例》,优良学风集体包括优良学风学院、优良学风单项奖和优良学风班级。优良学风学院的评选指标包括优良学风班级比例、研究生录取率、就业率、学生预警率(指必修课程不及格超过12个学分的学生数量占学生总数的比率)、预警学生转化率、第二课堂等六个方面(第二课堂由校团委制定更为详细的指标体系,包括组织建设、社会实践、科技活动、人文讲座、宣传报道等方面);优良学风单项奖指没有获得优良学风学院称号但在某一项指标上成绩突出的学院;优良学风班级的评选包括班级学生奖学金获奖比例、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学生不及格率、学生预警率、预警学生转化率、申请入党学生比例和发展入党学生比例等指标,优良学风班级还设置了第二课堂成绩突出、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突出和英语四六级成绩

突出等破格条件。

2. 完善科学的优良学风集体评价方法

在多年的学风建设实践中,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优良学风集体评价方法,使优良学风集体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譬如在优良学风班级评选中,关于班级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我们改革了原来的单一固定的评价指标,改为根据各个专业的班级数量划定不同比例,这样更加符合实际。在优良学风学院评选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将各项指标分A、B、C三个档次的做法,而是按照各学院指标得分高低进行全校排序,其中优良学风班级比例、研究生录取率、就业率、预警学生转化率、第二课堂为正向指标,学生预警率为反向指标,把各学院每项指标的排序得分进行相加,分值越高者总体排名越低,这就使优良学风学院的评价更加精细化。

三、完善学风建设制度保障,推动学风建设全面展开

1. 不断完善学风制度建设

为加强学风建设,我校制订了《优良学风集体评选暂行条例》《学生学籍预警制度管理办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条例》等文件。这些学风制度的出台,明确了学风建设的目标方向,强化了学风建设领导机制,保障了学风建设的经费来源,优化了学风建设组织机构,加强了学风建设的队伍保障,为学风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与人力基础。

2. 不断完善教风制度建设

学风建设需要教风建设的带动,为加强教风建设,我校制定了《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教学督导员工作条例》《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本科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使得学风与教风互动建设,学风建设工作更加保障有力。

四、营造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形成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

1. 三心理念育学风

学校倡导要用“爱心、信心、耐心”理念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学习困难、家庭贫困、心理困惑的“三困”学生从各方面进行关怀帮助。学校建立了学生学籍预警制度,对学籍预警学生通过学生党员“一帮一”制度、专业教师谈话制度、辅导员联系家长制度等帮助他们,使他们尽快脱离预警队伍。

2. 宣传表彰扬学风

学校每学年度评选一次优良学风集体,对获得优良学风班级、优良学风单项奖、优良学风学院进行奖励。每年召开全校学风建设表彰大会,并且把学风建设表彰大会作为学校学生工作最高规格的表彰活动,各学院党政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学风建设,把能够获得优良学风学院作为学生工作的最高荣誉。

3. 队伍建设保学风

学校建有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学风建设工作,要求各学院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学风建设工作。我校大力推动辅导员“两个深入”(深入课堂、深入寝室)活动,建立辅导员听课制度和查寝制度,学校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工作考核,考核内容加大了对辅导员“两个深入”和学风建设成效的考核比重,督促辅导员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学校也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年设立班主任建设专项经费,提高班主任的待遇,在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方面向班主任倾斜;为进一步推动班主任工作,学校鼓励知名教授、学院领导兼职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学术影响力和管理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学校还高度重视教学督导员队伍建设,为教学督导员提供更好的条件保障,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员工作会议,加强教风建设与师德建设,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4. 第二课堂促学风

学校共青团系统通过大力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与动手实践能力。近年来学校建立了20多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每年设立60万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推动学生加强科学研究,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蓬勃开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5. 活动开展推学风

篇8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从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分析,认为其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培养以及自身努力后,获得的各项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并通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具有突出性、独特性、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的统称。

构建和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帮助大学生顺利,更或是满意就业,也是各高校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就业工作,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保证。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后掌握的各种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来走出就业难的困境,这就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其它相关专业为辅助的专业链,并时刻关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时预测、调整和补充新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还应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根据市场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通过专业类的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招聘到不仅专业能力强,而且素质全面(包括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等等)的大学毕业生。因此,高校须竭力优化育人环境,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氛围浓厚、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环境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协作配合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等。高校的教学、学生管理部门以及团委应当相互配合,让第二课堂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并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活动纳入学分管理,实现素质教育活动与学分互换,使学生兴趣、能力、特长与所学专业更好的匹配,从而增加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全面化和多样化。此外,高校还可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例如:将目前现代企业常用“5S管理”模式(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的接触并感受到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3.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开辟多种渠道,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往往希望尽可能少的在新员工培训上进行投入,因此在招聘的过程中,就较为重视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而这恰恰是目前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最为缺失的。为此,高校应多途径、多方面、多层次的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扮演好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此过程中,高校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的实习要求,也可丰富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还能为学生假期实习提供岗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鼓励并帮助学生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奉献精神,锤炼优秀的意志品质,这些也正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较为重视的。

4.以就业指导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学生求职能力

(1)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和心理辅导

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有助于学生认清现实和自我,摆正就业心态,正确的进行就业定位。而适时的开展毕业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将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及时调整就业过程中的不良思想,正确对待得失,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2)确保国家政策和就业信息的传达

高校应通过校园就业网站等就业工作宣传平台,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劳动法规、医疗保险和人事制度等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从而避免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出现的各种法律纠纷和劳动保障问题。此外,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如人才市场、各种传媒的招聘广告,以及校企合作单位等,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加以汇总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推荐给学生。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和设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激励学生围绕自身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进程,并不断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努力奋斗,这对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重视求职技能指导

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做好各种就业准备工作,了解求职的程序,以及面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服装、谈吐、姿势等礼仪。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学会更好的介绍和推荐自己,以提高用人单位的注意。

(5)培养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

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下,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邀请优秀的创业代表及有关专家来校讲座,或通过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和操作的平台,努力使创业教育成为学校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新渠道。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高校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并不断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昭,杨凯,杨健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篇9

一、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念——逻辑分析

依逻辑学上的定义规则,要给概念下定义首先要确定被定义概念从属于哪一个邻近的属概念,然后找出被定义概念与共同的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在反映对象上的差别,即种差,将种差加上属概念就构成定义概念。

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发现其邻近的属概念是能力,《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对能力的解释为:“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遴析出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共同属概念下的两个种概念:就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弄清这两个概念的确切内涵才能比较出它们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差别,即种差,从而对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定义。

(一)就业能力

不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理解并不相同,国外学者Hillage&Pollard将就业能力与学生的工作能力相联系,与学生得到岗位(任何岗位)的能力相联系,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能力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资本的存量;运用和部署这些资本的方法;对潜在雇主展示资本的能力;个人的运作空间,如劳动力市场、个人环境等。Brown则从强调地方、国家和国际劳动力市场是毕业学生就业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出发,认为就业能力是寻找和维持不同就业的相对机会。而Little将就业能力看成是一个与个人特点相关的绝对维度,认为就业能力是“促使个人更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地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的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征”。

国内学者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问,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陶爱祥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寻找到满意的工作、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调整自己胜任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张丽华将就业能力区分为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几个方面,并发现就业能力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国外学者主要从综合的、个人展示的、个人必要特点这三个视角对就业能力进行各自定义,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的定义比较零散与随意,多就就业能力谈就业能力,视野欠宽,研究不深。笔者比较认同Hillage&Pollard的定义,这是因为:首先,就业能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包括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中的能力,其概念的外延比核心技能和关键技能宽泛。其次,就业能力是多维度概念,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个人属性。再次,毕业生需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但这只是最基本的前提,还需要有恰当的方法和能力向雇主展示,即需要可转化技能(transferableskills)和能力。最后,个人需要运作空间也说明“英雄需要有用武之地”,这也与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状况、甚至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相比较,区别在于:

第一,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范围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于已知变化的过去性和现在性而以未来性进行表达的能力。具体来讲,所考察对象竞争力现在达到的水平可以衡量它现在之前的竞争力。就业能力是能力的现在式,着眼于现在能力达到的水平。竞争力也是现在式,它不仅着眼于能力的现在,也着眼于能力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发展趋势;就业能力一般着眼整体,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着眼于整体,也可以不考虑规模因素。如果用直线来形容两者的话,竞争力是一条两端无限延展的直线,分别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就业能力则是一条线段,其两个端点分别为过去和未来与现在的临界点。

第二,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比较性。单独对象的竞争力评价体现不了竞争,因而没有意义。竞争能力要在一组竞争群体的竞争中,通过比较来体现。而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得就业、维持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呈现的是能力的绝对维度,不必然进行比较。

第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或称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相比,它关注的不是学生现有的外在于自身的静态的能力,而是基于市场竞争条件下学生独有的、别人不易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强调独特性与持续性的结合才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元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Hame1)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梅雅(M.H.Meyer)和乌特巴克(M.Utterback)认为,核心竞争力特指企业价值活动各环节所蕴涵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如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等。这些能力往往直接映射为企业在产品系列创新、新产品上市推广、对广泛资源的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独特能力。

奎因(Quinn)、道赖(Doorley)和帕克特(Paqu—ette,1990)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企业核心产品与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由于产品与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中所积累的、独特的企业专长 (历史性的难以仿效的知识集合)。

核心竞争力理论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但至少我们可以知道,核心竞争力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竞争优势之源是什么,即什么带来了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之“源”是通过什么样方式表现出来的,即“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如何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即要回答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问题”。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属于个人核心竞争力范畴,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区域、企业等宏观领域,两者有着一定的理论渊源关系却又有所区别。

(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根据定义公式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本文把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大学生能力系统中起主导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并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的并不易被人模仿的一种综合性能力。它处于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层。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过对比得出的结果,没有一般性的就业能力就没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能力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能为大学生带来核心价值和持续竞争的优势。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包括个人品质及其价值观等。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如下显著特征:核心价值性、独特性、发展性和综合性。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能力、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需要辨明的两个问题

为了准确地把握看起来简单而实质内涵较深邃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我们还应进一步搞清以下两个问题。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否等于一技之长

1.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等于一技之长

潘汉尔德和哈默指出:“培育核心能力并不意味着在研究和发展上超过竞争对手。”l9这说明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不能等价。有一技之长对于毕业生就业竞争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有了独特的技术专长并不能保证大学生必然能够成功并维持长期的竞争优势。举一个例子,A、B两位毕业生同时应聘到C企业,由于A同学持有某技术证书很快受到重用,而B同学只能从最底层做起。但由于A同学个性孤傲,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目中无人,常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工作,且不时有跳槽情绪,导致上司、同事怨声载道,而B同学则自知不足,好学多问,踏实刻苦,待人亲切,主动承担任务且能很好完成,并很快考取了技术证书,因此广受赞誉,A、B两人的未来发展孰优孰劣不言而喻。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笔者想要说明的是,就业竞争不仅仅是技能的竞争,更是综合能力的竞争。

2.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关系

就业核心竞争力不等于技术专长,并不意味着技术专长不重要,相反拥有核心技能是毕业生就业时一块分量十足的敲门砖。那么核心技能在就业核心竞争力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它与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们将就业核心竞争力定位为大学生获取岗位、维持就业和必要时重新就业的核心能力,不仅是突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未来取向和发展性,还强调了它不是一种普遍共有的基础能力,而是一种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术语,意义广泛,缺乏作为可操作方面的明确性和准确性。正如Hillage和Pollard所认为的那样:“对于个人来说,拥有雇主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对于进入劳动力市场和释放潜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能够利用资本、营销资本和销售资本。

鉴于各学者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解释都明确强调了个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相关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运用在胜任能力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KSAOs(Knowledge,Skills,Abilities。OtherChara—cteristics)框架来分析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许多研究证明,就业技能是工作要求的可转化的技能组合,也表示了必要的功能和知识、技能、态度,是核心范畴。。因此,知识、技能和能力及态度、个性等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共同核心,也就是说,KSAOs是两个概念的核心基础,其中Os是比较复杂的,主要包括:动机、态度、积极性等特质。谢晋宇认为以,用Os来概括是一种不精确的概括,应以中介变量(InterveningVariables)来进行概括,因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变化是我们平常很难观察到的,其变化常常需要以一系列的中介因素为媒介来发挥作用,只有在KSAs变化引起了动机、态度和积极性等发生变化时,通过这些中介变量的作用,KSAs变化才能导致行为(Behaviors)变化,而行为变化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应将KSAOs模型发展成为KSAIBs模型。笔者深以为然。

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他们的KSAs变化是看不到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看到的学生行为,往往是在极短时间里的第一印象,这些行为(包括外貌、言谈、礼仪等)是他们平时KSAIs积累的结果,也是他们表现自己KSAIs最重要的载体。企业根据大学生的行为决定是否录用他们。因此,我们以KSAIBs模型来连接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这两个概念(见表1)。

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为一种胜任能力,即KSAIs,其外显形式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即B。就业行为又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简历的撰写、资料和信息的收集、与相关人物的联系与沟通、形象包装、面试演练等;二是应聘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衣着打扮、面试礼仪、语言表达等等,这是最重要的方面;三是应聘过后的表现,如对失败的总结或积极寻求另一个机会等。这些行为中有一部分是KSAs决定的,但有更大部分是由(态度、动机和积极性)决定的。许多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但由于缺乏运用和部署这些储备的技能从而不能对潜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KSAs,也就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与空间。这些都是由中介因素影响的、决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技能。

(二)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在KSAIBs模型中,价值观属于中介因素,连接知识、能力与外显求职行为,是就业核心竞争力与核心技能的共同核心。

1.什么是核心就业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

核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的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是大学生对“真实”(rea1)就业过程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所依据的一系列准则,包括对职业类型、职业价值、薪酬、就业地点的看法或态度,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如果说职业理想或目标是解决方向的问题,那么核心就业价值观则是行为模式的具体指导原则。

2.核心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的第一竞争力

核心价值观虽不能被看到和触摸到,但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却能渗透进就业竞争力的各方各面,成为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并成为核心能力的发出者和指挥者。核心价值观不具有强制力,但当其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进入无意识,进而形成内在的、左右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理念决定行为,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竞争优势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只有保持正确的、不断创新的就业理念,大学生才可能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篇10

引言

就业教育指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指导课程,在学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各种工作危机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参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作为重点的教学课程,针对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和研究,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建议,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经验,使他们能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体会到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中去,能够针对自身的不足积极进行学习,使自己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适应市场的发展。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分析

所谓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学生在就业以及维持就业方面的优势,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学术界针对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提法还有所欠缺,没有完善的体系。但是有一点是能够明确的那就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要素,是其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优势所在,所以说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在这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第一,特色性。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种特有的,具有个性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学校优势以及教育两个方面共同作用才能够形成,它很难被其他人所模仿,是学生特有的一种就业优势,能够帮助学生在众多的就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第二,长期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学生的个人素质,后天的培养都是重要的因素,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化,持久性的过程,即便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但也完全会因为后天不努力而消失殆尽,所以说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

第三,发展性。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虽然与先天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却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进行完善和发展的,经过学校中不断磨练,学习,学生的这些能力会逐渐提高,能够更好的认清社会现实,职业素养,进而更加适应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教育的思路

1. 普及职业规划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首先高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从目前我国在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方面的趋势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依旧具有相对科学以及规范的教学,但是教师依旧需要多加关注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能力等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奋斗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建立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环境评价以及职业定位等方面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这些内容上需要基于学生说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使其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与优势,这样才能够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还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理想与目标,并为这些理想和目标制定计划,进行筹谋,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大学仅仅是他们人生学习的一个小站,职业生涯则是他们长久为之奋斗的地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深入了解社会、增强职业信心,并有效利用大学时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逐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效扩大实现自我的机会。

2. 强化就业技能教育

对于当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技能是其核心竞争力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和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较来说,就业技能教育需要采用更加具体化,灵活化的教育方式,教师必须要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在就业指导教育方式与手段上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在当今形势下,学生就业技能的强化,是学生实现就业,实现自我的关键所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学科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确定意向,力争实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再者,学校还可以根据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类或个别指导,比如心理辅导、面试辅导、书写求职书信或收集就业信息等辅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各种具体的就业障碍,迅速提高就业技能。

3. 开展创业素质教育

从目前的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现状来看,其中素质教育已经被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学生创业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并针对学生在拓展事业、创新业绩出发,让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提升创业品质与能力进行了积极的培养与关注,开展创业素质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他们一旦创业成功,还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创业教育正在成为高等学校当前和今后长期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战略性举措。

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越来越艰巨,正是因为知识型人才的饱和,使得市场对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大学生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想要实现自我的价值,给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首先就需要从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入手,全面掌握市场的就业形势与自己的优势,劣势,积极配合就业教育的目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能训练等等,从而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积累与提升,更加符合新时期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1

1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把“企业组织中集体学习能力,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能的能力”定义为企业核心竞争力。[1]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大学生经过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形成的具有个性特征、稳定的个人就业竞争力,这种能力是别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即使模仿也很难超越的一种就业技能。因此它也是大学生在就业优势上“提价”最关键的“筹码”。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专业学习要素、实践能力要素、人际交往要素、自我提升要素以及创新要素等。其中,专业学习要素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这是核心竞争力的中心。实践能力要素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和熟练程度,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人际交往要素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助推作用。而自我提升要素则主要是对已有技能的巩固和对新技能的获取,从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能力。创新能力要素则是指学生的一种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子,它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心智要素。

2 制约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2.1 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滑

我国自1999年5月教育部宣布扩招以来,学校的学生规模大幅度上升。尽管中间过程也有放缓的要求,但整体上的人数始终处于上升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教学场所等重要的教育资源并没有同步前进,总体上看,生均教育资源越来越少,导致教育质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

2.2 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矛盾明显

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非均衡状态。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所以相应的就业待遇自然也相距甚远。像东部沿海城市和西部城市就业待遇,港澳和内陆的就业待遇差距明显。因此他们对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平衡,多的扎堆,少的没有,导致人才结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供求关系的巨大影响,我们的人才供给明显大于需求数量,这必然导致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供求矛盾依然存在。

2.3 就业心态“残缺”

就业心态上,大多数学生“残缺”严重。很多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仅要求工作岗位好,还要工资待遇高,成长前景大。基层岗位、西部欠发达岗位、工资低的岗位学生往往主动放弃,“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便是现实的一个写照。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毕业生绝不是个案。然而,现实职场里,招聘者不可能一开始就提供达到上述要求岗位,这之间就存在一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另外,有些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同学宁可长期失业也不愿意降低期望值,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失业现象。

2.4 综合素质不高

就业竞争力是一个多元综合体,既有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包括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然而在校大学生知识结构往往比较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很多同学到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的综合素质远远跟不上岗位的要求,在现实的检验中被无情淘汰。

3 提升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3.1 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就业素质

学校应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调整教学结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而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夯实学生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能真正运用于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践与职业相统一。

3.2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拓展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丰富活动载体,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里面增知识,长才干,拓能力。

3.3 以特色化教育为突破,增强学生就业内驱力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三统一三结合。三统一是指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终极目标相统一;学校自身特色、当今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特长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学生就业内驱力。

3.4 以就业指导课程为指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学校教学部门和相关职能机构要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有意识导入学生的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之中,贯穿在大学生4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与学分实行“捆绑”。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创建青年创业就业基地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多方并举,增强就业意识,助推大学生就业。[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就业指导课程里面尽量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技能教学。这里的实践主要指能帮助同学直接应用于就业工作中去的技能,如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就业信息筛选、就业政策和就业法规等实战型的技能。

3.5 以就业实践基地为舞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会跳“舞”还得有好“舞台”。学校完全可以通过对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广大同学搭建好“舞台”,让广大同学在就业实践基地“跳好舞”,“就好业”。[3]通过让大学生亲自参与到具体的就业行动中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避免嘴上滔滔不绝,手上“一筹莫展”,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不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使自己获得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个人的独特专长,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基。年轻的大学生刚刚进入职场,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又不是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他们只有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才能应对社会和企业对他们的技能要求。企业大多要求新员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尽快独当一面,尽快创造财富和价值,以减少企业的人才培养费用,减少因工作适应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工作效率低下。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形成大学生个体的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其实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大学生积极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和企业中,锻炼自己。通过不断实践把知识融会贯通,学有所用,学能所用,积累经验,形成技能。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那样:“生活就是教育”,“社会也是学校”,“教、学、做有机统一”,“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学习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高校的一切教育手段和教育环节应当有利于大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把个人核心竞争力优势体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上。高校所做的一切只有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二、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个人在行业中发展的立足之本,职场中的人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专业能力,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就要被淘汰。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特征。每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但不等于他们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因为专业只是说明你学习的方向和领域,而不能说明你学到什么程度和水平。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激增,2011年已达六百多万人,再加上历年不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和农民工以及城市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人数在两三千万以上。在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待就业群体中,如果不大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专业发展成未来从业的业务和技术上的专长,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这些大学生退而求其次,转而尝试新的专业和领域,就更增加了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可能性。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把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转变为其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体系,突出时代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尤其在专业技能上要形成个体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显示出过人的核心竞争力,使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拥有更强的优势。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更欢迎那些具有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如果在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能具备一些其他必要的技能,将更加凸显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养大学生独特的异质性

异质性是就业能力中的一个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不具备的或暂时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就业乃至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表明,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与其某些特定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这种特质是其他个体无法复制的,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个人的特质越明显,核心能力越突出,就越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个人之间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正是企业乐于接受的,因为这种差异能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

在各种素质中,异质性是一种独特的优势。在就业竞争中,异质性有时往往成为一种决定性因素。就业竞争事实上是一种素质和优势的竞争,如果没有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独特优势,就无法在千军万马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赢得竞争。高校要根据大学生个体的特点,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

四、培养大学生强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大学生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个人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对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而改变。现在是核心竞争力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不一定还是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培养和发展,个体要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审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降低或消失,根据不断变换的时代的要求寻找和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或实践,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动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仅仅依赖于在学校所学的那些专业知识不足以形成强劲的就业竞争力,不能形成其核心竞争力。为确保自己在就业竞争获得优势,就要不断学习。而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大学毕业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认为是一个人这辈子学习的终结。恰恰相反,现代学习观认为,大学毕业是一个人新的学习起点,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对于文盲的界定将是一个不会学习的人,而不是不识字。因此,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会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已有的知识,进行反省,获得新发现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比别人更会学习,才能拥有比别人更持久的竞争力,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性。

在知识和信息时代,大学生要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认识和掌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各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中都能提升和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能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以确保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

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个性就是人的个别性、个体性,是一个人在思想、心理、能力、兴趣、爱好、性格、品质、意志、情感、世界观、人生观、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一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创造方式、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个性,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个性虽然是个体所拥有的,但是个性具有社会意义。一个人个性品质的好坏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安定。员工的个性品质作为个人重要的心理特征,对个体的工作和企业都有重要影响。一方面j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会给企业带来生机、活力和发展的韧性。古人说:“厚德载物。”全体员工良好个性的汇合就会形成企业良好的文化和深厚的道德底蕴;另一方面,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具有良好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员工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的内驱力,培养企业鲜明的个性,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虽然个人都有个性特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鲜明、突出的个性,或者说具有促进自己发展的良好个性。“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就不会有创新能力,扼杀人的个性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个性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识别并充分尊重他们个性自我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要为大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和环境氛围。积极健康的心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以及处惊不乱的良好心理品质,会引导个体走向成功,它们对于成就事业是至关重要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来自智力因素,而85%则取决于个性因素。个人个性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个人核心竞争力中最难以模仿的。

参考文献:

篇13

一、培育和提高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1、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在就业形式严峻的今天,农科大学生明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挖掘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着力培育自己的优势能力,有利于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其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农科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专业上的优势,更是社会上招聘岗位的独特竞争力,因此,农科大学生更应提高和培养自上的核心竞争能力来给自己在应聘岗位上谋取更大的优势。

2、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提高自身价值观的需要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准也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核心竞争力是指在接受学校的专业教育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具有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可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差异化素质很能力的统称。大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发掘更新着自己的能力,通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使自己保持着核心竞争力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使自己成为更专业、更具有独特的创新型、事业型的人才。

3、提高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农科大学生更应该始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学习理论知识,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与此同时,农科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在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并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农科大学生更应该拥有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培养核心竞争力与时代相结合,实现综合化的社会平和需求,成为具有责任感的创新型劳动者。

二、提高农科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强就业指导,科学规划人生

对于农科院校来说,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大学一年级,就应该了解就业趋势和就业走向,对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自己设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二年级就要加强自身兴趣的培养,让自己的优势显现出来;三年级要有目的的提升自身的素质,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高本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四年级应该不断的去适应社会,让自己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变。通过就业指导使之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参加有序的职业训练,培养其实践能力等内容,逐步打造和提升农科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专业素养,培养热爱“三农”的人才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首先要提高的就是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与素养,进入大学后,通过对学校、专业、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方面的了解,帮助学生寻找兴趣点,并鼓励学生在专业方面认真学习,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样有义务培养学生对农业方面的热爱,培养学生成为热爱“三农”的人才,只有真正的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才能在就业中具有更多的优势,具有更强劲的竞争力,以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更加喜欢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能够全面发展,具备较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具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优秀大学生。为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应引导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有准确的掌握,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方向,有很好的把握,使同学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我。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尝试性的进入社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真正的了解社会,增加学生自身经历,得到更好的锻炼,以提高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人才

高校应该时刻关注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准确掌握社会对于所需人才的要求及变化,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将信息及时有效的传达给同学。使每一名同学在校期间,就能了解到就业时所需面对的情况,并且根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我。并在高校中,多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同学们及早的为就业做准备。同时,可以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观、了解,甚至实践机会,了解企业所需,需找自身不足,在高校中继续学习深造,弥补不足,在面对就业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

5、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统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身的心里调节,能够使自己开心愉悦的度过大学生活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以更优异的姿态去面对社会上的各种竞争压力。同时,学校要开设心里学课程和设立心理学辅导咨询室,以更专业、高水准的心理学内容教授学生,使其更好地成长成为一名身体、心里等方面都更加健全的优秀大学生。

6、加大招聘力度,让企业化驻入校园

在培养农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把社会中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大学生能更好了解到什么是企业型人才,如何能达到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的高能水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认知自我,学校也能多方面的培育优秀的企业型人才。各大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要是不同的,所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强化专业本领,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校园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融合。

三、结语

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农科大学生是我国振兴粮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创新实践能力,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高校应瞄准就业市场加大农科大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教育力度,为企业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君等,《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出国与就业》,2011年

[2]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植秀成等,《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和思考》, 《出国与就业》,2010年

[4]王德广等,《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育模式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