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医疗医药合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疗医药合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疗医药合同

篇1

一、乙方必须是依法取得《营业执照》、《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并向甲方提供“一证一照”原件或复印件,并加盖单位红色印章。

二、甲方依据中标品种目录选定所需药品后,应及时与乙方或乙方委托的配送企业签订本合同,以保证临床用药需要。无正当理由,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推延或拒签合同,违者将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乙方在接到医疗机构供货要求(电话或书面文件)48小时以内,须无条件向甲方提供当次所需全部药品和伴随服务。如中标方无法达到上述要求,须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有资格的经营企业配送;如乙方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又不委托配送企业的,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将视情况有权取消乙方中标资格,并作相应处罚。

四、凡列入集中招标采购的药品,各医疗机构不得擅自采购,必须使用中标方或中标方委托配送企业的药品,否则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乙方或配送企业在接到需方供货要求后,须持发票到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加盖“驻马店市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发票登记专用章”。

六、乙方或配送企业应按中标价向医疗机构及时提供当次所需全部药品,所供药品由乙方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含破损),由乙方负责调换或退货。

七、乙方所供药品与计划中的品名、规格、数量相符,否则甲方不予验收,并按未送货处理。同时所供药品的有效期一般药物在一年之内,生物制品在半年之内。甲、乙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八、乙方给甲方提供药品,必须保证质量,如发现假药、劣药,按所送药品金额1-5倍罚款,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全部由乙方承担。

九、甲方在收到乙方配送的药品后60天内,应向乙方支付货款,否则,送货方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支付法定滞纳金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直至终止合同。

十、乙方为甲方协议供货单位之一,如遇国家政策改变,协议终止。

十一、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注:伴随服务:(1)药品的现场搬运或入库。(2)对开箱时发现的破损、近效期药品或其他不合格包装药品及时更换。(3)其他投标人应提供的相关服务项目。

甲方代表签字(院方):

盖章:年月日

乙方代表签字(供货方):

篇2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月因腰痛就诊患者,均有正常性生活,排除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等疾病。

1.2 方法:参加本研究的妇女按年龄分为:年轻组8例(~35岁)平均年龄为28岁;中年组56例(36~50岁)平均年龄为42岁;老年组36例(51~岁)平均年龄为59岁;按病因分为:由生殖系统炎症所致42例,由生殖系统肿瘤、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23例,由子宫位置、环位置异常所致18例,由腰肌劳损、脊柱因素所致10例,由内伤所致4例,由外感所致3例。疼痛按程度分为:轻度:不影响日常生活、劳动;中度:影响日常生活、劳动,但经休息后缓解;重度:无法缓解。

1.3 治疗方法

1.3.1 妇科检查,抗炎、微波治疗:所有就诊已婚妇女,只要非经期,在初诊时必须行常规妇科检查,包括外阴、阴道窥视,双合诊;必要时三合诊及阴道分泌物检查;宫颈刮片检查,以早发现急性炎症,积极按疗程行全身、局部抗炎治疗,尤其是急性盆腔炎,积极使用敏感抗生素加上妇科千金片中西药结合治疗1个疗程。若慢性迁延后,可加用红外线理疗、红滕汤保留灌肠。若为宫颈糜烂,则嘱于月经后3~5天门诊宫颈微波治疗,治疗后予以云南白药加上明胶海绵贴于创面,有利于创面愈合,并减少脱痂出血。

1.3.2 手术治疗:妇科检查、宫颈刮片及活检、B超检查等确诊为生殖系统肿瘤、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则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辅以适当康复治疗,例如异位妊娠保守手术后再妊娠问题,可予以“补肾通络中药”(通络助孕方)[1]口服,3月为1疗程。

1.3.3 取环、改变治疗:对带环女性,尤其是带尾丝环及圆形金属环,伴或不伴环异位,环号偏大,多见于子宫位置后屈、后倾女性,致骶部神经丛受压、血流不畅、盆腔充血,可予以取环,并嘱其适当延长俯卧时间。

1.3.4 功能锻炼:排除以上妇科器质性病变后,可行腰椎摄片,以早发现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除该病变严重需手术外,加上对久站、重体力劳动者所致腰肌劳损,可予以按摩、针灸、热敷同时功能锻炼。尤以功能锻炼为主,简单、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常用方法为俯卧位背伸肌锻炼法(又称飞燕点水法)俯卧在床上,上肢往后抬起,头颈与背部尽力后伸,下肢伸直,尽力向后抬起,上述步骤同时做,全身翘起,仅腹部着床呈一弓形,每次10分钟,每日2次,便可收到很好治疗效果。

1.3.4 中药治疗:对内伤所致,如生育、人流过多,不节所致肾气损伤,可予以六味地黄丸或相应汤剂。而长期感受寒湿,可阻经络,致血脉不畅,可予以驱湿散寒,活血化淤汤剂。

1.4 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无效:用药后疼痛无缓解甚至加重。有效:用药后疼痛减轻但存在,或消失后3月内复发。治愈:用药后疼痛消失,随访3月以上无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炎症类型与疗效:100例患者中,42例为炎症所致,急性炎症治愈率,见表1。

2.2 疼痛程度与疗效:轻度疼痛治愈率,见表2。

2.3 就诊年龄与疗效:就诊年龄与治愈率,见表3。

3 讨论

腰骶疼痛是已婚妇女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且病因复杂,往往多种病因同时存在,例如慢性盆腔炎患者可伴腰肌劳损及子宫后屈。在我国妇科门诊,以腰痛就诊的约10%,患者除伴发下腹痛或月经改变,除在妇科门诊就诊外,常于骨科、内科、外科、妇科门诊间徘徊。在临床上,因急慢性盆腔炎、宫颈糜烂所致的腰骶疼痛发病率高,但行抗炎治疗及微波治疗效佳,且疗效与程度及类型有关,程度越轻,疗效越佳,急性盆腔炎治疗效佳,坚持疗程后不易复发。

随着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知识的提高,因生育过多、不节所致的内伤和经期感受寒湿所致的的外感引起的腰骶疼痛发病率下降,但因人流、置环、取环所致以及由以上操作并发急慢性盆腔炎、盆腔脓肿[2]、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腰骶疼痛发病率上升,通过取环、改变及手术治疗,疗效尚可。

参考文献: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共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64岁,平均(37.8±2.7)岁,病程1~14年,平均(7.3±4.6)年。对照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1~61岁,平均(36.8±2.9)岁,病程1~13年,平均(7.4±4.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2]:①腹痛经排便后减轻,或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病情持续6个月以上。②腹胀、稀便或水样便,多带粘液,无脓血症状,每天排便>3次,可伴排便急迫感和失眠、心悸、焦虑等植物神经功能了紊乱症状,结肠区压痛();③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血沉,甲状腺功能测定,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④随诊仍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疾病。

1.3方法 治疗组:痛泻要方加减,组成: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随证加减,久泻不止者,加乌梅10 g、诃子10 g,挟食滞者加神曲15 g、山楂10 g、麦芽10 g,肝郁气滞者,加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脾虚明显,神疲食少者,加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 10 g,便秘者去茯苓、白术,加大黄6 g,枳实10 g,厚扑15 g。用法:1剂/d,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对照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 g 3次/d口服,腹泻者加蒙脱石散,3 g/次,3次/d口服,便秘者加聚乙二醇4000散10 g,3次/d,口服。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规律,忌烟酒,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两组患者均以4 w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2 结果

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44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典型病例

病案1:李某,女,48岁,教师。因左下腹痛、伴黏液样便反复发作近3年,加重5 d,于2014年9月20日来我院就诊,诉平素体弱,左下腹痛、伴黏液样便,完谷不化,纳食欠佳,食后感腹部不适感,稍进油腻食物,则腹痛腹泻较前明显加重,精神欠佳,头晕、失眠,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自行服用诺氟沙星胶囊、木香顺气丸等药物无效,经血尿粪常规,大便细菌培养,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测定,血沉,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腹部B超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患等相关检查后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辩证:脾虚湿阻。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处方:炒白术30 g、白芍20 g、茯苓15 g、甘草10 g、党参20 g、黄芪30 g、扁豆 10 g,防风12 g、陈皮15 g,1剂/d,水煎分2次服,4 w为1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腹痛及黏液便消失,大便成形,食欲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病案2:王某,女,63岁,退休。因腹痛腹泻反复发作近1年,于2014年5月30号就诊,患者性情急躁,每与人争执后感情志不畅后常出现腹痛腹泻加重,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频作,舌淡红,苔白,脉弦。辩证:肝郁脾虚。治则:抑肝扶脾,祛湿止泻。处方:炒白术30 g、炒白芍20 g、防风12 g、陈皮15 g、茯苓15 g、甘草10 g、柴胡10 g、枳壳15 g,香附10 g,1剂/d,水煎分2次服,服用1 w后腹痛腹泻明显好转,4 w后腹痛腹泻消失,大便成形,精神状态及食欲明显好转。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药物、食物不耐受、情绪紧张、结肠运动功能异常、食管、胆囊运动异常及小肠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其中肠道功能的改变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4]。肠易激综合征属中医学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肠,但与肝、脾关系密切。肝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横犯脾土,脾失健运,肝脾不和,水谷运化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运化失常均可导致腹痛、便秘、腹泻等临床表现。

痛泻要方出自《丹溪心法》,有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方中炒白术燥湿健脾,祛湿止泻;白芍,甘草敛肝柔肝,缓急止痛;防风兼入肝脾,散肝疏脾,升阳止泻;陈皮行气除湿和胃。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实,白术能抑制肠管痉挛,促进结肠运动;白芍,甘草对胃肠平滑肌有解痉止痛作用;陈皮可抑制肠管平滑肌痉挛,防风有较强的抗过敏、镇静止痛、抗炎作用;加之茯苓等诸药调节,共同起到较好的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5]。临床上运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结果表明,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 ,适合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99.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篇4

影像学检查:病例均摄腰椎正侧位片,腰椎CT片检查,根据影像分析结果,根据影像学检查提示,单纯腰椎退变774例,腰椎退变并腰椎间盘突出症4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狭窄51例。

2 效果评价标准

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能够恢复工作为优,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劳累或天气变化时仍有腰或腿疼或酸胀休息后消失为良,症状明显减轻仍然需要调整工作为有效,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改善为无效。

经过1――3年随访,治疗结果为优良92.8%好转为6%,无效0.12%。

3 主要的治疗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西医的药物、脱水治疗、营养神经、牵引、中药、针灸、腹针、浮针、推拿按摩、拔火罐、艾灸、穴位放血疗法、封闭治疗、穴位注射,耳穴疗法、骶管注射疗法。

在使用的西药中脱水剂减轻组织水肿造成张力过大引起的疼痛,主要是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天两次,每十天为一个疗程。

维护神经系统健康,用维生素B12注射液。2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每十天为一个疗程。

改善微循环,促进受累的康复和提高组织的血氧饱和度,用丹参(红花)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每十天为一个疗程。

中药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使用以补肝肾为本,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淤为辅。标本兼顾。常用的药物有熟地狗脊、骨粹补、杜仲、牛膝、桑寄生、独活、当归、白芍、川芎等疼痛严重者加川乌、草乌祛风通络,温经通络止痛。

牵引疗法主要用牵引床(架)持续牵引2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十天一个疗程,目的是减轻椎体对椎间盘的压力让髓核回到原位,避免髓核膨出压迫脊神经根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这是一种物理的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

针灸(包括温针、电针)使用每天一次,10天一个疗程常用的穴位有肾俞、腰眼、夹脊、阿是、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秩边主要是补肾填精行气和血,温经通络止痛。

推拿按摩主要使用推法、压法、揉法、搬法,和推压法以及对拉法还有拍打疗法、斜搬法、正脊法。

穴位注射主要使用腰眼、肾俞、 环跳、委中、承山、昆仑、阿是穴等,一方面是通过针刺激穴位,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的作用进行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草乌甲素,红茴香,祖丝麻,当归、维生素B12等每次选4-6个,隔日一次。

封闭疗法主要使用脊神经根的阻滞疗法。

耳穴疗法主要使用神门 肾上腺腰 等。

放血疗法主要使用在阿是穴、委中、环跳、承山。

拔罐疗法主要在腰部、臀部等部位。

艾灸疗法主要在阿是穴和邻近的穴位进行反复的烤穴位。

介入治疗可以通过取出已经破坏不可回拿的髓核减轻对神经的压迫。

小针刀疗法是提高开窗减压疏通经脉,减少对神经的压迫引起的疼痛。

4 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影像资料提示有腰椎骨折和腰椎滑脱未固定好的,妇女在月经期孕妇严重高血压、心脏病以及其它严重体衰老、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

5 治疗效果

经过1――3年随访,治疗结果为优良92.8%,好转为6%,无效0.12%。

案例1、病例介绍彭虎连男40岁,贵州麻江人2005年3月腰腿疼痛,不能屈伸仍然坚持体力劳动同时在其它医院治疗没有效果,然后入我院经过针灸推拿3次,明显好转,在2005年4月初回家做重体力劳动几个小时后腰腿疼痛马上加重又入我院,我立即使用针灸和推拿3次后明显好转而出院。

6 讨论

6.1 从疾病的病程上看,病程短的效果比较好,病程长的治疗效果慢,治疗腰腿疼痛,要根据病人的病程,年龄和体质以及病人的病变部位采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效果比较理想。

6.2 从年龄来讲,年轻的比较有效果,一般在一两次后就有效果,老年人的效果比较慢。

6.3 从病人的胖瘦来看,瘦的效果比较理想,胖的效果比较慢。

6.4 从治疗手段上讲,综合疗法比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法效果要好。

6.5 从治疗后的反映来讲,有一部分人不愿意接受针刺,特别是年轻人怕进针时的疼痛。

7 存在的问题

7.1 疾病的反复性,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往往在重体力劳动和不良的姿势后反复发作、但在进行一、两次的治疗和避免负重和改正不良的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7.2 治疗的复杂性,经过CT检查属于椎间盘突出中央形和合并椎管狭窄病变累极到多个椎体时治疗效果往往比较慢难以骤效,如麻江县下司镇花桥村,吴清富男58岁,经过CT检查属于椎间盘突出中央型经过针灸推拿中药治疗病例介绍彭虎连男40岁,贵州麻江人2005年3月腰腿疼痛,不能屈伸仍然坚持体力劳动同时在其它医院治疗没有效果,然后入我院经过针灸推拿3次,明显好转,在2005年4月初回家做重体力劳动几个小时后腰腿疼痛马上加重又入我院,我立即使用针灸和推拿3次后明显好转而出院。效果不理想。

7.3 本病的预后性,本病不能及时治疗长期的疼痛可以引起身体的畸形如跛型和最终导致瘫痪。

7.4 收费存在的问题,老百姓认为扎针很简单,没用一颗药,没有付费的意识。

8 造成本病的原因调查

8.1 走路的姿势和时间

8.2 人体的负重,劳动强度过大

8.3 长期的坐、立、行等的姿势和时间

8.4 人体本身的身高、体重和椎体肌肉肌腱肌筋膜神经血管的内部结构和分布

8.5 贪凉受寒

9 本病的预防

加大全民健康运动的宣传,要求向全体公民推广健身运动。

10 对本病的防治建议

10.1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70例下腰痛患者及其相关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7~74岁,平均(51.3±7.2)岁;病程时间在3d~9年,平均(4.2±1.3)年。所有入组患者均经腰椎DR摄片、MRI诊断后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纳入与下腰痛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者[1],排除有严重合并症、心脑肝肾疾病及意识障碍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将其分成两组,组间一般资料的比照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即P>0.05,存在可比条件。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治疗方案给予常规电磁波照射治疗,仪器选择苏州华佗牌TDP22-XL型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前将功率设置成220W,再协助患者取俯卧或侧位,将腰部充分暴露后,并对疼痛部位进行照射,具体照射温度根据患者感觉而定,照射30min/次,1次/d。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后第1d给予中药熏蒸(伸筋草、透骨草及牛膝各20g,艾叶、独活、红花、丹皮、川乌及乳香各10g,细辛、土鳖虫、赤芍各5g),研成粉末后装入袋中,并置于中药熏蒸床药槽内,加入4000mL左右的水,以将药袋完全淹没,将水加温至75℃,并持续10min,待水温降至45℃后指导患者在熏蒸床上平卧,将腰部充分显露进行熏蒸,熏蒸30min/次,1次/d。

两组病例的疗程均为2w,同时给予6个月~1年随访。

1.3 疗效评定[2]

1.3.1 可视模拟评分法(VAS) VAS法为标记有0(无疼痛)到10(疼痛难忍)刻度的10cm直线,由患者在直线上根据自身疼痛状况进行标记。

1.3.2 临床疗效 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参照:①显效:治疗后下腰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经随访没有复况;②有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有一定影响;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变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至SPSS17.0版本软件中处理,其中计数、计量资料分别以χ2和t形式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比照 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1.4%的临床总疗效,这要较对照组的71.4%更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

2.2 两组病例的VAS评分比照 经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要较为接近,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VAS评分要较其治疗前、对照组有优越性(P

2.3 两组病例的安全性评价 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患者出现严重不适症状。

3 讨论

下腰痛是一种肌肉骨骼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罕见。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中有接近70%的成年人既往有下腰痛疾病,临床就诊率位居第二,仅次于上呼吸道疾病,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率占了11.8%~40%[1-2]。目前临床对下腰痛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但多受限于该疾病的致病机制复杂,以致现阶段对该疾病的治疗仍无特效方法。不过从近些年的报道来看,大部分研究认为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下腰痛疾病进行治疗有很大帮助。

常规电磁破照射在治疗多种腰骨疼痛方面由来已久,能够通过对疼痛部位进行照射,加快该处微循环通路的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由此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但单用电磁波照射治疗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郑先波等研究[2]应用该方式对3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进行治疗,发现其有效率仅为70%。而通过与中药熏蒸联用,则可取得更为卓越的成效。从祖国中医角度来讲,下腰痛隶属于"腰痛"、"痹症"及"伤筋"等范畴,主要病机在于外感及内伤,导致机体水湿内生,风寒湿之邪侵入,引起气血瘀阻,肾脏亏虚所致。因此,中医治疗多主张舒筋止痛、温补脾肾。我院自拟中药熏蒸方中伸筋草、牛膝、艾叶、细辛及川乌等有祛寒除湿、舒筋活络之功,而透骨草、红花、赤芍、没药、土鳖虫、乳香,以及丹皮和独活等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效果,几者可共奏通经透骨、活血祛瘀及散寒祛湿之效。通过配合以常规电磁波照射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相对于对照组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P

综上所述,为下腰痛患者提供常规经皮神经刺激与中药熏蒸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有确切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前言:目前的综合医院设计项目越来越多。医院建筑与一般的民用建筑不同,有很多的医疗影像机房,,这些房间对空调的工艺要求不同。本人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经验总结了一些影像机房的暖通空调设计要点,希望能为设计同行提供参考。

1.MRI室

MRI英文全称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就是(核)磁共振。MRI室设计温度22±2℃,相对湿度40%~60%。MR机发热量(1.5T机器):磁体间5kW,设备维修时散热量超过4kW,操作控制间设备发热量3.5 kW,放置水冷机、稳压柜等的设备间发热量24 kW。空调设计为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采用上送上回风系统。放置空调室内机处需设置给水管和地漏,用于加湿和排除冷凝水。

超导性MR机防护罩顶部有氨气排出,应设置管道与机身自带排气管连接,该管道厂家称为失超管。失超管采用非磁性不锈钢管,管径不小于250mm,需要高空排放。扫描间内设置事故通风,用于排出液氨泄漏。

DSA室

DSA英文全称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DSA室包括控制室、扫描室、设备间。控制室、扫描室、的室内设计温度20~24℃,相对湿度40%~60%。设备间温度15~30℃.控制室、扫描室夏季空调负荷约为200W/m2,。设备间的夏季空调负荷约为1250W/m2。DSA室可选用机房专用空调或者变冷媒流量多联机。DSA机房可进行导管介入手术,设置洁净空调,净化等级100级,室内送风口设置位置应集中在导管插入口和导管输出范围内。DSA室的换气次数一般按3~4次/h计算。

DSA室的送风管和排风管上应设置电信号控制的70℃防火阀,平时常开,70℃熔断关闭或电信号关闭,反馈关闭电信号。此处设置防火阀的目的是为了在DSA室周边区域发生火灾时,由消防中心控制及时关闭此阀,避免将火引入DSA室,造成爆炸。

3.DR室

DR 英文全称 Digital Radiography.就是数字影像检查室。DR技术的核心在X-线探测平板和采像处理计算机。可简单理解为数码X光机。DR室内设计温度夏季24±2℃,冬季20±2℃,相对湿度,40%~60%。DR机发热量约8KW,DR室空调可采用变冷媒流量多联机系统。DR室需设置平时排风系统,换气次数3~4次/小时。

CT室

CT英文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室包括扫描室、控制室、设备室。设备室通常与控制室合并。机房温度要求20~24℃,相对湿度,40%~60%。扫描室为CT机所在的房间,发热量(380mA机器):扫描室9.45kW,操作间1.45 kW,设备间1.50kW。空调系统可选用独立的分体风冷机,要求常年供冷。设新风及排风系统要求大于4次/小时.

5 SPECT-CT室和PET-CT室

SPECT全称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PET全称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SPECT和PET这两个是核医学的两种CT技术。由于它们都是对从患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故统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SPECT-CT和PET-CT是将CT设备和ECT设备融合在一起全新的功能分子影像设备。房间设置同ECT,有扫描室、设备间、控制室。扫描室,温度取20~24℃,相对湿度40%~60%,且1小时内的温度变化不大于3℃。控制室温度取18~24℃,设备间温度15~30℃.扫描室发热量9 kW,控制室发热量约3KW,设备间发热量约4.5 kW .采用独立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设新风、排风系统要求大于4次/小时。

6. 回旋加速器室

回转加速器区域包括加速器室、控制室、水冷空压机房、药物合成室等。回转加速器室生产放射性核素,满足SPECT-CT室和PET-CT室工作需要。回转加速器室分为非自屏蔽机房和自屏蔽机房两类。非自屏蔽机房必须设置迷走通道,自屏蔽机房可不设置迷走通道,但门必须远离加速器霸体的方向。

加速器室温度18~24℃,相对湿度40~50%。加速器发热量4~6 KW ,控制柜8~11 kW,总的发热量约15 kW,要求全年供冷。控制室温度18~26℃,发热量3 kW。采用独立的空调系统。加速器室产生放射性气体,设置排风系统,排风经中效、亚高效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后高空排放,排风管道处于负压,排风换气次数5~6次/小时。该房间属于气体灭火房间,排风系统同时排除火灾后的有毒气体。排气风管的材料宜采用氯乙烯衬里风管。回转加速器自带一个换热柜,换热柜工作时散热量20 kW ,设备检修时是6 kW,需要配置8t/h冷却水系统。采用小型风冷变频制冷机组。

药物合成室是产出药品的地方,包括合成室、质控室、无菌室等。根据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净化级别需要达到1万级。采用单独的全空气净化空调系统,可利用集中的冷热源。净化空调机组设粗效、中效和亚高效过滤器,房间内送风口为高效过滤器送风口。送风量可按17~20次/小时计算,新风量3次/小时计算。房间的排风系统单独设置,排风口设在下部,排风经中效、亚高效过滤器、活性炭吸附后高空排放,排风管道处于负压,排风换气次数5~6次/小时。另外合成热室排风量40m3/h、分装热室排风量170 m3/h,上部设有排风口径115mm.质控室和无菌室设通风柜和净化工作台,其排风可与热室排风和成一个系统,要求设中效过滤器及活性炭吸附,高空排放。

7 气体灭火后排风设计要点

MRI、DR、CT、DSA、SPECT-CT、PET-CT、回转加速器室通常采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七氟丙烷在高温条件下产生剧毒物氢氟酸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且有一定的腐蚀性。为了尽快排出防护区内的灭火气体及火灾产生的烟气和毒气,在防护区内应设置机械通风。排风口宜设在防护区的下部,并远离门口。排风口设在离地面高度46cm以内。排风量应使防护区每小时换气4次以上。

灭火后排风的排风口要采用280℃常闭排烟口,由消防控制中心通过电讯号控制开启,280℃熔断关闭,返回电讯号,并与风机连锁。另一做法是用280℃排烟防火阀配合单层百叶风口,280℃排烟防火阀也要能达到排烟口的控制要求。应在释放灭火气体前.停止送排风机.关闭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开启灭火后排风系统时,要确认被保护区火灾已被彻底扑灭。风机可采用排烟轴流风机,做到就地和远程控制起停,当排烟口或排烟防火阀开启时,风机应能自行启动。风机电源宜采用消防用电。

总结:随着医院项目的增多,暖通设计人员要熟悉医院各机房暖通设计的要点,并不断总结和改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院治疗异位妊娠患者218例,常规手术治疗151例,药物保守治疗67例。药物保守治疗的适合指征:①无内出血或贫血现象,血压、脉搏平稳;②附近包块直径小于3 cm未发生破裂或流产者及宫颈妊娠、子宫残角妊娠;③β-HCG3.0×109/L、Pt>10×109/L。氨甲蝶呤(MTX)治疗28例(A组),米非司酮治疗12例(B组),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27例(C组)。三组平均年龄分别为(30.01±5.5)岁、(29.5±2.6)岁、(28.6±4.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方法 A组:氨甲蝶呤50 mg/m2,肌内注射,给药1周β-HCG下降少于15%,重复给药1次。

B组:米非司酮100 mg/次,每日空腹口服1次,连服3日,共300 mg。

C组:米非司酮100 mg/次,每日空腹口服1次,连服3日,共300 mg。同时服用中药,中药主方为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随证加减党参、黄芪等,每日1剂水煎服。

上述三组在用药期间均需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和病情变化。每日查尿HCG,每3日查血常规、血β-HCG和B超检查。若患者未诉明显腹痛,用药1周后血β-HCG下降15%或以上,B超监测包块内的孕囊缩小或无增大,考虑出院,其中C组需带中药连服20~30 d。保持联系,每周查血β-HCG和B超检查至月经恢复。对有生育要求者,嘱其出院3个月左右来院行输卵管通畅试验。若用药后血β-HCG下降不明显或反而上升,或出现腹痛加剧、坠胀感等明显内出血征象,应及时行剖腹探查术或行常规手术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近期有效:腹痛消失,阴道流血停止,月经恢复,1~2个月内血β-HCG水平正常,包块消失;远期有效:输卵管通畅试验正常。

2 结果

2.1三组疗效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A组、C组差异无显著性;A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C组、B组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A组、B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A组、C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C组、B组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异位妊娠常规治疗方法是手术能力,近几年来随着β-HCG检测敏感性的提高,以及高分辨率阴道B超的应用,为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机会,使很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痛苦,保留了生育能力[1]。目前报道氨甲蝶呤在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方面的作用最佳,它作为叶酸拮抗剂,通过与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阻断二氢叶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氢叶酸,导致嘌呤和嘧啶的合成被抑制,从而干扰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和胚胎滋养细胞分裂,破坏绒毛,以致胚胎死亡、脱落而被吸收[2]。同时其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较重。米非司酮是通过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使孕酮与其受体的正常相互作用受到干扰,蜕膜损伤而影响绒毛的发育引起流产,并且它对绒毛及滋养细胞有直接作用,使绒膜退变而流产,引起胚胎死亡。但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有效率较低,笔者观察的结果中(包括宫颈妊娠、子宫残角妊娠各有效1例)有效为66.66%,与文献报道有效率约67%相一致。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其中的中医治疗则以活血化瘀、益气消为主[3]。方中丹参活血养血,赤芍、桃仁活血,三棱、莪术祛瘀消为主,党参、黄芪补气。以此配合米非司酮的抑制孕酮活性导致蜕膜或绒毛组织发生变性,引起胚胎死亡,达到改善局部血循环,增强米非司酮的杀胎作用,进一步继续促使蜕膜或绒毛组织发生变性,并在活血化瘀消作用下,有利于包块吸收和消散,明显提高药效。且不良反应小,可靠且疗效显著,与氨甲蝶呤在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方面的疗效较为接近。在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前提下,其应用前景更为广阔,有可能成异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篇8

结论:中医传统疗法与配合康复理疗联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缓解局部炎性水肿,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疗效理想,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传统疗法配合康复理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99-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是一种多发、常见、难治病,可导致患者腰背剧烈疼痛,下肢活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1]。康复理疗是现阶段临床普遍应用的治疗手段,但是临床研究发现疗效有限。现选择2013年5月-10月期间接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10月期间接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5例患者,均通过病史、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腰椎X线片、CT、MRI加以确诊,并满足中医病症临床诊断中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其中包括女性患者31例,男性患者34例。年龄均45-65岁之间,病程时间0.3-3.8年,平均时间2.7年。两组患者各项临床基本指标之间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试验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①腰椎牵引。按照患者耐受程度选用腰椎牵引床予以牵引,每次40分钟。②血栓通或血塞通静脉滴入方式,每次血栓通0.5克,每次血塞通0.4克,每日一次。

观察组:①腰椎牵引。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针灸。选取要不穴位[2]:解溪、三阴交、阳陵泉、环跳、夹脊穴、昆仑、承山、委中以及阿是穴,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每次行针15分钟,留针20分钟,每天一次。③手法治疗。首先采用按摩的手法,将患者腰椎肌肉彻底放松。然后采取对抗牵引、扳法以及屈髋抬腿等治疗手法。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④康复训练。具体包括:全方位、小角度缓慢的旋转腰部,蹲站挺胸、缓步下蹲、背伸肌锻炼以及快慢行走等相结合综合康复理疗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

两组患者均以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并对比分析。

1.3疗效评判。治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彻底消失,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发生显著性好转,活动稍有受限,直腿抬高大于或等于70度。有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略有好转,直腿抬高在50-70度之间。无效指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没有任何改善,直腿抬高小于50度。总有效率等于治愈率、显效率以及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两组患者疗效数据加以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观察组33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81.25%,对比两组有效率结果差异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由于腰椎间盘受损,使其纤维环膨出或破裂,致使髓核向外突出,导致临近软组织、神经根受压,从而造成腰部及下肢产生放射性疼痛。现代医学多通过牵引与血栓通或血塞通联合治疗减轻临床症状,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局部炎症水肿,但是不可以及时有效的消除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疗效十分受限。中医学则认为是痹症的范畴,采用牵引、针灸以及手法等传统中医疗法联合治疗,能缓解痉挛,减少神经受损,并可起到一定的止痛效果。康复训练可针对腰背部以及双下肢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系统训练,加强气血循环,改善腰部力量,减小腰椎负荷,以利于劳损康复[3]。总之,中医传统疗法与配合康复理疗联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有利于突出物的回纳,缓解局部炎性水肿,减轻神经根受到的压迫,疗效理想,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9

肺癌脑转移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肺癌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和供应大脑的静动脉丛、椎动脉之间有大量吻合支,造成肺癌细胞不经过肺毛细血管过滤直接经过心脏、和颈动脉到脑部而导致血液转移的症状[1-2]。肺癌脑转移在临床上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幻嗅和耳聋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现在对我院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159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分别使用全脑放疗治疗、卡莫司汀联合全脑放疗治疗以及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159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占108例,女性患者占51例,患者的年龄在18岁到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过血常规、胸部X线片、血生化、心电图、CT等检查,确诊为肺癌脑转移。随机分3组,A组患者占30例,单纯使用全脑放疗进行治疗,B组患者占57例,使用卡莫司汀联合全脑放疗治疗,C组患者占72例,使用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3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3组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

12方法

121A组患者给予全脑放疗治疗,初次的使用剂量是150-200cGy,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使用的剂量进行适当调整,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甘露醇等脱水治疗,能够减轻脑水肿的反应;B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使用125mg/d卡莫司汀加入到5%的500ml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连续使用3天,重复28天,连续治疗2-3个周期;C组患者在A组治疗基础上使用200mg/d替莫唑胺加入到5%的500ml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连续使用5天,重复28天,连续治疗2-3个周期。

122对3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肿瘤完全消失持续4周以上,没有出现新病灶;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肿瘤消退在50%以上,没有出现新病灶;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肿瘤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恶化。

123选用软件SPSS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结果

A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B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5%,C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A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3讨论

肺癌脑转移在临床上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幻嗅和耳聋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目前全脑放疗是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主要方法之一,减轻了颅内压症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肺癌脑转移患者就诊时常在发病晚期,或者原发病灶还没有得到控制,因此生存期较短[3]。替莫唑胺作为新型的一种化疗药物,能够很好地通过血脑屏障,有良好的可利用度,全脑放疗治疗后使用替莫唑胺进行口服治疗,能够增加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卡莫司汀作为另外一种化疗药物,被广泛应用在脑肿瘤化疗治疗中,具有安全、可靠性。

卡莫司汀作为化疗药物联合全脑放疗治疗以及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应用于治疗肺癌脑转移中疗效更为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通过上述结果显示:A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00%,B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5%,C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8%,A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了不同化疗药物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的全脑放疗治疗,提高了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以及生存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马俊刚,王阁,王东,杨镇洲肺癌脑转移不同放射治疗方式临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08(05):142-143

篇10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肠道功能失调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多者可达7~8 次,大便质塘伴大量粘液, 里急后重,且多为情绪波动而诱发。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腹胀、腹痛、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腹泻型居多。患者常在遭遇情绪剧烈起伏、应激、膳食改变等情况后表现出临床症状。该病症发病率高,症状长期反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等有助于缓解症状,但作用局限。关于中药对治疗IBS的报道效果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药学疗效。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80例,均已腹泻为主,其中男72例,女108例,平均年龄(34.5±7.4)岁,病程平均(3.7±2.6)年,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在最近12个月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累计有l2周(不必是连续的),并伴有下列3项症状的2项:(1)症状在排便后缓解;(2)症状发生时伴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时伴随粪便性状改变,排便困难。排除经肠道镜检或放射检查提示有器质性疾病以及最近3周内经中医治疗IBS的病例。

1.3治疗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止泻灵治疗,观察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的疗效。观察组给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每日1剂,清水煎至400mL,分早晚2次温服。基本药方包括:炒白术20g,防风15g,陈皮、木香、白芍、袂荃、山药、扁豆、黄琴各12g,柴胡8g。随症加减: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厚朴及大腹皮各12g,腰膝酸软、泄泻久不愈等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和肉豆蔻各12g。大便成水样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利其湿邪, 利小便而实大便。里急后重者,加槟榔、木香以调其气。腹痛者, 倍用白芍加青皮, 以缓其中。肠鸣明显者, 加制半夏、干姜、桂枝辛温散寒化饮。胸胁胀痛者加川糠子、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湿从热化苔黄腻者, 加黄连、黄芬以清湿热。脾肾阳虚者,加熟附片、肉桂、仙灵脾以温脾肾之阳。对照组给予口服止泻灵,2.5mg/片,3次/日。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4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

1.4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采用积分制,观察患者腹胀腹痛天数,腹胀情况,排便情况(包括10日中大便急迫天数、每日排便频次、大便形状),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情况等项目。每项0~100分,各项总积分最高500分。根据最后总积分,分为四个等级:Ⅰ级(0~75)为正常健康人、Ⅱ级(76~175)为轻度IBS、Ⅲ级(176~300)为中度IBS、Ⅳ级(301~500)为中度IBS。治疗后,患者积分降低1个以上(含1个)等级为有效,无减低或高于原等级,则为治疗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表示为(x±s),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1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80例,疗效为88.9%,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

2讨论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精神因素与IBS的发病和加重密切相关[2]。中医治疗腹泻型IBS多从肝脾辨证施治[3],认为精神因素与肝脏关系最相关。研究表明,肝脏是机体调节心理应激反应的中枢,肝脏的疏泄功能对机体应激反应起决定性作用。《医方考》中有记载:“泻责之于脾,痛责之于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旺脾虚, 脾胃功能失常,则表现出一系列胃肠道症状,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进而出现腹泻。

痛泻药方治疗肝脾不和而导致腹泻的效果显著[4]。从药理学的成分研究分析,得出方中白芍敛肝补肝,有缓急止痛之效;白术健脾益气,可止泻;防风则肝脾皆入,具散肝舒脾之功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辨证增加诸药,强化消食疏肝、健脾利湿、行气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痛泻要方加味剂具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对小肠运动具有抑制作用[5]。

由于IBS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在西医治疗中尚无特效药物。止泻灵(即复方苯乙哌啶)属度冷丁衍生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提高肠道张力和抑制肠道蠕动而起到止泻的功效,用于治疗IBS的临床疗效不甚满意,有一定副作用,且价格较高。

从药学疗效的结果来看,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疗效稳定,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经药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论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66~68.

[2] 兰迪翔,陈根梅,吴剑英。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7):425~426.

篇11

【流行病学】 PHN的发病率(疼痛自带状疱疹出现持续1个月以上)在9%到14% 不等。我科对82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了3个月/5个月和1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仅3个换者出现了持续的严重的疼痛。尽管PHN的发病率很低,且随着时间可逐渐改善,其发病率和严重性(以时间来衡量)与年龄有直接的关系。在60岁以上大约50%的患者/在70岁以上近乎75%的患者在疱疹出现1个月以上发生PHN。

【病因病机】PHN的病理改变表现为神经元和相应神经纤维炎性浸润/沃勒变性/出血性坏死及神经脱髓鞘改变。尸体解剖发信,其背根神经节呈卫星状态/淋巴细胞浸润和节细胞退行性变/局部软脑膜炎,节段性脊髓炎等。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类似变化。PHN患者可表现为特异的脊髓后角萎缩。

(一)触诱发痛 触诱发痛的机制目前存在两种观点。1 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传导阻滞引起神经系统重塑。PHN患者可伴有一级传入感觉神元的坏死,可引起中枢端突触末梢的变性,导致脊髓神经元失去这些突触,形成感觉传入纤维传导阻滞,并使非伤害感受的大神经传入纤维有机会和中枢疼痛传导神经元间形成新的突触,从而导致异常性疼痛。2 感觉传入小纤维(包括伤害感受器)的活性增高/异常放电引起中枢的过度兴奋。当大量的这种神经电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就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敏感化,继而小的/无痛性的机械刺激就可以引起异常疼痛。

(二)自发性疼痛 背跟神经节的一级传入突触受损后,可引起去传入阻滞,使脊髓神经元细胞产生自发性的癫痫样放电,从而引起自发疼痛。主要是其背跟的损伤导致脊髓神经元(尤其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坏死,胶质细胞变性,疤痕增生或其他结构和生化改变,造成剩余神经元的敏化现象,出现自发性癫痫样放电,从而产生自发性疼痛。因此自发性疼痛也可能是病毒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复制所引发的异常的神经电冲动造成。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2例带状疱疹后遗痛均来自我院疼痛科和针灸科,按顺序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7岁。对照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16岁,两组病程1~15天,平均为5.5天。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p>.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临床表现:1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剧烈疼痛,受累的皮肤常出现发红/发紫/或褐色。常有苍白色的瘢痕。有时,病程较长的病例也无瘢痕而有非常严重的疼痛。2 患区常有感觉减退或感觉缺失,而皮肤常有痛觉超敏(触诱发痛),并有痛觉过敏,即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感觉增强。

诊断要点:1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2 有明显的神经支配区域感觉/痛觉/触觉异常,局部可有色素改变。3 疼痛的性质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持续烧灼样疼痛/紧束样疼痛。

2 治疗方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及效果非常复杂和多变,到目前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缓解一些非常顽固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只有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才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浮针取穴:病灶局部的夹脊穴、经穴、阿是穴。方法:每次4-5组穴位,局部皮肤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1.5寸30号毫针快速平刺进针,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顺经进针直至针柄,进针过程中无疼痛,无得气感,完成后接电针治疗仪,频率为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15分钟。穴位注射取穴:夹脊穴、阿是穴。方法: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局部消毒后每个穴位注射2.5ml消炎镇痛液。以上两种治疗隔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2.1 治疗组:针灸治疗,夹脊穴,加用电针。远道取足三里、合谷,太冲,辅以耳压神门、交感,对应的疼痛部位。隔日1次,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穴位药物注射治疗,根据病情选用夹脊穴,治疗用药为:1%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0.1g+维生素B12 l mg+地塞米松5 mg,每一穴位用药2 mL,隔日1次10天为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根据病情选用夹脊穴,阿是穴,药物用1%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0.1g+维生素B12 l mg+地塞米松5 mg,每一穴位用药1 mL,隔日1次10天为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痊愈时间为(5.5±1.40)d;中度痊愈时间8.84±1.00)d,重度痊愈时间(20.00±2.00)d。轻度者阻滞2-3次,重度者4-5次痊愈。本组病例治疗过程均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及其他并发症。心理干预虽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止痛,但可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正确认识疼痛,通过提高耐痛阈达到减轻痛感的作用。

3.1治疗结果:

针刺疗法结合穴位药物注射疗法痊愈率为90.5%,总有效率为100.0%,疗程最短为2天,有6例,最长为14天,有1例。对照组痊愈率为40.0%,总有效率为90.0%,疗程最短为2天,有1例,最长为17天,有3例,经检验,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4讨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癌痛患者74例, 男女比例为35:39, 年龄26~65岁, 平均年龄(38.0±6.48)岁;患者均经细胞学、影像学、病理学等相关检查确诊为癌症, 并存在有严重性癌痛及与癌症相关疼痛的现象, 预计生存期均≥3个月, 并已排除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7例, 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让临床药师以用药教育为核心进行药学干预,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只行常规化疗治疗, 不做其他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化疗治疗同时, 由临床药师以用药教育为核心进行药学干预:①将研究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职业、经济情况等资料进行统计, 并一一准确录入电脑。②本院自行设计疼痛知识了解问卷, 调查患者对癌痛知识及化疗治疗的了解度, 并有针对性的开展癌痛教育, 并提供用药咨询, 使患者能全面掌握有关癌痛与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③临床药师为每位患者发放癌痛宣教小手册, 并在癌痛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床边指导、临床药学查房等工作, 指导患者学会使用疼痛评估工具, 及时表达疼痛, 教会患者正常的服药方法、时间。加强对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 如发生药物毒副反应, 及时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干预处理[2]。

1. 3 疗效评定标准 在治疗1个月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癌痛与止痛知识、疼痛强度、疼痛影响、化疗影响等相关指标的统计与评价。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Excel表格、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来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对癌痛知识的了解比较 以10分作为满分(最高分者表示癌痛知识了解情况最良好), 分析两组患者的癌痛知识评分, 研究组疼痛知识与止痛知识得分分别为(8.0±1.32)分、(8.0±1.86)分, 而对照组疼痛知识与止痛知识得分为(5.0±1.24)分、(6.0±1.38)分。研究组对癌痛知识的了解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疼痛及化疗影响比较 同样以10分作为满分(最高分者表示不良影响最严重), 研究组疼痛强度与疼痛影响评分分别为(5.0±1.44)分、(4.0±2.17)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疼痛强度与疼痛影响评分(7.0±2.72)分、(8.0±1.83)分;且研究组化疗总有效率为86.49%(32/37), 显著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7.57%(25/37),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在治疗基础上做好以用药教育为核心的药学干预服务工作, 对提高患者的化疗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对癌痛知识的了解以及降低疼痛强度与疼痛影响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由此提示以用药教育为核心的药学干预措施可以在癌痛患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13

患者侯某,女,68岁。退休工人。2007年6月1日就诊。主诉:左膝关节红肿疼痛1年,加重1个月,行走及活动后加剧。其年轻时曾因拔河扭伤膝部(当时拍片韧带及半月板无损伤),曾自服非甾体类止痛药等无效。刻诊:舌黯淡、苔薄黄,脉细涩。查体:见左膝关节内侧红肿热压痛,活动不受限。X线膝关节片:左膝关节轻度增生。诊断:老年性骨性膝关节炎。采用刺络拔罐法结合壮医药线点灸,首先在局部刺络拔罐法。取穴:内外膝眼、血海、委中、阿是穴,均左侧。操作:皮肤针叩至微出血,然后拔罐,留罐10分钟,放出血液总共约15ml。起罐后用壮医药线点灸上述穴位及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内庭、阳陵泉、足三里,每穴点灸2次。第2天复诊时红肿疼痛明显减轻,以后隔日治疗1次,连续10次,红肿疼痛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2 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李某,男,60岁。退休干部。2005年5月8日就诊。主诉: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2天。查:见左足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灼热,拒按,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体温36.8℃,口渴,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示:血尿酸665μmol/L,血沉44mm/h。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热痹。先予刺络放血:选取左足第一跖趾关节上充盈之络脉,及内庭、行间、大椎、曲池等穴,用5号注射针头刺络,要求点刺准确,一针到位,其余穴位点刺3针,然后在大椎、曲池穴拔罐,留罐10分钟,放出血液约20ml。取罐后用壮医药线点灸左足第一跖趾关节处,用围灸法;再点灸内庭、行间、阴陵泉、三阴交,每穴点灸2次,隔日1次。1次治疗后疼痛明显减轻,但仍红肿,共治疗10次,红肿热痛消失,复查血尿酸435μmol/L,血沉24mm/h。随访1年,未见复发。

3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患者黄某,女,62岁。退休工人。于2006年10月10日就诊。主诉:左侧大腿外侧疼痛3年,再发1周。诉3年骑自行车时不慎被撞到大腿外侧,当时用药酒自擦疼痛减轻,以后行走过多经常疼痛。1周前觉大腿外侧疼痛明显,痛处固定,自擦药酒无效来诊。检查:大腿外侧中段有明显压痛点。诊断:伤筋(大腿陈旧性软组织损伤)。治疗:用5号注射针头在痛点梅花型点刺,然后拔火罐,留罐10分钟,放出血液约10ml。取罐后用壮医药线梅花型点灸痛处,隔2天治疗1次。总共治疗3次,症状消失。

4 急性腰扭伤

患者陈某,女,35岁。个体户。2005年12月1日就诊。主诉:腰部疼痛活动困难1天。患者由于蹲下提重物时不慎将腰扭伤,当时稍感疼痛,继续工作,第2天腰痛加重,活动困难。查体:腰部活动受限,不能俯仰,L5右侧棘旁压痛明显,X线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腰扭伤。患者俯卧位,取双侧委中穴,用络和碘常规消毒,选用5号注射针头,刺入委中穴,深度约0.5寸,可见针口处有紫暗色粘稠血液流出,然后以针孔为中心拔火罐,留罐10分钟,出血约6ml(2穴)。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将血迹擦净,按压针孔即可。取罐后用壮医药线点灸痛处及肾俞、大肠俞、腰阳关,隔日治疗1次。治疗1次,疼痛大减,能够俯仰活动,总共治疗3次,活动自如,无不适感。

5 头痛

患者王某,女,42岁。职员。2002年3月9日初诊。患者右侧头部胀痛反复发作3年,再发5

天。患者3年前由于不明原因出现右侧头部胀痛,痛甚欲呕。曾做脑电图及脑血流图检查未发现异常,头颅CT检查亦未发现异常。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经常因工作紧张而再发。5天前患者由于工作受挫,出现右侧头部胀痛难忍,夜寐困难。舌暗淡、苔白,脉弦。诊断为偏头痛(少阳经头痛)。取穴:耳穴耳尖、颞、耳背静脉(均右侧)及太阳穴。放血疗法:先用手按揉耳廓上部1分钟让耳廓充血,然后用络和碘消毒耳穴;取5号注射针头点刺上穴放血,共放血约3ml。后用壮医药线点灸痛处及太阳、风池、率谷、角孙、百会、头维、外关、阳池等穴(均右侧),加耳豆贴压:神门、皮质下、颞、肝、膈、交感。治疗1次后症状明显缓解,隔日1次,治疗5次后头痛基本消失。然后针刺治疗5次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