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继续教育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继续教育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继续教育研究

篇1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 issn:1009-4156 cn:23-1470/g4 邮发代号: 周期:月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简介     本刊是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始终以学术交流为目的,指导学习和实践,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及时报导国内外继续教育动态,关注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交流继续教育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探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原名《函授教育》,2000年更名为《继续教育研究》)是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中文类核心期刊,1984年7月创刊,历经近二十多个春秋,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继续教育对实现终生教育意义非凡,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继续教育研究》乘势而起,始终以学术交流为目的,指导学习和实践,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及时报导国内外继续教育动态,关注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交流继续教育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探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我刊逐渐走向成熟,在同类刊物中已有较大影响,社会效益颇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高校、科研所拥有广泛读者。并在2002年获得“全国社科期刊优秀栏目设计奖”。本刊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拥有较高转载率,转载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在办刊中逐渐走出一条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并重的发展之路。为扩大交流,方便查询与检索,我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为关注继续教育的有识之士提供更多、更有效率的服务。2004-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栏目设置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自由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大学生教育、高职教育、高校管理、英语教育、教师教育、教育者论坛,培训等。

篇2

1.文化缺失下的冰雪体育教学不足

由于当前学校在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和教学观念上的制约,使得北方高等院校的冰雪体育教学虽然历经多次改革,其教学质量下滑依旧明显、文化内涵缺失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学校主管领导对冰雪体育教学认知上的不足。如,有些高校已经取消了冬季冰雪体育教学、有些高校削减了冰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些高校扩大了教学班额由教育部规定的30人左右扩展至60人、冰雪体育教师多年没有进行再培训……等等。第二,冰雪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缺乏文化的培养与传承。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冰雪体育教学大都以技能学习、评定为主,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将课程的主要部分都进行了技术传授,而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和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这不仅造成了冰雪体育教学文化内涵的缺失,也导致了学生喜欢冰雪运动但不喜欢冰雪体育教学尴尬局面的出现。第三,课程结构与环境因素导致学生冰雪运动技能及文化素质的培养缺乏连续性。当前高校中冰雪体育教学大都集中在一、二年级,三、四年级已经不再开设冰雪体育课程;而且受课程结构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冬季冰雪体育教学每学期只有32学时。其课程教学时空的有限性,使得学生在学校内可接受的冰雪体育教育有限,造成广大学生纷纷走向社会寻求冰雪运动教育,造成本应担负教育任务的冰雪体育课程文化积淀不足。

2.文化育人的社会发展需求

文化育人,就是教育主体以文化的内涵去解决人在体育中的发展问题、人与体育互相融合的矛盾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价值追求过程。主体从文化的传承上形成思维的发展与创新,并通过把握客体的认识工具来反映客观对象及其信息,形成具有新的认识成果,实现认识的目的和价值;解答人在体育中“是什么”、“为什么”、“还能做什么”的问题。将人对体育的认知由具体的运动形态上升为内省的,有意识、有目的文化精神。这既是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生命本质探索、技术结构优化、体育智能管理和社会体育需求的直接体现。它不会造成人生命形态、运动形式和组织系统有本质的损失,反而会延伸人生命形态的表征方式、提升运动形式的创新时空、促进组织系统的结构优化,使体育所表现出的生命特征、运动方式和组织结构更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在人不断取得对自我超越、形成文化与人自然发展互补互动的同时;从积累的记忆、思维、感知觉、情绪等方面去发觉体育的生命教育潜质,还原体育的文化教育本质,让人在体育体验中感受生命的灵动、体悟生命的真正内涵,实现文化育人与体育的融合。

三、高校冰雪运动文化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

1.改革课程结构、增加课程教学课时、丰富课程文化内涵

冰雪运动文化继续教育的开展,就是要通过课堂内外、课余生活中的再教育来弥补当前冰雪体育教学的不足。因此,变革当前冰雪体育教育的方法与教学模式就成为优化冰雪教育的开端。首先,改革冰雪体育教学的课程结构。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开展冰雪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在第三和第四学期增加冰雪体育课程。通过冰雪体育教育的延展,一方面推动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真正掌握冰雪运动技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贯穿四年学习的冰雪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让冰雪运动的情景体验与文化交融自始至终伴随着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增加冰雪体育课程教学课时。在原有冰雪体育教学每周一次课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次,变成每周2次体育课程。通过冰雪体育课程教学时数的延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更多指导下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与运动策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健身方式与运动方法,在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中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第三,丰富课程文化内涵。将冰雪运动发展脉络等文化内容更多的加入和融合在冰雪体育教学之中,以文化的精神之引领冰雪体育教学走文化育人的发展之路。

2.构建以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冰雪运动俱乐部

构建以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冰雪运动俱乐部。首先就将管理的事物下放至学生手中,由学生进行日常的管理与活动的组织,而学校和教师主要起宏观管理和辅助管理的作用,在俱乐部发展的方向和训练的指导中发挥作用。通过学生组织课余的运动技术练习、运动技能讲座、运动经验交流沙龙、运动技能表演等活动,将冰雪运动的文化和素质培养的人文内涵融入到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其次,开展多种类型的宣传、表演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在学生中推广、普及、发展、提升冰雪运动,将更多的学生领入冰雪运动的世界之中,并在参与中体验、感受冰雪运动和文化所具有的魅力,最终形成学生自愿的运动行为与兴趣爱好。第三,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学生参加冰雪运动主要是为了进行休闲和娱乐,因此在技术指导与文化培养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兴趣的动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从而提升文化的素养和身心的健康。

3.提升教育的文化层次

冰雪运动继续教育文化层次的提升,要从系统化、整体观的思想出发开展教育过程。首先,从实践出发。以“行之精神”感受在参与冰雪运动实践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认知我国冰雪竞技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并最终屹立世界赛场的拼搏精神。其次,从创新出发。通过冰雪运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认知人们得以以更加科学和现代化的手段,探索冰雪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助力冰雪体育的发展。第三,从文化传承出发。将几千年的积淀流传至今的珍贵文化遗产———民族冰雪健身活动方法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以对传统冰雪体育的认知、还原、创新、传承,构建基于传统冰雪文化的当代冰雪体育运动观。

篇3

汽车企业;继续教育

一、汽车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内部的工人、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汽车企业职工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继续教育应该以岗位技能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主,目前汽车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汽车企业对职工继续教育的认识不清晰。很多汽车企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着误解,整个社会都存在着轻视继续教育的价值导向,没有将继续教育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虽然很多继续教育机构在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从实践上来看,教育的质量很不理想。社会上很多的机构和部门都对提升学历的继续教育抱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却对提升技能的继续教育冷落对待,很多企业都对继续教育在提升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继续教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一般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而接受继续教育,从而实现职称的评选和工资的提升。

其次,汽车企业管理体制不科学,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继续教育应该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本应该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实际中继续教育是由多个部门共同牵线和管理的,它们并不是专业进行教育工作的部门,在构建学科和设置课程的时候显得非常不成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学大纲,导致了继续教育走上了自由式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科学导致了继续教育的健康、科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再次,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和时代脱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时继续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我国继续教育目前的课程系统非常不规范、不系统,课程设置内容也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想脱轨,这导致职工在接受继续教育的时候显得很不积极、很被动。继续教育一般是学历后教育,是在职工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最新的理论、观点、思维和技术作为开展培训的切入点,继续教育的这些要求使其对对师资力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继续教育需要那些对最新的可续知识和技能了若指掌并具有高瞻远瞩目光的教师来指导。目前我国汽车企业继续教育中这类师资是非常短缺的,它们为了应急往往会聘请一些难以满足学员学习需求的教师,学员对于继续教育的高期望和教师师资水平的低下使得继续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问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受到课程设置落手和师资力量短缺的严重限制。

最后,汽车企业继续教育投入严重不去。继续教育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硬件基础,它需要和普通的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一样进行必要的资源投入,因为一定的产出需要一定的投入作为根基。虽然很多社会上的组织都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政府也会适当地加以补充,但是继续教育和非盈利性公益事业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唯有政府积极进行投入,才能给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在研究继续教育理论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还不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差异性和整体性,难以细致地分析继续教育的整体层次,这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在开展继续教育时总是缺乏足够的理论自信心,使得继续教育的发展战略受到限制,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教育的全面规划工作依然非常稚嫩。

二、汽车企业适应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人才教育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一次变革,社会一方面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持续地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

第一,用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目标来指导继续教育。知识经济时代使得技术创新和无形资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决策成的知识化倾向日益严重、科技发展日益高新化,所以汽车企业继续教育必须以合作、生存、做事和认知作为核心开展,知识创新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职工应该培养自身良好的整体素质并以此为依托,不断挖掘自身的才能,用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来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知识的增长速度是几何式增长的,这也意味着知识的保鲜期是越来越短的,每一个职工都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汽车企业需要运用最新的科技知识来进行生产,继续教育就成为必须,面对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对待。

第二,用通才教育观念指导继续教育。当今时代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知识的综合和整体性,汽车企业,很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探索成为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成为技术领域的重要指导,在当今时代汽车企业最需要的就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和外语知识于一体的通才,继续教育应该以通才教育观念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客观形势,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文理知识得到相互渗透,在知识经济时代,职工要将自身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提升竞争力,只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培养自身浓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用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来指引继续教育。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在当今世界人们更加注重社会主体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让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创新动力。继续教育应该注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使得他们能够得到和个性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职工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继续教育的洗礼,引导他们走上个性发展的道路,使得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推动汽车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条件下,汽车企业职工继续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情况,这给企业职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将继续教育事业推向崭新的高度之上。

作者:邹瑞睿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篇4

语文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语文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在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储备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和学习,目的是满足当代教育发展要求,能够为教学活动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语文教育能够与时俱进,展现出更多的活力与特色。

一、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继续教育教师发展理念提出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很多学校已经开展落实这项政策,并着手开展教师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目前很多学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上认识还不全面,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还不够明确,学校教师对继续教育兴趣不高,大部分参与学习的教师都是为了应对考核和评比,接受教育的目的也不明确。这就导致继续教育开展的效果并不明显。

2、继续教育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在开展了继续教育的学校中,教学内容无法与时俱进,信息更新缓慢,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还很普遍。大部分教师学习都是重复的内容,教育没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国家教育部门在教师建设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十分有限,从而导致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3、继续教育的评价缺乏效度和信度

现阶段,语文教师在接受了继续教育之后,教育评价工作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对继续教育丧失信心,认为并不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和应有的回报,从而不愿意再接受教育。考核内容过于主观和随意,考核过程中舞弊现象也比较常见,从而导致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策略研究

1、语文教师要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改变,实现继续教育的目标

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改变语文教师对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要让教师们认识到接受教育对于自己的好处和意义,这样才能够积极,踊跃的参与教育。教师具备了这样的思想基础,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加认真,客观的看待继续教育这件事,目的会明确,不是为了拿奖金,不是为了评比职称,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后,继续教育才可能获得成功。

2、对继续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

目前大部分的继续教育中,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的问题很常见,这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师接受教育的兴趣淡薄,因此转变教学方法,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将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有机整合在一起,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引入新型教育理念与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专项资金,为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动力和条件。比如,语文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结合,在继续教育中,可以充分借助先进的技术为教育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更加宽广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加,教师之间相互鼓励,教育效果就会大幅提升。然后,加强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之间的有机结合。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该要努力提高自己,但是学校的经费有限,继续教育提供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应该要分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针对当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缺乏专家、教授职称较少的现象,可以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思想政治素质较好、进取心比较强的教师团队,为他们提供更多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更多最新的动态和教学方法,从而进行高效的教育。

3、继续教育要促进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具备处理教材与设计教学的能力,即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能力。继续教育要针对教师的实际,在培训过程中,除了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适当安排实践的内容,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教例分析、病案诊断、课堂观摩,参与互动、集体备课和研究讨论等形式,激发教师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确实提高语文教师的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

4、加强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的完善

继续教育的评价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师的素质评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教师素质评价体系和方法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教师的真实水平进行体现。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要加强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利用最终的考试与日常表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继续教育的结果进行评定,尽可能真实地体现教师的真实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素养。

总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不可忽视的,强化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就是为国家教育事业提供动力和支持。

篇5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终身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短短数年间就席卷全球。在我国,在学习型社会政策的引导下,“终身教育”理念同样获得了快速的传播并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教育职责,同样需要获得持续性教育。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获得持续性专业成长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基于此,学者们围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展开了丰富的研究。笔者在中国知网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进行了检索,即在精确检索模式下,对篇名含有“高校教师”和“继续教育”关键词的文章进行搜索,发现最早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是王芝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刍议》,发表于1992年,该文通过对多个国家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分析,明确了未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性,并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提出了些许建议。在此之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研究并没有获得较多关注,1992~1998年,在篇名中出现上述主题的文章仅有5篇。21世纪后,篇名中包含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逐渐增多,其中2000年、2005年、2007年都出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截至2016年5月,该主题的论文共计329篇。这充分表明,21世纪后,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同时,笔者对关键词进行了共现分析,即对比文章中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率,发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高校”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表明关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关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当前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培训方式和方法、校本培训模式、专业化发展这三个核心领域,且在这其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规划性

目前,终身教育理念、继续教育思想仍然没能引起高校以及高校教师足够的重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本身就是一项需要进行全面考量和仔细权衡的工程,在战略规划阶段就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规划,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高校教师,都仅把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形式上的学习过程,而非真正有益于教师未来成长、有益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点工程。第一,高校管理者忽视了高校教师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的必要性。20世纪后期,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一场大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得以快速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规模迅速扩张,同时学校师生比也迅速攀升,大班教学成为高等教育基本的教学形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明显减少,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培养方式也逐渐被单一模式化教学所取代,这使得教师可以用其有限的知识、技能来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把控。也就是说,高校教师可以“完全胜任”当前的教学任务。毋庸置疑,这一现象最终会影响高校管理者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决策。第二,高校教师忽视了自身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成长的必要性。高等教育大众化降低了高校对学生入学门槛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学生的质量有一定的下滑。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教师往往会在主观上认为自身在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高校教师往往将继续教育视为一种上级分配的任务,而非自我提升的宝贵机会。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性的缺乏使得现有培训模式无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还是教师素质建设上都存在严重不足,使得现有的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完成上级任务的工作模式,无法真正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针对性不足

当前,针对我国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往往是由上级人事部门以及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部门依据学校发展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所提供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极强灌输性质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的参与被严重地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对自身职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需求是最为了解的。然而,在现行的继续教育模式下,高校教师成为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个体,主动性、能动性受到严重限制。具体表现在:第一,高校管理者对终身教育的理念尚未形成完整的认识,使其往往将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种任务去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就往往呈现出随意性,这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过程针对性不强,继续教育的效能难以充分发挥。第二,现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未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机制,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作为继续教育接受者的教师难以表达其对于继续教育的愿望,造成供需失调,进而制约整个继续教育效能的提升。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一环,其着眼点在于实现教师个人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提升。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仅依据高校管理者的决策对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时间、考核等进行规定,使得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在内容设置、课程考核、学习期限等方面很难实现科学化、合理化。这种脱离受教育者的继续教育模式往往因不能充分反映教师的需求,引起教师群体的反感,从而制约继续教育效能的提升。因此,增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是今后努力的重点。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保障性不够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知识的产生周期急剧缩短。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真正践行教师的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持续性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为继续教育活动提供制度化保障,以此来促进继续教育的稳定施行。但目前,制度化建设的不足是现阶段阻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高校管理方式、经费筹集机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高校管理者逐渐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第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发展往往依靠“土地规模扩大、生源数量扩大、教师数量扩大、经费数量扩大”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忽视了教师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高校往往通过增加教师的数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加上专业化的教师往往在一定时期内总是可以实现对既有知识和相应技能的传授,这就使得高校逐渐忽视教师继续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资源,鉴于对现有教师能力和现有资源存量的考量,高校往往不愿意开展需要一定资源支撑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换句话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为了快速实现自身的发展,不得不进行收益最大化的考量,即通过牺牲教师利益,来实现高校的发展。然而,这种短视行为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革新路径

(一)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存在规划性不足、全局性不够等问题,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重视不足、高校教师的参与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应建立专门负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并通过该部门搭建起教师和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平台,以此来提升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战略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具体如下:第一,建立统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专职部门,以此类办公室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决策的领导机关。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整个高校形成合力来共同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专门负责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专职机关,以此构建起一个协力共进的责任团队。具体而言,应搭建起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为核心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决策和执行系统,办公室主任应由主管学校未来规划的副校长兼任,同时按照“学—部—系(院)”的建制来充实办公室的组成人员,以此构建起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和基本体系。第二,搭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与高校教师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以此增强办公室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科学的决策往往需要民主的支撑,作为参与继续教育决策的主体——高校教师,他们的参与便是其决策科学性、民主性最为重要的保障。搭建起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平台,有利于教师将自身的需求及时向管理者进行传递,使继续教育政策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师的真实愿景。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政策决策,无疑会在政策执行阶段受到更为广泛的支持。

(二)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

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是其功能实现的核心环节。传统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往往表现出针对性不强、供需失衡、主观随意等问题,这使得继续教育的效能大大降低。为了更好地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满足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笔者认为,应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系统优化。在这里,笔者将课程界定为关于内容、期限、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有关教学活动的总和。第一,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内容,由单一的学术能力培养向师德培育、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培养转变。传统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仅仅侧重于教师的学术能力培育,以期通过教师学术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学校的声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教学内容主要由高校管理者自主决定,缺乏与教师群体的沟通交流,这就造成内容设置仅考虑了学校的发展战略和高校管理者自身的主观偏好。这种缺乏教师参与的继续教育内容难以吸引教师参加的兴趣,也难以真正反映教师的需求,从而影响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效能的实现。第二,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方式,选用高校教师喜爱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所面对的是异质性极大的群体,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形式上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以此适应各类教师的多元化需求。具体而言,应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来选择实验教学、讲授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移动终端平台,赋予教师更大的主动权,使其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获得提升,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继续教育效能的实现。第三,改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方式,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难用定量化的手段来进行考核。但是,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培训手段,理应建立合适的考核方式,为其目的的实现提供有效的衡量标准。鉴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应将形成性评价作为继续教育考核的主要工具,尽量避免终结性评价所带来的偶然性误差,同时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灵活运用定性和定量评价,以此避免单纯使用定量评价所产生的对于不可量化指标测评的偏差,并最终实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准确考核。

(三)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

制度作为保障活动持续、顺利进行的工具,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制度性建设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资源的供给。资源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现离不开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应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关资金、场地、师资等资源的制度保障,以此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第二,保证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按周期进行。制度的优势在于其具有稳定性,它可以保证活动在一定期限内持续进行。因此,应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周期进行严格的制度规定,确保继续教育活动能够真正得以持续实施。科学、合理、高效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面对当前形势,加快建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开发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需求的继续教育课程、制定保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展的制度措施,无疑会助力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也会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淼,黄艳.新时期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4(3).

篇6

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开展起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尚未形成一种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教师培养体系,高职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一些普遍性问题。

2.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由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对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和内容不同,目前进行的培训多数不能形成专业针对性,不能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个人的迫切需要相统一。

2.2培训的方式单一,灵活性不够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培训多是利用假期及课外等的时间,进行集中式的补漏教育。不能实现与院校、教师自身的需要的完全对接,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中去。

2.3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接受培训时间难以保证

一些学校的教师每周教学学时一般在12至14学时,有的甚至多达20几学时,多数时间用于教学工作和备课上,可用的业余时间少,很难参加集中性质的培训。

3建立和实施“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中心、企业为主导”等多种继续教育模式

探索适合于高职院校教师需要的继续教育新模式,将高职院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范围扩展到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科研素养等整体素养;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扩展到提高理论水平、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素养并举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将高职院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扩展到讲座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相结合。

3.1建立并实施以学校为主体,注重实效,形成校本模式

校本模式就是指以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基地,以校内全体教师为对象,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教学中的经常性问题和教学经验为主要学习内容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指导、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利用业余时间,集中与自学相结合。最后,分层次教育。

3.2建立和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通过专门的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以提高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模式的实施,首先,根据教师的专业任课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完善的教育计划,使继续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和确定性,其次,对培训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积极寻找方案予以解决,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其三,多种手段并举,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其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师的主动学习最后,鼓励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建设.

3.3建立和实施以企业为主导模式

为了增强技能,形成基地模式即以企业为依托,利用企业资源,对教师实施的针对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培训。目的在于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融入企业,解决企业的生产实际问题,为企业服务,提高产学研结合的能力。该模式由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任培训老师。主要内容以行业规范、职业道德、企业内涵、行业前沿信息、实际操作、产学结合等为主。教师到企业进行继续教育要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要有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继续教育计划。

篇7

职业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人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等随着赶时间而发生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研究的先驱者,富勒(FrancesFull-er)在《教师关注问卷》中提出了四个阶段:任教前关注、早期生存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关注学生,使人们认识到教师是由关注自身、关注教学任务,最后才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这样的发展阶段。在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比较成熟的是费斯勒1985年提出的周期动态模式,他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划分为八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受挫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职业低落阶段、职业退出阶段。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966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第一次正式认可教师职业,将各级各类教师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文件中,明确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应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主要包括:职前知识、技能的准备阶段、在职实践阶段,而专业化发展的重点是在职的实践阶段。继续教育的重点就是,提升中职教师在职时的知识、情感、技能,这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只有认清教师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及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才能针对性的开展继续教育,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要实施“青蓝工程”重在培养引领教师全面业务达标;对于中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质的飞跃,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培养“顶梁柱”;对于处于稳定性和停滞阶段的中老年教师而言,要通过“传帮带”形式激发其积极层面。由此可见,认清到职业生涯理论中的普遍规律,对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生利主义是师培宗旨

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利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物,如农业生产出谷物、工业制造出各种器具等;二是指能生产出有利之事,如商人通过商品流通使商人和顾客互通有无、医生为人们解除病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生有利之物”与“生有利之事”,就是生产出有利于社会与人群的物质财富,培养出服务于社会与人群的技术本领。“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这是整个职业教育的宗旨。陶行知认为建设一支有生利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保证。在对“生利主义之师资”的论述中,他指出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合格教师,第一,必须具备“生利之经验”,也就是必须具备从事职业的实际本领或者专业实践技能。第二,必须具备“生利之学识”,也就是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没有学识作为经验指导,便会固步自封,不求进取。第三,必须实施“生利之教授法”,也就是教育方法,不同的专业各不相同,职业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及教材的性质,教、学共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职业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的论述中,陶先生指出三种方法:(一)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生利的经验、学术与教学;(二)收录职界之杰出人物教以生利的学术与教学;(三)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成长为职业教师。不同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支生利的师资队伍,而生利的最直接经验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践,对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而言,每年都有50个学时的企业实践要求,这一规定较好的体现了校企合作的意图,达到了培养生利之师资的目的。因为专业老师进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参与企业生产与研发,能带动与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改革,便于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快速成长。其次,企业的技术专家也可以走进校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企业骨干还可以参加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参与研讨、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计划。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用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合格的中职毕业生是中职校所迫切所需的。最后,校企合作还可以解决职校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设备的资源共享,老师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对于今天的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来说,我们要在做好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赛、创新大赛的同时,重点做好校企合作的文章,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的投入,对企业进行对口培养,让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专业教师的生利之经验,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要求,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句

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承担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我国中职教师的继续教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发展迟,这些因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遵循教师发展的规律,才能探索出科学有效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师培之路。

作者:荀大勇 单位: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综合国力竞争加剧和发展方式转型,人们自我完善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教育、继续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关注点中的高频词。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使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探寻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在终身教育视域中探求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和定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终身教育和高校继续教育

1.终身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保罗•朗格让的观点,所谓终身教育,从时间上看,它强调了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从空间上看,它强调教育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以最佳的组织方式和极具包容开放性的教育资源为人们服务。[1]基于此,我们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时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体系要具有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全社会所有需要受教育者开放;二是要建立种类不同、形式各异和不同层级教育的必然联系和终身学习网络,最终实现各个层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从而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多样化需求,让其在一生之中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接受连贯性的教育;三是教育体系内部各种模式和各类教育之间应并重发展、并行不悖,人文教育与实用科学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2.高校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经阶段

根据学界观点,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是相对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言的,通常是指在职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再教育,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不断为社会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从更广意义上来说,笔者认为各类继续教育都是一种结合知识更新和时代进步要求,基于受教育者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总体目的而对社会成员进行知识补充与工作技能提升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外延上讲,高校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上讲,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和理论依据;[3]另一方面,高校继续教育是介于传统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之间的一种跨界型教育模式,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模板。它是由单一的传统学校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由此可见,高校继续教育在从传统教育到终身教育的完善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影响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1)时代背景:知识爆炸和技术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速度超越以往人类发展的任何时代,知识适用期日益缩短,传统“一次学习,终身受益”的观念不再让人奉为圭臬,通过终身学习来完善自我和谋求社会竞争的思想日渐成为主流。从知识经济的发展角度来说,与物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在一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显著。在此社会环境影响下,社会成员对于知识更新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为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时代机遇。(2)政策利好:国家相继推出鼓励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要利好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方针;“十二五”规划纲要从全社会层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的主张。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使终身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政策的连续出台足以证明国家发展继续教育的决心。(3)物质基础:高校教育资源充足。改革开放带来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进步。据相关统计,[4]在推进高等教育均等化的过程中,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基本上都得到了改善,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专任教师数量和师资结构等方面都得到根本的优化。同时,随着教育均等化的不断推进,一方面,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另一方面,计划生育的后发效应又可能影响高校入学人数,导致部分高校陷入生源危机,现有高校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扩充的教育资源极有可能相对过剩而闲置下来,这些过剩资源无形中为发展高等继续教育储备了充足的资源。这无疑会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扩容,这种扩容也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践场所。

2.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1)教育观念滞后。如前所述,由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社会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还仍停留在观念层面,尚未形成自觉行动。加之用人单位和社会更看重学历教育,对非学历以外的素养提升和技能提升等方面相对轻视,相应冲淡了在职人员的非学历教育诉求。基于上述社会风气的影响,高校从功利的角度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本科、研究生等普通学历教育方面,对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只是将其单纯作为一种创收的手段,难以形成长效发展机制。这种陈旧思想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企业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大量研发人员和技术创新项目,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和教育资源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极低。(2)继续教育相关法律不健全。我国在继续教育立法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具体表现在:从立法领域来讲,继续教育的现成法规主要集中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以及职业教育等领域,侧重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对非学历教育和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立法相对薄弱;从立法形式来讲,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是以《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意见》或者《条例》等形式存在,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相对来说还很弱,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对行为主体具有较强约束力的继续教育专门法,把继续教育实施的总体理念、指导方针和办学体制等固定下来。(3)继续教育需求多样化和供给单一化的矛盾。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多样化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和各个行业,对象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既有旨在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又有侧重提升职业知识与技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既有提升自身气质和修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又有实用科学教育;既有针对社会成员开展的社区教育,还有针对在职人员的实用技能提升教育。然而,由于高校教育产品单一化和教育模式单调,高校在满足继续教育多样化需求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高校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授课模式严重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么承袭原有的教学模式,要么照搬普通教育课程设计,没有照顾到教育对象需求的多样化。(4)功利化和非商业化发展。当前,我国开办继续教育项目的很多高校都存在认识误区,没有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高校的本然职责,而是短视地将其当做“创收”工具,更有甚者,有些本来不具备相关办学资质的高校盲目跟风,开办所谓“高级总裁研修班”“国学研修班”和MBA\MPA课程,诸如此类,严重扰乱了继续教育的教育秩序,给继续教育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市场化运作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应然模式,市场机制能调节继续教育的需求和学校的课程项目供给。非商业化发展,导致学校许多继续教育外包项目流失,各类企业只能不计成本内训员工。这就制约了此类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影响继续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

三、终身教育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定位和转型发展

针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对终身教育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影响,高校一方面要抓住发展有利条件,同时还要克服自身不利于终身教育发展的缺陷,转变发展策略,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对自身发展重新定位,从而实现转型发展。

1.高校继续教育的重新定位

具体而言,高校继续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新定位:(1)在办学指向方面,高校应改变将继续教育定位于“创收”工具的现状。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相比,高校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人力、物力、技术和信息资源相对丰富,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具有开展综合性和交叉性专业教学的继续教育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该把发展继续教育定位为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应该将继续教育和学校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主力军。(2)在服务领域方面,高校应改变将继续教育定位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现状。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这种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一次性学校教育再也不能满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新的人才标准不再仅仅看重学历,对是否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越来越重视。面对这种形势,高校应该把发展继续教育定位于为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服务。着力于形成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格局体系,形成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培训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服务等多层次继续教育服务的服务体系。(3)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校应改变承袭高校普通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高校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突出的是本专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本专业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学习为主,而继续教育的对象,特别是非学历教育的对象的教育诉求主要是提升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主导,以知识延伸和创新开发为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立足于社会需求,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探索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多门类的开放办学模式,将继续教育打造成为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衔接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

(1)由分散化向系统化转型。任何的教育行为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孤立、分散的教育过程和行为都无助于教学效果的改进。因此,要实现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必须实现各类教育和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融合。首先,要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尝试创建“学历+技能”课程模式,根据学习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结构以及岗位要求不同而设计成人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的高度融合。在教学模式上也可通过“学分银行”等形式实现学历和技能教育学分互认,促进两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其次,要实现传统教育形式与现代教育形式相融合。函授、夜大和自学考试是传统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函授教育、夜大教育以面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但工学矛盾比较尖锐,学习环境单一;自学考试的优点是注重学生自学,但存在内容陈旧,应用性不强的缺陷。现代网络教育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但由于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教师的引导作用难以发挥,教学质量不高。因此,高校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取长补短,促进各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再次,要坚持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高校要积极发挥自身在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厘清企业和社区在教育领域的真实需求,积极开展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合作,帮助企业员工实现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促进高校继续教育职业化发展;高校继续教育还要深入社区,面向社区成员开展综合性教育,例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人文教育,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等,高校都可以发挥其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的优势为社区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精神文化需求。(2)由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型。终身教育是面向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持续性教育,而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自足的个体,所以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继续教育也应该是一种特色化的教育。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与培训项目等方面同质化现象严重,这种同质化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埋没了教育的创造性,严重影响了高校办学的声誉。因此,要加快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性质、类别和层次的不同,对自己的服务区域、服务人群、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探寻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办学定位。首先,要突出继续教育的特色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普通学校教育不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授课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突出成人特色、职业特色和应用特色;其次,立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适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能充分满足学习者需要的课程,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培训项目。(3)由功利化向市场化转型。如前所述,当前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单纯以“创收”为目的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功利化不符合终身教育发展的理念,也不符合国家加强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功利化并非是基于市场良性需求的市场化,高校继续教育需要向市场化方向转型发展。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使高校更加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和特色化发展,而且能够实现全社会继续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项目的优胜劣汰,促使高校继续教育整体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实行市场化战略还能倒逼政府改革,逐步理顺继续教育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给继续教育松绑,实现继续教育供给的多样化,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兴教,减少国家教育财政开支;再次,内部竞争和自负盈亏的办学宗旨也能提高教育竞争力和办学效能,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继续教育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机制。(4)由无序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型。国家要颁布和加快完善促进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规范继续教育工作,实行“统一规划、分类管理”的方针,在学历教育领域实行统一管理,合并重复或者功能相近的学历培训模式,助推学历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非学历教育领域,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与管理机制,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培训标准的制定、办学行为监管和质量评估上来。从高校层面而言,高校普遍存在继续教育学院和各院系权责不清、管办分离等现象,没有统一管理和调配继续教育资源的机构。从人员构成上来看,继续教育机构也存在暂时性管理人员多,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任职教师不足的弊端。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此,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要明确职责,分类管理,理顺继续教育院所和各专业院所职责分工,在委托专业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各院系所的专业优势,从优整合校内资源。在专业师资建设方面,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教师队伍行为规范且有效。

【参考文献】

[1][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吴志勇,康飞宇.以大学后职业能力开发为导向探索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新思路[J].继续教育,2004,(11):18—20.

篇9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继续教育培训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

1.1单位培养吸引人才的重要措施,是单位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经济市场化、全球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实施继续教育,加强培训、实践锻炼,加快造就一批专业技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单位人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1.2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综合能力建设的需要

提高业务技能是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设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在一生中固守一种业务技能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增强新的技能,全面提高综合业务能力。

2如何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社会需要多样性、创新性的专业技术继续教育,而目前教育机构却实行共性、统一性的继续教育。可见,目前继续教育体制和机制与实行现代企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已不相适应,制约了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束缚了继续教育的创新发展。具体来说:

2.1完善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现行政府组织中如人事部门、教育部门、组织部门、经济部门、行业职能部门及行业协会等管理着不同专业技术的继续教育,致使各级政府部门对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不统一,不同专业技术领域,存在着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不利于继续教育的规范发展,更不利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理顺继续教育的教育管理体制,优化整合管理资源。

2.2科学设置课程,创新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

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来自不同岗位、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类别各异,级别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培训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学科和课程结构,因此施教。比如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活动课程、专题讲座课程。

2.3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的灵活性,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远远不能使用现代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需要,借助新媒体微博微信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学习人员的碎片化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能力、既培养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菜单式”、“模拟式”等教学改革。

3创新培训机制,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要想改变原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模式关键是创新培训机制,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3.1创新宏观管理机制

在这方面最有益的探索是通过网络或者手机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些教学APP如云班课,创课或者组织团队编写适应继续教育的软件建立继续教育培训专项档案,通过软件的功能能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一目了然。做到主管部门清楚,参训单位有数,专业技术人员个人明白,对一段时间内没有达到培训时间和质量要求的不予颁发结业证书,使得单位和个人能主动及时按要求参加教育培训。

3.2创新微观管理机制

教育培训施教单位要加强学员管理方面的创新,比如可以根据需要编写对应的软件把考勤、纪律、上课、学习成绩等加以量化评分。通过制度和软件,营造一个人人争先、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

3.3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教育培训只有完善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提高培训的效果。要建立健全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制度,把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的学习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把培训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之一。改变“学没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状况,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篇10

一、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知识更新速度慢

会计人员需要及时学习新的会计知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更新速度偏慢,从新会计准则制定到会计培训教材编写出版往往要一年左右,使继续教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2.知识面太窄

财务人员不仅要懂得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得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当前的继续教育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会计培训的内容局限于新的会计准则的讲解,对会计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审计、税法等相关知识不能融入到会计教学过程中去,使培训的知识面偏窄,同时,也不利于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理解和应用。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合理

1.缺乏互动的教学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教育培训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由专业老师讲授最新的财会法规,对其中的难懂的内容做必要的解释说明。这种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整个过程缺乏交流,不能形成一个互动性的过程。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与讲解的内容并不相关,因此对讲解没有关注的热情,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2.“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同学员的差异

参加会计培训的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千差万别,个人的会计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关注点也就不同。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或者说是无视这种差异,致使基础好的学员感觉学不到新的东西,感觉没有听的必要;基础差的学员感觉跟不上授课的步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3.短期培训无法满足不断学习的需要

目前,通过短期培训方式进行的会计继续教育一方面给教授人员带来了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融会贯通大量的知识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划重点的方式敷衍了事;学员由于不能很快地消化所学知识,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学内容。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与继续教育“持续不断”的学习原则相悖,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客体

1.培训人员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会计教材侧重于理论的介绍,相关的案例分析也不可能涉及到所有行业领域。当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者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无法将抽象的理论介绍转换为生动、实际的业务活动。当前,急需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授课方式,这既有利于学员接受新的知识,也使得枯燥的说教变的生动有趣和贴近实际。

2.继续教育学习人员缺乏应有的重视

继续教育的对象——会计从业人员是影响整个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落在会计从业人员身上,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些会计人员把会计继续教育视为一种负担,整个培训过程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最后的过关考试,使继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大力推广网路化教学

会计继续教育需要一种符合新的时代、新教育思想观念、新从业需要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培训机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现行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技术支持,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高速、互动、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各种网络的丰富,实现上网条件对大多数会计人员是可以具备的;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部分会计人员可能难以抽出整体的时间参加集中培训,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职人员可以相对自主的掌握学习时间,既不会耽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又可以学习到财会方面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库,让自己及时参加会计知识的更新培训,避免知识老化,在工作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电子书籍的更新速度和更新成本要比纸质书本快速得多,而且可以随时更正其中的错误之处,因此,用电子教程代替纸质教程可以有效避免纸质书籍编写时间长带来的教材内容更新时效性差的问题。

以往会计继续教育欠缺互动性的问题,现在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可以有效解决。在网络教学资源上,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各种视频、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更贴近现实的工作环境;在内容选择上,学员可以自主点播、选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并通过留言、论坛等途径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个体化、自主化。为完善网路继续教学需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会计继续教育网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存储,即学员在什么地方获取各种资源。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在我国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所属网站上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负责新的会计准则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资料的等。二是资料的传输,即学员如何获取所需资料。可以通过实名注册将学员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编号作为唯一的登录名,用户注册登记后可以登录到相应的网站下载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料,在论坛或者留言板上、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三是客户终端的问题。这是需要学员自己解决的问题,随着电脑价格和网络费用的降低,普通会计人员完全有能力具备上网学习的经济条件。

2.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配套

(1)教学材料编写

教学材料编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财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富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使教材包括财会知识的更新,涵盖国家新颁布的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当前会计领域出现的新型知识等,还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语音、演示、视频资料等丰富整个教学内容。网路化的教材要图文并茂,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解会计知识,使会计人员更容易接受,便于其自己学习和理解。

(2)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作用

高等财经院校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在会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一方面,财经类高校具有大量财会人才,通过不断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件、教学录像片等);另一方面,高校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充分结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理论充实到会计继续教育的网站资源中去,进行实时互动服务。

(3)会计软件的配套更新

国内的优秀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必须紧跟会计政策、法规的步伐,做好软件的更新、升级工作;此外,在软件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降低使用费用,扩大会计软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外资企业方面,外国软件不完全符合我国规章制度的要求,没有通过国家评审,因此,用户需在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外国软件。

(二)多种教学模式的并用互补

网络教学以其极大的优势理应成为最受推崇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但当前我国还客观上存在着不能实现网上学习的会计人员。另外,其他教学模式也具有网络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应该坚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方针。对于继续采用课堂教学的地区应注意以下方面:

1.引入市场竞争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会计继续教育的大方针需要由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制定,例如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等。在相关的会计继续教育机构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者进行选择,选择其中的优秀机构作为指定的培训网点,使其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的还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改革。

2.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授课老师应该是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授课教师应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参训人员积极参与自由探讨,在课堂上提出工作中碰到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的问题作为活的案例,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还要注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的水平差异,初、中、高级会计人员接受教育的内容应当不一致,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分批次、分层次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课堂交流,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篇11

我国研究型大学定位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普及化教育层次、非全日制、社会影响较小的继续教育不重视,在整个办学系统中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从已经公布的大学章程来看,只有小部分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本校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和桥梁。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研究型大学根本没有提及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缺失。

2.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仍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办学模式上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业余成人学习特点、心理、职业等方面的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更多的是复制研究型大学全日制教学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非学历教育,则处于比学历继续教育相对更次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理念滞后、模式僵化,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市场开拓和质量控制能力,办学质量和品牌参差不齐,市场影响力不大,效益不显著。同时,研究型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往往垂青于经济管理类,针对市场热点进行开发和运营,而不是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开发引领社会进步的高端培训项目。总体而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并且特色不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乏力的现状,已经不适应于社会经济形势的总体发展和整体教育体系的变化,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3.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机制尚需优化

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教育的最大区别就是市场化属性更强。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必须责权下放,以学院为主体,充分调动各个办学实体面向市场的积极性,机制相对灵活,自负盈亏,全成本核算,强化产值导向和效益导向,推动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的认可,塑造品牌形象,才能形成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虽然已经呈现“半市场化”的状态,但主要还是依附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忽视了继续教育面向市场的创新,以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性气息较为浓郁,而市场化特色薄弱。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发挥潜力,办学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4.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待完善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导致在质量保证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随着整体宏观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入学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的降低和生源数量的减少,加之研究型大学很少在继续教育上的投入,导致在教育质量上的滑坡。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片面地依靠品牌运作,过度地依赖市场行为,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建立稳定、持续的质量保证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争论

继续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之后,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围绕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论和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价值、模式、层次、质量和机制几个方面。

1.价值的争论:要还是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研究型大学是否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很难得到一致性的回答。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似乎沦为了“鸡肋”。一方面,从宏观导向上看,国家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研究型大学通过开办继续教育,对推动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确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获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从微观现实来看,继续教育,无论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还是自学考试或者函授教育都有一定的成长历史,一旦停止办学,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如人员安置、资源利用上存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等;同时继续教育在产生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上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矛盾往往会被扩大化,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同时由于目前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全日制学生。学校内部出现的不同声音,导致学校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开办继续教育产生了疑问,也就是“举办继续教育的价值何在?”

2.模式的争论:学历还是非学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与此同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作用却日益显现,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市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顺应这种趋势,国内清华大学率先停止了学历继续教育,继而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清华的例子促使国内其它研究型大学,特别是985高校普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还需要举办学历继续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走清华大学的路子,转而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解决原来开展学历教育的人员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发放学历学位所产生的校内疑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开始走转型发展之路,也就是从发展学历教育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历史、观念、体制、机制等诸多问题,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究竟路在何方?

3.层次的争论:大众化还是高端?目前,研究型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对象是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相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标准,属于大众化层次。因此在校内就会有一种论调,学历继续教育降低了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应该退出学历继续教育,转而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又由于研究型大学重在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通常具有学校规模大、学术层次和师资水平高,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和效益较好的特点。因此,许多人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及优势,提高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层次,尤其要注重开展高端培训。但是所谓的“高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仅仅从学费高低、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加以区分。

4.机制的争论:体制内还是市场化?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市场的作用会传导到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机制上相对比较灵活,但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则要求相对稳妥,矛盾因此产生。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如果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机关事业单位来要求,则相对办学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而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则机制相对灵活,办学规模相对较大,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也存在着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也就是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继续教育,导致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创收,教育质量低下,在继续教育行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矛盾就出现了,在体制内办继续教育还是面向市场化办继续教育?

5.质量的争论:精英标准还是社会标准?任何质量的评价和保障都要基于一定的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人才质量观及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针对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精英标准,即仿照全日制精英标准来衡量判断继续教育质量;另一种则是社会标准,即用具有较强职业性、实用性的社会标准来衡量继续教育质量。由于继续教育授课对象大部分为从业人员,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和全日制学生相比,缺少了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全日制精英标准、一元化的质量体系来看待继续教育的质量,无疑有所欠缺。因为继续教育采用的社会化的质量保证体系,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突出实践特色。

三、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转型的思考

美国大学继续教育联盟认为“大学继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大学继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学员需求的创新性的回应”。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如何处理好转型之路上的种种矛盾和争议,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明确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型大学需要明确规划本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从指导思想上、办学理念等顶层上进行设计,使得具体的办学单位在实践中有章可依,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维系和改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大学应把继续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成为重塑现代大学自身形象的标志之一。在国内,如北京大学就专门制定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这个规划虽然不可能解决全部争论,但是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解决了校内的一些争论,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和转型发展。

2.以信息化整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对象大多为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为了工作的提升或者新岗位的需要进行充电,面临着工作、家庭和学习之间的诸多矛盾。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现有的夜大学、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支持,克服网络教学存在的劣势,推动基于互联网与面授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目前全国67所研究型大学的网络学历教育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但我们还需要整合不同类型的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变革等,塑造在线继续教育的品牌和形象。同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建了一个虚拟的“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学员能随时随地学学开设的课程或项目。“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整合了大学专业院系的课程,同时也将学院开发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国内清华大学从2005年开始,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创新成长型企业自主培训体系建设(521)工程”,目前用户单位近1500家,参加培训和受益的学员超过300万人次。2007年,与国务院办积极开展合作,针对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研发并推出了清华军队转业干部网络学堂项目,在线学习人数近万人。当然,和在线教育市场相比,高校的在线教育培训的市场规模较小,发育尚不成熟,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培育培养的过程,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逐步形成高校的在线继续教育模式。

3.以市场化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市场必须成为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当中重要的元素,一是市场的需求导向性强化了大学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引导,提升了大学继续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二是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大学继续教育与市场之间相互选择的效率,也进一步激活和扩大了社会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空间;三是市场的价值性既是大学继续教育竞争的基础,也体现了大学继续教育对社会的现实贡献。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办学单位和校内学术支持单位的积极性,推动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市场培育的思想加大对项目,特别是非学历培训项目的投入,逐步拓展市场;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单位品牌的营销,提升继续教育办学的美誉度和关注度,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当然,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单纯只注重市场,而是要市场驱动、质量优先、管理规范,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结构,整体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篇12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功能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是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继续教育机构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盟,是贯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针的最优举措。作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联系、沟通、协作的平台,校企联盟主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推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协同制订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教学评价;二是促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特别是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最大程度提高双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三是打造科研合作平台,集中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中的科研人员,利用双方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四是促进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教师和合作企业员工之间的互聘和交流,一方面充实继续教育机构的兼职教师队伍,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锻炼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师,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五是打造就业合作平台,以联盟的形式确保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毕业生能够优先到合作企业就业。

二、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特质

(一)利益的共生性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是一种利益相关者组织。作为联盟主体之一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出发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追求合法的资金回报。联盟另一主体———企业,不管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其参与校企合作的出发点都是为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校企联盟中,继续教育机构主要追求社会效益,而合作企业则把利润或利益看作“终极目标”,这使得继续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出现了对立、排斥的局面。虽然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追求的终极利益不一致,但是这并不妨碍二者在某些领域存在利益的共生性。因此,要保障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的利益,就必须明确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他们都有哪些利益诉求,二是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达到共赢。继续教育机构参与联盟的主要诉求在于利用企业技术优势、实践智慧、设施设备等资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合作企业参与联盟的主要诉求在于利用继续教育机构的知识优势、人力资源等来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二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找到平衡点,但是他们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共生的利益。这些共生的利益点可以清楚地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中找到根据。以企业参与继续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活动为例,继续教育机构在企业的帮助下能够使培养的学生更切合用人单位需求,这是继续教育机构的利益诉求;合作企业则通过参与继续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增强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素养又可以“订单班”的形式为自身培养未来合格员工,这是合作企业的利益诉求。

(二)资源的互补性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要持续发挥作用,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保持联盟的稳定性。联盟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之间的信任、冲突和依赖。联盟内继续教育机构与合作企业之间的平衡关系越高,彼此就越离不开对方,联盟就越稳定,合作自然就能顺利进行。维持双方互依平衡关系的要诀之一就在于保持合作双方在资源上的互补性。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拥有企业发展必须具备而又相对欠缺的知识、智力、人才、价值观等资源。合作企业则拥有继续教育机构比较缺乏的资本、装备、应用技术、管理技术等资源。如果联盟顺利运行,则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都能够在资源上各取所需。因此,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在资源上的互补性为双方稳定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但是资源上的互补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实现“1+1>2”的效果,因为资源互补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最终互补的效益还要看整个校企联盟的运作情况。如继续教育机构中订单班学生可以为合作企业提供未来的员工,但这些学生能否成为企业未来可资利用的人力资源,还要取决于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协作质量。

(三)文化的交融性

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是一个多元利益的结合体,实现的是上一种“联合教育”。联盟内的继续教育机构作为社会公共组织,蕴含的是公益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而合作企业则蕴含的是经营文化、实用主义文化。两者在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两者无法实现文化上的融合。从根源上来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文化和合作企业的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从本质上来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的文化和合作企业的文化都是“为人”文化,都是围绕人的发展来构筑的。因此,从根源和本质上来看,校企联盟内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的文化是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的。这就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企业需要引入继续教育机构中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终身学习的文化,藉此来修正企业自身过度放大的工具理性,促使员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最终在“软件”上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竞争精神等,将其融入校园文化中,籍此来缩短学校教育文化与企业实践文化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其培养的学生在技能上能够迅速对接合作企业的岗位需求。

三、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运行

(一)成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理事会

作为社会公共组织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营利性质的企业在合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建立健全校企联盟的协调机制,寻找合作各方的最佳契合点,才能提高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运行机制,核心是成立协调和议事机构,即要成立联盟理事会。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理事会是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协作发展的议事机构,其主要成员如下:主席由继续教育机构负责人和合作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的负责人担任,副主席由余下合作企业的负责人担任,委员由继续教育机构办公室主任和所有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担任。理事会下设办公室,挂靠继续教育机构办公室,在理事会休会期间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如下:组织制订、审议《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理事会章程》,讨论通过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讨论通过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规划;讨论决定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年度工作意见,听取理事会主席年度工作报告;开展调查研究,对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制定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理事会章程

章程是组织、社团经特定的程序制定的关于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的法规文书,是一种具有纲领性质的根本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理事会章程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开展活动的组织规程和办事规则,是理事会运行的“”。理事会章程对于规范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行为、保障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的利益具有根本性影响。理事会章程应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明确理事会的性质、宗旨、任务,明确继续教育机构和合作企业的条件、职责、义务,明确理事会的人员与经费管理原则,明确理事会的管理体制和议事规则,明确理事会与继续教育机构、合作企业的关系。

篇13

办学理念存在误区,一是整个社会在思想上普遍轻视继续教育,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很多教育机构和部门即使开展了继续教育工作,但也不能保证质量。社会上很多机构和部门热衷于旨在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对技能性的培训活动冷漠处置,对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人接受继续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文凭,有的单位为了各自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主动迎合这些人的需求,导致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完全违背了实施继续教育的宗旨。

2管理体制不科学,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

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本应该统管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事业,而目前这项工作由包括人事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牵头管理。这些部门由于对教育并不专业,尤其对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不熟,因此,有关继续教育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规定,形成了“自由式”教学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地影响着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直接导致了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现象的出现。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取消对报考年龄的限制,很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单一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萎缩,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

3课程设置落后,师资力量短缺,教育质量较低

教育领域的课程建设是个关键问题,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课程不系统、不规范,且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得不好,这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继续教育是学历后教育,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超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目前,这类师资短缺,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很难配备足够的、适应教学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时为了应急而聘请的教师往往满足不了学员的需要,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滞后产生很大的矛盾。课程设置的落后、师资力量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落后[2]。

4投入不足,理论研究不系统,发展滞后

人财物的投入,是继续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继续教育同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一样,需要有一定的投入,而且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尽管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或对国家投入进行补充,但毕竟继续教育是非赢利性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量投入,才能保障和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这种以社会力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为主、国家财力投入较少,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对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系统,在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中,还没有依据继续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点,对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层次进行足够的分析,也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决策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提出客观、科学、适合我国现状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没有做好继续教育的全面规划工作,这也成为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主因[3]。

今后应提高全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主动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大对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各项硬件以及理论研究的投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