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三年级健康教育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三年级健康教育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三年级健康教育工作

篇1

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对本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医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问题大都的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学者根据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构建的,问卷为200份,发放学生200人,回收为200份,回收率为100%。

3研究结果

3.1不同年级医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对不同年级医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2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知晓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许多朋友、比较活跃、有时有点自夸、为自己的健康担忧方面。这些影响到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模式。详见表2。

篇2

中等职业学校;分层管理;德育教育;思想道德素质

近些年,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国家相继出台了几个政策,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经有了一定重视。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处于未成年时期,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中职院校学生,实行不同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建立德育目标分层管理的工作内容。

1建立德育目标分层管理体系的依据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成为教育机构所面临的问题。我国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专业知识的教育上,更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而近几年开展的十六大会议中更是明确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家政策以及会议内容可以看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近来素质教育的目标,并且为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是中考落榜的学生,他们一部分人选择中职学校的初衷是为了未来的就业而努力,而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一纸证书,这种在对学校的选择上就具有的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象,需要细化德育教育的工作,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分层管理。在实行分层管理之前需要分析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内容和目标。之后根据制定的内容与目标,对于不同年级的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式,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2在德育总目标下确立年级德育目标

根据德育总目标,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与普通学校德育教育相同的因素,还要以职业学生心理和专业学习的特点为参考,注重德育教育工作的职业性内容,为我们分层管理目标打下基础。

2.1一年级德育目标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因为中考落榜而选择中等职业院校,往往情绪低落,对未来不抱希望。他们刚刚走入中职校门,对校园非常陌生,而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却缺乏认知。这种悲观的态度,导致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选择自暴自弃。还有从初中就留下的陋习,各方面的素质低下,针对这种一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确定以下德育教育管理目标: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集体等;第二,信念教育。树立“上职专照样能成才,能上大学,能就业”的信心;第三,心理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对待一切;第四,目的教育。热爱本专业,明确学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性。

2.2二年级德育目标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校园生活环境已经达到一定熟悉程度,与老师和同学之间也能融洽相处,也已经能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是在学习方面,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展现出来了。一种是专业入门之后,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娴熟的程度,并且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大;一种是本身学习基础不好,对专业知识的接受能力差,长时间的累积造成与其他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失去学习的兴趣;还有一种是缺乏学习动力,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要求低,没有上进心的现象。针对这种二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确定以下德育教育管理目标: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集体等;第二,目的教育。热爱本专业,明确学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性;第三,法制教育。知法、守法,自觉遵守校规校纪,增强社会公德意识;第四,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感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3三年级德育目标

三年级学生属于毕业班,与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同,面临的将是就业和升学的问题,他们大多对未来没有规划,也不知毕业后的去向。学校为了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为学生设立了专门的课程,针对即将升学和就业的同学都设立了相应的培训班。到了毕业季,学生的心情难免浮躁,升学和步入社会后的未知生活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针对这种三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确定以下德育教育管理目标:第一,爱国主义教育。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集体等;第二,创业教育。增强创业意识,学好《创业教育》知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第三,责任教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第四,目的教育。热爱本专业,明确学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重要性。

3德育分层管理的做法

3.1年级教学计划

年级的教学计划中,将德育教学课程也纳入日常教学任务中,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课程,聘请专业德育教师,利用有限的课程时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具体课程安排如下: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礼仪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培养学生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择业能力和交往能力;二年级开设法制教育课、艺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判断能力、辨别能力、鉴赏能力、组织能力和审美能力;三年级开设创业教育课、礼仪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3.2年级学生常规教育

在德育教育作为教育重点的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设多层的教育管理体系,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保障。一方面,学校通过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整体形象来形成规范教育。从衣着到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来规范学生生活,以此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切入点,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实行正常的德育教育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中普遍出现的两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2.1“问题学生”的教育

针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往往存在一定难度,问题学生是各个高、中职学校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近些年职业学校的招生要求一再降低,学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越来越多。针对这一情况,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通过结果可以看出,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一大部分都认为开展问题学生德育教学工作是德育目标分层管理的必然举措。学习能力低下,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思想品德差,这些都是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出现以上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是受所处的生活环境或者家庭关系影响。由于长期得不到关注,容易产生悲观心理,这时青少年就会产生叛逆思维。虽然问题学生只占在校生的少数,但是却分布在各个年级,如果不加以教育,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在开展常规的德育教学时,也需要建立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素质培训班,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3.2.2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是一种主动的素质教育模式。近几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没有设立心理问题的测试,但是通过各个年级和各个年龄阶段的答卷来看,还是存在心理状态差异的,为此我们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多年以前各个职业学校就已经开展了心理教育,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档案的建立并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找到最佳的教育方式。通过对以往的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分析,一年级的学生需要采取课程辅导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采取专题讲座的教育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来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身的情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够做到理解别人的情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同样采取专题讲座模式: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并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职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并且对人际交往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走出校门后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塑造健康的人格。

3.3年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德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会大大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

4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是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实行德育目标的分层管理。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行对应的德育教育工作,并且对在校学生中的问题学生,实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以此转变问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提高整个院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5份,回收率为93%。

(二)测量工具

采用钱铭怡1999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该量表由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L(掩饰性)四个分量表构成,共有48个项目。该问卷有较好的效度和较高的信度。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中职校的男生和女生在E、N、L各分量表上没有差异,而在P分量表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3),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两者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在E分量表上女生和男生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女生的得分低于男生,低于全国常模。这些数据显示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多,她们更内向、冷漠,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差。这启示我们要多加关注女生。

(二)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2)

表2: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

从表2可见,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P分量表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0.261,P=0.001),非独生的中职生得分高于独生的中职生,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在E、N、L各分量表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E分量表上,非独生的中职生得分低于独生的中职生,低于全国常模,在N、L两分量表上两者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我认为导致非独生的中职生在P分量表上分高的原因可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有两个孩子的父母更容易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每天都为生活而忙碌,父母对于孩子只是尽力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很少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为了降低消费支出,在家庭生活中就要求许多资源需要与兄弟姐妹共享,在资源共享中可能就会出现矛盾,而矛盾的解决也许是由父母的审判来决定但不一定公平,又因为对父母还有依赖,这就造成孩子内心的不满和敌意却不愿表达出来,所以情绪开始不稳,变得冷漠无情,不与人接触;或者矛盾的解决是遵循强者为王的规律,这样竞争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从小就形成了。而对中职生来说,随着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增大,他们早以感受到竞争压力所带来的痛苦,因此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般有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常抱有敌意和较强的攻击性心理。

(三)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情况

对一、二和三年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学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E分量表中,二年级学生的均值差与一年级学生的有显著差异(T=0.87799,P=0.05),与三年级学生的也有显著差异(T=1.05272,P=0.05),二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低于全国常模,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性格外向,心理更健康一些。这可能因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适应了在校的生活,逐渐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且此时学习课程的范围已经缩小,公共基础课结束,完全是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压力相对减小,他们相对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要开朗、活泼一些。但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说明中职生还承担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悲观倾向,不愿放开自己,做事存在顾虑等心理。在N分量表中,三年级学生的均值差与二年级学生的有显著差异(T=0.81771,P=0.05),三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二年级学生的,但与一年级学生的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的得分也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许与三年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关,因为就业已经迫在眉睫,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却发现自己在校学习的东西远远不够,要在企业中成为一个管理者或是一个技术型人才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职生就业前景仍不容乐观。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高学历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问题,中职生更是担心自己能否成功就业,并对就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存在很多顾虑。这些因素使得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出现了情绪上的较大波动,如焦虑、紧张、易动怒、抑郁等。在P与L各分量表上,三个年级学生分别比较,均值差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这表示他们普遍存在适应性不强,不关心他人,并常抱有敌意,或者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所以常常带有掩饰性心理。

(四)专业和生源地不同的中职生在EPQ中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文科生和理科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在P、N、L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在E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和他们个人的境遇有关,大多数都是普高落选者,他们的心理和面对的境况大致相同。而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许与青岛市地区的经济状况有关。青岛是一个发达城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家庭经济状况总体上较好,多数电子产品已经普及百姓家庭,网络的使用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视野,尤其是随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之快迅速缩小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因此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EPQ中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同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平均水平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等职业学校确实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钱铭怡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

篇4

一、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管理与组织

我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与学生各方面发展的相关联性,拥有一套科学合理又富有成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由校长牵头,德育主任主抓,年级组长、班主任负责,专职心理教师具体操作,各部门通力配合,全面规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及主要工作

1.基本建设情况。我校的心理咨询室于建校之初设立,在几年实际工作中逐步完善功能体系,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了将规划转变为实际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成果的操作过程。心理咨询室已由最初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子发展为现在的四十平方米,心理健康期刊、书籍、沙盘、发泄袋、注意力测试仪等心理咨询工具一应俱全,方便开展日常工作。心理咨询室由校领导直接管理,下设专、兼职心理教师各一名,并以学校教师研究会、年级组、班主任工作为依托,全面系统地开展学校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

2.主要工作内容。我校心理咨询室适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负责心理档案的保存和整理工作。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和讲座的内容,做到不流于形式、不流于表面,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为教师进行适时的减压辅导,保证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教师的个人心理成长,提高育人的效果,以教师的优秀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利用家长委员会活动以及家长会对家长开展讲座,创设亲子互动情境,改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状况。对特殊家庭进行分类辅导,以学校教育推动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保障学校教育,家校合力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利用学生的同伴教育模式,促进学生间的共通共容,减少学生因同伴影响产生的畏惧学校、畏惧交往的心理。

三、心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情况。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咨询工作由原来单一的面谈逐渐发展到以面谈、网络咨询、团体辅导多种形式并举。心理咨询室接待学生面谈咨询近百人次,并能够做到每次咨询有记录、有反馈。在咨询过程中,我们竭力在保护求助者隐私的基础上给与其最大的帮助,并通过与相关领导和老师的沟通与协作,缓解学生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在寻找在前期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希望通过咨询促改进,在问题未发生前防患于未然。

2.设置“心理导向课”,将心理教育由课外延伸到课内,排入课表。为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展“分层目标教学”,进行“三年整体规划的内容体系”教育规划整体活动安排;为学生进行周密的人生生涯辅导,并且把课内外的授课内容规划梳理成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在毕业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初、高三毕业年级的情况,特意安排了“心理健康为毕业年级保驾护航”的活动。我们在高三年级开展了主题为“正确认识高考”的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压力、缓解压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高考;还与学生们交流了学习经验与心得,效果很好。平时注意随时与初、高三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保持联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如今年高三一名男生,在一模结束后,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想学习了,自暴自弃,在与他的沟通交流中,心理教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帮助他树立起信心,使其认识到努力的过程就是自己成长、学习的过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段经历对自己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通过三次谈话咨询,该生又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复习当中。

4.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既保证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又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了学生的心理才会健康,因此我们通过学生心理咨询反映的问题,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能情绪化,要就事论事,尊重学生,不要伤害学生;我们还请与学生沟通交流比较好的教师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介绍如何与学生有效沟通,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我们还向教师介绍了激励理论――要善于激励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培训结束后,我们进行了调查,95%以上的教师觉得对自己很有帮助,学到了东西,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并希望学校能经常开设此类培训,让教师在工作中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

5.利用团队活动、寒暑假开展课外心理训练活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特殊需要,我校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课外心理训练活动,其中,在寒暑假举办的“学生干部训练营”,利用体验式教育,吸取拓展训练的精华,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获得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认为增强了责任意识、加强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宽容与理解。家长则普遍反映,孩子在参加过此专项培训后,明显成熟懂事了,学会了理解他人和承担责任。学校通过各类活动,开辟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为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程,创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6.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别化的咨询档案,为全体学生建立入学心理人格方面的档案记录,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力的支持。

7.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并由校长亲自主持了多项市、区级的科研课题,获得多项优秀成果、优秀论文奖。

8.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及合作,由校领导到年级组长再到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保持了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思想,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办法。在与学生家长联系时并不是一味的“告黑状”,而是客观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进步的地方大力表扬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不足的地方不是急于批评,而是先分析原因,搞清学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症下药,真正从心灵上给予学生关注与帮助。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豫北某重点中学894名高中学生,其中男生432名,女生462名;一年级学生383名,二年级278名,三年级233名;平均年龄(17.46±1.11) a。

1.2 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1]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在学校教务处的协助下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取得被试人知情同意,由主试介绍实施目的,宣布指导语,发卷开始作答,施测时强调测试结果的保密性,并要求被试认真如实填写。PHI量表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3个效度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和F(伪装);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和兴奋状态,共168个项目。判断标准:T分(标准分)>60分,表示受试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处于临界状态;T分>70分,说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将Q表原始分>10分,L和F表T分≥70分的学生资料淘汰,以保证统计资料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共894名高中学生的问卷参与统计。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χ2检验及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高中学生PHI不同分量表检出率比较,见图1。

由图1可知,PHI在不同分量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上的检出率不同,且不同分量表的检出率差异有极显著性(χ2=66.17,P<0.01)。

2.2 高中学生PHI检测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见表1。表1 PHI检测与全国青少年常模比较(略)

表1显示,高中学生PHI各分量表均分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0.01)。

2.3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比较,见表2。表2 不同性别、独生与非独生子女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2显示,独生子女学生各量表标准分均低于非独生子女,且躯体化、抑郁、焦虑及脱离现实量表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

2.4 不同年级之间PHI标准分比较,见表3。表3 不同年级PHI标准分比较(略)

表3显示,不同年级高中学生PHI各量表标准分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除躯体化量表外,其他量表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进一步进行多均值比较显示,抑郁量表二、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均值差2.46,P<0.05),焦虑、疑心、脱离现实量表标准分比较三年级低于一、二年级(均值差2.93,2.57;3.10,2.80;3.86,2.1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兴奋状态量表,一年级均值高于二、三年级(均值差2.64,2.35),差异有显著性(P<005)。

2.5 组间其他因素PHI标准分均值F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最明显(6个维度差异显著),其次为母亲职业、父亲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学习成绩。表4 其他因素间PHI标准分均值方差分析(略)注:*P<0.05,**P<0.01。

3 讨论

本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偏低,PHI各分量表分值显著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P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张建新.心理健康测查表(PHI)[Z].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周伟国.高师应届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1,38,(5):62

[3]郭喜青.河南某地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1,(2):149

[4]杨昭宁.中师新生焦虑状况及性别差异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0,(4):383

[5]魏霖,扬勇超.郑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1,7(4):216

篇6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中小学校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高等院校及其他类型的学 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者讲座。健康教育的目的,从广义上讲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 通过教育普及各种卫生知识,帮助人们增加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选择有益于健康的生活 方式和行为,提高个体自我保健能力;二是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因 此,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1]。为了解高校健康教育的现 状,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笔者于2004年1月对延安大学1 148名大学生进行了 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延安大学在校的一年级和三年级非 医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48份,有效回收率为 95.67%。其中文科学生572名,理科学生576名;一年级学生752名,三年级学生396名。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统一由班主任组织,现场填写后当场收 回。在查阅有关资料后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学生对常见传染病(肺结核、乙肝、甲肝和 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

1.3 统计分析 先对资料进行检查核对,再输入计算机用统计软件SPSS 10. 0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结果显 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总体正确回答率只有34.89%。对肺结核、乙肝和 甲肝传播途径的正确回答率分别是53.0%,10.6%和3.0%;知道肺结核、乙肝和甲肝有特异的 免疫制剂可以进行有效预防的学生很少,只有9.2%的学生知道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27.9% 的学生知道乙肝疫苗能预防感染乙肝病毒,24.9%的学生知道甲肝疫苗能预防感染甲肝病毒 。见表1。

2.2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学生对这部分知 识的知晓率较常见传染病的知晓率高,总体正确回答率达71.69%。见表2。

2.3 学生对开展健康教育的需求 由表3可见,有89.18%的学生认为自己现 有的健康知识不够用,94.41%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时期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很必要。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对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学生普遍对常 见传染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低,尤其不明白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3种传染病对人类健康 影响很大,现在都已有特异的疫苗可以预防,但因无知而不能采取主动预防措施。在被调查 学生中,知道卡介苗能预防结核病、乙肝疫苗能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苗能预防甲型 病毒性肝炎的比例均较低。目前在大学生中,因患传染病而休学、退学的比例是最高的 [2],其中主要是肺结核和乙肝[3],因此,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仍是学校卫生工 作的重点,也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2 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 识的知晓率较高,但很多问题还没有达到《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长期规划》和《中国遏制 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中知晓率达到75%的指标[4]。有些问题三年级学生知晓率 并不显著高于一年级学生,说明3 a的大学学习在传染病基本知识的获得方面没有任何提高 。

3.3 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需求情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89.2%的人认为自 己现有的传染病基本知识不够用,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94.4% 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时期开展专门的传染病基本知识讲座。说明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 需求是很迫切的,学校健康教育急需开展和加强。

调查结果表明,该校学生普遍缺乏传染病基本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需求也非常迫切,而 且学生对传染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大都在中学学习中获得,说明大学的健康教育虽然有开展, 但距《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一般的健康相关知识,而 且知识应更全面、更系统。为了减少学生的休学、退学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校 健康教育急需进一步开展和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要加强艾滋病、性病的基本 知识的宣传教育外,也不可忽视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学 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基本营养知识的教育等[5]。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卫 生知识和常见病防治知识,培养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卫生习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 才。

4 参考文献

[1] 杜远见.学校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99.

[2] 张河川,郭恩智.某高校学生辍学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3):216.

[3] 李克夏.苏州大学1996-2000年学生休退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52.

[4] 廖文科.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

篇7

1.调查了解高二年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都集中在球类运动项目。高二年级总人数471人,其中女生193人,见表1。

2.指导学生选项,每个学生在一个学期原则上只能选一项。学期中原则上不可以换项,第二学期可以重新选项。

3.高中三年共11个学分,其中田径和健康教育各占1个学分。剩余9个学分为每个学年三个学分,平均每个学期1.5个学分。

二、让学生了解“高中水平”中的五个目标与七个系列

五个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七个系列:(1)球类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毽球、网球、橄榄球、高尔夫球等),(2)体操项目(技巧、单、双杠、跳箱),(3)田径项目(短跑、长跑、障碍跑、追跑、负重跑、跳高、跳远等),(4) 水上项目(游泳、潜水、水上救援、划船),(5)民族民间项目(武术、跳绳、摔跤、高跷、舞狮、风筝等),(6)新兴体育项目(滑板、体育舞蹈、街舞、卡丁车),(7)健康教育(体质评价、营养与健康、野外活动和野外生存自救、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运动的自我监护、体育项目介绍与欣赏、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全运会等体育知识)。

三、分项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材内容

1.教师分项教学主要以教师专业技术为开课的依据,以发挥教师个人特长确保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专项技术和战术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锻炼法。

2.田径和游泳项目属于学校指定的必修项目。游泳教材每年5~6月开课一个月,每次2节连上,安排10个学时。田径教材则以跑、跳、投内容为主。

3.健康教育按照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每学期安排2~3节课。内容以体育运动的作用,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户外运动注意事项、游泳运动知识、体育运动与营养等为主。

四、课程总体设置与教学安排如下

1.教师在新学年开学第一周,对高一年级进行体能健康课进行常规教育,宣布课程改革的内容与实施方案,并指导学生完成选项的登记工作。从第二周开始高一年级按选项分班上课,其他年级按学校年计划正常上课,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内容,加强学生课堂常规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田径和体操中不同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任教,设置七个小项(每学期),高一学生在一学年内完成田径2个,体操2个小项的4个学分即可。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学生则在选修教学内容中完成6个学分的内容即可,其中高三年级的下学期设置为补缺、补差和继续深入学习课。高二的两个学期和高三的第一学期,学生可选三个选修内容(每学期1个)完成相应的学分。学校鼓励有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在完成11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修得更多学分。

高中三年中开设健康教育课18学时。

2.高三下学期实施理论考试及格或相应的学分

(1)学分

(2)相应选项教学的教师负责教学和学生成绩的管理和登记。

(3)加强对学生选项学习的指导,包括学生选课、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

五、考核与评价

1.综合分(15%)

教师评价称为综合分。根据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参与意识、学习态度、出勤、合作精神、自信心和意志品质、情感表现,责任心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等给予综合评价和打分。

2.诚信分(10%)

学生自评称为诚信分。学生对自己的体能、技术、技能、体育知识、学习态度、情义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评价和打分。

3.公平分(10%)

同学互评称为公平分。由学生推荐3名学生对本组内其他同学的体能、技术、技能、体育知识、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评价打分。

4.考核分(50%)

运动能力考核称为考核分。主要是对运动参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单项运动考核的评分。

篇8

“90后”大学生已迈入各个大学校园,他们有其独特的、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为大学生健康全面成才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思想活跃,充满自信并勇于展示自我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如在班干部的选举中,各班均有80%以上的学生走上讲台演讲,参与竞选,他们敢于发表自己很多相关的想法,表现活跃。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生活,自立意识增强 

在每一个学校中,都有部分贫困生,这些学生很多时候都是靠自己的努力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但他们对自己家庭的贫困情况能够坦然接受和面对,并不会对社会对家庭 对学校有怨言,相反总是寻找很多机会去兼职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自立意识。 

(三)个性张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在家庭中习惯了被关爱和被包容,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在学习、工作中不擅与同学沟通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这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四)缺少个人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大多数新生不曾考虑过自己大学三年的目标和未来的人生规划。他们强调高标准的物质生活,希望未来从事工作轻松、收入较高、环境好的工作。而且他们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往往只是注重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对于道德精神理想层面的认识较为淡薄,这种责任意识的匮乏是需要广大教育者关注的。 

(五)适应能力弱,依赖性强,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较弱 

大多数“90后”面对各种学习、生活、工作、恋爱压力时,会显得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失落感和挫败感。如在学生干部选举落选时,很多学生认为很没面子;当在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在心理方面表现极为脆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会负气离职,有的学生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等。 

(六)现实目标缺失,认知能力不足 

有的学生进校后放松了自己;有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和想象中有区别,还有就是进这所学校不是他理想的学校或是因父母强迫来的,心理产生了落差;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去认识和理解,更没有确立大学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 

二、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一)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 

班级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环境,而班级文化主要体现在学风、班风、学生文明习惯、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因此应通过班级活动和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的谈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建立一支优良的班干部队伍,班级干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使班级工作更加有序。加强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学习态度教育,通过学习经验交流、读书心得交流、学习方法讲座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强“文明宿舍”建设,营造良好宿舍文化。通过班级主题班会、党团课正面引导大学生重视宿舍文明建设,督促学生讲究宿舍文明,搞好卫生,遵守作息时间,让学生自觉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 

(二)以人为本,着眼于“90后”大学生思想实际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放在首位。首先,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生涯。其次,为了让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激烈的竞争,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如我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三生教育,设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办公室和三生教育团队(包括教学团队和实践团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三生教育讲座,帮助和培养“90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沟通等能力。 

(三)发挥高年级学生作用,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 

很多新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很难寻找到相同的话题和语言,他们更多地喜欢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去寻找如何解决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的方法。因此管理中可采用“1+1+1”模式,即“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班主任”模式,助理班主任由一些较为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主要是指导新生班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使新生们正确认识大学,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困难。这种模式对新生教育可起到很好效果。 

(四)把握教育工作的时间阶段性 

加强职业指导大学生将来的就业、职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因此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加强职业指导是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我校是三年制专科,一年级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阶段,主要内容为:大学生活适应、了解专业、了解自我、认识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二年级的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阶段和职业定向指导阶段,主要内容为:专业学习,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心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创业训练等。如我们学校每年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三年级的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阶段,主要内容为:职业信息收集与处理、职业定位和择业期望,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三个阶段有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指导体系。 

(五)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心志 

90后的学生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受挫能力较弱。在面对困难时,常常表现为退缩或者懦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哪时能够勇往直前,敢于拼搏。 

高校可充分利用好寒暑期社会实践这一常规活动,尽量增加“90后”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行组团,自拟调查课题,采取旅游、实习、见习、打工、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去接受困难挫折的洗礼,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态度不再消极,不逃避责任,而是积极去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时代经贸》 

篇9

一、利用世界大学城建立新生入学教育系统

我校培训所有在校大学生,做好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建设 “五个一”工程,即:

(1)做好“一次优秀学生学习空间展示”。2012年上学期“学生学习空间朋辈辅导员选拔赛”中的优秀学生学习空间展示,让2012级新生对学生学习空间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

(2)做好“一次优秀学生学习空间学习”。新生对2012年上学期“学生学习空间朋辈辅导员选拔赛”中的优秀学生学习空间进行浏览学习并留言。

(3)做好“一次一对一新生空间建设指导”。学习空间朋辈辅导员对2012级新生进行一对一的空间建设指导。新生上传标准的近期免冠证件照,建立好所学课程和个人兴趣爱好等栏目,并上传相关的资料。

(4)做好“一次写给辅导员老师的私信”,字数不少于200字。

(5)做好“一次新生空间建设情况检查”。各新生班级辅导员军训期间对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空间进行逐一检查,学生工作处将在“国庆”期间对新生学习空间进行检查并通报。

二、利用世界大学城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1)大一年级学生在大学城空间上建立大学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栏目,老师进入到每个学生的空间进行阅览和留言批示。

(2)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大学城空间上进行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报告的展示,老师进行阅览和批示并挑选出院部优秀的实践报告,送到学校进行优秀报告评比。学校学生工作处挑选专家进行打分,推选出优秀社会实践报告在全校进行表彰。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优秀作品展示:http:///e/blog.aspx?bid=2915749。

(3)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在大学城空间上进行大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展示,从学院到学校逐级评优,最后选送优秀作品和大学生团队参加黄炎培职业规划大赛和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4)教师在自己的大学城空间建立就业和创业指导专栏,有效地引导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

三、利用世界大学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1)教师在网上开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园地。我校的专职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在自己的空间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把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文字资料和视频上传到空间。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阅览和学习。读者可以登录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徐怀的个人空间:http:///UserShow/default.aspx?uid=134890。

(2)大学生在网上个人微博和信息,老师和同学进行及时交流。我校的大学生进校后,就建立了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必须写一私封信给辅导员老师,介绍自己的大学新生生活和学习,反映自己在学校碰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教师和辅导员还可以通过世界大学城进行访问和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我校老师和学生的“大学生励志”交流群组展示如下:http:///SpaceManage/Group/group.aspx?GroupID=2502。

我们通过建立世界大学城网站的师生个人空间创建交流平台,成功地构建了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系统,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建设,有效地提升了我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10

安全教育是化解影响高校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预防大学生的发生、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安全,始终把大学生安全、校园的稳定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加强大学生安全稳定知识教育,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救及互助能力,使其在危难之中懂得保护自己和救助他人,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多的安全知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功走向社会的先决条件。安全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一、二、三年级行为规范教育,一、二、三年级安全稳定教育。进行三年不断线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确立了三年不断线的安全稳定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定期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举行防火演练、紧急疏散等系列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三年不断线安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安全维稳意识和文明行为的意识;提高防范各类案件、事故和抵御非法侵害行为的能力,维护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让文明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种自觉习惯。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是指一年级职业发展教育,二、三年级就业指导教育,二、三年级创业教育。就业教育全程设计、分段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职业规划发展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为主要公共必修课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三年不断线”的全程化就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就业教育教学新方案。一年级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职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三年级进行就业素养及技巧教育;二、三年级引导毕业生择业、乐业、创业。就业教育三年不断线实施,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树立职业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的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同时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便能得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要构建优秀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

中国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必然要重视创业教育。特别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就是要创造新的就业岗位,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和再就业。联合国明确提出,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把创业教育作为中、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去创建自己的企业,而主要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养成创业素质,锻炼创业能力,让受教育者知道创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以及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风险。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院校应从创业教育课堂文化、创业教育实践文化、创业教育物质文化、创业教育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构建有高职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文化。举办创业规划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知识、长才干。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定期在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中举办创业设计大赛。竞赛可根据专业特点拟定。这种比赛不同于一般专业比赛之处,在于要求参赛学生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经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完整而又具体的计划报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按创业活动的顺序逐步体验创业内容。如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字、判断销售目标、讨论预算、广告策划等。

篇11

1.多维参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属性的必然要求。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既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又包括社会上从事心理、精神卫生工作的专家、学者、医生等;它的对象不仅仅是“问题学生”,还包括其他一般学生;它的路径是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它的内容是对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立体的,它需要多维的参与。

2.多维参与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性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又与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开展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而德育、智育等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心理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交叉与渗透,密不可分;同时,各种教育活动本身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参与,健全和谐的心理是开展好这些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因此,在高校各种教育活动中多维参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多维参与是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实困境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局限性与狭隘性。比如:在主体和对象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视为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仅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在目标与模式上,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作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孤立地、简单地采取医学的或是教育学的模式;在内容与方法上,仅采取普及讲座及个别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方法,针对特定具体的心理问题开展教育活动等。从多维的角度来思考和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克服这些不足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维参与的基本维度

多维参与就是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的努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有机融合起来,从多个维度思考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协调共进维度。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原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社会要为大学生提供安定有序的生存生活环境、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就业和贫困生救助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专业化的心理咨询、精神卫生机构等。家长既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及时指导子女在校的人际交往、情感等问题,还要经常鼓励子女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涯。高校努力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主体自育能力。同时,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对心理教师和家长的培训指导,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配合,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学院(系)―班级(心理自助社团)―宿舍―学生”五级保障维度。学校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领导机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决策、规划、指挥、监控等;学院(系)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按照学校部署扎实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结合本院(系)学生和学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相关特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助、互助、助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托学生班级或者成立校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加强宿舍管理,把宿舍建成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实践锻炼基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工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3.“健康普查―知识普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问题治疗―危机干预―转介”全工作流程维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开展健康普查,掌握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对初步筛选出的超标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进行约谈;着眼于全体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面询、热线、网络、书信等方式,及时开展各种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困惑;对于个别确实存在较为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治疗和必要的危机干预;对于重症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向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转介,实施专门的康复治疗。

4.“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全过程教育维度。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与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心理特点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一年级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各种适应能力的培养;二年级的重点放在大学生涯的拓展,经济、学习等压力的舒解,情感问题的疏导等;三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人生发展的抉择、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四年级的重点放在学生职业选择、社会适应等方面。而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各阶段之间的教育辅导还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持续性。

5.“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专业课教师―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维度。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责任立足本职岗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而努力工作。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强调: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因此,心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干部直接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党政干部、其他从业人员努力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做到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够在教书、管理、服务等工作过程中,切实承担起育人职责,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育人格局。

6.“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党政管理部门―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共育维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工作规划、专门教育的推进、个别学生的咨询治疗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务部门要从教学安排、教学管理等方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各级党政管理部门要通过党团共建等方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后勤服务保障部门要立足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生活保障服务,发挥好服务育人功能。只要各部门积极参与、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努力形成部门共育的良好局面,心理健康教育就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7.“心理健康知识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专题讲座”全课程育人维度。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一般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教社政[2005]1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因此,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健康心理与潜能开发》等必修、选修课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学习心理、专业思想等方面的引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促进每一类型的课堂教学都能够自觉发挥出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作用,形成全课程育人的态势。

8.“心理辅导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全氛围育人维度。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提高教育主体性、激发学生成长积极性的有效形式。高校不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比如个案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拓展训练等,来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还要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心理知识科普宣传、举办心理健康节、假期社会实践、社区义务劳动等,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智。

从以上八个维度思考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既体现了宏观环境与微观个体的协调性,又体现了各个教育环节与各项教育活动的全面性、全程性,突出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针对性,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继如.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3]王书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胡凯.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篇12

1.领导重视 队伍专业

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教学校长亲自带领,心理健康教师和部分教师一起开展工作。专门的队伍为学校全方位、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保证。学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室,每天下午都有2位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为广大师生提供帮助。据统计,每学期都有近50名学生和部分教师到咨询室接受咨询,广大师生有了心理困惑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2.团体辅导 点面结合

除了个别咨询外,学校还为广大师生提供团体辅导。2009年暑假,首都师范大学的田国秀教授及其团队,在我校二、三年级开展了“健康成长”的团体辅导,同时为我校班主任做了团体辅导。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住宿生,普遍存在着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针对这一现象,2009年以来,我校心理健康教师每学期都对学生开展人际交往辅导。如果说个别咨询是点,那么团体辅导就是面,团体辅导的开展,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面。

3.报纸网络 形式多样

学校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创办了心理健康报纸《心灵花园》,每月一期,发放到各教研室和各班级。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在校园网首页中开设“心灵空间”栏目。建立了电子邮箱、QQ群,学生可以以不同方式留言,提出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给予回复,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4.组建社团 扩充队伍

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心理社团。心理社团下设组织部、宣传部、戏剧部、网络部、调查研究部等五个分部。调动学生力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在社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学生的参与,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

5.常规课程 系统学习

开展心理健康课。根据德育课教学大纲,心理健康课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选课。按照大纲的要求,我校在二年级开设了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他年级每学期都有4~6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进入课堂,学生系统学习,有效地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6.课题研究 以研促教

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评价标准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新课程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并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

7.联系家长 形成合力

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档案 主动预防

一年级新生一入学,我们就运用心理测量系统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量,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筛选问题学生作为关注对象,做好预防工作。今后,每学年我们都要为学生做心理测量,建档案、做追踪。平时我们也会下发心理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地开展工作。

2. 辅导讲座 体验成功

每学期我们都举办团体心理辅导和讲座,培养学生的心理潜质,让他们自己探索、发现、体验(下转第42页)(上接第39页)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开发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学科渗透 齐抓共管

每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其他学科在教学中的渗透,陪伴着学生整个中职生活。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时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比较多。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体验职业的重要渠道,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实习实训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各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使学生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4.教师培训 意识提高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学期都为教师做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校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化解师生冲突的方法”“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有效调控课堂”等等。学校还聘请校外专家定期为学校广大教师、班主任做心理健康辅导。学校正在筹划聘请专家做常年心理顾问,使广大教师心理健康、快乐工作。

5.校园文化 潜移默化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一些设施,让校园内的墙壁、橱窗、黑板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辅导教师”,同时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活动阵地,利用各种媒体、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篇13

2009年3月22日,我校五年级一班学生薛华(化名)的家长,急不可待地找到了班主任乔老师,反映薛华自上三年级以来,令父母苦不堪言。

薛华在“家校交流活动卡”中,抒发了这样的心声:“我想到自己喜欢的学校上学,开始新的生活。”她明显存在环境适应障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对学习环境的厌倦?我决定找她谈谈。下面是她写给我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

“一开始,学校收8元钱,爸爸给了我10元,我把剩下的2元钱拿到附近小卖部买了零食吃,爸爸也没问我。后来,班里有同学向我要钱,我从家中偷了一些钱,给他们每人5元。以后,六年级的几个同学也和我要钱,不给就骂我,有时还打我,威胁说要告诉我的爸爸,我害怕偷钱的事被他知道就给他们了。去年春节,我在家里没有出去玩,又想起了偷钱,这次我拿了500元,和同学在寒假里花掉了,同学说以后还给我,我就和他们要,可他们说家里没有那么多钱,都存在银行里。我害怕爸爸也把钱存到银行,自己没钱花,今年开学后一下子拿了1500元……”

一切都在学生零碎的叙述中变得清晰了,我的心情是如此沉重、泪丧和后怕。在对以上事件深入研究后,结合日常工作的进展情况,我认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有意、求实、做细。

一、有意

有意识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预防为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自主学习有关理论,提高心育水平。每一位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学生心理现状,通过广泛涉猎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强化心育意识,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快速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走出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尽快尽早地使自己承担起心育角色。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专业人员的事,置小学生心理问题于不顾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不管你是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使自己迈出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二、求实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应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和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全方位入手,全面提升心育工作品位。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独特作用,克服虚假、摆花架子的现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使学生时刻浸润在浓浓的爱意中。

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双向互动效应。应注意避免“纯理论现象”的发生。

好多教师能制定出一整套的课题研究方案,实际工作却一点不做,收效甚微,这种“造”出来的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会贻误对学生的适时引导,为意外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只有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失误,以教师的爱心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对学校的热爱,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潜能,健全人格。

三、做细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艰苦而复杂,需要教师做个细心人。

教师要学会用心观察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和校长的首要金科玉律。”当你面对问题学生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你的温和而具有洞察力的目光几时曾落到学生身上?你对学生到底了解多少?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观察传递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让学生从你关注的一瞥、信赖的点头、激励的眼神和友善的态度中,得到安慰和鼓舞,从而促使学生持续的良性发展。教师还应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家庭的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家长沟通,这样才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育人效果,而这是以教师周到细致的工作为前提的。

前文提到的薛华共从家中偷得现金5000多元,同班同学不少人参与了此事,班主任为什么一点儿感觉也没有呢?当班主任询问家长在家有没有发现学生乱花钱的情况时,家长反问道:“我在家校联系卡中写明了学生乱用钱一事,并希望你们帮助调查一下啊,难道你忘了吗?”班主任哑口无言,因为每月一次的交流活动材料至今还在角落里睡大觉。如此家校交流,家长的参与热情能维持多久,效果又会如何,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