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四风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四风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四风学习材料

篇1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制约措施不够有力。一是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缺少检查监督,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缺少经常性的检查监督。二是纪检监察机构不健全,我局设有纪检组,但没有专职纪检人员。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思考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我们认为应该重点解决思想认识、制度规范、监督制约和责任落实等问题:

(一)建立和完善思想教育机制

思想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要提高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必须进行思想教育;从法律、纪律和他律逐渐转变为高度的自律,从恐惧惩罚到内在的责任感,到对党和人民赋予权力珍惜和对自身人格尊重等等,也离不开思想教育。党风廉政思想教育要着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包括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法治意识,诚信公平原则等。通过思想教育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明志、重责、慎权、轻利、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一要加强对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使思想教育有人管,有人做,有人承担责任。局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也要明确任务,承担责任,纪检组要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把思想教育摆到重要位置,与其他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做到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考核,并与奖惩挂钩,促使思想教育真正落实,取得实效。

二是抓住重点,扩大教育面。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对象无疑是领导干部和在容易发生问题的部门和岗位上的人员,如涉及采购、公证、律师、财务等环节的人员,预防职务犯罪,但不仅限于此,还应尽可能扩大面,通过党课、政治学习、民主生活会以及日常活动,加强对普通党员、干警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

三要增强思想教育工作针对性和适时性。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广大党员干警的真实思想及其发展变化,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和理解能力,确定不同教育内容、方法和要求,缺什么补什么,哪一方面薄弱就加强哪一方面的教育。

四要改进方法,讲究实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中起来学习,关起门来讨论做法,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民主生活会重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能"只对事不对人",要触动思想、解决问题。

(二)完善制度,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是保证。要建立和健全制度规范机制,用好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1、对现有规章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作一次全面清理、检查,消除局限性,增强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使规章制度更加完整、统一。

2、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随着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事情"无法可依",有的虽然在旧的规章制度中有涉及,但不全面或已不适用。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与新出现的问题相对应的规章制度。

3、加大规章制度宣传力度,使之深入人心。规章制度制定之后,不能停留在纸上,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规章制度宣传力度,规章制度执行者和领导不仅要懂得具体规定,还应清楚制定该规章制度原则、精神。

4、领导要自觉维护规章制度权威性和严肃性,减少和避免人治色彩。规章制度制定之后,就要严格遵守,严格执行。因此,领导要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避免随意性、以"言"代"法"和厚此薄彼,要体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抓住关键,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教育和监督要双管齐下,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一要正确认识监督,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制约,有利于减少权力不当行使空间和条件,制止和预防腐败。领导都要端正思想,自觉地接受监督和制约,不能把监督制约看作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或找茬,更不能故意抵触、逃避监督和制约。

二要加大组织监督力度,充分发挥纪检组的作用。监督重点内容首先是加强对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决议的监督。其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再次是加强对易发问题科室主管领导监督。

三要坚持对内监督与对外监督并重。对内监督就是班子内部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班子成员之间相互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完善领导民主生活会和班子成员合理分工、相互制约等制度。各职能科室要加强自我教育,使职能科室干部真正自觉按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确保规章制度执行不走样。对外监督是分管领导对所管辖的人员开展监督,要从"思想圈"、"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的情况入手,着眼于及时了解监督对象思想动态,掌握监督对象工作作风是否扎实,是否恪尽职守,掌握监督对象生活作风状况,掌握监督对象喜欢与哪些人交往等方面情况。对内监督与对外监督要并重,要克服此轻彼重的错误思想。

四是放低监督门坎,加大群众监督力度。放低监督门坎,是为了方便群众开展自下而上的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各种途径征集到的建议和意见,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和反馈,以取信于民。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公证、法律服务等收费一律上墙公开,为有效监督创造条件。

(四)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明确职责,做到责、权、利统一,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明确班子及其科室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当承担责任,责任与职责、权力、利益密切相关。促使各级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牢记"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保证"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对不良倾向要敢于查处,对不正之风要敢于纠正,带头维护党纪国法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严肃性。

篇2

认知风格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习惯性的方式。人们的认知风格是一种固有的,对信息和情境的自动反应方式。它是与生俱来,或者在生命的早期以一定的速度固着下来,它被认为深深地浸染在人身上。具有高度的弥散性,在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着个体机能的发挥。人们的认知风格是其学习行为中一个相对稳定的方面,影响着一个人的一般成就或学习成绩。赖丁和基码二人将多种认知风格名称综合为两个主要的风格维度,即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风格这两个维度。整体一分析风格维度表示个体倾向于把信息组织成整体还是部分。言语一表象风格维度表示个体在思维时借助于言语还是心理表象来表征信息。

学习策略是个体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的一组或多组程序。学习策略可以看着是个体的认知工具,它将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热情、开放、精力充沛。愿与人交往,喜爱参加集体活动。但在学习中缺乏系统的计划、安排,过度信赖他人的帮助等等。职校生的这些外显特征,按照赖丁等人对认知风格的划分,属于整体型认知风格。赖丁等人的研究认为,个体的学习受认知风格与教学材料的组织方式、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的类型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可以在认知风格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学习材料(信息)是有结构的,其结构包括下面的一些特征:如,题目的位置,文本的段落;小标题;篇幅大小,多媒体教学中的视窗大小等。

整体型的人不会将他们自己的结构强加于材料,他们往往容易从段落开始前呈现的题目中获得帮助和启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别注意题目位置的摆放,应放在学习材料起始之前,学习材料段落前小标题的添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较好的帮助。赖丁等人的研究还表明,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学生喜欢用计算机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学习材料的不同呈现形式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的学习影响不同观点,学习材料的呈现尽量以小步骤来展现,这种方式能够引导学生更紧凑地获得材料信息。在教学尽量使用文本对图片的方式来呈现学习材料,因为,整体型认知风格包含整体――言语型和整体――表象型两类。整体――一言语型对文本材料较敏感,而整体――表象型对图片信息较敏感。使用文本对图片的方式来呈现学习材料对二者的学习均有利。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时,材料呈现的形式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及学生性别的学习影响也各不相同。使用‘图片斗文本+声音’形式来呈现对整体――表象认知风格的男生的学习有利,使用‘图片+声音,形式来呈现对整体――表象认知风格的女生帮助较好。在学习材料的内容类型方面,具体的高度形象化描述的文本材料对表象型的学生的学习帮助较大。

赖丁和桑德勒-史密斯曾指出:“个体或许不能改变他们的风格,但是他们能开发学习策略,使他们在一种既定的学习情境中尽可能有效地学习。”学习策略的开发是一种扩展过程,通常需要由个体自发地重复进行。同时也是一种概括过程,因它包容着许多将被用于学习情境中的程序。策略性学习方法的开发,包含四个阶段。一是感知和偏好阶段,二是选择阶段,三是拓展学习策略阶段,四是形成学习策略储备库阶段。在感知和偏好阶段,学习任务的呈现方式、任务的结构安排、学习的社会情境三个方面影响最大。在教学中呈现学习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尽量多准备几种方式,让学生自己选择,也可将认知风格相似的同学分成一些学习小组,为不同的小组提供不同的呈现方式。在学科内容的结构形式安排要结合学生偏好展示,这一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情况十分复杂。教师可以在课外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类似于黑板报的小图案,从中可看出学生自己所偏好的结构形式。这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我们在进行学科内容的结构安排时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赖丁和里德的研究还表明:整体型认知风格的个体尤其喜欢集体工作。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多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当获取了策略的第一步,学生就能意识到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和情境有助于自己的学习。这就为进入下一阶段打下了基础。

篇3

一 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表现形式,要凸显自身优势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应能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还应能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灵活拆分重组,使其达到个性化获益。就目前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而言,第一个条件已基本满足,但个性化程度却较为欠缺,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网络课程仅具有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与学习更为相关的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个性特征测试模块很少见到,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教学活动安排更无从谈起,但这些却恰恰是真正个性化的需求所在。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学习风格的差异是个性特征在学习中的基本表现。虽然学习风格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如果能够为不同风格的学习者提供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显然学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自适应性,必须充分考虑学习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核心要素做出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二 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风格”是对个体差异进行的描述,指个体在认知、个性等方面一贯的外在表现方式。“学习风格”一词由Herbert.Thelen 于1954 年首次提出,现已成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 [1] 。英国学者Honey & Mumford[2]认为“学习风格是对决定学习方式偏好的态度和行为的描述”。在此概念框架的指导下,他们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偏好情况,将学习者分为行动者、反思者、理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四类,并编写了支持该分类模型的测量量表LSQ(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学习风格理论。

近年来Honey & Mumford的学习风格分类模型和测量量表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现已被INSPIRE[4]、3DE、KOD、SMILE[5]等国外著名的在线个性化学习系统所采纳,在大量实验数据的支持下,证明了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良好的适用性和信效度。Honey & Mumford对四类学习者的典型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

Honey & Mumford根据学习者的风格特征,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学习活动建议和改善劣势风格的措施,从而为推动学习风格在教学实践的应用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他们认为[6] “当学习活动与风格匹配时,学习较容易发生;反之,学习者会对该学习活动产生一定的逃避行为,除非获得一定的帮助进行克服”。

三 网络课程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或课程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和灵活性的运用[7]。因此,为适应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应在教学策略中充分考虑学习风格的影响作用,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降低认知难度[8]。根据四类学习者的风格特征,参照Honey & Mumford给出的学习活动建议,可对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进行如下个性化设计:

1 行动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鼓励该类学习者担当团队的领导者,以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 提供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让该类学习者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4) 提供应用知识的环境(如实验、角色扮演等),让该类学习者有机会“尝试一下”,但不要给与过多的限制与指导。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QQ学习群、课程论坛、聊天室等通讯工具,以满足其与他人交流协作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三思而后行,在采取行动前做到综合考虑。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偏好“做中学”,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系统设定的活动。综上,可以将行动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参与活动(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2 反思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网络课程中要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背景材料。在学习材料的媒体呈现上,除文本外,还要充分利用图片、表格、动画等视觉材料,以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

(3) 能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是反思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应建议他们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把握。

(4) 由于该类学习者喜欢在没有压力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或完成任务,因此在作业提交的时限问题上,可对他们稍微放松。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搜索工具,以满足其搜集资料和记录信息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参与实践活动,以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善于反思和观察,因此,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以视觉媒体为主的学习材料。综上,反思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以安排如下: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3 理论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结构良好、组织紧凑的学习材料,并有效控制超链接的深度。

(3) 学习材料强调含有理性或逻辑的概念、程序和原理。

(4) 要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概括化工具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全景图,这将有利于他们将新信息同化到原有图式中,实现意义建构。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笔记本和教师E-mail,以满足其分析与获取帮助的需求。

(6) 鼓励该类学习者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授课教师作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一般而言都对学习内容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备课过程中会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梳理,提取重、难点,使学习材料以良好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出现。因此,对于该类学习者,当他们学习某一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应首先呈现教师的授课视频。综上,可以将理论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安排如下:听课(必选)阅读学习材料(推荐)参与活动(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4 实用主义者教学策略

(1) 根据风格特征,编制个性化学习指导。

(2) 为该类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时,应突出学习目标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

(3) 注意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果有条件可建立虚拟试验环境。

(4) 有机会让该类学习者从示范中学习,可以是真人示范,也可以是视频教学。

(5) 在常用工具栏中,为该类学习者提供课程论坛、教师E-mail等交流工具。

(6) 鼓励该类学习者在实验或实践中多思考,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抽象概括能力。

(7) 由于该类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需求度较大,且具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会使其学习动机大幅提高,因此,当他们学习知识点时,网络课程的主内容区首先应呈现学习目标。综上,实用主义者的学习活动流程可安排如下:阅读学习目标(必选)阅读学习材料(必选)听课(推荐)做作业(必选)完成测试(必选)。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教学策略设计方案基本体现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并且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认知工具等网络教学核心要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对于学习活动流程的安排,在整体上遵循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优势风格,积极锻炼劣势风格。因此,该个性化教学策略不但含有与其风格特征匹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第一项),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与风格失配的学习活动(即上述学习活动流程中的推荐选项),以达到风格的平衡发展,使其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情景。

此外,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还应将主要的学习资源如电子文档、授课PPT、授课视频等以超链接的形式放在“课程学习”主页面的导航栏中,以便各类学习者随时获取,帮助他们顺利完成意义建构,为学习者构建了资源丰富而又不乏个性的学习环境,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体现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

四 结束语

随着开发技术的成熟,网络课程的个性化建设将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该文以学习风格为切入点,在Honey & Mumford的理论指导下,提出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设计方案,但“学习风格在线测试”、“个性化学习指导生成”、“个性化学习内容组织”、“个性化认知工具设定”、“个性化学习活动流程安排”等具体模块的设计和技术实现,仍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另文刊出。

――――――――

参考文献

[1] 胡继渊,沈正元,张玉昆.中外学习风格研究现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16-20.

[2][3][6]Honey, P., & Mumford,A.The Learning Styles Questionnaire 80-Item Version [M],Berkshire:Peter Honey Publications, 2006: 3-7.

[4]Grigoriadou, M., Papanikolaou, K., Komilakis, H., & Magoulas, G.INSPIRE: An Intelligent System for Personalized Instruction in a Remote Environment [A].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Modeling[C], 2001: 215- 225.

[5] Sampson, D., Karagiannidis, C.Accommodating Learning Styles in Adaptation Logics for Personalized Learning Systems[EB/OL].

/4PLR126/sampson2002.pdf, 2008-5-15.>

[7] 马丽,戴心来.认知风格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7(1):59-62.

[8] 叶晓玲.网络课程中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学内容发送策略的研究与实现[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Research for Teaching Strategies of Network Curriculum Based on Learning Style

SHEN Xia-juanMA Ying-fengGAO Dong-huai

篇4

一、情境材料“一体化”

问题情境,能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对富有童趣的情境问题的自主解决,不但能收获知识、形成技能,更能体验思维创新的乐趣,这正是符合感性有余、理性不足的小学生心智特征的教学方式。然而,反思现状,一“步”一“境”的情境创设方法因其“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化弊端而早已被教师们所唾弃。那么,情境教学路在何方?教师可以经过整合问题情境,以“情境串”的方式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同一情境下的不同问题,既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现实性,又保障了数学思维的专注性。可以说,情境材料“一体化”,已然成为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一种“新潮”。

例如,笔者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就以“自己一家三口的生活信息”为依据创设了整合式的问题情境,串起整节课的教学(如下面四幅图所示)。

全课教学,分四个阶段有序推进。第一阶段是“爸爸和小跳的故事”(图1)。课件呈现“爸爸体重”“小跳体内水分重量”及“成人、儿童体内水分占体重的分数值”,请学生提出问题、找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通过分析交流,得出“求爸爸体内水分重量”是等量关系的正向应用,用乘法解答;而求“小跳体重”则是等量关系的逆向应用,须用除法或方程解答,从而揭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课题。第二阶段是“妈妈和小跳的故事”(图2)。作为基本练习,重点巩固新课知识。第三阶段是“爸爸和妈妈的故事”(图3)。作为变式练习,将“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混”在一起,历练学生分析问题的相关能力。第四阶段是“爸爸、妈妈和小跳的故事”(图4)。作为综合练习,将思维锤炼推向更高层次。整节课,在富有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串联下,学习活动显得趣味盎然。

与常见的为不同问题创设不同情境的做法相比,设计一体化的问题情境,能缓解学生“为做而做”的应付感,增添学生“我要研究”的探索味,能降低学生频繁“穿越”情境的生疏感,浓郁学生“深入”问题本质的研究味。

二、探究材料“结构化”

小学生因其“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不足”的认知特征,诸多概念、定律、规则的形成,往往需要借助适合的探究材料。如学生只有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的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方能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又如只有通过“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棱长1dm的大正方体”的操作与想象,才能掌握“1dm3=1000cm3”的进率关系,如此种种。可见,探究材料对于数学学习极其重要。所谓探究材料“结构化”,就是指将一个单元、一个课时中各部分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设计出一组贯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探究材料。学生通过对这组材料的不同维度、多方视域的逐层探究,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达成思维训练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应将尽可能多的教学内容落实在尽可能少的探究材料中,让尽可能少的探究材料达成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实现探究材料的最大化利用。

例如,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杭州市学军小学王丽兵老师执教“体积与容积”时,就是以一组结构化的探究材料贯穿全课(如图5),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使用这组材料,是在学习“体积”时。学生自学并解读课本相关概念后,教师呈现这组材料,让学生“比较体积大小”。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得出①号纸盒的体积最大;通过数一数所含小包纸巾的数量,发现了两包纸巾的体积大小;根据土豆和鸡蛋的特点,学生联系科学课的相关知识,想到了“排水法”。应当说,这组材料的呈现与使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萌生了“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理策略”的体积测量活动经验。第二次使用这组材料,是在学习“容积”时。纸巾、鸡蛋和土豆是实心的,它们只有体积没有容积。而纸盒是空心的,它有容积。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纸盒的容积和体积就相差在纸板的厚度上。第三次使用这组材料,是在课堂结尾处,沟通“容积”与“体积”的逻辑关联。教师依次呈现一些小纸盒,并将其逐个嵌入①号纸盒,让学生分析“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体积不变,容积变小了)。随后,教师又拿出一些大纸盒,将其套在①号纸盒外面,继续让学生思考“什么不变,什么变了”(容积不变,体积变大了)……就这样,教师通过这组探究材料的反复利用、多维挖掘、逐层深入,营造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风景,实现了课时目标的深度达成。

三、训练材料“情节化”

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有时一不留神又会陷入“题海”而无法自拔。特别是练习课、复习课的教学,更容易走入“出题,做题,讲题”的封闭套路里。如何推陈出新,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充满童趣,并散发独特的思辨气息,这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深思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可以将多个训练目标整合于一则材料之中,并为之赋予适当的情节变化与问题转型,让学生通过解答、比较、思辨,实现数学思维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在这种基于情节推动的整合性训练中,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有劲”。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单元复习”时,基于情节变换,将一组练习进行了巧妙整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进入练习环节后,教师设计了“看我三十六变”的题组练习。课件首先呈现了一个长6dm、宽5dm、高4dm的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解决“如果用角铁制作这个长方体模型,至少需要多长的角铁?”然后,这个长方体模型不断“变身”为包b箱、通风管、玻璃鱼缸,先后让学生解决“如果这是一个包装箱的模型,制作这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dm2的硬纸板?”“如果这是一个通风管的模型,制作这样一个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dm2的铁皮?”“如果这是一个玻璃鱼缸的模型,制作这样一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dm2的玻璃?”“如果忽略厚度,这个鱼缸能装多少升水?”“现在鱼缸里水的高度为3dm,如果往里放入一座假山,水面上升到了3.2dm,假山的体积是多少dm3?”五个实际问题。依旧还是那个长方体,但将其置于不同的现实情节之下,就能“逼”学生根据问题指向,灵活调用知识经验,主动探寻应对策略。这个“调用”与“探寻”的过程,正是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受考验、得以历练的过程。点拨讲解时,教师结合每个问题下方的实物图片,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把握住情节变换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陷阱”,进而在“变与不变”中丰满体悟、完善认知。

四、补充材料“多元化”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尽管教材承载着课程理念、蕴含着编者意图,但作为一名富有主观能动性的数学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依旧享有个性化处理教材的自主空间。尤其是当教材所编的学习材料难以与所教班级学生“匹配”时,便需要适时整合更接“地气”的补充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发展思维。

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折线统计图”时,巧妙整合了科学课的相关材料来展开教学。课始,教师以动态变化的数据,引出“蚕宝宝身体长度变化”“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我们的身高和体重变化”及“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变化”这四则学生已在科学课中深度研究过的材料(如下图),从中唤醒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记忆,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接着,以科学作业本中学生所画的“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为例,引出了折线统计图,并展开读图及数据分析。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蚕宝宝身体长度变化”的数据信息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来加以呈现,不仅落实了制图技能的训练,还在比较中明晰了两种统计图的各自特征。在这里,学习材料是学生自己获得且非常熟悉的研究成果,于是便有效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凸显旧知与新知的联系。笔者以为,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课堂状态,正是基于教师整合课程资源、补充多元材料的教学构想。

以上,是笔者关于学习材料整合的实践体会与个性思想。当然,材料整合的途径与策略还有许多。笔者坚信,只要教师带着“整合”的眼光看待、设计、运用学习材料,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内涵改造与品质提升。

篇5

学习材料是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资料,是学生课堂探究的核心载体,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教师需要通盘考虑、合理整合课堂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思考,引领学生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数学学习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需要怎样取用呢?下面以“田忌赛马”教学为例,谈谈基于多元的视角统合学习材料进行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基于学生主体的视角――切合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和运用学习材料时,需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考虑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唤起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经验,从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学生以往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只是为持续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检验,从而巩固或形成新的数学学习方法。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就能够使课堂风生水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扑克牌游戏好不好?(好啊)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明白游戏的规则了吗?(明白)准备好了吗?

学生一起回答:准备好了!

学生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投影,等待电脑发牌。

1.唤醒生活经验

鉴于田忌赛马故事的局限,笔者将探究性学习材料更换为扑克牌比大小。扑克牌比大小作为一种游戏,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游戏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学生都经历过,而且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已经有初步的、比较模糊的策略,能够依托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入的探讨。扑克牌比大小主要是比数的大小,比起对上等马、中等马和下等马进行比较,要直观、清楚很多,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便于学生比较、讨论。

2.依托知识基础

在学习“田忌赛马”之前,学生通过“烙饼问题”和“统筹方法(沏茶问题)”的学习,对优化的策略已经有所理解,田忌赛马的策略可以丰富和深化优化策略。而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活动经验也为开展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把握学习关键

学习的关键是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上所遇到的疑惑和困难,教师需要在关键点上下功夫。“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在不自觉地运用,但对于背后的原理并不清楚,或者没有去思考过,只是“知其然”,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学习材料将重点放在为什么这样安排上。

二、基于材料本身的视角――一材多用

课堂上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提供很多的学习材料,因此,就要在同一个材料上下功夫,将学习材料用足用透。材料本身并不是数学,而是只提供了一个例子、一种现象,我们要从中去探寻背后的数学特点和本质。学习材料不能机械化、封闭化,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化,以巩固、深化、拓展学生的认识。这种变化可以有两种:一是学习材料本身,仅仅改变问题;二是适当改变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条件,而问题不变。这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处理。

【教学片段2】引入经验初用

出示游戏规则:每人抽3张牌,一对一PK,点数大的赢。

师:谁能赢?

生:不一定。

师:如果小红想要赢,需要怎样出牌?

学生思考了一下:3、8、6。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3对9,8对7,6对4,三局两胜。

师:是这样吗?

学生齐声回答:是的!

教师出示两组扑克牌:9、7、4和8、6、3,先让学生初步给出对策。课堂上部分学生凭借生活经验马上就有了初步的对策,这是由于在现代的生活中,很多的比赛和游戏一般都是按照三局两胜来进行判定的,学生平时听说过、看到过,甚至也使用过。这与教学的预设相一致,说明这样的材料已经很好地引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片段3】枚举验证细用

师:小红是不是只有这样的安排才能取胜?

生:要把小红所有的出法试一遍才能知道。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试一下吧。请拿出练习纸,根据要求完成在练习纸上。(练习如下)

活动要求:

(1)独立思考,并填写表格。

(2)小组合作讨论:

怎样做既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

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完成表格,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们是这样想的,先是8、6、3,小明赢;再是8、3、6,小明赢;再是6、8、3,小明赢;再是6、3、8,小明赢;再是3、8、6,小红赢;再是3、6、8,小明赢。

师:他们组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有什么好处?

生:从大到小,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从小到大,这样也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是的,有序思考是非常好的方法。观察这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红总共有6种方法,但是只有3、8、6这一种方法才可以获胜。

学生前面已经给出一种解决方法,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数学的学习不能止步于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挖掘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本质。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列出所有可用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只有这一种方法能赢,这样便清楚地凸显出优化策略的价值,使学生初步理解了优化策略。另外,在枚举的过程中,也巩固和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片段4】更换条件变用

师:如果允许小红换一张牌,但不能比原来的大,你准备怎么换?为什么?

生: 把6换成5,5还是比4大。

生:也可以把3换成2,反正都是要输的。

生:3还可以换成A。

师:A表示几?

生:A就是1啊。

师:可行吗?

生(齐答):可以。

师:为什么不换8呢?

生:小明已经是7了,不能换了。如果换了,就只有一张比小明大了,那还赢得了?

师:刚才我们换了这么多,什么是不变的?

生:有两张牌比对方大。

生:用最小对最大,保证另外两张赢。

生:还要后出牌,如果先出牌就输了。(学生都笑了起来)

师:这也是很关键的哦。

接下来,对于前面用于探讨的学习材料主题并没有更换,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让学生有条件地换扑克牌,使学生迁移出牌的对策,深化优化的策略。其实,这里每张牌的点数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小红的三张牌只可以换其中6和4两张,另外一张8不能换;6只能换成5这一种换法;而3却可以换成2或A,换牌的策略比较多样化。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沟通,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使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了优化的思想。

三、基于学习内容的视角――三向拓展

巩固拓展练习是数学学习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积极意义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巩固拓展可以从三个方向进行延伸:介绍知识背景、横向联系应用、纵向深入提升。学习材料便可以根据这三个方向来设计和安排,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沟通。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教学片段5】介绍知识背景

师:你听说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

出示“田忌赛马”:田忌和齐王赛马,他们的马都分为上、中、下三等,然而齐王的每一等马的实力都比田忌的马略强。

师:田忌要想取胜,该怎么安排?

齐王―田忌

上―( )

中―( )

下―( )

学生很快就填写完毕。

生:田忌用下等马对上等马,上等马对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三局两胜取胜。

师:你能说说扑克游戏和田忌赛马的共同点吗?

生:要先看对手出什么,再考虑自己出什么。

生:比对手弱一些,就要放弃一局最差的,努力去赢两局。

生:要全部情况综合起来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取胜。

师:你们真厉害!后来人们把这种合理安排、以弱胜强的策略称为“田忌赛马”。

在理解优化策略的基础上,重现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知道田忌运用优化策略取胜。通过这样练习的形式来介绍知识产生的背景,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文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和熟练优化的策略。通过寻找扑克牌和田忌赛马之间的联系来深化对优化思想的认识。

【教学片段6】横向联系应用

师:你觉得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比赛。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乒乓球比赛,用最弱去跟对方最强的比,最强的跟对方中等的比,中等的跟对方最弱的比。

生:玩拍手游戏也可以用到啊。

师:是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用上田忌赛马的这种策略,我们肯定可以把事情完成得更好。

数学来源于生活,还要重新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在横向联系生活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认识,增强应用的意识,促进数学知识的巩固与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片段7】纵向深入提升

出示拍球比赛:如果比赛中每个人都发挥正常,乙队怎样对阵才能获胜?用线连一连。

学生自主完成之后展示交流(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师:这么多的对阵策略都可以取胜,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最少取得三局胜利。

生:用强的三个人跟对方弱的三个人比,用弱的两个人跟对方强的两个比,就能取胜了。

生:要事先合理安排好。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有道理,看来田忌赛马的优化策略还是很有用的。

从三局两胜到五局三胜,形式不同,场数增加,并且有多种取胜的策略,这是对田忌赛马优化策略的巩固深化和拓展。教师提供的探究性学习材料尽可能包含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思考和解决问题,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在展示了学生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沟通提升。这里的沟通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法背后共同的策略――优化。在沟通和比较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每种方法,从而形成更加立体、完善的认知结构网络。

数学学习材料的设计和运用,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材料本身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情况,放到课堂中,能够真正达到使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目的。当然,教学的预先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实践中,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学习材料应有的价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谢东艳.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王海儿.大 “ 材”小用与小“材”大用――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选择和利用[J].新课程阳光,2009(5).

篇6

一 泛在学习的意义和特点

1 泛在学习的意义

泛在学习是基于泛在技术的一种学习形式。教育的泛在(u-Learning)指的是智能化和网络化跟教育有关的物理空间中的机关和事物,从而使学习者随时随地,不受资源的限制,使用任何终端机器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就叫做泛在教育环境。泛在技术意指计算机技术镶嵌在日常生活中,让计算机从人们的关注视野中消失,让人们更加关注任务本身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在计算机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上。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学习型社会,她对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多的学习者对学习有了更高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展学习活动。泛在学习很好的符合了学习者们的这个需求,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泛在学习的本质上看,泛在学习是人类对学习自由的一种追求。在开放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特的需求,也期望学习过程能够自由的进行组合从而符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风格。泛在学习将学习资源进行分割,形成一个一个的学习元,让学习者可以自由的使用。

2 泛在学习的特点

从以上概念我们可以看到泛在学习的根本特征:泛在学习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技术可以支持学习,但是技术不能干扰学习。在泛在学习环境中,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学习者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支持。泛在学习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获得自己所学要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支持,从而轻松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包括:

(1)永久性(Permanency):学习者可以将每天的学习进度记录下来,在不删除的情况下,学习者永远也不会失去学习进度。

(2)易获取性(Accessibility):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控制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文档、数据或者视频资源。

(3)即时性(Immediacy):无论学习者身处何地,他们都能即时获取信息,这为学习者即时解决问题提供了便利。

(4)交互性(Interactivity):通过同步或异步的交流方式,学习者可以与专家、教师或者学习伙伴进行交互。

(5)教学活动的真实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activities):学习可以真实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面临的问题或习得的知识是自然世界里真实可信的。

(6)适应性(Adaptability):学习者可以在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获得正确的信息。

(7)协作性(Collaborative):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支持的泛在协作学习(Ubiquitous CSCL)环境中实现社会知识建构和共享的社会认知过程。

二 自适应学习管理及其意义

1 自适应的意义

自适应是指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根据处理数据的数据特征自动调整处理方法、处理顺序、处理参数、边界条件或约束条件,使其与所处理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构特征相适应,以取得最佳的处理效果。自适应系统最开始是应用在机械学里面的,是要机械自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做成相应的变化,使机械的效率一直处于最优的状态。这一概念后来引入到计算机学科,在计算机学科中,我们可以通过算法,再依据统计数据,来对软件系统进行修改,使软件的计算结果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

2 泛在学习中的自适应

在普适计算环境中,人们可以无障碍地享用任何计算能力和信息资源。在教育领域中具体的表现就是通过移动平台终端获取学习资源。但是根据泛在学习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资源的获取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学习者在获取资源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噪音返回,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自适应系统,根据学习者所处的环境帮助学习者选取合适的学习资源。自适应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效率,学习者对系统了解得越多,并且系统对学习者分析得越透彻,自适应性就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为使学习者及其环境适合随时随地学习,自适应系统需要为兴趣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需求。现阶段的泛在学习资源一般采取平台式的管理方式,即是学习者登录一个平台,然后根据平台给出的资源开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限制还是很大的,学习者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来进行学习活动。所以说现在在泛在学习中,自适应系统的应用处于空白阶段。虽然已经有学者提出了自适应机制,这种自适应机制能够自动检测环境的变化动态的改变系统的状态,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自适应模型来支持这种机制。

3 自适应管理研究现状

自适应系统产生于工科,因此现阶段计算机方面的自适应管理系统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工程学中进行研究。自适应管理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乎是一个空白状态。在计算机相关学科方面,对自适应管理系统的研究一般集中在算法的优化上。在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自适应管理系统还没有涉及到,但是相关领域(如教学管理辅助领域)还是有所涉及的,有学者已经开始注意成绩录入系统的自适应。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从教育管理辅助开始慢慢的就会向教学辅助方面发展。

三 自适应学习管理系统设计

泛在技术为泛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但是泛在学习要发挥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技术进行支持。为了将计算机或软件对学习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需要自适应技术的配合。学习者在使用学习系统的时候,自适应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使用情况和习惯更改学习系统的参数,使学习系统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资料更加符合学习者的个性。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就可以减少对系统的关注。为了更好的实现泛在学习,作者设计了以下这个自适应学习系统。

1 互助部分的设计

此系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有一个是互助部分,一个是学习部分。在互助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提问和回答。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问题一时解决不了,那么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身份识别之后,进入到互助部分寻求帮助。例如:学习者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种开着漂亮花朵的植物,想知道这种植物的名字和相关的一些特性。这个时候,学习者就可以利用手机或者是其他的移动设备给这株植物拍照,上传到提问部分。之后其他的学习者或者教师看到提问可以进行回答,学习者再根据这些回答

进行信息的筛选,提取有用信息之后再进行自主的学习。

提问部分是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情况,对问题进行自主选择回答。初次登陆系统,系统会请求学习者填写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之后系统会根据学习者常浏览的问题、常回答的问题和回答正确率进行数据统计,然后记录到个人数据库中。自适应搜索引擎再根据个人数据库中的记录,在学习者下次登陆界面时,自动提供给学习者感兴趣的问题。

2 学习部分的设计

学习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学习者初次登陆学习部分,是不需要选择学习起点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了。当按照上图的流程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有突况的出现而使得学习者不得不中断学习时,系统自动记录下这个学习点。下次学习者再登陆时,学习者可以选择这一个被记录的学习点,也可以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学习。

在学习起点确定该之后,是整个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一一自适应搜索引擎。自适应搜索引擎会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化特征搜索出适合学习者当时所处环境的学习资料。学习者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进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中断学习,系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进行统计,并且记录中断点。如果学习者完成了或者进入了练习阶段,系统会对练习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并且告知学习者(如学习者全部完成则立即将结果反馈给学习者;如果练习中断了,那么结果在学习起点确定的部分保留,当学习者下次登陆时,系统会提示学习者查看联系检测结果)。

自适应搜索引擎包括四个模块,分别为:学习环境、设备、学习者、学习材料呈现方式。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须由学习者进行选择确定的,最后一项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也可以由系统选择。为了清楚自适应搜索引擎的层次关系,引擎用xml标记语言进行书写,如图2。

(1)学习环境模块设计

学习环境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干扰情况、学习时间、条件限制和学习伙伴。图3显示了每一个因素包含的具体内容。环境宽容度意指周围的人群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状况。如:学习者大声朗读,周围人群是否有意见。环境的稳定度意指学习者所处的环境的一个稳定情况的持续状况。如:学习者在公交车上,那么这个环境的稳定度就很低。学习者可能随时都会颠簸,光线也可能时明时暗。所有的这样因素都对学习者产生很大的影响,自适应搜索引擎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如:在环境稳定度低的情况下,自适应搜索引擎应该提供音频的学习材料,而不是对环境要求很高的文本材料,并且学习材料的难度也要相应的降低。

(2)自适应搜索引擎设备

设备指的是学习者在进行泛在学习时所使用的学习设备。主要考虑以下几种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PDA、网络学习机。当学习者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时,可以提供给学习者更多种类的学习材料。但是当学习者使用的是手机,那么应该尽量避免提供视频等学习材料。因为手机的处理速度比较慢,并且屏幕也比较小,视频处理起来相对比较困难,视频所显示的细节也不容易注意到。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小,之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学习材料在不同的设备上都能取得很到的呈现效果。

(3)学习者模块设计

学习者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认知部分、情感部分、生理倾向部分和情绪状态部分。前面三个部分是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提供相应的测试题给学习者,以全面了解学习者的个性,方面系统全面的了解学习者。在做完这些测试之后,学习者在以后使用系统时不需要再做测试。第四个部分在初次登陆系统时,系统也会给出一套测试题进行测试。在之后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情绪状态。如:学习者一般在中午进行学习时情绪都比较稳定,系统将提供比较复杂的学习资料。当某天学习者因为特殊情况,中午的情绪比较浮躁。那么在登陆系统之后,学习者可以自己进入到设定部分,将情绪状态设定为浮躁,这样系统就会提供比较简单的学习材料。从下图可以看出,认知部分主要考察的是学习者的辨识、归类、认知加工和记忆过程。学习者分析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学习资源及其呈现方式选择的依据之一,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习准备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在泛在学习中,学习者分析也从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这两方面出发,了解学习者的特征,并把学习者特征作为选择学习内容和相应呈现方式的一个标准。需要注意,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者有不同于普通学习者的特点:移动学习者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时间短暂且零散;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过程可能随时中断,学习者的情绪也会有较大波动。

(4)学习材料呈现及其组合形式设计

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和学习特征、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纯文本形式,用于概念性知识的呈现会更容易使人理解;比如多媒体形式(包括视频、图像),能使抽象知识可视化。考虑到泛在学习的特殊性,及学习时间零散和短暂,所以所有的学习材料都是以一个小片段为单位的。方便学习者进行微学习和碎片学习,使学习者尽量可以在一次学习中学完系统提供的材料。这些学习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文本形式:文本形式的材料可以做成txt文本形式,方便知识点的介绍等,也可以制作成E-book的超文本形式,方便讲解相互之间有联系的知识点。

电子词典:将有关定律、概念、名词解释、知识背景等内容做成一个存储库,可供学习者随时查阅。

电子教案及课件:将知识点的关键部分进行整理并且配上相应的注释等内容,做成PPT的形式、Web的形式或者是其他更为方便的形式。

视频:学习材料由教师讲授然后制作成视频的形式,或者是一些包含知识的视频。

音频:以声音形式呈现的学习材料。比如诗歌朗诵等。

图片:能够说明知识的图片。如碳在自然中的循环图。

篇7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己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ter,Chandler & Tiemey,1990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t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 (Pass Renkl & Swelter, 2003 )。

1.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 2003 )。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 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 )。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 )。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己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篇8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专业教学在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比如高校教育理念固化、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薄弱等。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为高校课堂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更加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与高校专业课教学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开展高校专业课翻转课堂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一、理财规划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必要性分析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形式正好与高校专业课教学理念相吻合。理财规划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学科,具有与其他传统基础学科不同的特点。①应用性。理财规划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理财规划的应用也日益广泛。②人文性。理财规划既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学科,又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人文学科。学习理财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财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③情景性。理财规划学习具有很强的情景性,情景教学是高校专业课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为在理财规划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行性。

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照本宣科”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符合理财规划学科的“应用性”特点;翻转课堂提倡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准备理财规划课前学习材料的时候,可以利用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根据实际需要,给学生准备一些颇具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理财规划学习材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财规划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符合理财规划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翻转课堂强调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在准备课前学习材料(主要是微视频)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情景性较强的段子。在课堂交流的时候,让学生们“情景再现”,既有利于交流的开展,又能激起学生情感,符合理财规划学科的“情景性”特点。

在理财规划学科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适应理财规划的特点,有利于解决理财规划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理财规划教学特点和翻转课堂的潜在优势,尝试开展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旨在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解决理财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优化理财规划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翻转课堂在理财规划课题教学中实施提供有意义思路。

二、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理财规划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理财规划课堂设计应采取启发式教学的形式,通过创设有实际意义的理财情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联想、思维、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推测、发现、归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理财规划知识的能力。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理财规划教学设计。

1.设计的基本程序

在高校理财规划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当充分借鉴和吸收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分步骤确定理财规划翻转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第一,确定理财规划教学应达到的预期教育目标;第二,确定为实现理财规划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第三,确定组织理财规划教学的方法;第四,确定理财规划教学评价方法。

2.设计的基本要求

课前学习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是理财规划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是确保学生能够完成自学的前提。理财规划课前学习材料的形式为:导学案、教学视频、PPT等。在制作这些材料时,理财规划教师应该对授课内容做深入分析,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理财规划导学案的编写要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理财规划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理财规划课前视频应该突出和强调课程主题、重点与要点,应该生动活泼。

理财规划翻转课堂中的课堂是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互动探求真理的地方。要使理财规划课堂真正成为自由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需要理财规划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活动,真正达到课堂吸收内化理财规划知识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理财规划课程内容和学习情况,提前谋划课堂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解决问题,完成知识吸收内化的地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学生及其学习成果的评价应遵循多元化原则。在翻转课堂中,应当在理财规划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运用恰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因此,对理财规划翻转课堂的评价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采取以过程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估体系。师生共同参与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下能及时完成理财规划课前学案预习,课上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等,从而更好地挖掘学生课前学习潜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流程结构设计

篇9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的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对教师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者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制定并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选择或自我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执行学习活动的能力;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调整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对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综合评估。如:通过成绩测试了解目前的学习水平;通过心理和智力测试来了解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和个性特征等,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符合具体实际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生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教师在这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在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要给予明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更加准确有效,少走弯路。

第二,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要通过学习内容的有机组织和编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方法指导,使学习者自然形成一种科学有效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促使学生与教师与其他同学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内容和材料,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三、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学习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所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能够继续学习,即“终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看到,在目前广泛的现实课堂教学实践中,压抑学生的主导地位,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等违背主体教育思想的现象和作法,仍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主体教育思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呢?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

(一)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是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而成了课堂的主宰,教师牵着学生学,以“灌”代教的现象十分严重。不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也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和达成目标;提出学习的探究的范围,积极营造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控制教学进程组织各种活动,调节教学气氛;解答学生疑难,指导学生学习;有机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维;协调各种关系等

(二)充分的自主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虽然都在尝试、设计一些课堂活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更多的不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给出的框子较窄;活动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活动的内容大多数是外部的操作活动;活动形式单一,活动时间短等。为此,在安排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既要有认识活动,又要有实践活动;既要有显性的外训操作活动,又要有隐形的思维活动;学生的活动体现主动探索过程和内化过程;应注意活动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适度性、活动效果的整体性;学生在活动中要有自和选择权。

广大老师应该把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并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机会。

(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营造关键在教师。我们都认为,活跃、和谐、宽松、民主、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师生的情绪和情感得到顺畅的沟通,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显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有能力、有潜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教学内容,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掰开了、揉碎了再塞给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着独立的尊严和价值,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无限的创造力,切忌“家长制”作风,教师是同伴,是学生学习中的顾问和助手;热爱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其自身发展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要理解他们并给予及时帮助;依靠学生,教师应该明确,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篇10

一 引言

英国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语言学习而言,阅读文学是获得一流语言能力必经之道。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学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视野。事实上,英国文学作品中对时代特色、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都有形象深刻的阐释。通过文学认识英国文化,这种功效是任何文化类书籍难以企及的。同时,文学教学是提高人文素质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因为经典英国文学作品中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和蕴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学生在文学学习中获得心灵的感动,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文素养。因此,英国文学课程一直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传统经典课程。

传统的经典课程与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非相悖;如果后者运用得当,还可以与前者取长补短。事实上,高等院校的英国文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有关文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作家作品的审美信息。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通过聆听和记录来达到相关知识的认识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以及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距离。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回馈和反应。多媒体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为文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欲望。可以说,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促进英国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

二 认知负荷

多媒体技术在英国文学课程中的使用已经成为共识,但是这种使用应该遵循生态化原则,严格控制课件和软件中的认知负荷。信息的加工需要消耗认知资源。由于人类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每种信息在加工时所需要的“认知负荷”的大小就构成了影响其加工和获取的重要因素。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资源的总量。如果加工某种信息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超过了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认知资源的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超负荷,从而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Sweller,Chandler&Tiemey,1990)。澳大利亚心理学家Sw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其目的就是在教学材料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认知负荷,优化促进学习的认知负荷,使学习者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某种学习材料所能引起的“认知负荷”水平主要由3个基本因素决定: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由此,也产生了3种类型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内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和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Pass,Renkl & Sweller,2003)。

1 外在认知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不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无效认知负荷。一般来说,教学活动中的外在认知负荷增大主要源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通、教学设计差、学习活动方式复杂等等。如果外在认知负荷超过了个体的认知资源总量,它就会阻碍学习,影响学习效果。

2 内在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由于每种学习材料本身所包含的成分、数量和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因此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是固定的。教学设计无法改变学习材料本身所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但如果学习者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么他们在学习相同的材料时,就会比其他学习者产生更少的内在认知负荷。“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的图式或自动化图式,即使这类材料包含多种成分并且各种成分之间关系复杂,但它们在工作记忆中也只作为一个组块,从而减小了工作记忆负荷”(林洪新&张奇,2009)。

3 相关认知负荷

相关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形式所引起的有利于信息加工与获得的认知负荷,也称为有效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也与教学设计有关,但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相关认知负荷不仅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由于认知负荷是建立在认知资源有限和工作记忆容量一定的基础之上,所以3种负荷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即3种负荷相加起来的总量是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

三 控制认知负荷的策略

以上3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而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都直接受控于教学设计者。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Pass,Renkl & Sweller,2003)。降低外在认知负荷主要是减少学习者所需要加工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信息,即减少冗余信息,最大限度地呈现直接达到学习目的的内容。尽管外在认知负荷都来自于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但具体的来源有所区别,比如,有的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于过多额外的与学习目标无关的材料引起的;有时候则是由于材料安排混乱,导致学习者要花费大量认知资源用于整理材料。英国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知识型课程,该课程的作品难度较大、理论复杂、背景遥远、篇幅较长。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认知负荷很大,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方面尽量降低外在认知负荷。

1 图表的使用

在多媒体学习中使用图表,是降低外在认知负荷的一个有效方法(Carlson,2003)。以图表为代表的视觉呈现方式可以包含很高的信息内容,给学习者工作记忆带来的冗余信息较少,从而降低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负荷。图表主要用来呈现包括空间关系和空间处理任务的学习,与只能按顺序进行加工的句子相比,在图表中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同时看到,这样减少了在包括多个空间元素的协调任务中的视觉搜索。另外,图表提供了空间任务的更多外显表征,并且需要更少的参考信息,因为它表现出了必须通过文本来叙述的空间关系(Larkin,1987),可以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发现,难度较大的复杂教学内容,图表在减轻认知负荷方面的作用尤为明显(Carlson,Chandler & Sweller,2003)。这是因为图表可以激活和利用学生大脑中的认知图式,从而减少外在认知负荷,学习者只要在工作记忆中操作少数信息元素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特别是在新手学习的起始阶段,大脑中还没有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基本图式,这就需要图表来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认知支架。

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利用图表来配合和辅助文字表述,特别是授课内容比较复杂和信息量比较大的时候。例如,在讲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时候,教师都会意识到任务的繁重,因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数量大、历时长、戏剧种类繁多。因此教师通常会将其创作生涯分成不同阶段,并且介绍每个阶段中的戏剧类型和名称。此时,单纯的文字表述会使得复杂的授课内容更加难懂,而图表的使用产生直观而清晰的效果,从而降低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

2 邻近原则减负技术

“注意分散”发生在学习者接收到多种资源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必须同时进行加工的时候。解决“注意分散”的途径是接近原则:如果学生在叙述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动画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话(或在动画呈现之前不用把所有的叙述都保持在工作记忆中),那么他们就能学得更深入。与动画与叙述的同时呈现相比,两者的相继呈现更可能产生认知超负荷――该情境导致在问题解决迁移测试中理解的减少。注意分散包括空间上的注意分散和时间上的注意分散,因而接近原则也包括空间接近和时间接近。

(1) 空间临近原则

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材料包括文字和图片,在一种传播媒体中整合文字和图像,整合解释性的文本与相关的图像,对重要的图表和文本内容使用线索和信号来集中注意,用信号来吸引言语信息的注意(Mautone,2001)等都是有效促进空间接近效应的方法。

在英国文学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同时呈现相关的文本和图片,并且文本应该临近或者嵌入到图片中。如果屏幕文字与相应的图表离得比较远,学生便需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搜索相应的文字和图表,从而导致认知超载。例如,在讲述《圣经》中的“原罪”思想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时,可以使用图片和文本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解释。图片中描述的是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巨蛇诱惑的情景,文字中解释的是“原罪”和“人类的堕落”等概念。

(2) 时间临近原则

和空间接近效应一样,理解信息所必需的多种分离的资源增加了心理资源将被花费在外部活动上的可能性,比如要试着回忆消失的单词,以及他们和目前呈现的图片或动画的关系。Baggett(Baggett,1984)利用有声电影进行的学习研究发现,信息呈现的声音刺激在视觉资源7秒后呈现没有阻碍学习,但在更长时间的情况下(如在视觉呈现前或后14-21秒),学习下降的速度相当快。

Mayer等人的试验也表明,同时呈现(动画和解说)的学习成绩要比相继呈现(先动画后讲解,或反之)好,因为在相继呈现时,学生需要在工作记忆中保存首先呈现的信息的表象表征,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便会超过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可能导致认知超载。

3 消除冗余材料

冗余发生在相同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或呈现不必要的额外信息时(Sweller,2005)。首先,Moreno等(Moreno,2002)的研究表明,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同时呈现的时候,如果视觉呈现的是和声音内容相同的文本材料,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当插图或言语信息等第二种视觉信息同时呈现时,冗余效应就是消极的,对学习有阻碍作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中,因此课件中的在自我解释的图像上无需添加文字,并且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文本和声音同时描述图像。

其次,Mayer和Moreno(赵永礼,蒋凉&高峰,2009)以程序性文章作为测试教材,进行不同的媒体组合。研究结果发现,双重视觉条件下由于同一时间必须同时注意两种视觉的信息呈现,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需要较多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学习成效上不如单一的“视觉+听觉”好。研究还发现,当只出现动画和解说时,要比动画、解说和字幕三者同时出现产生的效果好。所以,在课件设计时要突出必要加工材料,减少额外信息加工的投入。这种研究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中的某些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例如,有时为给学习者增加学习乐趣,设计者会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如有趣的图片、搞笑的声音或背景音乐,这往往会分散学习者对必要加工材料的注意,使学习者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额外认知加工中,使必要加工的认知资源减少,结果是学习者不能将有限的认知资源投入到目标学习中。因此,在英国文学的课件设计中,应该减少或消除为了提高兴趣而增加吸引性细节,它虽然与主题有关但与学习目标无关,可以导致学习者更高的情绪兴趣,但却对其认知兴趣没有帮助。

4 多通道减负技术

当一个信息加工通道被必要加工的认知需求超载时,可以通过另一个信息加工通道来分担处理其中的某些信息。例如,当课件同时呈现图片和文字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二者都需要学习者通过视觉信息通道进行加工,这容易导致视觉信息通道的认知超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以讲解的方式呈现文本,即言语在听觉通道中被加工,图片在视觉通道中被加工,这样,视觉通道的加工要求被减少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图片的重要部分进行进一步加工。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程中使用的课件中应该插入图片,并且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分析《鲁宾逊漂流记》的主题时,首先确定它是一部冒险小说,然后在课件中插入了四幅图片,分别是海难、孤岛、沙滩上的脚印和土著食人部落。在听觉呈现中,通过文字解说分析小说中的这四个意象,从而解释将该小说定义为冒险小说的理由。因为视觉呈现和听觉呈现中相同内容的同时获取,学生对这四个意象印象深刻。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带给学生们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想象的空间。

5 增加相关认知负荷

根据相关认知负荷理论,学习者已有的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多媒体信息加工中的内在认知负荷。由于学习者是带着丰富的先前知识、技能、观念、习惯和态度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影响着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学习者背景知识、经验存在差异性,同样的学习内容,对于某些学习者来说会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而对于其他学习者来说可能只造成很低的认知负荷。多媒体软件设计者应当从多媒体学习者的经验入手,尽量提高多媒体学习者对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术的熟悉程度。

相关认知负荷主要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必须唤醒学习者的认知投入。学习动机是影响多媒体学习者相关认知负荷的因素之一,而外部动机因素通常被认为是学习者访问材料的最初诱因,但是只有内部动机因素才是学习者持续努力下去的关键。

因此在英国文学课件的设计中,不但应该关注软件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并且还应该利用软件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首先,学习内容尽可能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充分挖掘适合学习者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更多的认知努力。其次,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学习信息,通过改变多媒体软件的版式、字体、形式等因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第三,多媒体的呈现还应该做到个性化,解说中运用对话的风格会使学习者有很强的参与感,运用第一、第二人称使学习者产生亲切感,激发其学习欲望。第四,尽量设计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软件,使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控制、操作和探究学习材料,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反馈,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

四 结语

认知负荷理论把工作记忆的局限性看作学习的主要障碍,认为通过有效的认知负荷管理才可以使工作记忆的容量更多地集中于将要学习的材料中,从而促进学习。因此,在英国文学多媒体课件设计时,应该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负荷,选择有效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以发挥多媒体手段在学习中的优势,指导学习者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Baggett P. Role of temporal overlap of visual and auditor material in forming dual media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84, 76: 408-417.

[2] Carlson R, Chandler P, Sweller J.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material.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2003, 95 (4).

[3] Fred Pass, Alexander Renkl & Joh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1-4.

[4] Mautone P. D., Mayer R. E., Signaling as a cognitive guide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1, 93(2):377-389.

[5] Michelle Patrick Cook, Visual representations in science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ior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load theory on instructional design principles[J], Science Education, 2006, 90(6):1073-1091.

[6] Moreno R, Mayer R E. Role of guidance, reflection and interactivity in an agent-based multimedia gam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5, 97(1): 117-128.

[7] Pass F, Renkl A,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Recent Development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 1-4.

[8] Robert Carlson, Paul Chandler & John Sweller.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Science Instructional Material[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629-640.

[9] Sweller J, Chandler P, Tiemey P, et al. Cognitive Load as a Factor in the Structuring of Technical Material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0, 119(2):176-192.

[10] Sweller J,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load theory for multimedia learning. In: R. E. Mayer, Editor,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multimedia lear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5a: 19-30.

篇11

1用名言、故事导入课题

“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每次新课前,都要认真钻研教材,看看材料本身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根据材料中相关的人物,紧扣材料内容,用名言或故事导入课题。例如,在教学AbrahamLincoln时,先告诉学生“AfamousAmericanoncesaidinhisspeech‘Americamuststrengthengovernmentofthepeople,bythepeopleandforthepeople.”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所引的话,接着,问学生“Doyouknowwhosaidit?”一些预习过课文的学生马上说:“Lincoln”。趁此,在黑板上写下课题“AbrahamLincoln”。接着用英语讲述林肯生平中的一些故事,自然而然地引入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课文,只要我们善于挖掘,都可以使学生饶有兴味地配合教学。

2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每逢节假日,都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把节假日的名称告诉学生,或简要讲解一些节日的由来(如AprilFool’sDay,ChristmasDay)。这不仅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也补上了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教学,从而通过文化差异比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篇12

一、制造工程系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原有教学模式弊端分析

模具制造与装配是惠州市技师学院模具专业的主要专业技能课,已经伴随该专业开设了10多年,该课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此,制造工程系对该专业课程一直都很重视,一直在不断地进行课改,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模具类人才,增强了本专业的办学实力。但随着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甚至与社会发展脱节,课改迫在眉睫。

通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模具专业的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行业工厂做模具的方法、方式和学校里学的根本不一样,不少学生到工厂后无从下手,深感学校原来的教学模式亟须改进。具体地说,在学校学做模具,都是用锉刀进行模板加工,最后进行装配的。可是现在工厂基本采用机加工方式进行模板加工、型孔加工,最后进行模具装配。可见,现在的教学模式确实与社会生产脱节了(见图1)。

二、模具制造与装配课改的可行性分析

惠州技师学院已经进行了多次的一体化课改师资培训,而且已经有多个专业实施了一体化课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说,一体化课改理念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更可喜的是,制造工程系对教改实践方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例如,在教师安排上,就有意识地把一名机加工教师和一名钳工教师进行了搭配,另外,专门安排了3~5台数控铣床、普通铣床、磨床等提供给教学使用。

从学生层面看,参与课改的两个班,第一学期已经完成了一套弯曲模的制造,虽然是利用钳工手段完成,但学生已经对模具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在本学期,这两个班是先上完数控铣床加工的课程才进入模具制造与装配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具结构常识、模具装配基本技能、机加工技能等,能够独立进行零件加工、模具装配,为后面一体化课改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可见,从大环境、师资、设备、学生基础等都对确保本次一体化教改实施具备了很好的可行性。

三、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计划

一体化课改主要模拟工厂实际模具制造流程,让学生进行模具制造与装配,通过一体化教学,达到提高学生模具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1.具体一体化教学流程

一体化教学流程即布置典型工作任务(制作一套复合模)指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并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修订工作计划指导和组织学生实施工作计划实施过程控制组织开展成果评价。

2.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即以工作页为引导,采用行动导向、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个人展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集体评价、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

四、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的实施

在一体化课改的具体实施中,按照制订的课改计划进行,在实施过程中总结有以下几点。

1.学生分组

每班按4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完成一套复合模,每组设立组长、保管员、资料员,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组长作为本组的总负责人,负责每天的工作安排、人员调配,由责任心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担任;保管员负责所加工零件和本组工量具的保管;资料员负责资料的收集。

虽然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但又经常在一起合作,例如,利用数控铣床或磨床进行零件加工时,都是2人一起前往机加工车间,共同完成加工任务。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写、模具装配计划的策划也是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的。可见,分工是为了锻炼责任意识,合作是为了培养协作精神。

2.“师傅”团队的组建

由于这两个班以前的钳工课程都是同一个教师授课,所以对学生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在每个班里把5~6名比较优秀的、技能比较扎实的学生选出来,作为该班的“师傅”团队。授课教师在班上宣布,称这些学生为“师傅级”的人物。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师傅”团队的作用和意义,当选者甚感荣耀和自豪。接着,教师对各位“师傅”提出了具体的职责和要求:“师傅”团队就是模拟公司里的技术主管,负责下面各组的技术指导和管理。这时马上有些“师傅”就提出了辞职,主要原因就是担心自己不能胜任。为此,授课教师立即为大家鼓气,告诉他们别怕,有老师做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忙解决。这样,这支队伍终于组建起来了。事实证明,在后来的具体实践中,他们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为什么要组建“师傅”团队?这是基于一体化教学的特征而组建的。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各个组都在活动,各组的进度又不一样,特别是制造工程系的机床分布在不同的楼层,学生在不同的楼层进行加工和装配,对安全和教学常规管理都带来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单凭两位授课教师是很难监管的。因此,要采用“兵带兵”的方法,组建了“师傅”团队。

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中,一楼的数控车间安排了3位“师傅”,负责数控方面的零件加工指导和管理;在四楼的钳工车间,安排了2位“师傅”,负责模具装配工作,另外安排了1位“师傅”负责磨床加工。2位授课教师则分别在一楼数控车间和四楼钳工车间,主要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也就是说,学生虽然分散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但教师通过“师傅”团队实现了掌控。

可见,“师傅”团队的组建,有助于破解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难于管理的难题。

3.学生答疑

在一体化教学实践中,难度较大的工作除了教学管理外,还有学生答疑。由于各组进度不一样,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集中,很多问题需要分组解答、分组解决,再加上学生分散,仅靠教师答疑应付不过来,还会导致出现学生放羊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一个班在前期实践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教师辅导别的组的时候偷懒。授课教师不断思考应对的策略,后来,还是利用了组建的“师傅”团队,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解决管理上的难题,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具体答疑中解脱出来,不应以具体答疑为主,应以宏观管理、宏观调控为主。很明显,教师不给学生答疑,那学生遇到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一般先在组内进行头脑风暴,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请教所在区域的“师傅”;一个“师傅”解决不了的,由“师傅”团队进行头脑风暴,寻找答案;如果“师傅”团队解决不了,再向老师请教。

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把“师傅”团队召集起来,引导“师傅”们进行思考,由“师傅”团队发现解决的办法;最后,再由“师傅”们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最初提出问题的同学。也就是说,教师并没有直接与一线的学生直接进行交流,这样不但锻炼了“师傅”们的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而且逐步巩固了“师傅”们在同学中的威信,利于班级中尖子生的培养,在班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这样做还强化了教师的宏观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让教师能顾全大局,掌控整个班的一体化教学活动,确保整个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质量(图2)。

图2 “师傅”指导小组的同学操作设备

五、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的收获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中,同一门课程分别在两个班进行了实践,虽然是第一次真正地实施一体化课改,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但从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反映来看,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感觉学习的趣味性增加了,吸引力增强了,收获明显比以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实习课要多,综合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授课教师感觉收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积极性普遍提高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位学生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这样就可以防止出现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自学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在团队合作中,教师让学生合作、探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根据人的黄金记忆规律,自己探究、分析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记忆周期很长,不易忘记;而教师一言堂讲授的知识,学生要靠反复的记忆,容易形成记忆疲劳,较易忘记,导致学生厌学。一体化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3.学习材料就是学生的方向标

一体化学习材料给了学生一个方向标,学生知道要往哪个方向努力。学生看了学习材料,就知道本次任务应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解决,这样,学习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

4.教师的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每一份学习材料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学习材料的编写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学习材料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六、模具制造与装配一体化课改实践的反思

虽然此次一体化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值得反思的地方也不少,希望在今后的课改中克服和改进。首先,课堂上教师应把握讨论内容的实效性,把握学生讨论主题的鲜明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有效讨论,小组长做好总结。其次,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还依赖于教师的“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能力差,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科学的指导,不断地激励学生。再次,使用学习材料教学最难把握的是时间,例如,学习材料中要求学生自学的时间不超过25分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知道按时间干活,不拖沓。但是还有一些基础弱、自主能力差的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学习材料。还有教师设计问题时表述不具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给学生带来困惑,这是以后编写学习材料时应加以注意的。

总之,一体化课改是今后机械类教学改革的方向。一体化课改的路还很远,不是一两年就可以成功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去总结,只有不断地进行一体化课改实践,才能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最终让一体化课程改革充分发挥它的优势,让学生受益,让学生尽快成长为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有综合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3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关于其产生有许多传说,如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等,这些说法或多或少都与汉字的产生有些渊源,但定然不是唯一来源。“按照汉字字体演变情况,可以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1]以小篆为界,分古文字和近代文字两个阶段,古文字大都类似一些图画、符号,到了近代文字才渐渐形成了“方块字”。从汉字的结构上看,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并说明了“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如“人”字来源于人侧立之形,为象形字;“刃”字,刀上加一点,指示刀刃之处,为指事字,等等。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又将汉字的这六种构形方式称为“四体二用”,也就是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是构字法,而转注、假借是两种用字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汉字是一种因形赋义的表意文字,每一个字的构造都有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演变,从独体字(不能拆分的字)到由部首和偏旁组成的合体字,从偏旁的声符到义符,无不经历了先辈们几千年的推敲和创新。汉字博大的构字文化在令人惊叹的同时也提醒着今人,将构字文化传承,沿着先辈们留下的足迹走下去。

(二)汉字的精神文化

中国人的生活与汉字密不可分,其生活情感,人生态度,生存价值都深深地刻在每一个汉字之中。此外,中国人还将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等融入汉字中,令汉字蕴含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价值。

“汉民族的先民们,通过对事物的直觉意象,把自己对世界的情感体验用直观地汉字表现出来。”[2]如“姓”,从女从生,反映的是母系氏族的社会现象;“王”字,本义是光的意思,是“旺”的本字,反映的是古人对火的崇敬,等等。这些例子在汉字的海洋中多不胜数,但无一不是融入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在此基础上,汉字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促成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字游戏,以灯谜和析字联为代表,为人们表达情感、施展才学提供了许多满含哲理并且富有趣味的平台,使人们能从游戏中体味人生哲理,从智慧中发掘人生价值。

二、影响汉字文化传承的因素

(一)汉字本身的复杂性

“最简单的汉字只有一画,而最繁的多达三十七画以上。”[3]与英文相比,单从笔画的数量上汉字就比字母复杂得多。再从总字数上看,可统计到的汉字就达五万字以上,超过了任何一个拉丁语系国家的语言文字。而且,汉字本身具有灵透的思维,进而组成了各种丰富的词汇,在这些万千词汇中几乎没有两个意思完全相同的词,即使两者词义上非常接近,它们之间还存在着语境、语气等差异。可以说,庞大的词汇量使汉字更为精确、生动,但同时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另外,汉字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里面积淀了太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数之不尽的成语和典故就是例证。这也就意味着,要实现汉字文化传承,必须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有着深刻的了解,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火星文”的出现

根据德国学者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学生开始受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就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烦恼,他们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个时候学生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努力使自己与众不同但又易于随波逐流。于是,“火星文”应时而生,其一大特点就是颠覆传统,大量地使用缩写、符号、错字、古文字,并且任意组合,不守常规,如“1切斗4幻j,b倒挖d!”意思是“一切都是幻觉,吓不倒我的”,“表酱子”代表“不要这样子”等等,其书写简单、另类的特点正迎合了当代初中生追求叛逆的个性,以至于在学生的书写中蔚然成风。可是流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极大的威胁,火星文颠覆了汉字应有的结构,存在着许多废用的简体字,缺少语言文化特征,更没有任何文化底蕴。不仅如此,火星文的过度使用会对青少年的国学认识、历史观、世界观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一些学者还指出,火星文会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化感悟能力,酿成真正的“母语危机”。

(三)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有限性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同化和顺应的完成。就汉字文化传承而言,同化是指学生将新学习的汉字文化纳入脑海中已有的文化系统中,顺应是指原有的文化系统不能使新学习的汉字文化同化时,调整原有的文化系统以适应新的变化。因此,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丰富与否与汉字文化的传承能否顺利进行是紧密相连的。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山村长大的孩子对与动物和植物相关的字词学得更快,而城市的孩子对于一些难写的谷物字词的学习却困难重重,而且也没有兴趣学习它们的历史渊源。这正是因为山村的孩子将学习到的汉字纳入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能将学到汉字与见过的事物一一对应,个个具象化,但城市孩子因缺乏对相关事物的认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同样,加强汉字文化传承也离不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汉字有关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汉字文化传承中所遇到问题的表征与解答,有关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接受新知识的重要原因。必要的汉字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有利于实际学习汉字中遇到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由于年龄较小和相关经验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有效性。

(四)学习材料的内容、形式与教师的指导之间不相匹配

汉字文化学习材料的内容是广泛的,凡是有关汉字文化的资料都是初中语文识字教学中所应涉及的,其形式包括书籍、电子信息、民间轶事等等,在教学中应注意选取适当的内容,以正确的形式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提出过“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即“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在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与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4]也就是说,如果选取的汉字文化学习材料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或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知识没有任何联系,而又不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综合起来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汉字文化传承波折重重。

此外,在学生处理学习材料时还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指导。缺少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无法有效地吸收学习材料中的汉字文化信息。教师的有效指导,应当通过设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针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总揽全局而又兼顾个别差异的引导,这样才能加快汉字传承的步伐。

以上四种影响因素从课程意义上看,是语文课程中汉字文化涵养化育功能实施的极大阻碍。对教师而言,应从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情感体验和提升自身汉字教育水平两方面入手去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探索与总结。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素质教育推进中农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10YJC880175)部分成果,2010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专业知识发展为向度”(课题批准号:2010316)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陈瑾.汉字图形化的视觉表现[D].上海师范大学,2009.

[2]李梵.汉字的故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