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教师师德学期

篇1

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

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

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①复习:笔算,67×8,167×28;②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篇2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大的方面进行引导,小的地方着手启发”的策略,引导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的收获效果。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出学生自身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2个练习本,卖出7个,还剩几个?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2-7=5;有的把12分成10和2先算10-7=3,再算2+3=5;有的把7分成2和5,先算12-2=10,再算10-5=5;有的先算12-10=2,再算2+3=5;有的想7 +( )= 12,因为7+5=12,所以12-7=5。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坚信,坚持启发式教学,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篇3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1.重视新课的导入。

在导学式教学法中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在进行导入时通常都是采用的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状态等进行情境创设,一般分为:故事导入、激疑导入、谈话导入、实验导入、活动导入、童话导入、综合导入等多种方式。

2.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导学式教学法重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需要教师来处理好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准备及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对节奏进行控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同时还需要对探究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进行考虑。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的《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作为探究的主要形式,同时对于操作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几种意见来作为引导,这样学生在进行亲自动手探究时就不会显得过于盲目。在学生动手完成之后,接着让学生进行回顾讨论来理解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开始联系了实际,在中间部分让学生充分动手进行了归纳,最后让他们进行讨论,这样能够使得整堂课的气氛都较为活跃。

3.引导学生完成自我检测,巩固新知。

自我检测是导学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现在很多教学方法都主张是将课堂还给学生,甚至是自我检测也是让学生自觉完成,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即使能够自己出一些题目或者是发现他人的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有限的,此时教师对他们的引导更加不能够放松。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从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教师可以出一些自测题目来引导他们进行自测。

例如在学习完小学三年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可以为学生们设置这样几道自测题:

例1.飞机每小时行驶1425千米,小轿车用了3小时行驶了285千米,问小轿车每小时形式多少千米?飞机的速度是小轿车的几倍?

例2.体育用品店里小篮球每个9元,小足球每个16元,乒乓球拍每副25元。现在王老师带了418元去体育用品店买体育用品,问:(1)如果全买小足球,最多能买多少个?还能剩多少元?(2)最多能够买多少副乒乓球拍?剩下的钱买小篮球,能买多少个?

通过这类题目的设置不仅仅让学生巩固了这堂课的知识,还能够有效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特别是最后一个题目还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有助于他们打开自己的思维,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作用。这就要比让他们自己出题目来自测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篇4

2.以趣解惑,让学生掌握动作

舞蹈是人体艺术,它通过人的连贯动作来传递感情,通过舞蹈者良好的体形,优美的舞姿,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舞蹈虽美,但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却相对单调,要反复练好一个动作也相对乏味。要让那些天真活泼、凡事都只图兴趣的小学生去练基本功,去琢磨有难度的舞蹈动作,那是很困难的。怎么办?那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在游戏的同时,教师可以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练习舞蹈动作。由于学生在游戏中很容易进入角色,因此练习基本功,他们就不觉得单调枯燥了。例如,教学《 欢庆 》这个舞蹈时,有脚尖跳跃的动作,而学生通常对脚尖跳步的体验不深,动作不到位。如果让学生反复练习,他们又会觉得枯燥。这时,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练习。我问学生:“天刚下过雨,路上有积水,还很泥泞,怎么走路才能尽量不搞脏裤子?”学生回答:“用脚尖踮着走,遇到积水跳着走。”我说:“这主意不错。”然后便带着学生,在教室里做“跳过积水,绕过泥泞”的游戏。游戏中,学生用脚尖走路的动作非常逼真,他们都觉得脚尖跳跃的动作非常有趣。经过几次练习,学生很快找到了用脚尖跳跃的感觉,解决了动作把握不准的困惑,从而学会了舞蹈。

3.以评互助,让学生共同提高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示范动作,不断地讲解动作,一个一个动作去教,才能把一个舞蹈完整地教给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一个一个动作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教学的效率就会降低。怎么办?根据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会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指正。这个方法对于那些学生人数多的班级特别见效。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步选择、培训小组长。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舞蹈学习小组,让那些舞蹈动作标准、表现突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培训小组长评价舞蹈动作的要领,然后由他们负责指导本小组同学的动作。第二步小组内互评。在小组内,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同学之间互演互评。第三步师生互评。下面以我教《 瑞雪丰年 》这个舞蹈为例进行说明。舞蹈一开始,要求学生跪在地上随着音乐的节奏,上身慢慢地上下起伏,手指做出雪花抖动的样子。可是,部分学生的身体和手臂一直都是硬邦邦的,不得要领。看到这种情况,我就让几个动作优美的学生做示范,其他学生观看,然后再分组练习。各小组边练习,边互相评价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动作有了改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动作,我问他们:“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形体语言来表现舞蹈的主题呢?”学生踊跃发言,最后得出较一致的意见:身体的动作要柔美,要表现出漫天雪花那种飘飘洒洒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要像顽皮的孩子,从房子里跑出来,突然看到漫天大雪就像看到天空绽放的礼花,显出异常的快乐……有了这种感悟,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而且也让互相间的评价有了方向和标准,从而方便大家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以赛促练,让学生探索创新

篇5

“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意思为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维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挈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维,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才是符合学生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 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二是要“巧”,在学困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已经不再是零起点,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英语学习。小学与中学外语课程的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和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管教方式。小学老师主要采用精心呵护和管头管脚的方式,学生对老师存在很强的依赖心理。而中学教师更多的是采用检查督促,从小学的保姆式教学模式到初中的主动式教学模式的转换,让部分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初中的学习。(2)教材内容。《牛津小学英语》和《牛津初中英语》虽然是同一出版社编撰出版的教材,但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教材内容在知识程度、能力要求和课程结构模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3)学习方法。相当多的小学生习惯于“让老师搀着手走”,没有主动、自觉地学习英语,教材只是被用来查找词汇或句型的工具书。初中英语更注重对教材中出现的语言现象归纳总结,更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基于这些差异,“中小衔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顺应小学生的特点,逐步引导他们适应中学的英语学习。

作为一名一线初中英语教师,笔者在2013年9月接手了新初一两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本人在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组织多种英语教学活动,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

1.听力训练方面。

理想的英语课堂应是教师坚持全英文授课,让学生在英文环境中锻炼英语思维能力。但对于刚上初中,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全英文课堂环境往往会让许多同学乱了阵脚,不能理解老师的意思,容易对英语课产生厌倦感。因此笔者在一开始就把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常用的指令性语言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打印下发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余学习、理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几堂课下来,常用的句型学生基本能够听懂,教师也能正常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牛津初中英语》Integrated skills版块中的听力任务明显比《牛津小学英语》Listen版块中的重得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利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增加听力训练,让学生从句子段落文章积累输入的内容,提高听力水平。对于这些补充听力材料的选择,突出了趣味性、真实性、梯度性和实效性,例如让学生听美国之声的VOA Special News。一开始听某条新闻的一句话概述,虽然学生对于一些生词不能理解,但不管是听懂几个单词还是一个词组,或者仅仅是一个人名,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仍旧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听到世界上最及时的英语时事新闻,甚至还能听懂一些,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慢慢地再给他们听新闻的细节,并要求英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复述主要内容,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

2.语音模仿方面。

许多小学生进入初中时都存在语音、认读、朗读等方面的问题。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第一关。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进行频繁的听录音模仿、朗读等练习,让学生尽早过“语音关”,说出洋腔洋调的英语。但是《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上的文章篇幅有限,故事情节一般,学生仅模仿这些内容是不够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英语教育的首要任务。英语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要看学习内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青春期前后,孩子阅读兴趣的发展正处于故事期和文学期。因此笔者挑选了《新概念英语Ⅱ》、《典范英语6》作为语音模仿的补充材料,这些故事中的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由浅入深,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借助多媒体,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录音模仿朗读20分种,一句一句模仿,准确地掌握单词的发音以及模仿语音语调,形成语感。通过模仿,绝大部分学生在平时朗读、课堂上说英语的时候很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同时,这些故事更体现了人文和文化特点,帮助学生开拓了视野,对构筑学生的“内在精神”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规范书写方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笔者所在的城市中、高考都实行计算机网上阅卷,这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很多初中老师发现,小学生的英文书写并没有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许多学生在书写英语作业时字迹潦草,乱涂乱改,很不规范。针对这个问题,在刚开学阶段,笔者要求每个学生练习书写规范的英文。根据老师提供的一些英文临摹字帖,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喜爱的字帖进行临摹,每天坚持认真书写两页,老师认真查看、把关,及时规范学生的书写。跟小学时机械式的抄写单词不同,这样的练字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书写的英文一天天在变工整,变漂亮,学生感受到了美的享受。

4.文化知识拓展方面。

牛津英语文章篇幅短,内容涵盖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历史的自然习得,所以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得体性方面做得较差。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笔者做了以下尝试:其一,拓展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交际用语时,适时拓展文化教育。例如在学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上哪儿去?”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都属于个人隐私问题,这时就要跟学生灌输东西方文化差异。其二,拓展语法中的文化知识。中英文语法中明显的不同是英文名词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可数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这就涉及到主谓一致问题。如:My knife and fork is here.学生不能理解这里动词为什么用单数形式。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不可分的餐具,因此句中的谓语动词用is完全正确。这样的拓展,能降低语法难度,使枯燥的语法学习“故事化”。

二、创立英语社团,给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初一新生好动、好胜、好表现,所以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我”,满足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笔者认为英语社团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展示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英语社团活动的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通过精心组织展示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方面的社团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笔者与备课组老师组织英语社团,认真设计导演、精心组织部署、及时总结反思,从而将教材还原到实践,将知识演绎成能力,使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教师的教、引与学生的学、用相辅相成。例如:针对新生练字开展“英文书写”比赛,学生展出的规范、工整的书写,正是他们努力的结果;“美文摘抄”比赛、“故事概要书写”比赛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句型结构,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典范英语”朗读比赛、“新概念英语”模仿比赛是对语音模仿的检验,学生的口语能力提高了,信心也增强了;“典范英语情景剧”比赛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表演欲望,学生的语言能力、表演能力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锻炼。

另外,笔者认为赏识教育非常重要,要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尤其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进步更要提出适当的表扬。所以每次活动中,笔者会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发放获奖证书和奖品并及时向家长报喜。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其实每个人都有小小的虚荣心,当看到通过努力赢得的奖状和奖品时,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这时,学生会带着更多的热情去学习英语,而家长也会更配合老师开展教学工作。

三、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大多身心还处于不成熟的少儿发展时期,他们顽皮、好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发现自己的英语老师发音特别地道流利时,学生自然会进行模仿;如果老师知识渊博,更会让学生崇拜,从而更加想学这门功课,增强对这门功课的兴趣。所以要使学生的信心保持下去,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一是知识形象,如好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纯熟的语法知识和对课本内容了如指掌,等等。二是授课艺术,教师对备课一定要严肃认真,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性、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上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肢体语言丰富准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反应迅速灵活;板书设计美观、工整、有条理,等等。三是尊重人格,以诚相待。老师应尽可能多接触学生,孩子们最喜欢能像朋友一样与老师相处,通过平等谈话、课堂提问等方式,学生会感受到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这样才能使学生因喜欢老师从而更加喜欢英语,激发进一步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克服对初中英语难度增加、要求提高、内容更多的惧怕和畏难情绪。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小学英语教学向初中英语教学过渡是一个创造过程,教学衔接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快节奏的衔接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初一英语教师要根据初一新生的现状和自己教学研究的体会,用心激活教材内容,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尽快掌握初中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篇7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最高表现,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作为中小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上去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即为创新,其教育的宗旨是在于让中小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创新教育的内涵还可以用四个“不是”和四个“是”来予以更进一步的表述,即: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综合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主体参与性原则。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而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要由传统的“说书人”与“听众”、“传教士”与“教徒”的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

2.置疑性原则。有置疑,才会有创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不面面俱到,也不脱离学生和教材实际搞“高”、“精”、“尖”、“偏”,而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出有一定探索性意义的思维操作作业和技能操作作业,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使其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磨炼意志,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具有连贯性、递进式的特点。

3.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又要注重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别发展;既要保护学生兴趣、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向个性方向发展,又要针对某些学生的某些缺陷与不足,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使其得以补充和发展;要注重促进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一种人格的不健全。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要形成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大环境,这是培养创造性学生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给学生基本的创造技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身心和智能水平选取创造性内容,从而确立创造性原则的操作要求。

5.实践探究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6.激励进取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活动,能否使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几种方法:

1.体验学习教学法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教师要学生们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该法的实施要点是:

篇8

一、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校内科学教育1.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薄弱[1]。在传统的教学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上面,缺乏对科学课的重视。特别是唯分数主义的教师或者家长,更是认为科学这一类所谓的“副科”没有学习的必要。虽然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科学教育,但是实施起来依旧困难。就目前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基本是每周一节,遇到一些考试或者校园活动,往往被占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就变得更少。笔者在几所小学中实习发现,有的小学虽然也设有科学实验室,买入了科学仪器设备,但是科学实验室的门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会打开,他们眼中的科学实验只停留在理论中,谈何科学教育?2.师资力量及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不足。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思想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而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大部分是由数学老师或者班主任兼任,这样的教师不仅要专攻本学科的教学,同时还要兼顾科学课程,显然从时间和精力上就对科学教育的投入不够。有的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教师,但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质明显不够“科学”。3.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程度不高。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而对于自然的学习就是要身临其境,去动手发现。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更是要借助仪器设备来完成必要的实验内容。但是一些区域如偏远旗县,各种科学设备短缺,学生的科学探究常常面临许多问题。而对于设备配备齐全的一些地方,教育者往往因为设备昂贵,不舍得让学生使用或是存在诸多担心如安全问题,导致很多实验仪器被闲置。

(二)校外科学教育1.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中部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在科教兴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科技馆、少年宫等科学场所更多地走进大众的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小学生课外的科学教育生活,还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但是一些科技馆或少年宫内的展区存在展品形式单一的问题,部分科技展品主要还是以模型、展板的形式呈现,动态体验项目较少,并且与校内的科学教育缺少衔接。此外,一些科学场馆的科学教育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缺乏科普展览等富有新意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无疑减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也使得部分科学教育场所的参观人数减少,科学教育力度不够。2.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的不足之处。第一,随着一些科学教育机构对学生科学教育关注的提高,青少年科技竞赛类的活动日益增多,但是主要还是以取得成绩和培养少数科学人才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儿童的旨在提升其科学素质的活动内容还比较缺乏”[2]。第二,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存在教育资金不足、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等问题[2]。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希望为小学生提供专门的、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但是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一些项目难以开展。此外一些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致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对科学教育产生偏见,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

二、科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广泛招纳及培养适应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小学教育如同孕育国家未来的摇篮,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应积极招募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专门学习科学教育,但是囿于科学等相关课程不受重视的现实,往往舍弃本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这就造成很多具备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越来越少,因此学校对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此外,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培训中重视教师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形成具有高度和深度的科学观念,多开展名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相互切磋,不断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大科学教育的实施,为学生奠定科学基础在小学教育阶段中,6—9岁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发展的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6—7岁的学生,他们处于儿童科学实验和收集的敏感期,此时正是儿童开发潜能、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教育对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在具备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或兴趣小组,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浅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进步学校内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而丰富的校外科学资源,能够使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外科学教育的开发,加大科普力度,为学生提高科学素质创造优质的社会环境。同时校内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注重课堂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此外,校内教师与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教育中,从而改变固有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促进科学教育的改善与提高。

篇9

1 教师要打破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

多年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一直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该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一般要被动式的接收知识,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断的反复与灌输,导致小学语文课堂中严重缺乏创新性、活跃性,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观性的主要原因。我们无法否认传统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当代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若无法培养出主观性、主动性,则会导致其对小学语文课堂缺乏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处于严重下降的态势中,启发式教学在应用中强调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小学生这一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成为课堂主导者。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中的核心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知识,并从新的知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链,这便达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形象化记忆,彻底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局限性与被动性。小学语文的知识点在本质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事物,不是数学公式只要学生可以掌握便会使用,而这样的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深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时,不能将启发式教育这一优秀的教学手段彻底丢掉,因为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现代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尊重小学生个体的创新精神,这是因为当前教育模式下各教育层次学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进步,同时也导致我国社会各领域严重匮乏创新能力,因此,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所形成的壁垒。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便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将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培养成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虽然课堂提问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手段,但是课堂提问的主旨在于激发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可以加深小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抱着主动的态度来积极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成效有着重要作用。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去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容易接受的问题是一个前提,只有小学生对该问题持肯定态度后教师才能进一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慢慢领域到问题中要包含的知识,这也是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无法忽略的一点。

3 小学语文启发式教育要保证学生的积极配合

篇10

在生物教学中,实践性的生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生物教学中提倡使用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生物学习水平。有的教师可能会忽略生物实验的重要性,不能有效的运用实验的提高教学质量。高中生物学实验课程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通过有趣的实验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的知识,也可能会通过实验启发学生对抽象生物知识的消化吸收,也有可能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奥秘从而轻松的学习了一些新的知识。因此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安排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生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生物能力,更加有趣、更加轻松地学习生物内容。比如说,在进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实验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不容溶液下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状况;然后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0.9%的氯化钠溶液输入人体后不会引起细胞的吸水或者失水状况,那么大家通过实验总结一下,植物细胞是在什么情况下失水,或者吸水的。”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思考,并且对实验现象做出总结,甚至可能再次仔细地用不同浓度的溶液来细致的进行对比。他们可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甚至可能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翻看课本上的总结,学生在看到对自己的实验总结与课本上一致时,或者有课本上没有提到的发现时,都会感到很有成就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生物知识。在这样的实验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验能力,并且对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11

1.适时适度的正确引导

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所以老师可以在对教材的充分研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后,灵活运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分化及发展,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展出新的知识。在教学期间,教师作为一个提问、引导者,切准知识的生长点在合理的时机给予点拨或合理暗示,留给学生的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待得到学生正确回应时缓慢而准确地将学生领入新的知识层次,之后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知识内容及规律,完善知识结构。总之将以往的教师主体转变为客体,不再是一味将课本上的死知识靠几个特有的例题生硬地传授所谓解题关键与技巧。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理想的数学课程应该是教师提出疑问,学生积极回应提供各种解题思路。要想得到这种回应就要充分挖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小学生因为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很强,所以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最关键也是最有成效的时期。

数学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因为年纪小认知能力低,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小学数学教师都已认识到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与数学思维活动之间的差异。所以小学数学已算得上是改变学生思维定式的重要基础。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使用简单的学生脑海中原有的认知用语给予提示,让他们对新的数学知识产生一种不陌生感,再逐渐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参与解题过程,了解熟悉数学思维,然后通过老师的适时肯定、鼓励、赞赏,让学生生成一种成就感,因这种解出问题答案的成就感而树立在新的数学学习领域的自信心再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理论怎样都可以成立,同样激发学习兴趣这种目标只要通过老师巧妙随机运用启发式教学怎样都可以实施从而得到回应。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与实施,课程教学以学生为核心的新课程标准颁布,里面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体。即教师要尊重,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授知识与给予独立思考并重。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带来的有效教学工作,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和教师的互动与自我思考来获得新的知识内容,所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学生应该做的不仅仅是一味接受,更应该做的是思考,而且是独立思考。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给予适时的点拨与引导,帮助他们排除学习障碍,学会融会贯通的掌握整理知识。有效的启发式教学给予的独立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期间学生自主发现的知识、总结的规律不仅是自主学习之路上取得的成功,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的合理改良

1.针对性教学,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虽然这只是个目标,并不能使全部学生都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它的出发点是正确且极具意义的。同样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只是这个“更好的”度难以把握。

在小学课堂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并不很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工作也不难,困难的是落实到每个学生单独个体上所呈现的成效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有高有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会所有学生的教学任务在实际中具体实施上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应在备课时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有所估量,尽可能细致地划分教学步骤,循序善诱引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得上课程进程。

2.情感式、生活式教学

数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科学,所以它的教学艺术还是与文科性课程有一定差别的,不能有夸张的表情与语言,也没有太多的生动例子去感染学生,这要习惯形象思维的小学生去接受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更应该利用有限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案去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好感。数学虽严谨但老师的言语、微笑、目光正是弥补这项理性科学肋骨的最好方法,在解答问题期间也可以引入生活实际问题来替换数学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也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

篇12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 )=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的解答中。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出示下列图形:

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实现了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在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后,教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教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吗?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启发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自主探究。所以,我顺势抛出问题:如果让你安排比赛人数,你打算让多少人参加比赛?让学生明白选择五人二足游戏安排人数是应该是5的倍数;两人三足游戏人数应该是2的倍数。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交流、利用已有知识的正迁移发现并归纳出2、5的倍数特征。启发性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启发性问题的难度系数应该适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过浅,学生张口就答,不假思索;过深,学生无法思考,更无从回答。在遇到难题时我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思考。

五、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图形、分类,三角形的底及对应的高。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就要引导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贯彻启发式教学。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的?得出要把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转化已学过图形的面积计算问题。

篇13

1.要保持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美

教师的情绪与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师走进课堂,要用自己饱满、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呈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器乐演奏本就需要感情投入,更需要带着感情欣赏。因此,教师一定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绪带入课堂。

2.要善于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从某种角度看,教师可以说是表演艺术家、演说家和诗人。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的教学除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外,还有易被忽略的体态语言。如教师的演奏姿势、示范动作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器乐演奏的技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学生是美的实践者

1.在器乐教学中体验美

器乐教学是用器乐本身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音乐的旋律在起伏变幻、迂回曲折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器乐本身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粼粼的湖面悠然漫游的优美形象。大提琴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钢琴清澈纯净的乐音又似明丽的湖面,还有独具民族风格的乐器巴乌,如泣如诉,不绝于缕。学生在欣赏中仿佛身临其境,自然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引领学生多听、多思、多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

又如欣赏《动物狂欢节》“大象”的主题音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进行判断和想象,并与《彼得与狼》中“小鸟”的声音高低及音乐速度对比。课堂上,有的同学拿起口风琴吹出高音,模仿小鸟叫声;有的同学拿起巴乌吹出低音,模仿笨重的大象走路。通过比较,学生深有体会地说:“大象笨重,音乐的表现是低沉的,速度是慢的;小鸟灵活,音乐的表现是清脆的,速度是快的。”通过听赏与吹奏,学生很快掌握了音乐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体验音乐丰富的美。

2.在器乐教学中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