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课程设计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课程设计总结

篇1

1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的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环节: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作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安排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实现技术结合起来,使学习深化;二是消除学生对协议的神秘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任务编制

我院在2007年由作者执笔,编写了新一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指导书,对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了编制。课程设计基本上按照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安排,安排了5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课程设计题目。

实验一,简单网络程序设计。本实验选择了几个简单的网络程序,这几个网络程序或者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命令,或者是网络程序设计中的基础内容。通过从几个简单的网络程序中选取其中的两个实现,目的是希望同学们了解网络编程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能初步掌握TCP/IP网络协议的基本实现方法,对网络的实现机制有进一步的认识。本实验的几个简单的程序都可以采用Java的网络编程包java.io中提供的编程接口实现,但是因为Java的网络包提供了较高层次的封装,屏蔽了网络编程中需要处理的细节问题,所以采用Java作为实现语言的同学需要把Java的网络包源码加入到自己编写的程序源码中,对Java网络包中相关代码的实现细节进行分析,并在实验报告中得到体现。这几个简单的程序是:(1)Ping程序设计;(2)Echo程序设计;(3)HTTP客户端程序,不要求解释HTML语言;(4)端口扫描程序。

实验二,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网卡的缺省工作模式包含广播模式和直接模式,即它只接收广播帧和发给自己的帧。如果采用混杂模式,一个站点的网卡将接受同一网络内所有站点所发送的数据包,这样就可以到达对网络信息监视捕获的目的。Ethreal是一种开源的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软件,本实验通过Ethreal软件的安装使用,监控局域网的状态,捕获在局域网中传输的数据包,并结合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常用网络协议的数据包做出分析,加深网络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三,Web服务器的简单设计与实现。本实验要求了解Web服务器的工作原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并通过测试。

实验四,聊天程序的简单设计与实现。聊天程序是上网时经常使用的网络程序,本实验要求完成一个聊天程序的简单设计与实现。

实验五,动态网站的简单设计与实现。动态网站的构建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本实验要求学生构建一个动态网站,掌握网站构建的流程、编程方法以及部署、运行等基本技能。

上述实验中,实验一和实验二是必做的内容,而实验三、实验四和实验五只需要选做一个即可。

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实践

作者从2006年毕业入校以来已经指导了2届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在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总结了普遍存在的以下几个现象,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应对的措施。

[1] 学生人数众多。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的数量大大增加,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对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由3~4名学生组成,课程设计只对组做要求,但是要求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人数众多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又起到了锻炼每一个参与学生能力的目的。

[2] 个体之间差异大。为解决学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的问题,我们在小组的组成上做了要求,要求一个组内既有成绩比较好、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同时也有一些成绩比较差、动手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同学,这样通过组内的交流就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 懒于动手。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不愿自己亲自动手编写程序,而是通过在网上搜索,寻找相关程序或者从上一届学生手里拷贝。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增加了考核措施和激励机制,在验收程序时不仅看实验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讲解程序的原理和设计思路,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中也增加相关的内容。在考核的时候,亲自动手做实验、编程序的学生的成绩要远远高于通过下载、拷贝程序的学生的成绩,达到激励学生勤于动手的目的。

篇2

网络课程建设中,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是完成建设的必要前提,丰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是建设高质量网络课程的必要条件,而课程设计如何在技术制作过程中完整实现是制约课程建设的关键。

1 网络课程的概念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网络课程是对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作业解析、考试辅导、在线测试、教学互动等信息的集中封装,学习者可获得较为全面的导学、助学、辅导和互动。

2 网络课程的建设流程与团队组建

根据网络课程建设的“瀑布模型”思想,网络课程建设包含课程开发总体规划、学习活动与课程设计、媒体开发与课程制作、课程试用与测试、课程与维护五个阶段。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应包含项目负责人、课程内容专家、课程设计人员、美工和技术开发人员、媒体制作人员、课程校审和测试人员等角色,这些角色分工配合来完成开发流程中的各项业务工作。

3 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是网络课程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加强课程设计,有助于提升网络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特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融合混合型教学模式理念,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学习评价、教学评价、使用反馈等课程元素进行合理设计。课程设计要根据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性,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教学目标、交互方式来进行,并针对这些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表现形式、教学活动形式和交互活动形式,并将这些设计形成详细脚本,作为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的工具。

4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作用和内容

4.1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作用

设计脚本编写需要对课程内容的安排、结构布局、视听形象表现、人机界面形式、动画方案、交互界面、解说词的撰写、配音配乐等进行周密考虑和细致安排。设计脚本不能仅仅是课本或教案的简单复制,还应该包含课程中所有媒体素材的安排布局、内容和呈现特征的设计、链接地址和交互行的设计,详尽描述课程使用者将要在计算机终端上看到的各种细节。

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各建设环节之间有效沟通是课程完整准确实现的保证。调查表明,沟通的瓶颈环节往往存在于课程专家、课程设计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之间。在建设前期,课程总体设计、教学大纲确定、学习活动与过程设计、课程设计脚本编写、制作素材准备等环节由课程内容专家和课程设计人员完成,而网络课程的最终实现必须由网页制作和美工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所以,网络课程的内容专家、设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需要课程设计脚本作为准确表达和沟通的工具。网络课程设计脚本有助于开发团队理清思路、直观形象地展示设计意图、无误差地实现建设的意图和思想,利于团队分工协作、提高开发效率。

4.2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基本内容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内容要以课程设计方案为纲要性文件,为课程设计服务。课程设计人员编写课程设计脚本,以课程设计方案为根本,描述和表现课程实现的内容结构、页面形式、媒体展现形式、媒体特征、细节描述等。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结构关系图、页面组织结构图和分镜头脚本,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网络课程设计脚本的具体内容

4.3 设计脚本编写的基本原则

(1)明确课程目标和各个单元应实现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准确无误地服务于教学目标。

(2)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3)应用学习理论,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4)充分考虑终端设备的输出和显示特点。

(5)教学设计人员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编写脚本时,充分考虑制课工具的选择。

(6)使用规范的设计脚本格式。网络课程设计脚本可使用不同的格式,但须遵循一定的书写规范,而且要明确详细地表达脚本的各项内容。

5 一个简单的网络课程脚本设计工具――PowerPoint

5.1 使用PowerPoint编写脚本的原因

PowerPoint是Office办公软件中的一个组件,用于演示文稿制作。选择PowerPoint编写课程设计脚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入门门槛较低,软件使用较为广泛、操作简单。

(2)PowerPoint有丰富的形状、图表、艺术字、剪贴画等功能,可实现各类艺术效果。

(3)使用PowerPoint的编辑母版功能和复制粘贴功能省掉不必要的重复工作,用母版编辑功能结合各种图形编辑功能可轻松实现分镜头脚本的编写。

5.2 编写步骤和样例

本文以《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强化训练》网络课程设计脚本为例,讲述课程设计脚本的PowerPoint实现。

步骤1:用幻灯片母版设计网络课程的页面公共元素。在幻灯片母版视图中,用绘图工具中的直线工具,将幻灯片页面根据网络课程的设计需要划分为四至五个区域,分别描述不同模块和元素的设计思想。在模板中用PowerPoint软件的绘图工具、Smart Art工具、图文混排等功能制作课程页面中一些固化的公共元素,如网络课程的Logo、导航栏等。

步骤2:使用图形工具设计网络课程的总体结构和页面结构。用Smart Art对象中的循环、关系、嵌套、列表、流程、层次结构等组件,结合图片编辑与绘图功能,编写课程整体结构关系图和页面组织结构图。

步骤3:应用设计好的母版编写分镜头设计脚本。在步骤1里已经定义完成的主要内容区域中,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给出页面效果和内容;在步骤1里已经定义完成的侧边栏和底部区域处,输入对应页面在声音、图像、视频和交互效果等方面的设计细节和注意事项。分镜头设计脚本要对课程中所有的页面或同一类型页面的呈现方式和细节做出详细描述,为技术人员制作页面提供精确参考。

在上述步骤完成的课程结构关系、页面组织结构和各页面的分镜头设计脚本的基础上,团队中的媒体制作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方能清晰地读懂课程设计人员的意图,准确地实现该网络课程的页面设计、内容安排和媒体制作。

6 总结

综上所述,一个完备的网络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设计、设计脚本编写对于精准高效地建设网络课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课程设计脚本要对教学设计详细展示和精准表达,是课程设计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实现良好沟通的桥梁。本文用PowerPoint这一简单通用的软件工具实现设计脚本编写的方法,不仅适用于网络课程建设,也适用于普遍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移动学习课件开发和数字教材制作。

参考文献:

[1]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脚本编写规范[M].北京:电大在线远程教育技术有限公司,2008.

篇3

1.2弹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应该进行弹性化改革。一方面,学生应该对课程做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无论是整理不同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还是总结归纳问题,对提高教学效果都是有积极的帮助的。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课堂时间进行规划和分配,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讨论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掌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内涵。

2.课程实践的弹性定制

课程实践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最核心的教学主体,因此在这门课程中实施弹性教学时必须将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实习等实践方式进行有效结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环境,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和引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学到的知识。首先,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大部分高校都具有能够满足教学实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实验题目落后。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及相关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只有与社会需求相符的实验内容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验环节中可以依照弹性教学的内涵选取或引入CCNA、CCNP中与社会关联较为密切的实验题目,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其次,课程设计是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其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度,只是按部就班的制定和完成一些较为容易实现,与课本教学内容没有较大差别的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对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与老师沟通,在自己最大能力范围内,将多个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和综合应用,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方案,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并不是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积淀以及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与学生讨论,扩大课程设计的内容,增强课程设计的弹性。再次,对于有能力的学校,教师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进行实习或邀请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对其工作内容或他眼中的计算机网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生动、更为真实的计算机网络认识。

3.课程考核的弹性定制

实行弹性考核方式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消除学生只为应试而学习的心态。常规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由学生平时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两部分内容组成,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并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水平。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客观性。若改变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将其做弹性化处理,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作用调整考核比重,增大课程设计、实验等实践内容所占比例,甚至加入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等,让考核成绩更加客观、公平、真实。

篇4

1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根据《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我院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信息技术”型人才,需要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特别是要侧重实践和工程化。但同时网络工程专业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通讯相关的交叉、边缘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同时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和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技能,使得毕业生就业可以从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从而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即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硕士生入学考试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本专业培养计划由通识课、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课(包括必修课、方向选修课及专业任选课)等组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应做到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过程。

2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具体内容

从学科平台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如图1所示)。

(1) 学科实践技能。包括:

学科基础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基本的学科实践技能,涉及到的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一级学科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完成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学生所必备的实践技能,本部分同本学科的其他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以下简称3个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内容基本相同,设置中同时考虑实验和课程设计,某些课程还同时设有实验和课程设计环节。涉及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等。

(2) 专业实践技能。包括:专业平台实验及课程设计――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体系上分为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络程序设计等几块。

从课程形式形式上来看,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系列(如图2所示)。

(1) 实验系列(以下课程均包含实验内容):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信息安全技术、Web系统与技术、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数据库系统概论、软件工程、网站规划与实现、电子商务、J2EE企业级开发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ntranet组建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

(2) 课程设计系列:计算机程序设计(C)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C++面向对象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3) 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包括校园网维护实习、网络施工实习等)、毕业实习。

(4) 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网络应用实训。

(5) 认证培训:包括CCNA、CCNP、网络安全认证等(可选)。

(6) 毕业设计: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也为今后工作作好准备。

在课程与学时数上,以学科基础建立学科基础平台课,以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设立专业课,并辅以选修课作为专业课程的补充。根据“基本技能初步综合技能高级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梯度模式,设置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训,外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时全程一直设有开放实验。其中,必修与选修学时占总学时的19%,加上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中的实践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1%。

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核心或主流技术领域的教学内容,采用必修课;属于新兴技术领域的内容,采用选修课;属于能力外延扩展或深度提高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外的开放实验。

3网络工程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管理

3.1实验室建设

我院原有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软件机房,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新建了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训室正在组建中。

3.1.1网络实验室

网络实验室有4组网络工程实验的设备,每组由4台路由器4台交换机和8个计算机组成,每组4人,总共每次可容纳32名学生。实验室还配置了实验管理平台,学生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可实现对网络设备的实验配置,实现在多个网络实验设备之间的平滑切换。教师可通过访问控制管理服务器对每个试验组进行方便、快捷的监控和管理,无须手工线缆插拔,以保证设备端口的使用寿命。

网络实验室承担的教学任务有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系统设计与规划、网络互联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程序设计、Intranet组建与管理等课程及课程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实训、开放实验室、毕业设计等。

3.1.2综合布线实训室

综合布线实训室主要承担网络布线、网络测试、工程实习实训等课程的学习。综合网络布线是网络工程教学的一部分,是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够真正掌握的教学环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施工实习”等环节就在本实验室完成。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工具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训锻炼”培养学生按规范进行预算、设计、施工、测试、竣工等工程设计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按标准进行工程实施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经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工作。同时我校正在进行新校区的建设,其网络建设工程也是相当繁重的,我院正在与校方协商,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的建设当中。我们还与青岛本地较大的网络公司建立了良好联系,定期介绍学生到他们那里实习。

3.3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主要与青岛软件产业园建立了实训基地协议,学生在那里主要进行网络应用、网络程序开发等方面的实训。目前已完成了多批次的实训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资格认证

目前,国内计算机方面的资格认证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革,大大增加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资格认证方面的培训,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又可获得某一方面的资格证书,为将来走上社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机会。

3.5师资队伍建设

如果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师工程实践经验较少,或者工程能力较弱,那么学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加大培训力度。为了锻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派教师到水平较高的高校参加某些课程的培训,派教师参加企业的专向培训,还鼓励教师参加在全国召开的与网络工程有关的各种会议或培训。目前部分教师获得了CCNA、国家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资格认证。

(2) 科研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让学生能紧跟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前沿。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组建了“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和“无线自组网技术”等科研小组,便于集中精力从事专门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教学。

(3) 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我们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即“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加纵向、横向项目的申请和开发研制。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真题真做,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到青岛市软件产业园进行定期实训,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考取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3.6开放实验室措施

课堂上的学时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的实践环节全部照顾到,同时,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因此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完不成相关的实践环节。为兼顾好、差两类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网络实验室”和“网络布线实验室”以开放实验室的形式向计算机学院的所有学生免费全天开放。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我们就提供实验环境。

4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特点

本实践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

(1) 本专业的办学理念为注重理论、强调实践,突出能力,面向社会 ,采用“理论+实验+实战(实训)+综合设计”等多级强化教学模式。

(2) 充分利用校内,最大化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发挥实验设备、实验室的潜能,选取尽可能多的课程在实验室教学。和学校网络中心合作,以校园网和网络中心为实习基地,开展校园网络(主要是学生宿舍)的维护、管理和应用开发工作。与青岛软件产业园等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实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应用密切结合。

(3) 最大化利用课堂外时间与资源。由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工程特性,要取得很好的成效难度更大。应用层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仅仅靠计划学时内的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在课堂外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编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环节设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任务要求和必要的条件,例如开放专业实验室、建立科技活动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

(4) 分阶段渐进式教学。实践教学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实践,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实践,第三阶段为校内外工程化训练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体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遵循由易到难、由认识到应用、步步推进的原则。最后所有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完成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理论+实践)的总体检测和评估。

(5) 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从学科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方向、专业选修等层次、模块组织实践体系的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部分都包括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对于有重要实践要求的课程采用实验与课设兼顾的方式。为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特意设计了一个综合课程设计,它涉及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对于每一个专业方向(主要包括网络应用、网络工程、无线网络等),我们都设计了一个5周的综合设计。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生在今后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要,可从事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开发;开发基于网络的计算机软件;从事信息网络安全工程的设计和维护等。

5总结

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体系的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由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具体体现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设了相关的实验室和基地,提出并实施了有关的执行和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践教学:(1)继续组建新的实验室,如信息安全、协议分析等实验室;(2)选取部分实验教学比重较大的课程进行一体化教学,即将实验室作为课堂,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效果;(3)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施晓秋.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育,2008(12):35-37.

[5] 肖锋,唐俊勇,容晓峰.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2):180-182.

[6] 吴怡,蔡坚勇,洪亲. 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及改革方案[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3):87-92.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Network Engineering

LI Dao-quan, XUE Wei-hua, JIANG Mei, ZHANG Jun-hu

篇5

1目前课程设计的教学状况

本科教学中的锻炼学生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课程设计,它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多数学校中基本类似:教师先拟定一些课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课程题目和要求进行资料的查阅、方案的设计、实验模拟验证方案的正确性,最后撰写设计报告文档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为了方便指导,往往多年来使用几个相同的设计题目,内容和要求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能力的锻炼,很大一部人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设计而设计,缺乏设计兴趣,因此课程设计的实际效果比理想中的差很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实际设计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进行了重新规划。2009年我校正式设置网络工程专业并开展招生工作,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本专业把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落脚点。我国开设网络工程专业的时间并不长,但目前社会发展速度相当快,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可供参考的方案不多,因此进行网络工程相关课程设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形成了较好的合作环境,因此打算探索一种校企合作联合实施的课程设计模式。经过6年的尝试,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有5门课程按照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实施完成的课程设计。结果表明,这些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提高很大,由于融入了企业的实际项目,设计题目具有很好的实际意义,深受学生的欢迎和老师的好评。

2校企合作课程设计模式的实践

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各校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存在很大差异性,总体是将所学课程一门或多门中重要知识点综合起来,并要求在课程设计过程灵活运用,采取组织学生集中时间、统一地点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重点对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技巧和使用的实验方法进行详细的指导,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步骤和熟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除了使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外,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初步训练学生分析理论、设计方案、计算数据、查阅资料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较为严谨的科研精神。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就是学校邀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校内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学和培训,并严格按照企业单位实际工程项目的要求,教学单位专业教师会协同参与,一道与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和培训学生的课程设计,简单说就是课程设计项目化。由于企业单位是一个现实经济社会的运营主体,能直接感知经济社会的变化,更能明确人才的具体需求。而高等学校的专业教师绝大部分没有企业经历,不可能全面了解经济社会最近的变化,尤其对部分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不足的教师。因此,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企业可以把最新的变化传递给学生,学生进行跟踪,学到最新的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节省培训费用和创造价值。同时,将企业的优秀人才请进学校,可以弥补高校教师在企业经历上存在的不足,可以大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项目的能力。

3课程设计的实施

为了加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我院与20多个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协议,这些企业都是IT或DT企业,多年以来我们充分利用了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计的建设,目前按照地域分布、专业分布建立了10多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网络工程实验、综合布线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有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长沙蓝狐网络、北京IBM软件、长沙中信教育中心、上海尚观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北京渥瑞达北美IT培训中心等相对固定的学生实验基地8个。

3.1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

面向校企合作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内容都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项目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要随时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让学生随时了解并掌握最新前沿知识,学会行业的需要的技能,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行业的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提前与社会的需求接轨,让学生在校也能体验企业岗位的责任和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工作态度。近两年来,我院邀请了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来院协助指导2010级、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及“网络工程与设计”等课程的课程设计,每次课程设计期间公司将会派来3名技术人员与我院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为期1-2周的课程设计指导工作,设计工作完成后会邀请项目经理为学生做专业交流、技术讲座及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选题、教学指导和培训、项目验收及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以企业的具体实际项目为题材。在开展课程设计之前,企业技术人员与任课教师共同讨论设计的选题,并且考虑到“目标性”“工程性”“可行性”及“自主性”四个方面确定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项目。对于大的工程项目企业技术员划分了多个子模块,每个模块细分为多个任务。有的时候,教师只划定一个要设计的大致框架,要求学生根据需求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在选定好课程设计的题目后,企业培训老师将进行与课题相关专题讲座,每讲完一个专题座后,要求完成1-2个实验项目。与我们合作的长沙蓝狐网络有限公司结合实际项目,编写了非常详细的课程设计实验指导书,还开发了多个与实验相关的模拟工具软件,并要求学生在模拟工具上完成相应的项目实验。所有课程设计实验项目全部安排在计算机学院四楼的网络工程实验室进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完成课程设计并进行模拟实验,也可以利用我院网络工程实验室现有的其他的网络工程设备来完成相应的实验。在做项目实验时,通过加强实验培训和手把手指导,企业技术工作人员和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一起共同来指导每个实验项目,保证了实验的完成质量和效率。实验验收完成后需要撰写项目的各类文档,并将文档装订成册交给指导老师或实验老师审阅。

3.2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办法

课程设计的成绩主要根据课程设计期间的出勤、实验项目和规划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一般出勤占20%-30%(包括理论讲解考勤、专题讲座考勤、基础实验考勤),实验情况占40%,设计方案的撰写及答辩情况占30%-40%。对于考核的内容要求如下:(1)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2)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程度;(3)课程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实验运行状况是否良好;(4)文档撰写是否完整规范;(5)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团队合作意识是否明显。以上几点成绩评定客观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学生课程设计的情况。网络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课程设计重点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及操作技能,课程的考核仅仅通过理论考核或仅仅检查学生的项目结果是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项目化的课程设计重点关注设计过程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过程。为此,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环节的考核,能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4校企合作课程设计的特点及创新点

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实验设备昂贵,且工程实践环境不易构建等特殊性,根据我校的实际办学条件,主要存在经费不足、培养经验不足,具有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实训实验辅导精力投入有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完善高校教学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校内就能得到企业的培训,降低学生的培训成本,实现走出学校就能直接上岗的教学目标,培养出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工程能力强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4.1培养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训练技能水平,不出校门就逐渐把专业专职教师培养成为“双师型”教师,让老师们把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逐渐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学校还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学习,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研发,感受企业项目开发全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和实验教师就可以不去企业也能参与具体小企业项目,积累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另外,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两年来的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任务,大量的实训实践课程任务让学生真正参与了企业实际项目,同时也让教师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在以后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就能更好地指导和辅导学生的实验实训项目。同时我院每年都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见习,有趣的企业文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2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相结合

为了加大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企业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把企业项目带到学校来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实际项目,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程设计教学工作,专业教师通过多次和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讨论,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实际指导,也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来制订下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使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紧跟市场前沿和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的动态需求,结合和完善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增强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和企业实习能有效弥补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项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企业实际项目进行分解,提炼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案例,融入到校企共同研究开发的教材中去,这样的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现在校内就可以进行企业案例教学。这样,教学内容既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又满足企业的生产要求,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4.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地一起进行实验实训,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平常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前体验企业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以后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能利用课程设计时间与企业的工程师交流探讨,实时了解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清晰地明白专业学生能为企业做什么,需要准备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课程设计实训,让学生积累了企业工程项目的经验,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单位的工作和学习,也充分调动了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而是能够主动自愿地去探索学习新的知识和探索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专业老师和企业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实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而且可以增进对毕业后工作的实际认识。

5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自2013年4月开始我院在网络工程专业2010级和2011级学生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机网络”和“网络工程与设计”等多门课的校企合作课程设计。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以来,效果明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程掌握水平,而且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学生参与课程设计热情非常高,不再存在以往那种无故旷课、请假的现象,相比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课程设计教学效果。2010级和2011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有一半同学通过了“网络工程师”级别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陈炯昊为代表的三位同学分别取得CCNA和CCNP资格认证。这足以表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设计进行的时间还不长,我们还在不断的摸索当中,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课程设计会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课时补助少,这样会严重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如何计算企业的费用问题是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如何构建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大胆探索,通过几届校企合作模式的尝试和探索,希望形成融合多种教学内容的创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综合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合格的、综合性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代武,彭智朝,李曾妍.基于校企联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计算机教育,2012(5):39-40.

[2]林嵘,康其桔,侯晓霞,等.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4(增刊):389-393.

[3]戴娟萍.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有效途径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篇6

1.目前课程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涉及计算机与通信学科基础,知识点多、更新快,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主要采用3种教学内容:①网络组建与设备配置,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与主流网络设备的配置。如果教学不重视原理,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对操作命令的记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②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包括网络设备或主流网络操作系统上网络服务的实现与维护,教学内容侧重于应用层实现。若学时充裕,也有与①结合的教学内容安排。③网络编程。大多基于Socket编程,从对基础的网络协议的实现与应用的编程中理解协议设计思想,掌握处理通信的基本方法。第③种教学内容的安排较第①种和第②种对协议的解析更深入。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将网络编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单独开设,相较在课程设计内安排,学时更充裕,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协议的理解、实现与应用。不管课程设计采用以上何种教学内容,都只侧重某一或某些方面,没有涉及网络系统的整体概念。对学生而言,难以明确众多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顺序、构建步骤,缺乏整体意识。

目前的教学形式仍以教师为主,设计过程与结果相对固定,利于教师把握进度,及时了解学生反馈,适时进行指导。但课程设计题目的实现步骤与结果程式化,难以激发大部分学生的探求意识。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因为轻易就能获得配置步骤或代码,课程设计报告复制后稍作修改便算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模仿与抄袭中完成了设计过程,且提交了考核所要求的材料。这与教学初衷相去甚远,难以达到课程设计预期的提高学生网络实践能力的目的。

按照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只要有不错的考勤记录、基本正确的设计结果、内容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就可获得合格的分数。考虑到目前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了考核出学生真实的完成情况和实际水平,将考核方式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加入了答辩环节,但占用了比较多的学时。不管采用哪种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是为了符合考核要求而被动地学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程设计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扣。

因此,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教学在内容上有所侧重但不够综合,学生很难有全局意识;形式上以教师为主,不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求解;考核方式不便于掌握学生实际能力,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势在必行。

2.项目驱动法的引入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主体、职业或行业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际项目的设计、履行和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这种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其实践应用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引人项目驱动教学法,由学生根据网络工程项目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利用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验技能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各阶段完成后形成最终的项目解决方案。学生在项目流程的熟悉与项目需求的实现过程中加深自身对网络系统整体结构的理解,强化自己的网络设计、实施、管理和协议分析能力。

2.1项目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再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从企业项目中提炼所需技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对应到计算机网络原理类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一个教学班内以5~6名学生分为一组,一组对应一个项目。根据项目各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内容,再划分成一系列任务,分配给各个成员,工作量大的任务由两名成员共同完成。为杜绝学生抄袭,鼓励学生实践多个项目,不同项目的工程实施、管理与维护、协议理解与编程这3个阶段选取的实现内容也不同。单个项目阶段分解见表1。

以一个具有两个园区的生产型企业网络项目为例说明任务的分配。需求分析阶段,项目组成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网络需求,各自设计方案并集中讨论,确定系统目标与逻辑模型。规划与设计阶段,各成员分别完成拓扑结构设计、内外网地址分配与VLAN划分、设备选型、核心层设计、分布层设计、接人层设计。工程实施阶段,每个项目对应一组机柜设备,各项目组选择设备因需求与设计而异,项目组内每两名成员完成一个任务。

本例任务一:完成核心层设备(2台Cisco3560,1台Cisco 2811)配置,主要包括MSTP备份与负载均衡、链路聚合、路由策略、SVI实现VLAN问路由、出口路由NAPT、Internet接入、园区间帧中继连接(2台Ciseo 2811);任务二:完成分布层设备(2台Cisco 3560)配置,主要包括MSTP二层环路及链路备份、SVI实现VLAN问路由、ACL拒绝部分WWW服务、DHCP服务;任务三:完成接入层设备(2台Cisco 2950)配置,主要包括VLAN配置、端口安全、无线网络部署。管理与维护阶段,每两名成员完成一项网络服务的部署、参与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测试及实施完成后的整体测试。最后,学生在自己构建的网络上完成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每名成员利用Sniffer、WireShark等抓包软件对构建的网络服务的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进行逐层分析,进一步理解协议。在分析数据包的基础上,完成其中一项协议编程题:Ethernet帧封装、Ethemet帧发送、ARP数据包发送、IP数据包解析、TCP数据包发送、发现活动主机等。

2.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单位,为每一项目组提供项目指导书,对项目背景、5个阶段的内容及解决途径进行说明。学生根据提示的解决途径,寻找解决方法,并通过实施进行验证。任务中要求的知识绝大部分在网络原理类课程中讲授或实验过,确保了学生完成的可行性。部分内容没有讲解过,需要学生进行再学习,如前例中工程实施阶段的MSTP、NAPT,协议理解与编程阶段的发现活动主机编程题。学生可以通过接受教师指导、查找资料、理清解决方法与步骤、测试与实践来完成这部分内容,锻炼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设计决定了项目实现的结果。为了保证学生解决方法的正确,教师需要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内容进行取舍,对每一阶段的任务精心设计,确保每位成员分工明确、工作量充足。不同项目的阶段任务也尽可能设计为不同,以避免学生产生依赖,促使其独立完成任务与课程设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解决思路为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指导,确保思路正确,但不辅导具体实现。学生的解决方法可能多样,设计结果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但一定要求是完整、正确的。考核时,教师对每组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说明,肯定合理部分、说明须改进的内容、提出较理想的实现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结构。

2.3注重过程,鼓励自发答辩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不再沿用侧重结果的传统方式,因为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项目组的每位成员在每个阶段完成时都需要提交阶段实现文档,教师根据完成的阶段结果与文档打分。这样在设计项目时就已经控制了每位成员完成任务的不同,教师无需过多考虑学生文档是否拷贝,而可以将精力放在检查结果与评阅文档内容上。整个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项目组报告,这需要学生将组内所有成员各阶段完成的文档进行整合。项目报告是团队合作结果的体现,按小组打分。不再采用所有学生答辩或按项目组答辩的方式,取代以“自发答辩”形式,以鼓励对课程设计理解深刻、爱钻研、善于实现或有创新的学生。由成员个人或项目组提出申请,以个人为单位参加答辩并打分,不参加答辩的学生此部分无分。最终的成绩由5个阶段(占70%)、报告(占20%)、答辩(占10%)共同构成。

2.4教学效果

将此教学模式实施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教学中,从实施效果来看,要好于传统模式,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建立了整体意识,了解到原理类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在实际项目中该应用到何处,并通过自己的实现,掌握了应用方法,完善了知识结构。②教师不固定步骤,学生的设计与实现推动着项目的前行,形式相对自由。学生需要复习原理知识点、查找资料、提出解决方法并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实现的项目。在设计过程中,提高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项目组每名成员需要相互配合,完成各阶段内容,前一阶段的结果决定了后一阶段的基础。设计过程中,学生的讨论氛围浓厚,各项目组间也有相互借鉴。④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加重视各阶段任务的实现,提高了实践能力,符合了课程设计的教学初衷。⑤“自发答辩”考核方式的加入作为常规考核方式的改进,促进了部分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增强了自我肯定。在答辩环节,提高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篇7

网络课程是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而由于远程教育师生在时间、地点上的分布式特点,使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不能等同于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近年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步伐日益稳定,并且涌现出一些不错的网络课程案例,比如目前评出的网络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及部分省市级精品课程等。但是,由于工程类课程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计划性、技术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学生在意义建构与统筹运用知识、判断与分析处理问题以及沟通协作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能力,这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技术与教学结合的过程至少涉及3个方面:学习理论、技术本身和教学实践而本文仅选择“学习理论”这一维度进行分析。任何的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学习理论,并以学习理论的思想作为设计原则贯穿始终。本文结合目前对网络教育影响较大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探讨如何才能更好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适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策略。

1工程类网络课程概述及培养目标

1.1网络课程及网络课程设计的特点

何克抗教授曾经在2005年提出过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通过网络创设虚拟化的集成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自主化、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需考虑师生分离的教学形式、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技术支持等因素,所以网络课程不能完全依照传统的课程设计理论,它应该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原则。

1.2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目标

根据前文所述的工程学及网络课程的定义,本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也进行了界定: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互联网开展的以传递自然科学原理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目的的课程,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与实践性。

工程学是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于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各学科。根据此定义可分析出工程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即:(1)掌握自然科学原理;(2)学会如何运用自然科学原理;(3)准确应用于生产实践。

简单来讲,工程类网络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基于网络的工程类课程。因此,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学习者通过学习网络课程,实现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概念与原理;(2)已获得概念与原理的运用法则;(3)形成技能,可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

2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对工程类网络课程设计的指导

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根据个人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往往起到基础的作用,各种一般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和运用都要受到策略性知识的指导和支配。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三项培养目标分别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相互映射。本文将从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入手,结合认知学习理论进行分析,试图寻找更宜于各培养目标实现的理论依据与设计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的第一个培养目标,加涅指出这些定义、规律等陈述性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起着基础的作用,并且还是思维的工具,所以学生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或动作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无不需要其掌握广泛和精确的陈述性知识。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环境知识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能否引起以及引起何种反应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应注意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而这些知识结构的小元素,就是我们所说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定义、原理、规律等的描述性知识,而这恰好又映射了工程类网络课程“理解并掌握概念与原理”的培养目标。

为了有效的将外界客观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内在认知结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课程设计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而这些原则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对实现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逐步分化原则,要求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根据具体细节逐步分化。并且认为概念和原理越是基本,在解决问题和学习新内容时应用性越大。(2)分类处理原则,要求课程设计者根据所阐述事理的属性和关键特征将它们进行分类处理,便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系统的选择和抽象概括,并且这种分类处理既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也容易使学习者形成概念。(3)积极参与原则,是指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刺激,然后给予反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获取并内化知识。

3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探究

笔者从上文对工程类网络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认知学习理论的深入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学习理论的课程设计原则,总结出了几条工程类网络课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在此一一列出,供大家探讨。

3.1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学习者自定步调、自主学习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设计应该更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及学习者与学习课程的关系,网络课程不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的工具,而是学习者自我实现的阶梯。因此,学习者应该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占绝对的主体地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有目标的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自主管理学习步调与学习方式。

所以在设计网络课程时应该思考四个问题:(1)课程内容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2)课程设计是否适合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特征?(3)课程设计是否有成熟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供学习者自主学习?(4)课程设计是否给学习者留下了自我思考与自主建构的空间?

3.2课程内容分层分类设计

工程类网络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技术的统筹掌握与应用,此处的技术一般是指程序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着网络课稗中不同稗度与不同类犁的知识,为了便于学习者意义建构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和知识特点分层分类的进行设计。

建议在设计课程时,应根据知识的属性和内容关键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并且知识呈现的序列应由最一般的基础性概念开始,再根据具体细节逐步进行知识分化。

3.3积极参与与主动建构

认知主义思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我们应注意课程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保证在进行每一个小单元的学习时,学习者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比如:通过选择、填空、书写答案或游戏等方式,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动机。网络课程应该给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活动提供条件和空间,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意义建构中,最终真正的获取知识。

3.4即时强化与反馈

即时强化与反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减少负迁移,加快概念原理性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使技能达到自动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等。比如,设计网络课程时,设置实时在线交互与答疑、评价机制、错误记录机制、鼓励与惩罚机制等。

3.5创设学习情境与实践环境

应该给学习者提供与其现实生活相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以利于激发学习者内部的动机,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学习者能否有效学习并熟练运用操作技能是衡量工程类网络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几何与物理建模方法、高性能计算、新型传感和感知机理、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网络试验系统和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此不多阐述。但认为在网络课程中应用这些技术的时候需考虑2个问题:(1)应用此技术解决了什么问题?(2)应用此技术的初衷是什么?

篇8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许多层面。世界各国高校纷纷导入网络数字技术,来协助和改善教学。数字化学习正以不同的形式与速度深入到各个领域,其正在兴起的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模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应用,但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所采用的Blended Learning模式不尽相同,模式效果也不尽人意。本研究把目前使用广泛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Moodle网络课程设计”课程,探讨基于Moodle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对于边疆地方高校的教学成效如何,以供各大专院校或远程教育机构实施网络教学参考。

2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对混合式学习理论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混合式学习课程“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并观察课程的实施过程,总结提出了基于Moodle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并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为学习模式改进提供了依据。以下分别就课程开设的背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和策略、课程实施模式进行说明。

2.1课程开设的背景

本研究进行探讨的课程属于全校通选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学分为2学分,开课对象是具备了一定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全校各专业的学生。本课程同时也作为作者所主持的云南省“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研究案例课程。最终选课学生来自全校16个专业的一、二、三年级,总人数110人,其中大学一年级学生89人,占了选课学生人数的近3/4。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于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小学网络课程,目标的特点是强调实践操作。

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及目标如下:(1)掌握如何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安装。(2)掌握如何创设Moodle课程。(3)掌握Moodle课程资源设计。(4)掌握基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常用的交互式课程设计模块的使用。(5)掌握基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协作式课程设计模块的使用。(6)能进行Moodle课程管理。

2.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和策略

课程采用的是Blended Learning(混合是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主要是强调“混合不同时空、教学方法、以及多元教学传递媒介”的一种数字学习型式。Graham、Allen和Ure认为混合式教学最常被认为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融合:融合不同的教学形式(或传递媒体)、融合不同的教学方法、融合线上(on-line)与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综合Bersin等学者的文献,混合式学习主要有以下优点:(1)使不同媒体与学习内容的达到最佳组合,有效地整合与运用学习资源,进而强化学习效果;(2)通过在线学习的辅助,学习者除了可以获得传统课堂学习以外的知能,学习者间的互动性与学习者满意度也均获得提升。(3)与仅使用数字化学习成效相比较,由混合式学习的训练者,呈现出较强的数字化环境中的自学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为多元教学方法、多元媒体教材(立体化教材)、多元的学习途径、多元的学习支持和多元评价方式的教学模式。课程在面对面的实体教学方面,使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示范、实际演练、问答为主;在线平台教学则以讲授、问答、讨论等为常用的教学方法。

混合式学习中,ICT素养是进行成功学习的关键元素,必需具备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故本课程一方面要求选课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的前2节课对学习者进行了相关的数字化学习培训,比如Moodle介绍等。且针对课程大部分内容属于程序性技能知识,因此课程设计了大量的实做练习内容(程序性技能知识最好的学习效果是通过实作练习)。

2.3混合式教学实施模式设计

为了达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Moodle网络课程设计”主要采用实体的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同步和异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一方面使用Moodle架设了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如图2)。另一方面同时在此课程的运行平台上让学生创设自己的Moodle网络课程,其主题要求来源于与其本人专业相关的中学课程,作为学生操作练习的平台(如图3)。

3问卷结果与建议

为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实施成效,我们对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自评式的问卷调查。问卷由个人信息部分、课程内容掌握程度部分、教学模式满意度三部分共有30个问组成。其问卷采用Moodle的问卷设计功能设计,于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实施网络调查,电子答卷里可查到问卷的答卷者,这有利于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修课的110人中,共有105位学生填答了问卷(有效份数105份),同时为了更客观分析评价混合式学习课程学习效果,还把期末成绩(见表1)也作为分析的参考。

课程内容掌握程度及成因分析。为了知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教学目标,问卷设计了20个问题项,图4是这20个问题的学生自我评价统计结果。从图可看出,学生对于各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均在70%以上,并且有近30%的学生能熟练设计Moodle课程,这与期末平均成绩74.81是一致的。同时也可看出,部分学生对一些学习内容的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对课程的兴趣和并发数用户多时网速慢造成的,这从问卷统计结果可看出,其一修课的110名学生中,有89名学生来自于基本没有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其二对于问题 “我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障碍是”的回答,有27%的学生认为主要学习障碍来自于计算机基础差,有30%的学生认为主要学习障碍来自于网速慢。另外也可看出,有极少数学生对一些学习内容一点都不了解和不会操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12.5%)不喜欢这门课程,这从问卷“你喜欢这门课程吗?”的回答得知,有8.5%的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从网络学习系统的电子档案袋查其原因得知,这部分学生很少来上课或即使来上课也没有认真完成作业,这也验证了期末成绩中标准差为16.36的原因所在。

教学效果及学生背景相关分析。从期末考查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数据分析,学生最终学习成绩与学生专业无关,各专业学生成绩均在各分数段有分布。同时发现学生最终学习成绩与学习选课动机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83),学生最终学习成绩与登录网站学习的时间成正相关(r=0.76)。

教学模式满意度分析。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模式――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接受程度,调查问卷设计了问题“我喜欢这门课的上课方式(面授+演示+自己动手实践+课后在线学习)吗?”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选择很喜欢的学生占51.25%,喜欢46.25%,不喜欢2.50%,非常不喜欢的没有学生选择(如图5所示),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满意混合式教学模式。

4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以基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Moodle网络课程设计能力,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 混合式的课程实施设计应用于“Moodle的网络课程设计”教学是一个可行模式,课程对学生网络课程设计能力确有帮助,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且参与课程的学生对于课程所采用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普遍反应表示满意。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网络速度对于学习效果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应引起重视。

(2)Moodl是一个技术门槛低、免费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于办学经费紧张、教生信息素养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高校来说,Moodle是一个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3) 不论是“国家西部远程教育工程”,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要求课程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而此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本身“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均可推动网络辅助教学在中学的应用。

篇9

1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课程设计内容与实际脱离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起步较晚,大部分教师都是青年教师,缺少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大部分是由本系老师承担,这就导致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内容相对单一,理论性较强,但与工程实际相差较远。为了克服这方面的缺点,适应我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一部分的课程设计替换为实验操作,但考虑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特点以及没有与之配套的实验室,故仍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2)学生重视度不够目前,“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是由指导教师给出设计题目,学生根据给定的网络和各元件的原始参数,对网络进行化简并得到其等值电路,为了减少人工手算的工作量,选择的网络一般比较简单,然后根据化简的等值电路求出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最后通过Matlab编程求出网络的潮流分布,得到各母线电压和各线路的功率。一方面由于设计过程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重视度不够,抄袭现象比较严重。(3)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紧凑“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的1-2周这段时间内,但此时大部分课程都已结课,马上面临四六级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大都将精力放在学习上。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复习,一般都是每个班集中连续做几天课程设计,由于时间安排比较紧凑,学生容易疲乏,大部分学生都是草草了事、简单应付,导致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较差,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2课程设计的改革

为改变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依托现有的实验平台,“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在设计内容、实施方式、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2.1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学生根据给定网络和原始参数计算得到所需的数据,然后通过Matlab编程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然而所需的手工计算较多,学生的关注重点大都在Matlab编程上,不能真正理解潮流计算的意义。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减少手工计算工作量,提高学习兴趣,利用长沙同庆电气信息有限公司的TQXBZ-III多功能继电保护实验台对“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此实验台主要用来完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相关实验,但利用其提供的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可灵活组态各种结构的电力系统且比较接近电力系统实际[5],实现可视化电力系统潮流分析,将传统的“手工计算+Mat-lab编程”改变为“手工计算+实验系统仿真”。潮流计算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图1潮流计算网络结构图A、B、C3根母线上分别接有负荷L1、L2、L3且通过断路器可灵活控制负荷的投切,B母线还设置有容量为30Mvar的补偿电容器。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界面,如图2所示。将图1所示的网络图搭建在界面右侧,通过运行可直观看到负荷变化对网络潮流的影响和投切电容器对网络潮流的影响等,有助于学生对仿真结果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减少了许多冗杂的计算,增加了课程设计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除电容器时网络的潮流计算结果和投入电容器时网络的潮流计算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图中的三行数据依次为有功功率(MW)、无功功率(Mvar)和电流(kA),母线处的数据为电压(kV),图中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都是母线流向线路的。2.2课程设计实施方式的改革传统的“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实施时间一般为理论课程结束后,但此时大部分学生会将精力放在期末考试的复习上,无暇顾及课程设计。为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在讲授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时就将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带着目的学习,待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便正式开始课程设计,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电力网信号源控制系统软件或Matlab软件,有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给学生几天时间整理课程设计报告再统一答辩提交,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课程设计的重视,也能使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2.3课程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数较多,但教师相对较少,故课程设计一般由任课教师一人指导,由于指导教师工作量较大往往造成指导不到位的现象。为此,“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的课程设计在指导方式上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的指导工作分配给2名教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大概为30人,指导教师除了在实验室进行指导外,还建立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的学习交流平台,指导教师可以将学习资料上传,方便学生随时查阅,有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指导教师,也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3总结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我校“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内容、实施方式、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不仅巩固了潮流计算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潮流计算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建模仿真能力,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石赛美,黄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电脑,2018,34(11):84-85.

[2]徐志伟,丁旭东,姜燕.基于应用型本科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6):90-91.

[3]杨徉,莫礼平,彭丽.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与潮流计算综合实验设备相结合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8(6):15-16.

篇10

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这一心理障碍,在开放性课程设计中去除内心的不良暗示,学生遇到问题会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在这时的作用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出方法,解决问题的路径,让学生的信心更强大,更具备直面对困难和挑战勇气。在选定方向之后不管这个方向正确与否,坚持不懈地进行思考,要时刻去除内心放弃前进的诱惑。正确对待错误,课程设计的完成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多题目都会有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需要探索解决。在设计解决问题框架时的想法,到实施的时候往往发现最初的想法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重新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是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失败中看到希望。我们要让学生在学校就有从跌倒中爬起来继续前进的能力。同时把犯错看作常态,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就做好良好的规划,让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每一步都可以检查错误并且采取补救措施(这也是调试程序的一个重要经验)。设法知道可能犯的错,并去纠错。在课程设计实施中有机地引入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是培养计算创新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方法。在计算机学院开设的“智能终端应用实践”课程设计中,使用复杂网络和智能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去尝试解决网络演化学和虚拟社会网络中与网络有关的若干经典问题,如模式识别、聚类分析、机器学习来进行网络社区划分,网络话题演化分析等当前研究热点问题。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将高度抽象的数学模型与通过智能终端实时采集到的数据结合,有利于在求解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智能的魅力。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在恰当的节点介绍不同领域、学科解决类似问题应用到的理论和方法。

篇11

目前,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但是在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源减少导致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生存压力骤增。

(2)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

(3)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瓶颈。

(4)缺乏专业特色,定位不明确,脱离社会需求。

(5)课程建设缓慢,课程内容落后。

上述问题的存在,引发教学实施各环节的相互脱节,同时也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下降,甚至造成培养目标无法实现的严重后果。高等院校如何适应时代需求,培养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成为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2.网络课程体系

为了使网络适应基于网络的多种多样服务在带宽、可扩缩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网络工程必须应付这些挑战,解决好网络的设计、实施和维护等一系列技术问题。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民办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网络工程方面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及创造性思维,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应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

3.民办高校课程设计

一般说来,民办高校于办学初期,在办学设施、办学条件、办学师资力量等方面与有着雄厚基础的公办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很大区别,能否使学校具有一定吸引力,除了师资及办学投入外,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于一个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民办高校的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民办高校要提供给学生质量高、实用性强的课程。

(2)课程设置必须有一定的前瞻性。

(3)课程设置要重视教育活动与生产、经济活动的高度结合。

(4)为了做好课程发展工作,学院的课程设置需要一支专门的队伍。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正在不断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要求发展,高等院校必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修正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实时调整课程教学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网络及其相关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技术需求。

4.网络课程体系在民办高校学生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在民办高校学生课程中,网络课程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无论是哪个学科方向,首先得通过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然后根据专业方向或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工作岗位选修相应的课程,最后通过专业实践环节的综合训练,起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的作用。网络课程体系是民办高校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工程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要以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为依据,确定网络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及对应的知识点,制订覆盖各知识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

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网络课程在民办高校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我们项目组申请了青年专项课题,课题题目为: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HGJXHC110277。希望通过项目组的研究,为网络课程的建设寻找到好的方案。

民办高校应该知难而上,力求在自己的课程发展当中能够独具匠心、办出特色,建立完善有特色的、有发展前景的、与就业市场相接轨,与行业的职业标准接轨,与国际高等教育标准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意全面的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才能够真正使学校以更加雄厚的实力迎接挑战,投身改革,在知识经济和教育产业迅速发展的新世纪求生存、求发展,为教育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结语

民办高校应因地制宜地设置网络课程的教学体系,综合运用教学手段,传授新技术、新观念等。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要继续推动网络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加强与业界合作,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网络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2

篇13

Java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培养的核心技能,本课程设计是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上设置的,在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生用Java语言设计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软件的分析、设计、调试和总结,提高学生对Java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方法的设计

(1)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

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网络程序设计Java》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给出相应的题目或项目,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实训前必须制定好上机步骤,弄清实训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实训项目所需的知识、操作方法或步骤,并写出详细的实训报告。

(2)实训考核方法

通过设计答辩方式,并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训报告和答辩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考评。

考核标准包括:

1.设计与实训报告 (20%);

2.程序的可用性,实用性,通用性,可扩充性(30%) ;

3.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20%) ;

4.答辩水平(20%)。

5.态度和纪律 10% (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档)

三、实训内容与要求

(1)java系统程序开发

资产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网络购物系统、网络聊天室、人事管理系统、选课系统、论文管理系统、新闻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等。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完成。

(2)Applet程序开发

做一个广告屏,显示一段文字,如图1所示,能够对文字的颜色、风格、字体、字号等修改。

要求:做成APPLET程序或APPLICATION程序;用APPLETVIEWER运行;能够在网页中运行。

(3)游戏开发

1.五子棋双人对弈

开发游戏性程序,例如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扫雷程序,根据学生情况,此部分为选做内容。

五子棋双人对弈程序要求:

①按“重新开具”可以开始新的一局。

②需提示当前该哪方下棋,并提示已下棋子的信息。

③一方赢时游戏结束。

2.俄罗斯方块游戏。

说明:以上内容为模板内容,其它题目也可自己设计,但难度要相当。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由指导老师审定。

(4)总体要求

1.对系统进行功能模块分析、控制模块分析正确;

2.系统设计要实用;

3.编程简练,可用,功能全面,具有较好的健壮性;

4.说明书、流程图要清楚。

四、授课计划与学时安排

(1)教师介绍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要求、方法和安排。(4学时)

(2)学生消化信息、完成设计报告。(6学时)

(3)教师审查设计报告。通过审查的学生的设计报告,然后调整确定实施方案。 (4学时)

(4)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序设计环节指导老师作必要的现场指导。(20学时)

(5)验收并简单考核。(4学时)

(6)撰写总结和实训报告。(2学时)

五、课程设计指导教师

由主讲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共同承担。

六、课程设计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