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理论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方法
(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医院理论教学老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人,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3)教学方法: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的学习。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紧密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患者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制订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问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3.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我院36位老师参与教学自我评价,在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结合后,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责任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师表意识、课件制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教学重点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学活动能力、授课互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实施驻点办班后,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及护理质量提高,与驻点办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2
1.2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分析
分析近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得出本门课程在从业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结合行业标准,围绕职业岗位所需知识和能力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护理学
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
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2.2.2实践操作释义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
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
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篇3
多媒体教学是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有非常明显的教学优势。比如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宽现有教学模式,能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用录像或者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比如在讲到驻波时,仅仅靠描述驻波是不够的,同学们并不能够准确理解驻波现象,对波节与波腹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如果借助多媒体工具,能将驻波这一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同学们,对刚才提到的几个基本概念就很容易了解了,另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比如桥梁专业,解释驻波对桥梁的危害,并搜集相关视频,将这种物理现象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其专业结合起来,可以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凡事有利弊,多媒体教学方式也是如此。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有许多优势,被很多年轻教师所采用,但经常会出现一些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信息完全吸收理解,能不能达到预期的上课效果,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物理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如果学生对教师上课内容不理解,造成的结果是对学习物理课程失去信心,对学生学习物理课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讲解课程的重点部分或者比较复杂的推导过程时,应用多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学生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就得到了最后的结果,中间过程少了同学跟随教师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现象是不利的。这时候,教师应该采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慢慢引导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深入浅出,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两种媒体交替使用,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篇4
大学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超越精神和创造力的学生,“为往圣继绝学”,也为未来开新路。没有学生,大学便缺乏生机和活力,也难以获得持续的声誉和发展。如无学生,大学不仅将混同于科研机构,也将失去大学精神中最为宝贵的成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这正是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时为现代大学所确立的大学精神支柱:实行学术自由,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衡量一所大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为社会提供的产品质量,即学生是否优秀。斯坦福大学的成功之道,其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强调追求个人成功和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因此利兰德?斯坦福夫妇建校时确立的首要宗旨便是让学生学有所用并使其具备独立成功的素质。如何培养出??秀的学生,如何使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大学有多大、经费有多少、科研量是否名列前茅,最为关键也最为直接的是教师如何教。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可见,教学方法的成功对于培养优秀学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曾出现过轻视本科教育的现象。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将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要么出版,要么死亡”曾一度成为教师工作的基本信条,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兴趣。有研究者指出,改变教学方式是比教学内容改变更为困难的事情,因为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习惯中所坚持的教学方法会形成固定模式,这将使得教师抵制学习新技巧和新方法[1]。轻视教学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培养的学生能力低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外界压力和大学自身逻辑发展驱使下,美国大学开始被要求回归大学之道,呼吁其关注本科教育质量,并被要求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德里克?博克所著的《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正是这一时期的集中产物。美国大学曾经遭遇的痛楚,正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公众对大学生培养质量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普遍存在着焦虑。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成为一种共识,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其专业化程度,也有赖于专业课教学方法的革新。这是因为“专业课程是学生在高校获得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提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力的主要训练项目”[2]。
二、失去灵魂的卓越:忽视教学改革,问题丛生
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现实操作中却十分难以把握。哈佛学院前任院长Harry Lewis教授在他的著作《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指出,教学本是大学的首要任务,而许多现代研究型大学在追求科研贡献的过程中,却忘记了该任务的重要性,迷失在了对学术和科研成果的追求之中,这是一种“失去灵魂的卓越”[3]。当然,在中国大学中“失去灵魂的卓越”不仅体现在重科研轻教学;还体现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等方面。教学工作是大学的灵魂,也是大学最为核心的使命。
1.教学目标:难以实践与操作的宏观理想
教学目标围绕着教学活动而设定,其带有预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从而构成了衡量教学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尺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努力方向。对此,布卢姆指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文科与理工科不同,理工科可以让学生掌握自己能直接操作运用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而文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却体现在知识层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观念上。这就增加了文科教学的困难,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培养目标采用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手段方法把知识海洋下面的冰山揭示出来,这一点迈克尔?波兰尼的意会知识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例如政治学原理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政治常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解读政治现象的能力,提高政治意识和鉴别能力。知识的记忆理解目标容易达成,但是能力的提升就很难操作。实践证明,很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及在知识的考试过程中,都无法体现出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换言之,目标难以实践,口号多于行动。
2.教学过程:创造性与主动性的双重缺失
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主要表现在理论和方法上。约翰?亨利?纽曼认为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整天忙于把自己现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老师,将无法更新知识,也没有闲暇和精力去吸收新知识,而探索真理需要独立意志和专心致志[4]。这道出了大学教师职责的平衡之难。没有发现,没有理论,教学就会成为空洞无物的花架子;没有方法,高深的理论便无法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事科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但由于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制,使得教师无法顾及教学,科研和教学脱节。有些教师善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探索,却没有科研支撑,无法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现有的教学模式仍存在教师教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现象,是一种将学生视为知识接受者的教育方法。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教学缺乏创造性造成的。教与学、教与研的分离和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的学生有没有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判断?有没有独立追求知识的能力?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没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这都值得拷问。
3.课程考核:被扭曲的知识记忆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文科学生要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即表现为专业知识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也表现为对研究范式的深刻体会。由此课程考核就应侧重考核学生的基本能力。但现行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多以闭卷考核为主,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内容偏重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局限于教材、笔记、老师指定范围和重点,对专业知识背后所体现的能力考核普遍不足。
4.教学效果: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人才特征
生产过程有问题,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质次难卖。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失业有如“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就是大学按照现有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符合市场需求,造成学生“滞销”。社会普遍反映学校培养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表现为许多学生职业道德缺失;学习能力不足,只会死记硬背,不会融会贯通;职业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差,我行我素,为我独尊,与人相处困难。
三、文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致力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融通型人才培养
忽视教学,也忽视教学方法的变革,将会给大学专业课程教学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正如周远清教授所言:“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更为强烈了。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骗自己。”[5]在新的?h境中,大学教师要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思考这样的问题:21世纪大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我们怎样教学生?就此笔者谈谈如何将教学改革的理念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优秀人才。
1.强化素质
任何一门课程或学科均有其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范式。学生首先应该在基础理论上下功夫,踏踏实实加以记忆理解掌握,夯实基础。有些老师和学生喜欢走极端,强调实践教学,就忽视理论。由于文科的特性,所学基本理论不能直接运用于实践,学生觉得理论无用。但试想没有理论做基础,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只重思维,不重基础,有可能就是小聪明。
如何夯实基础?首先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弄清基本内容,老师就基本知识答疑解惑(基本知识点确定为考试内容之一)。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不拘泥于教材,又不游离于教材”,学生课外阅读要广泛涉猎学术经典和专业前沿。开学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把专业经典和本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列成书目介绍给学生。这对学生的理论构建和把握学术动态有很大帮助。为使学习任务落到实处,每次课前5分钟,要求一位学生向其他同学做一个书评,把自己最近看的书介绍给老师和同学。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最好是选择晚上抽出3个小时左右开读书会,一个学期进行3至4次,内容为本专业经典原著。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一学期以后,学生就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也提升了专业化素养,更打开了知识视野。
2.引领思维
教师对自身的定位要准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包办者。大学课堂应该是理性思考的场所、理论探讨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若干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讲解,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练习思维。只重基础,不重思维,有可能就是书呆子。所以学生应该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只唯实,善于理性思维,敢于形成己见。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老师在讲解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随时抛出有争议的小问题组织小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讨论小组根据上课时坐的位置临时形成。第二,开展全班大讨论。每学期选择几个与实际和专业联系紧密的、学生感兴趣的大问题进行大讨论,如“我看两会” “党政关系”等。大讨论要提早告知学生,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写出发言提纲,课前进行小组讨论。一般以宿舍为小组,课上各组代表报告本小组讨论情况与主要观点,全班开展大讨论。大讨论时,强调宽松的学术氛围,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表达,但力求准确表达思想,必须陈述理由、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鼓励不同观点碰撞、辩论,不仅学生之间相互辩论,也欢迎师生之间“唱对台戏”。为使这一做法落到实处,开学前就预告一道期末试题,即“这一学期本门课你不赞同老师讲解的或教材中的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实践证明学生为了期末考试,上课很认真,教材也吃得很透。最后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成为教师科研课题。
课上时间有限,大家言犹未尽,课后学生有时间可以自愿留下来继续谈,也可以告知学生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欢迎大家聊学,还可以告知教师的QQ号或邮箱,教师可以建QQ群或讨论组欢迎大家网上聊学。作为课堂操练思维的延伸,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经过讨论聊学后,鼓励学生将思考的成果写成学习笔记、心得,规定写3至4篇,鼓励多写,教师也可以要求写成期中论文。一句话,正如复旦大学浦兴祖教授所言“读思谈写,文科不难”。
3.注重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这是高校文科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文科专业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界提出很多观点,如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等。办法想了不少,但是效果却不佳,文科学生毕业后要么不能说、不会写,要么能说、不能写,要么能写、不会说。既能说又能写的人不多,还会办事的人就更不多。针对学科特点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调研,掌握实例。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多做调查,走进社会,深入基层,掌握实例。教师从书斋中走出来,走进社会,走向田野。由“书斋模式”转变为“用脚做学问”。教师无时无刻感受着实际,教学中就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实例分析抽象的理论。
第二,学生调研,撰写报告。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做一些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假期调研。例如,贵州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暑期调研。暑期调研可以和专业课考核相结合,调研成果撰写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占本学科成绩一定比例。这就需要学校教务处给予支持,允许学科成绩到第二学期开学录入。调研后,组织学生研讨会,把调研心得、调研见闻介绍给其他学生和老师。对于优秀调研人员和调研论文,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篇5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旨在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真才实学,以下就是由求学网为您提供的试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课程。
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中,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新思想和手动、腿动、脑动的实践理念,以实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为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计和增加应用型、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内容。具体讲在增加课内实践环节的时数的同时,增加专门的实践性课程,并增加专业实践的周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实践教学三条线和三个环境:课程实践教学一条线、基地实践教学一条线、虚拟管理实践教学一条线;实验室环境、仿真模拟环境、真实管理环境,并使其高效率地服务于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措施。大力加强行政管理基础的教学力度;高年级学生实行分层培养,强化科研能力的训练和实践技能的训练;课余时间,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兴趣小组,重视信息技术和虚拟管理模拟的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长期以来,课堂实践教学一直被行政管理专业教师有所忽视,但这一实践教学形式在时空选择的灵活性上、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上以及教师的跟踪指导上都优于其它实践教学形式,从本质上讲,行政管理专业也适合于实行课堂实践教学。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取代填鸭式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记的局面。应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课堂由教师要求学变成学生主动学。根据行政管理属于应用性科学的特点,改变单一讲授法教学模型,可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这不仅使学生由被动地听、记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根教鞭 ②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第一,管理一线见习。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可以联系本专业的对口企业,把学生带入生产经营现场进行考察、观摩,使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专业有一个总体的感性认识。这是实践技能教学的第一步,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应掌握哪些基本实践技能。
第二,专业实习。现在大多学校在该专业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但这一做法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时间较短,一般均只安排八周左右时间;二是一旦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难以再回到书本中去。因此,建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即安排10周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去单位顶岗上班,挂职锻炼。这将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易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习收效,增加实际工作能力。待第八学期再安排10周时间去实习时,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理性和知识,处理问题或许更加老到成熟。另外,任课教师也可结合所授专业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性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建立稳定的行政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行政实践提供可靠的平台。这也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
篇6
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股票、有价证券、国债为代表的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它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是虚拟的,只是代表有权取得未来剩余价值的资本所有权证书。股份制和债券制可以使资本与资本持有者分离,使资本持有者的资本在保持资本所有权并索取一定剩余价值权的基础上与实有资本相结合,使闲散资本通过买卖流通集中集聚和重新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这是非股份制经济所不能完成的。它这种可以分离买卖组合,所有权及剩余索取权含量会随着其市场价值变化而变化波动的特点,使之既具有集聚资本、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作用的一面,又具有风险、投机和欺诈、破坏生产力的一面。由于股票价格会受供求关系、舆论、政治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预期股息收益成正比,而与银行利息成反比,可以脱离实体资本实际运行状况,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投机和欺诈,成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指出:股份制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一种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 ② 因为财产在这里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恩格斯说:证券交易所是资本主义赢利的顶峰,在那里所有权完全直接变成了盗窃。③
100年后的今天,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再发展到金融资本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虚拟资本及其投机、欺诈性也有了新的更大发展。其生产职能下降,投机、欺诈职能上升为主体地位;聚集资本的职能下降,利用资本运动逐利的职能上升为主体地位;规模无比增大,实体资本规模下降,虚拟资本规模上升为主体地位。2006年美国金融衍生品总量达518万亿美元,是GDP的40倍,其中各种债券和资产券是GDP的6.8倍;现在金融衍生品总量则发展到高达GDP的418倍。美国制造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由1960年的29.7%,下降为1980年的23.5%,1987年的20%,2007年的不到12%,虚拟经济和服务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上升为80%,而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则占到总利润的70%。美国本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生产基地,能源、钢铁、汽车、制造业都居世界第一位,这些年来这些产业都逐步衰落了。制造业不断空洞化,证券业、军事工业以及与军事有关的高科技研究却疯狂发展。美国每年军事开支高达5000多亿美元,军事开支占世界军事开支的40%。债台高筑。2010年,美国公债达到11万亿美元,占GDP的54%和税收的674%,每年借款占税收的248%。美国财政部必须每年再支付其债务的一半以上,国债券利息占到债务负担的34%。不仅国家负债,老百姓也负债。美国家庭私人负债由1979年占GDP的46%,上升为2007年98%,负债比自有资金高50多倍。1974~2008年,美国家庭负债由6800亿美元增至14万亿美元,④平均每个家庭负债21.7万美元。
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也是这样。二战以来,西方国家GDP年平均增长不到4%,全球贸易年平均增长6%,但货币则以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股市值年增长达到14.8%。2010年全球货币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其中与物质生产有关的仅占1%,货币存量比GDP高16倍。2007年,世界外汇资本和金融衍生品交易量为3259万亿美元,是当年世界GDP的67倍;2009年,全球外汇市场日均成交量4.2万亿美元,是商品和服务量日交易量的90倍;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日成交量10万亿美元,达到产品和服务日交易量的200多倍。2010年全球债券市场109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9倍。⑤2010年,欧洲的公债相当于GDP的80%,其中英国为100%,日本为204%,加拿大为100%,法国为77%,希腊为135%,其中2/3是欠国外的。
篇7
本科生想转专业的原因很多,既有本科生本人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在转专业的过程中,学籍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办理流程缺乏了解,导致未按期提交转专业申请表,以至于错过了转专业的机会。
每学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转专业的文件已经下发、转专业工作已经结束之后,还陆陆续续有学生来教务处提交转专业申请表,理由是之前不知道要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转专业申请表。这不仅影响学生自身,也对学籍管理工作造成重复,增加了工作量,还牵涉其他部门也要做重复工作。
2.学生转专业存在盲目性,因为一时冲动而申请转专业,转专业工作结束后,又来要求撤销转专业,回到原专业。
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考虑清楚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也没有和父母、老师或同学等进行必要的探讨,更没有了解其他专业相关的情况。因此,随意地申请转出原专业,又盲目地转入新专业。
3.转专业学生对后续手续的办理不了解。
转专业文件下发后,在规定时间内,学生需要在原院(系)教务员处打印成绩档案,取学籍表;然后到转入院(系)交学籍表、成绩单,办理有关转入手续;到教材供应中心领取新专业的教材;在学生证学籍异动说明栏注明转专业情况并盖章;办理新准考证;在原专业已修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未修的课程要申请补修。这一系列的办理程序需要多个部门合力完成,导致很多学生一头雾水,浪费时间,也对学校各管理部门工作造成混乱。
4.部分热门专业申请转入的人数太多
由此给安排教室、学生管理等工作造成很大压力,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三、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本科生转专业是一种需求,是各个高校都存在的现象。针对转专业本科生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转变管理理念。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学管理所提供的是一种服务”这一理念已逐步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所认同。学籍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和学习自,真正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和成熟的个体,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管理呈现的是刚性的、对事不对人的管理态度。学籍管理涉及的是与学生相关的一系列事情,如学生信息核对、注册、各种学籍异动、财务收费、选课及教室安排等,这些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等更应该受到关注。学籍管理工作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学生的需求,支持学生的选择。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建设高校管理体系和措施,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按照一定的条条框框培养出千人一面的复制品。只有尊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只有对学生具有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教育才会拥有生命和源泉。
2.在转专业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转专业咨询、心理指导和职业倾向测试
帮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对专业选择犹豫不定的学生,可允许先跟班听课,以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也能有效减少转专业后申请撤销转专业的学生人数,使学生不再因为转来转去而浪费时间,也减少了学籍管理的工作量。
3.灵活调整转专业办理时间。
该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转专业在学期末提出申请,可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由上一学期末延续到下一学期初,在下一学期开学大约第二周发转专业文件。这样中间的暑寒假可以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认真思考,和家人商量,慎重选择,又不会耽误转专业学生到新专业上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4.新生进校后,每人发放一本《学生手册》,并组织学习和考试。
《学生手册》中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对转专业的办理时间和流程都有详细规定。学生熟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可以避免错过转专业办理时间。
5.给每位转专业学生发放一份通知,随转专业文件一起下发。
通知上有详细的转专业办理程序,方便学生办理。
6.继续推进学分制改革。
关于转专业后学生的学分互认,该校规定“学生在转专业前未修转入专业所开课程的均须补修。转专业以前已取得的学分,如果相应课程内容符合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则转专业后学分仍然有效;若低于转入专业相应课程的内容要求,则学分无效,必须补修。学生转专业后,转入前所在班级已开而本人尚未修读并取得学分的课程,应采取补修的形式取得成绩和学分”。至于如何认定需要补修还是免修,“具体由教务处审定”。这就造成实际操作中充满争议,如该校大一上学期开设的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一),很多专业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考试试卷都是一样的,但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却赋予了不同的学分,差距在0.5~1.0。如果严格按照学分一致才可以办理免修,很多学生反映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如何界定两门课程之间的相近程度,学分按照怎样的标准转换,这些在实际操作中都不够清晰。如果能经转入学院专业教师确认后,原已获得的学分符合转入专业学习要求的即可予以承认,这样操作起来就更简便易行,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不符合要求的,可作为选修课学分,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白学了”的感觉。
篇8
(二)基本原则
本文将运用系统的设计思想,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遵循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
1.融合性原则
即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步强化与渗透创业教育,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于一体,最终实现所有大学生接受普及性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接受专业性创业教育,少数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目标。
2.主体性原则
为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教学核心应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相关教学组织要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专业需要,即“学生需要什么”,而不是“教师现在有什么”,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收集学生反应,并积极做出改进回应。因此,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同时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目的。
3.实践性原则
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创业实训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全过程创业实践的训练,注重理论与实训、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三)总体框架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遵循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本文构建了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培养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逻辑思路,以造就创业型管理者为培养理念,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能力结构上要求学生具有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新综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结构上要求学生掌握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知识、拓展性知识、创业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与实训两大教学系统,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中详述。
二、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设计
(一)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课内教学体系设计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各专业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创业教育的管理类本科专业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五大模块,各模块的具体内容、要求以及实现方式如下:
(1)在原有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模块课程,即开设“创业学”和“企业家研究”、“名师论道”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使学生接受创业普及教育。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一修完,这是学生进入创业实验班的必要条件。
(2)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增设创业知识类模块课程,即组织设计、创业战略、风险投资、公司治理、新创企业管理等课程,并通过网络开展系统的创业模拟训练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学生必修,大二修完。
(3)大三以后,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可根据兴趣,有针对性地选修创业能力模块(如团队管理、领导力、企业伦理与文化、创业领域专题研究等)和创业实践模块(如创业设计、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能力与技巧,最终实现少数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这些课程一部分列入教学计划,一部分要求学生自修,要求学生在大三、大四修完。
2.课外实训教学体系设计
(1)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相互联系的主要环节,是高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适合本专业的创业实训基地,将理论教学过程根植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2)强化校企合作。一是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二是请企业家走进课堂,介绍创业的成功经验;三是探讨逐步建立教学与企业发展之间利益相关的机制,以及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合作共同成长等有效方式,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财务、税务服务等,实现企业与学校共同成长。
(3)开展创业大赛。创业竞赛包括创业计划书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意大赛、GMC国际企业挑战赛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大赛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4)搭建创业融资平台。把各种创业投资人集聚起来,建立起创业投资基金,并开展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互动,使投资者和创业者能够相互了解,以此来解决创业者的资金筹集问题,为资金困难的大学生创业者筹集创业资金。
(二)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应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各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能力培养的作用程度,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在黑板上生产,在书本里经营,在课程中交流”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实施网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及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系统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能有效相互渗透与补充。如应用动态案例教学法,通过创业案例讨论、书面分析报告、角色模拟、课堂辩论等,让学生通过创业案例教学的体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感受和把握创业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高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业欲望。
(三)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建立创业教育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实现对整个教学体系的支撑。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供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借鉴。平台设有教学模块、创业实践模块、模拟实训软件模块及导师模块、交流互动模块等,通过这些模块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另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支撑平台,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置于云平台,实现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待条件成熟,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制作成慕课MOOC,实现国际上最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教学。
篇9
1.1 如何使用视频资料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之一,是抽象性与直观性的统一。要求教师使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概括,深刻理解概念和原理。这里直观不是目的,仅是手段。因此,在辅助教学时才要用到视频资料。比如,在讲媒介经营与管理这门课时,有一节说到传媒大亨默多克。这时播放关于默多克的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相对教师平淡的讲述,这个不长的片子不仅详细讲述了默多克的生平,还展示出他坚定的话语和勤奋工作的状态。学生看了这些直观的画面很有感触,不仅对默多克本人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番审视。
1.2 视频资料越长越好
答案是否定的。视频的长短不仅要依据教学和视频的内容,而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决定。学生的定性不一,即使是同一部教学用片,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反应。
以下是两次播放关于Google纪录片的不同效果对比。第一次是在媒介经营与管理课上,说到新媒体品牌经营,因此播放了讲述Google的纪录片。但由于该片较长,且是英语发音、中文字幕,因此播放效果不太好。第二次在网络传播学课上,因为讲到搜索引擎,也要运用相关视频向学生说明。这次没有播放全片,而是先播放了关于Google创始人的部分,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发明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搜索技术以及如何创办公司的。然后插入播放一档专门讨论“Google是不是会在将来一家独大,反而限制了人们搜索自由”的严肃访谈节目。并在两段视频播放中间由教师做简短说明,引导学生选择观看重点。这次效果较好,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技术的缘起,而且启发了学生对于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的深层次思考。
1.3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资料
播放视频资料的同时,教师不能缺位。在播放前后或中间,要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在播放完毕之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动思考,才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新闻采访课上,由于学生是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所以首先要讲述什么是记者,让他们对此形成清晰认识,通过资料和故事来授课必不可少,但同时辅以视频资料播放能达到更好效果。于是,央视《新闻调查》的《记者的故事》成为了教学用片。这部片子以一个个小故事来展现真实的记者形象。播放前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思考片中人物分别具备了怎样的记者特质。在播放过程中,学生观看认真,在之后的发言中,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讨论热烈。有的敬佩那位和持刀歹徒对话的女记者,有的觉得那位劝导罪犯投案自首的记者很了不起。
2教学互动的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生相比,虽然领悟能力也许不相上下,但学习习惯确实不好,且部分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如何引导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特别是对理论课程有兴趣,需要好好研究。
2.1 课堂互动
网络传播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其中一些传播理论十分抽象,于是在教授这门课时,需要不断用新颖的方式来演绎。
如讲到“沉默的螺旋”理论时,以前都是用口述例子(如班级就校庆晚会演出什么节目进行投票)来做开篇。学生一般只是听听,难以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我试着采用了一种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的就“秋游”这个议题来投票。讨论去哪里玩儿,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中山陵、玄武湖、珍珠泉等南京的旅游景点一个个被提出。当十几个景点在黑板上一一列出后,引导他们先删除几个不切实际的选项,如学校附近的翠屏山,然后大家就剩下的6个目的地进行投票。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的好,大家最后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原本在之前发言里“沉默的大多数们”压倒性选择了栖霞山这个秋游目的地,还促成了他们班原本不在计划中的秋游。其实他们心里早已决定要投给什么地点,前提是观察周围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哪个地点,然后做出对于自己有利的选择。通过这次互动,学生们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理解的非常透彻。
2.2 课堂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指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个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地位,并按照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术。在讲述学生们不易理解的理论时,用这个方式效果很好。
在讲到“媒介融合”的时候,让全班分为5个小组,分别扮演报纸、电视台、广播台、杂志、网络等媒体,然后给予虚拟货币,让他们自由讨论如何相互合作,达到共赢。学生们讨论热烈,纷纷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媒体盈利,甚至平时对这些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参与进来。
而讲到“电报发明的意义之一是人类第一次把通讯从运输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对电报基本没有概念,为了让他们理解这个意义,模拟了5种情境,分别是三国赤壁、明代军营、、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和现在的大学,然后让不同学生扮演那个时代的一种人,比如明代军营的将军或者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都会被问道,在那个时代如何把消息传递出去,比如打了胜仗或者给父母报平安之类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纵向对比,这几个时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往往经过几番讨论,学生能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电报发明后人们不再需要依靠运输来通讯,效率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余万人,居世界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篇11
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的护士是面向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具备护理工作所必需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护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擅长手术室护理实际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1行业调研
在确立手术室护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培养内容之前,对我院省内外实习单位中的23所三甲医院及5所二甲医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所三甲医院和5所二甲医院需要手术室护理专业的护理人员,其中12所三甲医院和3所二甲医院需要三年制大专学历的手术室护理人员。近3年需要的手术室护理人员数量:需要10人以上及7~10人的三甲医院各5所,需要4~6人的三甲医院6所,二甲医院5所。
2.2师资力量
我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双师型”外科护理学教师共11名(其中硕士6名),专职手术室实训教师3名,另聘请了1名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手术室护士长(已退休)担任手术室实训教师,部分专业课程教学由合作医院具有丰富手术室临床护理经验的教师承担,已构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Vol.332015No.7
2.3校内实训条件
我院投入一个多亿在新校区建有两栋总建筑面积25378m2的省内一流的护理实训中心,先后投入一千二百多万元购置了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现有各类护理专业技能实训室125间,实训床位近五百张,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实训;建有现代化模拟手术室6间(其中层流设计手术室一间)配有手术床、无影灯、便携式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除颤仪、常用手术器械包、缝合包、吻合器、气管切开包、麻醉机、单极高频电刀等。这为手术室护理专业校内教学提供了保障。
2.4生源、就业前景
我院生源充足,每年招收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学生近千名,有二甲及以上校外实习医院98所。成立了由省内护理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护理、助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护理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构建了“院校合作、全程共育、分段实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五位一体”连续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85%以上,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在97%以上。学生毕业后既可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也可从事普通护理工作,增强就业实力和竞争力。
篇12
2.1护理学科的人文内核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医学技术的目的是解除患者的痛苦,在为患者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方案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患者的安慰、同情、关心等方式给予患者情感的关照。特别是护士工作与病人打交道的时间最长,对于病人术前术后的整个阶段全程参与,对病人的顺利康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医学被认为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护士是最具人情味的职业。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经典命题,自从有了人类的存在,也就有了医疗活动。人类对于自身的探索,对于健康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医学、文学、哲学等学科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渗透。“医者易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术仁乃医”。我国古代的医家认为医学其实是一种哲学思辩、关照生命的艺术。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体现。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
2.2护理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对象的统一
医学与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人。医疗技术使人们的身体没有病痛并且时时充满活力,而人文科学可以让人的精神境界保持健康,时时对人生充满希望。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以后成为护士,给予病人的人文关怀,很可能影响着病人对于自身康复的信心和对于疾病的看法。所以护士要加强人文类学科的学习,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如: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个性需要,建立协调的护患关系等等,这些都需要人文学科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层面所能解决的。
3护理专业人文课程设置建议
基于前文的分析,在医学类护理院校进行人文课程的合理设置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很多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近年来都意识到这一点,也做了相应的课程安排,但在课程开设和课时数上还是不够重视,现对于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提出自己一点意见和建议。
3.1必须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现阶段我国的护理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我们所设置的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工具性”的人才,而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具有整体护理理念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医学类人才的要求已经不是以往的有医生看病,有护士换药就行的粗放型需求了,病人需要的是更多更为具体的人文关怀,甚至是心理辅质的治疗。一个合格的护士不仅仅要求具有专业的医疗知识技能,还必须具有整体护理的概念。合格的护士除了对于病人疾病的关注外,还应当加强对病人本身的关注,这包括如:病人所处的环境、病人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病人的疾病史及其他的物理因素等等对于疾病康复的影响。整体护理的观念核心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整体护理的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病人的最佳护理方案。护士已经不单单是护理技术的操作者,更是拥有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的病人健康指导者。这些都要求我们的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的合理化,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2优化课程设置
3.2.1课程设置合理
在明确了教育目标后,进一步要做的就是合理的规划人文课程的设置,形成核心体系,与医学类课程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在我国,医学类的院校大多不是综合性的大学,而是独立的医学类院校,护理专业在医学类院校中也属于比较新的专业。所以在医学类院校固有的课程设置里往往会忽略人文课程的设置。即使有设置一些人文类的课程,但是往往表现为与专业课程的协调性比较差、课程结构随意性比较大、课时数少、课程体系整体失衡的现象比较严重。面对这种现状,要结合自身医学院校的特点和护理专业的特色,文化类课程的老师和医学类专业课的老师一起来合理的规划护理专业人文课程的培养方案和设计。使得人文课程设置与医学专业类课程紧密结合,互相影响。注重将人文课程与原有的医学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有机联系,构建一个统一的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3.2.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老师的讲解使他们更清晰理解人文学科与今后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的联系,让他们认识到人文课程的设置不是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为了日后他们能更好的做好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置护理专业人文类课程时,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有的放矢的开设人文类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讲座及相关活动鼓励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开设“护理应用文写作”、“护士人文修养”等必修课程。开设“文学欣赏”、“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开展社交礼仪、心理健康、演讲与口才等讲座;以及合唱、话剧等社团组织,让学生参与进来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学校的人文教育还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如:营造学校浓厚的人文环境,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邀请社会知名人士为学生进行人文学术类的讲座等等。
篇13
2)生源质量不高,师生双向不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录取分数线较低,由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不熟悉,往往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其他专业录满后调剂过来的低分生,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不认同,缺少学习动力,这样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热情。学生抱怨教师工作不敬业,教学不投入、能力差,教学手段单一,讲课不生动。教师抱怨学生学习不认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
3)课程设置不科学。地理信息科学是依托测绘工程而创办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的专业课程各占50%,虽然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学生所学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不完整,尤其是开发类课程较少,使得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与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测绘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与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地信专业学生相比,开发能力较弱,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胜任数据处理工作,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从事GIS开发方面的工作,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机会
1)社会对高素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总产值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就已突破2000亿元。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即懂技术又懂应用的中、高端人才。
2)院校领导重视。近两年,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得到了学校、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学校成立了湖南省城市规划信息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都是实验室成员,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提供了平台。
1.3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的威胁
1)社会环境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读书无用”、“一切向钱看”等思想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虚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幻世界,没有学习目标。
2)校园氛围影响。湖南城市学院是一所处于转型期的地方二本院校,学校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中广泛存在,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改变了一些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学风建设改革措施
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而专业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单位,专业学风对学校、学院和班级学风,以及学生个人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风建设改革。
2.1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的思想问题,通过主题班会、一对一交谈等思想教育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做好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因此,在入学教育时将专业介绍和学风建设的教育作为重点,使学生从了解专业到热爱专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具体的方式,尽快确定学习目标,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2.3以科学的管理制度,促进专业学风建设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奖惩制度、考试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等,保证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通过这些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更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
2.4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知识更新快,应按其知识体系设置专业课程,厘清各门课程的关系,保证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等不同环节的知识。把握社会对技术更新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市场急需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学生。通过大学生导师制,以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和开放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风促学风通过引进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确定方向,指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战斗力和协同竞争的良好氛围。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教学中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
2.6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学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GIS文化节、GIS技能大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来,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