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教师师德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教师师德总结

篇1

一、本学期的进步

教学方面,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落实七认真工作: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 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辅导要细,质量要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立足校本,克服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积极参加数学组的听课、评课活动。虚心象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过程,把数学教学看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共同发展过程。每次讲完课,我都去写教学反思,我原本认为没什么效果,后来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渐渐的,我感到自己在不断的进步,因为我自己都能发现的教学不足在哪里。上次校领导要听我的课,我自己都有点乱,不知所措。最后我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讲课,我感觉到我的不足有很多,通过这节课的反复磨练,我最后把这节课终于讲了。通过孙校长还有几位年轻教师的点评,我最后又到一个班级讲了一遍,我把大家给我指出的缺点克服了。讲完课,我开心的笑了,因为我自己也看到我自己的进步。在普通话方面,我坚持每天听广播,听一年级刘荣老师的语文课,也在平时看一些带拼音的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肯坚持我相信我可以说好普通话,因为我意识到普通话对于一个老师有多重要,因此我必须尽快成长。还有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比原来进步了很多,但和有经验的老师相比,我感觉我需要进步很多很多。

还有学校开展了多次教学活动,1、骨干教师上数学展示课。2、年轻教师上数学汇报课。3、数学赛教活动。4、师傅结拜,领航活动等用各种方式让年轻教师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

1、听课及评课的基本功仍有待于进步。

因为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方面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只有通过听、评课,才能学到更多关于教学方面的知识,才能进步的更快。例如:对于听课的方向,听课前的准备及听课时所要观察的要领。(即听什么,看什么,想什么?)再者,我们的评课仍停留在点上。

2、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

因为我们的理论水平仍存在着欠缺,所以老师的论文缺少生命活力。故今后应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使大家的教学艺术进一步得到提高。

3、课题探索研究工作力度不够,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继续把加强课题的研究作为一个工作重点。

4、进一步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减少不合格现象,提高优秀率。

总之,一学期以来,数学组教师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深深知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以及学校其他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取得的。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本学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一位老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每一位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这是我们数学教研组活动的目的。今后,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以求实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换取更好的成绩。

小学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一学期来,本人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为了下一学年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好,下面是本人的本学期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5、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6、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

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7、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8、热爱学生

,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三、工作考勤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在本学年的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辅导的科幻绘画《太空花园》获寿光市二等奖,我班的刘小丽在市古诗词表演中获故事大王称号,为语文网络资源设计的脚本获山东省三等奖,辅导的作文《美丽的仙人掌》获潍坊市三等奖,

辅导王家帅在小学全国英语竞赛中获三等奖。

进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考试成绩不稳定等。

现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教师工作总结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团员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

这一学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时时以一个好教师的身份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进步,得到提高,使自己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岗位竞聘的需要。

一学期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学习,深刻剖析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找出自己与其他教师间的差距,写出,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同时,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学海无涯,教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也催促着我不断学习。所以,本学期,除了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外,我还积极进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养,使自己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师工作。结合课程改革利用书籍、网络,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相关理论,学习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等。通过学习,让自己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也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要努力的方向。

二、求实创新,认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 教育教学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我明白,工作再苦、再累,我也不能落后,应该尽力去作好本职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课前,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课程标准,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课堂上,我努力将所学的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中,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 源,运用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精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力求用活教材,实践新理念,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课外辅导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与素质为目标,力求让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任劳任怨,完成学校其他工作。我在工作之余,把自己在教学中反思、案例、收获等收集起来,并记录一些自己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了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并积极与其他教师在博客上进行交流、讨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反思,及时总结教学得失。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在思量着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不足有以下几点:

1、对数学教学的理论学习还不够深入,需要进行反思,教学水平提高速度缓慢。

2、教育科研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到位,研究做得不够细和实,没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3、数学教学中有特色、有创意的东西还不够多,今后还要努力找出一些自己在数学教学的特色点。

4、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性不够强,有惰性思想。

这也有待于今后工作中的进一步改正和加强。

五、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天地。 鉴于自己在本学期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在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我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特别是课堂教学能力的训练。

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能严格约束自己。

篇2

二 运用地图直观教学

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概念和地理特征等内容所涉及的面广、量大,且较枯燥。在教学中引入地图直观教学,可使得这些内容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视觉记忆以及动觉记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讲中国政区时,运用中国政区图,让学生观察每一个地区,描绘他的形状,如黑龙江像天鹅,台湾像香蕉等,学生在积极的联想中就记住了相关地区的位置、特征等有关内容。

三 运用易记教学法

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学生颇感兴趣,记忆较快。适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容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如讲内蒙古高原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又如,“长江”一节要求记忆的东西特别多,有长江的源头、长度,流经的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分界,以及注入的海洋等,可以编成顺口溜记忆即:“长江源头沱沱河,流自各拉丹东山。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入东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黄金水道六千三。”另外,我国海运条件优越,沿海多优良港湾,需要记的开放海港城市有14个,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借助歌诀记忆效果较好:“江海连波通三州,秦皇云烟上青天。”运用歌诀记忆地理事物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初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那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亲自讲解,而应把它们交给学生去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解决;对于以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要及时参与讨论、点拨,引领学生去想,拓宽学生的思路;若仍不能解决,再有的放矢地去讲解。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未知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五 在学生活动中得到发展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新教材的显著特点就是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各种各样的地理教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目标。要想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营造新的课堂,构建互动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交往,形成教学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者和主人。

篇3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现代教学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因而,高校教师应在传授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获取、掌握所需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强调结果本身;在适度掌握知识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获,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确立了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得到保证,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善于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好的课程准备还需要好的课堂发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提倡“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即要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以启发学生探索学习、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对比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授、自学、讨论会、实习等多种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向题的能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沟通,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的目的在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做到与学生及时沟通。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建立起友好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学生可以从教学中受益,而教师也可以从中认识自身的不足,做到教学相长,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篇4

大家好!

在这另人激动的时刻,我却不敢激动,因为我看到的是领导们殷殷的期盼,老师们无限的信任,同学们渴望的眼神。面对所有的期待,我感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xx一中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她有光辉的过去,有让人自豪的现在,更有让人憧憬的未来。作为一名一中人,在得到仰视和羡慕的同时,也注定你必须有更高的层次和责任。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在终身教育时代已经来临的时刻,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胸无大志,注定要在转眼间被时代淘汰。与时俱进,终身学习,敬业奉献,不断创新,才是必由之路。老师们,我们准备好了吗?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竞争不同情弱者,竞争不相信眼泪。竞争激发人的无限潜能。同学们,你们的发展也逼迫老师们更快地发展,其实老师们也在跟你们展开一场竞争,学习的竞争,进步的竞争,发展的竞争。不过这场竞争双方都不能失败,对我们来说,而且永无止境。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老师们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胜任工作,更好地引导你们,不是为了给你们知识,更不仅仅是让你们考上大学,知识要你们自己去探究,要你们亲自去创造,老师应该是引导者,是放飞学生梦想的人,是点燃学生激情的人,是激发学生创造的人,是鼓励学生永远进取的人,是以人格魅力塑造学生高雅品味的人。这是老师的崇高目标和神圣职责。我们将在这圣洁的教坛鞠躬尽瘁,以自己的良心和责任真诚面对学生的前途。

同学们,放飞你们的梦想,点燃你们的激情,挥洒青春的力量,活出青春的精彩。青春不承认失败,青春不属于灰色。

如果在明天的社会上,所有曾从一中走出去的人,都能用自己杰出的才能服务社会,创造财富,福泽他人,以自己富有魅力的人格和高雅的品味成为社会修身之范,那将是一中最大的成功、老师们最大的自豪和幸福,更是我们将鞠躬尽瘁为之奋斗的目标!

篇5

一、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现状

当前高校整体师德状况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教师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赢得了社会舆论的赞誉、学生和家长的敬重,但不良的师德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的高校在考核教师的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最先看重的,也有的个别学校急需要引进人才,只看重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在进行评职称评审的时候,一般只是单一的注重其学历、科研,个人的师风和师德、政治素养方面的内容虽然也列入了考核的范围,但是很难落到实处,无形中就给教师造成造成了“学历重素质轻”、“智育重德育轻”、“业务重政治轻”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师德素质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错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舍弃了教育的伦理价值,把师生关系变成了老板与雇员、顾客与商家的关系,把学校变成了市场。

(二)高校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在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高校不健全的分配体制使得教师的待遇在不同的专业之间、不同的职称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大幅度的差距,公共课教师、青年教师待遇低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有些教师就会认不清自己的道德责任,在工作中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对教师的形象有所损害。

(三)虽然各个不同的高校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设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规章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一般都比较笼统。比如大多数的高校每年年终都会对教师进行一次年终考核,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师德方面的考核,也包括业务方面的考核。但是在实际考核中,师德考核标准过于笼统、单一和抽象,难以操作,存在重业务考核、轻师德的评定现象,常常对教师品德的细节避而不谈、视而不见,而造成师德素质欠缺的原因之一是成绩论。

三、高校教师师德素质培养途径

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人的培养,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强师德建设是教育振兴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优化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并重

传统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注重专业素质而忽略了师德评价。师德素质的培养要求有完善的师德素质评价体系,而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组成。

(二)建立长期的培养和监督机制,不断改进培养方法

高校应建立师德培训机制,大力营造敬业爱生、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良好氛围,抓好工作制度的建立,把师德建设落在实处。建立健全定期学习制度、培训谈话制度、同行举报制度等,从而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在实践中创新培训方法,明确培训和宣传的切入口、规模、内容、时间跨度,掌握培训和宣传的广度、深度、密度、强度及节奏,让教师觉得有榜样可学、有高度可攀、有发展可期。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引导教师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依法从教,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师德楷模”、“师德标兵”等典型的先进活动评选,选出管理育人优秀干部、教育育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师德楷模、服务育人先进工作者等,更进一步的弘扬正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重,鼓励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四、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建立有效的师德建设制约机制

对教师的全过程评价是指把教师的个人年度总结和评价与学生和其他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师德评价和年度考核相结合,让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奖等事项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学环节中严重失职的,违反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违反教书育人规定、有失教师身份并在学生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师德总体评价连续不合格的教师,学校在晋升职称、评先选优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

五、结语

总之,高校教师师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的时代特征,不断完善师德素质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以身作则,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

[2]萧德光.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素质[J].云南教育.2001(13):20-21.

篇6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历史进程中,受文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出现了个别教师师风不严、教风不振、学术腐败等师德乱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检视当下高校师资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探寻当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1 当下我国师资队伍中呈现的新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退化,政治倾向淡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师德的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决定着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深究当下高校教师师风、教风和学术腐败乱象的根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教师思想观念退化,政治倾向淡化。

第二,敬业精神弱化,职业认同降低。“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价值取向即生命精神,教师的生命精神首先在于对职业的认同、敬重,甚至奉献。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成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

第三,功利主义抬头,学术风气浮躁。“少数教师不能妥善处理‘义’和‘利’关系,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准则淡漠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减退了,甚至代之以狭隘的功利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工作。”[1]

第四,育人意识淡薄,师表形象不彰。“有些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在日常的教学工作活动中出现了教学敷衍了事、方法简单、对待学生态度冷漠、全然不顾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切身体验等现象。如上课迟到或早退,上课前不认真备课或不备课,上课时着装不整齐,甚至无精打采、瞌睡连连等,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师表形象。”[2]

2 当下我国师资队伍中呈现的新问题原因剖析

第一,社会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从客观上看,既有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利益多样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也有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教师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3]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的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

第二,高校师德教育管理的不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师德建设的运行监督评价机制乏力。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存在重才轻德现象,过度注重职称、学历,而忽略了道德素质的考核,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

第三,高校教师师德自觉的缺失。同志在《矛盾论》中阐述:“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决定外因,高校教师师德自觉的缺失是当下高校师德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总的来说,高校师德乱象丛生,不管是对国家社会、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本身,都有其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只是在不同的视角下,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相互转化。因此,探究高校师德乱象产生的根源,应当将探究维度和深度相结合,建立立体原因探究模型,并不能割裂各维度、各层面的相互联系。

3 当下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学者们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对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解放了高校师德建设思想,拓宽了工作思路,提供了工作方法和师德实践路径,笔者认为,可以从国家和社会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探索当下我国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第一,国家和社会层面。

以“以德治国”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国家应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努力在社会上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气正,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各方面待遇,对教师的劳动予以充分的肯定,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4]

第二,高校层面。

首先,师德需要建设。高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领导机制和师德激励监督机制。其次,师德需要教育。“坚持开展师德宣传和培训教育。要形成一整套专门的师德规范宣传教育制度体系。”[5]再次,师德氛围需要营造。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大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

第三,教师层面。

首先,加强师德修养,强化自律机制。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提高师德水平,通过高尚的情操、无私的行为、严谨的治学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其次,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促成全面发展。高校教师追求全面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其内在和外延的相关问题如抽丝剥茧一般呈现出来。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学术研究,不仅是完善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体系的需要,也是夯实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4]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87-89.

[2]黄美蓉,张元,丁三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2013,(1):38-39.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74-02

一、引言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高校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之外,更需要拥有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素质,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制约着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未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师德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中的言行举止进行判断。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被引进、充实到教师队伍之中,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担负着推动未来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任,将来也必定会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队伍,对于教育工作的诸多方面都是第一次接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年教师必须加强对师德内涵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师德建设工作,不断促进师德的养成。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后继者和接班人。青年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师德内涵、准确把握师德本质、积极开展师德实践,这对于高校在未来几十年能否健康、持续、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青年教师在高校里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能够大胆开展工作和进行创新。从教学和科研工作角度来看,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先进,知识面广;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热情高、主动性强,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在开展科研工作的时候善于抓住前沿,把握尖端,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探索欲。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来看,青年教师刚刚离开“学生”的角色,容易和学生沟通交流,在从事班主任、辅导员、团委工作的时候能够迅速打开局面。但是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师德观,在青年教师中出现了一些诸如不专心本职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不关心爱护学生、科研学术作假等不良情况。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高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而师德建设决定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教师队伍建设不但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深度,还需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个人道德修养。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在各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促进未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师德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青年教师通过学习师德的内涵和本质,必然会加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方面寻找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工作能力。同时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青年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准确把握师德的内容和表现,最终形成自己对师德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其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校的招生人数增加、场地规模扩大,其最根本的体现应该是学校培养出更多拥有良好道德情操和学识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青年教师应该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青年教师拥有高尚的师德,那么在其未来几十年的工作中就会全心全意地投身到高等教育事业里。他们会继承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成为学校校风和学风的示范者和倡导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最终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8

3、通过本次活动使我们的年轻教师尽快走向成熟。

4、通过本次活动提升我们对课堂的反思能力。

本次活动历时半个多月,从准备到展示到今天的评课结束,各个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到试讲再评课,再修正,反复锤炼,既体现了团队精神,又提升了集体备课的水平,也使讲课教师得到了锻炼。本次活动各位教师踊跃听课达500多人次,积极参与评课,收选评票108张,不言而喻,本次活动的任务已完成,目的已达到。

二、听课后所引发的几点思考

1、以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生为本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把问题交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去合作、去探索。

当然,这里的提问是关键。

比如,刘瑞芳老师的《从算式到方程》整个课堂设计了15个大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全部由学生自主作答,问题的设计是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教师简炼精准的语言起到控制课堂节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的作用,整堂课一气哈成,效果极好。

这15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极好得展现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过程,问题之间的思维连续性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探究去解答。

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之间的交流,本节课所达成的目标自然完成,这个目标就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王杰老师的《美国南北战争》也体现了这一点,王杰的问题设计前后存在逻辑连续,是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教会学生读历史、来讲解历史,来享受历史,来反省历史。历史课本来就是应该这样来上的。

以生为本就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一节课下来,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和进步。

比如刘萍老师,汪宏志老师的课让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言面宽。

又比如,刘瑞芳老师的课专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一个拔高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堂既富弹性又有张力。只有以生为本,三年以后,我们的学生才有后劲,我们的尖子生的苗子才厚实,我们的学生才不会两极分化。我们的学生才乐于学习,有兴趣地学习。

2、课堂评价是提高学生能力和兴趣的法宝。

课堂评价就是对学生课堂中的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所给予的评价(也只能说是点评)。有时是语言,有时是动作,有时是眼神。比如刘瑞芳老师课堂上的掌声以及微笑地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并耐心地聆听,汪宏志老师分小组赛给一面小红旗,还有其他老师的“表现得很好”,“说得太好了”等鼓励性的语言。“不错,还有谁要补充的?”

“再读一遍试试看”,等启发性的语言。当然,课堂点评是一门学问,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老师们都在朝这方面努力在做,有这方面的意识,但仅仅是上面所说的作法是远远不够的。课堂点评并没有具体的模式和公式。比如鼓掌并不是人人回答完问题都鼓掌,每节课都要鼓掌。(掌声是给对问题的解答具有创造性学生的,是同学们不由自主的)。少用“很好”、“很对”等肤浅的词语。点评要有启发性,扩展性、延伸性。“点评”是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认知的桥梁,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纫带,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准确而得体,生动而有效,而这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深厚的教学积淀和文化修养中。另外,批评、挖苦、嘲笑的语言,不能用到课堂点评中,请老师们高度重视。

3、完善的教学的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应该说通过各个教研组的集体备课,以上8节课的课堂结构都是合理的为一堂高效课提供了保障。这里无需要展开,希望以后各教研组加强这样的集体备课研究,形成成果。我有这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研究,每学期完成一部分教学设计,几年后完成所有学科内容的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是不愁我们上不出高效课了。

4、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学的实施者。在备好课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当然有时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这次讲课的刘萍、周盼、张南三位教师本身的素质还不错,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由于才参加工作,表现出较为青涩是难免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会逐渐走向成熟。就拿刘萍老师的这一节课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既注重了内容的教学,也重视了形式的教学。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来挖掘人物的面貌、性格和内心世界。通过通读课文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实质。通过品读课文来体验语感和美词、美句、美文。通过细读来品尝写作技巧与方法。

我们把前面两点称为内容的教学,把后两点称为形式的教学,语文课应该同时重视这两方面的教学,根据不同的课文略有偏重。当时刘萍在上课时,可能太注重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在课堂的调控上没有做到恰到好处。内容的教学上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在形式的教学上匆匆忙忙,效果降低,实际上越是后来越出彩。这节课因为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预设性的问题逐渐减少,生成性的问题不断增多,这里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参与其中处理问题。如她在试讲时,在进行以“家是什么”为题写一句话的环节时,有一位学生说“家是温暖的”一时卡壳,教师及时补充:“摇篮、港湾”。当学生表达的语言太生活化、太口语,教师建议用词语进行修饰等,这时就可看见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了。这样才能上出高效课堂。

篇9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怎样站好讲台,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回答的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师德,哪怕再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也难于肩负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

一、高校教师思想道德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良好的态势,绝大多数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能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别教师在师德方面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有:

(一)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弱化。如有的教师信奉“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把金钱利益当作自己的理想追求,在物质的诱惑面前失去了信念,他们强调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并重的价值取向。出现淡漠政治、远离政治的倾向。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更多采用生产力的标准,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标准,更多采用具体利益的标准,而不是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而不是传统道德的标准。例如,讲学索要高额“出场费”,给多少钱讲多少话,“按酬付劳”,以拿钱为目的,不注重质量和效果;有的教师在对学生的考评中,搞“钱分交易”,给“礼物分”、“人情分”等,严重损害了“师道尊严”的大学教师的群体形象。

(二)治学不够严谨,学风不够端正,缺失敬业精神。自古以来,人们视教师、学者为圣人,将学术领域视为纯洁的圣土。但个别教师,只注重自己评职称而重科研轻教学,甚至为了出科研成果不惜造假、剽窃、拼凑,成果经不起推敲,严重玷污了高校教师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个别教师在课时津贴的驱动下,争课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疲于应付,忽视教学质量;也有个别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将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或社会兼职上,把教学放在了次要位置等等,这都是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应该严令禁止。

(三)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薄。如有的教师受不良倾向的影响,言行不谨,在课堂上或公共场所发表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论;有的教师不注意仪表,穿着随便,满口脏话,行为放纵,为师不尊;有的教师上课自由散漫,讲课随心所欲,动不动发牢骚、讲怪话;甚至有的教师缺乏自尊自爱,思想消极颓废,沉溺于社会上一些低俗之风不能自拔。

(四)理论知识不深,缺乏实践经验。比如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新知识的获取,业务的钻研,只满足于一般工作,得过且过,甚至不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五)有的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学风霸道,文人相轻,缺乏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些现象不仅使大学教师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而且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玷污了大学校园的育人环境。同时,这些现象的存在更凸显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大家都知道,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主题。那么该如何加强老师的师德建设,主要应该从学校和教师这两大方面来抓起。

一方面,学校是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应把师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新世纪教师的师德培养,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行动落实上

加强教育法规学习、规范教师师德行为,科学制定《师德规范》,体现层次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可操作性。

1、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师德认识,规范教师师德行为。

2、师德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体现层次性。第一层次是基本的人格目标,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要具备一个公民应有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水准;第二层次是教师的职业标准目标,教师应有高于一般公民的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第三层次是素质教育目标,师德要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3、师德规范要体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师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一是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即师德的方向;二是要爱岗敬业,即师德的核心;三是要教书育人,即师德的重点;四是要为人师表,即师德的基础。

(二)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形成师德建设制约、激励机制

1、建立系统完备的师德评价体系,形成师德目标的导向机制。师德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目标和师德建设内容的具体化。师德评价体系主要由政治思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四个方面内容。

2、全过程实施民主评价,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机制。一是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教师根据师德要求进行认真总结自评,学生在每门课结束时对教师进行评价。教研室对教师进行民主评价。各院、系、部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最后将各方面的测评情况综合出测评结果,进行奖惩。二是师德评价结合年终考核每年开展一次。三是师德评价的结果在教师晋升、评职称等事项中应有一定的分量。

3、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和管理相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通过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要为教师个人进步和职业需求创造条件;在物质激励方面,学校对评选出的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等。

4、建立学校师德建设民主监督小组,由学校督导组人员组成,负责对学校师德建设开展情况和教师师德表现进行监督,定期听取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的评价意见。

(三)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优良师德风范和育人环境

1、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

2、充分发挥校内宣传媒体的作用,形成浓厚的师德建设舆论氛围。

3、发挥师德典型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形成优良师德风范,推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

4、充分发挥学生在师德建设中的师生互动作用,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四)把加强师德建设与党员教育结合起来,与坚持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结合起来

要确立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积极性,共同搞好师德建设与党员教育。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工作环境,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努力为广大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体现在深入开展师德风范创建活动的实际效果中。

(五)建立师德建设问责制,制定出具体的问责行为和问责办法,并落实贯彻执行

一个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发展作用极大。教师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讲求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时刻谨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要为人师表。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是说我们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即传授做人的道理,第二才是知识技能。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校的校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其次,要规范文明行为。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2、要有敬业精神。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为学生的成才成长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困难和曲折也能顽强地克服。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强调无私奉献,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始终能以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

3、建立合作意识。不是有这么一句古话吗?“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合作的力量是无穷尽的,这种力量一旦被开发,将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海纳百川才能激起惊涛骇浪,个人与团队关系就如小溪与大海。每个人都要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例如在备课中就应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让教案和教学生发出更大的魅力;而不应相互封锁,互相嫉妒,各自为战,以致影响效力。合作能激发潜力,集体协作干出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团队里,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懂得团结合作的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甚至创造奇迹。

4、关爱每位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爱的温暖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三、小结

史烟飘过,回看今天。师德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养成,更需要的每位教师的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黎开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2]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师德建设的途径[J].教育研究,2010,(7).

[3]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12.2012Beij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思政与史哲研究■12D

篇10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师德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关键所在,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仿,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情操,深厚的学术功底,并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二、“新常态”下师德建设问题厘清

1.国家制度层面

我国在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现阶段,高校在师德建设中缺乏适合教师且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出台,对此的理论研究成果颇多,实践性成果则较为缺乏。高校教师的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制度无法与师德建设措施相结合。

第二,教师师德规范模糊,缺乏制度层面的制约和奖惩机制。高校的师德建设导向存在问题,教师往往重视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以及校园环境建设等“硬指标”,而忽视了学生感知、师德建设等一系列“软任务”。

第三,学校有关师德建设的培训、考核、评价、总结等制度还不够完善,且缺乏持续性。师德培训形式化、师德考核无法量化,最终导致师德评价的失真以及师德总结缺乏信度。归根结底,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织,师德评价标准的确定与现实情况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评价标准迟迟难以确定和量化。除此之外,评价主体不够全面,一般来说,高校师德评价的主体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和同事,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这不免带有相当程度上的主观性,造成评价的不公正。

2.个人意识层面

其一,缺乏政治理论修养。部分高校教师不注重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我国历史也不甚了解,因此导致这一部分教师缺乏历史使命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认识不清,对我国的基本国策、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把握不到位,甚至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功利性解读。同时,专业教师不愿主动了解国际国内时势,片面地重专业知识、轻政治理论知识,认为只需要精通本专业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缺乏基本的政治意识和观念。长此以往,教师将无法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引导,甚至在分析社会问题上,思想激进、偏颇,观点有悖于国家的政策精神,这种现象在某些高校已开始出现。

其二,价值观趋于功利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在各国创办孔子学院,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迎来腾飞期,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中国也受到来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价值观输出的影响,以致公众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许多来自欧美的电视剧和电影传递着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由于青年教师才踏入社会,在进入工作岗位初期面临着如买房买车等现实压力,把教师职业仅看作谋生工具,忽视其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解惑之社会使命,甚至把在校外创收作为第一要务,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在面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他们往往会优先选择满足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大步向“钱”走,追名逐利之风盛行,缺乏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这部分教师敬业意识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品质修养,没有把重心放在学生上,自我要求也不严,最终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只是浮于表面。

3.个人行为层面

第一,忽视育人职能。现在,有的高校教师只注重容易进行量化考核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而忽视不易量化考评的德育工作与师德塑造。部分青年教师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引导,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只是停留在通过讲授教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层面。

第二,交流意识淡薄。青年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平时很少与学生交流,对迟到、早退、旷课、作弊的情况也视而不见。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与学生交流方面少有成文规范。客观上,教师只有上课时间在教室,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与中小学相比,大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机会大幅减少。主观上,部分青年教师不愿与学生交流,不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认为这是高校辅导员的任务,而来自各方的压力也迫使其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科学研究、职称评聘等方面。这种冷漠的师生关系最终将影响学风甚至校风。

第三,学术趋利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主要把科学研究量化成果作为衡量教师的标杆,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学术水准,但不能作为考核的唯一手段。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职称评聘直接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利化的现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态度不严谨,在撰写论文与专著的过程中,随意拼凑,伪造数据,不做调查,只是简单调整段落结构与粉饰修改文字;更甚者,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以违法方式买卖或占据他人的学术成果。学术趋利化现象不仅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在高校形成不良学术风气,还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学术进步。

第四,师表作用欠佳。近年来,个别教师行为严重失范,具体表现为:不注意仪容仪表,言谈粗俗,精神萎靡;上课自由散漫,随意接打电话,甚至把个人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下课后生活作风不检点。这些行为都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损害了教师形象,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之,在“新常态”下高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措施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应增强制度保障,净化学术氛围。青年教师应不断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视育人职责与交流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端正师德。同时,应注意到,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维护现有的师德建设成果,祛除不利于师德发展的因素。

篇11

一、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的“意见”中规定,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促进高校教师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师德为上,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找准与高校教师思想的共鸣点,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培育高校教师高尚道德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高校教师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落实高校教师主体地位,激发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改进创新,不断探索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规律特点,善于运用高校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增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

自“意见”以来,同满宏认为,从师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分析后,应从多角度思考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即从招聘、考核与激励、培训等环节,全方位促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和社会都满意的的高校师德师风氛围。并重点强调,实践层面的重要性、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及激励保障的力度,并最终形成人性化、自律化的师德师风常态效果。牛乐德等结合实证调查的结果分析,提出了深入探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相关对策和建议,强调提高教师待遇、适当激励和完善管理机制是塑造良好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关键。李娜也着重认为,为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教育现状,建立长效机制的师德师风,应在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强硬的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方面,真正实现师德师风的常态化。

2013年,李明芳和赵志伟等认为,应注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教育机制、示范机制、激励机制和考评机制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重点强调培养青年教师时,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一线所有教师、教辅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和员工,都应属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对象。其它研究者认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应注重激励制度和完善制度。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调激励、提高、考评和示范等成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成为当下高等学校适应环境发展的必然。在良好、长效的师德师风教育环境下,可以解决诸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强问题、责任心不高的工作态度,最主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健康、向上的受教育环境,使教师无愧于“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二、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我校2007年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农垦校党发〔2007〕18号),2009年制定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自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颁布以来,先后涌现了以王永珍和王霞为代表的9名省级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和楷模,成为引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表率。进一步激励我校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事业,增强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我校还成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人事处和教务处、二级学院等机构负责,全面制定了师德师风建设的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

但是,我校还没有实施“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师德师风的建设仍停留在起步阶段,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奖惩机制不健全,宣传力度不足等方面弊端。这些不足也可能是许多学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因此,寻求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新模式成为当前教育背景下高校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三、基于“制度+平台”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新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分析我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构建“制度+平台”师德师风建设模式,希望实现真正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态势,以期为提高我校内涵建设水平,促进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提高,积极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1.“制度+平台”模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制度+平台”模式是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方案的文件和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中提到的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项举措为制度依据,为建立我校常态的师德师风运行体系,构建形成长效的“制度+平台”师德师风运行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

构建“制度+平台” 模式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体现制度建设,包括有效的监督和激励,也包含良性与人文的平台建设,将师德师风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既符合教育部“意见”的原则要求和举措要求,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文件吻合。

2.良性的制度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保障

良性的监督和激励制度建设是执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保障。每所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执行工作组可能不尽相同(见表1),有工会、宣传部、人事处或多部门联合办公,其中,华中农业大学较早的提出《华中农业大学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校党发〔2014〕51号)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

比较各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机制,多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师风与评优、职称和教学紧密相连,使得师德师风成为评价教师好坏的“硬指标”。同时,借助于各学校完善的校、院、学生三级师德师风评级机制,将监督机制浸入到教学单位和课堂,将每位管理人员和学生纳入评选系统。借此评价方法,将良好、人性的监督制度用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即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紧密结合,使得监督制度更为有效人性化、具象化和大众化。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阶段成果和榜样的作用,长效机制模式中也应注重完善师德师风激励制度。通过制定师风师德评比、师风师德周等具体形式,评选优秀师德师风标兵和教书育人典范,让榜样的力量引导和辐射至全体教师,建设高素质的育人典范。传统的激励范例是仅利用教师节时间评比先进,不能将激励的原动力置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因此,应利用身边的教师师德师风典型事例,按周、月等不等时间内进行评定和宣传,将评比激励具象化和平常化更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进行。因此,以“长效”为目标,通过监督和激励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方面的思考,找到这种常态下“长效”机制的运行关键点,并希望最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升高校教师整体师德师风水平。

3.现代的交流平台可促进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常态化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信息交流平台迅速、快捷而有效。“平台”模式内容是形成以网络和硬件两种形式的宣传平台,将“平台”印在校园网、手机微信、教室、教学区里,宣扬身边的师德师风楷模和事迹,培育重德养德的良好风尚,对教师起到长效的促进效果,拉近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距离,并最终提升高校整体育人水平,提高高校知名度和竞争力。

篇12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时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1],也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习惯[2]。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帮助广大教师在事关国家大局、教育事业、学术活动、为人师表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并使之保持稳定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加强艺术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所谓艺术修养,就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在当代,艺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性已越来越多地注入现代物质生产流程,艺术自身也逐渐由沙龙艺术、象牙塔艺术转向大众艺术,转向工艺设计和实用工艺。与此同时,艺术也随着各类高科技电器产品走进了每一个家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的艺术修养一方面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与政治的关系,较高的艺术修养显然是每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因此,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

2.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教师师德师风的内在需求。

一个人的艺术修养是其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能力的缺失会严重影响到人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限制其人生境界的提升,不利于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教师艺术修养的缺乏对教师整体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更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调查发现,最受学生欢迎的高校教师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较高的艺术修养”。黄济先生在《美育二三事》(载《中国音乐教育》1998年第一期)一文中指出:一般教师也要有一种艺术爱好和专长,要有组织学生文娱活动的能力,做学生文娱活动的带头人,而这些工作都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合部分,很显然,没有良好艺术修养的人,是无法胜任这些工作的。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3]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首先要对美的现象产生感受,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对美好事物本质的理解和评判。在这个过程中,鉴赏力高的人,在欣赏时会表现出高雅、纯正的趣味,而鉴赏力低的人,则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准的高校教师,虽然不能人人成为艺术家,但是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美术作品及舞蹈、戏剧、电影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深刻、全面地感受美,自觉学会把握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使自己成为懂得美、能够欣赏美的人,才能用美的尺度去规范自我以促进师德师风的建设。

3.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优化师德师风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压抑,生活中很容易因小事而使得矛盾激化,导致身心疲惫,甚至受到伤害。因此,健全的心理品质、健康的心智对教师尤其重要。提高艺术修养可以改变和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不同作曲家、画家、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不仅可以在艺术欣赏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化解矛盾,而且可以娱乐身心、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

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较好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的提高,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促进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的关键。

二、现阶段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品质和知识水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教师在艺术修养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自身的艺术修养不高。

普通教师的艺术素质存在很大问题。经调查发现,我国的高校教师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和普通民众一样主要在中小学,而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而多数教师的艺术素质普遍不高。从而更进一步地影响了学生艺术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2.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现阶段高校教师对艺术修养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这主要是教育管理者和众多高校教师艺术能力的缺失和整体审美观念的相对滞后造成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存在严重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不但没有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反而使应试教育泛滥到严重的地步,究其原因,除了各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和思想、校际间的盲目竞争,还有就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

3.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还有一定差距。

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各方面都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虽然大幅度扩大,但教育体制和社会发展比较还相对滞后,高校教师的生活待遇和实际付出还不成比例,付出得多,回报得少,导致很多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再加上管理水平没有跟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教师缺乏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内在动力和客观条件,导致师德师风建设相对滞后。

三、提高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缺失的现状,为了切实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艺术修养,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现有高校教师的艺术培训,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

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应以身作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待教育改革,大力弘扬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情趣。提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带动,在学校营造一种很好的艺术氛围。加强和提高自身人文、科学素质,提高文化品位鼓励教师,促进人生境界的提升,健全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及价值观的培养。

2.树立正确的艺术修养理念,提高领导及其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

高校管理干部和教师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提高教师艺术修养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抓好。各基层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党政负责人要共同承担起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授学科,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艺术修养,切实履行各自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职责。另外,各级领导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教师在提升艺术修养方面的新经验,探索师德师风建设规律,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3.改善条件是基础。

要加强校园硬软件建设,提高教师生活条件,提高教学和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提高教师、干部、职工素质,使三支队伍共同发挥特长,呈现整体优势。加快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学校发展了,层次提高了,效益上去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发展自我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发展也是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最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如果将提高教师艺术修养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则不仅有利于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及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将有助于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3

一、师德建设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品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我国有重视师德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高度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道德意义。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师德和师风“正”。才可以教育和影响学生。孟子认为教师要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最高的人生追求,要注意“知耻”、“养心”、“寡欲”的修身之道。秦汉以后,历代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强调教师的师德师风,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教师应当“以义正我”。“说不急之言,而以惑后进者,君子之所恶也??为人师者可无慎邪!”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治学严谨,不要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天职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无产阶级教育家同志的老师徐特立先生认为,师生之间教师是领导者,教师应重视自己的道德人格,既要做学生的“经师”,也要做学生的“人师”。将“经师”与“人师”统一于教育的全过程。

1997年,同志在会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代表时说:“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显然,他向全国教师提出了树立良好师德的要求。在当代中国,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的要求、都有法律或政令的形式加以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显然,贯彻落实这一法律精神,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必须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

二、目前师德师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过分注重物质利益

1999年实施扩招以来,教育产业化色彩明显。尤其是地方院校,财政投入少,主要依靠招生收费来维持,客观上就带有产业的特征。这可能会让教师忽略自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将其等同于其他职业。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巨大发展带来分配方式的一系列改革,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社会上滋生很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一部分教师受此影响,也认为个人价值的多少就体现于赚钱的多少。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学历和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群体,和其他行业相比感到其自身价值没有得到尊重,从而淡漠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因此一部分高校教师不甘于学校的平淡,守不住职业底线,整天谋算着如何多赚钱,多捞外快,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把精力用于课外兼职,到处“走穴”。

2.重科研轻教学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规模的扩大而来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上的增加,而且是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来源渠道日益多样、社会流动更加频繁的新特征,这也给高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更高的学历、不同身份来源的教师和更多的流动机会有助于高校教师创新组建科研团队,但同时学历提升也带来了部分教师的孤芳自赏和重科研轻德育的错误心态。同时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也把教师置于尴尬的两难处境,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势必误人子弟;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势必影响科研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自己的职称得不到提升。而高校教师的流动方式和特征让很大部分教师选择了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而非教学。

3.师生关系淡化

现代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少,教师只管到点到堂上课,学生是否存在学习困难则不太过问,能够耐心询问答疑的教师已属少数。课堂教学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和学生聊天谈心,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了。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个性化增强,生活独立性和私密性已成为大部分80后的习惯。随着大批青年教师涌入高校,80后成为这批教师的主流,他们的独生子女成长背景更深化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生活习惯。在工作中则体现为师生关系疏远,同事关系淡漠。

4.是非标准不清晰

少数教师受社会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流露出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而且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导向。当教师行为出现失范时,又往往用不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去解释失范的合理性,从而是非标准模糊。

三、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方式

1.凝聚基本的师德师风建设理念

爱校爱生,将终身发展融入职业教育中应作为基本理念贯穿于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学习。“校荣我荣,校辱我耻”,教师的个人发展离不开学校,反之,学校的发展也需要教师的推动。教师的“荣”首先应体现在珍惜学校声誉、热爱学校、尊重学校上。每位教师都要以学校利益为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去保护学校的无形资产。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关系到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等基本理论的重大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杜威指出,“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的关系而得来的。热爱学生与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热爱学生,就要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我们教师工作的最高目标追求,为学生顺利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尊重学生,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欣赏学生。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及创新能力,实现“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并从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教育功能的发挥。

2.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比思想道德灌输更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教师所处的环境对教师的影响不是强制性的、有形的影响,而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影响校园文化会对教师产生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并对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矫正。学校要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校报等媒体加以宣传推广,激发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寝室楼道、学院教学楼、专业教室等场所营造良好的氛围,悬挂标语、口号、图片等,在潜移默化中对教师进行提醒,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学校的网站开辟专栏,定期进行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导师、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个人的事迹进行宣传。同时学校每年都举办体育月、歌咏周、新年联欢会、教师教学能力竞赛和学生技能比赛,师生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共同追求高尚、文明的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

3.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机制

终身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尤显重要,学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首先要加强对新进教师的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一种师范技能和师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要为新进教师日后走上课堂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真正把青年教师导师制落到实处。相关职能部门应确立详细的规划和安排,分批次送中青年教师深造,以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要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组织的要求而不是个人的自发行为。同时,学校应该把广大教职工进修、读硕、读博的个人要求与组织上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4.完善师德师风的评价制度

目前,系统地评价高校师德水平的科学模式尚未建立,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考评往往比较空泛、流于形式,而且教师的职称评定等许多现实的问题并没有能体现师德师风的好坏程度。因此,在评价标准上,要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尽量从师德考评的指标中分解出一部分可以量化的指标,使高校师德评价便于操作;在评价程序和方式方法上,要采取民主公开的方式。在学期开始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考评时积极建立自评、教师互评、高校师德规范的内容。师德师风评价必须贯彻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高校师德监督要以学校监督为主,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通过设立师德督导、巡视组,建立师德监督网站等形式,让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对高校教师师德加以警示,建立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网络,既加强师德师风的监管工作,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同时不断鼓励教师严格自律。同时,学校要权衡各方面因素,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把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作为权重之一。

5.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正如“以药养医”会模糊医生的职业道德一样,如果学校要承受收费办学、养家糊口、赚钱还贷等企业行为的压力,很难想象教师这一高尚的职业会成为真正高尚的人。教师是高尚的职业,但他们首先是人,生存的基础是物质。因此,只有政府加大对高校的投入,让其免于市场的纷争,才是高校教师恪守师德的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在经济发展,意识多样的今天,师德师风的建设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唯有拥有具有高尚师德师风和渊博学识的高校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安祥仁,徐锋.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