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

篇1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篇2

考试大纲是什么?是命题依据,是考点。部分教师在地理复习中要求学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实,这种复习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教材只是复习的工具,但命题并不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比如,地理考试中会出现一些时事材料,而这些材料是教材所没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复习,那么显然是不能满足备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识点,大纲没设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暂时不会考的。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吃透考试大纲。

二、高中地理复习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地理复习的效果才会显著

高中地理复习不应该只是对地理知识点进行大海捞针似的罗列,不应该把鲜活的地理知识变成枯燥的文字,不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复习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复习,才能切实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地理知识进行世界地理版图的构建,能够强化他们对世界地理部分的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从而有助于巩固复习成果。

三、高中地理复习,教师尽“带路人之责,行监督者之实”,要鼓励学生自主复习,掌握地理复习的主动权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复习初期都显得手忙脚乱,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带路人的作用,给予学生合适的引导,要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几种常规的、科学的复习方法,给尚未制订出复习计划的学生作参考。同时,教师还要做好监督者,要定期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要让学生把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注重在复习中找规律,找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复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复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地理教师要把握好复习的大方向,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适合自身学习的复习方法,并做到适时点拨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营造一个良好的复习氛围,切实提高高中地理的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仇海庚.提高地理课堂复习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篇3

一、初、高中地理知识严重脱节

在初中阶段,地理作为副科只被安排在初一、初二学年段学习,每周课时甚少,这么少的课时有时还被大科占用。多数学生和家长都认为地理是一门中考不考的学科,无关紧要,这样态度上放松了。迫使很多专业地理教师改教其他科,由一些非地理专业的老师教地理,这样导致所教授的内容大打折扣。初中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我教的五、六轮学生中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初中地理很过关,这也为他们高中地理的学习带来了轻松和干劲。而大多数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就是一片空白,使他们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困难重重。高中阶段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地理必修3本,选修3本)要想抽出很多时间来巩固和重新学习初中地理内容是不可能的,致使很多文科生都认为地理难学,知识无边无际。这是很多年来困惑我们高中地理老师的一大难题。初中地理必须重视起来,要重视就要参加中考,这是我的呼吁,我想这也是很多高中地理老师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个正确充分的认识,高中阶段再加强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延伸,高中文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才会有信心,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教材每节的隐性知识需要充分挖掘

每节的知识点广度和深度要到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需要挖掘的内容: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地球自转公转的意义、地方时―区时―世界时的区别及实际应用、日界线中的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的应用、光照图的判读、晨昏线的意义等;第二章大气需挖掘的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等压线、13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成因―气候特点以及如何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来判断这是哪种气候类型;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需挖掘的内容:陆地水的类型有空间分类、按循环周期分类、按性质分类、河流的补给类型及径流变化规律―影响因素、洋流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教材图3.5的洋流各属于哪一种、大洋盐度分布规律;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需挖掘的内容:岩石分类及其成因、板块构造学说、沙丘等高线判断风向;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需挖掘的内容:陆地自然带的成因、雪线及影响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必修三需要挖掘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知识做补充,才能把知识掌握得透

篇4

初中所要学习的科目一共有九科,地理属于文系科目之一,所要学习的知识分四本书教授,并只进行两年的教学,在初三时进行总复习。初中地理的教学范围主要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为主,简单地介绍中国地理的概况,如,中国的地理地形和人文关系,还介绍了世界人文地理让初中生了解世界地理概况。并教授基础的地理知识,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初中地理细分起来模块很多知识点很多,相比较,历史则是从年代时期和国内外方面划分模块,政治是从政治、思想、经济三方面更划分模块,地理的知识模块的划分是以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来划分的,高中时就会增加经济地理的知识。以上可以了解到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地理涵盖了政治、经济知识,同时还运用了相关的政治思想,比如,介绍中国矿场的分布就涉及了重工业的发展,介绍我国农业分布现状涉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地理中因地制宜的思想也同时锻炼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也就是政治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同时地理还包括了历史的人文知识。比如地理中包括民族知识,介绍了我国的少数民族和特色文化。同时,再比较历史政治和地理有关的行业也有很多,地理知识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气象管理、交通运输、农林牧业、工业、建筑业等都用到了地理知识。因此,学习好地理非常重要,而初中地理所教授的知识就是初中生可以理解的比较基础的,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的。

二、学习初中地理对高中地理的意义

初中地理的学习对高中地理的学习意义非凡。高中地理涉及的地理知识更全面、更广阔,相比之下,初中地理知识范围则比较基础和笼统,初中地理仅仅只学习四本书籍,因此,学生学习负担并不大,而且初中的知识到高中时老师基本上还会再教一遍,目的是衔接高中知识,使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教学。因此初中地理并非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后锻炼地理思维,并且应用于实践中去,应用于生活,对高中地理的意义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教授基本地理知识,况且现在的教育改革要求高中不再有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区别,而且高中地理自身学习压力就大,需要教师的知识更全面,使高中的教学压力增大。高中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将以初中学习的地理知识为基础,因此初中地理是打下基础地理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和锻炼地理思维的重要时期。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往往是高中知识包含的,都是能衔接上的。高中地理知识更加详细和全面,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对地理思维灵活使用。地理知识全面掌握后,在学习和理解高中地理知识时将更加容易。因此,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讲解地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学校和老师方面也应该增加教学课程,重视地理学科的指导和教学,争取减少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压力,为他们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打下基础。

篇5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 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 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 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 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 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 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 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 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 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 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 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 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 在思考、启迪。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 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 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 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 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 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 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 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 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 ,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 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照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封面配以卫星照片图;一些形 象幽默的漫画,使课文更加生动活泼。

    旧教材八股式的结构体系和呆板的文字,于教于学都不利。上课念课文、作业抄课文、考试背课文的现象 时有所见,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教材更新后,必然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随之更新。只 有这样,才能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使用新教材,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兴趣。旧教材地理事实材料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因 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义务教材针对学生的生理、心 理特征,在内容上加以选择,讲求实效,既考虑到科学性,又注意到趣味性。例如,小明和小强关于“我们生 活在地球上还是天上”的争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故事,漫画“苦难母亲”等等,生动有趣。具有培养学生情 感、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 习积极性的同时,应注意收集地理趣闻、图画、小故事等资料,适时适当渗透于课堂教学,以利于学习兴趣的 培养。

    2、教给学习方法。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对于初中学 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地图的运用和简易图表的绘制,培 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 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想一 想”,问一问“为什么”。二是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理图表,以及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地 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学习地理必须“左图右书”,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三 是参加课外活动,注意从课外读物、影视、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拓宽知识面。

篇6

1.2 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1.3 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2.1 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2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3.1 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2 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3.4 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7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此,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以“谜”引趣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如教学“地球仪”的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猜谜:“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通过这些谜语导入,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用故事,“横”生妙趣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化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可以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三)自编口诀,“教”之以趣

将教学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使知识点串在一起,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世界十大人口大国可用“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来记忆。识记“南亚”国家时,口诀是:“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二、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他们在课堂中的角色作用。

此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在一旁扮演导演的角色,施行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应该如何治理?”此时,可以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让他们在讨论中检验自我知识掌握程度,取长补短的同时还能巩固已学知识。学生讨论完成后,选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老师再加以点评。如此,学生不仅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地理知识。

三、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地理

篇8

二、提高学生能力

初中价段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有记忆能力、识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1.提高记忆能力

初中价段区域地理知识点多面广、内容繁多,单靠机械记忆难度很大,且不符合学生记忆发展规律。教给学生知识框架以后,只要记住地理知识框架,各个地区具体特征即可通过推理得出。它使记忆条理化、系统化,将无规律的“死记”成为有规律的“活记”,提高了记忆效率。

2.提高识图能力

地理学习离不开各类地图、图表及景观图等。以前学生不知如何看图、看什么。掌握区域地理知识框架以后,看图就有目的、方法了。如在“中国地形”图中分析我国地形特征,学生有目的地从地形类型、地势和地形分布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篇9

    一.   培养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地理知识,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1.讲究课堂的导语艺术。地理课堂的导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开宗明义,直接引入;(2)承上启下,温故知新;(3)巧布疑阵,激发兴趣;(4)巧用诗歌,创造意境;(5)运用谚语等多种形式。这些导入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创造情景的作用。

    2.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好的学习方法如同一把开琐的钥匙,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都至关重要。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是:(1)要循序渐进;(2)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3)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只要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3巧设疑问,借疑生趣。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设疑恰当,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讲授七年级的“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就把手电筒和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上会发生什麽现象 ?假使地球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会发生什麽现象?假如地球自东向西旋转,周期为24小时,又发生什麽现象?带着这些神密而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地球的运动”有关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

    4.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培养兴趣。课外活动,最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最适合他们的口味,特别有激发他们的兴趣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野外观察、气象观测、小论文写作、播放地理录象、地理图片展览、地理知识竞赛等地理课外活动,是有利于深化学生的地理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认为,素质教育的要点之一是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只有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地理学习,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指导学生预习,通过练习达标。九义初中地理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地理知识学习,都可以采用练习的形式去让学生预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练习题 的答案,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改变过去一味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达标。在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讨论,归纳总结而获取地理知识并形成能力。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布骤进行:(1)预习课文,讨论学习目标;(2)交流讨论达标;(3)归纳总结;(4)进行测平补救。通过上面几个布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师主导,抓好能力训练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的地图、地理图表的技能,培养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抓好对学生的能力训练。

    1.通过读图训练培养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地图的种类很多,知识容量大,学生通过读图,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又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读图训练,要注意以下三点:其一要注意读图技能的分层次培养,即:(1)看图例,识记地理事物的符号;(2)在图上观察、明辩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3)快速指图,强化记忆;(4)从看图寻求规律。其二是通过读图,使地理知识空间化、系统化,把读图与学习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其三是通过读图,引导学生思考和联想,联系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并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2.加强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知识与智力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个体潜在的能力和智慧进行积极地挖掘和发挥。因而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学好地理基础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2)通过地理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科学的观察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最佳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力的培养;(4)加强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是摆脱陈旧的思路,采用非习惯的方法,并产生新思维产品的思维。集中思维训练,以及读图填图,以及图文转化训练,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面向创新的问题,当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引导学生反过来思考,往往会获得新方法、新思路。又如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应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法、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探求创造性的解决某些问题。

    4.也可以通过地理课外过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前面提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扩大知识领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国策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这就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目标。

    在讲授中国地理时,要指导学生认识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及有利的自然条件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树立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在讲授世界地理时,指导学生认识和熟悉人类生存的环境,认识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世界地理教学中渗透热爱世界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增进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教育。

篇10

1、根据经纬度确定区域位置。例如要掌握中国地图:首先,画出中国政区图。最好动手去画,而不是描图,同时掌握中国的“四至”(最北、最南、最东、最西),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行政中心及相关位置。这样,一方面加深了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绘图技能。其次,说出20°N、23°26′N、30°N、40°N、50°N、80°E、90°E、100°E、110°E、120°E这十条经纬线穿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最后,找一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互相问答、互相测试。学习中按上述方法反复训练,必须进入“心中有图”的境界,准确判断出区域位置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2、根据地理事物确定区域位置。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住所有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识记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然后以它们为参照,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区域定位。例如知道了南美洲的经纬度范围,就可以根据相对位置推算巴西的大致经纬度。

3、根据轮廓特征确定区域位置。大陆、半岛、岛屿、海峡、海湾、国家、省区、主要山脉和河流等都有自己的轮廓特征,如意大利半岛像一个长筒高跟靴踢足球、黄河像个“几”字、像雄鹰展翅、台湾省像萝卜等,看到这些轮廓就可以判断大致是哪个区域。

4、根据地理数据确定区域位置。某些地理数据具有特定性或唯一性,如我国陆地最低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面海拔为-155m,我国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澳大利亚中部平原最低处艾尔湖面为-16m,死海湖面为-400m等。看到这些特殊的数据就可以判断大致是哪个区域。

通过以上复习过程,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清晰而完整的“脑图”,迅速解决区域定位难题。

二、整合知识,构建框架

如世界地理中的“十三个区域和八个国家”以及中国地理中的“四大分区和重要省份”的复习,通过分析可以归纳出知识框架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方面,自然特征又包括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地形(类型和分布)、气候(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河湖和自然资源等,人文特征包括居民(人口、人种、语言、民族和宗教)、工农业(包括分布、特点、区位)、交通和城市(分布和区位)等。因此,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尤其是世界地理涉及到的各个区域,均可按照特定的思路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知道什么是需要掌握的要点,就不会感觉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过两个区域以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已经形成,可以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分析特征,比较差异

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必须突出的重点。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很难掌握。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区域特征,我把这种复习方法概括为“定点、连线、结网”六个字。

(1)定点:即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如干旱是我国新疆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

(2)连线:即抓住知识联系,形成多条“知识链”。例如美国的气候分布与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之间的关系,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与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之间的关系等等。

(3)结网:即在牢固掌握上述知识“节点”和“链条”的基础上,点线相连,线线交织,形成知识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比较法是总结区域地理特征最常见、最省力的方法,比如日本和英国的比较(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等)、南北美洲地形和气候的比较等等。

四、图文转换,加深记忆

学生复习地理的最大弱项就是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差,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后,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填充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知识尽量转换成图的形式。这种复习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用图、填图、绘图、图文互换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利用填充图进行单元知识总结的能力。

五、联系热点,注重应用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经常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切入点,而这些热点、焦点的发生又必然在一定的区域之中。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到热点、焦点,但要记住,热点、焦点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基本能力,学生要将热点、焦点问题回归到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每位学生将地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从地理学的角度去发现、解决这些问题。我在复习时尽可能地把热点、焦点具体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伊拉克热点,学生应弄清:伊拉克首都是巴格达,地跨底格里斯河,位于印度洋板块上,那里曾经是巴比伦王国的发祥地,美索不达尼亚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白种人,阿拉伯民族,还有附近海区的密度流、石油的成因和出口路线以及石油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六、精选习题,规范培养

篇11

一、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理想远大的人,学习动力才能持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认真听课,养成良好的注意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让学生目标――注意力――兴趣三方连为一体,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望就越强,知识自然掌握得牢固。这样,学生就能在45分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实践证明,教学目的性越明确,越能吸引学生产生追求志向,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和生活很贴近、真实,山川、河流、湖泊、星空就像一幅幅图画,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记忆牢靠,教师应当以“导游员”的身份出现,逐渐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为了加强记忆,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把上地理看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1.搞一分钟知识竞赛

应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可以在每节地理课前拿出3分钟时间复习以前旧知识,虽然简单,却改变了以前学生哇哇背、老师大量看的旧习惯,把知识点浓缩成几个很简单的词汇,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用一分钟时间看,两分钟时间写,交上来以后,等下课前一分钟再总结一下。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看”,一分钟把重点知识记得牢固。例如,在温室效应的复习中,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列出:燃料、森林、辐射、热量带、经济、冰山、沿海、地下水等关键词,让学生观看并回忆,连接成线,把上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回忆串联起来。

2.口诀记忆方法

一些零散的地理知识不加整理,一般很难全部记住,在大量翻阅资料的基础上,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方便记忆。如在中国地形讲解中对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记忆,就可以通过“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祁连横断山,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太行巫雪峰”完成。用不了两分钟,所有学生都可以对答如流。通过这样的口诀,学生一目了然,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地理课感到非常愉悦轻松,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

3.学画地理知识树

如学习中国地理图时,可以在一张图上解说中国的地貌,“山脉、盆地、平原、湖泊、河流、交通干线”等利用地图可以增强学生观察记忆力,使学生过目不忘。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把七大洲、四大洋作为树枝和枝丫,利用几张图把世界几个区域及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解说得一清二楚,把几页甚至几册书浓缩在一张画面上,把厚书变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索取精神

班级的兴衰就在于它的活力,全班学生要在地理知识上齐头并进,才可以推动整体素质提升。教师一般潜意识里都会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根据进展随时调换。可行做法是通过实践诱发学生好奇心,比如,让每个学生通过小小的乒乓球画上七大洲、四大洋,再用不同颜色标出五带名称。用直观的作图法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开发其智力。这样的方式巩固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本中还有一些细节应当尽量与时间结合,除了就地参观自然环境外,还可以给学生出示图片视频等,因为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现象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相对比较抽象的。比如,讲解地震之前,可以先播放纪录片,然后提出问题,地震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国是否是一个多震国家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再加上教师精辟的讲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选择不同方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合理选择,选择时不应当单纯追求幻灯片等内容的趣味性,而应该摆好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关系,按照科学性是基础,基础性是灵魂,趣味性是手段的原则选择,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选好教学方式,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认识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判断推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传授知识内容,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善于动脑筋,多使用形象性语言和直观教具,多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发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曹书通,曹书铭.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中学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篇12

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注意一下几方面:

(一)学生要学会理解和阅读高中地理教科书。

高中地理中地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方面,在学习自然地理时主要侧重于偏理科的学习方法,偏理科的学习方法一般是强调对相关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并且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做到地理知识的消化,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特别是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概念的内容,而不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将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和概念进行分类总结。例如,地理知识中的天体和天球比较容易混淆,学生可以结合课本的概念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总结;其次是对概念进行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像气压和气温的关系对气候的影响,掌握这些原理能更好地分析事物;三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归纳,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形成自己的知识整理架构,注意架构形成过程中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所学知识点。

(二)要注意学习地理知识的几个环节。

预习、课堂以及课后复习,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三个环节。在学习地理地图时,预习课本内容是对本节课所要讲解的知识有个大体的了解,特别注意有关地图的部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要将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问题进行重点了解,认真听老师讲解的内容,并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预习内容的了解和记忆;课后复习是对所学地图知识的进一步探讨,通过做课后习题的形式更好地掌握地图知识。

二、高中地理解图的关键点分析

高中地理地图的做题,因为每个地理知识点的不同,在做题时需要掌握的关键点也不同,但总体上也有相同点:

(一)平时的知识积累很重要。

在做具体关于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的资源问题、人口分布等偏文科的题目时,主要是根据平时的记忆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像关于世界上人口的分布,就直接根据世界上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进行作答。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等相关知识,这主要是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在做偏文科的地图题时,只要做到认真审题,并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多数情况下这种题目的出错率就会降低。

(二)注意题目的先后顺序。

在做地图题时,还要注意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学会对地图的分类,像日照图、人口统计图、地面的剖面图、数据图等,这些都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不断练习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在读图时还要注意先后顺序,一般题目的编号就是题目的先后顺序,做题时一定要按照先后顺序来进行,因为有可能上一题关系到下一题的做答。在做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图的主题,再就是要看清图例、比例尺以及方向,还要注意图案所要表现的主题、范围,例如:

题目要求求出A、B、C、D、E点的时间,并得出这几点的白昼时间。在做题时就要注意先求出这几点的日出时间,然后根据日出时间 = 12-某地昼长/2、日落时间=12+某地昼长/2这两个公式得出白昼时间的长短,并要注意第一题的答案正确性。

三、提高学生阅读解图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整个地理学习阶段接触到知识最多、内容最繁杂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进行地图阅读解图的关键点分析,也要通过日常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解图能力。根据本班学生和学生个人的特点进行重点解读,例如,班上大多数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不够,那么就要在课堂上重点进行比例尺的讲解,根据学生的实际加以正确的指导与训练,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独立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督导学习,学生之间进行解图的互相学习;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多进行空间的想象,亲近大自然,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地图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将对学生以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地图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13

二、区域地理复习应避免教师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

教师从根本上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创设问题情景或活动情景,多让学生分析、总结、描述、概括,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各类图表的分析应用,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解分析新情景下的新问题,让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直至“会用”。笔者第一次教高三时,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认为初中地理知识没什么教的,让学生多做多练,见得多了,做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有做题的感觉。于是每节课针对一个区域,出一页习题训练,做完后公布正确答案,一个多月下来,题做了不少,时间也花了不少,但在一模考试中学生整体成绩平平,后来反思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才意识到根本就没有教会学生分析区域的方法。如:学生知道俄罗斯的农业分布在东欧平原,尤其是顿河流域,但不能通过练习,得出纬度同样较高的加拿大的种植业也只有分布在国土的南部的结论,进而理解高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性特点;这就是蛮讲、海练、盲考带来的严重问题,不用“大脑”加工分析的学习者是愚笨的,不教会学生思考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三、区域地理复习还要避免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