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镇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者:张俊丽 李燕 蔡曦卿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领导对培训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学校对教师教学理念、教育技术水平的重视程度[4],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开展“国培计划”前,参加培训的老师,有近1/3的老师表示学校领导同意来参加培训,原因有:学校经费有限,不愿意让老师外出;面临会考,师资紧缺;老师出来参加培训后,没有人顶替老师的上课任务等等。要想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首先是要从观念转变,领导尤其是中小学校长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素养,带动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否则,再多的培训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培训课程设置缺乏新意和针对性培训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培训才有针对性,才会调动教师的参加培训积极性和兴趣。然而目前的培训在开展之前,培训机构没有对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期望做充足的前期调研,只是按照培训机构的安排进行授课。有些专业理论都应该是教师已经具备的知识,重复的讲解使教师感觉培训乏味,让教师对参加培训失去信心。在培训方式上,培训模式比较单一,采用传统的专家授课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差异,最终导致培训达不到理想效果。培训后期跟踪服务不足培训后跟踪是检验培训成效的关键,是培训效果的有力保证。目前的培训项目,大多数随着培训课程的结束而结束,而对教师后续发展的关注较少。教师在参加培训后是否能将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教学中,是否有能力传授给其他老师,从而带动其他老师,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也让大家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应用新技术和方法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缺少能够交流问题的平台,而阻碍教师的积极性,使后续能力的提高得不到保障。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策
在国家重视教师能力提升的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激励机制,使教师在参加培训后,既能提升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又能在培训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师参加培训的同时,学校应分担由参加培训产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选择适合农村教学实际的培训资源优质的培训资源是培训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对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训开展前,应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前期深入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细致的分析,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能力现状、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等。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针对教师的情况设计培训方案,建设优质的培训资源。加强校本培训,以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单元,以学校和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所学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能迅速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6]。建设针对农村教学实际的培训资源,将多媒体学科素材资源按照学科划分大类,再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科课程目录体系进行归类,这样容易被培训学员所接受,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内容涉及范围广,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需要不同的学习资源。限于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素材、案例等丰富的培训资源无法在短期内为每个学员所获得。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大量的培训资源可借助平台得以共享,从而大大提高资源的丰富程度。同时对平台的资源经常进行更新,使新的培训资源和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送到学员的手中。通过构建网络培训与交流平台,可以弥补集中式培训时间短的缺点。培训结束后,教师以及学员可以通过培训平台进行长期的交流,解决学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巩固培训成果,从而延伸培训时间。在现有的集中式统一培训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员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大部分学员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分享自己的培训成果和教学经验。而利用网络这一大众平台,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成果、参与培训交流。网络平台的应用将极大地扩展学员的交流空间,充分发挥出学员的主体能动性参加集中培训的学员之间能通过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不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同样可以参与到学习交流之中,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学员交流的范围。采用活动化的参与式培训方式在良好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培训资源的支撑下,可以引入更多的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即为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下的培训方式[6]。参与式培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参与者在培训活动和培训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思想,获得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参与式培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在参与式培训中,对真实案例的研讨,能够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以往培训中所学知识因为没有联系实际教学而缺乏良好的操作性,无法直接迁移应用到日常教学的缺陷。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以提高的,需要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努力,解决现实的问题,为促进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2
人类学家L.A.怀特曾经说过:“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要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此话表明了乡土文化是某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乡土人文环境的综合表现。由此可见,只有对能够代表地域特色的元素和符号进行挖掘,才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
2.1自然环境元素的发掘
乡土自然景观是乡土景观物质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乡土生活生产景观以及乡土精神文化景观的形成。下面将中原经济区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天、地、木、水四部分进行挖掘与提炼,进而分析中原经济区乡土自然景观的气候、地形地貌、植物及水环境特征。
2.1.1天———自然要素之气候
不同于植物、建筑、乡土材料等其他景观要素,气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在乡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划分南北气候的“秦岭—淮河”带穿过河南南部地区。线以北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线以南约占全省面积的30%,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由此可见差异性显著的气候,造成农作物品种的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农业景观。线以北主要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因此在豫中、豫北的农村便随处可见房前屋后黄橙橙的玉米和碾子。而线以南种植水稻为多,所以就形成了一系列围绕水稻产生的乡土景观。除此以外,人们还会采取一些措施去适应气候,营造出宜居的生活环境。比如,豫西冬季寒冷干燥,以西北风为主,夏季炎热多雨,以东南风为主,因此在对建筑周围绿化时,在建筑的西北角多种植物以挡冬季的西北寒风,南侧适当种植以局部遮阳防晒,东南侧留有空隙以便通风与采光之需。总而言之,虽然气候的不可移植性使我们无法直接利用,但我们可以利用气候对乡土景观要素的影响,因地制宜地进行造景,正如印度建筑师柯里亚所说,让“形式服从气候”。
2.1.2地———自然要素之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即指地球表面所呈现出的各种各样高低起伏的地理形态。河南境内有平原、山地、丘陵、黄土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不同的地貌本身形成了各异的乡土景观外貌和空间格局,不同的地貌还影响到乡土民居建筑的类型、外观以及内部结构。整体来说,河南以平原为主,民居则多为合院式建筑,布局一般比较规整,院落大多为一进或多进,也有带侧院的,形成多重院落;豫北西邻陡峭的太行山南段东麓和王屋山南麓,依山就势,形成台阶式院落;位于黄土高原地区的豫西部分又以窑洞式民居建筑独具特色。此外,乡土建筑是人们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生活的产物,当地的自然材料不同,居民建筑的形式也各异。比如,豫北山地聚落式乡土建筑,均就地取材,形成了明显地域特征的三个片区,即:济源山地地区以生土材料为基材的夯土墙坡屋顶民居片区;焦作修武山地地区夯土墙平屋顶民居片区;安阳林州山地地区石板岩式坡屋顶民居片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生土还是可降解的生态建筑材料。还有,不同地貌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水田、梯田就是不同地貌的产物。
2.1.3木———自然要素之乡土植物
河南省内植物资源丰富,使用乡土树种,不仅符合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还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乡土植物表达地域特征效果的认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乡土植物的广泛合理的运用本身就是乡土景观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原则。以中原地区的郑州市为例,列举其城市中常用的乡土植物。
2.1.4水———自然要素之水
河南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河南整体上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田间水渠四通八达。豫西的黄土高原、豫北部分太行山地由于缺水,在家家院落里有取水的水井和储水的水缸,或者用来收集雨水的水窖。由此可见,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乡土景观的外形特征和空间格局。对于水元素的提取丰富多彩,山间清泉、林间小溪、村口古井、水边湿地、田间洼地、河流堤岸等都可以成为以“水”元素为主题的乡土景观的临摹母本。
2.2人文环境元素的挖掘
从人文大环境来看,包括历史、名人、典故传说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元素;包括乡村聚落、乡土民居、乡土生活小品、民间传统工艺等方面的物质文化要素;也包括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地方方言、性格观念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中原地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具有中原地域性的乡土景观元素进行提取、模仿、再生、创新,并应用在环境的营造中,无形中展现了中原经济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本着能够从乡土文化中提取造景要素的思路,本文将中原地域的文化归纳为农耕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戏曲文化。
3乡土景观元素在新型城镇环境中的表达与营造
由上文已知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乡土景观元素的丰富性,这些源自于当地乡土生活,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其表达手法和营建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在乡土景观营造过程中,通常将提取出的乡土元素通过陈列与集聚、引借与提炼、夸张与变异、融合与创新等手法,结合现代景观造景的特点,以建筑装饰、植物造景、雕塑小品、硬质铺装和实物展示等形式表达出来。在新型城镇环境中与人们生活朝夕相伴的主要有居住区、街道、公园、城市河流等绿地,不论哪种绿地形式,要做到能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体验与心理认知的乡土文化,它们都有着相同的基础和目标,即结合本土文化特征,营造出唤起乡风乡情的情景图式或记忆片断,追求一种“保留自然质朴的乡村风貌,营造物种生态和文化生态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以下试着从乡土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系统化地提出几点方法或注意事项:(1)最小限度地改变自然土地,营造顺应自然规律的景观;(2)灵活运用地域的历史性和时间的沉淀性,营造具有年代记忆的景观;(3)人性化空间尺度,设计有亲切感的人性化空间;(4)营造能够感受广阔感和深远感的场景;(5)以绿色和土为主体的柔和风景;(6)以当地材料为主体;(7)能够体验大地的丰收;(8)设置交流场所;(9)使用乡土树种,种植方式尽可能多样化;(10)丰富的水和植物使多样的生物可以生息。
篇3
(1)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老师自己要先重视再渗透给学生和家长。 对哪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静土,可是刚刚操起画笔,就听到家长的严厉训斥:“有时间不好好搞学习,总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你还能成画家不成?”“咔喳!”画笔连同孩子的“美梦”,一同被扔得无影无踪!
(2)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极少经过艺术教育的培训,就是有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中心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要统考的课。
笔者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先是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在又在一所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而我的不少同学在小学教起了语文,还做了班主任,有的则在中学教起了其它学科,到现在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了。在很多学校严重缺少美术师资,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美术教师留下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
(3)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了美术教师,但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象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毛笔等怎能去画好国画,岂不是笑话吗?那学生又能怎样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水平,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应加强乡村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篇4
在城市建设的旧城改造工作中,一些临街建筑改造是最复杂的。这类建筑多以底层开店,上部居住为主的形式。多层底框砖混结构,灵活的结构形式也倍受人们的欢迎。但是,该类由于底框架是底框砖混结构,在地震荷载及其他荷载作用下,其端节点本身的变形能力就比较脆弱,吸收地震力的能力非常差。因此,在保证底框端节点地震力作用下能够正常工作,多层底框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能力问题就成了关注的重点。直白的说,底框端节点的施工质量好坏,则直接影响到整个多层底框砖混结构房屋的结构安全与抗震能力。而在现浇底框端节点施工中,就存在相关认识的误区,现就其进行分析,以找出改进的措施,最终实现抗震能力的提高。
1 做好端节点处施工准备问题
在端节点处,由于梁柱钢筋交叉布置,数量较多,同时还要保证其锚固长度,钢筋净间距、箍筋数量以及各钢筋的弯勾朝向等要求。而在施工单位施工时,则直接在工程的对节点处钢筋绑扎施工,这就难免要顾此失彼,乱中出错。这也就是所谓的误区问题。显然,对于现浇底框节点处钢筋较密集的工程,施工前一定要求施工单位复核钢筋下料单及模板的设计。像钢筋走向、锚固,相互间的位置关系及间距,各种钢筋绑扎先后顺序,以及模板规格、型号、数量、卡模时机等问题要弄清,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中途做到有条不紊,快速有序,直至实现设计目标。
2 如何保证节点处砼的浇筑质量问题
对于节点处砼良好的浇筑质量,则是保证节点处梁柱钢筋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节点处砼的浇灌后强度,要不低于梁柱的砼强度,还不应小于设计强度。在砼浇筑前,应对柱顶的砼施工缝进行有效的处理,使其与节点处砼能较好地连接,不允许再留施工缝,还要一次浇筑完成,并振捣密实。在这些问题上,有些人存在的误区是:担心砼强度不足,在不改变水灰比的情况下企图用增加水泥用量来增加砼的强度。实际上,影响砼强度的主要因素则是水泥和水灰比,要控制好砼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水泥和水灰比。在水灰比不变时,以增加水泥用量来提高砼强度则是错误的,这只能增大砼的和易性,又增大了砼的收缩和变形。最后弄得适得其反。
3 抗震对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的要求问题
要保证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某些部位出现塑性铰以后,其钢筋仍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在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规范(GB50204-2015)中对纵向受力钢筋强度就做了强制要求:①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②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这就是说检测合格的钢筋用到框架抗震一、二级的工程中,不一定是符合要求的。而有些人员存在的误区就在于此。其没弄清规范对框架纵向受力钢筋的要求,只认为钢筋检测合格后就可用了。因此,加强有关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的规范学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学习要能够在接到框架工程后,首先对照图纸确定其抗震等级,然后再采取有关措施应对,以避免质量隐患。
4 正确布置梁柱纵筋接头问题
有些施工单位在进行底框节点钢筋施工时,随意在节点处布置梁柱纵筋接头,其实这是不允许的。这也是所存在的误区之一。因部分底框端节点本来就是受力复杂的,破坏机理复杂的区域,这就存在纵筋接头会削弱钢筋最大限度利用强度的能力问题。所以在《规范》中也作了明确规定:钢筋接头不宜设置在梁端、柱端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内。施工时钢筋接头要错开梁柱端点,并放在结构弯矩较小的部位。
5 梁柱钢筋在端节点的锚固问题
地震作用的反复性,框架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埋入梁柱节点的纵向钢筋在相当长度范围内,与砼之间的粘结力有可能发生严重破坏。要保证结构在塑变阶段具有足够的延性,使其能吸收更多的地震能量。而地震作用下框架基层梁中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一般应比《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要长。再者,因地震的反复作用,有可能使端节点外侧砼先酥松脱落,使梁柱钢筋失去锚固。所以,对端节点外梁上皮钢筋应伸进柱内,并通过梁下皮规定的锚固长度;伸进柱内的梁筋要分批截断,以保证每一段有一个抗震要求的锚固长度。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的误区往往是对节点处梁柱钢筋的锚固缺少应有的认识,而对工程的底框端节点并没有按抗震要求做。加上一些设计图纸没有节点详图,甚至说明不清,施工单位又不注意,只误认为梁柱筋只要伸进节点内一个锚固长度就够了,其实与底框结构抗震要求是不一致的,这给结构的抗震性能埋下隐患。应对办法:一是设计单位应在图纸结构说明中对梁柱端节点重点指出,使施工单位能够注意;二是施工单位应对地震区底框端节点梁柱钢筋锚固足够重视,参考学习有关图集,注重质量问题;三是监理人员要加强对规范的学习、认识,严格按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抗震要求,责令其返工处理好为止。
6 端节点处箍筋的加密问题
一般梁端塑性铰区纵筋屈服范围可达1.5倍梁高,为保证梁的足够延性,提高塑性铰区砼的极限应变值,防止塑性铰区最终发生斜裂缝破坏,在梁端纵筋屈服范围内加密箍筋,这对提高梁的变形能力非常有效。在地震荷载的反复作用时,柱端钢筋保护层一般先脱落,此时若无足够的箍筋约束,纵筋就会向外膨胀弯曲,柱端破坏。而箍筋对柱的核心砼则起着有效的约束作用,提高配箍率就可显著提高受压砼的极限压应变,从而有效增加柱的延性。所以抗震规范对框架梁柱的箍筋构造也提出了加密要求。设计、施工单位对框架梁柱箍筋的加密也比较重视,均能按抗震要求对梁柱箍筋进行加密处理。但是,有时在检查时也能发现节点核心区的箍筋常被遗忘或因施工不便而未绑扎。节点核心区受力复杂,应力值大,容易先破坏,对此应进行强度验算,另构造也应满足最低配箍量的作用。而在抗震规范中也特别规定,核心区的箍筋配置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检查时存在的误区就是不少施工单位对节点核心区的箍筋没有引起注意,有的不加箍筋或少加箍筋,这就给节点处的结构留下隐患。施工单位对核心区的箍筋作用缺乏认识,再就是本身的原因,即节点处梁柱钢筋互相交错锚固,致使核心区内钢筋密集,给箍筋绑扎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既满足结构抗震需要,又能方便施工,对此建议采用“U”型箍筋对插焊接或直角箍筋对插绑扎形式,这能较好地起到“封闭箍”作用。该措施施工方便,能节约时间,还不影响钢筋与模板正常施工。
7 如何控制钢筋间距,保证钢筋与砼的有效粘结问题
为保证钢筋与砼的良好粘结、钢筋有足够的握裹力、砼浇筑密实,并防止钢筋锈蚀和受荷载时发生纵向劈裂,对梁柱纵筋应留有足够的钢筋净间距和保护层。而在实际施工时,由于节点处梁柱钢筋上下锚固,交叉布置,根数又多,若按规定布置钢筋就有一定难度。有些施工单位则将数根钢筋并排紧密布置,未留足够的钢筋净间距,影响了钢筋的握裹力,并不利于砼浇注密实。这是存在的误区之一。对此,应在梁柱配筋较多的情况下,可考虑将节点处梁柱的锚固筋放在下皮或二皮筋布置。对于节点处钢筋确实较密集的,可采用普通石料拌制的砼无法保证浇筑质量的情况下,可在节点处采用1~2cm石子拌制的细石砼浇筑,用直径35mm型震动棒振捣,直至确保施工质量为止。
篇5
今年5月27日,常州市钟楼区西林实验小学派出语文和数学老师各一名,与我校两名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开展了一次同构异课的教学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研究成果。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出去学习机会不多的因素,学校领导积极为全体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主动与市区学校联系,将外校教师请进来。本学期开学不久,由大丰市第三小学唐锦荣副校长带队,本着“立足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的宗旨,由三小的曹亚平老师、王培诚老师和钱为兰老师分别为我校教师送来了三节高质量的语数外观摩课。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校王艳华老师、陈兰秋老师和李华老师也于一周后,在大丰三小进行了教学展示,受到了大丰同仁的好评。应学校领导的邀请,11月25日,盐城市双语小学来我校进行教学研讨活动,为我校带来六节课,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双语学校的外教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是我们的学生激动万分。
12月11日,大丰实小教研片教学观摩活动在我校隆重举行。来自该教研片6所学校的数十位领导、教师与我校全体教师一起进行了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大丰市实验小学与我校联合组织。活动中,实小盛燕老师和我校高红艳、张莉、葛婷婷等老师分别为与会代表进行了一数、四语、五英和六音课堂展示。课后,与会代表就此次课堂观摩热烈探讨,同时,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在磨练中成长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不仅要把优秀的教师请进来为我们示范课堂,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为上好每一节展示观摩课、竞赛课,学校专门组织由教导主任负责的磨课组。大家献计献策,由备课一稿到成稿,往往要经过四五次,甚至近十次的易稿。从备课的构思到学生的配合,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20xx年,我校xx老师代表北片参加大丰市语文优质课竞赛。为此,学校组织由教研站xx总负责,学校教导处及语文组全员配合,为xx老师备战做准备。为了让xx老师适应不同的学生,学校领导与周边学校联系,借班磨课。在竞赛中,xx老师不负众望,取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同样是20xx年,体育老师xx老师在夺的大丰市体育课堂竞赛第一名的成绩后,又代表大丰市参加盐城市体育课堂竞赛。为了这一节课能够取得好成绩,xx校长亲自负责xx老师的磨课联系,多次请来了教研室领导指导孟老师磨课。同时,还将孟老师带到多个乡镇实地练习。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众位领导同仁的帮助,孟冬琴老师带回了一等奖的荣誉证书。
今年12月,我校副校长王斌在盐城市农村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课例研讨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季自洲主任在大丰市教导主任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用刘国钧校长的话说:我们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平台。同时,我们还将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遇,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我们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在竞争中奋进
为提高全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技能,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学校期初制定的《龙三中心小学电教考核办法》有关规定和要求,我校用12月份一个月的时间全面开展电化教学专项考评活动,此次活动要求5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人都要使用课件上一节比武课,在活动期内每人电教课累计至少要达到4节。
目前此项活动正在开展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掀起了一股学课件用课件的热潮。
近年来,学校教师逐渐意识到提升自己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教研活动中,许多年轻的教师争相报名,积极要求参加竞赛活动。课堂教学的思考、课件的制作和学生的管理经验是教师们日常交流主题。
篇6
为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推进学校现代化进程。07年以来,我校得到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的大力资助,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现有学生电脑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多媒体室、音乐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教师电脑办公室、留守儿童关爱室等。还配备了价值5万余元的音、体、美、科学、数学教学设备及移动式多媒体三套。还投资113万元新修学生食堂及礼堂。面积为1008平方米。
多年来,学校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坚持“德育为先,素质为重”的育人原则,努力实践“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办校”的办学理念,格守“团结、勤奋、文明、守纪”之校训,以“内抓管理上质量,外树形象求发展”为重点,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校被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组认定为“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学校有教育科研课题7个,其中有4个已顺利结题,并分别在州、省、国家获一、二等奖。县贫困救助工作先进单位、县基层教育工会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教学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学习雷锋先进单位、县中小学第五届田径运动会农村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县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先进单位、县中小学教师论文评选先进单位、新课程学科培训先进单位、县“两项督导评估”工作先进单位、县老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学前教育先进单位。县教育基金募捐先进单位、县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县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县先进教科室、县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县法律法规宣传先进单位、县党风廉正建设先进单位、州学习型学校、州学习型教科室、县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教师考核先进单位、科学发展观先进单位、教师教育先进单位、德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贫困救助先进单位、县教育系统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县工会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综合治理与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德育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平时考核工作先进单位、县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安全文明校园、县教师管理先进单位、县结对联动工作先进单位、州德育示范校、州常规管理优秀学校、县关工委工作先进单位、战线妇委会工作先进单位、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县才艺展示优秀组织奖。县强师德,铸师魂创先争优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县中小学生乒乓球运动会男子团体第四名。
二、学校分布情况
三、学生入学情况
从2006年以来,由于我学区采取了减、缓、免的优惠政策,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100%。
四、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办学情况
五、对教育工作的建议
1、选好校长、管理好校长。校长是教师的楷模,是全县教育工作的领头羊,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所以要选好校长、管理好校长。
篇7
(一)总体思路
20xx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本市列入xx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50户20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xx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教师个人帮扶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强化帮扶效果,切实发挥省优质幼儿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与拓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质量为目标,通过城乡结对帮扶工作,提高我市相对薄弱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促进全市幼儿教育健康、持续、均衡发展。
二、主要内容
采取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如开展教学观摩、业务培训、送教下乡、师徒结对,捐赠等,促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农村乡镇幼儿园的贯彻落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水平。同时,以农村幼儿教师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朴素的作风影响城市幼儿教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具体目标
1.改善办园条件。依据市级优质园的办园标准督促并要求农村幼儿园不断提高硬件设施的投入,备齐备足幼儿生活学习所需的设施、设备和物品,改善幼儿园硬件设施条件。
2.提高管理水平。城区幼儿园通过派遣骨干人员深入乡镇幼儿园指导、交流,或请农村幼儿园园长到城区幼儿园观摩学习等方式,帮助乡镇幼儿园全面了解省优质园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乡镇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提高其管理水平。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城区幼儿园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观摩、听课、说课、跟班学习的机会,同时,积极组织"送教下乡"活动,通过优秀骨干教师深入乡镇幼儿园举办讲座、开设示范课、交流教研信息等形式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队伍素质。
4.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互赠书画、参观等形式,加强城乡幼儿相互学习交流。
四、工作措施
1.幼儿教育城乡结对帮扶工作,要以示范园为龙头,以各项交流互助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提供专业支持,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2.结对幼儿园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活动内容、目标、方法、步骤、人员安排、措施要求,完成结对帮扶工作目标。
3.结对帮扶幼儿园要建立专门的帮扶档案,各类帮扶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总结,分别建档立卷,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帮扶活动的实效性。
五、效果检测
被帮扶幼儿园:
1.配齐配足工作人员,严格按《纲要》精神实施活动,禁止小学化倾向。
2.教师优课率达30%,合格率达100%。
3.有专题研究的方案、计划,有每次研讨过程的详实资料。
4.家长工作有计划、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总结,资料健全。
5.特色建设有方案、有过程、有成效,资料齐全。
6.每学年有教师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发表或获奖。
帮扶幼儿园:
1.每个月有专人到被帮扶单位看教师一日活动的组织情况。
2.不定期送教到帮扶单位,每学期送教不低于10课时。
3.接受帮扶单位老师的跟班学习,做好跟班学习老师的后勤服务工作。
4.每学期根据被帮扶单位的具体要求组织两次专题讲座。
5.帮扶工作有计划、有方案、有详细的过程资料。
6.*式考核。
教师个人帮扶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方乐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平时作业不认真,不能及时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工作,并且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认真学习。了解到该生学习习惯差,接受能力弱,因此成绩不够理想。
二、让学生体会成功,少一些挫败感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上还存在过多的依赖性,方乐很多时候不喜欢独立思考,不积极主动思考,这就需要老师给她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她的思考、点燃她创新的火花,对于方乐而言,我可以设定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情景,让她体验成功。
使她尽可能多的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和老师的赞许,让她体会到努力就会成功,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三、关心学生,让她上进。
要求上进是每个学生的本质特点,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在课堂上我注意观察方乐,对她多一点温柔、亲切、慈祥,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不仅关心她的学习也关心她的生活,让师爱成为学生乐学的催化剂。
四、具体帮扶计划
针对上述原因,为了使她在学习上有所进步,特制定如下帮扶计划。
1.加强思想教育我通过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她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2.加强关注程度在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对学生多一点温柔、亲切、慈祥,多一点关心;少一点批评,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关心学生的生活,让师爱成为学生乐学的催化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
从好的方面鼓励学生,然后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篇8
管理工作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升校园管理水平,本学期我校以创教育强镇、创体艺特色学校和安全文明校园工作为抓手,从管理者和管理体系两方面入手,发挥管理实际功效。一方面是提升管理者水平。学校的管理人员主要由行政队伍、德育队伍和教学队伍三支管理队伍组成,我校通过推行例会制度、学习制度,积极为各层面的管理人员提供培训进修的途径,打造理论和业务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二是完善学校管理组织体系。根据规范化学校的要求,我们对校园管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我们进一步完善教学奖励方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和学校各项制度等等,不断规范学校的管理,认真落实管理工作的细节,充分发挥层级管理的作用,确保学校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二)以安全工作为基础,实现安全工作的制度化。
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我校创建“平安校园”的一项长期工作。一是加强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结合今年出现的甲流感疫情,我们加强对学校食堂、宿舍和教学区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校园的灭蚊虫工作,积极做好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开展相关的专题板报,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二是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学校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师生安全疏散演练,并通过逃生演习,防止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紧急疏离。学校无小事,处处有安全。我校利用主题班会、板报、橱窗、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向学生宣传防水防电、地震、交通等“四防”方面自救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加强学校门卫管理,严格实行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加强学生纪律、日常行为管理,加强教师值日工作,由校领导亲自挂帅,每天安排三名教师提前到校或在课间,在教学区、操场、校门口等巡视,指导学生文明活动,消除安全隐患。节假日还安排学校领导轮流值班,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
(三)以文化活动为依托,构建多样化特色教育平台
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指导下,发展多样化的特色教育,以适应学生个性健康均衡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把发展特长教育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的师生资源,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和德育工作渗入其中,寓教于乐,多种形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是通过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朗诵会、文艺展演、安全知识竞赛、文体比赛、交通安全知识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同学们从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二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兴趣活动,重点开展体艺类、文学类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体艺尖子,我校聘请校外艺术专业教师对艺术团的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还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深入开展美术、体育特长教育,收到一定的效果,一学年来,我校有数十名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学校舞蹈队参加惠州市文艺展演荣获三等奖,是惠城区唯一获奖的初级中学代表队。其中,罗婉仪同学获惠州市第二届“中国移动杯青少年艺术邀请赛、美术类少年组”铜奖;黄培培、朱惠君同学获惠州市“省运有我更精彩”演讲比赛一等奖。体艺活动在为学生打造发展平台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德育工作有新发展
(一)德育队伍纵深发展
政教处坚持每周一次的德育工作例会,讨论一周工作安排,班主任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高尚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发挥了班、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协助学校加强学校的常规管理,健全值日管理工作,激发并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决策、自我处理的能力,树立学生主体参与式的教育意识。
(二)德育活动主题鲜明
为了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政教处定期组织包括文明班级评比、“百佳”少年评比、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感恩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通过手抄板制作、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新颖的活动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主题化、常规化的德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对于提高我校学生的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有较大的作用。
(三)德育措施有效得力
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优化学风、班风、校风的切入口,学校坚持通过常规性、主题性、系列性的行为规范教育和活动,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严要求,勤落实,帮助学生形成文明习惯,营造文明有礼的校园氛围。
另外,在问题学生转化方面,主要从家庭方面着手,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加强跟踪,及时进行教育。通过到户家访、到村开家长座谈会,在学校举办家长开放日等活动,构筑家校结合的教育网络。Xx中学还聘请派出所所长曾立非同志为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举办法制讲座,开展安全教育、普法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师生学法、守法的意识。
通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学风、校风、班风建设取得明显的进步。在文明班级评比中表现突出的班级有九年级二、四、七班;八年级四、七班;七年级一、二、四。开展“百佳少年”评比活动中,九年级袁丽娴、罗浩文等100名学生被评为学校“百佳少年”;八年级罗婉仪被评为惠州市市“三好学生”、唐贤同学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陈小燕同学被评为区“三好学生”;范赛清被评为惠城区“优秀学生干部”。全校全勤学生1220人,德育操行评定优良率达85%,有50人加入共青团组织,问题学生转化率达到80%。违法犯罪率为零。
三、教学工作有新突破
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以教研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实现了教学教育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一)巩固教学管理,日常教学秩序井然
1、常规管理到位,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工作聚焦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素质,促进学习能力提高为目标。通过常规教学中师生平等协作氛围的营造,形成“敬业、爱生、善教、博学”的教风和“尊师、好学、勤奋、文雅”的学风。从教学计划、备课(集体备课)、上课、作业、课外辅导、考试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细化、量化要求,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做到“五查”(查计划、查教学反思、查听课与作业、查教研活动、倒查教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堂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2)推进早读的目标管理,提高早读质量,把早读与知识记忆结合起来,做到有布置(目标)、有检查、有落实。
(3)提高听、评课的质量,实现评课的科研化、学术化、专题化,以解决教学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标。
2、开发校本课程,加强教科研管理
注重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寻求规律,追求事业上来,逐步形成理论引领、立足课堂、注重质量、研训一体的教研工作格局:
(1)继续开展古文经典阅读活动,把《弟子规》作为学校古文经典阅读的校本编目,开展诵读、唱诵、学习、研读、写作等一系列活动,在古文学习中渗透德育内容,实现教学与德育的有效结合。
(2)鼓励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研究”,支持教师以解决教学中常见问题、难点问题为目标,结合本校实际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展了一系列小课题研究。
(3)倡导帮带风尚,实施“薪火工程”。制定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强对新聘教师的培训和培养。
(二)深化教研工作,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1、注重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一流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教师队伍持续发展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一年来,我校坚持分类、分步优化、分层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全方位、高层次地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发挥行政领导和党员教师的模范作用,实行党员挂牌上岗,接受群众监督;要求教师做到的,首先要求行政和党员要做到。
(2)继续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坚持学校行政推门听课、评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推广经验。
(3)实行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品牌教师的梯级评比体系,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发展和争取荣誉的平台。
(4)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今年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到附近的学校参观学习的共有一百多人次。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各式各类的培训。
2、是注重合作。
本学年我们继续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对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主题),通过举办高效课堂示范课,探究适合学生的素质教育方式,引导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比高低,以提高课堂效益为突破口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是注重创新。
通过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一年来,教师论文作品、课件、优质课也有多人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有11人次的论文作品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特别是我校在开展小课题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其中数学科组薛石发老师的课题为《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政史地科组陈振雄的课题为《增强学生历史综合记忆能力的探究与实践》已立项。罗勇新老师的课件“二氧化碳”在2009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优秀奖”;杨细梅老师课件“怎样才叫做功”在2009年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中获“基础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优秀奖”;李景瑶老师的“让你的标题靓起来”在惠城区初中作文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三)狠抓备考工作,中考成绩再创新高
中考备考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中考成绩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它更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生命所在。为了确保今年中考备考工作卓有成效,夺取中考较好的成绩。在新学期开始我们就开展了大量的备考工作。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中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统筹组织研究、落实中考备考工作。
2、制订中考备考方案,备考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3、修订、完善中考激励机制,鼓舞士气和斗志,调动师生积极性。
4、加强中考备考工作的研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了解中考的信息,定期召开备考工作教师会议、学生会议、家长会议,力争中考备考工作得到上级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5、严格执行模拟考试和质量分析会工作制度,规范考试模式,把握阅卷尺度,深入剖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做到正确指导学生做好复习,确保复习效果。
6、备考工作从八年级开始抓,要求教师在平时课堂上要突出中考意识,认真研究、有效落实尖子生的培优措施,使学生掌握中考动向。
四、学校管理更民主
我校在学校管理上,一直秉承民主科学的管理理念,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工作、尊重教师合理要求;发挥教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制度管理与人心交融相结合,谋求量化管理与定性评价相统一;坚持校务公开,强化民主监督,全面提高了学校民主管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及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健康发展。一年来,我校主要做好了一下几方面工作:
(1)执行学校重大问题的集体研究决策制度。如学校的规章制度、人事安排、教师的招聘、考核评先等,特别是学校在大宗购物、基建等方面一直坚持集体研究并请上级部门把关或招标加以解决。
(2)充分利用教代会制度,保证民主管理实施。开好教代会,广泛地集中教职工的智慧,实现学校决策民主科学化。特别是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通过教代会集体讨论研究。
(3)定期召开有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会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的座谈会,听取各方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记录并加以分析落实。
(4)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教工之家、校长信箱,为教职工、家长、学生提供反映意见和建议的平台。
(5)进一步加强人性化管理。继续做好每月一次请退休老教师喝茶,每月为当月生日的教师举办一次生月活动。实行教师有病必探、教师怀孕必探、教师家中有不幸必探,退休教师年节必探,教师有喜事必去人祝贺,教师亲人有丧事必去人慰问,教师有贫困必去人帮扶,教师有困难必提供帮助的四探、三到、一帮,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6)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我校工会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比如乒乓球赛、篮球赛,拔河比赛等,让教师既煅炼了身体,又培养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师们在比赛中增进了友谊,促进了相互了解。
五、后勤服务有保障
1、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教育收费标准,从没有乱收费。
2、加强食堂管理,尽力做好服务工作。食堂是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卫生工作,加大监督力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年来,未出现一例食物中毒事故。目前教工食堂的运行状况良好,得到了大多数就餐学生的肯定。
3、注意了校园及内部环境建设。每天对校园进行巡查,排查安全隐患,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4、抓好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完善各种校产校舍的管理及安全制度。
(1)对各班级、各部门进行实物登记、编号,签订公物承包责任制;
(2)做好全校资产的统计及盘点工作;
(3)每月对各班级、各部门的公物进行检查;
(4)实行公物领用登记审批制度;
(5)加强对学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5、加强水电使用的管理。开展“节水节电”活动,建立水电每日检查制度。水电工经常检查全校水电设备情况,及时维修,保证安全,防止浪费。
六、存在不足与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育的实效性、名师队伍培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课题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新的一学期里,我校将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大学校名师培养的力度,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发展和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应的平台,把有能力、够条件的教师推上新的台阶。
(二)加强对课堂有效性的研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对高校资金使用实施绩效评价的意义
与无需付费就能享受的义务教育相比,高校教育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享受的准公共产品,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及其使用效益进行分析是公共产品在运行中的必要环节。从高校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高校教育这样的公共产品,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教育拨款以及学生缴纳的学费,还有一些是社会资金,例如:社会各界和企业的捐助等,还有一些学校必须依靠贷款来运营。政府、学生、捐助者、企业和银行等高校的投资主体客观上都会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体制,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但是,在高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校的投资热情在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过度追求规模,忽视了教育发展的效益。因此,在高校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建立科学有效的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提下,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对教育投资主体的负责,也是促进教育资金发挥作用的必要手段。
二、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
在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指标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一方面,高校资金使用效果绩效评价应该建立在遵守财经纪律和实现财务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评价高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应该能够较为全面的概括高校资金运行的方方面面:首先,要包括对筹资能力的评价,包括高校吸引资金投入的能力、资金满足支出的程度等。其次,要包括对高校运行绩效的评价,包括对高校师生的数量比、科研投入的产出比等。再次,要包括对高校发展潜力的评价,包括高校资产负债率、资产增值率等。另外,还要考虑对高校社会效益的评价,主要包括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等。另一方面,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在考虑定量指标的基础上,还应该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增加适当的定性指标。
2.科学性原则。一方面,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要科学,才能促使高校有进行评价的内在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促使高校关注其财务目标、遵守财经纪律以及重视财务的实际绩效;体系指标的数据客观易于搜集,必须与现阶段的会计制度和统计制度相结合,便于在会计核算资料中取得数据;设定指标要科学合理,各个指标之间,在涵盖的内容上应该做到不重复,在体系中要能够相互配合;要使指标的计算和分析简便易行,计算力求简单,指标的含义要准确,数量不能太多。另一方面,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定标准要准确。在对高校进行实际管理的过程中,高教管理部门和国家财政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对各类财务评价指标设定标准值,这样高校在进行比较时,就能够明确自身的位置,找出差距,为高校的财务工作提供压力和动力,用评价结论指导高校管理的日后工作,帮助高校财务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3.反映与预测相结合原则。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但能够评价高校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一般趋势,还应该能够预测某一指标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资金整体使用水平的发展方向。通过反映目前和预测未来,从静动两个方面来综合反映高校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和企业都是通过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都讲求投入产出比,鉴于现代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这一共性,本文借鉴了评价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的指标体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能够反映高校资金使用效果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四个方面的指标组成:高校的内部财务指标、高校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和高校客户满意度指标。指标体系的这四个方面综合考虑了高校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公众、银行、学生、教师、企业等。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通过对高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良好的内部育婴,取得用人企业和学生的满意,最终使高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财务成果。
这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设计如下:
1.高校的内部财务指标。对高校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评价,如果不注重财务指标,可能会导致高校出现财务危机,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营。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财务指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偿债能力。高校如果无力偿还债务导致出现诉讼等情况,不仅仅会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也会使高校的声誉遭受损害。险结算,高校为了扩张大都会从银行借款,使得其财务风险增大,应该在这方面加以足够的重视。高校的偿债能力可以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2)运营能力。高校良好的管理应该是使投入的资源收到最佳的效果,注重高校的长远发展,合理科学的配置各个岗位和人员。为了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会不断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以此提升高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在稳健发展的基础上谋求较快发展。对高校运营的评价可以用高校生均总资产、高校生均总资产、高校生均管理成本、高校固定资产投资占高校总支出的比值、高校收入增长率以及高校师生比等指标进行评价。(3)高校的资产增值能力。与企业类似,高校在运营过程中会有资产增值,例如土地等,怎样在高校的运营过程中使总资产保值增值,是高校保证财务良性循环的重要方面,例如:高校应该购买前沿性文献资源、及时更新落后的教学设施等,使高校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增值能力可以用资产保值率(年末净资产/年初净资产)来评价。
2.高校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指标。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对与高校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指标可以从教职工培训、教职工满意度以及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教职工的培训可以用人均培训费、总教研人员中参加培训的人员比例等指标进行评价;师资结构可以用高校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等指标进行评价。
3.高校的社会效益指标。高校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社会的水平,二是培养学生的质量。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可以用校企合作办学和校企合作科研量等指标结合高校课题的完成情况和教师论文的发表情况等进行评价;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主要是指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基本素质,主要评价指标有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计算机级别的通过率、国家承认的专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以及技能竞赛的获奖率等。
4.高校客户满意度指标。以学生为直接消费者的群体是高校的客户,除了学生之外,家长、社会、国家和合作办学者等需要服务的组织也是高校的客户,高校客户的消费情况体现着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可以从招生和就业连个方面设定指标对高校的客户满意度进行评价。招生情况可以用超过基本录取线的分数比率(最低录取分数线-基本录取分数线/录取分数线)和学生报到率(报到的学生人数/录取的学生人数)来评价;对就业情况的评价,高校可以建立就业网站,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使用就业率(本期已就业人数/本期的毕业人数)指标来评价。
在对这四个方面指标的权重设计上,根据《省属高等院校效益评价办法》的相关规定,高校内部财务指标可以赋予0.3的权重,教师学习与成长指标赋予0.2的权重,社会效益指标和客户满意度指标都给予0.25的权重。每一方面的各个指标可以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制定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高校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四、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优点
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根据事后结果,实现了高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从事后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是因为有些指标运用事后的结果评价更加具有合理性。指标评价体系中既包括财务指标,又包括非财务指标,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填补了现行的高校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是利用财务指标的不足。另一方面,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强,指标相对简单。四类指标大部分都能从学校的统计数据和财务资料中取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相互之间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将高校的短期行动和长期目标联系起来,可以综合科学的评价高校资金的使用绩效。
总之,对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绩效进行评价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各个指标的标准值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都应该在充分分析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如何完整合理的选取评价指标也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教育部门还应该就如何化解当前高校负债率较高的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高校的举债机制,进一步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绩效。
参考文献:
[1] 陈红林、高力彬.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办学效益问题[J].高教论坛,2006,(1)
篇10
@教研 @整合 @评价
郑爱文:作为海南技术学科引导者,您一直坚持到一线去听课议课,能否谈谈您指导教师的心得体会?老师们如何从听评课中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
段青:听课评课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方式之一。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听课评课、研讨,与教师共同成长。教研员听课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听推门课,不打招呼不预约,如到市县学校的调研听课;另一类是听有准备的课,上课教师有备而来,如听评比课、公开课、研究课等。
从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来看,大多数教师持欢迎的态度,极少数教师会持抵触情绪,更有甚者,得知教研员来听课,则告知这节课上复习课或者测验课或者练习课。
再看教研员与听评课,听课评课应是教研员的看家本领之一。教研员们多年的教研生涯练就了一套即定的评课套路,如评教学目标、评教学方法、评教学内容、评教学过程等。在对一节课表达一番由衷的肯定之后,必然点出存在问题的一二三,至于这些点评是否一针见血,对教师今后教学是否起到积极作用,往往考虑不够。
总结个人多年到学校听评课的经验认为,无论是听推门课还是听评比课、公开课或研究课,面对课堂上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有多元的评课标准、多角度的评课方法和点评策略,只有做到有的放矢的点评,对教师而言,才能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
一、听评年轻教师的课。听年轻教师或新教师的课,具有诊断、指导的性质,通过有针对性的听课,要作出综合分析,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在常规教学环节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分析与处理、学情的了解、教学重难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师生互动的状态、课堂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剖析,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意见。比如,几年前,我省年轻教师张可玉准备参加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我和中心组老师们曾数次听评张可玉老师的《视频、动画信息的简单加工》一课,第一次听评课解决教学目标问题,确定核心教学目标为“了解动画和视频表达信息的特点;通过对视频、动画信息常用加工工具的实践操作体验视频、动画的加工制作过程”,第二次听课解决如何达成教学目标,如需要通过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才能“了解动画和视频表达信息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哪些实践操作,使学生“体验视频、动画的加工制作过程”;第三次听课解决实践操作环节的优化、对不同层次学生练习内容的安排和各个环节的衔接等。经过三次听评课之后,张可玉老师对这节容量大、实践环节多的课驾驭得游刃有余,并在全国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张可玉老师通过这节课的打磨,收获了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她曾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到:“比赛的准备过程是艰辛而痛苦的,但收获却是丰硕的。一路走来,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其中包含着大家对我的信任和帮助,也包含着我太多太多的收获和体会,每一次试讲,每一次修改,记载着我成长的每一步,我深知在这收获的背后凝聚着很多人的智慧和汗水。”可见,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一次磨砺意味着专业水平的一次提升。
二、听评特色教师的课。听优秀教师或有教学特色的教师的课,是帮助他们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挖掘教学典型。这类听课要求教研员要有眼力,要善于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的独到之处,帮助教师将自身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发现教师尚未发现的自身独特的、潜在的教学气质或能力,同时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带动更多教师向他们学习。比如,在一次全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比活动上,听了无锡薛成钢老师的《测测我们的反应速度》一课之后,我不再是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对课作点评,而是选择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中的方法指导、教学内容的取舍这三个角度,挖掘教师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的匠心独具之处。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角度为例,本课创设的教学情境是,设计“抓直尺”活动,采取甲、乙二人合作的形式,测学生的反应速度,并以数据方式记录下来,引导学生以实验研究的方式,通过合作、探究、科学的方法,完成“测反应速度”的数据采样过程,学会运用Excel进行数据规划和数据分析。课堂围绕数据采样、数据规划、数据分析这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每一环节对应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各个环节层层深入,把Excel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使学生经历数据获取、表格呈现、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完整的过程。这种通过一个情境引入,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数据采样、数据规划、数据分析这一系列工作一气呵成的课堂,流畅利索,功效倍增。其独特之处在于情境的创设与教学目标达成需要高度一致,情境线索与认知线索融合得十分自然,使学生在情境线索的引导下自主、快乐的学习,实现学以致用。教师敢于跳出Excel软件教学的就知识点讲知识点的一般套路,大胆尝试将知识点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于一体、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形式。通过对这一课的点评,让更多教师共同探讨这一类型的课怎样才能上出精彩,怎样迁移和推广这些精彩。
三、在听评课中学习。教研员听评课不只是为了帮助教师,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自己。教研员由于长期从事教研工作,形成了教育理论比不上课程专家、教学实战经验比不上一线教师的状态,他们又要研究并向教师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现象、问题,帮助和指导教师解决问题。而听课评课对于教研员沟通与一线教师的联系,交流经验,开阔视野,取得教学研究的主动权,取得教学指导的发言权,提高教研水平和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教研员听评课不只是单方面地给予上课教师以指导或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教师,更需要以研究的态度,平等地与教师讨论问题,追求平和而深刻地评课,实现共同提高。
郑爱文:“平和而深刻”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状态,正如海南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网。与许多国内短期远程培训不同,你们营造了一个常态的、宜于年轻教师成长的生态环境,一大批年轻老师通过这个平台迅速成长起来,海南成功的经验主要有哪些?
段青: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放大了教研的功效。在2004年秋,海南省刚刚进入高中新课程,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我们建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学科网站。当时针对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按照模块教学内容,根据教学需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同时组织骨干教师分工合作、分解任务,开发模块教学设计、模块测评试卷等原创资源,为更多教师提供超市货架式的网络资源服务。
数年来,网站不仅积累了大批原创课程教学资源供教师分享,还成为众多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讨论教学、交流观点的重要园地。每一次全省性的教研活动,如课堂教学评比、教师论文评比、中心组活动等都全过程地在学科网站上呈现。为了扩大和延伸现场教研活动的效果,在每一次活动之后,选择一个主题在网上进行研讨,吸引更多没有机会到现场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了解并参与研讨,使更多教师共同享受教研活动的资源,有机会在网络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一批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和通用技术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我省技术课程教学的中坚力量。
为了鼓励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热情,2006年以来,我省通用技术学科网站和信息技术学科网站每年底推选网站年度人物,推介和表彰这一年来在教研教学和网络研讨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这种民间的表彰方式虽然没有行政的文件和盖章,但同样能够得到技术教师们的关注和认同,同样能够激励教师们为课程教学作出贡献。
我们也看到,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意味着教研观念、教研行为的改变,意味着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推进网络教研的过程,是更新教师观念的过程。网络教研不仅要有计划、有方案,还要有自上而下的、科学的管理行为的介入,还要有一定的人力、财力的保障和推进措施,仅凭教研员的热情难以维系教研网站的持久生命力。
郑爱文:海南技术课程网在高中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您认为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能否整合?如何整合?
段青:不少教师在热烈讨论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问题,甚至将它列为课题进行专门研究,我看过一些教师写的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大多从技术工具应用层面或课程资源获取层面,谈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应用。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不认为有多少必要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举个例子,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教学中,必定要使用语文、数学课程的文字工具、运算工具,是否也要专门研究语文与物理课程的整合,或者数学与化学课程的整合?显然不是。一门课程,因其具有的工具性特征而作为其他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正常的、普遍的,它表达的是基于工具特征的课程之间的融合而不是整合。
我以为,研究两门课程的整合,是研究这两门课程对于实现某一方面的学习目标,而各自从课程角度所能作出的贡献,前提是两门课程在某些内容上存在交集但教学目标不同。比如,要使学生能够搭建简易机器人,信息技术课程的贡献是学生学会利用图形模块编程或修改程序,通用技术课程的贡献是学生学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制作。当然,课程整合还有其他的研究状态。
郑爱文:您曾经提出“笔试方式能够考好技术课”。在您的呼吁下,海南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以合卷、纸笔测试方式进入普通高中基础会考并以10%的比例折算计入考生的高考成绩。教学中如何把“笔试”与过程性评价有效结合起来?
段青: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自从2004年海南省加入高中新课程以来,技术课程是高二年级基础会考的必考科目,考试成绩的10%将加入到下一年的高考成绩之中。由于与高考挂钩,目前技术课程会考采用的是笔试考试方式。尽管我们在命题下了大功夫,力图使考试题体现“过程性”,也就是学生只有经历某一技术体验的经过,才能答出题。但是针对考试的应试现象仍然严重,不少学校在基础会考之前增加技术课的课时,教师反复讲题、学生反复练题,这种漠视课程自身特点盲目应考的行为,不仅颠覆了课程目标而且伤害了学生学习技术课程的信心,与课程价值观更是背道而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增加学生实践操作项目,与笔试成绩加权形成会考总成绩。实施这一方案需要有一定量的财力和人力的投入,故需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素养 @博客 @阅读 @生活
郑爱文:您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技术学科教师,哪些素养是必需的?
段青: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三个方面的成熟和完善。“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教学若被视为一种专业,则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学习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授这些知识”。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教授认为,“教师的身份、知识和能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教学因素”,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把他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征形式才能使教学取得成功。对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师而言,专业知识更是其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区别于另一个专业教师的本质特征。由于近年来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来源于师范院校对应的教育技术等专业,这一群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正在快速提高。当前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是重要课题,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知识是指与课程相关的技术设计、技术文化、技术试验、技术产品制作等方面的原理性知识和技术操作技能,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由于通用技术教师群体的专业背景和工作背景的多样化,对他们进行通用技术课程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尤为重要。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较多省市已经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郑爱文:博客对教师成长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段青:在当今多元化学习环境下,可以用来帮助教师学习和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博客无非是给教师多提供了一个学习成长的工具或平台,因为技术的原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师使用这一工具可能更为便捷和熟悉。海南省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教研网站正是基于博客的交流平台。
博客的特性决定了教师能够方便地浏览教学资源、能与同行或专家交流、发表教学设计或教学反思、收藏经典教学资料。它既像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又如身边的聊天室、茶坊;它既像家中的精品柜,又如家门口的菜园地。利用博客能使教师养成教学反思和教学再设计的习惯,能够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这些功能自不必说。我更看重的是,在当今各类媒介繁荣、信息量浩瀚的技术时代,教师安静地选择并借助博客平台,学一学知识技能,写一写教学点滴,查一查教学资料,评一评他人的课例,于浮躁中寻一隅静地,蛰伏其中,修炼其心,才是博客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深一层次的意义。当然,在网络道德的框架内使用博客,是教师必须做到的,如做到陈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和言论的正当性。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您人生成长经历中,觉得哪些书给了您很大启发?能否给大家推荐几本?
段青:米兰・昆德拉的一本薄薄的小书《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通过展开几个人物生命存在的方式,提出生命的轻与重的命题,文字翻译得虽有些生涩,却耐得住阅读。世上每个人都在按照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却又都有着本质的一致,其中有一句话,“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当人们无法选择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执著于一件工作的时候,怎样在重复中追求、发现和体会幸福?
施良方教授早在20年前写的一本《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清晰地将课程从六个方面作出界定: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并以时代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程,“课程的本性是未来定向的”;课程编制原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目标取向有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等。在我看来,这些观点均与近十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肖川先生的一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思想深刻、文采隽永,耐人寻味。采其中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的心情,心性的修养,精神的价值,人文的关怀,渐渐地变得陌生与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为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有更多的学习,其作用是十分间接的、潜在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尽管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往往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都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过程。因为它能唤起我们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是可贵的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竭的动力。”
郑爱文:有人工作为了生活,有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您认为年轻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呢?
段青:流水线上工人8小时以内是工作时间,8小时以外是休息时间。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时间难有如此清晰的界定,为备课、查阅资料和收集素材,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8小时以外甚至是休息时间,教师的工作时间与生活时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交集。一个人只有以快乐心情工作时,他才不会抱怨、不会烦躁。当我们没法减少工作量、不能再提高工作效率时,那就先设法让自己快乐起来,以快乐的心情去面对工作吧。信息技术教师群体是一个年轻、充满朝气的群体,要相信一份付出总会获得一份收获。多年前到一个县里调研,曾经遇到一位乡镇中学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给人印象是阳光、利索,他的工作很多,初一、初二信息技术上课、网络教室设备维护、学校办公电脑和网络的维护、同事教学评比课件制作等全部由他一个人做,每天工作约十多个小时,学校没有人能帮他。下班后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与妻子共同照顾两位年迈的老人。忙碌是他每天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他说,平凡人做平凡事,拥有一份喜爱的工作、一群要好的同事和一个幸福的家庭足矣,他拥有了快乐。
编者感言:
段青老师是海南技术学科引导者之一。通过访谈,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思路开阖有致,又不失严谨;她对自己观点的表述直接、凝练,毫不含混。
篇11
社区教育的开展满足了市民对教育的选择,满足了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社区教育指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群在本区域内所接受的,旨在发展社区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它不仅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场所,也为市民提供学习的内容。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建立了社区学习网。这些学习网的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呢。本文主要通过对鄞州区、江东区仇毕、东郊、中山、黄鹂、史家、宁丰七个社区的调查了解社区学习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情况,同时又通过登陆宁波市各县市区社区教育网站,详细浏览相关网页,通过文献查询的方式再了解宁波社区学习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情况,以求资料准确客观。
一、宁波社区教育现状
1、社区教育管理网络建成,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师资建设逐步完善。
宁波社区教育一般采用三级办学阵地建设。确立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各个县市区发挥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依托社区学院和数字化图书一卡通网络设施等,拓展市民学习空间。如鄞州区就建成了以鄞州社区学院为龙头,以镇(乡)、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三级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体系。鄞州社区学院为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主责单位。主要负责管理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网络平台;组织骨干培训;社区数字化学习的信息和动态;建设、组织和传输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鄞州社区学院建设了鄞州区社区教育网站――鄞州终身学习网,依托鄞州电大现有网络资源,构建鄞州区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平台可实现百万级用户注册管理、10万人在线学习、5万人在线课程学习,1万人视频学习。各镇(乡、街道)社区学校(成校)为鄞州社区数字化学习中心建设与运行骨干单位。负责本地网络学习环境建设和管理;组织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社区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导与帮助;及时向区学习中心反馈本地学习情况与成效。各社区和村庄是鄞州社区数字化学习基本力量,主要负责本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发动和组织。
宁波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和师资建设也在逐步完善。各区县就通过各种方式强化队伍建设来提高社区教育工作者素质。江东区就利用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法律与传媒学院合作契机,组织全区社区教育干部走进高校,接受新闻采编业务专项培训,提升信息采编能力。请专家给社区教育工作者作了一场如何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同时江东区还请民政局举办各类社区项目培训,如选举知识培训、社区负责人培训、社会工作主题培训、社工职业文化培训等,培训人数达16417人次。同时出台《江东区社区教育兼职辅导员管理办法(修订稿)》,对社区教育兼职辅导员进行年度考核,充实区社区教育师资库成员,吸收长期活跃在社区,热心社区教育服务,有特长的“平民教师”来做社区辅导员。
2、重视社区学习网站资源建设,社区教育资源丰富。
为更好地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宁波各个县市积极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对社区网站进行更新改版升级建设,并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江东社区教育网实现各类信息投放1300多条,其中18条信息被宁波市成人教育网转载、15条信息被浙江省社区教育网转载、5条信息被中国社区教育网转载。同时引进杭州精英在线公司,致力打造集学习、管理、统计、查询、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江东365乐学网。学习网站上共设早期教育、少儿社区、人文修养、科普生活、安全常识、养身保健、文学艺术、法律维权、家庭教育、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特色课程等12类学习版块,共有500多门课程。
3、强化载体培育,社区教育多元化发展
传统社区教育的载体多以活动、讲座等比较单一的形式,但真正吸引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就必须创新教学载体、丰富教学手段。宁波各个社区在不断延伸、拓展社区三级网络,展开传统社区教育培训同时,不断变革社区教育培训载体,加强网上平台建设,将优质的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网络化,使之成为“24小时”在线课堂,全方位、宽领域、多受众的远程教育网上学习平台。以江东区为例,去年该区完成“市民大课堂”活动11次和“区假日教育培训超市”1600多条培训信息工作。“市民大课堂”内容有家庭花卉养殖、优质早教资源共享等生活课程,市民反映良好。其中优质早教资源共享送教到大榭开发区,受到当地市民的极大欢迎。《宁波晚报》对每场活动都做了专题报导。在充分整合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所有成员单位每月开设的教育培训活动的基础上,每月初在江东区社区教育网上本月假日教育培训超市开设的课程,共了1600多条各类培训菜单。
4、注重专题教育培训,满足市民多元学习需求
社区教育公益性的特点体现在它对社区成员的人文关怀,为社区中那些需要学习、愿意学习,而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学习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务。宁波社区能针对不同的需求人员开展不同的教育培训。
(1)早教培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早期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宁波早教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许多社区加强早教教育。如江东区实施0-3岁婴幼儿“金色摇篮”工程。江东社区学院除在社区网上开设早期教育专栏外,还组织部分早教师资开展“育婴师暑期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以团队建设为主导,将教师业务培训与团队建设培训相结合。
(2)青少年培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中小学生的寒、暑假和双休日全年累计长达150天左右,如何让孩子度过健康、快乐的节假日是宁波广大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和难点。北仑区社区通过举办“假日学校”等形式,从北仑本地实际出发,设计和开展了形形的教育活动,对孩子思想的转变、动手能力的提高、多元兴趣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春晓镇昆亭“假日学校”20几名学生,利用海边沙滩天然的鹅卵石,充分发挥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在一块块石头上画出精美的图案。孩子们面对着形态各异的石头,激发了石艺创作的灵感,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情操。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都报道过北仑“假日学校”的办学历程和成果。
(3)成人培训。社区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积极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资源建设途径,构建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而随着宁波城市化的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让失地农民拥有一技之长,有再创业的基础,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许多社区教育网站开设了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各种课程,如财会、创业小老板、面点制作、电工、编制工艺、服装制作等,提升了他们在市场的竞争力。在鄞州区东吴镇,有一家日月集团,是当地著名的民营企业,该企业通过参加社区数字化学习,进一步了解和熟悉了鄞州电大开放教育的办学特色和远程学习方式,输送了50名企业职工来鄞州社区学院参加开放教育学习。
(4)老年人培训。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个深刻影响人类发展的长期问题。据宁波市人口和计生委有关专家提供的数据和测算表明,近年来,我市老年人口绝对量继续增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7年的60.56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68.52万人,2020年将达到121.64万人,2030年将达到187.05万人。宁波老人晚年生活虽然大都可以得到子女经济上的帮助,但所需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却相当缺乏。多样性的社区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已经成为老年社区服务需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社区依托区委老干部局和各街道,充分发挥区老年大学和各类老年学习团队作用,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社区实际,不断开发远程培训项目。江东史家社区老年电大从1998年成立至今,已有13个年头,该读书小组根据老人年不太会上网的特点采用电视教育的方式,每星期五上午集中学习,通过听、看电大课程,为中老年人提供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老年电大充实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增加了知识,今年老年电大学员还喜获毕业证书。
(5)特色品牌教育
秉承“源自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理念,宁波社区教育坚持引进和开发并重,强化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建设,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培育一批实用化、地方化的社区教育特色课程。
如“党员e课堂”。江东黄鹂社区开办“党员e课堂””,实现“在线学习”来增强学习效果。日常推出的一些政策法规点播节目,也深受党员们的欢迎。社区的青年党员将远教片制作成学习课件,上门送到高龄党员家中,以方便老少党员一起“充电”。青年党员们还利用邮件、论坛等方式将资料传递在职党员,让他们体会到远程教育平台的精彩,更加认识到建设和谐社区的意义和内涵,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新宁波人教育”。江东仇毕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者多而杂,就在社区展开“新宁波人教育”活动。在社区推广学英语、学电脑、学科技、说普遍话等活动,通过开设社区教育论坛,建立社区师资库,举办学习研讨会等形式,不断充实学习内容,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不断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为让更多外来人员了解宁波传统文化,社区定期请专业社团为居民免费演出唱宁波走书、越剧等,彰显社区教育特色。
如“小小新市民”。海曙区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已占全区总人数约30%左右,该区对自己区域内民工子弟中小学校约1万余户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79.03%的家庭认为学习重要或非常重要,迫切要求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素质,掌握技能,改变命运。为坚持教育公平,让“小小新市民”也能免费享受教育培训,海曙区总结和推广了五种模式来改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即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实现新市民教育经费、基地、师资三方面基本保障的“部门联动模式”;在新市民相对较为集中的社区成立“新居民联谊会模式”;开展民工子弟学校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家校联手模式”;充分发挥多年在外务工有一定信誉和影响力的能人的作用,选树先进典型的“典型推动模式”;对有一技之长的、参加过培训的新市民进行跟踪服务的“跟踪拉动模式”。 教育界专家在现场考察了宁波市海曙社区学院新市民学习培训工程后高度评价说:“这真是小学校办出了大教育,办出了高效益!”
5、实施市民终身学习学分认证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为充分利用各级社区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社区学习氛围,宁波社区部门利用区内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发放各种类型的免费学习卡,实行“市民终身学习银行”制度,对市民的学习情况实行学分认定、积累以及转换等,初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鄞州区在在区教育局团工委支持和号召下,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普网天使”、“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中、小学生向家长发放“鄞州终身学习VIP卡”,向家长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引导家长在“鄞州终身学习网(省略)”上进行注册学习;在社区数字化学习网络平台建立学员学习激励机制,社区居民登陆终身学习网和参加网上学习后,可获得一些学习币,而学习币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可在网上商城兑换实物,得到奖励;针对社区居民的特点,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实用性,并根据网络资源点击学习情况,及时对资源进行充实、调整,实行网上资源的动态管理。“鄞州终身学习网”开通以来,据网上管理平台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3月,鄞州区已注册并参加学习的家庭达25936户,初步形成了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氛围,并涌现了一批社区居民数字化学习的典型家庭和个人。
二、宁波社区教育存在问题
1、社区教育由“上而下”进行着,居民主动参与性不强。
随着宁波社区教育向纵深推进,宁波对社区教育是总体重视的。但不可否认各级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水平不一致,认为社区教育可有可无的、被动应付的、开展社区教育只是为了评选造声势、争政绩的领导还有相当数量,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社区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水平都有待提高。而许多社区居民由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的压力,无瑕享受社区教育对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好处,还没有意识社区教育的价值,导致目前宁波社区教育由“上而下”进行着,居民主动参与性不强。据我校王秀芳老师等以鄞州社区为样本完成的《社区家庭教育数字化实证研究》课题资料显示,鄞州区有75%以上的人“经常”或“偶尔”上网,只有不足25%的人从来不上网,可见大部分鄞州社区居民都有上网的习惯或者说上网的意识;但关注社区网络平台的却很少,经常浏览鄞州社区网站的居民仅占样本人数的4.29%,“偶尔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近30%,而从来“不登陆社区网络平台”的占被调查人数的2/3。社区居民为什么不关注社区网站呢?根据王秀芳老师等的调查显示,近1/2的人“在社区网站上不能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有2/5的人“偶尔”能找到,可见社区网站还不能达到社区居民上网的需求;对社区网站表示“不满意”的接近40%,“一般”的占一半以上,两项加起来达到90%以上。可见近9层居民对社区网上教育不熟悉或不太满意。很多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局限在拉几条横幅、开几场讲座、搞几次活动上,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社区教育宣传工作迫在眉睫。
2、社区教育网内容丰富却少特色,与居民贴近度较低,点击率较低。
从宁波多数社区网站的知识建构来讲,侧重于政策法规的,基层社区行政信息的公示,适用技术的培训,便民措施等,而且大多数网站办的呆板,没有生气。在对宁波市鄞州社区的调查中发现,鄞州居民在社区网站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仅有13.30%,能解决社区服务问题的占9.87%。很多社区网站甚至没有开设社区论坛,与居民贴近度较低,互动性差,点击率自然较低。在对鄞州区社区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的文体活动、民俗民风、卫生服务及物业情况参与的居民达到20%以上或接近20%,其他诸如培训、家庭教育、治安、解决邻里关系和参与社区管理都在20%以下;有80%左右的居民不参与或偶尔参与上述活动。社区网站公共服务平台几乎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没有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是需要我们做大量工作的。
3、社区教育管理缺乏激励机制,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开放。
宁波社区教育虽然确立了以区(县)社区教育中心或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乡镇)的社区学校为骨干,居委(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教育模式。但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理顺,许多社区教育学院只搭空架子,体制并没有跟上,不能尽全力抓社区教育工作。社区部门既无税收功能,又无自身产业支撑,在多元投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的现在,社区教育经费仅靠政府投入,经费尚不足,还无法满足社区敬爱哦与各项活动需要,造成有些教育培训工作无法开展。有些市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或无法落实,造成工作越多,补贴越多状况,不利于积极性调动。同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单位制”结构多造成的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给社区教育资源共享设置重重障碍。目前社区教育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有的社区内的学校、文化机构等社会资源还未向社区开放,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开放。
三、推动宁波社区教育发展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力度
政府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要紧密围绕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切实做好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的沟通和衔接,形成合力和有机整体;进一步健全社区三级教育网络,建立起符合各地实际、具有时代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落实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加强社区各类教育文化资源的统筹,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推动各类教育资源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推广发展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利用各种类型的社区教育专刊和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宣传推广社区教育资源。重视在社区三级网络平台及时社区教育培训“菜单”,让居民“学有所知”、“学有所选”。
2、面向社区,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
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的课程设计要体现社区教育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要打破传统课程的设计模式,突出特色、灵活和方便。在注重通用性,突出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上,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系统性和学科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各类教育资源,加大加快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或参与具有现实意义的,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训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开放,使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A、教育对象“泛中求精”
社区教育应该为社区中那些需要学习、愿意学习,而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学习的人群提供了教育服务。在社区教育中,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如空巢老人,入园前儿童等。鄞州区对已参加“鄞州终身学习网”注册和学习的25524户家庭成份统计分析,学习中青少年人数占69.86%、中年人人数占29.32%,而老年人人数仅占0.82%,充分反映出老年人既缺少数字化学习能力,又缺少数字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从各地老年大学办学兴旺、学习名额紧俏来看,老年朋友参加学习的热情是高涨的,老年人学习的过程也是结识朋友、以解寂寞的过程。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要充分关注老年人这一群体。
同时还注意专题教育,在江东调查发现,社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课程非常受欢迎,远程教育成了社区基层党员“心理加油站”。 而辅导老人上网学习的“老网虫”学习班更是受到七个调查社区老人们的欢迎。
B、教育形式“新中求活”
服务社区是社区教育的宗旨,因此社区教育在教学的形式上应该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课程安排应多元化并且进修的自由度也应该比较大,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学制、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要灵活实用。把社区传统活动教育方式和远程教育方式结合起来,用面授和网上课堂相结合方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既可以在课堂里集中上课,也可以在家里远程上课;既可以白天课,也可以晚上上课;学生一次可以选一门课,也可以选数门课;根据个人实际可以随时来读或随时停读,因人而宜,因地设课。实行学分制,学分积累到要求就为合格,向其颁发相应文凭证书、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要。并通过公告栏、社区论坛、社区QQ群,社区“e”博客等方式进行互动,创设多领域、多形式的教学素材和模式,造就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教育风格。
C、教育内容“广中求特”
社区教育在教学形式上应突出灵活实用的特色外,教育内容上更应独具特色。除把社区学习网建成社区信息点,传递社区社会发展新资讯。同时针对社区自己特点,打造自己社区教育品牌。比如北仑区为摆脱社区教育活动低层次、休闲性、娱乐性为主的状况,真正做到满足全体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各种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学院采用需求调查和需求引导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编写一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本土性的北仑特色社区教育课程,如《法律知识读本》,如《市民礼仪手册》等,这些教材送到社区居民手中后反响良好。北仑社区教育学院还积极支持下两级社区教育单位编写社区教育特色教材,内容涉及“新北仑人”教育培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成为北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的“主力军”。
3、理顺体制,整合资源,提升人员整体素质。
政府部门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区县社区教育委员会组成,扩展区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社区教育学院要注意很好理顺外部和内部管理体制,在外部领导管理体制上实行政府统筹管理,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学院自主办学模式,在内部领导管理体制上,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业务指导监督,院长负责,实现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管理体制。通过重组优化区域内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经费来源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