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运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但自此之后,晚近的各项国际权利文件,包括《欧盟基本权利》、《欧盟宪法草案》等诸多最新人权法律文件均未明确提及公民体育权利,《欧盟基本权草案》中人性尊严、自由、平等、连带权、市民权、司法受益权及其他一般规定中,并未见有体育权利的直接规定,可见体育权利仍为一项新兴权利,其在国际法中仍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并获得深度认可。
1.2《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约第12条规定:“一、本条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达到下列目标所需要的步骤:(甲)减低死胎率和婴儿死亡率,和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育;(乙)改善环境卫生和工业卫生的各个方面;(丙)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风土病、职业病以及其他的疾病;(丁)创造保证人人在患病时能得到医疗照顾的条件。”[1]24国内有学者认为(丙)款可作为体育权利的国际法渊源,实际上该条规定的是健康权。根据联合国官网,健康权被定义为:“一个有效的、综合的根据需要作出反应的卫生制度,其中包括为所有人提供卫生保健和健康的基本决定因素”。①再者关于丙款,“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所通过的一般性意见指出:“要求对行为方面的健康关注建立预防和教育计划,如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病毒),及有害于性卫生和生育卫生的行为,改善健康的社会要素,如安全的环境、教育、经济发展和性别平等。得到治疗的机会,包括在事故、流行病和类似健康危险情况下,建立一套应急的医疗保健制度,及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1]127不可否认,体育锻炼能够预防疾病,利用运动对某些疾病进行干预能取得一定疗效,各国对运动干预日益重视且其研究正在不断拓展和深入,但由于健康权界定极为清晰,该条中并未直接规定体育权利,但其作为体育权利的理论渊源之一,为体育权利的正式提出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因为无论是《奥林匹克》还是《体育运动国际》都强调了体育运动在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的作用,即“在自然属性意义上为克服人类的缺陷,在社会属性意义上则是为防止人的异化。”[2]
1.3各国法律
自《体育运动国际》明确提出体育权利以来,各国国家法逐渐跟进并以不同的方式对体育权利有所体现,如《美国业余体育法》,确认了美国业余运动员的部分权利;《法国大众与竞技体育活动的组织和促进法》(1994年9月)第一条规定“每个人,不论其性别、年龄、能力或社会地位,均有权参与体育活动”;而《俄罗斯联邦体育运动立法原则》(1993年4月27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第3条直接规定了公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权利;《白俄罗斯共和国体育运动法》(1993年6月18日)第一章就是“公民在体育运动中的权利”,且第1至第4条明确规定了“从事体育运动的权利”、“建立体育联合会、俱乐部和协会的权利”、“从事职业体育的权利”以及“从事商业、企业经营活动和广告业的权利”;古巴则直接确认“参加体育运动是宪法赋予的权利”。这些规定有以下特点:(1)原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于传统对体育的重视,体育权利有较为明确的规定;(2)大部分国家均直接规定有关体育权利主体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而对体育权利的性质、内容、内涵未作明确界定;(3)在文字表述上多采用有权“从事”和“参加”体育运动的方式。
2体育权利的内容
2.1体育权利的概念
确定体育权利概念的困难首先来自于对“体育”界定的模糊。从国外来看,主要的相关词汇为“physicaleducation”和“sport”。《体育运动国际》规定“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②从该句可以看出,“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是一项权利,两项具体内容,即体育教育(狭义上的体育)和体育运动。但根据《奥林匹克》(2004年9月1日生效)来看,其仅在“基本原则一章”中“sport”就出现7次,6次被译为“体育运动”,一次译为“体育”,在翻译“sport”的过程中也并未寻找到满意的中文语汇与其对应,加之我国形成的“体育”广狭多重含义,导致了对应上的困难。但国外学者一般将“physicaleducation”作为“sport”的内容之一。本文采用体育(广义“sport”)为第一层次的概念,体育教育(physicaleducation狭义体育)和体育运动(狭义“sport”)为第二层次概念,从而形成体育权利统摄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的架构。
2.2体育权利的定义
在廓清体育的概念层次以后,确定“权利”的构成要素就成为体育权利定义的必然要求。然而学者对“权利”各项要素的认定并不一致。如霍菲尔德认为“权利”是由特权和自由、权利要求、权力、豁免4个要素构成的[3];葛洪义总结出权利的4要素说,即个体自主地位、利益、自由和权力[3];夏勇[4]把权利的构成归纳为利益、主张、资格、力量和自由5大要素”。于善旭教授[5]认为:公民的体育权利就是公民为维护和追求与体育相关的各种利益,因社会承认为正当而受社会承认和保护的行为选择的自由和资格。陈远军
、常乃军[6]认为:体育权利就是指公民或者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获得身体健康和进行体育锻炼的自由以及平等和竞争的机会和资格,从而享有能达到最高体质和心理健康标准,最终实现最大自我利益和公共福利的可能性。童宪明[3]认为:体育权利由国家法律法规确认的,公民或组织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关于身体运动的权利。本文认为,无论是主张、资格还是权能,本质上均是利益或自由的一种表现,所谓体育权利就是由法律确认的人在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应享有的自由和利益。对于此定义主要强调3个方面,第一,体育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而不是法律赋予的;第二,体育权利的核心内容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第三,将权利的本质归结为自由与利益,对权利的要素进行了整合。
2.3体育权利的构成
对于体育权利的构成,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如于善旭教授[5]认为从体育权利中可以引申出体育结社权、体育劳动权、受体育教育权、体育活动权、体育创作权、体育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子权利。不可否认,体育权利也是一个权利系统,由于其为新兴权利从而与其他权利存在广泛重合与交叉,笔者认为这个系统的核心由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构成。
1)体育教育权(physicaleducationright)。关于此项权利,学者多关注不够,盖因此项权利从属于教育权。由于现代社会的全面教育和终生教育的理念,使得教育权下的体育教育权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教育,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既包括公共的体育教育,如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内容的教育,也包括以竞技为目标指向的学校体育教育(sportseducation)(在我国目前则是专业的体校系统)。
2)体育运动权(sportsright)。在《新欧洲体育》中,体育运动被定义为:“在轻松欢快的或者组织性的参加形式下,以体力的增强、精神充实感的满足、社会关系的形成以及所有层次上的对竞技成绩的追求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一种运动、一种生活方式或娱乐方式,目前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即大众体育(sportsforall)和竞技体育(competetivesports)。对于此项运动主要体现自由与平等,即运动自由和平等,国家、集体和个人不能加以不正当干涉,且应该创造条件予以保障。
这两项核心子权利是紧密相联的,从广义上讲体育教育一般要寓于体育运动过程中,体育运动本身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特殊情况下二者也可合并为一个过程。因此,如果单讲体育教育权,而缺失体育运动权,则体育权利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但如果只讲体育运动权而不讲体育教育权,则又不能保障其逻辑统一。至此,二者构成了体育权利的和谐整体。
3体育权利的性质
3.1体育权利在其他国家法上的权利归属
体育权利在国内法上的体现一般有4种形式。第一,从属于教育权,如芬兰,根据1995年宪法改革,芬兰修正后的宪法第13条规定了教育基本权利,在政府向国会所做的备忘录的说明中此权利包括个人发展自己的权利。体育活动和其他形式的体育文化是该权利的一部分。第二,从属于自由权,如冰岛,认为从事体育锻炼是人们的自由选择。第三,直接规定体育权利,如法国1987年7月1日宪法第一条,强调每位公民体育锻炼和从事身体活动的权利不受基于性别、年龄、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歧视。此外匈牙利宪法70/D(2)条也规定进行有规律身体锻炼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第四,直接规定有关主体的权利,如美国《业余体育法》。由此可见,体育权利在各国宪法和体育基本法中均有所体现,但根据各国法律体系尤其是权利体系的不同,体育权利有不同的权利归属,且一如国际体育文献的规定一样,无论在名称与内涵外延方面均缺乏一致性。
3.2我国体育权利的性质
1)总体归属于社会文化权利。
内容决定性质,既然体育权利包含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运动权两项主要内容,那么这两项内容也就限定了体育权利的性质。首先,体育教育权隶属于教育权的范畴,而教育权属于文化权利;其次,体育运动权则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一种行为自由、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平等要求抑或一种谋生方式,因此其可能具有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因素。根据《奥林匹克》中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第1条规定:“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融合,谋求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再加以体育排斥政治干预的奥林匹克精神,因此体育运动权主要体现了平等与自由的精神,而这是社会权利所强调的,从而使体育权利在总体上归属于社会文化权利。
2)体育权利目前仍为推定权利。
我国宪法第21条第2款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者认为这是我国宪法对体育权利的规定,实际上前者属于“总纲”中的国家政策。国家政策也称为基本国策,是国家就社会发展所确立与制定的基本方针、原则与指导思想,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政治期待。“总纲”中的某项原则规定与“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相去甚远。总纲的效力不同于宪法正文,它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法规属性。作为方针条款或者国家政策指导原则,其实施有待立法裁量,并排除司法审查。其次,一般认为,宪法46条规定的是我国公民的教育权,其虽然包含体育权利的部分(体育教育权)内容,但并未直接规定公民体育权利。
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尽管囿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法治环境,存在诸多缺陷与不足,但通篇仍彰显了保障公民体育权利的思想,但遗憾的是其未明确提出体育权利,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体育权利概念,从而未曾按照一项权利的应有逻辑进行立法设计。
无论我国宪法还是体育法,都不曾明确规定公民的体育权利,从而使体育权利仍归于推定权利。
3)具有成为基本权利的各项属性。
何谓基本权利,我国理论界争论颇多。基本权利的范围主要有3种意见:第一,仅限于宪法基本权利文本中的权利(狭义)[7];第二,宪法文本中规定的权利(广义);第三,不限于宪法规定(最广义)。但基本权利必须是宪法权利,是我国法学界的基本学说。体育权利由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两项核心子权利构成,前者隶属于教育权,而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后者因其兼有平等权、自由权等诸多权利的部分特征而难以确定,但无论平等与与自由权均为基本权利之一,再者体育权利整体上属于社会文化权利,而社会文化权利是《公约》确定的基本权利,我国是《公约》签约国,《公约》对我国当然具有约束力,因此,体育权利可以作为基本权利存在。有学者认为,体育权利是“从母法中派生出来的,是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化”。从而是一种基本权利[8]。但正如上述分析,体育权利在我国仍是推定权利,因此,其仅具有基本权利的属性,但尚未成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基本权利。
4明晰体育权利属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作为权利立法,《体育法》修改时应按权利立法的特点进行立法设计,即围绕权利确认、权利享有、权利行使与保障和救济展开。其次,体育法修改时,在制度设计上应以保障人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参与为依归。竞技体育虽然受社会与经济性影响更为直接,但正如《体育运动国际》第3条第3款所说:“竞技运动虽然具有可供观赏的特点,但也必须按照奥林匹克理想,始终以服务于教育性体育运动为目的。竞技运动是教育性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它决不能受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的影响。”因此我国体育类立法应围绕着体育教育、大众体育而非以竞技体育为重点展开。再次,在国家体育资源配置上,也应该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逐渐转变,从重竞技体育转向于大众体育,即以全民健身事业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对竞技体育进行产业培育,提高其“造血”功能而不再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输入。最后,为我国体育法学的研究构筑平台,为体育法学的交流与对话提供前提与基础。
论文关键词:体育权利体育法体育教育权体育运动权
论文摘要:明晰体育权利的性质、内涵和属性是体育立法、执法和司法及体育法学研究与交流的前提与基础。研究认为国际体育文件是体育权利的渊源;体育权利本质上是人在接受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应享有的自由与利益;体育权利由体育运动权和体育教育权两项核心子权利构成;我国体育权利总体上属于社会文化权利且目前为推定性权利;体育权利具有基本权利的各项属性。我国体育立法及《体育法》的修改应按照权利立法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实践中应以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并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
体育权利的内涵和性质限定了体育法的调整对象和价值取向。我国《体育法》修改在即,各项体育制度的设计和体育资源配置均须明晰体育权利的内涵与外延,然而目前学者关于体育权利的渊源、内容和性质等基本问题远未达成一致,因此有研究的必要。
注释:
①/chinese/hr/issue/health.htm.
②原文为:Everyhumanbeinghasafundamentalrightofaccessto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whichareessentialforthefulldevelopmentofhispersonality.
参考文献:
[1]杨宇冠.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经典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力研.卢梭的抗议——体育克服人类缺陷的哲学线索(下)[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4):50-53.
[3]童宪明.体育权利的特点与构成要素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2):46-49.
[4]夏勇.中国民权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312.
[5]于善旭.再论公民的体育权利[J].体育文史,1998(1):32-36.
篇2
2.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学困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叩开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困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对学困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要积极引导,也可以将学困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并在学困生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项目中要给予其更大的展现空间,帮助那些内向或自卑的学困生在班级中展现自己,更好的进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灵活利用体育教学的多变性,同样的运动技巧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变为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小学体育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启蒙者,应该更加大胆的推销自己,通过展现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点吸引学困生,帮助其打下热爱运动的基石。
3.适当的赏识教育和情绪激励
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当伯乐,抓住学困生体育学习中的种种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学困生取得较大自我突破时给予适当通报表扬和奖励,这不但可以激励受表扬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给其他学困生树立榜样。在体育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赏识能够树立其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对体育成绩在班级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能使体育学习充满竞争性,也是激发学困生上进心的一种方法。对于体型和身体素质原因所造成的学困生,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其自身的好处,举出一系列成功的事例,制定运动目标来激励这类学困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帮学生审视运动中自身体型的改变和身体素质的改善,来维持学生持续的运动积极性,帮这类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篇3
1.2、其他原因
除了前面已经提出的这些参与因素之外,另外一些原因的重要性虽然不太明显但也值得一提。在这些原因中有追求体育精神、寻求刺激或者挑战、旅游以及获取奖金、奖状、在学校里出名等外部奖励以及话的自己重要的体会。
2、中学生退出体育运动的动机
2.1、未能获得乐趣
在青春期,乐趣是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反过来,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创设青少年体育运动项目时,必须尽量保证在项目运行之时,乐趣是提供给他们最高的奖赏。这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相当复杂。胜利第一的心理仍然是不幸的现实。
2.2、教师自身原因
对于“教师应该努力做些什么”?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低水平的教师也同样可能存在。目前,在培训能为青少年提供合格服务的教师方面仍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教师通常对青少年的训练工作都很有兴趣,他们在从事这一工作时也拥有美好的初衷,然而他们缺乏成功所必备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运动技能。同时,有些教师可能会想象自己是下一个国家队教练,因此,用铁腕方法、长官意志以及其他一些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教练员擅用的手段来达到目的。青少年认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是最好的训练方法,他们因该对儿童的发展规律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应该运用柔和的方式,那些见多识广并且感觉敏锐的教师本因该避免或者很大程度上减少青少年推出体育的某些理由。
2.3、与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冲突
对于每个人来说,体育就是一切或者体育不值一文的说法都是毫无理由,那些假设除了体育,其他更好的选择都不存在的想法无疑过于天真,在运动表现的早期孩子很少接触其他活动,家长倾向于让孩子参加有组织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然而,随着孩子们的身体越来越成熟,他们凄然渴望更多的独立。这种日益明显的独立自那个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退出体育运动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个体不断正常的社会需求与学业追求、打短工与参加辩论、戏剧和音乐活动以及另外一些有意义的和奖赏性的活动。
2.4、来自家长和同伴过多的压力
青少年体育爱好者在参加以及退出体育运动方面很容易受家长和同伴的影响。也许每个人都很清楚家长对自己孩子参加每项运动都非常投入,似乎他们参加的就是世界级的系列赛。毫无疑问,对孩子的幸福记忆快乐的关注,部分原因出于自己,部分原因出于天性,不管真实的动机是什么,对所涉及的孩子(也包括孩子周围的人)而言,这种家长的反应充当了一个潜在的应激源。
2.5、没有足够的上场机会
由于教师、家长以及社会都过于强调获胜,因此人们有一种严重的倾向,那就是把做好的选手派上场以取悦那些胜利的渴望者,然而,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遭受损失的是那些看上去天赋欠佳的参与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将不再可能成为任何形式的运动员,而,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是相当多的人在他们的运动技能尚未被发现之时就已经提前退出该项运动。由于没人个身体的成熟速度并不一致,因此过早地对孩子的运动技能做出不成熟的评价并判断他们未来的运动潜力都是非常滑稽的,我们有理由怀疑,其实存在大量潜在的优秀运动员,他们仅仅因为某些教师或者管理者认为胜利比所有参与者的利益更为重要而被扼杀在摇篮中。
3、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退出体育运动的影响
3.1、媒体教学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加直观、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这个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育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有本质上差别的学科,体育科目更多的上课次数在室外,重视身体的运动,但是,体育讲解与示范也是体育科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例如其多大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就是,从体育运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可以拉近学生与体育运动的距离感。多媒体教学对中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是有积极影响的。
篇4
1.2运动心理的定义及作用认识运动心理是体育活动中的第二个因素,也是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考虑的另一重要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运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参加活动被动消极,同时在面对竞赛类体育活动时,经常表现胆怯,而在团体活动中,往往会呈现两种分化,一种是完全为了个人表现,而不关注团队整体.另一种则是害怕承担,不愿为集体风险等多种运动心理问题.而这一系列心理问题直接导致无法达到体育运动的本质目的,更无法体现体育活动本身陶冶情操、放松学生心态这一基本要求.同时也影响到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而只有将学生的运动心理与体育运动实际本身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有效创新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进步.同时实现运动心理本身的价值.从运动心理角度认识和研究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本身就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大创新.运动心理对学生身体素质、整体心理有着重要作用,更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学生具备积极运动心理时,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这就对学生成长和参加体育锻炼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而同样,当学生不具备积极的运动心理时,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更多的就是抵触心理和不合作表现,这不仅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不利于体育锻炼活动的开展.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还需要我们积极营造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正能量的体育运动氛围.运动心理是重点研究在人对体育运动的观点、看法以及积极程度的科学,同时也会通过体育活动前后的心态变化所得出具体规律的科学.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所要考虑的运动心理指的就是从体育运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角度入手,通过有效研究人的情感、心态等心理现象,进而形成的有效情感归纳.而这一系列要素也是整个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心理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运动活动的开展,诸如积极参与、主动追寻的运动心理就能够帮助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也会全身心参与体育活动中去,因此,只有有效总结运动心理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运动心理的特点和类型也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要求.
2当前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对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有着重要影响,可以说这二者共同确保了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重视培养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是必然要求.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运动心理与运动生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在不断影响体育活动本身的质量.无论是运动生理,还是运动心理,两者任一方面存在问题,都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2.1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涉及到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和能量消耗.而这就会对运动生理产生影响.但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面对学生,很多教师并不能区别对待,往往推行一体化教学机制,一部分身体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会无法承受体育活动的活动量,同时也会对体育活动产生不良印象.从而对学生的运动心理产生影响.这实际上是一部分体育教师为了减少自身工作量的不负责任表现.其次,很多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开展的频率,课程安排不合理,有的班级在体育活动安排过程中,还没有完全调整至最佳状态,就要面临新的体育活动训练,这实际上就是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的周期性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要注意对学生饮食问题进行关注,比如很多体育教学课程会选择在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开始,而此时学生所食物品尚未完全消化,这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体育活动的强度应该有效控制,一些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学生自身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自控力,往往过渡消耗体力,也不利身体健康.
2.2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只有健康的运动心理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活动,而事实上,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存在一些障碍,即恐惧障碍、动机目的障碍、心理疲劳障碍、心态障碍灯.这些心理障碍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具体表现为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现象.比如很多学生以各种借口请假,从而躲避体育活动开展.或者以消极被动、不配合的心态来参加体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和开展结果都较差.而学生的恐惧障碍,也就使的一部分学生较为自卑,不敢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整个活动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
2.3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应该是一对互为影响的关系.而事实上,很多体育教师并没认识到这一点,当学生运动生理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时,其运动心理就会产生消极被动的行为.比如学生普遍较为疲劳时,很多学生从心理角度就会抵触活动开展.而当学生运动心理缺乏时,也不会以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调动自身运动生理基础.当前二者关系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分重视运动生理,而轻视了运动心理的作用,同时割裂了二者的必然联系,并没有认识到两者互促互进的直接影响关系.
3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和运动心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
3.1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有突出的解决,而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同时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目的.具体解决思路主要有:首先,要坚持四大原则.体育教学活动中,在运动生理方面必须坚持原则,具体指个体化培养原则、体力恢复原则、锻炼活动周期性开展原则、严格控制活动量原则.这四个基本原则,是解决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生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本要求.个体化培养原则是指差异化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状况分类、有区别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具体见表1(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表).176而体力恢复原则指的是学生在参与一定量体育活动之后,体力必然有大量消耗,要结合实际情况,等学生体力基本恢复后,在开展新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不顾学生身体状况、盲目开展.而锻炼活动的周期性开展原则指的是活动安排要合理,要结合活动本身的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开展体育活动.其次,要普及体育生理保护知识,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活动计划和安排.要培养学生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关注运动生理保护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定期体质检查活动,对学生身体生理素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要通过体育活动开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最后,体育运动过程中,往往会伴随大量的体力消耗和能量消耗,因此,这就需要通过健康合理的饮食进行补充,同时也避免运动后的暴饮暴食问题,在食物选择上,尽量选择易消化和比较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等食物,再者要定量.不暴饮暴食.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安排运动量.要合理安排符合强度.表2为用于肌适能训练的抗阻符合强度表.
3.2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及作用分析教师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活动热情参与度,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活跃状况,调整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胆怯、自卑问题,要做好鼓励,而针对技能要求较高,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活动,要积极做好补充教学和示范教学,通过活动的简化和细化,帮助学生掌握.要选择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团结意识、集体合作意识的体育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互帮互助精神.通过一系列解决办法,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思维、团结意识和全面人格,帮助学生更好成长,发挥体育活动的积极作用.
3.3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之间的关系处理要将运动生理与运动心理紧密结合起来,要将二者培养与训练放在统一的位置.要认识到二者互为影响的特殊关系,不断优化调整二者关系.通过体育运动的良好开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还能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正常发育,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学生不仅能够保持良好发育,还能够为运动心理提供坚强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篇5
(3)体育课堂只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运动保健等“软知识”的教授。大多数体育老师将授课的重心放在了实践教学之中,重点提高学生对于动作和规则的掌握情况而对于运动保健等体育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避之不谈。运动保健的知识对于有效的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得。缺少了教授运动保健知识的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或者造成了运动损伤之后不能及时处理进而发展为二次损伤。长期恶性循环下去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不透彻,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由于羽毛球的要求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高度协调,因此对于技术要领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体育课堂上由于教授对象的数量过多,老师不能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羽毛球的发球、接球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特点,只知道一味的使大力,迈大步。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在接球或者发球过程中造成手部肌肉的拉伤以及因为步伐调整错误而引起脚踝扭伤,关节错位。
2、体育教学过程中避免运动损伤产生的解决途径
2.1、从学生自身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培养耐心听讲,认真观察动作示范的习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养成能够静下心来听老师讲看老师做的良好习惯。在遇到不清楚或者对于某个技术动作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切勿急于实践,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之前要认真的询问老师,把不清楚的技术动作和不理解的技术要领搞明白。
(2)要不断的熟练技术动作,弄清规则规定。从了解到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练习的,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动作,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差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参加体育运动之前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技术要领反复在心里回放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练习。这样当投入运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得心应手,有效地避免因为对于动作的不熟悉而造成紧张,进而产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的发生。
(3)重视热身运动,严格按要求执行。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热身,“该蹲的时候要蹲下,该跳的时候要跳起”摒弃原有的应付了事的错误习惯,可以极大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2、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1)细致讲解每一种运动器械。教师在运用器械辅助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详细的向学生讲明器械的原理,器械的结构构造还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并且能够学会正确使用器械的方法。比如在使用臂力扩推器来锻炼学生的臂力时,要详细的讲明臂力扩推器的组成原件,以及作用效果,告诉学生不能突然发力或者突然收力,这样很容易造成手上肌肉的损伤。这样详细的介绍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安排运动量,为学生量身打造运动“食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将运动量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的运动量循序渐进不会出现忽多忽少的现象。而且,老师还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为他们打造不同的运动计划,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同学要适当的放松要求,而对于体质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运动量,进一步使身体得到锻炼,这种因人而异的运动“食谱”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因为运动量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3)增强运动保健知识的重视程度。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更加的重视运动保健知识的介绍,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方法。可以在每堂课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地向学生灌输运动保健的知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自我防护的意识。为了考核学生对于运动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大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运动保健知识小测试,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也能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起运动保健知识,不至于只是走马观花,过后就忘。
篇6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1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心理问题
考进梦寐以求的大学可以说是学生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当新生满怀期待怀揣梦想进入大学殿堂时,往往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心情愉悦。然而,入学后却马上面临了非常多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和矛盾,感到自己心中所想和实际所见出现了非常大的差距。例如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生活状态的改变等等,这时候学生往往又从兴奋愉悦的心情一下变得迷茫起来。尤其以一些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和人接触的学生为甚。
1.2人际交往引发的心理问题
不管身处社会还是大学校园,首要第一件事就是学习人际交往。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好坏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状况,同时也对其将来的发展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处理好大学生活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会产生困惑,感觉困难甚至面临着障碍。比如部分大学生思想偏激,处理问题极端,对他人有成见,甚至偏见,这一类学生往往会产生并积累大量的心理问题并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严重失败而不自知。根据长期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最希望拥有的是“真诚的友谊”,60%以上的大学生最害怕失去的是朋友。可见,人际关系往往占据着大学生内心里的主导位置。
1.3情感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除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外,大学生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感情生活,这往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一个关键因素。爱情是人生的一个至关重要因素,随着大学生生理机能的成熟,已不可避免的开始需要面对恋爱和爱情。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却往往不够成熟以处理恋爱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遇到问题时不能作出有效合理的判断,从而引发相关的心理疾病。对异性的好奇和期望,但同时有不具备相关的性知识,性常识,故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1.4就业因素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如果说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来讲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就业就可以说成是“人生道路上的新起点”。大学生就业的方式很多,有的依靠个人的能力,有的依靠家庭的帮助,那么在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下使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产生困惑并引发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就业困难,各种不利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作出了严峻的考验。各方面问题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行为异常,甚至一蹶不振,迁怒于人,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等,故此,就业问题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一起共同关注。
2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可以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具体的做法和对心理问题的帮助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2.1调节情绪
在大学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过程中,各个方面带来的压力会使大学生经常在情绪上感觉到紧张、烦躁、焦虑和不安,导致情绪波动较大。通过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尤其是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在参与过程中体现出的与同伴配合协调,与对手竞争拼搏,这些感受都可以有效的调理大学生的心里情绪,甚至可以带来愉悦的正面情绪。除此外,我国传统项目例如武术,龙舟赛等运动项目不仅可以调节情绪甚至还可以升华个人的精神修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大学生经常从事类似这样的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其负面的情绪,增长其乐观的感受。
2.2提高智力
通过对身体的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智力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协调能力。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作出正确判断以获得高效率的锻炼形式,这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而在与同伴的组合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记忆力。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智力,促使其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协调性变得更加成熟。
2.3培养坚强意志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力是体现一个人对困难和挫折的一种积极态度,故此,意志力需要在困难和挫折中进行培养。而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项目可以从某种层次上给人提供培养意志力的条件。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运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在某些运动例如滑雪等运动又可以说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要求运动者需要不断的克服自然因素(如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等)和主观困难(如疲惫、恐惧、压抑、失意等)。在对这些困难进行克服的过程中,不仅增强的运动者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勇敢顽强、勇于战胜一切的良好意志品质。从运动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往往也可以将其适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2.4协调人际关系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霍尔研究发现,人类的心理适应能力往往最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作用于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反映了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程度。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你将人际关系处理好了,那么你的情绪、你的心情将会处于极佳的状态,对任何事物和任何人都充满友好,自己也会从中获得非常美好的感受;反观那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这类人经常会感到压抑,心情糟糕、烦躁,无精打采,缺乏乐趣,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变这一情况,体育运动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是人的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大学生可以长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按照项目竞赛规则共同参与,既能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作用,又同时实现了相互的配合和协助,既共同享受获胜的喜悦,又共同承受失败的心酸,共同体会体育活动的无限乐趣和体育文化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使大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使其个性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
[3]殷恒婵.体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06.
篇7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进行的环境与手段、文化创造的主体以及文化创造的对象(客体)。大学生体育文化具备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的创造环境和手段―高校校园环境;具备了从事文化创造的主体―大学生;具备了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以身体练习和体育知识为内容。它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能持续较长时间,成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具体到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的运动训练队、多种多样的运动竞赛、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处的团体活动、体育讲座、体育报告会、体育知识竞赛和辩论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的体育比赛、远足、郊游等活动可以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2.篮球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
2.1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更加健康,在娱乐和培养自信心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且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可以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自己个性的培养。说明大学生都很了解篮球的运动价值,从而使之体育观念基础非常扎实、正确,但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心理发泄、智力等体育观念影响不是很大,说明他们对于篮球运动可以促进个体智力发展以及心理宣泄等观念没有能够充分的认识。其实在进行篮球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要承受一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刺激,促进各器官系统功能改善,提高免疫力,因此具有增强身体的良好作用。同时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可以减缓人的压抑、低落、自卑等不良情绪,获得轻松、愉悦和乐观情绪,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运动多数需要手脚协调配合,运用战术需要临场的机智,头脑灵活,对人的智力发展,神经系统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
2.2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风尚的影响
大学生许多很喜欢篮球运动,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完全出于自愿,具有体育锻炼自主性。篮球运动具有集体化、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的特点,并且根据学生们的需要可以灵活改变运动的场地和人数,由于这项运动的简易开展性和趣味性,使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参与篮球运动的自主程度也相应较高。大学生篮球运动的积极心态已经被调动起来,并基本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所以说通过篮球运动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普遍和相对稳定的体育风尚。
2.3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影响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体育活动认识的成果或结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把篮球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来给他们,让他理解、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繁荣发展。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技能水平,又可以在互相交谈中学到更多的篮球知识。还有部分大学生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篮球选修课,或篮球俱乐部。另外体育摄影、绘画、雕塑、戏剧、文学、体育建筑等,都是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多种渠道之一。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获得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有一定的差异。
3.建议
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作为体育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并具有融思想性、竞争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性,使篮球运动成为高校体育活动中最普及也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它不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整个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生应该学会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从而完善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大力宣传篮球运动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女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女生更多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篮球教师在学习技术技能之外还需求篮球娱乐类和理论类的知识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篮球教学时所欠缺的。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篮球运动的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因地制宜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出自己学校所特有的篮球文化,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得到全面的增长。媒体能够尽可能多地将赛场内外的文化知识传达给电视前的球迷,让球迷了解更多的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知识。
总之,要想论述体育文化与篮球运动的关系,就要着重分析篮球运动在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篮球运动中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并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学生的各种优秀思想品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一个人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来源是在内部。我们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可以从外部去激发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但让人们去发现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认自己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体验到超过成功与失败本身所蕴含的“挑战”乐趣,对促使一个人长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为此,对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成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顾明运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成功教育”的思想的启迪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纵向分腿腾越教学中,有的学生由于害怕,不能按要求完成练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除了进一步讲解、示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当降低箱的高度或缩短踏跳板与箱子之间的距离等,帮助和保护这些学生进行练习,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鼓舞下,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正确的动作,逐渐消除恐惧心理,独立完成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成功时,不但能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还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其次: 目标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目标教学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等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明确学校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去实现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近期目标和课堂目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制定单元达标项目和考查项目,帮助学生制定达标计划,明确奋斗方向。对身体素质差,体能较弱的学生进行目标跟踪管理。对照目标,找出差距,注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质量目标要求,从而获得完成教学目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其保持与提高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第三、创设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
篇9
橄榄球因球形似橄榄,所以在中国人们都称之为橄榄球,在晚清时期,国内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橄榄球运动。在高校,橄榄球运动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不论从内部环境还是训练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高校橄榄球运动训练初步管理体系。但是总的来说橄榄球在中国仍然寂寞,据调查结果显示橄榄球队在高校建立成为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幌子,在橄榄球队训练及总体目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1.1.2橄榄球在中国法流行的原因
从中国人的体制、收入、观念以及文化方面来看橄榄球不能在我国兴起也是需要时间的,中国人体制若比向西方人那么健壮,人均经济能力也不高,橄榄球装备贵,橄榄球运动是一个集体的运动不是一两个人能兴起的需要大家热爱同时才能火热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另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国家不支持不投入。
1.2我国开展橄榄球运动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如今被视为中国式的橄榄球-“抢花炮”在民族地区以及一些学校都广为流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和橄榄球运动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动作上的假动作、掩护、传递、奔跑、搂抱、阻挡、等。当前部分地区及学校普及“抢花炮”运动表明我国有适合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基本条件。另外我国高校橄榄球球队继续生存和发展存在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此运动符合我国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对这项运动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橄榄球球队的教练员、场地设施、经费、政策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的揉入,重视橄榄球运动的开展。各方面研究证明我国橄榄球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普及和提高主要表现专业化水平不高、训练条件没有保证,其成员的来源少。
2.发展橄榄球运动的对策
2.1把橄榄球运动作为一种体育产业来进行开发和推广
市场是任何一个体育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市场开发对我国橄榄球运动的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体育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飞跃,“橄榄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强身健身、娱乐的多元化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国人甚至世界人民喜爱,随着其全球化的发展化进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橄榄球运动有着广泛的开发市场。推广橄榄球运动是非常关键的,可以通过转播相关橄榄球比赛、推出橄榄球相关的广告、服装等,让更多的人关注以至于投身橄榄球运动之中。
2.2加大对橄榄球运动的资金投入
“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是对橄榄球的投入太少,如果能得到足球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经费和支持,我们肯定能拿到亚洲冠军!”郑教练介绍说,“目前我国橄榄球的水平在亚洲最好能排到第四、五名。日本和韩国实力最强,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队水平稍次。不过这和10年前的大比分落败比起来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初步具备了和强队抗衡的实力。”
2.3培养人才、重视橄榄球队工作
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教育、经济事业一样需要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橄榄球运动人才也是一样,首先要有好的教练,选取合适的体育健儿集中训练,从培养一名到一队最后到几队……玩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关注的人越多,橄榄球运动自然而然就会蓬勃发展起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把橄榄球运动纳入学校体育并在体育课中开展教学,是加速在年轻人中普及橄榄球运动的好方法,而且通过参加橄榄球运动比赛可以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可以潜移默化中锻炼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抓好培训:首先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其次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再次抓好国家队的建设,培养技术骨干。
2.4向部队、学校大力推广
部队是以锻炼人意志、品质为目的的,这正符合橄榄球运动培养和锻炼队员顽强、拼打、善于战斗的作风;增强在紧张环境下对外界压力的耐受能力和警觉性,提高对抗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刚正不阿、坦诚的品质和舍生取胜、勇于献身的精神;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团队意识和以集体的胜利为最高目标的意识;增强团队纪律性;锻炼敏捷的思维,开发思维提高判断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因此,动在军队和学校大力推广橄榄球运动对提高军人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2.5依托市场,面向社会,推动项目发展
篇10
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运动员保障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到运动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运动成绩的提升,这一点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很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成效。鉴于此,本文就从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两个方面入手,针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理念的误区
教育理念上的误区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影响,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教练员或者是运动员,仍然没有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对于文化教育的开展也抱着敷衍应付的态度,以至于影响了文化教育的质量;二是,在贯彻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认为文化教育,就是文化教学,将文化课学习当作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全部。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文化教学,仅仅是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教育工作相较于文化教学工作来说,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例如:文化教育环境的建设和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等等。因此,只有以文化知识的教学为主线,全方位的拓展文化教育的途径,才能够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将文化知识教学当作文化教育的全部的做法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无疑是消极的、不利的。
(二)学训矛盾的存在
对于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来说,各种运动训练是占据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再加上,长期受“锦标主义”的影响,运动队和运动员自身常常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或者是社会利益等等因素,人为的激化了“学”与“训”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学训矛盾依然存在,并且在目前来说,也仍然是影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的一个常见问题。
(三)教学经费的不足
目前,对于多数运动队来说,文化教育经费的来源仍然较为单一,且普遍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从而使得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教学条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以至于造成了教学条件滞后、教学设施陈旧、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因此严重影响了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
转变思想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根本,要转变思想,一是要注意摆脱传统的,只重视运动训练成绩而却忽视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的观念桎梏,将文化教育作为运动员发展的根本纳入优秀运动员的培养理论体系;二是要切实理解文化教育的内涵,在落实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同时还要重视优秀运动队的文化建设和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的建设,以此来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保证学习时间是提升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关键
要解决优秀运动员普遍面对的学训矛盾问题,最关键的还是要解决优秀运动员学习时间的问题。《劝学》中有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因此,为了确保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质量,必须要在日常的训练中,确保运动员在各个时期的学习时间。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很多运动队靠“耗时战”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式,积极的通过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等方式,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率,并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时间进行严格的规定,最大限度的避免挤占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的情况出现。
(三)拓展经费来源是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保障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确保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顺利、高效开展的保障。特别是对于优秀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运动训练,因此,相较于普通的学生而言,他们用于文化学习的时间就少得多,而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质量,就必须要有更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来保障其学习的效率。因此,在提高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增加经费投入。例如:体育系统不但要注意加大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运动队还应积极的争取教育系统的经费支持和各类公益基金的支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来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1
当前,国际体育组织已经认识到,实施较长周期的、基础性的运动医学知识促进工作和教育投资,才是相对高效与合理的,并能够根本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匮乏的根本途径。
运动医学知识促进问题应该汲取前车之鉴,以宣传教育为主,潜心下去做一些长期工作。在运动员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反复强调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效果,乃至运用个案宣讲形式,让学生们对生命和健康褒有敬畏之心。
另外,运动医学知识促进计划的不同影响能够扭曲反映到对这些数据的推论是无效的程度。来控制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议论,加之从匿名到统计方法应用的补救措施。目前,运动医学知识促进计划正面临困难,试图排除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研究者必须开发出新的体育教学改革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可能会导致通过领域和方法的独特组合。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对学生们的行为和社会认知的措施客观信息的背景下,这个工作的难度在于它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相同的客观地信息。在最近完成的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研究成果中,已经从综合学科研究法中取得了进步。
篇12
关键词 :体育教学;运动损伤;预防;处理
中图分类号:G8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00-02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还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养成.但是,体育运动学习与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问题,如果忽视运动损伤的存在,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加以预防,就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心的双重伤害.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除了体育项目自身原因外,与人体局部解剖生理特点、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对运动损伤的理论性研究,并将其结合到体育教学实践当中,最大限度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 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诊断以及康复治疗等运动医学体系,对于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都非常重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及防治重点等都给出了一定理论依据.在上世纪80年代,针对体育运动损伤研究的重点是运动动机与损伤的关系.得到的结论就是运动损伤与心理学、解剖学有一定关联,这为运动损伤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国关于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成长,与运动损伤相关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这种研究趋势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不同程度促进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运动损伤成因分析
从笔者的调查和分析来看,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运动损伤主要有:踝关节脱位、小腿肌肉痉挛、肌肉群拉伤、皮肤擦伤、皮肤组织渗出血以及软组织挫伤等.严重一些的运动损伤有骨裂、骨折等.结合现有的研究理论,笔者对运动损伤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体归纳如下:
2.1 技术因素
体育教学中,每一项运动都有着一定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要点,只有对体育项目的技术要点全面掌握了,才能有效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但是一部分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或者思想原因,容易忽视对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进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很多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对抗性,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行为过当或者违反规则的问题,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2 身体因素
现阶段网络游戏、微信聊天等,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业余活动方式.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身体素质也开始走下坡.运动机能的滞后,或者学生带伤、带病参与体育训练,不仅会影响运动技术的顺利发挥,也会导致运动过程中危险性的提高,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2.3 心理因素
研究证明,运动损伤与学生的心理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容易使学生忽视体育锻炼,对体育课也采取应付的态度.很多学生上课时容易出现精神不集中、情绪低落、自控能力差、反应慢等消极态度.而且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较低,在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时,存在怕受伤、怕失误的心理,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韧带延展性和身体肌肉力量等指标都会产生一这的影响.直接为体育运动损伤的发生埋下隐患.而且如果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容易忽视一些危险信号,这也大幅增加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2.4 场地及器材因素
场地、设施、器材以及运动服装等因素,也是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训练比赛时,如果场地不平整.比如地面结冰、有坑或者碎石等杂物,很容易导致学生跳动、跑动时摔倒或滑倒,造成运动损伤.此外,光线的明暗、气温的高底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另外,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如果运动服装不合身或者缺乏必要的护具等,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2.5 教学组织因素
在教师方面,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时,缺乏合理的分析与全面的考虑,导致运动时间不合理或运动量不当.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忽视,很多准备活动都形同虚设,草草了事.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时间不足,就不能保证学生的肌肉、关节及骨骼等都能够适应运动状态,就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运动量安排不合理,或者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身体状况的了解,再或者课堂纪律不严谨,学生之间活动随意,等都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3 预防及处理运动损伤的实践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做好教学指导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大学生体育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对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分析与设计.做好训练计划和指导工作.针对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运动项目或活动内容,教师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并向学生交代好具体的防护措施.教师还需要对各项运动要领进行认真说明,减少因技术运动不当而发生的运动损伤.比如在教授足球时,应该将足球的基本规则及运动要领交代清楚.教师还需要正确指导学生使用护具,尽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将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教授给学生,在进行剧烈运动后,帮助和指导学生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避免由于运动疲劳而引发运动损伤.
3.1.2 科学组织与管理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组织学生做好课堂准备和热身活动.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条件及教学安排,对上课时间、运动强度及运动难度等进行科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师还应该教授给学生一定的应急处理措施,让学生学会一些常用的急救方法,使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提升.
3.1.3 提高预防意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预防能力.学生自身也必须认识到运动损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积极学习一些专业的运动防护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对运动损伤的预防意识和防护能力.在体育学习和训练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穿着适当的服装,准备好防护用品.此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品质,避免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由于学生动作粗野或刻意冲撞而引发运动损伤.
3.1.4 强化身心素质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水平,不仅会影响到体育运动水平,也是运动损伤的直接诱因.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往往缺乏热情,身体素质较差.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改变,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热情,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面了解,帮助学生积极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对自信心不足、胆小或者心理紧张的学生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整,在体育教学中采用鼓励、激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体育运动.
3.1.5 完善场地设施
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也是造成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因此,学校及相关人员,应定期对运动场地和设施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存在损坏或老化的问题,应该及时修整或更换.在体育运动之前,教师也需要对场地及设施等进行认真的检查,对存在隐患的环节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预防因场地、器材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3.2 处理措施
3.2.1 肌肉、关节或韧带拉伤
肌肉、关节或韧带的拉伤,是体育教学最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形式.当出现拉伤时,教师应命令学生立即停止运动.然后利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涂于患处.由于发生拉伤的患处可能会出现局部血管操作或断裂的问题,因此,应该避免对患处进行按摩.可以采用冷敷的方法来减少患处充血水肿.如果伤势较为严重,可以进行局部的加压包扎.在伤后24小时以后,可以采用热敷、外擦药物等措施进行处理.
3.2.2 骨折
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通常骨折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两种.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怀疑学生发生骨折,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患处出血,采用消毒纱布进行包扎,并用木板、纸板等硬质物体将患处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固定时要避免改变骨折部位形状.如果怀疑为颈椎或脊柱骨折,则不可触动或摇晃患者头部.
3.2.3 撕裂伤
对于撕裂伤,首先应该对伤口进行清理和消毒,避免伤口发生感染.如果伤口较浅,进行简单的消毒即可,一般不需要包扎;如果伤口较为严重,则需进行必要的止血,然后使用消毒药水清洗创面,并迅速送往医院.
4 结论
近年来,运动损伤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时出现的运动损伤,极大的影响了学生运动水平发挥,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日后学习和生活.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对运动损伤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以此来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钱建龙,孙颖玲.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与心理健康相关关系的研究[J].国际会议,2012:91~93.
〔2〕朱年丰.高校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及预防[J].体育世界,2011(11):34~35.
〔3〕师磊.高校体育教学常见运动创作分析与预防探讨[J].科教导刊,2014(3):126~127.
篇13
所谓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人做练习 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 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 幼儿身心所能承受的限度,对幼儿身体的健康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均十分不利。因此,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园 体育课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体育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二者是否适宜还是评价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锻 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和调节呢?作者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制约运动负荷 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然后再综合各因素找出科学的调节策略。
二、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如幼儿20米速跑 ,跑后即刻心率可达180次/分,慢跑1分钟做徒手操一套,心率在14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 后者小。 在幼儿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幼儿 做练习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一节课,幼儿总 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而且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 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 。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在平衡木上走、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 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距离的总和,它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后者指练习 的正确规格和要求。对练习质量的要求越高,幼儿需负出的心理负荷则越大。
5.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体育课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组织措施 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如过多的排队调 换队形,分组太少而导致幼儿长时间的轮番等待,均易使幼儿产生烦燥情绪,甚至注意的分散,从而影响教学 任务的较好完成。
6.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往往相同的练 习对不同的幼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以同样的速度速跑完20米,有的幼儿心率达180次/ 分,有的幼儿仅168 次/分;同做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三、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综合以上各影响幼儿体育课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特提出以下的调节策略:
1.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 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宜与强度较大的跑 、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 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某大班教师为了发展幼儿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 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至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幼儿分别站在圆圈的边 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幼儿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 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事先准备好的绒毛小动物玩具,数量每一轮都比游戏的幼儿少2至4个。),没 找到“朋友”的幼儿立即退出游戏。 第二轮变化为幼儿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 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幼儿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幼儿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 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2.合理调节负荷节奏
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幼儿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 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 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 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一般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 是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的水平,持续一定的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幼儿出现两种负 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运动量由大变小。前 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 定跳远。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 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 后半部分就可安 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熊和石头人”。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 体育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 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 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材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兴趣性和直 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十分喜欢游戏,孩子在游戏中的认识 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体育游戏和道具 ,再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一般来讲,基本部分 的前半部分应抓住幼儿头脑较清醒的时机安排新的较难的教材,以增大幼儿的认识负荷,而后半部分则宜安排 认识负荷较小的带复习性质的教材。而情绪负荷,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不应过大,以避免因幼儿情绪过度兴奋 而影响新教材的学习掌握,在后半部分可安排适当的内容以让幼儿的情绪负荷达到。对意志负荷,学习新 教材和较难教材时应先大后小,学习较易教材或复习旧教材时则可是先小后大。总之,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 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驰,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 效果。
3.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领导幼儿的体育课时应精讲 让幼儿多练,应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 %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 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幼儿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幼儿的 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 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 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在各个年龄班,尤其是小班,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 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中大班幼儿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 ,在中大班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幼儿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幼儿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 体责任感、荣誉感。
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 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幼儿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 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幼儿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幼儿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 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幼儿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 交代任务、评价、幼儿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幼儿的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