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课讲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前,教师让课代表把试卷和答案一起发下去,并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用红色笔订正好答案,然后再交上来。教师也会及时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订正,但并不讲评。
2.逐}讲评式。
课前,教师先把试卷和答案分发下去,给学生留时间看一看。在课堂上,学生们大声报出自己做错的选择题题号,教师根据学生所报的题号在黑板上相应的题号旁边画个“√”。可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错的题目也不一样,统计结果往往是几乎每一道题都需要讲解。
3.重点讲评式。
教师首先在课前进行试卷分析,把多数学生做错的题目记录下来,并进行错因分析。课堂上教师再根据自己记录的错题分析,着重讲解本套试卷中易错题型的答题思路、解题规律以及书写技巧,对其他较容易的题目不做更深入的讲解。
上述几种试卷讲评方式都是目前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评方式,虽然第三种模式优于前两种,但也不能适应新课改理念。
二、新课改下基于微课学习的试卷讲评课
如何上好地理试卷讲评课呢?根据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再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关于地理试卷讲评课的策略。
1.微课自主学习――课前准备。
(1)教师的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独立完成试题并做出试卷分析。其次,教师在批改试卷时做好学生分析。最后,教师在上试卷讲评课前再制作一个关于本次考试的微课视频。
(2)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
首先,自我订正。学生通过自己订正答案,很容易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清楚地明白答题错误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从错误的知识中学习、改正、巩固、提高。其次,分析错因。学生可以自己制订一个简单的错因分析表,认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后,总结反思。学生通过自主订正和错因分析对试卷有了基本的把握,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做过的试卷再打一次分,记录得出的分数并进行对比分析,并把试卷上有价值且重复做错的题目在错题本上进行归纳分类,从而找出自己的盲点知识、缺漏知识并加强训练。
2.合作探究。
首先,教师在课前把关于本套试题的相关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本套试题的重难点、考点分布、经典题型的答题思路和学生自己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组内进行讨论。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把组内讨论后还没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在小组间走动并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去。这样一来,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自我完善。
3.展示点评。
(1)学生口头展示、点评。
在合作探究环节,对于一些学生讨论后还没有解决的基础性问题或者还有感到困惑的概念性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展示,并请学习层次相对较高的同学进行点评、总结。
(2)学生书面展示、点评。
教师根据错题分析提供的有效数据,归纳总结出典型性错误题型、逻辑性问题、原理规律性问题以及图表题等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题进行书面展示点评。在展示点评典型错误题目时,要对学生容易搞混的重点概念进行对比分析。对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进行点评时,教师可以把它们连接起来,建立起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展示点评图表题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理图、答图的能力。
4.反馈总结和反思。
(1)学生的反思。
篇2
下面,结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学讲计划的实施策略。
一、改变“五步法”,突出“六环节”
传统的教学,一直沿袭复习、导入、新授、练习、复习“五步教学法”。“学讲计划”颠覆了“五步教学法”,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先学、讨论、交流、质疑、反馈和总结六个环节。
1.先学
先学,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问题提出后的主动思考。“六环节”中“先学”重在指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达到先“学进去”之目的。
2.讨论
教师根据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如《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的第一目“隋统一全国和贞观之治”的教学,课堂上对于“隋文帝杨坚的励精图治”的内容,设计两个讨论题:
(1)为什么隋文帝统一全国?
(2)隋文帝统一全国有什么意义?
让学生对隋文帝统一全国的原因以及意义进行阐述,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谈论,相互讨论,自主发表议论和看法。这个过程,既为小组展示“讲出来”做准备,也是“组内的互讲”,小组内的“讲出来”,小组内的“各抒己见”。
3.交流
交流是讨论环节的升华,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是组际间的展示,也就是把小组内讨论的结果向其他小组展示,这个环节不仅包括知识点的交流和展示,还可以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前搜集到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等的交流,以拓宽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二、“学进去”是“学讲计划”的基础
1.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第一目的教学,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陈后主荒无度的情境:营建洛阳、乘龙舟出游、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陈后主的荒生活,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腐朽的宫廷生活,不顾人民的死活,这个朝代终究会被,建立新的朝代,隋文帝便统一了全国,他统一了全国,意义是什么、作用如何等,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进去”的主要过程。“学进去”既可以自主“学进去”,也可以合作“学进去”。不论是自主学进去,还是合作探讨而学进去,教师的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不可忽视。教师除了点拨引导,关键还在于任务的分配,将大任务下的子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有利于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有合作的任务和问题,使合作有所依。
三、“讲出来”是学讲计划的宗旨
1.讲要点
在课堂上,教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后,自主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讲一讲预习中对于教材知识的思考和收获。
如对于“隋朝的创举――大运河的开通”的教学,这个知识点是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开通大运河的目的、路线、作用是什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或自主思考,或讨论交流,之后再讲出来。在讲出来的基础上,探讨出“大运河的单字记忆法”。
2.讲疑点
这里的讲疑点,包括两个部分的疑点,在自主预习中找出来的疑难之处。在课堂上的交流环节,将这些疑点说出来,或小组讨论,或组际讨论,以解决自主预习中的疑点。此外,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不可能对一节课所学的内容都完全把握,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勇于提出不懂的地方。如“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对于这个句子,七年级的学生未必能理解,就是理解,对于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也难以理解。为此,学生提出来,或自主思考,也可以再探讨,或者请教老师简单给予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对于古代水上运输粮食的原因,可以让学生结合目前的铁路、公路、航空等的发达而联想到古代的交通有哪些,答案便浮出水面。
3.讲总结和感受
新课结束之际,一般是教师对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强调,学生处于“接受状态”。而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小结也让学生完成,让学生到黑板上建立一节课的知识脉络结构,培养梳理知识的能力,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系统归纳。
学讲模式的实施,教学过程不能拘泥于教师的“讲”,不能让“应试教育”束缚师生的手脚,教师应以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教促动,以动促学,因境而变,对课堂教学进行综合把握,及时诊断,对学生的学习全面把握,精心设计,积极开展和实施“学讲”,让“学讲”助力初中历史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篇3
2采用实验探索情境的设计 ,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初中生是充满心理活动的有机个体,充满了对自然界各类美丽现象的遐想。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事业的兴趣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对学生能否调动全部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投入。对于初中生的教学来说,正处于一个接受科学文化的启蒙和向自然、社会认知的阶段,是由观察向了解的过渡时期,从保护和培养兴趣引导他们学会观察,逐步由浅入深地认识“是什么”、“为什么”至关重要。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故有必要作好课本上的所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能以说代之,或在黑板上简单画葫芦式演示实验;相反可以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一些小实验(如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时,可以用两手“搓一搓”使手发热和用“哈一哈”使手暖和)体会“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而不可因为这些实验似乎“早已知道”而不“动动手”,要让他们反复投身其中,感受其中乐趣。因此,通过动手的教学实践,亲自体验到通过实验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能使这样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能为以后深造奠定基础。实践表明,过去培养的学生中,那些喜欢动手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在实践中锻炼的人,他们均在社会上做出了贡献。
3故事启迪情境设计
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中都蕴含物理知识,而这些物理知识都来自著名科学家的文笔之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挖掘故事中物理知识的来源,探究物理规律(因为其中含有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饱含人类追求创造的胆量和勇气),为学生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时,就可讲“刻舟求剑”的故事;在进行“速度”教学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在进行“浮力”教学时,讲曹冲称象、讲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在进行“重力”教学时,讲苹果落地、比萨斜塔不倒之谜;在进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时,讲苹果变成炮弹的故事;在进行“惯性”教学时,讲述太空行走为什么不掉下来的故事;在进行“磁场”教学时,举出指南针制造和航海的故事;在进行“电流的磁场”教学时,讲述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生磁的故事,促进学生怎样将电磁效应用于实践,如电磁搅拌和振荡器的制作;在进行“电磁感应现象”教学时,介绍科学家法拉第动人的自学成材的故事,诱导学生发明干电池……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使学生处于典型的物理情境中,激发疑惑出现,产生思维冲撞,顿生欲发的动机,从而为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4虚拟幻想情境设计
有时可能碰到某些物理知识从正面理解较为抽象,甚至会难以理解,若以虚拟法从反面去理解,则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去理解,如对习以为常的看镜子,洗脸对着清水洗脸,观看镜子和水中物体的倒影,即对“太阳、月亮”可从西走来,即可成为镜呈像的实例。所谓虚拟法,就是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由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的结果,从而证明虚设条件不成立,从反面证实并强化真实的物理结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起到产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利用强势改变弱势,使人奋发上进。如在讲“重力”概念时,还可引导学生讨论当缺少重力会出现何种状况的想象。通过对这个虚拟情境的设计,发现使学生兴趣激增。他们给出了很多有趣的回答,如泰山压顶腰不弯,人轻轻一跳就离开了地球……;在讲“摩擦”概念时,引导学生对“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说出几个合理的生活场景”的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地提出:人无法走路、无法握住物体、无法戴上手套、穿不上袜子、用嘴轻轻一吹能将火车吹走、机器要解体、建筑物要倒塌……;在讲“电流的磁场”时,引导学生对“假如没有了电流的磁场,会给人们带来哪些不便?”的质疑,有的说:“就不会有电磁起重机了。”有的说:“就不会有电铃、电话了”,甚至有个别同学说:“就不可能有当今的磁浮高速列车”……;在讲到“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对“假如没有惯性会发生什么现象?”的讨论,他们积极回答:体育比赛中篮球投不出去、排球打不出去、足球踢不出……这一个个看似虚拟情境的设计,这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印象深刻。
5幽默童话情境设计
物理学一向以严谨、抽象、刻板著称,但也需要增加一些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设计一些幽默笑话的情境,会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让学习变得轻松,还极其巧妙地掌握了知识。如在“压强的单位”教学时,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物理学家天堂躲猫猫的笑话。一次,天堂的所有科学家一起玩躲猫猫。很不幸,论到爱因斯坦找人。所有科学家都躲了起来,但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的面前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了中间。爱因斯坦数完数,就看见了牛顿,马上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却死不承认。结果其他科学家都出来了并帮牛顿证明牛顿没出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牛顿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站在了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间,也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掌握了压强的单位。
在“比热容”教学时,采取介绍“比吃容”。介绍有一个猫和一个老鼠比吃花生粒,猫每秒吃3粒花生,而老鼠每秒吃1粒花生,说明猫吃花生粒的能力就比老鼠要强。于是就定义“某个动物在单位时间内吃花生粒的个数为该动物的比吃容”,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把这样的笑话搬到课堂上,既增加幽默的效果,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头脑放松,又创设出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达到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弥补物理老师往往严肃有余、幽默不足的缺陷。
6想象艺术情境设计
奇异的动画设计,在引人入胜的同时,这种方法不知不觉地可以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如水银有毒,课堂上虽不能演示托里拆利实验,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全过程,通过音、形、声、像等多元信息对学生进行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全体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体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魅力。
诚然,老师不可能每节课都做课件,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也可以既简单又省时地创设情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讲“光的反射”时,出示雄伟的高山在水中的倒影的图片,想象太阳从西边升起的景象,从而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时,分析和解决“为什么高山在水中出现的影子竞是倒影?”的问题。
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课前可以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耳濡目染,获取感性认识。课中可列举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才艺展示:吹口琴、笛子,拉二胡、手风琴等,通过创设这些艺术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艺术熏陶的同时,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篇4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为:老师教,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讲台上的老师在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台下的学生有的目瞪口呆,有的酣然入睡,课堂教学的效率可谓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从事过中学历史教学的老师对此都深有体会。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尴尬的课堂气氛呢?归根结底,其根源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越俎代庖了,把本该有学生做的事情完全代劳了,把属于学生支配的时间抢走了,日久天长,积重难返。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明显的暴露出来,总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第二,以教师为本位。第三,以教案为本位。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了。
二、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先要抓好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脱离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教育的弊端时,就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轻视书本知识,“把历史教育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走极端倾向的认识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正确的路是,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2.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传统,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三、采用感性化手段进行教学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营造教学氛围,采用感性化手段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妙趣横生。
1.运用生动化语言
生动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观历史场面,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丰富情感的材料,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表现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和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并配之以语气,语调与节奏的变化,尽力创造出一种历史的意境和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
教师需要突破以本为本的局限,精选相关材料,采用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丰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立足点要放在通过人物来认识历史:第一,教师选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补充有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夹叙夹议,共同探讨人物的命运。第二,集中时间,进行人物专题学习,可以先以校本教学,学生选修的的方式进行,再有选择性地推广。第三,历史学习中常能产生时世变迁、星转斗移,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学生们会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的,感慨人物的命运,体会其情感,都有助于我们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演绎,我们可以假想编剧、假想导演、假想出演某一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古代史,人物非常集中,很适合选场景排演历史剧。通过让人物鲜活起来这一途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让学生在关注人物命运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
四、制定计划,做到成竹在心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计划,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定导学计划是教学过程的必要步骤,是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别看它只是一张纸或一个表,但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每学期开学初,对照学校的校历,预测好本学期的教学时间,找准本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编制出详细的导学计划。只有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五、改“教案教学”为“学案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