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篇1

2.从教师的教学定位看。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身份定位与规范课程的过程。每门课程都有特定的课程教学规范以及要求教师扮演的课程角色,不同教师的现实自我与课程的教学规范之间存在大小不同的差距。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科学活动与实验是科学探究的载体,农村教师生活在相对比较闭塞的地域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适应以做中学为中心的课堂形式,其中更为细微的教学原则与要求不能灵活运用,譬如学生的前概念转变(49.86%,百分比代表不能灵活运用的教师百分比,下同)、课堂问题的提炼(40.53%)、知识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53.47%)、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64.23%)、探究过程的把握(60.37%)、学生问题如何转化为教学课题(67.18%)等,这些教学知识的较多欠缺使得53.84%的教师们产生自弃心理,教师自我的身份感脱离了科学课程的自身功能定位。

3.从发展资源的角度讲。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外在资源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手段。75.93%的农村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活动所需的教学设备与实验用品等非常欠缺,自己动手为学生设计制作实验用品的潜能又有限,科学课程的教学仅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部门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也非常有限,50.64%真正从事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从没有参加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大都属于培训“专业户”,还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培训完却没有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从科学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等所依托的外在的信息与现代技术基本限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而无暇深入研究,只有四分之一的所属的区、县有配备专职的小学科学教研员,但仍需要对基础培训与学科教研活动组织的真正落实下番工夫。总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以及提供给教师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需要有效利用和开发才能实质性地影响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4.从教师专业自主来说。

教学成就感与自我被肯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成功的教学使教师个体得到学生、校方及其他教职工的认可后,教师服务他人和支配他人的权利和愿望就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和进行专业发展的动机也就不断增大。反之,就会削弱其发展的积极性,产生挫败感和无力感。农村科学教师的专业自主现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据统计,校方领导受科学课程的副科地位及评价体系的影响进而对科学课程的轻视态度成为教师个体能否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最大的影响因子,77.24%的科学教师激发不起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能动力,认为在该门学科上下工夫属于“吃力不讨好”,提高支配他人的权利应体现在语文、数学课程上才能真正彰显自己的教学效能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从调查中看出其中49.06%的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享受着”简单、粗糙、低水平重复的教学,只有20.65%的教师因动机来源明显,希望得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欲与愿望很大。

5.教师群体的归属感看。

提高教师的群体归属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之一。科学教师群体的归属感包括教师与所在学校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教师与科学学科团体之间的“融为一体”。教师的归属感越强,教学责任心就越强,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就越积极。反之,就会削弱其工作情感,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的难度就会增加。与所在学校之间的关系方面,73.85%的农村教师期待自己的学校应提高自身的办学地位与工作氛围,77.04%的教师认为要提高教师参与学校制订、规划、实施整个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而不是搞学校“话语霸权”;与科学学科团体方面,93.02%的教师认为学校内部基本没有形成科学学科教学共同体,甚至单枪匹马的不在少数,其余忙于其他主科的教学任务,所谓的教研活动只流于形式。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培训等方面,有54.82%的教师近乎没有。这样,教师个体所能体验到的群体归属感比较微弱,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就会比较低,教育部门及学校所要求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就较难以实现。

6.从教师的期望回报讲。

教师能够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回报是教师愿意从事其专业发展的最现实和最根本的动机。根据投资学理论,教师所得到的期望回报超出其投资成本的话,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动力就会很强。反之,就会瓦解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对农村科学教师来说,影响他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职称角度来说,80.03%的教师属于兼职教师,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上将不会给教师带来正职学科教学上的更专业、更精深的教师素养,得不到自我“事业高升”道路上的收益。第二,从教师教学工作量上来讲,一节好的科学课,需要充分准备探究实验活动材料(材料包括易耗品或者可累积品),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课后付出更多的义务劳动来完成,75.82%教学任务本来就繁重的教师认为投入与回报比例失调。第三,从家长、领导等外部支持方面来讲,以家长、领导为主的外部力量只注重评价体系,与主科明显造成评价等级差距,而忽视科学课程本身的教育功能,79.13%的教师感到不公平进而对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消极情绪。

二、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以上对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调查与讨论,结果不容乐观,总体上呈现出盲从、倦怠的负能量,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先进教育下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着培养具有此科学意识的未来文明人的艰巨重任,农村科学教育又是我国科学教育的软肋,必须针对性地提出保障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的机制,才能保障农村科学教育健康、科学成长。

1.教师自我对科学学科认同感的提升。

教师对科学教育理念、科学专业知识、科学教学知识等方面的认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它可以促使教师认清其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教师自我对学科的认同感,需要从激发教师的学科认同意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三方面入手:

(1)在学科认同意识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自我认知意识比较单薄,意识决定行为,教师应对自己的学科角色、学科使命、学科行为等方面进行批判反思、理性分析、创新与超越后才能自明教师个体在教学中的身份,不断调整、改进、建构自己的教学行为。

(2)在学科认同情感方面,农村科学教师存有信心低迷体验、强化积极情绪有限等心理反应。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譬如教学目标的达成、科学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与实施等方面)都需要纳入积极的情绪情感来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批判,才能保障学科认同的形成过程有效、顺利。

(3)在学科认同行为方面,教师对科学学科的认同感最终会映射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农村教师的教学现状表现出消极、应付的行为,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是双向的实践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科的认同会影响教师是否会主动地、深层次地开展符合科学课程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应的,教师的学科认同感也会在实践问题中不断重构、内化,从而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化与成长。以上教师的认同意识、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培养需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才能真正的落实与提升。

2.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氛围的营造。

要使教师能合格地投入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农村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除了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发展外,必须综合考虑问题,通过学校、教育部门、社会、主管部门等为专业发展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努力借助外部因素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具体表现在:

(1)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利用视频、讲座、办班等多种形式,为提高科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而努力;

(2)发展制度的保障,需要主管部门下决心利用法规、政策(如考试制度、证书制度、职称制度等)约束使得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稳定、有序地进行;

(3)管理机构的统一,需要从教师的任职、升职、发展、业务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构必须有一致的培养和发展标准;

(4)物质待遇的配备,农村大环境总体还比不上城市,需要加大教师们的住房条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特殊关照,农村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拥有真正的归属感;

(5)社会环境的配合,农村开展科学教育有其劣势也有其优势,通过循环播放科普影片、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向农村人说明科普的重要性,创造农村爱科学的氛围,尤其家长要支持科学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完成教学任务。

3.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模式。

进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必须符合农村地方特色、考虑农村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认证机构(一般由大学研究者和优秀的教研员来承担)来验收教师的发展情况并与教师评职称紧密挂钩,本着农村教师专业自救、外部机构支持的总体原则设计了以下三种发展模式:

(1)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模式。农村学校分布广、地域形式复杂,最现实的发展模式是激发教师个体的意识,实现教师自我教育。具体途径有:教育管理部门与大学教育机构要录制一套供农村教师个体发展的视频光盘,内容包括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农村教师开展讲课、说课、评课的现场实况等科学教师教好书必备的知识光盘配套给农村教师学习,学习情况由校长监督、落实。最后,教师要录制一节结合光盘知识所上的科学课与学习感悟供认证机构检验并作为评职称依据。

篇2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本人一年时间的到农村支教与调查研究?对农村教育进行调查和深入的访谈?并对调查和访谈的内容深入分析?发现?无论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农村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并注重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影响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还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农村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较低。生活艰苦。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即使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生活艰苦、职称提升困难等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头等问题。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专任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非所学”现象依然存在。其任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大相径庭。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在农村中小学中?语文、数学还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像音乐、美术及综合实践这样的学科在学生看来可以说是一种奢求。

(二)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的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但是?因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少乃至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或教师个人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支持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后?地方财政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培训时间少、培训档次低。如广西河池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从2003到2007年的投入没有多大增加。

(三)县、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严重不足。

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过程?是最受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但部分农村教师对教师专业化不甚理解?停留在旧有的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把教师行业理解为一种教书匠的行业。在县、市级培训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县、市级培训机构缺乏师资力量?没有发挥教师专业化再培训的功能?甚至“名存实亡”?而有的地方已经撤销教师进修学校?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十分严重?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培训?教师培训以学历提高为主。而学科专业、科研、教育理论仍然缺乏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是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或者对教学实践的作用不大?导致教师的学习很被动?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缺乏良好的评价标准、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训者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培训者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所培训的内容没有具体教学案例支持?不能给教师起到示范作用。

(四)农村教师培训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目前农村地区使用的资源大多是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很少利用到系统外部资源?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国内的一些企业等培训资源?显示出农村教师培训对外部系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性。其次。当地高校与农村学校的合作培训较少。没有真正发挥高校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开展支教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有力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也有些支教活动流于形式?有些支教派来的教师不全是优秀教师?而是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或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或是以优先评高级职称为目的的部分教师?因此出现部分支教的教师要么是能力有限?要么是态度不够端正?从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和支教作用。再次?校本教师培训缺乏对校本培训资源的统一规划?导致校本培训资源建设目标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二、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院校的三大主要职能?地方高校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二是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三是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学校。在这三个方面。地方高校都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一)地方高校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依据当地农村教育的情况。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创新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二是中学、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打破原有教师教育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教师的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师教育?使各阶段的教育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有利于各类学校优势的发挥、资源的共享。

(二)地方高校应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知识体系陈旧?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课时总量太多。周课时太多?专业必修课太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不够明显?有教师教育之名。无教师教育之实。教师心理类课程陈旧?仍停留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上?课时又较少?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践的机会少。为了提高教师培养培训T作的专业化水平。必须从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做起。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所构成。如何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是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参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T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所作调查的综合结果来看?学科专业约占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师实践占15?。在整个职前教育中?学科文化课约占60??教育学科专业约占40?。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以设计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渤?学科专业课程彻6。教育学科课程为20??教育技能课程占1??教育实践课程为l o?。这样可以保证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

其次?根据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地方高校利用教师教育基地的优势。按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分层分岗进行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设计。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同时。还可加强开放式培训平台以及自选式网络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学员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机制。建立教师学员学分累计和培训机构学分认证制度?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

(三)地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篇3

[4]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5]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4

目前,大部分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欠缺,主要表现在:(1)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没有得到及时的调整与更新;(2)是不善于或不主动积极地积累大量的专业案例知识和可供借鉴、反思的实践案例;(3)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够灵活,不能高效地整合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4)是作为一名专业学科教师,不具备相当水平的当代科学和人文基本知识。新课程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这必然要求教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大部分农村教师不能达到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要求。(5)是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不能够把现代网络信息和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因此,要加快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

一、专业培训要实打实地结合农村教师的实际

就农村教师的培训而言,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培训时间的安排上,不可忽视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缺的现状。要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大多数工作量繁重、任教科目多、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具体困难,选定在寒、暑假期间采取集中培训与平常节假日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本培训要因地制宜,不拘形式。除了面授培训,还可以充分利用各个学校现有的网络设备,实施网上培训,让教师们能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要结合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来确定,要与教学专业对口,培训应力求精悍而实用。有的农村教师身兼几科教学任务,在集中培训的时候,各科培训不能同时进行,要有利于教师在参加一门学科的培训后,又能兼顾其他学科的培训。三是培训要注重效果,在培训过程中要从学以致用的原则出发,不但培训内容要适应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而且要能解决农村学校教师所遇见的普遍问题,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观念上和教育思想上给教师以新的启迪;在技术上予以专业指导,通过具体和典型的教学案例的剖析,让教师们真正在教学理念上有所突破和超越;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启发和创新。四是培训要为教师搭建沟通的平台,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教师与培训者沟通,要注意倾听农村学校教师的心声,要将培训的过程转变成农村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过程,只有做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校长应率先垂范,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作为校长,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前提下,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和机会。“好的校长,能带出一批好教师; 好教师,就能带出一批好学生,办出一所好学校。”首先,要求校长创设氛围,创造条件,强化教师教学成就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时向教师传递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使教师产生来自于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引导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学论文,把教学实践中的得失成败上升到理论高度,积极推荐优秀文章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并对教师的成果进行宣传展示,让教师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和内驱力。其次,要建章立制,规划目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再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规划,落实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生活化的氛围,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最后,是搭建平台,提供条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让教师有亲历和名师面对面学习的机会,以开阔眼界;定期参与学校公开研讨课、教学研讨会,为教师创造公开教学、公开研讨、公开辩论的机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优课展示、定课研究、同课异构,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发校内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的合作、探究、交流,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搞好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篇5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转贴于 我们花大力气搞的公开课,因表演成分过多而使形式主义成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正日渐脱离对日常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彼此观摩教学,要求详细描写课堂所见情景,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有哪些问题?教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该如何做?然后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校内交流分享。

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个案形成后,交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修改,形成案,用于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如此集思广益,教学会更加理性。

第三,健全领导、督导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要求学校及社会相关相关因子做出系统反应,使培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切实推动老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设有负责培训的机构,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由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校本培训的开展。

依法治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对积极培训的个人要给予肯定,形成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变培训的“外铄性”为“内发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使培训成为自觉行为。

2.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快捷途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向农村教师提出三大挑战:挑战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挑战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挑战三,农村师生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开放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

面广量大的优势

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快捷便利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

机会均等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3.借助“小班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干部、教师是学校搞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质量。搞好小班化教育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搬,也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移植,靠先进的教育理念,靠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确保小班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以《主体教育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洞头县城关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全校对教师进行了滚动式培训。组织干部、教师举办教育新理念讲座,从实验方案学起,带领教师赴洞头县兄弟校考察、学习。学校也定期召开交流总结会推广典型经验。增强了教师搞好小班实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质量。

一段时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涌现出一支能够利用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课例、案例以及班队会等评优活动中,教师表现良好。

篇6

一、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 

 

(一)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个终身学习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结构可分为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三个方面。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专业知识包括各种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维持教师正常教学思维流畅性的基本保障。特殊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与教师教育实践直接相连的特殊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第二个层次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蕴涵在教师个人或群体中的独具的文化特质,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改变,具有时代的鲜明特色。具体来说,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的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理念;二是价值体系;三是行为模式”。其中,教育理念是教师文化的支柱,价值体系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行为模式是教师文化的表现。 

农村教师的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与城市教师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他们具有纯真、质朴、勤俭、善良的性格,带有传统农业文化的烙痕,但农村教师身上又无不藏匿着现代文化的影子,农村教师经常在这两个不同的文化时空里进行角色转换,时刻不忘捕捉来自城市的文化因子并将其融入农村教师文化。现代农村教师文化在通向现代性和课程改革的征程中显得力不从心,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因此,研究指向专业发展的农村教师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我国教师文化重构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的教师文化,应该在专业化视阈下予以重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新型教师文化的诉求。农村教师素质低下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农村教师知识素养的极度欠缺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为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必要加强农村教师文化。当前,农村教师文化与新课程文化的不一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阻碍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文化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激励着教师的行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农村教师文化重构有助于挖掘农村教师群体的资源。通过专业合作寻求同事间的互动,农村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教师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自己的专业内涵,这也是当前迅速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村教师文化重构十分重要。 

 

二、农村教师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阻滞 

 

(一)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 

1.教师专业意识淡薄。笔者对河南省部分市县农村教师做了调查,在回答“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是一项职业、专业或事业”时,认为教师是一项职业的占50.2%,认为教师是一项事业的占46.8%,认为教师是一项专业只占3.1%。不少农村教师认为教书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他们在机械的、年复一年的教书生活中形成了思维惰性,对教育缺乏激情,不愿意、更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此类教师在一所学校占较大比例时,将阻碍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为特征的教师文化氛围的形成。 

2.自我成长意识薄弱。由于农村生活的清苦,不少农村教师似乎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丧失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动力。有些教师常常把学生的提高与教师的发展相对立。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问题意识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 

3.自身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知识可分为“实践性知识”与“内容知识”两大类。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决定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其自身的成长。笔者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在一些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教师的比例相当大。这些教师观念较为陈旧,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尽管他们在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却仍然难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农村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时,由于自身知识不足,很难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来解读,更不能通过教学内容而展开师生共生互动的知识阐释和文化建构。 

 

(二)农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偏差 

1.教育的工具取向严重。工具理性思维的教师文化,往往产生的是单向度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缺乏自身价值的意义追求,更不可能实现教师个体的内在价值。然而,当前社会看重的是教师的外在的工具价值,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在农村中小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就是教学工具;教师认为学生就是考试工具;同时把自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被完全庸俗化了。这样,教师成为物化的人,受自然所操纵,受工具理性所支配,渐渐丧失了生命的激情。 

2.教育目标的城市倾向较重。当前,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远远不如城市,因而以城市文化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往往成为评价、淘汰、更新和发展社会文化的标准。作为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的农村教师,虽然对城市生活充满无限的渴望,却很难改变自己弱势的生存环境,也很难追求与城市人等同的发展机会。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学生的身上,向其传递脱离农村、进入城市的观念。 

3.农村教师职业精神的式微。物质文明相对城市十分匮乏的农村地区,农村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不再纯粹满足于传统社会的“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在“利”和“义”的博弈中,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容易滑向“利”的一边。笔者在河南省部分学校调查发现,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方面,46%的农村教师只求过得去;10%的懒散马虎、敷衍塞责;在对待学生方面,20%的教师冷落歧视差生,50%的教师虽然不冷落歧视差生但也不给予特别帮助,34%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2%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教师职业道德不尽如人意,其职业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三)农村教师行为失范 

教育规范是制约学校成员个人行为的重要途径,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农村教师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主要以“口述与板书”为主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以教师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单向的信息交流,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被限制;另外,知识本位主义影响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目标上,把教育限制在认知的范式内,甚至认为完成知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 

2.教师与教师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农村教师往往以“独行者”的角色履行自己的教学任务,仅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既无深度的交流,更无真诚的沟通与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处于貌合神离的状态。 

   3.教师与家长之间行为的交往失范。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人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因为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缺乏关注,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教师也缺乏与监护人交往。这样,就阻碍了教师文化向农村社区传递的途径,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往日益趋于边缘化状态。 

 

三、专业化视阈下教师文化的重构 

 

(一)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理论素养,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教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及文化反思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通过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与唤醒,对自身文化与发展的自知,逐步实现对自己教师文化的不断超越。研究者认为,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教师发展在更大程度上要依赖“自助”。随着“反思性实践家”(re—flective practitioner)教师形象的提出,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而通过改进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水平,实现专业自主。“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不断地学会教学,教师的终生学习或专业发展必须是自主的”。处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教师,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既有现代文化内涵,又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化,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和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教师应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加强师德修养 

农村学校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农民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的农村教师对自己在新时期的角色定位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这是农村教师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我国教师文化经过了圣贤文化——官僚文化——公仆文化的发展路径。目前,这三种文化特征在我国农村教师文化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笔者认为,农村教师是普普通通的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们有着低层次的物质要求,也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当代农村人力、物力和财力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无私奉献来换取农村教育的发展,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减轻国家的负担,是不可取的。农村教师不能缺少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基准和个体需求,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护,才能拥有教师个人的幸福生活,才能塑成农村教师的完美职业形象,才会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三)以新课改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 

加拿大的著名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也指出:“全球教育改革越来越被推向通过学校的结构调整、制度完善等来实现变革的轨道,而对教师文化却很少顾及……因此,将来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应该更加重视教师文化的价值。”故而,农村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更要致力于学校教师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教育变革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文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因此,新课程首先是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追求。在农村新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推行新课程,必须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其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一致。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能否塑成与新课程文化价值取向一致的农村教师文化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如果农村新课程改革过分苛求物质条件,很可能因条件缺失导致农村新课改停滞。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要求师生之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建构知识,新的课堂十分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融合现代教师文化的教育理念,开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 

 

(四)转变教育教学评价观,提升农村教师的评价能力 

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助于强化受众者的某项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教师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及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包括接受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方面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的发展打好基础。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篇7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着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据调查显示,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学校的图书馆,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着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学习教育名着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已有知识遗忘,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着,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着,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研读教育名着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着和名着,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着的遗憾,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研读教育名着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他们在努力地自学,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着的不多,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着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荣誉称号不少,经验文章很多,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着。所以,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着,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汲取最新科研成果,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着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不是参考、学习、借鉴,而是照抄、照搬,图方便,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参考文献: 

篇8

[3]宋海英,陈瑞.关于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以吉林省实施“国培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27-129.

[4]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50-51.

篇9

(一)贫困农村教师缺乏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工作繁杂、压力大、时间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这在农村地区尤其严重。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常规工作如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负责学生安全等。这样,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备课、写教案、上课等常规工作上;二是应付各种行政事物。尤其是在学校兼任行政职务的教师,常常为了应付“上头”的各种检查、评比而奔波;三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规定提前上晚自习、假期补课,教师都很辛苦。在这种情况下,要让教师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学习和发展是非常困难而不切实际的。

(二)贫困农村教师缺乏可利用的发展资源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校本发展,必须有可供教师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支持。包括:政策资源、文化资源、物质资源等。由于贫困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经济发展状况落后,多数农村学校缺乏可供教师利用的发展资源。农村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政策。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在农村,教育管理者和校长自身专业化发展仍是问题,只有他们意识到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专业发展,并且制定了明确的“专业标准”,才能管理好教师,引导教师走专业化之路。但目前的情形是:有的领导虽然表面上支持课改,但暗中还是交代“侧重考试内容”,更有甚者公开宣扬“我只要考试成绩和名次,谁准备课改教研,请他别处去”。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也只能屈从于考试、分数的压力,常规工作完成后仅剩的时间全部贡献给学生补课、加上晚自习。

(三)贫困农村教师发展缺少可持续性

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自我发展的意识性不强。人的自我发展首先在于有一种自我进取、自我赶超的意识,而在目前的师范毕业生中,这种自我进取、自我赶超的意识不够强烈。有些教师只满足于“书能教”“课能上”、上面的检查、抽测能应付,得过且过。一些年轻教师把自我发展只定位于“混文凭”“拼职称”,一旦追求的“文凭”“职称”到手便不再有新的追求。自我发展停滞不前。现在不少中小学教师从教多年,但工作状况依旧,随着教学激情的消退,其教学效果甚至不及当年。这类教师在中老年教师群体里,占较大的比例,出现自我发展中的“高原现象”。这类教师具有一定的进取心,但一旦到达了一定的工作水平或年限后,便很难有新的突破,即使有发展,也非常的缓慢。

二、以校为本促进贫困农村教师发展

本论文在对正在进行校本教师发展实践探索的寻甸县六哨乡中学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期望能为其他农村学校在探索以校为本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时提供一些借鉴。

(一)观念转变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前提条件

校本教师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势,强调教师任职学校更多地参与教师发展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负责。这就要求以政府、学校及教师的观念转变为前提,关注农村教师的发展,对农村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有清晰的认识。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农村教师身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区学校,信息落后,能接触到的知识信息有限。如果广大农村教师还不注意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农村的落后状况将很难改变。

农村教师不仅要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更要学习涉农知识,不断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引领未来农村的进步。

(二)制度建设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必要保障

农村教师工作头绪多、压力大而导致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是目前制约农村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保证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学校就应该为教师提供学习胜任21世纪教学工作必备知识和技能的时间”,这是美国学者凯瑟琳J.(Kathleen J. Skinner)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如何促进教师校本发展的一条对策,她强调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在教师发展中负有提供教师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促使教师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为保证校本教师发展顺利进行,学校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解放教师的时间、减少教师的压力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使教师能“静下来”学习和思考,而且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来规范和保障教师进行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三)专业引领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技术支持

专业引领指的是具有教育研究专长的人员,如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和专家型教师等,通过他们的先进理念、思想方法和先进经验的引导,带动一线教育工作者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内涵的活动形态。专业引领实际上可以有效地将学校自我发展和外部支持联系起来,支持了中小学在以校为本的理念和基础上,与大学开展平等合作的教师发展模式。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内可供教师利用的发展资源有限,外来信息渠道较少,教师知识更新速度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及其他教师教育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校外专家可以为农村教师提供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他们分析现有的问题,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并在此过程中,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平等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好地促进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经验反思是农村教师校本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还应该依靠现有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波斯纳的这一成长公式说明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从而构建起属于教师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现不仅能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而且促进教师专业上的提升和自我发展。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和正在发展中的有差异的个体,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措施是符合集体中每个成员,也没有适应于任何教学情境的最佳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在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不断适应和促进教育工作。换句话说,教师不可再奢望仅靠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学习就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不断积累和更新属于自己的实践智慧,最终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课堂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王仕松,朱广荣.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因素与对策[J].琼州大学学报,2005(6).

篇10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教育工作论述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关键之一。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任务。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专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为: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教非所学”所占比例较大,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等等。以永州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为例,有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是由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或其他学科的转岗教师构成,与此同时,农村中学现有的师资不仅得不到充实调整,反而挑选一些较优秀的农村中学教师到城区中学任教,使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进一步弱化,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

近几年,笔者担任了永州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学工作,对该市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发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培训主体方面:以培训院校、培训机构为本位,忽视中学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目前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通常做法是:让所有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学教师利用暑假到指定高校接受培训,实行大班上课,学完规定门数的课程即可结业。

二是培训对象方面:部分参训教师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深,主要表现为:重学历进修轻培训提高,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仅仅是为了拿学分,上职称。他们在培训中往往学用脱节,被动学习。

三是培训内容方面: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主要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这种统一课程、材、统一要求的教师培训体系,虽然重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忽视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训内容以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为主,缺乏对实践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整合,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单纯知识传授,脱离教学实际,较少考虑农村教师个人成长的需求,不能解决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

四是培训手段方面:师资培训多采取理论讲座的形式,课堂上专家理论指导性强。但多数培训者习惯于采用传统的培训手段:讲一听一记,重视理论灌棺,很少采取互动式、讨论式和启发式,手段单一,形式单调,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二、培训模式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_L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融合等意思。这里的“整合”指的是将培训模式的构成要素融入到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机整体中。“一般而言,培训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与培训管理等,”培训模式整合过程,就是在某种培训目的指引下,将培训理论与具体实践中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过程。

三、培训模式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训内容的整合

从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含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英语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日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是指教师具有)而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训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教师培训的不同目的进行不同的公1合,建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课程结构,不断促进教师的发展。在培训内容的整合方面,应注意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的内容。比如词汇、教学法、听说技能、英美文化综合知识、英美文学赏析等。现代教育技术也是很多农村中学英语老师的弱项,可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二)培训主体的整合

所谓培训主体,即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目前,我国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大致有五大类:一是大学或师资养成机构;二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三是教师专业团体包括教研、科研组织;四是教师任职学校;五是远程教育网。培训主体的整合,应注意聘请院外知名专家和优秀中学英语教师参与培训班的讲授与专题报告,采取高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远程教育相结合,实现两种形式优势互补。

(三)培训对象的整合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继续教育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继续教育培训的基本任务应当是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完成后,还有一个很长的持续性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带有终生的性质。就培训对象而言,他们处于不同的生涯阶段,担任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等特点。他们有各种不同的诉求,比如需要具有学科性、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能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激发他们参与,变“要我学”为“我愿学”,能取得实效。因此,为了解决老师的诉求,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需求和问题,可采用分类培训的模式,突出有针对性的分阶段的教师培训。例如,针对新入职教师采用“导师制”、针对一般教师采用“案例法”,针对骨干教师采用“课题带动法”等模式开展有针对性地教师培训,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另外,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方面考虑,推行 “顶岗实习、顶岗支教,置换培训”这种做法,既可以培养高校的师范生,又能够培训当地的中学教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问题。这是西南师范大学率先为重新确立师范大学培养目标、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完善大学服务职能做出了有益探索。目前,这一模式在四川、广东等省推广。一方面,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强化他们的从教技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造血功能。

(四)培训手段的整合

培训手段,即培训媒体、方式与方法。从教师学习方式角度看,有以案例为支撑的情景学习,以问题为驱动的行动学习,以交流互动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以经验提升为目的的反思学习,以发现规律为追求的研究学习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学模式、研训一体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课堂观摩与教学反思模式等。

篇11

一、送教下乡的含义

所谓“送教下乡”,是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管理下,省、市里的示范性幼儿园教师或者幼教专家到农村幼儿园进行教学指导,是城市幼儿教育援助农村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在内部和外部作用下,为提升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素质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一般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送教下乡的基本形式有专题报告、名师讲学、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专家咨询、园本培训指导、交流互动等。

二、送教下乡有利于农村幼少七教师的专业发展

(1)送教下乡有利于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能水平的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窄和信息获得的相对封闭性,更新知识结构和了解幼教新动态显得较为困难。省、市里的示范市幼儿园教师或者幼教专家可以通过举办教育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或者“传帮带”的传统形式,向农村幼儿教师介绍幼儿教育新动态、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幼儿教师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完善。另外,省、市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组织经验丰富,教学模式也各富个性特色,成为农村幼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学习资源。省、市优秀幼儿教师或者幼教专家可以通过开展观摩教学活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其中借班带教不失为送教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城里幼儿教师利用现有的农村幼教资源,了解熟悉本班农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

(2)送教下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外出集中培训的工学矛盾,弥补外出集中培训的不足,不失为一种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力、法。笔者在“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课题调研中发现最近两年农村幼儿园数量增加很快,规模大小不一,但由于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意在农村幼儿园工作,很多初、高中毕业生加人了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专业幼儿教师极度缺乏,农村幼儿教师急需培训。另外,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琐碎、繁忙,工作负担相对来说较大,一旦一个幼儿教师外出培训,可能整个班级的幼儿就只剩一人或者无人照顾、管理的情况。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太忙,时间和精力不够是阻碍农村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主要障碍。送教下乡,示范市幼儿园教师或者幼教专家送教到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教师身边,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外出集中培训的工学矛盾,不失为一种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此外,送教下乡可以减少农村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费用。

三、通过送教下乡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许多农村幼儿教师对送教下乡并不怎么认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送教下乡脱离农村的实际。目前的送教下乡主要是城里幼儿教师精心准备了一节教育活动观摩课,然后由专家或者其他教师点评,有的连点评环节都省略了。城里幼儿教师事前精心准备的教育活动课,由于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现实条件,从内容到实际都脱离了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不利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习。②送教下乡流于形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市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制定关于送教下乡的活动计划,也有“手拉手”“结对制”的扶持计划,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送教下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样使送教下乡落到实处而又符合农村的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1.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激发与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二要统筹安排,策划好、组织好高层次、高水平的送教下乡活动;三要完善送教下乡的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对省域范围内送教下乡工作的巡视指导,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对送教下乡工作的评价机制。

2.对送教的省市优秀幼儿教师的建议

送教下乡的真正目的是帮教,是帮助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培训与研修一体化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把送教下乡简单地理解为送一节教育观摩课。送教下乡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利用乡下的教育资源,用乡下的教学条件给乡下孩子上课,乡下教师则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观摩学习、感悟城里优秀教师在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教育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等方面的长处。送教的城市优秀幼儿教师既要发挥自己的教育专长,又要考虑结合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把送教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3.对受援幼儿园的建议

篇12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学科之一,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要想真正达成上述目标,是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努力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换句话说,尽快实现农村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对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讨与分析

对于众多的农村体育教师而言,要想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尽快树立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

俗语说得好: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为此,广大农村的体育教师一定要首先树立先进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在实际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体育教育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而这一目标的达成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基础之上的。

因此,对于众多农村的一线体育教师而言,一定要充分理解并领悟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2体育教师要尽快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与纽带。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绝对支配者,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去学习某种运动技能,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理解、去领悟,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也就慢慢降低了,甚至完全消失了。为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尽快实现体育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小组合作法。我们以“单手肩上投篮”动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教学内容和动作要点之后,根据班级的实际人数,划分小组,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刚刚所示范的几种投篮方法哪一种准确率比较高呢?为什么?怎样才能提高投篮的准确率呢?给予学生15-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去自由探索。只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最后要让学生们就讨论和探索的结果进行交流与分享,并做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肯定的和积极的评价。

第二,多媒体演示法。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自然也不应该例外。我们以“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短跑项目比赛,并且向学生抛出问题,如那些项目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尽快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等。

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当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竞赛教学法和分组教学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程度,为其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3 体育教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体育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种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为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尽快改变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大胆运用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以100m为例,在学期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应当进行一次测试,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通过学生的练习之后,我们再次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以上一次的成绩评定为基础。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极大激励学生练习100m的积极性,也为生本理念的贯彻实施提供了保障。

此外,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要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绝对不能对其进行等级的划分,这样会大大影响那些所谓“体育后进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和积极性,那么“以生为本”也就无从实现了。

2.4体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个体不断学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反省自己,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对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提倡教师阅读教育理论,撰写教育论文,常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2.5尽快实现个人反思、实践与总结的有机结合

让反思成为一种生活,主动完善教师自身的专业水思是农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不断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入分析的过程;反思是农村教师获得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反思,及时自动地在行动中反思,培养反思和自我监控的习惯;教学后反思,随时审视,随时修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与此同时,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我们积极引导农村教师运用课改理念不断反思自我课堂,通过反思让农村教师尽快实现个人专业成长。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尽快实现农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教师们一定要首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而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去实施、去践行,尽快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为全面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3

2.教育制度方面的问题与原因。(1)缺乏政策、制度支持。据调查分析,仅仅只有18.15%的农村中学教师认为本学校教师共同发展、自主发展专业的氛围已经形成,而49.03%的教师认为本学校教师共同发展、自主发展专业的氛围一般,29.34%的学校则未形成这种氛围,还有3.47%的教师对本校是否形成此种氛围持不清楚态度。国家和社会需要教师的不断发展,一旦置身于教师这个专业群体中,农村中学教师首先会感受到的就是所处环境对自身发展的限制,那么寻求改变和发展的愿望就会应运而生。促使农村中学教师主动寻求学习机会,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的动机就有了。有了这种内在发展动力,自然会体现在日常的行为活动中。再加上学校和政府的支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渠道,这样看来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前景似乎是一片光明。但实际上,农村中学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却困难重重。首先,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并非是为了引导教师继续专业化的历程,而是把教师纳入机械的制度框架内[3]。农村中学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把握几乎没有自主权利,只能按照现有的课程标准和大环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相应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其次,农村中学教师还是处在“以老带新”的教师发展模式之下,接受到的训练内容和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就会导致他们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性,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接下“上一代的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再次,苏北农村中学教师职称评定较城市而言也比较困难。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教学热情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农村中学教师参加上级教学研究活动的获奖难度很大。首先通过县级,再经由市级的层层选拔和评判,即使和城市的教师研究成果水平差不多,最后获得的奖项也不尽如人意。更不用说开公开课的机会了。这种教育机制的不完善对农村中学教育事业乃至中国整体教育发展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农村中学教师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难免会对教育的热情大大降低,更不用说自主专业自主发展了。另外,苏北农村中学的管理制度落后,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也不到位。许多农村中学仍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还将其与教师职称、荣誉的获得以及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教师不得不片面地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不但不利于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教师对自身专业的发展。(2)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资金投入较少。与城市中学相比,国家、社会对苏北农村中学教育的投资不足。据调查,苏北农村中学教师月收入在2000以下的人数居少,2000~3000之间的比例为68.73%,3000~4000之间的比例大约为27%,4000以上的人数为0。这表明,苏北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和城市地区教师的工资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农村中学教师在经济上难以支持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除了维持自身的生活,不足以进行专业自主发展或是更好地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因为缺乏足够的支持力度,苏北农村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缺少来自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多方面学习渠道。如普通教师一般一年只有一次左右的机会去县城的学校学习;校长或教研组长一年有一次左右的机会去市区的学校学习,普通老师没有机会。因为周围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差不多,即使进行公开课交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以及提高自身专业发展能力帮助并不大,更使得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自主发展丧失兴趣和信心。

二、苏北农村中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对策建议